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0 14:57: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篇(1)

关键词:

翻转课堂;研究生;管理学;可行性分析

一、绪论

当前研究生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①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师在课堂中倾向于向学生灌输高深的理论知识,但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难以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同时,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贴合研究生实际情况的比较少,知识转化能力较弱;②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考核方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育等。研究生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降低了其教学效果[1]。笔者认为,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多变,需要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符合时展的需求。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思路,可以供我们在实践中运用来解决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

翻转课堂,即教师将知识片段化、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中教师对分层知识点的讲解、在课中通过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完成作业以将知识吸收内化、并且在课后学生可利用教学视频来进行复习巩固的一种教学形态[2]。

三、研究生管理学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研究生管理学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管理学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在很多高校中的研究生管理学课程中,很多都是以管理学理论课程为主,实践类课程较少,难以满足高校的研究生教学需求。同时,这些管理学教材版本较陈旧,没有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发展来进行调整。教材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某些管理学教材中所运用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及课程表现。

2、教师教学方法较落后。在很多高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讲授。课堂讲授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简单的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学习。这不利于培养研究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方法落后导致研究生学习自主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3、考核方式单一。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二者采用不同的权重。平时作业所反映出来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限。同时,最终成绩中期末考试分数所占权重较多,部分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而没有得到理想的分数。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四、翻转课堂在研究生管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翻转课堂较适合在研究生管理学教学中翻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之而“红遍大江南北”的翻转课堂,能有效改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前在新媒体上需要学习的课程、视频,学生学习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可以改变传统研究生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教师独自一人的“精彩演讲”和学生们听的“睡意绵绵”的现况。同时,翻转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能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可视性。翻转课堂可以利用新媒体通过视频来进行知识的传递。为实现“翻转”这一目标,教师通过将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让学生能够提前学习。教学视频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可以由教师本人录制,又能够使用其他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者网络上优秀的管理学经典视频资源。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复习,查缺补漏。

3、能丰富教学考核方式。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丰富教学考核的方式。如采用线上考核和课堂上考核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来评分或者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如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来加以考核。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统计软件等来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如数据显示出来的教学视频的点击量,在论坛等新媒体媒介上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活跃程度等,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核。翻转课堂的实施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督促与互助,因此考评环节,可以采用由教师、学生、室友共同评价的方式。翻转课堂有助于形成多方面了解研究生真实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度。

4、可以实现教学安排的翻转性。翻转课堂有助于实现教学安排的翻转。教学安排的翻转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首先,在学生已有管理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某些“热点”或者简单的管理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思考。并在课前对教师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最后,教师在课前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上讨论与互动来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翻转教学课堂符合时展潮流,虽然目前依然处于尝试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生管理学教学是可行的。要想全面、高效地应用于管理学课堂教学仍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其中有着诸多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部门所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高中教学课中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来讲,教学的本质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更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中的知识面进行延伸,从而开发数学学习的新领域。因此,国家推行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教学是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途径。从根本上来说,高中学生在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后对数学知识及各类数学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并对解题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此时如果进行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原有解题思路及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寻求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数学教学是所有理科科目学习的基础,因此,只有学生熟悉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各种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在学习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且对于一道题的解法通常有几种形式。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才能更好地学习。但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解题思路死板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养成了‘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态度,从而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另外,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多数高中都以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为主,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老师通常所传授给学生的并不是数学解题的思路方法,而是一道题完整的解答步骤,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下来说可以了。因此造成了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只变换了一个数字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不得不说,在这种教育体系下,葬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开拓能力。

三、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为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而研发出的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所谓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永不满足的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态度,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它主要是以人们生活学习中所接触的实际事物以及课题项目的设计为主要的教学载体,以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为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的获取书本上无法满足的新知识点,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在研究性课题实践中学习。随着我国高中教学的改革,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实际的高中教学中,并且依照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新大纲》的要求,已经将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高中数学课教学体系中。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学生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以一种研究性的科学办法开展教学内容的,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建设及实施,总结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定。

如在某高中学校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老师通常在课前事先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课前对问题的研究,并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为避免学生在寻找答案时跑偏,老师往往会针对问题给出一个大体的思路,让学生朝着思路进行研究、收集资料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再在课堂中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出准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在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学习能力。首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书本知识点为依据,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

