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应急管理基本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还在蔓延、扩大、深入,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之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而且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失控,能源浪费比较严重,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增加。另外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陈旧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运输管理不善,生产过程中产出大量次品、废品,造成的质量损失非常之大。一方面核算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为达到一些目的进行人为调节,企业看起来盈余而实际上却是亏损。再有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够完善,企业讲利润,不讲成本,短期行为泛滥;成本管理松弛,人员素质较差,审计监督不力等等造成企业成本核算不实。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这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来说如同在伤口上撒盐,因此成本管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市场竞争压力逐步增大,成本管理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探索当前钼矿加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对降低消耗,提高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二、什么是“1+1”成本管理机制
“1+1”成本管理机制即“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管齐下,深度挖掘内部潜力,从而达到控制消耗、提高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突出特征,是强调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是一个整体过程,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益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指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并重新选择和构建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包括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等。
在这里,技术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手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综合作用于生产经营是目的,这就是生产经营企业“1+1”成本管理机制的实质所在。
三、“1+1”成本管理机制的应用实践
栾川龙宇钼业小庙岭选矿公司是一家大型钼矿加工企业,始建于2005年,至2008年末建成投产,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栾川县冷水镇南妮湖村,隶属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现日处理矿石达12000吨,日生产合格钼精矿20吨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大型钼矿加工企业。“1+1”成本管理机制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年轻而又迫切需要成本控制的日益发展壮大的企业中应运而生,并创造了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面对新厂、新人、新设备、新工艺,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扩大,成本管理首先要从技术创新入手。比如碎矿系统生产工艺改造——随着矿山开采位置的不断变化,由于矿石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原矿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必须通过对选矿工艺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矿石性质变化,才能保证选矿指标达标。此改造通过在碎矿工艺段更换新型筛板,提高筛分效率;加装皮带安全保护装置,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比如精选系统工艺改造——随着市场销售形势的变化,不同时期对精矿品位的需求各不相同。高品质的钼精粉产生的效益丰厚,所以我们必须从产品质量提升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同时,综合平衡品位提高产生的成本增长效应,以期实现效益最大化。于是在精选系统新增精Ⅲ浮选柱一个,改善了精选系统浮选效果,达到了优化工艺,稳定指标,提高产量的目的。
栾川龙宇钼业小庙岭选矿公司不仅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研发实践,而且注重管理创新的发展应用。“管理创造效益”这句话,已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广泛关注,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利用管理技术、方法、理念与制度的转变来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总体实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比如药剂管理动态化——在钼矿加工企业中,药剂添加关系着生产工艺指标的稳定,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改进,药剂安全关系到每一名员工的身体健康,而药剂成本则在生产成本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药剂的广泛使用对企业的影响日益突出,选矿公司通过药剂替代实验和药剂添加制度的优化组合,根据矿石性质,改变药剂添加方式,既消灭了有毒药剂带来的安全隐患,又降低了选矿成本,可谓是一举双得。比如定额指标具体化——统计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消耗,准确测算消耗定额,实现各项可控成本指标的逐级分解和落实,构建“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定额指标管理体系,做到“事事有标准,处处有定额”。通过将实际消耗与定额指标对比,找出差距,分析不足,制定改进方案,降低成本指标。再比如物资申报规范化——首先规范物资计划内容。在思想上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掌握企业内部物资储备情况,做到计划内容与生产实际相匹配,避免出现库存物资积压。同时,按照龙宇钼业材料配件编码,分门别类编制物资计划。其次明确计划审批权责。各单位根据年度材料费用预算,结合月度生产经营计划、检修计划及材料,认真编制月度材料需求计划。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审批权限和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还要严格计划上报节点。统一下发物资计划编制模板,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上报时间节点,减少计划外申报、追加申报,确保物资采购流畅顺利。
企业的发展与效益的增加,很大层面上源于企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而管理创新是手段、是软件、是剂,能在技术创新解决了硬件问题之后更好的组织硬件资源来发挥他们最佳性能,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
四、效果评价
栾川龙宇钼业小庙岭选矿公司通过实施“1+1”成本管理机制,提高了产能和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了消耗,使得公司效益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逆势上扬。下面仅以药剂消耗作一对比分析,近四年来的药剂单位成本如图1所示,由上图可知,四年来,选矿药剂单位成本持续下降,12年的药剂单位成本仅是09年药剂单位成本的五分之二。我公司年处理矿石均在330万吨以上,仅此一项年节省成本580多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由上表可知,无论是煤油、2#油,还是抑制剂,近三年来均呈大幅下降趋势,经济效益自不言说,成本控制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五、结束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1+1”成本管理机制,并通过在钼矿加工企业的实践应用,证明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成本管控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而当下经济危机的阴霾还笼罩着整个社会,因此谁控制住了生产成本,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无疑“1+1”成本管理机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3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本科教育水平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构建一支服务意识强、高效的实验管理队伍尤其重要,但是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调动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其能量,也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针对我校的实验管理队伍实际现状,研究实验管理队伍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验管理队伍的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学校也非常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队伍人数不断壮大,加大实验示范中心的设备和投入等硬环境的建设,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1 组织机构的脱节
由于实践教学管理的内容的复杂性和部门交叉较多,导致了中间二级学院级的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和工作的脱节。经常出现某些实验管理工作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而随机抽调一个人滥竽充数的现象。
1.2 人员稳定性较差
多数二级学院的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专职岗位设置较少,有不少部分的人员都是兼职人员;还有一些是新进实习教师,熟悉一年就离开,也是导致实验管理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1.3 自我认可度不够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与在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实验管理岗位的教师存在着收入偏少,技术职务晋升慢,进修机会较少,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工作中出成果较少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实验管理人员心理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自我认可度不够。
1.4 服务意识不强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管理人员,始终都应该以为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服务为宗旨,但是有一些实验管理人员却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服务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会流露出一些不合作、嫌麻烦的不好情绪。
1.5 实验管理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
总之,由于实验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实验管理队伍也具备一定的特点:专业性、实践性、复杂性,正是这些特点对实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实验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高校普遍存在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具体步骤,就是在年终的时候发放考核表让老师填写。其实,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分析、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等五个方面的管理活动。高校重视的仅仅是考核,因此出现了“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现象。
2.2 强调科研,弱化实践能力
在实验管理队伍能力的考核指标上忽视了实验队伍的特点,更多强调的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等级,而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改革上花费了多少精力,或在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投入了多少精力,考虑的就比较少,甚至在工作量的计算上,带同样课时的实验课的系数还要低于理论课。
2.3 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虽然实行绩效改革已经两年了,一般教师都很清楚,每年只要没有大的教学事故,基本上就不会影响本年度的考核,也认为是走个过场,没多大价值。最后的考核结果也就简简单单的以五级的形式反馈大家。在考核时,指标设置时往往也很少考虑到实验人员的工作特性,大都是根据各人经验和印象做出判断。这样的形式管理,会造成实验管理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使其工作动力不足。
3 针对实验管理队伍现状及绩效管理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大实验示范中(实验室)的建设投入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管理队伍软环境的建设。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时,注重队伍建设,突出实验管理人员的作用和地位,调动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其潜能和能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1 顶层结构的设置
这里的顶层结构包括符合学校运作实情的实验管理机构和职位的设置,细化到具体的岗位职能划分和实验管理人员配套制度的完善。要理清思路,自上而下,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的顺畅。
3.2 针对岗位分工,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理论与实践不分家,两者具有同等地位。但实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设定实验管理人员考核指标要区别于理论教师,可以从实验管理人员的实验教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实践创新和改革能力、团队建设等四大方面进行测评。根据实验管理不同的岗位,考察也要一定的区分。这样可以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具有一定的激励效果。
3.3 注重绩效的反馈与应用
这点往往被忽视,可以通过面谈或电话的形式,对考核结果较差的人员进行分析,并要提出自我改进的方案,并及时跟踪,重点看下一年的考核结果,这样会真正达到绩效管理的作用。同时,针对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出一定的实验人员的激励措施。
3.4 加强对实验管理队伍的激励
激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物质方面,一个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适当提高实验管理岗位的津贴的额度;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基金,仅针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设置实验方面的专项奖励基金。精神方面,设立实验管理队伍的荣誉称号,譬如“优秀实验管理人员”、“实验室先进工作者”;注重实验人员的专业培训。并且激励机制应该与人员的绩效反馈配套起来,有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DB/OL].http:///edoas,2007-4-6.
