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语文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是也存在一部分语文教师喜欢用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虽然在短时间内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此下去,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用语文知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一、用个性化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方法,将教材上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展,使得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以来,这种方法被抛弃,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应时而生。我认为,要想使这些新的方法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这样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实现创新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有亮点,让学生为之一振,这要求语文教师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己的言论需要理性客观,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去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在创作。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他们保持好自己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发言,自由说话,讲真实的事情,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言论,使其向良性发展。总而言之,就是让课堂时时刻刻保持着自由、轻松的气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自由翱翔。
二、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其重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平时讲课文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但是,“读”只是基础,目前初中语文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很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者是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都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此外,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因而,也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说明文的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通过这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精华部分,抓住文章的骨干。另外,很有必要对学生实施二次阅读,让学生在二次阅读中细读、品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喜欢让学生齐读,虽然朗朗的读书声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因而,我认为,教师需要对此应时而用,将精力放在自主阅读上。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不一样,自主阅读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对文章的美,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展开。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难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我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所设计的问题既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这是针对每一位能力不同的学生而设计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逊色的学生,要求他们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与课文知识的基本掌握;对于学习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吸收与归纳,加深理解;对于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深处发展,布置一些难度较大、题目比较新颖,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练习。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的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做出统一的规定,力求实现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范围,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读、写、看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音、写作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了让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的目的。同时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教学目的,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并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的交际性主要在于语言多样化、交际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语文教学不应对句子进行讲解,而要将零碎的知识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起来,通过看、听、说、写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表达能力,并且展现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的执行
(一)贴近生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语文课堂进行导入时,教师应该溯本回源,使课堂的导入内容贴近生活,并且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寻找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经历,所以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也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熟悉,让他们有话可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通常是以学生自信心、好奇心和自尊心为基础,学生只有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做到敢说、敢做、敢批判,进而培养起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气氛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不会成为教育的附属品,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促进个性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按部就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指导性较差,学生缺乏独立性思考。我们应该突破瓶颈,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每周要求学生写一下心得体会、观察笔记,或文章或片段,写实事、抒真情,留下自己成长的印记;每堂课抽出5分钟的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加大阅读,以写作量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课程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读、说、写、听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此外,要充分应用母语背景,提倡通过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来学习。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要片面的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坏。要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优点、强项,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转变,重视个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容掌握、贯通所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彩课堂,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创新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大学习量,其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课堂内外的教学效率,老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开展拓展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唯一的中心。老师只起主导的作用,要做好组织者、指导者,有效地引导学生。老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发挥课堂策略作用的根本。老师要适应角色转变,把握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核心,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既当师傅又当徒弟,才能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做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发展”是课程的核心。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诵比赛使学生学会体会朗诵的意义和内涵,寻找朗诵的要领,感受其中的快乐。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种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新环境下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2).
[2]王志艳.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13,(04).
