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观察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校教学决策者及时掌握各科课堂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中的偏差,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课堂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通过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如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课活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然而,传统的听评课方式主观性判断占有很大比重,听课者对课堂的分析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和针对性,完全凭自己随机记录的听课笔记做出主观判断,难免缺乏目的性和说服力。即使教师知道了教学中的不足,对今后如何提高也常表现出茫然,甚至不能认同听课者的评价。
如果在听课基础上,能够引入课堂观察技术,尤其是根据一定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进行诊断性的深度观察,并通过观察到的数据对课堂进行评析,不仅能更有效地给课堂把脉,而且评析意见也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这是因为,观课者在提供自己的主观结论之前,首先提供了课堂中发生的事实,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可以根据一个个回放的镜头,共同诊断,共同评价,形成一致意见。只有当上课教师认同观课者诊断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看,管理者观课,能客观地分析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课堂教学质量把脉;教研组内观课,有利于教师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拓展课堂教学经验,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主动的行为。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借助课堂观察给课堂教学质量把脉呢?
一、明确一个标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按照学科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最终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程度水平。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质量包含两个核心:教与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围绕这两个核心去考量,因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让教师明白自己的课堂应该追求什么。我校根据课标要求先后制定了《质量管理行动指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0项措施》《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10项规定》等教学文件,我们提出了“重视三个一分钟:提前一分钟候课,确保课堂教学时间;开讲第一分钟,激起学习热情;结束前一分钟,做好结课陈述。”“做到四让: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规律让学生说。”“实现三个百分百:课堂参与百分百,生生交流百分百,分层反馈百分百。”等规定,让教师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有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
二、掌握一种方法: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近年来课堂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者带着任务进课堂,结合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观察,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出相应的评价。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为:(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3)课堂观察后,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通过录像回放等措施,教师能观察到平时没有留意的事情,观察到学生实时的学习状况,再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促使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课堂观察是一种技术,需要学习。如何确立观察点?如何制定《课堂观察表》?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练习加以掌握。我们采取行政牵头、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跟进、分学科推进的方式,向老师们介绍这一技术,组织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开发研制各种《课堂观察表》。在校本研修中,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观课议课。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让老师们逐步接受和熟悉课堂观察技术,并同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观察的事实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掌握课堂观察技术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得到的不仅是课堂观察技术,还有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开发一套工具:课堂观察表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涵盖的面非常广,每一个课堂观察者只能观察其中的一个方面,在一节课上进行面面俱到的观察是不切实际的,而仅观察某一个方面也是不够的。因此,在观课之前,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知晓本次观课要关注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一般情况下,观课者以合作观察的方式,围绕观察重点,开发设计一组课堂观察表,从不同的观察点切入,以不同的方式记录课堂,这样可以避免单纯的数据统计带来的片面解读,比较真实地还原课堂某个环节发生的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脉象,找出问题所在。
良好的观察工具是有效观察课堂的前提,其中课堂观察表的开发尤为重要。它可以是一个结构性的观察表,可以是一个评价等级量表,可以是一份观察纲要,也可以是一个辅的记录工具,如录音录像设备等。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LICC观察模型,课堂可以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进行观察。这四个维度包含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从每个维度中选择相应的观察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观察表。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发现多年的教学使教师形成了很多习惯性的行为、习惯性的判断、习惯性的思维等。就拿“课堂参与百分百”来说,始终落实不够到位,尤其在高年段的课堂上,单向的师生活动仍占很大比例,学生上课仍然以“听”为主,说的机会不多,做的机会不多,合作的机会不多,课堂参与方式非常单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希望能有所改善,老师们却不以为然,觉得课上得很顺利,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于是,我们以师生话语和学生活动为观察点,制定了《师生互动观察表》《师生话语观察表》《学生参与面观察表》,让老师记录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情况,学生活动的形式和频次,师生话语时间分配及教师话语内容。基于这样的观察进行分析,观课者可以有理有据地分析出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方式,以及教师话语对学生参与状态的影响,并对优化课堂参与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课堂观察表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学校可以设计一些通用的课堂观察表,而对于具有学科特点或针对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的问题,则需要在课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观察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可以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选择亟待改进的方面,设计出一套观察表,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四、培养一支队伍:课堂观察合作体
课堂观察是一种基于合作的专业的听评课方式,不仅需要观察者具有熟练的观察技术和专业的观察视角,还需要有固定的合作群体,才能使课堂观察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因此,学校要着力培养观察者合作体,通过有组织地学习和研究,提升课堂观察的能力。
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主要成员是市区级骨干教师,他们是一线教学人员,对课堂教学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是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对学科教学质量有深入的思考;他们是教科研能手,对教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课堂观察合作体的成员们从学习课堂观察理论开始,尝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尝试带着观察表走进课堂,尝试用观察的记录分析课堂,尝试解决课堂观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的课堂观察能力在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解能力也在提高。这支队伍的培养是课堂观察成败的关键,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更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效度的管理行为。课堂观察以其特有的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完全适合作为课堂质量监控的手段之一,起到为课堂把脉的作用。只要重视课堂观察的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培育和谐的观课文化,就能不断完善课堂观察行为,有效诊断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毛维静.强化教学检查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J].新课程学习,2010.10.
