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近年来,记者在灾难现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应该如何既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又不因过度渲染而导致对公众的伤害,像这样的话题.已成为媒体从业者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报道灾难新闻,各地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均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灾难报道中不能过分血腥,记者采访不得干扰救灾工作的开展等。有些记者认为这样做是捆住了手脚,也影响了公众的充分知情权,其实不然,对于灾难现场的报道,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都有一个尺度的把握.这是媒体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体现。这也是媒体的保留,这种保留并非是新闻管理制度使然,而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那么如何在既保证读者知情权的情况下,又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和人格.不至于过分渲染,如何把所致其中的度呢?笔者认为,首先记者和媒体要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投入到报道中。灾难发生是不幸的,不能将此看做报纸和记者扬名的“机会”,而是责任,媒体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决定了报道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其次,现场记者除了理智地报道灾难现场外,更应该关注人在灾难中的情况,用自己的报道使公众体味人在灾难中的故事,感悟在灾难中人的尊严与互助。比如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等,这些也是灾难中的真实,也能够打动读者,需要记者去挖掘,去重视,去报道。在“八一六”乌马河鞭炮厂爆炸现场,记者遇到这样的事,当地的建设局和市中心区所有施工企业的负责人提议.能不能停工一天,先帮助受爆炸余波影响导致房屋破损的老百姓,没想到提议得到所有施工企业的一致响应,当即,市中心区所有建筑工地的工人停工一天,主动拿着工具,先帮老百姓修房屋,施工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虽然停工导致他们在经济上会有些损失,但他们觉得能为在困难中的百姓做些事,让他们早日回家,住上屋子,这些损失不算什么了……记者应该做这些感动的记录者,要通过报道去体现人性在灾难面前闪耀的光辉,在报道过程中,实事求是,文风平实.不能为了“刺激眼球”去夸大事实,编造苦难。通过细节,把感动你的东西描绘出来。这样也能够感动读者。
三、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除此之外,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也可以减少灾害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失范”行为。
1.在高度与厚度上做文章。所谓高度,指的是报道视野的问题,是空间维度。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观察。而厚度,指的是某一点的历史发展问题,是时间维度。虽然灾害事件大多为突然发生,似乎没有历史。但实际上,深究下去往往有历史发展的痕迹、有些甚至是历史重演。悲剧的发生有时并非偶然。充分调动灾害新闻报道的高度与厚度,建立一个空间与时间的立体网络,是加强报道深度的有效选择。“焦点访谈”曾做过一期灾害新闻报道《车祸猛于虎》,报道的是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在这起事故中,一辆满载电石的大货车与一辆载有29人的客车相撞。两车翻入深沟,造成20多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是一则典型的灾害新闻报道,惨痛的人员伤亡、血腥的灾害现场、强烈的警示作用等灾害新闻的要素一应具备。照理说,车祸的新闻报道在电视荧屏上并不少见,但这期节目仍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对新闻背景的运用。节目中,在着眼于这起事故的同时,还加入了相关的背景信息,凸现了该路段交通安全问题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了以往车祸报道“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局限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厚度。同时,记者将这起车祸放在入冬以来全国各地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大背景下,由点及面、由微观到宏观,提升了报道视野。从而,使报道变得立体、丰满。
一、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秋冬季节是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期,各乡镇街道,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时刻绷紧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这根弦。要细化并落实工作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并带队督促检查。公安消防、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定。对因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到位而发生重特大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制度,依法严肃追究责任领导、直接责任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全面开展安全检查,切实强化管控措施。“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各乡镇街道、市安委办及市直各有关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工作大检查。重点检查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歌舞娱乐、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各类大型仓库、易燃易爆场所,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重点单位、部位和薄弱环节,以及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客运企业、危险路段和县乡道路等。对查出的隐患,要限期整治,一抓到底。
