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行业前景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缺乏具备理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能性金融人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其他业务一样都涉及到员工的素质问题,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服务要求高等特点,银行需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的专家型客户经理队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理财服务。然而,长期的分业经营使银行普遍缺乏优秀理财人员。高素质的理财顾问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造就的,必须在具备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才能完成,这是一个长期而且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缺乏合格的理财顾问已成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道瓶颈。
2、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缺乏主动出击创造市场的意识。对于个人理财这种商品来讲,营销是十分关键的。目前,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仍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等客上门;营销手段落后,停留在一般竞争手段上;对营销市场细分不够,也没有同客户形成稳定的联系,等等。银行业是一个以人为导向的行业,坚实的客户基础是银行的宝贵资源,客户的需求就是银行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好个人理财业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只有以客为尊,围绕客户制定战略计划,加强市场营销。吸引客户,留住客户,银行才能生存。
3、个人理财业务在日常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银行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将代客理财的资金与银行自营资金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有些银行不是等代客理财产品到期后再核算、分配投资收益,而是定期在营业支出中计提应付利息,再将应付利息以支付投资收益的名义转到客户的账户;有的银行则由分支机构先支付利息,再将垫付的利息上划总行……,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操作方式。
监管部门一再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保证金不受损失和最低收益率,但多数银行未按要求执行。如有的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承诺“该产品收益率固定,最终收益上不封顶,远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理财本金到期保证100%返还”;有的银行虽然使用预期收益率,但每期产品向客户支付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完全一样;多数银行都是按季度定期向客户支付固定收益,有的甚至还以醒目的方式提示客户“免收利息税”,以增强理财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
有的银行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提示的风险较为笼统,如“本产品不可提前支取,具有市场风险、波动性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但未说明这些风险具体指的是什么。有的产品风险揭示比较含糊,容易引起歧义,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
二、解决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个人理财服务的实践,我国应从培育客户资源、明确市场定位、注重理财品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1、制订良好的培训方案,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全球化,对理财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顺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银行管理层在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势的学习、研究以及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客户经理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另外,国内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人员的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的金融策划师CFP认证制度),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的素质。
2、调整营销策略,营造品牌效应。近年来,在金融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已成为各家银行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规划现有的业务品种,在广度、深度、关联度三要素上做文章。通过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及时而又不间断地向市场推出系列化、特殊化、现代化的业务新产品,辅之以精美的包装、广泛的宣传、良好的服务,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树立起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名优品牌,并通过现有的各种业务宣传阵地,以统一的宣传形象、统一的宣传资料进行营销,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营销策略上,应根据地理、收入、生活方式等不同标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实行差别经营,突出重点,走“主营理财,专营理财,特色理财,精品理财”之路。
3、采取措施解决理财业务在日常运作方面出现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是客户为实现投资增值,按照“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与银行签订委托协议,将其资金委托给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的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客户理财的资金与自营资金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应该分开管理,封闭运作,单独核算成本和收益,而不能纳入自营业务收支的范围。理财资金不得承诺本金不受损失和固定收益,实际收益应视投资运作和市场变化情况而浮动。
商业银行在销售、推广理财产品时,要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谨慎、尽职的原则,以明晰、通俗的文字说明投资对象、投资组合、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和收益预测、收益分配等情况,充分、清晰地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损失,保证客户在正确理解风险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投资。在理财期间,要定期将资金运作、投资收益、市场风险等详细信息向客户披露。要明确银行和客户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应承担的投资和收益风险,避免出现法律纠纷。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规范,同时为监管部门监督和检查以销售个人理财产品为名义变相高息揽储、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提供处罚依据。
三、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呈现出大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国内银行原来的服务基本上以网点为单位,服务渠道单一。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由原来单一的网点业务渠道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变。从中国目前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其实基本上是一致的。随着人们金融活动范围的扩展,为了争夺客户,健全的服务网络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竞争的另一个焦点。
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正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正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个人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过去国内银行对品牌营销不够重视,各家银行产品的种类、结构、功能都比较接近,消费者难以区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成为现代银行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作为面向广大客户的服务,在金融产品易被模仿的市场背景下,一家银行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品牌无疑是必须重视的竞争手段之一。而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这对银行整体形象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7-015-04
