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0 14:58: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篇(1)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对抽象化的各种知识进行直观性分析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学大多需要学生能有三维空间的想象,要把整个世界的地理构型等全部记忆清楚,这就需要老师借助科学的手段使这些知识更加直观性。现代社会,科学很发达,随着PPT、视频动画等软件在教学中的逐渐应用,老师很容易将复杂的、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视频三维教学或者是动画演示,使教学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可是现如今高中地理教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

一、现今高中地理教学遇见的问题

1.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

一些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不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高中地理,老师只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比如:在进行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分析教学时,老师就只讲解哪些地方是平原等,并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个对平原、高原、盆地的基本区分点,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应试等危害很大。老师只简单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遇见对于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概而过,那么学生只单纯记忆并不理解,这样的地理课堂没有任何意义。

2.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不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老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只是将复杂的课本知识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探索可以怎样更好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反问,举一反三,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明白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思想产生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高中地理知识很复杂,比如:各地的地形气候等的区分,一些老师是列好表格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很差,仍然将知识表达得很复杂,很难懂。在进行地球经纬度、经纬线教学时,拿一个地球仪进行教学就可以了,可是多数老师仍要在黑板上板书画一个地球的侧面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太抽象,不能让学生在实体模型上获取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高中地理直观教学措施

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性教学。

无论是地球的运转规律还是地球各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都需要老师将知识具体化。更何况,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多媒体设备教学已经在学校里得到应用,老师不能只应用旧式的板书的教学方式,将要所讲的教学知识以幻灯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随着地球自转,各个地球的大洲甚至更加细致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将地球利用动画的方式制成一个实体自转模型,将各地的气候变化规律等知识绘制在模型上,结合动画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所学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同时,这样做使高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化,老师授课相对变得轻松。

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不仅符合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的理念,更为老师和学生解决了高中地理知识难教、难学的困境,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习的一种方法。

2.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更具直观性。

教育来源于生活,老师只有将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东西进行教学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观地使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高中地理知识,比如:当学生去旅游的时候,会到不同的地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方的一些地理知识。如果学生到了云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体会云南多种不同的气候,将各种气候的特点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获得高中地理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老师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老师在进行授课准备时,一定要将所教学高中地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融入备课中。

3.高中地理课后作业巩固注重直观性。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尤其是高中地理这门知识复杂难记忆的学科,所以,老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得更加注重直观性,而不是那种默写知识点等旧的方式。高中地理课后作业需要老师精心准备。比如:老师在教授地球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时,除了要在课上进行细致教学外,还应该布置比较注重直观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之后买一个地球仪,在重要的经纬线上做标注,拍照发到班里的公众邮箱,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简单,学生还愿意做,既达到了巩固高中地理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直观性教学很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在教学质量上还是在学生的听课效率上,都很受大众关注。高中地理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进行直观性教学的应用非常重要。将高中地理知识化繁就简,将抽象的高中地理知识借助实物或者是多媒体设备具体化,更加直观性地教学是每一个老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索的任务和目标,需要每一位老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教学;记忆术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讲授新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使得学生终生难忘从而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中一般运用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具体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来提高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术就是指运用恰当合理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运用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法等方法来加强地理知识、地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和运用。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定明确的路线,在这条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高中地理中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位置、地球公转自转情况、地方时计算、地球内部结构、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洋流、气压带、风带、自然地理环境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2.缩简和编歌诀

缩简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就可编成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渝琼川台北上天,蒙藏云贵青陕甘。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老师和学生动脑筋创造出印象深刻的东西;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3.象形记忆法

象形记忆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和事物想象成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见到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借助形象思维增强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图形时就可以用到此方法:亚洲大陆及南部的岛屿形似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欧洲支离破碎,活像伸向大西洋的鳄鱼;非洲大陆犹如手帕;大洋洲像骑马用的马鞍或一个“凹”字;南极大陆像一只长嘴驼鸟;南美洲像一只未点燃的火炬;北美洲像一只奔跑的宠物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时,才不会发生记忆的混淆。比较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教师乐于适应,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和昼夜情况的判断总结为:夏至、北回(北回归线)、北极极昼;冬至、南回(南回归线)、南极极昼;二分赤道昼夜分。

