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知识管理,作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管理变革,其目的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在每个成员间的分享,实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组织内其他成员的转移,其结果是个体的知识得到了更新,组织的知识资本总量也得到了增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有必要将知识共享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知识共享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因为,面对海量多样的馆藏资源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图书馆员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才能将馆藏、技术与智力三者完美的结合,让智力主宰与驱动资源与技术,让资源与技术成为提升智力资本的手段与条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图书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不单单是释放图书馆员的个体能量,更主要的是让全体图书馆员的个体能量显化并流动起来,最终转化为更大的创新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共享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契合,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知识共享视角之下进行重新的审视也就成为必然。
一、知识管理、知识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三者的关系
1.1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有学者说过:“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 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各种知识转换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而人的管理,也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来激发知识的运用与累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和发展方向。
1.2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概念是指“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1]。按照其外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以一定的物理固化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体的心智模式并且难以编码和沟通的知识。知识管理强调的并不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是要促进知识产生和传递的外界环境,利用快捷的技术将知识管道化,防止知识的个人垄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一个组织构建的知识管理体系能否成功,取决于对知识共享问题的判断与决策,包括是否共享?与谁共享?共享什么?如何共享?
1.3 知识共享与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共享不可能轻易实现,还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障碍。主观障碍来自于知识拥有方和知识接受方的思想障碍,客观障碍来自知识背景差异、组织结构缺陷、谈话技巧缺乏和管理者的工作失误等等。由于缺乏相应的交流、控制与激励机制,知识在拥有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主动、高效的传播已经成为难题,对于那些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更显突出。知识共享能否实现是有效开发人力资源中智力资源的关键。要以知识共享为主线,疏通成员知识交流与转化的渠道,形成科学的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个体与组织的知识资本能量累积,以此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提升。
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应把图书馆员视作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视为可开发并能够带来收益的资本,重在以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实现与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本开发,其工作内容包括预测图书馆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根据计划选聘工作人员并进行安排,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同时结合图书馆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绩效的全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成效显著,在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确立了人才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人事管理的理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2.1缺乏人力资本概念
以馆员为对象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处于未开发状态。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虽然也很强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缺乏人力资本的概念,只是单纯从图书馆的业务技术管理考虑,没有形成对于人力和智力的投入、产出、创新和发展的思路。由于图书馆长期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既带有政府公务员管理的色彩,又带有科研单位的色彩:馆内各级负责人套用政府公务员序列,如处级、科级等;其他人员则套用科研人员序列,如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评聘方法受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职称论资排辈,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就挫伤了大多数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进取精神,由此导致了图书馆各种人才的严重不足。[2]
2.2知识管理没有形成共识
从整体上看, 图书馆界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基本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单纯重视馆藏资源、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普遍缺乏重视。管理方式上,大多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而这两种管理方式都是针对的工作任务,而非人,更谈不上人力所附载的知识了。在部门设置上,主要按照工作流程来进行分段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缺少必要的知识性业务交流。岗位职责中没有体现能级对应的原则,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人力资本浪费。用人机制与分配制度也不尽合理,对于人员的管理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没有形成馆员终生学习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工作长期在低水平的徘徊。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是因为首先要突出人力是资本、是资源的概念;其次,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当中的智力因素;第三,个体的知识储备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缺乏共享与交流,就会造成垄断或者重复,这两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而图书馆发展的结果也终将作用于个体;第四,知识共享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较高境界,它体现的是图书馆组织的公平、知识交流渠道的畅通、图书馆员间的和谐以及图书馆与馆员的共同提升。[3]
知识共享是对组织、馆员以及渠道的三维管理,实现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各个环节着手逐步进行变革。
3.1组织结构
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结构必须有助于知识交流,以往的金字塔型的层级制组织结构早已成为知识共享的绊脚石。过于复杂的管理层次不利于图书馆内部知识的流动与共享,过多的知识中间流通环节也会加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与衰减,同时,容易造成等级知识观念,影响全体图书馆员共享参与的积极性。取而代之的应是扁平化、网状化、弹性化、网络化的新型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环节,加速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将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以显性知识为主向着隐性知识的挖掘为主转移。网状化打破了单一的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将每一位馆员都变成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一个节点,成为参与者。弹性化是图书馆创新的核心,可以超越部门的约束,将图书馆员组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项目组或课题组,以达到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快速重组,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网络化是能够持续进行图书馆组织知识创造、建立学习型图书馆的理想结构,可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时交流。
3.2制度建设
明确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有序化的制度环境,为知识共享提供合法化的生存与发展保障。首先要建立协议制度,凡是纳入图书馆管理的成员, 都要遵守知识共享的规则并与单位考核聘任“挂钩”,在相互尊重、体现公平的基础上签订协议,以便今后对其实行管理约束。其次,建立激励与保障机制,赋予创新权力,明晰责任与利益的关系。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在整个知识共享体系中要突出知识贡献者,并在知识的提供者与利用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通过自豪感刺激贡献者继续贡献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交流加深利用者对知识的吸纳程度。鼓励图书馆员把图书馆当作一生的归属,采取提升、培训、付酬方式使其在贡献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与物质奖励。还要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每一位馆员不断的学习与提高。
3.3共享文化
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文化,实质上是塑造一个软环境,营造出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氛围,也即知识奉献不吃亏、知识共享为大家、激励机制作保障、道德规范来引导的氛围,以此来打破个体、团体或部门的知识垄断。在市场经济以资本衡量知识价值的时代,专业是看家本领,专业知识是体现一个人价值地位和待遇的标志,有特殊技术的人,往往会担心教了徒弟,赶走了师傅。而隐性知识传承的主渠道又往往来自师徒关系,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同事中的友情关系,这些关系无一例外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图书馆要想实现知识共享,也必须是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并最终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发挥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对创新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会受环境中介的影响。图书馆的组织文化,是知识创新环境中的中介。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员的一种精神依托,是图书馆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图书馆要为知识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要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满足创新需要;其次是使每个成员自觉将成长与学习视为己任;第三是要组织塑造出一套共享的价值观、态度、行为假设,用来增加凝聚力。
3.4技术平台
图书馆知识共享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知识流动、分享、交流与创新,先进通畅的技术平台是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生命动脉。目前可以被利用的知识共享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建立图书馆知识库。将图书馆中需要学习的所有专业知识分类,同时将优秀馆员的最佳工作实践与心得记录下来,保存在图书馆知识库中,并且提供相应的知识地图,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查找到相关知识或者该知识的链接对标学习。图书馆知识库的最大优点就是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影响组织的知识积累。第二,在线科研和知识创新。图书馆可将需要创新的技术或知识缺口在网上公布出来,按规定悬赏破题者或有功者,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将问题上网进行讨论,而网上讨论的过程正是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也是今后考核知识贡献大小、实施激励机制的重要依据。第三,网上头脑风暴。定期在网上利用BBS或虚拟音视频会议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或学科研讨会议,通过互动式的创新讨论,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知识潜能,同样的问题以及瞬间的灵感都会使共享知识的时效性更佳。第四,个人知识库。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局域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或博客,提供展示图书馆员个性和自身价值的场所,同样也能促进图书馆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学习。[4]在建设技术平台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技术平台的设计要根据图书馆的类型及特点、知识共享的要求来进行,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时尚性与系统的复杂性;第二,技术平台要易于操作,人机界面要简单,满足一般人员的使用要求。
