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治理的含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限期收回挤占挪用基金。今年年底前至少收回50%,2000年6月底前全部收回。不能及时收回的基金,由沈阳铁路局垫付资金归还。
二、纠正违规运作基金。立即收回委托保管的国债,退回用基金购买的储蓄性团体寿险。
三、今年年底前,追回辽宁人保公司拖欠的基金,收回各分处的借款。
四、根据挤占挪用基金情节、损失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作出严肃处理。
五、建议将群众反映私设小金库和个人贪污、受贿等问题,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机关查处。
六、建议对铁路系统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清理,加强管理,避免发生新的挤占挪用问题。
请你部将处理结果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关于沈阳铁路局挤占挪用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查报告
(劳动保障部基金监督司 铁道部劳卫司调查组 1999年10月11日)
1999年8月下旬,劳动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和铁道部劳卫司联合组成调查组,对群众举报沈阳铁路局集体企业管理处(以下简称路局集体处)挤占挪用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所属10个分局上报的挤占挪用基金情况进行了抽查。经调查,沈阳铁路局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严重,群众反映情况基本属实。现将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金管理的问题
经调查核实,截止1999年6月底,沈阳铁路局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4706.9万元(见附表1),其中:挤占挪用18352.7万元(路局10353.8万元,各分局7998.9万元)、违规运作8970万元、辽宁人保公司移交欠款3349.6万元、国债及银行存款等24034.6万元(路局18775.2万元,各分局5259.4万元),应收未收利息7474万元。
(一)挤占挪用基金。1987年7月以来,沈阳铁路局挪用基金18352.7万元(见附表2),其中:挪用本金17669.5万元,包括基建投资11716.6万元,企业借款5913.9万元,购买股票39万元;挪用利息683.2万元。
(二)违规运作基金。路局集体处违反国家规定,违规运作基金8970万元,其中:7000万元国债委托辽宁人保公司证券部、南方证券公司保管,1970万元购买储蓄性团体寿险。
(三)应收移交欠款。1998年7月,辽宁人保公司向沈阳铁路局移交保险业务,拖欠基金3349.6万元。
(四)应收基金利息。应收基金利息7474万元,其中:集体处挤占挪用基金和各分处借款应收未收利息7089万元,辽宁人保公司欠款应收未收利息385万元。
二、重点问题的核查
1994年以前,路局集体处挪用基金投资北海大厦、东铁公司、中山服装公司、长白公司、铁韩公司、铁营公司等生产经营和房地产项目,借款给租赁公司、内部银行、物资供应站、集兴公司等企业从事经营活动。1995年以后,基金实行路局与分局两级管理,路局集体处继续挪用基金投入直属单位未竣工项目,对分局放松管理和监督,造成各分局大量违规动用基金。目前,挪用基金投资项目和借款企业,绝大多数经营亏损,还本无望,有的已经停产歇业,这些项目连年亏损,造成基金很大损失。
(一)路局集体处挪用基金项目。
1.北海大厦。该大厦是路局集体处直属宾馆。1992年4月立项,当年6月经路局领导同意列入年度基建计划,1995年7月竣工开业。该项目先后挪用基金5025万元,目前累计经营亏损766万元。
2.东铁公司。该公司是路局集体处直属公司。1992年8月,路局集体处购买大连市开发区一块地产,组建东铁公司招商引资,先后挪用基金1685万元。1995年5月,因长期不能引进项目,路局集体处将此地产划给大连分处管理。1998年8月,为减少亏损,大连分处又将此房地产以1450万元的价格卖给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利发展公司,款项分4年付清。现已收到第一期款362.5万元,第二期付款期限已到,债务人无力偿还,大连分处准备诉诸法律。按出售价格计算,该项目已损失235万元。
3.中山服装公司。1992年5月立项,当年7月经路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批准,先后挪用基金1668.7万元,购买中外合资珠海香州龙华服装厂厂房设备,组建中山服装公司,并支付生产流动资金,1996年投产并于当年停产。目前,该公司由路局外经处管理,1999年2月路局委托审计事务所审计,固定资产净值仅剩1110万元,累计经营亏损360多万元。
4.长白实业公司。该公司是路局集体处直属贸易公司。1992年7月路局集体处购买地处沈阳市东陵区长白乡的一幢楼房,用于举办职工培训学校,1993年因没有生源改办长白实业公司,从事仓储等物资经营。该项目先后挪用基金348万元,累计经营亏损19万元。
5.铁韩公司。路局集体处所属长白实业公司与韩国亚细亚自动化汽车修造中心合资,成立沈阳铁韩进口汽车修理有限公司。1994年4月路局提出立项申请,当年6月沈阳市计经委批准,1995年竣工并投产。韩方投入50万美元设备,路局集体处挪用基金411.3万元,目前累计经营亏损382万元。
6.铁营公司。该公司是路局集体处直属公司。1992年9月路局集体处购买营口市鲅鱼圈开发区几处房产,组建铁营公司,公司做了两笔地产交易后关闭。该项目挪用基金285.6万元,目前尚有三处房产。
7.企业借款。1991年至1994年,路局集体处挪用基金借给直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至今还有208万元未归还,其中:租赁公司96.5万元、内部银行50万元、物资供应站30万元、集兴公司26.5万元、沈阳工务段商店5万元。
(二)分处主要挪用基金项目。
1.锦州分局2000万元。1997年3月18日,由锦州分局担保,路局集体处借给锦州分处基金2000万元。当日锦州分处又借给其下属单位沈阳铁路局锦州工程处,该处将此款用于垫付中辰南美国际工程承包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至今未还。
2.吉林分局2100万元。1995年7月至1998年7月,由吉林分局担保,路局集体处陆续借给吉林分处基金2430万元,吉林分局将其中2100万元借给分局多种经营处,用于修建国际大酒店,至今未还。
三、处理意见
路局集体处直接挤占挪用、违规运作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数额巨大,有关投资已经形成一定损失,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严肃纪律,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立即纠正挤占挪用、违规运作的行为。现提出以下处理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铁道部责成沈阳铁路局成立专门清理小组,制定整改措施,全面整顿集体职工养老保险,确保工作有序、基金管理规范、档案资料完整。
(二)抓紧回收被挤占挪用基金。沈阳铁路局要制定清理回收计划,今年年底前至少收回50%,2000年6月底前全部收回。不能及时收回的基金,由沈阳铁路局垫付资金归还。劳动保障部、铁道部监督检查。
(三)纠正违规运作基金。立即收回委托保管的国债,退回用基金购买的储蓄性团体寿险。
(四)今年年底前,要追回辽宁人保公司拖欠的基金,收回各分处的借款。
(五)根据挤占挪用基金情节、损失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作出严肃处理。
(六)建议将群众反映私设小金库和个人贪污、受贿等问题,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机关查处。
(七)建议铁道部对铁路系统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清理,加强管理,避免发生新的挤占挪用问题。
附表1
沈阳铁路局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结余情况表
(1987年7月1999年6月)
单位:万元
-------------------------------------------
项 目 | 金额 | 备 注
-----------------|--------|----------------
一、收入 |65560.9 |
-----------------|--------|----------------
1.保费收入 |54894.1 |
-----------------|--------|----------------
2.利息收入 |10666.8 |含内部银行利息收入141.5万元
-----------------|--------|----------------
二、支出 |10854 |
-----------------|--------|----------------
1.养老金支出 |9302.4 |含买断工龄退保483万元
-----------------|--------|----------------
2.管理费支出 |1551.6 |
-----------------|--------|----------------
三、结余 |54706.9 |
-----------------|--------|----------------
(一)路局集体处 |41448.6 |
-----------------|--------|----------------
1.挤占挪用基金 |10353.8 |
-----------------|--------|----------------
(1)挪用基金本金 |9670.6 |
-----------------|--------|----------------
(2)挪用基金利息 |683.2 |
-----------------|--------|----------------
2.违规运作基金 |8970 |
-----------------|--------|----------------
(1)国库券代保管 |7000 |
-----------------|--------|----------------
(2)购储蓄性团体人寿保险 |1970 |
-----------------|--------|----------------
3.辽宁人保公司移交欠款 |3349.6 |
-----------------|--------|----------------
4.银行存款等 |18775.2 |
-----------------|--------|----------------
(二)分局集体分处 |13258.3 |
-----------------|--------|----------------
1.挤占挪用 |7998.9 |
-----------------|--------|----------------
2.国债、银行存款等 |5259.4 |
-----------------|--------|----------------
四、应收利息 |7474 |含应收辽宁人保公司385万元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46-01
一、民主的含义