二、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做笔记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课讲到重要知识时要讲慢一点,这样学生才能将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第二,对复杂的主题材料该重复的需要多重复两次,学生在听讲中就会自觉地重视从而做好笔记。第三,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要能呈现笔记的线索,不能在黑板上到处乱写乱画,地理课虽然地图、画图较多,但在黑板上仍然要能体现做笔记的线索便于学生观看。记笔记时提醒学生不要记得密密麻麻,需要留有一定的空地,除了正文笔记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三、提问作为精细加工策略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实践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提问的技巧能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提问内容要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在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什么时候地面温度最高?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都迎刃而解了。

四、生成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3)

1.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就是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微课也如此。对于制作微课的人员,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课堂上只要有一网的电脑,便可下载微课视频,可以实现移动性教学。

2.视频容量低,设备兼容性强

基于视频的大小来看,微课的视频是不到正常视频的二分之一,从视频的格式看微课的视频是基于大众软件进行播放的,比如,手机、电脑等设备都支持在线观看。

3.用时短,局域针对性

微课的教?W视频通常在十分钟以内,最长的都不会高于十分钟。传统的课堂一般是四十分钟左右,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内容也不够精练。微课的时间不仅短,而且效率要大于传统的课件。因为制作微课的制作者都是依据国家有关专家或是有经验的教师划出的重点问题,进行着重剖析,针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或是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微课的主要就是针对性强,节省课堂时间。

二、微课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微课应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紧密相连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规划与课程难易进行制作微课,课前预习的部分、课堂进行讲解的部分、课后进行复习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制作微课的方式,为高中地理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强的高中生安排一些有关地理扩展题的微课。在每一个微课之中,强化主体,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的情况。高中地理微课的主题应该根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或是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题目。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时,应该基于教学目的与学生需要这两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可以基于地球为微课的主体,将其相关的天体进行阐述、恒星的特点、天体系统等重要知识点应用到微课的制作中,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

2.微课的类型要多样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依据不同知识点制作微课,微课的种类是众多的,有讨论类、教授类、演示类等,使其形式更加多样的,具有极强的趣味与完整性。在构架微课的平台与食品时要确保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适应运用电脑在线观看或在手机设备等渠道对微课进行充分运用,将移动学习真正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制作微课的知识点也要具备多样化的特点,要将动态与静态的知识点有效融合,避免微课内容枯燥无味,适当加一些图片,使微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中地理知识点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模型的构造与组成的微课,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自然规律以及天体构造等。

篇(4)

地理作为文理兼修的学科,一直被认为是难学、难考的学科。特别是在必修1教学中,学生对地理划入文科,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学生表示,地理怎么是教一套、考一套?作为地理教学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到,在地理教材中,有必要在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中添加解题例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呼唤教材中添加行之有效的教学例题

众所周知,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科书,一直都按“原理――例题――练习”的体例进行编写,学生按例题分析步骤,完成练习同时形成解题思维,进一步把知识迁移到测试中。就是说,学生在使用这些科目的教科书时,就能把书中教授的原理、定律,通过例题演练,获得进一步的认知。而地理教科书,从旧教材开始,就大量地使用文字对地理原理、规律做不厌其烦的论述,并配图,同时强调掌握读图技能。地理各类等级测试,从以往必考教材内容填空,到删除填空题,再到目前明确强调不考各版本教材出现过的案例。可见,地理的教和考模式,越来越向理科靠拢,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说,要求学生在缺失地理例题的情况下,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原理,并直接迁移到各种测试中。难怪有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比物理还难。设想一下,如果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可以进一步阐明地理原理、规律的例题,就像在课文与练习之间搭建了一个梯子一样,完善了学生的思维及转换的环节,有力地把新课标要求的原理、规律与课后的各类练习、测试联系起来,大幅度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可见,在地理教科书中添加适用例题势在必行。

