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48-03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4.3%。目前,高校教师至少有40%是新进教师。由此可见,当今高校教师队伍正朝年轻化态势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主体,他们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1.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决定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将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这就使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学校工作,育人为先。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质量。无论教师本人认识与否、承认与否,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甚至气质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而教师的人格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教育方式都无法达到的,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充沛的精力,年龄又最接近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刚刚完成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化,他们最了解大学生,大学生也最易和他们沟通,他们是大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无形中会成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从大学外在的社会性看,大学是社会中的开放性组织,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促进社会发展、弘扬社会正气中,大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德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洪堡认为,“大学是社会道德灵魂”。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事情,还是一项全社会行为。高校大学思想文化素养对全社会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大学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集成,它通过各种渠道,对全社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影响,其思想价值观、文化观等都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2.高校教师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从事管理和领导国家发展的领军人物。从经济角度讲,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托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决定于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科技才能。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青年教师也必然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不仅直接决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加强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精心培养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国家经济发展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趁机涌入,对经济价值的不懈追求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功利主义思想占据了社会主流思想。学校曾大力弘扬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已到了崩溃的边沿,学校最宝贵的公正感正在消失,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正逐渐消亡。而国家加大的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提高教师收入这一正确做法却最终拉大了教师的收入差距,放大了学校的不公平,使学校仅有的无私奉献精神领地近乎失守,而教师职业所倡导的就是奉献精神,但现在青年教师中愿意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越来越珍视自己的幸福,而为他人付出自己幸福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首先,虽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发展,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没有一个大家一致公认和推成的理论指导,也就无法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创建和研究。近年来,许多高校工作者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但就整个高等教育思想工作发展来说,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的人士在正式场合的表态中一定是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经验层面,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会大相径庭,有时候,人们几乎忘记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发生危机,人们却又会想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了。最后,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为了迅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习惯的做法是通培训灌输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企图使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青年教师心中生根发芽,但我们忽视了价值观和信仰的灌输无法达到培训的目的,因为价值观和信仰属于精神和价值层面。而精神和价值层面的东西靠培训和灌输,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常常不得不强制教师接受培训和灌输,并且为减少他们对培训和灌输的不满情绪,将接受培训和灌输折合成“次数”,运用经济杠杆方式来达到所期望的灌输目的。而这与我们学校的初衷大相径庭,即:以功利的方式教育他们远离功利;通过发放金钱的办法迫使他们淡漠金钱。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1.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陷于不利境地。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很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问题逐渐突出,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严重滞后,如果仍用原来的思想政治观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引起青年教师的反感,促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已经提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用来实现这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却还未形成。这种矛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期望难以实现。其次,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典型倾向,就是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实际考核和评价时,主要以青年教师上课多少、多少及质量高低为标准。在关系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职称评定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即使在职称评定表格中有思想政治一项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除非被评定人有品德方面的明显问题,一般我们都会给他合格成绩,这就使思想政治考核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2.高校群体的特殊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比社会上普通事务困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认为,一个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这种人“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地表达自我,具有自我延伸(迁移)的能力,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等等”。高校教师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最高层次,他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明显,尤其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在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接受新知识能力和机会远远高于社会其他成员,他们的观点势必会比较超前。在一种文化思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时,往往会出现几个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此文化行为形成共识之前,各种观点自由争论,势必会使思想政治观念混乱,只有当其中一种观念被确定下来时,才会达成统一共识,然后再出现新的思想政治观点,如此循环往复。高校一直会处于这种新旧观念不断形成和替代之中。这种特点,使高校中存在的思想观点总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难于管理和协调。
四、在现在社会风气下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1.高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工作观念。从国内环境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引发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由高度统一走向相对分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观念作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先决条件,影响和支配着思想政治工作行为,最终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而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又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教师思想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任何一个影响因素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令人瞩目的变化,几乎影响到思想政治观念的各个方面,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迫切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文化根植于每个受教育人的思想之中。“重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被传承下来,这是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但如果工作中我们把追求适当和合理的“利”视为“唯利是图”、视为不道德,其结果将会使人们讳言谈利,造成做事不讲成本、不讲实际效果,结果只会白白浪费社会资源。在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时,我们必须在倡导奉献的同时,确立个人的利益,力求先公后私、公私兼顾、个人与社会一致的观念。其实,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利益需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不例外。当我们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切身利益适度关心,就不应被认为没有奉献精神,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本源动力。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主体,满足他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需要,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价值所在。
2.密切联系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固定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贴近教师的实际生活。当前,随着学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社会保障和民利都十分关心,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来自关系青年教师利益的实际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是一个“务虚”的工作,就是讲大道理、搞形式主义,所以历来为青年教师所反感,只是碍于同事或领导督促的面子,不得不参加一些院系分配的学习任务。实际上管理人员也清楚教师的实际想法,但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不得不组织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以应付学校或上级检查。要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空谈大道理、读文章、学理论、念文件等“务虚”这一固有的工作作风,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务虚”观念转变为倾听青年教师心声、贴近青年教师生活实际、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等务实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不能推卸责任,应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青年教师着想,满腔热情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问题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也要讲清原因,争取得到教师的理解,不能让教师心存困惑或产生怨恨。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五、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其重要,同时也及其难做,但它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我们应该清楚,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会是长期困扰高校的问题。因为任何思想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不仅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也要求我们放弃急躁情绪,静下心来,循序渐进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黄丽茹.高校课堂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张兴华,王铁军.教师职业道德[M].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
[3]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4-36.