一、什么是“原生―分销”模式?
“原生―分销”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它是指银行在贷款发放完毕之后,原生贷款并不像传统的贷款业务一样,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到期,而是采取出售、证券化、签订信贷衍生品合约等方式把原生贷款的信用风险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的一种经营方式。理论上,任何贷款都可以在“原生―分销”模式下执行交易,而抵押贷款由于具备抵押物、还款更有保障、易被标准化等特点,因而在实际上成为“原生―分销”模式的主要交易对象,这其中又以政府支持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最多。在几种分销手段中,由于证券化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营销方式,下面便以证券化为例来说明“原生―分销”模式的基本业务流程,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原生贷款的生成过程。和传统的贷款业务一样,当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需要对潜在的买主进行资信评估、贷款审查,然后经过贷款谈判环节最终建立正式的借贷关系。由于具有较为完善的信用评分系统和标准的抵押贷款合同,在借款人提交相关信用文件后,这一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快1天)便可以完成。
第二阶段:抵押贷款的出售、包装、设计和重组过程。原生银行把抵押贷款出售给一家被称为包装者的金融机构或者部门(原生银行自己包装)之后,包装者把抵押贷款和许多其他的贷款结合、捆绑在一起创设成可供出售的证券。这个过程涉及特殊目的实体(SPE)的设立,它掌控着对原生抵押资产或者其他资产的要求权。最明显的例子是把抵押资产和其他抵押结合在一起创造抵押支持证券(MBS),其拥有者对现金流拥有要求权。其他以抵押贷款为基本原材料的证券化产品还有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抵押贷款责任(CLOs)、担保债务合约(CDOs)和合成CDOs等。
第三阶段:证券化产品的销售过程。为了顺利实现销售,证券化产品首先要由一家或多家评级机构给予信用评级,然后出售给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特征的投资者或者被原生银行暂时库存。和普通的债券一样,这些产品也能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如AAA级,很显然,不同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即使一样,但其风险收益特征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二、“原生―分销”模式在花旗银行的实践
(一)花旗集团应用“原生―分销”模式的现状
在“原生―分销”模式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花旗集团积极采取贷款出售、证券化、信贷衍生品等方式分销其原生贷款。其中,近年来最广泛的分销方式是证券化,而信贷衍生品占比也在不断提高。花旗集团的证券化资产主要是信用卡应收贷款、抵押贷款、住宅权益贷款、汽车贷款等自身原生和购买的信贷资产。在证券化完毕之后,花旗集团仍旧与信用卡持有人和原先借款人保持着账户上的关系,因此,实际上仍然继续管理已证券化的资产业务。花旗集团还积极从事与证券化相关的设计和承销工作。在这些交易中,公司或者它的客户把贷款转移到一个具有破产隔离作用的特殊目的实体(SPE)。花旗集团作为资产管理人管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利用SPE为第三方发行商业票据、CDOs、CLOs、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等提供流动性支持和融资便利。花旗集团掌握由SPE发起的剩余利益和其他证券,直到它们被出售给独立的投资者。在此过程中,花旗集团还要成为这些证券的做市商。花旗集团有时对某些特定实体保留服务权,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管理这些证券、它们通常作为交易性资产,其价值盯市。作为回报,花旗集团从中获取管理费、服务费等收入。
由于数据的保密性及其可获得性较低,对花旗集团数据的分析可能仅仅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因为根据花旗集团年度报告等公开的市场信息,很难了解到其在原生端发放的贷款详细数据,比如贷款余额、增量及其比重结构。更重要的是几乎不能够知道有多少贷款可以分销、最终能够分销出去多少。虽然如此,我们也还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与线索。 根据图1、图2和表1,可以初步了解到花旗集团最终分销产品的类别、交易量及其结构比重。花旗集团分销最终产品包括:贷款证券化产品(包括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ABCP、CDOs、CLOs等。我们把运用SPEs分销产品的交易量作为衡量花旗集团参与分销交易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到,总资产一直稳步上升,而运用SPEs分销交易总量先升后降的事实说明,分销交易有相对独特的运行规律,分销产品交易量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较大。
从分销产品结构比重来看,抵押贷款证券化占据主导地位,信用卡贷款证券化次之,2004年―2006年,两者之和占总分销的产品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结构化产品(CDOs和CLOs)总体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如CDOs已由2004年的3.09%升至2007年的5.96%。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由于具备较低的融资成本趋势,近几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2007年占比已达8%。单独来看抵押贷款证券化,2004年―2006年,其交易量分别为9333.5亿美元、11784.47亿美元、14772.73亿美元;占总交易量比重分别为63.42%、67.93%、68.58%。而由于次贷危机的突然发生,两项指标在2007年分别降至6009.58亿美元和48.30%,但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一定程度上来讲,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活跃程度决定了分销产品的活跃程度。
(二)花旗集团在SPEs分销渠道中的主要作用与收入分析
在花旗集团,SPEs类型主要包括合格的SPEs(QSPEs)、可变利益实体(VIEs) 和其他的SPEs。合格的SPEs一般是被设计成为购买资产和向投资者支付现金流的消极实体。QSPEs不能够通过任意出售等方式积极管理它们的资产,在服务活动限制和债务发行等决策方面均受到限制。QSPEs通常与资产让与人、投资者和交易对手等的资产报表相互隔离。可变利益实体(VIEs)是指可变利益持有人(投资者或者其他交易方)通过债务、权益利益安排或者提供诸如担保、刺激费用安排、衍生合约等方式为VIE融资。可变利益持有人将会承担预期损失,也会享受预期的剩余收益,被认为是主要的受益人。
作为”原生―分销”模式的主要参与者,主要发起人,花旗集团有时候不仅作为贷款出售、证券化、信贷衍生品等的供给方出现,还作为需求方出现。实际上,花旗集团不但分销自身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还帮助其他银行、融资者等客户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花旗集团分销产品的主要优势有:庞大的营销网络、专业的金融人才、卓越的信誉和规模经济,这些因素共同决定花旗集团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加工优势,因此,花旗集团分销产品有很高的市场接受度、认知度和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花旗集团在SPEs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设计交易和保留一部分债务融资或者权益投资;提供流动性空头期权等形式的流动性支持;提供信用保护(担保人、信用证、信贷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等);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和从事收取服务费用的特定交易。
“原生―分销”模式与花旗集团净收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花旗集团分销交易活跃水平的上升与下降肯定会影响其佣金和手续费收入。把每股收益作为衡量花旗集团盈利水平的指标,虽然还没有实证数据证明分销比率和每股收益何者为决定因素,即是分销比率的提高,带来了银行每股收益的增加,还是其中的高利润率引起分销比率的上升,但从图3可以看到,伴随花旗集团分销比率的上升,每股收益确实在同步提高;分销比率下降,每股收益也迅速下降。根据图3虽然不能得出两者何者为决定因素或者都由某种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但至少说明了花旗集团分销交易活跃性程度与每股收益的紧密正相关关系,从而对花旗集团收入具有重要影响。
三、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了“原生―分销”模式的制度设计缺陷
“原生―分销”模式在正常运转时,既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节约资本;又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来源,推动多样化经营。但在面临市场压力和市场调整时,这一模式还不能够有效地抵御波动,反而会加大市场波动,成为引发市场更大范围震荡的主要因素,次贷危机就是最现实的案例。次贷危机虽然有房地产商业周期、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原因,但是“原生―分销”模式才是根本原因(伯南克,2008),它充分暴露了“原生―分销”模式在激励、透明度、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设计缺陷。认真分析这些缺陷,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以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