如在学习数列时,针对于递推数列定义不明确的情况,老师就要求学生对此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教授学生如何在等差、等比数列的基础上进行递推数列的转换,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创新思路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不等式一节中,通过对不等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向量的不同求证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通过平行向量的求证方法研究总结出平行向量其他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以及不同向量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三)在习题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形式且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可将研究性学量应用于学生课后的习题练习以及期中期末总自习中。并且针对研究性学习问题答案不单一的情况,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中都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是开放式的,往往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延伸出多种问题,并进行解决。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答案中对逐渐对数学学习充满了乐趣,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可知,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必须首先制定出科学化、完善化、合理化的教学措施,以解决问题为前提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篇(3)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广泛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是指教师设计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学生从探索中学会收集信息、分析问题,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锻炼,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载体是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它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课程和学科教学都存在着差别,一方面,它不是活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活动,因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课程,而且它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如收集资料、选题、调查等,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方式,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的灌输.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地传授数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似懂非懂,死记硬背,教与学都围绕成绩展开,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宗旨,为学习而学习,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出现,对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来说可谓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该模式为学生创立了有助于其发挥主体能动性,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的研究中,独立探索,感受探索过程带来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继续地传授知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独立探索的平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1.重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做任何事的基础,没有兴趣,也就谈不上效率.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入门困难的学科,是一门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学科,因此,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学会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无条件灌输,学生变成被动地接受者,事实上,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做的正是扭转局面、改变现状,为学生设计一种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已有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探索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增添色彩.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完全忽视学生间的合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迫在眉睫.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形象有趣、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小游戏或任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助, 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问题是一切活动的起源,有问题,才有交流,才能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地传授问题和答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中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情境是共存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存在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与问题相结合.学生为解决问题,就会调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真正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把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实施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设计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情景;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对问题的敏感度,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当前研究性教学在国内外大学中得以深入展开,且已取得明显成效。从研究性教学在课程中的实施来看,研究性教学主要集中于工科类课程当中,且主要以开放实验室、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等形式来进行。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在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这类研究和实践显得较为薄弱。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后,笔者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地位日益边缘化。《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以后开设其他专业课奠定经济学基础理论。然而,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大量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地位日益边缘化。诚如邱海平所指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已经是严重下降了,甚至是过度下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了,并且仍然处在进一步被边缘化之中。《政治经济学》不再纯粹是一门学术课程,更多的成为了一门意识形态课程。大部分高校不断减少《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课时,甚至部分高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剔除了《政治经济学》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陷入了“上面重视、基层轻视”“表面重视、实质轻视”的困境。2、课程内容的现实解释力趋弱。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灭亡并且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经济规律。然而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但没有灭亡反而不断发展,与此相反,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经济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如何正确回答当今的经济社会实践是政治经济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要稳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一方面需要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化、应用化、数学化和学派化,必须坚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在高等院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尝试

1、教学内容的取舍政治经济学是以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运动规律、表现形式及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从教学目标来看,要求学生能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与问题。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程恩富教授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蒋学模教授主编的新版《政治经济学教材》、卫兴华、张宇撰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逢锦聚教授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刘树成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等。这些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上述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是研究型大学编写的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使用,存在层次过高、理论性太强等缺陷,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一个原则,紧扣现实经济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一是改变以前课程只讲述基本原理和资本主义经济部分两大内容的模式,增加了社会主义经济部分内容的讲述。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只开设52学时,课时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讲述商品和货币理论及资本主义经济部分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部分不予讲述。开展研究性教学后,我们增加了社会主义经济部分内容的讲述。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纳入讲述的重中之重。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的失败。作为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自然也受到人们的怀疑。因此中国在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其所形成的一整套经济方面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经验就是该一问题最好的回答。因此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重点讲述这一问题,鲜活的事实无疑将是最佳的注脚。三是增加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探讨。近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新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等新的经济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因此加强这方面内容的讲述无疑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辩证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2、研究性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性能力的训练特征,让学生学会研究式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创新知识的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不仅学知识,重在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一,案例教学法要体现本土性和实用性。案例教学法是指为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识和系统掌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案例为素材,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选编案例宜使用发生国内的、身边的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热点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如价值理论中有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教学,就可以学生自已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为例进行比较分析;讲授价值规律时可选择常德地区的土特产石门柑桔的价格变化为案例。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第二,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是由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和要求,帮助学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查找和分析课题资料,构架论文结构,指导写作等。指导教师一定要进行多形式地跟踪检查,以确保课题研究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研究了以下研究课题:利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理论即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如何转变;(2)利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生产过程;(3)利用马克思的商品货币流通理论,分析常德物流企业的经济活动;(4)利用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的分配方式是否合理,有什么好的改进策略;(5)利用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合理性;(6)利用马克思的对外贸易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增多的原因,我国应如何调整对外贸易增长战略。3、更多地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诚如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所说,“旨在引导学生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诸多经济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门课程不再过多地对现有制度和现行政策进行论证和宣传,而是立足实际,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情况有基本了解。”事实胜于雄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如此。这就需要在研究性教学中要更多地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我们的做法一是邀请相关专家、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深入课堂,结合某一具体课题为学生举办报告会,直接与学生互动,当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是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形式,有目的地开展实地调研。利用寒暑假时间针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从而了解这些经济现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运用所学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结语