[3]周兰成.赏识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语文教材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整体素养的提升,好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良好的语文教学教材一般包括作家的著作、以及各类风格的命题、文章,全面的中国风采,甚至是各个国家有内涵的教材,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比较有正能量。相比传统的语文教材内容,现在的语文教材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了解、接近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当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在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内容上也逐步引进了众多对学生有利的国外优秀作品,这一点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也展现出我国当代语文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特色。由于传统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引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在文言文方面,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时间长了就会厌倦,甚至产生不想学习语文的想法。然而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则不一样,它在内容的选材与编排上,都进一步贴近了现实生活,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新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后练习上也有所改变,无论是课后题,还是观察的主题,几乎可以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起来。新教材的不断改革不仅深受学生们的追捧,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的事情变化,更具有前瞻性。
二、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调动课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上就要具有新颖性。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自己只是课堂的辅助者,进一步带领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譬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先借鉴与课文相关的一段视频或者一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引导部分;其次,在这种氛围下调动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与学习的热情;最后,再让学生们结合课文的内容做出进一步地探讨与研究。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就会相当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自己领悟课堂的教学含义,还要让学生不断地与家长、同学等交流课堂知识,并与其拓展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中玩、玩中学”的正真含义。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为学生创造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教学的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的方法以及态度。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创造相关的意境,让抽象的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真正含义。这也有助于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
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当今的创新时代是相当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
趣,并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阅读的感想,或者向老师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与学生进一步沟通,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所看与所想,进而清楚学生的需求。但是教师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不能脱离语文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地喜欢阅读,以及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5.深钻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精神
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创新。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技能养成的重任,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也会有着认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不是一直都有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形成的。学习这个能力的关键时机就是学生时代,因为这时要是学生有着一些认知能力,那么他们就期待的去寻找更多的知识。语文教育就是要在发现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况下,指导和教会学生更多的认知技能和技巧,使得追求和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那么,创新在语文教育中自然是少不了,这是一种以教导学生感受、认识以及创造语文认知能力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创新的能力。
二、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1)重知识, 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下了很多工夫。学生很少被教导去发现错误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却只注重对文章的讲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多了,学生学习上变得被动,发现能力与创新精神逐渐消失。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
学生是语文教育的主体,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只是一味的统一对学生进行要求,忽略了个性。所以即使学生对语文拥有足够的情感,但是因为没有获得鼓励和引导,创造力的发挥被逐渐抑制。
三、语文教育创新的方法
(1)加强创新型语文教师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有着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其引导,因此,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步骤。要创新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等,同时要深入生活,收获素材加强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逐渐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并进行指导,改良教学。对于语文教育应采用开放式教学,旨在教导学生的自主及创新。语文教师还应不断创新,在知识、教学技巧上精益求精,逐渐成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教师。
(2)明确语文教育中的主体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为本。语文同别的学科不同应注重自身的情感,鼓励大胆创新,依据课文,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产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体验创新的喜悦和满足,最终获得全面的认知感知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3)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96-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赶上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能提升到这么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又感到肩上的任务是艰巨的,怎样才能肩负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重任?我心中勾画出了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师的形象。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厚积累
有一首歌这么唱道: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为什么能让难题成为乐趣呢?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语文教师会努力为之,他做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烂熟于心。课程标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它的精神实质,他会在教学之前就领会好,掌握好。他会花时间去钻研、掌握教材体系。每册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每篇课文的教学因素,……他都会牢记在心,如数家珍。