二、必修1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1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在必修1的教学中,几个例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地理技能明显得到提高。案例如下:

1.黄赤交角问题的例题

例题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数码①和②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

① 。

(2)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 23°26′ 。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4)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G点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 等长 。

对于本题的教学,关键在于掌握两组垂直关系:地轴垂直赤道平面,晨昏线垂直黄道平面。同时,通过展开空间想象,对晨昏线进行定位,这是一道相当优质实用的例题。完成本题后可进入下一例题。

2.地球运动的相关例题

例题2.下图是阳光照射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上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3)a、b、c、d四点分别表示地平线上某一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d点。

本题关键考查上一例题的掌握,是否清楚了地轴与赤道的关系?是否清楚了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通过逐步解题,还可以揭示,黄赤交角变化会引起怎样的变化。这道练习题可编入课后习题。

按照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标准,必修1课程涵盖的地理规律、原理相当多,涉及代数运算、立体几何的内容也很多。因此,必修1教材以下章节应添加例题讲解。《行星地球》:黄赤交角、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等。《地球上的大气》:热力环流、天气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识别等。《地球上的水》:河流流量变化图的解读、洋流性质判断等。《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地貌图的解读等。

三、必修2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2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工业按成本进行区位选择的例题。

某企业打算在广东省开办一间生产工厂,他们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张各地区生产成本比较表(下表)。分析并完成1,2题。

1.该企业厂址应选择( C )

A.①B.②C.③D.④

2.该企业属于( B )

A.市场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劳力指向型

通过学习第1题,学生掌握了计算总成本确定工厂选址的方法。通过第2题,学生真正理解,越靠近哪一类要素,就可推断该要素就是主导因素,这是因为利润受运输成本的影响。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上题是必做例题。

必修2的教学以人文地理理论为主,难理解的知识不多,因此,在教材中添加的例题不多。在人口、农业、工业等这些重点章节适当添加例题即可。

四、必修3中的某重要问题的解决及在必修3中添加例题的设想

产业转移的例题。下图为“世界工业转移(局部)图”,读图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图中工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从美国到 日本 (国家)。

(2)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主要向 中国东部沿海 地区转移。

这个例题的考查目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地点,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东部沿海积累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并在我国有向中部、西部迁移之势。因此通过例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是必教例题。

必修3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最难的是学生对初中学过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遗忘程度高,因此在添加相关例题的时候,配区域图非常必要。同必修2一样,本册也不需要添加过多例题。

五、使用有针对性的例题促进教学成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感到,新教材的编写更为实用,但不足的是篇章结构不够完善,必须在教学中添加各种旧教材及最新的地理知识。如,新教材中所有“活动”,学生用书上都没有答案,教师用书也不是每题都有答案,这样的编排,比较适合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使用,而对于初次接触的新生而言,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产生学习障碍。

如果教材中添加了有明确的思维过程和明确答案的地理例题,就能帮助学生及时回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掌握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信心,在缩短学习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此外,由于高中地理的授课课时缩短到每周2课时,课时明显不足。只有通过习题演练,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添加例题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授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领会新课程改革主旨,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脉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见,使地理例题堂堂正正地进入教科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同一问题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多元组合教法以提高效率。所以,改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教与学的改变之一。思维导图运用图像和文字形式,通过思维结构将主题要表达的隶属关系及相关层次结构表现出来[1],从而建立起主题、关键词、图像、文字的记忆链[2]。思维导图把散乱的内容分类别、分层次管理,使知识结构更系统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的主要模式

思维导图强调的是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授课,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性[3]。在日常教学中思维导图经常被运用到教学PPT中,常见的思维导图有圆圈图、树状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括号图和桥型图八种主要思维模式[4]。