四、结语
从知识共享的视角来诠释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以人为本”,其根本宗旨是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内容还很多,知识共享引入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拓宽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储节旺. 知识管理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技术预见 企业 知识管理战略 战略制定
引言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简称TF)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化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技术(陈劲,2008)。它被实践证明是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宏观管理工具,是合理规避技术发展风险、科学防范技术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王新新,2012)。因此,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能够科学预测并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全面塑造并整体化提升企业战略实施软环境,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正朝着一个以知识为基本经济资源的社会迈进,这种知识资源会替代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Drucker,199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式,某些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将有可能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带动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Internet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的海量性与无序性,为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利用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战略随之产生,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知识管理战略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进行系统的优化管理,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组织学习的实现,从而达到提升组织价值、增加组织绩效的目的,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市场绩效提供基础平台。而知识管理战略则是对企业所需要开发、应用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概念化的视景,并转换为可执行的管理系统模型,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
(二)知识管理战略现状
基于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不同点,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等。在知识创新角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塑造了知识转换的螺旋型模型:SECI模型,用来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的互动过程,并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从知识共享的角度,汉森提出了两种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战略——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而后对知识进行仔细提取,以编码的方式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人们反复调用;个人化战略——将没有掌握某一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共享。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方面,石芝玲、和金生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认为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
从上述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现状可见:第一,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宏观导向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侧重于对企业现有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知识管理战略中关键性研究领域和其研究领域发展的优先顺序。第二,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前瞻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缺乏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分析,导致企业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不能与未来科技发展有效衔接。第三,知识管理战略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会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但很少有将市场需求整合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型中,脱离市场需求的知识管理战略必然不能正确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四,知识管理战略不能对社会产生价值外溢。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影响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公众对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发展缺乏认识。这不利于企业培育公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会使企业丧失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主动权。
技术预见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今天,知识无疑成为了企业能够获得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受资源限制,企业迫切需要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符合当前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性领域知识管理活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本文引入技术预见的方法,利用其制定一套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来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规范运行与长远发展。
(一)技术预见的内涵释义
技术预见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预测”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手段,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宏观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1.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知识管理战略急需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已成为当代每个企业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企业精细化配置资源的要求,企业急需引进技术预见,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长远发展积聚能量。
第二,知识管理战略要更具战略眼光。进入知识经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市场与知识创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谋取竞争优势,获得经济效益才算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与规划,企业需要从技术预见角度,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知识管理战略需与社会衔接。面对科学的快速进步,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必须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占有主导权。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引进技术预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企业知识的创新,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来塑造乃至创造未来,从而完成从“适应未来”到“塑造未来”的知识管理战略态度的转变,并且提供公众了解技术发展的平台,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2.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优势。
第一,科学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前瞻性管理工具,能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的战略性研究领域,选定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同时,技术预见对未来科学系统的分析能够为企业战略的长远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提高知识管理战略体系效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营造良好氛围。技术预见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集成并整合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各创新主体的优势(田红娜等,2012),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知识管理体系效率。同时,技术预见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的积极性,为制定市场导向的企业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人文化,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前瞻性活动,其方法适应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主体人的需求把握,通过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认识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平台,民主、科学地塑造未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向人文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技术预见是从社会各主体的意愿出发,将人的选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够使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
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与可行性分析
利用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工具能够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有效衔接并整合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未来企业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预警作用,通过高效沟通与技术教育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
(一)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
从战略制定流程的角度,本文将技术预见的方法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企业利用技术预见进行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时,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现在所处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当前行业技术研况、技术研发费效比及其他企业研发水平等信息。同时,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技术的需求,明晰新技术对企业业绩增长、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以及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统计分析,迅速了解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利用趋势外推法对行业未来知识、技术需求进行时间分析和领域相关性分析,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利用专利分析法了解各个国家这些领域的专利技术信息,避免企业将要进行的技术研究落入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综合客观的SWOT分析,明晰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2.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企业进入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阶段。通过借助技术预见所搜集、整理的信息,企业能够及时理清其现存的技术差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备选知识管理技术清单,合理制定不同情境下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也为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关键因素,把握整体情况。通过专家组法,明确未来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构建多种情景,制定战略措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状态及导致该状态出现的情景做出准确分析和描述,并对分析得出的所有排列组合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归纳为几种主要的情景。通过科学计算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筛选出几种主要的情景;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仿真模型。企业还必须借助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借助仿真系统分析竞争者与企业的竞争关系,形成模拟竞争环境,以提升竞争情报的有效性;第四,根据不同的情形,选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技术备选清单,并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康存辉,2011)。
