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篇(1)

1、承保情况: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实现签单生效保费***万元,同比***。其中种植险保费收入***万元,同比***;养殖险保费收入***万元,同比***。

2、理赔情况: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已决赔款***万元,同比***,未决赔款***,同比***,简单赔付率***。

3、应收情况:截至5月31日,全市应收保费***,当年新增应收保费***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目标明确,周密部署,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一是召开会议,全面安排。年初组织召开了2021年全市系统农业保险专题工作会议,会议为今年农险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全年工作目标及具体事项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同时将全年重点工作立项目列清单,分配到各支公司,层层分解压实责任,做到项项工作有着落。二是合理调度,精准规划。对于农险全年保费按机构、险种细分到月度,安排专人进行负责,月初下达通知,月末进行跟踪指导,次月开展回溯通报。对于赔款实施监控理赔,在保证业务正常的运转情况下,坚持按月调度,严抓理赔进度,做到管理有数据,监控有清单,考核有依据。三是科学分配,高效统筹。以利润目标为导向科学计划全年农险固定费用,工作经费以及市场费用的使用,合理调控报账。

(二)强化考核,重在落实,不断提升内控管理

一是岗位分工,严格考核。中支农险部进行了岗位分工,填写岗位说明书,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强化了风险管控;二是规范标准,制度管人。下发了《*****》(***),为农险服务队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三是月度梳理,重抓落实。下发了***,每月月末下发下月重点工作安排,各机构农险条线人员进行认领,每月月初进行工作检视和通报,狠抓执行力,有效地促进工作精细化管理

(三)合规管理持续深化

一是提前谋划绩效评价。农险部自上一年度就开始谋划绩效评价工作,今年以来更是对绩效评价各事项布置和要求,在省财政厅对***的绩效考评中,我司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整体结果较好。二是持续加强自查整改。中支公司先后下发了《******、《*****》文件,成立了自查工作小组,针对各机构的问题限时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问责通报。并下发了*******,进行流程梳理和管控,对农险业务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执行力度不够

篇(2)

1.1农业产业市场风险

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不同,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影响,呈现较大波动性。同时,农户对种植或生产某项利润高的农产品有较大利益冲动。在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查情况下,匆忙涉足已经饱和或者不太熟悉市场行情的产业,导致市场供求信息与农户生产决策没有及时对接,易出现产品滞销、销售低价等局面,有时甚至亏损,直接影响小额农贷的按时偿还。

1.2自然灾害风险

众所周知,农业是天然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因素较大。在小额农贷户缺乏有效抵押物作为保证和现有农业担保机制尚不健全的大环境下,农业一旦遭受严重自然损失或动物疫情,随之而来的便是农信社所发放贷款风险系数的递增。从调查情况来看,受自然灾害引起贷款形成不良的约占小额农贷不良贷款的20.00%。

1.3农户流动风险

据官方统计,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有13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3.17%,一些乡镇农民收入80.00%是依靠外出务工经商所得,有些农户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他们中有的一年回来1~2次,在家短暂停留几天,有的可能几年都不回,借出去的贷款找不到还款人,信贷客户经理难以催收,有的甚至找不到催收单签收人,给贷后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1.4违约风险

近年来,借款户按时主动到柜台还款的情况变少了,需要信贷客户经理主动催贷的借款户不断增多,具有履约能力却不履行履约意愿,以各种方式逃避、搪塞债务现象的不断增多,使得“有借有还”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在农户心中的地位逐渐淡薄。据一基层信贷客户经理反映,一些原本遵守信用的客户,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还款的主动性也大大降低。

2现有小额农贷运作模式的弊端

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小额农贷模式是由信贷客户经理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操作。但在具体经营操作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不到位,使小额农贷面临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1信贷人力资源配置模式难以管控小额农贷风险

据调查,目前基层农信社一个信贷客户经理,要包6~9个行政村,承担1000多户农户的信贷管理,有的管辖农户离农信社网点10多km,再加上山路崎岖,往返一趟调查非常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易引起信贷管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贷款用途、贷款实际使用人转移,贷后管理难以及时跟进,贷款风险难以及时发现等问题的出现。

2.2混业经营管理模式不利于防范小额农贷风险

每名信贷客户经理每天要面对多种贷款对象和多样贷款方式,只能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在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实行贷款责任终生追究等现有信贷约束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自然会选择好的客户、黄金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小额农贷管理,投入的精力、服务力度,相应被分散,从而递增了小额农贷管理的风险性。

2.3基层社建档评级的不扎实助推了小额农贷风险

主要存在2种情况。一是没有进行评级。二是过分强调对农户的调查建档率和每年对农户进行集中评级授信工作,过度宣传《农户信用等级证》在贷款申请中的作用,忽略了失信行为将对农户带来哪些惩处等配套政策的宣传,忽视了对建档评级质量的要求,降低了培育信用村的指标条件。

2.4农业保险机制的不健全增加了小额农贷风险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从全市小额农贷担保来看,还没有一家专业经营小额农贷的担保机构;二是虽然全市目前农业保险项目已涉及7个险种,但从保险承保面、保费补贴、理赔、保险公司家数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来看,投入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与农业发展还不能相适应。2.5国家政策现有扶持力度难以弥补小额农贷风险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如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允许涉农贷款业务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措施。但小额农贷成本高、风险大和效益低等特点,使得当前扶持政策仍无法有效弥补和掩盖小额农贷的风险成本。

3对小额农贷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小额农贷金融创新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的总原则是以信用工程为约束,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农村信用经济;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完善财政、税收、监管以及风险机制等建设,形成支农合力,共同推进小额农贷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3.1选准切入点,小额农贷由“普惠制”向差别化转变

