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100—03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
供应链金融伴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而产生,作为企业优化管理方式的供应链管理在谋求企业内部整合,控制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后,逐步将目光放在企业上下游采购和销售等与外部的联系上,企业经营伴随着物品、资金的流动,企业之间必然发生存货、赊销、预付款、订单等贸易行为,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供应链成员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融资问题的解决,以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从199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很少,而商业银行信贷又以担保和抵押信贷为主,能否提供有效的物品抵押担保是企业得到信贷融资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配给使得只有个别企业能够得到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解决抵押、担保的问题上,利用供应链中的结构性资产,实现企业信贷融资的金融创新。
国内最早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20世纪初上海银行开展的存货质押业务。改革开放后,相关业务逐步恢复,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对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作为供应链金融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先者的平安银行首先于21世纪初开展了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研究,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带,选择能源产业链作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探索的突破口,为其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解决了集群企业融资问题,发展自身业务,进而把发展能源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经验扩展到汽车、钢材、有色金属、粮食等产业领域。后来为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践和风险控制,逐步侧重对单一供应链上企业融资需求的分析,形成了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其理论及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中,如胡跃飞(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更加广泛的阐释。徐学峰(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方案。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都由商业银行的实践推进完成,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在供应链金融主体中占据主要席位,但也应看到供应链金融主体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一些财务、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物流公司等机构正逐步进入其中,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当界定为金融机构;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外延不应太大,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基于对贸易融资的探索,所以在概念的界定上应当体现出两者的不同。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通过对特定供应链进行分析,对这个链条上的相关节点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与资金服务的活动。
二、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产业集群是一个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早在1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随着对集群现象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领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内外有很多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王缉慈(2001)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即同处在一个产业领域,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由于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群体。这些公司的相互联系和关联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产生的贸易关系。
(一)产业集群的特点
1区域性
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是基于一定目的的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定企业区域或地理上的集聚现象。形成这种集聚的原因包括成本最小、劳动力充裕、资本、信息服务等经济因素和一些社会因素。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构成了各条供应链企业,可以实现劳动力和信息的便利流动,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同时产业集群中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地缘能够维持企业间的贸易稳定。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块状经济区,正是源于其区域特征。
2网络性
产业集群内部各经济体基于不同分工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处于生产经营的不同供应链上,各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使了供应链之间的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构成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状结构。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间的供应链与单一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具有相似性,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集群内部的资金、贸易和信息技术的交互,形成网络化的供应链,有利地推动了整个集群的发展。
3共生性
产业集群中企业不仅具有地理上的联系,同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联系。集群中的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延伸发展而来,集群内企业目标一致,形成了稳固的经济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集群中的企业一般具有同一产业类别,即所属行业具有一致或相近性。他们共同组织在一起与群外企业产生联系,正是基于内部企业的频繁贸易和非正式的联系使得集群能够生存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体系。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去,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在此实体经济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银行业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界和学界都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梳理。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概念有代表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二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 Group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关于供应链金融范畴的界定。即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应该确切地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方案。
商业银行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国内银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创新问题
业务创新问题。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调研表明,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这样业务创新明显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金融风险的产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组织创新问题。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因为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解决路径
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没有良好的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动产担保和权利质押,因此物权的界定与登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但《物权法》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加强供应链金融制度的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在制度上,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李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业论坛,2007(1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17-04
上世纪末,我国企业开始大范围推行供应链式管理方法,其理念被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在这一趋势下,国际市场的竞争模式随之发生改变: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由不同生产工序及其服务体系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模式,并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参与市场活动的组织,其金融端和运营端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在国内外银行金融实践中最为热门的创新产品之一。它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主要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全球化的新问题
传统的、单一国境内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制造企业越来越少,通过全球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增值节点。全球产业的布局和制造业的升级也随着供应链中物流系统的全球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完成。
核心企业通过外包,使得供应链的加工增值环节和实体参与企业组织分布在不同的国境之内,并通过跨国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全球化模式带来的主要新问题有:
(一) 库存堆积两极化趋势,加大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压力
供应链组织模式下,使得每个环节所持有的库存与传统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这一“零库存”的精益供应链思想的引导下,新型库存管理模式的出现导致核心企业无意持有库存,促使供应商和分销商都必须面临实物库存挤占现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堆积在上下游中较为弱势的企业上,在整个供应链产出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加剧了这些成员企业的库存占比,减少了库存周转率,也降低了资金周转率。
(二) 供应链模式下所发展的大批中小企业,面临苛刻的融资环境
在供应链的竞争模式中一个突出要素是专业分工并全球外包。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运作。在细分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规模小,且由于过分集中于某一零部件的生产和分销,导致实物资产、生产条件和企业资质无法与传统融资主体企业的要求相匹配。
(三) 赊销方式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
根据SWIFT组织的统计,80%的国际贸易选择赊销作为其主要的结算方式。赊销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刺激供应链下游加大单次的订货批量,使得供应链规模效应突出后,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但随着供应链模式的不断发展,除了刺激销量外,赊销还被广泛用于核心企业优化自身的现金流,选择赊销的方式往往将资金的压力继续传导到供应链上弱势企业。而在传统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集中于电汇、信用证、票据等传统结算方式下的融资产品,缺乏基于赊销方式的产品,使得供应链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融资压力。
(四) 汇率波动风险和理财需求出现
在供应链的利润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由于产业全球成本优势的分配,导致单一供应链中必须涉及多国货币结算和支付体系,不可避免需要应对汇率波动问题,并由此诞生了避险理财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强调集物流、供应链管理、协作以及金融于一体,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包括供应链的外部服务提供商,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组织之间的资金流来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活动。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原动力是在传统的生产制造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方式下,延伸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应对这些变化而诞生的金融业务产品。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必须要与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同步,才能获得创新的成功。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服务机构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的组织、管理和协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就迫使金融服务机构必须随之而变,创新出新的服务产品以及采用新的服务体系以顺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二、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辨析
