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欧姆定律课堂小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欧姆定律课堂小结

篇(1)

1.如何方便地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演示:用伏特表按图(1)电路直接测电源的电动势,测得伏特表示数为2.9伏。

2.若电路中加接电阻R,闭合开关S,观察此时伏特表的读数。

演示:按图(2)电路,测得伏特表的示数为2.1伏。

此时教师及时把握实验造成的认识冲突进行设问:此时电源电动势变化了吗?为何第二次伏特表示数变小了呢?你能知道此时电源的内电压是多大吗?

通过上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随之,通过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理解E=U外+U内的关系式以及伏特表测量的物理意义,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若上述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安培表(图3),当电阻R发生变化时,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后演示,并运用欧姆定律I=U/R进行分析。猜想与实验结论形成了矛盾,使学生的认知再次发生了冲突。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矛盾的思索中,以直观的形象进入理性的顿悟,从而得出某部分电路R的变化对电路的影响,只用某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来分析已不适用,因而必须对整个电路进行认识把握。教师由此把握契机,导出本堂课的研究课题。

接着,我通过设计以下教学程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使之身临其境,再现了当年科学家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发现的过程。

1.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设问: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欧姆定律中决定电流强度I的有关要素,从而通过思维方法的迁移、猜想得到:I与R、与E、与r、等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

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上述猜想呢?(教师提示:物理学中最有说服力的武器――科学实验。)

设问:那么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处理?(教师启发学生:探索牛顿第二定律时对那么多变量问题的处理――控制变量的方法。)

3.实验的具体设计及演示验证。

通过逐个控制变量的方法,讨论、设计并演示如下实验:

(1)用手摇直流发电机M作电源(图4)。通过改变转速来改变电动势的大小。(当R、r一定时,I与E关系?)

(2)选用可调电源(图5),改变外电阻R,观察安培表示数变化。(当E、r一定时,I与R的关系?)

(3)选用可调电源(图6),改变电源内阻,观察安培表示数变化。(当E、R一定时,I与r的关系?)

通过上述教学程序,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从猜想到实验性验证的探索过程。

4.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科学推理,使之由定性升华到定量。

设问:由E=U外+U内能得出I与上述各量的定量关系吗?

对于外电路U外=IR,那么内电路U内=Ir亦成立吗?

再次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手段验证。如图(6)所示,用探针接伏特表,可测得内电压,安培表可测得内电路的电流。通过改变R,测得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如下:

分析上表所得的数据,观察得到U内/I=定值,得出欧姆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内电路,即U内=Ir。由此,学生可推导出:E=IR+Ir。讨论I的决定因素,将公式变换得I=E/(R+r),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剖析、运用时,好让学生思考、观察、分析、讨论,增强课堂思维量,加深对规律的进一步理解,我通过设计以下问题的思维阶梯来拓展思维层次:

设问:1.请大家运用此规律解释前面导课中、的示数如何变化?

2.当外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时,=E,为什么?

3.若电源两端连接一根导线(即电路处于短路状态),I=?短路状态有何危害?(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短路状态时保险丝熔断实验。)

4.请大家根据U=E-I r关系式,画出U-I函数图线,并说明物理意义。

5.先通过实验演示,然后提出问题。

如图(7)电路,已知电阻R1=5Ω,当S闭合时,读出的读数(I1=0.35A),据此数据能否求电源的E和r?

(2)如何想法求得?(提示:若再给一只R2 =10Ω的电阻,行吗?)演示实验并测得的示数(I2 =0.22A),请学生列式求得(E=3V,r=3.5Ω)。

然后小结,此题告诉了我们一种测量E、r的重要方法,即课本中例题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设问(留给学生课外思考):

①若把改成一只,如何设计实验测量E、r?

②若只给一只和一只及一只可变电阻,又如何设计实验测量E、r?

6.先给实物电路,让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求解,后让学生观察实验,在发生认知冲突中,使学生自悟自解,深化思维层次。

(1)图(8)电路中,若把电阻R换成一只内阻为1.5Ω的电动机,当闭合开关S,的示数多大?(请学生求解。)

篇(2)

(l)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理解端压跟外电路的电阻的关系,理解断路和短路时的端压和电流;

(3)理解端压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能力和方法目标

(l)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电压表、电阻箱、电键、电池组、J1203型蓄电池、导线等各24组。新电池两节,内阻较大的电池一组(电动势为9V以上),灯泡若干,演示用电压表,保险丝,导线若干,单刀双掷开关,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如图1电路,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从电压表上读出的是什么?