参观Bishop Henddricken High School、 PomFret School等几所美国中小学时,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普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按异质分组、充分交流、及时反馈、体验收获等四个步骤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交流非常热烈,或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不能逃避发言,老师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放松,思维活跃,教师则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活动中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老师们每天上六节课,却看不出他们的疲态。
二、对概念获得与发展模式(Concept Attainment and Development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概念获得模式”以布鲁纳等对思维的研究为基础,重点关注概念的内涵及定义的深层次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并了解概念化过程。“概念发展模式”则注重如何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解,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布朗大学Dan Bisaccio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模式。首先让我们每人画一只蚂蚁,我们画出千奇百怪的蚂蚁,教授面带微笑但未加评判,而是让我们亲自到野外去观察蚂蚁,再自行修改,他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才能画得像、画得准。他又让我们自主设计一个问题到校园去访问同学,我们组当时就设计了“一棵树上的树叶为什么五颜六色?”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一堂课下来,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对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称“实例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也就意味着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确定。“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参观Bishop Henddrichen高中时,我们观摩了一堂物理实验课。老师将学生制作的袋载鸡蛋的实物模型由教学楼顶往下抛,看谁的鸡蛋不破。老师将造型各异的学生作品一件一件往下抛,学生在楼下观察实验结果,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在快乐的体验中他们学习了重力、阻力、弹力等物理知识。
四、对萨奇曼探究模式(Suchman inquiry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萨奇曼探究模式”由萨奇曼提出,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参观Highlander Charter School时听了一节科学课,老师把科学和工程学联系在一起,应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让学生动手用两张纸折叠一个塔,要求支起灌满水的矿泉水瓶。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有一半学生成功,一半学生失败。实验的同时,老师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条作记录、写分析,最后编写海报贴在教室墙壁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12-02
长久以来,课堂观察是专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我国,随堂听评课是课堂观察的一种主要且常见的课堂教学研究策略,它主要是依靠人的感官通过短时记忆方式来获取信息,但由于感官的局限性,极易造成对课堂重要信息的遗漏甚至错误的认识与分析。而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听评课的诸多弊端和不足之处,而且使得课堂教学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全面和科学化。
一、课堂教学录像研究的源起、内涵与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录像、录音等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但它远没有成为课堂研究者获取资料的经常性手段,更没有发展成为课堂研究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直到1995年,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首次开发出了课堂教学录像编码分析技术,被誉为是信息技术在教学研究中应用的革命性的突破。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及独特优势。
1.反复呈现,保持课堂信息完整。录像有着真实记录和随时复现的重要功能,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事实依据,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和不客观的分析,而且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可反复观察、多次研究的资料,这就为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了基本条件。
2.真实重现,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录像的真实重现,将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3.突破时空限制,利于多方交流。与随堂听评课不同,以录像为技术手段的研究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现场情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在场的专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进行异时、异地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可能。
4.既可研究个案,亦可群体分析。录像研究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可以使得研究视野更宽阔、研究结果更全面,而且对教师而言,因为有了直观的借鉴,更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
二、课堂教学录像研究的分析维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缺一不可的共存体。因此,课堂教学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
1.学生的学习行为。①情绪表现:学生的情绪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参与水平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得学生高效地学习,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明显造成学生学习的低效。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神情专注、主动思考、发言积极还是开小差、无精打采、不参与学习活动等。②个体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有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得以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学生的个体参与水平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参与时间、参与广度及参与的思维水平。③交往合作: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既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要观察学生是否有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发表不同意见;是否能够尊重、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是否能有效利用教师和同伴提供的信息,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等等。
2.教师的教学行为。①讲授行为: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讲授内容方面,重点观察教师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根据学科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不拘泥于对具体事实和概念的陈述和解释,更注重展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等等。其次注意讲授时间,看教师是否为学生留有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②探究行为: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表现出有恰当的探索性教学行为。如教师是否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或抓住学生自主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教师是否起到启发、点拨、合作等的角色作用,而不是独断和代办;是否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等等。
3.师生的互动行为。①问答行为:在教师问学生答中,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以及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否紧密,必然影响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效度。而学生的情绪反应说明他们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反应,从而为教师改进提问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外,教师的反馈也十分重要,是不予反馈、判断对错、表扬、批评还是进一步补充概括。但在我国,学生的主动提问还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中,要注意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问技能,鼓励、允许学生提出问题。②讨论行为:课堂讨论是一个新兴的师生互动方式,课堂教学录像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达到比单纯理论培训更好的效果。观察分析课堂中的讨论,一是看讨论主题是否具有探讨价值,这以是否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为准则。二是看学生的讨论行为,以判断学生的参与程度。三看学生讨论时教师的行为。教师应作为一个“指导者”、“咨询者”、“顾问”参与到讨论当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应观察全班的讨论动态,对学生做出必要的指导。四是从总体上看讨论时间长短是否合适。观察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观点,是否进行了相互的交流和充分的讨论。五是看讨论结束后的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绝不是简单的正误评价,亦不是对学生的答案简单复述,而应该有必要的总结概括、思路梳理和更深层的引导。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与传统的教学研究不同,它以科学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托,以系统的课堂教学编码系统为基础,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最全面、最细致的课堂教学研究框架。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力求从真实的细节入手进行细致地剖析,因此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地改进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英飞,石荣利.新课程实施后评课活动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4):91-92.
