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国经济发展状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31—05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社会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个物质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切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循环经济之路,既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资源型省份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以来,甘肃省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后,甘肃成为全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指导甘肃本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体思路,而且在全国层面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先行先试”意义和作用。因此,经过近7年的发展,甘肃的循环经济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找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二、文献回顾
1990年代末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引进国内并受到广泛关注,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原则、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学者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评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面
王奇、王会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封闭和开放的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对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刘明、殷剑、杨光利用DEA方法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邢蓉、刘云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四方面建立了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8年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评价。安乐、李宇斌利用AHP分析法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三方面建立辽宁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14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毛文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天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在社会生产力角度来看,产品的交换就是一种流通,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够真正实现产品的价值,对经济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品的流通效率对国家经济增长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经济发展程度中,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效率的提升也有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我们就进行简单论证研究。
一、流通产业与经济效率
流通产业和经济效率都有自己的发展研究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二者形成了特定的联系。
1.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就是指商品在经历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这一跳跃过程的企业集合。流通产业是商业社会中的基础性发展方式,其具有以下特征,即能够提供公用产品;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贡献率;能够推动社会就业,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逐渐凸显出来,其能够对一个国家和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真实的反应,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流通产业发展状态的研究分析就能够在大致上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当前,我国很多学者都从流通产业对农村、城市、国家经济等产生的贡献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经济效率
对于经济效率的研究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个角度是从国外研究状况入手,在国外,比如法雷尔、罗斯基等学者普遍认为经济效率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而罗斯基的观点在法雷尔的观点上有所创新,即其扩充了经济效率计量中还需要计量动态效率。第二个角度就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效率的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经济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国对经济效率的计量主要是从全国各个省市以及农业或者是工业角度进行的。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对我国经济效率进行分析,最终所获得的结果都是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要重视利用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的积极作用。
二、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研究分析
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作用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表象表现出来的,对其研究需要我们利用各种实证进行细致的研究。
1.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实证案例
本文主要以2009年我国流通业发展状况为例,通过对我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流通业发展状况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一些内容。流通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通过专业统计,流通业发展前十名的地区消费品零售额总和占全国零售额的63%左右,而排在后几位的省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总额的9%左右,从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问题,即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均衡性。
2.我国经济效率测算实证分析
经济效率测算方法采用的是数据包络测算方法,而所选择的测算对象是我国2009年全国各省市的经济效率,经济投入指标选择的是各个省市固定资产和就业人数的投入,产出指标选择的是各个省市生产总值。分析方式为“数据包络分析运用线性规划法构建观测数据的非参数分段曲线面用来测算决策单元的效率情况。”而其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是由决策单元位置来决定的,如果处于前沿面上方则其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述:
在公式中的表示的是一个标量,而表示的则是这样一个常数向量。通过求解所得到的的数值就是第i个决策单元的经济效率值。通过这样的专业测算和分析,最终得出了09年我国全国各省市的经济效率值。
通过对案例和测算进行综合性分析,最终得出了下表这一相关性分析数据表。
表一:流通产业与经济效率相关性数据分析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情况同当地的经济效率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915,这就明确的说明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率发展状况受到当地流通业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有着提升作用。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分析了在我国对流通产业和经济效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基本了解到了各自的文字内涵。从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流通产业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受到的关注也在逐渐上升,所以,本文通过对同一年相同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状况和经济效率状况进行了分别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也就证明了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有着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仅要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还应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因为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结果,社会发展状况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另外,通过综合评价还有助于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上。为此,本文依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3大类共 17个单项指标, 构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所用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过程
