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如何学习有机化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篇(1)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 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篇(2)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是数学科目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初中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很难理解抽象性较强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一直无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才能满足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从而让学生以具象化思维考虑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何画板的互动功能,还能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帮助教师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互动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九章《四边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几何画板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最常见的矩形,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扭动图形,获得了不同角度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由来。学生通过自有操作四边形,把握住了四边形的特点,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结论。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使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兴趣,通过有趣的多媒体图形变化,还让学生形成了对平行四边形的形象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增强数学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几何画板作为一种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动态性。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普遍比较抽象,如果利用好几何画板的动态性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观察到数学知识的动态演进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几何画板能够实现初中数学的动态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拖动图形,“操作”几何图形发生变化,实现对各种图形形成和变化的感性认识。

例如,形如量角器的半圆直径 DE=12cm ,形如三角板的ABC,∠ABC=30°, BC=12cm,半圆O以 2cm/s 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D、E 始终在直线BC 上;设运动时间为t(s),当t=0 时,半圆O在ABC 的左侧,OC=8cm。请问:当 t 为何值时,ABC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在这道综合题的讲解中,笔者通过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展示了题目中量角器向右平移过程,将静止图形变为动态图形,使学生思路清晰的发现其中的奥妙。实现有效的人机互动,揭示数学变化规律。通过这种将文字变为图形变化的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图形变化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具象的图形变化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含义,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三、实现有效的人机互动,揭示数学变化规律

篇(3)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若想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目标。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1.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及计算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课程。

2.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自主学习能力。(4)信息品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了解。现在的教育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其他课程进行探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所学课程的有效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的整合,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将老师自己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必须围着老师转。可是,在如今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竞争者、辅助者、学习者、导学者。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篇(4)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936-02

1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新世纪知识、信息更新传递迅猛。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一代新人已成为每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常规教学模式,应该改变观念,学习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来丰富教学,从而达到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所以,笔者就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阐述一些观点,希望能够给同行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

2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兴起于80年代末期,到目前发展越来越成熟,它是计算机领域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采用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3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 多媒体技术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并且是建立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的;

第二,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性,基本上可以说是包含了当今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第三,处理过程的交互性,即实现 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正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上三个特性,所以就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内容更新取舍的灵活性,特别是它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丰富灵活的动态图形功能,更是教学过程中所特别需要的,这同时也使得多媒体技术有了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场所。这种结合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两者相得益彰,能得到珠联璧合的效果,从而使传统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4 多媒体教学优点

目前,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实物展示台、投影仪乃至多媒体计算机等引进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用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串起整堂课,信息技术的形象化、直观化、信息化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心神愉悦兴奋,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加教学密度,丰富教学过程,创设适宜情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素质教育。

4.1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静态同像集成在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中,许多课程的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函数图象的判断时,同学对图象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们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曲线或图表,例如,可以使曲线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函数图象中几个变量X与对应值Y所得到的图表自动缓缓移入的方法,让同学能够体会到自变量X与Y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函数图象的特征的掌握

4.2 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以媒传知,以媒生情,不但具有高度的反馈性,而且能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呈现感性材料,对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想象未知和验证已知的发散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具有独特的效果,从而可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但在多媒体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充分、操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多媒体教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样必然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自主性更足。

此外,多媒体输入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便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4.3 因材施教,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使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紧密联系而形成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系统,以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高效率学习,更科学、更快捷的掌握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并且,多媒体超文本结构的使用,克服了传统的线性结构的缺陷,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容易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时教材进行动态的组织和修改,使学生可以完全摆脱课程表的限制,按自己的实际能力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学习进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4 CAI和数据库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多媒体著作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多媒体的使用。使高质量多媒体CAI软件的制作变得相对简单,从而使CAI软件的编制者从复杂的程序中解放出来,而致力于进行多媒体教材脚本的创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软件的水平。

同时,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提高了辅助教学综合利用多媒体信息的水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互相交流,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同时拥有几乎无限的信息来源接口,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上述的诸多优点,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来,可以推动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室和教师。它是一种使学生对自己更为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一乐趣将会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呢?