[2]张俐蓉.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案例研究:课堂教学录像[J].电化教育研究,2004,(5):66-6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102-04
课程改革已经从理论普及发展到了具体实施阶段,这是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其重心正走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式也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方式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就有了走进教研组的外推力;而课堂观察基于合作的研究理念、量化的技术方法、严密的科学程序,是其走进教研组的内驱力。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曾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听评课只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有时甚至成为个别教师的难堪或尴尬,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然而,毋容置疑的是,缺少研究一技术一合作的传统听评课正在变得徒有其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湖北省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课堂观察的操作方法,创建了课堂观察这种新的听评课范式,并在校本教研中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和推广。
1 课堂观察的理论构建
1.1 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内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以及课堂观察所提供的研讨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除眼睛、心智外,还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和分析方法,以提升洞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观察者可以运用不断完善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使用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的量化研究工具。
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以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堂观察的方式、手法受课堂情境迅速变化、及时性和事件流阶段性及脉络性特点影响,课堂观察的观察内容应细化,观察点应准确,观察角度应专业、更有针对性。
1.2 课堂观察的框架
观察课堂,首先要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必须解构课堂。基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智慧总结,颇具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课堂分析框架(也叫课堂观察框架,见表1):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表1中的“维度”是对课堂的一级解构指标。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课程是将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师生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其实践依据是听评课中要追问的4个核心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教材)处理得怎么样?课堂感受怎么样?因此,课堂观察中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程的性质、课堂的文化,但“维度”没有操作性上的意义。
表1中的“视角”和“观察点”是对课堂的二级和三级解构指标。按照“尊重规律、避轻就重、紧扣课改”的原则,“视角”呈现了每个“维度”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可推论”的原则,选取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视角”下的“观察点”。并以举例的方式、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以期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1.3 课堂观察的程序
为了提高课堂观察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观察活动需要一定的程序保障。具体来说,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研讨3个环节。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就是要做好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教师要进行课前说课,说课内容除包含常规说课的基本要素外,还包括课堂活动设计的创新之处及意图、困惑之处、与观察者的交流等。观察者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量表;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学情以及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
此环节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观察目的是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通常反映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分析设计的。只有借助科学量表观察真实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教学建议,为教师明确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其次,要选择和开发合适的观察量表。观察者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环节,并据此选择观察点和观察量表,进而熟悉观察量表的结构及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特别是统一观察参数和注意事项。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用于分析案例的数据或细节。
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的起点,其作用十分重要。准备越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教学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
2)课中观察。课中观察指观察者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进行观察,它是整个观察过程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是课后研讨分析的基础。因此对课中观察的活动或行为的表述要特别注意科学性和可靠性:一方面要像常规听课一样,全程记录课堂的主线;另一方面,根据观察量表中的相关要求及时记录课堂实况。课中观察要以记录客观事实为主,即看到了什么,表象是怎样;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即判断效果怎么样。
3)课后研讨。课后研讨是基于证据的推论过程,重在明晰优势、寻找特色。课中观察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行为和教学预设与生成等方面反思教学过程;观察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依据课程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特点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组织者先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观察者分析数据、整理观察结果,之后再进行集体研讨、评课。
2 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
从课堂观察研制始,三闾学校体育组就开始了课堂观察的实践,作为先行者,课堂观察之旅基本上是按照培训一实践一总结一培训这样的模式运作,具体操作如下。
2.1 课堂观察知识的培训
作为一种新范式,课堂观察对习惯于传统听评课的教师来说,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冲击很大,且其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也要求开展课堂观察之前,教师必须认识、理解、接受课堂观察。组织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训,是将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化为可行的实践之前提,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意义重大。
通过讲座式和互动式两种研训方式,教研组对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展开了重点培训。这些知识基础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什么是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何为课堂观察?它的理念是什么?
(2)为何要构建课堂观察框架?维度、视角、观察点是如何构建的?课堂观察框架有何用?(3)为何要建立课堂观察的程序?(4)何为课前、课后会议的程序和内容?需要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关于“怎样开展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课堂观察的操作流程是什么?
(2)怎样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确立观察点?(3)观察时为何要使用观察量表?何时、怎样开发?
(4)课中观察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处理观察数据?如何由数据得出观察结果?如何根据结果推论?(6)为什么要组建课堂观察的合作体?(7)如何撰写观察报告?如何撰写课堂观察课例?
