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业前景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一,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这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银行业贷款集中度比较高,大家知道银行信贷从集中度来讲有两个领域风险比较大,一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个是房地产。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我列了几个点,一个是政府担保杠杆率比较高,政府为了多头担保,同时政府进行多头举债,政府负债率比较高。所以多头举债,政府再融资平台,很多融资不仅仅是通过银行贷款,包括也通过和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计划,发行理财产品。包括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地方平台债,发债的方式,这样导致政府整体负债比较高。第三方面政府主导的项目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我们发现有大量项目,比如一些城市修建公共设施,非盈利的项目也是使用银行贷款,我们想这个风险大是商业化不高,也是咱们监管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然第四个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会面临瓶颈,比如房地产调整,财政收入变少,使得平台融资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我们说在这方面是存在隐患的。
第二,银行资本金急需补充,在2010年对商业银行进行了一轮再融资,到了现在,又有几家商业银行要进行再融资,这里跟我们宏观管理监管政策上的一些不确定性是有关的,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我国巴塞尔协议投入使用的话,会有新的一些在资本金监管的变化。所以,未来资本金补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瞻
在目前的宏观格局下,对中国银行业,笔者大概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判断。第一,笔者认为信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绩的主要支撑。第二点中间业务将面临增长压力和契机。增长压力就是说从表外贷款已经被监管机构叫停,这块其实是支撑银行中间业务,包括零售业业务很重要的一块收入。这块被叫停,当然银行还需要在其他的零售业务上有所突破,所以笔者认为银行在零售业业务上发展的信心仍然是非常大的,包括通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尽管监管不让你做信贷理财产品了,但银行还可以跟通胀挂钩的,比如做一些挂钩型的结构型的理财产品,这块的发展空间也应当是存在的。另外银行应该提高服务能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像理财、银行卡,包括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不断增大,在这些领域中间业务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第三点笔者认为混业经营也会带来新的盈利点,主要是说银行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看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业务合作,这两年应该说是在不断加深的。展望混业经营,除了这块空间可以继续挖掘,其他领域,包括银行跟PE、私募股权基金,现在很多阳光私募型的产品,在各家商业银行进行发售,在这些方面合作其实合作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银行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监管机构的一个重要法定目标。面对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很多人的研究并不深入,在理论上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和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商业银行竞争力,并给予合适的定义和框架,还要设立一定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们要从企业竞争力谈起。所谓企业竞争力,我们是依照公认的最权威的国家竞争力研究机构IMD与WEF的定义,它们认为,企业竞争力指的就是比其竞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会涉及到价值链,它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的来源。他并没有针对企业竞争力给予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的理论与IMD和WEF的定义接近。我们国内也有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如说樊纲和中国社科院的金磅研究员,他们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是基本类似的,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就是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为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并且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是企业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最终将会体现在持续性和成长性的盈利能力上。那么,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可以借鉴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虽然说,WEF和IMD没有专门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下定义,只是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排名时考虑了金融业竞争力这一因素,并就此给出了金融竞争力的定义,即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持续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依据此定义,给银行竞争力一个定义。当前,我国国内对于银行竞争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从商业银行的业务过程描述提出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强调持续的盈利能力,没有提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没有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因素进行考量。另外一种就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将银行竞争力定义为“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虽然说这种界定较为明确,但是,对于高负债的、高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来说,这种定义又欠妥。但是,无论如何,上述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只是从不同角度对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剖析。它们都是直接从企业竞争力来定义银行竞争力,显然有失全面性和科学性。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应该既要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特性,又要反映出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性。因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指的就是一家银行通过更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市场服务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从竞争过程看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首先,银行竞争的驱动力量一般来说有五种,这是来源于波特对于产业竞争五种基本作用力的分析,他认为,影响产业竟争的因素有五种基本的作用力,即新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我们在本文中创造性的把这种理论引入到银行竞争过程中来,以此来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强度和作用力,从而发现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上五种作用力就是一家银行面临的来自五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反作用力就是其做出的对抗。这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汇集起来的合力反映了某一家银行面临的竞争强度,决定了该家银行的最终利润潜力。这五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力量来源构成了分析银行竞争力的要素,它们是竞争力量的基础,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我们通过这五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析认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是已有的和潜在的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它们反映了一家银行面临的竞争的几个方面,也反映了基于一定环境下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和空间。(2)从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看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要素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如何,都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我们从波特的价值链入手。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都有所贡献。这里,他把价值链引入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当中。这里,我们就创造性的把价值链引入到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中来。