5.1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性的教育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运用网络,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5.2 投影教学的利用

投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习者观察投影画面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地理解画面内容并指导学生思考画面的内涵。在放映过程中,为避免信息量过大,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的疲劳,以致影响有效学习,教师有必要灵活机动,运用多种投影教学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2.1 图片讲授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画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特征,寻找规律,加深理解。这种方法机动灵活,画面放映时间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调控,与激光教鞭在画面中配合指点,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与教师同步,为讲清特征、规律服务。

5.2.2 增减教学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运用复合法以递增或递减的形式,按教学要求逐步显示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5.2.3 遮盖教学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片教学时,把暂时不需感知的内容遮盖起来,然后按教学的需要依次呈现,以突出认知的主体和重点,使学生在清晰的教学思路中认识和掌握知识。

5.2.4 创设情景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放映投影片时,同时播放解说词,背景音乐和效果声,让学生闻其声,见其人,如身临其境,使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更加深刻,在符合教学内容的特设环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启发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5.3 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及技术传递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计算机配有声霸卡、视霸卡、DVD-ROM 和相关的外部设备及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它可以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为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例如,在外语教学中,从听、说、读、写、练等多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大脑神经,能唤起学习者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降低激活缺限,多通道输入教学信息。而且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人机交互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在自然轻松的教学状态下提高记忆和学习成效。

6 结束语

篇(5)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信息强度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信息时,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同时,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信息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圆饼,再出示一把刀子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两份完全重合的过程,然后得出“平均分”。随后再出示一个圆饼,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出两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得出它不是“平均分”。最后,通过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加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时才是平均分" 这一结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篇(6)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优化中学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数、外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性

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志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王吉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篇(7)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兼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助学、创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但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传授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

3.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评价者: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既促进了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可喜局面。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一起设计整个学期的课程,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信息技术这门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57-01

所谓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发展正常,但是学习成绩较差,其实际的学习状况没有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身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并制定了相应的转化策略,仅供参考。

一、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良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课本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所掌握的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一旦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从而造成了化学学习的困难。

2、教学方面的原因―教学中缺乏引导互动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学生在这样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几乎完全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常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3、化学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例如,元素、化学反应等化学概念,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又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学习效果,影响学习自信心。而且高中化学知识点相似的很多,再加上大量的符号、文字、化学规律,使得化学学习困难重重。

二、促进化学学困生更好转化的方案

1、家庭教育要充分的发挥其效果

老师和家长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他们之间一定要保持联系,对于学生的在校和在家的心理变化、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沟通,对于孩子的教育思想要统一,要实施正面教育,不要过分的溺爱,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于犯错误的孩子不要打骂,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实施严苛的体罚。

2、就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教学改革之后,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部分增加了,这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化学学科教学当中融入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插入动画或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自主观察、思考。

3、合理的使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当中要想使得课堂效率有所提升,老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如此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加的集中;对于问题的讲解不要急于求成,要一点点的慢慢深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容易;对于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此同时时,要深入的了解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的当中一切要以教材实、学生、学校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为中心。对于一些成绩不好,但是自身却很聪明的学困生,老师要经常的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老师可组织他们进入化学课外小组,让他们对学习化学一点一点的产生兴趣,给他们设定合理的练习,并让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此一来他们对学好化学就会更有信心。

4、把握好实验教学环节

化学这门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实验比较多。而化学实验教学的合理开展可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更好的掌握,此外化学实验教学的引入,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化学实验不仅仅局限于演示实验,还包含课外实验活动。综上所述,对于化学学困生的转化,都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爱心,要以学生为主,尊重他们,同时化学学困生的成功转化也离不开家庭、社会集体的帮助和参与,这样才会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5、捕捉闪光点,培养自信心

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乐意学习,并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放大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造力,多鼓励少批评,扬长避短,促使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教师还要因势利导,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要将最新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还要依据课程设置理念,合理地优化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面对心理素质差的学困生,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寻找原因,学会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针对具体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培养自信自强的品质。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难度适当的提问,学困生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总之,在各科的学习中都存在着学困生,我们能做的就是慢慢地引导、转化学困生.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挖掘学困生的潜力,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消除其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这部分学生也能尽快地赶上班级的教学进度。但是完成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跋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并对学困生实施分层教学,以便更好地辅导学困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化学学困生的转化。

篇(9)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近年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习新的知识。

当然这里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可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完成的成品。