民主即民治,这是最普遍的解释,这一解释和古希腊语中democrac一词的词源相符,demos―人民,kratein―治理,合在一起即人民的治理。民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佩里柯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民主是因为政府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而不是少数人的手中。”1]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是: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允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林肯的定义:民有、民享、民治。类似的定义还有:获得同意的政体、大多数的统治、人人都享有平等权的政体、属于人民等。每种看似正确的定义却都不是完整的,只说出了民主某一方面的特征。获得谁的同意?同意什么?哪部分是大多数?什么是?等很多的疑问。本文主要采用科恩关于的民主的定义: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的或间接的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2]
社会的民主管理意味着什么呢?社会的管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就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目前最合适的社会管理方式是民主,虽然民主不是尽善尽美的。社会的自治可以与个人的自治类比,个人可以自主的选择目标和实现方式;同样,社会也应该自主。民主倡导的是人人平等,托克维尔对美国的民主制考察后得到最大的启发就是:美国对人人平等精神的提倡,社会公共事务经过大家一起讨论决定。在最终决定前,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讨论,但是最终做出决定后,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参与了讨论的过程,就有义务服从一切结果。可能会说,一个聪明人比一群人更适合做决定,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治理社会更需要的是稳定、合理,不能把社会的治理寄托在一个统治者的智慧上。
二、 如何正确理解民主
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民主呢?民主是什么?民主不是什么?科恩对民主的理解是:民主是一种治理目标和一种实际可行的治理方式,它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中不同程度的实现,同时,为选举、政党、宪法保护的权力及其他为民主国家及其珍视的制度发挥作用提供说明。看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要看民主的广度、深度、范围。民主意味着定期的选举、公平的社会、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民主最原始的含义是人民直接的统治,但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民主国家都是采用间接民主的方式。民主制要想发挥最好的效果,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否则民主是走不远的。
民主是当代管理国家唯一的方式吗?托克维尔的回答是确定的。他说,民主是社会逃离专制的唯一出路,不可逆转的趋势。应该如何应付民主的到来呢?托克维尔的回答是:我们要为民主的到来创造良好的条件,把民主引向为人类造福的方面,减轻民主的有害趋势。地方民主是国家民主的安全阀和学校,通过地方民主人民学会了怎样管理公共事务。民主意味着分权,把全社会的权力分散在不同的人手里,相互制衡、达到平衡。司法权在民主国家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是民主国家公平的最后一道保障。在民主国家可能统治者不够精明,但是被统治者却更开明和警惕。民主国家有一套成熟的治理系统,需要的是小政府。民主国家统治者也会犯错误,但是因为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是大体上一致的,所以统治者不会系统性的采取敌对多数的行动。
民主不是什么呢?民主国家并不一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民主和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在行政管理方面未必更有效,容易办事拖沓;它比专制体制未必更有秩序、稳固,许多国家实行民主后,社会更加混乱;它会带来更开放的社会和政治,但未必有更开放的经济,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往往是不同步的。民主化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社会和平、管理效率、政治和谐、更不可能导致历史的终结。我们不能奢望民主为我们带来所有美好的事物,对民主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注释:
1]2]科恩.论民主.中译本,第6页,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密尔.密尔论民主与社会主义.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
[2][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97-0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改革促进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发展,但内部管理上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错位、越位或缺位现象仍然存在,这严重削弱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权利,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学术管理的发展受阻。因此,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促进高职院校学术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仅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对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适切性以及改革原则做一些探讨。
一、治理理论
在《高级汉语词典》中,“治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调治”,二是“修复与重建”。英语单词“Governance”的意思是“控制,指导和操纵”,常与“统治”交叉使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与国家公共事业相关的宪法之事、法律或执法问题,也可以指管理利益不同的行业或者机构。治理最早用于政治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赋予了治理许多新的含义,其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广泛使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各个学科和领域。
治理的含义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统一的,因为牵涉很多因素,所以它的含义多种多样。治理被描述为结构、自治形式、权利和责任、决策以及法律关系,因而当前对“治理”定义的解释就变得困难起来,因为治理理论试图概述当前各种复杂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治理的含义已变成非常复杂的系统,了解这个系统并不容易。目前全世界的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给“治理”下的定义至少有200种,其中比较权威和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治理指的是各种公共或个人与机构管理事物的方式的总和,是调和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于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认同的各种符合他们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治理”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已定的范围内,通过权威来维护秩序以满足公民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不同关系系统之间运用权力指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公共利益。
二、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前者行使行政权力,行使权力的主体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机构,后者行使学术权力,这些权力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及招生就业等权力,行使权力的主体并不限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根深蒂固,对学术事务采用行政化管理,造成行政权力“越位”;二是学术权力根浅叶嫩,造成学术权力“缺位”或“虚位”。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各级的学术机构(比如学术委员会)才刚成立,甚至尚未建立学术机构,因此学术权力“缺位”。尽管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成立高教研究所,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等一些行使学术管理权力的学术组织机构,但这些组织机构大多数形同虚设,在学术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而行政管理在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中仍起主导作用。比如,涉及学术发展的重大决策,往往都是行政机构决策、行政人员执行,广大教师参与这些学术决策的程度很低。又如,在当前高职院校学术管理机构中,行政人员所占机构成员的比例过大,在学术决策和学术执行中采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而作为身处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广大教师在学术管理中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些都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不和谐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这种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势必然阻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构高职院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由于重构二者关系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或行政机构管理权力的再分配,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从制度或体制上界定或规范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正确关系,而是从局部上调整二者关系以迎合广大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愿望,但这种局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广大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诉求。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来重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三、治理理论为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学术管理提供新视角