[2]陈慧芬.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27-01
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管理性、服务性的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一般行业要高的职业道德,首先在政治上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保守档案机密,而且要依靠职业道德规范的内聚力形成制约力量依法治档,依照《档案法》对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度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去做。
1.档案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坚定的政治素质:档案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1.2 优良的思想品质:要干一行爱一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能忠于职守,严守秘密,无私无畏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
1.3 扎实的工作作风。工作中要做到积极主动,热情周到,把能为利用者解决问题、排扰解难,看成是工作中的最大乐趣。
1.4 广博的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称职的档案人员,既要学习本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为广泛的知识涉猎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1.5 过硬的技术本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档案人员必须很好地学习掌握档案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成为业务精通的行家里手。
1.6 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具备“四心”,即安心、热心、耐心、信心。“安心”就是安心档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心”就是满腔热忱,诚心诚意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耐心”就是摆正位置,耐住寂寞。“信心”就是树立在档案这块天地里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2.档案管理措施探讨
2.1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通过修改和完善档案日常工作规章制度,统一档案工作标准,加强档案管理。加强领导管理,设立专门领导小组。科学合理、简明实用地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主要约束服务对象和执行者。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建立奖惩机制。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推进。聘请档案管理专家指导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实行档案年度评比制度,每年组织一次档案管理工作集中检查。
2.2 遵守章程,规范操作。档案管理员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按照管理章程操作。对原有档案进行重新规范整理,实现标准化管理。档案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要坚持集中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完备、科学鉴定、安全保管、查找方便的基本原则。在收集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及时追加新的资料,准确全面的完善档案。档案工作年初要有计划,年末要有总结。对档案进行编目和检索,可以为档案的查找提供方便,解决了很多供需矛盾。为更好地保护档案安全流通可以在档案管理中建立借阅档案登记簿,档案转入、转出登记簿等。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档案。加强档案的信息开发和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和资料查找提供方便。
2.3 档案管理交接规范化。一是档案交接要纳入议事日程,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按程序办理。二是档案管理员在离岗或离职时要充分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管理员对所保管的档案全面清理,催还借出的档案,整理好借据。分类归档零散材料,对交接工作进行日程总结。三是认真做好档案交接监督管理工作,对交接工作负责。四是加强档案交接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交接双方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4 档案管理程序规范化。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思想道德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信息操作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更能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二是资金投入充分,配置硬件设备,保证档案库、档案室日常保管工作所需。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三是分门别类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保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方便日后查找和其它工作的利用。四是建立档案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档案管理业务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样在总体考核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同时又能检验档案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五是寻找外援,加强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可以采用会议指导和现场操作指导的方式让档案专家指导工作,这样更容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更好地找到解决的办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2.5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微机应用,网络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标志,档案作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要加快微机管理与利用,档案的微机管理具有以下优势。
(1)减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时效。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微机处理后,就可把按“卷”立卷归档,改为按“件”整理归档。由于实现随机管档,就可将过去的集中立卷,改变为平时随时整理文件归档。这样,集中的工作量,就变为分散的工作量,而且可随时补漏增缺,使文档不形成存积,提高了归档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归档的目的和检索利用的方便。
(2)微机管理有利于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微机网络管理,文档按“件”整理微机归档,文件插入就十分方便了,只需按一下键盘,修改一下档案目录就完成了。
(3)微机管理保持了文件的历史原貌。微机网络管理按“件”随机存档后,整理工作就不存在@方面的问题了。只须把诸如报表、图纸等文件折叠成统一尺寸归档即可。
(4)利用档案资料方便,检索简便,准确率高。微机的应用,网络的开通,为摆脱以往的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完成档案管理由案卷级向文件级管理的转变,将手工立卷变为微机自动管理,就成为可能。只有这样,才会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质量、精度和效率,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质的飞跃。
(5)微机管理更有利于文档的保密。微机管理将其改为单份文件提供利用,利用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达到了文档保密的要求。
(6)微机管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管理进行微机管理后,档案人员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档案编研和二次信息开发利用上来,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的效率,使档案管理在提供利用服务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时效价值。
新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管理理念转变,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总之,档案事业是需要时间磨砺的金子,期望见到光芒没有捷径可走。古人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坚持不懈地做好那些看似容易、平凡、琐碎的收、管、用。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无数具体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档案事业乃至社会发展不需要急于求成、急攻近利的浮躁,而需要踏踏实实、苦干实干、自甘寂寞。要做到无私奉献还应当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尤其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参考文献
[1] 左成林.努力做好技术档案工作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贡献[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4,(02).
