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要】
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杀人恶性事件的发生,令高等教育者担忧。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道德和法律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都具有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方面存在着互补作用。法律是有立法机关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以道德为基础,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它将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如果没有到的做基础,法律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法律作保障,道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功能。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把学生认识道德中蕴含的崇高的理想,激励大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树立自觉维护和恪守法律的观念。因此,在大学生中要切实开展法制与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在法制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注重法制教育。要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权利和义务教育为重点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内容体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改变单一的知识教育方式,探索与构建以理论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道德法制教育新模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是一项极其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学校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法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把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又是一个知法和守法的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同,但其过程都是在育人、育心、育德;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都是在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二、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高校大学生犯罪现象长上升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具有多元化、智能化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学生身上明显存在着心理失衡和无视法律的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是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稳定社会安定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开展法制教育,针对校园犯罪案例,帮助学生剖析其犯罪原因,还要针对学生赌博、行凶打架等一些违法行为,选择适当的法制教育的内容,改革和创新法制教育形式,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氛围,加大力度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法制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后果、犯罪的责任、犯罪后应受到的惩罚以及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起到对学生的威慑作用。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发展性、主体性的观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及原因,有计划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在教师的辅导、引导、操作中,让学生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使学生能够自觉控制情绪,不至于在盲目冲动中作出违法乱纪行为。通过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控制因情绪失控而违法、违纪的现象,从而培养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侵蚀的能力。高校要积极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通过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质人才。
大学生是我国的优秀人才,大学生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的生力军,其法律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大学阶段增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高校辅导员增加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开设的必要性
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所制定的校规校纪是缺乏法制内容的融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也不能做到以法律知识为指导做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法制教育的渠道单一。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少量的法律教育内容。学校法律基础课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接受法制教育。在整个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在低年级开设的有简单法律基础教育,法律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常态化的系统化的法制教育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就导致高校法制教育效果不理想。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在社会上用人单位只对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要求,用人单位往往以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是否优秀进行衡量,不重视考量学生的法律素养。这种现实就导致在大学教育中,教育者把主要的教育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而学生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校和教育者和学生都不重视法制教育活动,对法律教育存在一种应付态度,只要学生法律基础课程考试能够及格就达到了要求,而学生实际法治素养的提升则不受重视,这样,学生法律素养不高就成为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是社会主义觉悟高,文化素养好,法制观念强,专业技能高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生改变,学校要能够把培养综合素养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另外,现在社会中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情况,这与法制教育的缺失或者是法制教育的薄弱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从培养综合素养人才方面考虑,还是从解决社会矛盾,杜绝犯罪方面考虑,高校要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都必须要增加法律教育,提升法律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要能够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另外还需要做到教育的知行统一,能够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者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观念。学校要重视法制教育,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保障法制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综合素养人才的高效培养。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法制教育的教育目标
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要能使学生学习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和信任法律的意识,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法律,树立平等、民主、自由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认识,使学生能够懂法,守法,自觉地用法。普通高校的开展法律教育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律师,不是为了法律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系统的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要能够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以日常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习惯,能够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法,自觉树立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这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法制教育的教育目标。
三、高校辅导员增加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
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辅导员就需要能够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其中,重点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融入:第一,法制教育与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相结合。辅导员要公开学生干部选拔原则,要求公开选拔学生干部,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学生干部选拔过程。学生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要享有自己监督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树立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二,奖贷助优对象评选活动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在奖贷助优对象评选活动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辅导员作为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明确评优条件和办法。辅导员要结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规定,成立评选小组,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把最符合条件的学生选出来,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依照规则办事的意识。第三,考风考纪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辅导员在考风考纪教育中可以融入法制教育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方式有效维护考试纪律,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守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建设工作中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建设工作中,是增强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班级建设工作中贯穿法制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和权利义务观念,能够增加学生的法制意识观念。在班级建设工作中贯穿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使学生能体验制度制定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相关制度,树立规则意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能够行使制度制定的参与权,提议权,表决权等权利,提升学生遵守制度和法则的意思。第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策划和组织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活动决策,提升学生的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第三,开展班级安全法制教育班会活动,通过专门的法律指导,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这种法制教育班会活动要实现常态化,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第四,成立班级法律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形式定期开展一些普法活动,开展法律学习活动,以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全体班级学生参与法律学习,提升全体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法律教育要实现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应用的结合