三、注重事故源头预防,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市直各有关单位要针对国庆期间人流、物流、车流量大、举办活动多等特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车站、商场、集市、社区、村镇等宣传阵地,利用新闻报道、手机短信、悬挂标语横幅等载体,大力宣传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安全常识、防范方法、自救措施和逃生技能,做到广泛覆盖,深入人心。要重点加强对驾驶员和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把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等消防知识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送到广大村民、居民和驾驶员手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切实加强值班备勤,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各乡镇街道、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完善秋季、国庆期间消防和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健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公安消防部门要做好灭火、救援各项准备,确保一旦发生火灾和重大事故险情,能够迅速扑救;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路面监控力度,集中治理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要加强应急处置和雾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应急联动,确保一旦出现恶劣天气,能快速出警、施救,快速处置、疏通,全力减少一般事故、严防重大事故、杜绝特大事故。
当今媒体争天下,无不在深度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报道上,费尽心思,竭尽全力。深度报道,独辟蹊径高处点拨,反映媒体人的深厚学养和观察思辨能力。对深度报道,精英层面关注度高,但社会影响面偏小。而突发性事件报道,由于它的突然、不可预知和不确定性,极易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度。因此,突发性事件报道历来被西方媒体视为新闻高地争夺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和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实践,我国对突发性事件报道已呈开放之态,我们如何认识突发性事件报道和怎样参与新闻高地上的媒体竞争,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些看法。
一、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新闻特质的要求
重视突发事件报道,须建立在媒体新闻意识强,新闻基础好的平台上。突发性事件,是日常新闻的爆发点,是媒体提高社会认知度的关键。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广播同其他媒体一样,应该把突发性事件报道作为一场战役,使尽浑身解数,以求赢得最大宣传效果。毋庸讳言,前些年我们也关注突发性事件报道,但只能先上报,等指示。以后渐成上级直接预警,这个事件不能报,那个事件不能采访。这样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上基本失去了报道主动权。从历史的眼光看,从严把控突发性事件报道,对改革开放时间不长的国家有它的必然性。但从新闻和发展的眼光看,它违背新闻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稳定不可能长期建立在人们的闭目塞听上。汶川地震报道的放开,信息的公开透明,让政治把握建立在尊重新闻客体之上,收到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汶川地震报道,在我国新闻报道史上必将留下重要一页。安徽交通台初办时,没有新闻部,只设置信息资讯部,向出行人提供信息服务再加些生活资讯。不久我们调查发现,交通台的核心听众群是有车族,是社会精英。他们需要专业服务、娱乐轻松的信息,可他们更关心国家大事,需要新闻。于是,我们把原信息资讯部,充实加强为新闻资讯部。几年下来,它们已逐渐成熟,体现了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成为交通台专业、娱乐和新闻三大节目支柱之一。我们报道了许多突发性事件,其中,大多数是因恶劣天气引起的交通实时现状,也有重大交通、火灾事故现场播报、事故处理和救援进展。印象深刻的有装易爆物品车辆即将爆炸现场处置报道,以及和江苏交通台合作,两省交通台共伸援手,成功抢救突然患病在蚌埠中途下车儿童,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报道突发性事件多,引起关注共鸣多,加之平常扎实的基础工作,特别是符合移动收听的新闻编排,使得收听率一直在全台名列前茅。
二、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我们时刻要对人民利益负责。媒体拥有政府公共资源权和代表民意的舆论监督权,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漠不关心、消极等待、保持距离。在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天灾来临时,我们必须主动请缨,迅速集结,和所有成员协同奋战共度难关。按照媒体职责,尽快把灾情信息、政府救助措施公布出去,以安民心,以正视听。尽可能同步报道救灾进展和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而且互助中身体力行,以感染号召民众形成大灾有大爱,全民抗灾的局面。重大突发事件是考量媒体社会责任的一把民意尺,表现差,媒体的社会形象就差,就会遭到受众离弃。交通台成立不久,合宁高速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几百辆车已滞留3、4小时,等待事故处理,而我们的节目关注没有跟上。我们接到了受堵司机的电话,批评我们的娱乐节目继续插科打诨,不提供实时信息和心理疏导,对全台震动很大。交通台提供路况信息、为司机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随后我们要求所有节目不管是新闻、专业、娱乐、音乐,只要有紧急路况、车辆救援情况随时插播。为应对恶劣天气和重大交通事故,我们建立了预警机制,使我们融入了交通道路及指挥系统,每在灾害性天气突来之时,交通台都能反应及时,并汇总各方面信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三、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实力的集中反映