为加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其现实解释力,极有必要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的强化等,让学生身体力行,自我探究,从而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黄运平等.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02-106.

[3]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四个学术方向[J].学术月刊,2011(7):59-63.

篇(5)

(一)三大价值

1、艺术欣赏价值

复旦大学有四个校区:邯郸、江湾、枫林、张江。校园面积达244.32万平方米。校内建筑群、景点、植物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感。如:于2005年落成的光华楼为“中国高校第一楼”,有凌空出世之奇;半圆形玻璃顶以及屋顶花园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2、历史文化价值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取自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名句。校区建筑和景物承载着一百多年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其博物馆和校史馆里也保留着许多值得参观和研究的文物资料。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传承下来的深厚历史文化给后人以丰富而汲取不尽的财富。

3、科学考察价值

“真正的意义在他们开放式的讲堂,真正地耐心地去听一节名校名师的课,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校游”。大学是学术研究和思维碰撞的重要场所。复旦大学科技资源丰富,实验室、科技展览馆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观光兴趣;人文底蕴厚重,各种讲座、论坛让求知好学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加。作为一种新的旅游风景,科技资源的优势将日益明显。

(二)三大效益

1、经济效益

游客的需求给学生带来创业的可能性,使其拓宽兼职渠道,培养专业素质,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和组织。此外,游客的增加能够带动学校周边住宿饮食的发展和兴盛,在校内通过收取门票,售卖纪念品以及书籍等进行营利。如武汉大学通过樱花节收取门票(20元/人)一方面保护了环境,限制了游客量,另一方面进行了融资。

2、社会效益

大学游主体为学生和家长。家长陪着孩子来感受大学氛围,开阔视野,从而增加其学习动力,树立目标。国家、旅行社、学校三者合理开发大学游,将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学校也可借此机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高素质人才和雄厚师资的加入。

3、环境效益

复旦大学校园优美,建筑古朴典雅,人与自然融合。一方面,学校为接待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对环境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游客和在校学生为了享有这份旅游资源,也会自觉地维护环境卫生,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四大开发条件

1、地理位置和交通

复旦大学位于上海市,处经济文化繁荣地区。周边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文化科技影响深远。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位于杨浦区(处五角场),枫林校区位于徐汇区(处徐家汇商圈旁),张江校区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

2、旅游环境的容量

旅游环境的平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和评估。人流量太少,不利于发展大学游项目,学校也会降低与公众的亲密感;人流量太多,对学校环境和教学秩序有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游客游玩质量。复旦大学有四个校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流游客量。同时,开发多样的项目来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景点观光、文化考察、科研交流等,也能减少假期时候因游客量突增带来的压力。

3、旅游客源市场

大学游的主体为学生和家长,以及进行考察或研修的专家和老师。上海处于经济文化繁荣圈,交通十分便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学游客源市场十分兴盛。

4、投资能力

旅游资源的开发基于一定的物力和财力。稳定持续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近远期资金的供给。学校可以从国家申请项目来吸收资金,或学习武汉大学成立旅行社的经验,大力开发上海市场及附近市场的研学旅游。

二、旅游资源定量分析――建立AHP模型

(一)建立评价模型三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旅游资源评价(A);第二层为综合评价层(B):旅游资源价值等三项;第三层为因子评价层(C),共十个因子。见图1。

(二)构造判断矩阵。建立评价模型之后,将同―层中因素的影响力或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为降低判断思维不一致时出现的偏差,采用的是相对重要性1-9标度法,各级标度含义见表2。为使评价成果更具客观性,采用群体判断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对179位(实发200份)游客、在校师生和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采集,最终得到以下四个矩阵,见图3、4、5、6。

(三)一次性检验并确定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V7.5版,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因此通过检验,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有效。得到图7和表8。