对于大学的非法律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的。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认真学习,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另外,辅导员要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情况,能够积极搜集学生所关心的法律问题,能够与任课教师沟通,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针对学生的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设置问题讨论活动,以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辅导员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情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设置要与法律基础课堂教育内容向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味法律知识,应用法律知识。比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普法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以此方式,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审判活动,针对某一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在法庭上开展辩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能够有效活跃法律教育的气氛,能够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法律知识地学习,提升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四)引导学生利用大众传媒自主学习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大众传媒中所包括的法律知识非常丰富,法律信息非常生动,这些法律讯息的趣味性极强,内容覆盖面极广,作为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大众传媒,关注相关法律讯息,要引导学生收听收看大众传媒的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自觉进行法律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学习的效果。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质量好,生动性强的法制节目,比如,中央六套的法制频道。只要有时间,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生观看这些栏目的机会。另外,一些报纸和杂志中也有很多法律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法制报刊杂志学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法律报刊书籍,供学生阅读,以这种方式,拓宽法律教育途径,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法律书籍的好习惯。其实,在网络中也有很多法律精彩内容,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途径,学习法律。还可以开通微信,班级博客等,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法律知识,与学生就法律问题形成互动,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知识的好习惯。总之,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推行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行者,要积极承担起进行法制教育的使命,能够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能够依据学生情况,选择设计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开展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作者:高艳 单位:九江学院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提并论。要求“深入展开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I卫者。”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这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非法学专业普法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普法教育,至今已迎来了第六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指导下去实施法治,而树立法治意识必须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程度有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大学生的普法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导致大学生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如何加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普法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 、高校法制教育应该突出宣传的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 第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用法律家意志,而道德的或情感等其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还包括法律处理问题的过程要讲程序,违背程序也会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三,坚定法治信仰。要使法治落到实处,除了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建议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第一,加强法律课程的时效性,真正发挥法制课堂作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大学生执法守法的需要,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母的。
第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现在,我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最终逐渐使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再频繁发生。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其次,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受到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以及法律自身条件的约束外,还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
最后,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法律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将失去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
(二)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 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关系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
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成熟,法制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联系,但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违法问题。综观在校大学生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违法问题,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意识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基于上述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
二、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
三、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
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四)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三)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们维护法制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我们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来源,在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个人的政治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也有要求,最重要的是,更应该具备法治人格,能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等。
一、法治人格的具备及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治人格是指个体的法治理念在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稳定而又独特的一种反映。而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以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为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从自身来讲,学法、知法、懂法对于法治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来讲,意义同样重大。
(一)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法制国家是我国的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治国方略要求我们国家的任何权力部门以及每一个公民都要依法办事,都应当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既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触碰。而公民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是否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在高校进行的法学教育要注重法制人格的培养,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法学思想教育价值观要求具备健全法治人格
法学思想教育的价值观是相对于传统法律知识与技能而言的。法律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用的工具主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文本。而法学思想教育是法治人格的塑造,是一种思想上的正义追求,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了法律的知识,而应该从内心和思想上认同法律的地位,有守法的意识,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从人的第一角度出发。
(三)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的核心内容
在大学生活的教育过程中,人格的塑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法律人是指一种既有充沛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又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人法律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人格的拥有。法制人格的养成是我们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健全的法制人格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建设法治国家有所推进。
二、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现状
(一)法治人格淡薄,权利意识模糊
大学生现在的法治人格淡薄,总体权利意识严重缺失。当遇到侵犯权利的时候,并不知道基本权利已经被侵犯,或者是知道被侵犯但是没有意识要维权,或者干脆选择忍耐。大学生这种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的法学教育缺失,法律知识和技能有限,导致学生权利意识比较淡薄,最终影响法治人格的不健全。
(二)对违法行为有效应对,责任意识较差
进几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违法案件越来越多,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进行犯罪之后并不是勇于承认面对后果,而是尽量推卸责任。在意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够正确面对和承担后果,责任意识较差。另外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学生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都会进行有效机智的应对,不会不假思索的就进行行动,他们会尽量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在高校中学习的法学知识,有效的让学生们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更加体现了法律的地位。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习惯