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各有各的优势,但在各自的优势里,广播的播出快收听便捷成为其独门利器,这在大地震报道中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广播的影响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要想在沧海横流之时,尽显英雄本色,必须早有预案,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1、预案。研究各种突发性事件报道案例,分级别备有报道方案;成立特别报道协调领导小组,授权突发事件来临便利指挥各部门间协同作战;遴选策划、采编、制作、播出、包括后勤保障的骨干成员,组建各专业分队。2、训练。协调领导小组要经常组织专业分队,按不同事件不同等级要求训练。只有多训练才能保持特殊环境下的机动性、协调性,才能保证高水平完成报道任务。出现场人员还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各种惨烈场面和极端困难的生活工作条件。
四、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商业运作的保障
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文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返。要遵守交通规则,“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珍惜宝贵的生命。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亲人,每家庭都欢乐和幸福。让从做起,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像关爱生命那样珍视交通安全吧!
说到南京,自然会想到南京的珍珠泉。南京的珍珠泉位于浦口以西路6公里处,现已建成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1400多公顷。
进了珍珠泉大门,左边不远处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欢快的从石缝中涌出,酷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在泉边石壁那还有一块石头从岸边伸向泉水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头,据说,只要能将硬币投在龙头的嘴里或者是头上,许的愿望就会实现。
再向珍珠泉深处走去,发现里面还“藏”着一个大游乐园,里面有惊险的过山车、恐怖的“森林探险”、还有安全的长城索道……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玩“过山车”。我们坐在过山车上。工作人员把我们用安全带系好,告诉我们不要回头、不要摇摆、车子快要启动了。紧接着不到20秒的速度飞一般得到了半空中,车子旋转起来,车子里的人兴奋的尖叫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安全落地,我的心里一下子乐开了花。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返。要遵守交通规则,“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珍惜宝贵的生命。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亲人,每家庭都欢乐和幸福。让从做起,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像关爱生命那样珍视交通安全吧!
说到南京,自然会想到南京的珍珠泉。南京的珍珠泉位于浦口以西路6公里处,现已建成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1400多公顷。
进了珍珠泉大门,左边不远处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欢快的从石缝中涌出,酷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在泉边石壁那还有一块石头从岸边伸向泉水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头,据说,只要能将硬币投在龙头的嘴里或者是头上,许的愿望就会实现。
再向珍珠泉深处走去,发现里面还“藏”着一个大游乐园,里面有惊险的过山车、恐怖的“森林探险”、还有安全的长城索道……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玩“过山车”。我们坐在过山车上。工作人员把我们用安全带系好,告诉我们不要回头、不要摇摆、车子快要启动了。紧接着不到20秒的速度飞一般得到了半空中,车子旋转起来,车子里的人兴奋的尖叫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安全落地,我的心里一下子乐开了花。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040-01
在新闻采访的时候,想要提高记者采访的效率,记者必须和采访对象做好沟通交流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采访到的新闻是最真实和最重要的。这便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数量的掌握相关的采访技巧,并将技巧运用到新闻采访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采访的实际质量,给人们提供质量更加出色的新闻报道。
1 我国现在进行新闻采访的现状
1.1 提问的时候,抓不住重点
在平时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提问方式是比较多的,怎样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对于提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记者本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并且采访的经验也比较少,这样才提问的时候,便会显得比较的盲目,提出的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会比较差,找不到问题提问的关键。此外,还有些记者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具体程度不够,提问的问题也太过于笼统,这样,采访对象在回答的时候,准确度会比较的差,所以,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必须抓住重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采访,更好的和被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比如说采访的时候,可以选择聊天的方式,这样被采访者很容易感受到记者的人情味,采访效果也会比较的出色[1]。