[4]李琳,杨杰,李军.当代大学教育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4-67.
[5]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20-32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Abstract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ffected by complex factors and many problems have existed. This paper aims at clarifying the thoughts to make reasonable policies o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at a time of urgent need of such education.
Key words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oughts
青年观认为:青年是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是各种社会势力争取的对象,青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怀和引导。
高校青年教师即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是高校教育链条的中间力量,其自身的学术造诣、思想政治素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高校“产品”质量,大学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产品”,高校青年教师关乎其大。
西晋陈寿提出: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在物欲横流和思潮泛滥的今天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1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生态观认为:环境影响主体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除此之外,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还以潜移墨化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①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除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还有自身的独特小环境影响着青年教师,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师德师风以及老一辈逐步沉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引领着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成长,需要传承和发扬。
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必须符合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
2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倾向严重。用业务标准来衡量青年教师是导致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晋级和评优基本上按教学和科研数量与质量为基础,忽略了师德和政治进步,对思想先进的典型树立和宣传很不够,不完善的评定机制亦助长了青年教师的功利性思想。②对青年教师师德、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形式也过于宏观,致使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
(2)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院校在大规模扩招后都面临着学生人数激增和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加上受科研任务的束缚,导致青年教师不能或者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和相关活动,有的即便参加学习,也是心不在焉,甚至把参加学习作为一种“休闲”,或是一种负担。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虽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安排了相对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但教育方法较多地实施了“单边政策”,主要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方式来进行,缺乏一定的艺术性,这些枯燥、单一的形式,也很难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而且教育过程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抽象、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青年教师在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
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3.1 必须贯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要求体力的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为了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讲台就是图书馆和实验室,往往忽略了运动锻炼,缺乏人际交流,也少有音乐与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些东西的缺失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心情,反过来抑制了学术增长的动力。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细节,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就不无裨益,一场趣味运动会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交流机会,一场高雅的音乐盛宴不仅可以发掘潜能,还可以荡涤青年教师的心灵。青年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他有养家的重任,有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应酬,有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站稳脚跟的压力,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重建自信,达到良性循环,这也是教育者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3.2 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规律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或外界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已的个体意识,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已的价值准则的过程。外化:是指受教育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使其成为优秀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所处阶段不同,作用不同。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目的相同,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即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很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趋向。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特定的社会要求。⑤传统的说教模式,没有实践基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培养内化和外化所需环境。
3.3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为与教学管理水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与败。⑥
虽然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其叛逆的性格和广博的见闻,决定其不会逆来顺受,这就对教育者本身的造诣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必须倾力打造和培养一支经过了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要求教育者能与时俱进,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获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4 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制度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要求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标准,要配备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进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没有一个理想的较为完美的制度
教育部门乃至全国上下都很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必须从党的建设层面高度重视,要配备专班,要有人专管,要转变重业务,轻教育的观念。
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打造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身边的典型,不要让人觉得望尘莫及。其次是通过加强党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的,制度要紧扣青年教师的特点,遵循规律,恰当的将业务成绩与思想政治进步挂钩,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业务工作中。
建立的制度必须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能够通过教育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制度标准要严要高。检查考核执行力要强,要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强化与抑制功能,但不能激发反感情绪,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⑦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漫长的过程,可变因素较多,要取得理想效果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实践和探索。
注释
① 唐生标,胡成功.试论基于生态观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5):97.
② 邓文珍,李煜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36.
③ 吴明勇,曾咏辉.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5):102.
