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生体育锻炼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体育锻炼

篇(1)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88

Abstract Under the pressure of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the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s worry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the author uses a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high school in Tongliao City,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nalyzes its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physical activity.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体育锻炼是高中生在课外采取各种体育手段以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健康体魄等的重要活动之一,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受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令人堪忧。长期以来,教育者大多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体育教育。一些学校不仅体育教育资源不足,甚至经常出现挤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来教授文化课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学生未得到应有的体育锻炼,不仅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体院锻炼意识也随之下滑。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拓展与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如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等。为了解当代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现状,笔者对通辽市某高中开展问卷调查,在反映该校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同时,提出了改善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改善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有所裨益。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通辽市某高中在校学生。

2 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本次研究。参考相关文献编制高中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该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98份,有效回收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97.5%,并通过SPSS 22.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1)年级:高一139人,高二137人,高三112人,缺失2人;(2)性别:男174人,女215人,缺失1人;(3)所学科类:文科生129人,理科生258人,缺失3人;(4)家庭住址:城市168人,农村220人,缺失2人;(5)是否为寄宿生:寄宿生227人,非寄宿生159人,缺失4人。

3 调查结果

3.1 高中生体育锻炼所选择的项目

高中生体育锻炼时所选项目从总体上看较为广泛、多样。根据表1数据显示,高中生体育锻炼时所选项目超过15项,涵盖了传统、现代等体育运动项目。其中,排在前五位的体育锻炼项目分别为跑步(62.2%),羽毛球(57.3%),走步(49.9%),骑车(37.3%),篮球(33.9%)。这是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高中生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多样化。然而就个体选择来看,高中生体育锻炼所选项目仍然相对单一。

3.2 高中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

高中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相对较少,这与赵少雄①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表2数据显示,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次数“不锻炼”占13.1%,“1~2次”占40.3%,“3~4次”占24.1%,“5次及以上”占22.3%。“不锻炼”以及每周体育锻炼维持在“1~2次”的高中生人数超过一半(53.1%)。根据表3数据显示,高中生每次体院锻炼的时间“不锻炼”占9.0%,“0~20分钟”占46.7%,“20~40分钟”占28.5%,“40~60分钟”占11.5%,“60分钟及以上”占4.1%。体育锻炼时间低于20分钟的高中生人数超过一半(55.7%)。可见,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较少,这一方面受高中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兴趣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和体育设施不够健全所致,这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3.3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强度和心理体验

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强度较低,心理体验层次较低。根据表4、表5的数据可知,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强度“没有感觉”占3.8%,“微微发热”占17.9%,“微微出汗”占38.5%,“中等出汗”占28.5%,“大汉淋漓”占10.5%。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心理体验“没有感觉”占13.8%,“有一些放松”占38.5%,“充满活力”占27.4%,“身心愉悦”占19.5%。由此可知,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的强度较低,良好的心理体验不显著,这主要受高中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影响。

3.4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中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表6数据显示,高中生“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占35.1%,体育锻炼习惯维持在“0~6个月”的占31.5%,“6个月~1年”的占10.0%,“超过1年”的占22.6%。体育锻炼习惯低于6个月的学生人数占66.6%,大多数学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与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关,也是导致高中生身体素质较差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3.5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常识了解情况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常识了解程度不高。根据表7数据显示,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常识“非常不了解”的占5.9%,“不了解”的占21.3%,了解“一般”的占62.8%,“了解”的占7.4%,“非常了解”的占1.3%。由此可见,90%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常识了解程度不高,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疏乎,这直接降低了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愿与效果。

3.6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态度

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积极,对体育锻炼呈现出了较强的意愿和兴趣,但缺少实际行动,少部分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消极。根据表8的数据显示,“非常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的高中生人数占2.8%,“不愿意”的占6.7%,“一般”的占52.3%,“愿意”的占27.2%,“非常愿意”的占9.7%。根据表9数据显示,“非常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占2.3%,“不喜欢”的占5.6%,“一般”的占54.6%,“喜欢”的占56.2%,“非常喜欢”的占10%。由此可见,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意愿和兴趣。然而,高中生的实际体育锻炼次数、时间、强度都较低,这可能受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此外,仍然有一部分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意愿和兴趣,这有待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善。

