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后勤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后勤所管理的内容繁杂。后勤是整个企业的衣食父母,搞好衣、食、住、行、生、老、病、退的工作,是后勤管理部门最基础的任务。对于很多企业,后勤涉及的业务流程很多,并且企业的人员数量较大。哪怕在一个数百人的企业中,涉及到每个人、每项业务的后勤内容,在处理时数据量是很大的。在传统的管理上,后勤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靠工作人员手工进行,这些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些日常的后勤管理琐事上,工作效率低下。在这个情况下,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引进几台先进的电脑设备,将所有员工的个人信息输入到电脑中,只需要几个工作人的管理就可以完成传统任务中强大的工作量,既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又不耽误其他的工作。使企业单位的人员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1.2进一步节约了后勤的各项成本支出
通过后勤信息化能有效提高对人员、财产、物品的利用率,节省了企业的支出,使职工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如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都输入到电脑中,加快了后勤的管理工作,同时也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与管理档案人员的消耗,大大节省了企业单位的人员需求,减少了企业的支出。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不同的部门之间都能进行联系,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的培训,精简一些不需要的员工,减少企业单位的成本消耗。这样即使是有一些紧急的文件需要传递,也能通过信息化的管道进行传递,而不需要再浪费人员,既缩短了时间也减少了工作量。后勤管理的效益对整个企业单位的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实施信息化管理手段之后,提高了管理的效益,促进企业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
1.3对企业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变革
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下,后勤的指挥系统不是很完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信息交流也很差,最终导致信息的传递不及时或是传递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通过对信息化网络的应用,将分散在各地或是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总体的处理,再及时分发到各地方或是各部门,大大节省了后勤管理的时间与人才消耗。对企业的后勤实行信息化的管理策略,将企业后勤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进行了融合,对于人员的管理与活动任务的分配,都有了很高的办事效率,不再需要大量的员工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也大大加快了速度。
2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特点
2.1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1.1实现对企业后勤资源的动态控制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静止不变的事物。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企业各类后勤工作过程中,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实时监控,把握资源情况,对企业后勤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有效的调整。2.1.2实现后勤数据与企业管理数据的共享后勤业务是企业整体业务中的一个环节,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与企业的整体数据进行共享,建立在企业整体的信息化规划中,实现后勤的数据与其他管理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的联动。同时,系统应能自动生成辅助数据、表单,数据逻辑关联性强,支撑业务工作。2.1.3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后勤信息化建设要基于业务流程定义清晰,成果表达规范易于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将业务的各项工作流程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固化,实现企业后勤业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2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1)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模式,它的内容涉及到信息化管理的诸多方面,既囊括了信息化管理从建设到实行,再到改进的整个过程,也囊括了与信息化管理有关的内容,比如建立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还包括在此基础上的信息、资源与程序的管理。(2)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过程的管理模式,它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当作过程来进行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的循环处理,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持续改进。(3)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它具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征,这种体系的文件也是标准化管理模式表现形式的一种,体系文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所有人都必须按文件的要求去做。(4)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开放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化体系的改进,就能论证出该体系是高效的理论方法,把这种高效的理论方法融入进该系统,从而实现体系自身的进一步完善。
3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要点
3.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后勤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场向传统观念挑战的革命,对陈旧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做大手术。要使后勤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转变观念是首要任务,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对后勤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只有企业的领导高度重视、果断决策,才能有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成功。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公司内部人员的调整、机构的重组、管理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创新等都会受到传统意识的阻碍,这时候,假如没有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这些变革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另外,在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初期阶段,需要在系统中输入大量的数据,还要随时处理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巨大的工作量、枯燥的工作过程,就会导致工作人员消极怠工,这时候更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鼓励。
