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辩论赛培训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辩论赛培训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6-02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修订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修订后的两版大纲均指出了我国现今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文秋芳等(2010)通过对全国11所高校2189名文科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往往在口笔头表达中出现逻辑性差、表达困难等问题(高一虹,1999)。针对这些问题,两个新版大纲同时指出当今外语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要求的提出,国内各个高校教师纷纷撰写论文提出新的课程规划,如任文(2007),刘艳萍(2009)等提出演讲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周淑珍(2004),李凤荣(2005)则提出通过各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笔者所在高校也一直举办一些常规性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歌曲、配音大赛来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用英语做交流时,依然存在言辞表达不准确,缺乏创新观点等问题。选的学生在参加省、市和国家级各类英语大赛中也收效甚微。第二课堂活动并未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延续,学生缺乏一个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平台来活跃其思维、拓宽其知识范围,加强其人文素养和提高其思辨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重新定位了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将演讲和辩论课程的建设与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期望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知识范围、心理素质和思辨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二、二课堂活动和演讲培训课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高校英语的课内教学(无论专业与非专业)长期以来强调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培训,模仿、记忆、重述都是常用的课堂训练环节,缺乏对思维方式和判断力的培养。广大学生也以通过各类考试,获得不同程度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即便有意识的要提高外语的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往往也会因缺乏相关技巧的培训而无法在语言使用层面产生巨大飞跃。此外,二课堂活动如仅仅设计以模仿和背诵为主的配音、朗诵大赛则无异于课内训练,难以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突破。

演讲辩论培训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整体规划强调在课内(即演讲辩论课)加强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合理安排信息要点、掌握公众讲话技巧的能力;课外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保证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从懂得语言用法到会用语言,从学习交际到交际中去的能力不断加强。

三、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为了解决本校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开口难,内容空洞等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致讨论认为应将演讲与辩论培训课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以该课程所提出的训练目标位依据,设计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辩论课为圆心辐射带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课题开展的一年半里,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演讲辩论培训的方式。笔者首先在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作为试点,每周三为学生开设2节有关演讲和辩论的培训课程。授课教师为学院外籍教师,课题组教师与其他3名中教配合辅导学生。培训课每学期为17周,学期末参加演讲测试,合格者会给与创新学分。学生的主体为2、3年级,少部分为1年级新生。整体课程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接轨,并为第二课堂活动做指导。

(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首推每年一次的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演讲赛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比赛形式分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现场回答三个部分;辩论赛则在第二学期举行,比赛模式与现今国内举办的大赛保持一致,即采用英国议会制的辩论格局。中教负责对入选选手做进一步的除常规培训外的赛前指导。校内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会被推荐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级的相关比赛。

(三)开设外教讲座和口语角。课内对学生在公众演讲技巧上的指导无论从时间和人数上都无法满足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外教则利用周五晚上时间为校内非专业同学开办西方文化及公众演讲能力的讲座。在省和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则轮流负责在校内开办口语角活动,以自身的经历感染更多同学。无论是讲座还是口语角我们都期望能带给广大同学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开设英语戏剧比赛。国内学者黄源深(2010)曾提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语言基本功的课程应当尽量减少,语言文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的比重则需要加强。这期中就包含对西方经典名著的细读,如莎士比亚作品等。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仅仅以掌握语言技能为终极目标,我们鼓励二年级以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莎剧的片段来表演,各班授课老师负责指导和排演。校内选拔优秀的表演小组还会得到外教的进一步指导,在校内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上公演。2011年优秀获奖者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选拔赛。

(五)建立模拟联合国协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的大会。通过在校内组建模拟联合国协会并派代表参加校际交流,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且学会了阅读背景资料,会场上书写大量文件,听取发言、阐述观点。在这样一种体验式活动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融入外交情景,自觉主动的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学习经历不但锻炼学生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解决冲突、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四、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成效

通过将课程设计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我校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表演和竞赛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语言使用能力,更加强了学习信心。

(一)校际交流和竞赛。2010年1月,我们选派3名同学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6月份,选派4名同学参加了“外研社杯”和“欧盟-中国友好交流年辩论邀请赛”。4至7月,我校选派10名同学分别参加了在石河子大学和兰州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讲、最佳代表和最佳立场文件奖等多项奖励。10月份,2名同学获得“外研社杯”新疆赛区演讲比赛特等奖,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名特等奖同学还取得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校内文化节的顺利举行。2011年3月至6月间,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外语文化节。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的为主的各类型活动、竞赛及专题讲座。全校22个学院,近1500多名学生参与了我们从初赛、复赛到决赛的4大类竞赛。各类决赛获奖者参与了文化节闭幕式的汇报演出,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五、第二课堂活动改革的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不仅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其思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些改革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一)形成动态、灵活的学习体系。在整个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一直处于培训、比赛、培训这种连续性的学习体系下。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即获得练习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发现自我的不足,及时弥补。

(二)提升学生自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竞赛的锻炼,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有效推理、运用论据、组织观点的方法;也更加注重在公开场合讲话时如何与听众沟通,及非语言因素的使用。有了这些相关知识的储备,学生自信心得以提升,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互学、互助风气。在课题开展一年多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意外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培训班里最早的一批同学在修完课程之后,自发组织起来招募新生,每周一次的协助低年级同学锻炼公众讲话能力。老生带动新生,并树立了榜样,校园内学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5\]李凤荣,安晓灿,孙东菱.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9-72.

