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疗技术市场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疗技术市场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疗技术市场研究

篇(1)

消费市场

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预计将在2018年达到58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北美将占据主导地位,创造出最高的营收(来源:2018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研究报告)。在美国,大约75%的网上消费者都拥有健身技术产品,其中位居前列的包括计步器、健身视频游戏,以及便携式血压监护仪。约有10%的网上消费者计划在下一年购买智能手表(来源:美国消费电子协会,2014年)。市场上65%以上的移动设备都可以佩戴在手腕上,而其他产品则可佩戴在胳膊、躯干和腰部(来源:透明度市场研究,2015年)。

消费者希望可穿戴设备提供切切实实的功能,例如美观效果、人体工程学设计、防水,以及耐冲击。尽管对提高数据速率、延长电池寿命和加快充电速度的要求日益提高,设备的设计也一直越来越薄。鉴于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式消费品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医疗器械的制造商们也在不断对便携式和可穿戴式监护设备做出改进。

医疗和健身用可穿戴设备应用

医疗行业的许多业内人士都已认为,可穿戴设备可以改变患者救治和疾病预防领域的游戏规则。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都具有帮助解决医疗领域效率不足,以及成本日益上升之类问题的潜力。合适的技术可以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带来无与伦比的机会,实时获得所需的准确数据,从而更加经济节省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慢性病痛。

携带式监护设备可在日常活动中佩戴,从而可使许多需要对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的病人摆脱医院或其他临床环境的束缚。可穿戴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来减少不必要的急诊就诊、降低再次入院率,同时还可使病患满足治疗计划的要求。

与此同时,可穿戴式健身器械也在赢得运动员和希望保持健康的其他人士的青睐。有关器械已经从基本的心率监测发展为集成了传感器的各种多功能精密监测仪器,可以跟踪心率、体温、脉搏、血压和多种其他健康指标。最近的调查显示,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应用是减肥应用,这类应用可以追踪心率、消耗的卡路里,以及已走步数之类的健身统计数据(来源:CEA)。

电子组件

传感器技术和超微型电子元件上的突破正在推动着可穿戴式医疗及健身器械的设计创新。除了进一步减小形状系数外,许多新型的医疗器械都整合了电容和机械触控板、带触觉反馈的LED显示器,以及其他已事先在电子消费品领域登场的先进技术。与消费类设备相比,设计出实用高效并且具有极高安全性的便携式和可穿戴式医疗器械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

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关键

在医疗器械体积缩小的同时,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并没有随之降低。消费类设备发生故障可能会使人感到厌恶,而医疗器械的故障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用于监测关键性生命体征或者救护生命的器械来说,伴随着设计决策而来的便是形形的各种固有的安全性问题。

与消费类设备相比,携带式医疗器械需要更高的机械性能,用于确保可靠的操作及患者的安全。由于需要减小材料的物理尺寸来实现设备的便携性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设计出足够坚固并且具有极长使用寿命的高性能线缆组件变得愈发困难。连接器和线规的尺寸越小,与较大组件相比,其固有强度就越低。携带式病患监护设备中使用的传感器和线缆组件需要满足FDA和ISO有关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要求。在最终产品前,医疗器械制造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需要面对合规、验证和临床试验这些额外的开发问题。

随着无线设备的逐渐流行,大多数医疗监护设备还在采取有线的方式。有线医疗监护仪器依然是行业标准。电信或信息娱乐领域的个人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连接器和线缆组件并不是总适合医疗器械使用。每种设计决策都必须考虑到法规要求和固有的安全性问题。减小线缆尺寸和使用数量必须审慎进行,避免力学性能或电气性能发生损失。

微型电子元件使得便携式设备达到手机的尺寸成为了可能,以在患者可以完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同时执行患者监护与心电图诊断功能。这类小型设备一般配有极薄的柔性线缆组件来提供电源和信号连接。

柔性电路

通过充分利用从缩小消费类设备尺寸中获得的经验,可穿戴式医疗器械可以整合极薄的柔性电路。对于在其中不适于安装刚性印刷电路板(PCB)的医疗应用,一些互连系统的制造商可以提供定制柔性印刷电路。柔性印刷电路可以包含多达20层,实现数百万次的挠曲操作,其设计可处理高达10千兆每秒级的高速数据。

篇(2)

