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篇(1)

要提高技工学校的职业素质,我认为应做到“四结合”。

一、职业道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师说》中曰:“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为师者,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要学生懂得做人是道理。

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和审视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时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科学的人生观是人生的指南,它制约着人的价值观,决定人们的职业道德观,人生活在世上,首先在于奉献,那么,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何说起呢?所以,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是主要的,个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职业活动将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的,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以此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否则,你有再高的学问,再高的技能,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比如我们幼师班的学生,学会了唱歌、跳舞、弹琴等知识和技能,却不愿去做幼教工作,不愿把本领奉献给社会,这就很难实现自我价值,可见,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踏入技工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立下远大志向,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是建设在一定的专业思想基础上的,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把学习专业知识同未来走向社会,从事工作相联系起来。任课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养成良好从业习惯,和职业道德观念。

三、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一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校内的课堂教学,而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和场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的机会,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按照职业道德规范从事每个环节的实践活动,认真分析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关系,训练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意志。

篇(2)

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小学生评价改革,研究如何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重点。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积极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参与中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的潜能,培养创造的能力。

二、要处理好激励性评价和指正性评价的关系

小学生因年龄较小,又处于成长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传统的评价在这方面确实存在诸多不足,在工作中应引以为戒。但在目前的评价中,有些教师因没有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在教育活动中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使用激励性评价时,不能忽视指正性、否定性评价的作用。

三、发挥评语的促进作用

用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用简明扼要的话语进行评定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的目的。但要改变传统的评语模式,运用谈心式的评语模式,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写照。教师评语的个性化、具体化、系统化,使评语在促进每个学生活泼、主动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开放式教育评价,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篇(3)

药品、食品行业是一类特殊的社会职业,与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其从业人员不允许有半点疏忽与失误,否则人命关天。最近几年,药品、食品行业接连出现了“齐二药”事件、“欣弗”药品事件以及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红心蛋”、“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企业或从业人员目无法纪,职业道德沦丧,视人命为儿戏,只追求个人的私利造成的。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关键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就承担着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这一重任,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牢牢抓住“教人做人”这一根本,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认同优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做一个知识广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健康的人格,志趣高雅、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在不同专业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特色,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相联系,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有些人,虽然读了不少书,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道德水准不高,品行不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笔者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药品、食品行业里缺乏一批优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的专家认为“目前是在用良心和道德呼唤产品”,因而要求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尽快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社会经验少,阅历浅,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但是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正确,就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语文课中,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传统的忠、孝、仁、义、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可以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并赋予新的含义,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忠”的内涵,在教学中选取《论语》中有关论述,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忠”是指忠于友情。穿插介绍钱学森忠于祖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忠于职守的事迹。通过研读与交流,使同学们认识到:“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友情等等。药品、食品专业的学生联系自己所学专业认为,要做到“忠”,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健康恪尽职守。

“孝”是道德之本,孝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谈到的许多内容在根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做人,在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条就是“孝”。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同时选取现代人有关孝敬父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谈体会。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在生活中把“孝”延伸到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

关于“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是泛指,要求爱社会上的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而不只是爱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选取墨子的《兼爱》,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就是爱人如爱己,要天下的人彼此相亲相爱。在教学中,联系80后、90后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在抗震救灾中、在上海世博会的言行,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内涵。联系所学专业,教育学生要做到仁爱,就要爱我们所选择的事业,爱我们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要为人民、为社会献出爱心。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选取《论语》、《孟子》中有关章节和现代人们常说的“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词语,和学生一起探讨“义”的含义。《论语》中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看重的是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君子应做到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教学中,联系新时期道德模范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典型事迹,让学生理解当代“义”的含义。结合所学专业,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尽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对于“信”,古人认为“人言为信”。这是强调说话的人对所说的话要负责任,即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算数”。一个人说话要出于诚意,这就叫信;否则,就不值得信。正是出于这一层意思,后人才常把“诚”与“信”连在一起。教学时把《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现实生活中诚实德模范的事迹引入课堂,跟学生一起探讨,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离开守信的社会便没法生话;而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要靠诚信来维系。一个失信于社会的人,必定会被社会所唾弃!药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树立诚信守信的观念更为突出和迫切,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体验、感悟,使学生把忠、孝、仁、义、信,内化成自己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