(四)结果分析

从上表权重比例来看,资源资源价值、旅游效益、旅游开发条件的权重值分别为0.7014、0.0854、0.2131,体现了强调价值、重视条件、注意效益的开发利用思想。

在旅游资源价值中,艺术观赏价值权重最大,为旅游地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历史文化价值;虽然科学考察价值的比重最低,但将是未来大学游市场最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

在三大效益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学校作为一个城市文化品牌的象征具有重大影响力。经济效益影响力不突出,这符合大学游的本质特征。

在资源开发条件中,地理位置和交通的权重最大,说明旅游的发展需要提高可进入性和便利的交通。同时对于投资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三、大学游开发模式设想

模式一:自主成立旅行社。学校放权于旅游管理系,投资其成立旅行社或授权旅游协会负责,主要业务是开发校内旅游线路并接待来游学的游客。其特点是规模较小,面向人群范围窄,接待的业务以及开发路线存在固定的特点。但以在校学生为导游,游客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在美国,大学为了宣传招生而推出免费校园游。由学校招生办公室组织,由本校学生志愿者领队来安排导游和活动。

模式二:与旅行社合作或成为其商(如:中国教育旅游集团的商),分管研学旅游部分。由旅游社负责游客招揽,学校成立部门进行全程接待讲解工作。其特点是客源比较稳定。由旅行社对客源进行分类,学校按不同的客源设计其体验方式。如:小学生进行简单的大学观光游;中小学进行科普游,参观博物馆和科技馆等;高中生进行夏令营或冬令营,深入体验大学学堂。

模式三:与政府合作。如:以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成为“蒲公英行动计划”校外合作基地。特点是客源稳定,数量庞大,游客单一固定,制定的线路可以复制使用。

模式四:响应“互联网+”口号,入驻相关电商网站,如乐学游学网。同时也可将复旦大学的特色夏令营或是自主招生的巡回演讲放到该网上。特点是吸引到优秀生源,宣传大学。

四、复旦大学特色游项目

(一)在校生创新旅游线路,游客体验个性化之旅

复旦大学旅游协会致力于开发周边旅游线路(如:金华、婺源、雁荡山等),却往往忽视本校旅游线路的建设和创新。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大学游线路设计比赛,校园讲解大赛等方式,培养并选取一批优秀的并致力于志愿者服务的学生导游,投入到项目中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本校的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独特和个性化的见解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使游客体验个性化之旅。

(二)参观博物馆、五角场“创业苗圃”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有各种珍本和古迹,热爱历史和文物的游客可以进行参观,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底蕴。2011年起,杨浦校区五角场精心打造的“公共创业苗圃”开始向全国创业者开放。“创业苗圃”可以向大众开放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论坛、沙龙、展会、考察等活动,吸引对创业感兴趣的游客参与,有利于创业苗圃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相互促进和学习。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夏令营和冬令营

学生群体在两大假期有较为充足的自由时间,大部分家长也都希望孩子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对学习和人生做好规划,而以参观游玩名校为手段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是最为综合的项目。

学校提供场地和教学资源,开放学校活动、讲座、实验等。同时给志愿在夏令营或冬令营期间留校的大学生提供机会,比如组织策划活动、指引讲解活动等。此外,也可引入青少年成长训练组织来开发创新活动。如:北大于2004年推出夏令营,给青少年提供学习于北大的机会。

(四)公益文化游

篇(6)

在工程建筑中,应当充分强化对建筑材料的把关问题,其对整体建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科学检测设备与规范操作程序的作用,提高材料检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科学性与准确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1 建筑材料检测取样

1.1 取样必须遵循规范原则

对建筑材料的规范取样非常重要,因为检测的报告不仅是对样本的性能反映,也是对整批次材质性能的反映,代表整体质量,检测报告的科学性与样品采集规范化程度具有直接关系,只有按照规范进行取样,才能够保证整个检测与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出具的报告才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

1.2取样必须遵循代表原则

检测样本的取样必须具有代表性,在完成样本数量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部位与方式进行,应当坚持从每一批材料的不同方位随机抽取检测样本,钢材采取的是指定位置截取的方式。取样数量不足以及方式方法的差异性,都会对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产生影响,甚至与实际情况不一致[1]。

在实际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个别技术人员贪图省事,在检测样本的选取方面出现数量不足或者取样方式不正确的现象,如袋装水泥的检测,应当从同一批次不少于20袋的产品中进行随机抽样,质量不少于12kg,实际检测中,经常会出现半袋或者整袋水泥作为样品的检测,不具代表性,有时候检测结果与使用前复检结果出现较大出入,其检测结果不具备科学性。