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能够反映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包括“春”、“海滨仲夏夜”、“高智商的青年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结合多媒体课件,可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保证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每个班我都会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篇(10)

作文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侧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激活,指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适当采用网络资源、激励大胆创新,这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一、利用网络操作的便利性,抛砖引玉,激活学生思维,捕获创作灵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作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核心。科研资料表明:“人处于积极状态时思维是最活跃的。”因此作文指导时,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捕捉创作灵感,因为灵感对于写作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初中学生属于记忆清晰与模糊交织的时期,人对现实生活的五彩斑斓的记忆就是一座装满写作材料的宝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启这座宝库的大门,从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时,可以先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阀门”,像过电影一样,将无数平凡的小事再现,接着进行比较,再次筛选,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材料记下来,并作简要复述,再适时指导学生,从中提炼事物所蕴涵的道理。例如: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珍藏的记忆》时,为了让学生紧扣“珍藏”的主题,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引导学生每人在班级QQ空间的“群相册”里上传一张自己童年的照片,最好是笑得最开心的一张照片。作文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分享同学们上传的照片,引导照片主人以“照片中的我”作为童年往事的回忆对象,依次介绍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笑得那么开心?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往事?我首先做了个示范向学生展示了自己记忆中第一次照相留下的相片,并特地点击“放大”,同时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当初捂着嘴巴却又笑得那么灿烂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第一次照相,很想留下光辉形象,又觉得“门牙”还没长出,不好看,怕被人笑话,所以“急中生智”用手捂着嘴在笑,于是便有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照片……我的一席话“打通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大家滔滔不绝地争着向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分享了各自成长中的快乐,发出了时光易逝,童年美好的感叹。我顺势诱导学生把自己刚才向同学述说的童年往事用倒叙的方式记下来,整理成文章。出乎意料,那一次学生的作文写得特别好,充满生活情趣,叙事生动、感情真挚。一个小小的“群相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辟了通向优质作文的“高速公路”。

二、利用网络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抒写真实,拓展写作空间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引导学生取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脱离生活、凭空捏造的、不真实的作文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文章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东西,而是作者把生活中收集到的材料经过加工,用文字反映出来,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编”出来的。清代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为了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常于空闲时间铺席于大树下,一边放置茶,一边手摇葵扇,倾听过往行人的故事,并且记载、重写、组织成首尾完整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登上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所以,真实的、丰富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大文豪泰戈尔也曾说过:“一切好的使人感动舒适的事物都是简单而自然的。凡是美好的都是真实的,而且永远不会消亡。”因而,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日常生活,学会并掌握观察、积累的方法,告诉学生多彩的生活就是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的东西最容易打动人。我常常鼓励学生留意网络热点、微博分享、拍客新闻等,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或者看“今日说法”、“今日一线”、“民生视线”等触摸社会脉搏,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例如:我指导学生写“秋天”为话题的作文时,为了避免学生“闭门造车”,假话连篇,华而不实,空洞乏味,我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秋日里本地的历史名镇百侯、茶阳,生态小镇枫溪、大东自然风光的视频资料,视听结合、声画合一让学生真切感受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发出对家乡美的由衷感叹!此外,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到郊外去体验一番,感受秋天里山川、树木、河流、原野、庄稼的变化,感受农村的生活气息以及农村的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找到了生活,找到了真实的感觉,找到了作文的“生命”,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秋日农村的巨大变化:蔬菜碧绿、瓜果飘香,洋楼林立、农民富足,讴歌了令人向往的农村生活,景物具体可感,感情真挚动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利用网络使用者的广泛性,激励广大学生大胆创新,凸现文章审美价值

在作文时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文题的反面入手,这样即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能写得新颖动人。例如有一次元旦,本校举行班际篮球比赛,我引导部分学生做记者当拍客,将现场录制的视频或拍到的精彩镜头放到“班级动态”里供全班同学分享,还布置全班学生完成《记一次校园篮球比赛》的命题作文,多数学生会从常规入手,写双方队员龙争虎斗的激烈比赛场面,注重对获胜方精彩表现的描写。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更吸引人眼球,我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引导学生不要把焦点集中在谁胜谁负上,因为不一定比赛获胜才是最精彩,应该多留意赛场内外的变化,用独到的眼光去审视球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从“班级动态”的球赛场上一段看似不起眼的视频入手,避而不谈篮球比赛是如何的精彩,却灵活运用赛场上的突发事件,突出表现一个队员在比赛中无意撞伤对方球员,而主动放弃胜利在望的比赛,及时将伤者送到校医室救治,从而表现了这个队员身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情操,文章出奇制胜,新颖感人,魅力无穷。