整个分析过程借助 SPSS19.0 软件完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从略), 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776%。可见,选择的3个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同时,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间,说明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3个主成分解释,选择3个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成分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潜力指标X11、X12、X13、X14、X15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其贡献率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会发展指标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为社会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7.591%。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系数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 +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数利用 SPSS19.0进行计算得到各市的3个因子变量得分。由于选取的3个主因子对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所能解释的能力不同,即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求得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数,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建立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 转贴于
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 SPSS19.0计算得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结果 (见表2)。
(二)结论分析
综合得分值的意义,综合得分大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小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值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从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到,综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综合得分为正值的区域有郑州市(5.19)、洛阳市(1.16)、济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阳市(0.11)、新乡市(0.08)6个省辖市,这说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区域不足一半。其中,这6个省辖市,也有很大的差异,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阳市相差4.03。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方面,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投资
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社会资助等手段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区的管道、通信、交通、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尽快与周围地区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特别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同时,在落后地区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科技人员,发挥他们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设“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吸引在经济发达地区懂技术、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励学有成就的名牌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区工作。
(二)优化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109-04
[作者简介] 张 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运输经济;
朱金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方法、复杂建模。(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客运货运需求迅速提高,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着供给变化、需求变化和资源约束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交通运输业需求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交通运输业发展区域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现状,对于制定相应的地区交通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总体状况
我国交通体系通过50多年尤其是近20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交通运输业设施和装备成倍增加,运输能力得以加强;技术状况明显改善,运输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客货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运输效益显著改善,建立和发展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业体系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
交通的发展和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是相关联的。交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拉动交通的发展。地区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当地交通发展,而交通运输业得不到发展,也限制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线路的开拓和兴起,始于沿海地区的水运航线,继而通过内河航道的开辟及铁路与公路的修建,才逐渐向资源丰富的内地区域延伸和发展。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线在地理的分布上也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交通运输业系统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四个子系统(管道运输也是交通运输业体系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主要运输液态或气态货物的技术经济特性,故而在有关客货运输体系评价中暂不予考虑)。为了描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结合数据的可取得性,在众多的统计指标中选取了能刻画交通运输业基本状况的投入产出指标。
交通运输业投入指标有:交通运输业当年的从业人数和当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量。
交通运输业产出指标有:运输线路的长度,包括铁路路线长度、水运运输营运路线长度、公路营运路线长度。由于民航运输的特点,不能按照区域的方式计算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因此,采取变通的办法,用区域中机场的客运吞吐总量和货运吞吐总量来描述。对于区域铁路、水运和公路的发展,我们用客运总周转量和货运总周转量来描述,指标体系如图(1):
三、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analyze),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指标进行测评,得出每个地区总体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其数值,用最优分割法(Fisher分割)进行地区聚类,列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业状况的地区分类,从而总结出综合运输状况的地区差异特征。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即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代替原先较多的指标。这些新的综合指标并没有具体的指代,而是对原有相关指标信息的综合。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业指标的评价和比较,只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应的各个主分量,即可在简化了的数据表中比较样本的状况。
最优分割法是Fisher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目前在地震学、地质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所谓Fisher最优分割法,就是对有序样品进行分类(分类时不能打乱样品原来顺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开始将所有样品看成一类,然后将它们分为二类、三类等,直到分成所需的k类为止。将n个有序样品分成k类的一切可能分法有 种,每一种分法,称为一种分割,在这 种分割中找出一种分割,使得各种分类数k中它的k类各段内部的样品之间差异最小,而段与段之间的差异最大。各段内部差异即各段内部数值变化可用段内样品离差平方和来表示。段内样品间的变差大时,表示段内各样品之间数值比较分散;反之,表示段内各样品之间数值比较接近。要使各段内部的差异达到最小,即要使得所分成各段的变差总和(即各段内离差平方和,称为总变差)为最小。使各段内离差平方和为最小的分割法,就是最优分割法。