1引言
个体知识分享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个体在复杂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行为。许多学者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鉴于知识分享的社会化性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人们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对知识分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组织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更成功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影响组织内资源交换的数量和范围,并通过影响知识交换和整合的动机、机会和能力影响智力资本的创造。那么,组织社会资本通过何种路径以及如何影响知识分享动机的产生,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未做详尽说明。本文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学解释,说明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原理和过程。
2个体知识分享行为产生的心理学阐释
个体是否分享他们工作中的知识,取决于他们的知识分享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图从而影响行为,因此应研究影响个体知识分享态度的因素。知识分享不会自然发生,个体致力于知识分享的意愿是持续知识分享行为的关键,因此个体知识分享的意愿或动机成为行为发生的源泉和起点,知识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识别何种刺激能促使个体产生分享知识的意愿。个体行为意愿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论、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个体意愿的产生。
tpb是在tra之后由ajzen[11991年创立,它弥补了tra假设的缺陷,期望能够对个体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根据tpb,影响行为的因素是行为意愿,而意愿又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价,它受行为信念影响;行为信念是个体拥有的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及对结果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定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所感知的社会压力,它反映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受社会标准规范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的执行某特定行为时的难易程度,它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行为执行的因素的知觉。当个体认为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就会越少,则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根据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如果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在价值观念、主观规范、共同信念等方面认可知识分享行为,个体感知的外部因素(组织规范、价值观念、组织结构、组织气氛、组织支持等)能够支持、促进知识分享行为,行为者认为通过该行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大而且结果不会对自己不利,则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就越正向,从而就越有利于知识分享意愿和行为的产生。
3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路径分析
3.1组织社会资本
由于对社会资本研究的主体和视角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概念表述。leana等2002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共有资源而非某个体或团体所控制,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内反映社会关系特点的资源,它通过成员层次的共同目标和共享信任实现,通过有效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是有益于组织(为组织创造价值)和员工(提高技能)的一种资产ⅲ。该观点同时强调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性和私人物品性。adler等认为社会资本因关注主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员工企业内社会资本对员工来说是外部的但对企业来说是内部的,内外观点不是相互排斥的。集体内部“胶粘”(bonding)而成的社会资本,是内部成员或群体间的组织内联系结构,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对集体目标的追求。
本文借鉴leana等1998年的定义,认为组织社会资本是反映组织内社会关系特点的资源。它通过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和共享信任实现,同时拥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既有利于组织也有利于个人。它既有“胶粘”而成的社会资本性质,能够给予集体凝聚力,促进集体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又有强联系的特征,利于组织内复杂信息和隐性知识的传递。
3.2影晌路径及模型建立
1998年nahapiet等从社会资本自身特性出发,将其划分为3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结构维度是把社会系统和关系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描绘个体或单位间的联系模式,说明可以联系谁及怎样联系,重点分析网络特点如联系的强弱、网络的密度、中心性、互动等。关系维度则描述了人们通过长期过程发展起来的信任、认可、认同的人际关系网络,强调影响行为的特殊关系比如尊敬、友谊、信任、共享等,说明整个网络联系的本质和质量。认知维度是指网络成员间的共享语言、编码、价值观念等,有助于成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促进利于整体目标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这3个维度的划分为社会资本在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和测量框架哺],是检验组织内社会资本的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型。
组织是由众多节点构成的网络(内部网络),员工、部门等节点在正式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组织社会资本。组织社会资本同样可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进行分析。结构维度表示组织内节点的联系模式、网络密度和互动强度,关系维度表示成员问、成员与组织问的信任程度和联结性(associability),认知维度则是组织成员的共享语言、编码、价值观及愿景。组织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构成并说明了组织内的社会关系环境,它们通过对行为信念、标准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进而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及行为的产生,如图1所示。
4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具体过程
4.1结构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结构维度是由双边互动和多边互动形成的网络,互动是结构资本形成的基础。互动为信息流动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机会和渠道。通过互动,知识发出者可以了解组织、同事和上级对知识分享行为的看法,判断组织和上级对知识分享的赞成程度以及给予的评价和奖酬、个人分享知识后的得失情况,从而形成对该行为的好与坏的判断。经常和亲近的社会互动还可以促进互相了解和理解,分享共同的信息,形成共同的观点,达成对知识分享的共识。互动关系不仅交换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和资源(如任务建议和战略信息),还会传播与组织有关的集体规范、上级支持、组织支持等信息,利于形成个体与组织一致的主观规范和价值观念。另外,互动增加的沟通机会,可以降低知识发出者的知识发出成本和接受者的搜寻成本,提高个体感知的环境支持及控制水平,提高个体通过行为实现目标的概率。因此,结构维度从态度、规范和感知等不同方面促进分享意愿的产生。
4.2关系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关系维度说明了整个网络关系的质量,其核心是信任关系和联结性。由于知识分享的风险及成本,知识发出者会判断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互信关系可以减少发出者对分享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恐惧,增加对方的可预测性,不必担心别人占他的好处,从而提高知识分享的信念,改变知识分享态度。coleman曾指出,社会资本会促使人们在信任的基础上付出自己的帮助和行为,并相信未来会得到回报。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信任,组织就不会存在。同时,互信关系利于形成对事物的共同判断,产生共同信念和规范。共同信念和规范可以促进组织成员大胆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勇敢地从事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而不必担心环境会产生副作用。互信关系可以使下级信任和感知到组织和主管的能力、品德,感知到组织制度的公正性及对个体行为的支持,进而提高感知的行为控制强度。联结性是个体将个人目标服从或联结于集体目标的程度。个体不仅有接受共同目标的意愿,而且还有定义共同目标的能力。良好的联结性使个体行为更符合组织的要求,进而得到更多组织支持,个体知觉行为控制增强。
4.3认知维度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认知维度主要是共享愿景和语言。共享愿景体现了员工共同的目标和期望,可以避免成员交流与沟通中的误解。在共同目标和期望下,员工更愿意成为工作伙伴,不会害怕某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伤害自己,使个体对行为结果产生积极判断,并产生积极的分享态度。
【中图分类号】TU31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63-01
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先进的体制和机制,实行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的过程。