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精品了如指掌。对教材内容,当然应该非常熟悉,要求学生背诵的,他同样能背诵,同时他明白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他会以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此“线”的延伸,作“面”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知识宽带网”。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会脱口说出王维的《桃花源诗》。
对当今政治、经济、科技等前沿信息略知一二。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接受信息呈现多途径。有时,老师还没有接触到的新名词,学生中已流传开了。他会不停地学习,读书、看报,获取新信息。课堂上,他会适时地向学生们介绍“纳米”技术,“克隆”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等
二、语文教师应该有宽胸怀
专家说:语文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语文老师牢记这些名言,用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积累,去为学生夯实精神的底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顺境中能茁壮成长,逆境里能顽强成长。他会每日“三省”。既然先人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就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充满信心。他以学生为师,学生以他为友,学生和他互教互学,他和学生一起成长。虚怀以待前辈留下的教学经验和同辈创造的教学业绩。在他之前,有一大批教育家。从孔夫子和陶行知,从卢梭到苏霍姆林斯基,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他捧若至宝。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他更是推崇之、学习之。“激情”的于漪让他沉醉,“科学”的魏书生让他沉思,“人文”的程红兵让他向往,“鲜活”的李镇西让他发奋,……“结交天下名师而师之”是他的心愿。在他的身边,有一批安心、专心语文教学并呈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的教师。他会认真地向他们学习,他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博众知长,才能自成一家。
三、语文教师应该有高眼界
新语文老师重视通过教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他能从三尺讲台放眼世界,培养为明天社会发展不断创造的人。他记着钱梦龙老师说的话:我们看一个学生,不能总计较他今天学了什么,而要着眼于他明天能为社会干什么。他记着山东省高密一中语文教师李希贵老师说的话:教育就是要为人的四十岁准备着。他记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他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他能够着眼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他们一生丰富的精神生活,一生的和谐发展精心准备着。
从教育的高度观照语文教学。那种囿于教材,只重视课堂的教师,那种就文教文,只以传授知识为业的教师被人称为经师;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育人教文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才被尊为人师。他懂得:教师在课堂上跟学生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教养,精神上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有无教育的意识。他能摆正教育教学的位置,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他的语文教学不会有钻死胡同的感觉,而时时出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四、语文教师应该有大智慧
一位名人说过: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好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有思想、有激情的教师,他总是用研究的眼光备好每一堂课。他在备课时不会满足于把教参内容“下载”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不会机械地模仿别人。他会仔细领会教材的内容,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想尽办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每时每刻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他总是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手投足皆称楷模。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他自己必是一个读书爱好者,会营造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为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他总是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智慧去启迪智慧。在学生眼里,他就是人格和智慧的化身。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哪些方面要作一定的转变?
一、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是一门极富有情感、极其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所以,教师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语文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网络等。”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就设计了六个问题: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
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问题四:请你写出两个与勤学有关的典故?问题五: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问题六: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学效果特别明显。根据语文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把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二、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记得我在教学时,就善于把《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则探究题:《小石潭记》中的“乐”和《醉翁亭记》的“乐”有何不相同?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总结出:《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心情随作者所见而变化着,并且只有寄情于景。但《醉翁亭记》中,“乐”字贯穿全文,且不仅意味着寄情山水,还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已学过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少学校采用导学案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预习、上课、复习三者有机的统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固学等环节的调控,有助于以学定教,开展分层教学,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案导学”是师生共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教师的精心组织才能推进小组合作的有利开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创新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老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它取决于师生两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喜欢提出一些比较怪异、新奇的问题;有些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求得新知识;有的学生喜欢通过与别人合作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等。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和实施过程中,不要只通过一种教学方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构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顺利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语文是“学语言”的学科。百年语文教育的发展史其实是一个“语言专门化”的历史。[1]“语言专门化”是语文独立设科的唯一理据。由于语文教育受传统义理教育影响太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事实上,我国语文教育的语言目标经常发生偏移。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仍具有浓重的经义教育色彩。直到1916年颁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第一次明确“语言教育”的主目标,并为后世语文课程目标确立圭臬。1923年吴研因起草的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目的是“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再次确立“运用语言”的课程宗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发生“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之争,叶圣陶等力排众议坚持“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2]。建国初,语文教育一度强调政治性。1958-1961年的语文“文道关系”大讨论后,语文教育正式确立了其“工具性质”。