供应链金融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和定义范围相近的概念,本文根据中文文献和实际商业应用中的积累,对下面三对常用概念进行辨析。
(一) 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融资
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里包含了供应链融资。供应链金融是在保持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成员之间的法律和经济上独立的基础上,利用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成员之间共享相关资源、生产能力、信息和风险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优化和再配置供应链整体上的资金流,进行整个供应链的融资管理;另外,还应该包含从供应链组织形式的角度,对投资者关系以及财务分析等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视角和方法,也即对企业和供应链的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
供应链融资,是指面向供应链当中不同运作环节和上下游成员,提供基于供应链真实交易的融资产品。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践和国外大部分的产品创新中,目前还没有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大都属于供应链融资范畴。
(二)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
在国际实践中,供应链金融应该是传统国际贸易的一种延伸。从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金融中融资部分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这一点上来看,服务目标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差别不大。
但二者在服务对象方面有所区别,供应链金融突破了原来单一的买卖双方的关系,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最终消费者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全部参与方,将参与各方的利益通过优化整条链的资金流进行有效分配,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供应链这个新型的国际贸易组织和分工形式设计出来的;而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则仅仅局限于跨国贸易中的单个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基于某一家企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开发,仅针对单笔贸易往来提供融资业务,业务品种较少。
简言之,供应链金融是一对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是一对一的专项金融服务。
(三) 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金融
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包含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强调以物流控制为主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产品,是伴随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开发起来的。推动物流金融发展的主导者一般是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以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到物流金融产业中提供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则是强调金融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将供应链组织运作中的全部金融服务有效地整合,利用供应链中所有参与和非参与物权转移的成员,优化整个供应链在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
综合各类相关概念,给出如下图1的概念属性示意图:
三、国际供应链金融实践与国内发展
(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不同角色的参与成员很多。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的参与者主要有:
1.实体供应链本身的上下游企业和成员,包括制造商(一般而言是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等;2.金融服务机构,特殊融资服务商、银行、投资者等,狭义上业务涉及平衡其他组织的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机构都可以算是金融机构参与者,广义上只要是与原始的或者和间接的借款人之间存在金融协议的机构,包含提供融资服务、资本投资、安全投资或者风险覆盖的机构,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提供商;3.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实体供应链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成员;4.企业投资人,包括公共和个人投资者。
就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来说,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相比,与其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的产品,不如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创新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二)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
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由系统中不同的参与方来完成,而不仅仅依赖于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体有很多: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以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等中间业务为入手点,从银行原有的融资和担保类业务入手,整合现有的产品,开发突破传统的中后台业务操作模式,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管理变化趋势的产品。国际上的商业银行,一般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入手,按照战略客户自身扩张和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创造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金融产品。
2.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依托自身物流实体网络以及物流业务,通过与最终客户的深度接触和天然的监管优势,发展保险、存货融资、应收款类融资等金融业务。这类公司在部分环节上与商业银行合作,但大多数业务提供子公司或者部门独立运作。这类公司中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下属于UPS的UPS Capital公司。
3.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则可以利用自己已经建立的B-B贸易交易平台,依托建立的交易信息平台和信用数据库系统,采用自身的支付系统和财务处理系统,挖掘平台用户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需求,并提供一整套金融、财务服务。此类交易平台系统最根本的是提供电子化的自动审核单据服务。其所提供的支付系统,是取代LC等现有支付方式的一种新的结算方法。这类公司中,比较突出的是Trade Card公司,该公司采用会员制,该公司是第三方中介公司,需与物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国际检验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后方能具体运作。目前阿里巴巴开始涉足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也说明了他们看中了以自身强大用户信用数据和真实交易信息下的美好未来。
4.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大部分是制造商/组装厂商,但也有行业主要集中于分销商(例如,家电产业)和零售商(例如,零售业)上。核心企业开发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上游、下游、最终客户)的融资需求,以平稳整个供应链现金流和发展整个供应链为管理目标,进行供应链金融管理。
(三) 国内和国际供应链金融发展差异
首先,目标客户的不同。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所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的不同。国际上是为了维系老客户,国内上主要是为了开发新客户。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从营销中介的角度来寻找与核心企业相联系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并由核心企业提供信用可靠的潜在客户名单。国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维系与核心企业(老客户)的关系,满足全球化、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老客户新融资需求,为了解决核心企业或者说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方面的问题。围绕核心企业的发展瓶颈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国外的金融机构研究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其次,所提供的具体产品、提供方式也不同。国内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产品,大都围绕着存货质押和应收帐款质押等较为原始的动产质押融资产品,大都基于实体和有效的商业单据进行融资产品的开发。国际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则是围绕着整个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融资、投资、现金流、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一整套、有体系、能完全覆盖的产品体系。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律不完善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开发主体主要还是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与其以往传统的产品有所不同,需要商业银行突破固有一些服务模式和创新模式来研发。
(一) 加大“供应链自偿能力”风险管控供应链这种组织方式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单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风险同时具备系统性、传递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不适应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对以供应链为单位的企业群体进行抗风险能力分析和个体授信安排,并对集成后的系统风险重新评估和管理。相比于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更强调主动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组合管理。
(二) 建立总分行模式下跨地区协作机制
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同样分散,在设计和整合产品资源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模式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成效起巨大的作用。
目前跨地域的合作方式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细化,提高行内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准确性,并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三) 设计和开发创新的标准化可供组合产品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一个介于高度定制化和完全通用化产品之间的一种金融产品。
与传统的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金融服务相比,供应链金融是一系列的、由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簇,对供应链成员个体提供基于供应链最优的不同或者相同的产品和组合,是一种基于行业和产业链的视角的集成服务。
需要先通过分析供应链通用的一些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出通用性适中的基础产品来解决,这样能通过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快速组合满足整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效率。
而对这些通用性的产品需求的分析和设计,除了要从现有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中进行筛选和修改之外,还需要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分析,在合理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基础产品的研发和整合。
当模块化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模块组合方式,快速和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组合后的系列产品。
(四) 培养风险、营销和整合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时,对银行内具有风险识别、产品设计和营销整合专业技能的团队要求很高。
团队内的成员除了必须具备有专业全体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专业设计技能,还需要能在市场中鉴别客户,尤其是对运营资金借款有兴趣和需求的客户,需要了解供应链所涉及的背景材料;能简单评估潜在借款人的需求规模和类型,并设计现有产品的组合方式,开发相应的合约;因为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性极强,所以要求团队成员需要具备对最终产品的市场和行业有全面的知识积累,在风险是双边性(买方和卖方均会产生风险)的前提下,需要同时关注供应链的上下游。
需要商业银行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有重点地培养出一个能同时担负三种职能的专业化团队,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OL], Logistik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2005, S. 203-214.
2.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8,4:57-60.
