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微观经济学中的固定成本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固定成本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微观经济学中的固定成本

篇(1)

关键词:论特易购 如何改善 利润表现

 

市场结构分析

 

在市场中,大型零售商往往被定义为寡头企业。不论是已经存在于市场中的零售商或刚刚进入市场的新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拥有庞大的企业规模,高效的生产力,强大的资本实力等。埃里克森.P指出,由于小型零售商受到商品丰富程度和价位的限制,无法在物流配送等方面和巨头企业竞争。巨头零售企业的经济规模就造就了自然的市场进入壁垒。因此,能够进入零售市场并参与竞争的企业就非常少。根据英国卫报(2014)的报道,在特易购的事件中,寡头企业是英国市场中的德国阿尔迪,利德尔,英国塞恩斯伯里,莫里森等零售企业。因此,特易购面对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中典型的寡头市场。

 

在微观经济学中,寡头市场模型有很多种结构。特易购则属于,非同质化企业的纳什古诺模型。罗杰和麦克卡尔洛奇(2014) 年的分析指出,2014年更正的最新英国反垄断法中,卡特尔和串谋行为依然是不合法的。由于零售巨头是不能串谋结为卡特尔组织,所以这些企业应该被首先定义为非合作性寡头模型。但非合作性寡头模型也有几个类型,非合作寡头模型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行动类型和次序。在特易购的例子中,寡头企业可以相互之间自由竞争,各大零售商并非序贯行动,市场不存在领导企业先行选择产量,因此非同质化企业中的斯塔克伯格竞争将不会发生。与此同时,伯纳德模型也不适合。原因是零售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差异性非常小,服务也是同质化且完美替代的,因而不能各自独立设定价格而不考虑其它寡头的行为。

 (见Graph 1)然而,纳什古诺模型则是解释特易购和其它零售企业的非合作寡头竞争的完美模型。佩罗夫指出,当一个市场中企业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时候,企业更有可能决定的是产量而不是价格。因为产品和服务是相同的,市场的整体产量是所有企业产量的总和。每一个寡头都在拥有关于竞争对手的产量的不完全信息的基础同时决定自身的产量。任何企业的产量都会直接影响其它所有寡头企业的利润。因此特易购所处的寡头竞争市场应该被定义为纳什古诺模型。但是标准的纳什古诺模型是是建立在竞争企业的成本相同的基础上的。然而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即便是相同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边际成本也是不同的。而非同质化企业的纳什古诺模型允许所分析的寡头企业拥有不同的边际成本。

 

 

 

战略对比

 

麦克德莫特.K (2013)指出特易购现在的边际成本比起其它零售商来说偏高。特易购在古诺模型中有两种战略可以与竞争对手博弈。特易购可以选择在当前情况下提升产量进而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或降低自身的边际成本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如果特易购增加自身的产量,则在短期中市场中的整体产量将会提升,这也将带动着市场价格水平将会下降。这个战略可能会降低所有寡头企业的净利润,但是对消费者则是有益的。然而其它寡头不会默许特易购单方面的增加市场势力,它们也会采用相同的策略。市场的价格水平会由于市场产品总量的持续提升而不断降低。一场直接的价格竞争也将无可避免地产生。然而由于特易购的边际成本是在其它寡头企业的边际成本之上的。在长期中,市场价格水平会逐渐降低并趋近于特易购的边际成本。最终特易购会被自己的竞争战略率先驱逐出英国市场,因为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特易购的利润空间会被首先压缩至不可容忍的范围。当然,特易购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特易购会降低产量,迫使价格回到合理的水平。但即便价格战因此停止,特易购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比起价格战前都在一定程度上缩水了。因此直接由产量战略引发价格战的策略对特易购是行不通的。 (图表 Graph 2)

 

佩罗夫(2011)年指出,打破非同质企业的纳什古诺模型平衡点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自身的边际成本。在寡头竞争中,更低的企业边际成本带来的是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古诺模型中,分析起始于最初的纳什古诺均衡点。这意味着没有企业能够单方面的提升自身利润。在特易购的例子中,由于我们假设其他零售商的自身情况没有改变,因此他们的最优反应曲线始终保持着原有水平。但如果特易购的边际成本改变,,原有竞争条件的基础就会被改变,原有的纳什古诺模型也会被打破。现在,对竞争对手任何的特定产量水平,特易购的最有战略都是在原有水平下增加产量。相对于其它寡头企业,在新均衡点里更低成本的企业将更占优势。结果就是,高产量导致的更低的市场价格水平不仅没有降低特易购的利润空间,而且让特易购取得了更多的利润。其它的寡头企业可以以较少的市场份额与特易购并存在英国市场,或选择离开。总的来说,那是非同质化企业的古诺模型为分析特易购如何提升市场势力,改善利润表现提供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图表 Graph 3 and 4)

 

 

利润的组成

 

从另一方面来说,单纯的市场结构分析不足以给特易购改善利润表现的战略提供完整分析。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利润的定义是指总盈利与总成本的差额。而古诺模型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指出企业改善利润表现和降低成本或提升销量的具体方法。事实是,原本的均衡点不会自发地移动到新的均衡点。尽管成本是可以随着企业战略自主调整的内生变量,但销量却是难以自发提升的外生变量。原因是产量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根据古诺模型和经济学中关于利润的组成的定义,特易购改善利润表现的解决方法应该被分为两部分。特易购应该根据自己当前的情况首先降低成本,然后努力增加销量。新的纳什古诺均衡就会被实现,而且利润表现会逐步改善。

 

 

降低成本

 

威特曼.D (2013)的报告指出,特易购是世界上第三大零售商。而它的全球企业规模是由英国企业规模和海外规模的加和。所以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应该被区分为海外市场和英国本土市场两部分。

 

CBS(2013)的报告指出,特易购在美国的旗下品牌Fresh & Easy 和在中国市场均遭受失败。并没有证据显示特易购在美国和中国市场的运营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众所周知,和英国相比中国和美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相比于在这些国家已经存在的零售寡头而言,特易购明显处于劣势。而且特易购海外过大的市场规模导致管理团队变得低效,特易购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也过于缓慢。对海外市场的持续投资会降低资本的整体回报率,进而降低特易购的盈利能力。佩罗夫(2011)指出机会成本应该被考虑进运营中来,而且沉没成本在企业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应该被忽略。特易购的机会成本是在进行全球扩张的时候失去了进一步在英国降低边际成本和提升市场势力的能力。特易购在海外拥有的土地和厂房在短期是固定成本。但是这些因素可以考虑入长期战略中来。在长期中,固定资产可以被折算变卖。所以固定成本是可以被部分避免的,进而降低整体成本。总的来说,特易购应该变卖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固定资产,进而降低企业规模和沉没成本。(图表Graph 5 and 6)

 

 

萨拉.S (2011)指出,因为网络购物已经被逐步接受,消费者不再倾向在郊区超级市场进行一周一次的采购了。换言之,网络购物和小型超市对大型超级市场有明显冲击。从另一方面来说,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喜欢方便的社区小型超市。已经改变的消费者偏好直接导致了郊区大型超级市场的逐步失败。没有证据指出郊区大型超级市场将会被消费者再度青睐。一些郊区大型超级市场成为了增加盈利的沉重负担。因此为了降低固定成本,特易购一些亏损严重的郊区超市应该被变卖。

 

总的来说,提升利润表现的第一步应该是降低任何可避免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负担。特易购应该变卖掉自己在海外的资产和本土亏损严重的郊区大型超市。

 

 

增加收益

 

LeapTomorrow(2015)的报告指出,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环境已经改变,传统的零售模式遭遇全新消费模式的严峻挑战。销量是外生变量,它极大的取决于外部的市场。因此销量不会在降低成本后自发的增长。由于消费者的习惯已经改变,再加上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特易购在英国市场的经济规模从恒定规模收益变为增加的规模收益。相比于新的竞争对手而言,特易购目前的生产效率是偏低的。根据最新的市场情况来看,特易购的运营战略导致资本回报率过低。因此,增加生产科技,管理团队和消费体验方面的投资可以将特易购在英国本土的经济规模从递增的规模收益推回恒定规模收益水平。特易购的竞争力也会因此得到增强。(图表 Graph 7)

 

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论消费者偏好大型或小型超市,消费者的整体消费能力是没有改变的。所以消费总量依然维持在相同水平。只要特易购适应了消费者最新的习惯和偏好,消费者的抽逃将会被控制到最低水平。因此特易购应该建立更多的社区小型超市,然后提升线上购物的体验水平。

 (图表 Graph 8)

 

总结

 

总的来说,特易购应该缩减其全球市场规模,回收在全球市场和大型郊区超市的投入,将资本更多部署在英国本土市场。通过增加对生产和管理部门的资本投入,边际成本会因此得到降低。通过合理的市场战略,销量也会提升。特易购应该重振品牌形象,重塑消费者信心。最终特易购的利润表现就会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Skynews (2014) Tesco Shares Plunge 15% On Profit Warning [Online] Available from:

news.sky.com/story/1388408/tesco-shares-plunge-15-percent-on-profit-warning [Accessed: 09 Sep 2014]

2.      Ellickson, P. (2011) Supermarkets as a Natural Oligopoly [Online] Available from: paulellickson.com/SupermarketsAsNO.pdf [Accessed: Aug 2011]

3.      Theguardian (2014) How Aldi’s price plan shook up Tesco, Morrison’s, Asda and Sainsbury’s [Online] Avilable from: 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4/sep/29/how-aldi-price-plan-shook-up-tesco-morrisons-asda-sainsburys [29 Sep 2014]

 

 

索引

 

1. 特尔:多个寡头企业的结合或联盟,未得到垄断的市场势力。

 

 

 

 

 

 

 

 

 

篇(2)

关键词:旅游年票 发行商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理论概述

成本收益分析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比较评定某项社会活动或工程成本和效益的技术,即将某项社会活动或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成本与效益归纳起来,利用数量分析方法计算成本和效益,从而判断该项活动和工程是否可行。这项技术源于对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如大坝、公路等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随着项目概念的诞生,成本效益分析也逐渐引用到了项目可行性评价论证上。