3.知识管理方案选择。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选择阶段,融入技术预见思想,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方案选择环节,以充分集成与整合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同时将人文因素融入知识管理战略中去,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也为以后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根据企业筛选出的战略性研究领域组建专家网络,人员涵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第二,利用关键技术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二是各个专家可靠性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第三,针对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第四利用德尔菲法将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及调查问卷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第五,以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对最终专家意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排序,遴选出最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田红娜等,2012)。
4.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技术预见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阶段能够发挥其沟通与协商功能。企业通过鼓励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培养员工对战略方案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确保方案的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民主、科学地决策了企业的未来。运用技术路线图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第一,将筛选出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搜集整理企业员工的相关意见;第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绘制技术路线图;第三,举办专家论证会,结合员工的反馈意见,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不合适企业自身状况的地方予以说明,最后形成相关报告;第四,根据技术路线图、专家可行性分析报告,对知识管理战略的预期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微调整,修改并完善知识管理战略。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技术预见的目的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目的相一致。技术预见是对未来系统的探索,其目的是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知识管理战略是对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创造企业独有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且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其本身就能够直接应用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第二,技术预见的预见范围符合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要求。技术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范围一般为5-30年,而知识管理战略旨在做出有关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是以谋求企业中长期发展为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也为5-30年,技术预见的时间范围符合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要求。
第三,一些技术预见方法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为技术预见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技术预见的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组讨论、文献计量、技术路线图开发、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等,很多方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并熟练运用。例如,“SWOT分析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从而明确企业存在的知识差距。
第四,政府为企业技术预见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由于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全新认识方法,提供了一种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政府也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创新产业园区,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为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提供相关平台,引导企业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内部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技术预见的实施,控制技术预见的进度,回收技术预见的反馈信息,使技术预见能够更好的渗入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每个环节。
结论
将“技术预见”决策模式运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去,能够让企业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有深入了解,更有效的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本文阐释了将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中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技术预见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认可和重视,在此趋势下,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不可全部获得;同时,由于技术预见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适用于企业的技术预见方法还没有成熟,没有企业尝试将技术预见运用于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中,故没有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知识管理制定提供可循路径和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劲.技术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新新.重视技术预见和基础研究[N].经济日报,2012-2-27
3.Druker,P. F.The Post 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 worth- Hei nemann,1993
4.石芝玲,和金生.知识转移发酵的实证研究-以“华为”为例[J].软科学,2010.24
5.田红娜等.基于技术预见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研究[J].软科学,2012.5
6.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技术预见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康存辉.情景分析法在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备受关注的时代,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用来衡量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效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形成评估信息库,有利于发现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的问题,促进知识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
2 我国知识管理绩效研究现状简评
运用“题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检索字段对CNKI、VIP以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文献最早见于2001年,至今已有52篇与此相关的文献。通过对52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上:①各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目前我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最为关注的重点。其中,张少杰,王连芬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本体评价、本源评价和战略评价的三维绩效评价体系;李长玲在总结国内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外部关系以及检测与评估等5个方面出发,建立一套实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采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王秀红从核心能力层、组织结构层、团队内隐层和员工内隐层四个维度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②各种建模方法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成为我国学者构建评价体系常用的方法,其中,韩奉锦在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进行绩效评价,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中不同层次职员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吴应良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同时给出了主成分分析法的算法步骤。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且文献质量不够高,绝大部分均为作者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通过实证验证,即使有实证研究,也是简单的个案研究。如此方法建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角度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同时,跳出国内学者每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必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固有模式,仅论述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作用,比较分析目前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正在被国外企业所应用的几个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国内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3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3.1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理论模型基础
199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0TSoftware,CMM-SW),该模型基于众多软件专家的实践经验,侧重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能力的提高与评估,是企业进行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的一个有效的指导框架。
CMM-SW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除了第一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级别又由一些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Area,KPA)组成,这些关键过程域用来描述欲达到某个成熟度级别需要执行的关键活动和主要工作。这样,任何软件企业都可以认为是成熟度第一级的企业,处于这一级的企业在软件过程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成每个级别中的关键过程域所规定的步骤和工作,才能获得向更高成熟度级别的提升。随着成熟度等级的上升,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能力越来越强。