在小额农贷投向上,农村信用社变“普惠制”支农为差别化支农,缩掌为拳,着力由小额农贷“贷”出大产业。要把在本地从事生产经营、与产业链有紧密联系、市场前景可观、属于政府优先扶持行业、有地方特色以及有可靠生产技术的农户作为优先扶持对象,如耒阳的油茶产业、衡东的土菜产业、南岳的茶产业等。要提供优质的一览式金融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信贷支持,更要着重发挥农信社“牵线搭桥”功能,为他们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联系产品销路,寻求技术支撑,提高产能。

3.2把好信用关,信用评级由形象工程向注重质量转变

要重视搜集农户信誉、道德品质、夫妻和睦等信息,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约束作用,建立农户经济信用档案和信誉数据库,并进行电子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扎实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定期对受贷农户进行测评,提升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对不同等级的信用户授予不同的贷款额度,实施不同的利率优惠。在当前信贷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优势和民主监督优势,或者将优秀的村组干部培养成为农信社的信息评级咨询员。

3.3完善管理链,推进小额农贷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一是在贷款发放上,借款时必须要求夫妻双方到现场办理,并进行影像拍摄留档管理,切实按照“建档、评级、授信、放贷”操作流程,尽可能减少顶名、冒名等违规贷款发生,有效防范小额信贷流向高风险行业。二是在贷款追责上,要倡导良性问责体系,培育健康的问责文化,对因道德缺失,违规操作的风险贷款,必须按信贷制度严格追究经办人员的违规和管理人员的赎职责任。三是在贷款监督上,要坚持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点上监管与面上监管相结合。四是在机构设置上,信用社要成立专门小额农贷服务部,并聘用专门小额农贷客户经理,推进小额农贷经营、管理专业化,使小额农贷做精、做细。

篇(3)

财产保险公司如何盈利,除了保费收入之外,就是公司成本的支出,如何做好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工作,是决定公司盈利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公司的成本管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成本管控的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环境面临调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出现很多的问题,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的显现,使得经济的发展方式面临强烈的转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调整经济的发展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宏观经济的调控工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会适当地放缓,从追求数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地向追求质量、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保监会的大力重视

保险业近几年一直深受国家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国家允许央行破产等,都是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持。保险行业市场化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的主体性在进一步的加强,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监会也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相继出台很多的改革方案,如在农业保险、商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都有出台一些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市场化的管理改革制度,同时也在加强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改革,推进市场化、规范化的市场行为规范,努力保护消费者的切身权益。

二、成本管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市场竞争因素分析

我国有很多的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在面临市场改革的不确定性,纷纷出现不公平竞争的趋势。为了争夺市场化份额,一些保险公司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策略,引发保险市场的非理性竞争。非理性的降低保险费率,会直接导致保险赔付率的上升。保险赔付率是保险赔付额与保费收入的比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保险费率降低的越低,那么保费收入就会越小,相应地就会使得赔付率增大,最终加剧综合成本率的提升,影响公司的成本管理,增大公司的成本。

(二)公司自身经营因素分析

(1)销售渠道经营成本增加。车险在保险公司越来越占据主要的地位,而且车险的销售渠道在逐渐地增加,电商销售如今也成为主流,电商销售渠道和车商渠道这两块就占车险销售的重要比重,网络营销自然要投入高成本运行机制,所以它们的满期赔付指标也在维持着高位的运行,渠道间的业务转换成本也是十分的高。如果一直维持高投入的运行机制,就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违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理赔一直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在逐渐地增强,客户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渐地提高,保险公司在理赔方面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会有骗保的嫌疑,保险公司自然也加大了理赔的审查力度,还要面临一些不具有专业素质的媒体的恶意抨击,加上零配件的价格也是每年都在持续的上涨,所以很多的汽车厂商的经营策略是“前端价格下降,后端维修成本提升”,逐渐使得维修成本费用在不断地提高。车辆的增加,使得人身损伤案件也在逐渐地增加,自然也就加大了公司的赔付力度,使得公司的赔付成本在逐年的增加。

三、成本管控的路径分析

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首先就是要控制综合成本率,加强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把握公司经营发展的规律,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进公司的战略转型

财产保险公司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策略,由以往的以经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经营客户为主的商业模式,将公司的成本管控工作和公司的战略转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资源的配套投入,促使公司的体制建设更加的完善,结构布局更加的完整,成本管控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加强公司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进行。

(二)专业化的费用管理

保险公司要想获得更高的受益,就应该在同样的产出过程中投入更少的资源,所以需要对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在产品投放到市场时,应该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模式,确保投入市场的产品具备竞争力。公司要想获得精细化的费用支出比率,就应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做好资源费用的预算管控,严格地控制费用的增幅上涨,加快资源预算配套管理措施,做好预算过程的完善工作。锁定高端客户的直投工作,加强对电商销售渠道的直投工作。

(三)严格化的理赔管理

保险公司最大的支出是赔付的支出,所以在发生案件的事故方面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集中审核,确保案件的核损质量。对于人事案件的赔付工作应该及时地去介入调查,准确地进行过程跟踪,从而提高案件的核损质量。案件的理赔一直是客户反应最多的问题,对于小型案件的理赔一定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对于大型的案件损伤应该提升其专业化的理赔质量,保证理赔的合理到位,提升理赔的效果。加快智能核保系统,做到不偏不漏,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以及预防骗保的行为。保险公司对于赔付出现错误的行为应该进行责任追究制,以此来为提升赔付质量建立全面的监管体制。

四、结束语

保险公司正在逐步地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与管理质量,公司的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服务到位,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让客户真正地满意公司的服务,提升公司的形象。对于在成本管控的监管方面,公司应该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满足公司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系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险公司也应该理性地参与市场竞争,灵活应对各种策略的产生,为公司价值的可持续性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鹏.太平人寿济南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篇(4)

作为新技术的应用,e农险为农业保险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可实现农业保险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有四个核心内容:搭建移动平台,与IT系统实现对接;开发各类APP应用,符合移动应用属性;设备辅助,开发应用载体;业务流程再造,固化标准操作流程。

