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知识管理的含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前言
对于现代的钢制压力管道而言,它的焊接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其主要过程。压力管道组对、焊接质量的的好坏直接影响管道介质的流速流向、管道磨损情况和安全运行。因此对压力管道的焊接质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除要求焊接接头为完全熔透焊缝外,对压力管道的耐蚀性以及焊缝表明的质量也有着具体的焊接标准、焊缝的表面(罐内、外)应平缓、均匀、不得有明显的凸凹焊道。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压力管道工程的安装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控制好压力管道工程中的焊接质量是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的关键。
2焊接流程及质量控制
2.1焊前准备
(1)焊工
凡是从事压力管道焊接的焊工、必须按照现行《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焊接工作。
(2)焊接施工焊接用设备
压力管道焊接所需的手弧焊机、氩弧焊机、焊条烘干设备和焊缝热处理装置应齐全、完好、性能稳定可靠,应装有在周检(校)期内合格的电流、电压表、压力表。
(3)坡口加工及清理
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等离子弧、氧乙炔等热加工方法。坡口加工完成后,必须除去坡口表明的氧化皮、油污、熔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清除范围为坡口及其两侧母材不少于20mm区域,并应将凹凸不平处打磨平整。
(4)定位/组对
管接头组对应在确认坡口加工、清理质量后进行。管接头的组对定位焊是保证焊接质量、促使管接头背面成形良好的关键,如果坡口形式、组对间隙、钝边大小不合适,易造成内凹、焊瘤、未焊透等缺陷。组对间隙应均匀,定位时应保证接管的内壁平齐、内壁错边量不超过管壁厚度的10%,且不应大于15mm。如壁厚不一致,应按规定进行修磨过渡。若焊接定位板时应在焊管板角焊缝的同一方向。管件组对时应垫置牢固,并应采取措施防止焊接过程产生变形。定位焊时,应采用与根部焊道相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并由合格焊工施焊。
2.2焊接过程控制
材料与焊材。施工单位应具备完善的材料管理体系,以保证材料的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2.2.1现场材料:现场材料员根据到货凭证核对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和质量证明等资料是否与实物相符。经检验合格的材料、现场材料员负责进行入库,并对其登记上账。有时现场某些材料规格很大,无法在库房存放,故应该选合适的露天场地存放,并做好防护工作。需要进库房存放的材料必须入库妥善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材料发放时,一定要核对材料的工程项目、规格、型号、材料和数量,以防有错。现场使用的焊条必须烘干,操作人员用保温桶领用,以防返潮。每一只桶内只能领用同一牌号的焊条,以防错用,且一次最多不能超过5kg,在桶内存放时间不应超过4h,否则必须进行重新烘干。焊丝一次领用数量不得超过最小包装,使用前应检查表面的锈蚀、油污等杂质是否清理干净。氩弧焊所用氩气纯度应不低于99.9%,且含水量不大于50ml/m3。
2.2.2工序间材料:管道安装过程中、一些材料需经数道工序的处理后才能进行安装,如管材及焊件根据输送介质的不同,需经开孔、开坡口、除锈、酸洗、钝化、脱脂等工序的处理;阀门、配件、仪表需经清洗、脱脂、检验、试验等工序的处理;各工序间必须做好防护处理,且各工序之间要做好交接检查工作,以防止再次污染。
3焊接工艺评定及施焊工艺
管道焊接施工中各种材质、焊接接头形式的焊接工艺评定覆盖达到100%,如本单位没有适合管道材质和焊接要求的焊接工艺评定,应委托有评定资格的单位进行评定。焊接技术人员应依据设计图纸,有关施工规范及现行标准,根据焊接工艺评定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焊接工艺指导书。施工前对焊工和管工进行技术交底,内容包括焊接材料、工艺参数、焊前预热、层间、后热、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对焊接材料的保管、使用以及无损检测等各项要求。管线编号应在焊接工艺指导书上标明,不同工艺的管线分别编号,相同焊接工艺管线可以写在一个工艺指导书中,注明管线代号,管工按焊接交底制备坡口,现场质检员按此确认坡口、尺寸及组装要求(签字确认),焊工必须严格执行焊接工艺,现场质检员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检查,这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焊工应进行工序交接,确认坡口质量,确保焊接工艺正确实施。
4焊缝返修
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一、二次返修由焊接工艺人员对所需返修的缺陷分析产生原因并编制返修工艺,由焊接责任师审批,三次及三次以上的焊缝返修由焊接责任师会同有关人员认真分析原因确定避免返修再次发生的措施后编制返修工艺,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质保师审批。焊缝返修后应按返修工艺的要求进行焊接检验和无损检测。要求焊后热处理的管道焊缝,一般应在热处理前进行返修,如在热处理后返修、补焊后应做必要的热处理。有抗晶间腐蚀要求的不锈钢焊缝,返修部位仍需保证原有要求。焊缝返修次数、部位及返修情况应记入交工资料,返修的纪录、报告等内容均汇入工程档案。
5焊后检查
5.1焊缝外观检查
焊缝表面质量的检验应在无损检测以及耐压试验之前进行。所以焊缝表面质量均应采用标准样板、量规、硬度计等进行100%的外观检验并符合GB50236-98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应如实记录结果。外观合格的标准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气孔、弧坑和夹渣等缺陷,并不得有熔渣与飞溅物,咬边和焊缝余高应符合相关的要求。
5.2焊缝内部质量的检验
无损检测所采用的方法、检测比例应符合有关施工规范、标准以及设计要求的规定。当采用RT方法抽检时,应对每一个焊工所焊焊缝按规定的比例进行抽检,固定管口的抽检不得少于一个焊口,抽检的焊口应由施工单位和第三方监理人员在现场共同选定,并记下焊口的编号。无损检测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及时在管线单线图上准确标明管道编号、管道材质、规格、焊口位置、焊工代号、无损检测位置、无损检测方法。检验人员应及时对无损检测报告以及RT底片进行检查。如需返修,应严格执行返修工艺,做好返修施焊纪录,同时还应及时审查按规定要求扩深的RT底片报告,并在压力管道单线图上准确的标明返修扩深部位。返修必须在热处理、耐压试验之前进行。
5.3最终检验、试验
最终检验、试验是在压力管道所用材料的检验、试验已完成并合格,安装过程的工序检验、试验已完成并合格且资料齐全并符合要求后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1)压力管道安装完毕后,经联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
(2)应严格按照检验、试验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并做好记录;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缩写,其中“Public”指政府方,“Private”指社会投资人,通常译为“公私合作/合营”,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外界熟知的国发43号文)出台后,被统一描述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一、PPP模式的内涵