3.2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定义
根据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相关概念,笔者尝试将知识管理成熟度(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Model,KMMM)定义为:企业在开发、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为了明确定义、管理、测量、控制、优化和提高知识管理进程而建立的一种阶梯式的指导性框架体系。它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手段,为知识管理项目提供切入的工具,同时,又为提升知识管理绩效明确道路和方向以及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
由于各种企业对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对知识管理成熟度框架中的级别和关键过程的组成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何种框架模型都至少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主观性:是否体现企业意识,企业参与性程度的大小。
・客观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方法的标准化程度如何。
・实用性:有没有实际应用的效果,是否成为指导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方向标。
・发展性:能否进行持续改进,包括方法上的持续改进。
3.3 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 和CMM―SW一样,KMMM为知识管理绩效的改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框架图,因此,遵循KMMM企业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好工作,逐步提高知识管理绩效,促使知识管理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位置。通过应用KMMM对企业已有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找出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克服这些弱项。
・为企业知识管理指引方向,确立发展且标。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KMMM并不只是将企业定位在哪里,还要给企业指引一条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进步和完善。
・推动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保持一致,丰富企业文化。KMMM像一座标竿指引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全体员工都有目共睹,共同参与,这对促使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在对知识管理目标认知上保持一致是极其重要的。
4 国外典型的KMMM比较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已有相关企业构建了KMMM,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其中,Siemens构建的KMMM是全球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模型;此外,Paulzen与Perc提出了“知识处理质量模型”(Knowl―edge Process Quality Model,KPQM),Kulkami和Freeze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Model,KMCA),Junwen Feng也提出了类似的KMMM。由于JunwenFeng构建的KMMM没有描述各阶段的KPAs,因此本文选择前三种作为比较对象。
4.1 KMMM成熟度等级比较
三个KMMM均对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以便于明确知识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其中,Siemens将KMMM分成了发展模型、分析模型和评估模型三大部分。发展模型规定了KMMM的等级,分为初始级(Initial)、可重复级(Repeatable)、已定义级(Defined)、已管理级(Managed)、优化级(Opti,mizing);KPQM也分成了相类似的5等级,分别是初始级、有意识级、已建立级、定量管理级以及优化级;KM,CA则依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度分成了0-5的6等级,O级为困难级/不可能级,5级为持续改善级。具体如表1所示:
4.2 KMMM各等级特征比较
Siemens’KMMM、KPQM、KMCA不仅划分了成熟度等级,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确定知识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KMMM还对每个等级的特征或者达到某个等级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KMCA确定困难级为员工没有认识到知识共享的价值,企业内缺乏知识共享。各等级特征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KMMM对各成熟等级的描述不尽相同,如在第5级,Siemens’KMMM和KPQM都确定为“知识管理持续发展并自我完善”;同时,在KPQM当中,“确定知识管理中个人角色”处于第3级,而在KMCA中,第3级已经要求“建立集中的知识库”;此外,KPQM是基于知识管理过程来对成熟度分等级,因此其能够适合于不同的企业,而Siemens和KMCA是从自身企业的角度来衡量知识管理成熟度。
4.3 KMMM中关键过程或比较
KMMM也规定每个成熟度等级由若干KPAs组成。KPAs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知识管理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其中,最典型的是Siemens将KMMM分成了企业战略与知识目标等8个KPAs。这8个KPAs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此外,KPQM分成了人、企业和技术,而KMCA则分成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数据以及结构化的知识等4个KPAs。依据KPAs,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即可确定各关键因素,使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具备了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具体如表3所示:
5 将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建议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符合自身特点的KMMM。相比之下,我国尚未有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KMMM,由上面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内企业构建KMMM提出若干建议:
引 言
知识管理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是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和个人为组织目标合力于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转移过程,它要求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一、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有利于 图书馆建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利用组织知识实现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1、实施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的学习。
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子系统,由三个互补的要素构成:学习的层次(个人学习、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学习的类型(适应性学习、预见性学习、行为学习)和学习技巧(系统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自主学习和对话)。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其横向内容划分为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学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激励馆员寻找和发现问题并系统地解决问题。
2、实施知识管理,促进 图书馆组织的转型。
组织是个人、团体和组织整体学习发生的载体和构架,包含各种要素和过程.组织子系统包含4个关键的要素是:愿景、文化、战略和结构。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为组织共同愿景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能够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管理结构扁平化,有利于 图书馆从一个非学习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过渡的过程。
3、实施知识管理,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人员子子系统是由种群体组成的,图书馆人员子系统由管理者和领导、馆员、读者、业务伙伴和联盟、供应商和经销商五部分组成。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能够全面协调各方面人员的知识关系,及时掌握来自各个方位的需求信息,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个人素质,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团队作用以求得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值”.
4、实施知识管理,丰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
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是持续和相互关联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再发展、再深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来的图书馆专业背景,要体现出这个学科的历史感和有持续价值的知识。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其实是相当被动的,过于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技术层面,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本身的专业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知识的发现、应用和创新。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有利于形成图书馆学教育三要素:空中教室、家庭教师、全新教材。它们为学习者建立和建成了一个随时丰富和更新的专业知识网络: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组织和个人可以自主、自立、自愿地积累、交换、共享实际有效的专门知识,进而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5、实施知识管理,能够架起知识的高速公路。
自由利用知识是21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所谓自由利用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按自己所需去充分利用知识。自由利用知识需要高效率的知识组织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丰富与共享着知识转移、利用的技能。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特点
1、强调系统观点
从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
2、重视人的发展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个人发展有利于组织成功.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重视馆员的个人素质培养,营造利于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
3、培养学习能力
发展是永恒的。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组织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快速老化和贬值,甚至成为组织发展的绊脚石.快速的知识更新,意味着学习必须成为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习能力,快速获得新知识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4、营建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组织的。组织文化一般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更具特色。它是组织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的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1、基于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的制定往往受制于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组织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管理的成功。它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图书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这一机遇,利用组织管理外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依靠组织内部优势,能够增强组织的知识服务能力。为了达到知识共享和转移的目的, 图书馆选择SO策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以馆员的人力资本升值为目的,在“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引导下,遵循管理规律,把图书馆管理组织外部知识的技术和方法转移到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上来,通过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提高馆员群体素质,增强 阴书馆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作用主要在于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建立个人的知识库,实现自我超越,是 图书馆员迎合外部机遇的理性选择.同时,也要依靠内部的业务工作优势加强个人知识管理,使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地建立,有针对性地挖掘和补充个人所需的知识资源,改善馆员个人素质结构,并将知识资源应用于实际工作,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