就我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造成这一原因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到社会环境、教师自身原因、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制度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对人们的影响较深,高收入、高地位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也以经济为中心,更多的人希望获取更高的收入,对金钱利益看得更重。这样一来,青年教师受到当下社会风气的影响,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产生一种迷茫的感觉,对工作的热情也随之降低,放松了自己对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师自身原因
受到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并没能有效地针对这一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于理论知识,对现实生活关注较少,导致青年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让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抵触心理。
(三)工作环境
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并没有真正的成熟,由学生向教师的身份转换,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青年教师的心理,依然有着大学时候的开放性特点,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难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
(四)工作制度
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实效性。医学院校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来说,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措施分析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作用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青年教师发展实际情况,将政治教育工作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注重解决青年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政治热情。
(二)以特色教育手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
青年教师多数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实际应用。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可以利用党建活动项目制、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素质大赛、青年教师文明岗等活动,激发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世纪,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年轻教师有“立业、立功、成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也是推动青年教师工作的巨大人力资源。只有把青年教师的这种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才能让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求得学校事业的更好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青年教师感到教育的过程是感受幸福、拥有幸福、享受幸福的历程。如:理顺班子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探索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管理,形成“容人之短,待人有情,助人成功,激人追求,让人参与”的管理模式。营造平等民主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向上的教师关系,学生关系和健康宽松的社会及家长关系。这种民主和谐积极思进的氛围,能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使学校在变动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理解教师,是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青年教师特别需要理解、尊重和关心,这种需求常常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因此,要全面理解教师,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就要知人知心,充分满足教师的需求。可以通过年级、部门、教研组、工会、党支部等基础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倾听教师心声,听取他们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教师参与每学期的中层以上干部的绩效考核和每年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建康,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球类比赛,学校领导要带头参加。如每年春天可以组织登山踏青等活动,不仅能使教师锻炼身体、陶冶心情,还能使教师缩短与同事、领导之间的距离。每逢五四青年节、中秋节、教师节等,学校工会团委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将青年教师紧密地团结在组织的周围,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使他们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树立创新意识,是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1.观念的创新。
要积极探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变“灌输”为“引导”,变“被动加入”为“主动参与”,变“空洞说教”为“身体力行”,变阶段性的“运动式”为细水长流般的“熏陶式”。
2.载体的创新。
在原有的文明科室评比、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等基础上,按照优化整合、贴近实际、教师欢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新工作载体,通过工作载体的创新来凝聚人、教育人,避免“一阵风”现象的发生。
3.形式与手段的创新。
在坚持政治学习报告会、中心发言、征文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娱乐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培育以“主动参与”为特征的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
4.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
要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来培育新型的学校文化基因,使学校文化的培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内外结合,是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
事物的发展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培养内在因素,善于抓住青年教师内在的“闪光点”,施加必要的外部作用,促其“闪光”。
1.开展静态教育,“外因”唤起成才意识;开展动态教育,“内因”萌发成才动机。
静态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安排好的环境和活动,使青年教师置身其间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的领导作为一个思想教育的管理者,首先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文化熏陶,使他们一步入学校,就置身于一个良好、向上的校园:领导班子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率先垂范,教师群体团结进取、无私奉献,教风严谨、勤勉,人际关系宽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优雅洁净,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应重视导师示范作用。选择师德好、业务强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动态教育对青年教师会产生内部激励。因此,学校应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社会调查,让他们走进偏僻的山村,了解那些艰苦条件下的同学历的同龄人的生活实际情况,特别是要让他们深入了解那些环境窘迫而成绩突出的农村教师,使他们通过这些感人事迹,对照自己的工作实绩,开展“人生奋斗”的主题讨论,从而激励他们萌发成才动机。学校还要尽可能地带领青年教师走出本校的圈子,多方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开阔眼界,使他们先知不足,而后知补救,从而发奋学习。这样他们就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培养青年教师的内在素质。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意志,这是一个青年教师应具有的内在素质,但这些内在素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升华、磨砺出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马列主义灌输,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使他们感觉肩上的重担,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
实践证明,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代沟”小,他们的素质和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关乎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能勤绩廉”过硬的教育者,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对青年教师思想状况的分析
1.忽略自身修养, 师德形象不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但由于阅历浅,思想不成熟,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虽然很多青年教师保持着“忧国忧民”的传统思想,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我中心意识严重,又惰于政治理论学习,所以对有些社会问题认识片面,表现最为严重的是为了蝇头小利进行有偿家教,有的青年教师热衷“网购”“微商”,热衷于社会上兼课赚钱,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他们只顾业务,没有政治敏感度,甚至把自身的一些偏激的观点不自觉地传播给了学生,造成了教育的“缺憾”。
2.缺少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不强。
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的负面影响下,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多元态势,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有些刚入职的教师,把小学校园作为“跳板”,本来业务水平很强,却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找人托路离开“教育口”;还有些青年教师,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外,几乎从来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他们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一支粉笔,一本教参,“满堂灌”。工作中,对新生事物置若罔闻,什么“电子白板”“录播教室”“微课”“教学沙龙”均与之无关,造成很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忽视师生沟通,育人意识不强。
师生的有效沟通,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教育。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和学生相近,其示范性更强,所以加强师生的密切沟通,是教书育人的最优途径之一。经常听说“谁的学生像谁”,这说明了教师人格素养的影响。一个书写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大部分字体工整;一个朗读标准的教师身边,肯定有一群“小播音员”存在;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会引领一群孩子“悦读”。但是,有的青年教师在业务上不求高标准,只求过得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教书不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矛盾的沟通,错失了最佳教育机会。