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银行的竞争力也受到外部环境的重大影响。根据波特的观点,银行基本活动中的“市场和销售”对竞争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银行的基本活动就是全面的市场服务和全面风险管理,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银行的辅助活动还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设施、总体管理、技术创新、服务品质和总体信誉维护。其中,外部环境部分包括监管环境和市场条件。银行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基本活动、辅助活动以及最终的利润创造四个部分,通过基本活动来外在地体现,最终反映到利润上。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定及具体操作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商业银行竞争力尚没有取得非常一致的意见,因此,在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设定的时候,往往是借鉴企业竞争力理论,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基本框架如下:WEF和IMD作为国家竞争力排名的权威机构,它们认为,国家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它们都使用软、硬两种指标作为排名的依据,其中硬指标是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代表竞争力资产,软指标是不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代表竞争力过程。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依据这两组指标中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设定的,一般都采取了分层次和分因素分解的方法,掺杂了很多人为主观性。但是由于采取了统一标准、方法和原理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一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组指标,即测量指标和测评指标,竞争力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了反映银行竞争力形成过程各个部分的要素。就测量指标来说,它包含了盈利指标、市场服务指标、风险指标三个部分。而测评指标则包含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综合经营、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人力资源和总体信誉七个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很难进行量化和较客观的定性比较。所以,很多银行就会通过综合经营指标来使比较变得更为客观。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非传统银行业务,实现业务与资产的多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资产组合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操作过程,应该做好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处理、竞争力指数的编制等工作。其中,数据处理一项应该做到数据收集和标准化,测量指标的修正,测评指标的数据处理,关于评价结果的说明。此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还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普遍适用性、评价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运用时应对评价指标做适当替代、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总之,商业银行应该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动态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做好银行竞争力的测评指标体系设定和操作。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A
一、物流配送在餐饮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重要性
(一)配送服务在现代餐饮业中的应用现状
1.配送观念不强烈。现代餐饮企业对物流配送的认识还不够,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还被传统“自给自足”的观念所束缚,自办物流的现象还很普遍。另外就全国连锁餐饮企业来说物流配送技术还不成熟,而这也是我国物流配送方式在现代餐饮企业中不能很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2.配送设施不够先进。目前,现代餐饮企业的配送方式还比较简单,再加上国内的餐饮企业相比国外餐饮企业在包装、配货和运输过程中的落后如没有完整的卫生标准和检验规格、没有科先进的冷冻冷藏技术和设备等,也因此造成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
3.配送服务差强人意。就目前从我国餐饮企业提供的配送服务上来说,整体上比较落后,物流成本比较高,技术应用程度较低,配送内容也缺乏竞争力。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配送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却忽视了产品在配送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而这也是配送服务比较落后的基础原因。
4.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与现代产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另外在餐饮企业和物流供应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信任问题,彼此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导致管理决策层不能及时掌握最新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也因此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市场决策。
(二)物流配送在连锁餐饮服务业的重要地位
物流配送是现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该方式已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在连锁餐饮企业中的运用,其配送对象是各连锁店铺,对象具有隶属关系,是实行统一经营条件下的商品配送,其购销关系稳定而且连续,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商品配送。如今国内的餐饮外送还只局限于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从它们的实际应用事例可以看出,能够外送的餐饮企业多为大型具有一定资金支持且门店覆盖率光的企业,一般餐饮企业甚至个体餐厅根本不具有系统的送餐上门能力。而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消费者期望的提高,有餐饮送货上门服务需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能够在家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美味而不是只有那几种单一的快餐。但是大多餐厅因为人员较少、设备不齐全等不具备送餐上门能力的制约,无法满足客户此类需求。因此专业的餐饮物流型企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与空间的。
当前,“服务效率”已成为餐饮业的竞争的关键。消费者希望所得到的食品是干净、卫生而其所接受的服务效率是高的。为此,一些国际领头餐饮业如麦当劳细心制定了一些规则、设计了一些设备及工具,匠心独具的加快了服务效率。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餐饮连锁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物流配送已日渐成为餐饮连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餐饮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无完全相同的餐饮业物流模式借鉴。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无完全相同的餐饮业物流模式的企业可以借鉴,只能从相关企业中寻找经验,探索过程较为艰难,另外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很难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该模式。我团队现已经积极联系并有意请教省内物流方面的专家学者,请老师们对于该项目提出专业的可行性意见,虽暂无成型模式可借鉴,但经过专家分析并给予有价值建议后仍可以使该项目健康发展;
2.与餐饮企业自有物流冲突。目前主要大型快餐企业都有自有物流,该项目只能从地方性餐饮企业做起,市场扩大较慢;因此选址较为重要,由于外卖消费者对送餐时间有硬性要求,这就需要公司与合作餐厅或消费者家中距离不能过远。因此公司选址倾向于美食餐厅或商业楼、居民楼密集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可以寻找当地较大连锁规模的快餐企业,与其联合建立高度合作,目前定位为高校如学府路、大学城周边的餐饮企业。
3.餐饮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本较高。企业需自建呼叫中心,建立餐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专业的客服团队,拥有专业的订餐服务流程、订餐过程追踪与消费者反馈体系。通过电脑系统进行高效的链接,达到与餐饮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快速交易。虽然我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还不足以自创一套适用于本企业自己的物流模式,但我们可以利用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架构、一些大型企业如:“百胜餐饮集团”几十年的管理经验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学习他们的运营模式从而得到自身的长期发展,以创新型的业务模式获得企业最终的成功。
(二)解决措施
1.完善供应链管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缩短原材料供应时间,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更能降低采购成本。
2.高度信息化处理。物流信息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理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储存的数字化等。物流信息化能更好地协调生产与销售、运输、纯粹等各环节的联系,使餐厅与物流中心之间的精细对接。