对于学习型图书馆来说,组织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能够快速便捷地为所有馆员所用,内化为个人的准性知识。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存量。
(2)组织知识管理
组织的知识管理需要找到相关的人和知识,并用正规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随时保持并进一步优化这些知识。
建立组织的知识仓库。知识仓库是构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结构,并将该结构与知识一同保存下来的场所。它是知识发现的基础,同时又是知识发现的对象,。知识仓库是知识管理的支撑工具。
组织知识的转移。组织知识转移需要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KnowledgeMap)是用于帮助人们知道在哪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的综合体。构建 图书馆组织的知识地图,能够系统反映组织内部知识的类型以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能够真实地提供组织内外知识的详细线索,为组织内部人员共享知识创造条件。
3、过程管理
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应以它对环发的影响来衡量。
撰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依靠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ZI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知识发现能力.在激励馆员感觉参与知识管理和创新时,应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馆员处与规章制度约束之下被动地工作,以致造成馆员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
三、结论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就是要挖掘出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和组织的潜在能力,丰富组织知识,使需要知识的人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图书馆学情报学业务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组织和馆员个人合力于知识共享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建、共知、共享的过程;是以学习型图书馆为组织目标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要更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建成学习型图书馆,实现高效率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2)高校的知识导航仍然局限在一定的环境中。知识导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知识导航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点或线的查询方式上。知识导航的效果弱,水平低,时间长了以后容易出现知识导航落后的情况。
二、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1)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才能及时掌握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保证信息在高校上下的顺利传递,减少上传下达过程中的失误。高校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有利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况也能及时做出反应来调整。高校要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
2)转变高校知识管理观念。高校图书馆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就要先树立应有的管理理念,转变高校知识管理的观念,用现代的高校知识管理观念代替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要做好高校资源规划,做好高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校知识管理做到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知识管理的投入,由于知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高校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树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高校要把成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在员工和学生之中传播开来。
3)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知识管理体系,增强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知识性。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用战略发展的目标看问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要摒弃传统的僵硬模式,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落实监督机制的作用,突显高校监督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对高校进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保证高校知识管理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灵活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也能为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方式,用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管理者的智慧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全面性。
4)加强高校与外界合作,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传递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人们不仅仅通过图书馆来交流信息,因此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管理走向资源共享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发展,构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不仅可以扩大资源的储存量,也使知识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99-02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它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它既包括图书馆知识运营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涉及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与知识产权资本的全方位管理,还包括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馆管理学互动规律的研究;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过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1.以知识资源/资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无论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战略重点是促进内部员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共享与利用及外部社会化显性知识的组织、存取与提供。
2.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开发图书馆员工潜能,加强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激励员工将其知识与智慧应用于业务与服务之中,在尊重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集体价值目标。
3.重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它要求所有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与利用的能力。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是把握知识间、知识与用户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新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要。
4.重视知识集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等硬生产要素,而且更加重视知识、信息、经验等软生产要素在集成聚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资本存量、知识存量的裂变重组与功能放大,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明确边界与等级制金字塔型结构,实现管理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目的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根据图书馆的既定目标,应用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方法,合理地组织与高效地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需求,促进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任务
管理任务与管理目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确定了任务,又靠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1)合理组织与利用以知识资源为主的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2)促进图书馆内部员工知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利用,拓展图书馆知识资本;(3)构建知识型/学习型组织结构,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4)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5)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塑造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6)拓展知识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7)评价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改善知识管理水平与提高知识管理效率。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职能
传统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创新)。
1.外化。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
2.内化。内化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中介。中介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4.共享。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能促进知识共享,即能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智慧。
5.学习。知识管理能帮助组织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6.认知(创新)。认知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六、图书馆知识管理原则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1.开放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的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2.创新原则。由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突出创新原则。这正如凯尼格(Mi—chaelKoenig)指出:“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最直接效果体现在图书馆与信息工作的转换中,以及图书馆文化由‘服务提供’到‘增值服务’的转变。”这里所提的“增值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服务,它既可以是服务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创新。
3.共享原则。由于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导致知识增值。对一个人来说毫无价值的知识,对他人可能是宝贵的;而且通过知识交互,人的知识会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知识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而体现出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性,而且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社会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识产品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效益。知识的这些特性促使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强调知识共享原则,包括为知识共享搭建基础平台,如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成为学习资源中心;创建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与氛围;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等等。