3.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30(1):1-13.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把握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重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所指相同,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所涉及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借助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得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的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现金交易为主)、物流自营等特点,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以及组织化程度高,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以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综上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链结构特征,将产业链上的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整体绑定,利用产业链上的农业企业信用与合作组织担保提高农户信用水平,通过设计相应的贷款协议和其他金融服务,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产业链整体的可控风险,以此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包括把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农户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提供资金理财服务,提升农业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体系
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并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户、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体系称为农业流通体系,它包括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生产资料供应链和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对重塑农业流通体系的结构、流程、规模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流通体系的供应链重塑。
首先,对农产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起点,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连成一体,以农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农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易腐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风险管理、冷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新的内容。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发挥功能后,有助于优化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
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简称农资供应链)是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物资采购供应流通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也给出一个类似的概念理解: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用生产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里,农户作为供应链的终端,即最终消费者,各类生产资料的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其基本运作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较为接近。同样,农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上述所提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资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资需求的集中性、固定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供应链效率管理的影响。
另外,对农村消费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最为接近,农村消费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民生活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对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同样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另一个是由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农村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性、低消费水平等,导致对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所以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如何将集中农村的分散需求,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度问题将会显著影响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最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流通体系还具有其他功能:第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供发达的设备装备。表现为农田基础设施好,排灌条件优越,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设施先进,农业投入质优价低等;第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表现为运用先进科学的生产方法使农产品更为高产优质;第三,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产、供、销、加等各个环节连接密切,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使得整个农产品生产营销系统成本低、效率高;第四,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完善服务体系。指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解决那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事项,如农业科研和推广、食品质量监控等;第五,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增加资金供给。不断改进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有助于农资生产商、农户、中间物流商、加工企业等各环节主体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增加资金供给,有助于化解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难和矛盾。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与我国“三农”问题破解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众多国内外组织都在提供专门针对供应链分析、供应链建构、供应链风险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培训。从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荷兰、日本等)开展的供应链融资实践来看,由于具体的产业、产品和供应链各不相同,决定了融资形式多样化。有一些是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组织,比如协会主导或者主动发起这个供应链融资,也有一些是加工商、销售商,或者是超市,为了保证原料的稳定性,需要建立一些基地,向这个基地的农民提供贸易性融资,保证产品、原料获得。这两种组织形式是生产者为了保证市场可得性,因为现在很多边缘化的农民,其市场可得性比较差,特别是专用化的产品、标准化的产品,对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分散小农户很难和大市场竞争。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推动供应链金融,这些更多是缓解贫困农户,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弱势群体很难获取资金,银行融资把他们纳入到供应链、产业链中,通过产业链的融资来解决偏远农户的资金获取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存在以及“三农”的特殊地位,为新时期建立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过去几十年中,“三农”用低速发展的沉重代价,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农村的资本积累能力大大降低,表现为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升反降,恶化了资本质量,在生产工具落后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资本技术构成不高,总资本中农业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资本的获取能力。这种状况不仅使农村失去了对外部资金的吸纳能力,还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严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根据金融功能理论,执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载体是各种经济组织,一项金融业务可以是几种功能的组合体,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来安排其组织形态,既要具有金融体系的一般功能,还要具备适应弱质性农业发展要求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失血严重的问题,即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聚集农村剩余资金,并配置到农业生产投资或农村经济发展上来。一方面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动员储蓄,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投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融资,或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调剂、组合,优化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二,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清算和支付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确保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的顺利实施,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金融交易需求,同样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例如要将农村建设中的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三,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金融风险分散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由于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中各金融组织之间缺乏横向合作关系,以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往往无法实现。因此,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客观要求。
第四,现代农业流通金融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情况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五,现代农业流通金融定位服务“三农”。动员农村储蓄,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排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供给动力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条、流通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制度性安排,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并充分考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既有商业性金融供给,也有政策性金融供给;既有国家引导农业发展的金融战略导向,也有国家扶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措施,使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建立在遵循市场化原则条件下,寻求效率与公平均衡的基点之上,最终达到满足“三农”对资金需求的强烈愿望,从而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分配性效应研究”(07CJY06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QN2013013)。)
【参考文献】
[1] 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2] 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5]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1.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下对此三种模式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1)相似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三种模式都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与特点表现出来,即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运转,还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此外也使银行业从中受益。从三种融资模式的整体作用出发,其都使银行业扩大了服务范围,进而就使中小企业突破了自身弱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当前,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方式由传统的企业财务数据评估转变成了供应链交易风险评估。这样的融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丰富了银行业的信贷文化。
(2)不同之处
在整个供应链中,企业运作过程是各生产活动混合而成的,因此,企业既是债权方,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所以,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与保兑仓融资模式中,企业可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融通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分别为存货、应收款和预付款。企业在使用供应链融资这一模式时,要结合自身的所处位置、交易关系和自身的优势等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真正实现融资的目的,即解决短期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进而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