3.7 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认识到高中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却缺少相应的体育锻炼行动,且仍有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认知偏差。根据表10数据显示,认为体育锻炼“非常不重要”的高中生占1.5%,认为“不重要”的占1.8%,认为“一般”的占24.6%,认为“重要”的占50.5%,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0.5%。根据表11数据显示,认为高中生体育锻炼“非常不必要”的占2.6%,“不必要”的占2.3%,“一般”的占26.4%,“必要”的占44.6%,“非常必要”的占23.1%。由此可见,大多数高中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高中的体育锻炼实际行动却与之相去甚远,显示出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不一”的情况,这与邱远②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来自学校、家庭以及高中生自身的影响。仍然有部分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错误认知,认为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不重要,也不必要,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矫正。

3.8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多样。根据表12的数据显示,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目的涵盖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宣泄烦恼”、“减肥健美”、“交友社交”、“被迫应付”、“促进学习”、“表现自己”等诸多方面。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休闲娱乐”(59.9%)、“强身健体”(55.0%)、“宣泄烦恼”(41.9%)、“减肥健美”(37.2%)。这既反映了当前高中生体育锻炼需要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也与高中生爱玩、爱美、情绪不稳等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体现了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3.9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愿和兴趣

影响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样的,既包含主观因素,又包含客观因素。学习负担重、课程紧张,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不足以及缺乏指导成为限制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根据表13数据显示,在影响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当中,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62.1%),“学校课程紧,安排的锻炼时间少”( 54.5%),“运动场(馆)不足”(37.4%),“运动器材缺乏”(37.4%),“不知道该如何锻炼”(26.8%),“无人组织指导”(22.9%)。由此可见,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场馆和运动器材的不足以及缺乏指导成为限制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重点指明了方向。但也不容忽视部分高中生因体育锻炼太累和自身兴趣、缺乏锻炼伙伴等原因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4 对策建议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重视体育教育,加大体育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使之适应当前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需要。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优质丰富的体育锻炼器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支持。要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监测与评估,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甚至是杜绝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现象,为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集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从宏观上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2)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高中生的体育教育。要加强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完善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常识、体育锻炼方法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及课外锻炼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机的激发,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和认知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③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校应切实贯彻落实学生减负工作,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国家规定的正常的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要完善体育设施,提供丰富的体育器材,因地制宜的开发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

(3)高中生应自觉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生应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排泄烦恼、减肥健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觉培养自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愿,自觉选择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要敢于吃苦,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高中生应改变自身不正确的体育锻炼认知,切实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素养。

5 总结

体育锻炼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保证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高中生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参与。为此,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调动多方力量,来促进高中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注释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1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作者:王艳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篇(3)

要想改变学生的运动习惯,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要严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重视高中体育课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不想运动,或者运动方式不对的原因,才能从根源入手,纠正学生的错误。所以体育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制作一个表格,调查学生每天的运动情况,让每个学生填写。调查的问题和方式有很多,比如,每天运动的时间量、运动是否具有多样性和持续性、运动的地点和方式、饭后运动或者饭前运动、剧烈运动之后是否进食,等等。通过了解学生的日常运动习惯,教师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从根源上纠正学生错误的运动方式。体育课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但不良的运动习惯会带来很多隐患,甚至发生危险。教师通过给同学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良好运动习惯的重要性。

例如:在进行类似于篮球的高强度体育活动时,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在比赛中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注重团体的整体性和合作性,并且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技能的发挥。

二、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当代高中生的很多不良的运动习惯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体育锻炼,加之学习任务重,生活节奏过快,从而无法合理地分配运动和学习的时间,造成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有的学生整日待在教室或宿舍学习,根本不进行户外的体育活动,甚至对户外活动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这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不但影响了生活规律,学习质量也会下降。所以体育教师要多带学生到户外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学生对自己的不良体育习惯没有改正意识,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指出并告诉他们坏习惯的危害。