本文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业状况进行分析。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版,民航运输数据来自于《中国交通年鉴》2006年版,有些数据为整理后数据。
1.数据处理的结果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统计指标量纲不一样,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减少数据之间的干扰。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得出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得出的结果有效,检测结果令人满意。前二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7.92%,即以二个新的综合指标代替原来七个指标的有效性达到78%,数据处理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根据主成分与相关指标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I1和I2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指标部分;第二主成分主要交通运输业的产出指标部分,从数据结果来看,与我国选取指标的意图是一致的。利用所取得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我国地区交通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这样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
2.最优分割处理结果
用c语言编程实现最优分割算法。本研究中把我国区域综合交通情况按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四类,并使其离差平方和最小。最优三分割点及其相应的区域省份如下:k1=8,河北;k2=11,黑龙江;k3=26,新疆。
根据这三个分割点,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个类别。从数据上来看,显然,第一类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良好,而第四类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最差。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我们计算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GDP的百分比,交通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各个地区的运输线路长度,公路、水路、铁路客运周转量,公路、水路、铁路货运周转量,民航旅客吞吐量,民航货运吞吐量的平均值和相对水平值。根据分类的地区交通运输业指标,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3.数据结果分析。交通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的交通运输业投入有着一定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良好,交通投入也较大。经济对交通的拉动力大,各种交通运输业方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民航运输在经济发达地区最为迅速。
(1)根据最优分割的结果,第一类地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河南、北京、山东、辽宁和河北这些省、市,属于交通运输业发达地区,其中除了北京和河南之外,其他省、市都是沿海地区。从表6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无论是运输线路规模、客货运周转量等指标值都是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尤其民航运输业比较发达,其民航运输指标均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GDP的比值反而在全国其他地区分类中是最小的。2005年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4.1千万人,货邮吞吐量也达到了78.2万吨。而河南省被划分到这一分类,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势决定的,还有该地区交通固定资产投入比较大等原因决定的。
(2)第二类地区包括浙江、湖北、黑龙江三省,这一分类地区较其他几个分类地区不同的特点有:运输线路规模在全国地区中是最高的,该区域民航运输业发展状况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其他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也是比较靠前,属于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地区。在这一分类中,浙江省交通运输业投入在全国的排名第4。这一类区域的省份经济发展势态良好,而且该区域交通资源很丰富。但是,究其交通运输业综合排名来看,其交通产出在全国的状况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的交通产出。分析其原因是:各种交通运输业结构不合理,各种交通网络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重复建设,交通运输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这一地区应调整交通运输业结构,建立和谐的、适合当地的交通运输业模式。充分利用湖北省的长江水运资源和黑龙江省的水运资源;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加大民航业的投入,以推动浙江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3)第三类地区包括了四川、湖南、山西、天津、陕西、吉林、安徽、内蒙古、江西、广西、福建、重庆、云南、甘肃和新疆15个省、市、自治区。该分类地区除了交通运输业线路运输规模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外,其他统计指标均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属于交通运输业的欠发达地区。这和该分类中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有着直接关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比较发达的天津地区,居然也被划到这一分类。从数据上来看,可以得知这一原因:天津市的交通运输业投入不高,以至于交通运输业综合得分不高。总体上来说,这一分类地区交通运输业状况欠佳。虽然其地理区域辽阔,交通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业线路长度也处于全国平均以上,但是该分类地区交通固定资产投入排序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随着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投入的加大,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入,优化网络结构,这一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4)第四分类地区包括贵州、海南、青海、宁夏和这些省份及自治区。这一分类地区的各项交通运输业指标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属于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地区,这与该类地区恶劣的地形和经济不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差,自然环境也十分恶劣,经济对交通的拉动力小,交通增长模式亟待从“滞后型“转向”超前型“,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业方式上,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情况,发展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传统的交通方式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而且建设周期长。基于民航运输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小、收效快的特点,在这一地区应着力发展民航运输,特别是发展支线航空,可加强这一地区内部之间交流,拓展与外界交流的区域,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
1.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按地区发展差异可以分为四类: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其发达程度与我国从东到西顺序依次减弱,与传统的交通区位线走向是基本一致的。
2.从数据结果上来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状况良好,西部地区很差。总体来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增长是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属于“滞后型”补救式增长方式,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输结构和运输网络布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3.在不同分类地区,交通运输业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发达地区是被动地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先导因素。交通建设能打破封闭经济的格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拓宽落后的资源市场,加速西部城镇化进程。对于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则是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投入,优化运输结构和运输网络布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等.中国交通年鉴(2006) [J].北京:中国交通年鉴社,2006.