二、青年教师思想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学校重视“教书育人”,把教育的切入点放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而忽视了教师的个性成长。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由于受聘时被看重的是学历,凡是“说课”“答辩”优秀的就被录取,此时无法考察其“思想品德”。有些青年教师把能够入职于教育系统,当作“跳过龙门”,进校后,就认为捧起了“铁饭碗”,疏于学习,我行我素,学校教育又不能及时跟上,所以导致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走下坡路的现状。
2.没有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
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剂良药”。我们看到,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参加学术组织、评定科研成果等方面,虽然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和做法,但就大环境而言,由于受人事制度的限制,使得一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都差的不称职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多少实质性差别,特别是有些教师职称晋升后,往往不思进取。由于晋升比例的限制,很多优秀的教师无法晋升职称;已经晋级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拿着高职称的工资,干着“低职”的工作,这种状况挫伤了部分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追求上进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本身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他们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客观约束,思想道德意识受到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青年教师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比较稳定的观点,容易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个性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大可塑性和易变性,很容易为流行时尚所左右,其人格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显得较为薄弱,加之学校没有量化的师德评价,很容易导致青年教师思想“开小差”。
三、改进青年教师思想状况的“招数”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抓好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可以结合新的形势,采取不同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即结合思想实际和专业特点进行的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这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有很大帮助。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学、辅导讲座、专题讨论,以及影音、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以加强青年教师对形势的全面认识和对政策的全面理解,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同时,还要加强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爱岗、敬业、育人、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念,珍惜自己的光荣职业,提高和发扬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努力培养勤奋严谨、献身真理的治学态度和耐得住寂寞、安贫乐教的精神。
2.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
“人的动力源泉是需要”。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需要的“切入点”,要关心和了解教师的愿望和要求,教育他们正确处理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关系。为使青年教师的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学校就应给每一位青年教师施展才能的机会与空间。
首先,学校应从制定政策入手,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为青年教师取得成就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氛围,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为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可以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用一定的标准对青年教师的行为活动、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等进行检查,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要把青年教师的思想情况、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情况与干部使用、职称评聘、外出考察进修、确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结合起来,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解决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
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不思进取和不安心工作的教师解聘、不聘,对不能履行高级职务的教师实行“高职低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晋升制度,要实行评聘分开制度,不仅评审时要经过严格考评,聘任时也要继续进行量化考评。
3.抓典型,树形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45-02
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加强,但关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效果,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2013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高校应在贯彻《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增强工作实效。
一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点及思想状况
高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在政治上,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坚定;在工作上,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业务能力较强,很多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部分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存在滑坡现象
在利益多元化和经济行为自由化、开放化,以及社会思想文化多元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出现了偏差,少数青年教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等不良倾向,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等行为倾向。
2.部分青年教师有特殊的思想和心理压力
青年教师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承担的特殊使命,特别是在住房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聘任改革等过程中承担着特殊的工作和思想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状态。
3.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健全
多年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没有专门从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垂直工作体系,而且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更缺乏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构。因此,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难以实施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4.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
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缺乏创新,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途径亟待拓展,形式需要不断创新,载体需要不断丰富,避免被动应付。
二 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需把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这是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广大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理解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努力为青年教师梦想的实现搭建平台,同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青年教师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2.目标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为此,在确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时,应始终面向全体、注重发展,力求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等“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3.差异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使每个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都得以提高,最终实现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4.系统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既需要党、政、工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引导,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盘考虑,系统推进。
5.创新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固守传统,必须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必须把创新贯穿于工作各领域,使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充实新内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途径创新
1.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青年教师头脑。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宣讲会、报告会、培训会等,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学习模式,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使学习宣传教育覆盖到青年教师的各个层面,不断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使师德真正纳入高校考核“硬指标”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介,宣传师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先进事迹,通过师德典型复制和榜样引领,引导青年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教书育人使命感,自觉投身实现“教育梦”、“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3.加强人文关怀
坚持把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业务上,多给予关心指导,在相关政策制定上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上的指导,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生活中,多给予关怀帮助,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等制度,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在人文关怀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普查、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加强心理疏导,舒缓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促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和谐。