1.2 准备的时候不够充分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若是记者在事前并没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那么采访的时候,效果便没有保证,在采访开始之前,记者并没有针对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的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准备,那么很容易在采访的时候出现脱离采访中心以及氛围不够融洽的情况。比如说在进行法律采访的时候,若是记者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新闻事件,那么采访的时候很容易将自身的主观情绪带入进去,这样不但会导致采访的新闻真实程度不够,还会导致事件双方出现严重的不满,甚至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出现。
2 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记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想要保证采访的效果,首先便必须做好采访方面的准备。并且这个环节对于整个采访过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也会将采访前的准备称为静态的采访。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发现,记者不同,在采访的时候,使用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实际采访的时候,这些记者都必须做好准备方面的工作,在准备的时候,需要进行知识、理论、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若是这些方面记者没有做到位,那么在采访的时候便很难将客观事实反应出来,若是记者本身的知识准备没有到位,在采访的时候,便很难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采访开始之前,必须认真仔细的做好准备方面的工作。此外,在开始采访之前还应该对电子采访设备进行检查,因为新闻采访主要是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讲信息传递出去,但是,电子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故障,我们不能够保证电子设备每时每刻都正常的运转,若是出现问题和疏忽,那么很容易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出现,所以,在采访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给采访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2]。
2.2 观察的时候必须仔细
新闻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但是,很多新闻记者本身便是刚毕业的学生,在采访的时候,采访经验比较缺乏,在到采访现场之后,不会动脑思考,只是一味的进行拍摄,这样会导致记者拍摄到的信息价值比较小、信息量小,并且个性缺乏,很难在采访的时候,找到事情的本质。对于记者而言,在采访的时候,必须仔细的进行观察,并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备价值的信息,必须真正的做到眼疾手快。所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必须将思考和观察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找到那些真正具备新闻价值的内容,从做好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
2.3 善于提出问题
在新闻中,最生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这样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必须重视事件细节的挖掘,给以后的报道提供大量的素材。新闻最重要的便是其真实性的体现,只有从具体事件出发,才能够更深层次的进行事物内在的挖掘,找到更好的素材。若是仅仅具备一些质量一般的数据和事件,那么通过这些素材很难写出出色的新闻,这便要求记者应该善于进行问题的提出,并且提问的针对性也应该比较强。此外,记者应该根据采访人的不同,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若是提问全局性比较强的问题,那么可以找相关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提问,想要得到真实情况,那么可以找一些普通的干部,若是问题的知识性比较强,那么可以找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提问。
2.4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新闻现场中去,保证新闻的实效性
记者才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真实性以及实效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想要获得一首的资料,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新闻现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获得的信息真实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于那些实效性比较短的时间,更是如此。比如说交通事故,若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记者没有很及时的进入现场,那么便很难全面的认识这个交通事故,在报道的时候,新闻报道价值会大大降低。所以,新闻记者应该及时的联系现场人员,了解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和救援的相关工作,通过多种手段来获得新材料。这便需要记者必须比较及时的了解整个事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新闻现场中去,必须在现场封锁之前到达,这样才能够通过询问和观察,获得真实度比较强的资料,新闻本身的价值才有保证[3]。
