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0 14:57: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1-02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价值的取向,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了民族的饮食习惯、衣着特征、住宅特色以及文字、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1]。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随着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否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缺少主心骨和向心力,就会出现道德危机,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引导国民的教育、学习和生活养成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4]。

由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性格、情操、品质、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前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等[5]。随着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前教育方法,常见的如启蒙教育、中英文双语教育等。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作风、习惯、道德品质的严惩具有细微的感知和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在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本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及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形成,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学前教育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摸索发展角度,对学前教育的内容配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体系、学前教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的欠缺。学前教育是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结果,学前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基础上中国传统学前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比如在学前教育和启蒙教育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学习,就是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养成。可见,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存在着指导性建设作用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的根基,而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在学前的幼儿教育中,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得幼儿在古韵古色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的仁义大度以及伦理道德,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的精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的养成,尊老敬长,蒙以养正,乃圣功也。促进幼儿养成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接受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其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幼儿养成基础的道德准确和道德规范,通过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

再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具有规范价值和作用。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规范,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悬系,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合理的教育计划,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构建治家教子的典范。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学前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在幼儿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指的就是通过学前教育建立以德治国,忠孝为本的本位思想,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前教育内容安排,在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对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根据“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要求,使得幼儿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学到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的思想品质。在学前教学中,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提倡幼儿早期教育中要养成童孺之时,元气未漓的理念,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通过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在人生的底色教育中促进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品质的养成和提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以审美的艺术教育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价值追求。

四、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中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使得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品格和血脉中饱含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意识到民族文化在培育我们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民族文化的表达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学前教育阶段传递给我们的受教育者。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促进国民品质素质的提升。高师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摇篮,通过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带领出一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学前教育中实现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巨大,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育体系配置中,需要纳入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幼儿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在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配置中,注重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使幼儿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提出“寓教于乐”,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

五、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通过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培养优秀的高师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1:16-17.

[2]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3]施雪华,李凯.伦理本文为与理性精神:中西政治哲学之价值取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29-35.

[4]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一项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审视与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139-143.

[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83-02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语文是贯穿在其整个学习时期的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属于学习启蒙时期,必须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根据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形看,大部分教学过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到汉语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传承。要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

一、识字教学中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新课改策略的不断实施,为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如今,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且还在持续使用着的表意文字仅有汉字,在所有的汉字中,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都比较丰富。汉字可以见形如义、触目会心,其属于形入心通的一种文字,包含着比较强的形象性及直观性。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所积累的汉字非常多,其形体也是变化万千的,但是构字的部件比较有限。常用汉字中的声符只有四百多个,而在这些声符中,许多的声符构字能力都非常强,进而构成汉字结构中系统性的内部结构。因为汉字的文化特点、性质非常鲜明,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站在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的高度开展相关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汉字教学与汉字特点有机结合,使识字教学发挥其文化功效[1]。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首先必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理解、识记汉字,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另外,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对汉字内部的结构系统性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认真点拨,并加强课后梳理,指引学生发现汉语文化规律,进而让学生充分利用汉语文化,给学生细心讲解各个汉字包含的内涵、文化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得到提升,最终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2]。比如在教学“月”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示学生该字同月亮外形比较相似;“从”字像一个人后面跟着另一个人;“明”字是一个太阳再加上一个月亮,而太阳与月亮走了可以代表明天;而带有“木”的汉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板、枝、果、林等。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与汉语文化的关系

汉语文化与语文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哲学方面,其主要指的是可以从汉语文化中将中国国人世界观体现出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哲学观、社会观等角度对汉语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对学术界最新的动态进行把握。二是二者的关系体现在语言学内容上,其属于比较基础的方面。三是表现在理论性、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方面,是汉语典籍中表达的人文观。对小学语文进行审视时,应该从宽阔、宏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方针、理念、内容、教学建设方面进行自觉、深刻的反省,进而提出系统、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思想。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探索、传承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升,从而才可以充分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化品格、母语特性等体现出来,使语文老师的素养及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到强化[3,4]。