法治人格需要良好的法律习惯来维持,在调查大学生范围案件中发现,他们并不是因为不懂法而导致的犯罪,大学生是否犯法和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程度影响不大。大多数人还是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法律系的专业学生,他们以为自己懂法,在犯罪的过程中有意躲法,钻法律的空子。这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素质低下,法律思想和观念丧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不过时外界对其的一种控制手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缺乏法律习惯的形成。
(四)自我观念强,不懂尊重他人
当前的大学生极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不被身边的人理解和尊重。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喜欢被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和生活,不喜欢被别人指责和干扰。但是往往大学生犯罪都是由于其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愿望做事情,而没有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觉得这是对其的一种束缚,以致最终给对方和自己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三、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尤其缺乏,进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大多数人认为,法律不过是一张纸,并没有实在的用处,已经成为空文。腐败贪污、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这只要是由于我国公民在大学教育时期的法学教育欠缺,没有塑造良好的法治人格,是我国法律人法制人格严重缺失的表现。
从法学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太过狭隘。传统的高校法学教育,只把法律知识和技能当作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却忽落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塑造,造成了比较大的价值缺失,严重的制约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然而在经过单纯机械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之后的人才,往往只是知道法律,但是并不懂得怎么样去尊重别人,怎么样有一个健全的法治人格。大学生只重视死板的枯燥的法律知识,对于价值形态的法律知识所了解的少之又少。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忽视的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的观念,因此改进学校法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四、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法治人格的塑造,摒弃形式主义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法学教育的价值观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前提,有了好的价值观再加之高效率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能够塑造出高素质的法律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更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学习,理清被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二)法学教育过程中的法制素质培养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法治人格的塑造谨记于心,要与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要把法治人格的塑造渗透在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确立整个过程的法学教育教育理念。比如明确告诉学生在法律制度规范下的社会,应该是正义公平和秩序井然的。对于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是由于违反了哪些法律等。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职业的认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法治人格的培养。
(三)大学不同学科教育资源要整合
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 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成专业的法律系学生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高校法治人格的塑造不单单是法律一门学科就可以办到的,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共同努力,法治人格塑造是法律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的教育又和高校内的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因此应该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里面,让其成为大学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互相熏陶相辅相成。整个不同的教育学科的资源,以期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法治人格。
(四)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
良好的高校法律知识环境对于学生们塑造法治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融洽的同学关系,校园各个角落里面的法律知识氛围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放松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经常性的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五)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教育
高校应该引入并且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实践。在高校的法学教师以及执业律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法律案例的办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关于法治人格的塑造。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崇高,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精神,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教育模式不单单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人格。所以,现在应该着重以法律职业有效进入高校的法学教育,为高校的法律案例模拟教育提供支持,从而能够有效的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
(六)颠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书本,以理论性课程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现在的法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要在坚持理论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主要为开设一些法律职业案例模拟课程,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式的分析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等。要将对大学生的法学教育工作体现到各个环节之上,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到法律带给我们的变化。另外,法律教育还可以研究其他国家的法律,适当联系各个国家的国情,对不同的法律做出对比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建立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在比较中逐渐塑造成法治人格。
五、结论
[3] 李岚清.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M].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教育文摘[EB/OL].http://.cn/xxjs/jszj/jywz/201008/t20100827_785692.htm.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http://.cn/c/2005-03-29/14485497218s.shtml.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http:///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7] 王小锡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注 释 ]
①调查还显示,“7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法制教育,孩子必须在学校学到法律法规方面的系统知识,接受法律法规教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让青少年从小知法,懂得自爱、自律,敢于维权护法,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②《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守“法”,就必须要知“法”、懂“法”;欲知“法”、懂“法”,就必须学“法”。就在校学生而言,欲学“法”,离开教育别无他途。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154页、156页)
④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立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⑤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
⑥在这一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补充现实生活中依法维权的案例,剖析其中的具体得失和经验教训,写入教案,为教学做准备。
在社会发展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中,教师责任重要,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因此咨询心理、社会心理、人格心理以及健康心理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均可以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转向研究人性的积极面[1]。在积极心理学角度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健康教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媒介,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在该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态度,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幸福感。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避免因为心理问题,造成事故。很多学校将问题作为中心,将预防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这种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忽略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单一随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传统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我认知、挫折压力面对、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防治等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三)缺乏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在实践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课堂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被动的学习模式,不能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乐趣。只有实践活动,才能够巩固学生学习内容,在强化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其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则是忽略实践教学的意义,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活动。(四)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且提升该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室等等。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学生能力培养[2]。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情况较差,缺乏专业的教师,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制定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学目标[3],且制定目标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基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身。