1.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在国内一般称之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委托—各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并由此而形成的具有分权制衡关系的企业组织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关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以及为维护这种关系和利益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做出的安排。而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职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整套制度安排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
2.公司治理的功能
就公司治理的功能而言,首先,是权力(剩余控制权)配置功能。包括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公司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其次是权力制衡功能。其核心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与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再次是激励与约束功能。激励指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使人除了按照契约的要求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外,还能给人产生强大的激励,促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或目标。
(二)会计监督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特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督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到特定会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2.内容
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财务会计监督与成本管理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2)对会计帐簿的监督。(3)对实物、款项的监督。(4)对财务报告进行监督。(5)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6)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则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个方面。
会计监督的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与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监督收益和利润,促使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检查企业完成国家预算情况;监督企业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公司治理下的会计监督的特点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必须与公司治理相结合,在内部成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工具,在外部成为政府、社会公众等监督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公司治理下的会计监督有如下特点:
首先,会计监督更加具有独立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得会计监督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能够做到真正的独立。会计监督工作只有做到独立,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再次,会计监督的形式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内容更加广泛。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为适应新的公司治理环境,满足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会计监督的内容变得更为复杂,也必将形成以微观会计监督与宏观会计监督相结合的新的会计监督体系。
最后,会计监督的目的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会计监督要求达到股东会、董事会的有关规定能贯彻实施,以便发挥其作用,达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则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监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影响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与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明确治理结构中相关各方的责任,从而保障会计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会计监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有力工具。借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职能来确认不同的权益,可以将产权关系揭示清楚,这样就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二、我国公司治理下的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
在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比如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概念模糊,以致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或者根本没有事前监督,因而导致会计监督的职能淡化,效果不佳。
2.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造假
一些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3.公司负责人以公谋私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某些公司负责人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或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办理违法事项,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阻碍了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
(二)原因
1.公司内部治理不善,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有的公司根本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而有的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却形同虚设,没有得有效的执行,因而导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时有发生。巨人集团之所以会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2.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的,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因而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易弄虚作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3.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外部治理很不完善,经理人市场缺乏;在内部治理中,经理人员又具有很大的经营自,因而一些公司负责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指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会计监督,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措施