3.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与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构建能力素养的一种教学工具。这种工具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有序、高效的学习。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规范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存在,进而帮助学生学习。

在课前预学中:因为高中地理学科理论性强,很多内容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掌握,可建议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设计好大体流程,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自主学思路,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可以依着图的流程,带着问题看书、读图,预学。待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或绘制思维导图能力之后,自己画出这样的思维导图,并且不断完善,对于没有理清楚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图上做标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解,提高效率,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无形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章节内容是从整体性角度展示圈层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然后往下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各个要素的特征。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圆圈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整体。往下可用树状图,衍生出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个要素。再下一步,拓展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时,可以把树状图往下展开。如水圈这个要素,水圈即主干,水圈的组成、分类、分布就是树枝,每一项具体内容则是树叶,不断完善补充下去,这一项就很详细,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继续介绍大气时,以大气为树干往下展开,重点分析大气中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判读下一级树枝,每一项具体内容相当于是树叶。这样气候这一项要素就十分清楚。当然要素还有地形地貌、土壤、植被这些,每一要素都像大气与水圈这样展开。这些要素间是平行的关系,同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整体。组成这一线索捋清之后,又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整体圆圈中两侧展开(与构成要素之间是平级关系)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两个特征。整体性有什么,差异性又有什么,逐一分层次展开。最后,各个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可以用桥图把它们联系起来,具体内容可在连线上体现。

这样一个章节的内容就完全体现在一张思维导图上。对于学生来说,各个知识点能汇聚到这一幅图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见解,并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

在课后复习中: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重、难点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还可拓展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说简明高效。

4.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目标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给高中地理教与学注入新思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记忆锻炼和发散思维及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整体性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可多用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提高效率,最终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连飞.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3,7(2):119-122.

篇(6)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从中可以看出地图在我国古代就表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读图、分析图的方法,那么,他们就能更加有效地从图中获取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成功离不开好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图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研究发现,很多地理成绩好的学生不仅很喜欢看图,还有自己的一套看图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具体做法很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无意识读图”训练学生的空间辨识能力;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的读图视野。

二、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1)要让学生了解地图,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及时排除“障碍”;(2)看图要有序,不可杂乱无章,这样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定的“序”;(3)保有图的整体性,如在研究区域地理时,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某点、某线上,而是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图像,进行全面观察,形成立体化的空间印象;(4)用图,学习地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用地图,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用图的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用地图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

分析图,即对图展开积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思维活动达到准确理解图中所传达的信息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分类解析,一般有对同类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和针对普遍中存在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深刻理解地图;指导学生在分析图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关联性;学会用辩证法分析图。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84-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图文并茂到事物的发展演变,再到问题的归纳总结等都可以直观的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运用板图、挂图等已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丰富的时空变化决定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抽象的地理规律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和深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运用信息技术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走向成功、不断进步的持久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观上的新、奇、异刺激,减少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增加参与机会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洋流运动规律”内容时,利用制作的生动、形象且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学习兴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2 运用信息技术可强化地理空间思维

思维活动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基石,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在课堂上如能使学生经常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必然能活跃课堂气氛。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不仅是三维空间,而且还包括时间变化发展,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然后把众多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如:在教授“褶皱和断层”内容时,可用多媒体演示水平状态地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力的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和岩层断裂并沿断层线上下位移的过程,教师边演示边分析。这样,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事项,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

3 运用信息技术可有力地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能容易突破。如教授“锋面系统”这一重难点问题内容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把锋面系统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通过三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

步骤一:分析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性质,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依冷暖气团谁移动为主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步骤二:通过动画演示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各阶段的气温、气压和天气现象。

步骤三:结合我国天气现象让学生分析是由哪种锋面造成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天气与锋面的关系。这样既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使本来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规律,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得以一一化解。