RFID技术实施进程的第二阶段为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突破应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及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基本形成中国RFID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目标是形成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的技术体系,实现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与其它技术的融合。2012年,RFID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如:无源超高频(UHF)RFID芯片、微型近程RFID标签研究和标签封装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以及RFID与其它技术的集成与融合研究。

无源超高频智能RFID芯片

2012年10月8日,香港科技大学了全球首枚具有环境温度感知功能的无源超高频智能RFID芯片。该芯片集成了温度传感器,除了具备超高频RFID的通信与数据录入功能外,还能自主感知环境温度,可以在负40℃至负60℃的冷链环境中工作。含有该芯片的标签可以贴在牛奶、肉制品等产品上,从而使每个单品的温度曲线一目了然。

RFID烫印标签技术

2012年6月,加拿大的微电子开发者Terepac报告称,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开始制造全世界最小的近程通讯(NFC)RFID标签――TereTag。这个无源13.56兆赫兹标签将比现有市场上其它近程通讯标签更小,更便宜。因此,它几乎可以嵌入任何纸质的标签、产品或物品,还可以被手机里的近程通讯读写器访问。

将标签缩小以嵌入纸质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需要高超的技术。然而,国内的武汉威杜信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却另辟蹊径,成功研发出“RFID烫印标签技术”。通过采用该技术可直接将标签制作在产品包装或产品上,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电子标签的大范围推广。据审核,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易于包装印刷一体化操作、成本低廉和无污染等特点,并于2012年8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发明专利。

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

传统电子标签采用手工制作,主要采用不干胶粘贴的形式,存在生产效率低,厚度大、成本高、防盗性差问题,特别是有源标签,因为出厂时间不同,会产生电源使用寿命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也是业界标签封装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困扰的问题。

2012年,由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研发的“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在广东的成功实现成果转化,成为国内首套“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目前,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已为广东省封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定制多台RFID封装设备,这对推动构建物联网自主创新产业链意义重大。

二、应用领域拓展

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优先应用的领域,如公共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管理、军事应用、重大工程与活动等,RFID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取得了不少经验,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据ABI市场研究机构报告称,政府部门、零售、运输和物流领域将成为RFID产品的最大市场,约占其未来5年总收入的60%。

在医疗卫生领域,RFID在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完善诊疗流程和运营管理,以及对药品的保存和追踪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2年10月份,国家卫生部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卫生领域RFID(射频识别)与物联网发展规划,规划将明确未来卫生领域物联网发展资金投入和总体规模。

交通和物流领域均通过RFID技术准确跟踪邮件,以掌握运输过程中的详细信息。此外,非接触电子车票也已经成为智能公交系统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RFID在零售业中,不但能让店铺的运营更加有序,而且还能使订单处理流程变得更加智能。此外,它还能通过提品信息和智能营销等方式出现在客户服务领域。

政府部门是另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非接触式/RFID技术在各类文件和凭据中使用得越来越多,并且在资产跟踪、车队管理、人员定位和安全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市场规模扩大

RFID的市场一直在快速成长,标签销售总量不断上升,从RFID被研制出现到2012年年初,过去65年的RFID标签销售总量为151亿,见证了RFID市场的成长壮大。

总体市场增长快

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的《2011-2012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称,预计2012年全球射频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达200多亿美元。

另有一家市场咨询公司IDTechEx则认为,2012年整个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76.7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7%。主要领域包括RFID卡、标签、读写器以及软件和相关服务等。IDTechEx认为,在许多应用领域,RFID订单上升了10%,在某些领域甚至更多。在零售方面,RFID在服装标签方面呈现了迅速增长,2012年这一领域需要10亿个RFID标签,并且预计2013年将需要13.5亿个标签。2012年还需要5亿个用于公共交通票证的RFID标签。对比2011年的29.3亿张标签,2012年将会销售掉39.8亿张标签。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将在未来几年贡献大部分增长。

虽然两个不同机构的数据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即使是76.7亿美元的规模,也足以说明RFID的市场非常具有吸引力。

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链趋于成熟

2012年5月,第六届中国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透露,上海RFID产业规模已位居国内第一,2012年RFID业务销售规模达到52.4亿元,占全国总体规模的1/3,预计到2015年销售规模将突破258亿元。