2.5 顾及采访对象本身的心理情况
一般情况下,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言行举止以及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会给采访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便要求记者必须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行良好形象的树立。但是现在,很多普通人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面对采访的时候不再恐惧,而是更加懂得将自己的言论说出来。所以,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新闻记者必须全面的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估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的挖掘,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料。
3 结论
新闻采访本身便是一门技术,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必须重视采访技巧的运用,在挖掘新闻的时候从多个方位和角度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挖掘的新闻价值更好。此外,在采访的时候,记者还应该重视自身经验的累积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在采访的时候,才能够更加恰当的运用各种采访技巧,从整体出发,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国内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暴力现象,大致可分为“热暴力”和“冷暴力”两类,两者表现形式不同。
1.血腥、暴力的场面和攻击性的语言,是“热暴力”最显著的两种表现形式
2003年“非典”以后,随着国家对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政策的调整,关于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日益增多。与之相关的血腥画面、暴力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如多家媒体在对2010年10月底黑龙江省密山市强拆一事的报道中,不仅播发了崔德喜老人浑身被大火包围的画面,而且刊登了老人被严重烧伤后的照片。虽然电视画面和现场照片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却显得有些过于血腥。再如多家媒体在报道2011年5月中南大学杀人案时,直接刊登了多幅受害人倒在血泊中的照片,血淋淋的凶杀场面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考虑到报道涉及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媒体这样的报道手法是否得当,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富有攻击性的语言是传统媒体报道中“热暴力”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如对于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多家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大量诸如 “凶狠”、“怪僻”、“阴险”、“屠夫”、“恶魔”之类的词语或称呼,仿佛马加爵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恶魔。再如2010年对药家鑫案的报道,类似的词语又一次大量涌现,少数媒体用语尖刻较马加爵案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在有些媒体人看来,似乎用词越“狠”越能体现自己的正义感,越能彰显自己代表了正义一方。法院还没有审判,媒体已经给出了结论,媒体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不仅违背了“客观”的报道准则,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司法审判程序。
2.有意或无意地对暴力行为的忽视和缺乏人文关怀的表述方式,是“冷暴力”最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进行舆论监督、维护社会秩序是责任所在,但有些传统媒体在遇到暴力事件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助长了暴力分子的嚣张气焰。
如在2012年反日游行过程中,多个城市发生了烧等暴力事件。这些暴力事件是突然冒出来的,事前没有一点征兆吗?显然不是。西安青年李昭因为一幅“前方砸车,日系调头”的牌子被誉为游行当天的一抹亮色。他在接受采访时坦承日系车被砸“能想到,没什么意外的”,只不过比预想的时间早了些。很多人和李昭一样,在游行之前多少都有这样的“预感”,因为在之前的反日游行中就出现过烧等暴力事件。而且在这次游行前已经出现了暴力的苗头,如“武汉丢车青年”做志愿者时被攻击等。媒体在游行前的相关报道中,没有勇敢地批评少数暴力分子的暴行,在网上号召游行示威时没有勇敢地呼吁人们保持冷静。当多个城市在反日游行中出现各种暴力事件后,各家媒体才开始谴责暴力行为。虽然暴力行为不会因为媒体的呼吁而消失,但媒体的呼吁有助于唤起人们的理性,有助于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媒体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暴力行为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暴力事件的滋生。
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程式化的表述方式,是“冷暴力”的又一重要表现。当遇到矿难、恶性生产事故或者凶杀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时,传统媒体常按照一定的套路展开报道,如强调相关部门已经积极组织救援,有关领导已经做出批示或亲赴现场等,报道结尾通常还会特别加上“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一类的话语。很多情况下,经历了巨大伤痛的遇难者家属和幸存者很难做到情绪稳定,很多人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程式化的表述模式,不仅对受害者及其亲友造成了二次伤害,对受众而言,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带来的也是一股冷冰冰的寒意。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程式化的报道很容易被网友们吐槽的“口水”淹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中暴力现象的消极影响