4.协作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在图书馆内,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包括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组织学习等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只有在此时,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此时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5.人本原则。知识管理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技术因素(如数据仓库、网络、互联网、数据挖掘与分析、决策工具、自动化标准等)占知识管理工作的10%,过程因素(如知识地图、工作流、集成、最佳实践、商业情报标准等)占20%,人员/文化因素(如态度、共享、创新、技能、团队工作、动机、组织、远景/目标、通讯标准等)占70%。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要体现人本原则,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能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人”,不仅包括读者或用户,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工。
6.激励原则。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会遇到三对矛盾,即知识共享的低成本与知识创新的高成本的矛盾、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垄断性与知识本身要求的共享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就要求图书馆解决个人知识公共化的问题。为此,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实施激励管理,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7.层次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客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胡唐明,郑建明.图书馆知识管理三重奏[J].图书馆,2011,(4).
[2] 张梅,魏豫州,胡云明,周慧.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的构建——“图书馆应用知识学”构想[J].图书馆论坛,2011,(2).
[3] 蔡延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11,(6).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上海世界博览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思想,其中也提出了城市科技的创新思想,由此可见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城市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主要议题,创新则成为其必要条件。自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红红火火开展至今,我国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筑市场在近几年风起云涌、变化颇多,但成绩是不可置疑的。住房建筑紧系国计民生,早已被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全国各地区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开展居民住房建设,呈现一片生机境况。
目前,我国的建筑正朝着“高、新”的方向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新式建筑不断涌现。在这股潮流的涌动中,没有技术的跟进和先进管理模式作保证,很难不出现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不断颁布新规范、新标准,以完善和规范我国建筑建设,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严格控制施工技术管理,努力提高我国建筑建设施工质量。下面就针对上面的问题,先从施工技术控制和管理模式上做以探讨和分析。
一、 施工技术的控制和管理
建筑施工技术门类繁多,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采取的施工技术各不一样,但是大体从实施上都可以归纳到这四个方面:施工的程序、施工的质量、施工的安全、施工的成本。
1、 对施工程序的控制
建筑施工程序规定了施工中,工程的筹建、准备、施工和验收的各个环节及其先后程序。对于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进行严格的和控制,合理安排各个进程,确保每一道程序的顺利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它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的有效进行。具体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 工程筹建。工程筹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揽工程项目,二是签订施工合同。工程项目的接揽也有两种形式形式,一是直接由投资建设单位指定,二是不同的施工单位之间进行投标、夺标。项目接揽成功之后签订工程承建项目合同,承担合同内规定的一切责任和义务。对筹建工作的控制主要也就是控制项目接揽和合同的签订,防止不正当的竞标和签订虚假合同。
2) 工程准备。工程施工的准备,主要是安排和筹集施工的人力物力、技术组织等。施工单位的准备工作要符合接揽项目的施工要求,要能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工程施工。施工是一个工程项目的主体,其他一切活动都围绕它来进行。组织施工首先要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包括了对施工的技术、方法的确定以及施工进度的安排。制定并被选择出来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完美的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不断完善,达到最优状态。
4) 工程验收。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其关键性确实不容忽视的。验收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规范和标准实施,确保工程项目真正合格达标,否则就不能准予交工。
2、 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对于建筑施工质量,一般的理解即是指建筑体及地基的工艺质量,其实它还包括了整个的施工周期,相应地要从用工材料、设备、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对其实行控制,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合格。如果在施工中出现问题,个负责部门要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并予以处理。
1) 材料和设备。材料的选用是一个比较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中国的建材市场也是越做越大,各种新型建材材料层出不穷,其性能和价格也各不相一。家少女和部门要选择合适价格、符合建筑要求的材料用于施工,不允许偷工减料。施工设备的是用也要得当,要能满足施工要求,还要不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
2) 技术和工艺。施工技术不单单指施工工程技术,还包括了施工人员的技术素养。施工单位首先要有相应项目的等级资质证书,施工还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于招揽的施工人员也要有基本的符合作业要求的技术能力。工艺上要讲求“准确”、“快速”,鸡杂满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艺程序,使用最短的时间和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3) 责任和预检。施工前要分配好各部门的施工任务,并建立起质量责任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要做好现场的施工记录,明确各各施工的对应人员,以便在出现质量问题是责任到人,能及时督促处理。预检是在正式验收之前,施工部门做的自我检查,这个过程要做到虚心、谨慎,保证在真正验收时不出问题。
3、 对施工安全的控制
施工安全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有人员安全、财产安全、管理安全以及后勤保障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安全的发生率还是很高的,尤其是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其中原因有种种。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此提出了“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以指导建筑单位开展施工安全工作。
“以防为主”分两个阶段来说,施工前的防御和施工过程的防护。施工前,要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工作人员要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并为项目施工单位配备安全工作人员,对于特殊岗位,要求有必要的安全证书和技能证书。另外,各部门要对其负责的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作出预测,并事先制定好相应的紧急应对预案,以备不时之需。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施工作业,不得随意而行,以免引起安全事故。总之,项目负责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网络体系,确保施工安全。
管理安全主要指管理体系的合理和完备,相关机密文件资料的安全等。后勤保障则是负责工作人员的生产生活物资设施的补给,避免工程项目因物资短缺或工作人员生活问题二停滞不前。因而,加强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4、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施工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中一切费用的总和。它包括直接用于施工建设中的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等,也包括间接用项目中的运营经费,如办公费。施工成本的高低之间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公司的后续发展。成本的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对于间接成本,控制上的不确定性较大,即便是可估算的直接成本,在实际的施工中也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1) 成本责任制体系。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曾提出“目标管理”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入到工程管理中,相应对成本的控制也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过去的工程施工经验,对项目的投资成本做以分析,制定出总的目标成本以及各分项目的分目标成本,使得成本具有明确性和可控性。目标确定之后,项目负责部门再制定出具体的施工管理方案,确保项目建设建立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之上。
2) 反馈与协调。反馈和协调其实是“目标管理”模式中的环节之一,是指在目标方案执行的过程中,适时检测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然后对执行不好的或者目标方案本身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协调,确保目标能够实现。
3) 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一个归结、汇总的过程,包括预算和核算,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贯穿工程项目建设始终。预算是对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一个估算,计算中要力求准确,尽量降低成本偏差。成本核算,既要明确每一笔花销的用处和报销情况,又要科学计算,并对成本偏差做以分析,找出具体原因,防止后续过程中同样问题的出现。
二、 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上的创新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绿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近几年也有人把它引入到工程技术与管理中。传统的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噪声污染。施工粉尘的污染、工业垃圾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情况都是非常严重的。“绿色理念”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提出“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思想。提倡使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减少施工污染,制定绿色管理体系,有效利用资源,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祖青山. 建筑施工技术[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石光明.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建立完善节水法规:目前我县节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包括节水行政管理法规、计划管理法规、经济管理法规、地下水资源管理法规,对节水管理机构及职责,计划指标的下达及执行和监控,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均作了规定。
2、加强节水管理的行政指导和制度与标准建设: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类用水定额,制定管理措施,建立计划用水指标体系。建立了取水许可年审、退水水质监督管理、水资源统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等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评审、批准等有关方面的管理办法,细化管理要求,完善配套制度,规范评审行为,严格从业管理,严把资质单位的审查关。
3、大力推广科技节水:一是工业节水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应用节水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工程。二是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我县城市普遍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开展了城区及近郊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城市环境水文地质与水资源保护等专题研究。三是加强农业节水管理。通过政府补贴、群众参与的方式,采取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联合攻关等措施推进农业节水工作,积极引进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开展节水灌溉试验、示范。