5.探索案例工作法
案例法,即运用采编、筛选出的生动案例,启发工作思维,引发借鉴和思考,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方法。引入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局限,以成功鲜活的案例为借鉴,“举一反三”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各高校应结合教育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案例评选表彰的有力时机,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案例征集、评选、表彰、研讨等形式,挖掘、推广、积累一批优秀案例、创新案例、特色案例、经典案例,以案例为突破口,激活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丰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6.创新网络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为进一步调优教育布局,助推我市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如何融合两校教育教学资源;如何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积极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成了我校目前在教师管理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青年教师队伍,总的来说是政治可靠、思想解放、业务过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值得信赖的。
一、青年教师现状
1.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主流积极向上与认识多元化趋势并存
在肯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政治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部分青年教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随着教师队伍的优化,学校间的整合带来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教师队伍价值观发展呈现多元化,青年教师潜在的能量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教师队伍流失,思想上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调查显示,部分青年教师崇尚个人利益和讲究实惠的价值准则。有贪图轻松的思想,存在“只要有机会就跳槽”的观念,有“家教是两全齐美的美差”的行为。
2.独生子女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
调查中,有62%的青年教师本身是独生子女,他们自身带有的独生子女的负面痕迹,比如比较自我、主观、任性,不太重视学生的感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受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等。
3.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后的开放性、聘任制度的社会性、教师职称评审等教师职业的压力;学校生源的逐年减少,家长对学校、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等社会环境的压力;考试升学率的片面重视,教师超负荷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以及教师个性品质等,这些足以让每一位教师在清楚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师难当,清醒地体悟到竞争的激烈,促使教师在给自己敲响警钟的同时,也造成了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
4.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缺少成就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座谈中发现,多数教师对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职称评定(缺少成就感,看不到希望)等问题存在着不满。其中,待遇问题不仅给一些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不平衡,还影响工作情绪,使正常教育秩序、教育质量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从事家教的想法和行为。
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部分青年教师人生价值取向倾斜,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一旦产生冲突,时常强调个人、索取、现实多,考虑集体、奉献、理想少。
二、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策略
1.要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
学校要用最真、最美、最善的东西去教育青年人。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在十分尊重和爱护年轻人自发产生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上,要不断用青年人自己认同的新概念、新内容来充实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工作。要把握青年教师思想上的热点,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法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无私奉献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
2.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发挥才干的舞台,满足青年教师的成就感
学校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激励机制。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设立数个等级的荣誉称号,如“希望之星”“教学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学校以此引导教师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通过这样的措施,引导教师由合格的教师向优秀的教师转变,由职业型的教师向事业型的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3.要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和家长要给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地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4.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青年教师步入社会时间短,工资收入较低,而且面临着立业、择偶、成家育子、奉养老人以及建立稳定的社交圈等一系列人生重大问题,正处在消费的高峰期。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心理压力很大,物质需求也很强。各级领导应更多地关心和理解他们,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职称、子女入托入学、定期体检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激烈竞争的大潮中,必须放眼未来,始终保持青年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对青年教师队伍的使用、培养力度,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谁把握了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参考文献: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涉及面较广、比较复杂的工作,关系到高校的育人质量和育人环境。不同专业大学生有不同的特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亦千差f别。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具有其针对性,因材施教,而非照搬综合性院校的模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等政工干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院育人的格局,扎实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一、体育院校及其大学生的独特性
(一)从学生自身来看,体育院校大学生文化成绩较弱、人文素养不高,但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过硬。体育院校大学生由于很多没有经过普通高中的学习,通过体校或运动队,由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而来,这部分学生要么自小进入专业体校或运动队训练,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非常高,但文学素养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比较而言,相对较低甚至有较大差距。这就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理论说服和思想灌输有时不起作用,学生由于受到文化素养的制约接受程度较低而难以接受。
(二)从学生行为来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荣誉意识、集体意识、服从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但个体行为散漫,甚至有组织无纪律,行为容易有过激情况。由于常年的体育训练、赛场比赛,使得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意识、团队意识等较强,能够在比赛的关键环节中发挥其个人的作用和特长。但也由于常年的训练,使学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遇事不冷静,容易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个人在日常学习中,由于没有领队的督促,行为散漫,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逃课、缺课等。这就使得通常依靠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困难重重,而且收效甚微。
(三)从学生心理特性看来,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有崇高的理想,拼搏精神,对新事物新知识具有探知欲且心理健康;但也具有以自我为主,名利思想较重,不关心政治,专项技术最重要其他都无所谓,尤其是文化课更是无关紧要等心理行为,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课考试容易弄虚作假等,这也使得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以时事政治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从学校特性来看,体育院校师资、经费、管理、图书等都偏重于体育等术科,更多的训练、比赛等氛围;而人文氛围、思想教育显得较为薄弱,而且处于边缘化状态。这就使得被边缘化的人文学科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己无关,专业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训练和比赛,管理者更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事情,自己主抓竟训成绩即可。从而使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三不管的尴尬境地,成效不明显。