3.提升核心竞争力。餐饮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专心至于于原材料品质、产品种类和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灵活性、提高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增强市场反应能力。
三、物流配送在未来餐饮业中的发展前景
(一)餐饮物流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餐饮业的增长率要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因此,餐饮型物流企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但可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餐饮型物流企业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看清物流配送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二)自身优势
1.运送&呼叫中心的运营能力。企业需自建呼叫中心,建立餐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培养专业的客服团队,拥有专业的订餐服务流程、订餐过程追踪与消费者反馈体系。通过电脑系统进行高效的链接,达到与餐饮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快速交易。以必胜宅急送为例,其对外送员工及餐厅员工培训内容与要求相同,均拥有一整套排班系统,可根据餐厅、呼叫中心的高低峰时段编排班表,提高效率。因此公司对运送团队的培养要积极重视,关系到送货时间、服务态度等服务质量,只有顾客满意才是企业根本生存之道。
2.成本控制能力。必胜宅急送对外送产品本身工艺的改变导致制作成本下降,同时为了符合大众化的品牌定位,其价格比必胜客餐厅低15%。必胜宅急送的发展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有能力压缩产品的利润。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送货上门食品达到一定金额后适当打折或减免一定金额的方式进行促销。自建呼叫中心、建立餐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培养外送团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架构、一些大型企业如:“百胜餐饮集团”几十年的管理经验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学习他们的运营模式从而得到自身的长期发展,以创新型的业务模式获得企业最终的成功。
3.管理体系。送餐服务不可避免会遇到特殊情况,如在用餐高峰期、特殊天气等情况下对产品外送的质量与时间要求等。在此类情况下若企业没有很强的体系和营运能力是做不到让消费者满意的。因此企业必须对自有呼叫中心进行领先管理理念并拥有一定成熟的管理体系架构,只有最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其宅急送业务的顺利运营。
[参 考 文 献]
[1]梁红岩.论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环节[J].生产力研究,2002(4)
[2]励建容.现代快餐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张素珍.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流动性普遍过剩,首先表现在银行存贷差持续增大,存贷比持续降低(见表1)。到2007年3月底,存贷差达11.47万亿元,且存贷比仍有下降的趋势。其次商业银行库存大量超额准备金,银行的负债成本较高。尽管央行已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将目光转向境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消化能力,以助于解决流行性问题。
(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汇缩水
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股市的不断高涨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储备激增。截至 2007年9月末,外汇储备已达14336.114亿美元。但近期美元持续贬值,在短短的几年内对欧元贬值幅度达38.1 %,对日元贬值24.3%。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已有外汇对外投资,以进一步平衡国际收支,利用投资收益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
(三)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升改革开放的水平
实施“走出去”战略要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培养一批优势跨国企业,这离不开国内金融的支持。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推动海外的兼并与收购。因此,商业银行进行境外投资,能使自身和跨国企业相得益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二、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汇丰银行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商业银行法》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这就为其海外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可走混业经营之路。
纵观世界顶级银行的发展历程,境外扩张是必经之路。以汇丰银行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汇丰银行开始了一系列并购活动,如1959年收购了英国中东银行和印度的商贸银行,1965年购买了恒生银行多数股份等。在20世纪90年代,汇丰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并举特别是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使汇丰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1997年在巴西成立了汇丰百慕大银行,1999年6月从马耳他政府手中收购了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1999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2006年12月收购巴拿马银行。通过一系列的境外投资,汇丰银行获得飞速发展。1969年汇丰银行资产额为30.32亿美元,居世界第82位;1985年居第30位;20世纪末,汇丰银行提出了以收购和在不同国家提供适合当地特点的服务为主旨的“世界性本地银行”战略取得极大成功。200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的排名,汇丰银行跃居世界第3位。
综上可以看出,汇丰银行的收购史也是汇丰银行的壮大史。由此,我国的股份制银行要想发展成为世界顶级银行,必须走海外扩张之路。
三、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国际金融的发展给我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使银行要承担着更大的经济风险,如通胀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汇率风险、游资风险,及非经济性风险,如自然、文化、政策、法律等风险。值得提出的是,在境外投资的初期,尤其要注意操作风险,即由于不当的内部操作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来看,要尤其强调以下风险:
(1)美国“次债危机”造成的金融动荡
“次债危机”自爆发以来已给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国际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截至8月 23日,为了救市美国共注资1300亿美元,欧洲3434亿美元,日本433亿美元,澳大利亚70亿美元,加拿大37亿美元,美国新世纪金融、美国房屋按揭公司等国际顶级金融机构已陷入破产、清盘的困境,高盛旗下基金、花旗银行等均遭受重大损失,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遭受几十亿元的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表示,这场危机造成全球性金融大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仍会造成不小的损失。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在国际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要警惕多米诺骨牌效应。
(2)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9.11”事件以来美元呈疲软态势,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持续贬值。在升值的巨大压力下,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持续下降。尽管相对于美元而言,日元和英镑也是在不断的升值,但是升值的幅度小于人民币。而和人民币相比,欧元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升值幅度比人民币更快,因此相对于欧元来讲,人民币仍处于贬值状态。当前商业银行的境外资产以美元为主,在美元资产缩水的巨大压力下,调整境外资产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就眼下,最可行的就是把美元资产转化为欧元资产。而从远期来看,欧元区政治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一贯的良好的货币政策,欧元也会相对坚挺。
(3)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目前,国际游资高达数万亿美元,仅以套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个,大量游资在世界流动,寻找投资机会,特别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度缺陷方面的机会。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投资商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因此,股份制银行在境外投资时要特别注意所投资地区的宏观金融状况,在大量国际游资涌入的地区要保持谨慎,不可以盲目追随。
四 、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的战略