PPP的定义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的一种基于合同之上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风险,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但事实上,这只是其狭义的范畴。广义来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改进和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现物有所值目标的行为,都可视为PPP行为,包括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企改革。
PPP模式继国发43号文出台后备受热捧,作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创新融资途径的新模式被各方寄予厚望。财政部在2014年10月23日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中明确:“通过PPP模式转化为企业债务的,不纳入政府债务”。这对于债务爆表、平台融资受限的地方政府来说,通过推动PPP突破债务瓶颈、保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现实的不二选择。
然而,不能简单将PPP等同为一种融资手段。从推广运用PPP的必要性上来说,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体制机制变革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社会体制改革决定》两个核心为“依法治国”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PPP是实现上述两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以PPP模式进行项目运作,能够从机制上保障政府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提高,达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实现物有所值,通过平滑财政支出,拓宽政府经济发展空间,最终实现绩效财政。因此,PPP的精髓和内涵在于以下四点:第一,依法平等合作,遵循规范、公正、公开的契约精神;第二,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第三,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第四,物有所值,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总而言之,PPP不只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
同时,通过分析其内涵,也可以发现PPP固有的局限性包括:首先,流程全、标准细、耗时长;其次,政府可通过过度承诺掩饰长期债务,增加财政风险;第三,如果在模式中设计不当、交易结构不合理、采购竞争不充分、监督不到位,则很难实现风险的真正有效分散转移,影响项目执行;最后,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PPP模式,在采用该模式之前,需要完成市场测试(即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力评估,谨防PPP滥用。
二、建立合理的PPP模式风险管理机制
PPP项目本质是政府向社会资本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其风险是多方面的,涉及法律政策调整、组织协调欠缺、融资不到位、运营收入不足、政府违约等多项风险。因此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保证项目顺利运营、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至关重要。
大病后脱发 可将开水倒进碗内,加入1勺盐化开,稍冷却后用棉球蘸盐水涂头发根部,盐汤留在头发根际,大约几分钟之后,再用冷水清洗。这样能使发孔紧闭,头发不易脱落。
盐水能止血 鼻出血时可用药棉浸盐水塞进鼻孔,同时饮盐汤,便可达到止血效果。牙龈出血都可用盐汤漱口。
盐水疗脱肛 小儿脱出可用油剂或凡士林涂敷处。将和直肠缓缓推入,再用石榴皮50克,粗盐1撮(10克左右),煎水洗,静卧半小时。
热熨解疼痛 把食盐放进锅里炒热,然后用布包好,在疼痛部位来回熨烫治疗。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风湿痛。或用食盐250克,加秦艽、宣木瓜各30克、麻黄20克,均切成细粒,一同炒热,然后用其熨烫风湿疼痛部位,坚持l周就见效果。身体受寒之后,亦可用食盐250克,再加入紫苏叶30克,艾叶25克,茴香50克,切碎后同炒,于早中晚反复熨烫患处,有良效。腹部受寒,可取食盐300克,同时放入少许小茴香和大茴香(茴香均切成细屑),炒热后熨烫腹部。
可预防蛀牙 用牙刷蘸少许精盐来刷牙,同样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食盐治病也并非人人皆宜,对产妇、肝脏病症、高血压患者、肾病、哮喘病症等,就不适宜用盐食疗。
老偏方治小病——夏天易困、易疲倦?都是汗水惹的祸
文/朱晓平
症状:夏天容易产生疲倦感
偏方:每日吃一个橘子,或者喝一杯橘子汁,出汗特多时加量。另外,将橘子皮或陈皮泡茶配合饮用。
年轻健壮的高先生是一名网站记者,经常外出采访,他有个小毛病,就是夏天里容易犯困。民间有俗语说“夏日炎炎最好眠”,是因为天气热,工作时消耗的能量多,因而容易犯困,特别是像高先生这样经常出去采访,还要加班赶稿子的职业更是如此。
夏天容易疲劳与体内钾偏低有关,天热人就容易多汗,汗水中除了有钠元素,还有钾元素。天气热,人的食欲也会下降,这样一来从食物中摄取的钾也就少了。另外,体内能量代谢时需要钾的参与,所以工作强度大,钾的消耗量也就大,几个因素加起来,夏天人体钾含量就容易不足。
钾对于维持人体的神经兴奋性很重要,体内缺钾就容易精神不振,疲倦犯困,甚至会引起手脚肌肉无力,严重的还会出现心律失常、停跳乃至呼吸肌麻痹等现象。
针对夏天容易犯困的人,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老偏方:吃橘子。
吃橘子为什么对夏日疲倦有效呢?因为它含有丰富的钾,能为人体补钾,而且橘子是酸的,既能提神,又可以开胃。胃口好了,吃的东西多了,钾就补得更充足了。橘子皮里还含有黄酮、新陈皮甙、柑橘黄甙、橙皮黄素等成分,具有抗缺氧、抗疲劳的效果,所以用橘子皮泡水饮,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不过,现在的水果在种植时,不可避免会打农药防虫害,所以用橘子皮泡水前,一定要注意冲洗干净。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现就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规范校服采购管理
(一)各中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本校学生是否穿着校服;确定穿着校服的,应当制定校服穿着制度。学校应当选择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优良、社会信誉好的企业采购校服。(责任部门:市教委)
(二)学校应当与校服生产企业签订本市统一的校服采购合同,及时将校服采购情况与家长委员会沟通,并在学校公示栏或者网站公示校服采购情况,自觉接受家长的监督。同时,应当将校服采购合同向区县教育部门备案。本市校服采购合同格式文本由市教委会同市工商局制定。(责任部门:市教委、市工商局)