此外,我引导学生作文与时俱进适当使用一些网络新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学生会用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写“沟通”为话题时用到“微博”、“吐槽”;写“发现”为话题时个别学生技高一筹写发现物价上涨厉害,用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盐如玉”、“糖高宗”等网络催生的新词,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其实这些就是创新带来的新鲜感。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写出好作文,可以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在激活学生写作思维上多作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抒写真人真事,鼓励大胆创新,才能写出真实感人,新颖动人的好文章,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习作上传到班级共享或校园网站与更多的同学分享、PK,这样一定会激发出无穷的活力,写出更多高效优质的文章。

篇(11)

可以说,在所有的中考科目中,生物的课时是最少的,一周只有两节课,在中考中占的分值也比较少,学生不够重视;并且生物课总是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是下午,学生上课状态较差,上课时往往会心不在焉,把生物课当成是放松课、休息课。我很是苦恼,精心准备的课,时常败了兴致。生物课本身涉及很多人体生理知识,我尝试着利用这些知识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状态。

一、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教师本人应该是精神饱满,处于兴奋状态,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调动课堂。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鼓舞,兴致勃勃,如果激励或挑战不够,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产生参与热情,自然就会因无趣或厌烦而精神分散,甚至睡觉。

例如,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学习中会涉及大量的举例。如果学生状态低迷,此时让单个学生描述与传染病相关的感受和经历,他就会感觉很被动,认为自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是件很倒霉的事情,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时可以设计全员参与的游戏。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卡片,其中仅有2~3个学生的卡片上做了不明显的标记来代表“传染源”,要求每个学生在3分钟之内找到其他5个学生在自己的卡片上签名。在所有的学生签完名后,教师公布卡片上的标记代表的含义,并请持此卡片的学生站到讲台上,让被他们签名以及给他们签名的学生都起立,进行第一轮计数。然后请第一轮起立的学生也站到讲台上,让台下被他们以及给他们签名的学生起立,进行第二轮计数。以此类推,若以签名方式代表“传播途径”,在进行几轮后,绝大多数就都被“传染”了。这样,不仅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体验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通过交流感受和分析,学生还能自己得出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当然,教师还可以以此游戏进行进一步的提问和引导。

二、通过短时间的健脑活动调整学生的状态

有关资料表明,初中生的注意力最多能维持15分钟,要让学生整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不可能的,而学生处在疲惫、紧张的状态下以及产生的消极抵触情绪都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生物课的优势在于本身就向学生介绍人体生理知识和健康常识,可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调整。

1.舒展运动――缓解紧张和疲劳

例如,呼吸系统相关知识比较枯燥,当学生状态欠佳的时候,可带领学生做几次深呼吸,向学生讲解,大脑需要氧,缺氧的大脑能量不够,不利于思维。同时,在讲解呼吸运动原理时,可以请学生将双手放在两肋的位置,体会呼气和吸气时肋骨的运动,加深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时胸廓体积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在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前,带领学生给相关器官以有效刺激,增强血液循环,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如,上课前引导学生用手轻轻叩击头部、眼眶、揉揉耳朵耳廓、伸伸手指,在做这些动作的同时,教师可以用语言加以引导、营造轻松的气氛:这节课我们要充分运用大脑,仔细观察,细心聆听,让我们把这些器官都跳动起来,给他们充充电吧。这种方法,在下午的课程开始时使用,效果会更佳。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疲劳。

2.催化运动――集中注意力,促进思考

例如,对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进行“反射”一节内容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反射活动的完成是离不开反射弧的,所以要重点讲解清楚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区别。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讲解,教师可以组织每两人一组完成膝跳反射活动。每人做两次,先做放松状态的,再做有准备的。请学生根据实验情况,结合课件上反射弧的模式图进行仔细分析,使学生对自己身上的反射活动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举出学生熟悉的多种反射活动(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等),让学生自己分析。此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充分理解反射的发生过程,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3.交叉运动――协调左右脑,提高大脑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