针对太平洋保险农险经营中最急迫的困难,首期所开发的应用主要用于农险承保、理赔现场影像资料的采集,利用移动网络传输至影像系统,实现影像资料的自动归档;采集承保标的、出险标的所属区域的空间位置,并生成标有位置信息的图件;部分地区将采用电子芯片(电子标签)或二维码对养殖标的进行唯一身份标识,标的出险时,查勘人员借助e农险移动终端和扫描设备(二维码不需要扫描设备)获取标的编码,并与核心出险数据库比对,检验是否重复出险。

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业务人员介绍说,e农险的应用操作特别简单。打开e农险,用关键字找出投保单,点击影像采集,选择影像类别,拍摄后选择上传就完成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快速完成承包、理赔,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对于养殖业保险,可以在理赔上实行零单证和闪赔。

篇(5)

2010年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241万元,增长35.06%。其中:市本级完成40436万元,增长42.75%;江城区完成10682万元,增长22.50%;海陵区完成5902万元,增长67.29%;阳春市完成20375万元,增长30.87%;阳西县完成9027万元,增长38.90%;阳东县完成25715万元,增长24.32%;岗侨区完成7万元,下降90.41%;高新区完成3097万元,增长60.72%。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7717万元,增长14.79%。其中:市本级完成55133万元,增长30.31%;江城区完成20403万元,增长6.64%;海陵区完成6398万元,下降0.88%;阳春市完成52162万元,增长9.51%;阳西县完成24147万元,下降9.22%;阳东县完成45057万元,增长27.08%;岗侨区完成176万元,下降28.46%;高新区完成4241万元,增长43.42%。

二、2010年上半年主要的几项工作

(一)狠抓财政收入征管,确保收入足额入库。2010年上半年,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241万元,实现了35.06%的增长,为年度目标任务的49.3%。在经济回升势头尚未巩固,财政增收压力大的情况下,市财政局千方百计抓好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一是强化收入情况监测工作,掌握收入主动权。进一步加强收入情况尤其是重点税源的监测工作,继续实行财税联席会议、收入通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抓收入机制,及时反映收入完成情况,预测收入增减变化趋势,跟踪监测新的税收增长点,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推动非税收入征管电子信息化建设,杜绝非税收入“跑冒滴漏”现象。充分利用非税收入征管软件,拓宽管理领域和征管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监管机制,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2010年上半年非税收入共完成31415万元。

(二)规范支出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保证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市财政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一是从源头控制支出。在保障全市机关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认真抓好全市各项公用经费节支工作。2010年上半年,全市公车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办公费用、出国费用、会议费用基本维持零增长。二是强化预算约束,及时足额拨付预算资金,从严控制各项超预算追加,对各种临时请款认真调查,坚持市、县(区)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资金支付;严格按月、按进程拨款,坚持不提前、不拖延拨付。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国库专户管理,健全支出管理制度,规范支出程序。四是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核和检查,对财政拨付的资金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部署,2010年,我市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促进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一是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市共争取到77个项目,上级财政拨付我市扩大内需中央资金16135.1万元,省配套资金12447.8万元。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加强管理、特事特办、快速实施、确保效益的原则,按时拨付扩大内需资金,并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扩大内需资金高效合理使用。二是加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和2009年省基础设施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跟踪问效,根据《阳江市使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阳江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查项目,监督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培养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制定了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方案。将省补助我市2009、2010年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共1亿元用于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四是在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把科技三项费用等财政扶持资金投放到重点项目,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效应,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五是认真组织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市财政部门已将2010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1500万元预拨到各县(市、区)财政专户。为了进一步简化兑付程序,方便农民领取补贴,我市家电下乡补贴已全面实行网点代垫。并将省下达给我市的2010年汽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1400万元分解拨付到各县(市、区),由各县(市、区)按“乡级审核、乡级兑付”或“乡级审核、县级兑付”两种方式发放。

(四)集中财力,重点保障公共财政支出。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迈出新步伐,着力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上半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44053万元,同比增支5760万元,增长15.04%,主要用于安排我市城镇中小学生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以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等方面;全市医疗卫生经费支出16413万元,同比增支1179万元,同比增长7.74%,主要用于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任务等,全市农林水事务经费支出11912万元,主要用于扎实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2010年上半年,市本级财政拨付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53万元,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落实配套资金,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0年,市财政投入了2200万元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全市参合率为99.9%。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全面建立养老保险扩面联动机制,明确扩面重点人群和对象,使社保参保扩面工作收效明显。2010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达293195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8701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66996人;参加失业保险176716人;参加工伤保险158559人;参加生育保险119804人。三是做好低保救济工作,至2010年6月30日,我市的低保救济人员共843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6229人,农村低保对象68077人。市本级低保资金支出520万元。

3、扎实做好教育事业的经费保障工作。一是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春季,全市共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1255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5464万元,为确保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市财政部门还专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保障长效机制。2009年,在全市教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月不少于2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2010年再次提高义务教育教师不少于100元的津贴补贴,大大提高了全市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实现了“两相当”的工作要求,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三是积极配合市政府及教育有关部门落实阳江市第一中学迁建和阳江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的各项工作。目前已下拨“两校”建设资金13177万元,同时,积极协助“两校”利用银行贷款做好学校建设项目。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一是2010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43多万元,用于推进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机耕桥路等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夯实基础;二是支持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板块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补贴机制。其中:⑴综合直补,省按核定的播种面积167万亩和补贴标准49元/亩拨付到我市8184万元用于2009年农民农资综合直补,⑵种粮直补,省、市、县三级共安排配套种粮直补资金1158万元,专项用于种粮补贴工作。目前这两项补贴,我市已基本兑付完毕,惠及30.79万农户,127.35万农民。