从事物发展规律看,任何事情都存在成本与效益。成本大致可划分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成本;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成本。效益也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二是间接的、无形的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要求把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成本和效益转化为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以便进行比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常用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就是货币价值。所以,要把成本和效益转化成货币单位,再进行比较。这就是成本收益的数量化。如果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无法量化,则可以考虑模型的简化或者是分开讨论。当前,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旅游行为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成本分析

当前,我国旅游年票经营模式可以由“政府主导,企业发行,景区参与,商户加盟。”这十六个字来概括。由于我国很多景点的经营和所有权尚属于国家,所以作为一种区域旅游目的地营销手段的旅游年票,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政府毕竟是行政机构,对于旅游年票只能说是起到一个主导方向和协调矛盾的作用。将真正的发行工作交给有一定运作经验的企业来做,会更为适合。因为作为局外人的企业,可以运用其专业的方法,以很高的效率来运作旅游年票的发行工作。这便是企业运作发行的优势。本文将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旅游年票发行商行为进行研究。

旅游年票发行商运行旅游年票的总成本TC,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发行公司运行的必付成本C1,顾名思义是发行商必须支付的成本。如员工工资、办公费用、房屋租赁、谈判费用等;另一部分是开发公司运作的不确定成本,这部分成本是由于开发公司前期与景点所谈的利润分成所带来的。他们前期就利润分成问题与景点签订的合同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某一个价格向景点买一定数量的门票,这个价格一定低于市面上景点的门票价格,这相当于一次支付给景点一定的利润分成,这一部分记为C2,将这些景点的游客量记为Q1;另一种是与景点签订一个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当游客在该景点使用年票时,以某一个分成比率支付给景点一定的费用,这一部分记为C3,例如旅游年票的价格为100元,而发行方与景点之间的分成比率为1%时,那么当游客在该景点使用门票一次的时候,开发商就要支付给景点1元,将这一部分景点的游客量记为Q2。对上面的描述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

C=C1+C2+C3 (1)

在上式中由于C2是开发商一次支付的,实际上可以与C1一同看作是企业的固定支付成本,若设FC=C1+C2,则FC相当于一个常数项。而C3是与分成比率r(0

TC=FC+VC(r,q) (2)

假设年票卖出的数量为Q,并且设第二种方式签约的景点的游客量占总游客量的比率为e(0

VC(r,q)=(Qfe)(Pr)

所以最终年票发行方的总成本就为:

VC(r,q)=(Qfe)(Pr) (3)

由(3)可知,在年票价格、分成比率和年票卖出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年票发行方的总成本实际上是与游客使用年票频率f和e相关的一个函数,记为TC=TC(f,e)。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收益分析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主要收益来源于旅游年票的买卖过程。如果年票卖出的数量是Q,价格为P,而旅游年票带给发行商的收益用R表示。则:R=PQ成立。由于发行商的收益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价格的降低而降低;或者与销量成正向关系,与价格成反向关系。所以随着价格的上涨,收益是有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而收益的最高点就是收益最大化的点,其所对应的价格和销量就是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

旅游年票发行商的赢利收益分析

(一)微观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中定义平均总成本为总成本除以产量,记为ATC=TC/Q;平均固定成本为固定成本除以产量,记为AFC=FC/Q;平均可变成本为可变成本除以产量,记为AVC=VC/Q;边际成本为额外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记为MC=dTC/dQ,亦表示为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对应的定义平均收益为总收益除以产量,记为AR=TR/Q;边际收益为增加一个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记为MR=dTR/dQ,亦表示为总收益对产量的导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可得企业利润最大化图(见图1)。

对图1经济学分析有如下结论:

第一,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交点(即图中的A点),是判断企业短期是否经营的关键点。短期停止营业是指在某个特殊的时期,由于当前市场的条件而不生产任何东西的短期决策。企业停止经营了,它就失去了出售产品所带来的全部收益。但是同时,它节省了生产其产品的可变成本。因此,如果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时,企业就应该停止经营。即,当TR>VC时,企业停止营业。那么当TR/Q<VC/Q时,企业也停止营业。所以就有:P<AVC时,企业停止营业。

第二,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的交点(即图中的B点),是判断企业是否退出市场的关键点。企业退出市场,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长期决策。它要失去从出售产品所带来的所有收益,但它节省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因此,如果从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总成本时,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即TR>TC时,企业就退出市场。那么当TR/Q<TC/Q时,企业退出市场。所以有:P<ATC时,企业退出市场。

第三,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交点(即图中的E点),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点。可以考虑两种情况,当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R时,企业增加产量会使企业利润下降,那么企业的行为就应该是减少产量。两向运动,知道MC=MR时,企业的利润才最大,这时的产量叫做最大化产量。

(二)旅游年票发行商行为分析

利用上面的经济学分析,套用结论得到:

当开发商的平均总成本ATC小于或等于旅游年票价格P时,开发商才会进入旅游年票市场,发行旅游年票。这时有:ATC≤P,即:AFC+Pefr≤P (4)

当开发商的平均可变成本AVC小于或等于旅游年票价格P时,开发商在短期内才会经营。这时有:AVC≤P,即:Pefr≤P,即:efr≤1 (5)

而由上面的假设可知r和e是小于1且大于0的数字,那么只有当f小于或者等于r和e乘积的倒数时,上面(5)式才成立,也只有这样,发行商才会持续经营。

当发行商的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的时候,开发商的利润最大。这是有MC=MR

对比(5)和(6)式,可以发现:发行商保本经营的点,或者说是零利润的点实际上就是其利润最大化的点。对于它的解释是:在上面运算过程中的总成本实际上是包括了发行商用于经营的时间和金钱的机会成本。在零利润均衡时,企业的收益应该补偿所有者期望用于使企业维持的时间和金钱。换言之,在零利润均衡时,经济利润是零,而会计利润为正。因为上述分析中用到的成本都是考虑了机会成本的,这样得到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就是企业的账面利润,它是没有考虑金钱和时间的机会成本的,因此它是正的。所以,光从账面上看,企业的利润实际上是正数,而这个利润恰好是这笔钱和所花时间的机会成本。

(三)旅游年票发行商收益最大化的条件

做出如下假设:X1,X2,…,Xn为n个景点, 为发行方利润最大化时,这n个景点的单独售价,Dij为第j个游客对第i个景点的评价(其中i=1,2,3,…,n,j=1,2,3,…,m),Q1,Q2,…,Qn为n个景点的游客量,而P旅游年票的定价,R为供给方的收益,Q为购买旅游年票的数量。当旅游年票形成以后,可以将所有游客的评价加总,而此时旅游年票的价格P可以看作是与评价加总值的有关系的一个函数,记作:

只有当且仅当旅游年票的销售收入大于单独销售的门票收入时,供给方才会将旅游年票作为一种捆绑销售的手段,即ΔR>0时。即:

对游客评价因子 的分析。按照效用论的理解,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实际上是指游客对景区价值的一个判断。由于这个评价因子很难获得,所以我国现行的旅游目的地定价策略很少考虑到游客评价这一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利用现行景点的价格来判断游客评价因子。具体做法就是让游客给景区打分,10分为满分,每分所代表的是游客对景区10%的价值判断,再用此比例乘以景区的门票价格,就得到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例如,景区的票价为100元,游客对景区A的打分为5分,那么他对景区A的评价就是5×10%×100=50元。

综上所述,开发商保本经营点和利润最大化点事实上是不用考虑价格因素在里面,因为他们的利润就是他们投入的金钱和时间的机会成本,这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他们实际上是获得了全行业的一般利润。全行业的资金投入如果有一个平均利润的话,他们就是获得了这个平均的利润。因此,其把年票的价格定在很低的价位,以此来完成对游客需求的刺激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全部景点价格为544元的洛阳旅游年票的价格可以低到60元,而全部景点价格为1436元的湖南旅游年票能够卖96元的原因。

参考文献:

篇(3)

高等代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如微分、积分、函数、数列等,这些数学方法被应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中,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自古诺之后,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始纷纷采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的理性,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经济学的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分析了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的具体表现,研究了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的策略。

一、经济学中应用高等代数的策略

经济学中应用高等代数,其策略主要是应用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性质、模型、数学思想等,具体则可以分为两类,即直接应用与间接应用两类,分析如下:第一,经济学中直接应用高等代数。高等代数在经济学中的直接应用,往往是着眼于直接计算相应的结果,如微分计算边际成本问题、最优化问题、弹性分析问题,积分计算总函数、函数计算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销售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这些经济概念,主要是集中在经济管理中,都是利用高等代数的概念、性质、模型等,从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1]。经济学中直接应用高等代数,这种应用较为普遍,同时也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时对高等代数的依赖,同时,利用高等代数解决经济学中这些问题,也更为的科学、理性,也能够为经济管理提供最正确的决策支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等代数应用在经济学中,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企业生产来说,更是能够找到理论依据,不至于盲目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如企业对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销售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使用,举例来说,设某厂准备了生产经费1000元,其可变资本为4元,销售单价为8元,则该商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函数是什么[2]。根据题意可得:C(x)=4x+1000C(x)=(1000/x)+4R(x)=8xL(x)=R(x)-C(x)=4x-1000又如积分用来解决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总函数,即计算总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该变量,举例来说,某厂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为C=100+2X,固定成本为=1000元,每一个产品的标价为500元,求该厂产品全部销售时,生产量何时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3]。计算结果为:C(x)=(100+2t)dt+C(0)=100x+x2+100因此,总收益函数为R(x)=500x总利润为L(x)=R(x)-C(x)=400x-x2-1000,即L=400-2x当L=0时,x=200所以,该厂在生产量为200时,利润最大,最大为L(200)=400*200-2002-1000=39000元由以上可以看出,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些函数的直接应用,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生产活动的利与弊,同时还能对日常管理起到指导的作用。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学中直接应用高等代数,主要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这是因为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市场中的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而这些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注的焦点则是保证自身的利益,合理利用手中的资本,因此,这就使得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关注的是结果,只是简单的利用高等代数获得个人行动、企业管理行为相应的支持,在找到合理结果后,就意味着应用的结束,所以,对于经济学直接应用高等代数,关注的点重在结果,可以说,微观经济学领域对高等代数的直接应用较多。第二,经济学中间接应用高等代数。高等代数在经济学中的间接应用,一方面是在经济学中渗透高等代数的思想,如凯恩斯的国民生产计算模型、庭伯根提出的蜘蛛网模型等,都是高等代数思想在经济学中的渗透,这种渗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把经济学中较为复杂的研究简单化。这种在经济学中间接应用高等代数具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即经济学以高等代数为基础,已经从单一的定性分析逐渐转向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一转变,既是对高等代数的更深入应用,同时也超出了高等代数直接应用的范围,因而使得经济学中高等代数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同时也使得经济学可以更加深入的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使经济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的紧密[4]。另一方面,是利用高等代数认识经济活动。这里的经济活动,指的是较为宏观的、复杂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经济活动现象,这些经济活动现象包括国民收入、消费、投资、货币、事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开放经济等,这些经济活动现象比较复杂,不是使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概述清楚的,因而在经济学中未应用高等代数之前,国家和政府只能够对此进行合理性的安排,不能通过理性、客观的方式来认识、掌握、制定科学的政策、活动来进行经济活动。在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虽然是利用高等代数来阐释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经济活动现象,但是也对人们认识、掌握、制定科学的行为、政策带来了指导,如对货币的认识,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货币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如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这种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控制措施,就可以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而阐释这个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模型来进行,举例来说,MV=Py,这个式子是交易方程,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实际收入水平,因而当国家政府控制M时,就可以影响到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水平,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能得到真正的实行[5]。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学间接应用高等代数,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经济活动现象。