(一)激励与风险承担错位
一次成功的“原生-分销”过程主要涉及到发起人银行、承销者、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最终投资者。从长期来看,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因为“原生-分销”的成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但现实是各参与者利益并不能非常融洽地衔接从而使这一模式持续正常运转。
次贷危机中,原生-分销模式一度陷入坍塌的困境,首先原因就是激励与风险承担的错位。表现之一就是发起人银行不再审慎发放原生贷款,信贷纪律松懈,如针对信用历史欠佳、借贷收入比较高且信贷文件不全的借款者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信贷标准的下降和原生-分销模式的激励显然有关,激励结构把发起人银行的收入和贷款数量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和贷款质量联系在一起。由于一笔贷款的信用风险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移除,发起银行就不再有很强的动机对借款人和信用风险继续进行成本高昂的审核、筛选与监控。
表现之二是分销产品很容易获得高信用等级,信用评级机构也因此赚取不菲的评级费收入。评级机构作为金融产品的“最高法院”,对投资工具顺利销售实现有很大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和投资工具的顺利销售有关,级别越高,越容易销售,收入也越高。与此同时,评级机构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最多就是声誉风险。如果所有的评级机构都参与其中,这会使大家漠视这种风险,他们也没有动机去评估借款人的偿还能力。
信贷标准、监控过程的广泛放松及评级质量的下降共同导致了信贷市场泡沫。在信贷泡沫下,市场纪律恶化,投资者忽视投资工具的高风险,例如购买很少有担保措施的用于兼并和收购的杠杆贷款。在压力时刻,泡沫破灭,投资者不能够正常收回分销产品的现金流入,产品市场价值严重下降。再加上某些投资者有权迅速地把违约贷款迅速地归还给原生者,行使其承销过程中的纪律。这些因素共同使这一市场面临崩溃的境地,并在投资者中间引起极大的恐慌。
(二)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一方面,原则上信用风险转移导致风险更有效的分担;另一方面,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信用风险并没有消失,而且往往是转移到了未受监管的市场。因为信用风险转移交易是通过柜台进行的,风险到底转移到了哪里并没有公开的信息可供考究,所以透明度反而降低,并且易产生新的风险,如交易对手方风险。
由于没有充足的、有效的公开信息,投资者并不能对结构信贷产品等分销产品作出客观的独立评估,难以识别金融风险,因而过度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而评级机构在没有完全掌握足够信息的背景下,用以评级的方法和假设不但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依据的还是不充分的历史数据。随着投资者不再信赖评级机构及不再愿意提供融资,导致这些和相关投资产品的资金来源的消失。
(三)风险管理的缺失
次贷危机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缺失被证明是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的最大软肋。“原生―分销”模式的成功非常依赖于市场流动性,因为许多经过原生后的资产需要银行自身积极分销,如果分销不出去,就要承担很大的存货风险。银行通常借助于特殊目的渠道(SPV),例如结构性融资渠道(SIV)和管道(conduit)为其融资。过度依赖市场流动性,意味着市场条件的恶化会迅速地对银行的融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在证券市场面临压力,流动性缺乏时,增加了资产重新融合(reintegration)的风险和持有风险。在整个证券化进程中,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对他们的流动性进行压力测试,需要假设整个市场受到干扰和疲弱时,而不是仅仅某一个具体的公司事件。
除此之外,一些银行缺乏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例如,一些公司不具备能力衡量在整条业务线上次级贷款风险,使得整个公司对重大损失非常脆弱。因此,应该有更统一的风险管理技术。另外,对集中度风险也无能为力,他们的资产广泛集中于次级抵押相关资产。
次贷危机后,花旗集团对“原生―分销”模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建立起终端对终端的美国住宅抵押业务部门,这个部门包括原生、服务和资本市场证券化服务执行。提供统一的与抵押贷款相关的产品、政策和实践,组合和资本的目标是集中精力减少抵押风险、尤其是高风险部分;抵押相关业务的单一损益考察;关于定价、风险管理和收益分析的最好的实践;统一的流水线式功能。花旗集团这样做的目标是更加一致面对客户、监管者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最大程度地把最好的原生功能、服务功能和花旗的抵押业务融为一体。
四、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引入“原生―分销”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原生―分销”模式是一种有利的金融创新
“原生―分销”模式虽然带来了新的风险,是诱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但是,客观地讲,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过错,错在市场参与各方对这种模式的错误执行。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放松信贷标准,依据错误的假设前提(房价持续上涨)管理贷款资产。作为一种金融交易方式的创新,像其它金融创新一样,只有在经过危机的洗礼之后,才能够历久弥新,永葆活力。只有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以完善这一交易模式的制度设计,强化这种模式运行的基础,银行、投资者等市场各方才能更好地执行这种模式。因为当这一模式运转良好时,它完全有能力广泛而又有效地分担风险,同时丰富银行的收入来源,增加非利息收入。
(二)金融脱媒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关注小微客户,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开展灵活多变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一、前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水资源十分少。在我国的近七百个城市中,其中的四百多个常年缺水,其中的一百多个严重缺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危机,解决这一问题无非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扩展水源,一是推广节水技术。也就是常说的开源与节流。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对工业用水进行开源和节流会对整个城市用水产生重大的意义。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和大家讨论的是城市工业用水中的开源,也就是工业中水回用。工业中水就是区别于上水和下水的水,上水就是来自供水厂的自来水,下水就是城市污水。
二、工业中水回用的要求
1955年,日本人就开始了中水回用。1980年,美国的中水回用工程已经有了五百多项。以色列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是个长期缺水的国家,所以特别注重对污水的回收和净化,在这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以色列法律明确规定:海水淡化前,污水必须用尽。1958年,我国开始对城市污水回收利用进行研究,目前我国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中水用于工业冷却水。
对工业中水回用有以下要求:
(一)工业中水可以进行大规模处理;
(二)处理后的水量稳定,有稳定的中水来源,处理后的水质符合标准;
(三)初投资、运行费用比较廉价,经济上可行,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
(四)处理工艺适宜、可行;
(五)污水水质稳定,来源较固定;
(六)不对生产的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不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起来可以说大致有三方面,分别是:处理工艺、用途、水源。处理后水的用途和中水的水量、水质决定了中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和形式。而系统的规模和形式又决定着成本,成本又决定着水价,
三、应用前景
在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十分大,平均每年达到了四百亿立方米,而现阶段的处理率仅达到了百分之十。我国水资源的缺口也十分大,缺水量已经达到了六十亿立方米,如果市政处理水可以全部回用,那么一半的缺水量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在我国,污水处理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处理量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低,这样一来单位成本就更是越来越低。再加上我国日益加强对工业用水的限制,所以工业中水回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工业中水回用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发展这一技术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
四、约束性因素
我国对中水回用的技术主要是膜分离技术,这项技术本身约束着中水回用的推广。而且工业中水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还存在一些别的约束性因素。
(一)工业中水本身的缺陷有:
1、水量不足以满足工业用水量,还需供应其他水;
2、工业中水中的污染物有些很难去除,即便能去除也要花费昂贵的成本,经济上制约着推广。
(二)中水回收技术的因素:
1、中水回收核心技术国产化程度不足。近些年来,膜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十分迅速,无论欧美还是日本的膜装备销售商,都十分看好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日本某膜制造商都曾说过,在2012年前后,中国将成为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膜使用量虽然大,但生产却远远滞后。目前,中国的膜市场上占主要的是进口膜。近十年以来,中国国内不断有膜生产商出现,而且价格上占有优势。但在抗污染性、使用寿命、研发等方面还远远落后进口膜。因此,在总体竞争优势方面,国产膜不及欧美日等国家。
2、回收技术标准化问题。膜的运行参数、抗污染性、使用寿命、节流效率、形式、材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没有统一的膜使用和生产标准。很多项目在进行小试或中式后,然后选定设计参数和供货商,然后才能进行启动。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欧盟耗巨资启动了研究该问题的课题,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尚未结束。
3、膜技术专业化使用不足。膜技术无论技术本身还是应用,技术含量都十分高。用户在使用时,由于经验不足等自身原因,导致了膜使用寿命降低或出现运行故障,用户因此而降低了对该技术的认可。因此,膜技术在中水回收和利用方面推广时,要进行专业化的运营和制造,还要建造专业化的工程。在运行时,可借助专业化运行公司的经验。这样可以提高膜的使用效果,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将膜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水处理技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技术。2003年时,膜市场主要被美日占领,欧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膜技术作为了高新技术的一种,并组织全部成员国进行装置开发和应用开发。
(三)其他约束性因素有:
1、水价太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水价比较低,这既影响了节约用水的发展,也导致了用自来水比用回收的工业中水贵不了多少,这样就导致了工业中水回收缺乏经济效益,也缺乏市场。勉强建立了项目和工程,也由于费用问题难以为继。
2、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没有考虑中水回收管道的修建。在市政管道建设和修路时,也没有预留。有些道路下面已经铺满了管道,中水管道已经无法铺设。有些道路尽管可以铺设中水管道,但要破路才能进行铺设,这既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城市交通。
3、中水资源共享及统一规划的制约。由于中水水质存在多样性,而生产企业自身回用领域的狭窄造成中水的大量浪费。就中水回用本身来说,也存在一个开源的问题,就是开中水使用之源。例如:为了提高中水使用率,彩虹(张家港)平板显示有限公司除了将中水回用于工艺冷却水等生产用水,同时积极开拓,将剩余中水资源回用于办公楼卫生间用水及厂区绿地浇洒用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产生大量具有回收使用价值的中水,但自身却不能完全消化,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渠道与机制,造成大量的中水资源按照工业废水一样排入了废水处理站。
4、融资问题。我国现在的工业中水回收工程大部分是政府投资,这是很难解决融资问题的,也会导致质量降低和资金不足。因此,要拓宽主要融资渠道,可以引进外资,也可以鼓励民间融资。尽快使中水回收利用实现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洪鲲.我国中水回用的前景及约束性因素分析[J].重点行业COD减排实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6.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经我国政府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极为不利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国的经济仍然实现了较快而稳定的发展。然而,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正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速放缓。2.对外贸易大幅下降。3.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也同样影响了会计的就业前景。近几年会计人才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加之这几年注册会计师认证深受从业人员青睐,财会类人员数量激增,这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财务人员工作越来越难找。而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求贤若渴。形成了相对矛盾的局面。
2.会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会计毕业生的最终就业取决于供需双方。
(1)就供给方来考察,毕业生职业选择主要受需求者的条件环境影响。影响供给者职业选择的条件环境,不同人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国内外之间也略有差异,但主要因素基本相同,即主要是工作单位的声誉、升迁机会和薪酬等。
(2)就需求方来考察,招募会计毕业生的条件,主要是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面试表现等方面。国内尽管没有这方面的专门实证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也能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实务界对招聘的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经研究发现,会计和财务知识仍是会计人员知识体系的核心,排在第二的是管理、金融、税收及法律知识,可见,实务界对学生会计成绩和整体成绩的关注程度。对于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最重要的10种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首巨和语言交流能力。该研究同样证明了会计成绩和整体成绩的重要性, 同时也说明了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会计市场供需双方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总体认识,从需求方的因素来说最重要的是“发展潜力”、“薪酬水平与制度”、“知名度”:最不重要的是休假制度、办公场所和出差机会。从供给方因素来说,最重要的要素是“综合成绩”、“面试表现”、“学校知名度”;最不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信心和政治面貌。从而显示出毕业生求职十分看中企业的发展、声望和薪酬,而对会计工作的辛苦程度在心理上能够认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特别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知名度,对学生的社会关系教育和在学校担任过管理职务也较关注。这符合现今会计工作性质,特别是作为服务性企业会计事务所工作性质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源在当今中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将自信心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列为不重要因素,这与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有较大差别,从面上看也确实令人费解,特别是自信心。对此,我们找了我校及其他几所高校的会计高年级学生交谈,据此了解到了现代大学生特别是在“一本”层次上录取的大学生自信心都比较强,不自信的很少。至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是一个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况且会计电算化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而且很多学校都把取得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证书作为取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3.当前在我们国家的的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3.1 内资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
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账。薪资情况:大部分新人集中在月薪2000左右。
3.2 外企: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
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实用。薪资情况: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3.3 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薪资水平:有的小会计事务所月薪只有1000元,大一点的则在3000元左右,外资大所实习生(试用期)都能拿到5000元以上。
3.4 理财咨询: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去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会的人应该知道,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薪资水平:银行个人理财咨询师的待遇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最少也应该在月薪2000元以上。随着经验的增长,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3.5 公务员、教师:稳定有余,发展不足。
会计人考上公务员或被招进高校做老师,和其他专业的人从事这些职业一样有稳定、压力小的优势,也有发展艰难的.