二、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体育院校大部分师资、经费资源都倾斜到学生训练、竞赛等术科中,校园人文氛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素质学科教育等相对薄弱,被边缘化。学科及术科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与学生的接触都处于绝对优势。他们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便利的工作条件。这样,在高校中容易形成全院教师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高校优良校风。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青年教师,在人文氛围及文化底子相对较弱的体育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更为渴望和积极,他们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青年教师自身的特性如年龄、经历、心理及生理等与大学生具有相似性,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够从自身实践出发,便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也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青年教师都是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太长的大学生,他们曾经经历过与学生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或疑惑,对这些问题或疑惑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容易与学生找到共同的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再加上高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他们往往会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对象甚至偶像,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而非排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载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训练之余,甚至在理论课上都在运用某些新媒体进行交流、学习等,这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依赖。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中新鲜、活跃的教师队伍,渊博的学识、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追求,使得他们比年龄大的老教师对新媒体等网络技术的接受和运用更为积极和成熟。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青年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载体开展工作,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便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接受,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避免或降低新媒体等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青年教师由于其在学校的地位、身份与辅导员等政工干部不同,他们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有别于辅导员的灌输说教,更多是隐性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任课过程中、课后的指导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由于年龄、话语、经历等与学生的相似,其效果比直接灌输更显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会更突出。
(一)青年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通过良好的教师素养感悟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深造和学习,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及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和吸引学生,成为学生所崇拜的对象,只有如此教师的言行才能够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同时,青年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非仅仅专注于专业课教学。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教师要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灌输方式,而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青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要具有渗透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融专业学习和政治素养提升为一体。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教师,更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学,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既新鲜活泼又受学生欢迎,同时还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如音乐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练红歌、唱红歌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品德素养;专项技术课教师,在学生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有国家荣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提升品德修养;中文课教师如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论语》、《大学》、《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涉及到个人道德修养和修为的经典名篇详细讲解,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也是仁人志士修身养性的准则和座右铭。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例证。其他的如岳飞的词、杜甫的诗歌、的诗词等都是教育学生要胸怀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力佐证,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又如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如《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浮士德》中的浮士德等人物形象的讲解,将这些人物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探索创新和拼搏等精神气概揭示出来,激励大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中要勇于面对挫折和现实,勇于奋斗。
其次,青年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体育院校本身受制于学校的专科特性,训练、竞赛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旋律,而校园文化氛围较弱,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青年教师要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在校园内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艺术节、戏剧表演、礼仪表演、辩论赛、高雅艺术等,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余,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引导和培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帮扶实践、支教实践、爱国教育等活动,亲身体会和观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再次,青年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余之外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疑难。通过日常小事解决和亲身示范,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36-02
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要贯彻中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由于理工科院校教师构成的特殊性,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 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现状
理工科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具有共性,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同,长期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理工科大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理性
理工科大学生,更擅长逻辑推理而不是归纳推理,偏重于理性,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遇事比较沉着冷静,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推理对某些事物产生认同后,会坚决支持、参与,但如果被他们否定,也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2.注重现实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学习的东西通常是现实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而在对事物的看法中,比较注重现实,不喜欢空泛之谈,痛恨形式主义。
3.机械性
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都习惯于一是一、二是二的逻辑思维,有时甚至会钻牛角尖。因而,难免会有一些人对问题缺乏灵活多样的分析,有时候看问题可能会比较偏激,表现出棱角分明、较为固执的性格。
4.洁身自好
理工科大学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客观上造成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衷,而对社会科学的冷漠,进而产生对政治的冷漠,有的人甚至认为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因而,容易产生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对专业以外的事物并不感兴趣的特点。
二 当前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基本为“80后”,一般为毕业于相应的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这些青年教师在长期接受理工科学习中也形成了更加牢固的理工科学生特点,在岗前培训时又缺少相应的立德树人思政教育,造成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立德树人思想的培养,认为只管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就行了,把科研开展好就没有其他责任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忽视了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的特立独行使学生也缺乏责任感。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身份认识滞后,没有及时认识到自身已是教师的现实,对一些社会现象或缺乏立场性分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不能起到正面效果。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难免会产生一些丑恶现象,这些现象对青年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没有看到社会基本面是好的,他们甚至在课堂上会穿插一些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评论,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能量”效应,起不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在现实中,青年教师要适应岗位,要结婚、购房还贷,面对种种现实与压力,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甚至学生时代养成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动摇。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价值观念的摇摆使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础内在动力也消失了。
理工科青年教师对文史类知识轻视,淡化了文史类知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理工科青年教师走上大学教师这个岗位,不只是要把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导师,还要用道德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树立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可能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它同样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它一定是所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缺乏文史类知识,理工科青年教师就很难真正成为一名道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大师,立德树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 加强和改进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理工科院校和青年教师是一个相互联系依存的整体,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都有其自身特点,理工科院校应该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实现个人理想、愿景等人生价值的场所,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师德高深、教学和科研业务出色、自愿成为乐于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唱响正能量旋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理论的学习、榜样的宣传,使接受教育者改变思想,从而在行动上向既定目标靠拢,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中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立德树人重要性上进行讲解,要在立德树人方法论上进行详细介绍,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更新丰富,如举办立德树人沙龙、研讨会等。从学校层面树立标兵,宣传一些德高望重的教师立德树人的事迹,使整个校园形成一种浓厚的立德树人氛围,让“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影响到广大青年教师。