而深圳市射频识别产业标准联盟的统计信息则显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集中了我国近六成的射频识别生产、研发企业。深圳现有射频识别企业334家,产品包含芯片开发、加工设备、软件平台和培训等多个方面,产品应用覆盖领域广。汇聚了远望谷、先施科技、国民技术、惠田实业以及华为、中兴等一批国频识别中坚企业。

篇(3)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尚有十大新兴产业亟待开发,体育产业包括其内。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体育产业已经融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范畴。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中,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相比,体育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目前,国外资本市场无不青睐体育产业,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十分稚嫩、不完善的阶段。目前,体育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1%~2%左右。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中国的体育产业前景无限好,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产业。足球是我国最早步人市场的项目。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人1亿多元。2001年沈阳十强赛,组委会获利超千万元,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5400万元。尽管在商业开发方面亚足联实行全面垄断,而组委会只能夹缝中求生,利用所剩不多的商务权开辟商源,球迷的着装、挥舞的旗帜、十强赛的宣传画册、秩序册以及十强赛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赛、门票、街道灯箱等都成了商业广告的载体,最后广告收人达到600万元。在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目前能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做的企业首推首钢。2001年,首钢成功承担了北京第二十一届大运动会主场火炬的制作和I5辆彩车钢结构的制作。为增进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了解,首钢出资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中英文百科全书。首钢主要领导是北京奥申委中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首钢以篮球为中心迈出了走向体育产业化的决定性的一步。早在1988年,首钢与原北京市体委共同组建北京首钢篮球队,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篮球队。1995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并很快取得了经营开发权。沈阳十强赛和首钢的成功经验充分向国人显示:体育产业在中国同样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

三、体育产业的内涵

1.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Sport Industry,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社会部门。体育事业被国家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具体讲是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以满足人们健身、观赏和娱乐等需要的体育事业。各类产业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运动服装、器材、用品等的生产和经营,可称为“体育复合产业”。

2.体育产业的分类

第一,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第二,供观赏的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服务。第三,为培养竞技运动人才而提供的各层次的运动训练服务,向社会提供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第四,向某些慢性病患者或肢体损伤患者提供的运动处方、体育医疗康复手段等。

3.体育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又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

(1)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全方位积极影响,更是给中国体育产业的腾飞带来了机遇。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各种体育活动、竞赛、交流的日益增多,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的兴起。

(2)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范围内看,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人民生活中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相对而言,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产业的产值还很低,但广大群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中所包含的健康、娱乐等现代消费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成为时尚。可以预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2.对未来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策

(1)首先应改革行政机制,强化规律运行机制。过去那种庞大繁杂,过分集中,包揽一切,长官意志的行政机制,应让位于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商品经济客观规律。主要职能部门,应从侧重于管理微观转变为侧重管理宏观。主要精力应从过去管物、管钱、管人、管审批等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转为研究经济形势、市场动向和制定政策上来。

(2)改革高度集中的训练体制。应当实行体育局、企业、公司、行业和高等院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优秀运动员训练点,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训练体制,在社会上形成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体制。

(3)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如开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饮食、体育培训等多种服务行业。

(4)使体育设施成为综合实体。对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一些辅助设备,如健身房、棋厅、台球室、舞厅等,逐渐办成经济实体,使它们具有法人资格,有用人、用物、分配资金等一切权利。放开手脚,让它们到市场中竞争,逐渐完善体育职业化、体育产业化。

(5)对一些群众喜欢的项目实行俱乐部制。对俱乐部国家应给予必要倾斜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俱乐部队参加比赛可以门票按收入比例分成,队员收取出场费、广告费和电视转播费分成。允许俱乐部发行彩票,出版刊物,接受正当赞助,建立球队科研所等。

(6)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尽快的培育、发展体育市场经济体系。如人才市场、竞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等。在适当时机开展体育邮资、体育股票、体育债券等市场。另外,还应建立有利于体育市场的各种中介组织,如体育市场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公证处等,这些中介组织不仅为进入体育市场的各单位服务,同时保护它们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7)鼓励企业、公司大力赞助有影响的运动队和俱乐部,购买体育电视节目的广告播映权,以及利用体育竞赛作商业广告。其结果是有影响的运动队和俱乐部可以从中获得较多资金来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高薪聘用超级体育明星,从而使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也就提高了比赛的档次,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比赛,使竞赛市场更加繁荣,为体育产业的形成创造较为雄厚的购买潜力。