例如:许多高中生有不良的饮水习惯,在运动之后就大口喝水,这其实对身体有极大伤害。另外,一天当中最适合运动的时间是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学生一定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每天进行晨练或者晨跑,这对锻炼坚强的意志和身体素质有极大的好处,此外,用餐后也不能马上进行体育活动,因为用餐后,人体各项机能都在运行,特别是消化系统,肌肉、皮肤等器官都处于缺血的状态,立即运动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或者反胃、呕吐等现象。

三、注重方法――巩固学生的运动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哪种运动方式是最合适的。每次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许多学生往往忽略了剧烈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容易造成运动过程中的突况,甚至发生事故。比如篮球、排球等的体育项目就容易造成骨骼的挫伤和拉伤;游泳前不热身很容易在游泳过程中抽筋;跑步前不热身也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扭伤脚踝。此外,紧张的高中生活,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不能自己合理地分配学习和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形成不良的运动习惯和不规律的运动方式,教师应该耐心和详细地为学生解释不良运动方式的坏处,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方案和分配时间的方法。

篇(4)

Brown(2003)认为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感到由于自身与他人存有隔阂和距离而产生的痛苦感或失落感,对学校的疏离感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校是不完整的。具有学校疏离感的学生面对生活和学校的期望有一种无能为力感。倪凤琨(2005)认为学校疏离感是学生与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学校规范、老师、同学等对象之间,由于关系变得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孤立、无意义、无力、无规范等消极情感。总体来说,可以认为学校疏离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并且产生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因为疏离感主要是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学校疏离感的产生有特定的场所要求,所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向,停留在现象学的讨论上。很少有研究提出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对学校疏离感进行干预。但众多体育锻炼身心效益的实证研究为这种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体育锻炼对众多负性情绪改善作用的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保护意义,尤其是不良情绪引起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失眠等。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压力、降低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体验、改善睡眠质量、提升认知能力,甚至已经成为有情绪障碍个体的自助式疗法(孙延林,2014;Tsiantoula,2012;陈凯华,2015)。目前,运动心理学领域正在探讨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机制。虽然结果尚待统一,但整体而言,体育锻炼的效果至少不是负面的。进来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而形成的(温煦,2015)。这里的认知不是狭义上的认知,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叶浩生,2011)。体育锻炼的具身性是个体认知加工的重要载体,同时,身心交互理论认为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本文假设体育锻炼的具身效益会影响高中生学校疏离感,体育锻炼量越大学校疏离感越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施测方法

随机选取某高中四个班级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发放前严格宣读指导语并告诉学生此次调查的意义以最大限度获取学生的配合。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完成有效问卷被试的年龄为16.58±0.87,其中男生分别为94、130名。高一83名,高二141名。

2.2研究工具

2.2.1体育锻炼量表

体育活动量的量化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1992)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纬度考察个体的运动量。量表为5点计分,总分为三个纬度得分的乘积,得分范围为0-100。运动量评定标准为:≤19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为大运动量。该量表广泛运用于体育锻炼量的评定,重测信度为0.82。

2.2.2学校疏离感量表

学校疏离感采用倪凤琨(2005)编制的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该量表共22个题目。分为无意义感、无力感、无规范感和孤立感四个纬度,无意义感指学生能否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有意义性;无规范感用于判断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等是否愿意遵守方面的感受;无力感在于判断学生能否应付自己的学习压力和把握自己的未来等;孤立感了指学生在学校是否感到很孤独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如何。问卷采用4点计分,四个纬度得分总和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疏离感越高。

2.3数据统计与处理

首先对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学校疏离感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最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影响。统计显著性水平为a=0.05。

三、研究结果

3.1体育锻炼及学校疏离感特征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校学生体育锻炼量处于中等水平(21.33±22.18),男生体育锻炼量显著高于女生(p=0.00)。学校疏离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72)。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平均数与标准差如下:无意义感(14.14±3.25)、无规范感(11.51±1.86)、无力感(12.58±2.19)、孤立感(9.58±1.68)。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中无意义感和孤立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规范感和无力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09;p=0.09),详见表1。