4. 应对措施
4.1 如何学好会计这门课。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习者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还要学习者培养对所学知识严谨务实的态度,而且它对学习者的聪明才智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在校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学习中,上课多注意老师的点拨,仔细地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多去钻研相关的问题,教科书是学习的主要指导,根据它,学习者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关键的是还要针对性地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学得相关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不做则已,一做就错。
4.2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应该有所转变。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定义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证其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是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二)测度银行效率的主要研究方法――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
单要素指标分析法一般是通过对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盈利性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资产配置能力指标等进行量化分析,来考察银行运营能力、控制成本的水平和规避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而反映银行的效率水平。
二、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盈利性指标
1.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银行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建设银行,2000-2003年平均值达到了0.2%,反映了该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里的资产获利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农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最差的,2000-2003年平均值仅为0.05%。在股改后的2009年,仍旧是建设银行发展较快,也与建行上市时间早有关。可以看出,股改对于银行的资产获利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作用。
2.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反映银行资本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越高,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从表2的数据来看,在股改之前的农行资本收益率仅为1.15%,而在2009年达到了18.19%,可以明显看出股改对于银行获利能力的帮助。
(二)营业费用率指标
营业费用率指标是考察在一定产出水平下成本耗费节约程度的一项较好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都比较高,股改前的2000-2003年平均为27.18%,股改后的2009年平均为28.91%,可以推测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臃肿、员工过多,业务管理费支出名目繁多,各项大额开支过多,使营业费用居高不下,占比过大。
(三)资产配置能力指标
1.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既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66.72%、73.39%、73.93%和78.40%。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4家国有银行2000-2003年3年的平均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70%左右,这充分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对无效性以及资产配置的低效率。股改后2009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居民存款的增多和我国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过分惜贷。过分惜贷甚至惧贷对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很不利的,这也阻碍了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
2.不良贷款率
我国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很高,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15.98%、24.47%、27.28%和43.93%,其中农业银行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形成大量坏账;二是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社会目标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资产配置原则配置银行资产,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加大了银行风险。股改以后2009年的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最早完成股改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都降低到了3%及其以下,可以得出:经过股改,国有银行的资产配置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股权收益率”模型
Cole提出了“股权收益率”模型:ROE=ROA×EM=AU×PM×EM。其中,ROA为资产收益率;EM为股权乘数,等于银行的总资产除以银行总的权益资本额,该乘数反映了银行的资产来源状况及其财务杠杆的程度;AU为银行的资产利用率,等于银行的总收入除以银行的总资产;PM为银行的利润率,等于银行的税后净收益除以银行的总收入。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股改前2000-2003年4年的平均ROE值分别为4.65%、2.23%、2.63%和1.15%。股改后的2009年情况就出现了变化,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股改的两家银行和农业银行的AU值都出现了上升,农业银行上升得最少,上升了0.13%,建设银行提高得最多,提高了0.62%,说明股改比较久的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还是有较大的提高。3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后的EM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PM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总的来看,3家股改银行ROE指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PM值的提高,即得益于银行的净利润占总收入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EM值的降低,这也和国家注资和股改银行更加注重自身的资本情况的事实相符合。
三、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一)改善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确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因此,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同时,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二)加强银行的创新
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三)优化资产配置,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协调,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优化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和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改变信贷结构单一格局的方法不外乎是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等贷款业务,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核心还在于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也不可忽视贷款风险管理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昭. 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及完善[D].复旦大学, 2010.
[中图分类号] R71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45-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013
[收稿日期] 2010-09-27 [修回日期] 2010-12-05
[作者简介] 姜清明(1971-),男,江西南昌人,主管检验师。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combine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JIANG Qing-m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 Shaoguan 512028,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combine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Methods: HPV-DNA checking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ho underwent TCT and showed positive(ASCUS and above)during June 2009 through December 2009.Results: (1) The number of TCT positive combined HPV infection was 116, including ASCUS 69(60%), LSIL 36(31%), HSIL 6(5%), SCC 5(4%). 39 out of 116 cases were the highly risky type of HPV, with the positive rates 16(23%), 14(39%), 4(67%) and 5(100%) respectively in AUSCS, LISL, HISL and SCC, indicating SCC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high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2) The average age of the 39 high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cases was 42.1, while it was 33.5 in the 77 low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cases, which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CT an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which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llowing up patients.
[Key words]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human papillomavirus; cervical lesions; diagnosis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1]。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2]。本研究将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用于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以期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TCT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及以上的患者共340例,年龄19~72岁,平均39.7岁。排除急性生殖道炎症,至少半年内未进行任何宫颈病变诊治处理,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TCT仪,购自美国新柏氏公司;HPV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购自深圳凯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电子阴道镜为SLC-2000B型。
1.2.2 液基细胞标本采集及处理 采用专用塑料刷收集宫颈外口和颈管的脱落细胞,将收集的细胞洗入盛有Thinprep细胞保存液小瓶中,保存液中的标本经Thinprep 2000系统程序化处理(将标本中的黏液、血液和炎症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经高精密度滤器过滤后转移到静电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制成直径为2 cm的薄层细胞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1.2.3 HPV检测实验方法 采用凯普HPV核酸扩增分型检测系统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的检测,将剩余在Thinprep细胞保存液小瓶中的标本移入1.5 ml微量离心管中,14 000 r・min-1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保留管底的细胞块,加入50 μl裂解液悬浮沉淀,100 ℃水浴加热15 min,14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行PCR扩增、杂交、洗膜及显色。检测高危型亚型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和低危型亚型6、11、42、43、44、CP8304等21种基因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方法
1.3.1 细胞学诊断标准 采用2001年TBS诊断标准[3],包括正常范围内(within normal limit, WNL)、意义不明的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中ASCUS、LSIL、HSIL及SCC为细胞学检查阳性。