(五)扎实做好市属国企改革等各项工作。一是认真完成第二、第三批市属困难国企职工补偿金等资金的核准发放工作,并就职工的社保欠费工作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稳妥推进有关企业改革重组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市财政部门于6月初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请示》,提出了组建市公用事业集团公司、实施产权转让方式改革企业,将企业推向市场和关闭市商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属下市面粉厂等6家无发展前景的困难国有企业等初步的工作方案。三是着力做好市属国有企业的监管工作。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国有企业实际,拟定了《阳江市市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报市政府审定。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断强化源头治理。一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我市电子政府采购平台在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市属企业国有集体产权和公共资源权益等国有集体资产交易,必须进入珠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交易服务窗易,进一步规范了产权交易行为,为我市国有资产(产权)流转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及整改工作,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大额资金的实时监控。

(七)加强机关建设,推动财政工作科学发展。一是认真做好机构改革工作。做好与市国资委合并衔接工作,并根据新批准的“三定”方案,在局机关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顺利完成了各科室的人员跳动和工作交接。二是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活动。局制定了《阳江市财政局关于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的实施方案》,重点提高了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执行力;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执行力;提高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的执行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执行力等四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市财政局认真做好“双到”工作,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目前,已完成24户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已落实帮扶资金40万元。

2010年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情况基本良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基本保证了工资发放、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对财政资金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税收增收亮点不多,收入完成进度未实现“双过半”。二是刚性支出不断加大,收支矛盾突出。三是财政堆头小,对民生的投入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三、201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0年下半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为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组织收入力度,努力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把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为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提供财力保障。把强化征管、促进应收尽收落实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上来。税收方面,继续实行预算执行分析及财政运行情况通报等有效制度,确保各项收入稳定增长,及时入库;非税收入方面,不断推进信息化征管建设进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做好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二)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精细化程度,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一是严格按《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追加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二是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三是以深化财政改革为载体,着力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围绕公共财政职能,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三大改革,继续做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加快推进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等改革,确保财政支出高效合理,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XOl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t)01-0012-02

盐化工产业不仅仅提供了“三酸两碱”中的纯碱、烧碱以及盐酸,还可向下游延伸生产甲烷氯化物、PVC、TDI/MDI、环氧丙烷等多种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及众多精细的专用化学品,是带动其他的行业发展的基础的原材料。然而,盐化工业又是一个易污染行业,该行业生产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繁杂且多变,生产过程产生的“三废”数量大、成分多。随着环境法规日渐完善及社会公众对于环境意识提高,盐化工企业需面对的环境问题日益的增多,因而应管理好盐化工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

我国盐化工产业的发展

1.1 盐化工定义

盐是NaCl(氯化钠)的俗称。盐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是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工业用盐大部分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气、盐酸、金属钠等。碱和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等部门。氯气可直接用于漂白、消毒,也可用于制造漂白粉、毒气及无机化合物,还可用于制造各种有机氯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中间体,如合成树脂、香料、除草剂、防腐剂、灭火剂等,也用于合成盐酸,提取溴和碘。金属钠可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元素的还原剂,制造抗磨合金和充钠蒸气灯泡等。在钢铁工业中用熔融食盐和食盐水进行钢料的回火和淬火,作铸造的型砂粘接剂。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用于炼铜、电解金属镁。盐在农业上可用于选种、施肥等,增加作物产量。在畜牧业上盐是牲畜生长和防治病所必需的。盐也是渔业、食品加工和贮藏、水处理、国防和国家储备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换取外汇的重要出口产品。利用盐水溶液冰点降低的原理,盐还可用来溶化道路上的冰雪,减少交通事故。盐又是合成革、人造纤维、塑料、农药等行业的基本原料。据统计,工业和农业中应用的盐及其衍生物约有15000种之多。以盐做催化剂的新用途是盐和开发新能源相结合。而盐化工也逐渐向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领域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盐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新的用途将不断出现,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将不断增大,盐化工产业具备如此广阔的盐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石油、天然气并驾齐驱的项目引擎之一。

1.2 我国盐资源概况

1.2.1 盐的分类在我国,根据来源和生产方法可分为三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井矿盐”,我国井矿盐工艺以钻井水溶汲取卤水,进而真空蒸发结晶生产高品质盐为主,因此又称“真空盐”。

按照产品形式又分为固体盐和液体盐,我国以固体盐为主,液体盐主要指汲取的天然地下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矿床而得到的卤水,目前我国液体盐的比例不足10%,但国外发达国家较高,如美国达到51%。

1.2.2资源分布我国1995年探明盐矿储量3824亿吨,资源量在6.2万亿吨以上。我国盐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盐的品种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其中海盐约占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0%,井盐+湖盐+岩盐约占30%n基本分布状况是:东部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

1.3 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产业链基本上是“卤盐两碱精细化工”,其产品可谓枝繁叶茂。在纯碱、烧喊、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就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例如有机氯系列的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胶、ADC发泡剂,无机氯系列的氯化铵、氯酸盐,氢气系列的双氧水、催化加氢精细化工产品等。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是: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

2 盐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我国盐化工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逐渐壮大。2007年,中盐公司已在湖南、山西、新疆、江西等地建立了盐化工企业,各省纷纷将盐化工的项目列入到“十一五”规划中。随着盐化工企业规模不断的壮大,其面临的污染的形势也越发的严竣。

我国工业总体上的污染较为严重,各种废弃物逐年增加。盐化工企业能源资源的消耗高且污染物种类多。

盐田制盐的过程中,海水纳入、制卤等一系列工序的渗漏现象严重。同时会影响地下水水质,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盐对于设备以及构筑物有腐蚀与磨损,原盐长时间的堆存易在盐堆的表面及堆底产生结块,特别是真空盐与洗盐的堆存结块更加严重。