二、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的意义

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增强了经济学的适用性、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等,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适用性。经济学在古诺之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注重经济现象的分析与归纳,而且往往是对宏观大方向经济现象的研究,并没有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因此造成了经济学属于形而上的一门学科。而在古诺之后,以高等代数为基础的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经济学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研究的问题也不再是描述问题,而是透过问题研究问题的实质,从而为经济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学的适用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家把高等代数应用在微观经济学领域,通过对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的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楚市场主体如何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何安排生产活动取得最大的效益等,这不仅有利于市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同时也为更好的管理生产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二,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科学性。经济学学科从实质上来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是,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的科学性并不强,因此,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现象时,也只能停留在研究结论上,并不能对实际生产、生活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此,当高等代数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之后,经济学家们研究出来的结论,建立的经济学模型对实际生活、生产具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在总结一些经济现象时,人们也能通过经济学分析,寻找到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经济学学科真正的迈入了科学之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家利用高等代数模型来解释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如上文提到的货币政策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学家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国家政府认识到如何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奠定基础。第三,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客观性。经济学的研究,是以研究经济现象为着手点,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在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之后,经济学的研究也从经济学家的主观臆断变成了数据分析,不但增强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也增强了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使得经济学研究的结论更有信服力,也开启了经济学研究的定量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高等代数本身的客观性,以往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描述,往往只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进行定性分析,这不仅掺杂了经济学家个人对经济现象的评价,同时也对经济现象的阐释不够深入具体,难免会让人们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了解、认识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对经济现象的判断。第四,经济学应用高等代数,增强了经济学的规律性。经济学的研究,通过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有规律性,无论是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还是对经济活动的阐释,经济学研究在应用高等代数之后,能够阐释的更为合理,对规律的掌握也越来越准确,从而建立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学模型,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简单化,进而大大加强了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对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清楚的判断生产的利和弊,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高等代数本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通过利用高等代数研究经济现象,就能透过经济现象认识到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规律,在通过经济学家的阐释,从而使经济学的规律性更加明显。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应用高等代数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学直接应用高等代数的概念、性质、定理等,直接为经济学研究提供相应的计算公式。另一种则是经济学间接应用高等代数的理念,从而建立起适合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家应用高等代数,意义较为重大,主要表现经济学研究的适用性、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也更加的具有合理性,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指导,也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迈入了科学之门。

参考文献:

[1]黄祖达,向绪言.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4,7(6):83-83.

[2]张建林,温建,雷丽娟,等.以案例式学习看最小二乘原理在大学数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0(13):87-88.

[3]刘心,李敏.《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5,2(3):135-137.

篇(4)

1987年,福建某机械厂准备进口一套设备。据查,当时有6个国家能够生产这种设备,价格在800万~1200万美元之间,厂长首先找到日商,打算开价800万,争取能1000万成交,岂知,第一次谈判,日商就同意800万,并表示可以立即签订合同,厂长心里直打鼓:“日本人这么好说话?其中必定有‘鬼’!”但看来看去,货真价实,便拍板搞定,这套设备运行一年以后,许多易损配件需要更换,厂长便要求日商按照合同供货,日商表示可以,但由于成本增加等原因,价格得提高一倍。厂长一听火了:“合同刚订一年,怎么价格就变了?!”日商反问道:“合同哪一条规定必须按原价供应配件?”厂长鼻子一捏,心想:这显然是“敲竹杠”,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便向其他生产同类设备的国家求购,这些企业表示:这套设备的配件都是专用的,必须另做模具,价格会贵上好几倍。没法,厂长不得不以高价向日商继续购买配件。几年下来,这比当初花1200万购买这套设备还要贵。厂长气愤地骂道:“日本人就是‘鬼’!”最近,这位厂长有机会学到价格弹性,方才恍然大悟:成套设备的主机价格富有弹性,而配件价格则缺乏弹性,营销商总是先在主机上让价,把你套住以后再在配件上提价,这叫“堤内损失堤外补”。厂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本是营销ABC,不能说日本人鬼,只能怪自己笨。”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价格弹性便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大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需求弹性大,就是表示这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需求弹性小,就是表示这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的较小变化。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一是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度;二是商品的重要性;三是商品用途的多少;四是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相反,时间越长,弹性越大。比如,大米的需求弹性就很小,因为它是生活必需品,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少吃多少,因价格下跌而多吃多少。相比而言,时装的需求弹性就要大一些,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二、边际分析亦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1.边际成本。理论上来讲:边际成本表示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的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常说的是规模效应。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例如,生产某种产品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50元。若生产101个时,其总成本5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2.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边际收入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引起销售收入总额的变动数。边际收入就是每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利润也就是边际贡献,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获得的利润,另一方面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利润,总体而言,当投入或产出较少时,总利润会随着其投入或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当其超过一定数值时,这一趋势将停止甚至向负方向增长,边际利润总是减少的。单位边际利润=销售单价-产品变动成本即:m=p-v。某时期边际利润=(销售单价-产品变动成本)×销售数量。某时期利润=某时期边际利润-固定成本。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导数对于在经济学中边际问题的分析尤为重要,通过边际问题的分析,对于企业的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电力成为保证居民生活极其重要的因素以及保证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居民用电家庭中出现普遍的缺电现象使得制定出合理的电价收费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阶梯电价,俗称阶梯式累加电价。把户均用电量设置为若干的阶梯。第一个阶梯为基数电档,确保满足广大低收入家庭的用电需求,俗称“穷人电价”,希望可以覆盖80%的家庭。第二档确定能够覆盖95%的家庭。而实际实施时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诸多因素。求出合适的电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1、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1模型假设

供电企业分摊到每个消费者上的成本简单的分为人均固定成本与人均边际成本,企业从每个消费者身上赚取的平均收入为实施阶梯定价后收费的平均值,保证企业净利润(收入—成本)维持在一定水平。根据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将家庭分为低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等收入家庭,阶梯电价用电量的分档点分别是三个消费群体的人均消费电量。企业面对这三个消费群体的边际成本是一样的,它们的成本是无差异的。供电企业能保证一定的净利润。

1.2模型符号

1.3模型建立

保证供电企业的利润一定,使得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的阶梯电价定价模型

1.3.1 供电企业的人均利润/求解电价时的约束函数

1.3.2社会增加福利

从微观经济学中可知,在供需曲线上市场给定产品的产量,那么可以找到消费者愿意在特定的供给量下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

1.3.3各档收入家庭对于电力消费的价格需求弹性

它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其大小

以系数用需求变动(%)÷价格变动(%)来表示,即

1.3.4 ramsey模型

该模型[2]假定垄断厂商生产n种产品, 它们价格分别为 (p1,p2,…pn)。如果消费者福利函数为Z(p1,p2,…pn);厂商利润函数为π(p1,p2,…pn)。政府定价的目标是在使垄断厂商达到一定利润的K 条件下, 实现消费者总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最优化的数学形式可表示为:

1.4模型求解

1.4.1 简化约束函数

约束函数income—cost=M1变形后得:

根据阶梯电价定价的原理:显然

所以等式左边的 且

(1.2)的右边大于零,又由于实际上在历往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中可以大致估计出Qi(i=1,2,3)的范围,因此可以把(1.2)式右边项当做由M1确定的一个数值,记做M2。

至此约束函数变形为 ………

1.4.2 目标函数求解

由拉格朗日乘子法得:

Fi表示第i当收入家庭对于电力消费的价格需求弹性

作为从统计数据中得出的分档点,作为已知量,由各级省市机构确定出自己地区各级收入家庭的月平均用电量, C和W也是已经数.作为公共事业类的价格需求弹性,我国对此研究统计数据不完善,但是国外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此类价格弹性对于各档收入家庭都是介于—1到0的负数,高收入家庭的价格需求弹性的绝对值较小,低收入家庭的价格需求弹性的绝对值较大。由于各国人民(除极其贫穷的国家)对于电力消费的价格需求弹性总体来说情况是差不多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本文的模型下可以取—5,—4,—2;

所以由(1.9)可以求出P1,由(1.7)可以求出P2,由(1.8)可以求出P3。

这里的Pi都是各档用电量分段的最佳收费标准。

2、模型的推广

2.1“套餐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的引入

由2.5的回归方程(2.1),回过头来计算基础模型中的数据Q1。由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得到北京市城镇的低档家庭收入为1141元/月,带入y=0.2499x+75.345中,我们得到109.5613度电,即在110度一下为第一档的电量。这显然不能使80%的居民电价保持稳定。所以下面对模型的电量范围进行了改进,为此不妨引入一个惩罚价格。

现在把电价的收费改成下面的“套餐价格”模式:

对低档居民的套餐收费为,用电量在[0,Q1+]范围内的价格定为P1,(Q1+,+∞)范围,即超出低档Q1+的电量部分加入惩罚性价格p,在这个范围内的价格为p+P1。