2.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所具备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主要优势表现在:拓展银行服务范围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金融融资服务、提升银行信息的对称性。在拓展银行业务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金融融资方面,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银行也就不再将风险评估方式局限于企业本身,进而实现了企业、商品以及银行三者的共赢。在提升银行信息对称性方面,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降低。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1.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对风险有效控制的基本。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与传统金融融资方式的不同,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且要确保此体系具备独立性,从而在实现该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对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基于评估方式的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引入新风险评估体系。
2.引进专业人才
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需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强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进而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因此,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融资方法与模式,还要具备供应链金融融资的经验与技能,从而才能实现对风险有效的分析与管理。
【关键词 】制造业 全供应链管理 全供应链管理 管理会计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在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科技进步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新产品、新技术被模仿替代的时间差越来越短。因此,全供应链管理,尤其是基于企业管理会计理念的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及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一)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全供应链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整合从最终使用者到最初供应商之间的各种关键商业活动的过程,包括为客户及利益相关者提品、服务及信息等。而从狭义上可理解为一个包含从原材料、生产、存储、运输、客户及服务的工作计划。
(二)全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首要任务,同时尽量增加客户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的需求是一切的起点,贯穿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的行为。企业应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客户的支出,以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从而优化并提升整条供应链水平。
2、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企业、部门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发挥整体的力量。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链条的各个环节、流程进行分析、改善和协调,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行为不仅要顾及自身的利益,更要以整条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目标。
3、强调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要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即与供应商、销售商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合作型关系。
4、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强调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实力,而不是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和实现单个企业的增长。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已被很多企业广泛使用,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提升企业价值。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特点
1、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整体。其工作侧重点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获取数据,为责任主体制订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注重管理过程、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影响。
2、现在的管理会计不仅局限于单一企业,而是面向整条供应链系统,需要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及利益相关者均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边界之中;同时管理会计逐步形成包括战略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及价值链管理会计等新的管理模式。
四、全供应链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 可用信息的互惠性
供应链要求在管理会计系统中能够检索出高品质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应该是可用而互惠的,与供应链有关的合作伙伴有使用的权利及提供信息的义务。例如,有助于跟踪和追查供应链的处理器系统,能够评估其他合作伙伴如何连锁经营,提供合作伙伴产品的介绍,也可以反映消费群体购买产品和回馈消费者的满意度。因此,传统的管理信息质量标准(精确度、完整性、及时性等)应向以互惠的可用信息作为目标和衡量标准而转变。
(二)资产管理的全局性
在供应链中,不同的合作伙伴将倾向于投资供应链的共同目标。这种特定资产投资的发生,在不妨碍个别公司的盈利能力时,能使作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达到最好的盈利状态。通常的资产代表未来现金流入的价值,以供应链为基础的资产管理减少了因为分布不均或信息不共享而造成的多余的资产储备或投资,可以在更合理的情况下再分配资源,增加应用盈余资产的透明度。
(三)管理投资组合风险的全面性
供应链的投资组合不仅给公司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风险的多样性。管理会计要求针对供应链的特性加强对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不但要关注自身的投资组合风险,也要重视合作伙伴的投资动向,便于及时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及分析。
五、管理会计方法在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基于控制资金成本的全供应链金融管理方法
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利用物流、信息流实现风险防控的思想本质相同,因此,随着物联网在实际运用中的逐渐深入,物联网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根据Michael Lamoureus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由多方机构参与,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链上企业、物流仓储机构以及连接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增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机会,取代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以相当于“团购”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将未来货权、应收账款、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质押商品实现融资,甚至凭借在供应链中信誉获得无抵押融资。
在该运作模式中,仓储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质押物监管活动,与银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质押物监管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平台和精准的监管流程设计,保证对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在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联系的前提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朝着不断延伸链上金融服务长度方向发展。物联网能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将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更多企业间的合作,整体上提高供应链信用资质。银行通过物联网同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机构合作,全面“可视化追踪”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物联网概念、结构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透明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
在物联网中,通常使用RFID(自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包括读写器和标签。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与Intern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贴带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物品和Internet组成了“物联网”。RFID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供应链,同供应链有共同目标。
(二)物联网在供应链中架构
供应商运行物联网依靠分布在各企业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器连接。信息服务器既要保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又要对来自物联网内外的查询进行身份鉴别和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服务供应链这一构想,在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布局分层化。第一层,RFID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于生产商或运输商等底层的服务器中,负责传输物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第二层,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格式的数据过滤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层,提供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
图1是物联网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RFID 的无线通信方式,读写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经过中间件过滤掉重复读取的数据后,生成事件序列,传送给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访问由电子标签信息指示的信息服务器,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经营情况。图1中的RFID标签存储容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计。
物联网优化供应链企业成员融资过程
物联网辅助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客户向银行申请授信,在以往,除了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司章程、财务报告等纸质证明材料之外,还需要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购销合同、抵押物信息,如库存、房屋。若银行通过物联网接口,进入其管理系统,查询近期企业经营信息,由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用信,省却了企业收集、整理用信资料时间。
物联网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一般而言,银行在受理一项业务后,通常要至少一个工作周的时间来审核业务的可行性,业务团队从亲自并且多次走访收集待授信客户的信息,到资料整理与洽谈、申报审批、签署合同及至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相应专职人员处理,加上客户属于中小企业,关于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多,增加沟通时间。所以,如果物联网在企业中被运用,银行通过物联网掌握企业更准确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沟通时间。
物联网提升贷后管理效率。贷款审批通过后,银行对货权进行严格审核复核,然后通过物联网内部系统加强管理,减少人为管理环节,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中电子感应器用于检测货物保管状态。当感应器感知抵押物存在质变风险时,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出信号和通知客户。这方便银行快速判断抵押物的状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价格核定与跌价补偿。若总跌价超过银行最低授信额度,且借款人未追加质物或提供新的担保,立即宣布授信提前到期,在与客户沟通后,采取拍卖等措施出售质物,偿还贷款。RFID监管客户提货。在物流仓储现场安装RFID电子监控设备,客户一旦提货,通过物联网传递信号,由银行发出提换货指令后,仓储监管人员根据指令发货。
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督企业贷后经营。物联网如同一台监视器。银行在线实时监控授信企业日常结算与现金流状况,结合仓储机构提供的抵押物的信息,共同对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与财务状况予以掌握,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借助物联网获得优质监管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经营单位,其中,与物流仓储机构合作,负责抵押物的监管,对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物流仓储机构,使银行方便监管链上中小企业抵押物。RFID技术可以使银行与物流监管机构间采用信息系统协同传输。这种方式取代传真、电话、纸张等点对点的传统传输方式。相应地,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银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好解决银行难于监管问题。图2是融资环节中的仓储监管流程。
从图2可以看到银行授信前,必须经过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延长业务办理时间。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协同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同仓储监管机构的交易,极大的节约办理时间。尤其在仓储交易、抵押交易环节,物联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银行与链上企业达成交易后,银行将来自企业的抵押物交予合作仓库。由仓库负责保管抵押物,并定期同银行核查抵押物的货值。例如,当抵押物入库时,装在仓库门口的RFID扫描抵押物,接着,读码器扫描银行和企业双方签订的抵押单据,检查货物数量是否与单据匹配。车上的每个抵押物上都装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含有一个惟一标识该抵押物的产品电子代码(EPC)。货车驶出仓库时,门口的RFID识读器启动这些标签。于是货物“苏醒”过来,并自动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上“注册”自己信息。运输到合作仓库,搬运工直接将抵押物入库上架(通过RFID识读器,仓库的库存系统自动记录入库信息),库管人员从物联网系统确认此次存货量,同时抵押物信息传递到银行系统。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辅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供销企业从提交融资申请到放款,企业从补充保证金到去监管仓库赎货;供应链成员企业工作采用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替代纸质合同、盖章、传真、电话等线下繁琐工作,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省管理费用。据统计,仅银企传递单据的快递费用就可节约99%。