1.成为现实暴力的重要诱因
有研究称,美国广播公司曾对10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其中22名说他们是模仿电视上的犯罪方法。②某些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血腥、暴力的场面,过度渲染犯罪的过程与手段,对受众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2.报道中攻击性的语言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不良示范
在某些报道中,传统媒体富有攻击性和煽动力的语言比网民使用的暴力语言更加“给力”,当事人及其亲属在媒体记者尖刻的提问和犀利的报道中,常常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中那种粗野暴力的语言只不过是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语言的延伸与拓展。
3.对暴力的纵容助长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巨变时期,各种价值观并存,各种思想鱼龙混杂。对于那些有悖于社会道德、法律和人性的行为,记者一味强调客观报道,只陈述事实,不置褒贬,不敢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做法,助长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
应对策略
1.尽量避免出现血淋淋的现场画面,尽量舍弃尖酸刻薄的攻击性语言,最大程度地减少新闻报道中的“热暴力”
如电视媒体在报道恶通事故时,可在播放损毁严重的车辆画面或抢救伤者画面的同时,用同期声或文字给出伤亡数字。这样的处理方式避开了逝者躺在血泊中或者车辆残骸中的血腥画面,但同样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2.在新闻报道中要敢于同干扰正常社会秩序的不良现象作斗争,要打破以往“官腔味”十足的表述方式,让新闻报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人文关怀
如在矿难等灾难事件报道中,多描写对遇难者家属的关怀、对幸存者的关照,多介绍当事人遇到的困难,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他们的困难一定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这样的报道不仅能给当事人以帮助,还能够温暖人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培养记者的公民精神和创新意识
记者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享有公共话语权的特殊公民。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分自己应尽的义务。虽然记者的报道受到种种因素限制,但只要记者勇于创新,“戴着镣铐”同样可以跳出精彩的舞蹈。比如重庆晨报在《高二8班 一个人的复课》一文的采写中,记者在破解如何既坚守媒体责任,保持新闻的良知,又完成记者的职责这道难题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本文为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新媒体提升山西省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SKLZDKT20111077)”和中北大学课题“当前大学生对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接受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学校曾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安全知识的影片。看完这些以后,我时常感叹:“安全”——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它承运着多少希望与梦想,我常思索:“交通安全”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却包含了几多悲欢与离合。然而在电视上、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新闻报道,据统计表明: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每1分钟就有人受伤,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然而有很多人却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啊!死亡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当一次意外事故突然降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身上时,悲剧也应之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更是给家庭、给学校、给社会带来一块永不可抹掉的令人心痛的阴影。
在我的脑海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至今让我还记忆犹新的是两年前发生在身边的一起车祸: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到爸爸妈妈带我到石狮的小叔叔的厂里做客。爸爸的一位好朋友李三友打电话来请我们去他家住,还特意叫他的同事开车来接我们。二十分钟后,那辆车就缓缓使来,我们高兴地向他挥了挥手。正当这时,一场悲惨的车祸发生了。当时那辆车正从马路上左拐过来。霎时,从他的眼前出现了一辆“疲劳”的大货车。只听见“砰”的一声响,辆车相撞在了一起。顿时,两辆车都冒出了一股股烟。双方便吵了起来,他们个个都板着脸,你一句我一句的甚至都打起架来。看了这一幕,我们赶忙上去劝阻,好心人拿起电话打起了110。过了一会儿,警察来了,虽然事故解决了,但是每当想起那一幕,还不是心惊肉跳?生命在那一刻是那么的脆弱,又是那么宝贵。好好珍惜吧,生命不会有第二回!
一切源于生命,生命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祖国的美好未来等着我们去创造!当你攀爬围栏的时候,当你在横穿马路是时候,当你在上超载车辆的时候••••••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同学们,我们是冉冉初生的太阳,充满着青春与活力,散发着蓬勃朝气,让我们在新交规的阳光下,享受如花的生命吧!遵守交通安全,珍爱生命——让安全与我们同行!与生命同行!