生:电源电动势。

演示实验:测电源电动势并观察灯泡亮度。

师:出示图1装置示教板,简介实验装置,分别开关打向1和2,让学生通过电压表的实物投影读电源和的电动势。

生:,。

师:(将电压表换接成小灯泡,开关接1时。小灯泡很亮,几乎发白光)问:开关接2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猜测):①烧毁,②更亮。

师:(开关接通2,小灯泡还不如接1时亮。)

生:(哗然,形成强烈反差)

师: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我们就能解释这一实验现象了。

2.新课教学

2.l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完成)

师:什么样的电路叫闭合电路呢?

生:由电源和用电器组成的完整电路。

师:电源有哪些重要的参量?

生: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师:(出示图2的动画电路)闭合电路中,流过内电路和外电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电源的电动势与端压(外电压)、内电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E=U=U′。

师:现设通过电路的电流强度为I,外电路的电阻为R电源电阻为r,根据欧姆定律,可以把上式进一步写成怎样的形式?

生:根据欧姆定律,外电压U′=IR,内电压U′=Ir,代入E=U+U′,可以得出:E=IR+Ir。。

师:如果我们要探讨电路里的电流强度I跟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还需要把公式改变成怎样的形式?

生:可以改写成:。

师:好,这就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在公式中,R的含义是什么?

生:外电路的总电阻。

师:对给定的电源,E、r均为定值,外电阻变化时,会引起电路电流的变化,I随R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由公式知,R变大则I减少,R变小则I增大。

师:根据U=IR,R变大时端压(外电压)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猜测。有人说变大,有人说变小)

师:请两个学生介绍判断的过程和依据。(暂时不做评价,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过渡到学生实验上来。)

2.2探讨U随R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探讨U随R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给你一个电源,一个电键,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阻箱,让你来探讨外电压U随外电阻R变化的规律,你该怎样设计电路?请画出电路图。

生:(画电路图)

师:(讲评学生所画电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生:(出示实验数据记录,得出结论)端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的减少而减少。二者变化的趋势相同。

师:能否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讨论,在教师诱导下得出)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探讨了端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得出了上述结论。请大家再思考,当外电阻很小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生:外电阻减少到零时,会发生短路现象。

师:短路时的电流有多大呢?

生:(可能会说无穷大教师从电路电阻出发引导,使学生得出)短路时:R=0,I=E/r,U′=E,U=0。

师:短路时的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电源内阻很小,像蓄电池的内阻只有0.005Ω-0.1Ω,所以短路时电流会很大,很大的电流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演示实验:保险丝熔断现象。

师:(出示示教板,简单向学生介绍电路的元件,先让电灯开始正常工作)大家说说,怎样的外电路才算短路呢?

生:将电键合上,使外电路的电阻R=0。

师:(演示:合上电键,保险丝烧断起烟,小灯泡熄灭)保险丝烧断,说明短路时的电流的确很大。如果没有保险丝,短路时很大的电流长时间通过电路,就可能损坏电源,甚至酿成火灾。所以在实验操作中和日常生活、生产中要注意避免短路,也不能图方便用铜丝替代保险丝。那么,怎样使电路恢复正常呢?

生:(教师引导)先排除故障,再换保险丝。

师:当外电阻很大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断路。

断路时:R∞,I=0,U′=0,U=E。

师:电压表测电动势就是利用了这一道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对U随R变化的规律有了了解,但在讨论中都是以电源的E、r不变作为前提的。如果有两个电源,它们的内阻不同,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有什么区别呢?

2.3U随R变化的根本原因

学生实验:探究内阻不同时U随R变化的特点(电路如图3)。

师:现有四节干电池组,电动势约6V,内阻阻值大约在0.5Ω-2Ω之间;有一个蓄电池组,电动势约6V,内阻大约在0.005Ω-0.1Ω之间。请大家再做实验,比较这两个电源U随R变化的特点。

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论:内电阻很小的电源,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不明显。

师:大家推测一下,当电源内电阻为零时,外电压还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吗?

生:不随。

师:能否理论推导一下?