2.鼓励青年教师进步成才,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一个单位同样也需要“精气神”,培养青年教师追求进步、立志成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是理工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具体表现。有了这样的“精气神”,青年教师才能从生活基本面跳出来追求更高的需求,才会去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教学和科研中投入精力,才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不会得过且过,才会去思考立德践行树人。理工科院校通过各种举措在青年教师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鼓励青年教师在学历提高、科研申请、教学水平上形成互相竞比,从经费和机制上保障青年教师能获得向上通道。
3.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凝聚集体向心力
从生活层面关心人的做法,在其他社会组织广泛采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做法会使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强烈认同感。理工科院校要发挥工会组织功能,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中的问题,尽量满足青年教师共性问题,如上下班交通、恋爱婚姻、住房等,这些问题看上去不值一提,但如果做好了是能增加学校凝聚力的,也可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会产生青年教师的集体向心力,使青年教师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校贡献力量。
4.加强人文素养,重拾师德行范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在人文方面的不足,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加强人文素养。重读经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推荐一些必读经典和选读经典,以完成论文的方式来考查经典阅读情况;外请人文专家讲学也是一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高个人人文修养;也可以与孔学堂进行合作,推荐青年教师去孔学堂听讲,一般请到孔学堂来讲学的都是一些在人文方面颇有建树的老师,所讲内容准备充分、吸引力强,易于接受。通过这些措施来加强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体系“理工科为主,人文为辅,文理结合”,用理工科知识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用人文知识思考社会问题。这样的一种知识体系能较好地克服理工科思维行为定式,使青年教师在立德树人问题思想上更容易去实践,更愿意从用德用行影响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5-01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本身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又是青少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其生存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在参与社会权益分配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精神障碍、身患疾病和无劳动能力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控制和保障制度的变化,家庭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学校收费、管理方式等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他们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部分得到家庭的支持而不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既得不到家庭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无”青少年(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失学、失业青少年等。此外,问题青少年诸如少年犯也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协助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几个部分。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大多深处逆境,在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打击时,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而生命是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自杀等行为对其生命的威胁。生命教育就是要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必须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青少年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往往比普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者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帮助。挫折教育是对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给人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
3.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青少年弱势群体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国家主人意识和祖国民族意识。(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式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3)民主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感恩教育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赐予了子女生命,对父母的尊重与回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救助者对弱势群体施加帮助,并不是他的义务,而是一种善良与美德的体现,受助者必须心存感激。三是对生活的感恩,感恩生活,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灾难,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5.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解决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弱势青少年进行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彻底地摆脱困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弱势青少年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帮助其发愤图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其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专业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境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全面分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科学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100-06
高校教师职业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已有研究表明,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高标准的科研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历提升、职称评定、“非升即走”的聘任制等压力,使得他们成为高校教师中承受压力最重的群体。近年来,屡屡出现青年教师“过劳死”和自杀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校青年教师压力过度的现实问题。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不仅会恶化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会引起教师对工作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和高离职率等问题,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隐忧。
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率是衡量教师队伍稳定和组织认同的重要标志。离职率的上升,损害组织成员的士气和组织氛围,易导致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下降,影响到高校发展的战略。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中最具有预测力的变项。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的因素是复杂和多元的,组织政策和教师个人的特质因素都可能成为离职的潜在因素。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青年教师为研究样本,对其离职倾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支持等组织行为学角度探索其成因,以期为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概念
离职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内在的负面意思。莫布雷(Mobley)认为,离职指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员工离职一般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这两种类型的离职对组织的影响不同,大量的主动离职给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加显著。文章中的“离职”均指“主动离职”,“离职倾向”指高校青年教师对于离职及离职行为的意向或者态度。
组织支持感是1986年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er)提出的,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利益的一种知觉和看法。艾森伯格认为,员工会推测组织重视他们的贡献和关心他们的利益的程度,这种主观判断和看法会影响到他们对组织的回报、承诺和工作绩效。当他们感受到组织方面的支持时,会更认同组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因此会提高;当感受不到组织的支持时,缺勤率和离职率会上升。
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员工的满意意味着对组织的认可,是组织价值的重要体现,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缺勤和离职状况,也影响到组织承诺和工作效率,并最终影响工作绩效。
(二)离职倾向与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艾森伯格和韦恩(Wayne)都认为,组织支持感会让员工产生较少的职业流动与离职行为。洛德斯(Rhoades)与艾森伯格对70多项组织支持感的文献进行元分析后认为,组织支持感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增加工作投入;改善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降低跳槽意图。马斯特森(Masterson)等以美国的大学员工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组织支持会对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产生正向影响。