[3]李廉水,周勇.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转贴于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转贴于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1.对单路径效应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信用环境两因素可能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种影响效应是单路径发挥作用的。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标志。宏观经济对金融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重要的影响,因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和谐发展,对小微企业能够起到利好作用。
假设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中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是指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已成为客观现实。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民众价值观念中,由于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小微企业也深深带有了特定的区域性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小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理念。
假设2: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双路径、部分中介变量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经济政策取向和政府认同度能够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模型,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这些利好或者负面因素会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1)经济政策取向。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就是国家针对经济增长的态势,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当然,经济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它们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3:经济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是显著的;
假设4:经济政策取向对微贷客户经理的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大量小微企业是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它们不仅对经济总量、就业有贡献,而且由于其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贡献。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规模的中型或大型企业,将来对国家的税收和就业就会具有更大贡献。正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才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法规创新方面,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5:政府认同度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假设6:政府认同度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3.中介变量分析
发挥小微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微贷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金融外环境,而其经营状况又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利好或负面影响。所以,小微企业的活力也就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小微企业的活力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其内生动力。
(1)市场竞争。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集群发展、市场潜力和应对市场能力三个方面。产品和服务转向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实现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小微企业天生具有挖掘市场的潜力,从事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科技含量,属于节能环保、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小微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并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小微企业围绕战略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战略和组织制度。小微企业应该适应新形势,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走“小而专”、“小而特”的特色化道路,开发有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准位置。小微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愿景。小微企业选择的组织制度应因时因地而异,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适合的组织制度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4)现金流。良好的现金流包括正常的销售现金流、持续盈利以及预测良好未来的现金流。如果小微企业销售正常,现金流能够支持正常流转,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较强,未来的现金流向好。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选择一家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该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分布有14家分行104个基层支行,其中东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从其全国的分支机构选取500个从事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问卷中有470份来自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有20份来自小微企业贷款的主管,有10份来自分管小微企业贷款的高级管理人员。被试男性29%,女性71%。23岁以下和28岁以上23.2%,24岁至27岁76.8%。97%没有职称,工龄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间占73%,学历大学本科占94.1%,未婚64.2。
2.变量的测量
(1)问卷的编制。由于国内、外很少见到金融外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文献又几乎没有,所以在编制量表时,条目收集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贷工作绩效模型和传统金融环境的特点,收集尽可能详尽、全面的条目。邀请了3位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项目中重复进行合并。根据这些条目,结合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有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组成5人项目组对项目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经过多次试测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问卷。
(2)变量的选取。①国民经济状况。国民经济状况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是0.754。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国民经济包括3个因素,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本文从宏观经济出发,从经济运行角度测量国民经济状况。②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72。数据显示,“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括区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量表根据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和区域信用环境编制。③经济政策取向。经济政策取向包含2个子维度,共有6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01。
自变量经济政策取向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量表根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测量经济政策取向。④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包含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政府认同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政府认同度包括4个因素,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税收支持和创新法规。⑤小微企业活力。小微企业活力包括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791。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包括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四个维度。从小微企业内在因素出发,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业具有的活力首要条件来测量小微企业活力。⑥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包含5个子维度,共有15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工作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工作绩效包括5个因素,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6]
(3)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8.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测量,并使用16.0版本的AMOS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两步对假设进行测量。首先,使用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结构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优度,然后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与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比较,并判断假设模型是否最优。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测量。首先,以金融外环境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小微企业活力”为因变量,分析中介变量关系中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中介变量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当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模型影响的强弱变化。
统计与计量分析
1.测量问卷质量分析
