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3 16:36: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反应工程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

篇(1)

1、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1],其中一种是学生的母语,使学生掌握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研究者将双语教学模式分成三类[2],第一类,学校只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即浸入型双语教学;第二类,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第三类,学生刚进入学校是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留型双语教学。

采用双语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双语课程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同时,可自然习得外语的运用,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其次,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高校中往往花费诸多的学时在外语课程上,而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往往不理想,在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场合,往往很难表述自己的想法,涉及到专业用语,更是不知如何表达,外语的学用脱节问题严重。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双语教学把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外语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运用自己的外语技能实现课程知识的学习,切身感受到外语的重要性,实现学以致用。并且,国外原版优秀教材的采用,使得课程教学体系与国外一致,从而可以吸纳国外同类课程的精华。再者,通过双语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好的外语运用能力,从而可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推进对国际先进科技与创新理念的理解与接受。

2、《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选择国外名校教材《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octave levenspiel 主编,3rd ed.,john wiley & son,inc.,该教材2002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作为国外名校名著引进出版)进行教学,该书文字流畅,内容简明,条理清晰,较适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但是内容上与我们的教学大纲不完全相符,我们在授课中根据需要对课程内容做适当取舍或调整。主讲教师均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均已取得博士学位或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授课时,板书为英语,起始时以汉语讲授为主,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采用部分英语授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大英语授课的强度。按照教学模式分类,本课程属于保留型双语教学。

教师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讲解课程知识,根据学生的英语掌握情况,提示部分专业词汇或者讲解部分英语段落、语句。授课过程中,具体采用多大份额的英语讲授,每次课不同,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来调整,以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主要知识点为准。

课程作业为英文教材所配备的习题,对学生提交作业的语言不作硬性要求,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采用英文,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采用部分英文部分汉语的方式,鼓励学生尽可能采用英语。考试采用英文试卷,答题语言也不作硬性规定。

教学方式上除了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的常规形式,还采用了很多灵活的形式。例如,在一次课结束时,对下一次课要讲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预习,再上课时,由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甚至给同学讲课,之后教师进行评价、讨论。采用英文教材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来阅读、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又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每次课前均对上一次课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讲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同时每个阶段我们均进行小结,把该阶段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每一阶段均配合相应的综合练习题,巩固已学知识。

同时,我校《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网站已于2006年建成,上传并了许多重要的教学资源,如课程信息、授课课件、教案、电子版参考资料(著作、论文)、拓展资源等,并经常更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浏览教学资源及下载。该网站的建成,对《化学反应工程》双语课程的日常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明显提高,能够基本上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每次课程结束,均对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该双语课程讲授的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内容,对该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满意,该课程的学习,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校教学巡视员对《化学反应工程》双语课程的教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课程组教师讲授知识准确,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合理,理论联系实际。

3、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常常不能完整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这是由于双语教学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所以会损失一部分教学内容。这一问题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大环境是汉语环境,学生对于外语所表达知识的接受存在较大的障碍。要想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从我们的语言环境着手,增大外语的运用力度。我们考虑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例如通过网上质疑和答疑,增强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的强度;同时提供合适的中文参考书供学生参考,把教学内容的损失减到最低。

其次,教师本身的外语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的双语教师应该不仅可以用外语进行流利的日常会话,而且精通专业内容、学科专业英语,能流畅自如地应用双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师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尽管我们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都是英语基础较好的优秀教师,但是毕竟不是以英语为母语,要想实现流利的英语授课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目前我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选送双语课教师由外教进行强化训练并短期出国培训,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内容。

再者,部分学生不能认同双语教学模式,认为双语教学没有必要,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直接影响到其对知识的接受。而且,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所有课堂均设置为双语,该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必修主干课,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听读能力跟不上,课上讲解的知识往往因为语言理解的问题而不能接受,随着授课内容的深入,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产生消极情绪,进一步影响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如前所述,课上我们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管如此,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积极与否仍然是双语教学的关键一环。这就提示我们,进行双语教学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积极性。

篇(2)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了除有机化合物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各个方向的理工科专业领域均将无机化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列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1]。随着行业战略方针的调整和学科发展的推进,无机化学教学也在面临不断的改革与新发展,尤其是现代物理方法和各种波谱技术在无机物结构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向本科生一年级的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学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阶段深入拓展化学知识的首要系列课程之一,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物质的特性、存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等等,均离不开无机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高等院校的无机化学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更新中,既要配合与时俱进的科技发展,又要满足现代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与任务,因此,这就对我们现在大学课堂的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高标准的要求。当然,鉴于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学生获取信息、收获知识及交流沟通的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课堂上手抄笔记,相反地,甚至很少有学生上课记笔记,这必然影响到现在大学生听课的认真与投入程度[2];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因家庭条件的允许其目标是出国,这些学生则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以及还有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总是想依赖于教师的课件及希望教师所划出的考试重点,只求考试通过,而对于真正知识的渴求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特别地强烈,甚至对于课堂讲授的基本原理不去理解透彻甚至不理解,等等这些系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探索与研究,并找出改革方法与措施并进行实践。本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及对无机化学知识体系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无机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工科特别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1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强化

大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历史中承担着链接校园与社会的职能,而随着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异常激烈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综合型、创新型人才[3],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已经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来。在大学教书育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大背景下,特别是结合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目标的确立,我们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将如何引导学生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从基础知识中寻求突破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作为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制作教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教学内容与环境工程学科的相关联课题或现象,以与学生切身紧密相关的生活问题或生产实际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即将基础知识、理论与原理,在教师的讲解下与生产或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素材与源泉,这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为培养多层次人才所必备的教书育人模式。如此,将环境工程专业无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学习此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同时强化了无机化学在环境领域方面的教学目标,以本课程的第一部分“化学反应原理”篇为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与环境工程学科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应用相联系,并设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因此,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引导与启发而培养起来的。