篇(2)

暑期的商务英语热随着炎炎的夏日逐渐升温,据了解,今年集中于京城的各类商务英语培训班吸引了全国各地超过15万的学习者,其间北京各机构暑期同期开班最多时达到1000多个。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推出了北外成功英语品牌的商务英语培训,该培训依照学员的接受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所推出的具有灵活性、实用性、专业性的英语培训课程,受到了很多在职人员的青睐。业内专家声称,此次北外成功英语进军商务英语市场,打破了只有社会英语培训机构主导培训市场的格局,为英语培训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英语培训机构由于欠缺教学经验,聘请的外教也大多是留学生和来中国的旅游者,其教学方法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特点,而北外成功英语依托享誉中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凭借多年雄厚的师资实力,不光在课程设置上对国人学习英语有很独特的见地,在外教聘请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所聘请的外教大多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有较强学术背景的外籍人员。

北外成功英语为了使学员提高商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掌握商务英语沟通技巧,设置了一整套针对学员学前、授课过程和结束后跟踪服务的办法。培训前,专业语言顾问为每一位学员进行语言诊断;培训中,专门教学助理为学员提供咨询答疑服务;培训后,为每一位学员提供完整的培训学习档案,包括课堂表现、教师评语、结业考试成绩等,综合培训评估合格者将获得权威的北外成功英语结业证书。同时通过科学的小班授课,师生能全面互动,老师将通过小组练习、角色扮演、辩论赛、实战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每个学员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更充分,得到的指导更全面,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学员张不了口、下不了笔的尴尬,从而综合提高学员的商务英语水平。北外成功英语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很贴切当前的商务英语发展需求,使用当今商务英语教材中最成功、最流行的《剑桥商务英语》口语、写作系列教程,内容涵盖日常工作环境下的各种语言场景,使学员身临其境,迅速掌握所学内容。

刚接受北外成功英语商务英语培训的学员李刚介绍:我参加了很多培训机构的英语培训,都感觉不像说的那么好,最后我来到了北外成功英语,无论是教材和课程的选择,还是老师的讲授,都让我感觉进入了更新、更高的英语学习境界,真正感受到了学院派英语培训的实力。

北外成功英语的授课老师告诉记者,北外网院的商务英语培训日间班、周末班长期滚动开班,在招生报名期间受到了很多在职人员的广泛关注,这些报考商务英语培训的在职人员,大部分都从事涉外贸易以及在外企、或与外资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工作人员。这些性质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的英语要求比较高,员工不但要有过硬的英文写作能力,而且在商务英语谈判以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娴熟运用等方面也要求很高。因此,具有受过商务英语这种特殊培训背景的学员,对企业的商务背景理解会更为深入、交流更为有效自由,在国际企业中就更能得到认可。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外来日益频繁,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需求不断增强,参与和主动制定规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熟悉国际规则的法律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外语水平、具有优良专业素质和国际化视野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十分的迫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就成为全球各国法学院重视和参与的国际赛事。而竞赛成绩既成为衡量个法学院竞争实力的标准之一,也成为培养国际化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路径。

一、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对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价值

(一)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路径

目前,我国整体法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定位不准、水平较低、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当前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还十分欠缺。针对我国现阶段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要和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我国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之一是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在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方面,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法庭辩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国际化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当前,全球已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赛事。主要有世界人权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会国际人道法庭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赛、杰赛普国际模拟法庭大赛、亚洲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威廉•维斯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等。而我国高校在最近几年也逐渐注重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最近几年参加杰赛普国际模拟法庭大赛的队员,多数毕业后都就职于国际组织、跨国律师事务所或出国深造。并且这些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日益受到众多跨国公司和世界著名律所的关注,甚至在比赛结束后直接向队员发出就职邀请。可以说,从今年来我国高校的一些具体实践来看,对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参与,已经成为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路径。

(二)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最重要的软件条件,需要从体系上来加以考量。要成为国际模拟法庭大赛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其一,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眼界不能局限于当下和眼前,必须要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国际化的视角和眼界。其二,外语水平高。除了能够具有流利的基本外语水平外,还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在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场外开展诸多工作,如与主办方、裁判团、国内外媒体或其他各国团队沟通和交流。其三,优秀的专业素养。能够对国际法体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对国际法发展的趋势有自己敏锐的判断,对国际法律实务有娴熟的应对技能和实战经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是一项国际赛事,作为指导教师,需要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技巧的实际指导,也能够从模拟模拟法庭竞赛的角度进行体系化的训练,从这一角度来看,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是培养国际化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三)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力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除了具备普通模拟法庭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相关案例的国际化,竞赛语言的国际化,参赛队伍的国际化。因此,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就要求除了普通的模拟法庭的一般程序特点外,还要求教学模式的多向性,教学程序的诉讼性,案例分析和法规解释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高等法学院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此外,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培养过程,必须是更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模式和国际化的视野训练,注重国家法律知识的实战与运用。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会对我国高等法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示范效应,使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成为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力。

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在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中面临的障碍

(一)法学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的限制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定位主要在两个方面:学术研究和技能培训。要求所培养的法学专业的学生既具有较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又要求学生能够从事相关的法律实务。但现实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基本都是更加注重理论的讲解和传授,培养学生的事务能力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中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课程或实战锻炼。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一些诸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的实践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理论教学还是占据了上风,这种传统的培养体系极大的制约了国际模拟法庭竞赛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如果在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中很难打造出出色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队伍,也就很难通过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个平台来培养更多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

(二)总体关注与投入不足

尽管国内几乎所有的法学院系都对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的意义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但在现实的教学和培养课程设置中,能够实实在在的进行常态化的实战演练或能够进行相应资源的配置的法学院系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有少数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课程的设置,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总体而言,多数法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的态度是比较冷淡的,对于像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样需要大量投入和关注的赛事,很多法学院感觉太过遥远,特别是在办学层次不高的学校,要集中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建设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参赛队伍,打造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十分艰难的选择。特别是有的法学院的目标并没有放在对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方面,而是将培养的目标放在了满足国内或本地域的实惠现实需求方面,对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要求没有更对的考虑和认识,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重要作用更是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动力来考虑。但是,时展的潮流决定我们面对国际化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是要不要做,而是要怎样去做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