(三)接受学校选择的校服生产企业应当凭校服采购合同,主动向各区县质量技监部门申报。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服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
(四)区县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采购校服的监督管理,规范校服采购程序。(责任部门:市教委)
二、完善校服价格管理
(五)市教委会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公布由学校代办校服的价格区间。具体价格由学校在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意见后与校服生产企业合同约定,并按照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据实收取,不得加收其他任何费用。(责任部门:市教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
三、建立校服双重送检制度
(六)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服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
(七)校服生产企业应当在每批次校服出厂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将一定数量校服送法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送达各中小学校的校服,其质量标识应当完整齐全,并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本批次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各中小学校在接收校服时,应当认真进行检查验收,查看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质量标识。(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
(八)各中小学校应当主动将校服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可发放给学生使用。教育部门应当督促学校建立和落实校服送检制度。(责任部门: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
四、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
(九)质量技监部门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校服生产企业,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教育部门、工商部门。本市中小学校不得向列入“黑名单”的生产企业采购校服。(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市工商局)
(十)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校服质量监督抽样结果,并及时通报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各中小学校。(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
五、建立问题校服退赔和惩处机制
(十一)一旦发现采购的校服有质量问题,中小学校应当立即与校服生产企业进行交涉,依照校服采购合同约定,要求校服生产企业办理退赔等事宜,并向上级教育部门汇报。同时,向质量技监部门举报,质量技监部门应当依法查处。(责任部门: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
最近,一些地区来函询问,应该如何执行今年四月二十四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人事局、国家劳动总局《关于西藏干部、工人离休、退休、退职工作中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1982〕36号文)。经研究,现对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1982〕36号文转发的《报告》,原则上只适用于在西藏办理离休、退休、退职的职工。但是,对于曾经在西藏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地区工作累计满十年以上的职工,以后调到其他省、市、自治区工作,就地退休的,其退休费标准可执行《报告》第一条的规定;在〔1982〕36号文以前已经退休的,也可自文件下达之月起,由发给退休费用的单位改按《报告》第一条的规定发给退休费,文件下发以前的时间不再补发退休费。退休费总额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
二、〔1982〕36号文之前,已经在西藏退休安置,并且一直由西藏支付退休待遇的退休职工,其退休待遇的变动问题,由西藏自治区决定。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2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将决定着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知识管理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开展。传统的管理以机器为中心,实行的是人被当作机器系统中的“配件”的刚性管理。知识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充分反映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在管理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并且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特别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共享。
3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并不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和一般资本,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就是促进这些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5重视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摒弃了传统管理的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知识管理倡导组织在追求自身经济利润的同时,还应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6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7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集成和精确量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3顺应知识管理发展大局.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在当今的知识管理时代。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和作战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3.1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的特点要求部队安全管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根本上实现部队安全管理知识的持续积累式、螺旋循环式和突变式发展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知识的积累中运用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升华知识、在知识的升华中实现对部队安全的最佳管理,从而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孕育出强大的战斗力。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3.1.1组织结构的开放