2对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扩展

无机化学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虽然几十年来其教学内容框架基本没变,但由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因此无机化学学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理论、新反应、新方法和新型结构的化合物,同理要求我们的无机化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无机化学课程采用的是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无机化学》作为本科生教材,并且将前十一章即从第一章“气体”到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作为第一期无机部分的教学内容。为满足现代无机化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进度的要求,同时由于新教学大纲对于课时的压缩,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精简教学内容、适当删减部分过时内容和适量补充最新发展动态中无机化学相关知识的措施,既保障了教学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完整,又实现了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强化,同时达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从我校研究型工科大学的本质要求出发,要做到“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就要在基础课程教学别强调“宽基础”,尤其是针对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专业方向的概念尚未形成,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专业的培养才刚刚是打地基的阶段,因此对于无机化学这种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扩展方面,除了讲授基本原理外,适当引入或扩展一些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实例与学科研究进展,将会让提前对专业领域的研究范畴和学科动态有一定的认识与感悟,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来说将会是受益匪浅。为此,我们将无机化学教材课后化学视野的部分内容作为引例或本章内容的切入点,即是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补充,又是基础教学内容在应用方面的扩展。如第二篇“物质结构基础”部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环保材料需求的急速增长,而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合成与结构鉴定分析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均与本章内容息息相关,以新型环保材料有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为本章讲解的切入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化学键类型与价键理论将大有帮助和启发;再如将前两章“气体”与“热化学”串联到一起,先提出当前的能源过剩、绿色能源市场不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现状,从能源的合理利用、解决能源危机和快速发展绿色能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讲起,以此来理解本章教学内容中的反应热、焓变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等系列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把握不同形式能源之间热值的对比问题,并让学生从中思考能源发展的新动向与新思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通过这些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的具体实例的引入,学生们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精选与扩展内容相当感兴趣,作为连接理论知识的桥梁,它使得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生动,让学生们觉得无机化学知识体系在未来学有所用,自己也具备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创新训练活动提供了素材和思考空间,学生们表示非常欢迎,因此保证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对教学方法的转变与探索

如前所述,无机化学是一门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其在整个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衔接性与过渡性的地位,授课对象则是刚刚从高中毕业初入大学课堂的新生,这就决定了无机化学的教学模式中需要增加课堂教学的机动性、灵活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们有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等方面也是循序渐进地展开,以帮助学生们完成从高中时期的偏固定化思维方式向大学时代开放型思维方式的转变[5]。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从全方位、多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固有的知识点,并逐渐确立专业概念与对专业领域的感悟,让学生意识到甚至是某些科学问题也还是有很多地方或存在诸多疑惑的,是需要探讨和争论的,并不完全是真理似的存在,还需要学生们用一点点积累的知识去解决和探索,比如无机化学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归类和总结之后,从每一章的切入点教学内容中提出一到两个问题,当然问题是与本章内容相关且紧密联系科学发展动态和生产生活实际的,让学生头脑中带着这些极为实用和感兴趣的问题,层层讲解基础理论,逐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与相关理论。比如:讲解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和第四章“化学平衡”时,两章之间有相互关联的基础理论原理,即化学反应的两方面稳定性问题,一个是热力学稳定性理论,一个是动力学稳定性理论;如果单纯枯燥地讲解纯理论内容,尽管教师讲解得已经很透彻,但学生对此仍然是懵懵懂懂、模棱两可的状态,这说明对学生们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具体实例的辅助,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中的理解。为此,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法,从一开始便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随时从中找到答案,带着问题去探究基础理论原理。如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的化学反应2NO(g)+2CO(g)=N2(g)+2CO2(g)为例,分别用到化学反应热力学稳定性原理与动力学稳定性原理,热力学原理上这个反应是客观存在、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汽车尾气是可以实现自然状态下无害化转化的,但现实却为何并非如此呢?同时安排适当的课时供学生相互交流,带着兴趣性问题的分析与探究,逐层次展开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参与和进行实际问题的讨论、推论与拓展,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推广。通过这种带着问题探究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机理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脉络清晰、主次分明,能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点都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从切入点处入手逐级掌握各层次知识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课堂上有效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拓展知识的能力,完全有助于实现我校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4结语

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物理方法在无机化学领域的应用与扩展,使得无机化学教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通过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经验体会,我们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专业方向定位与强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精选与适当扩展、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问题探究式方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很好地结合了我校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优化了教学内容,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正平,龚孟濂,巢晖.浅谈基础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讲授[J].大学化学,2017,32(5):7-10.

[2]王立艳,蔡卫滨,袁宁.矿物加工专业无机化学教学研究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7,45(9):186-188.

[3]隋惠芳.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0(1):76-78.

篇(3)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折腾,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你定会大有所获。

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关于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参考高考真题深度研究――《高考真题360°全解密》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的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这里就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纠错做法,以供参考。更多纠错可以参考《状元纠错笔记》。

1、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

2、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

篇(4)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软件模拟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涉及到很对原子移动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只是由教师通过板书绘画出来,缺乏生动性,若采用一些实体设计软件如3DMAX将其模拟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则会在多维度上展示其具体过程,增强学生对反应的印象。

    2.2电脑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化学中经常会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比如有一项实验是制备氯气,总所周知,氯气是一种剧毒气体,稍有泄露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此,若是我们能将危险的、复杂的、周期长的实验放至电脑上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不仅可以加快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电脑模拟实验具有高效率、安全环保等优点,虽不如真正实验动手操作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对优于板书图片教授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模拟实验不是万能的,一些必要的基础实验还是要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最有意义。

    2.3电脑模拟事故现场

    教育安全一直是教学问题中的重点,每年都会有师生因操作不当而受伤,教师可通过仿真模拟,向学生展示由于错误操作而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浓硫酸遇水飞溅引起灼伤等,强化学生们安全实验的意识,避免出现以上错误。

    2.4模拟化工生产

    化工厂出于其机密性和安全性考虑,一般不会同意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工厂,见识生产工艺工程,教师可通过相关软件自行设计模拟生产过程,增强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三废”等现象的产生机理。

    2.5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校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当堂不可能完全理解,需要其在课后进行琢磨自学,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在上面上传相关学习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查阅或是线上与老师交流,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内容。

    2.6网络教育资源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4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比较分析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效果上的差异,找出有机化学最佳的教学方法。