此外,核心企业要全面快捷掌握本企业和供应链成员的金融业务信息;供销企业能及时掌握额度、融资、结算、质物等信息,便于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生产、销售进度等;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获得核心企业、供销企业融资、质物出入库、商品价格等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供应链金融运用物联网后,能使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大大拓展,如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半成品等。同时,银行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服务;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找出融资瓶颈问题从而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在近几年,它广泛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创新原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其广泛用于微型企业中。但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狭窄,没有突破传统信贷方式,且受到信息不对称、银行观念落后的影响,极大地阻碍该金融服务的使用。物联网能巩固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彼此间凝聚力。基于物联网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3.李 ,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5)
4.陈达文.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丘永萍.物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J].金融科技时代,2011(3)
7.孙其博,刘杰,黎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3(6)
引言
受国际复杂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发展变革期,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行业领域供应链整体外部环境呈现不确定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形势也并不乐观,产业供应链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衰退也进入了“冬眠期”,从行业供应链角度的金融体系建设和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企业也纷纷进行了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规划的调整改革,如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从客户满意度方面出发改变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的运营模式,逐渐实现了向工业服务商的战略模式转型。企业间的改革创新发展,必然导致行业领域内供应链体系的变革动荡,造成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转变。这样不确定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应链上整体资金流的运作动向,对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制定造成严重的信息紊乱影响,制约了行业领域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
因此,在当前不确定环境下,要保证和维护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环境稳定性,必须要从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入手,清除供应链实体企业间的思想障碍和风险因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维护供应链实体交易活动的整体稳定性。
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现状梳理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解,学者较多的定位于融资模式方面。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阐述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发展较热的一类融资模式,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热情也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一大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Michael Lamoureux(2008)等人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从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领域,对资金获取和资本成本合理配置的机制。E Camerinelli(2009)充分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从价值链增值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理论。HC Pfohl和 M Gomm(2009)对当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并抓住资本成本这一研究“断层”,提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和数学模型。ML Gomm(2010)针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提出了调查模型并得出供应链金融理念不仅能够提高供应链销售量和投资量,还能够提高资本成本利率的结论。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阐述
闫俊宏(2007)等从中小型企业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融资模式,并针对供应链条资金流的流动过程设计了三种相应的融资模式,并做了相关的对比分析工作。冯瑶(2008)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行业附属及银行等相关机构综合关联分析,主要强调了模式创新对供应链整体网络系统的影响。胡跃飞(2009)等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做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从财务的发展演变过程角度分析了相关经济环境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发展的影响。熊熊(2009)等运用数学建模的科学理论思想,对信用风险产生的融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这种融资模式产生积极影响的评估标准。刘生华(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体系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并针对三方面的信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在传统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基于供应链系统网络的融资理论方法。随着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是供应链实体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的。风险因素长期积累之后,供应链金融体系就会出现严重的风险危机,严重影响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交易决策的制定。
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过程产生的问题分析
在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研究领域,通过以上总结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控制一直是研究的相关热点问题。本文对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中影响成本控制的几类因素进行分类讨论,并总结了供应链实体交易理论发展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一)决策制定条件不充分
行业领域所处的宏观环境产生的动态因素对供应链各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影响较为严重,宏观环境有内外两方面。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相关政策实施、经济形势波动以及行业领域相关突发扰动事件的发生等;而企业内部环境条件包括企业规模大小、产品性能高低、企业信誉程度以及品牌影响力等。供应链各实体组织要想进行相关交易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是否符合,进而结合当前外部环境现状制定交易决策。而当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各实体交易者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并不全面,信息传递过程并不畅通,交易活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的进行状况和决策制定;另一方面,当前外部环境中政策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处于较不确定的状态,各行业领域也频繁发生各类随机扰动事件,严重扰乱企业双方交易决策的执行力。
(二)机会主义思想盛行
机会主义的产生主要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和交易双方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在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实施过程中,参与交易的实体企业往往更多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为增加自身利益故意扭曲信息实际信息,放大相关不真实信息影响,以扰易对方的决策判断力,甚至损害其他实体企业利益。为防止和降低机会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往往会增加相应的认证、检验等过程,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供应链实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供应链整体资金流的运作效率。
(三)市场预测机制不健全
市场需求信息直接决定着企业和供应链的战略规划方向和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所以供应链应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的预测分析机构,为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提供更多交易机会,建立更广阔的交易平台。但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的侧重点仍较多的集中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对于供应链下游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预测体系的建设方面关注较少。市场预测机制功能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供应链整体运营信息的缺失,不能快速做出响应市场需求,阻碍供应链整体运营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为各实体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过程问题优化措施
(一)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环境优化措施
供应链行业外部环境方面,针对外部扰动因素的动态随机干扰影响,首先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干扰因素分析收集组织机构,调研深挖行业领域内外传统干扰因素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扰动事件“数据池”,当外部环境发生类似扰动事件时,可迅速调动相关数据对当前扰动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调用传统的应对解决方案;其次,将扰动响应机制推广到供应链各实体企业,全面建设扰动事件响应组织,充分利用各实体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发挥企业间的创新能力,丰富健全供应链扰动事件响应机制,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体交易环境。
供应链实体企业内部条件方面,以提高供应链整体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实体企业间信息共享力度,促进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和协同发展。另外,鼓励供应链实体企业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为实体企业彼此提供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保证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顺利执行。
(二)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思想优化措施
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程度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力度和合作频率所决定,随着供应链网络节点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行业领域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接触密度和业务往来频率会越来越高,实体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思想就会逐渐弱化,联盟共赢的思想将快速发展。
因此,首先应对供应链整体企业灌输供应链金融理论思想,使得各节点企业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中联盟共赢的重要性,并通过各节点企业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联盟思想的改革和共赢意识的提升,为实体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提供基本的思想保证;其次,通过大力推进供应链下游企业对于市场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建设,以及不断将客户信息传递到供应链上层,使得上游供应商、制造商更多地接触到来自市场的需求信息,并不断加强彼此之间业务往来,提高交易活动的发生率,通过实际业务交流来弱化机会主义思想,提高企业之间对于联盟共赢思想的认识;最后,建立供应链联盟共赢思想宣传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思想宣传和建设工作,同时严厉打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思想,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在供应链环境下机会主义思想的弊端,并从根本上杜绝机会主义思想的盛行,为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环境提供良好信誉保证。
(三)供应链实体交易市场预测体系优化措施