同理,对中档居民的套餐收费为[0,Q2+]范围内的价格定为P2,(Q2+,+∞)范围同样加入惩罚性价格p,在这个范围内的价格为p+P2。

对高档居民的套餐收费为[0,Q3+]范围内的价格定为P3,(Q3+,+∞), 范围内的价格为p+P3。

在这样的价格模型下求解阶梯价格,因为引入了惩罚价格p,所以可以使Q1+在覆盖80%的居民用电稳定的情况下仍然使社会福利最大。

篇(6)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1-0077-06

根据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服务从本质上讲不是纯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其教育成本由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共同承担。[1]但是,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由于其自主定价(学费)、资源配置由供需关系决定,因而其运行基本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本文的研究将其纳入到私人产品的范畴进行考察,即:网络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网络教育服务,其顾客是网络教育学员。

一、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研究

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研究,尤其是成本曲线和成本函数的研究,是市场均衡研究的最基础工作。网络教育服务市场中的成本研究,包括成本构成、性态分析、函数表示与曲线描述。目前对于网络教育学院成本构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主要有:Greville Rumble(2001),他从系统的角度将一所发展得比较完善的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分为了开发电子学习材料、在线授课和评价、Web站点的登录、学习者的在线管理、基本设施和支持服务、对网络教育的宏观计划和管理等组成部分。[2]Brian Morgan(2000)在院校层次的成本分析和归类研究中将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分为以下几类:技术特性成本、人力支持成本、能力发展成本、行政管理成本、隐藏成本、课程开发成本以及课程教授成本。[3]吴庚生、李海霞(2005)等学者按照网络教育的活动过程及其特征将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传送成本、教学与支持成本以及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成本等四个子系统。[4]在网络教育成本的性态研究中,李光先(2001)指出远程教育的成本结构是高固定成本和高可变成本。[5]对于网络教育的成本函数及曲线的研究是为网络教育服务市场均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的,但目前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涉及到。而对于成本投入、市场均衡及服务质量等之间关系的研究则更是未有涉及,本文的研究正是从这些角度切入的。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对于成本曲线的研究都是从成本性态的研究开始的。全部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基于这一成本分类方法,本文将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作如下分解:

固定成本:为扩大招生而投入的广告费(x1),管理人员的薪金(x2),学院房屋的租赁(x3),直线法下的固定资产折旧(x4),师资费用(x5)、课件制作费用等(x6)。

变动成本:教材(x7),各学习中心的招生分成(x8),学生服务人员薪金等(x9)。

混合成本:学院员工的电话费(x10),服务器或办公设备的维护(x11)、支持和保养费用等(x12)。

基于上述对网络教育成本性态的分解及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成本函数推导的过程,我们认为成本函数是指由教学机构在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水平y上投入要素价格w决定的,C=C(w,y),i=1,2,…,n。其中y=f(x)是网络教育的产出函数,x=(x1,…xn) ,xi是要素的投入量;w=(w1 ,…,wn),wi 是投入要素价格,i=1,2,…,n。那么成本最小化问题:

Minx≥0WX(1)

s-t-f(x) y

的最优解称为网络教育的成本函数,表示为C=C(w,y)。

在此,我们将上述x1,…,x12 的要素投入划归为两类:其一为劳动要素投入(包括x2,x5,x8 的一部分,x9),记为L,其价格为wL ;另一部分为资本要素投入(包括x1,x3,x4,x7和x8 的其余部分及x10,x11和x12),记为K,其价格为wK。

基于王林(2001)将Cobb-Douglas产出函数运用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果,本文假设网络教育投入产出也符合Cobb-Douglas技术,则产出函数为:

y =LαKβ

其中,y为网络教育机构的产出,表现为为达到考试分数和综合素质要求而提供的服务总量;

L为网络教育机构投入的讲课老师薪金,管理和服务人员薪金;K为网络教育机构投入的资本要素。

则(1)关于成本最小化问题转变为:

在长期中,网络教育机构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故没有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分。因此,长期成本函数只有三个概念,即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我们考虑按短期成本函数的形式表示长期成本函数为:

如前所述,假设网络教育长期的产出函数为y= xαvxβf,其中α,β>0,则网络教育的长期成本函数:

此外,依据前文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对成本的分析及网络教育服务成本的性态的一般性分解可知,网络教育机构层面的生均成本(即平均成本)可以从生均变动成本(AVC)和生均固定成本(AFC)的角度进行考察。前文(4)式中的:wv[yxf](1-α)α为生均变动成本,而生均可变成本为:wf[xfy]。如下所示,我们分别描绘出AVC(y),AFC(y)和AV(y),其曲线如图1所示:

短期内,当机构的服务量随着产出数增加时,AFC减少,AVC 最终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上升,这两种效应结合起来形成了U形的AC曲线。

二、网络教育市场的成本与质量均衡模型分析

为了简化模型,并进行分析、推导和比较,本如下假设:

[假设1]只有A、B两个院校,两个院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都在学习中心C招生,A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有专职员工100人(xfA=100),B校网络教育学院有专职员工20人(xfB=20)。

[假设2]全部成本支出由人工费成本(xvwf)与学院给第三方的分成(ywv,其中y为招生人数,wv为每招生一名学员的分成)构成,则A、B两院校的总的人工支出分别为100wf和20wf。如果wv=0,即不考虑给C的分成,A学院的总成本就是B学院的成本的5倍之多。

[假设3]在短期内,员工工资是作为固定成本存在的,且A、B两院校的人均工资相等,均为wf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我们实际上是把人工支出看作了固定成本(xfwf),把学院给C学习中心的分成看作了变动成本(ywv)。

[假设4]A、B两所网络教育学院的产出满足Cobb-Douglas函数,则其

短期总成本函数和平均成本函数如前文(3)和(4)的表达式,即:

[假设5]学生对教学质量不敏感。

[假设6]网络教育质量与成本成正比。成本大意味着投入的多,我们假定投入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投入会带来高质量。

[假设7]网络教育招生渠道是稀缺资源,基本上网络教育学院都是通过设在各地的学习中心招生,学习中心C是以自身收益为导向的。

[假设8]A、B两所院校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相同,这样两所院校的教学服务更具有可比性。学员可以在两所院校修相同的课程,只是课程的质量或学费有差异。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考虑如下三种情形的市场均衡与相应的质量问题:

1-不存在第三方C分成的情形。按照前面的假设,总成本就只有人工费成本,即wv=0的情形,则有:

也就是说,A学院的固定要素要多于B学院,其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服务更优质,但收益却少很多。如果A要达到B的利润水平,就不得不减少投入降低质量。如果B为了与A竞争,将价格降低到P1,此时如果A不降价,在学生对质量不敏感的情况下,就会流失学员,如果降价就会出现亏损。

依照如前所述的情形,A、B两所网络教育学院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描述如图2所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虑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市场自动调节的结果是:投入少、质量低的B学院占据优势,平均收益多于投入多、质量高的A学院。投入多的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结果是网络教育服务质量整体趋于下降。

2-存在第三方C分成的情形。存在第三方分成,即WV≠0,按照前文之假设,网络教育的短期总成本就是人工费成本加上给第三方的分成,即:

以上过程其图形描述如图3所示。图3中,SAC1A――A学校平均成本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一直假设wvA=wvB,即:考察A、B两所网络教育学院给学习中心的分成是相等的。下面考虑wvA≠wvB的情况。由前文分析及图3知,SAC2A>SAC2B,所以我们考察WVB>wvA时,通过图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WVB>wvA时,市场中两个网络教育学院的均衡状态。

这就是说与A学院相比,B学院的成本线原本就要低一些。在给C 较大分成的同时还可以保证自己的成本线在A的成本线以下。如果B给C的分成多于A给C 的分成,则A在招生上就处于劣势。这是由于A给C的分成小于B给C的分成,而招生渠道C 是稀缺的,在利益的驱动下,C会与B合作,会使得B校招生数量增加到y1,平均成本进一步降低到CB,平均收益增加。在学生整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A校学生规模减少到y2,平均成本上升到CA,出现亏损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场。这时市场调节的结果是让C趋向于质量低的B。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考虑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市场自动调节的结果是:由于投入少质量低的院校给学习中心的分成多于投入多质量高的院校给他的分成,学习中心会多为前者招生,学员就会流向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低的院校,网络教育的整体质量也会趋于下降。

3-A、B两种办学模式的情形。假设A模式是指以网上教学为主,在网上共享优质资源,网络教育学院需要较大的投入来维持教学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学习中心的任务只是招生与组织考试,教学任务是由网络教育学院来完成,他们聘请教师录制课件,进行教学管理。在此模式中学习中心C拿较小的分成,网络教育学院需要较多的继续投入来保证他的教学质量。B模式中远程教学的教学活动主要在学习中心完成,学习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学习中心建设教学楼,聘请专职教师进行面授。在此模式中网上配给是辅助的教学活动,由于学习中心投入的大,所以学习中心从B校处获得较大的分成也是合理的。认为A院校采用的是A模式,B院校采用的是 B模式。优质的网络教育需要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发送;网络教育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网络教育的双向通信交互;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教育的研究与管理的多项投入。在B模式中上述的多项投入是没有的,他只是把教学任务交给了学习中心,而A模式的院校却在各个方面都要投入来保证优质的服务。A、 B两所院校成本比较,见表1。

1-课件的开发与发送1-教材的编写与发送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2-网上的辅助资料发放

3-双向通信交互3-基础设施建设

4-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业评价4-教育管理

5-网络教育管理

6-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

7-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8-网络教育研究

9-给C的分成5-给C的分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两种模式的情况下,市场调节的结果是:投入较少、质量低的模式与投入多质量高的模式之间有逆向选择的关系,这样落后的模式阻碍了先进模式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学员对于网络教育的质量不敏感,即网络教育服务的对象还不成熟。此外,网络教育学院的发展尚没有完全进入到网络教育学院自身的服务品牌创建阶段,还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的学术影响力作为无形的资源进行挖掘,甚至存在着对大学学术品牌价值进行“破坏式的开采”。