(8)体育运动商业化必然导致体育运动职业化,这在国外以成为现实。我国要想加快体育职业化的进程,对职业化运动员应有较好的训练条件、丰厚薪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象商品一样估价转卖(当然这不是买卖运动员的身体,而是买卖附于他们身上的运动技术),这就与其它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存在着竞争和流动,存在着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陆瑞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

篇(5)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靠市场生成的,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有着现实的意义,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内就充当着“中间人”的身份。各地政府在发展当地产业集群时一定要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重视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避免单纯追求量的增长,避免低水平重复的扩张,而将更多的功夫用在提高产业集群的内涵上,从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中发现机遇和培育具有本地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政府管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管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积极影响

地方政府对本地的产业集群进行支持,其通过资助或中介组织达到间接扶持产业集群的目的,政府对经济适当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号的扭曲。集群形成初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力较弱,政府直接出资注入专业化服务结构,降低其向企业提供服务和信息的价格,以间接的方式向企业实行补助,壮大企业力量,迅速扩大企业集聚的规模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发挥着政策鼓励、引导、和宣传作用。在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政府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在产业集群成熟阶段,企业业绩提升的示范作用会吸引大量新的投资因素,政府明朗的支持政策成为产业升级动力来源。

(二)政府管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政府过多的管制,使市场经济不够活跃。

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规范当地的经济市场,设置过多的制度成为企业成长的限制条件,对企业设“高门槛”,使得企业“望而生畏”而不去投资,市场缺乏活力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能一眼选出千里马的伯乐。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行政首脑根据自己的专业甚至兴趣“钦定”种子选手,以倾斜的方式支持某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以歧视性的方式限制某些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二,地方政府不能从实际出发,使得产业集群不适合当地发展。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眼光通常很高,看不起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趋之若鹜。但是,成功的产业集群通常是从既有的初级的产业集群中萌芽,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不是凭空出现的。地方政府应该对在当地有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扶持,而不是因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不高而弃。

第三,地方政府政策不公平,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地方政府为速出经济效益,偏爱集群内的大企业而忽略集群内小企业的发展,甚至对小企业歧视。应该明确的是,产业集群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互相补充,在竞争中融合发展。如果缺乏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集群的优势发挥会失衡。

二、地方政府管理产业集群的作用分析

(一)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产业集群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其一是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或政策环境。如一国法律体系的建立、公民权利的保护、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政策以及一国的国防、外交、国家安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其二是为社会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自然垄断型的混合公共产品,如投资建设并管理下水道系统、供水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天然气煤气系统、电力输送系统、电话电讯系统、道路照明系统与桥梁涵洞设施、垃圾处理服务、警察服务、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电视广播系统、公共部门的后勤服务、邮政服务系统、社会卫生保健、住房、中小学教育、传染病免疫措施、必要的娱乐措施、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等等。其三是管制性公共服务,也就是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统一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等。

虽然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的方式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效率最高。现实的情况是在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政府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不仅导致了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导致了人们习惯于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二)完善公共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形成

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的作用主要包括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济政策主要有税收、金融、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

1、地方政府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

第一,建立小额贷款营销制度。地方政府引导银行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第二,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如在湖北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内,很多企业是由乡镇企业演变过来,因此对集群内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私营企业人进行扶持。第三,推进存贷款利率改革。如市区、县(市)城区及镇的农村信用社按照银行机构利率试点方案执行外,各农村信用及个人存款和单位存款利率可以上调,各类贷款利率在实行差别利率的基础上最高可以上浮。第四,成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由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担保机构。

2、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中的体现

第一,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现有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就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产业结构应变转换能力强,就容易调整,速度快,成本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否则,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产业组织方面。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组织链,使得产业集群健康顺利的发展。完善产业组织链最重要的是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区域合作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以及技术合作等。

第三,产业技术方面。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引导、促进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直接的政策目标,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性政策,即政府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具体规划和指导各技术进步主体的行为的相关政策。产业技术进步的奖惩政策,为了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政府通过制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刺激和制裁政策,对民间科研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引进、扩散工作进行劝诱和鼓励,对技术进步迟缓者或缺乏技术进步具体规划和措施者实施经济惩罚。

(三)建设良性基础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完善的外部环境是产业集群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对于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应加以建设。