三、通过阅读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在新课程影响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汉语文化的具体教学模式展开构建。不管小学语文的教材是如何编写的,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一定要利用审视的眼光对其进行解读,这样学生才会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认识[5]。而且,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不但要充分了解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还必须清楚地掌握、认识存在于中华文化中的各种弊端,进而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各种价值观进行科学取舍、正确判断;只有具备这样深刻的认识,老师才可以更好地把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符的、新的汉语文化理念全部传授给每一给学生。比如,进行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应将阅读教学与汉语言中独特的风格有机结合[6],如把汉语的虚实语法、正反语法、松紧等辩证有机结合,其修辞手法的选用尽量追寻丰富的词汇、灵动的句式、动听的音韵;且应该针对相应的表意文字把义、行、音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和汉语文化形成统一的和谐体。利用这样的教学结合模式开展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独特性及规律性进行充分的认识,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乐趣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增强汉语文化对小学语文的有效影响。

四、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新课程影响下,小学语文老师为更好地构建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同时来进行汉语文化的构建。如今,汉语在世界中是使用比较普遍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这是新课程中为何要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当作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组成的因素。口语交际教学受国内传统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两点,一是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各种礼仪文化,且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主要体现在谦虚上,口语交际中主张说话退让、留有一定的余地、谦虚恭敬,反对咄咄逼人及不讲情面。同时,我们比较喜欢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不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进行体会。比如,老师在讲解《窗前的气球》时,要将气球当作讲解的重点,让学生感受这气球并不是一只普通气球,它代表的是科利亚、米莎之间那种纯洁友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米沙在窗子外面放气球的美好画面进行想象,让学生知道米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主要是为了使科利亚开心。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进行掌握,进而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7]。

五、汉语文化与语文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一直以来综合性的学习都是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作基础。古代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史、哲进行详细的分类,且并没有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进行区分,哲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学习就属于语文学习。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都可以体现出比较强的综合性,古代教学中把许多学科整合起来,这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实现智、德、行及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想要深入及有效地对语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就一定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吸收,注重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8]。想要使大语文教材观得到实现,就必须打破教材限制,把名著、文史类报刊、中外文学、科学等纳入到小学语文材料中进行学习。并将学科间的各种界限打破,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将不一样的内容、方法进行渗透、整合,使其视野得以不断开阔。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外及课内知识的联系,让汉语文化、语文教学逐渐向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不断的延伸;加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总而言之,自从实施新课改之后,其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相继提高。而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最基础的教学,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对教学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66(34):86-88.

[2]覃卜华.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75(33):76-79.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3013,56(02):66-68.

[4]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2,45(02):654-656.

篇(3)

中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也越来越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即对于故乡的历史风貌、地理特点、人文资源、环境现状等的了解和热爱。将“乡土情结”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了中职语文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条件下,将“乡土情结”对于学生思想的塑造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情结”的意义

(一)弥补中职语文教材的缺陷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虽然经过了多次改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其中,对于“乡土情结”教育的缺失,就是当前中职语文教材的一种较为明显的缺陷。这种缺陷会造成学生在中职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培养“乡土情结”,不能对故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等情况做到足够的了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情结”,即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教材的缺陷,让学生对乡土产生足够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乡土的热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很多部分的内容,其中对于乡土的感情和责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一点,从很多历史名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浓重的“乡土情结”上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情结”,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对故乡的历史、文化、风俗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牢固的“乡土情结”,产生全面的、科学的价值观。

(三)传承我国优良地理文化

我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各地历史人文资源对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其中的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文化、风俗的教育,对于传承我国优良地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了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情结”的策略

(一)名人作品阅读

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内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乡土情结”类的作品,如《再别康桥》、《故乡》、《雪花的快乐》等,最好选择一些能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的作品。教师为学生推荐时,可以说明作品的作者背景、写作环境以及作品意义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兴趣较低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感悟,提升阅读效果。