一、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传统教学主要是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的形式(简称粉笔黑板),此外还有幻灯、投影、录像及实验或模型演示等辅助手段。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传承悠久,其优势在于,边板书演示边口述讲解,配合以师生眼神、表情或语言的交流,使教学节奏调控灵活,可以带动学生记录与思考,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所营造的那种良好的交互融洽的教学氛围,是至今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它教学媒体(或形式)难以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难以表达抽象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其它课程而言,涉及到分子结构以及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受传统教学授课条件的限制,对于有机化学中结构的内容,教师只能通过挂图、模型等来给学生演示,表达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动态的东西表达起来就更加困难。第二,传达的信息量有限。传统教学,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板书上,时间被大量浪费,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无法向学生们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只能是通过增加学时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同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符。

二、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与声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它的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得板书、绘图、版面安排等美观、清晰、条理、系统、适时适当,还可声像并茂,形象直观,活跃气氛与美化视觉,便于理解抽象理论,加强记忆。如有机化学在讲解分子立体结构的过程中,三位动画就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更生动的感受到分子立体化学的变化。学生的空间感更清晰对知识的理解直接。②传达的信息量大。比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讲解立体化学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需要在黑板上画多个示意图,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对化学键的断裂和结合进行多媒体演示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③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验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知材料,能够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充分传达教学意图,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

三、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较

我们对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我院生物食品学院2007级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两个专业学生,两个班级学生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每个专业含2个小班,生物班80人,食品班80人。研究方法为:两班均采用相同教材, 相同教学大纲, 相同授课计划, 相同教师进行授课。生物班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食品班采用传统授课形式。期末由学院教务处统一命题,同一时间对2个班进行学习测验,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同时由教师设计出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由生物班、食品班两班学生不记名填写,共发出问卷160份,收回160份,回收率100%,收集后对其结果分别进行测试平均成绩的t检验和优秀率的χ2检验,得出多媒体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向学生发送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形象直观、扩大信息量、与其他学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理论推导传统教学优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互动性更强。总体来说问卷调查研究认为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在讲解分子结构,立体化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反应机理推导的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四、有机化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综合来说,由于多媒体具有能够展现有机化学分子的微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的特点,使得多媒体具有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但在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切换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优势得不到体现;造成课堂上师生交流困难;室内空气质量差、光线太暗等各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有利于学生课堂记笔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课后总结复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等。我们不可能说哪种教学方法优于另外一种,只能说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单纯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或传统教学均不能实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利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再现迅速等优点,同时要放慢节奏,适当增加信息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he surface pretreatment of the metal anti-corrosion coating adhesion, illustrates the metal surface pretreatment before painting work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ve coating adhesion of met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fferent surface pretreatment methods on the effects of protective coating adhesion

Key words: metal anti-corrosion coating; Surface pretreatment; Adhesion; The importance of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防腐就是通过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物品的,来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如在金属表面涂刷防护涂层,是防止腐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防护涂层与金属表面间的良好附着力是保证防护涂层有效防护寿命的前提,金属表面涂刷的防护涂层通常是靠涂料分子与金属表面极性基团之间的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以及基料、颜料与金属铁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涂层紧密覆盖在金属表面,达到保护金属的目的。因此,涂装前金属表面应尽可能除去非铁物质,使金属铁在表面,才能保证涂层与金属表面间具备足够的结合力以达到好的防护效果。

一、金属表面预处理重要性和原则

1.金属表面预处理重要性

金属表面预处理是一种为表面防护处理提供适当金属表面状态的加工技术,它不仅指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还包括除去覆盖在金属表面的氧化皮、旧涂层、油脂、焊接残留物、灰尘及盐分等其他附着物,同时也包括对金属不规则表面的处理。

在防腐中,表面预处理是一项基础工作,对涂层性能的影响最为重要,仅仅只是选择了恰当的涂层,如果表处理做得不好,涂层的性能就会很糟糕,但如若金属的表面处理做得好,涂层的附着力就会得到有效的保证。

2.金属表面预处理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克服光滑表面对涂层性能的不良影响

在钢工件中,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喷丸处理,把工件表面处理成砂纸那样粗糙,即出现人们通常所说的机械齿。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粗糙度也不是越糙越好,这需要一个度,粗糙度大,涂层不能全部覆盖,粗糙度小,涂层附着力就会降低。

(2)消除表面污物对涂层的有害影响

由于表面污物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材质的金属,其处理方式也会多样化,这里以钢为例,处理好的涂层,能有效隔绝水气与钢材接触,从而避免水这种电解质对钢材的腐蚀。

二、涂装前金属表面处理情况对防护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建筑金属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有:喷砂清理、动力工具打磨处理、酸洗及磷化处理等。这些表面处理方式的原理是:应用机械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其表面的氧化皮、锈蚀及其他附着物;应用机械方法处理影响涂层寿命的不规则表面。

1.机械方式处理后的表面质量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喷砂清理与动力工具打磨处理均属于机械处理方式。喷砂清理是将磨料(钢丸、钢丝段、棱角钢砂等)以高速喷射至被处理的建筑金属表面,产生打击和磨削作用,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皮、锈蚀及旧涂层等附着物,让金属表面露出金属本色,并获得合适的粗糙度,以利于涂料的粘附;试验证明,涂装前金属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涂层与底材之间的附着力和涂层厚度的分布,对涂层的保护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涂层附着于金属表面主要靠涂料分子与金属表面极性基团之间的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以及基料、颜料与被保护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金属在喷丸除锈后,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涂料与金属接触的表面积也增大了,涂层与建筑金属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以及可发生化学反应的接触面积也相应增大,这样必然会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喷砂清理,特别是喷射具有棱角的磨料,不仅会增加金属表面积,而且还为涂层附着提供了合适的表面几何形状,使得涂层与金属表面之间除了范德华力外,还有机械的齿合作用,对涂层的附着就更加有利。

但粗糙度要适当,如果太大,也会不利于涂层的保护性能。与光滑的表面比较,涂料用量一定,粗糙表面上涂层的有效厚度就要低得多,容易导致波峰处的涂层厚度不足,早期的锈蚀一般就会从这里开始。另外,粗糙度过大,在较深的凹坑内就可能截留气泡,成为涂层起泡的根源。经验表明,对于通常的防腐涂装来说,金属表面最大粗糙度的数值一般不应超过100μm,较合适的范围是40~75μm。对于金属的不规则表面,在喷砂清理前,所有切割产生的锐边以及钢板上烧焊留下的痕迹,要分别进行打圆或其他处理。要得到圆滑的边缘,对钢板边缘可以采用动力工具打磨的方式进行处理,将90°或尖锐边角变成两个钝角,而锐边的圆角可指定一个最小半径范围,如R=2mm,这样,喷砂处理之后,边缘就会足够圆滑以便涂装。