由于现在建筑市场放开,实行招投标制,并且标底压得都非常低,施工企业要想创造效益唯一的出路就是强化内部管理,向内部挖潜力要效益。因此,加强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是一条非常现实的途径。工程施工成本是指自项目部成立直至项目完工结束前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和开支进行控制和调整,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2008年以来,国内施工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使施工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项目管理状况,尤其是项目成本管理更加受到重视。当前,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加以解决,那么将对单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甚至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1、成本控制总目标的设定。绝大部分亏损的项目部,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有的虽有但却没有严格执行,因而使项目部的成本处于失控状态。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展的核心和灵魂,它对于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的高低。
3、材料费的控制。在工程项目成本中,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材料费节余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节约,而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4、机械费的控制。工程项目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机械费用在施工项目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5、民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民工队伍直接担负着工程的施工生产,施工队伍质量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的控制水平。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成本控制本末倒置
战略成本管理学将成本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前者产生于企业对经营结构的选择,包括规模、范围、技术等,它改变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后者则强调通过作业程序安排为成本目标提供效率保证。以工程项目为例,重大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就属于结构性成本动因,如果选择得当,对成本控制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责任成本管理和零星的现场经费控制则属于执行性成本控制,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但取得的效果远远不及前者。这也符合管理中的2:8理论。工程概预算和工程会计人员的专业面涉及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对施工方案乃至施工组织设计方面都有一定的建议和发言能力,但从目前来看,这种作用发挥得还非常有限,大都是站在具体成本费用管理的角度来实施控制,不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项目成本控制服务。
2、责任成本有名无实
有的单位自称项目实行责任成本管理,但实际上与责任成本管理的内涵相差甚远。例如,责任成本预算目标的下达采用一口价,先定公司管理费后倒挤计算,这样的责任成本使各项目不能很好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考核,影响了项目经营者的积极性。有的项目责任成本一成不变,施工环境、工程量、市场价格等都已发生变化,但责任成本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责任成本管理实际上已失去了意义。
3、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通过审计发现,有的项目在责任成本管理过程中,根据项目各部室的管理范围将成本管理体系进行“肢解”,人为割断了成本控制网络的横向联系。在提供责任成本管理基础资料时,物资部门提供材料费控制情况,设备部门提供机械费控制情况,预算部门提供人工费控制情况,财务部门提供现场经费控制情况,但项目却拿不出责任成本控制的总体情况资料,导致责任成本严重失实,例如物资部门对材料费的统计中可能就缺乏物资管理人员工资性支出和部分运费。有的现场技术人员不熟悉定额内容,签证过于草率,有的物资部门对于订货单价变更未及时向预算部门反馈,导致不能够按实际情况调整预算。
4、成本分析雾里看花
责任成本分析不科学,常见的问题就是将分部分项工程、费用项目和其它因素并列在一起分析盈亏,例如,某项目责任成本亏损100万元,原因如下:1、基础施工由于某某原因,亏损30万;2、桥面施工由于某某原因,亏损30万;3、由于钢材价格上涨亏损20万;四、由于某某原因延误了工期,亏损20万。乍一看100万元亏损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晰,但经不起推敲,因为各种原因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样就会导致看责任成本分析的人一头雾水,使借助分析制订改进措施的项目决策者无从下手。
三、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控制对策
1、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它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2、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指挥本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调配并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设备购置、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到企业。
3、狠抓预算结算,做到全员管理及全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20-02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传统的高校教学教育管理模式,重点强调的是纪律性、组织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多元化、独立的个性,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在道德方面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尊重学生的个体身心发育的特点;第二,尊重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学校一些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地发挥才智,满足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意义
1.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在高校教育中,人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而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将学生的精神提升,并对人的价值进行弘扬,塑造人的灵魂,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完善。中国的学校教育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历史,通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和实践得出,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并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能力提升,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为核心,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为学生,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中国学校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地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如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权利、命令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强调管理命令的权威,学生和管理者是被管与管的关系,管理者需要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的管理中,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将相关的工作规范,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会让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依赖性,影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采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结合情感、道德、心理、制度等多种因素,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时效性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实现高校的发展,并推动高校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结合,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进而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渠道。
三、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及应用措施
1.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将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提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力等。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也是一种价值管理。高校教育价值是学习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准则,也是学习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标准、原则等,是高校管理质量提升的依据和基础,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有效的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体现在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等。高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以学生为对象,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并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以及管理保障。