当前,对于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并且也有部分法学院开始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国内一些比较有名的法学院开始尝试进行了“法律诊所”式教学、“电影与法律”教学模式和模拟法庭的课程,并且已经获得了较大成效,并对实践性课程设置和建设展开了较有深度的理论探索。但所有有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没有系统的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角度来展开,更没有从具体赛事的不同分类、发展历史、未来趋势等视角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这就导致目前国内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是我国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研究和实际发展遇到很大的瓶颈。总之,目前国内高等法学院系在运用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模拟法庭禁赛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的体系化。

三、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在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中的突破方向

(一)加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教学的具体实践和教学理论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要发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在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方面的作用,必须强化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理论研究,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指导。首先,要通过理论研究系统化的研究和挖掘出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对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以及未来法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具体价值,在理论上解决当前法学教育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冷淡态度,提升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在未来国际化法学教育者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加强对当前主要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深入研究,包括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不断演变的动因、赛制与规则的演变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最后,在理论上梳理和总结过往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案例,研究和提炼赛事的材料,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案例和技巧应对。

(二)明确培训课程的设置和目标定位

要发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在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方面的作用,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两个角度入手,通过明确和具体的课程设置为师生找到培养国际化培养路径的课程体系。为此,可以考虑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专门设置系统化的培训课程,通过多角度的考虑,来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培训课程,进行有层次有梯队的培训,形成体系化建设和体系化的培训课程,可以打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赛事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可以通过整合各种学校的教学资源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选拔、培训和竞赛。同时,通过系统课程化的方式和提供其他更具有事的资源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其中。另外,对培训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够过于求大求全,不加区分的将很多相关的课程都安排进来,要分清主次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做到培训课程的设置要有的放矢。

篇(4)

很荣幸成为交通银行这个幸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期一个月的第一阶段培训刚刚结束,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成长,因为这里有关注我们成长的领导,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获益匪浅,使我得以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目标;这里有手把手帮助我熟悉技能的良师,他们的帮助使我得以更快地掌握业务技能、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这里更有一个广阔的事业舞台,供我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

交行是温暖的大家庭

记得在面试时盛行长问过我为什么选择交行?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是机缘巧合,使我毅然选择了交行。现在,我对交行的历史沿革、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朝末年风雨飘摇之际,政府为了筹措资金收回被掠夺的京汉铁路主权,振兴实业,交通银行应运而生。1986年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鉴于交行对于中国金融的巨大历史影响以及在国际上良好的声誉,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交行是发展的探路者和改革的先行者,2004年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投资者、上市,率先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交行的魅力不止于其华丽的外表,而更多的在于对市场的关心、对客户的用心、对事业的恒心。

培训中的良师益友让我感到了情谊上的满足。前辈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培训中我也认识了很多的新同事,老师的亲切随和,同事的团结互助,让家的感觉更加强烈。我们虽然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交行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做的就是始终保持这种同事情谊,同心协力、各尽所能,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创造新的业绩。

陈安之曾说过:"人在世上要保证一生快乐的话,必须有一个团体值得他全心投入和贡献",交通银行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倾注一生的团体。而我通过培训也感受到了"团队"的真正含义。真正明白团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做的是在一个团队中,我们每一个人必须竭尽全力、互帮互助、忠于企业,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才能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知识的获取,业务技能的提高

交总行和大连分行对这次培训很重视,地点就设在分行6楼大会议室,环境优雅、资源充足、设施完善。班主任的认真负责,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还有食堂阿姨发自内心的微笑,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交行大家庭的温暖。人力资源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到专业人士给我们进行职业素养和礼仪指导,同时又请到了分行各部门经验丰富的领导以及优秀员工,短短的几周,便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了解了交行的历史沿革、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学习了会计结算、个人金融、零售信贷、公司业务、国际业务等专业业务知识;掌握了点钞、翻打传票、综合录入的技能,其中还穿插团队建设、小组汇报表演、辩论赛、服务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这些内容既陌生又感到新鲜,这次培训也很好地弥补了我在金融会计知识方面的不足,对交行业务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培训的安排和课程的设计体现着交行的人文关怀,注重交行的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平衡。身处其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和优秀的人一起共事会让我变得更加优秀。

职业目标的明确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选择金融行业有着不同初衷,如果做不到爱一行干一行,那就干一行爱一行。交行这个大舞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和职业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课程使我了解了新行员未来的三条发展路线:会计路线、营销路线、管理路线。从而结合企业需求与自身优势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

团队的力量和温情

培训的第二天,我们便进行了团队建设,我们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都设计了自己的队名、队徽、队歌、队旗,随后的几个团队小游戏加深了团队成员的了解和信任。团队成员在后来的团队展示、汇报表演、辩论赛等活动中分工协作、发挥特长、每个成员都竭尽全力的实现团队的目标,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凝聚力。我真正体会到了如果没有团队精神,组员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势必一盘散沙,工作就难出成果,而当团队在面临艰巨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在惊涛骇浪面前就能无所畏惧,就能完成别人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团队,信用卡中心营销体验的团队让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温情。去卡中心之前我们便被告知这将会是一个艰苦的体验,果不其然,销售任务的压力让我们难以喘息。体验式的服务让我超越了自我,增加了勇气,掌握了一些营销的实用技巧,有苦有累,有欢笑有泪水,更多的是收获了团队成员间的互帮互组、共同进退的情谊。团队成员在完成自己任务时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帮助其他组员创造机会、促成交易,甚至有的团队平分成果、共同进退。让我充分感受到在团队中不应强调突出自我,而要互帮互助,团队的成绩上去了,便证明了我们每个人的实力。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收获了交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这么一批可爱的良师益友,同时还收获了踏上工作岗位所需的责任心和信心。下一阶段的培训在期待中即将到来,为期半年的培训对我来说将是人生重要的转折,它把我从象牙塔带入职场,使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走向一个有责任心、充满自信的职业人。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多,我将会把这一份激情、信任、感激与责任带到未来的工作中,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与交通银行共发展。

交通银行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

薄健

交通银行2015年新员工入职培训,第一阶段的培训已经结束,能够有幸参加这次培训感觉十分荣幸!