2 材料检测过程注意点

2.1 环境温度湿度影响

部分建筑材料的性能受到环境湿度温度的影响,会导致其性能发生改变。在建筑材料的贮存以及性能检测中,一定要兼顾到环境的湿度温度关系,要将其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结果的对比性才更加科学。如水泥胶砂强度试体成型检测中,环境的温度应当有效控制在20土2℃的范围之内,相对湿度不得小于50%,再比如试体水池养护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0土1℃的水平,要避免因为环境湿度温度超出规定范畴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2.2 加荷速度影响

正常条件下,开展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过程中,如果加荷速度偏快,那么试件变形要比加在上面的荷载要慢一拍,检测出来的强度数据会比材料实际强度高一些。但是,在芯样混凝土等试件抗压强度测试中,加荷速度快慢对检测结果影响却不同(见表1),主要原因是速率过大导致双球座装置未能及时调整到位,试件与上压板有间隙,产生偏心受压降低了强度。所以,测试中的加荷速度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在规定范围内以低值为准[2]。

表1 不同速率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比分析数据

序号 速率/(MPa/s) 芯样抗压强度/ MPa 不同速率差/%

一 0.3 27.4 11.8

0.5 24.5

二 0.45 31.4 5.4

0.55 29.8

三 0.5 37.4 5.4

0.8 35.5

2.3 试件尺寸与精度

开展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时,测试件应该为标准件,否则要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以边长150mm的正方体为标准件,集料最大粒径31.5mm。当混凝土抗压强度以非标准试模制作出非标准件时候,集料粒径要与下表2规定相符,抗压强度数据应当乘以尺寸换算系数,专门在报告中阐述。

表2抗压强度尺寸换算系数参照表

开展试件检测前,要对试件的形状与尺寸进行检查,平整度不好以及尺寸不规范,都能够影响测试数据精确性。

2.4 关于误差问题

整个检测过程应当严格遵守规范,但是受到操作习惯、设备差别以及环境、材料等方面差别,检测结果能够出现误差。对误差的检测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就是平行检测误差,将同一样品分为几个试样,在相同机器上进行检测,之间的差异为平行检测差异,主要考虑到材料匀质性,允许误差值很小。另一种就是同一组试件误差,侧重于兼顾到操作人员熟练性不同。如混凝上试件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监测数据中, 以一组3个试件测值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出现测值和中值偏差达到15%时,去中间值,三组试件中有两组出现上述现象,表明该实验无效。还有一种误差为同一批次材料、同一种样品,在不同设备检测中表现出来检测结果误差,称为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性误差。这一类性误差较大,因为不同设备与操作人员以及不同的环境湿度温度,都影响检测结果。采取此检测方式,一般将样品平均分为两份,一份交给专业质检机构,另一份留在本单位,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之间相差过大要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这样的检测活动,每年一般进行1-2次,有助于提高本单位检测技能[3]。

3数据处理问题

3.1 数值修约

数据处理修约应当与材料标准要求的位数相吻合,还要与数值修约规则吻合,数值修约不正确容易造成结果误判。检测数值必须按标准规定开展修约,计算过程中不得修约。《数值修约规则》规定四舍六入五单双。

3.2数据取舍

即使在同一组试件中进行测定,检测结果离散性经常出现,为确保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对一些检测结果可以进行取舍,将明显过大或过小的数据作为可疑数据。因此, 在开展数据分析之前,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真伪性辨别,科学取舍,常用的数据取舍方法有拉依达法、肖维纳特法、格拉布斯法格拉布斯法灯。

篇(7)

近20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可喜进展之一,是认真解读原著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向原著提问和通过原著提问理应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取得进展的基本路径,也因此提出了“如何解读马克思文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当代有一些争论。其焦点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问题。

第一,应该不应该在解读马克思文本时保持价值中立?不戴意识形态眼镜来研究马克思在当代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很时髦的观点。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一方面,在现实中,除非把自己封闭起来,否则所谓保持价值中立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价值中立及其认识论上的旁观者立场本身就已经被20世纪的学术进展证明是非法的。只要注意到相关理论的进展,我们便能够认识到所谓价值中立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借科学的名义提出的非意识形态性质的学术要求,在一种貌似公允的立场上把马克思固定在19世纪的语境中,把贬抑于与资产阶级科学没有差异的中立的学说,在任何时候对马克思哲学来说都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第二,能否把文本研究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中心视角?文本研究当然具有基础性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使任何人物和思潮的研究都不能回避,而且在历史认识上,它实际承载着史的意义。这应该成为学界的常识。今天在马克思研究中重新强调这一点是针对过去研究的不足,而不是把它抬高到教条的地位。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广义的文本解释学,还是狭义的文本考证学,在当代学术中都可以有其独特的地位,但哪一种都不能替代问题研究,更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哲学的创新成果。