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观点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基点,基本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从20世纪初的“经义与语文之争”,到三四十年代的“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再到五六十年代的“文道之争”,又到20世纪末以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语文教育目标总摇摆不定,常常陷入二元矛盾纠缠。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法看似公允,其实是对语文科的“语言教育”本质的无视。这直接导致了课改十多年来,语文课程目标泛化,教学内容虚化,知识技能淡化,“泛人文、非语文、去语文”盛行。语文放弃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饱受批评。直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理念,才将“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语文才算重新回到语言教育轨道上来。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他目标像“思想、人文、道德、政治、情意、审美、文化等都是语言教育这个主干上的衍生物,是通过语言学习和运用语言实现的”,“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3]语文教育只有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才能找回自己,回归本质。
二、语言教育:从语言能力到语用能力
任何时代、任何一种形态的语文教学,不管是否自觉,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学观念和理论基础上。[4]语文要进行语言教育就面临语言观、语言知识理论来源的问题。传统语文教育基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设计语言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当今世界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正从传统语言学向当代语用学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有着时展的要求,也与当今语用学的飞速发展直接相关。
1.语用学及语用能力的提出
语用学是专门研究具体语境中理解与运用语言的学科。20世纪30年代C.W.莫里斯提出语言有“语符、语义、语用”三维。6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概念。认为前者指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后者指人对语言的使用。后来,D.H.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这些观点对当代世界语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交流能力是语用能力的核心。传统语文教育是个人的、内向型的、封闭的,而现代社会开放交往合作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人的表达交流与沟通合作能力。欧美语文课程鲜明的“交际取向”与我国的“应试取向”形成鲜明对比。社会对人的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2.从语言能力到语用能力的转变
从语言教学角度看,语文教学包括语言形式教学、语言意义教学、语言功能教学三个层面。语文教育的重心正经历从语符、语义教学即语言能力教学,向语用能力教学的转变。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有着本质区别。从其语言学基础看,一个基于传统语言学,一个基于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从教学内容看,一个偏于语符、语义教学,一个注重语境、语用教学;从语言哲学上看,一个属于客体语言观,一个属于交往语言观。传统语文教育基于静态语言学,以掌握一定数量通用的语言知识、形成简单初级的语言技能为主要任务。它有一个致命缺陷:忽视语言的应用和交际本质,导致学生交往能力差、语用能力不强。当今社会对人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复杂情境中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靠简单机械的语言能力完成的任务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工作、学习的实际需要了。今天语言能力的核心是交流,交流要涉及对象、目的、场合、功能等,它们属于语用能力范畴。
欧美国家主要立足语用能力教语文,对我国是一个启示。这绝不是一个东西方语言差异的问题,因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语言应用环境几乎是相同的。这是一个教育目标新旧取向更迭的问题。
三、构建基于语用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1.语用能力: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
当代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培养语用能力。虽然语文也有思想政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但那是辅助目标,不是核心目标。虽然语文需要语言知识、语法规则和篇章知识的学习,但是学这些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5]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举凡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工作学习中的语言运用,以及社会运行、文学艺术、文明创造等复杂高级的人类活动,无一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和结果,都属于语用层面。准确、得体、高效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当代公民所必需的生存技能,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把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作为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
2.语用知识:语文课程主体内容
语用学是语文课程的原理性学科。虽然语用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西方学者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但语用的概念至今还没有正式进入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由于没有语用学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还缺乏语境、语篇、语用等一系列语言运用知识,由于缺乏语用知识导致所培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虚假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语用知识的来源首先在于语用学及其相关学科,比如“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文艺学”“交际学”“传播学”等。语文学科亟待引入诸如运用主体、语用规则、语用形式、语言目的、语用类型、语用效果、语篇交际、语用审美、语用文化等知识,使其成为语文教育核心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制定、语文教材编写、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应该以这些语用知识为核心内容,从而取代过去的语言、语法、章法知识成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这种知识更新所带来的课程内容更新以及整个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将支撑起未来新语文教育的躯体与灵魂。
3.语用实践:语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语言能力的形成遵循“言语—语言—语用”的规律。任何一个人学习语言都是从具体言语活动和语言材料开始,在接触言语作品和言语活动中,慢慢感受语言的规律,积累语言运用的知识经验,然后将它们迁移到生活世界的语言运用活动中去,形成自己的语用能力和语用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一种僵死、低级、虚假的语言能力,真正的语言能力是语用能力,它是在语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过去语文能力教学的假设是“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忽视了知能转化的关键,即语言的运用环节。就像游泳需要在水中练会一样,真正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用实践。通过语言知识灌输的方式教语文,效率低、效果差,违背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与科学原理。语文教育要构建“言语—语言—语用”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永不停息的语用实践循环圈。
只有立足语用理论,以语用能力为核心,以语用知识为内容,以语用实践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用审美和文化素养为根本目标,本本分分地教语文,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用语文,“假语文”“泛人文”以及脱离生活实用的“伪语文”问题才有望解决,我国的语文教育才有望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道路。
总之,基于语用的语文教育是当代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构建基于语用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乃当务之急。目前基于语用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已经开始[6],基于语用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有识之士通力合作,建造一座真语文的通天塔,当从今日始!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言专门化——语文教育的一个岔路口[J].语文教学通讯,2004(11).