4、节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节水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现有节水管理法律法规已经作出了全面的原则性规定,但可操作性差,在执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规章进行细化,如节水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超计划加价水费的征收等问题。
(2)、节水防污的市场调节机制尚需完善: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节水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注重非行政手段的发挥。
(3)、完善高效的节水科技进步推广体系尚未形成:科学技术对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有着关键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能减少水的浪费,大大提高用水效率。但全省仍普遍存在节水科研投入不足。
(4)、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公众自觉参与节水活动,有利于全社会营造了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二、节水技术
1、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设备
(1)、推广使用优质管材、阀门早在1998年,国家各地区陆续出台“禁止使用镀锌钢管用于室内给水管道”的规范文件,由于镀锌钢管容易生锈,会造成水质污染,长时间闲置后再使用时会有锈水放出导致浪费,同时接头处如果锈蚀也会漏水渗水。现如果采用新型管材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铜管、PP―R管、PE管、PVC―U管等就能很好的解决此类用水浪费及水质污染问题。
(2)、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一套好的设备能够对水资源的节约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在选择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时,除了要考虑价格因素和使用对象外,还要考察其节水性能的优劣。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材是建筑节水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水表管理
(1)、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的设置:显而易见,水表的设置对水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通过与各户水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有利于查出漏水隐患。
(2)、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度:由于选型和水表本身的问题.水表计量的准确性较差。如有的建筑物水表型号过大,当用水量较小时,水表指针基本不动。约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 水表计量的准确性关系到对漏损控制的评价和采用的对策,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度。
3、限制使用年限: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检定的有关规定(试行)》,对生活用水表只做首次强制检定,限期使用到期更换。但由于水表自身零件的机械磨损,水表的使用年限越长,其准确度就越低所以为了保证水表的工作精度物业部门和自来水公司有必要对水表进行经常性检查。
三、工作方向及建议
1、支持我县建设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探索适合中原经济区发展、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机制和体制,创建一批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区,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微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1 建筑施工出现问题的现状分析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的建筑不仅外表美观,而且加入了很多高科技的元素,人们用智慧和汗水铸造了一栋栋美轮美奂的建筑,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现代化建筑虽然融入了很很多高科技的元素,也就意味着现代化的建筑涉及到更多的专业,在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每一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位置空间及距离要求等,那么在这种综合性的施工工作中便很容易考虑不周,导致建筑施工的技术上出现问题,一个很小的疏忽便埋下了隐患,导致建筑的质量出现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2 建筑施工出现问题的原因
建筑施工出现了频繁的问题,其种类不一,归结其出现各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一方面是施工技术质量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管理控制体制方面的因素。
2.1 原因之一 ――施工技术方面的原因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掌握施工技术要领,或者忽略了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施工技术出现问题,影响建筑的质量,也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带来威胁。
2.2 原因之二 ――管理控制方面的原因
由于现行管理体制主要是以施工单位分包为主,分包单位在各项管理上并不健全,很容易造成工序的遗漏和疏忽,而且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良莠不齐,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加强施工质量问题的途径
3.1 施工人员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掌握
3.1.1 搭脚手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搭脚手架在三步架以上作业时,施工人员务必做好防范措施,需要带好安全帽,并在身上绑好安全绳,安全装备做好后再传递架杆,如果再搭架过程中天气骤变,遇到闪电雷鸣大雨或者6级以上的强风时,需要立即停止作业;如果搭架在20m以上的高度上进行时,即使风力达到5级也应立即停止;如果搭架工作的周围有高压线路,需要测出高压线路的大小,如果高压线路不足10KV,搭架时需要与其保持至少2.6米的距离作业,如果高压线路超过22KV,搭架时需要与其保持至少5米的距离;对于架子的选择依赖于工程的实际情况,但不论任何工程,架子必须满足稳定性和坚固性和条件,确保在一定的外界气温变化范围内,架子不会产生倾斜、变形或者摇摆的现象。
3.1.2 砌墙砖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砌墙砖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检查并确保基槽没有水浸、裂纹、化冻或者变形的现象,并且需要对基槽的大小进行控制,当基槽宽度不大于一米时,需要在砌筑站人的一侧留有一定的宽度(40cm为宜),该宽度成为操作宽度;如果砌筑需要在深基槽进行,需要在上下基槽设好坡道或者工作梯子,方便施工人员通行,施工人员不可以任意踩跳基槽,施工人员必须在工作梯或坡道行走,不可以踩踏加固土壁的支撑上下或砌体;如果砌筑是在一层以上或者高度大于4m时,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自身的安全措施,如果采用外脚手架进行砌筑,需要施工人员配上挡脚板以及护身栏,如果采用里脚手架进行砌筑,需要施工人员支搭好安全网方可砌筑,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人员不可以站在墙上砌砖,也不可以站在墙顶上清扫墙面,在脚手架上打砍砖只能向墙面一侧打。
3.1.3 焊接
进行焊接时,如果施工场地在电焊操作场所,需要注意在方圆5米的范围内,确保没有堆放易燃易爆的材料才可以进行焊接,在焊接前,需要对焊接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调试,确保其运行无误便可以进行焊接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焊接的过程中,要保持电源的稳定性,焊接过程中允许电压波动的范围是在5%以内,若超过这个阈值,则立刻停止焊接;如果出现下雨闪电等天气,需要立即停止露天焊接作业,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1.4 抹灰
建筑施工过程中,抹灰环节也很容易出现问题,相关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抹灰前,一定要对架子和高凳进行检查,确保高凳以及架子都很稳固,而且架上的物料要散开放稳,如果脚手架的高度在3.5米以下,在选用脚手凳时,要保证脚手凳间距不超过2米,施工人员不可以私自搭探头板,而且在暖气片或者水暖管道上不可以搭脚手架,抹灰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也需要佩戴安全帽,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控制力度
3.2.1 加强对进度的管理控制
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需要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编制,编制工程进度计划的好坏和周密程度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是否完美,只有遵循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才是高质量、高效率施工的保障。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需要具备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预见性的思维,立足于施工的实际情况,去思考一个适合于该工程的进度计划,使工程进度计划尽量与变化后的实施条件相符。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需要首先详细了解和熟悉工程的图纸和合同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为了使土建和安装完美配合,在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时邀请安装人员一并参与,加强对工程进度的管理控制,将工程进度分成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工期目标,并且按阶段管理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定月计划、周计划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时,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余地防患于未然,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好后,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周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确保投入的人力物力可以供应上工程进度。
3.2.2 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开源节流,在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控制,主要的控制对象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等,对其进行监督、指导、限制以及调控,最大利润化实现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项目经理在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中发挥主导地位,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和分析工程项目的盈亏情况,并且要与预算员共同合作完成投标书的编制。
3.2.3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指导,一旦发现有不规范的技术或不规范的行为要立即制止,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在工程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勘察,查漏补缺,确保工程项目的完美。
4 结语: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并且对项目进行管理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人员以及建筑的受众群体的生命安全,也能保证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金媛 魏瞿霖. 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
一 、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必然性
1.知识管理自身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
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分类、检索、存贮和传输等,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不同方式汇总、组织,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即只注重对知识资源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除了日常的传统信息管理外,更注重对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通过激活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使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达到最佳结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此来增加知识的可获取度,更好地实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因此较传统的信息管理而言,知识管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2.知识经济环境及信息技术革新要求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纷纷实施知识管理,他们将知识管理看作“智力资本杠杆”,并认为它有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图书馆原本就是从事文献与信息整理的“知识管理”领域,对当前这种知识管理外部环境的反映应当尤为敏锐,应及时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思想,加大对馆内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实现对社会各界进行知识、信息服务。