(二)课外活动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利用合适的时间,进行学生课外乡土活动实践,实践内容包括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等,也包括一些征文比赛。让学生在课外过程中产生对于乡土历史文化的认知,培养对于乡土的情感。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感悟的交流,把乡土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等内容融入到交流过程中,帮助塑造学生的“乡土情结”。

(三)营造乡土氛围

中职学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于乡土氛围的营造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传统的黑板报、标语等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获取乡土历史人文知识的要求,应当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和信息化手段,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乡土氛围。例如,可以在课间通过教师内电视为学生播放乡土文化专题短片,可以在特定的实践组织学生观看乡土文化相关电影,可以在一些与乡土相关的重要节日组织一些征文比赛等。乡土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乡土情结的构建意义重大”,需要长期坚持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总结

将“乡土情结”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各地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当前语文教材的缺陷。相信通过合理的方法,一定可以把“乡土情结”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乡土情结》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2,92:41.

[2]王培江.浅谈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3,12:179.

篇(4)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较多,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从中找寻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技巧。小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片面的吸收外来文化而忽视本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可取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形式单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除此之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及内容较少,无法很好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局限。其次,教学方法亟待创新。古诗文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教师的引导方法与教学思路没有及时进行拓宽,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不明显,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教师应非常明确教学的主旨与目标,按部就班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利,这些都应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改进。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2.1重视基础教学,从汉字文化继承开始

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古诗词、文言文、戏曲,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从基础开始,不要拘泥于形式。汉字是民族的瑰宝,它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它是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汉字文化教学着手,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趣味。汉字变化多种多样,通过基础偏旁部首的整合都能很好的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进行文字演变的展示(如下图),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可以通过笔画的增减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博大精深。如“人”字加一横就是“大”,“大”加一横就是“天”、“夫”等等,诸如此类的汉字非常之多,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字典,拓宽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2.2重视氛围营造,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如古诗词、插图等都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词与白话文不同,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条件来营造较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下,更好的融入古诗文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将每一首古诗当做一个故事来讲解,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环境下感受到作者诗中蕴含的深情厚谊。如古诗《悯农》,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农民种植作物的辛苦,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条件允许的话,语文课上可组织学生进行画国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古诗文中的情境呈现在纸上,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2.3以教材为中心

语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轴线,即便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不能偏离教材。现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制都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与筛选,它能够很好的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种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及选择来进行深度开发,从中挑选出适宜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材料。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爱国机智的王二小、聪明的华佗与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王冕、坐井观天的青蛙、骄傲的空缺等等,透过这些角色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反思与学习,学会明辨是非,树立勤奋好学、戒骄戒躁、爱国奉献等优良的品质。

2.4拓宽教学思路,将课堂进行延伸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年龄与识字量的影响,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都需要通过大人的辅助才能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适宜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如定期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读本,教师可在校内图书馆中借出读本来填充传统知识的空缺,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寓言故事》、《西游记》、《成语大全》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主人翁的事迹来学到一些较好的品质,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2.5教学生活化,弘扬区域文化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课余品读鉴赏传统文化。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春节文化给学生进行渗透讲解,人们喜欢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也独具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尊重与喜爱。

3小结

传统文化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较多的文化精髓与人文情怀,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树立科学的三观,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教学工作者应正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性的加以改进与创新,改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的进行新思想、新方法的吸收与接纳,真正的发挥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品质优秀、道德高尚、文化水平较高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引 言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识价值,使得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在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知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言行。

一、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以传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接受水平。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多是古文教学,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涉及比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难以进行渗透。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学习阶段,其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理解基本是由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而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知识讲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古诗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案例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内容都是有限的,在规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关键途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选材是,需要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较多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教学中,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在清晨的美丽风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风景的情怀感受,后禅院不但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描写对象,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此篇古诗,在阅读后对学生们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讲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赏析,从而体味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怀。

(二)利用诵读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古诗阅读的深入

诵读教学是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大量的古诗诵读情况下,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体现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选择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语文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形式。例如《游子吟》这首古诗词,这首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母亲为临行儿子进行缝衣,实际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深挚的爱。小学生在进行《游子吟》古诗诵读时,能够在流畅的古诗语言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作者深深对母亲的爱。