2.化学方式处理后的表面质量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酸洗、磷化处理及溶剂擦洗均属于化学处理方式。酸洗是应用无机酸或有机酸与金属表面的氧化皮、铁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铁盐,然后将其从建筑金属表面清除的工艺手段;磷化是指在金属表面通过化学方法处理,生成各种不溶于水的金属磷酸盐膜层的过程,这种方式可提高金属表面的抗腐蚀能力,同时磷化膜作为涂料保护的底层,还可提高滑动面的耐磨耗性能。

3.表面预处理后清洁作业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通过一定的处理方式清除掉表面的氧化皮、锈蚀产物、旧涂层、油脂、焊接残留物、灰尘及盐分等各种附着物,并对建筑金属的不规则表面处理圆滑后,会在金属表面留下一些副产物,为确保涂料与被涂表面的附着力,在涂装作业前,应对被涂表面进行清洁处理。各种表面处理作业在金属表面留下的副产物有:废磨料、灰尘、盐分、污油、污水等,有时还会留下作业时的粉笔记号、标志涂料等,那么,涂装前表面清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会对涂层附着力产生影响的副产物加以清理。这些需要除掉的副产物可通过清水冲洗、压缩空气吹干、擦除等方法清理,其中的标志涂料如果与待涂装的涂层属同一类型,可不必完全清除,只需做必要的表面清洁。上述这一系列的表面预处理工作,对保证涂层与金属之间的附着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金属表面预处理对增强涂层与金属之间附着力、提高涂层对金属防腐作用十分重要,如果金属表面不经处理就涂装金属防腐防护涂层,涂层与金属表面之间无法获得足够的附着力,会大大降低防护涂层对金属防腐作用,即使涂层采用高质量的材料,也很难保证防腐体系的有效期。涂装前良好的表面处理,对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好的涂层配套体系,就如同给金属结构“穿”上了一件挡风御寒的外衣,这件外衣牢牢地附着在钢结构表面,持久地担当起保护金属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小风, 曹晓燕, 满瑞林等.镀锌钢板稀土镧盐钝化工艺[J];腐蚀与防护;2011.06

篇(7)

1实验课程学时有限,基本操作掌握困难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由于课时压缩等原因,是只有3个学分的一门课程,其中,平均30%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因此只有16学时的实验学时,使得任课教师在安排实验时,为了尽可能的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操作,只能安排3个比较系统的实验,尽量使这3个实验能包涵尽可能多的对药物合成来说是必须的单元操作,如:蒸馏、回流、萃取、过滤,结晶等等。但是由于实验课时有限,这些单元操作的注意事项和细节,教师没有时间一一讲授,因此需要学生在实验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要求在课后能有机会进一步巩固。

2多媒体教学,学生忽略记笔记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教师们也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希望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维等。因此在当今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讲义采用ppt,实验操作采用影音资料,另外,网络资源、flas等等普遍被用于课堂教学,这些高科技产品使现今的课堂气氛不一样了,学生也能更直观更轻松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点。但是,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上课很轻松,但复习很困难。因为这些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学生容易理解,但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并牢记,而当学生同时接受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时,往往忽略了做笔记,或是注解,课后复习时就缺乏有效的资源和依据。

3立体化学知识要求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掌握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详细讲解了各种药物在合成时涉及的各类反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手性药物,另外,即使是没有手性的原料在进行反应时也很有可能内涉及立体化学的知识,因此,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立体化学反应,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往往采用flas为手段,用于描述反应的整个过程。这些动画学生咋一看固然有趣易懂,但离真正的掌握甚至要能举一反三,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靠放一两遍动画是做不到的。

4重视课程知识点讲解,缺乏基本技能的传授

作为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对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化学知识是这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药物合成反应”课程就是一门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专业课,其中涉及了数百个化学方程式,而对于如今这个计算机已经相当普及的年代,无论是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也好,还是毕业后从事相关的专业岗位,撰写论文、报告等等都需要他们能掌握方程式、结构式绘画的专业软件。另外,学生要更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除了学好课本中的内容以外,还应多看国内外本专业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等,因此如何查阅文献也是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5大学教学的特殊模式,缺乏师生交流平台

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往往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在大学里,教室不固定了,一门课程一星期只上1~2次课,教师或是班主任更是很少有机会能见面。许多教师也反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虽然教师们很希望能有机会与学生交流,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上课早些去教室,留下办公室地址、电话方便学生联系,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但是老师们却发现效果不明星,学生很少来答疑,座谈会上也不愿说心里话。而如今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却可以提供一个可以让人放下戒备的绝佳场所,比如:QQ群,博客,论坛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实名或是匿名,可以敞开心扉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缓解师生矛盾,增进相互理解。

上述情况,导致两个专业的学生纷纷反映“药物合成反应”课程难学难掌握,许多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迫切希望能掌握它,却苦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授课教师对“药物合成反应”网络课程进行了设计和建设,搭建了一个虚拟平台,使之作为“药物合成反应”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时间上、空间上拓展学生的学习机会,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二网络课程栏目设计

根据“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要求,同时考虑到该课程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其网络课程时包含了以下栏目:欢迎页面,通知,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简介,授课教案,教学讲义,演示实验,作业,参考书目,课程辅助工具,讨论版。具体为:

欢迎页面:包括课程首页、课程导航和课程首语。

课程通知:用于本课程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各项事务性工作的公告和通知,如:上课地点,实验室地点,预习、复习范围,作业上交时间,考试时间地点等。

课程简介:总体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讲授范围、课程对象、应用范围、学习基础与方法以及教学指导。

教学大纲:分层次介绍本课程中每一章节要求学生了解、熟悉、掌握的不同知识点。

教师队伍:主要介绍教学团队的整体情况,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方向,提供教师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及时联系。

授课教案:电子教案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包括本课程每一节课时教师讲授的教学目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学时数分配和教学方法等,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必要的自学建议与指导。