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在原有基础上,引进积极教学理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性格,为学生工作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积极个性与心理的发展,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发挥自身优势。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品质与态度,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念,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提高学生积极认知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教育,在学习中,增加情感体验,消除学生消极心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角色扮演以及创建情景模式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使学生体会更多的学习乐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第二,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包括兴奋、快乐、感恩、爱等内容,可以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情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的正面能力,以此影响学生的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态度,学会以乐观的方式对待事物,以此提高学生素质。第三,培养学生积极人格。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形成阳光、积极的人格,学会以正面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丰富教育途径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降低了教学质量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学生学习途径,增加学生学习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心理干预与辅导教育[4]。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性教学,并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可以健全学生性格。其次,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创建教学环境时,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学习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随着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传统教学评价中,将教学质量、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无法全面了解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并不平均,单一简单的评价模式无法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降低了教学质量水平[5]。因此应该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和完善,针对学生的学习专业与实际学习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与素质水平,使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对自己有全面认识,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以此推动教学活动开展。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其致力于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与社会有序发展。基于此,法治人格可以理解为法治理念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体现,其具有一定的特征,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同时个体需要具备人文和理性双重精神内核,在法治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既要尊重法律更要尊重人的价值。
一、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有利于体现对人的尊重
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法治人格塑造体现了对正义之法的追求,注重激发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依法治国价值理念的理解。
(二)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学生人格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法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法治人格为核心任务,为社会输送机法律知识、技能和素养于一身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法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用理论知识武装学生,更要为学生提供人格培养的机会,增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三)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有利于构建法治国家
我国倡导依法治国,提倡法治国家这一理性的治国方针政策,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并尊重法律,确保法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法律从业人员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之际资源所在,因此必须确保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高校法学教育为依法治国输送优秀人才,在其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必然提升人才的整体实力,从而有利于法治国家的构建。
二、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学教育注重实用价值
以往法学教育过程中主要注重其使用价值的体现,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及条款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情况进行讲解,以此保证学生理解并可以进行相关实用性操作。但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法学的人文价值,造成大学生法治人格形成缺乏一定的人文基础。
(二)高校法学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
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为学生讲授法学理论知识,教师将其视为核心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对法学的学习与理解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层面,因此只懂得尊重法律,而对法治理念并没有深入了解。最终造成学生以功利的视角看待知识,重视可操作的理论而忽视价值形态的重要性。
(三)高校法学教育注重技能忽略素养
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此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但是也导法学教育过程中将职业素养等同职业技能,日常教学中将技能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即便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也停留在人文情怀方面,并未上升至法治人格层面。
三、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创新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法治人格培养的前提体现在法学教育价值观中,只有在价值观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在调整相应的教学体系与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要摒弃原有教学体系与教学法中的不合理之处,避免全理论讲授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法律思维与意识。例如在民事诉讼法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后可引入其他国家民事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并带领学生一同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状况,在学生对法律内容和背景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体、经济发展、历史变迁及社会形态与法律发展的关系,并充分理解我国法律法规设置的根本出发点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帮助学生跳出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的模式,为其法治人格的形成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二)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营造良好的法学教育环境
在高校法学教育中,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法学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公平正义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例如学校或社团可与社会中的律师事务所取得联系,根据学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以“法律伴我行”为主题的法律月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由学校教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共同为学生贡献法律发展、依法治国和生活中法律常识的讲座,在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将社会视角带入到校园之中,为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加宽泛的平台。除此之外,在活动月接近尾声期间,举办法律活动月闭幕晚会,为师生风险以法律精神或相关从业人员事迹改变的精彩节目,以此感染学生提升其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意识。
(三)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整合各学科优秀资源
法治人格的塑造应该成为学生的终身使命,并且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整合各学科优秀资源,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升华,为学生营造法治人格塑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避免将法学孤立起来的做法,而是要在教学实际中利用其它学科优秀资源,并将其整合融入到法学教育之中。例如在国际贸易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情况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加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或者国际文化等学科知识,为法律相关条款内容找寻其他领域的依据,以此丰富法学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化与人性化,避免单纯法律知识造成学生枯燥或知识断层现象的出现。这样一来,学生在多元知识熏陶的氛围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能通过摄取多元化知识来开拓自身视野,以此实现法治人格塑造的知识补给,为法治理念理解的深入和法治人格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创造实践模拟机会
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基本技能培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通过前身参与达到对法学内涵与法治理念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师将班级内部学生进行分组,由相关教师或者合作律师带队参与到具体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带队教师先为小组内部学生讲解各类案件的办理流程及每个环节中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为学生进行分工,由1~2名学生负责一个单元环节的受理,最后召开讨论会议,带队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件进行整体梳理,既保证案件的完整性又能使小组内部学生熟悉整个案件。除此之外,在谈论会上带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体会分享,引导学生将案件办理中运用的知识与技能上升至素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法治人格的意识,带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总结,体现法律的崇高与神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必须打破法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新颖易接受的教育氛围,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感悟法律精神,形成法治人格。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更加彻底地增强学生的法治人格基础,领悟依法治国政策的精髓所在。
⒖嘉南祝
[1]唐智.高校法学教育与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6,(20).