2.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措施。(1)转变管理理念。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和不足,为了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认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价值。转变管理理念,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教育。(2)创新管理方式。我们知道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并将学校的管理质量提高。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的管理方式影响着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管理者为中心,进行学生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以学生为创新对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规范,必须坚持,坚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业等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除了实现高校管理质量的提升之外,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能力。所以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高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的管理质量,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转变管理理念,除此之外,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有效的实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在不断地完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完善,为了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其走出管理工作的误区,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需要保证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质量,将高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对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意识,鼓励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同时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将高校的教育管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强化,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考核制度,将学生的管理与管理者的业务考核结合在一起,激发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健.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70-72.
[2]李晓光.新时期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20.
智力资本之内涵及分类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之核心与关键资源已不再是有形资产,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往往比有形资产更具价值,此类知识性资产大多在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中尚无法客观衡量于报表上,但常被用来解释公司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差异之原因(Edvinsson&Malone,1997),被认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对经营绩效表现也具有一定贡献,此类知识性无形资产通常被称为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Galbraith提出,其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Galbraith,1969)。
Edvinsson(1996)指出智力资本是一种对知识、实际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让组织在市场上享有竞争优势。
Roos et al(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全部成员知识的总和,这些知识转换成实体形式及具体化后,可能是一个商标、注册、专利或一种流程。
Petrash and Bukowitz(1997)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具有价值却无实体的资产,是由过程、系统以及组织文化所衍生,如品牌、个人知识、知识产权等。
Bontis(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其驱动因素为信任及文化,其为组织竞争优势与成功的资源。
Miller(1999)指出智力资本不仅包含专利、著作权以及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亦包含公司里的知识、经验、关系、流程、创新、发明和市场地位的总和。
陈美纯(2001)对智力资本的定义为,涵盖公司整体所呈现的技能、知识、信息、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智慧。
芮明杰(2002)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内所有因知识和智力的积累而形成的资源,如专利、规章制度、商标、诀窍、经验、价值体系等等。
智力资本包罗万象,举凡为企业所拥有且对价值创造或绩效表现有所贡献,但却极难衡量入账之项目或因素,皆可称之。由于企业智力资本之产生来自企业不同层面,如:员工知识、经验的应用及提升,员工忠诚度、向心力之产生,此倚重于企业如何加强其人力资源培养及累积;与顾客间稳定良好关系之建立,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之提升,此强调于企业外部关系之建构及强化;企业本身组织流程及相关系统设备规划良好且运作流畅,能够充分支持企业之营运所需,此部分又着眼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之设计及运作沟通。
故有关智力资本之分类方式在文献中基本即以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资本(组织资本)及外部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三个构面为主轴,而从中发展或衍生出其他分类项目(Stewart,1994;Edvinsson and Malone,1997;Ross et al.,1998;Dzinkowski,2000;吴安妮,2002;陈美纯,2003)。组织资本方面,常再分为流程资本及创新资本两类(Edvinsson and Malone,1997;Ross,1998;吴安妮,2003;Cabriata and Vaz,2006),而关系资本常以顾客资本一词代表之,以广义之顾客概念将企业所有拥有之关系网络涵盖其中。
各构面之主要含义为:人力资本为公司全体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是企业成长、创新与策略革新的起源。人力资本融合知识、技术以及公司个别员工掌握自己任务的能力,工作态度、机敏的反应力也同样受到重视,而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与创新性也会反映出人力资本之程度高低。组织资本则为存在于公司内部员工带不走的部分,包含组织结构、策略、作业程序及数据库,甚至企业文化等一切支持员工生产力的组织化能力,是一种能将人力资本转化成结构性资产的知识与能力,隶属整个组织所有,可以被复制与分享。关系资本(顾客资本)系指公司为了营运成功,必须与公司有往来的外部组织或个人,建立、维持一定密切及良好关系程度,主要为与顾客、供货商等策略伙伴间之关系,并需要持续开发新关系之联系。若将组织资本再分为流程资本及创新资本两类,创新资本系指公司拥有的产品、服务、作业程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此能力能为公司提高附加价值。而流程资本为组织的内部作业流程及和其他关系人之间的一切外部作业流程,强调于效率之程序表现。企业应针对智力资本之各类别细项目予以建立、发展及维护,强化智力资本各构面进而达到内部知识力量之凝聚及发展,此对于企业经营绩效之表现,竞争优势之维持,进而达到永续经营之目标皆会有正面之帮助。
由于许多学者皆指出组织内所存在之智力资本各构面应存有互补之关联性,各构面在组织内不会是单独运作,彼此应有互动之关系,某一构面之成长累积可能会对于其余构面产生增强之效果。故企业应了解组织内智力资本各构面之互动状况,以求对所拥有之智力资本内涵有更深认识,并可进一步探讨在其互动模式下对经营绩效产生之影响,据以参考作为未来智力资本规划加强之努力方向。
智力资本各构面之交互作用
企业营运过程中并非仅靠单一智力资本构面之协助即可顺利进行,智力资本各构面在组织内运作时,每一单独构面可能需要藉由其他构面之帮助来改善或累积。Peteraf(1993)指出组织内相似资源应可相互增加作用,而相异资源则会形成互补支持。Edvinsson and Malone(1997)强调智力资本各构面间交互作用之重要性,指出透过各构面交会之区域即会创造出价值。Stewart(1997)提出只有在各层面相互支持下,智力资本才能发挥较高的效能。而Saint-Onge(1996)则指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顾客资本彼此间是互补的,当组织资本与人力资本增加时,顾客资本亦随之增加,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资本。Reed(2000)认为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结合可以协助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并且获取较高的报酬。Kaplan and Norton(1996,2001)提出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之管理策略,强调企业内部财务、顾客、内部程序及学习成长四构面间具有因果关系,而顾客、内部程序、学习成长三部分皆属于智力资本之范围,故可见智力资本各构面间具有因果关系,互动后影响企业之绩效表现。van der Meer-Kooistra and Zijlstra(2001)亦指出人员之知识与经验为智力资本之首要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的结果,再进而影响企业价值。智力资本各层面在组织内应互动影响,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贡献。
在实证研究方面,Bontis(1998,2000)的研究指出人力资本的提升可加强顾客资本及结构资本的发展累积,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正向的贡献。黄家齐(2002)的研究发现不同层面间存在明显的互补效果,人力资本管理的效能因结构资本的提升而加强,而结构资本管理的效能则会因内部关系资本的提升而加强。Wang and Chang(2005)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台湾半导体业的智力资本间存在互动关系,对经营绩效产生贡献。而Tseng and Goo(2005)的研究中亦指出,中国台湾制造业中人力资本与创新资本、顾客资本及组织资本有互动的关系存在。杨朝旭(2006)的研究中也证明中国台湾上市公司人力、顾客及组织资本三部分有互动关系存在。Huang et al.(2007)研究中指出流程资本会藉由正向影响顾客资本而正向影响企业绩效。Cheng et al.(2008)的实证结果指出创新、顾客与人力资本皆为智力资本价值创造之重要因素,而流程资本与各资本间之互动可对智力资本产生正面加成之效果。张雯(2009)的研究指出,中国台湾信息电子产业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推动创新资本及流程资本发展,不但可直接对经营绩效产生贡献,也间接强化了顾客资本再对经营绩效的提升做出贡献。基于以上各文献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智力资本各层面是利用彼此间的互动影响而予以逐步强化,进而可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贡献。
智力资本各构面之互动模型
由于智力资本各构面如何互动以影响企业绩效逐渐成为值得关注之课题,多国学者尝试在不同产业间进行智力资本各构面之交互作用与企业经营绩效或企业价值关联性之探讨研究。各学者分别根据文献建立智力资本各构面互动运作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试图找出不同产业内智力资本之运作模式,期望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其互动状况,以作为管理当局未来运用有限资源发展智力资本之参考方向。而本研究将相关重要文献整理如下:
Bontis(1998)是很早即进行智力资本各构面互动模型探讨的学者,其以探索性研究进行发展智力资本的测量指针及模式,并利用净最小平方法(PLS,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试图找出其与公司绩效间之关系。Bontis所提出之互动模型常常是后续学者建立模型时之主要参考标的。Bontis(1998)之研究是以加拿大产业为研究标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64位MBA学生为询问对象(从事行业包含金融服务、化学、保险、计算机软件、快递等)。实证结果显示智力资本与公司经营绩效呈现一个合理可信赖、显著且大量的关系存在。研究结果提出钻石智力资本之模式,人力资本显著影响结构资本及关系资本,而结构资本及关系资本显著影响企业绩效,但人力资本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其实证模型如图1所示。
Bontis et al.(2000)继续1998年之研究,本次是以马来西亚产业为研究标的。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107位MBA的学生为询问对象,但是将样本分为两类公司,以服务业及非服务业两群样本,同样以净最小平方法(PLS)进行研究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非服务业的人力资本显著影响结构资本及顾客资本,而顾客资本亦显著影响结构资本而后影响企业绩效;但在服务业方面,人力资本显著影响顾客资本,但不显著影响结构资本,所以是由人力资本先影响顾客资本,再由顾客资本影响结构资本来进一步影响企业绩效。其实证模型如图2所示。
陈美纯(2001)研究中国台湾信息科技投资与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以台湾之产业为研究标的,采用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台湾排名一千大企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为询问对象,回收有效问卷共87份。而实证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显著影响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与结构资本影响企业绩效,信息科技投资部分并不影响智力资本的各组成要素。其实证模型如图3所示。
王文英、张清福(2004)以中国台湾上市、柜之半导体企业为分析对象,利用净最小平方法(PLS)探讨智力资本要素间之关系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之影响。样本期间为1997年至2001年共5年,选取财务及非财务资料做为智力资本各构面之衡量指标。实证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会正向影响创新资本及流程资本,而创新资本也会影响流程资本,流程资本则进一步影响顾客资本,再透过顾客资本正向影响整体企业经营绩效。并认为半导体企业若能对较领先之智力资本要素加以管控,将有助于较落后要素之累积与改善。其实证模型如图4所示。
Tseng et al.(2005)以中国台湾的制造业为研究标的进行研究,尝试找出智力资本四个组成构面互动状况及与公司无形价值创造之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台湾五百大上市及上柜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共发出289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1份。此研究将结构资本再区分为组织资本与创新资本,并用市价净值比、Tobin`q值及VAICTM三种方法去衡量公司无形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创新资本与关系资本对于公司无形价值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而组织资本及人力资本对公司无形价值并无直接的影响,而是透过其他智力资本的互动作用而间接且正向的影响公司无形价值。组织资本主要是透过创新资本与关系资本间接且正向的影响公司无形价值。人力资本藉由与其他三项资本的互动,间接且正向影响公司价值。其实证模型如图5所示。
杨朝旭(2006)搜集211家中国台湾上市、上柜企业之数据,采用回归及结构方程模式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智力资本透过增加顾客利益之价值创造,对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顾客利益之价值创造是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间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项。此外智力资本间的交互作用与企业价值之创造存在正向关系,此显示出智力资本间存在一项重要特性,即为互补性。研究结果能帮助实务界更了解智力资本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依性,及其如何透过价值的创造而对企业绩效发挥乘数效果。其实证模型如图6所示。
张雯(2009)研究中国台湾信息电子产业上市及上柜的公司,研究期间为2001年至2007年共7年,搜集共95家公司之财务及非财务资料做为智力资本各构面之衡量指标,采用净最小平方法进行模型检验工作。研究结果发现,信息电子产业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推动创新资本及流程资本发展,不但促使创新资本与流程资本直接对经营绩效产生贡献,也会使其间接强化顾客资本,使顾客资本再对经营绩效的提升做出贡献。但是模型中流程资本对于创新资本的路径并没有存在显著的影响效果。此外,实证结果显示,此产业内智力资本运作共产生四条对经营绩效有贡献的路径,两条路线系由成本有效控管的观点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另两条系由利润创造的观点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信息电子产业若能兼顾开源(创造利润)及节流(成本控管),能使企业经营绩效达到最大效果的提升。其实证模型如图7所示。
讨论及建议
针对以上所说明之不同学者所提出之智力资本各构面互动模型,其考虑点各有不同,下文将对各互动模型之看法进行整理说明。
Bontis(1998)之研究所提出为探索性之研究模型,并未针对某一特定产业智力资本运作实况加以了解而进行模型之建立设计,参与问卷调查之学生从事有金融服务、化学、保险、计算机软件、快递等多种不同行业。此外,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之间根据文献可知也应具有关联性,但在此模型中并未建立此条路径。
而Bontis(2000)之研究虽然分成服务业及非服务业两群样本,但是智力资本运作顺序在实务及逻辑上似有不正确之处,企业任何活动皆由人力开始投入到组织内部,顾客资本应为企业最后之利润来源,此为智力资本运作下之因果关系,故即使结构资本运作良好可能会增进经营绩效,但顾客资本也绝对与经营绩效有直接关联性。并且此模型也不适用于服务业之研究,服务业所直接面对之对象即为顾客,唯有利用良好的组织结构运作才可吸引顾客之青睐,故顾客资本应是智力资本内最后影响到企业绩效之构面才属合理。
陈美纯(2001)之模型中并未建立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间之关系,根据文献可知两者之间应具有关联性。
王文英、张清福(2004)之模型强调人力和创新资本会透过影响流程资本进而影响顾客资本,最后影响绩效。由于其所研究标的为半导体产业,亦属于信息电子类高科技产业,此类产业在营运上极度依靠创新能力之增进及发挥,创新资本之累积会提升企业永续经营之能力,故应与企业绩效有直接相关性才合理。此外,创新效能之提升也必定能够吸引新顾客并维护旧关系,对于顾客资本之累积必有帮助。但在此模型中,并无此两条路径存在。并且企业流程资本运作顺畅有效率,对于研发资源投入后之运作执行必有相当之说明,故流程资本似乎对于创新资本应有所影响,但在此模型中所建立之路径却为创新资本会影响流程资本,在立意上似乎值得进一步考虑。
Tseng et al.(2005)之模型强调组织内智力资本之互动活动,各构面间相互影响最后对公司无形价值产生贡献。由于研究标的为中国台湾整体制造业,并无针对某一产业之实际状况探讨来建立模型,模型之适用性有待划分产业后进行检验。而模型中,创新资本与关系资本之间并无路径存在,对高科技产业而言,若具备创新研发能力,才能拥有市场消费者之支持,顾客资本必会增强,故此两构面间应有路径存在才合理。
张雯(2009)之模型系针对单一产业―中国台湾信息电子业所建立,认为此产业中人力资本透过流程资本及创新资本,可对经营绩效产生贡献,此部分系经由良好流程规划运作之效率表现,以及优异创新能力发挥下达到资源之节省,对经营绩效之影响来自于成本之管控节约方面;而人力资本透过流程资本及创新资本,也可进一步创造顾客资本之累积,进一步再经由顾客资本之成长对经营绩效产生贡献,此部分对于经营绩效之影响应来自于利润产生之成果。此模型兼顾了信息电子产业特性―强调良好流程规划运作及创新能力之力量,并以成本控管及利润创造的两个观点设计互动模型路径,模型建构尚属合理,但若采用至其他产业并不一定合适。
针对以上说明,本文对于未来企业内部智力资本互动模式建立提出下列两项建议:
模型建立必须深入考虑各产业之背景及实际运作状况而进行设计,因为产业不同,极有可能会带来智力资本互动路径之差异性。必须根据不同产业选择智力资本构面,并建立各构面互动模式。就如同高科技产业应拥有单独之创新资本构面,而传统产业可能创新研究仅属于组织资本之一小部分,并不需要特别将创新资本列为一单独构面进行模型建构及讨论。
模型设计需有实务上之意义。各路径之建立必须要在理论层面有所依据,实证文献有所支持,并且绝对需要参酌实际运作状况后得以决定。就如Tseng and Goo(2005),以及王文英、张清福(2004)之研究中,创新资本与顾客资本间无路径存在,现今不论在任何产业中创新能力都为营运中产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持续求新求变才可能拥有消费者之支持,故两者间无路径存在逻辑上似乎不甚合理。
企业内智力资本各构面间存有互动影响已为不争事实,若能用以上概念来探讨企业内智力资本之互动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及找出智力资本相互运作所产生之实际成效,若能如此不但可帮助管理当局做为强化企业内部智力资本各单一构面之依据,进一步也可促进企业经营绩效及整体价值之提升,达到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美纯.信息科技投资与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央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2.吴安妮.剖析智力资本.会计研究月刊,2002(204)
3.王文英,张清福.智力资本影响绩效模式的探讨―我国半导体业的实证研究.会计评论,2004(39)
4.杨朝旭.智力资本、价值创造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的实证研究.中山管理评论,2006,14(1)
5.张雯.智力资本运作模式与经营绩效关联性之研究―以台湾信息电子产业为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未出版博士论文,2009
6.Bontis,N.(1998).“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els.”Management Decision 36(2):63-76.
7.Bontis,N.and J.Girardi(2000).“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Lesson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ango Simulation.”Int.J.Technology Management 20:545-555.
8.Edvinsson,L.and M.Malone(1997).“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New York:Happer Business.
9.Huang,Y.C.,Y.C.J.Wu(2010).“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Productivity:The Taiwan Biotech Industry.”Management Decision 48(4):580-599.
10.Stewart,T.A.(1997).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Doubleday,New York,NY.