对样本质量和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为后续模型验证性分析做好铺垫。表1显示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相一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结果为假设的证明提供了初步证据。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对金融外环境的4个自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和工作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为了证明模型存在中介变量,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进行验证。首先,将金融外环境的4个因子和小微企业活力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业活力的4个子因子视为一项指标,4个子因子作为问卷的条目,与其它因子作为所验证的观测变量。最后,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提出的构想模型验证,并比较竞争模型,确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结构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不是互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较,必须分别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的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着,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双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
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部分中介模型,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部分中介竞争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种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是否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路径。结果显示:此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验证了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假设1和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
本文继续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单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双路径模型优于单路径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037.53,df=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
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完全中介竞争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的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小微企业活力”中介路径。结果显示:该竞争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102.20,df=220,x2/df=5.01,CFI=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模型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一是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
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3.回归分析本文在结构方程建模中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仅对提出多个假设模型的优劣进行初步比较,根据初始构想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情况确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对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相关效应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73,p<0.01)和(β=0.333,p<0.01),结果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57,p<0.01)和(β=0.213,p<0.01),结果显示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采取两次回归。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85,p<0.01)和(β=0.216,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回归系数仅为:(β=0.008,p<0.01)和(β=0.002,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55,p<0.01)和(β=0.231,p<0.01)。对比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85,p<0.01)和(β=0.216,p<0.01)与(β=0.008,p<0.01)和(β=0.002,p<0.01)比较,“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并接近零。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Z=3.456大于0.9,p<0.01)和(Z=4.372大于0.9,p<0.01),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存在单路径完全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模型是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如表5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更加清晰验证假设1和假设2。
“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相关效应同样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21,p<0.01)和(β=0.364,p<0.01),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13,p<0.01)和(β=0.233,p<0.01),表明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分别两次回归。第一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32,p<0.01)和(β=0.297,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仍显著,回归系数为(β=0.211,p<0.01)和(β=0.267,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02,p<0.01)和(β=0.131,p<0.01)。比较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32,p<0.01)和(β=0.297,p<0.01)与(β=0.211,p<0.01)和(β=0.267,p<0.01)比较,“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有所降低。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对照sobel检验公式输入对应项,查非正态临界表,计算结果显示,(Z=4.456大于0.90,p<0.01)和(Z=5.372大于0.90,p<0.01),中介效应显著,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活力”是“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部分中介变量,“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正向显著影响。该模型是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清晰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图2展示了最终模型中所有显著的回归系数,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外环境各个因素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正向相关。影响效应呈现出复杂的路径,有单路径完全中介作用效应,也有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
讨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常,商业银行经营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支撑,而小微企业活跃程度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如何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并对中间机制进行研究,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扩大再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而投资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这样大范围内的投资,在产业链上必将产生大批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中型企业的补充,弥补市场空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给大中型企业带来生机,同时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从而激发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则形成了消费,消费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家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零售业和工业零售业中,分布着大批小微企业,有效消费不会使工业产品大量过剩,使大中型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维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促进其经营发展,保持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在一定程度,消费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维护零售市场的合理规模状况,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口贸易是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国外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一旦形成,国内的资本会发生流动,资金会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口贸易进军国际市场,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利润率,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围绕国内出口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因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大中型企业和与之相关小微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小微企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直接表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带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良好状况对最终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显著影响,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增强小微企业活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
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小微企业所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较为明显,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当地小微企业的有关协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且企业能够进入一个有序的、活跃宽松、自由竞争的经营氛围当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优质状态,这决定它们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是健康的。区域经济的不同,区域信用体系运行的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反映差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区域信用环境培育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层次。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成就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不同的表现,由于区域性特质,增添小微企业不同的动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且正向的显著影响。