3.2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而基础管理工作的完备是信息化管理得以稳定运行的关键。基础工作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信息化的运行,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后勤信息化实施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用计算机来处理系统,把无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用计算机来严格控制整个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及客户关系等环节,一定要做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计量和统计标准,因为计算机的系统是硬性的执行程序。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信息数据的及时性;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来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降低数据出错率,这样才会向企业领导者反馈正确的信息,以便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
3.3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
后勤信息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它涉及到企业内部所有的人员。因此,信息化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制订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适合该企业发展要求的最优方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各流程与各终端的用户使用最多,各流程的工作人员和用户对系统的程序最熟悉,系统的效果直接决定他们的利益,他们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是仅靠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就能完成,它的运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参与。基于此,必须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这样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在稳定、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供电企业高层在提升企业后勤服务时,需要切实认识后勤部门对供电企业的重要性。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运作与打仗相同,没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没有高效、快速的后勤服务,企业的运作将混乱不堪,无法与其他竞争对手一较高下。
1.2后勤人员的利益
后勤部门的运作质量关系着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后勤服务时,要考虑到后勤服务人员对企业的贡献,不能只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应为了发展而管理。实施“一刀切”的裁员管理是不可行的,不能因员工无法继续在一线工作就不考虑其对企业的贡献。
1.3企业自身的状况
企业在提高后勤期服务的能力时需量力而为,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效益和资金。目前,我局为了提高后勤的效益而大肆投资,比如,在两网改造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后勤部门的建设资金短缺,进而给整个公司的运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要想提高供电企业的后勤服务能力,不能单单依靠资金投入、裁员或减少岗位,还应从多方面开展改革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当前后勤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供电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提升企业后勤服务能力时,供电企业除了应给予必要的资源外,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从后勤部门内部着手,发掘后勤部门的潜力,创新后勤管理。
2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措施
2.1资金投入
供电企业不应忽视改善后勤人员的生活环境、改进后勤设施。因此,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应在财政许可的前提下,增加必要的后勤配套设备,比如改建、扩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增加停车位和更换老旧设备。此外,还应加大扶持后勤实体的力度,并提升后勤服务实体自我“造血”的能力。
2.2创新改革——推行物业管理
供电企业后勤部门在性质上与市场上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相同的,然而,供电企业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与物业管理公司相比,却有着较大的差距。供电企业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是免费的,而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是收费的,导致两者员工的工作态度截然不同。因此,应将供电企业的部分产业交给物业公司管理,这样不仅能减轻供电企业的管理负担,还能借助物业公司的优质服务管理提升整个供电企业的后勤服务水平。但物业改革势必会对一些项目收费,这会涉及到部分员工的利益。因此,在物业管理改革时,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宣传引导,改变企业员工的消费理念外,还要采取分步骤、怀柔政策进行涉及员工利益的改革。
2.3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