2.2 课堂观察技术的实践
课堂观察是在个体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行动,因此,课堂观察的实践涉及了个体和合作体两个方面的技术实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个体的技术实践。在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观察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确立观察点一开发观察工具一进入课中观察一作出推论建议一撰写观察报告。
确立观察点。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之前,应明确自己的观察目标,以便观察时能聚焦课堂中的某些问题、现象和行为。确立观察点的依据是课堂观察框架,从中寻找“我”感兴趣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要求,或合作体的共同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现象都可以成为观察点,只有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才能实现观察目的。譬如,“动作技能是怎样提高的”和“动作技术是怎样掌握的”这两个观察点,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课后的推论更具可操作性。
开发观察工具。只带着观察点走上操场,可能依然难以观察或者难以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譬如,研究学生对运动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以认知层次为序先确立观察指标:(1)用言语和身体去解释、展示所学的知识技术;(2)基于这一知识技术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3)运用这一知识技术解决变式问题;(4)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技术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将所学的知识技术迁移到实战演练和问题中去。其次,对教师和学生从教学环节1到教学环节N的典型行为进行记录。一般而言,观察量表的开发流程是:观察者研究分析观察点的构成要素一观察者设计初稿一教研组研讨一观察者定稿。可见,开发观察量表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量表具有“此人此表”的个人色彩,具有。“此情此景此课”的针对性,它实质上反映了观察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涵养,是决定观察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进入课中观察。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提前进入操场,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便对该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二是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观察量表的特点、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观察位置,以适宜获取信息、不影响学习和教学为原则。
作出推论建议。该环节有3个步骤。(1)信息处理,筛选剪裁;(2)建立框架,分析结果;(3)适当推论,总结记录。
撰写观察报告。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起到督促双方深度思考的作用,积累第一手教研资料。
2)教研组的技术实践。教研组的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一般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试行阶段。其目的是理解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学会利用观察框架,熟悉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的流程及规范。其内容由各成员基于自己的兴趣依托各种媒体从观察框架中寻找。
此阶段出现的问题:(1)防止观察点的零星和片面;(2)解读观察量表蕴含的理论,详实记录观察内容;(3)加强合作交流;(4)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表述简明扼要,具体可感;(5)总揽全局,对观察信息进行推论,防止片面性;(6)撰写的观察报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
此阶段的进步:(1)听评课程序上的健全,使教研组的听评课有了更多研究的意识;(2)开始重视听评课的技术,如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评课时开始重视证据;(3)因规定了课前和课后会议上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比较聚焦和规范;(4)因观察点的选择,使听课者在课堂上的观察比较聚焦,课后会议出现了全组成员都能说也想说的可喜局面,激烈的争论时常出现,评课时等级观念没了,教研组的听评课被搅活了。
发展阶段。面对试行阶段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观察量表、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课后推论为突破口。观察量表从课前开发(选择)到课中记录再到课后分析,贯穿于课堂观察始终。它会迫使观察者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促使观察者对观察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观察者找到观察信息通向教学建议的桥梁。但此阶段,教研组成员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开发量表的能力。策略是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大研究成熟量表的力度,争取能为“我”所用;二是对成熟量表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入“我”的元素。对被观察者的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进行了反复训练,务求理解前述8个问题(课前5个,课后3个)的含义,并规定表达方式和时间。对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作强行规定,若不能基于“观察信息一观察结果一观察建议”汇报,将被警告或取消发言。
此阶段的主要问题:(1)量表还难以做到为我所用,时有捉襟见肘之感;(2)依然没有实现全程合作的愿景;(3)观察报告难以全面反映观察的目的、方法、途径、结果、推论。
此阶段的进步:(1)随着量表的深入学习与改造,出现了课前自觉的小范围合作;(2)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有了明显进步,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也大体能做到从证据出发,由点及面作整体分析;(3)持续跟进研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熟练阶段。针对发展阶段的问题,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完全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由此,此阶段出现了4个特征:(1)全程合作研究。由于落实“观察者初稿一教研组审议一观察者定稿”的量表开发流程,保证了合作从课前会议就开始;由于不同观察者的量表可能要合作观察记录,课堂上不同观察者的位置选择、记录方式、关注点都有合作的要求;课后的信息整理、分析和建议构成了相互支撑的体系;(2)开展跟进的主题研究。量表的自主开发,从而有能力针对一堂课的创新、困惑,教学思想、策略、行为,个人的教学、风格诊断等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研究体系;(3)形成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的教研文化。量表是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观察者特征、观察条件设计出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会有头脑风暴,都会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努力寻找课堂证据,引经据典;(4)观察报告和课例的体例因研究脉络的清晰而得以规范和创新。
3 结论与建议
1)课后会议上观察者不仅要汇报,更要讨论与反思,并在课结束时形成几点结论,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建议。此外,观察后的反思还应延续到课堂观察后的教学实践中,使课堂观察真正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课堂观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只有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做好。不管是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还是课堂记录的技巧、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都需要进行前期的培训。因此,教师在课堂观察前一定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观察的目标选择观察点,制定相应的观察工具等。
3)课堂观察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家常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接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心态。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时,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好看而反复磨课,有些教师不仅在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中磨课,甚至在不同年级或者不同学校进行磨课。如果课堂观察者观察到的是一节经过反复“打磨”的课,观察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4)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的研究方法。
5)针对课堂观察记录内容不定向、无重点的问题,建议观察教师有意识地准确定位,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事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观察。
6)针对观察者对随感的记录不够多且形式较笼统的问题,建议观察者避免多且具体地记录教师行为,而要加强对学生反馈的具体内容的记录,从学生角度反映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14-01
1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左右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如果教学目标的定位都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教学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几种方法:
(1)教师直接说出乘法交换律与简洁结合律的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2)教师演示导出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导出公式,然后理解和掌握公式。
(4)教师引导学生看月亮图进行联想,接着看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联想,联想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然后验证联想,进而概括运用,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式。
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知道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运算。
哪种教法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这样就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这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同时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们要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法。
以前教学“认识钟表”,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可是几节课下来,问学生时钟的运转方式时,没几个能分清楚时针和分针,大多数学生不能肯定地说出一个时钟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那时,我一直认为是学生的记忆力太差,观察不够仔细。新课改后,我再一次教学“认识钟表”,怎样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通过思考,我认为原来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学生体验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于是我大胆地突破教材束缚,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钟表的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表,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及时主动地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新课改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和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利用课堂观察,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新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诠释肤浅甚至偏颇,导致走过场或走过头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要经常从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防止走入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36-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中国的初中数学改革也随之正在酝酿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现在的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实验操作和对学生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课堂应用中的深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协调合作。
一、目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
1、权威教育抑制了自由发挥
目前我国教学的问题有很多方面例如过分尊重老师的权威性,不敢突破老师教学的框架,学生只是简单的从老师的教学中的到体会,完全不能自己深入,多方位诠释。
2、自学也很重要
严重崇拜老师教的作用,完全忽略自学的重要性,老师教学当然很重要,但是最终要的还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运用,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尊重。
3、数学教学重经验更重实验
数学教学思维的扩展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够让实验教学在现代中国数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只是老师要做的事情更加是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应该要考量的事情。
4、互相尊重共同学习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决定,让学生知道教什么,学生的意义。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之下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完善学生的各个学习方略,利用设备和多媒体教材对学生的进行临场操作和实验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1、数学思维优先培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方略在不断完善,数学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最好方法,学生在数学上的水平能够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各个方略的提出都需要一种运算思维,数学的教育在现代教学中非常重要,加深数学教育的概念性研究尤为突出。
2、不同阶段重点培养
加强对数学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培养,减少各种人为编造的乱七八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能够解答一些真实的有建设意义的数学问题。为加强社会技能打好基础。
3、注重个性培养
我们应该清楚能够调动学生生活的技能就能够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非所有的学生是怎样,都应该怎样,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只是老师凭空的猜测。
4、自己做才是硬道理
数学学习需要全方位思考,要有扩散思维才能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数学思维,学生们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老师的知道对数学思维进行判断和理解。
5、课堂上打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考试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关切和激励学生的同时要全面的对学生学习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6、师生互动 决绝盲从
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在指导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是权威的发令者,而且也是命令的执行者。
7、抓住课堂活跃阶段
从正常的学生来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都处在非常活跃的状态,对问题的解决思维多样性,特别是学生自己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来对数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8、瞬间思维很重要
从教室的角色来把握问题的各个角度,学生瞬间思维有时候是解开问题的钥匙,有时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抓住学生的瞬间思维,让他在课堂上熊熊燃烧。
9、长路漫漫需坚持
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善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的路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教育是兴国之事。教师要自我做起,珍惜学生们宝贵的时间,要知道一堂课对于你来说是四十五分钟可对于四五十个孩子来说就是将近两千分钟啊。千万不要再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
三、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再好的教学方法,再强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学校管理机制的配合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虽然平时和学生们在一起都是老师,但是老师是在学校的管理之下来教学的。学校管理机制好,老师开的会少,平时的家庭烦恼少,教学质量也就会提高,反之则不然。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质的转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融合,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但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面对这种情况,课堂观察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成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关键性纽带,为教师全方位深入了解英语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支架。在课堂观察技术作用下,教师可以多角度观察、分析并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策略
1.注重捕捉生成,不要过分强调预设