1.3.2 HPV-DNA扩增结果判定 倒去显色液,用清水冲洗1次膜条,肉眼观察检测结果,HPV单一感染时,在膜芯片上相应HPV亚型探针位点处可见到1个蓝色斑点,双重或多重感染时在膜芯片上可见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色斑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行χ[WTBZ]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TCT结果
TCT阳性合并HPV感染者共116例,ASCUS、LSIL、HSIL、SCC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详见表1。
表1 TCT结果
注:各组间阳性率比较,P<0.05
2.2 TCT阳性时HPV高危型感染情况
116例TCT阳性标本中HPV高危型39例,阳性率3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ASCUS、LSIL、HSIL、SCC各组间HPV高危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TCT阳性时HPV高危型感染情况
注:各组间HPV高危感染率比较,P<0.05
2.3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比较
HPV低危型组共发现ASCUS 53例,LISL 22例,HSIL 2例,SCC 0例。ASCUS与LSIL患者多分布于HPV低危型组,HSIL与SCC患者多分布于HPV高危型组,同时提示SCC与HPV高危型感染密切相关。见表3。
表3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比较
a 与ASCUS+LSIL比较, χ212.65, P<0.005
2.4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发病年龄的比较
HPV低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下患者,高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上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表4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发病年龄的比较
a 与≤30岁者比较, χ28.40, P<0.01
3 讨 论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可以经过医学干预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HPV感染是宫颈癌重要的致病因子。传统的巴氏涂片法由于取材、制片、诊断等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较高的假阴性率,已逐渐被TCT技术替代[4]。本研究通过TCT检测共搜集ASCUS及以上患者340例,其中HPV阳性者116例,阳性率34%。HPV基因检测是直接针对病因的检查,本研究发现,HPV低危型多分布于ASCUS与LSIL患者,高危型多分布于HSIL与SCC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说明HPV感染危险类型与细胞学分级一致,低危型者细胞分化好,高危型者细胞分化差,5例SCC患者均为HPV高危型,与杨毅等[5]报道的HPV感染与CIN病变级别类似。
HPV低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下患者,且感染率高,高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上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HPV感染危险类型与患者年龄有关,30岁以下年轻患者多为低危型,30岁以上患者高危型明显增多,其中31~50岁患者高危型的比例最高,与临床上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多位于该年龄段相符合,高危型以HPV16、HPV58、HPV52亚型为多,与Lin等[6]报道的一致。116例HPV阳性患者中35例(30.2%)患者合并多重感染。高危型及多重HPV感染可能是宫颈癌的危险及促发因素[7]。
高危型HPV病毒可以从感染到癌变的全过程中检出,并且可确定已经发生细胞形态改变者的病因;TCT能检测已经发生的细胞学改变,可判断是否进入亚临床或者临床期;两者联合既有利于预防又有利于治疗指导,所以HPV基因检测联合TCT在子宫颈癌的防治中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Ell K, VOURLEKIS B, XIE B, et al. Cancer treatment adherence among low income women with breast or gynecologic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atient navigation[J]. Cancer, 2009,115(19): 4606-4615.
[2] BOSCH F X, MANOS M M, MUNOZ N, et al.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 cervical cancer: a world wid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study on cervical cancer(IBSCC)Study Group[J]. J Nati Cancer inst, 1995,87:796-802.
[3] SOLONON D, DAVEY D, KUMAN R, et al. The 2001 Bethesda System: 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 JAMA, 2001,287(16):2140-2149.
[4] 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09-31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液基细胞学联合HPV(human papillomavirus 人状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在2013年1月—2014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380例经液基细胞学检查有异常的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液基细胞学联合HPV(human papillomavirus 人状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对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检查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患者同时合并HPV 阳性患者有130例, 其中ASCUS(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SCC(人鳞状细胞癌)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8(60%)、40(30.77%)、7(5.38%)、5(3.85%);130例患者中 HPV高危型患者有48例,AUSCS、LISL、HISL、SCCHPV高危型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27.85%)、17(42.5%) 、4(57.14%) 、5(100%),研究结果显示SCC和HPV高危型感染有直接的联系。HPV高危型患者有48例,平均年龄43.6岁; HPV低危型患者有 82例, 平均年龄32.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能够有效的诊断出宫颈癌病变,数据比较准确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液基细胞学;HPV基因分型检测;宫颈癌;前筛查;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a)-0008-02
宫颈癌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比较高,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人群中青年人数在逐年增加。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排液增多甚至继发感染等[1]。阴道出血量因人而异,主要根据患者病灶的范围和病情的程度而决定。导致宫颈癌的因素尚不明确,主要和早婚、早育、性生活紊乱以及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等因素有关[2]。在临床上如何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宫颈癌一直备受关注的课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宫颈癌的诊断和检测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HPV是人瘤病毒,它的持续感染是造成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病的主要的致病因子。为探讨分析液基细胞学联合HPV(human papillomavirus 人状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该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间就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个课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380例经液基细胞学检查有异常的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的患者,患者年龄为20~75岁,平均为(41.8±3.73)岁,这些患者中排除妊娠期、子宫切除、有盆腔放射治疗史、急性生殖道炎症、患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都为自愿接受研究治疗。对所有患者都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
1.2 方法
仪器和试剂:TCT仪,选自美国新柏氏公司,HPV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选用深圳凯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阴道镜的类型为SLC—2000B型[3]。
液基细胞学标本的采集:清洗患者外阴,用TCT取样器在患者的宫颈和颈管部位轻轻抵住,然后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8圈后,取出放入到保存液瓶内振荡摇匀后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化的处理,制成薄层的图片,用95%的酒精固定后,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伊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4]。
HPV检测方法:患者在月经开始前的3 d之内不能进行阴道的冲洗和放药治疗,2 d内不能进行性生活。用取样刷在患者的宫颈口部位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3圈,然后停留10 s,将取样刷在放有细胞保存液的试管中,由专业人士进行处理和送检[5]。
1.3 观察指标
临床细胞学诊断指标根据2001年TBS(宫颈细胞学)诊断标准,即在正常范围内的、意义不明的ASCUS、低度鳞状上皮病变、高度鳞状上皮病变、鳞状细胞癌,除了在正常范围内的,其余均为阳性[6]。
HPV基因分型检测指标:当HPV单一性的感染时,可以在模芯片的对应位置处看到一个蓝色的斑点,如果存在双重或者多重的感染,则能看到两个或者多个有颜色的斑点[7]。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值检验,以率(%)表示。
2 结果
检查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患者同时合并HPV 阳性患者有130例, 其中ASCUS、LSIL、HSIL、SCC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9(60.77%) 、40(30.77%)、7(5.38%) 、5(3.85%),见表1。
130例患者中 HPV高危型患者有48例,AUSCS、LISL、HISL、SCCHPV高危型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27.85%)、17(42.5%) 、4(57.14%) 、5(100%),而在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患者同时合并HPV 阳性130例患者中,SCC患者5例,全部为高危型患者,即显示SCC和HPV高危型感染有直接的联系。HPV高危型患者有48例,平均年龄43.6岁; HPV低危型患者有 82例, 平均年龄32.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该院对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筛查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SCC和HPV高危型感染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患者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和HPV感染的程度有很大的联系。高危型HPV病毒可以从感染到癌变的全过程中被检测出,同时能够确定已经发生细胞形态改变者的病因;液基细胞学能检测已经发生的细胞学改变, 可判断是否进入临床期,两者协同作用,效果显著。
宫颈癌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年轻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对宫颈癌进行及早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则显得至关重要。采用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癌进行筛查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HPV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作为导致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HPV基因分型检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至关重要,但是部分的假阴性率会对结果造成干扰,所以逐渐的在临床中被液基细胞学检查所代替[8]。
液基细胞学检查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它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宫颈防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为100%,同时还能发现部分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病毒和衣原体等,液基测试子宫颈细胞样本的数量,可以明显提高癌变细胞的检测率,减轻患者由于担心被二次检测而引起的担心。人状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关系密切,宫颈癌是妇女第二大致死癌病,临床证明95%~99.7%的宫颈癌病例和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有关,高危型HPV导致癌病的机会较高,科学研究发现至少有20种高危型HPV与95%的早期浸润和浸润性子宫颈癌有关。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存在明确关系。对HPV病毒感染进行准确的检测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性,同时改善妇女宫颈癌的防治。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筛查预警对早期发现宫颈癌,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
[
参考文献]
[1] 姜清明. 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 现代医学,2011,39(1):45-46.