[2]于军.当代高校法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
[3]田世宏.刍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法治信仰教育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8).
创新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素质刍议
摘要: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传统、普遍、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观念使教育者把体育教学看作是按照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教学内容灌输、施加给学生,以此期望改造、提高学生,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和教学目标。这种单一的施加教学实际上只注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实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和教学革新是严重的阻碍和羁绊。以此,笔者认为,需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推行和实践性的尝试进行一定的探析,以提高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素质 刍议
资助课题: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sk726)。
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与目标研究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 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 (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 (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 (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 (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 (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 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
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 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
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 (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 (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
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 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
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 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 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 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
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
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
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
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
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
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原则,是在实施法制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这方面的观点主要有:(1)法制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5] (2)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在教学中贯彻三项基本教学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36] 应坚持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关联性与差距性相统一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37] (3)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8]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规律的研究,许多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王国桢探讨了大学生法制观教育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小学法制教育与大学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大学生法制观教育与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及高校教育机制。[39]
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实效性研究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李璐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基础课”新课程法制教育功能主要有发挥理论、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功能;扩大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0]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陈大文认为如何提高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需要教育者们深刻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正确认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41]
简要评论
近五年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成就显著。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日益为学界所重视,研究的内容更多更广泛,研究课题更加务实。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论文以法制教育为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样化,突出实证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多样化趋势,尤其重要的是近年来研究者更多地重视使用问卷、数量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对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内容呈现专门化趋势,比较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开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其他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始研究高校法制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跨学科的研究对拓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视野和理论深度非常有利。
但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囿于学科限制,大多数研究法制教育的学者都没有系统的法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经验,导致研究视野狭窄,研究角度片面,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强。
参考文献:
[1]张宝成.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2).
[2]张晓敏.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目标之重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4]陈大文.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门广.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与目标探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8(7).
[6]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7]顾相伟.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发展、关联与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8]王晓慧.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9]张蓉.论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法制与社会,2012(7).
[10]韩世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3).
[11]黄青燕.论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12][24]黄文艺.论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13]沈蓉等.高校法制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4] 张小平,曾裕华.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完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
[15]颜素珍,刘桂占.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16]郭先根.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3).
[17]孙勉.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18]谢山河,黄章华.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19]张雪芹.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1][33]王西阁.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1(3).
[22]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23]余国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5]王康康,徐延平.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26]李俊杰.高等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之探讨――中美法制教育之比较及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7]车雷.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11).
[28]陈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路径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29]林国强.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0]蒲鸿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0(12).
[31]任莉莎.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2]黄蔡芹.浅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
[34]张庆旭.高校学生处分申诉中的证明与证据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02).
[35]张国安.同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初探[J].思想研究,2007(7).