从培训课程就可以看出交行对新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视的,人资部门也做了很多的准备,让我们新员工在惨叫培训的这段时间内,充分感受到了交通银行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和良苦用心,也让我们更加憧憬未来的工作!

在第一阶段的培训中,我了解到包括:交行的改革与发展、企业文化、员工守则、基本制度规范、合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交行个人、公司、国际、零售信贷等业务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首先,从课程的内容来看。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几乎涵盖了交行所有的公共基础知识,为员工后续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基础技能的专人指导与定期测试也督促我们不断的进步。

第二,从授课的阵容来看。担任这阶段培训的主将人都是来自各个部门、机构的领导或是各业务条线上的精英。他们能亲临授课就足以体现出交行各级领导对这次培训的重视。每一位授课的讲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浅出的讲解凝聚了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样也体现出一种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这些都为我们新员工作好了榜样。

篇(5)

提起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许多人想到的是“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方面的内容,许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高职生能力培训中也只侧重以上的内容,当然这是不能否认的。上述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有“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构建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结构,即不仅要注重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等显性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一、培育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所以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前线岗位上,如:导游、酒店前台接待、迎宾员、礼仪小姐等,对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所以有人说:“做旅游的,靠的就是一张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加强语言培训,说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讲好普通话是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由于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差,地方音比较浓重。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①让学生选修普通话培训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考级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②让学生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听是否好听。有了体验就不再被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视时留意播音员的说话;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交流,形成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

2.借助多种途径加强语言表达教育

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发言;在实训教学环节上,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旅游行业而言,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其次要把自己创新的思维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如宣传口号设计、营销策划设计、景区规划设计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例如:①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追求“精通”,更要“优美”,以便日后学生在对客户服务中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让客人得到艺术般地享受和精神满足。比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师就导游讲解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的《旅游美学》、《导游基础》、《导游词编写》、《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自己编写精彩而有个性化的导游词。在现场教学中,老师作示范讲解,并要求学生作具体讲解,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找出问题,不断改进,逐渐提高讲解技能和服务水平。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例如:支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专业设计广告语,自己做校园板报、墙报,为校园文化添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必然需要大量旅游从业人员,而目前的状况是,真正符合国际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成长迅猛,2008-2009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达到145.02%。然而,按照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素质拓展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差。近年来,旅游专业低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的现状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目前旅游高职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同时,更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在的教育。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堂内、外的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巩固和强化等方式来努力达到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每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旅游行业对职业着装、语言、形体等有着严格的职业规范,旅游业越发展,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所以,一方面,《社交礼仪服务》课程就可以强调把“培育优雅”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心中,让学生首先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礼貌习惯。每次授课时可仿效旅游企业的做法,让学生互相检查各自的着装、卫生、仪容仪表等,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各自的坐、站姿的情况,课程讲授增加实训环节,让学生多做、多实践。课后则要留意学生是否主动问候他人、是否微笑待人、言行举止是否到位等。由此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礼仪知识,又能自觉运用,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显示出了特有的旅游职业特点塑造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学院可多举办礼仪比赛、茶道比赛、服装走秀、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提升学生的气质,提高职业素养。

篇(6)

从策划到申请直至最后的成功举办,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使得学习不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1、从学期初,为了提高全校同学的听力和口语,学习部从各方面收集同学意见,召集各班学委了解各班情况,最后制定出两套《美国之音》和《走遍美国》的听力方案。从第五周开始播放,每天早自习20分钟、晚自习30分钟,直至第18周结束。

2、配合院学习部举办“节能月知识竞赛”,由学习部负责软件办组织报名参加,并且由软件办获得了冠军。

3、从4月1日~5月10日举办了第二届软件办“励耘杯”大专辩论赛。经过3轮7场比赛,分别由可视化专业和多媒体专业获得冠军、亚军,并且评出8名优秀辩手和1名最佳辩手。得到了张主任的表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5月14日和5月21日举行的“技能月英语单词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由图形图像专业和web专业获得冠军、亚军。

5、配合院团委完成“院第四届‘砥柱杯’大专辩论赛”,由学习部承办,做总结赛ppt、计时器。软件办获得了冠军。

6、配合文艺部举办“且行且珍惜”送03级毕业生晚会。学习部有崔珂、任嘉、蓼兰、汤雯雯、林学阳5人帮忙布置会场,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5点,不停歇,连午饭都顾不上。晚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经过一学期的工作学习,学习部的各个成员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工作总结2

我认为公司处于探路和摸索阶段,对公司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企业岗位组织架构、完善优化人才招聘、完善调整管理制度、协调优化劳资关系、绩效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建、质量体系贯标、5s开展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了诸多不足之处,接下来就这几方面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自我反省,工作总结

1、人事管理方面

(1)人员流失率

XX年全年全公司的人员流失率约为8.55%,整体来看相比去年人员稳定性有所增强。但离理想控制线6%,仍不是很理想。具体每月的人员状况及流失统计分析见图表。员工离职原因分好多种,有公司环境因素、工资福利因素、主管管理因素等等,但是作为管理者应该想办法尽量降低员工流失率,尤其是控制技术能力强的老员工。

(2)管理员工劳动合同、办理劳动用工及相关手续

本年度所有入职员工(个别管理干部说与公司签订协议的除外)过了试用期均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及时签订对员工的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约束员工的一切劳动行为。此外不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企业的违规之举,因而劳动合同及时签订有很重要意义。