3.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一般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它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论采取积极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动用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减,以及市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购,需求旺盛,市场繁荣,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若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市场萧条,小微企业经营步履艰难。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的中介,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手段有两种即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总量,信贷资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决定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容易得到融资,现金流充裕,企业欣欣向荣;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稀缺,融资门槛提高,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实施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在变化,企业稳定发展向好或向坏的势头也在变换,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时,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这一传导直接,效果明显,决定小微企业的活力。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实施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给取向发生变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发生变化,那么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经理执行政策客观存在一定的惯性,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执行政策也会带来偏差。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必将给客户经理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利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是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和间接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4.政府认同度
政府切实加大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规范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小微企业联合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小微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国企改革;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等。无疑,政府放宽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可以延伸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大资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
优化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微贷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刘洛,陈树文: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与相关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介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结合小微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和融资风险,政府培育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政府优化融资环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和安排微贷贴息资金到位,实现政策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放宽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呆坏账核销政策,能够促进微小企业的发展。微贷是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金融的创新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微贷创新设立的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都要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同,因此决策层要创新法规,建立符合微贷的法规制度,从法规上认同这种小微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微贷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监管当局重视和关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和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都能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经营,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小微企业的活力”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监管当局创新法规传导过程比较复杂,金融外环境通过金融内环境影响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再经金融内环境影响工作绩效。所以,政府认同度可以使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共同导致工作绩效发生变化,这是双路径部分中介影响途径。政府认同度与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较复杂的传导路径。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area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 on factor condition, plan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 status. Discussion of China's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will b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泛珠区域包括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海南九个省区,一个直辖市重庆,以及两个特区香港、澳门,整体面积约2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总人口(除港澳)超过4.8个亿,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为60,381亿多(2005),占全国的30.5%多。虽然泛珠区域内经济总量在国内有着较大的比例,区域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长幅度都超过全国平均,但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经济状况,包括总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很不平衡。
一、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泛珠地区包括了我国东南和西南等省区市,地域具有广泛性,其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有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从而在泛珠区域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空间结构。传统上泛珠区域(除港澳)内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区域内的香港和澳门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广东、福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海南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则较为发达;广西和湖南第二产业虽然绝对数较大,但在生产总值的构成中较低;其他省市由于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上。因此,整体来看,泛珠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全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平均比重为40.6(除港澳),高于同期全国水平的39.4(除港澳),工业化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第一产业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单位:亿元
二、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一般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对比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具有传统服务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外,其它作用还突出表现为,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包括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建立对于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升其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内部转移的历史时机。在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间也是如此,正如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香港地区制造业向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为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伴随制造业体系的建立,现代服务业也较为完备。当前,客观存在的制造业转移趋势,泛珠区域内其它次发达地区如何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紧密的关系则成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条件,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三高”,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的“三新”特征对产业的引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此,本文对泛珠区域内地省区间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进行考察,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工具,对区域内不同省区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结构,尤其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异性。考察的方式首先对金融业、物流仓储业、商品流通和房地产进行分别聚类分析,然后进行合并整体分析。从而一方面考察服务业各分行业的发展状况,又能对服务业整体状况进行统计测量。并且,在统计分析中,对统计变量进行了转换,由绝对数转换为人均相对数,从而统一数据的标准,增强分析的可靠性。