以往的部队管理强调严格的制度、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以及知识信息流动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而知识管理时代的管理则强调以弹性、开放、自由和机会为特征的开放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边界具有高度渗透性.呈现出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从而保证信息的真正自由流动和部队安全管理经验的成员共享。
3.1.2管理手段的开放
开放式管理看重一切能够发挥成员创造力的方式方法,提倡革新观念,向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领域开放,向普通官兵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放。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则是活跃官兵创造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价值共享,使得整个部队安全管理能力生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能力——“智力管理力”。
3.1.3知识信息的开放
21世纪知识和信息就是经济实力,就是部队战斗力。而知识和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动性,并在流动中被人类共享。知识管理时代的部队安全管理必须向知识与信息开放,使不同官兵所拥有的不同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为知识的分享、流动与创新提供最佳平台。
3.2守业式管理向开拓式管理转变
自建军以来,我军在安全管理工作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辉煌的成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局限和满足于以往的经验和成绩.带来守业式管理的各种弊端。而知识军事则时刻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守业式管理远远满足不了知识军事对于管理方式发展变化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在知识军事时代,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从守业式向开拓式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善于以新的思想思考部队安全建设,以新的视角观察部队安全动态,以新的态度对待部队新事物,并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要创造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环境,其根本目标是打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使信息灵活流动.加强部队安全管理与社会安全管理经验与外军甚至外国的最新安全管理经验接轨,使部队安全管理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真正开拓进取的环境氛围;最后,要采取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以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创造良好的部队集体氛围,激发官兵创造热情,实现知识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提升部队安全保障能力。
3.3制度式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时代要求官兵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成为“专家型”战斗人员。而要使官兵具备这一素质要求,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制度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
所谓人性化安全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要实现从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的转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转变安全管理理念,依靠人。依靠官兵所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提升部队安全管理水平。2明确管理任务,开发人。部队官兵通常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创造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和机制。3把握成功关键,塑造人。官兵素质对部队安全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急剧变化的当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官兵个体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部队对官兵个体的素质要求.重新塑造自己。因此,塑造人是部队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4树立终极目标.发展人。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人性化安全管理的终级目标,是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不仅为部队培养优秀的战斗人员,而且为社会造就合格的、有责任感的公民。5发挥组织功能,凝聚人。部队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部队安全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发挥和高素质养成,还要研究如何发挥官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3.4现代化安全管理向知识化安全管理转变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将决定着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知识管理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开展。传统的管理以机器为中心,实行的是人被当作机器系统中的“配件”的刚性管理。知识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充分反映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在管理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并且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特别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共享。