生:r=0,无论I如何变化,U′=Ir=0,故U=E-U′=E不变。

师:内电阻等于零的电源叫理想电源,它的端压是不定值,不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初中讨论的都是这样的电源。可是,实际的电源都有内阻。正是由于r≠0,才导致U随R的变化。可见,U随R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r≠0。

3.规律应用演示实验:(装置见图5)

师:(简单介绍实验装置,电源为6V干电池组)逐个合上电键,灯泡的亮度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讨论,看法不一)

师:(实验。结果发现接入电路中的小灯泡亮度逐渐变暗。)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生:随着灯泡逐渐接入,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减小,外电路的端压逐渐减小,由知,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逐渐变小,灯泡亮度变暗。

师:(改用蓄电池作电源,再做上述实验,结果发现灯泡亮度几乎不变)

生:蓄电池内阻很小,外电路电阻变化时,端压变化非常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变化很小,因而亮度几乎不变。

师:这一现象再次说明了……

生:内电阻不为零是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

师:请大家思考,开始上课时做的演示实验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个结果?

生:(讨论后得出)电源的内阻很大,比灯泡的电阻还要大,因此内阻分压也大,第二次加在灯泡两端的外电压没有第一次的大。

师:你们的推理是否正确,实际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演示实验:

师:(测图1灯泡两端在电键按1和2两种情况下的端压。结果表明,第二次的端压小于第一次)

生:(露出满意的笑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上一节课学习电动势时产生的“端压为什么会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的疑问,得到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搞清了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没有新的问题?

生:实验测量中发现,随着外电阻的增大,端压并不是一直增大的,这是为什么?

师:(表扬提问题的学生,引导大家讨论,然后解释)当外电阻大到一定程度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总电流极小,内电阻止的分压趋近于零,端压趋近于电源的电动势,接近于发生了断路现象。

生:老师,你是怎样知道干电池和蓄电池的内阻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是在干电池组内阻大于蓄电池组内阻的前提下得出端压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如果事实不是这样,则结论也就不成立了,这个问题留做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际上今天的课已经告诉了你一种测量方法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

4.小结

4.l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电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要掌握其内容并会运用它分析电流强度、端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以及端压跟电流强度的关系。根据I=E′(R+r)、U′=Ir、U=E-Ir可知:

RIU′U

R=0,I=E/r,U′=E,U=0(短路)

RIU′U

R∞,I=0,U′=0,U=E(断路)

4.2在初中讨论电路问题时,不考虑电源内阻。到了高中,有些问题常要考虑电源内阻。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电源有内阻。我们关心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是关系到用电器能否正常工作的问题,这在实际应用中有现实意义。

5.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计说明】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高中“恒定电流”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应具有创新的意识,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根据上一节课中学生对端压会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疑问,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得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的最终目的。在这节课的最后,还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提问题,并讨论、解答,这也是出于培养创新意识的需要。

篇(3)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之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实践和研究,是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要把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研究,寻找它们的整合效应,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人师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高水平的教师,还要有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技能和献身教育职业道德素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要有语言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全部的人格教育和感染学生。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为人师表。在课内外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新课标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民主;在学生中树立自己威信的同时,也要注意树立其他老师的威信;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苦练教学基本功,用规范的板书、板画、标准的普通话、准确生动的物理语言、朴素端庄的仪表和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2.摆正角色位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教学程序

2.1要导在有创造性思维的情境上。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讲,是非让学生辨,错误让学生析,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山舰"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教师进一步设问: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由兴奋转入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用若干根绳子系在若干架飞机上,再让人潜入海底把绳子系在船上,用飞机把船拉上来;有的说死海不死,往大海里投放足量的盐,增大海水密度,让沉船自动浮起;有的说向大海里投放若干空桶,利用空桶受的浮力拉起沉船,课堂气氛达到了。老师听了各种方案后,首先肯定同学们的想法中正确的成分,转而提出:这些方法是否都切实可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达成共识,即利用投放空桶的方法简单可行。这样,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滴滴甘泉,成为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吸收营养,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2.2要导在以旧迎新、知识迁移上。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体系,上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注意学习、研究物理方法的迁移。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首先要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然后引入研究I、U、R三者的关系。研究时先提出问题:怎样研究三个以上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在教师进一步启发下,学生回忆起:在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研究过。再问:我们是怎样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先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单独研究电阻跟某一因素的关系。至此,教师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分离变量法"。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小结本节内容时,教师要注意为"电功、电功率"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再一次强调:今天所用的探索研究欧姆定律的方法--分离变量法,在今后将要学习研究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高中学习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时都要用到。这样,学生在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上,自然认识到"分离变量法"是探索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方法基础。

3.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篇(4)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篇(5)