(一)风险控制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是以传统的定性管理为主,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量化测量。目前世界广泛采用的流行的风险定量测量方法是VaR方法。VaR,即Value-at-Risk,被称为“风险价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VaR就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自己的投资可能遭受的损失。用数学公式表示:
Prob(P≤-VaR)=α或Prob(P>-VaR)=1-α
该公式的数学解释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度(1-α)下,一种金融工具或者投资组合的潜在的最大投资损失。当然,该方法还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测算出某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这也是该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投资组合战略
根据马克维兹的投资组合原理,证券组合会使个别证券的风险会彼此抵消,从而使得平均风险下降。在证券选择中,各种证券的相关性越差,风险分散的效果越明显。以股票的投资组合为例,风险分散的效果见下表:
根据上述原理,在境外证券投资中,标的选择上要采取投资组合战略,切不可孤注一掷,以有效地规避非系统性风险。
对于股权投资为言,要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以进行有效的组合。
(1)宏观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整体风险不一样。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发育成熟,风险较低;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对不成熟,风险较高。投资收益也不同,前者收益较稳定,获得巨额回报的可能性低,而后者收益虽不稳定,但有可能相当丰厚。
(2)中观分析。首先明确行业的特点和所处的周期,分析风险与收益,其次找准投资行业,尽量实现投资多行业化。例如,在发达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一些信息技术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兼顾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微观分析。要综合考察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此选择多个企业进行投资。例如,可以投资一些发展成熟的大企业,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对一些规模小,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高增长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风险投资。
(三)人才战略
当前的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体现在总量上为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滑,企业效益上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负增长。同时,部分先行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消除,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一)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滑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波动性明显降低。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先是在2012年1—2月份达到了21.3%的高位,然后迅速下降,3月份为11.9%,4月份为9.3%(见图1)。事实上,如果单从增速来看,这一速度并不是不可接受的。2012年1—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1%,处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但不是最低水平,高于2000年1—4月份的10.9%、2009年1—4月份的5.5%,略低于2001年1—4月份的11.3%和2002年1—4月份的11.2%。目前对工业主管部门造成压力的更多是这种增速加快下滑的趋势,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增速就进入了下滑轨道,而进入2012年以后增速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是符合很多研究者预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0;刘世锦,2010),但增速下滑速度如此之快却出乎意料。
(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
进入2012年以后,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变得十分严峻。2012年1—2月份、3月份、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滑5.2%、1.3%、1.6%。这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然而,这一轮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的下滑趋势却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是从2010年就开始了。受国际金融危机下基数较低因素影响,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点119.69%,然后进入增速逐步下滑的趋势,直至目前出现负增长(见图2)。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对较好,产业链中游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从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采矿等上游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轻工、烟草、医药等大部分产业链下游企业也基本维持稳定较快增长,相比之下,冶金、石化等产业链中游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导致了整个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二是内销型企业相对较好,外向型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食品、饮料等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利润稳定增长,相比之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利润下滑幅度很大。三是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相对较好,国有和外资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四是大中型企业相对较好,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据调研中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反映,2011年开始,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国际金融危机下,小微企业主要困难是缺少订单;目前主要困难是“招工难”和经营成本上升。企业有订单,但是难以找到足够的工人进行生产,难以获得贷款用于资金周转,或者是生产成本太高,无利可图,甚至是越接订单越亏损。
(三)部分先行指标呈现下行趋势
一般来讲,工业经济景气指标体系包括先行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体系和滞后指标体系。其中,先行指标主要用来预测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走势;一致指标用来描述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滞后指标对经历过的经济状况进行验证。不同研究者在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采取的指数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发电量、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却是几乎所有研究者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均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先行指标。从这些先行指标来看,工业经济目前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发电量从2011年开始就进入了较低的增长速度,而2012年4月发电量增速进一步下滑到0.7%的历史低点;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在2012年增速也均出现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4月份分别为-0.3%、7.9%、2.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更是快速下滑,从2011年年中的25%左右下滑到2012年4月的-4.2%(见图3)。这些指标的下滑说明了中国工业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二、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
一、前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水资源十分少。在我国的近七百个城市中,其中的四百多个常年缺水,其中的一百多个严重缺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危机,解决这一问题无非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扩展水源,一是推广节水技术。也就是常说的开源与节流。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对工业用水进行开源和节流会对整个城市用水产生重大的意义。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和大家讨论的是城市工业用水中的开源,也就是工业中水回用。工业中水就是区别于上水和下水的水,上水就是来自供水厂的自来水,下水就是城市污水。
二、工业中水回用的要求
1955年,日本人就开始了中水回用。1980年,美国的中水回用工程已经有了五百多项。以色列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是个长期缺水的国家,所以特别注重对污水的回收和净化,在这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以色列法律明确规定:海水淡化前,污水必须用尽。1958年,我国开始对城市污水回收利用进行研究,目前我国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中水用于工业冷却水。
对工业中水回用有以下要求:
(一)工业中水可以进行大规模处理;