盐矿的开采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盐矿钻井水采法,在其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是造成水污染和环境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不合理大面积的开采盐矿,会使地面沉陷而冒卤,使得地面建筑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井矿盐生产的过程带来的污染问题主要有:第一是原料中的卤水的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未回收的化学品:第二是在蒸发的终止过程排放出来的有多种有毒化学成分的母液;第三是在生产过程和为了保证生产正常的运行而对于系统进行恢复性的作业所排出的废水。

在原盐加工业过程中,各个制碱厂选的原盐不一样,这样就使得盐泥也不相同。在国外多数的氯碱的企业选用较为优质盐或者洗涤盐做为原料,这样就使得产生的盐混比较的少,可以作为钙塑的添加剂,同时也可以做为钙镁肥料、水泥的生产原料等。现在氯碱行业所产生的废渣主要分为:炉渣、粉煤灰、钡渣、盐泥及化工废渣等。

3 盐化工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应对策

一般企业认为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种单纯的支出。然而环境成本管理不但能够带来经济方面的效益,更能够创造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只有全方位的去分析企业环境管理所带来的各种效益,才能够把环境成本管理的工作做的更好。

3.1 从经济效益上分析

经济效益指的是盐化工业在通过环境治理与保护,降低成本,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价 值。按目前经济效益是否能够以货币来量化,可以将经济效益分之为直接经济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

3.1.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目前能够直接用于货币量化的效益。然而盐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都一样,环境成本管理的驱动力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这些经济效益,不仅包括了伴随企业环保带来的资源、节约的能源成本,排污费,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的收入,企业开发设计的环保产品收八,环境保护的低利率贷款利息率,境诉讼的赔偿金的减免,政府补贴等等方面,以增加公司价值和企业利润为标志。而且这些效益都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紧密的相关在一起关系,既可作为环境方面成本支出的抵减数来进行分析;甚至可作为企业环境收入方面的增加。

3.1.2 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1) 可以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如果盐化工企业能够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威本管理体系,并且实施IsO 14000认证,就能有效的避免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增强盐化工产品的国际的竞争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可以降低环境风险。企业利益与环境风险的关系倍受关注。保险机构经过多次因环境灾难而导致的巨额赔偿之后,保险机构在制定保险政策时则把企业的环境风险列入了重要的考虑因素。

3.2 环境效益分析

盐化工企业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工艺废气、氯碱工业排出的大量的废水、锅炉窑炉尾气燃烧废气、氯化氢、有机氯化物及氨氧化物削减量等等。苦卤排放的降低对于土质的破坏的减轻等;盐泥的排放量减少;上面所提及到废弃物的减少都可以改善环境,而且可以达到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盐化工产业公司环境。

3.3 社会效益分析

盐化工企业环境管理的社会效益一般包括顾客对于产品的环境影响满意度,环境纠纷的数量的减少,媒体的关注程度及社区的影响力等。好的环境形象,是可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及媒体对于企业的好评,随后消费者也更加吉睐环境管理好的公司的产品以及服务。将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4 结语

目前由于盐化工行业的工艺流程、生产技术方案繁杂多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成分较多。而且数量较大。随着环境相关法规的日渐完善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一断的增强,盐化工产业作为一个易污染的行业,其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所以盐化工业从环境方面的影响来进行评价,并且总结相关的理论体系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伟雄.我国盐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J].化工科技市场,2005.(8)

篇(7)

今年,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共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少农田遭受水灾,但最终收入损失不太多,因为社里2800多亩地中有1900多亩都买了保险。“特别是绝收的那400亩地都在保险内,社员心里松了一口气。”理事长吴叶胜说,保险公司已经查勘了,会补回一部分损失。今年收入肯定会少一些,但不影响明年生产,“争取明年所有农田都上保险”。

像吴叶胜一样在大灾之年从农业保险受益的农户不是个案。在今年南方洪水灾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业保险成了政府和农民之间救灾减损的重要屏障,遇灾找保险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农险救灾减损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在于覆盖面逐渐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在东北一些县市,一亩水稻的最高保障已达1000元,基本达到生产成本,南方部分省份的小麦保险保障也在逐步提高。此外,在农业保险发挥作用过程中,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凸显。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在这里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约2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60亿元左右,财政补贴资金放大效应32倍。今年省财政还专门拿出1亿元,为28个贫困县开展巨灾指数保险。

不仅黑龙江,在发展政策性农险过程中,安徽、江西等地的财政杠杆作用也愈加凸显。近年来,安徽农业保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补贴险种已经从最初的不足10余种增加到近60种。江西省财政已经连续10年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费补贴预算从最初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亿元。

不过,随着农民参保意识增强,农险业务量逐渐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地方财力不足、经办公司承载能力弱等不利因素成为农险继续提标扩面的新挑战。

地方财力不足无力配套

笔者在各地调查中发现,保险赔付金额偏低成为受访农户反映的主要问题,持此观点的占73.3%。而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地方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广东省信宜市东镇镇英地坡村村民吴盛龙已经养了8年猪,今年养了200多头,其中母猪30多头。前段时间被大水冲走了110多头猪,近200平方米的猪舍全被冲垮了。这次损失20万元左右,但保险公司只赔付了两万元,赔的比例还是太少。“重建猪舍每平方米要花费350元,现在正发愁。”

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笔者在东北一些粮食主产县市采访了解到,有的县市财政收入才两亿元,想要继续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有心无力”。江西等地一些干部介绍,由于农险品种大幅增加,基层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市、大县的财政配套压力也随之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因配套压力缺少积极性。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厚武等介绍,包括蔬菜保险在内的一些新险种大都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由省级、县级财政配套,对于不少农业大县来说,财政压力很大。地方财力有限,不少县市连传统保险都配套不齐,更无力配套价格保险,“都是吃饭财政,粥还没喝饱,咋能想着吃馒头”!