1.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实验现象和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电学当中的欧姆定律,初中只介绍除电源以外的部分电路,而高中对欧姆定律的描述更深入,扩展到包括电源在内的全电路。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相对运动、什么是相对运动趋势,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摩擦力的方向与这些方向相反。有一些问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才能得出结论。

2.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之间联系比较少,各章之间比较独立,一章内容掌握不好并不会影响其他章节的学习。而高中物理则是一个知识体系。例如高一物理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这四章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及牛顿定律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物理量――加速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第四章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的物体平衡的规律。如果一章内容没有理解到位,肯定会影响其他章节的学习。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当然描述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较容易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和物理量的变化,就很容易出错。(2)注意运用图像。图像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处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横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使同学们能很好地把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衔接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进行学习前后还应该有“系统”环节。

1.预习

预习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认为自己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老师讲一节新课也能理解并记住。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有所不同,无论是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学生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2.上课

(1)主动听课

听课是必须做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听课中获得的,可以说如果听好一节40分钟的课比自己课下用功几个小时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听讲,要勤于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争取在听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2)注意课堂要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要想一节课几十分钟内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应将这有限的集中注意时间用到“刀刃”上。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有的同学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同学们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3.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结果作业做完了,对各类题型该如何解根本却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跟没做过一样。同学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老师讲完课后,先对课上知识进行回忆,后对照课本、笔记进行补充,并加强对应知识的题型练习。第二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这节课知识拿出来复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再做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并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同学们应时刻记住:“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5.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同学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

6.小结

篇(6)

有一类学生能思考问题,但不能依据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往往思而无获,或一知半解;课堂上表情拘束,紧张,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究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提问时,结结巴巴或离题。对于这类学生,答疑前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若总是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要随便批评或提别的学生回答,否则易挫伤其自尊心,扼杀学生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课堂气氛,如语气、态度的改变来消除其紧张心理,或将问题按思维程序分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化难为易逐步深化。从而鼓起他们答疑的勇气,如:用焦耳定律分析:“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思考后,回答时仍显紧张。我便将问题化为系列引导性问题:“电炉丝和铜导线是怎样连接的?”“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电炉丝与导线的电阻谁大?在通电时间相同时,哪个发热多?”这样,既便于思考回答和归纳,又增加了师生谈话时间,紧张心理不断清除,使之顺利完整的回答问题。

二、 自卑心理的消除

有一类学生常常过低的估计自己的答问能力,感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不及别人,或已经思考出答案,却怕答错闹笑话,被老师批评、同学指责,因而丧失思考问题的信心,不敢回答问题,对这类学生,提问不宜要求过高,适宜于回答低技能问题,如概念的总结、表述、公式和定律的简单应用等。小结时,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对一些简单问题回答欠准确,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层次式设问诱导启发,并注意从降低问题的难度方面,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提高自己的答问能力,增强这类学生答疑的自信心。坚持长期做下去,便能逐渐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

三、 求进心理的激发

具有求进心理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能够围绕设疑内容仔细思考问题,并能较快的作出回答,适于回答有一定思考幅度的疑问,在其回答后,不必急于小结,要适当把问题引入新课题,让其从新旧知识存在的共同要素中,概括对于新知识的表现认识,或让他们变换思维角度,探讨不同的思考方法,让其思维正常发挥。如:我在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讲了并联电流的特点后,这样设问:“怎样求出电阻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R的大小?”有学生很快回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可求出。”此时并不立即小结,而是进一步引导:“这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都未知,能否求出总电阻?”回答是:“能求出,可以有U表示相同的电压,用欧姆定律分别表示干路和两支路电流I、I1和I2,代入I=I1+I2中,消去U,即可求R。”据此思路板书解答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此法证明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而且能运用这些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 好胜心理的引导

好胜心理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在教学中宜对他们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归纳等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或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错误,并给于正确的引导,交给他们思考方法,以保护学习积极性,但不可对其进行过多的表扬,否则他们会悠悠飘飘然而自喜产生骄傲情绪。如:在讲完弹性势能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弹簧被拉得越长,具有弹性势能越大吗?”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弹性势能越大。”“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完整回答:“因为变形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呗。”就在学生自以为是时,我便发问:“如果超过弹性限度,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在这样发问之下,学生立刻意识到思考不周密,导致错误,答案不宜自明了。

篇(7)

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例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学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科学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的教学过释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2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科学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五、采用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科学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篇(8)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9)