交管系统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担负着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交通秩序的重任。在执法和服务过程中,交管机关理应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创新工作方法,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新要求。因此,交管新闻更应体现时代性。
一、成就报道要结合当前工作重点
在不同时期,各级交管部门的工作重点都有所不同。所以,为突出交管新闻宣传的时代性,首先要紧紧围绕上级有关部门确定的当前工作重点。
时下,随着垦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车辆、驾驶员急剧攀升,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事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针对垦区交管现状,公安交警部门确定了交管工作要努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警力、装备与繁重交通管理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交管工作科技化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服务机制和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期盼不相适应的矛盾;交管工作能力与预防交通事故工作的切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个矛盾就是一个新闻选题。一年一度的交管工作会议就好比一根指挥棒,交管系统各级部门都将围绕其开展各项工作。因此,新闻宣传部门要密切注视本系统在解决这个矛盾过程中创新实施的办法和取得的成就。
例如,人民网日照2012年4月10日电:为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全面做好当前形势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日照交警岚山大队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健全办公硬件设施,全力推进办公平台的应用,积极补充、更新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酒精测试仪、录音笔、单警装备、移动硬盘等设备,充分利用办公平台的枢纽作用,全面推动科技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典型事迹报道要紧扣时代脉搏
典型事迹报道的时代性就是指时代的主旋律,即当代社会倡导的主题,与时代特征一脉相承。不同社会时期,时代特征不同,倡导的社会主题也有所侧重。具体到交管部门,典型事迹报道的时代性就是指当前交管工作的新问题、新热点和新难点;社会对交管工作的新要求;交管工作文明行为的新规范;交警队伍建设的新标准;社会舆论倡导的新行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新风向等。一般情况下,交管系统典型事迹的报道包含了先优模范单位的报道和先优模范个人的报道。
1.先优模范单位的报道
(1)围绕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媒体宣传的主要方向,也是典型单位的评比标准和报道的主要内容。例如,近年来,农垦总局党委确定了“建设百年垦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和“强工、优农、兴城”的发展目标。因此,公安交警部门先优模范单位典型事迹的报道宣传,就要围绕如何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这个中心。
(2)牢牢把握社会舆情的风向标。社会舆论关注的内容就是媒体报道的焦点,也是典型事迹报道要涉及的内容。例如,近年来,保障农民工权利、警察形象树立、野蛮执法行为纠正等。因此,在搜集、整理、采用典型事迹材料时,作者一定要在正面引导上有所侧重,从而做出科学的取舍。
2.先优模范个人的报道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党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之一就是以先进的典型引导人。这种先进典型的事迹必须要体现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北大荒核心价值体系是:诚信、务实、创新、卓越。垦区公安交管系统树立先优模范典型也是围绕这8个字树立和宣传。
(2)体现高尚品德和良好形象。“公正执法、热情服务”是公安交管系统对每一名警察的要求。任何一个典型能否被社会公众认可,首先要满足维护法律尊严、恪守职业道德、品德行为高尚。
三、普法宣传报道要围绕当前交通现状
公安交管部门不仅是交通法规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更是提高公民守法意识、普及法律知识传播者。随着路况的变化、交通违法行为的改变以及新交规的出台,在维护和保障交通秩序的过程中,交管部门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因此,普法宣传的报道要时刻围绕当前的交通状况,不断变化、不断调整。
1.针对新的交通违法行为
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新获取驾照司机人数的增多、不同季节交通秩序状况等,都会集中体现一种或多种交通违法行为的增加。因此,公安交管部门在普法宣传中,要针对不同的道路状况、和违法行为特点,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当前,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机动车辆上高速的机会增多。因此,高速公路的违章行为也比以往大幅增加。在普法宣传中,公安交警部门就应侧重于高速公路驾驶的违法行为和相关处罚规定等。
2.针对新出台的交通法规
一、影响电视新闻不那么真实的几种现象
1.不在现场
到现场去,是获得电视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有效方法。电视新闻需要采访,需要镜头,没有现场的电视新闻,难以让人如“身临其境”,会觉得记者“偷工减料”,真实性大打折扣。现有衍生于纸媒的电视新闻存在:记者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从相关网页或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件事实经过,运用资料库中的图片、空镜头,就拼凑、组接成一个电视新闻,虽然也向观众交代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但看见这样的电视新闻,和在茶馆里听故事相差不大。