3.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1**),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99**)。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详见表2:

表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相关分析

类别123456

1体育锻炼1

2学校疏离感-0.21**1

3无意义感-0.299**0.61**1

4无规范感0.040.39**-0.19**1

5无力感-0.020.51**-0.040.18**1

6孤立感0.030.38**-0.060.110.031

3.3体育锻炼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依据PARS-3对体育锻炼量的划分标准,将体育锻炼量划分为三个级别:低≤19;20

表3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类别1(143)2(54)3(27)FP

学校疏离感48.65±4.0845.98±4.5246.81±5.118.25**0.00

无意义感14.82±2.8013.17±3.9212.48±3.079.74**0.00

无规范感11.48±1.7611.44±2.2211.81±1.640.410.665

无力感12.83±1.9611.78±2.4612.93±2.465.03**0.007

孤立感9.57±1.709.50±1.559.78±1.890.250.78

注:1=低体育锻炼量;2=中等体育锻炼量;3=高体育锻炼量;

四、讨论分析

4.1变量特征及差异分析

该校总体体育锻炼量不佳,达到中等体育锻炼量的不足50%,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较为吻合(袁贵勇,2015)。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体会到的疏离感水平高。Trusty和Dooley-Dickey(1993)的调查结果显示:四至八年级男生体会到的疏离感程度高于女生;然而,本文并没有发现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这也与倪凤琨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出入。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人数差异造成的。本文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生的无规范感体验显著高于男生,这与Shoho(1996)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原因可能是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更多地将压抑了自己对规则不满的观点,从而与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形成了较大隔阂。

4.2相关及方差分析结果

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无意义感可能是导致学生产生学校疏离感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该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较多的无意义感,比如感觉学习无意义、生活无意义等会导致学生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降低,与学校的疏离自然就会远。

篇(5)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由于金华一中对课间操的组织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将课间操的管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开展,所以学生的参与程度高。鉴于课外活动“组织活动的规定性与学生参与的自愿性”的特点,反映学生在非强制条件下的体育锻炼的情况,所以本研究主要是课间操以外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主要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参与动机、内容选择、锻炼形式、参与频度、锻炼强度、影响因素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从金华一中三个年级各抽取50名学生,共计150名在校高中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收集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相关的书籍、资料、期刊文章。

(2)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整理,得出论文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

通过调查得知,金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94%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或重要,而认为无所谓和根本没必要的共有10人(6%),并且各年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差别不大。这表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他们已经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积极的、明确的、健康的、多层次的。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多样,不单纯是为增强体质,还向娱乐休闲、调节情绪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消遣娱乐的方式来改善体质、增进与同学、朋友、家人的沟通交流。男、女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差异,男同学侧重于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等方面;而女同学的动机相对多样,在受同学影响、健美体形这两个方面上动机远大于男生。另外有66.7%的学生选择了“缓解学习压力”,排在了8项动机中的第3位。表明高中阶段的学习紧张、繁重程度,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成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活动和方式。

学生在授课日期间有96.7%的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59.3%的学生授课日每周保持锻炼次数在3到4次每周。这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深入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授课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频度增高。

学生在双休日期间的活动频度较小,有59.3%的学生在双休日期间根本不参加锻炼活动,其中女同学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了解主要原因是:①补习功课,有部分同学利用双休日时间找家教补习功课或参加辅导班。②受其他一些娱乐项目的吸引,如上网、逛街、玩电子游戏等。③缺乏伙伴或活动的指导。