4 运用信息技术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课堂容量,特别是对复习课来说,其容量大的优点更为明显。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普遍过于精简,尤其是活动教学内容和探究性教学内容只重问题提出,相关资料数量不足,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调用相关的,甚至较多的素材补充教学,多媒体快速、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地理复习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归类、总结和综合运用,加上复习课的内容较多,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以合理调配时间,教学内容难以落实。但假如把归类的知识结构、分析的图像、比较的表格,或各种练习题和训练题等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教师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分析、讲解、归纳或堂上训练,复习效果显然优于传统复习课。

5 运用信息技术可促进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

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要技能,运用信息技术对地图教学进行整合,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科学拓展地图的教学内容和空间,不断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动态地图,使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更具有吸引力。

可见,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如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既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也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学,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还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比较法

1.概念比较法

地理知识中有绝大部分的内容均需要靠学生的理解记忆,而其中很多相似的概念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容易发生混淆,因而教师要将这样的知识内容总结到一起,并以更详细的举例说明,将二者或多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具体地阐述清楚,以更方便学生记忆。

例如,在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地方时与区时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知识除了计算上的难点还有理解上的难点,很多学生容易将二者概念混淆起来,从而更加影响其计算的精准性。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示法的形式,将二者具体的体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明确地方时与经线相关,每一条经线上都对应着一个新的地方时,而区时是指每隔15个经度便为一个区时,全球共划分为24个区时。地球上有无数个经线决定了有无数个地方时,而区时则固定只有24个,也就是说在一个时区内会有无数个地方时,但区时只有一个,通过图示法将二者的范围进行了比对分析,学生便将二者具体区分开,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其在运算过程中的精确度。

2.同类比较法

同类比较法在地理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频率较高,受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影响,世界范围内会形成很多自然区域或人文发展状况类似的地区,在对这些有相同之处的区域的地理知识进行讲授时,教师有必要将存在具体相同点的地区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讲解,从而在促使学生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逐渐培养其举一反三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节知识的讲述过程中,我在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农业区位的形成因素与地域类型时,愿意以中国东北的玉米带与美国五大湖区的玉米带综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两个玉米带的分布纬度、适宜生长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在对比过程中,我也会适当地提出“为什么五大湖区玉米带比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带偏南”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如,在引领学生做习题的时候遇见山西煤炭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改革方面的知识时,我会适时地举出《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节中的相关内容,将两个同为以煤炭为主的老工业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学生能更加轻松地解决相关的问题,更有效地实现举一反三。

3.图表比较法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更加直观地向学生阐述某些地理知识,其可以采用图表对比法强化直观教学,当然,新时期图表教学中为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各种生动的图形、图表。

例如,我在必修一《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节的教学实践中,便结合多媒体制作生动的图像课件,通过具体的图像展示冷锋、暖锋以及准静止锋的生成与运动,从而以更生动的形式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二、地理比较法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地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逐渐发现很多内容单纯依靠比较法是很难实现精简讲解的,而是需要教师将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的综合起来以强化比较法作用的发挥。除地理比较法外,还可以应用画图法、归纳法、推理演绎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展开地理教学实践更利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掌握重要的地理知识,促其地理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水的运动》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洋流运动的相关图示,向学生具体阐述不同的因素形成的寒、暖流的运动,同一性质的洋流在不同半球、不同风带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方向的变化等对比内容,使学生在两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下,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可以灵活地运用。

2.注意强化比较后的归纳与分析

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比较法的目的,是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归纳与分析能力,对比只是教学引导的一部分,只有学生通过相关的比对形成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其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而,教师在利用地理对比法开展教学实践后,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与总结,从而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知识认知结构并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区域地理部分教学中,我利用地理比对法对两个工业区形成原因、发展动力与阻碍、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对比分析后,要通过详细的讲解,使学生真正将具体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识框架体系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其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面对与上面两个工业区存在相同点的第三个工业区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将在对前两者进行归纳分析时总结出的内容或结论,成功地应用到对第三个工业区的分析中,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总结

综上,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强化对其的应用探究,从而促使更多具体的对比方法的完善与应用,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教学方法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种变化[J].学周刊,2011,(32).