(三)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诗阅读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其能够在情境模式的具体展现下,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味内涵。例如《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对学生们讲授这首时蕴含的作者情怀和文化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古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江南的风景,并适当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境式的展现下融入到江南风景联想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古诗中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民俗习俗进行课外古诗阅读教学,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春节文化,给学生们进行古诗的渗透和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个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明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作者心情与传统文化。我国有很多关于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含有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让小学生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其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一些传统文化,利于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诗阅读的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阅读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姝.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3,(11):66-68.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坚实根基。在当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其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竖立有着重要意义。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智力与思想开始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策略,旨在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统文化含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其能够反应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民族特质、文化,也能够表现我国历史中的思想观念,是在我国广袤大地上居住、繁衍几千年而形成的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思想结晶,不仅包含着儒家文化这样的核心组成,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而传统文化中,其精华与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与当前我国的德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激发的生理阶段,在此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涉及的还比较少,甚至有些并未涉及。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很多小学都开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但总体而言,效果还不够明显。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播的重要性

(一)爱国主义精神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造出了我国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丰厚历史遗产,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进行传承与弘扬。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是传统文化中永不磨灭的主题。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继承爱国主义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小学生对于我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友爱,这对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学习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歌,阅读林则徐的历史故事等等。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需要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形成的民族意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也是顽强拼搏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秉承小学生奋斗精神的目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从而让小学生们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前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接触到网络,从而更多的接触外来文化,例如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则兴趣欠缺。例如,在某些学校,重视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时,小学学校中到处都是圣诞树、礼物以及圣诞老人,也有教师装扮成为圣诞老人,而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则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除此之外,小学生更多的接触日本动漫、韩国娱乐文化、欧美魔幻文化,等等,追求刺激,对于本国传统文化接触则不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从汉字形之美中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的部分就是汉字教学,因而需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字形之美,从而弘扬传统文化。通常而言,小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掌握足够多的汉字,从而才能培养阅读能力,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蒙经典教学,将其作为学生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为精美的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教学中,需要重视造字法到字根之间的结构,包括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等,其中都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江河”,在传统文化中是长江黄河的专指名词,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河流。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常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会模仿教师的字体,因而很多学生写出的汉字与教师很像,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身的板书,需要运用工整的正楷字体,行列有着齐整的安排,美观而大方。

(二)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言志、文载道,诗词本身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因而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心灵塑造与情操陶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古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采用列锦的艺术手法,将山村中的烟村、亭台、花等意象有机构成了一副山村风光图,其恬静淡雅的意境极大的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数字的排列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想象思维,而且其本身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再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习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陆游年老,孤独的生活在山村之中,但仍旧怀着为国出征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情景创设,从而让学生们对诗人产生共鸣。《忆江南》之中,白居易用分明的色彩描绘了江南美丽的风景,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还原江南风貌,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看到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色。

(三)强化课外阅读,吸收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在课堂,而且在课外。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文化积累,而学习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动有趣而又富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历史故事“悬梁刺股”,孙敬在夜里读书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将头发悬在屋梁上,而苏秦每次读书困倦时便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从而保持清醒,这种奋发读书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囊萤映雪”,车胤家中晚上没有蜡烛,为了能够继续读书,便捉了一些萤火虫来进行照明,孙康则是借着雪光读书,等等。课外阅读,增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成语的运用与识记,还有其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国君龙.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探究式渗透之思考[J].才智,2013,(12):68.