第一,要建立严密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合理运转的基本保障。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企业应充分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合法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制定好会计监督的实施细则,把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实处。
第二,要设置合理的会计监督机构。在实施公司治理的企业,设置合理而运行良好的会计监督机构是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基于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企业,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或财务总监负责如实编制会计报表,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实质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重大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工程预算、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重要事项的内部牵制、监督与集体决策工作,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第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会计监督要落实到位,人的因素非常关键。会计监督需要会计人员具体执行。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知识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高度工作责任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此外,还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第五,会计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建立会计人员流动制度,逐步实行定期轮岗制和末位淘汰制。根据会计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淘汰不称职的人员,使会计队伍处于学习、竞争的气氛中,通过正规的工作交接达到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目地。另外,还可以通过随时清查财会人员掌握的现金、实物,检查账证、账表、账物是否相符等方式来预防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
(二)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的措施
外部会计监督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社会总资金的运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控制,监督主体主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途径有以下三方面: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77-03
一
“重智轻德”是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一般说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把我国道德教育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归结为考试制度,因为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失去了对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但如果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不合理”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采取一种一体化的、富有意义的态度……人们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行动和不同的领域”。[1]在这种社会,“我应该如何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人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基于美德伦理的道德诉求使人们不会也不可能仅仅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完善生活和完美人格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也必定是全面的――真善美(智育、德育和美育)统一于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会发生分裂。
启蒙运动昭示了人的理性的回归。但在尼采主张“上帝死了”的同时,人们并没有再次重新建构起伦理一体化的生活世界。理性的回归导致了世界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理性自身的悖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分化。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分化的两个结果并没有得到平行的发展,而是工具理性逐渐统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就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属于价值理性范围之内的美育和德育则受到了智育的侵蚀。如果说国内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是其直接原因,那么实际上,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分化,也使得教育不可能再承担起全方位的教育职能、实现对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的功能则是其根本原因。因为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对智育的倾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是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从长远来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二级学科是与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一致的,因为目前条件下想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智育)之中,既不现实,也与当代教育制度不符。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仍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自身的职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或者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视为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了课程本身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这就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只有接受感,没有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理论性,缺少实践性。因此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职责,让学生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而我们认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考察传统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理论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实际上,《论语》中的“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理念。
二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学”最初的含义主要是“教”。郝大维、安乐哲等人甚至认为,“学”就是“教”,即从实践和知识上让人“觉悟”,“在先秦,‘觉’的意思是,当时力求学有所成的学者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刻认识”。[2]现代意义上的“学”的概念,只不过后来对知识学习这一意义片面强调的结果。
孔子在《论语》中对“学”认识和理解就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含义,比如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所“学”之德行必然会对庶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论语》中的“学”已超越了其原初含义,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上行下效”,而且还具有了很强的认知意义和社会功能。
在认知方面,“学”能够让学生习得作文之道,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和学习到讽刺的作文方法,如果这些目的都没有达到,还可以对鸟兽草木等客观知识多多认识,他诘问自己的学生“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实际上,解惑只是“学”的基本目的,而传道授业、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之功能才是“学”的根本之所在。一般说来,我国的传统社会是社群主义的,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个由各种各样“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这种“关系共同体”主要依赖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来约束。在先秦儒家那里,这就是“学”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道德规范角度对经典文献进行解读,并将对文献的道德认识应用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孔子督促自己的弟子“学夫诗”,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颜回之所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因为颜回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伦理性解读和道德性实践――颜回之“好学”,在孔子看来,在于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学”赋予了文化传承的职责。道德习惯和社会风俗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只有通过“学”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学”的这些功能使得孔子能通过“学”来教育学生,实现自己继承已有文化制度、改变社会现实的理想。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而《论语》中所谈及的“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这部分将从学之对象、学之方法、学之目的和学之结果等角度进行论述。