授课讲义:包括本课程所有教师上课时采用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是采用Powerpoint软件编写的,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在线点击阅读,也提供下载复习。特别是针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特点,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反应机理等采用Flash软件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反应过程的理解和对立体化学的空间想象力,非常适合学生复习掌握。

演示实验:将本课程涉及的但学生没有机会操作的一些单元操作制作成视频作为演示实验,将药物合成系统实验或是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以虚拟实验的形式进行模拟,以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更容易掌握有关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课程作业:主要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特点进行构建,布置在网络上并支持学生在线上交和提问,内容包括预习、复习内容、练习题、模拟卷等。以上内容学生均可下载到个人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列出与本课程相关的书目,促使学生多多借阅以便更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

课程辅助工具: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学习工具,如:文献阅读、播放Flash、播放演示实验、画结构图的软件等等;

讨论版: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沟通和对话,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最重要的栏目。此栏目包括教学专题论坛、问题在线答疑、学习难点分析、学习方法交流等。学生在这里可以匿名或实名发帖,互相之间交流学习心得,也可以向任课老师提出问题、进行咨询,更可以提出对教师在本课程讲授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要求任课老师定期上线回复学生问题。

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可实现和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的超链接,通过此平台,学生可申请参与教师科研,也可为自行设计的实验寻求指导老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

总之,网络课程的建设,弥补了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在更轻松、更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更能吸引他们的视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主动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同时,在网络虚拟技术、人文熏陶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培养也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白靖文,徐雅琴,叶非,等.化学系列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J].大学化学,2011,26(1):42-44.

[2]徐肖邢,翟春,尹凡,等.“仪器分析”网络课程的建设及实践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96-97.

[3]马清,李丽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高职网络课程设计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9(1):17-18.

[4]刘建军,孔令艳.网络课程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3):65-66.

[5]李哲,白静.网络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型与发展方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25.

篇(8)

根据物理化学课程强调课程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选择性地教学,精讲课程的核心内容,选讲部分前沿知识,突出应用,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精髓,完成教学任务。

1.1 精选教学内容

在我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已修完的普通化学课程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内容与物理化学课程重复较多,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不讲或略讲重复内容,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以点带面,以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化学热力学部分,简单介绍系统与环境、热与功、热力学能等基本概念以及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和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在化学动力学部分,在阐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意选取一些综合实例,进行热力学、动力学综合分析。另外,弱化公式推导,根据专业需求强化应用。例如:在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部分,我们没有详细推导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等压方程,而是直接给出了这些方程,并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其具体应用。由于学时有限,我们删除了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差的知识,如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同时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极化作用、化学动力学中的链反应及反应速率理论等。

1.2 结合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

根据我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理论化学知识的目标要求,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重点讲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以期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化学的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计算。我们充分考虑后续专业课对物理化学课程的需求,例如:若要研究地下水环境中矿物盐的相互转化或确定化学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形式[5],均须应用化学热力学中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同时还会涉及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的计算,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此外,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后续水文地球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讲授化学动力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反应速率与建立化学动力学方程计算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演化机理等。另外,为了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课本的局限,注重用物理化学原理解释地下水中的有关现象及规律,结合废水处理,讲授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过程”,由此引出表面现象,并扩展讲解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技术,由此引入废水处理过程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相关知识。

1.3 跟踪课程前沿科技,拓展学生视野

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教师需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原有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例如: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可以融入超临界萃取、界面自组装、超分子、离子液体、环境敏感性水凝胶、LB膜、纳米材料等新内容。此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与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能力。例如:学习临界状态理论时,补充讲解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应用;学习稀溶液的渗透压理论时,讲解利用反渗透原理进行海水淡化;学习电化学原理时,讲解氢电池、锂电池及各种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电池在宇航、军事、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学习表面现象和胶体知识时,鼓励学生用这一章的理论解释人工降雨、卤水点豆腐、明矾净水等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通过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感悟物理化学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将基础理论用于生产实际的创新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以往的教学重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与高校本科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发挥其创造性。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其要求。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及结论,在推导过程中,宜采取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79-1

一、引导学生学会“听”

1.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文中的文字变成形象具体的画面或图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该把要理解的文字跟具体的事物或结构结合起来,并对文字所描述的现象、结构、原理等进行形象化的理解。比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酶与温度的关系、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或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等都可以用动画、图表来进行描述。

2.教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把从文字、画面和图表中得到的具体知识上升到知识本质的层面。比如,讲到细胞核的作用时,教材中提到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怎样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呢?我们通过分析和综合得知,生物性状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细胞内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化学成分就是蛋白质,缺少相应的蛋白质(酶),细胞的代谢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控制了蛋白质(酶)的合成,就可以控制细胞内的代谢,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就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NA),所以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二、引导学生学会“说”

对于繁多而又有规律的知识,教师若能编出一两句口诀来概括所学的知识,那么对某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便能事半功倍了,这样收尾既有新鲜感又会使学生很容易记清全课内容。例如,上完《有丝分裂》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笔者就编了一个口诀:“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极,两消两现出新壁。”通过对每句口诀仔细说明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有丝分裂全过程有了很清楚的认识,这个知识点就很快被消化了。又如,动物胚层分化可以用“外表感神经,内呼消肝胰”来概括等等。当然,先让学生归纳去说,再去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读”

1.“读”教材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考试是对素质和能力的检测,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依靠“读”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读”不是单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被遗忘的、记忆模糊和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做好阅读笔记,逐一攻破。

2.“读”教材要注意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读”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对课本知识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书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内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理论“有何作用,如何作用”。通过阅读,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得到加强,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基因概念的教学,初步感知阶段就是让学生想到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是DNA的一个片段,但不是任意一段,这一段要具有遗传效应,更不是染色体上的任意一段。深入理解阶段就是启发学生朝着基因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性状各有何关系,以及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异同等方面思考。消化吸收阶段就是引导学生朝着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基因出现问题对生物体本身有何影响,在基因研究方面有何重大进展,如何利用基因工程为人类服务等方面做初步探讨。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

篇(10)

国际能源界预测,本世纪氢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燃料电池将成为利用氢能的重要途径。燃料电池是继水力、火力、核能之后的第四电装置,它是可以替代内燃机的动力装置。燃料电池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适用广、无噪声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开发热点。