1、在政治环境方面

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努力形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原发型产业集群。良好的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想拥有大量优秀的企业落户,就要创造产生优秀企业的政治环境。如政府制定和完善保护企业合法经营的法律和法规,为企业成长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2、在经济环境方面

政府致力于集群内企业平等竞争,培育专业市场。分工的细化使中小企业专用性增强,这必然会造成集群系统的信息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整个集鲜的退化。为防止这种退化趋势发生,地方政府制订保护平等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鼓励发展同行的多极平等竞争,严禁在一个专业内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垄断,并且鼓励集群内某些支柱产业适当地超比例发展,使其生产适当地过剩。

3、技术环境方面

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充实产业集群内人力资本含量。产业集群内只有充实人力资本,发展科技创新,才能促使产业升级换代,促进集群健康持续发展。为充实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政府一般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产业策群内制订出一系列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优厚条件,以吸引外部人才,提高产业集群的人力素质。其次,大力宣传,使各个民营企业的老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加大对集群内的职工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力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用化、优质化,使其在提高劳动技能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推动产业集群内行业协会形成

针对目前集群内企业组织协调乏力问题,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在这方面,温州数量众多、体制新颖的民间商会就充分向世人展示了其独有的魅力。与此同时,为加快发展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特别是要顺应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成立集群内的信息中心,为集群企业提供丰富而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应对外部危机协调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虽然经济危机的高峰期已过,但是,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金融风暴造成的金融市场软弱、各国进出口产品受限以及产品销量受到宣传的影响而存在下降的趋势。为了有效的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在应对外来经济危机的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及时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及集群的整体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扮演及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在提高竞争力方面常采用的措施包括:

1、加速吸收和应用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

加速发展的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直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利益,必将对中国的产业研发带来极大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强大的全球研发能力,给中国的企业以极大的压力。此外,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设计研发机构,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发展技术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战略性研发资源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将在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上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间的战略技术联盟提高了中国技术吸收的成本。战略技术联盟的直接后果是进一步加强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国际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的控制力。地方政府积极促进本地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使跨国公司在本地顺利发展,为当地经济与政府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2、促成建立研究和技术中心

地方政府促进创新系统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如通过中介组织、产业协会和其他机制制定一些非正式网络的合作计划,支持联合的合作、市场研究、原材料试验。提供咨询、会计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服务。政府在其中确保机构(尤其是大学、研究机构)培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刺激组织间合作模式和区域创新网络。威尔士的例子印证了这一论点,该区域在经历采矿产业的衰退后,跨国公司另设新的工程,通过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供应商网络发起联合研究的教育机构,威尔士的发展计划部门以及其他公共部门努力构建新设立的工厂和本地企业、机构之间的新连接和网络,最后使威尔士成功转型。

3、创建和稳定组织间合作

地方政府通常将集群内相关企业和机构动员起来,开展组织论坛、平等对话和正常会议等活动。使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对话,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共同营销、共同设汁、共同负责培训等。政府在集群内严厉打击机会主义行为,倡导建立集群内部的协调机制,避免无序竞争,保证市场环境的健康和整个集群的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01).

[3]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4]王平.江浙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析[J].探索,2005(02).

篇(6)

但是,我们可以在Linux内核的配置、补丁管理以及在基于Eclipse的IDE环境中的用户空间应用开发、调试和分析之中,将传统JTAG硬件调试融入其中得到一种全新的方法,从而完全改变开发人员使用JTAG连接进行Linux设备软件调试的方法,这就是wind RiverWorkbench。

Linux设备调试的复杂性

在嵌入式设备领域,Linux的应用正在迅速增加。根据技术市场研究机构VDC的报告,在新的设备研发项目中,有23%会采用Linux。由于开发工作跨越Boot Loader、Linux内核、内核模块和应用,调试工作很可能极为复杂。Linux开发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包括为Boot Loader建立目标配置文件,在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之间双向对硬Linux虚拟地址、映射内核符号信息以及排除遍布于用户和内核空间之中的差错。包括内核GNU调试器和GNU调试器在内,在基于的调试方案中,要想解决上述任何问题都会遇到极大困难。

Boot Loader调试

如果浪费太多的时间在BootLoader的开发与调试上,将会严重影响开发人员对于系统稳定性、设备软件与应用开发的精力投入。因此,开发人员应当借助于先进的工具,尽快逾越这个阶段。