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能为后勤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作业速度。后勤服务部门中存在较多一线安置来的员工,这些员工本身的专业与后勤工作不符,且多数年纪偏大,行为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思想也不稳定。而后勤服务涉及的内容极多,工作繁杂,很多工作与企业领导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后勤部门必须快速领会领导的意志,并雷厉风行地完成任务,一旦因员工服务素质低下而导致后勤工作没有快速、有效执行,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因此,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我们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培训。包括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等,从而为打造强大的后勤管理团队奠定基础。②加强后勤文化建设。通过后勤文化建设,组建有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服务团队,并借助企业文化的引导,在后勤部门中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以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竞争力。③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④实施绩效薪酬管理机制,以激励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后勤服务的水平。
2.4实施表单化精益管理
后勤工作的特点可概括为“杂、高、急”,而业务流程表单化后,最大的好处是使后勤人员能快速地了解工作的职责、内容,并按照表单中的要求,快速完成企业的各种后勤任务。这改变了以往后勤人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多任务指向不确定、制度查找烦琐等状况。由于制度、规范的内容较多,很多员工无法牢记每一条内容,而表单化后,员工能够在表单的详细指导下正确完成工作任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满足了管理的规范化要求。要想实现表单化,需要将后勤服务管理制度化,进而很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在制度化后,还要将制度表单化,即对制度、规定、记录进行表单化处理,这样可将制度以工作表单的形式呈现在员工面前,而员工只需要按照作业表单中的要求完成工作即可。此外,还要进行流程化管理,使表单流程化,从而提高流水线式企业管理的成效。
为了保证项目生产的顺利进行,后勤工作需要做好文件管理、办公用品采购、考勤管理、车辆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职工食堂管理、澡堂管理、环境卫生、水电管理等后勤服务支持工作,此外还要做好政府部门、当地民众、作业队伍等关系的协调工作。
2.后勤工作内容琐碎。
在日常的后勤工作中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涉及面广,繁到涉及员工吃、喝、拉、撒、睡,细到更换一颗螺丝钉,而且还要同公司总部、社会上有关机构保持紧密联系。所以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
3.后勤工作具有强的时效性。
由于后勤工作对整个项目发挥服务与支持作用,会随着时间变化、项目进展有不同的工作内容或侧重点。比如文件精神的传达、通知公告的张贴、冬季采暖、夏季防暑等工作都具有强的时效性。
4.后勤工作是营造和谐项目部的有力法宝。
由于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大多数的后勤工作都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质量的后勤工作会让项目部的员工感到项目部的温暖,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营造和谐的氛围。搞好后勤管理工作是稳定员工队伍和生活秩序,确保安定团结的重要条件。搞好衣、食、住、行、生、老、病、退等工作,是后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后勤管理工作搞好了,可以是领导省心,职工们放心,大家都不担心。因此,职工队伍可以稳定,生活秩序可以安定,从而可以确保安定团结的局面。
二、现阶段施工企业项目部后勤工作现状
由于项目部主要任务是组织施工,开展生产,因此大部分岗位都是专业技术岗位或设备操作岗位,后勤管理岗位往往不被重视,加上后勤管理工作的繁杂琐碎,职称晋升慢,出现愿意从事后勤管理的人员缺乏。此外,随着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各个业务部门口越来越细化,但是作为临时机构的项目部不可能设置与之匹配的部门,因此项目部后勤管理工作内容还将不断增加,将涵盖人资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党工团等工作内容。
三、对项目部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把好选人关,选聘责任心强的人在后勤岗位。
项目部后勤工作主要目是为员工服务,为项目创造好的施工环境,因此会涉及到许多不起眼、不被人注意的小事情,这就需要后勤管理人必须具备强的责任心,做到时刻想着项目部员工,才能做好后勤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需要综合的考虑员工的素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员工招聘流程在层层选拔有责任感的人员进入后勤部门。另外,在招聘的前期明确岗位的特性以及要求,做好招聘的员工与岗位的匹配,保证整个企业人才的合理有效使用。
2.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后勤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在项目部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业务口后勤工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其他工作的重要保障,可以说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必须服从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必须从小事做起,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有强的奉献意识和较高的服务能力只有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做好后勤工作,试想一下每个人都只干自己份内事情,没有大局意识以及奉献的精神,整个工作怎能做好。企业可以通过向典型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或者是通过精神以及物质的奖励来激发员工服务和奉献的积极性。
3.给后勤管理人员职务、职称晋升的机会。
后勤工作不仅仅是做好物的保障工作,更要注重人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力的管理工作。随着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到后勤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工程、财务等专业技术岗位,后勤管理岗位存在职称晋升不畅通,不知道属于哪个方向。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正常的上升渠道,按照“强者上,弱者下”的原则,确保个人能力得到发挥的同时得到晋升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平稳快速的发展。
4.组建初期完善后勤的管理制度。
制定驻地卫生、食堂管理、环境管理、宿舍管理等等各项制度,在一开始就要推行,尽量在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等方面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把危险灾害扼杀在摇篮里。后勤部门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根据出现的灾害事故进行信息的汇总以及整合,制定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确保卫生、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领域的正常管理。