2.现场在,镜头不在
俗的说来就是镜头不到位。镜头中体现出交通事故现场发生在哪了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的损失程度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得到哪些救援帮助吗?镜头中的细节是否有感染力呢?如果这些都没有,或缺少了几项,那采访就不是一次真实性的完整展现,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
3.现场在,镜头在,声音不在
在文字记者向交警、医生、目击者了解情况的同时,正是摄像记者最忙碌的时刻。镜头开机,取景,调焦,录制。大景、中景、特写……背景环境、疏导交通的交警、救援伤者的消防队员、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围观的人群、撞掉的汽车轮胎……摄像记者满满录了一盘带,带着汗水和微笑,采访结束,打道回台。可就在稿成编片之际,编辑发现了问题:这些摄录回来的素材都是默片!原来摄像记者忘记了开本机麦克,原本噪杂喧闹的现场,现在正安静的躺在编辑的时间线上,鸣叫的警笛、救护车也都熄了火。本该把观众带到现场的镜头,却把我们的耳朵落在了家里。视觉到场,听觉失位,真实性的完整再打折扣。
4.现场在,镜头在,声音在,有关人员说的话却不在
前面几项的采访过程都很顺利,到了现场、了解到情况、录好镜头――带音轨的,写完稿子,编辑片子,收工!可在领导审片的时候,提出了疑问:稿子里说“据有关人员介绍,伤者伤势无大碍”,这个有关人员他说的话――注意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在稿子里的文字――哪去了?是啊,在文字记者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时候,摄像记者正忙着摄录“撞掉的汽车轮胎”呢,没有了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观众会觉得这是不是记者自己给伤者诊断的病情呢?领导说:至少我觉得你更像一个医生了。
5.所有的元素都在,还觉得差了点什么
审完片子,还觉得差了点什么,一名路过的资深记者看了一眼,指点迷津:“镜头的逻辑出错啦”。在预审片中镜头是这样剪辑的:①夜色下的现场――②损坏的汽车――③被救援出汽车的伤者――④现场围观的人群――⑤忙碌的医护人员――⑥被撞掉的汽车轮胎――⑦采访交警和医生的同期声――⑧呼啸而去的救护车――⑨救护车警示灯特写。资深记者说:“我会把第⑥个镜头放到第②个镜头后面,把第⑨个镜头删掉”。――删掉电影般美感的镜头,因为它破坏了这条新闻的整体。
二、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的几种表达方式
在上面的采访中,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听取了资深记者的建议,修改了镜头剪辑,片子终于完成了。但事实上,如果是资深记者来做这条新闻,还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1.现场出镜
现场报道可以说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也正在成为各级电视机构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既然说现场报道,一定离不开记者的现场出镜。现场出镜就好比一个出色记者所掌握的大招,大招一放,强烈的带入感一下就会把观众带到现场,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真实性的表现淋漓尽致,毋庸置疑。
2.更多层次的被采访者的声音
真实性是事实内容的真实,也是逻辑上的完整。在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采访中,我们既有交警、医生的声音,也该有目击者、双方驾驶员的声音。我们把更多的声音放进来,不是为了更“好看”,而是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只有挖掘更多的声音,我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实,才会让新闻的真实更完整、立体的呈献给观众。
3.展现更多的细节
如果只是一个动态短消息,菜鸟采访组的片子可以说还是能让观众满意的,可是很多时候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的准备,如果把这次的交通事故做成深度报道,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细节。虽然我们不能带着主观臆想去采访,但也许你在采访中挖掘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条社会短消息“上头条”。
4.镜头的现场情绪
对于一名资深的摄像记者来说,摄录已不单是要拍的稳、准、美,镜头更应该带有一种复合现场情境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常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队整齐着装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现在很多电视台领导都会要求摄像记者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有时拍得稳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在这样的检查行动中,一队执法人员急冲冲的走进市场,而带着三脚架的摄像记者此时却早就选择好了一个绝佳位置,调好了一个很棒的构图、景别,等在那,执法队伍入画、跟进、出画,一气呵成,又稳又好看,然而正是这稳和好看,却造成了错误的镜头情绪。
5.更丰富的现场声音元素
我们曾做过一条“港口吞吐量破亿”的获奖新闻,开头就放入了货轮鸣笛、锣鼓喧天、然后是记者的现场出镜,强烈的带入感,突出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再配合后面的完整的采访介绍,内容之完整、逻辑之连贯、表达之真实形象,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6.空镜头的深远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