2-低成本投入将导致网络教育整体质量下滑。在质量标准和行业评估等制度缺失状态下,任何低成本的资源建设投入都将导致整个网络教育质量的下滑。因为不存在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学员对服务质量不敏感,投入少、成本低的网院在竞争趋于劣势;而在存在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投入少、质量低的院校给学习中心的分成多于那些投入多、质量高的院校给他的分成,学习中心会更多帮前者招生,学员就会流向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低的院校,网络教育的整体质量也会趋于下降。这样的竞争格局将导致网络教育的整体质量滑坡。

3-市场调节对于质量改进的无效性。在完全自动的市场调节中,由于监管、评估等制度的缺失,以及学员对于网络教育服务的质量不敏感等原因,导致市场调节对于保证和提升网络教育学院的质量产生无效性。这不仅导致了为提高质量而投入多的网络教育学院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出局,而且必将拖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进而阻碍我国网络教育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建议采取如下政策:

1-引入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网络教育体系中,引入质量标准,并且制定行业质量标准,保护那些在网络教育中为提高质量而不断加大投入的教育服务提供者,从而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和健康发展。

2-实行行业评估制度。这主要是指推行综合性的、诊断性兼有合格性的、形成性、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对学习支持服务的和评估主体职业化的网络教育行业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 Greville Rumble-The Costs and Costing of Networked Learning[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Vol5 Issue2-September,2001-

[3] Brian Morgan-Is Distance Learning Worth It ? Helping to Determine:the Cost of Online Course,2000[DB/OL]--www-marshall-edu/distance/distancelearning-pdf-美国马歇尔大学-

[4] 吴庚生、李海霞-网络教育的成本分析与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3-26-

[5] 李光先-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23-26-

[6] 王林-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4-6-

The Cost,Market Equilibrium and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 e-learning

\=

Yang Q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

Abstract:

篇(7)

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以网络、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新经济”。新经济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很大的冲击,比如,描述失业率和通胀率反向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 已不再适用,资源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也受到质疑。在新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暴露出陈旧、低效和不适应的缺陷,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结果的财务报表更是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本 文拟从对新经济理论的着手,试图找到新经济条件下财务报表改进的突破口。

一、传统财务报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一个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动等信息,以帮助各类使用者评估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也是国际流行的会计惯例。然而,长期以来,财务报表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指责和批评。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不断地改进财务报表,但始终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人们在改进财务报表时,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财务会计自身的理论及 上,而未从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是制约财务报表改进的主要原因。

那么,传统财务报表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一,传统经济学理论把资源定义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类要素,并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本前提。资源的稀缺性要求通过制度安排(市场机制或经济计划),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地方,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传统的财务报表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本出发点,以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不变为假设,披露资本在各间的流动和配置。在资本的流动中, 财务报表正是担当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通过向外部提供财务信息,使资本所有者通过阅读和分析报表,了解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然后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即把资本投放到有盈利或前景的企业,或是将资本从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里撤出,最终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最佳配置。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资源的核心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只能借助于资本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资本所有者是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主体,从而财务报表的目标也定位于向资本所有者提供有关“资本流转”的信息。

其二,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理论依据。不对称信息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信息,存在着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使社会资源达到合理、有效配置,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在传统经济,信息产业不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资本所有者获取相关财务信息的来源渠道较少,这就必然要求使用资本的企业(经营者)定期地向资本所有者提供财务报表 ,这也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手段。

其三,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供求法则决定了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物质资源是属于企业独占的、排他的。如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是属于企业独自使用和控制的,在同一时间内,别的企业就不能与其共享,而且此项资源是逐渐消耗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项资源正在被别人使用,那么你就无法得到使用它的收益,即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一法则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提供了一种基本前提,即企业的资源状况是属于企业独有的,不能与别的企业共享。边际成本递增的供给规律还是企业产品定价、确定销售收入乃至确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传统财务报表无论从其组成内容上,还是从其目标、编制时间和信息含量上看,都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由于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定理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那么毫无疑问,财务报表正是这一理论推演的结果。

二、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高收入、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目标。虽然尚无法给新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大多数人认为,新经济的实质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其运行规律和发展模式都与传统经济迥异。

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构成了现实挑战。

其一,资源的构成要素具有了新的内容。新经济所用的资源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强调的是物质资源,并把资本作为推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在依靠知识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而发展的新经济中,知识无疑成了传统三要素以外的第四要素。在新经济条件下,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信息,物质资源仅是辅助部分。资本尽管仍然还是重要资源,但其重要性趋于降低。资源的差异导致企业生产对象的不同,新经济下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信息价值含量高的产品,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其二,资源的稀缺性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传统生产函数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都有数量的硬约束,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新经济中,知识和信息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力与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这一生产要素的最大特点便是其充裕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因为 知识与信息的使用具有外溢性、可重复性,而且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使用时间的持续而累计相加。 资源的这一新特性,使得新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扩大到了全球范围,配置效率也更趋于有效和合理。

其三,新对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供求均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供求曲线相交,形成市场均衡。由此还推出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法则。但人们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现,经济将某些产业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推向极致后,最终似乎否定了供求规律。比如,一旦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投下了高固定成本,此后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因为信息产品的复制成本很低,甚至为零。也就是说,生产第一个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可以接近于零,这种成本结构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边际成本定价基础上的供应曲线。从需求曲线上看,也是如此。比如,在一定限度内,软件产品的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对其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来购买,即 需求越多,需求者出价越高,这就使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失效。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网络的外在性”。

其四,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假设也受到了冲击。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与信息有关的产业和从业机会,从而形成了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交易和咨询的新型市场。信息和知识已不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信息被作为商品进行开发、采集、筛选和处理,并借助于网络技术,实时、快捷而又全面地传达给使用者。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大大减少。总之,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产业,弱化了信息经济学的原有假定。

三、新经济理论对财务报表改进的启示

其一,财务报表不应再局限于为传统的资源配置服务。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占有的资源由过去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信息,因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企业拥有的实物资源(如固定资产、存货等),而是那些掌握知识与技术的“知本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财务报表仍然只是重点反映有形资产信息,而轻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披露,排斥新兴业务进入报表系统,只反映资本的投入产出率等,就不能为知识与信息在企业间的高效流动提供清晰、准确的信号,无法适应新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另外,知识与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而传统的财务报表却以资源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为前提。因此,财务报表如何既能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资源状况,又能显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也是我们要认真和探讨的。

其二,财务报表的目标应转向为知识的所有者提供信息。财务报表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谁需要财务报表、他们需要哪些信息等问题。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要素,知识所有者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来控制企业,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且知识所有者和企业是同位一体的关系。因此,财务报表的目标应由过去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转为计量企业主体资源和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以及有效控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企业主体型财务报表目标模式。报告的信息类型也应由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转变为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及 其增进能力。

篇(8)

一、理论分析

(一)集贸市场中所涉及到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主要差价形式

1.农产品购销差价。这种差价除补偿农产品运销各环节上的流通费用外,还有助于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往往由国家通过财政手段进行调配。

2.农产品地区差价。合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促进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从保定与石家庄两地看,即使相隔很近的两个地区,菜价仍有不同,说明了地区差价的存在。

3.农产品季节差价,指不同季节农产品生长条件、气候环境、运输与保存成本不同使得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成本有所差异形成差价。例如,北方的冬天白菜和土豆的价格往往便宜。

4.农产品质量差价。从生活经验中不难发现,新鲜的蔬果会比开始萎蔫的蔬果价格高,这就是质量差价的存在。

(二)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因素:蔬果属于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粮食范畴,因此具有价格刚性,所以蔬果的实际价格是不容易变动的,从名义价格的角度分析,则需要与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价格,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等分析相结合。

2.供求变动: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决定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即使具有价格刚性的商品也不能忽视,作为最常用的果蔬的品种,价格往往较低,而火龙果、榴莲等相对价格则较高,这就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于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供应量所造成的。

3.季节气候: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季节性差价,由于不同季节同中农产品提供所需的成本不同,其价格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三)通过习惯定价法进行定价

在习惯定价法中,因为集贸市场类似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所以任何一个商家都无法凭借自己的实力而在市场上取得绝对的优势,为了避免竞争特别是价格竞争带来的损失,大多数商家会将自己的商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平均价格水平上,利用这样的价格来获得平均报酬。

(四)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当市场实现供求平衡时,将实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而集贸市场也是遵循供求平衡这一规律的,供求平衡的规律使得集贸市场上的供求价格与供求数量不断微调,例如:中秋节月饼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而节后月饼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反映了集贸市场上薄利多销的原则。

二、数据与图形分析

(一)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我认为总成本定价法对于集贸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更为相符,因此定价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成本加成定价法

按产品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毛利定出销售价。

其计算公式为:p=cx(1+r),其中,p为商品的单价,c为商品的单位总成本,r为商品的加成率。

我们假设,集贸市场中的蔬果进货来源均为蔬菜批发市场,且已知了p和c,因此我们可以反推出商品的加成率,以黄瓜为例:p=2元/斤,c=1.5元/斤,故r=0.3。所以通过成本导向定价法,商家可以预先通过自己对收入的预期确定加成率,从而进行定价。

2.目标利润定价法,是根据总成本和预期销售量,确定目标利润率,来定价的方式。

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商品价格一总成本×(1+目标利润率)颀计销量

仍旧以黄瓜为例我们来反推目标利润率,假设集贸市场每天预计销量100斤,则2=1.5x100x(1+目标利润率)/100,求得目标利润率=0.3。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总成本定价法中,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商家对于目标利润的预期相同,那么他所定的价格就是相同的。

(二)盈亏平衡定价

这种定价方法考虑到销售额变化后,成本也在发生变化,是运用损益平衡原理实行的一种保本定价法。

其公式是: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一固定成本×进货量/单位销售价格

以黄瓜为例:设购买黄瓜100斤,则盈亏均衡点销售量=1.5×100/2=75斤

故当实际中,我们也可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定价,并掌握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量。

(三)从微观经济学角度

边际成本定价市场是自发的行为类似完全竞争市场,而集贸市场又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因此集贸市场的价格形成在边际成本的计算是可遵循:边际收益MR一边际成本MC,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篇(9)

摘要:互联网和银行业的结合成就了现在的网上银行,这一新银行业务的出现和发展必有其原因。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从网上银行业存在的原因入手,结合微观基础中的劳动力市场的偏好理论、市场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分析网上银行的现状和产生的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网上银行的交易成本、发展多样化,传播功能等,根据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战略的角度探讨网上银行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网上银行;微观基础;竞争战略

一、网上银行简介

网上银行就是“网络银行”吗?