首先,要从供应链整体上强化下游实体企业对于市场需求信息预测机制建立的重视程度,通过相应培训和激励措施,选拔优秀的市场推广专员,打造特定的市场需求信息调研搜集团队,并通过对调研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客户需求信息数据库,为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实时动态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力量,如条码扫描、基于物联网的RFID射频扫描技术,将各种信息扫描收集终端充分运用到市场信息搜集的工作中,快速准确的搜集市场需求信息,为供应链实体企业间的交易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信息;最后,运用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挖掘,充分提取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和潜在的需求方向,为企业生产计划和营销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定位;加大力度维护和提高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性,将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充分衔接,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维护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接口,保证信息传递的顺畅。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类信息传递系统,如EDI等信息传递技术等,将市场需求信息快速反映到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保证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管理的一致性,促进行业内供应链各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决策制定。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整体建立和市场信息共享、预测体系的健全仍将是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优化的主要途径和目标,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应该通过彼此的协同合作快速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预测体系机构,降低当前不确定环境下的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供应链实体交易决策的运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E Camerinelli. Supply chain finance, 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 Systems, 2009, 3(2),
2.HC Pfohl, M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ics Research, 2009(1)
3.ML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applying finance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2010(13)
4.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5.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一、供应链的概念
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新经济浪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广义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和大范围地流动;而新经济则加剧了经济的激烈竞争,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成为近来出现的新概念,传统的概念上,供应链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面,其侧重点放在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方面。其实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控制与其相关的信息流、物品流以及资金流,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再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然后再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这种功能网链里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商品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和终端的用户。
二、供应链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供应链大概分为几种类型,即稳定供应链与动态供应链、平衡供应链与倾斜供应链以及有效性供应链与反应性供应链等。
三、供应链融资
所谓的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对物流中货权动态的监管以及企业专用的托管账号来控制银行贷款风险,而对贷款主体的审查工作也可得到进一步的简化,这样可以使一些急需资金但是贷款困难的企业可以得到满足。
目前来看,中小型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普遍,已经呈现全球化。如何给中小型企业融资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供应链金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的关键是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一)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一般有两个角度:
一是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供应链,另一方面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金融。它们的本质是从两个不同方向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据研究,供应链金融最原始的形式是“仓储融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仓储融资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农产品等季节性的商品的生产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操作环节过多,技术相对复杂,市场容量有限,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寻求“成本洼地”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外包以及采购,由此造成了中小型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的现象。随着业务外包策略在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供应商因为其资金缺口问题导致供应缺口,势必会给购买商的生产运营带来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下游企业,最终倒至整个供应链系统运营不畅。
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性,应用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将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物流一同整合来保证企业的资金流顺畅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大势所趋。在我国供应链金融有其特殊的产生过程和产生因素,这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据调查,目前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07)》显示,截止2006年10月底,中国中小企业数已达42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58%,上缴税收占总税收的50%,提供了全国全部就业岗位中的80%。因此,保证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二)当今,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资金瓶颈,这是一个共性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另据国家发展创新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0%的中小型企业获得了银行的贷款,5%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津贴。是什么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的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可抵押资产少,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这样就使银行为控制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几乎不做信用贷款业务,仅仅以不动产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服务。但是,由于不动产在中小型企业资产中只占一小部分,所以这些中小型企业就很难从银行获得用于业务扩展,设备更新等自身发展的大量资金。因此,中小型企业不得不使用流动资金从事设备更新和拓展业务,这样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融资困难的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3PL企业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融资平台为提供自身运营发展的必要资金。
四、供应链金融融资竞争优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最大优势是它能创造出一个可以使银行、企业,供应链成员都受益的平台。银行也可以获得对中小型企业市场深入开拓的前景。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由于考虑到风险的因素,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贷款很难,或只对其不动产抵押贷款。供应链可以帮助银行更加系统的了解及面对中小企业市场,通过供应链的集群划分对中小企业的实力进行分析,确保了投资的风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银行更加深入的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利保障,为综合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良好的机会。供应链金融的多边谈判机制以及内在约束机制,避免了重负筛选客户,降低了维护成本,客户流失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于不良资产率及其真实性的改善更为明显。供应链融资的单笔期限按照物流变现和资金流回收的预计期限核定,所以一旦客户或其交易对手的经营出现异常,会立刻导致授信的逾期或银行的垫付,不良资产立马就会显现。不仅如此,供应链融资的不良预警机制要比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时性更强,由于贷后操作的连续性特征,一些预警信号更容易被及时捕捉。正是这个原因,银行授信业务的各类担保方式中,动产质押贷款的不良率是最低的。
(一)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
毫无疑问,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占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在供应链中银行与企业始终是处于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因此一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建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通过与在平台入驻的企业紧密合作,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转移,关注交易本身的物流及资金流,帮助入驻平台的上下游企业解决因质押品担保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入驻善融商务的企业客户,只需登录建行的网站就可以灵活、自由地进行融资申请。
在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有60%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应收账款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拥有巨大潜力。从建行善融商务的运营模式来看,该平台实现了融资、商贸信息实时动态的多方共享,能够将企业交易可视化,实现了银企双方互利共赢。
从调查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广大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供应链融资必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融资的核心。比较传统融资方式而言,供应链融资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善融商务可以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即使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所在地不同,也能实现“一点接入,全面服务”。
(二)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的自循环系统一个内在的系统。
由于该供应链模式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收集、存储以及处理海量数据和各企业间的交易运作数据方面非常有利。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中的企业交易信息数据作出全面的分析,能够帮助银行了解各个企业间的产业信息,确保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企业也可以获得银行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作为与银行进行其他业务合作的基础。
(三)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对社会生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银行电子商务供应链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商场上的诚信度,企业丢弃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运营模式,确保企业生产品质,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势。另外核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其操纵供应链产生的权利复归问题,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运作模式非常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科技日渐发达、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会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企业之间,都发起了对市场的争夺战。好多企业在竞争中兴起,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失去了市场。
通过电子商务创造出来的交易规模相当大,而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资金链体系却比线下交易更脆弱。反映在广大小微企业上普遍问题是下游回款慢、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银行善融商务的运营使这一局面能够得以改变。据调查2012年6月以来,建行就通过善融商务平台聚集了大批商家,而围绕该平台交易数据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已为不少入驻企业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
银行善融商务目前的融资业务如“网络大卖家供应商融资”,将网络融资嵌入善融商务平台的供应链、交易链当中,对以往供应链融资进行流程上的改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融资的自助化、便捷化和跨区域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企业之间,都发起了对市场的争夺战。好多企业在竞争中兴起,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失去了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被讨论了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该问题地有效方法。供应链金融不仅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还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在我国供应链金融比起国外而言起步相对较晚,同时,更由于国内信用体制和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在国内还尚未形成规模。但由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较大,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随着国际国内专家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供应链金融必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践并为造福于各方。
【参考文献】
[1]杨建功,马鹏.电子商务下供应链建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05.
[2]周建良.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02.
[3]傅赞.电子商务发展与融资模式创新探讨——以义乌为例[J].浙江金融,2011-11.