1 基本原理

普通电池是将电池内部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而燃料电池是将电池外部的燃料(氢和氧)通过化学反应,将其释放的能量转变成电能输出。燃料电池外部的燃料存储系统是一个活动装置,可以方便地更换和补充燃料。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水的电解的逆反应。它由正极、负极和夹在正负极中间的电解质组成。工作时向负极供给燃料(氢),向正极供给氧化剂(空气),在电极上常使用催化剂(例如白金)来加速电化学反应。氢在负极分解成正离子H+和电子e。氢离子进入电解液中,而电子则沿外部电路移向正极。用电的负载就接在外部电路中。在正极上,空气中的氧同电解液中的氢离子吸收抵达正极上的电子形成水。

2 燃料电池的种类及其特点

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

该电池的电解质为离子交换膜,薄膜的表面涂有可以加速反应的催化剂(如白金),其两侧分别供应氢气及氧气。由于PEM燃料电池的唯一液体是水,因此腐蚀问题很小,且操作温度介于80℃~100℃之间,安全上的顾虑较低;其缺点是,作为催化剂的白金价格昂贵。PEMFC是轻型汽车和家庭应用的理想电力能源,它可以替代充电电池。2?2碱性燃料电池(AlkalineFuelCells—AFC)

碱性燃料电池的设计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设计基本相似,但其电解质为稳定的氢氧化钾基质。操作时所需温度并不高,转换效率好,可使用的催化剂种类多且价格便宜,例如银、镍等。但是,在最近各国燃料电池开发中,却无法成为主要开发对象,其原因在于电解质必须是液态,燃料也必须是高纯度的氢才可以。目前,这种电池对于商业化应用来说过于昂贵,其主要为空间研究服务,包括为航天飞机提供动力和饮用水。

2.3 磷酸型燃料电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s—PAFC)

因其使用的电解质为100%浓度的磷酸而得名。操作温度大约在150℃~220℃之间,因温度高所以废热可回收再利用。其催化剂为白金,因此,同样面临白金价格昂贵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该燃料电池大都使用在大型发电机组上,而且已商业化生产,但是,成本偏高是其未能迅速普及的主要原因。

2.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olten Carbonate FuelCells—MCFC)

其电解质为碳酸锂或碳酸钾等碱性碳酸盐。在电极方面,无论是燃料电极还是空气电极,都使用具有透气性的多孔质镍。操作温度约为600℃~700℃,因温度相当高,致使在常温下呈现白色固体状的碳酸盐熔解为透明液体。此型燃料电池,不需要贵金属当催化剂。因为操作温度高,废热可回收再利用,其发电效率高达75%~80%,适用于中央集中型发电厂,目前在日本和意大利已有应用。

2.5 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

其电解质为氧化锆,因含有少量的氧化钙与氧化钇,稳定度较高,不需要催化剂。一般而言,此种燃料电池操作温度约为1000℃,废热可回收再利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对目前所有燃料电池都有的硫污染具有最大的耐受性。由于使用固态的电解质,这种电池比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更稳定。其效率约为60%左右,可供工业界用来发电和取暖,同时也具有为车辆提供备用动力的潜力。缺点是构建该型电池的耐高温材料价格昂贵。

2.6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Cells—DMFC)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一种变种,它直接使用甲醇在阳极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氢,然后如同标准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一样,氢再与氧反应。这种电池的工作温度为120℃,比标准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略高,其效率大约在40%左右。其使用的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但已成功地显示出可以用作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其缺点是当甲醇低温转换为氢和二氧化碳时要比常规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需要更多的白金催化剂。

2.7 再生型燃料电池(Regenerative FuelCells—RFC)

再生型燃料电池的概念相对较新,但全球已有许多研究小组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电池构建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不需要外部生成氢,而是将燃料电池中生成的水送回到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电解池中分解成氢和氧,然后将其送回到燃料电池。目前,这种电池的商业化开发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成本,太阳能利用的稳定性等。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致力于这种电池的研究。

2.8 锌空燃料电池(Zinc-air Fuel Cells—ZAFC)

利用锌和空气在电解质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电。锌空燃料电池的最大好处是能量高。与其他燃料电池相比,同样的重量,锌空电池可以运行更长的时间。另外,地球上丰富的锌资源使锌空电池的原材料很便宜。它可用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和军事领域,前景广阔。目前MetallicPower和PowerZinc公司正在致力于锌空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商业化。

2.9 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rotonic Ceramic FuelCells—PCFC)

这种新型燃料电池的机理是:在高温下陶瓷电解材料具有很高的质子导电率。Protonetics InternationalInc.正在致力于这种电池的研究。

3 燃料电池的研发和应用现状

燃料电池技术在全球的开发极为活跃。全世界约有20多个国家的上千家公司和机构投入巨额资金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商业化工作。目前,已有2500多个燃料电池系统安装在世界各地,为医院、托儿所、宾馆、办公楼、学校、机场和电厂等提供基本的和备用的电力供应。

美国是研究燃料电池最早的国家,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NASA为解决航天飞机中普通电池过重的问题而开始研究新的动力装置。之后的几十年中,能源部(DOE)、电力研究所(EPRI)和气体研究协会(GRI)等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发。目前,碱性电池长期被NASA采用;磷酸型电池技术也相当成熟,已有广泛的商业化应用。2MW的熔融碳酸盐电池已投入运行,西屋(Westinghouse)公司100kW固体氧化物电池也已在荷兰安装。

日本在30多年前就开始燃料电池的研究,近年来成果尤为显著。开发重点集中在磷酸型、熔融碳酸盐型、固体氧化物型3大类。容量达11MW的磷酸盐发电装置也已在东京电力公司投运,效率达43.6%,熔融碳酸盐型已经运转的有2MW级装置。另外还建立了许多宾馆、医院用的100kW级的磷酸型现场发电电池系统。

欧洲各国燃料电池开发较美国、日本为晚。早年主要兴趣在碱性电池,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其优越特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欧洲各国也加快了燃料电池技术的引进开发。荷兰、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分别完成10kW、100kW、280kW级碳酸盐型电池的开发,德国和瑞士分别进行了7kW和10kW级固体氧化物电池的开发;意大利于1991年投运了美国造的1MW级磷酸型电池装置。