Linux需要依靠Boot Loader来启动操作系统。这段代码存放在Flash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存储器之中,在系统开机或者复位之后立即运行。Boot Loader的调试可能会非常复杂。这段代码与硬件密切相关,在系统启动之后开发人员必须把它从Flash存储重新定位到RAM之中。在今天的SoC处理器中可能包括了数百个配置寄存器,都需要在此时进行初始化,这项工作需要熟悉数千页的特殊设定文档。如果设定寄存器错误,可能导致随后Linux内核或者应用调试的异常。并且手工编辑寄存器设定是一项极为繁琐易错的工作。

Boot Loader开发的另一项常见挑战出现在Boot Loader把Linux装入RAM并启动操作系统的时候。基于的调试解决方案不支持BootLoader调试,因为在此过程中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开发人员只能寄希望于JTAG工具。

JTAG调试解决方案提供了很强的能力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有效地完成Boot Loader的测试与故障排除工作。它使寄存器设置工作大大简化,通过设置硬件断点以及单步执行Flash中的代码,可以快速发现原代码中的错误。IDE可以支持反汇编,还可以让你混合查阅源代码和汇编代码,符号管理功能比较便于代码从Flash向RAM的重新定位,使整个调试工作得到很大帮助。

JTAG调试解决方案不需要通过Boot Loader即可装载Linux内核。对于那些在Boot Loader尚未完成之前就希望开始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这项功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引导行能力的JTAG调试解决方案可以支持Boot Loader和操作系统稳定化的并行开发,从而加速软件开发项目的整体进程。

Linux内核及内核模块调试

Linux内核及内核模块是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构建。在系统被Boot Loader初始化之后,首先装载的就是Linux内核。Linux模块则根据需要进行装载。在进行操作系统bring-up时,开发人员必须专注于Linux操作系统的优化或剪裁以及内核模块的开发,需要必须密切监控硬件与软件之间的互动。Linux内核调试要求具备观察寄存器、数据缓存器及其它底层数据。LinuxKGDB要求具备稳定的Linux内核,并且确保诸如设备驱动之类的客户硬件接口处于就绪状态,其中的才能工作。基于的调试不具备底层硬件的可视化能力,也不能提供完全的诊断功能,因而无法让开发者了解硬件与Linux内核之间的互动。

如果采用来调试Linux内核和内核模块,在进入调试断点时可能会涉及系统暂停或者冻结方面的问题。例如,KGDB无法暂停CPU(特别是在多核或者多处理器环境中)来让开发人员检查CPU的现行状态,它也不能帮助开发人员对崩溃的系统进行调试,因为崩溃的操作系统显然已经不能再运行。而且,KGDB还需要以太网等通信接口实现主机系统与目标之间的沟通。总之,采用来实现Linux内核模式调试,需要具备由IP栈、稳定的Linux内核和处于运行状态的设备驱动。在上述条件尚未具备,或者上述软件本身还需要调试的时候,基于的调试显然就无能为力。

为了实现并验证一个目标系统中的Linux内核,必须拥有可以监控和管理Linux内核和内核模块的全面调试解决方案。基于JTAG的调试解决方案功能特性包括查看局部/全局符号和寄存器以及指令和数据缓存器。已经有商业化的JTAG调试解决方案可以把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顺畅地映射过来,从而帮助开发人员正确地观察内存地址和内容,也具有对Linux内核模块进行调试的能力,以及在不必反复连接和切断目标系统的前提下多次装载和卸载。

JTAG调试解决方案的另一个重要能力是把系统完全置于暂停状态并且全面观察操作系统和应用的状态。这种能力又被称为“系统模式调试(system mode debug)”,对于Linux内核和Linux内核模块的调试是极为有用的。有了系统模式调试能力,开发人员就可以把整个系统完全暂停下来,包括处理器、操作系统和所有的线程以及中断处理程序。以这种方式暂停系统,就有可能获得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完整细节视图,当然也可以让系统继续执行或者分步骤执行某些代码。

因此,在一些KGDB无法使用的情况下,JTAG解决方案就可大派用场,特别是在Linux内核出错或者目标崩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JTAG解决方案在提升操作系统和设备驱动稳定性方面特别有用。