二、阐发名言义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个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但已具有鲜明的特征。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意,还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大学生对此还不很明确。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学习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及经典,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教育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研读《礼记・大学》中的章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研讨,大家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太平,要想报效祖国,只有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是不行的,首先要多读书,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然后教育影响全家人,让家人以及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把治家的方法扩大到治理国家,就会是使天下平衡、和谐。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充分表达出儒家的襟怀,彰显了儒家的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近年来,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对此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联系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学生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这先贤的追求也正是青年学生不懈的追求。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讨论,真正理解这四句话的内涵,并激励学生认真践行,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药品、食品行业的反面教材,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教育学生把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自己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与药品、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现实,结合行业特色,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优秀案例,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医药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选取一部分优秀的医药古文,让学生聆听先贤的教诲,感悟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同学们从神农氏尝众草,辨百谷,对本草的精心研究,从中学到了古人执着的敬业精神。同学们通过学习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进一步受到教育和启发。《大医精诚》虽然是针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讲的,但作为药学以及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目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在专业技术方面要做到“精”,要努力学习,要有真才实学,对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学会学好,做到精益求精。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做到“诚”,要爱岗敬业,把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重中之重,正如孙思邈所说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教育学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呵护每一个人的健康。在将来所从事的药品、食品的研发、选材、生产、检验、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监督管理等工作中,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假、劣产品。在工作中要遵纪守法,做事要认真、扎实,一丝不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要团结协作,树立团队意识,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四、点评中外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但许多学生文学知识比较欠缺。要使他们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就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大学开设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载体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发展概况,熟悉在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作品,选取典型作品作重点分析。所以当谈到《诗经》、历史散文、《论语》等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时同学们如数家珍。对于现当代文学,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先进性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以博览为主,以此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以课上讲授带动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重点讲授的基础上,给学生开列自读书目,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引导广大学生从小书斋走入大课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资料室借阅相关书籍阅读,建议学生养成晨读经典名作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或下马看花式地精读,然后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联系实际体现时代性,联系学生所学专业,体现针对性。通过大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在学生原来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4)

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素质教育很早以前在国外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出了很多全方位的人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起步就比较晚了,而且还有一些地方还在做一些表面文章,实际上还在偷偷的进行着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还在为了学生的分数争分夺秒,剥夺了学生的发展机会,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成为了一副空架子,那民族的振兴又从何谈起呢?所以我们说,要想实施好素质教育,必须我们从心里接受,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例如地理教学中要应用到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所以被人们称为是一门边缘学科,高中地理学科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说,如果处理得好,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那具体措施有哪些呢?就此问题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生期中、期末的成绩;我们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要针对少数所谓的尖子生,这样我们才能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只管站在讲台上讲,根本不管学生的想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强行的将自己的想法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只有接受的资格,没有选择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怎么能不沉闷?所以说,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师生的角色,教师应该由一个主导者变身为一个引导着,学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处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得出结论,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不要让学生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我们的朋友,愿意与你进行沟通,进行交流。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个问题,能够做到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层层递进,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回答什么,知道入手点在哪里,分析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进行提示和点拨,不要直接让学生记结论,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能够不靠老师这根拐杖也能走路,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多搜集一些与每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了解,进行分析,这样还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合作探究,这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活动题,或者是自己精心设计一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互相的了解,然后分别发言,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篇(5)

一、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学校教育,教师为本,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重塑自己的人格形象,为人师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崇高、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合格的人才。

二、开拓视野,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更是惊人。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正日益扩大,有增无减。所以,经常开展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物理活动,如收集人口与资源、能源与环境保护,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简介专题资料,给学生阅读,并组织他们讨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广胸襟,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李政道博士曾指出:“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学答案”固然重要,多年来,学生习惯于与教师运用同一条思路,得出同一结论已成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求异思维则不然,它富于挑战性和创造性,是高素质的体现。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前面提及的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启发学生利用图像法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如求平均速度、力的合成、电阻并联问题,求压强、功、功率、电流与电荷关系,欧姆定律的演绎等。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做准备。