2.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因素

在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促进因素中,排在前6位的是:同学朋友影响、校内体育氛围、广播电视节目、舒适的场地器材、体育明星影响、老师的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除受上述6种因素影响之外,男同学还受体育网站信息影响较大,女同学还受家人体育锻炼影响较大。此外,影响男同学积极锻炼的因素比较多样,而影响女同学积极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影响”和“校内体育氛围”两项上,这说明男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比女同学容易调动,并且可调动因素较多。同时,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消极因素中排在前六位的是缺少体育场地、意志力不强、缺乏指导、自然环境因素、缺乏锻炼方法、缺少充足时间。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第二大因素是意志力不强,这说明学生怕吃苦、不想动。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第三大因素是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缺乏指导就目前学生状况来说,还有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学校重视学生课间操、运动竞赛,忽视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金华一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明确,他们已经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

(2)金华一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样,不单纯是为增强体质,而向娱乐休闲、调节情绪的方向发展。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存在差异,男生侧重于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等方面;女生的动机相对多样,在受同学影响、健美体形这两个方面上动机远大于男生。另外,高中阶段学习紧张、忙碌,课外体育锻炼成为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活动和方式。

(3)金华一中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内容是符合学生需求的,既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锻炼需要,也能兼顾男女同学之间的差异。男生喜爱表现灵敏性、速度性和勇敢性等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女生则更喜爱姿势优美、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和协调的健美操等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

(4)金华一中学生参加锻炼的组织形式选择具有一致,即倾向于集体锻炼,并且较少与家长一起锻炼。表明学生正处于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从友谊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

(5)金华一中学生锻炼的频度情况是良好的,但双休日期间的锻炼频度以及女生的锻炼频度的情况不太理想。金华一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强度是中等以上,包括课间操活动时间与体育课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能达到一小时标准。同时,男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比较高,存在大量的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女同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稳定性较高。

(6)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是:同学朋友影响、校内体育氛围、广播电视节目、舒适的场地器材、体育明星影响、老师的影响。此外男生还受体育网站信息影响较大,女生还受家人体育锻炼影响较大。金华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消极因素是缺少体育场地、感觉累不想动、体育活动无人指导、自然环境因素、不会锻炼、学习任务重没时间。

2.建议

(1)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科学化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体育课无法替代的功能,学校要真正抓好课间操,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课表化,增加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学校要继续加大校园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和各种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为其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对于体育场馆或体育场内的体育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提高学校内场馆的利用率,以此减少阴雨天气对于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在双休日期间体育锻炼的引导,改变学校放假期间学生锻炼情况不够良好的现状。

(4)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课外活动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大事来抓,健全与完善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定期开设讲座与培训,使教师都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立.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教育学,2000 (2):7-11

[2]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霍岩.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参与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5]王国良.长春市一中课外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篇(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就很难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想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就非常难了。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增强、并且毅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体育锻炼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注意体育课程内容的“三性”。即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科学性。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趣味性。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

实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的内容要有实效性,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2.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理解并掌握动作的速度快,体育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过程就能进展得顺利。为此,教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3.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而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虽然这只涉及到一少部分学生,但是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一部分学生来到运动场边,先是观看,也许紧接着就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产生兴趣,促使下一次的体育实践。

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黑板报等,这些对学生锻炼兴趣的增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看体育频道节目,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等用体育课、业余训练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

篇(7)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8)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带来了拥堵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进行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是促进高中生精神成长和身心潜能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2.精神成长的内涵及意义

2.1精神成长的内涵

何谓“精神成长”?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和专家给予相对稳定和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从生命成长过程来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成长。其一是生理层面的身体生长发育,其二是心理层面的精神成长。精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精神成长是人的本质成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成长是指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而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扩充和拓展,体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成长的内涵应包括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勇敢无畏等,所有的德育目标乃至所有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思想、情感、意志都应当在精神成长的范畴之内。

2.2精神成长的意义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上强调:“教育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只有关怀精神成长,才有可能发生教育,才不会产生虚伪的教育结果。”精神成长无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一,精神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人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的存在。当一个人生理成人、法理成人后,精神成人更显得重要。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因此,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注重精神生命的成长,在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的过程中把握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成长中自觉提升生命质量,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第二,精神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994年3月,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主导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精神成长一旦缺失,必然导致人的素质缺失,而人的素质缺失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9年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满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个体的躯体、心理及人际交往和道德意志的健康均可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这正是体育的突出功能与作用所在。已有的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对参加者的心理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详见下表[2]。