1.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业为变量
注:其中1~10,分别代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下同
2.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物流仓储、商品流通和房地产为变量
其他以人均GDP和人均物流仓储为变量,以人均GDP和人均商品流通为变量和以人均GDP和人均房地产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以上结果一致,此处不再列出。
分行业和综合的聚类分析表明,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第三产业的分行业与整体发育状况具有一致性,其中,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分别各为一类;而其他省区合为一类,在这一类中,广西、江西和四川则更为相似,即行业发育状况和整体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三、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与产业转移的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指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重点由第一产业逐次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标志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阶段与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一般体现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由加工工业初级产品制造占优势向中间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制造占优势方向发展。
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通过服务业,尤其是对制造业具有支撑服务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的适当先行发展,对于区域内制造业转移有着积极的承接作用。在泛珠区域内,制造业的转移已经成为现实的趋势所向,在承接地选择上,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成为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尤其随着物流的发展,泛珠内部省份之间距离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因而,其他因素尤其是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状况就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在依托服务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在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规划,选择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要、产业政策等的主导工业产业,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进而发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扩散效应,支撑整个经济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持续动态升级更迭,进而实现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2]《中国统计年鉴》(2005)
[3]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
[4]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5-01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十二五”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董丹丹 钱凯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迟宏伟 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约翰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马歇尔认为:“在所有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的部分。他指出,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更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在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云南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故研究云南省的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一、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7年到2007年全国及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有了显著的提高,全国GDP从1997年的78060.8亿元到2007年的251483.2亿元,增长了2.22倍。其中云南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GDP从1997年的1676.17亿元到2007年的4721.77亿元,增长了1.82倍。北京市发展较快,GDP从 2075.63亿元到2007年的9006.23亿元,增长了3.34倍。具体GDP的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
我们看到,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很快,尽管云南省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GDP有显著的增长,但相对全国增长是缓慢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属于落后的。对比北京市,发现云南的经济发展缓慢,云南GDP总是低于北京GDP,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计算出云南省的GDP占全国GDP的比例,见图3。从图3可以看到云南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2.15%,1998年略有提高,然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为1.88%,说明尽管云南的经济是在发展的,但在全国经济比重中呈下降趋势,也说明在中国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属于发展落后地区。
从衡量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人均GDP来看(见图4),全国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北京市人均GDP增长最快,从1997年16609元到2007年56044元,发展迅速,远远领先于全国,而云南的人均GDP也在逐年增加,从1997年4121元到2007年10496元,但一直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并且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云南省人均GDP不足北京的1/5,约为全国的55%。
10年前云南和中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这十年来一些地区发展迅速,例如北京、广东等地区,而云南的经济也在发展,但发展缓慢,故云南和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云南省在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发展落后。
二、云南省教育投入状况分析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息息相关,为了促进云南经济长远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我们来分析近年来云南省教育投入的状况,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投入的指标。
按照全国各地区2000年到2005年的GDP,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计算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各地区GDP百分比,利用统计计算软件SPSS13.0分别对全国31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类平均法,聚类距离用平方欧式距离),分成三类,结果如下。
按2000年到2005年的GDP聚类(结果见表1),其中广东自成一类,六年来GDP最高,远远高出其他地区,平均约是北京是的3倍、云南的6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类由江苏、浙江、山东组成,GDP在全国属于高水平,是经济发达地区;第三类以北京为代表的11个地区,GDP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第四类以云南省为代表的16个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
按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聚类(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分类结果和GDP分类结果差别不大,说明教育投入与GDP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中广东的GDP最高,教育投入也最高;第二类的除了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外,其他三个地区都是GDP高的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相对也高。而北京、上海是我国直辖市,理应加大教育投入。第三类除了云南外,都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在全国也属于中上水平。第四类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也相对落后。我们看到云南经济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落后。
按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聚类(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最高的是,其次是北京,最后就是云南、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比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高一些,政府对西部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上是倾斜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选择对比了几个特殊地区2000年到2005年间的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化(见表4)。
其中广东省由于GDP最高,教育投入比例低于全国水平,而、云南等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比例高于国家水平。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回归分析
1、全国教育投入与GDP增长的回归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来分析教育投入Y与GDPX1、GDP增长X2、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之间的关系,以2000 年到2005年,全国31个地区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作二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2005年:Y=-14070 + 501X1-1728.642X2+89158.672X3
其中样本相关系数r=0.999, F检验(伴随概率接近于0),并通过T检验,说明X1,X2,X3对Y 影响显著,均被引入模型,并且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2004年:Y=-385824 + 496.708X1-1449.872X2 + 138864.4X3
2003年:Y =-464441 + 396.438X1-990.407X2 + 148232.1X3
2002年:Y =-724091 + 290.57X1 + 211876.5X3
2001年:Y =-675402 + 278.987X1 + 222127.6X3
以上回归方程都通过检验,回归关系极显著,模型拟和效果好。