[2] 宗晓亮,申艳霞,贾志霞.液基细胞学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43-2745.
[3] 潘秦镜,李凌,郎景和. 高危型人瘤病毒杂交捕获法II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科科学院学报,2008(3):395-398.
[4] 郭慧英,邱华珍. 阴道镜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应用[J]. 医学论坛杂志,2010,31(23):124-125.
[5] 郭柳薇,郭豪. TCT、HPV-PCR和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2):136-138.
[6] 黎哲斌,魏焕娣. TCT、HPV-PCR和阴道镜在宫颈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6):406-409.
为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体制,逐步完成从传统财务管理向现代财务管理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型:“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确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了“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近几年,随着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以及人们对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认识的深化,大多数商业银行纷纷将财务管理目标由原来的“利润最大化”调整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逐步确立,对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从银行的产权关系的角度来看,“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产权基础,充分考虑了银行出资者的合理要求,维护了出资者的利益;从银行效益角度来看,“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真实体现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要求,有利于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将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紧紧围绕“效益”来展开,从而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方面看,坚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有利于协调客户、股东、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合理保障银行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二)财务管理基本原则的转型:成本效益原则的强化
从银行经营实践来看,在很长一段时期,财务管理的原则不明确,对银行财务管理的要求不规范。近年来,“成本效益原则”作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循。比如,在有些股份制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注重灌输“花钱就要赚钱”的财务意识和“省钱比赚钱快”的财务观念,从2000年起,就实行了全行财务费用的统一预算和集中核算,总行对分行实行“变动费用利润率”和“专项费用利润率”控制指标,推行费用增长必须有相应的利润增长的财务管理方法,分行对支行实行“财务费用集中核算、可变费用指标控制、专项费用专项管理、大额费用集中审批”的管理办法。在财务费用管理手段方面,由原来的财务费用滞后管理逐步改变为事前预算、财务部门全过程参与监督的办法。这种总、分、支行分级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辅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财务核算质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节约财务费用,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三)财务管理手段的转型:技术系统和科学模型的运用
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注重核算质量和事后分析,而相对忽视更为科学的技术模型的开发与应用,这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提升财务管理的技术水平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去年开始,有的上市银行尝试运用了“summit系统”和“麦肯锡利润报告系统”,逐步将成本和利润核算到部门、产品和客户,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考核评价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分支机构则在总行两个应用系统的平台上,充分运用as400系统二次开发数据为技术支持,根据分行实际经营情况建立本行财务分析预测数据库,建立基于修正的时间序列法、自回归法和利润敏感性因素分析法等数学模型,并将这些数学模型运用于财务分析、财务计划和预测,为掌握全行经营状况及制定未来经营方针提供了更准确的决策参考依据。实践证明,技术系统和科学模型的运用,提高了财务管理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对财务管理要求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在财务管理体制上,现代商业银行要求总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一方面,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在业务上对总行的财务主管负责,贯彻总分行的有关财务政策,并负有对上级随时报告所在机构的重大财务行为和重大经营决策的职责;另一方面,财务主管应负责所从业机构的内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协助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工作,参加所在机构的重大经营决策。原则上,财务主管的任免、工作调动、薪金调整应由上级机构决定,其从业机构负责人只参与考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实质上推行的仍是传统的财务主管对从业机构负责人负责的做法,这种体制造成的后果是分行财务主管对分行行长(或主管财务的行领导)负责,支行财务主管对支行行长(或主管财务的行领导)负责,形成了一种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不利于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财务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排斥其他非股东利益主体(如客户、员工)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以银行利润最大化为前提,而员工又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实际履行者,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对总行的利润计划的执行情况与员工收入直接挂钩的内部收入分配办法,即利润返回法,这样,基准利润的科学确定就尤为重要,因为员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总行所下达的利润计划。在实践中,虽然多数商业银行总行近几年一直在根据分支机构实际利润情况修订内部分配办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测算模型及测算方法,其利润计划的综合分析和测算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容易使内部分配结果和各分支行的实际赢利水平出现匹配差异,影响到员工收入的合理分配。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多陷于日常事务的操作和管理,大都缺乏有效的、高层次的专业培训,缺乏相对独立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能力
新形势下对财务管理的理念、人员素质,以及对财务管理的目标、手段与职责定位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能力,急待大力推动财务管理创新进程。
(一)管理理念和体制创新
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定位,切实推行“业务合作型”和“以支持决策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保证业务快速发展和财务稳健之间取得平衡点,使财务管理与日常各项经营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相互支持。
第一,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正确处理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抓好财务管理来促进业务发展。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复杂、创新产品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导致出现银行财务风险的因素更多了,防范银行财务风险的难度更大了,要求自然也就更高了。保持客观、公正、稳健的财务工作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务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财务主管应以明智且谨慎的工作态度,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保证业务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熟悉财政、税收、会计法律法规的专业优势,熟练运用和遵守相关财税政策,确保在符合人民银行、证监会、财政部的监管要求下,规避财务风险,取得税收利益和利润双丰收。
第二,树立“得市场者得天下”的财务意识,支持业务和产品创新。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评价和检测各项新业务、新品种的经济效益,重点促进盈利性较好的业务发展,实行以效益为目标的财务支持配套办法,促进市场良好的新产品和成长型新产品的快速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财务管理应寻找现在和未来都能盈利的平衡点。现在投入、将来获利的业务,财务管理人员应敢于支持,敢于突破,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着眼于长远利益,不单单局限于眼前利益。