5.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保证后勤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综合管理素质的人才队伍。后勤管理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社会科学领域涉及到管理学、会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在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到的学科则更为广泛。在后勤工作中知识多科性又表现在专业技术种类繁多,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专业。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和多种专业的常识。企业要定期对后勤人员进行管理职能以及素质的培训,通过做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接轨。
6.对后勤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后勤管理工作,重视后勤职工的劳动,使全体职工都来关心后勤管理工作,这是我们做好后勤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真正的重视起后勤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建立健全后勤保障体系,在日常的管理环节中发挥后勤部门的高度的凝聚力是保证企业整个体统顺利运营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后勤的管理工作是以企业的正常运营为前提的,需要加强对后勤职工正确的引导工作,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工作,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为单位职能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办公用品管理、印信管理、资产管理、办公秩序及行为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员工培训等一些管理工作。
(二)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
行政后勤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的总后勤内管家,它牵涉到企业的人、事、财、物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种类繁多,面广量大。而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职能部门,行政后勤管理部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能,即综合管理职能、服务保障职能、运作协调职能,是企业承上启下的关键部门。
(三)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
行政后勤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各个部门领导和职工,是最繁杂最辛苦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存在着“杂、高、多”等特点。所谓“杂”就是工作繁杂,除了业务和政务外的几乎所有管理、服务上的事,都可能安排给行政后勤部门;而“高”就是对服务满意度的要求高,如后勤事务,既要吃苦耐劳,又要服务周到,如领导交办的工作,既要充分领会意图,又要把握分寸,如接待工作,既要勤俭节约,又要热情大方等,对服务工作的要求比较高;“多”就是工作中的矛盾多,由于临时性、突发性、应急性的工作较多,特别容易引起对现有人员的工作安排、工作进度、有关效益的冲击,而引发各种矛盾。
二、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发展成效,但是,在新时期,随着企业改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新变化的盲点。此外,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职工在工作方式和环境需求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改变,而陈旧的行政后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改变了。当前,我国的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制度主要存在消耗支出、与生产脱节、服务被动、工作随意等问题。
现行的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几乎都属于依附生产单位的被动服务模式,在企业中属于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纯消耗部门。这样的状况,不管是对于企业行政后勤系统的发展,还是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都呈现一种弊大于利的趋势。所以,在深化企业改革的浪潮中,要加强对行政后勤体系的改革进程。要彻底改变过去的被动依赖的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完善行业的相关职能,把企业的行政后勤系统与其他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扩大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争取走出一条行政后勤管理的专业化、产业化的新道路。
三、探索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做好行政后勤工作的基本要求
1.正确处理中心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
行政后勤部门要处理好日常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关系,积极协助各级相关负责人抓好中心工作。但是,作为行政后勤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还有自己的日常工作要做,如采购、员工办公、生活服务需求、员工培训等,把这些日常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好,也有利于中心工作的完成,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在工作安排和人员使用上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集中力量抓好后勤服务工作,又要适当分工,加强中心工作,做到服务中心工作与抓好后勤保障工作两不误。
2.把握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的关系
行政后勤部门是企业的综合服务部门,不仅要担负后勤保障的职能,还要负责一定的行政管理的职能,如食堂监督管理,对物业公司和车队的监督管理、车辆管理、办公楼宇管理等。而有行政后勤方面的管理是融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后勤服务的途径。只有把管理落实到为企业、职工的服务之中,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行政后勤管理安全、有序的进行。
3.积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
由于行政后勤工作的非常繁杂性,导致行政后勤系统除了要做好服务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行政后勤部门要协调企业各个部门的各种后勤问题和纠纷,从协调停车场的车位到会议室的使用时间等都需要行政后勤部门来处理。通过协调,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职能转变
1.实现行政后勤管理的产业化转变
行政后勤
系统在过去是单纯为企业生产职能部门服务的辅部门,其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行政后勤系统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改变过去单纯的服务性质,往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在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同时,还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自给型的经济实体,形成专业化的后勤经营管理团队,采用专业的管理机制,成立各种服务外包公司。
2.变消耗支出型为福利创收型