[2]王艳荣,黄东民.试论比较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1,(13).

[3]鄂焱.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篇(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在我校施行将近一学期。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教学第一线上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在模块教学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合格公民,而不是地理专家。切忌深挖教材,否则的话,事倍功半,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加重学生负担。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第一,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地 理学 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 科学 。新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事物及其演变和分布状况等,通常称之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 规律 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称之为“理”。“地”和“理”是统一的。有的教师认为地理事实“易学易懂”,教学中不予重视,以致学生缺乏对地理事实材料应有的感知;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光讲“地”不讲“理”,教学囿于地理事实的单纯描述和堆砌,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地理事实与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以基本原理统率事实材料,以事实材料印证基本原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关系。知识不同于技能。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在用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时,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属于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逻辑推理,以及绘制图表等,属于技能。知识和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 发展 起来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按《课标》要求:①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事实材料,努力发掘情感、价值教育素材.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③价值教育需要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接受所教的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实施地理新课程要运用 科学 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重视地 理学 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是整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几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4-0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以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等特点,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给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注入了生机。以下就本人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新课程的体会作简要总结。

一、突破时空限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无法使更多地理知识融入课堂。再者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几乎无法实现。比如我在讲授湘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中的西部大开发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容不迫地把西部的地理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矿产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一展示,让学生克服了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的困难,再来解答学生疑问,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在观看有关西部的视频时,自己总结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自主选择完成难、中、易三个不同档次的训练,多媒体课件会给出相应的解析及答案。而我则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发现难点、亮点,在课堂中由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实现了地理新课程中的因材施教。

二、突破虚静限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即使有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虚、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四节《洋流》时,对于 "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个抽象难懂的内容,课本的插图只能从虚静的状态展现,比较枯燥,缺少空间概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则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静态的图和事物变为动态的过程,增强其动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重新着色、闪亮等手段突显世界主要洋流,同时闪烁南北半球洋流流动示意图,显示着南北半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能够实在、动态地感受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容易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又如在介绍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显示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介绍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河口和旧孟津所在的位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点状、线状或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这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有些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制造模拟地理运动现象和过程,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随之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绘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画出晨昏线,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把太阳光束设置成动画,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一目了然,重难点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了地理教学效果。

四、突破地图教学的繁杂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强化地图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多媒体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若干图层,绘制在数幅多媒体幻灯片上,使知识点具体化。例如在讲必修Ⅲ第二单元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节时,可先制作一幅美国轮廓彩色底片,然后分别制作它的地形、气候、河流、美国农业地带的划分等多幅幻灯片,将图和文字分离制成动作有先后的灯片,讲课时根据不同问题的需要可以调出不同内容的幻灯片。如讲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时,可以分别调出地形、气候、河流等幻灯片分别从多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在讲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时,可以调出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划分的空白图,让学生读图提问、填图训练,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美国各农业带的分布位置以及美国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同样,世界上的各个地区和主要国家也可采取此办法制成多媒体幻灯片。这种幻灯片应用面广泛,既可依图讲解、分析,又可按图提问、训练,尤其在对学生读图能力、填图能力训练上功效非凡,从而强化了地图教学的效果。

篇(11)

地理核心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理想。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环境下,按照高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有所侧重,同时又不失偏薄。高中地理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若面面俱到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到烦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解,并且做到明确、清晰。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地理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让他们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地理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式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虽然学生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却很难提高。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好。新形势下,地理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他们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面对提出质疑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 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和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可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各种资源与信息,让学生进行学习。高中地理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来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

地理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地理微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地理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再次,微课程的学习途径要实现多元化,支持互联网线上点击学习,视频格式也要多元化,同时微视频还要尽量有文字说明和字幕解说,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