当前,由于财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拖欠保险公司保费。东北一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有的县甚至连续拖欠好几年,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积极性。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拖欠该公司保费的情况比较常见,往往是年初应交的保费拖到年底给,下半年应交的保费拖到第二年给。

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一个基层县支公司往往最多只有十几个人,面对动辄100多万亩农作物的承保理赔任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不现实的。

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安乡支公司经理王世刚说,公司在湖南省安乡县有10多个人,其中从事农业保险的只有5个人,“下几天暴雨就有人报灾,支公司这几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我们去只能看大户,散户由乡镇村协保员去做,勘灾要实现即时、全覆盖,至少需要200人”。

在江西、广东、黑龙江等地,基层承接能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忽视。黑龙江省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3S技术应用和影像系统上线,基层农险人员验标、地号标注、影像资料留存工作量大,与目前的人员配备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方的农险承保户次绝对数量大,人手不足,业务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合规风险隐患。

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局粮油处处长杨闲冬说,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保险经办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难以称职地履行承办主体职责。虚假土地流转协议、清单等资料屡见不鲜,保险腐败有了可乘之机。

市场需求条块分割制约保险公司经营

有保险公司反映,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负责人说,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适度竞争,有利于促M经办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这已成为共识。但太多也不利,特别是在农险发展初期,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风险分散。黑龙江省某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

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广东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说,广东能繁母猪保险基本只有一家公司能做,这是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时,有关部门专门发文确定的,至今未废除,其他保险公司很难参与进去。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负责人说,公司从2007年开办能繁母猪保险,总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目前已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以应对,争取达到盈亏平衡。广东能繁母猪总量有限,多家保险主体一起参与可能导致无序竞争,更不利于风险控制,会加剧经营亏损,最终把这个市场做砸了,不利于能繁母猪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和挑战,部分地方干群建议,要针对不同性质农产品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引入竞争,促进农业保险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不同农产品属性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战略性和地方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层级。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粮食、油料、糖料列入家战略农产品类别,保费补贴由国家财政承担大部分,省级财政承担小部分,免除市县政府的财政配套。对大宗作物保险,各级财政都加大补贴力度,做到应保尽保。

进一步完善保费补贴制度。人保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沈国良等人介绍,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财政弱省,省内大部分县(市、区)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或无法承担过多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瓶颈。为此,他建议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县(市、区)和农民自付保费承担比例,以调动县(市、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投保积极性,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应。

二是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健全农险市场体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有关人士建议,将基层网络体系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基础性条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逐步提高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能力,包括人力物力投入。

三是完善基层保险协办员制度,确保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备。一些地方干部建议,在明确单位农田内保险公司经办人员数量和承办能力同时,完善基层协办员备案制度。并明确资金待遇和责任要求,权责统一,确保遇到灾情查勘理赔时,协办员能够认真辅助开展保险业务。出现问题严厉追责。

篇(8)

一、泸西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一)财政收支情况

1.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县财税部门凝心聚力、积极应对,强化各阶段经济运行质量分析,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和税收管控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力度,突出财政收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效能化,确保财政收入在减收因素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仍能圆满完成增收任务,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2.加大了财源培植力度。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理念,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全县重点项目的稳步实施,不断强化财源建设,有效缓解了我县财源结构单一的局面。

3.突出了民生支出重点。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二)财政改革发展情况

1.财政监督有的放矢。一是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合理,促进部门预算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和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二是国库管理进一步规范透明,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三是切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诸多预算单位资金进行全面逐项清理,并取得成效。

2.财税改革平稳发展。一是继续推进和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改革前后的衔接工作;二是摸清全县公务用车数量及具体使用情况,为公务用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推进PPP模式的运用,对到期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债券置换,有效提高了政府信用,切实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保障财政工作平稳运行;四是运用好社会资本,创新融资平台。认真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新型融资模式,建立社会资本、银行和政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平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二、财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形成财力不足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法定支出、民生支出等逐年大幅增加,加上由于现行财政体制中县级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县级事权多而财权小等问题,致使县级财政仅能保障工资的正常发放和低水平的运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严重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形成支出压力

一是资金有限且投向分散,整体效益不高,财政收入的增加远滞后于支出规模的扩张,县级财政资金在应付了人头经费、行政办公支出后,面对方方面面的资金需求常常是捉襟见肘;二是经费紧缺与资金闲置现象并存,难以充分有效利用。县级政府事权、财权自主度受限,上级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一统而就,县级财政按照要求安排预算资金,但有时鉴于自身情况,没有实际支出需求或不愿支出,而有需要的领域却无资金可安排。

(三)干部职工思想麻痹,造成纪律松弛

部分同志在工作上的懈怠情绪难免影响到他人,导致年轻的干部不愿干,年老的干部心理不平衡,既让业务工作出现了断层,又破坏了干事创业的风气,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建设。

三、破解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财政手段,加强财源建设

1.加大创新金融服务力度。继续以信贷资金为主要来源,充分利用银行的资源来支援建设,增加资金融合总量,以此解决政府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尽可能整合融资平台,做大做强一两个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来直接发行股票或债券,实现我县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零的突破。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一是统筹整合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实施产业示范带动,重点支持一批扶贫产业示范项目建设;二是按照尊重市场不越位、部门联动不错位、社会扶助不缺位的原则,把易地搬迁与农村危改、产业扶持相结合,统筹整合扶贫专项、农村危房改造、水库移民、美丽乡村等资金,搭建“易地搬迁”平台,确保搬迁群体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三是统筹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资金,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保证资金存量不减少,增量倾斜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1]

3、加大土地出让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土地出让方式和政策,进一步研究土地出让年限和方式等问题,建立土地“年租制”,完善土地收益基金制度,为未来政府发展留有余地,避免“寅吃卯粮”现象。