(二)处理后的水量稳定,有稳定的中水来源,处理后的水质符合标准;
(三)初投资、运行费用比较廉价,经济上可行,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
(四)处理工艺适宜、可行;
(五)污水水质稳定,来源较固定;
(六)不对生产的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不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起来可以说大致有三方面,分别是:处理工艺、用途、水源。处理后水的用途和中水的水量、水质决定了中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和形式。而系统的规模和形式又决定着成本,成本又决定着水价,
三、应用前景
在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十分大,平均每年达到了四百亿立方米,而现阶段的处理率仅达到了百分之十。我国水资源的缺口也十分大,缺水量已经达到了六十亿立方米,如果市政处理水可以全部回用,那么一半的缺水量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在我国,污水处理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处理量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低,这样一来单位成本就更是越来越低。再加上我国日益加强对工业用水的限制,所以工业中水回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工业中水回用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发展这一技术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
四、约束性因素
我国对中水回用的技术主要是膜分离技术,这项技术本身约束着中水回用的推广。而且工业中水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还存在一些别的约束性因素。
(一)工业中水本身的缺陷有:
1、水量不足以满足工业用水量,还需供应其他水;
2、工业中水中的污染物有些很难去除,即便能去除也要花费昂贵的成本,经济上制约着推广。
(二)中水回收技术的因素:
1、中水回收核心技术国产化程度不足。近些年来,膜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十分迅速,无论欧美还是日本的膜装备销售商,都十分看好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日本某膜制造商都曾说过,在2012年前后,中国将成为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膜使用量虽然大,但生产却远远滞后。目前,中国的膜市场上占主要的是进口膜。近十年以来,中国国内不断有膜生产商出现,而且价格上占有优势。但在抗污染性、使用寿命、研发等方面还远远落后进口膜。因此,在总体竞争优势方面,国产膜不及欧美日等国家。
2、回收技术标准化问题。膜的运行参数、抗污染性、使用寿命、节流效率、形式、材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没有统一的膜使用和生产标准。很多项目在进行小试或中式后,然后选定设计参数和供货商,然后才能进行启动。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欧盟耗巨资启动了研究该问题的课题,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尚未结束。
3、膜技术专业化使用不足。膜技术无论技术本身还是应用,技术含量都十分高。用户在使用时,由于经验不足等自身原因,导致了膜使用寿命降低或出现运行故障,用户因此而降低了对该技术的认可。因此,膜技术在中水回收和利用方面推广时,要进行专业化的运营和制造,还要建造专业化的工程。在运行时,可借助专业化运行公司的经验。这样可以提高膜的使用效果,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将膜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水处理技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技术。2003年时,膜市场主要被美日占领,欧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膜技术作为了高新技术的一种,并组织全部成员国进行装置开发和应用开发。
(三)其他约束性因素有:
1、水价太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水价比较低,这既影响了节约用水的发展,也导致了用自来水比用回收的工业中水贵不了多少,这样就导致了工业中水回收缺乏经济效益,也缺乏市场。勉强建立了项目和工程,也由于费用问题难以为继。
2、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大部分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没有考虑中水回收管道的修建。在市政管道建设和修路时,也没有预留。有些道路下面已经铺满了管道,中水管道已经无法铺设。有些道路尽管可以铺设中水管道,但要破路才能进行铺设,这既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城市交通。
3、中水资源共享及统一规划的制约。由于中水水质存在多样性,而生产企业自身回用领域的狭窄造成中水的大量浪费。就中水回用本身来说,也存在一个开源的问题,就是开中水使用之源。例如:为了提高中水使用率,彩虹(张家港)平板显示有限公司除了将中水回用于工艺冷却水等生产用水,同时积极开拓,将剩余中水资源回用于办公楼卫生间用水及厂区绿地浇洒用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产生大量具有回收使用价值的中水,但自身却不能完全消化,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渠道与机制,造成大量的中水资源按照工业废水一样排入了废水处理站。
4、融资问题。我国现在的工业中水回收工程大部分是政府投资,这是很难解决融资问题的,也会导致质量降低和资金不足。因此,要拓宽主要融资渠道,可以引进外资,也可以鼓励民间融资。尽快使中水回收利用实现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洪鲲.我国中水回用的前景及约束性因素分析[J].重点行业COD减排实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6.
1.美国次级债务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发生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对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人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的按揭贷款人所发放的贷款。由于受到美国在过去的6 ,7年间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有些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扩大,进而达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2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原因
次级债从风险积聚到危机的瀑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危机,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具休的成因看,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2.1次级贷款在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
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利率不断下跌或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假设之上,显然制度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基础。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人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 2在缺乏传导隔离机制下.高风睑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
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在资本市场上去流通,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次级债风险由于通过证券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表面看,风险是分散了,但实际上它可能传导到证券市场,让投资者购买本来达不到投资等级的资产。
2.3商业银行没有做到严格的风险防范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者的准人标准,美国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但是近几年已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以吸引购房者。银行为短期利益降低房贷政策,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人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商业银行承担了贷款的百分之百的责任。
2.4政府的监管缺位,应对危机能力较差
次债危机过程折射出了美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和信贷结构的不完善,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而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
2. 5次级债信息不透明
公共产品应该接受监督,信息公开透明,次级房贷债券主发行过程中信息就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往往就会隐藏危机,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3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受到美国金融机构那样巨大的冲击,但对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管理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3.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
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人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3. 2注意金融创新产品离风险的属性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任何金融产品都是一把“双刃剑”。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必须科学推进金融创新。
3. 3完兽我国个人征信系统