在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对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探究较为透彻。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是员工离职的先决条件,对工作的强烈不满会导致员工主动离职行为的发生。莫布雷研究证实了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的相关性,但发现工作不满意对离职的解释变异经常低于16%。赫尔曼(Hellman)对1980-1993年间公开发表的50项成果元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已有关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关系的文献表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不仅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而且组织支持感还通过其他中介变量间接地影响离职倾向。根据以上分析,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与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H2: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H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H4:工作满意度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笔者在京、沪、冀、辽、苏、晋等十几所高校对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与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获得32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58人,女教师163人;未婚58人,已婚254人,离婚9人;本科30人,硕士141人。博士150人;助教44人,讲师180人,副教授189人,教授8人;理科166人,文科155人;来自研究型大学86人,普通本科院校155人,职业院校80人。调查样本的选择随机性强、覆盖面广,利于得出可靠的分析结论。
(二)研究工具
1组织支持感问卷。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在艾森伯格开发的组织支持感问卷里选取了6个载荷较高的项目。例如,“组织非常重视我的工作贡献”“在我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组织的帮助”。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感受到的组织支持程度越高。
2.工作满意度问卷。参照卡曼(Cammann)等的整体工作满意度量表、斯佩克特(Spector)的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和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压缩版,编制7个项目的问卷。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组织满意度越高。
3.离职倾向问卷。采用香港学者樊景立的离职倾向量表,包括“对目前的工作,有时我觉得十分厌烦而想换个工作”等5个测量项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离职倾向越高。
(三)研究步骤
对“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问卷”预测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项目净化,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针对321名教师的调查数据,在信度、效度和正态检验合格后,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过程,实证研究离职倾向现状及其与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离职倾向和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对321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程度,离职倾向处于中等偏低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有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支持感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学科教师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理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都高于文科教师。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和学科教师离职倾向差异显著。35岁以下教师比35-40岁教师离职倾向高,离婚教师的离职倾向高于未婚和已婚教师,文科教师的离职倾向高于理科教师。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2(P
(二)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作用
1.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为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以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模型解释力达到23.2%,说明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感受到的组织支持具有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组织支持感中哪些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再进行亚层次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是27.1%,“组织关心我的福利”“组织重视我的目标和价值”“组织很在乎我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三个项目对工作满意度更具有预测力。说明高校组织对教师的福利报酬和工作价值认可方面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2.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模型解释力达到13.2%,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对离职倾向的预测力较低。为进一步探讨组织支持感中哪些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较大,再进行亚层次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是15.2%,“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组织会帮助我”和“组织很在乎我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两个项目对离职倾向更具有预测力。这意味着如果教师对组织支持不满意,尤其是在工作中遭遇困难时得不到组织适当支持,更可能产生离职倾向。
3.离职倾向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离职倾向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模型解释力达到21.1%,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具有较高的预测力。为进一步探讨工作满意度中哪些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较大,再进行亚层次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是20.4%,“工作绩效的认可”“学校政策的实施方式”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三个项目对离职倾向更具有预测力。这说明如果青年教师认同学校政策或者在工作中感到有价值感和成就感,更有可能留在组织;反之,离职倾向会增加。
4.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统计结果见表5。表5显示在影响离职倾向因素的回归分析中,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3.7%。由此得出,离职倾向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离职倾向一-0.178×组织支持感-0.420×工作满意度。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比组织支持感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影响更大。
(三)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对于中介作用的检验,采用巴伦(Baron)和肯尼(Kenny)的观点,他们认为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显著相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当中介变量引入方程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根据上述方法,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离职倾向为因变量,首先进行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方程1),然后进行离职倾向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方程2),最后进行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方程3),结果见表6。
表6显示,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分别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方程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加入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后,组织支持感的回归系数绝对值由0.348减到0.178,并达到显著水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增加10.5%,说明工作满意度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组织支持感通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减弱了离职倾向的程度。研究假设H4通过了验证。
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福利报酬和工作成就方面的支持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也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产生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关系,绩效认可、学校政策的实施和成就感方面的满意度对离职倾向最具有预测力;工作满意度相对于组织支持感而言,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更具预测力。
四、研究启示
高校教师保持适度的离职率是必要和有益的,有利于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便于高校挑选最合适的教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然而,大量教师的离职不仅给学校带来财政上的负担、人力资本的流失,也会破坏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
在以往的高校组织与教师关系中,组织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教师与组织处于不平等的关系。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教师作为高端人才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流动会变得更加容易。在我国社会转型、高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教师心理环境的组织支持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于解决离职等管理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社会交换的互惠原则,组织对教师的支持,会通过满足教师的尊重、成就、归属等社会需要而促进其对组织投入精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组织支持感以“关注员工”的人本管理视角,在员工与组织关系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它强调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和重视是导致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内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大学组织与教师的关系,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是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高校组织要想得到教师的认同与投入,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只单方面强调教师对组织的忠诚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