2000―2005年的回归模型有共同点,教育投入Y与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正相关,说明教育投入是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2003年到2005年的模型显示,教育投入与GDP增长X2负相关, 教育投入随着GDP的增加量X2的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明经济增长快的地区教育投入量反而降低。这是因为我们分析的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各地区的情况,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经济发达地区要对贫困地区作出贡献,政府对于像云南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上是倾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2002年和2001年的回归模型显示,教育投入Y只与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有关,正相关;而GDP增长X2没被引入回归模型,说明2001年和2002年GDP增长X2对教育投入Y影响不大。
2、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回归模型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的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由国家的能力及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这个比例目标定为4%,16年来一直未能达到。纵观全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与经济落后省区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为寻找促进云南教育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奠定基础。
根据2000年到2005年云南省GDP、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计算出2001 年到2005年的增长数据。以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作预报量Y,以云南省GDP增长作预报因子X,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作线性回归分析,得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Y=61579.854+274.578X
其中复相关系数r=0.75, F检验的伴随概率等于0.144,经检验模型拟和效果不好。
根据散点图看到,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成曲线回归关系,分别利用Spss13.0提供的10种曲线模型(二次模型、复合模型、生长曲线模型、对数曲线模型、S曲线模型、三次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逆曲线模型、幂指曲线模型、逻辑曲线模型)进行曲线拟合,比较结果,其中二次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Y=242477.3-1132.376X+2.153X2
其中r=0.969, F检验的伴随概率等于0.061,拟和效果较好。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近年来整个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在增加。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在全国属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且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全国的教育投入与GDP、GDP增长、上年教育投入GDP百分比的多元回归方程,以及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长和GDP增长的二次回归方程,为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在分析过程中我们看到云南省在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上是超过发达省区的,政府对云南省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云南省的经济状况近5年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偏低。增大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相称的经济增长效果。这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教育投入的收益是个长久而持续的过程,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我们要坚信教育一定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其次,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质保证,作为贫困地区也要优先发展经济,为教育促进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一、引言
我国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特征。人口呈现出东多西少的分布局面。经济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较好,内陆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省内,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总的来说,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十分复杂的关系,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人才具有磁吸效应,所以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的密度也更高。除此以外,人口质量、结构和流动状况等都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相互影响。只有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区域内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及机理
1.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
对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世界上有三种观点:分别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持悲观理论,认为人口增加不利于经济发展;持乐观理论,认为人口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发展;经济适度人口理论,认为适度的人口数量有利于经济发展,这种观点是动态的,认为适度人口是变动的。本文支持第三种观点,认为适度的人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将不再单纯依赖于物质资本,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智力资本与健康资本的结合。在人口数量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劳动力的素质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口质量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状况往往越好。
3.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
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城乡结构等,这些都会对经济发展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的工作岗位差别明显,女性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服务业,而男性更多的集中在重工业,所以一个地区的性别结构会直接影响其产业结构。年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日本为例,其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占比不足,社会负担过重。
4.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入;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入;农村向城市流入。人口的流动会直接改变原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流动会给迁入地带来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资源,如果迁入地原来的劳动力不足,那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是过剩,那么没有工作机会的劳动力就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乃至威胁。
三、经济发展对人口影响及机理
1.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
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低,人口数量更加稳定。而且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会不断的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所以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人口数量会不断的增多,除了本身的自然增长外,最主要的就是外地的劳动力的输入。
2.经济发展影响人口质量
一般说来,人口的身体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增强,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增加。人们也会将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中,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和自身修养。生产力决定生产水平,经济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必然更高,所以很多职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往往被淘汰掉,这也是经济发展影响人口质量的表现。
3.经济发展影响人口结构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老型,发展中地区为年轻型人口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年龄结构会由年轻型逐渐向年老型过渡。区域经济结构的布局也会吸引不同性别的劳动力,从而影响区域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
四、实现人口与经济和谐发展对策
1.谨遵国家政策,稳定人口数量
鼓励人们严格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积极执行的家庭予以间接的奖励和优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生育保障等福利制度。在农村,坚持政府支持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养老保障制度。
2.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质量
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强化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应出台特殊政策予以帮助,保障当地儿童上学读书的权益。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改变人口质量。
3.推动城市化,优化人口结构
摈弃城乡分割发展战略模式,实行城乡统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除了大型城市之外,还要注重中小城市的培养和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结构。全面推进城市化发展,让人口随着市场的需要进行自然流动,保持劳动力的工作机会,让城乡人口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4.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应该加强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的发展,以污染少的轻工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将传统工业向内陆转移,改变西部城市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的发展。切实做好产业西移、以东带西的策略,乘着新的丝绸之路,打开西部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