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时间不长,1数据库积累、信息收集范围、地域的无死角覆盖上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将大大减少由于借款人欺诈所引起的消费信贷风。
3.4商业银行要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z制度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要求,并结合我国银监会的相关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要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管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179-1
1 概述
纺织工业是对纺织纤维进行加工的工业。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棉、麻)、动物纤维(毛绒、蚕丝)、矿物纤维(石棉)三类;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又分为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和矿物纤维,合成纤维有聚酯纤维(涤纶)、聚酯胺纤维(锦纶)、聚丙烯纤维(腈纶)、聚乙烯纤维(维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聚烯烃纤维(丙纶)等。这些纤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纺织工业生产一般包括纺纱、织造、染整三大块,但不同类型的纺织业其工艺流程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哪种流程,污染物均主要在染整过程,纺纱和织造过程污染较轻。主要的环境因素为纺纱、织造过程中产生的落花,织造过程中织机发出的噪声,机器检修时产生的废油,纤维的潜在火灾(一些合成纤维在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染整过程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治理技术。
2 染整工艺简介及环境因素分析
染整过程一般包括前处理、染色及后处理三个部分。
2.1 染前处理
染前处理的目的是除去纤维上所附着的杂质及在纺织过程中所带入的物质,如染浆、油剂等添加物,染前处理一般包括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等。
2.1.1 烧毛。烧毛是将织物表面的纤毛经直接火焰燃烧的方式去除,使其表面光滑。烧毛过程是让织物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一排由燃气组成的火焰屏,将织物两面的纤毛烧掉,然后进入水槽熄火,同时降温。此工序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燃气的消耗、燃气和织物的潜在火灾、烧毛过程产生的废气(烧羊毛织物时有臭味)、水的使用和废水排放。
2.1.2 退浆。为了防止纱线在织造时断头,大部分纱线要上浆以增加其强度。浆料有天然浆料和化学浆料之分,天然浆料为淀粉类,化学浆料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等,但在下一步加工前必须将浆料退去,称之为退浆。退浆剂可以是酶、酵素、酸、碱等,将织物浸在装有退浆剂的设备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浆料溶于水中而被去除。此工序环境因素主要有退浆剂的使用、水的消耗、退浆废水的排放。
2.1.3 煮炼。煮炼是染前处理的重要环节,各种纱线和织物在染前均需经过煮炼处理。煮炼的目的是除去纤维以外的各种粘附物质,包括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物质或纤维形成过程中添加的某些物质。如羊毛脂、羊汗、丝胶、油污等。一般棉织物的煮炼温度为120-130℃,煮炼剂为10-15g/l,煮后要用清水将棉织物清洗干净;羊毛织物的煮炼一般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因为羊毛在较高的温度及较高的PH值条件下会水解。所以羊毛织物的煮炼温度为80-95℃(白胚煮炼选择90-95℃;色胚煮炼选择80-85℃),PH值调整在6.5-7.5,煮炼完成后要进行洗炼,洗炼一般为皂洗。加入纯碱将PH值调至9-9.5,皂洗后要进行冲洗,直至洗净织物为止。此工序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纯碱、烧碱、皂液等),能源的使用、水的使用及废水的排放。
2.1.4 丝光。为了改进棉纤维的物理性能,如光泽、吸光性、拉伸强度及增加与染料的亲和力,需用较浓的碱对棉纤维进行处理,丝光用的烧碱浓度为200-300g/l,温度选择20℃以下。棉纤维用碱处理后生成碱纤维素。经过丝光后的棉布中会有一些碱残留在棉布上,这些碱对后续的印染加工有妨碍,需用稀硫酸将其中和并冲洗干净。此工序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酸、碱)含碱废水排放、水的使用。
2.1.5 漂白。纱线及其织物经过煮炼后,大部分色素被去除,但天然纤维中仍残留有少许色素,需进行漂白处理,棉纱和棉制品常做漂白处理,羊毛及其织物一般不做漂白处理,合成纤维也不漂白。常用的漂白剂为次氯酸钠和双氧水,漂白后要对织物进行冲洗。此工序主要环境因素有漂白剂的使用及潜在泄漏、水的使用、冲洗废水的排放。
2.2 染色、印花
染色是指在有关染料组成的染浴中,加入其它助染剂,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白色纱线及其织物进行全面染色的一个过程。由于染料与纤维分子结构及染料性质的不同,染料对纤维具有选择性,即某种染料只适用于某种纤维。染色的过程非常复杂,既有化学作用又有物理作用。为了保证印染效果,常需加入多种助剂。
染料品种繁多,有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反应性染料、冰染染料、氧化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等。其中硫化染料、还原染料、反应性染料、冰染染料主要用于棉织品的染色;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常用于毛织品的染色: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纤维的染色;阳离子染料主要用于
腈纶的染色。
以活性染料对棉布连续轧染染色为例,其染色过程为:调配染料溶液轧染棉布烘干(红外、热风)轧碱液气蒸固色皂洗水洗烘干。
染色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非酸即碱的介质中进行。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酸碱废水;当采用酸性媒介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时,在染色过程中要加入红矾钠(重铬酸钠),故洗涤水中会含有六价铬,铬为一类污染物,需在车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至综合污水处理厂。
此工序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酸、碱、染料、助剂)、能源消耗、水的使用、废水的排放(PH、COD、BOD、SS、色度、铬、六价铬、苯胺等)。
2.3 后整理
根据织物的不同用途,选用某种组合化学品和后整理剂对染后的织物进行加工,使织物具有抗静电、阻燃、防皱、免烫、柔软感、防霉蛀等性能,所有的后整理剂多为树脂类的表面活性剂,以树脂做后整理的工业为例,其过程为浸轧预烘烘焙皂洗。由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此工序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整理剂、皂液),水的使用、能源的消耗、废水的排放、织物的潜在火灾。
3 废水处理
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的污染物是印染废水的排放,废水中含有染料、助剂、浆料、纤维素等。如果使用酸性媒介染料和金属络合染料,废水中还含有铬,铬的去除一般是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调节PH值使之成氢氧化物沉淀。常用的还原剂为铁盐和铁屑。
印染废水可采用以下流程进行处理:格栅调节池生化池沉淀池汽浮池脱色池。
脱色剂可以使用次氯酸钠、双氧水、也可使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进行脱色。生化污泥经浓缩、压滤后进行焚烧处理。
4 清洁生产工艺
纺织行业的清洁生产主要是在染料选择时尽量选择环保染料(不含苯胺类物质);漂洗时采用逆流漂洗,以节约用水;丝光淡碱回收利用,冷却水循环使用。
[中图分类号] R71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45-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013
[收稿日期] 2010-09-27 [修回日期] 2010-12-05
[作者简介] 姜清明(1971-),男,江西南昌人,主管检验师。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combine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JIANG Qing-m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 Shaoguan 512028,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combine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Methods: HPV-DNA checking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ho underwent TCT and showed positive(ASCUS and above)during June 2009 through December 2009.Results: (1) The number of TCT positive combined HPV infection was 116, including ASCUS 69(60%), LSIL 36(31%), HSIL 6(5%), SCC 5(4%). 39 out of 116 cases were the highly risky type of HPV, with the positive rates 16(23%), 14(39%), 4(67%) and 5(100%) respectively in AUSCS, LISL, HISL and SCC, indicating SCC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high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2) The average age of the 39 high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cases was 42.1, while it was 33.5 in the 77 low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cases, which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CT an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which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llowing up patients.