要改变行政后勤部门单纯消耗支出的现状,就要切实加强行政后勤部门的内部改革和管理。要转变行政后勤人员的思想,把减少消耗和支出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用一定的有偿工作来降低行政系统整体的消耗和损失。首先,要对行政后勤人员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强化员工的职业技能,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使员工把企业建设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形成集体与个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其次,要加强对员工工作流程的监控,把企业的消耗与个人的责任和利益联系起来,严格把关,杜绝一切不应该有的浪费。此外,还可以转变思维,把以前一次性的消耗方式转变为一种可重复使用和消耗的利用方式。可以适当结合节能环保等先进理念来转变后勤服务的消耗利用方式,形成长效循环利用机制,这样既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消耗和支出,又有利于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可谓一举两得。
3.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后勤部门对企业其它生产部门的严重依赖性,导致企业的后勤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处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行政后勤工作的实际需求来制定适合的行政后勤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落实行政后勤管理的各项工作。其次,要转变员工的思想,从思想上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打破过去那种行政后勤可无可有的想法,加强行政后勤人员为企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行政后勤人员的主人公意识。可以采取以上提到的企业行政后勤管理的产业化方式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此外,还要多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满足职工的需求,深化企业改革,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奋勇向前,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市场条件下,在企业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行业背景下,企业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要顺应发展的潮流,要使自身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只有继续结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大力度、创造更多的条件、持续、深入地进行改革。只有把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落到了实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一、强化创新意识,分析特性,科学管理
在现有企业经济体制下,后勤类似一个小社会,后勤管理人员也仅处于封闭式的调度管理模式,形成了“吃喝拉撒睡,桌椅板凳柜,砖瓦灰沙石,动力水电汽,上下不满意”的被动局面。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新的形势,要针对后勤的特点和现状重新认识,认真分析,实行分类管理和科学管理。
1、 充分论证,认识特性。企业后勤工作主要是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根本宗旨。按其后勤工作内容,通过认真分析,其有多种特性。一是具有服务系统社会性。社会上有的服务项目,企业都相对齐全,机构林立,队伍庞大;二是具有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三是具有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四是服务内容的事务性;五是服务计划的多变性;六是后勤职工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2、区分类型,归类管理。按照后勤服务工作特性,可划分为经营、劳务、技术、供应。在管理上可采取多种责任制形式。即:(1)后勤服务对象既对企业,又面向社会有直接经济收入的项目,可采取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核算方式;(2)主要为企业提供保障服务的班组。参照企业化管理模式,采取计时、计价、计量,实行有偿服务,成本核算,定比分成,劳酬自理的核算方式;(3)企业消耗较大的水、电、燃料,采取定额承包责任制,实行计划包干,超罚节奖的办法;(4)服务对象只是对部室,不能单独核算的班组,实行经费奖惩的综合目标责任制。
3、选择项目,推向社会。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的一种传统模式。因此要解放思想,把能够由社会承接的服务内容,先易后难,选择性地交给社会,并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
二、增强改革意识,激励竞争,精员高效
对企业后勤原有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庞大队伍和人员过剩,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状况,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首先是精减机构,并转职能;其次是深化人事改革,实行定编、定员、定责或以岗定薪。采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实行竞争聘用下的待岗、转岗、包岗或内退制度,激励竞争,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危机惜岗意识;三是裁减全部临时工,将大量临时工承担的服务工作交给社会,临时工随转,由所在社区服务单位采取新的用人机制,择优聘用。
三、增强成本意识,控制支出,减低消耗
长期以来,企业职工受旧有观念的影响,工作中客观存在着消耗成本问题被忽略,注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体现于生产经营收入减去各项成本支出后的可利用资金。目前,各企业后勤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由过去的社会福利性、服务性转变为社会化服务经营性,这是管理理念上的更新。由于企业后勤在原计划经济时代,只讲保障供给服务,不注重质量,忽视消耗成本,大手大脚,服务质量低劣,反而消耗成本过大,甚至资源浪费。正如主业人员所经常批评的“前勤挣钱,后勤花钱”,这种评论应该是客观的,不是实际的。作为企业后勤管理人员应强化成本和效益意识,切实加大管理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找后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增强经营意识,适应市场,搞好创收
搞好服务是企业后勤工作的宗旨。在过去的机制运行中,缺乏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只注重所谓福利,保障供给,而忽视企业经济效益如何。企业应按照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运行规律,大胆探索转换运行体制,实行经营。一是对企业后勤有经营项目,拟定标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企业内外公开招标,全部推行民营化承包;二是对企业能够进行创收的房屋,特别是门面房、闲置办公房对外开放,公开招租。这样每年可为企业创收若干万元,而且还节约职工工资、修理修缮支出等若干万元。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3)税收征管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