在活动中,把学生置于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的位置上,处处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相联系的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凡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引起注意,并能使人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引起探究倾向,他的智力因素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去学习,就会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该学科上。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在体验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介绍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物理学的成就,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追求真理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丰富生动,有物理原理、定律、概念发展的来龙去脉;有物理事实的发现、发明;有科学家的事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通过这些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包括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设计者、组织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走路。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在授课时,着眼于对学生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等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渐过渡到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让“教”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

篇(6)

由于不同学生的美术先天禀赋不同,以及所处的环境影响和各个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水平条件不同,造成了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美术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教学,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能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最佳的发展。

1.1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美术教学目标。教学工作正是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实现来完成的,在中学不同阶段,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如艺术考生迎考阶段,这种方法比较容易见效。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应确定为重点掌握绘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则应是具有较强绘画技巧和能力。这样,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和补偿的余地,高层次学生有创新、发展的空间。

1.2 因人施教,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可采取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尖子学生,培养他们的绘画技巧和能力,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尊重偏爱差生,注意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启发、开拓、培养、提高,按照差生的教学目标,创设差生所能接受的标准,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并以此推动中间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上一个新台阶。

1.3 注重运用反馈,完善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反馈调节,随时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美术成绩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2 互助合作,增强适应能力

学校的职能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输送人才,所以,教育应面向社会,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应仅仅停留于书本,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观念。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显得相当重要。这方面,我在初中美术特色班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学美术的学生,大多数是在纪律方面的后进生,个性活泼,自觉性差,再加上班额大,所以,在这个学期前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我遇到颇为棘手的问题:辅导学生与抓好课堂纪律往往不能兼顾。后来,我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才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上绘画技能课时,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小组长轮流管理该组纪律。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轮流监督小组长的工作,而我只负责督促值日班干部的管理工作。每个层次都严格执行《美术特色班专业量化管理条例》,奖惩分明,让他们在纪律上有个竞争氛围,这样,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美术课堂纪律明显好转。通过教学形成了在学业上、纪律上相互合作,互相竞争的局面,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4 强化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篇(7)

1 营造自由、民主气氛,引学生积极参与。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转换角色,上课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当学生在某个问题上表现出兴趣时,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如果学生见解独到,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偏差,教师也不要批评指责,而要以温和宽厚的态度进行引导,甚至帮学生分析。总之,只有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放开胆量,勇于参与、勇于提问、勇于讨论、勇于质疑、勇于创新。

2 巧创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

高中政治理论性强,有些知识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方法,通过巧设情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如,在讲“价值观导向作用”的时候,教师可以不使用教材所给的材料,而是给学生放映《感动中国》的节目,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更容易体会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获取、价值观形成与能力培养的同步发展。

3 创设交流、合作情境,促学生互动合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易于产生争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因此引导学生在意见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上与同学合作,让他们在讨论、争辩和交流中获得提高,是一种很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热点辩论赛、实时点评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不同的问题设计和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在小组互动合作中得到展示和发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样慢慢地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喜欢上政治课。

篇(8)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1]。临床工作中,合格的医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人文素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上世纪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早层次的要求,这也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部分医学院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部分医学生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1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1.1特殊的职业属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是以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救死扶伤”是亘古不变的医学职业精神。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学属性。医学相应的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教授提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医学不仅是针对病理生理的学科,更是关注人心理和生命意义的学科。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师而言,只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素质相结合,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才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医师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Trudeau医师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提醒我们,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要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去帮助患者,不仅具备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关怀和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

1.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从1977年美国Engel医生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工具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具有不同心理学特点的个体。医师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修理机器”的过程,而是一个医患互动的复杂过程,而这需要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因此,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必须融合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进行。尽管如此,目前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不同程度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部分医学教育者仍然抱有“重专业轻人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往往是只见“病”不见“人”的“偏才”,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需求。

1.3解决医患关系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暴力伤医、甚至暴力杀医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诸多社会关注和思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严重威胁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医院的公益性、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经济条件与人口素质、媒体的错误引导等等,是不可推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部分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道德水平低下与人文精神的缺乏,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诚然,解决医患矛盾主要依靠政府的“多管齐下”的医疗改革,但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临床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于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医患纠纷,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4],更能让医学生认识到“人性化医疗”的本质,对患者施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并且能够理智和长远看待医患矛盾。只要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1.4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同时具有科学属性与社会属性。现代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综合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医学生应该在全面积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术业有专攻”。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5]。这对于新时期的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诊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且同时是优秀的管理者、有深度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者。目前,部分医学生在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压力之下,在社会趋利的现实和实用至上的理念指导下,思想上不予重视人文素质的学习,自觉或不自觉放弃了人文精神的学习。部分医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临床医生的“高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认为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临床技能,缺乏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医生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多元化社会对于医生的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医学生教育中,只有一手抓专业素质教育、一手抓人文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培养出一名“通融识见、术业专攻”的合格的“白衣战士”。