[Key words]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human papillomavirus; cervical lesions; diagnosis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1]。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2]。本研究将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用于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以期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TCT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及以上的患者共340例,年龄19~72岁,平均39.7岁。排除急性生殖道炎症,至少半年内未进行任何宫颈病变诊治处理,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TCT仪,购自美国新柏氏公司;HPV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购自深圳凯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电子阴道镜为SLC-2000B型。
1.2.2 液基细胞标本采集及处理 采用专用塑料刷收集宫颈外口和颈管的脱落细胞,将收集的细胞洗入盛有Thinprep细胞保存液小瓶中,保存液中的标本经Thinprep 2000系统程序化处理(将标本中的黏液、血液和炎症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经高精密度滤器过滤后转移到静电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制成直径为2 cm的薄层细胞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1.2.3 HPV检测实验方法 采用凯普HPV核酸扩增分型检测系统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的检测,将剩余在Thinprep细胞保存液小瓶中的标本移入1.5 ml微量离心管中,14 000 r・min-1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保留管底的细胞块,加入50 μl裂解液悬浮沉淀,100 ℃水浴加热15 min,14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行PCR扩增、杂交、洗膜及显色。检测高危型亚型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和低危型亚型6、11、42、43、44、CP8304等21种基因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方法
1.3.1 细胞学诊断标准 采用2001年TBS诊断标准[3],包括正常范围内(within normal limit, WNL)、意义不明的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中ASCUS、LSIL、HSIL及SCC为细胞学检查阳性。
1.3.2 HPV-DNA扩增结果判定 倒去显色液,用清水冲洗1次膜条,肉眼观察检测结果,HPV单一感染时,在膜芯片上相应HPV亚型探针位点处可见到1个蓝色斑点,双重或多重感染时在膜芯片上可见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色斑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行χ[WTBZ]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TCT结果
TCT阳性合并HPV感染者共116例,ASCUS、LSIL、HSIL、SCC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详见表1。
表1 TCT结果
注:各组间阳性率比较,P<0.05
2.2 TCT阳性时HPV高危型感染情况
116例TCT阳性标本中HPV高危型39例,阳性率3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ASCUS、LSIL、HSIL、SCC各组间HPV高危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TCT阳性时HPV高危型感染情况
注:各组间HPV高危感染率比较,P<0.05
2.3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比较
HPV低危型组共发现ASCUS 53例,LISL 22例,HSIL 2例,SCC 0例。ASCUS与LSIL患者多分布于HPV低危型组,HSIL与SCC患者多分布于HPV高危型组,同时提示SCC与HPV高危型感染密切相关。见表3。
表3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比较
a 与ASCUS+LSIL比较, χ212.65, P<0.005
2.4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发病年龄的比较
HPV低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下患者,高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上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表4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发病年龄的比较
a 与≤30岁者比较, χ28.40, P<0.01
3 讨 论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可以经过医学干预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HPV感染是宫颈癌重要的致病因子。传统的巴氏涂片法由于取材、制片、诊断等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较高的假阴性率,已逐渐被TCT技术替代[4]。本研究通过TCT检测共搜集ASCUS及以上患者340例,其中HPV阳性者116例,阳性率34%。HPV基因检测是直接针对病因的检查,本研究发现,HPV低危型多分布于ASCUS与LSIL患者,高危型多分布于HSIL与SCC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说明HPV感染危险类型与细胞学分级一致,低危型者细胞分化好,高危型者细胞分化差,5例SCC患者均为HPV高危型,与杨毅等[5]报道的HPV感染与CIN病变级别类似。
HPV低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下患者,且感染率高,高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上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HPV感染危险类型与患者年龄有关,30岁以下年轻患者多为低危型,30岁以上患者高危型明显增多,其中31~50岁患者高危型的比例最高,与临床上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多位于该年龄段相符合,高危型以HPV16、HPV58、HPV52亚型为多,与Lin等[6]报道的一致。116例HPV阳性患者中35例(30.2%)患者合并多重感染。高危型及多重HPV感染可能是宫颈癌的危险及促发因素[7]。
高危型HPV病毒可以从感染到癌变的全过程中检出,并且可确定已经发生细胞形态改变者的病因;TCT能检测已经发生的细胞学改变,可判断是否进入亚临床或者临床期;两者联合既有利于预防又有利于治疗指导,所以HPV基因检测联合TCT在子宫颈癌的防治中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Ell K, VOURLEKIS B, XIE B, et al. Cancer treatment adherence among low income women with breast or gynecologic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atient navigation[J]. Cancer, 2009,115(19): 4606-4615.