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是动态的,但又不是动态的,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的教育对象,不能用预设性代替英语课堂的生成性,必须随机捕捉课堂生成。以“TV programmes”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随机捕捉课堂生成,巧妙地导出新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大都喜欢娱乐活动,也喜欢看各种电视节目,但太爱看电视并不是一个好习惯。结合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I like watching music video because of making me relax. What about you?” 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要多观察班级学生对该问题的反应。当然,班级中会有学生回答到“I never watch TV.”在听到这样回答之后,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多观察班级学生,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灵活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在肯定该名学生答案之后,巧妙地提出相关的问题,“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在提出该问题之后,班级学生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周围学生讨论起来,迅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新课题,进一步拓展课本内容,随时观察班级学生的互动情况、做笔记情况等,实现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他们已有的潜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学科。
2.注重有效引导,不片面强调自主合作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注重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扮演旁观者角色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能够有效驾驭课堂,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以“Shopping Reading”为例,由于这是一个情景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特点,结合章节内容,合理划分小组,并选出小组负责人,明确角色分工,落实到每位成员身上,诠释好不同角色,比如,经理、收银员、售货员,使其全身心投入对话表演中。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学生趁机打闹、说笑,课堂一盘散沙。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意事项
在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方面引起重视。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分析班级学生的已有水平、兴趣爱好等,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以观察任务为纽带,合理选择观察位置。如果是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尽量选择靠前位置。如果是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班级学生的小组活动,尽可能选择离学生较近的位置。比如,在小组表演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可以站在讲台两边观察每位学生诠释角色的全过程,及时发现每位表演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尽可能让学生处于自然状态。活泼、好动是初中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适宜的观察方法,尽可能不要引起班级学生的注意,避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准确记录课堂情况,这样才能促使观察结果更加准确、客观。最后,教师要准确区分课堂观察、公开课。就课堂观察而言,授课教师、班级学生、同事都可以成为观察者。就公开课来说,教育专家、教育科研研究者等才是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师注重课堂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确保英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劣。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观察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优化和学生的沟通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还能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堂观察技术作用下,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修改围绕新课题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并学习其他英语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确保英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以此,促使初中英语教学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婷婷.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去记录和观察课堂,那么课堂观察后对自我课堂的思考应该会更深刻些。为了让课堂观察更为便捷把课堂教学氛围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教师教学方面,含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方式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含学习成功率和课堂思维深度。于是笔者便萌生了制作适合听课教师自己使用的课堂观察表的想法。
有位教师上课总是拖堂,常常引得学生不得不用“人有三急”来提醒他赶快下课。作为老师平时需要计划时间内完成备课的教学任务,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拖堂现象,引起学生的反感,严格做好课堂时间的把握。拖堂可能是课堂教学设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师的授课语速太慢,如果是语速慢的话相信这位老师早晚会自知,但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笔者便建议这位老师拿着以下表格去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堂:
Notes in the class Thinking after the class
Teaching program The time sp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ime
Revision
Presentation
Drill
Practice
Consolidation
观察和思考了别人的课堂时间使用情况,再反思自己的课堂时间安排,多观察几次,多反思几次,想必这位老师应该能找到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的良方。
有位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开小差,提问也没几个人回答。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应该先给自己提个问: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我觉得无非是课堂不够吸引学生,课堂设计学生不感兴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比较弱。笔者建议这位老师可以带着学习优秀课堂设计和控制的目的去观察其他老师的课堂。
Notes in the class Thinking after the class
教师方面
(课堂引导) 学生方面
(学生反应)
教师的课堂语言(语言风格、语速等) 思考:什么样风格的课堂语言、什么样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学生?除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之外还有什么?
课堂节奏 思考:在怎样的节奏下可以让学生能长时的乐此不疲的一直参与着课堂?快慢有度,动静结合?如何做到?
课堂游戏1 思考:这个游戏学生参与率高不高,参与的积极性高不高?此游戏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课堂游戏2 思考:这个游戏学生参与率高不高,参与的积极性高不高?此游戏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
省略号里可以填进更多老师各自所认为的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任何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去观察和学习。笔者在此只是举例而已。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效率低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提高课堂观察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具体的措施有:
(1)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规律,做好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
(2)根据课堂观察做好备课任务,强调教学的重点,侧重于教学难点的讲解,首先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并根据设置科学地分配时间,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完成,其次要注意讲课方式和板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状态,调整教学任务。
(3)教师自我课堂观察,随时观察优等生的学习状况,相应地增加课堂难度,培养学生的跨越性思维,保持其上课的积极度,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增强其理解能力,帮助其将获取的知识转换为能力。对于学习成绩的较差的学生,要彻底的根除其学习的懒惰性,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时,要增加提问的频率,让学生思维回到课堂之上。
总之,课堂观察方法能极大提高教学的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教学秩序,因此,每个教师应当合理的使用课堂观察技术,不断地修正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切实提高教学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效果。
听评课是反馈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的听评课中,听课者只是带着耳朵和眼睛进入课堂,得到的是对教学的一种整体印象,很难以“手术刀”的形式精确解剖课堂,不能清晰给授课教师反馈教学行为支配下的教学效果。通过课题设计与理论学习、量表设计与教研实践、总结提炼与推广应用三阶段,构建高中生物课堂观察框架、形成各级听评课活动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网络、研制高中生物课堂观察量表模板、形成高中生物听评课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模式,以期发现、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观察的研究和开发