1.“学”之对象――“伟大的书”
《论语》中,孔子把“学”(亦即“教”)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伟大的书”――“诗”。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学”有其两端,一端为“艺”,它是“学”之始;另一端是“诗”――《诗经》,为“学”之终。孔子认为,首先应该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够学习《诗经》。如果说六艺的学习是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的开始阶段――因为学习每一项技艺都需要依照规范行事,完成了对六艺的学习,人的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也就养成了。[4]《诗经》的道德意蕴使孔子赋予它重要地位,让其作为自己“教”和“学”高级阶段的学习文献,原因就在于《诗经》能够被进行道德化解读,让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合而为一。比如,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因为子夏能够对《诗经》从道德修养角度进行诠释,所以孔子才说“始可与言诗矣”。
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意遴选学习的对象,选择高雅的、对人格发展有利的“伟大的书”――经典作家的著作――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学有所获、课堂要内容丰富,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提高道德修养过程中对自我德育素材的撷取。国外大学的人文教育部分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课程教材就是一些“伟大的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者,两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需要学习“伟大的书”――的经典文本,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学”之方法――思与省
“学”作为一个获得知识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反省(“思”)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升。“思”为“学”提供纠偏功能,否则学习仅仅是盲从,不能与时俱进。“学”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通过“思”和“省”,才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如果不“学”不“思”,那么人对道德条目的把握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要承担德育职责,应该在“学”中结合“思”和“省”,尽可能避免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对自我人格发展的不利影响。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智慧作为“四美德”之一,主要是因为智慧本身内在的判断力,它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理性反思以期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智慧之所以有时候与“审慎”同时使用,就在于它能够指引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即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时机实践,也指引人们如何实践,并帮助人们面临不同的美德发生冲突时进行平衡。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反思和批判。作为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真精髓,要对形形的文化思潮采取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批判态度,这是教师能够政治上与时俱进、思想行为上“为人师表”的保证。
3.“学”之目的――真、善、美
“学”既要注重过程,最终还应该有所旨归。前现代社会的价值领域是统一的,所以真理一般包含着善和美,或者说“学”的目的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论语》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六艺和《诗经》追求“真、善、美”。上文已述及,六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某种技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技艺的学习达到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即合于礼。而通过学习《诗经》,不但可以“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求真),而且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能够培养对家和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求善),甚至还“可以怨”,即学得作文的讽刺方法(求美)。不难看出,“学”《诗经》是手段,而培养完善的人格(真善美的统一)才是“学”的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为“两课”教师融合真、善、美的“整合式”教育提供了便利。毕竟无论是《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都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去提升。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从知识角度讲授“两课”,笔者认为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狭隘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这也将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4.“学”之结果――君子
“学”的目的达到以后,最终在“学”者身上要有所体现。在《论语》中,“学”的理想结果是培养出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君子,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但这并非唯一结果,实际上,只要人们能够在加强修养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质朴品质,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但不要过于追求“文辞”之美,因为那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而君子之学,绝非为了炫耀,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在表明求学之士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自身道德品质提升。进言之,君子的“为人”之“学”,应该在“修身”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别人,通过“修身、齐家”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学”把自己和学生培养成为“君子”――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成一个知荣辱、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严肃又活泼,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进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正确认识。虽然不能要求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做到让学生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最起码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教师是一种权威,在某种意义上,他能够被学生认可就在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在于他对待自己事业和信仰的态度。只有人格健全、政治正确、品行高洁、信仰坚定的教师,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因为“身教”之于“言传”,其作用更为明显。
冯友兰先生经常说“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就是指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批判性地吸收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和形式。中国传统一直讲“教学相长”,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学”这个概念所蕴含的原初含义不可能完全适合现代社会,但是“学”的理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 磊. 解魅、分化与现代性[J]. 现代哲学,2003(1):129-134.