(3)对于公司员工的人事档案及其他资料进行收集及管理,使其更加完善化,保持公司档案的完整性,为保证日后的分析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4)管理员工考勤和请休假,按月准确出具考勤表。

我认为本公司员工考勤也是一个难点,公司实行上班按指纹办法已经一年多了,受本公司工种影响,个别员工的指纹很难刷上,时常有刷不上的现象发生。其次我们的刷卡指纹机器也不是很好,有时也不是很稳定,时有故障发生。我们的请休假手续执行的还不是很到位,极个别填写不规范,有没日期的,有没姓名的,有没经过部门主管审核的甚至有不写请假单的等等不良现象,一些部门主管不负责任,审核把控不严所致。

2、招聘与配置工作

本年度人员招聘配置方面基本满足公司生产运营之需要。相比去年公司规模在扩大,具体岗位人员招聘情况及全公司每月人员情况见人员统计流失分析表中图标。

3、培训与开发

XX年度公司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了初步开展,尤其是iso质量管理体系与erp工作的开展与推进,但综合来看培训工作开展并不是很理想,虽然根据各部门提交的培训需求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大部分的培训计划得以了开展落实,但是培训抵触情绪较大,大多流于形式过过场而已,培训质量效果较差,培训的有效性不理想。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各部门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力度不足,公司培训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不强,因此存在着各部门为应付培训考核指标随意安排培训课程或者未按月度培训计划严格执行的情况;

2、未能系统化和规范化实施,培训存在盲目性,多为应急式的培训,临时说说谈谈的培训;

3、培训跟踪考核机制不健全,相关培训都是三分钟热度,后续跟踪考核执行不到位进而影响到培训效果的达成;

4、明确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及工资福利方面

XX年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各个管理岗位的岗位职责,让员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岗位责任、工作内容、工作权限、工作条件、必备的岗位技能及与相关岗位的汇报与负责关系等。今年岗位说明书虽已成文下发,但我认为各部门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明白自己工作岗位应该去做那些事,需要对那些事负起责任。

本年度公司绩效考核工作有所开展,不论对一线作业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有了一定的约束,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我认为我做的还不够,我们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不够全面,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不足,通过总结绩效面谈寻求改进改善的办法,从而推动工作目标实现,也就是说重点应放在改进提高将来,而不是考核过去木已成舟的事实。

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推动了我们公司薪酬体系的改革,更加科学合理完善的薪酬体系才得以适应新的环境。本年度末我们对公司的薪酬体系重新进行了设计,薪酬体系偏重于工作能力,工作目标的达成,全面系统的整合公司的福利待遇,力求公平公正,缩短同岗同工种的两极分化差距。

5、企业各项宣传工作、企业文化建设、5s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在本年度没有什么特色的业绩,虽然办公环境有所改善,办公室、车间增添一些标语,食堂、楼梯、楼道、卫生间也增添了一些小标语,车间墙壁有混刷、墙洞有填充,但管理者的影响力、感染力这些能促进企业文化形成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强。

企业制度的各项宣传工作不够理想,出现脱节的现象。往往上面的政策制度难以执行落实到位,这是XX年必须加强的工作。

建议公司整理整顿所有管理看板,常规的管理通知与文化建设制度完善的政策文件图标加以区分宣传,规划设计宣传橱窗。这样不仅有利于宣传公司制度,更有利于提升我公司形象。

公司5s现场管理工作在本年度得到了一定的开展,工作场所有所整理、整顿,但受各方面阻力影响和督导不严,没能制定出有效的5s现场管理制度,缺乏通过评比实行奖惩的方案,虽然一直在酝酿中,但终究没能落实到位。

6、其他

作为总经理助理一职,深感羞愧,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减轻总经理的工作量,也没能为公司提供到可行性的发展建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自身的不足是不可回避的,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提升自我、加强个人综合能力。

公司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和pdca循环管理模式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经过半年的培训学习,现在公司整体人员针对此概念略懂皮毛,作为内审组长或总经理助理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新年新气象,XX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合法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XX年度需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各项制度。主要工作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规范及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绩效考核制度》、《员工培训管理制度》、《新员工考核管理办法》、《员工转正程序》等等。员工从进入公司到岗位变动,从日常考评到离职,人力资源部都按照文件的程序进行操作,采取论事不论人的原则,希望能达到各项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让员工感受到公司人性化管理的同时感受到制度的严肃氛围。

2、人事管理方面

(1)人员流失率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人员流失管理方面统计分析还不够细致,将在XX年更加细致,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以“已办入职手续”为标准统计;以“上了一周班离职”为标准统计;以试用期未满离职为标准统计;以部门划分为标准统计;更加全面的科学的分析人员流动情况。

(2)、管理员工考勤和请休假。

针对目前本公司的考勤管理现状,鉴于XX年全公司推进全勤奖福利工作。本人建议纸质考勤与指纹电子考勤同步使用,以电子考勤为主,两者相互验证。电子考勤主要精确用于控制迟到、早退、旷工等。纸质考勤有利于一线主管实时了解及控制在职在岗人员情况。

4、招聘与配置

目前全国多省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常武地区目前的现状,XX年招聘工作有一定的难度,3月初各部门务必及时准确的填报部门人员需求表,预计4月初人员能全部配置到位。以后每月根据生产运营情况及现有员工技能素质适时招聘,适当调整。

5、 培训与开发

有关培训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改进公司的培训体系。各部门根据XX年的公司现状分析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务必在XX年3月中旬提交部门的年度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各部门需求制定全公司的XX年度培训计划上报总经理。平时工作中的临时或额外的培训需求将作为XX年度培训补充计划。

6、绩效考核与薪资福利

从XX年的绩效成果来看,我认为我们绩效考核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组织管理问题。绩效考核体现了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绩效要求,核心问题是一种管理习惯的形成。养成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坚持和制度保障。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任务:

1、不断优化完善绩效指标;

2、努力抓好绩效过程监控;

3、严格施行考核结果反馈和应用(绩效面谈及成绩薪酬挂钩);

本部门XX年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协助各部门继续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表格;以及新增设岗位考核指标;

2、考核结果反馈与改进情况跟踪,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良性运行;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09-02

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当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是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然而,随着高校全国招生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来源复杂、语音特点不同、普通话水平高低不同。因此,作为我国高素质层次人才的高校大学生在促进全民族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中并未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语言问题

(一)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

高校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源较广泛,而各地的语音面貌和语言习惯又大相径庭,从用语习惯到发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话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比较少,受到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培训意识比较淡薄,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

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对思维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训练方面基本不涉及,造成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差,说话条理不清以及语言逻辑性不强等情况。

(三)说话兴致不高,训练积极性差

高校学生大多在初高中阶段缺乏必要的语言训练,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由于语言基础差,方言严重,部分内向的学生缺乏胆量和勇气不愿与人进行语言沟通。许多学生在交流中更习惯于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尤其是与同学中的老乡一起交流时,更愿意使用家乡的语言,保持一种认同感和群体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习普通话的进程。

(四)普通话认同感差

学生对讲普通话的意义缺乏认识,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而做的临时性、阶段性的应付式学习,使普通话测试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随着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结束,学生对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愿望和重视程度也就结束了。

二、高校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教师的普通话意识淡薄

由于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对于语言规范的意识并不强烈。尽管在高校教师中,普通话基础都较好,但难免在授课中存在用词不规范、方言授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普通话教学的推广,教师语言规范意识不强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话教学效率的低效。

(二)培训课程随意性强

高校普通话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科学性差,以及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创造性不足,照本宣科较多。

(三)学校普通话课时少、教学资源紧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教学设备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同时,在课程安排中,普通话课程课时较少,不能兼顾讲授语音理论知识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语言知识,在普通话水平上没有大的提高。同时,学校受编制等客观条件所限,普通话培训的专业教师较少,甚至很多学校没有这样的编制,直接由普通话水平较好的老师来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话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

三、提高大学生普通话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而在促进全民族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中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一)在课堂培训中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普通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端正其学习动机。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口语活动,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普通话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改进普通话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坚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通过听音、辨音等方式掌握发声方法,通过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其方言中存在的语言缺陷,来提高学生对于普通话的语感。同时,教师要提高普通话的实际应用,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积极表达的课堂环境

(三)大学生普通话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

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与学生专业、职业素质相结合。大学生的普通话培养要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相结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普通话的教学,还要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普通话培训与专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尤其是与口语密切的专业,可以开始“职业口语交际训练”、“商务口语”、“法律口语”等专项课程,将普通话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四)普通话测试要做好考前和考后培训工作

普通话测试的考前培训是保证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做好考前培训的宣传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积极准备。通过培训教师的指点和讲解,可以使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话知识学习,从而找到自己发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测试的考后培训是提高语言困难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普通话水平测试后对未通过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了解自身存在的语言缺陷等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培训,从而提高这类同学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将普通话引入学生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活动平台,将普通话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学生的各项日常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普通话水平。例如:通过辩论赛、演讲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大赛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练习普通话,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探索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加强高校对于普通话培训的重视程度,强化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从而对推动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迟永长.面向现代化:我国普及普通话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科学,2008,(2).

[2]王栋.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言教学研究,2006,(1).

篇(8)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国家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篇(9)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独立学院的法制教育并非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而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法学教师或党团管理人员兼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二是部分聘请的专业法律教师由于数量较少的原因,同时还要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难以肩负全院的法制教育。

1.3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一是教学方式单一。法制教育必须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但是,在目前的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内容缺乏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难以获得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忽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考核方式单一,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门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考核内容还停留在法律的纯理论知识上。

1.4参与度差独立学院现行的法制教育停留在课堂教育层面,缺乏实践性,因此,参与人员除了授课教师外,就是学生,没有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法制教育的参与度较差。同时,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教、学双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2独立学院法制教育模式创新

2.1全员参与,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应该成为特色鲜明的一项重要工作,身处于教育环节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参与到其中,树立法制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认识到法制教育在独立学院高等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作用,为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动力。第一,开设专业课程。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应将法制教育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学分的设置上予以侧重。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实践教育内容。第二,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队伍,如党委、团委、学生工作处和辅导员队伍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法制教育贯穿其中,成为一项常规学习内容,开设针对这些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课程,以提高其法制教育水平。第三,作为接受法制教育主体的独立学院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法制教育过程中来,加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自我法制教育和法制学习方式,培养法律意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全过程参与,开辟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独立学院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实践的理念有助于法制教育实践的开展,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法制教育实践方式的践行。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第一,在进行法制理论教育的同时,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第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致力于将理论授课转化为实际运用。第三,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第四,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

2.3全方位参与,让法制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组织较为完备。应当在这些组织的活动开展上进行积极引导,将法制思想、法制意识和法制学习贯穿其中。第一,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开展时,可举办“模拟法庭”活动,检验法律基础课学习成果。第二,可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第三,积极与地方法律机关联系,联合开展“阳光法庭”等学校、机关合作的法制教育。第四,结合学院园区教育管理“六进”工作,独立学院的法制教育也应逐步深入园区,围绕同学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将法制宣传和法制学习向园区内的学生们普及。开展诸如“预防销售诈骗”、“警惕电话讹诈”、“如何依法维权”等宣传学习活动,有利于建设园区文化的同时,将法制观念和法制教育深入人心。第五,积极开创内化式法制教育方式。将法制教育与校纪校风教育联系起来,协调统一。校园内部要有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风气,并以人性化的制度方式体现,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49-02