(一)定义和历史

确切地说,网上银行应该是“网络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这个概念是动态发展的,自从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以来,网络已经从简单的计算机有线网络转变到的“三网合一”,提供“3A式”服务已经不存在技术瓶颈。而银行的业务发展主要借鉴西方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了国库券外还出现了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与货币市场工具和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金融市场工具。

回顾国内的网上银行发展历史,1997年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开通了网上业务,从此拉开了国内网上银行的序幕,2000年中国银行上网开展业务,2001年工商银行大刀阔斧开拓网上市场,2002年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自己的网站。自此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全部被“一网打尽”。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客户数量达40万,远远超过了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

(二)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2000至2002年期间,理论界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也曾作过许多的分析研究,大部分来自于对国外网上银行的分析以及借鉴。笔者将前期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类:

1.实证类型

此类多来自于银行内部、各大知名咨询公司和网站的分析报告和年报,其中主要包括各类指标,如使用人数、使用频率、最频繁使用的网上银行业务、用户满意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预测。

2.经验类型

这一类在网上银行的现有研究报告中占去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是借鉴国际上知名的网上银行的经验看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态势。这类分析报告主要从国内网上银行的不足入手,根据国外的成功案例给出的一些启示,谈论国内应该改进的不足之处。

3.功能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抓住了银行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例如交易费用理论、金融效率、风险管理等。上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网上银行和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这样的视角显得更为专业。

4.用户类型

此类文献的作者具有如下特征:一、对管理和计算机技术颇有研究;二、这类人士还是网上银行的用户;三、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故善于发现问题。这类文献比较通俗,但是很有价值。

5.技术类型

此类文献专攻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单纯的技术不同,这类文献偏重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例如后台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仓库等概念的挖掘。从计算机公司的角度出发为银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面,因此这类文献多来自于如IBM、HP等企业。

(三)本文的出发点

本文的出发点始于两个问题:一、网上银行的立足点;二、网上银行的存在方式和目的。由这两个基本的问题引出的关于现存网上银行的问题和经营对策。

这两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试图给出答案,只是角度的不同。本文从经济基础来看待存在的原因,同时从网上银行的行为特征来看存在方式和目的。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本文走的是“功能类型”路线。

二、网上银行扎根在何处

首先从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偏好理论和市场理论出发。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一般都在营业网点进行,这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一是距离的问题,二是时间,三是交易成本。

一般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如果将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预算约束所决定的商品的效用理论应用到劳动力要素市场,我们便得出了一个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随着工资的上升,人们对于闲暇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只要时间的边际效用大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人们宁愿用货币去换取自由的可支配时间。如果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不能跟上这个趋势,那对于传统银行业将会是一个冲击。

这里的结论再简单不过了,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需要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人们会将传统银行业的不便作为一项生活中的负担。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将从适应性转向理性消费。

从市场理论来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效竞争市场是也就是使交换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市场,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欢迎垄断竞争市场,这样的市场能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证券公司(如集合理财)、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金融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中国的商业银行将会成为竞争性行业中的竞争性企业。

此外,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同样也会降低市场的效率,这在金融业也是同样的情况。依赖于信息不对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只是短期的行为,市场因此变得没有效率,就像“次品市场”的例子,结果使得高效的厂商和客户退出市场。需要改善这样的一个情况,就需要有信息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的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规避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酿成的风险,同时也能培育出理性的消费群体。而这样的一个机制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技术和银行这两项以服务为导向的产业走到一起并不是偶然。

信息不对称不仅包括银行对客户的,还包括客户对银行的,以银行的贷款业务为例,银行依赖什么来进行个放贷业务呢,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据专家测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断,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其中信用体系建立的首要难题就是信用信息从哪里来。银行业也希望通过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尝试来降低这方面风险。

结果各大银行之间个体理性的博弈结果使得最终大家都会拥有网上业务,所以正如我们看到的,四大商业银行在短短两、三年内纷纷落网。

二、网上银行现状分析

(一)从成本特点看网上银行

从网上银行的自身出发,采用微观经济学中对厂商的分析方法,由于网上银行的投入主要是固定成本,那么随着提供服务的客户人数增多,单位成本应该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成本较低,据估算,一笔网络交易的成本是0.01元,因此从国外网上银行的存款利率来看,就要明显高于一般实体银行。在银行考虑是否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根据成本和业务定价(网上银行已有收费的趋势),估算出自己的盈亏平衡点,这个点可以是稳定的客户数量,也可以是每天的交易量。

(二)从发展趋势看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既称作银行,那它和商业银行一样,首先应该是利益驱动的,在国内网上银行的形式是以实体银行为支撑的。通过网上业务,银行可以有效整合自己的资源,从整体上降低自己的营运成本,稳定现有的客户。另外由于网上银行不存在地域的限制,同时还能发掘新的客户。从这几点看,网上银行符合银行的内部需求。但是由于这类数据隐含体现在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因此很难找出营业费用减少了多少,收入增加了多少。在此只能做一个定性的分析。

现在我们从下面三幅图可以看一下网上银行的利润前景。

资料来源:2009中国网上银行研究报告,iResearch-ChineseInternetResearchCenter

通过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性来分析,网上银行功能的成熟与完善会拉动社会其他的产业的进一步网络化,成为互补产品,形成范围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将会使得行业的单位成本呈进一步下降趋势。这个发展态势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三)网络功能分析

根据网络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网上银行本身除了盈利能力以外,还有一个信息传播的功能。就现在已有的传播功能分析,网上银行可以分为网上教育和信息,除此以外有些银行还开出网上论坛,以便用户之间的沟通,以加强营销的力度。

但对于银行来说,网上银行的重要作用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播功能这种功能一般的网站都具有,但是在大浪淘沙之后,又有几家剩下来了呢。网上银行真正的核心是要透过精美的页面,基本的交易系统,直达它的数据平台,也就是现在颇为流行的CRM平台。

四、问题的突现

总结前面对微观基础、成本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传播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到网上银行的问题有其特殊性。

(一)关系生存的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不是指银行方面的,这里特指客户的交易成本,银行方面通过网上银行业务降低了自身成本,是否有效传递到了客户方面呢。以个人业务为例,现行的网上银行(一些试点收费分行)交易成本大都是这样制定的,一般网上银行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年费以外,其他的业务和传统业务收费标准相同,换句话说在客户交易成本,或是网上银行的价格制定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并没有进行差别化价格战略。

但是这一点合理吗?按照上面的分析,成本函数可以概括如下:

TC——每年总成本

C——网上银行年费

t——每次的交易费用

n——交易的次数

公式比较简单,这里的t代表简化的交易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年所负担的成本就等于网上银行年与交易费用的总和。但是站在风险的角度考虑,就要对以上公式做出补充。其一、由于网络传输数据所特有的风险,误码率是不可避免的。其二、划转过程中的时间延误,比如可能发生如下情况,货款已从一方账户划出,但该对方账户还未能确认你的款项到达,这中间的时延也是一项成本。当然这样的成本是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发生的。可以看到修正后的成本函数为:

P——事件发生的概率

X——事件发生所引起的损失

这样一来,即使要根据网上业务等于传统银行的成本原则定价,由于交易风险的存在,那交易费用也应该小于传统银行业的交易费用(或者利率要高于传统银行利率)。

(二)发展需要多样化

首先,由于国内网上银行的服务是建立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原先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不同,因此各自的产品的差异和主要的客户群体差别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商业银行个体来说,他们的网上银行就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提供各类互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得用户在本行能享受到需要的产品。

其次,在上面所提到的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中,除了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以外,还需要本行的自有特色,如业内所称的招商银行服务比较快速,工商银行接入比较方便等,多样化的一个关键就是针对客户的营销。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已经看到了国内的青少年出国留学的热潮,而这对于银行来说一是贷款业务,二是本外币的划转业务,结合网络的地域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银行推出一卡两币的服务,这必将大受消费者欢迎。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针对需求变化的多样性问题。

(三)传播功能意义不大

作为网络功能的一大特点,由于网上银行是一项新鲜事物,对于它的营销不仅仅要停留在广告和促销手段上。就如前面所分析的微观基础中所谈到的信息对称性问题,国内大多数的网上银行仅是对网上银行的业务做出说明,而对收费细则和安全特性等网上银行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地说明,而且对于损失赔偿也没有明确的承诺。这上面只有工商银行做得比较好,它在自己的主页上开出了一个论坛,有员工定期值班,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从另一观点来看,银行在没有公布有效的信息之前,客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时就会有顾虑,这样一来银行也不便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又会对目标客户群的划分造成困难。

五、关于我国网上银行竞争战略的思考

网上银行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但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并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考虑到我国网络化并没有像欧美那样普及,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在各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对网上银行的战略构架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笔者结合上面提到的一些微观基础问题,就网上银行的战略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网上银行重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成为了新兴行业一个差异化的重要标志,由于网上银行的产品类型,如各种金融工具和业务易于被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模仿,所以现阶段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树立自己在客户和潜在客户中的知名度。

品牌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肯为我们的产品付钱?银行可以通过价格优势树立品牌,例如美国的最大的网上银行NetBank在1999年报上所称,它的品牌形象来自于低廉的交易成本和丰富的产品。当然国内不一定都借鉴它通过价格打响品牌,我们同样可以走高价路线,但要提供的是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是利用互联网的地域优势,成为全球性的支付银行;或是通过服务建立品牌,工商银行做得就不错,因此工行在第一季度的交易额达2.7万亿,居各行之首。

(二)网上银行的安全考虑

网上银行对消费者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性的考虑,这一点绝对有必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讲,而且已经成了判断网上银行优劣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卫报”就在5月6日报道了关于12名跨国网上银行诈骗罪犯的新闻,这就为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有些问题是技术问题,需要银行与高科技公司合作来解决,而事实上我国网上银行系统全数是依赖国外公司搭建的系统平台,这样的风险不可谓不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育问题,由于客户的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资金损失,这就需要借助网上银行的手段进行教育和宣传。最后还要加强国际间银行业的紧密合作,因为网上银行的一大特征就是无国界。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以外,还可以从补救方面着手,就好像美国成立了FDIC就是为了树立银行客户的信心。网上银行也需要一个第三方机制来消除用户的顾虑。