[3]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

[4]徐祥香.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分析[J].教育观察,2016,(12):72-73.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快速背诵;课外阅读

1引言

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延绵了五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流传到现代社会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璀璨的明珠继续传承下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从孩子抓起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能够通过对孩子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各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初中语文的内容大都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使传统文学渗透与对学生的熏陶成为可能。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研究,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学修为、端正三观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建议

2.1提高教师文学修养:

在初中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一般来说,一个初中生喜欢一个老师,将会对老师担任的科目学习非常用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老师要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来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地分享一些内容或者优秀的诗篇,或者学分五车地谈古论今,从而吸引学生们对老师的好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情,在潜移默化之后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激励学生努力地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学知识,最终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还能够丰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内容,积累文学知识,为后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2多样化学习方法:

通过多样化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学。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读书角,通过对各种包含传统经典文学书籍在内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途径,而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对班级进行评比,评出书香班级、文学家园的优秀班级,推动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文学阅读的深化发展。同时,为了促进班级内的优秀文化的阅读,以定期组织班级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来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每一次交流会找一到两个主讲人,通过将自己阅读传统文学的时候,感受的情感,亦或是比较优美的意境段落分享给大家,从而有效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且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来鼓舞大家对传统文学的爱好,也通过读书交流会的优秀平台,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机会,把握时机地让自己的平时读书生活更加充实。最后,老师可以在晨读的时候,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每天让一个学生课下认真搜索和整理传统文学的优秀小短篇,通过老师的审查之后,在预留的时间内在班级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并且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记忆和背诵,从而不断地扩展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通过每天的背诵和记忆也能够促进初中语文的学习。此外,老师也可以定期地组织经典阅读知识比赛,以小组的形式来积极准备并且完成比赛,或者对于经典文化以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各种文学的喜爱,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和应用。

2.3增强传统文学的学习:

初中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语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学来说整体力度还很欠缺,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对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各种阅读形式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老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论语》、《唐诗三百首》、《史记》、《古文观止》等古文书目,让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购买,同学之间相互交换完成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学期间,在对内容的简单理解上进行背诵,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从而通过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学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的文学知识的沉淀,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此外,有很多当代作者对我国传统文学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严凌君的《青春读书系列》,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学的过渡,让初中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加轻松地学习我国传统文学知识,从而激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促进其对我国文学知识的学习。

2.4拓展传统文学学习途径: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传统文学的一种途径,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多媒体教学大量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拓宽传统文学学习的途径。例如,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班会,主题就是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孝道。在班会上,首先播放视频《活着》,来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母爱的感人,并且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学会“父母在不远游”的尽孝在当前的道理。而后以母爱为切入点,通过收集每一位学生母亲的照片,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发言,来讲解现实生活中展示自己母爱的平凡故事。通过班会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父母的不易,知道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的一切,从而培养学生孝顺、尊师重道的传统优秀文化,从根本上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途径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扩大孩子们的学习形式,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多感官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感受,从而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通过提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多样化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增强传统文化学习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学的阅读量,通过拓宽传统文学学习途径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作者:何军惠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80-02

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还体现在中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渗透式教育被认为是最容易实现,并且教育效果最好的。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中,语文教学本身具有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值得每个中职语文教师思考。

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弥补

中职德育教育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来进行,但是,中职学生群体存在一个集体特征,就是他们在初中都存在学业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存在品行问题。他们进入中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对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视度不够。一旦学生整体对自身德育水平发展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那么整个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学能够从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视,使日常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

2.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兼顾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的需要,虽然教材的主体是以学生文化教育为主的,但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许多能够开展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诗词和美文中所抒发的各种爱国、亲情等美好的情感,都是德育教育的适用教材;另外,语文教学所重视的阅读和言语表达等内容,为学生开拓了学习视野和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这实际上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

3.德育教育渗透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和个人素质发展教育,是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教育。我国各级教育都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各个科目也都在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德育教育渗透已然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向之一。

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知识记忆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熟读,也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文学习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因此,通过日常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有些并非十分朗朗上口,但是,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将国学经典当做早读课本。在《尚书》《左传》和《论语》等经典中包含了与国家和个人发展相关内容,如“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讲述了节俭兴邦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诵读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奠定基础;《三字经》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自然会领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自身的“打磨”意义,也会认同学习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国学经典诵读讲求从熟读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并且要求行为的主动性,一旦学生能够对国学经典有所应用,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主动发展的能力,对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观意识更强,对高尚的品行、坚强的意志的认可度也就更高。