2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奉行的教育模式,是仅仅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究其原因,社会发展阶段和前苏联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所致我国高等教育“重理清文”。再者,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合理地衔接,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显著欠缺。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在满足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2.2注重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重视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往往专业氛围浓厚,但是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学科信心不足,这也是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始终,才能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医学是一门实践学问。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医学生受益终生[6]。在医学生实习课程教学中,带教老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注意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带教老师在临床授课及临床工作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信的、积极的老师带给医学生是满满的正能量。

2.3引导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引导医学生自身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文社会知识在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是校内评优的关键考核指标与求职的重要评价,但是长远来看,未来职场乃至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看重医师的综合能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医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以人文素质渗透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医学生应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长为关注时代、关爱生命,并且“博闻强识、术业专攻、妙手仁心”的人间大医。

2.4强化社会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引导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医患冲突的报道上,并且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虽然刺激医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会给医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医学生产生消极的甚至退缩情绪,反而容易不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良好医患关系进行正面宣传,利用名医名家的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医学生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会媒体更应该利用舆论优势,创设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则更加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对于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应的对于未来的医师-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合格的医学生除了加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强化人文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医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并强化临床实习中的人文教育;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创设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医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解决医学技术先进而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而这对于将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京华,刘泽英.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73-75.

[2]崔立谦,叶慧玲,余金龙,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贯彻医学教育始终[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4):22-24.

[3]王瑞涛.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举措[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0-112.

[4]刘志红.人文教育之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5-36.

篇(9)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学为师表,行为世范"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师德师风具有一定的水平。同时,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成中,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对教材熟练掌握并创造性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的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反思、归纳、矫正、重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所以不愿学英语。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学生的积极性要靠教师去调动,兴趣要靠教师培养,学习热情要靠教师激发,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使每个学生觉察到自己在进步。一位善用表扬、鼓励之词的教师往往深得学生爱戴,学生学习他所教学科的积极性就高。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马上用"Good, very good, Not bad!"等词给予评定。尊重学生,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充分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

3.分层目标教学,促使全体学生进步

"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信息的发出、接受、消化、反馈等多个环节组成。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便导致反馈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教学时,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面向中等,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原则。比如在设计课堂的问题时,要简易兼备,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还体现在作业中,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后进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作业抄袭现象。

4.改进教学方法,找准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教"又要兼顾学生 "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5.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篇(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并迫切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受教育者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师范教育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更新的教学模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西方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光明的大路。

师范院校要提高数学素养的师资,就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欣赏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培养师范生。

一、数学的学习能力

数学本身就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经过先人们的提炼、思考、总结最终形成了一门学科,所以学习数学就必须与实践紧密相连。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数学作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必然使人产生一种需求,要更好地用它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的教,但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基本前提是要他们学会学习。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让师范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让师范生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方法,对每一个定理、公式不但要明确其条件与结论,而且要弄清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强调要不断地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对每一道例题要理清思路、掌握格式,对常见的数学方法一定要在解题中熟练掌握,等等。同时可以尝试让师范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从而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使师范生逐渐体会数学的丰富内涵,让师范生感到数学不再“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受益终身。

二、数学的思维能力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师范生质疑,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师范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要培养师范生质疑提问的意识,教师首先应给师范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师范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师范生去大胆地解决。最后要善待师范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已经认真思考了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师范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积极引导他们讨论,因为真理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

三、数学的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如果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多,而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就不能说是学得好。《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师范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师范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师范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师范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能有效激发师范生的潜能、发展师范生的创造力、培养师范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在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过程中,有两台机床,它们的生产量相同,但生产次品的概率不同,要判断它们的好与坏,可用数学期望,就会使它们的区别比较明显。通过实际应用题,师范生可以在应用中扎实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所在。