由于石油短缺和汽车尾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燃料电池研发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能够给汽车提供动力。几乎所有大的汽车制造商都在研发使用燃料电池的电动汽车,并已有示范车型。目前,丰田和本田公司已经在日本和美国开展电动汽车的租车业务。现在已有一些使用充电电池的电动汽车,但使用燃料电池的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专家们预测到2010年前后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的微型燃料电池的研发竞争也在激烈地进行。

我国燃料电池的研制开发起步并不晚,然而发展缓慢。上世纪70年代,为配合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在碱性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资金原因研发放慢了,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又开始新一轮的研发及商业化尝试。

在国内燃料电池研发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经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近50年,早年曾成功研制了500W的碱性型燃料电池,近年来致力于质子膜、熔融碳酸盐和固体氧化物型电池的研究。该所在2001年至2003年间,将30kW的质子膜电池组用在小型汽车和大型公共汽车上示范成功,并成立了新源动力公司,开始了产品的商业化进程。2003年春,该所与清华大学合作将75kW的质子膜电堆应用在公共汽车上。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方面,大连化物所、韩国三星公司、南孚电池公司建立了合作实验室。目前,中国科技大学无机膜研究所已成功研制了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6种燃料电池的应用及技术状态见表1。

表16 种燃料电池的应用及技术状态

电池种类

可用燃料

应用

技术状态

质子膜

氢气、重整气

电动车、潜艇电源

研发、改进、已有商业化产品

磷酸盐

重整气

现场集成能量系统

已有商业化产品

熔融碳酸盐

净化煤气、天然气、重整气

电站、区域性供电

在日本和意大利有示范电站

固体氧化膜

净化煤气、天然气

电站、联合循环发电

示范、测试

碱性

纯氢气

航天、空间站

在航空航天领域长期应用

直接甲醇

甲醇、乙醇

移动电源

研发

4 结语

篇(11)

戴尔从8月14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召回410万笔记本电脑电池,并透露,从去年12月起,他们已经收到了6起电池过热引发事故的报告,其中一些造成了家具及其他物品的损坏。随后,苹果公司宣布在美国已经接到9起因锂离子电池过热引发笔记本电脑起火的报告,决定召回180万笔记本电脑电池。这两家公司均使用了索尼集团的一个子公司――索尼能源设备公司制造的电池。

8月24日,索尼发言人Rick Clancy说,索尼相信电池问题仅仅局限于戴尔和苹果。但是,此前他们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其他厂商不会出现像戴尔这么严重的问题。索尼还和PC厂商向客户保证,苹果召回电池将是最后一次电池召回事件。

不到一周后,日本政府8月29日公布了一起苹果电脑在日本着火燃烧的事件,命令苹果电脑公司着手调查相关的索尼电池,并要求在一周内提交调查报告,陈述如何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据悉,索尼在全球笔记本电脑锂离子电池市场上占有25%的市场份额,几乎所有的各大PC厂商都在部分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索尼的电池。HP公司表示没有使用索尼的电池,因此不受召回的影响;联想表示在电池封装和充电上依靠与戴尔和苹果不同的技术,不打算进行召回。联想发言人Bob Page说,联想的机器具有其他特性,包括如果检测到不安全情况就关闭机器的软件。Gateway认为自己的系统不存在与戴尔同样的故障风险。Acer公司表示,他们了解到,该公司使用的电池与受问题电池影响的电池组不同。

虽然还不清楚索尼知道电池存在问题已经有多长时间,但索尼公司曾表示,它在2005年10月首次与戴尔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沟通,并在2006年2月进行了两次沟通。而据2005年Forrester Research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戴尔和索尼当时双双进入最值得信赖的消费技术公司名单。

IDC一位分析师表示,其实,电池问题是一个全行业性的问题,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推动着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今天。锂离子电池还用于很多其他产品,比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以及音乐播放器。索尼发言人Rick Clancy也表示:“目前为止,没有哪种型号的电池或者制造商能够100%保证电池没有缺陷或者能够避免过热。”

ThinkEquity Partners安全分析师Jonathan Hoopes认为召回没有给这两家PC制造商造成很大伤害:“召回可能给戴尔品牌带来一定影响,但这是索尼的问题。”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公司管理副总裁兼PC行业分析师Charles Smulders说,苹果的召回实际上可以帮助戴尔改善形象。他说:“对于戴尔来说,有另一家厂商召回是件好事,这将分担人们的指责。”

虽然市场分析师说他们认为召回不会影响便携计算机的销售(今年便携机销售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约45%),但业界将承担严重的着火风险。例如,计算机制造商担心航空公司或政府可能对在飞机上使用便携机加以限制。

索尼对手得实惠

戴尔和苹果召回近600万块便携机电池的事件对索尼的竞争者三洋公司和松下公司来说却是好消息。东京标准普尔公司股票分析师John Yang说,这场电池灾祸,尽管令索尼的形象受损,但在长期不会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

他在谈到电池时说:“如果我们看一看整体情况的话,它实际上不是索尼的核心业务。”召回事件虽然增加了人们对索尼质量控制的怀疑,但对于该公司来说,计划于今年11月在全球销售的游戏机升级产品PlayStation 3和其蒸蒸日上的平板电视业务才是公司最关心的两大业务支柱。

日本主要电子制造商三洋公司从索尼的不幸中获得了推动力。戴尔宣布召回笔记本电脑电池后,三洋的股票价格上涨了2.16%,而此前该公司最近几个月的股价下跌了近40%。

另一家竞争对手松下公司的股票,在召回事件后上涨了两个百分点左右。同其他遭受来自廉价的亚洲竞争对手打击的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一样,松下公司也在全面改造其业务,削减成本和关注赢利领域(如半导体、平板电视、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庭网络产品)。松下发言人Akira Kadota说,锂电池也是一块潜在的增长领域,但他拒绝透露松下是否为戴尔供应电池。

富士通公司发言人Masao Sakamoto说,公司不生产锂电池,并且仍在检查它的计算机是否采用了被召回的索尼电池。

Macquarie Research Equities高级分析师David Gibson说,假设每块电池的更换费用为50美元的话,这次召回可能让索尼付出250亿~350亿日元的代价(约合2.15亿~3亿美元)。Gibson表示,这给索尼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有限的,因为电池只占其庞大业务的很小一部分。