2.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教材,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如何将教材内容中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离析出来,使学生对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古诗文的背诵为例,很多学生只是对古诗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但记忆效果不好,学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久而久之,还容易对背诵产生反感。我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采用“图画展现”和“编故事”的方法,一边教学生新的记忆方法,一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整首诗以flas的方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以田园风情十足的音乐,请学生欣赏完动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文内容进行“编故事”式的再造,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入诗文作品,理解其中“山水情怀”、“重阳赏菊”等传统文化含义的过程,而通过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一节课结束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一边回忆动画和自己编的故事,一边背诵完成的古诗,而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无一不沉浸在诗文描绘的人文风情和对古人践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向往之中。

3.营造德育教育气氛

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与个人行为和品行发展相关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在交流当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所在,并进行有目标的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在教学当中营造德育教育气氛,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语文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在对教师充满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良性的情感发展模式,能够更认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也能够更加主动地重视个人素养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远离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以融入学生学习的姿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知从高高在上的授课者转为共同成长的朋友;在课下,教师也要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提供主动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提高,老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亲切的、值得信任的朋友,上语文课成为让他们觉得愉快的事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更加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他们。

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1.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德育教育都能够起到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虽然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材范围内,但是,教师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发掘与拓展,无疑是使原本固定的教材更加丰富,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

2.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不足,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而得到解决。为了在教学中展示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必然要追求更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也从简单的知识教学升华成为对学生个人修养、思想的教育,这正是中职语文教学优化的过程,也是优化的结果之表现。

四 结束语

德育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还使语文教学的意义得以延展。从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知识;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了德育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德”的阐释,也能够对个人素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中职阶段所获得的能力,能够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指引作用。相信通过中职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将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静.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115~116

[2]沙春菊.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14(A2):120~121

篇(9)

中职语文与其他学科的逻辑起点相同,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但与普高语文不同,中职语文具有职教色彩,侧重的是实用性,而普高语文学术性比较浓厚,这就决定了两者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教学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打造具有职企特色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职企文化的共同熏陶下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企文化概述

中职学生的人生方向很明确,就是在学校里学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找一份工作,因此渗透职企文化的中职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找准切入点,将职企文化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以及职企形象、制度、文化等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职企文化的认知。同时中职语文教师应深挖文章的内涵并联系实际,延伸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觉感悟职企文化,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另外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应适当的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扩充现实性案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等。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企文化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度挖掘文章的职业观内涵。中职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的特点,挖掘文章深刻的职业观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文章《职业》,除了为学生展示平凡职业者认真执着的形象外,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坚持不懈的毅力;像《她找到一个新行业》这篇文章,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自强不信、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使其认识拓展思维在职场的重要性等,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指导,如《工作,从卖灯泡做起》,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应及时向学生传达初入职场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调整好心态,在工作中要有责任感、事业心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等等。

(二)扩充教学内容,传递职企基础文化。职企文化涉及范围广,具有浓厚的传承性和社会效应,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丰富的职企文化知识,利于学生了解现代职企文化及其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和职业素质,如《论语》这篇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另外学习“孔门祖训”的内容,了解传统的职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并敢于制止不正当的职业行为,还利于缓解学生在职场中的浮躁心理,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反贪拒贪的资料,并结合当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让学生淡化职场的功利心,丰富职企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职场观念,此外还可为学生创造参观企业的机会,跳出教材,扩宽视野和思想,在企业的规章制度、厂训、雕塑、工作环境等方方面面领悟企业文化,增强对职企文化的感性认识。

(三)结合专业,强化中职语文的实用性。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实现语文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像机电、数控等工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意识和行为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意识,并加强指导力度,督促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像旅游、美术等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其感性意识,并强化其口头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等;像会计、计算机等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负责、严谨作风等,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专业要求,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职场。