1.观察框架的制定
课堂观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理解、描述、反省的支架,是课堂观察的核心问题。本课题以课堂活动全息观察、关键问题聚焦观察和依据价值标准评判观察为主要方法,课堂活动全息观察设置三个维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调整补充后,构建以下观察框架。
表1课堂活动观察框架表
观察方法 维度 视角
课堂活动全息观察 学生学习 课堂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之独立应答频率、学生参与之互动
教师教学 教学机智和风格、课堂谈话、时间分配
课程性质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复习教学、练习教学
依据价值标准评价观察 以课程性质视角的要求为标准
关键问题聚焦观察 聚焦课堂活动全息观察中的若干视角
2.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结合实际,把课堂观察活动细分为以下六大程序。
(1)以“微问题研究”确定观察主题,“问题意识”驱动参与者一路相随。课堂观察主题设置目的之一在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解决自己目前正在困惑的教学问题。确立这样的主题观察,既让教师有认同感,也极大的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2)教学骨干牵头组建研发小组,“过程前移”保证量表质量。课堂观察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主题设计相应视角的观察量表,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最初阶段还是需要学习和引领。我们采取的是培养骨干教师牵头成立研发小组,组成量表开发团队的模式,让骨干教师成为某一观察量表的“专家”,确保观察指标具有客观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能有效的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量表研发、课堂观察、梳理观察记录和形成观察报告,确保活动效果。
(3)以“骨干引领”召开课前会议,明确具体要求。在观摩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从“点”和“面”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然后各量表“专家”分组对观课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解读观察量表、解读理论、梳理量表记载的注意点和撰写观察报告的注意点等。
(4)以“分工合作”开展课堂观察,保证观察质量。听评课活动中的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而是一个和合作体的专业实践。教师根据量表选择合适的位置观察,同时专门安排教师进行摄像,便于今后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5)整理研讨,召开课后会议。课后会议分为整理记录、小组研讨、形成观察报告、观察汇报四个环节进行。课堂观察后,观课教师单独或合作整理好相应的观察记录,撰写个人观课报告。然后由组长牵头开展小组研讨,形成课堂观察报告。最后,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
(6)以校本二度研训开展后续研讨,拓展活动效果。每次活动后要求以校本为基础,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共享所有的观察量表和观察报告,开展后续研讨活动,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三、实践成效
1.学生方面
(1)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经过将近一年的试验,将实验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高,课堂认真听课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62.1%,课后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52.6%,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及化学学习的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2)学业成绩方面。通过对三个实验班级生物平均成绩和非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试验后的生物平均分的差异度分析比较看出实验班成绩进步明显,且三个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在试验后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通过课堂观察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观念,改变了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开展,使的教师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实现了“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学生成为课堂魅力的真正领路人。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很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但在实施时却往往不自觉地将有些目标缺失,有时,态度可能比技能更重要。
现象 新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引入计算器教学在四年级数学教材里,就有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排,课堂上老师们一般会先让孩子们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功能,然后学习怎么用它来计算,尤其是大数目的运算及规律的探索,自此之后,老师们发现,孩子就再也离不开计算器了,甚至有老师问我:能不能暂时不教这内容?因为这一计算工具的介入,已经影响了孩子们基本运算能力的形成。
反思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器的引入是必然的,笔者观察到,无论是香港的教材还是内地的教材,都没有回避这一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是否缺失了什么?孩子们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技能并不难,而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计算器却不容易,笔者比较熟悉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又认真研读了香港牛津版的教材,发现牛津版教材在处理上有显然的不同,先后在两处明确提醒学生。
虽然计算器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决不可能取代心算和笔算遇到简单的运算时,我们应用心算或笔算来取得答案。
利用计算器可减省繁杂的运算,但它只能依照指示运算,按入错误键就会得到错误答案,所以,大家不可过分依赖计算器。
比较中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在这一点上是模糊的,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是有缺失的,我们不能只教孩子们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们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恐怕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三维目标节节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着力于最重要的方面,就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在目标设置上,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3 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器的正确态度,当孩子们能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时,才会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克服其依赖性,才会得到内在的和谐发展。
二、过程:凸显学科本质
课标教材取材比原来的教材广泛,这是一种进步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有趣的游戏都进入了数学教材,数学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子,才能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象 在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上册)数学广角里,编排了一个语文课常见的内容: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作为语文阅读课要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数学课本里,数学老师不知该从何人手。
反思 关于“田忌赛马”,语文课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数学课又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学科本质特点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与语文方面的专家进行过交流,语文老师谈到,语文课教“田忌赛马”,教学过程会着眼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感受、对语言艺术的体会,以及字词句的运用等,显然这些是语文课所承载的任务,那么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侧重在哪里呢?笔者站在数学教研员的角度,认为应该侧重让学生经历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田忌与齐王赛马,第一轮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如果田忌在比赛中想取胜,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如果要取胜,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从这个角度,我们把故事开始引向数学,当我们意识到赛马的结果可能会与对阵的方式有关时,故事开始向数学问题靠拢当我们考虑应该把所有可能的对阵方式一一列举出来,并逐个检查相应的胜负情况时,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对阵方式,并得出结果:“避免先出、以最弱对最强”就可以了时,数学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即使在数学课上玩游戏,也不要忘记学科所承载的责任,那就是在过程中将游戏数学化。