3)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并不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和一般资本,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就是促进这些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5)重视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摒弃了传统管理的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知识管理倡导组织在追求自身经济利润的同时,还应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6)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7)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集成和精确量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三、顺应知识管理发展大局.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在当今的知识管理时代。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和作战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3.1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的特点要求部队安全管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根本上实现部队安全管理知识的持续积累式、螺旋循环式和突变式发展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知识的积累中运用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升华知识、在知识的升华中实现对部队安全的最佳管理,从而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孕育出强大的战斗力。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3.1.1组织结构的开放
以往的部队管理强调严格的制度、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以及知识信息流动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而知识管理时代的管理则强调以弹性、开放、自由和机会为特征的开放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边界具有高度渗透性.呈现出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从而保证信息的真正自由流动和部队安全管理经验的成员共享。
3.1.2管理手段的开放
开放式管理看重一切能够发挥成员创造力的方式方法,提倡革新观念,向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领域开放,向普通官兵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放。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则是活跃官兵创造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价值共享,使得整个部队安全管理能力生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能力——“智力管理力”。
3.1.3知识信息的开放
21世纪知识和信息就是经济实力,就是部队战斗力。而知识和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动性,并在流动中被人类共享。知识管理时代的部队安全管理必须向知识与信息开放,使不同官兵所拥有的不同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为知识的分享、流动与创新提供最佳平台。
3.2守业式管理向开拓式管理转变
自建军以来,我军在安全管理工作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辉煌的成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局限和满足于以往的经验和成绩.带来守业式管理的各种弊端。而知识军事则时刻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守业式管理远远满足不了知识军事对于管理方式发展变化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在知识军事时代,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从守业式向开拓式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善于以新的思想思考部队安全建设,以新的视角观察部队安全动态,以新的态度对待部队新事物,并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要创造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环境,其根本目标是打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使信息灵活流动.加强部队安全管理与社会安全管理经验与外军甚至外国的最新安全管理经验接轨,使部队安全管理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真正开拓进取的环境氛围;最后,要采取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以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创造良好的部队集体氛围,激发官兵创造热情,实现知识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提升部队安全保障能力。
3.3制度式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时代要求官兵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成为“专家型”战斗人员。而要使官兵具备这一素质要求,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制度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