[36]雷继元.“基础”课教学基本原则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37]何玉芳,张艳红.“基础”课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38]李喜等.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9]王国桢.大学生法制观教育机制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0]李璐娇.大学生法制教育功能新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任务主要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并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偏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虽然包含法制教育内容,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显得非常薄弱。法制教育不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有必要重新、科学设置法制教育课程。
(二)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任务大都由非法律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而且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辅导员、学校和二级院系的党务工作者及其他兼课人员。因此,在总体上,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律素养偏低,法律实践经验欠缺,甚至有的法制教育课堂流于形式、存在法律知识性错误。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不重视甚至厌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法制教育,其实效性可想而知。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
法制教育既具有政治性和道德性,又具有很强的法律专业性。其内容既有严密的法理逻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求内容上的完整、系统,还要求方式上的多样性。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实践能力训练,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法律真学、真懂、真用。因此,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实效。
(四)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环境不理想
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从法律上讲,他们大都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及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但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是学校、互联网、小范围的社会,加上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普遍存在心理脆弱等情况,容易在外界影响下出现冲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
(五)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普遍不高,缺乏对法律的信任
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甚至在大学里大都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老师几乎包揽一切。由于教师讲授、教学条件、学校学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法制教育联系实际生活不够,学生实践机会不足。这样,学生对法制教育感到比较枯燥,学习法律的兴趣不高,随便应付法律学习和考试。因此,学生对法律学习不深,领悟不透,难以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不少学生因此没有增强维权意识,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总是容忍与纵容。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夸大自己的权利,加重别人的义务。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适应法治中国建设新形势的需要,重新思考法制教育的地位、内容和方式,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只有正确界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才能正确分析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对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下面拟从法学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法学教育。张文显教授在《法理学》一书中指出“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1],法学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教育,它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在我国,法学教育一般以法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学学科教育和训练。可见,法学教育是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因此,我国大学的法学院系通过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法学教育,向社会输送法律专业人才。第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面向全体公民,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属于公民的素质教育范畴,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公民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各种普法教育的宣传活动就属于法制教育的范畴。这种法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任何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可能接触到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因其对象不同又可区分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普通民众的法制教育。第三,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公民整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学校的法制教育、家庭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因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异。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法制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要求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法律理论学习与法律实践体验同样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体验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把法制教育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由于缺乏法律实践体验,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缺少对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和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2]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家庭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教育,还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都很重要,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既要发挥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作为教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3]
三、深入理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一个良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和法律对个人的双重约束,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调整机制。道德和法律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两大调节机制。大学生法制教育也离不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道德和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性是法律的一般本性。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社会规范。它们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目的、内容、形式具有一些共性。许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融入了法律之中。法律和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受到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精神上总体一致。道德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同样也可以说是法律的效力基础。道德是良法的一项重要标准。法律规定应当弘扬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体现道德价值和道德的基本要求。法律的道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道德的法律化,它表明法律的部分内容源于道德的转化。从历史上看上,法律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一直伴随着道德法律化的过程。近现代的文明国家,大都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纳入了法律之中。我们国家法律的创制和实施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弘扬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和道德精神的过程。例如,在我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既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4]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具有互补性。我们知道,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整个社会的规范运行并不是只依赖法律的调整。道德对人们的行为也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包含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法律的调整范围小于道德的调整范围,道德的“调整半径”远远超过法律的“调整半径”。法律不能调整的许多情况,可由道德加以调整。某些行为不触犯法律规范,法律没有相关规定,但该行为可能是道德所不允许的。道德能够给人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违反道德规范的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道德的调整作用很有限,还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调整。对于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道德惩罚乏力,就要使用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加以惩处,以达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往往也要结合道德方面的因素。[5]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辩证关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当得到同等重视,形成合力,协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现状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于2002年10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做了一些规定。文件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见,高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大德育”,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工作的认识及定位不太合理。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受到重视,而法制教育受到轻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严重失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发。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犯罪主要不是自身原因导致的,其主要责任也不在于大学生自身。
2.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关联,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仅靠思想道德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法制的威慑力来强化。法制教育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教育,宜采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6]在举国震惊的药家鑫案件当中,药家鑫曾谈到这样的一个细节,他在第一次撞到受害者之后以为自己犯了死罪,于是为了摆脱罪行将受害者活活杀死。假如他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后面就不会酿成如此大的悲剧了。所以,只有发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协同作用,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方面的实效。
四、系统思考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形势下,对于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全面思考实践对策。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提到同一高度。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甚至完善相关教育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法制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法制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科学、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并完善有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比如,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上,设立明确、统一的标准;协调好从小学到大学的法制教育衔接问题,规划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法制教育体系。
(二)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专业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有深刻领悟和坚定信仰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把法律的精神和价值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法律实践引导学生训练法律能力。法律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运用法律理论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用活生生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思维习惯。不具备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胜任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任。[7]高校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素质。教师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加强法律理论知识的自学、参加各种法律培训和法律实践。高校还应当多引进法律专业素质高、法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聘请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兼任法制教育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