作者简介:
屠建平,男,1969年 8月生,浙江黄岩人,汉族,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65-02
收稿日期:2012-01-09
作者简介:田天(1959-),男,辽宁鞍山人,高级会计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晶(1990-),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供应链、项目链融资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内涵。供应链(Supply Chain, SC)被定义为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客户等组成的交易供求网络。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销售商到最终客户集结群之间有关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相互业务活动。在一个链条框架范围内,供应链涵盖了实现客户需求的所有职能,包括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分销、结算和售后服务等;而供应链融资即指贯穿在这个业务经营的网状链条中的融通资金行为。
供应链融资的提法是基于企业的视角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从银行和担保机构的角度展开,可以称作供应链金融或者供应链融资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包括担保公司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深圳发展银行把它描述为“1+N金融”。供应链融资除了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提供的供应链式担保授信服务外,还包括企业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支撑,以及供应链集群间由于担保公司介入的外在信用增级、信用放大与相互信用支持。
如果我们将企业的供应链分成四个阶段:即原材料、零配件、中间产品或商品采购阶段,生产加工、组装阶段,直销、分销、外销即销售阶段,资金及信贷回收阶段。那么,中小、微型企业就可以依托其供应链的经营过程或阶段,对应其特点从交易对方或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供应链融资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贸易融资。依据《巴塞尔协议》第244条对“贸易融资”的诠释,即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是基于并对应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予以资金融通。可以说,贸易融资是基于并仅局限于商品交易本身;但银行和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贷款授信后,对其前后链条环节并不十分了解,不能够对贷款授信是否能够及时收回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信贷也不能够显形地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共赢。
而供应链金融却贯穿于整个业务经营的网状链条中,是基于商品交易的同时,又融合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销售商到最终客户集结群之间的相互支撑与体内循环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规避了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同理扩展了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营销客户群。
2.项目链金融的概念与内涵。所谓项目链金融也称“1+N项目金融”,是以项目开发建设单位为主体;以上游建材供应商、建筑承包商、设备供应商、配套工程承建商等应收该项目建设开发单位的账款为质押,以项目(注:属于经营性的)再建工程或收益权(如经营性跨海大桥收益权、经营性区间公路等)以及项目存货、器具、设备等设定抵质押,或追加其他外在保证措施为条件;对项目集结群内的单位分别予以贷款授信的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
在项目链金融模式下,项目链中的主导企业通过项目链融资加强了以项目连接的各供应商、承建商和配套性企业的紧密联系,强化了项目的协作和统一关系;而非主导企业可借助主导企业的信用增级而获得所必要的信贷支持,同时避免了对项目主导企业单一授信的风险;信贷资金布局呈多元化、多层化和使用最优化结构,最终实现了项目链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极大值。
从项目链的视角考虑其融资问题,银行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项目链融资服务;是以项目主导企业为龙头,从建材、设备供应到开发承建、配套完善直至竣工销售,实行“封闭式”服务和资金支持。一是消除了以往信贷支持某一个环节,而不知道其他环节的状况,对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二是保证了该项目的开发建设不会出现某一个环节的资金链断裂情况,有效地保证了物质供应、承建如期、配套完善、按期竣工、适时销售各环节的顺利实施,从而能够避免项目经营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三是依据项目规划的总投资概算,项目主导企业和项目从属(非主导)企业集群,可以很充裕地提供其项目总自有资金法定份额;缺口部分通过信贷支持,即完全布局于项目链中的各个承建、供货与配套等单位;变单一授信为多元授信,化解了信贷集中风险。四是围绕项目的实施,由于各从属企业集群的介入,能够追加并有效地派生出项目以外的许多抵质押、保证等担保(或反担保)措施;使项目整体的担保措施数域空间倍数放大,有效地增加了第二还款来源的外源保证。而项目链金融的信贷设计与风险控制可以通过案例解析,具体如下图所示并说明如下:
项目链的信贷设计与风险控制
(1)银行授信:项目链内银行总体授信额度可控制在4 900万元左右,可分别依据供应额度和承建分包额等对应授信项目链集群各家企业。(2)保证措施覆盖:项目本身可累计设定净抵押值6 000万元左右,项目从属企业外源的抵押、质押、信用保证担保(或作为反担保)措施设定净额度达到4 000万元以上即可。(3)融资方式: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授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担保授信、股权质押担保授信、项目抵押贷款授信、流动资金担保贷款授信、招投标担保授信以及其他授信方式等交替分项、分主体运作,相对封闭实施并在总额内加以有效控制。
二、 供应链、项目链担保授信形成的基础
1.信息不对称必然形成供应链和项目链金融服务体系中的担保需求。借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在资金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表现为资金的需求者比资金的供应者拥有更多信贷项目的关联信息,从而使资金的供应者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此带来资金供应者单方面的借贷风险。
首先,抵质押虽然可以作为缓解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但直接将抵质押物和企业规模纳入到信贷配给的内生决策变量中,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掉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银行业所要求的临界抵、质押物价值量的中小、微型企业群。这样担保公司介入到供应链金融或项目链金融服务体系中,就成为了必要和可能。
其次,关系型贷款授信可以局部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且关系型贷款授信的媒介体一般可以由属地的担保公司所承载。关系型贷款授信下银行信贷的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累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企业主的相关信息而做出;这些信息积累既可以通过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也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但由于银行贷款授信的依据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而各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都具体地规定了财务指标评价、抵质押标的物严格限定、行业授信分布等硬性条件,而且此类关系型贷款授信还要求信贷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银行严格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实证表明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而担保公司的介入就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平台,从目前的金融服务实践来看,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供应链、项目链担保授信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较常规的融资方式。
2.银行信贷管理的刚性要求使担保授信成为一种共性选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利用供应链、项目链融资,理论上中小、微型企业一般无须额外追加并寻求抵质押物,银行可接受交易中的动产或项目本身作为保证措施。但在银行业具体的信贷管理实施过程中已经详尽地设定了财务评价指标、抵质押标的物的值域品种规范、行业授信分布等硬性条件,致使这种融资方式在针对中小、微型企业授信时就出现了制度设计上的瓶颈制约。同时,供应链、项目链融资业务虽然是针对单笔交易的,但又是针对整个供应链或项目链的;银行直接从产业链或项目关联链角度开展授信贷款,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或项目链风险管理。这势必会加大银行的监控环节和管理难度,是银行自身所不情愿的。
所以,供应链、项目链融资的理论内涵实质是为担保公司的专业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结合供应链、项目链金融的有效设计思路,使供应链条或项目链条与担保公司和银行三者融为一体,彻底地形成了有效的供应链和项目链金融服务体系,并把该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应用落实到实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其外在助动力。
三、供应链、项目链金融与担保授信应用
1.供应链金融与担保授信业务。如上所述,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销售商到最终客户集结群之间有关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相互业务活动;而供应链中的担保授信行为可以贯穿于这个业务经营的网状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或领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表现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整体竞争。随着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的日益完善,也对供应链财务层面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视角,给出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路径,以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Simon C,2000)。Allen N Berger(2004)等人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
陈祥锋(2008)主要通过模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资金约束条件下,供应链外部融资服务和内部融资服务为供应链带来的收益,并认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能有效地增加供应链的总体收益(闫俊宏等,2007)。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胡跃飞等,2009)。
总体来看,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我国近几年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具体模式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基于银行视角、核心企业视角、物流视角等角度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金融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而这正是该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二)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实践
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家提倡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基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也都推出了此项服务。这些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品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3年深发展在业内首次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理念,率先推出了“1+N”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2005年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转型策略。2006年深发展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在产品、流程等方面开展了深化创新。2007年兴业银行推出“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招商银行是国内电子银行市场的领先者。2005年电子票据在招商银行面世,2008年招商银行全面推出了U-BANK6.0。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特色供应链融资服务,在很多大型、稳固的行业供应链中已得到应用,已成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本文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联系在一起,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为所有成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的融资安排。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它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机会,从而缓解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及构成