[2][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7,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也实施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案。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理念,结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研究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被动地学习,其教学过程与学习行为都存在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以及设计教学方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情的了解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观念问题、教学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对学情的了解并不深入,不仅表现在课前不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同样也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了解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教育教学要求下,很多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放到主置上,但是其效果却不甚理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交流等都存在着问题,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适应不了新教学方法等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改的内容,并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主置上,教师作为指导者与组织者,辅助学生学习。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与指导下,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体验交流、讨论、思考以及成功的喜悦。
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变化与学习情况,设计适宜学生发展的教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出适宜学生发展的教案。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而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策略。在这里,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应变能力,才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三,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进行奠定情感基础。高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敏感的时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有效展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灵活、有趣、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将此有效地转化为学习行动,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合到各种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思考,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找到问题答案、获得新知,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效果,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创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在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上,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相信,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也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忠毅.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0).
“传道、授业、解惑”,千年以降,人们耳熟能详,然而伴随着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数字化,教育素质的适应化,时代赋予语文教师全新的教育功能,要求呈现全新的风格特点。这就体现为新语文教育理念与新世纪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1.学术性
语文教学应当是完善学生人性的一门艺术,也是完善教师人性,提升其学术水平,使其走向辉煌人生的一门艺术。以战略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并将教学与科研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广泛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水准。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磨炼、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治学之道。“古人成大事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语文教师要想成大器就要将自己塑造成学者:具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和行动,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策略和动手能力。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超人的学术胆识,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革新的开拓精神。
语文教师的学术性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仅撰写学术论文而且著书立说,一个不会写学术论文或不大会写学术论文的语文教师是难以搞科研的,也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不适应语文教育,更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术性的语文教师,其自身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实的写作素质,不仅掌握写作规律,通晓写作程序,精于执教之道,而且具有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掌握比较系统的科研理论方法,树立语文科研意识,努力学习,奋力拼搏,不断提高学术和思想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在这种身教下,自然出高徒,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应是语文教师的信念,更应是语文教师的座右铭。我在日常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化自我反思并进行扎实锻炼。例如申请市级科研课题,借此锻炼自己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全县科研抽查考卷中,大胆采用自己平时的习作作为阅读理解题或相关能力考查题,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精心指导和善意批评,并借此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和提炼自己的学术成果。
2.平等性
古老的国度向来强调“师道尊严”,但随着市场经济和整个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更迫切地呼唤平等和民主,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对话、研究、咨询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作为平等首席的教师应悉心听取学生有关自身个性、兴趣、需要等的看法,就学习起点、进程、方法等进行协商、讨论,提供参考意见,取得相近认识之后付诸实践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最终走向统一。在教学中树立新语文教育意识,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坚决改变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失衡状态,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平等的合作与讨论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发展能力。
民主性和平等性是新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间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谈不上探究和发展。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民主与平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即“闻道有先后”,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更不存在尊鄙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之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是具有道德修养和知识积淀等方面的原因的。就情的角度而言,每个学生与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内心世界,拥有自由的意志和自由的空间,因而师生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与尊重。因为在“不平等的主体间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对话”,所以教师要努力缩短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习惯,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只有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