经济全球化发展,除了依托科技进步还要依靠管理的提高。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来说,严格的预算管理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为预算管理的编制和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全面预算管理是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参与者;在全面制定预算和掌握各部门信息上,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对经营活动的评价或成本的有效控制,要有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实行预算管理,结合高速公路的自身特点,有效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加强成本控制,减少企业的无功消耗,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高速公路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全面预算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资源配置状况及经营活动的详细安排,对于整个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很多人对于全面财务预算的认识定位不准确,对预算管理涉及到整体的情况不了解,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涉及预算、收支、内控等就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关系。没把预算管理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全面管理和企业的整体架构联系起来,忽略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全面预算管理。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不合理
作为独立法人企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预算有着自己独有特点。对于预算编制而言,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对其他行业借鉴过多。要在预算编制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特点。在实行预算管理的同时,在预算的使用和涉及的项目上要结合自身实际,从长期战略目标出发,客观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正确使用预测技术和方法,设立企业计划期经营活动应实现的目标,以企业经营目标为直接的和主要的指导依据,将企业预算期的总体经营目标予以具体化、系统化的分解和落实。否则会出现预算管理不到位、执行难和缺乏刚性的现象。
(三)全面预算编制时间不足
预算的编制包括预算目标的确定,根据预算目标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作为预算管理的开始,预算编制工作要结合企业的所有部门进行,对各环节都要进行深入考察,做好事前的分析和预测,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而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为了重点抓发展,用在预算编制上的时间大大缩短,出现预算编制仓促和编制不及时的情况。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预算编制在短时间内即使完成,也会缺乏合理性,质量不高,对下年的工作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四)预算分析与考评脱节
在高速运营企业的全面预算实行过程中,预算编制已深入到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却亟待提升。最常见的是把预算编制作为执行的第一步,对于预算执行却没有很好的考评分析,导致预算执行出现偏差,和预算编制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预算的执行情况要和企业的经营相联系,判断预算完成情况好坏的最终标准是企业价值是否最大化,而不是从某一角度来看的指标改善。通过对企业总体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揭示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及时采取各种纠偏措施,才能为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全员参与意识
全面预算的建立要依靠企业的整体努力和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在全员参与下整个预算才能够顺利搭建起来。同时对于预算管理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实施,对企业部门中预算执行好的部门要有一定的奖励,对预算执行不到位,出现人为原因的要予以追究问责。公司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要有各方面的对应关系,一方面是权利和责任,一方面是任务和利益。对于权利和责任是对本部门的执行情况,任务是部门必须要完成的,利益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只有把整个的预算分解落实,预算才能得到良好的执行。对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要有及时有效的奖励,对于管理意识要做到更多提升,从被动要求到主动作为。
(二)完善管理方法
企业的预算管理要有企业的特色,对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而言,整个的预算项目设置和其他的企业是有很多不同的,必须要在预算的建立和设置环节就有所体现。在预算的执行中,结合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特点,重点从企业的安全生产、防汛工作、雨雾结冰处置等方面着手,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设置配套的应急救援方案,组建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等,有特色的设置预算是尊重实际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企业整体的发挥自己的特点。
(三)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
预算的编制时间应合理确定,不能因为预算的急切需要而降低预算的编制时间,出现预算编制不到位的情况。预算编制要作为高速运营企业有效管理的起点,在经济管理上作为管理的关键环节。为发挥预算的重大作用,要在年度时间表内为预算留出足够的时间。把预算的编制时间有效的统筹安排,对预算工作的安排要经过合理的设置。
(四)实行刚性的预算执行
预算的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一步,有效的设计一定要有真正的管理和实施。对于预算执行而言,应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及时揭示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时反映出企业战略上调整或修正后的财务后果。最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和刚性执行。制度设计就要有一个明确的上下统一安排,用制度来维护执行。刚性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坚决的把预算执行下去,不轻易调整预算,除非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才能按规定程序进行调整,且调整频率不能太高。
三、高速公路的成本控制
(一)成本效益管理的优化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成本控制要在财务管理上加以重视,把财务管理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的市场效益基础上,把成本和经济收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进步。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要实现项目效益存在很多的挑战,要加强维护和养护工程成本控制,在运营中避免出现预算不到位的情况。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不管是全面预算还是内部成本控制都要有一个高效的审计工作,这也是平衡企业效益和成本的重要保证。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内部审计是建设成本控制的重要力量。可以有效的实现资金的全方位检测,使各项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上,良好的审计可以有效的提高预算的监管能力,促进预算的有力执行。
(三)加强实物资产管理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成本控制还要加强实物资产管理。对于实物管理,主要包括各类应急救援物资以及各类固定资产;要做好管控,一方面体现在资产的合理配置上,应由企业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种、数量,测算费用额度,并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实施采购。另一方面应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所占有、使用的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避免资产使用中的不当和浪费。
(四)加强资金管理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要严格做到“收支两条线”。特别是项目建设、维护、各类材料、资产的购买等,可与银行协作,实施“网上银行”结算,利用“网上银行”能及时提供企业的资金动态和存量的特点,有利于资金决策,增强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调剂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在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字,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优化资金结构,加大监控力度,规避风险,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波.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公路,2016(17)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高校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水平,广大教师是一切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高等教育的功能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来实现。离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高校的生存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高校人本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即想什么,要什么,并如何适当予以满足。满足教师的需求,是调动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积极性,促进和谐高校构建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
一、正确认知人的积极性与人的需要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性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如果人的这一动力能够得到激励或激发,就会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心理激活,使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智力、体力、能力能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而直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那么人的积极性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有其形成的规律,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的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由此可见,需要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源泉,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
人的需要是广泛的、丰富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呈阶梯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需要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时期人的需要也不同,因此其动力作用不是均等的,其中强烈的、迫切的起主导作用的需要,称之为主导性需要或优势需要。那么,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能否关注和重视满足教职工的优势需要,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激励,就成为了极大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二、从高校教师需求分析“育人”积极性
“需要是积极性焕发的源泉”,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有对教师需要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激励,这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石。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等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需要方面的一些特点,有与人的共性所不同的特殊需要。
(一)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物质需要与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办公条件、教材等。物质生活与安全需要是教师需要的基础,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特别在付出劳动与他们所获取的报酬相差甚远时,对教师“育人”积极性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自尊和信任的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本身感知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特别是学生和上级主管承认其的能力和水平,如,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重视,上级的领导作风、公正的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与教师的工作心理意向契合,就有助于积极性的形成、保持和发展;反之,就会影响和削弱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就需要。教师的成就需要通常不表现为追求惊天动地的业绩,而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教育成功感等。渴望荣誉、追求成就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
(四)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不努力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追求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三、从高校人本和谐管理分析教师“育人”积极性
“最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高等学校来说,广大教师的利益应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高校和谐人本管理必须始终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高校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了首位,教师的“育人”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一)为教职工树立恰当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目标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值和效价。用公式表示:M=V×E(M代表激发力量;E代表期望值,即被激励者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价;V代表效价,即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人的需要转化为行动动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目标的效价越高,那么该目标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让师生参与目标的制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容易被广大教师接受,产生“认同感”。而且能使全体教职工把学校目标的实施与自己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激发积极性。其次,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否则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和希望,使目标丧失动力作用。当然也不能过低,如果目标实施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目标往往是没有激励意义的,所以,恰当的目标,必然是通过教师“跳起来摘果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优化教师管理,同时勿忘给教师“松绑”,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教学的时间、空间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查评比频繁烦琐,量化管理过细过滥,把教学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东西硬要量化打分。这种管理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而且压抑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校领导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分析教师的特点,并做到: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信任教师,真正做到依靠教师办学;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切忌公开批评指责。
(三)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被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靠劳动所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个体。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奉献于社会,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需要。学校应充分认识和正视这一点,对教师不能只讲工作,不讲报酬;只讲奉献,不讲待遇,要想方设法,努力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事实表明,教师经济收入提高了,教师积极性就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相应得到提高。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
(四)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精神要求。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对精神上的需求较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教师的这种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自己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和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他们对领导对自身的评价,每学年的考评结果、评优评选特别敏感。因此,学校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要求。
(五)关注教师身心和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偶然发生的一些令人愉快或者烦恼的事情。这些因素对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会产生暂时的影响。如意外的收获和事故、幸运或不幸的事件,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还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便随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又关乎高校的和谐稳定。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矛盾和不满、冲突和对抗,处理不好工作与休息、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导致与家庭、亲朋的不和谐、与同事、与服务对象的不和谐,要构建和谐高校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很充实、积极、乐观、友善,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那么构建和谐高校就有了很重要的基础。
《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矣。”只要学校对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赖、关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就一定能够办好。总之,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在人本和谐管理,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海经.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校管理[J].教育研究,2003,(4).