Linux应用调试

Linux应用是在Linux内核控制之下运行的用户程序,它通过系统调用来访问系统资源。Linux内核负责处理系统调用并且决定如何来提供硬件和内存访问。

对于用户模式下的应用调试,开发人员需要通过启动和停止线程、查看变量和堆栈来直接访问应用线程。由于一个应用可能由多个进程或者线程组成,所以有可能需要停止与正在调试的应用线程相关的所有线程。开发人员也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进程和CPU来查看外设寄存器。然而,GDB只能在线程的级别上操作,而且只能启动和停止单个线程,根本不具备启动和停止整个系统或者同时启动/停止多个线程的能力。

另外,在用户模式下进行调试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单步运行系统调用而从用户模式进入Linux内核模式,然后又单步执行回到用户模式。在Linux的虚拟内存结构下,在两种模式之间来回转换的同时还要保持内存地址跟踪,仅仅依赖于物理地址将会效果有限。于是,基于的解决方案需要同时采用GDB和KGDB来跟踪系统调用进入Linux内核和内核模块。同时,这个过程将会非常复杂。

Linux应用开发人员也常常遇到没有配备以太网或者串行通信接口的设备开发项目。即便是配有这些通信接口,相应的软件也不一定能很快就开发完成。而基于的调试方法必须依赖这些通信接口才能工作。如果目标设备没有通信接口,或者这些通信接口本身还需要开发与调试,或者内存对于IP栈或软件不可用,在这些情况下,基于的方法也不能使用。

基于JTAG的调试方法对于运行在Linux用户模式下的应用则具有深度可视化能力。对于提出系统调用的应用,双模式的JTAG调试解决方案还将可视化的深度延伸到Linux内核,所有的应用线程、运行环境以及在线程变量中用到的参数都一览无遗,而且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会对Linux内核本身造成任何影响。对于没有通信接口的目标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医疗设备、车载设备等,基于JTAG的调试解决方案都显示出远高于基于调试的优越性。一个Linux的软件与硬件连接如图l所示。

采用系统模式调试可以让多线程应用调试大大简化,这是因为开发人员获得了暂停处理器并观察操作系统和全部线程运行状态的能力。如前所述,许多问题的发生是因为多个线程之间的交互。而基于的调试根本不具备停止全部线程的能力,自然也就难以发现问题所在,这就意味着工程进度将会因为调试工作的低效率而被大大延迟。

基于JTAG的调试解决方案与目标硬件的连接是非干扰性的,可以连接到一个已经运行并且发生错误的目标系统之中,也可以不改变处理器寄存器的状态,即可观察到Linux内核和应用的运行状况并进行调试。例如,如果一个Linux的目标设备进人死锁状态,利用JTAG调试工具,开发人员就可以在不会破坏现场状态的前提下与目标系统连接,进而观察其中的Linux内核对象、应用运行情况,找到引发错误的线程、系统调用以及调用参数。在有些情况下,基于的调试工具根本无法使用,而基于JTAG的调试工具却可以简化调试工作,加快调试进度。

Wind River基于JTAG的Linux调试工具

Wind River推出的基于JTAG的OCD(On-Chip Debugging,片上调试)解决方案运行在符合工业标准的Eclipse平台上,为嵌入式Linux设备提供了先进的基于JTAG的调试功能特性。

Workbench OCD主要支持Wind River Linux。不过,对于开发者自行获得的Linux或者半导体厂商提供的Linux版本,Wind River也可提供片上调试功能,也为 Linux提供基于JTAG的内核及用户模式调试。Wind River调试解决方案还支持广泛的目标硬件,包括先进的多核处理器。它还支持移动终端设备市场上所有最新的主流处理器,实现各种量身定制的增强功能特性,使设备软件和硬件的开发调试变得更加简单、更加直观。

Workbench实现了与Eclipse全整合,并且通过在Workbench基于Eclipse的环境中加入新的视图和功能模块,进一步加强了IDE的支持。

目前,大多数移动终端设备都采用了多处理内核,对很多片上调试解决方案都造成很大的挑战。JTAG Server和JTAG Accelerator技术提供了面向多内核处理器的高速JTAG调试能力。JTAG Accelerator技术支持当前最复杂的32位和64位处理器,实现了JTAG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化。JTAG Server技术则使开发人员能够同时连接多达128个处理器,并且在单个IDE实例中动态地调试多个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