第四,捕捉财务信息,为业务发展提供实时可靠的财务信息支持。面对业务拓展的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财务管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财务预测与财务分析,建立强大的信息保障体系,从而为业务发展与开拓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财务信息。
(二)管理方法创新
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第一,提高财务计划指标预测及分配的科学性。过去,各项业务指标的下达,往往凭借领导的期望值或同业数字比较等简单方式来进行,缺乏科学的测算依据和说服力,并容易受财务人员主观意愿和财务管理水平的严重影响。为提高财务预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如对利润指标的下达,可以从分支机构历史发展规律、同业市场份额占比、领导期望和可预见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首先根据各分支机构的历史业务数据,分析寻找其业务发展规律,在不考虑其他三个方面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回归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利润敏感性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其业务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历史业务数据进行测算,查找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确定其他三项因素对差异的影响,进而确定各项因素所占的权重。在实际预测时,可根据各项因素的权重,对预测数据进行修正,得出诸如日均资产及负债、期末资产负债规模、负债成本及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内部结构、费用总额等业务指标预测值,并以贷款利润率和存款利润率等指标进行校证,最后以此作为下达业务指标的依据。
第二,按需分配固定资产规模,规范营业用房的租赁和装修管理。采取总行下达固定资产比率的指令性指标的管理模式,分支机构在比例内按需使用,固定资产比率可根据各分行机构数量、业务发展规模,以及盈利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下达,改变单纯以业务规模匹配固定资产规模额度的方式。
第三,有关固定费用指标(如营业用房租赁费和装修费)可采取指导性指标的管理方式。分支机构通过当期和远期的财务预测分析,结合当地同业市场水平、消费水平及分行当年和未来前景分析,在保证完成当年或未来利润计划的前提下,允许租赁费和装修费用的使用根据财务预测情况进行。总行通过事前督导、事后考评的手段,对分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预测分析,可采取等额扣除利润等方式来监督和处罚。
第四,专项费用指标的控制采取和业务规模相挂钩的办法。专项费用的管理可按照“纵向管理、比例控制”的原则,根据分支机构历年使用情况和历年规模增长情况,测算该分支机构历年业务规模增长和专项费用增长之间的关系,即规模费用率,以最低标准下达,超过该比率,采取等额扣除利润等方式来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
第五,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完善考核体系。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广的“麦肯锡利润报告系统”,为推行激励机制,引导科学考核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平台。运用回归分析法,设置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可以分析单个产品效益、部门效益、客户效益、单笔资金效益以及员工贡献效益。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中,考核客户经理的主要指标是业务拓展类指标,实行百分制的考核分配办法。这种考核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业务指标中没有一个共同的支点——效益,业务指标和员工薪酬的对应关系不一致,客户经理的综合业绩难以准确体现。我们可以尝试以资产负债指标为考核指标,通过财务预测,运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得出客户模拟利润,寻找利润和工资的比例关系,从而客观公正地评定客户经理的业绩。
1.必须要以审计分析作为基础进行审计风险的评估。在过去,人们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往往只进行针对会计资料的测试,而忽略对固有风险评估。对于会计信息来说,固有风险能够对其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审计的工作人员往往很难开展抽样审计,这样就不能够全面的发现审计单位全部错误和弊端。在开展实质性测试时,如果没有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行之有效的固有风险评估,就会使工作出现偏差,即:弱化了对重点审计领域的关注,在非重点领域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严重的时候可使审计工作失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取得成功,审计工作人员就必须要以所掌握的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可能会存在的审计风险和问题。在进行审计分析时,要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等情况,确保所有的资料真实可靠以及审计的成本在可承受和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其次,对于重要的会计报表来说,要做好与之前年度和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工作,以此来找到变动幅度较大或者是与预期值相差过大项目指标,继而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这些项目指标的情况。对于了解之后仍旧存在疑问的项目指标要做好记录工作,一边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重点审查。通过这样的审计分析,能够跟好的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非重点领域,便于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
2.要通过审计分析来掌握审计工作的工作重点。在进行审计调查时,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的掌握被审计的单位的基本情况,要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以及相关线索,对审计单位可能够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审计的重点。首先,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的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情况,主要有:法律上的相关规定和国家政策和其对被审计单位所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行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其次,还要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情况,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加强大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全面了解各个相关机构或主管人员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要掌握职工工资的发放情况、福利情况以及单位银行开户的情况等。最后,要全面的了解被审计工作在被审计单位的行业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历年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盲区。只有做好这些审计分析工作,才能够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区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
3.审计分析性复核法。在审计工作中,分析性复核法是发现错误和弊端的疑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这一审计分析方法来说,尽管其不能够直接获得审计的证据,但是其还是能够帮助审计工作人员更好的发现审计事项中的异常情况,有助于帮助其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被容,通过审计分析复核法,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提高对会计舞弊和差错的审计质量和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审计分析复核法,审计人员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的构建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还必须要加强对能够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因素的了解,要大力培养自己的职业敏感。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合理的运用审计分析复核法对会计报表的组成要素的合理性、其他单位具有可比性信息变动情况以及会计和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会计的错误和舞弊,才能够为实质性的复核工作奠定基础。
4.在进行审计分析时要注重对企业实质性的交易进行分析。根据我国新型的会计制度要求,各个企业再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更加注重实质,而不能够仅仅是流于形式,这是当前进行会计核算所必须要遵守的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能够有效地保证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进行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要将这一会计原则作为开展审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在这方面,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还必须要注意这一点问题,即:这一会计原则尽管能够有效地提高审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此来虚拟自己的经营业绩。因此,在审计工作人员在对企业的实质性的交易进行分析,就不能够仅仅依靠法律的形式来对交易或事项的真实性的依据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