第三,在文本解释时如何处理“史"与“论"的关系?这一点在当前学界争论较大,不仅哲学,而且历史研究等领域也都存在着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哲学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地以史论二分来描述文本及其解释结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哲学诠释学已经合理地指出,任何一种能够成立的解释必然是读者与作者视域的历史性融合,换句话说,文本不是具有凝固意义的“史";另一方面,除了哲学等少数思潮外,几乎全部哲学之“论"同时都是“史"的凝结和创造性再现,但这个史不是文本,而是贯穿于不同文本中的问题。因此,在比喻的意义上通过强调史论关系来提倡读原著是重要的,但刻意制造“史"与“论"的对立,并且把某一端抬高到绝对标准的地位恐怕是难以成立的。特别是,以读马克思本人著作与其他著作的多少比例来衡量学术水平,这是一种极为可笑的做法。

转换思维方式,提高研究主体的提问水平和理论意识

围绕文本解读的争论事实上超出了对待文本的理论态度,而是提出了整体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与整个人类的理论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理论进步可能使得我们能够领悟在马克思哲学中没有被充分重视的有价值的成果。例如,在今天,由于全球化成为重要问题,故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再次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这表明,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的追问,受到条件和理论家们提问水平的直接,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建构需要研究主体自觉地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理论意识。

20世纪传播和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的。虽然诸多失误并不应该由理论来承担,但是理论本身却不能不反思自身。由于这些工作涉及历史,我们在这里不好展开。仅以卢卡奇的例子,以强调这种反思本身应该直接指向理论认知的方法。当他以《历史与阶级意识》实际开创了西方之异端道路时,必须承认,他是真诚地希望从“人"、“主体性"角度来拯救第二国际重要失误的。但沿着这一路径走下去恰恰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怪圈,后来的阿多诺曾悲怆地指出了这一点。当然,阿多诺指出这一点并非因为他比卢卡奇多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而卢卡奇本人在自己理论发展过程中,在其后期《关于存在的本体论》中,向马克思立场和观点的接近,也不是因为自己在后期接触到的马克思的著作比早期多,而是较为自觉地清算了自己的主体性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为德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意识哲学)。同样,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以为自己读了一些马克思的书就够了,那才是幼稚的。我国哲学研究事实上长期忽视了一个基础性问题,即评估西方学者解读马克思的成果绝不是拿这些学者的判断与马克思的原文逐字逐句对照,而是自己在对马克思的理解上必须高于他们。只要研究者缺乏对自身理论方法论的自觉关注,就会面临一些基本的难题,就会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事实上,在当前马克思中,从体系取向到取向、从宏观到微观、从一元形象向多元形象等等这些转换也都十分重要。在今天,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解释产生了诸种不同的模式,也形成了对解读的不同理解,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家们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自觉审理,提高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实际水平,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或与时俱进便会获得更加生动的局面。

关注重大主题,寻求马克思哲学新的生长点

篇(8)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5602

0 引言

本文对网络课程的分析引入了教学分析性量规,它能更加科学地得到网络课程中的教学状况,有效降低了对网络课程的主观评价。同时对量规指标进行了确定,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建设和改进起到了导向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针对性。

1 研究对象

我们收集了面向小学、中学、大学、成人4个对象的 158门各具特色的网络课程, 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按照编码体系进行归类和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叙述性说明。

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网站的基本呈现内容,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

评价研究法就是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手段,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基于对国内外大量网络课程的分析,参照 ASTD 的 Elearning 课件认证标准、ADL 的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指南及其它相关标准和研究文献,提出了网络课程教学分析的基本评价维度和初步指标体系。基本评价维度包括:

(1)教学方法。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综合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和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把教学方法分为4大类:呈现法、相互作用的方法、发现法、实践的方法。允许多种教学方法存在于一个网络课程中。

(2)课堂类型。根据近年比较热的课堂类型,这里将其归纳为:基于“教”、基于“学”、基于“主导―主体”。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策略体系。这里采用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分类: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允许有多个教学模式存在于一个网络课程中。