收稿日期:2012-01-09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1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项目“基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成果之一(JYB2011127)

作者简介:刘娜(1981-),女,河南郑州人,助教,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王保栋(1981-),男,河南新乡人,助教,从事计算机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但很多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对于中原地区高校,因地理位置、社会需求、思想意识等因素,致使我们引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更显得水土不服。按照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要重点围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本文初步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调大学生的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一、中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状

国内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课程得到初步普及,但是,中国目前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政策化、经验化、程序化的特点。首先是偏重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分析、择业技巧传授等理论讲解,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锚、人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课程形式不够规范,很多高校多为上百人的大班授课,就业指导课缺乏针对性,课程形式存在很大随意性;最后是讲课手段缺乏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锻炼,这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偏差。我们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多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创造性地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的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中国化及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像河南省这种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各批次学生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促进河南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储备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二、影响中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健全的因素

1.课程设置目的性。根据对河南省内几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一般毕业生们都基本掌握了与就业相关的求职技能和职业知识,而其自我认识能力、职业价值观、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却比较差,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是听就业指导教师灌输理论类知识比较多,让学生参与的实践类课程相对很少。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上的具体化,也是课程设置目的的体现。很多高校为了完成各类评估,硬搬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课程内容。根据对河南省内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就业课程内容重政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进行心理调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却比较少。更多是强调学生求职技能,却忽略了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出现单位总是觉得大学毕业生不安心工作,而毕业生总是在不停跳槽来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很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寻找到丰富资源,这就导致学生来上就业指导课是为了课程的学分。

3.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多为教师一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播放求职礼仪视频等也都不能很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参与进去,形成更多互动的环节才是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的关键点,也是帮助学生现场解决就业疑问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想法,但是缺少与老师的有效合理沟通,得不到老师专业的指导,会让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道路走得更坎坷。

三、初步构建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面向全院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其设置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并付诸实践,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就业力。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大学阶段自觉地提高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2.日常专业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就业指导理念。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更多的是依赖就业相关部门,还未渗透到教学教育的全过程,未引起全员的重视。高校现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所以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渗透到各门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企业和一线调查、实践,熟悉相应的职业领域,结合学生实际,保证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的紧密联结,而不只是由就业指导老师在就业课堂上单纯去讲如何去找工作。

3.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要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就业工作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应该形成 “招生―培养―就业―招生”和“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系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助理―学生”两种多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构筑科学顺畅的就业对教学与招生的导向与反馈体系。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同阶段都会反映出不同特点,而不只是刚进入大学的大学适应期和快要毕业时的就业期需要关注,在大学中间也是培养学生的黄金期。(1)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就业指导课有着理论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单一的课堂理论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课程实行分阶段授课,遵循大学生在校四年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七个学期开设相应的课程。第一学期“职业规划”(大一上学期),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初步树立人职匹配的理念,初步学会运用职业测评工具及SWOT决策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实践环节为职业测评及结果分析,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学校在学期末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第二学期“时间管理”(大一下学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时间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记录分析个人时间管理的状况,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时间管理水平,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在实训中提升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环节为个人时间行为记录及结果分析,个人时间管理实践报告书的撰写。各系学期末组织时间管理大赛。第三学期“目标管理”(大二上学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分析个人价值追求、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的状况,结合现实,养成良好的目标导向行为习惯,提升制定职业发展长远目标、实现近期目标的能力。实践环节为个人与环境特点分析,撰写个人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管理规划书。各系在学期末组织目标管理辩论赛。第四学期“初始创业”(大二下学期),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团队合作与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实践环节为组织拓展活动,培养个性特点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创业计划书案例分析。可以适当引入社会上创业培训课程,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参加培训。学校在学期末举行创业大赛。第五学期“职业定位”(大三上学期),使学生了解专业、职业和现实环境,能够结合个人条件,合理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方向性,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践环节为职业与专业社会调查,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同时撰写访谈报告。各系在学期末举行职业定位展示大赛。第六学期“就业准备”(大三下学期),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求职与就业的方法技巧,尝试完成个人的求职实践或就业实习。实践环节为模拟招聘,学校在学期末举行简历大赛。第七学期“就业实战”(大四上学期),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程序与步骤,能够依法保护自己的就业与劳动权益,能够运用求职就业方法,通过就业实战,实现适合自己与社会实际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阶段目标。实践环节为求职就业实践,召开已经毕业学生与在校生经验座谈会。(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态度、观念的改变和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引导学生掌握求职原则、方法与技巧,合理定位,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就业能力。

4.结合教育部及教育厅编制的教材,编写符合学生实践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随堂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学随堂册的编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参与性和以老带新性。同时,这样的教材会更符合学生需要,吸引学生的关注。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由老师和学生助理共同编著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笃行册》,以“认知篇―时间篇―总结体会篇”为章节的结构顺序,学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认知,进行实践达到与自我结合,形成个人的能力,为人生的发展和职业道路的进步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课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但是这门课程如果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不仅仅是需要普通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技能教育那么单纯,更多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花时间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做人学做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7).