[2] [美]郝大维. 通过孔子而思[M]. 安乐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必亮. 关系共同体[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产生和发展状况
1.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美国考察企业时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将道德因素包含在企业社会责任范畴之内。
2010年11月1日,ISO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共担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IS0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仪式。LS026000的标志着首个适用于全球的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根据IS026000的定义,社会责任是“通过透明和道德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责任。这此透明和道德行为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利;符合适用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一致;融入到各个组织并践行于其各种关系之中”
2.公司治理的含义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清楚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契合点
1.两者产生于现代大公司的出现
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具有历史的渊源性和发展的共生性。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都产生于现代大公司的出现,两者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实践。公司治理是社会责任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社会责任则能够推动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与良性发。
在现代企业出现之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与古典企业相比,首先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公共性。由于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制的产生,使得企业可以摆脱自然人的束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存在,这就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奠定了制度基础与组织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股份制拓宽了企业资本的来源,在为企业提供充足资本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别是公开上市的公司,其经营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这成为了现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现代企业所雇用的规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古典企业所无法企及的,这使得现代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而根据戴维斯提出的“权力――责任模型”,公司的社会责任来自于他所拥有的社会权力,责任就是权力的对等物,所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现代企业诞生后显得更加突出,其理论源头应该追溯至现代企业诞生。
因此,上个世纪初现代企业的出现是企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同时对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企业的诞生也因此成为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共同源头。
2.两者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实践
弗里曼于1984年给予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买现或被企业目标的买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泛指与公司存在各种关系的人或团体,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一直以来公司治理争议的焦点在于公司到底应该为股东服务还是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经营。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经营环境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利益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企业越来越变成“社会的企业”: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对公司付出各种专用性或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响到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除股东外,来自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对公司经营者正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企业社会责任被明确界定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创造则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保护企业财务健全进行积极合作。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就是关于处理公司内部治理制与行使公司社会责任关系(从整个社会)的问题。公司治理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当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而公司治理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法人治理结构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制度机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公司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是以产权为基础的均衡相关者利益的一种控制机制,从公司行为的主体范围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看,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基础性自律机制。王阳(2009)认为传统的以股权保护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存在严重不足,应基于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塑,并从职工、债权人参与治理等角度对新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论述。
三、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重新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使得公司治理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问题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等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人力资源、商誉、研发能力、企业形象以及社会认同等,正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此因素都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密切联系。
(二)社会依存结构的变迁也使得社会责任问题日益重要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很多宽松的社会约束正在变得日益严苛,自然环境的压力以及社会各阶层权利意识的强化使得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社会依存结构与二十世纪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无论是自然界出现的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问题使得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绿色与环保,还是社会中各阶层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企业必须更多地关注职工权益,更好地处理与职工、工会、社区等的关系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公司治理模式
(三)社会各方而的压力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向企业内部渗透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获得了社会各方而的认同,也就日益从一种社会思潮和呼吁演化一种为对企业产生实际约束的力量。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消费者力量的强化,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渗透并落实到企业内部,渐渐冲击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阳.基于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模式重塑[J].西北师人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吕立伟.企业税收保值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履行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一、会计信息失真、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经济活动有所偏差情况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歪曲经济活动的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可见,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蓄意违反的行为。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最大特点,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建立在委托契约关系之上的。在这种契约关系下,公司所有者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经营者和股东利益一致,同时通过约束机制尽量避免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这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制度安排就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的关系。首先,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度保证。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既使得所有者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又保证经理层按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经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包括鼓励和监控公司经营者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