表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对参加者的心理效益

4.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的获得

高中生是每个国家的希望,是世界发展进步的希望,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的身体强壮,更能使他们的自信心、知觉能力、自尊心不断强化,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的高中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繁荣发展的巨大潜力。

体育锻炼通过身体活动,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不同的锻炼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益。许多研究发现:有氧练习及腹式呼吸的身体活动与心境改变和应激减少有关,例如慢跑、瑜伽、散步、东方健身术(气功、太极拳等)有利于产生积极情绪,有利于心理效益的获得;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失败减损了许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及控制感等[3]。

5.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精神成长培养和身心潜能开发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及精神成长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外,对精神成长培养和身心潜能开发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5.1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强化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

5.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都具有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锻炼者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锻炼者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锻炼者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5.4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既可相互交往,又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5.5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高中生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体育成为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无疑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6.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记忆力,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神经系统功能的提高为心理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基础。同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感知灵敏程度,提高观察力,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升智力水平,强化思维能力,提高认知功能,培养自信和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改善人际关系,树立成就感,有利于使高中生精神成长,开发身心潜能。体育教师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一、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为了孩子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将来从事一个高收入、轻松,舒适的工作,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业体育活动,怕在学习时间上没有了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就是高考成绩,领导看重的是学校高考上本科二批的人数,并且下任务定指标。作为学校的领导只能督促学生争分夺秒的去学习文化课知识,中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被剥夺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制度使我们广大的家长和社会各界认为只有学习好,成绩好才是最主要的。作为学校,也只能围绕着家长要什么,上级部门看什么开展工作。

二、“事故恐惧症”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计划生育政策使我们国家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是家长的未来和希望,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一旦在学校出现了意外伤害,或轻或重,家长都不会轻易的放过学校,即使学生因为自己的过失,家长也会已在学校出事为由,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学校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没有人会为学校声援。家长的不依不饶、社会的不理解,和上级教育部门给的压力,所有学校都患上“事故恐惧症”。所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谈安色变”,形成学校“宁肯让学生坐死,也不能让学生跑死”的局面。于是单、双杠教学在体育课堂“下岗”,无人光顾,跳箱、山羊彻底“下课休养”,铅球、铁饼和标枪“入库”;长跑无人练,短跑不敢冲!试想从人类进化的“老祖宗”留下的走、跑、跳、投、支撑、腾跃、悬垂、攀爬的基本技能都丢失了,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活动还能有啥,体育课大部分成了自由活动,只能聚在一起聊天、下棋了。

三、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制约体育活动开展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虽然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已经达到GDP的百分之四,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拨款不到位,以至于学校没有经费添置体育器械。农村学校基本上都是没有场地,体育器材短缺,一个学校连一个像样的跑道、沙池都没有,运动场地就是教室与教室之间的空地,教师要想上一节丰富多彩的体育课都要绞尽脑汁,既要上好体育课还要顾及到别的班级上文化课,场地小、器材少上体育课就显得枯燥单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兴趣的培养,课堂效果必然差。长此以往,别说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就连教师也没了激情,产生了消极情绪。

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跟不上,缺乏创新精神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主要是文化课科目,以至于学校领导对高考科目教师重视,体育教师坐了冷板凳、也被其他学科教师看不起。不同学科受到的补贴待遇不同,在工作量和责任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同时,体育教师倍感不平等,事业心和积极性受到极大程度的打击。时间长了,教学态度消极,备课、上课积极性不高,更没心思去探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体育教师不去深入研究新的教学理念,不加强业务学习,总抱着上学时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不放,不思进取,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注定不会被当代青少年所接受。方法老套学生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组织形式不新颖,学生没有活动的激情。作为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锻炼的热情,体育课就没有了其锻炼价值。所以说教师很有必要加强业务学习,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因素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大力宣传健康体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和把学生健康状况纳入高考录取条件之一,学校才会重视,家长才回支持,学生才会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再者就是针对学校“事故恐惧症”,说到底就是在我国司法不够独立,在学校出了意外事故,不管校方有无责任,负有多少责任,上级部门怕舆论影响不好,为了息事宁人,给下级做出严厉的处分,甚至撤职。如果我们国家做到学校应担的责任学校担,学生的责任家长负,上级部门不在为了面子,做出学校难以承受处理。意外事故协商解决不行,要勇于走司法途径,我相信学校“事故恐惧症”就会不治而愈了,学校也敢于组织文体活动了。