所谓人性化安全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要实现从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的转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转变安全管理理念,依靠人。依靠官兵所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提升部队安全管理水平。2)明确管理任务,开发人。部队官兵通常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创造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和机制。3)把握成功关键,塑造人。官兵素质对部队安全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急剧变化的当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官兵个体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部队对官兵个体的素质要求.重新塑造自己。因此,塑造人是部队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4)树立终极目标.发展人。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人性化安全管理的终级目标,是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不仅为部队培养优秀的战斗人员,而且为社会造就合格的、有责任感的公民。5)发挥组织功能,凝聚人。部队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部队安全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发挥和高素质养成,还要研究如何发挥官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3.4现代化安全管理向知识化安全管理转变
2政府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自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其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综合各方观点并结合政府管理特征.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知识主体对知识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创新、扩散、利用和开发的一系列连续动态的管理过程.它的目的是运用组织所具有的群体智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满足应对和处置各类事件的决策需要。从本质上来看,知识管理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的知识,以形成正确的决策。目前有关政府知识管理的研究并不多,给出政府知识管理定义就更少了,这里介绍2个有代表性的含义:
(1)熊枫认为,政府知识管理是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内外部网络,以实现对政府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和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地带动政府的创新服务,提升执政能力、竞争力和知识资本价值的过程;
(2)邱均平指出,政府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加快政府内部知识的创新、流动和利用,其目的是增强政府的活力和凝聚力,激活政府的创新能力,提高政府办事的效率、决策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精简高效、具有竞争力的学习型知识政府[3]。
3政府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综述
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调研中,笔者首先考察最近几年国家级课题对政府知识管理及其相关课题研究的资助情况。政府知识管理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点,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该领域的研究均有资助。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检索,发现获批的政府知识管理研究申请课题共36个,主要集中在2008和2009年,如华中师范大学夏立新等主持的“基于本体的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高国伟主持的“面向政务流程重组的柔性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平台设计”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政府知识管理及相关课题研究的资助项目共25个,同样是集中在2008和2009年.主要分布在行政管理和图书情报学等学科类别下,如2008年资助的博士后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樊博主持的“绩效驱动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及协同应用”研究、2009年资助的一般项目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张维平主持的“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建设创新研究”等。还有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焕成主持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研究和2005年浙江财经学院刘辉主持的“公共化知识管理:电子政府未来发展的取向”研究等。而2005年之前则几乎没有发现针对此领域的资助。从上述两个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政府知识管理研究的关注。其次,笔者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分析政府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现状。主要从时间分布、基金资助情况、来源期刊种类、关键词词频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政府知识管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重庆维普等中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3月。得到结果55篇,有效结果(去除非规范文献)为53篇,其中含4篇硕士学位论文。对这53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从的数量在时间分布上看,政府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于2l世纪初,2004年文献数量开始有较大的提升,到2007年达到了高峰。可以预计.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2)从基金资助的情况看,相关的研究课题有来自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有来自湖南省教育厅等省级基金项目资助;也有来自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资助。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成果水平较高,研究人员比较集中。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
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
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