Wachovia银行的Chris Brown说:“这可真是件痛苦的事情!”在这家银行中,IT部门要求用户检查自己的便携机电池,如果有受到召回影响的电池,就给求助台打电话。William & Mary学院IT小组网络工程师Clarke Morledge估计,他的小组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对这次召回所产生的影响做出准确评估。

祸起制造问题

戴尔公司创记录地召回410万块笔记本电脑电池一事,引发了人们对这种被无数电子设备所采用的电源的安全担心,但专家说,问题似乎源于便携机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缺陷而非基础技术。

戴尔和索尼追根寻源,找到这个电池问题是由于索尼生产的某一批次的锂电池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据索尼表示,在日本工厂的制造过程中,因金属卷边而在电池里留下了可自由游动的微小金属碎片,其中一些碎片造成了电池短路和过热。索尼发言人Rick Clancy说,这些碎片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从电池的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从而造成短路,在极少的情况下引起火灾。

据Clancy说,戴尔品牌的电池配置,再加上其他因素(如靠近热源以及电池充电电压等),可能最终造成了戴尔已证实的几次着火事件。据索尼表示,制造商之间的电池组配置不同,但构件――即类似的小型金属片卷的电池――是一样的。

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公司分析师Roger Kay将这种情况称为“索尼的一场噩梦”,不过他表示召回不会让制造商放弃使用锂电池。他说:“制作精良的锂电池非常安全,这是个制造问题,不是锂技术的过错。”

苹果公司虽然没有提供何时开始收到问题报告或开始进行调查的详细信息,但其企业交流副总裁Katie Cotton说,“我们发现以前基于PowerPC的iBooks和PowerBooks的机型中的一些索尼电池不符合苹果的安全与性能标准。”

同戴尔的情况一样,苹果遇到的问题也是锂电池内部的金属微粒污染。这些微粒子能够联通分离电池正负极部分的微孔隔离物造成短路,这就引发了可能导致释放热气体与液体、冒烟或着火的化学连锁反应。

2004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曾因大批量运输锂电池存在着火的危险,而禁止客机货仓运输锂电池,不过仍允许乘客携带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乘飞机。Forrester分析师Ted Schadler说,如果火灾隐患造成管理机构禁止在飞机上使用笔记本电脑的话,这次召回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笔记本电脑销售。

电池何以如此脆弱

戴尔和苹果这次的召回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电池过热问题,也不是计算机厂商第一次召回电池。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某种不寻常之事,还是将随着更多的电池驱动设备进入市场而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大多数现代电池驱动设备制造商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用户期望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最少运行4~5个小时,远远高于两年前的平均2~3小时。但是,电池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与“硬件发展曲线”保持同步。实际上,电池功率每年只增加5%到10%,远远低于处理器性能平均18到24个月增加数倍的速度。用户需要更小、更轻的设备,而电池在几乎所有便携设备的总体积和重量中均占很大比例。

此外,越来越不耐烦的用户需要使设备可以迅速运行起来的快速的充电时间,而这需要为电池输入高功率电力的充电器,从而增加了热度、限制了电池的寿命。一些新型电池技术(如燃料电池)可能改变这种情况,但是至少在3到5年内这类技术还不具有满足大众市场需求的可能。

便携系统(不只是笔记本电脑,还包括手持机、手机和音乐播放器)的设计者必须在设备的尺寸和重量与电池寿命、充电时间、电源体积/重量、总功率密度/发热、当然还有成本之间做出折衷,面临过热风险的不仅仅只有电池。人们已经知道小型“砖块式”充电器也有起火的危险。

此外,销售商并不总是充分测试以其品牌销售的设备。对于针对消费者的较小的品牌和设备尤其如此。没有几家公司对便携设备(不仅包括笔记本电脑而且还包括智能手机)采购进行充分的电源/温度/生命周期测试。

戴尔和苹果召回近600万块便携机电池一事,让高科技行业长期以来的肮脏秘密曝光――为我们的便携机、无线电话、iPod和数码相机提供电力的电池是潜在的纵火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锂取代了镍镉和其他材料,被广泛用于生产多种电子设备使用的电池。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锂电池被用来驱动越来越多、日益苛求的电子设备,如配置高分辨率显示屏的便携机。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引发了便携电子产品的一场革命,它将大量的能源浓缩在非常小的空间中。但是,如果对它们过度充电,或者出现像短路这样的故障,密封在电池中的化学物质会变成等待点燃的爆发性燃烧物。

锂是一种暴露于空气马上燃烧,遇水发生爆炸的金属。但是,令人吃惊的是,锂与电池着火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锂通常并不以其不稳定的金属形态出现,危险在于产生电流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氢气。如果电池过热,氢气就会在一场凶险的化学火灾中与有机溶剂结合,这场化学火灾可以被抑制但在氢气和燃料耗尽前不会熄灭。

尽管存在固有的风险,但锂电池不会很快销声匿迹,因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替代技术。但是,着火的危险带给涉及召回的公司造成除财务损失之外,其中之一的影响就是我们在提高电池效率上走到了绝路,因为如果没有一些重大的化学突破,更大的功率密度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危险。

在电池技术不会很快出现突破的情况下,东芝等公司领导下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燃料电池作为一项替代技术。由于运输和贮存氢的困难,燃料电池由液态甲醇提供动力,而不是计划用于汽车燃料电池的气体。到目前为止,没人能够开发出可以满足便携机电源要求、能够安装在目前电池占用空间中的廉价燃料电池。

链接:几大厂商力推行业标准

苹果、戴尔和联想将于本月在美国加州San Jose市召开一次高峰会议。据苹果内部人士说,三家公司将讨论生产便携和手持电子设备的锂电池标准。

这三家公司都是美国电子电路与电子互联行业协会下属OEM关键部件委员会成员,该协会拥有大约2400家代表着电子互联行业各个领域公司的组织。IPC OEM关键部件委员会主席、戴尔公司供应商工程与质量主管John Grosso说,委员会将确定与锂电池有关的标准,目的是实现设计、性能和安全要求的标准化。Grosso说:“尽管委员会早已将锂电池确定为下一个进行标准化的产品,但我们现在将加快行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