(三)与政府部门联动

这里并不涉及政府公关,重点是通过和政府合作,形成网上银行的社会效益。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需要网上银行这一技术机制的加入,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合作。另一方面,网上银行也迫切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来支撑自己的业务开展。网上银行本身的社会效益要大于个体效益,因此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最近的两则消息来看,政府也有意推行这一信息化建设。

网上银行业务的整条价值链几乎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如何使利益相关者效用最大化、以及如何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成为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目标。

(四)网上银行战略目标定位

网上银行在国内作为传统银行的一个部门,其目的不同于国外一些独立的网上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目的不是从自身营利的角度出发,而要考虑到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益,可能产生的现象就是网上银行部门不盈利或亏损,但是整体银行的利润在上升。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业务问题,核心业务并不一定是赚钱的业务,如果商业银行将其网上银行部门定为核心业务,有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业务为银行吸收客户,为其他的业务提供盈利的可能性。当然国内银行也可以将网上银行定位成盈利业务,但是其业务的划分和客户市场的细分要和本身传统银行业务交错开,以避免银行内部利润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这同样也是对传统银行的一种保护。

(五)业内的竞合态度

竞合指竞争与合作共存,目光短浅往往会造成“以邻为壑”的战略部署,而这样于己于人都不力。从银行个体来看,竞合的态度首先体现在各商业银行的特色不用,专攻方向也不同。在竞合的概念中首先强调的是竞争,竞争才能体现效率,其次讲得是合作,因为网上银行是有互联网联通的,即使不合作也已经被连在了一起,随着外资银行的网上业务开办,国内的强强联手会成为一个趋势。从银行的外部来看,过度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重复建设现象的严重,就会存在外部不经济,这与发展网上银行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

(六)网上银行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网上银行的形式与一般银行不同,对比之下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能力,当然就如前面所说,网上银行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策划、管理和实施。随需应变的概念在网络时代得到重视,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网上银行的体系下,需要强调知识性和灵活性,在这里就能体现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整个组织构架应该是由项目所驱动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是项目的核心,依次展开实施,在这里层级观念需要进一步弱化,以适应灵活性的需要。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独立部门,网上银行的管理体系要做好和传统银行的沟通,同时保留自身的独立实施权利,在权责分明的情况下开展活动。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22.135

1 前 言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自1994年实行以来,对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特定时期的创汇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贸易大国。因此在成为世界出口额和贸易盈余额最大的国家之时,有必要对出口退税政策对国民福利效应的影响重新审视,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送离境的退还或免征其在出口前生产或流通环节已经缴纳的间接税。它作为一项出口激励措施,被各国广泛使用,世贸组织也允许其成员国采用出口退税来促进出口,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通行的惯例。我国的出口退税一般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实行退还或免征生产流转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采取出口退税与免税相结合的政策。隆国强(2001)认为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调节和促进出口的政策,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陈平等(2003)通过协整分析等工具发现出口退税通过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企业出口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出口退税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对我国出口和福利有促进作用。反对的观点:翁兆杰(2005)认为,目前我国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已超过实际征税率,加之出口骗税现象,致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另外出口退税已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我国外汇储备雄厚,不需要大量出口创汇。根据公共选择学说的观点:税收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价格,从宏观上看是企业成本的一种,因此政府替企业承担负担是不合适的。

2 出口退税政策的静态福利效应分析

出口退税的实行会引起一国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因而通过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来引起福利效应的变化。本文将世界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国,其出口商品价格无法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另一类是大国,其出口商品可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并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静态福利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假设本国是一个小国,其出口的扩大不会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因此对其进行静态分析如下:

如图1所示:D为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国际市场价格为pw,此时本国市场需求为OQ1,供给为OQ2,出口量为Q1Q2,如果实行了退税,此时价格变为PT,需求为OQ3,厂商供给由OQ2增加到OQ4,出口量增加到Q3Q4。

(1)退税对生产的影响:退税发生后,本国厂商的产出由OQ2增加到OQ4,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PTPW。

(2)退税对消费的影响:退税发生后,本国消费者的需求由OQ1减少到OQ3,消费者剩余减少到CDPTPW。

(3)政府财政因退税所支出BDEF。

(4)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额-消费者剩余减少额-政府财政支出=ABPTPW-CDPTPW-BDEF=-(DCE+BAF)。

由此可知:当小国在贸易中采用退税时,将会减少本国的净福利,其净损失水平为(DCE+BAF)。由此可看出,对于小国而言,出口退税会减低本国的福利水平。

假设本国是一个大国,扩大出口会使国际市场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如图2所示:

D曲线是本国消费者的需求曲线,S曲线是本国的供给曲线。在开放条件下,世界市场的价格为Pw。此时本国生产量为OQ2,国内消费量为OQ1,出口量为Q1Q2。

如果对出口产品进行退税,因为本国是一个对世界市场价格有很大影响的大国,实施出口退税使国际市场价格由原来的PW变为PW。此时国内厂商的产量由原来的OQ2增加到OQ4,出口量增加到Q ̄3Q4,国内价格上升为Pt,国内消费量由原来的OQ1减少到OQ3。

如图所示,实施出口退税以后,本国国内消费量由原来的OQ1减少到OQ3,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CDPTPW,本国产出由原来的OQ2增加到OQ4,产出增加了Q2Q4,本国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PTPW。对每单位出口产品给予金额为t的出口退税,需要政府财政支出BDGH,因为本国是大国,实施出口退税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价格从原来的Pw下降到PW。

由上所述:大国出口退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支出=-(CDE+ABF+FEGH),因此对于大国而言,出口退税会减低本国福利水平,社会福利净损失为(CDE+ABF+FEGH)。

综上所述,在静态分析下,无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属于什么类型,出口退税都会造成该国净福利的减少,但静态分析假定各种指标在时间节点上不变,没有考虑变量的变化因素,因此有其弊端,不合乎现实。

3 我国出口退税对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笔者假设出口贸易企业完全采用内源性融资,不存在非生产性成本,并且固定成本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贸易活动只给一国带来财富上的增加,其他因素诸如外部性对福利效应不存在影响,因此可采用贸易出口收入额来衡量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福利效应影响,将贸易收入额分为产品销售收入和政府给予的补贴收入,其中产品收入可以分为固定成本、人力成本,融资成本加上产品增值收入。由于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增值收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而企业只采用内源性融资,所以模型考察劳动力价格为代表的人力成本、以出口退税为代表的政府补贴,对其作对数回归。模型如下:

lntrade=β1lntax+β2lnwage+c

相关数据采用了城镇年平均职工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我国1994―2014年的出口退税数据和我国1994―2014年的贸易出口额作回归分析,该三项数据均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

对该回归方程的回归结果如附表所示:

出口退税的系数估计为0.353,说明出口退税每增加1%,贸易出口额增加0.353%。出口退税的系数估计为0.854,说明工资水平每增加1%,贸易出口额增加0.854%。可决系数R=0.9755,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统计检验均通过,表明出口退税对贸易出口额有显著影响。由回归结果得:出口退税每增长1%,贸易出口额增加0.353%。而根据上表所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同时期贸易出口额对我国经济的拉动的平均贡献率为13.2%,因此出口退税对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拉动额平均在0.047个百分点左右。

4 结 论

由上所述,对出口退税的静态分析虽然有其不足,但其分析的结果值得重视,即对任何产品都采取出口退税的政策会造成该国净福利的减少。而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国民福利效应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继续采用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促进出口,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增加。笔者认为制定出口退税政策的时候,要因情况而定。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在出口退税的政策结构上,要分行业、分地区根据税收杠杆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和出口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我国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或具有产业定价权的企业实行低退税,对于大部分普通行业要视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高新技术企业或十分关系国内民众就业或福利的企业要促进其发展,实行高退税率,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福利提高。建立高效的出口退税动态调整机制,及时采用税收杠杆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2)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和监管制度。进一步扩大对消费型增值税的试点,并最终推行全面的增值税改革。降低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退税企业门槛,使更多企业有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加强对出口骗税、走私的打击力度,防止税款流失。

参考文献:

[1] 隆国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2000.

[2] 郭婷婷.我国出口贸易政策辨析[J].国际贸易,2003.

[3] 翁兆杰.中国出口退税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5.

[4] 王晓雷.出口政策调整对出口规模与出口结构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8(7).

篇(11)

发展与增长是经济学中相对的概念。增长指经济规模扩张,主要通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发展不仅包括增长,而且指在增长基础之上的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质量提高,以及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概念,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规定。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仅仅注意到发展的数量问题,即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毁坏。故而制定经济战略时,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而且更要追求质的变革。

具体到保险业,增长主要是指保险业规模的扩张,即保费收入、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一般用保费收入、保险业总资产等绝对数量指标,或保险深度、密度等相对数量指标来衡量。借鉴经济发展的概念,保险业发展不仅指保费收入或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而且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市场主体素质、市场效率、交易质量和监管效率等四个方面的优化与提升。这四个方面涵盖了保险业的微观层面一参与主体,中观层面一市场结构与组织,宏观层面一行业监管与调控,还包括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效率与消费者剩余分析。

我国保险业一度普遍存在“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以规模增长替展的现象。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这种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把保险业发展有意或无意地片面理解为保费收入增长,是保险业粗放型经营的集中表现,导致了过度竞争、偿付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诚信状况不佳等问题。因此,理清保险业发展内涵,对我国保险业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平稳而顺利地转型,实现集约化、内涵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保险市场主体素质

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人、中介人、投保人。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道德风险、逆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阻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促成保险交易需要疏导信息渠道,保险人和中介人的实力、信誉、品牌等素质是信息释放的有效手段,投保人对保险的认知能力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从此意义上看,市场主体素质是决定保险交易的根本前提之一。

(一)保险人的素质提升。评价保险公司的价值是衡量保险人素质的主要核心指标。内含价值(EmbeddedValue)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有效指标,它指在充分考虑总体风险的前提下,适用业务对应的资产未来产生的收益中可以分配给股东的利益的现值,等于自由盈余、要求资本与有效保单未来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现值(现有业务价值)之和,减去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内含价值更为准确地评估了保险公司的价值,被英、美等保险市场发达国家广泛使用。表1是根据我国两家已上市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报反映的公司内含价值。