一、紧张心理的调节

有一类学生能思考问题,但不能依据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往往思而无获,或一知半解;课堂上表情拘束,紧张,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究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提问时,结结巴巴或离题.对于这类学生,答疑前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若总是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要随便批评或提别的学生回答,否则易挫伤其自尊心,扼杀学生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课堂气氛,如语气、态度的改变来消除其紧张心理,或将问题按思维程序分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化难为易逐步深化.从而鼓起他们答疑的勇气,如,用焦耳定律分析:“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思考后,回答时仍显紧张.我便将问题化为系列引导性问题:“电炉丝和铜导线是怎样连接的?”“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电炉丝与导线的电阻谁大?在通电时间相同时,哪个发热多?”这样,既便于思考回答和归纳,又增加了师生谈话时间,紧张心理不断清除,使之顺利完整的回答问题.

二、自卑心理的消除

有一类学生常常过低的估计自己的答问能力,感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不及别人,或已经思考出答案,却怕答错闹笑话,被教师批评、学生指责,因而丧失思考问题的信心,不敢回答问题,对这类学生,提问不宜要求过高,适宜于回答低技能问题,如概念的总结、表述、公式和定律的简单应用等.小结时,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对一些简单问题回答欠准确,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层次式设问诱导启发,并注意从降低问题的难度方面,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提高自己的答问能力,增强这类学生答疑的自信心.坚持长期做下去,便能逐渐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

三、求进心理的激发

具有求进心理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能够围绕设疑内容仔细思考问题,并能较快的作出回答,适于回答有一定思考幅度的疑问,在其回答后,不必急于小结,要适当把问题引入新课题,让其从新旧知识存在的共同要素中,概括对于新知识的表现认识,或让他们变换思维角度,探讨不同的思考方法,让其思维正常发挥.如,我在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讲了并联电流的特点后,这样设问:“怎样求出电阻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R的大小?”有学生很快回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可求出.”此时并不立即小结,而是进一步引导:“这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都未知,能否求出总电阻?”回答是:“能求出,可以用U表示相同的电压,用欧姆定律分别表示干路和两支路电流I、I1和I2,代入I=I1+I2中,消去U,即可求R.”据此思路,板书解答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此法证明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而且能运用这些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好胜心理的引导

好胜心理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在教学中宜对他们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归纳等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或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错误,并给于正确的引导,交给他们思考方法,以保护学习积极性,但不可对其进行过多的表扬,否则他们会悠悠飘飘然而自喜产生骄傲情绪.如,在讲完弹性势能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弹簧被拉得越长,具有弹性势能越大吗?”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弹性势能越大.”“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完整回答:“因为变形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呗.”就在学生自以为是时,我便发问:“如果超过弹性限度,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在这样发问之下,学生立刻意识到思考不周密,导致错误,答案不言自明了.

五、逆反心理的摒除

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差生,他们思维迟钝,上课容易转移注意力,也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如对教师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个人学习差受到学生冷遇等,使他们对学习物理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放弃学习,抱着不行就不行的思想.提问后,常在书上东翻西找,装模作样,希望蒙混过关.对简单的思考性问题,也不愿意思考,显得无能为力.这类学生主要缺乏自尊和学习兴趣.教学中既要加强启发诱导作用,又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我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演示实验时设问:“铅皮放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让这类学生回答.然后把铅皮放在水中证实其回答的正确.接着又问:“能让铅皮浮于水面吗?”让一学生上讲台用铅皮改成铅盒演示,并让全班学生为其鼓掌,在获得信任的基础上启发他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再解释这一现象.并对于其正确性给于肯定.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课堂答疑的学生心理状态是很多的,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篇(10)

2、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用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感情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一体验一内化一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了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篇(11)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神舟号”成功收回以及“嫦娥一号”绕月。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同时,借助生活案例,用浅显的语言,把生活与书本融通起来,从而达到“化简”教材的目的。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切中他们的脉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价值,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分子扩散现象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故事:中国的茅台酒在参加国际评酒会时,国外参展的酒,由于其包装精美,受到与会厂商、官员青睐,而中国的茅台因包装粗糙无人问津。这时中国外交官急中生智,立即将一瓶茅台摔在地上,此时展厅内酒香飘逸,从此茅台酒驰名中外打入国际市场,给国家带来了丰存的经济利益,接着问:“飘逸的酒香怎么来的?”引入所讲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扩散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扩散的概念。最后利用学生举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墙角堆放的煤染黑墙壁的例子,启发学生扩散现象是发生在所有物体之间的。再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但放到这里就具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把抽象的变成简单易懂的。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四、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着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地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