此外,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发生变革,从原来的要求提供文献服务转变为要求提供知识单元服务,因此原有的信息管理也应相应转为知识管理。若是我们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经验,只会束缚现代化效能的发挥,所以说图书馆只有引进知识的管理思想模式,才能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同时才能给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也相应表现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智力资源的管理。
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使用,并使其发挥效用的过程,包括知识组织管理、知识传播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
(1)知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即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
(2)知识传播管理。充当知识的二传,对知识进行有效传播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只有寻找到知识的使用者,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行知识创新。
(3)知识应用管理。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最终目标和现实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创新。
2.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它作为一种隐性智力资源不像显性信息资源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控制。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1.实现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创新
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必须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传统的组织结构的体系通常呈“金字塔型”,而知识管理呈“倒金字塔型”权力体制,使得原来的直线等级变成一个支持的结构。面向管理成果的第一线人员成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管理决策的操作者;现代领导观念使得原来意义上图书馆机构的管理或领导者成为获取管理成果的支持者、协调和分配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下级管理者清除障碍、开发资源、开展研究、提供咨询。
(1)弱化等级,强调平等参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等级分明,员工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的制定和讨论。
(2)加强人员培训,营造学习型组织。图书馆应当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树立学习型组织的形象。图书馆员应该成为知识的组织者、知识传播的中介者、知识教员及知识创造的出版者。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全新的、对企业有着根本改变的组织模式,对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有较大的意义。
(3)知识共享,实施人本化管理。掌握知识的馆员是图书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图书馆领导应该重视人的作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考虑人的愿望、需求和理想,尊重人的个性,为馆员的创新提供充分信任空间,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潜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a.在人本化管理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关心人、尊重人,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赋予了馆员相应的位置,使馆员担任起相应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b.要建立共享机制,鼓励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力成果。C.管理者要为员工贡献知识及共享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举办馆内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班、演讲会等,使员工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d.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知识潜能,构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图书馆各个管理部门和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智能,构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提高图书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实现管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工具。首先Internet、数据库、视频会议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信息的广度,同时使各种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这对知识管理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将知识管理贯穿于服务工作之中去
城建工程施工过程控制在城建工程质量保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城建工程现场管理在城建工程建筑能耗以及造价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对城建工程中建材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的监督,从而有效地防止出现浪费材料的情况;能够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控制城建工程造价。除此之外,高水平的城建工程现场管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对整个城建过程进行宏观规划,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前期就能够将整体的规划制定出来,从而有效的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出现在城建工程中,全面的保证城建工程的质量。
一、 我国城建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现场管理质量监督现状分析
我国的城建工程质量监管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够严谨的问题,同时也并不具备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城建工程管理工作中也没有严格的执行现场管理的监督工作,这就导致城建过程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城建工程的质量,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逃避责任的现象[1]。
(二)现场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在现场管理模式方面我国的城建工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老套的管理模式;没有变通;管理方法不具备针对性;在具体的现场管理过程中监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没有清楚的了解城建工程现场管理技术;具有较差的专业水平;得不出准确的数据,具有较低的可信程度。同时,由于监理管理部门存在着交叉的纪律性,而且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城建工程质量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我国的城建工程建设中监理部门形同虚设。
(三)城建工程现场管理人员有待提升的整体素质
只有具备了严格的执行力才能够保证良好的监督管理,也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监管工作的目的,然而现在我国很多城建工程中的监督管理人员具有普遍较低的素质,并不具备监管城建工程质量的意识,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态度比较消极,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施工过程控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施工过程控制就是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地保障施工过程各个方面的质量,避免出现各种施工质量问题,最终极大地提升城建工程管理水平。在城建工程管理中施工过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其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建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其次,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城建工程管理在城市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施工过程控制可以将准确和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依据提供出来,这样城建工程在制定制度以及拟定管理策略的时候,就能够具备充分的、科学的依据[2]。
三、在城建工程管理中施工过程控制的应用
(一)管理工程造价进行全方位控制
必须要以目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情况为根据,将全面的管理机制建立起来。首先控制城建工程造价,工程造价具有细致以及复杂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广的涉及范围,并且也牵连到较多的人员,因此必须要详细的划分工程造价这项工作。其次,工程的综合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工程造价的影响,而且施工难度内每个职员的利益都与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密切关系。所以每个队伍中的成员都必须要做到相互协作才能够真正地完成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必须要以不同的工程实施阶段的情况为根据,与工作人员不同的职位相结合,从而将工程的造价控制指标制定出来,然后再合理的划分指标,由每个人将各自的指标负责完成。同时要以具体的情况为根据对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将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制定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员工积极的维护集体的利益[3]。
(二)监督管理城建工程的全过程
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城建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整个项目,其中包括各项工作和施工人员的分配、检查核实实际施工的状况、项目的施工图纸、材料的选购等各项工作,必须要做到具体而详细的规划这些工作。在监管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的时候必须要配备专门的技术小组,要由专业的人员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帮助施工人员将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解决掉,及时地补充所需的物资。在工程快要结束的时候监督管理人员必须要仔细的检测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并且要将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除了要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之外,还要全面地提升城建工程的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遇到困难,监理人员就必须要对施工人员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对于一些负责重要施工部位的施工人员,必须要对其实施相应的技术培训,并且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全面提升施工人员施工质量意识[4]。
(三)全面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城建工程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重视施工安全的管理。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处理并非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施工安全管理的真正重点就是通过有效的措施真正的做好,施工建设中的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工作,从而能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在工程施工的过程控制和事前预防工作中,施工部门必须要对相关的安全规程予以严格执行,同时还必须要积极地争取承包单位、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共同配合,从而能够将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施工人员将安全施工意识树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安全管理细则,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程施工的时候将过程控制以及事前预控的氛围形成,并且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营造出来,最终全面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施工过程控制在城建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建工程的很多方面的内容都与施工过程控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建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本身具有非常繁琐的过程以及非常细致的内容,所以必须要充分的重视施工过程控制的作用。施工过程控制除了能够使城建工程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之外,还能够确保城建工程具有较高的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中元.简述施工过程控制的重要性[J]. 科技风.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