可看出,内含价值包含了调整净资产的价值和有效业务价值,涵盖面更广,对公司价值的衡量也更加全面。同时,保险人素质还包括偿付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内控管理水平、品牌价值等多方面因素。从一段时期来看,这些因素最终会通过公司的经营业绩反映在内含价值的变化上。因此,我国保险业应该依据内含价值评估来制定经营战略,优化业务结构。对一些内含价值相对较低的业务,如目前我国寿险市场上的银行保险业务、产险市场上的车险业务进行革新。这类业务虽然内含价值不高,甚至时有亏损,但往往是经营费用的主要来源,维系了公司经营的固定成本支出,内含价值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市场过度的费率竞争。对此类业务不应该采取简单的限制措施,而是应该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深入挖掘客户资源,提升增值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影响,变单纯的费率竞争为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竞争,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此类业务的内含价值。对于内含价值较高的业务,如期缴个险、企财险等,一方面应当通过加大对此类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不断拓展和深化其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此类业务之所以内含价值高,原因可能是费率定价不合理、竞争程度小等因素。因此,保险人还须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给予客户实际的优惠,巩固有效的客户资源;预先制定应对竞争的策略,包括产品储备、渠道维护等等。

(二)中介人的素质提升。保险中介人主要包括保险人(含保险营销员、专业公司和兼业机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中介人素质主要指:资本实力、专业技术能力、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等。衡量保险中介人素质可以综合看中介业务占保费总收入的比率,投诉和违规经营频率等指标。我国保险营销员从业队伍庞大、素质良莠不齐,误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专业中介机构普遍存在专业经验和技能不足、违规经营频繁的现象。保险中介总业务占保费收入的70%左右,但2006年专业中介业务仅占保费收入的7.3%。因此,加强保险营销员的管理,促进专业机构的实力、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是目前提升我国保险中介入素质的关键。

(三)投保人的素质提升。投保人的素质主要指保险意识、对保险法律及条款的认识与理解水平等。投保人的素质在很多情况下被忽视,但它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保险业的经营特点缺乏了解,一些国家普遍遵循的管理方法在中国被看作是“霸王条款”和不公平的歧视,使得一些本来有购买欲望和能力的消费者因此放弃了购买。同时,又有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对保险产品的认识,而忽视投连、分红或万能险中投资账户的风险,从而做出不合理的购买决策。可通过公众媒体讲解保险消费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投保人教育、向广大居民普及保险知识等方式,提升投保人素质。

此外,保险市场参与者还包括为保险机构和中介机构服务的独立会计师、审计师和精算师等,保险市场主体素质的提高也包含了这个群体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对此,相关监管机构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资质审核和准入标准。

二、增进保险市场效率

效率是西方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根据经济学经典著述,“效率是社会从现有资源中取得最大消费者满足的过程。更确切的说,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有时称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出现的条件是:社会无法进一步组织生产或消费,以增进某人的满足程度,而同时却不会减少其他人的福利。”限制市场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和不能被接受的收入分配。保险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不完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是保险业发展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

(一)不完全竞争。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不完全竞争损害效率、均衡交易量低于自由竞争时的水平,导致消费者剩余受损,影响社会福利的实现。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结构中存在寡头垄断现象,产寿险市场前三家保险公司分别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0年和2006年产险市场前三家公司市场份额总计分别为97.8%、67.32%,寿险市场前三家公司市场份额总计分别为96.3%、71.57%。

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言,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具有特殊性。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LMC(相当于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低于商品的市场价格P(相当于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厂商能够长期获得超额的经济利润Q)。而我国保险业处于市场份额前列的公司长期处于低盈利水平,尤其以财产保险公司为甚。某产险公司2002年—2005年净资产利润率见表2。

我国保险市场的寡头垄断主要体现于销售渠道对客户资源的垄断。中介渠道控制了近70%的市场资源,处于市场份额前列的保险公司所具备的优势是销售渠道的优势,而不是客户忠诚度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尽管保险公司本身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维持销售渠道所支付的费用也高,冲销了保险公司的营利,导致了高成本率。我国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从2005年的97.5%上升到2006年的102.7%;寿险公司营业费用从2005年的27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40亿元,增幅高于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14.7个百分点。同时,这种模式使得公司市场份额具有相当大的易变性。比如财产保险市场中,新兴保险公司往往通过高手续费就可以从中介人手中迅速获取业务,获得靠前的市场份额。

优化我国保险市场结构首先要变革保险营销模式,改善过度依赖营销渠道获得市场份额的现象。1.探索建立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保护期制度,保护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独享创新带来的市场份额,逐步改变保险产品过度同质化的现象,鼓励通过创新来实现市场份额拓展。2.推进保险机构在资本合作基础上,与银行、邮政储蓄等系统性兼业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改变目前保险机构在交易谈判中的劣势地位。3.进一步强化保险中介市场监管,特别是要通过治理中介市场商业贿赂行为,逐步改善中间环节垄断客户资源的现象。4.加快保险公司业务创新,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开拓直销业务的新模式。

(二)外部效应。投保人在消费一些保险产品时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它们的社会收益大于投保人的个人收益。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程度投保不足的现象,不能满足大数法则的经营原则,导致此类业务长期亏损,又进一步加剧了业务规模的萎缩。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上除了机动车三责险、承运人责任保险等少数责任保险由于法律或行政强制,覆盖面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外,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高风险行业雇主责任保险等具有正外部性的责任保险覆盖面仍然不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0.56%;责任保险保费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24.3%,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3.73%。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具有正外部性的部分保险产品的扶持,采取法律强制、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多种手段,克服外部效应带来的保险市场效率减损。

(三)信息不完全。保险人、中介人和投保人构成了两对信息不对称关系:在保险产品方面,此三方信息优势依次递减;在被保险人信息方面,此三方信息优势依次递增。同时,信息不完全还包括保险业作为费用支付的第三方,与医疗机构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阻碍了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导致交易各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完全链:一方面,保险条款、费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且还存在一定的保险人或中介人隐瞒、误导现象;另一方面,少数知悉保险业运作的投保人又利用漏洞欺诈骗赔,有的医疗机构也存在协助被保险人故意扩大保险赔付的现象。保险监管机构应针对以上现象,组织和协调保险业、医疗等行业,采取多种手段疏导信息渠道。一是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加强投保人教育,推进保险产品信息的传递。二是组织行业建立共享信息平台,积累损失数据,联合经济侦察等部门打击骗保骗赔等犯罪行为。三是与医疗管理部门沟通,建立通行的诊疗和理赔标准,实现诊疗信息的共享,并组织保险行业对医疗机构的理赔情况进行评估。四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的市场约束。

三、提高保险交易质量

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消费者剩余增加的过程。保险交易质量的提高,即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下,保险产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或在现有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条件下,保险费率降低。如果仅仅维持当前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水平,即使保险业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不断扩大,保险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值得质疑。

消费者剩余可以从消费者支出角度衡量保险交易的质量。保险交易中的消费者剩余是保险消费者愿意为购买保险产品而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部分,差额越大,相应的保险消费者剩余也越大,消费者从保险交易中获得的总福利也越大,意味着保险交易的质量相应较高。总体来说,我国部分保险费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费率水平,这也是地下保单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监管机构规定了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在目前市场利率和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走高的背景下,寿险产品费率水平相对较高,与货币市场基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实际收益率低,风险相当且流动性不足。对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管制影响了消费者剩余的实现。

同时,保险产品与服务存在诸多不足:1.居民健康、养老、财产等保险需求与现实的保险产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往往是居民有保险需要,而现有保险的保障程度不能够满足。2.保险费率制定过程中,缺乏公允的纯费率标准,部分返还型(分红、万能和投连)险种,在风险保障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实际收益率相当或低于银行利率,且流动性差,费率有失公平。3.保险产品同质性强,不同公司保险产品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品牌,居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4.保险理赔环节缺少统一标准,一些公司动辄以内部规定来拒绝赔付,甚至为实现年度账面利润而拖延赔付。5.在保险营销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误导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而难以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取证和惩戒。这些都是保险产品与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交易的质量,影响了保险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产品与服务质量需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定价技术、内控管理水平、营销模式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为提升我国保险交易的质量,一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改革费率监管体制,赋予保险人在定价等方面更多的自,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管理等手段,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增加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加强管理与创新,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更优惠的产品与服务。

四、提升保险监管效率

监管的公众利益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主要是修正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进而对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或方法。保险监管的动因和目的在于克服保险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保险监管效率体现在一定成本和资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机构人员编制)约束条件下,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增进与优化:

(一)克服保险市场失灵。1.限制垄断,通过市场准入、资本扩张等方式配置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充分竞争。2.疏导信息渠道,实现保险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并且通过适当而公允的信息披露手段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与约束。3.治理外部效应,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补贴,支持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保险业务扩大覆盖范围,以增进市场效率。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条款设计、费率厘定,乃至理赔环节,保险人具有相对的信息、法律和精算优势,在交易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需要有外在的权威力量介入,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组织设计行业通用的保险条款,对基本险种的保险责任范围、除外责任等进行界定;建立集中的保险损失数据库,在公允的纯损失率基础上审批各保险公司费率;建立通行的理赔标准,为被保险人提供标准而公开的理赔服务。

(三)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险业属于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融合的背景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具有风险转移和扩散效应。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通过深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立风险资本管理体系,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动态监控等手段,建立有效的保险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保障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安全。

(四)适应经济金融系统的创新变革。保险监管机构要在管制与鼓励创新之间实现平衡。特别是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假借或利用金融创新,寻找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中的漏洞以实现不当利益的行为也层出不穷,保险监管机构要进行审慎的判断和甄别,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鼓励提高市场效率的创新行为。

(五)克服自身的政府失灵现象。“监管俘虏”理论(Capturetheoryofregulation)认为,组织严密、资金充足的特殊利益集团,如保险人、再保险人、保险中介入等,可以影响立法和监管为他们的利益服务:1.排斥外来竞争者和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护市场优势。2.获得政府的补贴。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始终保持公允、中立的地位,在草拟法案、出台规章、行政审批与处罚等工作中,把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自身的首要职责,避免受保险行业特殊利益集团左右。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