[2] BOSCH F X, MANOS M M, MUNOZ N, et al.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 cervical cancer: a world wid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study on cervical cancer(IBSCC)Study Group[J]. J Nati Cancer inst, 1995,87:796-802.
[3] SOLONON D, DAVEY D, KUMAN R, et al. The 2001 Bethesda System: 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 JAMA, 2001,287(16):2140-2149.
[4] 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09-312.
>> 关于中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分析 手机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手机市场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智能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银行业监管研究 我国手机游戏产业的兴起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手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手机银行发展之路探析 手机银行发展与安全 浅析手机支付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在手机媒体中的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博弈分析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中国手机产业现状的SCP分析 基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手机里的“小银行” 纠结的手机银行 手机和电视遥控器的博弈 多环节博弈的手机支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 Based on
Mobile Phone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LIU Li, ZHANG Xiaoqin, PANG Li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发展中的主要业务之一,它能够提高银行收入水平、推进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也在不断提升。随着这个发展趋势,当前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只靠传统的商业银行已得不到满足,因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内容。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依照管理运作方式又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通俗的说,理财顾问服务就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并给客户相应的投资建议、以及介绍个人理财产品。而综合理财服务是银行得到客户的准许,依照双方事先商定的合同,对客户进行财产管理以及投资,此中的投资收益按照方式同享,投资风险依照商定方式共担。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优势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潜力巨大
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相当于他国来说开展得较晚,市场发展的空间较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投资者和居民心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点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放心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根据公众意见调查中心2012年上半年的例行调查显示, 96.1%受访者对银行在吸收居民个人存款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94.3%的受访者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决定将钱存入银行的;91.7%的受访者将钱存入银行是因为银行提供的“高品质的服务”。从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储蓄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是放心的,由此可以得出,只要银行能够做好推广和宣传活动,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及产品的销售将不成问题。第二,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联合其他的经营方如保险、期货、基金、证券等进行联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也有利于其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相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能更好地吸引客户进行投资。其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活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大部分投资者会倾向于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也有等级之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情况、不同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等级的理财产品。其中:第一级为PRI级极低风险等级,第二级为PR2级较低风险等级,第三级为PR3级适中风险等级,第五为PR5级高风险等级。除了最后一级的风险较高,其他等级的风险级别均较低,且第五级风险也略低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银行具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对于风险的抵抗和应对能力较强,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收益。因此,对于大量投资者而言,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而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优势之一。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较为贫乏
各行各业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本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但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者专业素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不少从业人员对于本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具体范围了解不够清晰,对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也缺乏深刻地了解。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期权,期货等内容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方面了解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业务员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难以得到客户的满意,最终导致业务难以推广。
(二)专业化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时期,坚持从客户角度出发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但从目前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却有待提高,个人理财业务能否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青睐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服务质量决定的[5]。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地搜集,包括客户的预期投资消费行为、经营和收入状况、个人偏好等,然后通过专业人才和专业操作对此进行专业的分析,最后帮助客户进行专业的个性化理财规划。近年来,各商?I银行虽然也在锲而不舍地设计新的理财产品,但所设计的产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同质化现象。银行在设计新的理财产品时,只是在其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有形成富有客户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能够吸引顾客,所以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上均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三)理财产品单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各银行均开展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过大。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单一,产品大多用来给客户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办理贷款,客户收款及付账等,关于投资类的理财产品不够全面,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都主要以模仿为主,没有依照本身的特征,结合整理市场情况,设计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
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理财人员
从上文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专业理财人员数量不多,绝大多数理财人员只是单纯的介绍以及销售产品,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理财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一,银行建立资格考核,增加银行理财业务的从业难度,丰富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利于我国理财业的发展。第二,安排理财人员之间相互探讨金融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第三,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培训课程,鼓励员工去国外学习交流,也可以自己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理财队伍。第四,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健全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人员行业标准、职业道德。
(二)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品缺乏自身特色成为导致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新的理财产品。首先,?y行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只是复制加修改,要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设计出有本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作,虽然是不同行业,但双方互相提供建议与帮助,能够减少市场的竞争压力。客户不同,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也应有不同之处。每位客户的行业,风险偏好,收入状况及消费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银行需要结合不同客户设计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财计划,推荐适合客户自身的理财产品。
六、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未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如何成为了各银行特别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总体上应该是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足分析
从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不足来看,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劣势主要为人才劣势、市场劣势以及业务综合性劣势,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思想的转变,这些劣势和困难最终可以被克服。就目前我国专业学习的情况来看,财经专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热门专业,银行只需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弥补其中的人才专业性缺漏。而人才的配置对于创新产品理念和业务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推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
(二)优势分析
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人们对银行的信赖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风险优势将会更加明显,人们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未来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会更加稳固。
(三)前景预测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