(4)诊断评价。自评、它评、无评价功能。这里允许有多个评价的存在。

3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教学方法”纬度数据显示,网络课程中用到的教学方法,其中呈现法占55.7%,所占比重超过了其它所有的教学方法,说明网络课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影响着教学,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学方法正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而有关数据显示这种 并不明显,以呈现教学内容为主的方法仍然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相互作用的方法占32.3%,发现法占48.7%,实践方法占23.5%,这3种从本质上讲都属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中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占的百分比最多,说明网络课程中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时注重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策略与步调的选择,加以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其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单一运用教学方法所占比重差不多。由教学纬度的数据可以看到网络课程注意到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辅教学方法在课程中体现得还是比较明显的。

“课堂类型”纬度数据显示,基于“学”的课堂类型占51.90%,是其它课堂类型的两倍。由于近些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呼吁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导权,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网络课程中基于“学”的网络课堂开始成为主流,说明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已被大多数人接受。这种基于“学”的课堂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加强。其突出的优点是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基于“教”和“主导―主体”的课堂教学分别占24.05%、22.15%,二者所占比例是差不多的。基于“教”的课堂由教师组织、监控教学活动的进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主导―主体”的课堂中的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学生则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由此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两种课堂分别是传统的和最新的课堂类型。由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正在逐渐转型,但受一些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转变。而最新的课堂类型正在发展,它的转变也是探索的一个过程,真正是否完全实现和会不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还是不能被预知的,但它正不断被我们接受着。

“教学模式“纬度数据显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占54.4%,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占42.4%,它们所占比重差不多,但远多于其它两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最新的教学模式。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它们正成为现今社会的两种主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扩大,这种新的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已经被近一半人所接受,并且应用到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被动地位有所变化,教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一种渠道,他们还可以从包含大量信息的网络课程中摄取所需知识,学习者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更强。还有一部分人仍然认为传统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是最好的,经过改造将此教学模式运用到网络课程中。网络课程中由于网络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权。由于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性,教师无法面对面管理学生,因而教师只能用管理网络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做新的网络教学的管理者。

个性教学模式占27.2%,合作学习模式占19.0%,它们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这两种教学模式对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大,网络课程中的技术运用比较单一,所以这两种教学模式所占比例不大。学习者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需要自定步调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不断将获得的信息整合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充分发挥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

在这些网络课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模式的占24.05%,单一运用教学模式的占74.68%。说明在网络课程中教学模式运用单一。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弊端:课堂类型单一、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性。这些弊端不仅降低了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效率,还有可能使学生对网络课程中的学习失去兴趣、动力。

“诊断评价”纬度数据显示,网络课程中无评价功能的占44.3%,所占比重超过了其它所有的诊断评价。说明现在网络学习中只注重了学,对学习情况的反馈重视很少。它评占73.4%,所占百分比较大,说明部分网站将评价作为重点体现,自评仅为8.9%,说明对自我评价反馈信息注意较少,易遏制学习者自我反思的能力。网络课程中单一运用教学评价的占80.4%,综合运用教学评价的占19.6%。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在网络课程中,教学评价运用单一化,收集的反馈信息较少,影响根据学生情况实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4 结语

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影响着网络教学,所以应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管理,实现网络教学的最大效益。本文通过对网络课程中教学分析性量规研究,希望可以为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9)

一、绪论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研究性教学,就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近似研究的方法或情境, 以特设的主题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团结自主的进行钻研、探知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套教学方案。

二、研究性教学的应用原则

1.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融入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密切结合实际, 创设的研究性问题应该是平时社会生活里最为普遍的,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的进行针对性及可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

2.形式多类化的原则。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 必须注意研究活动方法的多样性。依据新教材的规定, 搜集有关资料编辑论文、组织社会调查并作调查报告、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都能够借用。此类活动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 还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

3.评价标准自主化原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融入,主要的目的是运用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及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对于评论研究性教学时, 时常不太关注研究出的成果价值, 而是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重点。因此,其评论准则必须是自由自主的、不能由教师自定单项答案。