四、数学的欣赏能力

大自然是美妙多彩的,它是一切审美对象的原始基础。数学是人类的理性对自然界的抽象化描述,数学模式可对自然美的特征用独特的方式予以呈现,这就是数学内容的规律性、有序性(如简单、对称、和谐、统一等),这些有序化特征构成了数学的自由性本质,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美。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认为,数学美既是奇异的,又是和谐的,也就是说数学是和谐性与奇异性的统一。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也是评价数学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首先要具有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素养,进而才能指导师范生,在数学教育中提高师范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的数学素养。数学美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师范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师范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文化品味。

德国数学家韦尔说:“我的工作就是努力把真与美统一起来;要是我不得不在其中选择一个,我常常是选择美。”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强调:“我认为数学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判断成功的标准主要都是美学的。”科学史上的无数事例已证实了这一点。因而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的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和谐性和奇异性等数学美的特征,来启迪师范生对生活中美的发掘与欣赏,激发他们不断创新,培养他们审美的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五、数学的研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数学教研的教师是不能算是优秀的数学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因为教学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感受数学发现的心理历程,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融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师范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和解决,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辅相成。数学正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作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因此面临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就一定能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契合点,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和教学模式,迅速地提高师范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成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军,为我国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11)

1.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门艺术,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寓于有美的因素,并对德、智有一定促进作用。

美是真和善的翅膀,越是美的音乐,越能使真和善得以高飞远走,美盖天下,使人类大受裨益。而庸俗、低劣、不健康的“美”,浅薄、轻佻、颓废、堕落、腐蚀青年身心的“美”,会潜移默化地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把他们敏锐而未经培养起来的触觉烧焦,使他们停留在美的音乐门外。

席勒说过:“只有真正的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但丁更指出:“人不应象走兽一样地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因此,要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就一定要选择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

2.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切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把最美的乐曲给学生听,有时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演唱,学生不但能听到,而且能看到,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起着极大的诱导作用,对学生较快理解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如上音乐欣赏课,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这部曲子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随着乐曲的演奏,适时地向学生提示音乐的表现,当小提琴与大提琴极富表情地奏出了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当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它们时分时合,那缠绵绯恻,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互表衷肠及其悲伤、怨恨、愤懑的情绪表现出来时,直到哭灵、投坟、化蝶的一系列情节诉诸学生的感管时;我发现教室里特别安静,只有乐曲在流淌,同学们被这一人间悲剧深深地吸引了、感染了、直到音乐结束,同学们还在沉思、遐想。这时,我深情地唱起了《化蝶》这首歌曲,当唱完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掌声,学生们说太美了,甚至许多学生说:“老师,以后让我们多听些这样的乐曲吧。”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旋律、节奏的感染

众所周知,旋律是音乐灵魂,优美的旋律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节奏是音乐的核心,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战场上的催人奋勇的战鼓与节日欢庆的锣鼓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与社会功能。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旋律及节奏的自然感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

《铁蹄下的歌女》是电影《风云儿女》中的插曲,创作于1935年。歌曲通过一个被日本侵略者践踏、欺压、的歌女的血泪控诉,表明了旧中国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弱者”――歌女的内心世界。歌曲的第一乐段用气息悠长的抒情性旋律表现歌女“到处卖唱”、“到处献舞”痛苦生活及她们不甘于此的悲痛心情,继而用紧凑的朗诵性旋律表现歌女们对“国家将亡”、“被人当作商女”的质询,等等。整首曲子的旋律充满了辛酸与凄楚的情绪,将歌女永远漂流、尝尽人生苦滋味的境遇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整个作品不是那样地剑拔弩张,然而它所蕴含的情绪却感奋人心,催人泪下,具有深入人心的悲剧力量。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在合唱》的终曲,它把这部大合唱的主题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也作了更深刻的引伸,它发出了强大无比的战斗性号召,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已经团结成一个坚如磬石的整体,她要联合全世界革命人民向法西斯侵略者发起总攻,战斗的警号震天动地。整首歌曲速度快,节奏紧凑,一连串的切分节奏及上行旋律,表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祖国的动人景象,最后速度的加快和力度的加强,从而形成一种战鼓轰鸣、号声震天、激流澎湃、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宏大气势。

4.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