4、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一是大力发展我县的信息、咨询、法律、中介、星级酒店等行业,使其为泸西创造税源;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泸西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三是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造源源不断的税收。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财力上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多引户、多引项目,着力招大、引强,选优项目。对已引进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兑现财税优惠政策。全心做好引进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到让利引进、放水养鱼、引水蓄源,尽快促进引进项目成为我县的新兴财源。

(二)打破传统观念,科学谋划财政收入

一是继续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比重,解决地方政府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大、地方配套投资困难等造成的有财力、没有财权的问题;二是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克服财政收入速度传统理念,做到财政收入有质量并持续提升;三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注重效益和质量,财政收入预期增长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四是要“五源齐抓”,针对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特点,分门别类地采取针对性的细化措施,围绕税源、费源、利源、资源、外源五大收入渠道,促进财政收入工作组织程度的精细化;五是要“协税护税”。通过工作重心下移、构筑协护税网络,运用政策机制等方法和手段,调动乡镇和社会力量,促进各类税源、财源加快转化为现实收入,提高中小税源的征管意识和成效。[2]

(三)创新干部管理,着力提升队伍素质

一是在学习认识上抓提高,不断加强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水平、增进修养的重要途径;二是在团队精神上抓完善,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团队精神建设,自觉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组织;三是在激励机制上抓管理,完善财政干部流动机制和考核奖惩办法,定期对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进行轮岗、交流,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作者单位为泸西县财政局)

篇(9)

新干县奖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

郧西县四项举措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东营市多措并举支持生态体系建设

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浅谈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票据管理

浅析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有关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调查

漯河市强化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

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问题的探讨

高安市财政局积极服务水利建设

长福镇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流转

中国包容性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

美丽乡村建设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安徽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及财政对策研究

竹山县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思考

重庆江津区积极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推行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

农网改造下半年435亿投资待启动

支持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农业部强化蔬菜水果茶叶用药监管

农业部公布通用类农机最高补贴额

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关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思考

北京市财政支持水务资金收支情况分析

从政策机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财政部农业司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

构筑财政保障机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关于加快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探讨

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机制的思考

甘肃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浅谈县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承德市全方位立体进行扶贫攻坚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

新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与建议

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

不断丰富补贴内容加大反哺农业力度

加强县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发展

创新循环基金改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西部经济增速今后几年将保持10%以上

篇(10)

引言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了超级商业的载体,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区块链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维护着数据的安全、传递数据的价值、建立诚信的机制,还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支撑,全面认识区块链并发掘优势加以利用是发展智慧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趋势。

1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1.1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传统的农业大量的投入资源、投入化肥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大数据作为新型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和互联网相结合,像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加速了发展,人工智能也可以进一步改善生产力,所以发展智慧农业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深入的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1.2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国家“十三五”的规划曾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农业,2016年也曾有文件提出要大力的推进“互联网+”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去推动农业改造升级,发展智慧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1.3实现农业精细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可形成通过科技技术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助于农作物高效、绿色生长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保持生态环境。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更加详细地掌握天气环境变化、市场供需信息、高新农业技术等,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作物整体种植计划,同时对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有效预防与规避,提升整体种植效益。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来进行时间、地域的规划,起到减少劳动资源消耗、提升土地使用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种植户自身的竞争力与种植效率,进而实现农业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智慧农业的高效与精细特点,可施行绿色种植方案,将生态保护与健康发展相融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施放农药等,提高农业废物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产品绿色发展[1]。

25G时代对改善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帮助

2.1使农业互联网更加智能化

很多做农业的人都了解智能农业物联网并且从中获得利益,例如: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设置蔬菜大棚,对大棚的种植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判断出施肥时间、除虫时间然后实施相应的措施,5G时代的到来可以降低物联网建设的成本,并且由于5G的速度很快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使得农业互联网更加科学、准确、智能化。

2.2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农业管理是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与5G相结合将给使用者带来加便捷、高效、智能的使用体验。例如,建设智慧农业大棚,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可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并通过5G网络实现实时进行云平台智能上传、备份、分析后,快速给出最终分析结果并进行种植预测,同时还可连接大棚的通风系统、灌溉系统等,实行完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所以5G时代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2.3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依据5G更加快速、精准的特性,可对更加宽广的区域进行高精度管理,并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技术。不仅仅可以将不同区域的土壤、日照、降水、种植等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反馈,高速处理这些信息实时为种植户进行预测与计划,还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技术针对性升级与更新,使种植户掌握的高端种植技术更加适宜于自身的种植区域。另外,消费者也可通过5G网络实时对种植过程进行参观,也可让种植户方便借鉴相关经验,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2.4使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

我国社会是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同样在农业劳动人员中老龄人务农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为不足,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因此,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帮助改变这一现状,例如,通过5G技术,实现智能人工进行日常农作劳动,种植人员进行实时远程操控、提前制定种植计划,再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动灌溉等,实现更大面积的管理并提高效率,使得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2]。

35G区块链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3.15G区块链+农业大数据

区块链是由数据区块通过签名密码、时间戳等机制进行区块链条式组合,进而构成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因此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5G区块链,扩大区块链容量,同时利用区块链特有的不可篡改、全历史、强背书的数据存储性质,而使得数据特工这的合法权益与私密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改善传统数据的数据复杂、结构复杂、周期长等特性,将5G区块链与农业大数据联合应用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3.2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物联网

将5G区块链大数据与农业互联网相融合,会让物联网需求更加多样化,远比目前更加低功耗、快速、准确的小型化农用传感器将随着整体5G发展而广泛运用,物联网的信息量与设备应用率将会更高,为整体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3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金融

在金融领域中区块链的应用已经较为深入,因此,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金融中可借鉴金融行业成功经验,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适宜调整,来达到提升信誉与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例如,传统农业金融领域中申请农业贷款,需要银行、中介机构等进行核实信息、提交信用证明等工作,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而应用5G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农业贷款机构直接通过调取区块链中的真实数据信息,即可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