其次,高质量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会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工具,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最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存在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关键作用,会计信息既可以衡量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也可以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降低决策风险,促使资本的趋利性流动、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公开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可以确保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营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会计信息供应链来看,会计信息是从由管理当局控制下的会计人员开始生成,然后历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最终得以向公众披露。若将公司治理置于会计信息的供应链中,我们可以发现,符合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当局、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责任和作用等密不可分。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制度性缺陷,笔者认为,这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最根本原因。
(一)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约束经营者的条件
2.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缺乏竞争性
3.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够规范
4.缺乏有效的处罚机制
(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原因:
1.缺乏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强烈动机
2.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
3.监事会监督功能弱化
三、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的本质是界定和保护产权,而有效的产权结构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制度基础。我国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低效的“一股独大”的产权配置。因此,优化产权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途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一)降低公司国有股的持股比例
一般认为,当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而又有若干相对控股股东时,可有利于形成和保持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从制度上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保护相关人的利益。因此,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本之策。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四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1.弱化国家股股权。在完整保留国有股分配权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压缩国有股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的投票权和决策权,为中小股东腾出投票和决策空间。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一是规范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关键在于谁在选聘独立董事以及谁在决定独立董事的报酬。二是严格选拔独立董事。三是建立独立董事绩效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制约独立董事的行为。四是使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的人数保持一定数量,并赋予应有的职权,以制约控股股东,监督经理层。
3.建立经理报酬激励制度。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经理的报酬实行年薪制,并根据利润等财务指标来确定奖金。由于经理人员报酬与本期利润等财务指标挂钩,而与公司的未来关系不大,与公司的价值变动不相关,公司经理不可避免地产生短期行为。为此,应适当采用经理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将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联系起来,给经理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理操纵财务报告的动机。
4.完善监事会制度。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并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应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弹劾、起诉权。改善监事会成员结构,内部人的比例应加以限制,多吸收具备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的中小股东代表、职工、社会中介机构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士参加。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季小琴.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披露与会计监管[j].湖北财税,2003,11
一、公司控制权的内涵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内部相关利益主体享有的对公司运营的决策权和支配权。在公司中, 股东失去了其出资财产的所有权, 转而以股权的行使来影响公司的决策。股东拥有股权或股份不同、集中或分散,就会产生不同的控制权和控制权组织结构模式。
二、公司控制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
2.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控制权的配置是契约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博弈均衡状态,合理配置公司控制权才能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有效。
三、公司控制权市场
1.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含义。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一个由各个不同的管理团队在其中互相争夺公司资源控制权的市场,即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市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权征集,即权争夺市场;二是兼并收购,亦即接管市场。
2.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基本模式。(1)市场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 这种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公司所有权比较分散。两权分离比较严重,常常依赖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由于公司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为公众所有。(2)机构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机构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又称为组织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或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其主要特点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比较高,常以内部监控机制为主,通过严密的有形组织结构来制约企业的经营者、法人股东和银行在公司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即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大投资者和银行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保护。(3)家族治理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家族治理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建立在家族为主要控股股东的基础上,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进行权利分配、实施制衡机制。家族控制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阶层。家族及其控制的经理阶层全面主导企业的发展。(4)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控制权市场主要存在于转轨经济国家中。由于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保障,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从而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在市场环境扭曲、未来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被内部人控制后的公司更多地面临的是被“掠夺”而不是建设,更不可能是“转移”的局面,即使公司的财务状况严重下滑。但是,由于国家对投资者的保护比较薄弱,导致初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变动十分困难,从而造成公司控制权交易极不活跃的状况。
四、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主要方式——公司并购
1.公司并购的含义。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从而影响、控制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他企业保留或者消灭法人资格。
2.公司并购的实质。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3.并购的基本分类。(1)按照行业相互关系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2)按照是否取得目标公司的同意与合作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收购。(3)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分为新设法人型,吸收合并型和控股型。
五、公司的反并购措施
1.公司反并购措施概念。目标公司为了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为了维护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依照法定标准对并购者的敌意并购行为所采取的旨在预防或阻止并购者并购本公司的防御行为。
2.公司反并购措施的分类。公司反并购措施可以分为战略上和战术上两种。
(1)战略上:①提高并购人并购和控制目标公司的难度和成本;②降低目标公司资产的价值及对并购人的吸引力;③通过对并购人的正面攻击而终止或延缓并购人并购进度。
(2)战术上又分为预防性反并购措施和抵制性反并购措施。
①预防性反并购措施有:
“毒丸”计划。毒丸计划,又称股票摊薄反并购计划,是一种提高并购企业并购成本,造成目标企业吸引力急剧降低的反收购措施。毒丸计划平时不会生效,只有当企业面临别并购的威胁时,毒丸计划才会启动。
反收购条款。反收购条款又可称为“驱鲨剂”或者“豪猪条款”。“驱鲨剂”是指在收购要约前修改公司设立章程或做其它防御准备以使收购要约更为困难的条款。而“豪猪条款”则是指在公司设立章程或内部细则中设计防御条款,使那些没有经过目标公司董事会同意的收购企图不可能实现或不具可行性。
降落伞计划。降落伞计划是通过企业员工的更换费用来实现的。由于目标企业被并购后随之而来的经常是管理层更换和公司裁员,针对员工担忧的问题人们制定了降落伞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指鼓励公司雇员购买本公司股票,并建立员工持股信托组织的计划。
②抵抗性反收购措施有:白衣骑士;帕克曼式防御;焦土战术。
参考文献:
[1]林全玲, 胡智强.公司控制权的法律保障初论[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4)
[2]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 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睢利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律思考.经济与法.2006
[4]卓颖欣.浅析上市公司控制权、经营权之博弈——以国美之争为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11