我们不妨将上述过程换位一下:在语文课上讲对阵方式,在数学课上分析故事情节,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每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都承载了独特的学科功能,教学过程只有凸显了学科本质,才能彰显出学科功能。
三、示范:一种无声的传递
学生对一种数学方法或思想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作好示范工作,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并运用。
现象 一堂统计课上,一位老师需要在黑板上计算出下列数据的结果:24+20+15+18+25=?这位老师依次逐个相加,一连加了四次没有得出正确结果,
反思 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数感有明确要求: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大量简便计算的内容,孩子们也乐于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是,这么好的知识在哪里可以派上用场呢?孩子们一般是不太清楚的我们知道,有些知识是需要反复强化后才能巩固的,其中教师的示范就具有强化作用,具有无声传递的效果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示范是不尽人意的,面对这组数据,比较简便的办法是:先将20+20+10+10+20=80算出来,再把5+5+4+8=22算H1来,最后80+22=102,这位老师没有选择简便计算,没有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她不会,而是她的意识问题她的示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简便计算是在解答练习纸上的题目时才有用的心灵需要心灵启迪,思维需要思维点燃,老师的知识、视野、言行、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学生,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灵气,少一份机械。
四、评价:从激励中走出来
看到每个学生闪光的一面,激励学生进步,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这是没有错的,但老师们不能将此变了味,教师应该从尊重客观事实、鼓励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评价才是正确的。
现象 “兑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就得都对,很聪明。
案例二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你们每天上学,你们
调换一下行吗?
生:不行。
生:兑换就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
师:我用1元人民币和你的1美元交换行吗?
生:不行,价值不等,我划不来。
生:兑换应该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而且价值要相等。
师:你说得很正确,要等价交换。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是需要评价的,在学习交流中,当孩子们的思维闪耀着光芒时,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激励和表扬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过度的评价、超值的奖赏是不可取的,从案例一我们看到,因为教师自身对概念理解模糊,评价学生也就不可能清楚明白学生明明说错了,他也评价学生“对”“很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既不准确也不客观,这样的激励又有何价值呢?案例二的老师则不然,因为自身对概念理解深入到位,在评价学生时就能做到:全对就是全对,全错就是全错,对了一部分就是对了一部分教师的评价准确、明白,学生的学习才会迅速、高效评价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肯定、赞赏、点拨、匡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有得体、恰当、客观,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五、反馈: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关注学生的课才是好课,学生的问题才是教师所要教的问题,学生都懂了的东西,教师如果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教师是傻瓜。
现象笔者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内容是有趣的搭配,教师要求孩子们在作业纸上连线,将饮料和点心搭配,并且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活动时,我发现她站在讲台上,眼睛盯着前排的学生,没有多少反应,我在教室里巡视着,看到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重复的、有遗漏的,还有没弄清要求将饮料和饮料搭配的……我想她可能已经心中有数,会及时反馈的,可之后她全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仅公布了正确答案了事,我把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写成小纸条递上讲台,示意她反馈,她仔细看了看,说:哦,这里有同学错了,他们用了三种颜色的笔,所以连错了。
反思 这位老师的反馈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堂上孩子们会生成很多的问题,就这一点,教师在课前需要有足够的预测课中,需要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问,去观察、去搜索、去发现,教师如果不这样做,就看不清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困惑的眼睛告诉我:他们都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老师你是否可以讲得更明白些呢?像这样没有指导、缺乏准确反馈的活动又有多少实际效果呢?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喜欢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活动,这不是个好习惯,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引导才恰当,怎样的引导才有效,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六、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仅在知识辅导上,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教师一个小小环节设计得合理,就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温暖的教育。
现象 下面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两个教学片段
案例一: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0道相关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对了的举手,几乎全部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表扬了全班学生,宣布下课
案例二: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用课件以电影的方式快速出示了10道计算练习题,以检测教学效果,学生只需要标号写得数,在完成之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以百分制自我评价,教师问学生:这节课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吗?学生回答如下。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因为10道题我全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9道。
师:对了9道也很不容易呀?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5道。
师:你要加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很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1道。
老师的眼光停留在这个孩子身上,问:什么原因呢?
生:我认为是老师你的原因,因为你出示题目的速度太快,我跟不上。
2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快节奏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缓慢、悠闲,常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教学进程也不再井井有条,还常有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冲淡了教学的内容。
3、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严谨的,细致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部分解放,在"学中玩、玩中学"操作不好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更大限度地容忍,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
以上课堂现象可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解决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那么应如何具体实施,让课堂活而不乱呢?笔者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落实课堂常规训练,奖惩分明,正确有效处理纪律问题
学生天生好动,所有学生四十分钟都完全不动一下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另外,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也是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对待违纪学生,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
二、灵活授课,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小学生自制能力和注意力较差。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就很容易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并在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常常能够领略到教学的创造之美。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并且轻松愉快地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