3.4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保险

由于我国土地广袤,涵盖较多的自然环境类型,同时还是农业经济大国,因此种植户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对于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将造成巨大、直接的损失。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至关重要。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保险之中利用区块链特点,保证保险相关的数据真实性,再综合大数据中所记录的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灾损评估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实现农业保险评估、调查、定损、理赔等程序的公正与合理。

3.5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

目前的云计算依旧具有一定的中心化特征,因此将5G区块链技术与之有效结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将过去的云计算模式转化为云分布计算模式,让农业领域中大量的碎片数据与资源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优化,提升农业分散数据的高效利用。同时,这种技术还可合理保护数据上传与利用、进行交易等过程中参与者的利益与权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65G区块链大数据+质量追溯

篇(11)

一要推进煤炭及煤化工产业提质增效。按照大型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煤炭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大力发展煤炭洗选产业,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推进重点煤矿提质扩能,加快煤炭铁运及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筑强大的煤炭运输网络。扩大煤制油生产规模,发展煤制天然气,构建总量较大、技术先进、环保节能、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煤化工体系。继续实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新街矿区建设,按照资源开采节约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运行信息化、经营管理精细化、企业运作规范化、煤炭生产清洁化的“六化”要求,将新街矿区建设为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型矿区。

二要推进非煤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拓展阿镇现代装备制造业项目区服务范围,发展壮大大型煤机制造项目,完善煤机成套装备制造和维修产业,打造高、精、尖、专的煤机生产维修基地。依托鄂尔多斯江苏工业园区,加强与圣圆煤化工基地的产业衔接,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环保设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在加快兰海矿用自卸车、中通国华产业园、兆德光伏光电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类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项目,增强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带动力。

三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蒙古源流等“五大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印刷包装等文化业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构建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带、西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带、城市工业文化旅游带。通过“五园三带”建设,带动民族特色食品、特色纪念品加工企业发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将伊旗打造为民族文化影视基地和旅游观光胜地。

四要推进现代服务业高层次宽领域发展。一是做大生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以阿康及札萨克两大综合物流园区、以建材市场等专业化物流基地为主结点、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为子结点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旗内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二是提升生活业层次。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大型商场建设,规划布局具有鲜明经营特色和较大影响的特色商业街区,提高商业文化水平和商贸集聚能力。大力发展高档酒店业、休闲娱乐业。积极培育和扶持家政、社区、养老和家庭用品配送等服务业。

五要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集中打造阿镇、红庆河、札萨克三个镇的设施农业园区,将其发展成为城市核心区的绿色无公害“菜篮子”基地。加大对农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农牧民把土地承包或租赁给有实力的公司和个人,打造农牧业现代化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完善城市规划,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要打造宜居名城。站在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高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城市规划和建设。从源头上实现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集聚吸纳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城区供热管网、配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完成城区主要交通干线拓宽改造任务,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的高标准快速道路建设,促进人口向城市核心区集中。

二要打造人文名城。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保护民族历史文化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保护好秦直道和朱开沟文化遗址,精心打造活佛府、英雄公园等一批展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特别是要通过王府广场的建设,使旧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

三要打造生态名城。加大绿色景观与水系建设力度,全面完成东西红海子、掌岗图、英雄三大公园和索伦敖包、鄂尔多斯本土植物园、红石岛三个特色公园的建设,完成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建设任务,核心区城市绿地率要达到40%以上。立足阿镇“三河两湖”自然条件,实施柳沟河、掌岗图河引水入城工程和东西红海子注水工程,建设天蓝、水碧、城绿、景美的绿色生态城市。

四要打造创业名城。加快扶持城市核心区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人气、汇聚商气,全力打造集科研开发、企业孵化、现代办公于一体,高端人才汇聚、先进技术聚集、高新企业密布的现代化创业名城。对进驻核心区的星级酒店、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打造现代化创业之城。

五要打造文明名城。围绕建设“智慧伊金霍洛”,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数字城管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推广“市民卡”,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细化城市管理标准,全面加强城市亮化、裸地治理、牌匾改造等工作。加强住宅小区环境整治,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理顺各部门职责,形成城市管理数字化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把阿镇以外的各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整洁美观、功能齐全、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的现代化小城镇。推进嘎查村整合,优化村庄布局,综合运用产业转移、教育转移、生态转移等多种办法,用五年时间将禁止发展区有转移意向的农牧民全部转移,梯度推进工矿区整体退出。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口转移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同城待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筑立体交通网络,有效破解水资源制约,全面提升电力保障和输送能力。

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名优教师、专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引进机制,形成优秀教育人才集聚地;逐步提高基层教师待遇,稳定基层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我旗建成全国幼儿教育先进旗、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旗,打造自治区级优质高中和重点职业高中。

二要全面提高就业水平。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第三产业、现代农牧业和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等措施,促进不同群体充分就业,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加强政企合作,整合培训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新型工业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牧业现代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适应服务业优质化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

三要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土地产权、经营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以转包、租赁、联营等形式,依法流转集体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建立农村牧区草牧场使用权证、林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抵押担保贷款机制,发展壮大村镇银行、农牧区小额贷款公司和农牧业投资担保公司,支持农村牧区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农牧民融资难问题。引导城镇居民提高投资理财水平,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兴办实业、投资金融产品等途径实现财产增值收益。

四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医保水平。建立和完善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补充医疗保险为辅,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实现新农合即时结报。加大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力度,探索实行农牧区居民日常医疗救护制度。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数字医疗”建设进程。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师队伍。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建立特色专科医院。构建起“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嘎查,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五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教育、法律、住房等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失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社保基金支付能力和待遇水平。在现有基础上,逐年上调老年人生活补贴和高龄津贴标准,全面完善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稳步推进综合福利中心、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基本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养老需求。建设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使残疾人生活水平高于全旗居民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