(四)创设情景,提高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的应用能力在求职和就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此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如借助课堂这个平台,模仿求职现场,由学生担任面试官,并让其他学生充当求职者进行自我推销,学生可以从基本信息、求职意向、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进行自我介绍,面试官要适当的进行提问,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流,由老师和学生共同作出评价,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求职面试知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其掌握求职知识,还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努力改进。类似的情景设置还有很多,教师可结合具体情况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实现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获取更过的职企文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换位评价,通过对老师言行的分析,社会价值的判断等提高对职企文化的感性认识;可以对教学载体进行创新,如学习求职信的写法时,可模仿招聘会,学习职场类文章时,让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者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完成教学,培养学生隐形的职业技能等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企文化是中职语文实用性特点的完美诠释,是落实中职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利于中职学生把握现代职企文化的脉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47-01

“授之以渔”这个成语源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时至今天,“授之以渔”成为教育界中众所周知的教育方法。但是,要灵活地运用这“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很难办到的,这也就是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如何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身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独立思维培养目标,是我们要重点探讨分析的内容。授之以渔主要就是把老师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初中语文教学尚需如此,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的教学技巧,古之如此,现在也一样,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可以说是古今相通的,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传承了从古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很强的传承力量和感召力量,思维的独立思考和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尤为重要。我国孩童,从小就接受语文方面知识的熏陶,在对语文学习方面的学多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方法应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恰到好处。

1 “授之以渔”成语的历史渊源概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自《老子》一书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钓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从这一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面与这一成语的相通之处。初中生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对其一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具有转变人生航向的重要作用,故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对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远,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教育凝聚了不少教育智慧的结晶,“授之以渔”当属教育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方式之一。老子是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深厚的中国教育历史文化积淀,书著《老子》传于后人,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授之以渔”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2.1 “授之以渔”之师生关系教育思想

初中语文知识是处在小学语文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在语文教学阶段中隶属初级阶段,对知识的传授主要应实现知识传授为辅,学习方式方法传授为主。这就要求,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关系桥梁,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互动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机械传授是绝对不可取的,应该灵活地运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教育网络。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良师这一角色,同时应做到学生的益友这一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局面。例如,在课堂中,多尊重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常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敢说感言,敢思敢做的学习乐园。

2.2 “授之以渔”之学习方法的传授策略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中重要的致胜法宝,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的学习是愚昧式的学习行为,,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反差学习效果,而得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进行学习,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使一个知识的学习者达到孜孜不倦的学习境地,不断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深悟知识的真理,从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那么,教师在传道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传道呢?笔者认为,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在传道这一方式上多下些功夫,在知识传授方面应以兴趣学习培养方式为主,不断刺激初中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不断引领它们畅游知识的海洋。例如我们上鲁迅先生中的《孔乙己》一文,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么一个人的生平故事之后进行课堂讨论,不断刺激学生探寻《孔乙己》一文中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在课堂的讨论的活跃氛围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胆识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3 “授之以渔”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培养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机械地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在教育发展道路上容易使其步入教育的死角。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语文具有深远知识积淀的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语文具有灵活的知识关联性,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对知识海洋的不断探寻和思考,并不断辨别是非,认识到人生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人格道德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航向。“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在对初中生语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辩证施教,因材施教,从单一学生个体发展成几个小组的,并进一步发展成片,实现兴趣的学习和讨论小组,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知识在不断讨论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3 结语

终上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去不断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现代,同时也适用于将来。在教育事业中,要使教育得到源头活水,就应该不断辩证施教,让学生在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到学习方法,把握学习知识文化的精髓,给初中生们将来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益处。同时也会给教育事业带来勃勃的发展生机。

参考文献

[1] 庾惠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课堂中推行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几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3):77-78.

[2] 夏海月.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1(16).

篇(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则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我校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不仅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注意充分反应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当代世界文化生活。这些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又包含着作者深厚的作品体验。因此,能够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方面健康发展。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我初步体会到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德育教育。

一、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深度,找准德育切入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认知中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靠我们口头上劝戒就能行成的,事实上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来实现,作为课任教师就是要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上帮助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语文课本中那些饱含着人生是非的判断、社会善恶的评价的优秀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三、通过强化写作教学,全面渗透德育理念

语文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外一方面,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强化德育情景渲染

要创设好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听你的教育而不是在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