碳中和: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节、植树造林、优化资源配置等治理二氧化碳的手段,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甚至是回收利用,以此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的。
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时代,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在感受到环境逐渐恶劣的同时,也在不断为治理环境而努力着,毕竟这关乎着人类的共同家庭,所以环境治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一些环境治理的热点,其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常听到的词,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含义。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属于二氧化碳治理工程中的一种概念,而在这项工作中,有一个概念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碳排查。碳排查这项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作为单位,来统计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个排查工作,在整个二氧化碳治理体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统计清楚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针对性地去处理,做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做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治理好环境,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且,从大的方面来说,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碳中和碳达峰的含义及意义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碳达峰的意义: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
一、通过学习,端正了思想
说句心里话,过去我从来没有认真、系统地去考虑过执法的思想问题。只是能够自觉地按照党的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动,是一种机械的执法理念。通过近一阶段的学习,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它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执法的指导思想,能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工作实际。特别是我们部门工作的特点:每天接触的都是有很大情绪的当事人,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不满。这就要求我们本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想群众所想,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关心的事,让群众满意,让党放心。
二、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中国话剧;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在首次提出“会话含义”这一概念时就已经指出,会话含义作为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整个言语交际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会话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凭借其新颖的内容受到了哲学界及语言学界的青睐。“会话含义”理论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准确的分析语言含义。将其用到话剧作品中,在提高话剧语言精准性的同时,还能突出话剧的主题思想。在此,本文从会话含义理论的定义及其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在中国话剧作品中的应用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会话含义理论在中国话剧作品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以下分析:
一.会话含义理论的定义及其合作原则
(一)会话含义理论
在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及环境条件的制约,人们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并不是全部严格的遵守会话含义理论的合作原则以及各种相关准则。有鉴于此,需要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格莱斯的思想理念中,他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通常在说话者和倾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且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默契的遵守相应的会话原则,这种交流双方都应主动遵守的会话原则,便是会话合作原则。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主要指的是交流的双方需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围绕交谈的共同目的或致力于的方向,使所有会话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严谨的会话系统,确保会话的整体性。
(二)会话含义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在中国话剧中的应用,除了结合话剧自身的特点外,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会话含义理论的正确使用奠定基础。在其遵循的几个原则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准则
在整个数量准则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话剧中角色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的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所说话的数量不应多于包含所需信息。
2.质量准则
在整个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是指在话剧创作中,角色之间的对话能够满足两个创作条件,一是不说空话、假话,二是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以此来保障话剧人物对话的真实性。质量准则是会话含义理论运用中的核心准则,是确保话剧深度的根本保障,由此就需要话剧创作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会话含义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严格按照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提高人物对话的紧密性,保障话剧的创作质量。
3.关系准则
在中国话剧作品中,关系准则是指话剧中的角色在发生对话时,有着明确的对话目标,同时能够针对同一件事进行对话,所说话的内容都是相关的。在确保话剧故事情节整体性的过程中,其核心依据在于会话含义中的关系准则。
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是指在话剧创作中,角色之间的对话要大方、明了,能够在对话的过程中清楚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意思。在其表达的过程中,首先,角色对话之间应尽量使用简练的语言,避免产生一定的歧义。其次,在整个对话中,应保持语言的层次性,避免混乱不堪的语言出现,确保语言的条理性。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中国话剧作品中的应用
会话含义理论中中国话剧作品的应用,在推动我国话剧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话剧的创作质量。然而在中国话剧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定要遵守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视情况而定。在整个话剧创作的过程中,合作原则在使用的过程中,多数是按照一定的预定俗成的规定,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绝对不能违反的。而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其主要叙述手段是话剧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虽然涵盖导演、灯光、歌唱,但仍具备显著的对话性特征。即通过舞台对话来讲剧情完整的体现,使人物的塑造趋于丰满,并表达出剧作的主体思想。话剧的对话不仅有人物独白,而且还包括了观众对话,对话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自然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正是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话剧创作中,正是违反了这些古板的准则,才产生了会话含义。在不遵守会话含义合作准则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话剧中的角色在对话时,明显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及其他相关联的准则。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必遵守合作准则。 四凤在阻止鲁贵少说话时,鲁贵却(一把抢过来)答道:我的事不用你管。
四凤:爸爸,您少说几句吧,这是人家周公馆!
四凤:小声点!有什么喊头!――太太在楼上养病呢。
鲁贵:(看一看大海,又回头)你先别管。 --!>
其次,在话剧创作中,剧中的角色在说话时,可以在不动声色的过程中独自违反这一准则。在使用这一准则时,能够烘托出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使说话人将听话人引入歧途,达到使其误解或上当受骗的效果。这种状况在中国话剧创作中最为常见。
再次,在违反会话含义合作准则的过程中,剧中的角色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状况时,可以不遵守合作原则;或者在故事情节中为了维护其中的一条准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这种效果能够使整个话剧保持一定的整体性,话剧的故事情节严密、紧凑。
最后,在整个话剧中,故事角色为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一定的会话含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故意违反某一项准则。且在说话的过程中即使知道自己自己会违反某一项准则,但为了保障整个话剧的整体性,在使用的过程中仍以故意违反另一项准则为代价,并在其违反的过程中需要让听话人明确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准则。在其违反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不是中断人物对话交谈,而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的会话含义。
在这四种状况中,前三种状况即使在违反合作准则的状况下,不会产生任何会话含义,只有第四种情况才会使其产生会话含义。在第四种情况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说话人结合着当时的实际状况,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让听话人产生一定的歧义。这种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烘托当时的对话氛围,同时还能提高话剧故事情节的整体性。
总结:
综上所述,会话含义理论在中国话剧作品中的运用,在推动中国话剧发展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话剧作品的质量,使其在表达故事情节时更加完善、紧凑。然而在使用会话含义理论时,需要作者能够结合着话剧的故事情节,有针对性的使用。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明确不是每一组人物对话都要遵守会话含义理论原则,而是要根据话剧创设的背景与人物对话效果,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通过违反合作规则来提高话剧的创作质量。(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
参考文献:
[1] 迟梦筠.论列文森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的《雷雨》英译本[J].作家,2011,(08)
[2] 曹刿生,杨丽清.会话含意理论与关联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