三、研究性教学的的实践方式

1.熟知教材。熟知教材是开展研究性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出发点, 也是对以后研究学习时正确选择主题及确立主题有着很大的影响。熟读教材的时侯能够根据内容特性使用不同的方式。像平时在朗诵或表演、图片的展现等等。通过熟悉教材, 让学生首先对教材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也可以协助学生明确政治教材当中的疑点及难点,从而为确立研究课题打下坚定的基础。如引领学生多留意教材中的插图(漫画) 及课本页面底部或顶部上的注解, 诱发学生发挥想象思考或让他们自主讨论书本上栏目、引文、图表里隐含的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特意出示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推论、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创设课题。创设课题是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 影响到课堂研究性学习成绩的标准和质量。普遍来讲, 每一章教材内容的研究方向都有所不同,不能统一而论,课题的设立,取决于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对课文的梳理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成长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感染。在实践当中, 教师指导学生确立目标, 以学生的角度创设课题。

3.指导研究。指导研究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团结自主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 要求学生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二, 要设立学习方案。第三, 尝到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如教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章, 其学习重点包括: 明确性质及作用; 认知公民有向国家定期缴税纳税的义务; 培养学生学习调查探究的能力。

4.成果展现。成果展现是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作已评价,认可学生自主得出的成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评析、指导。如在学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篇内容时,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采用自我推荐或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的形式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形式让发言者在教师与同学的充分认可及恰当纠正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反思活动中自己的疏漏及不足,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四、结论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主要是让学生以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发掘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以往高中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按部就班的背诵和记忆,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却是非常匮乏的。所以,我们必须把高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做好,是提升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把研究性教学和高中政治教学进行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2]梁明院.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研究型课程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6-01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初步有了自己的感知,因此,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与欲望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标也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使其可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联系生活,贴近实际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得他们可以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加以理解、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时,在讲解到"灭火的方法"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可以用水浇、用灭火器喷射、关闭煤气闸门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并通过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指出灭火的原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注重实践,动手操作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新时期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动手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可以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了"滑轮和轮轴"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滑轮的工作原理制作一个滑轮,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下,学生既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内化,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3.引导探究,拓展延伸

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理解其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进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11)

所谓研究数学问题学习,即是强调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数学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由一个由问题引出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教学程式为:问题情景——假设推测——活动验证——作出结论。显而易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器,是维系数学活动的纽带。因此“问题”的呈现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点,尽量超出学生的预期,体现出一定的“最近发展区”。

要具体把握这里所涉及的“问题”的特点,可以从它一般教学的“问——答”式中的“问题”之间的显著区别来加以认识:①“问——答”式中的提问问题只要求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课堂数学问题是唤起一个连环的数学探索活动,要求的不仅仅是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活动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取相关的“过程知识”。②“问——答”式的问题一般不留出进一步展开的余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属于“完整性”或“封闭性”问题;而课堂数学问题除了引出系列活动外,往往有很多答案,甚至在学生的活动中派生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或诘问,因而具有明显的“可再生性”和一定的“难以预测”性,属于“开放性”问题。

二、课堂数学问题学习的目标

课堂数学问题学习旨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⑴建构灵活的数学基础知识。由于课堂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要提取、分析、整理相关信息,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知识的概括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由于融入了个体特定教学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数学学习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而不再是惰性的、呆板的不能或很难迁移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情景中。

⑵发展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向来被看作数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标志,但这种思维训练却往往局限于模仿式的操作训练,充其量不过是沿着别人的思维作推理。课堂数学的学习力求克服这种缺陷,着眼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即要求学习者本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拓展思路,提高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⑶提高自主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课堂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焦点启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问题的独特诱导力,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的融入问题的情景,首先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参与者。但在一次次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成为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渐次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数学问题学习的设计实施策略

课堂数学问题学习的实施主要集中在数学问题的设计和展开上。毫无疑问,问题是展开教学的内在动因,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和特点。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问题,或引导学生探究、提出问题。本文仅就问题的设计和选择提出一些有待发展的建设性策略。

⑴设计课堂情境的问题。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景而构建与发展的,设计情景性问题作为学生“再创造数学”活动的依托,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策略,且由于是在近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活动,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也为学生建构知识搭建了“脚手架”,弗莱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是一致的,例如几乎所有的几何教学都可以利用学生的操作模型的个人体验,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出活动。而对于代数的活动问题设计虽然相对困难些,但只要细心挖掘,也是容易实现的。如学习“同类项”,教师发给每个学生写有不同单项式的卡片,然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和你“同类”的朋友吗?从而引出一场有趣的活动。这种创造性设计问题的方式,就是对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的结果,是数学活动教学不可缺少的。

⑵使问题尽可能的吸引力。一个能唤起学生活动积极性的问题不仅应具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需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自然生成一种问题探索活动的心向。通常的策略是要使所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预期,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