篇(11)

让学生兵与酷派心灵相通

学生兵在第一阶段的主要学习目的是熟悉与认同企业文化(见图表2),为期三个月,其中包括思想意志的磨练、心灵的辅导、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于公司运作的了解等。

军事训练 磨练意志

学生兵首先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其中包括半天的拓展训练。首先,学生兵会按连、班、小组的建制分组,每小组8~10人,这个建制将会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学习中。

军训期间,学生兵白天训练三大步伐、军体拳等项目,休息时间与晚上畅谈感受与体验,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紧凑的时间安排,大量的体力消耗,让学生兵更加坚韧执着。拓展训练中,学生兵将会面对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在艰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挫折。军训结束后,学生兵将举行隆重的军事汇演,每年都由酷派集团董事长亲自“阅兵”。

面授集训 感悟文化

学生兵入职第二周安排的是比较密集的全天面授及体验课程,包括文化理解与认同、战略理解等,让学生兵了解公司的历史与文化、素质模型、品质精神、产品方向、客户群体等课程,深入地理解酷派的企业文化与战略规划。

白天授课之后,晚上会安排视频观看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兵观看有关于公司的视频,或者是励志类的电影,再鼓励大家发表个人的见解与体会,促使酷派文化深入人心。

一线实习 全面融入

面授集训后,所有学生兵都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车间和门店实习。在进入每个部门之前,学生兵都会收到人力资源部门给出的相应部门的学习计划、工作内容、流程及组织人员介绍,从中可大致了解各个部门的状况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知道有问题应向谁请教。

车间实习 车间实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产部实习,要求每位学生兵亲自轮岗每条生产线,实际参与产品加工操作,全面了解公司的产品实现过程;二是工程、物流部门的实习,由于内容比较专业,这部分只要求学生兵了解工作流程。

门店体验 学生兵还需在门店体验手机的销售过程,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并观察竞争对手的产品及优势,统计每天的销售情况等。在此期间,学生兵以观摩了解为主,节假日等客流量较多的时候,也要参与客户接待、产品介绍等销售工作。

小组分享 由于学生兵每天都需要掌握大量的产品知识,为了保证信息的充分共享,一天的实习结束后,学生兵或预定一个小会议室,或自己找块地方,仍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和交流当天的学习内容。讨论结束后,每组需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分享至全体学生兵的微信群中,供还没有轮岗至本部门的其他小组提前预习,也给予已经轮岗完毕的小组思考和启发。

每周考核 首先,每周的实习结束,学生兵都要进行笔试,测验本周学习成果,同时每小组做出总结PPT,在全体学生兵面前汇报。其次,人力资源部每周会组织部门负责人及学生兵的双向考核。部门负责人需根据“是否按照标准完成工作、是否遵守纪律”等维度,对本周在本部门实习的学生兵进行评分。与此同时,学生兵也要根据部门的工作安排、内容辅导的情况,对部门进行打分。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得分后,会反馈给部门与学生兵小组。对于得分较低的部门与学生兵,人力部门将安排相关谈话。

内部竞赛 学习与实习之余,人力资源部也会安排一些内部竞赛活动,如辩论赛、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赛等,力求在业余生活方面与校园类似,让学生兵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并强化学生兵之间的凝聚力。

角色转型

从学生转变为企业人

从学校到企业,学生兵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对硬件环境的适应,更是对习惯、文化与思想的适应;不是“海阔凭鱼跃”,而是“细节决定成败”。在为期三个月的角色转型期间,业务学习与思想辅导是主要工作。

拜“学习导师”

进入部门实习之前,人力部门将给每位学生兵安排学习导师和思想导师,后者由人力部门工作人员担任。两位导师都要定期对学生兵的成长及思想情况进行辅导与跟进。

担任学习导师的员工,需绩效考核达到A级,工作经验丰富,认同公司文化,思想积极向上。在酷派集团,员工必须担任过学习导师、为组织培养过人才,才能得到高工以上的资格认证。学习结束后,评选出的优秀学习导师将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酷派会为学生兵与学习导师举行严肃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前,学生兵和导师需互相准备好要对对方说的话,导师同时还要准备好学生兵的学习计划。拜师仪式上,在所有学生兵的见证下,导师授予学生兵学习计划,二人分别对彼此做出努力学习与用心指导的承诺。

学习成长

首先,学习导师与学生兵共同制订学生兵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责任人等,明确成长目标及学习内容。接着,人力部门开展专业类培训课程,比如为在采购部实习的学生兵安排谈判、供应商管理等课程。然后,学习导师给学生兵安排工作内容,并给予辅导,帮助学生兵熟悉工作内容、了解行业发展。

思想辅导

学生兵每周需向学习导师与思想导师提交工作周报,便于导师关注学习动态与思想情况。人力部门每月安排一次部门负责人、人力与学生兵的沟通会,除了固定的沟通会之外,如果学生兵遇到发展问题,比如认为工作内容与自己的规划不符合,也可以随时提出三方沟通的要求,即时解决问题。

述职答辩

部门实习结束后,学生兵要进行述职答辩,由学习导师、部门负责人与人力一起打分,并出具试用期报告。在前六个月,根据学生兵的各项表现与评分情况,约20%的学生兵将会被淘汰。

业务历练

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经过半年的思想融入和角色转变,学生兵进入了为期两年半的业务历练期,开始真正接受部门具体工作的挑战,但学习仍然是主要任务。

个人发展计划

学生兵首先会给自己制订“个人发展计划”(见图表3)。此时的学生兵,能够做一些事情了,但接下来该做什么,怎么做,自己有哪些不足,自己的职业发展会怎样,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制订了“个人发展计划”之后,学生兵需现场汇报给部门负责人和导师,并接受指导,从而对于自己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同时,这也是学生兵调整自己规划的一次机会。如果对安排的部门不甚满意,就可以通过“个人发展计划”向人力部门表达出来,再根据学习导师给出的建议,沟通交流后,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计划。

多种方式学习

在部门实习期间,由业务部门承担培养学生兵的主要职责,人力部门也会依据“个人发展计划”,定期对学习达成情况、业务部门的人才培养、导师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兵,学习仍然是主要任务,但学习方式变得多样,更多的是在做中学,自己阅读相关的资料,互相分享,或者在项目中历练。学生兵也可以提出培训需求,由人力部门安排面授培训,面授完成后接受考核。

此外,人力部门倾听学生兵思想的工作仍在继续,包括定期举行交流会、安排文化活动等,关注学生兵的身心健康。

蓄势待飞

着力培养高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