[2]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6).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使用的都是粗放型模式,主要依赖的是资源的高消耗和高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在石油生产中,油田企业的成本管理一直是石油炼制成本控制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石油在生产技术和机器上本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管理模式上要力争前列,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多不足,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发展相冲突,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应改变旧的模式,尝试新的科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有利于石油企业的发展。
一、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阐述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业务基础成本管理是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从时空观和战略角度出发,研究成本的形成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成为了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的重要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的,并经过不断改善,为越来越的企业所利用,目前,在中国,这一概念已被人们接受,它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系统是一套简单实用的管理方法,核心是结果质询制度。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已处在开采后期,实施有效的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成本的持续降低可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本控制是企业战略发展中永恒的主体。
二、影响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因及选择性因素
(1)影响油田企业成本的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业务量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决定财务成本的要素,并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成本中。以固井作业为例包括工程设计、油井水泥混拌、井材工具维护保养、水泥试验及固井工程施工作业等部分。动因主要有设计方案类型,水泥外加剂投入量,井口数量,水泥化验次数,井深、井型、固井工艺以及施工距离等。在具体操作中,合理选择成本动因,真实反映单项作业成本,是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础。
(2)影响油田企业成本的选择性因素
影响油田企业成本的选择性因素有很多,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费,运输费,各种燃料费,根据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固井作业成本主要为各种原材料费用和车辆运行费用构成,材料费用主要有水泥、添加剂、工具附件等,车辆运行费用有燃料费,车辆配件费用,修理费等。降低成本就不得不从重要方面入手,首先要制定预算,明确目标,调整资产结构,保证预算在计划之中。在运费管理上,可以根据以前运费单价的控制基础引入运距战略控制手段,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提升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指导性应用意见
(1)建立行之有效的生产控制联动的运行机制和加强使用预算的控制成本
首先要通过对油田的各项作业业务进行计量和识别,成本对象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要明确计量,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作业的效率,从根本上增加产出质量,严格要求各个环节,建立财务控制和生产控制的联系。为了减少成本运算,可从两方面实施,第一,明确财务预算的指标体系。一般在下达预算指标时,由上级指标分配到下级,再由下级对应到最小的单位,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第二,对生产运行方面的控制。成本动因消耗的标准是根据历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的,应考虑现有管理水平、现有工艺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2)建立激励制约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的管理积极性,实行奖罚分明制度
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使用之前进行预算,对超出预算进度的项目款不予与批准,成本信息要及时反馈,做好使用记录。对于员工建立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用于做出贡献的人或单位,对各个单位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同时成立评价小组,明确责任和义务,定期将结果公布,进行排名,激励大家进步。
(3)加强战略分析,提高科学创新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要从各个组成部分控制,首先是目标的确定,成本预测,决策开展,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估,要把他们看做一个整体,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过程,不能为了一时降低成本,而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关注成本的未来变化,谋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我国,石油企业经过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大型的国有企业承担着资源保障的使命,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开采石油会越来越难,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只有科技进步,提高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
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盲目依旧,要不断根据国际最新标准调整自身差距,分析战略目标利用发展环境,结合产业发展优势,调整结构合理化,不断提高业务的发展水平能力,降低成本的使用情况,业务基础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而是形成竞争优势,从石油的开发到采油运输,炼油化工的过程,直到下游石化企业,形成一条可行的供应运输石油产业链,大大的加快了生产速度,而且会减少浪费,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各个关键点,提升企业战略措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发展企业水平是我们当代企业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宋春晖,孟程,贺维,黄建国,李桂兰.业务管理系统概述.职教研究,2011年9月第3卷第3期
[2]张春玉.谈TCM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钻井公司的应用.经济师论坛,2003年第1期
在施工企业中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最终使企业实现甚至超过预期的成本目标,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在实践中,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明显较低,实施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1、成本控制的内涵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满足工程质量、安全及工期等合同的要求下,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与控制,最终实现预期成本目标的科学管理活动。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控制就是指对成本管理中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日常控制等环节实施有效控制;而狭义的成本控制即成本日常控制,主要是对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及计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使其控制在既定的成本范围内。
2、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从降低项目的成本入手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施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遵循使成本最低化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以及目标管理原则。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发掘各种降低成本的潜力,一方面制定通过主观努力能实现的最低成本水平。全面成本控制是全企业、全员及整个过程的管理,项目成本的全面控制原则是随着项目施工进展各个阶段连续进行的,要严格控制整个过程,防止疏漏、怠慢情况的发生,确保项目管理成本在有效控制范围之内。此外,由于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确保其实效性。
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实施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闲置的资产进行整合、优化处置;还可以促使施工企业对整个施工的投入及产出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将产值、成本及利润的考核控制和各项目部的责任制相结合,发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2]。在实施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也为企业引进了新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艺技术,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研究
1、成本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施成本控制管理,人是主导因素,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工人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认为节约与否与自己无关。由于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在成本管理中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的情况。部分领导不能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虽然意识到控制成本的重要性,但存在局限性,片面强调降低成本,但却是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损害了施工企业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2、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机制
有的施工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机制,没有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事前成本管理与事中成本控制管理之间存在脱节,没有明确各部门及员工之间的责、权、利,不能给员工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在成本控制的绩效考核方面,没有将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结合到一起,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此外有些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将施工成本预算和成本的核算有效结合起来,项目没有阶段和分部分项成本分析,没有将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计划成本进行对比,不能给项目施工中成本的控制提供客观的指导依据。
3、缺乏健全的材料管理制度
材料成本在施工企业项目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材料的成本控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成败。但在实践中在材料成本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如没有严格的领料、用料制度,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项目部门没有对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查,使采购人员购买了大量高价材料。此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导致的暗箱操作,也增加了材料的成本。
四、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具体实施方法探讨
1、健全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机制与制约机制
企业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与制约机制将使施工过程中实施成本控制有章可循。在承接项目之前,要进行风险预测分析,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各种施工方案,从技术及经济上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要按照工程施工本身的要求和内在的规律,制定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立完整的成本财务系统,以项目部为独立核算单位,将所有收支单独列帐逐月分析各分部分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详细查明成本超支的原因,继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编写成本分析及盈亏预测报告,以预防竣工时成本超支。
2、提高全体项目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责任心
要加大对成本控制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使员工在思想上接受实施成本控制的理念,并落实到日常的行为当中。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决策者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领导层及项目管理人员也要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不断吸取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3、要加强材料的成本控制
材料的选择要以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为前提,通过定额控制、计量控制等方面来控制材料成本。要以合理使用为前提,严格根据施工的进度来执行领料制度,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对于超出限额领料情况的,要查明原因,经核实审批后方可领料。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可以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以过往项目的实际消耗为依据,制定领料和用料指标。此外要合理确定材料的堆放地点,避免由于二次搬运费用而增加材料成本。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避免由于工程质量缺陷引发的成本上涨
质量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既定的工期内保证工程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3]。工程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而花费的一切费用,其中也包括由于工程质量未达标而造成的一切事故损失费用等。这就对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及检验人员专业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把关各道工序,提高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它在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全员、全过程、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