(一)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杨晏忠,2007)。同样供应链金融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也是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因此,通过参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学者对金融生态的定义,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做一个系统的阐释。
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两部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是由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系统中,外部生态环境构成各参与主体行动选择的约束条件,而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并进而推动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以下参与主体:一是资金的需求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及支付结算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三是环节外包主体,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机构,主要是指各级银监部门。
它的外部环境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其次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除了包括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以外,还应包括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供应链金融市场。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保理、预付款融资等信贷产品。此外,金融机构还提供中间增值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等服务。从供应链融资市场来看,它基本上属于短期的货币市场,从融资用途和期限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归入广义的短期流动资金授信的范畴。
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及原理
(一)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
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于1972年提出了突变理论,这是一门用来研究各种突变现象的新兴学科,主要方法是将各种现象归纳到不同类别的拓扑结构中,讨论各类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特性。雷内·托姆归纳出了七种初等突变模型,其中尖点突变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模型(见图1)。它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多模态性。对于控制变量的某些取值,系统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状态。
不可达性。中间皱褶部分有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位置,系统不可能处于此位置。
滞后性。突变发生在分叉集线上,从上叶跳到下叶与从下叶跳到上叶发生的位置不一样。
突跳性。突跳性指的是系统从一叶到另一叶过渡时出现突跳现象。
(二)尖点突变模型的原理
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为:
v(x)=x4+ux2+vx+c (1)
其中,x是状态变量,u、v是控制变量。令v`(x)=0得出势函数的平衡曲面方程M:
4x3+2ux+v=0 (2)
由v``(x)=0求出势函数的奇点集S:
12x2+2u=0 (3)
联立v`(x)=0与v``(x)=0,消去状态变量,得到分叉集B:
8u3+27v2=0 (4)
平衡曲面是势函数所有临界点的集合,奇点集是所有在平衡曲面上有竖直切线的点的集合,分叉集B是所有使状态变量x产生突跳的控制变量的点的集合。
图1为尖点突变模型的突变流形和控制平面。平衡曲面由三层组成:上叶、下叶、中叶。分叉集B(b1Ob2)是奇点集S在控制变量所在平面的投影,是系统发生突变的临界位置。当控制变量没有越过分叉集时,(u,v)的平稳变化会引起x的平稳变化;越过分叉集时,x会产生不连续的变化,表现出状态的不稳定性。如图1所示,A1出发演化到A2,当接近中叶边缘时,只要控制变量有微小的变化,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突变。从C1到C2演化路径中,控制变量的连续变化引起状态变量的连续变化,从而系统是稳定的。
平衡曲面方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三次方程4x3+2ux+v=0,实根数目由判别式=8u3+27v2的符号决定。>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尖点突变模型的构建
(一)实证研究
1.公司概况及发展。ABC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小型服务经销企业。国内钢铁供应链条是“铁矿石-钢铁生产-钢铁经销-各类用户”,ABC公司处于该链条的中游,扮演着经销商和采购商两个角色。它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是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
2001-2004年恰逢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阶段,国内高级板材缺乏,需求量持续增加。ABC公司把握发展机遇,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年底公司总资产2536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1534万元,实现净利润834万元。2003年底销售收入达到22796万元,净利润达到1757万元。但是销量的迅速增加也使ABC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营运资金压力(见表1)。
由表1可知,尽管公司流动资产从2002年的2 533万元迅速增加到2003年度的4 538万元。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依赖于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迅速增加,而货币资金却急剧减少。ABC公司在稳固的供应链交易关系下,短时间内虽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面临着严重的流动资金缺口。
2.融资困境及其化解。ABC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的融资困境表现在:自身信用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实现信用授信的条件;通过担保公司获得担保授信,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难以通过抵押授信解决资金缺口。因此,传统贷款方式不能帮助它破解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EF商业银行根据ABC公司供应链和财务状况的特点,2004年,提供了采购阶段的“未来货权质押授信”融资产品,提供了 2000万授信额度。2006年,双方办理了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获得4600万元授信余额。
3.尖点突变模型的应用。阿伯丁大学“2008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状态”的调查报告总结出四条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平均现金周期、过去一年现金周期的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本文选用影响营运资金周转四项关键指标:应收账款余额、预付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和存货余额,通过对主要指标尖点突变模型的建立,分析当年各指标的数据是否发生了突变(见表2)。
利用尖点突变模型来分析2004-2008年间,ABC公司营运资金四项指标数据变化所隐含的突变信息。首先对预付账款余额进行尖点突变分析。考虑到尖点突变函数是四次函数,因而先用四次函数来拟合历史数据。取时间为自变量x(以2004年为基准,作为第一年,其他年度依此类推),取预付账款余额为函数y,用四次多项式以最小二乘法拟合表中的数据(见表3),得到的四次多项式为:
Y(x)=-64.5x4+842x3-3780x2+6706.5x-1810 (5)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运用四次多项式拟合的结果非常好,相对误差极其小。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四次多项式进行初等变换得出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设四次多项式为:
y(m)=a0+a1m+a2m2+a3m3+a4m4 (6)
为消去(6)式中的三次项,令m=x-n,n=a3/4a4,(6)式变为:
F(x)=b0+b1x+b2x2+b4x4 (7)
其中:
进行变量代换,令得:v(x)=x4+ux2+vx+c,得尖点突变模型的标准形式。
对(5)式进行初等变换,得:
n=a3/4a4=-13.05,b0=-557410.9,b1=911618.4,b2=-36721.8,b4=-64.5。
再进行变量代换,得u=569.33,v=-14133.62,c=8642.03,即尖点突变模型为v(x)=x4+569.33x2-14133.62x+
8642.03。
计算该尖点突变模型的分叉集:
B=8u3+27v2=8×(569.33)3+27×(-14133.62)2>o
同理,对应收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及存货余额进行突变分析,会发现分叉集也都大于0。分叉集>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主要为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存货和货币资金,因此影响中小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因素可用这四个指标的余额来表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处理,合成为两个综合指标。
u=0.825x1+0.282x2+0.897x3-0.484x4
v=-0.040x1+0.918x2+0.182x3+
0.805x4
主成分u、v解释了全部方差的83.115%,基本概括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把u和v的表达式带入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可得该模型的突变条件:
4[0.825x1+0.282x2+0.897x3-0.484x4]3+27[-0.040x1+0.918x2+
0.182x3+0.805x4]2
当企业营运资金的关键指标值满足公式(8)时,资金链条会面临断裂的危险,发生突变。由上述结果可以判断,2004-2008年间ABC公司的营运资金流转未发生突变。这与ABC公司利用供应链金融后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ABC公司2004年获得融资后,有效解决了现金不足的压力。2005年末销售收入达到27396万元,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到6799万元。2006年获得融资后,应收账款的占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00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定性分析
本文运用定性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进行突变分析。平衡曲面是状态变量,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况,它受u(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v(代表供应链成员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两个控制变量的影响。
当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鼓励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此时,供应链成员企业会出现不同的行为。中小企业中信用较好的成员会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发展产业,处在平衡曲面的平稳过渡部分。信用较差的企业会发生虚假交易、挪用资金等行为,引发资金流、产品流的中断,给其他参与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健全,系统会过渡到>0的状态。企业的行为受到生态环境的有效约束,系统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变成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受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高的同时也都会守信用,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综合成本的降低。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口问题,当影响营运资金的四个关键指标满足公式(8),就会引起系统状态发生突变,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或破产。二是灵活运用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实现流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整条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合作。三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平衡与升级。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供应链金融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中小企业应当努力达到供应链融资的准入条件;核心企业应有效利用供应链融资技术;商业银行加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政府加强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公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Simon C.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0(6)
2.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Overcoming Growth Constraints,2004(10)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摸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