3.互补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语文教师不可能垄断社会的全部信息,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大量事实表明,由于网络、媒体、报刊等信息渠道的便捷,学生掌握的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何况教师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所以信息的获取、拥有、加工、等在师生之间是互补的,否则,就不能实现信息的增值;由于语文学科越来越细的分工,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知的,即使研究有专长的语言专家,所精通的也只是茫茫学海中的很少一部分。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互补的。就已知的信息,你是教师;在未知的领域,你就成了学生。学生同样如此,他可能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能是信息的者,同时还是信息的研究者。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心态面对教育对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拓宽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相互交换已知的信息,共同探究未知的空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创新性
为使教育工作契合时代之需,培养出一大批适者、强者,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更要具有创新性,力求不断进步,敢于和善于否定自己,否定已有的成就,努力塑造一个新“我”,追求新的成就,走向新的巅峰。在课程设计、课堂对话、学习方式、研究活动等方面进行变通、调整、开掘、借鉴、创造,不故步自封,不沾沾自喜。时时用“重新开始”激励自己,处处用“力争上游”鞭策自己,以使教育面貌与教学方法不断“刷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设计新的对象,构想新的课程,否定或完善已有的风格。面对层出不穷的变革,另觅探究、发展、创造之道,直奔语文教育创新。给已有的学习案例注入新的活力,对现成的案例进行一番创造,积极创设种种因地制宜或因人而异的教学环境、途径、手段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清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情景中,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自觉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的风格特点,对复杂的理论做出新解析,在艰难的实践中踏上新的台阶。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突破,不断发展,将自己打造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名牌教师、品牌教师,赢得学生的爱戴与敬佩。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二、转变语文教学理念
所谓创新语文教育,就是以传统的教育为基础,吸收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的教育教学。由此,在语文创新发展过程中,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的语文教学观念,积极融入创新的教学理念。而语文的创新发展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展开语文教学,以此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推动学生品格与健全人格的发展。当然,创新教育并非是精英教育,其所面向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而非个别的优秀的学生。故而,在语文创新发展中,其教学理念还应包括个性化的教育,重视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并以此进行语文教学。
三、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逐渐趋于成熟。由此,在语文创新发展中,教师应积极符合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点进行语文教学。只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在如今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故而教师必须要积极运行一些教学模式。对于这些小学生而言单纯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故而教师需要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此才能真正的推动语文创新发展。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点,唯有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教师必须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这也是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尊重学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继而能够同教师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探索与分析。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实现了语文的创新发展,构建了新型的语文课堂模式。
2、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脱离语文创新发展的要求,由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方式,汲取其优点进行整合与优化。当然,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不能是随便的改变,而是要根据课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威尼斯》这篇散文游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实景概况,让学生在作者洒脱性的文字概括与图片、视频的高度融合下艺术地感受到威尼斯实景的总体特征,让学生似身临其境中体悟到朱自清散文的“严谨不苟”和“平易自然”,让学生在威尼斯优美的景色中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以此达成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陶醉。
四、明确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创新发展中准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发展的进行。故而,在推动语文创新发展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育中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这三个特点。对于这三个特点,笔者展开了一些简要的分析。首先是掌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语文可耻中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语文对于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并且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所谓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就是在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的基本能力,并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以此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最后是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在语文可耻中所学习的语言都是本民族的语言,故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并理解文章中主要内容。并且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让学生能够完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语文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与标准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将技术和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思想并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渠道,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育信息化要求更新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把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上去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更要有敏感的信息意识,快速掌握有价值的资料,抓住现代信息知识,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以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在学科前沿阵地的基础上。其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具体措施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将信息技术能力积极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第三,要加强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的自觉性。信息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想境界是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师都变得透明,师生关注的是技术所支持的学习和交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就像你呼吸空气一样自如。否则,为了技术而技术,会造成信息技术的滥用和无用,故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但对提高教学成效无益,还会徒增教学成本,致使教育信息化难以维系,无法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第四,使语文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最终体现在能够成功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语文教学革新和持续性专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创新者。因此,语文教师要熟练操作计算机,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发,提升设计和指导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