篇(10)

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如何,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的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学校体育器材添置和体育场所建设工作就会滞后, 体育教师的地位很难被认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从师资、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培养高中女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从上好体育课开始。大多数学生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即体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丰富的理论知识、教高的文化素质、教强的组织能力,还应幽默风趣、开朗积极地和学生们一起运动。因此,教师本身应主动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上体育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搞好现有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培养具有高素质、应变能力强、创造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合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高中阶段,可以考虑男女生分班上课,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发展并培养她们的兴趣爱好,力求把课堂组织得科学严密、生动活泼。在课的主体部分的教学中,除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再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宜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因材施教,让她们感受学这些技术不但不会难反而容易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可通过教学时与学生一起活动、找时间与学生聊天等方式来了解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体育教师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一种感召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锻炼身体的好处。拥有心情愉快、积极喜悦的心理,能使体育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德体育教学专家海克尔在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时提出了两条简单的标准:一是“出汗”,二是“笑”。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个性,提高创造力,我们体育教师都可以用自己快乐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使教学气氛生动活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1)

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自主进行体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意志力都是一种提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前提是通过学生的锻炼意识以及学生的锻炼方法来实现的。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自身的长久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本身就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原因之一,而体育这门课程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来说,其n程量比较少,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上的体能锻炼,对于学生的体能素质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课程的教学仅仅是对学生的锻炼方法与锻炼途径进行教学,体能素质的提要依靠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主锻炼,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成为了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另一方面体育锻炼除了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之外,其更重要的是在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意志力的培养,短期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加强,但是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意志力的磨练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方法

(一)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上,要让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得到改善。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认识还不太明确,认为是进行体能活动的课程,仅仅对学生进行体育器材锻炼方法的传授,然后让学生自行锻炼,另一方面就是对体育学科的学科目标进行完成。并没有真正的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中来。自主锻炼的意识要从自主锻炼的习惯开始培养,教师要对学生安排系统的锻炼流程,比如学生的晨跑、课间体操、晚跑等。首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集体要求,教师在职合一过程当中起着监督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学生慢慢的就会习惯这种锻炼的方式,每天会自行进行锻炼。慢慢的就会培养出自我锻炼的意识。

(二)自我锻炼的方法培养

据了解,很多高中生起初还是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的,但是在自行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其锻炼效果不明显,比如锻炼的周期无法很好的掌握导致其效果不好,锻炼的力度没有把握导致身体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而自己又缺乏很好的应对措施等,最后放弃了锻炼,所以要让学生进行自我锻炼,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比如在什么时间进行锻炼、每天的锻炼次数、每次的锻炼量以及在锻炼中受伤后的应急措施等,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锻炼方法的教学,比如俯卧撑的规律、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例如在进行俯卧撑运动时最好进行分组运动,每一次做五组,每一组做三十个,这样挤兑身体是一种锻炼也在一般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在运动完之后要对肌肉进行放松,然后才能冲洗等。

(三)自我锻炼兴趣的培养

对于高中生而言,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将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来说,千万不能让学生们感觉到任务感,要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可以开展体育项目的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进行放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开展其他的锻炼项目也是事半功倍了。另外对于体育课的教学而言,也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吧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项目改成体育游戏项目,并且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是对其体育课的教学思想潜移默化的灌输,让学生对于体育这门课程有充分的认识。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对学生终生锻炼的习惯养成打下基础。

三、结语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其仍然会保留着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依赖性极高,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于学生的这一习惯进行改变,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达到自我锻炼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试析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