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管理机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高职院校德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德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高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目前,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来自受教育者,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生在物质富裕的时代,活在现代家庭中,长在网络环境下,新时代社会来自网络、经济、家庭的现状时刻影响着他们,以致高职院校学生呈现思想多元化、行为个性化、自主性明显、不稳定性突出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来自教育者,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理论水平等的内化程度较低。简单直白的德育方式和理论难以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真正做到将教育者的德育理论和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作用内化为个人的东西,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隐性德育管理是为了学生思想的良好发展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思想特征,开展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体现德育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又可以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的问题,以达到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
2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隐性德育来源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天道观[1],归根结底是将“遵道而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应用到道德教育上。现代语言中对“道”的定义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德”则定义为遵循这些规律的具体道德实践活动,二者之间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德育的管理层面上说,隐性德育实质是管理艺术,它需要在新形势、新背景下不断革新,积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时展要求,为开展全面教育保驾护航。它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既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又服务于现实需要,是责任关怀和严肃的爱。它需要既讲究德育的艺术性,又注重德育的科学规范性,促进德育管理秩序化、人性化、个性化。从德育的辩证层面上说,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相对形式,目的明确且直接的说教式、问题式教育属于显性德育范畴,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间接内隐的自然式的“不言之教”道德影响,使受教育者自主认识,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认同并内化为自愿遵守的社会规范,进而全面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这属于隐性德育范畴。综上所述,隐性德育就是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体现道德教育的艺术性,是道德教育艺术性和科学性[2]的良好统一。
3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3.1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科学性在于其有确定的管理对象,包含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实践和实验加以验证,体现教育规律。科学性要求隐性德育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体现客观性、逻辑性、严谨性,彰显隐性德育管理理性的一面。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艺术性在于其对象是多变的、迥异的,德育管理方式是灵活的、全面的,教育者人格和语言是有魅力的、厚重的,艺术性要求隐性德育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体现个性化、情感化、人性化,彰显隐性德育管理柔性的一面。隐性德育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两者之间的表现形态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和最终目的是统一的,只有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德育的高效管理。
3.2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明确性和隐蔽性的协调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明确性在于其实施主体是明确的,隐性德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不是某个或某群教育者,而是所有教育者,明确了教育者的职能性。教育者的职能不仅在于教书,还在于育人,这里的育人泛指德育。而隐性德育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教育者均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养,从日常生活开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道德树立榜样,已达到以德育德的教育成效。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隐蔽性在于其教育目的是隐蔽的,与之相对的是显性德育。显性德育是以直观的、问题式的道德说教达到直白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使学生在管理约束压力下产生叛逆心理。而隐性德育则是以“润物细无声”式的道德影响为主,无形地把德育的目的隐藏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借助于隐蔽的教育模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内化而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且自身需要的认知,在无意识中实现自身身心素质的发展。隐性德育管理是所有教育者“隐形的手”,是明确的主体教育和隐蔽的目的教育相协调的产物。只有所有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融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淡化教育痕迹,才能真正实现隐性德育管理。
3.3隐性德育管理是教育主体性和自觉性相融合
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主体性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是个性发展的矛盾体,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矛盾不断斗争的过程,每个受教育者自身矛盾的根源和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充分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管理。隐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自觉性在于其推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单方面道德理论灌输,只会使受教育者一味依赖教育者给予意见,而不能转化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身心素质,隐性德育管理机制是“他律”到“自律”的转化,通过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德育管理,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体独立性,进而内化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完善自我价值。隐性德育管理是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自觉发挥受教育者自主能动性的管理模式,是通过教育者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来发展受教育者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评价,以发展道德行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是教育主体性和自觉性的有效融合。
4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管理机制框架
4.1德育理论知识引领和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建立德育理论知识引领和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基本途径,确定德育知识的引领功能,目的在于使德育知识充满活力,避免枯燥空谈,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目的在于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需要丰厚的知识和信息内涵储备,才能达到德育目标,而建立高职院校德育理论知识引领机制是主要途径,所谓知识引领就是隐性德育管理必须建立与德育内容相符的知识储备,且具有一定的引领功能。德育理论知识引领主要传递概念性和原则性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明确行为要求,进行价值判断,掌握思想模式,进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架构能力、推断演绎能力等思想方法。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为了落实责任制,进行了职能细化,德育管理片面地施加给某一个部门与隐性德育管理需要所有教育者参与其中的理论基础相悖,势必影响德育管理的广泛开展和大众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隐性德育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内部职能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建立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德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培训交流,互通有无,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以缓解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中缺乏效率和有效性的问题。
4.2教育者教育素养培养和身教机制
建立教育者教育素养培养和身教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和身教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素养包括理论知识、逻辑思维、人格魅力、语言风格等主导因素,教育者自身带有的教育素养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素养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革新的过程,适时开展教育者教育素养培训,既可以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又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的信赖度。教育者通过“没有痕迹的教育”将自身修养和正能量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以身观身”来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即达到了身教的目的。
4.3教育部门的常态德育指导和培训机制
教育部门的常态德育指导和培训机制是隐性德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只有将德育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开展,反复抓,抓反复,才能防微杜渐,真正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维定式。教育部门德育工作的常态指导和培训作为“隐形的手”可以更好地把握日常德育活动,监督德育制度的良好执行。高职院校的指导和培训多注重于培养教育者业务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知度的提高,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心理疏导等的指导和培训较少。一方面,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不堪后果的事件呈增加趋势;另一方面,教育者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承受程度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模式。教育部门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日常培训和指导,将德育指导和培训常态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冲.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66-68.
二、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紧迫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不断发展的完整过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理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德育管理体系自身的局限导致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不适应性,以致人们在德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偏见和认识误区,认为德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大。就高校而言,德育管理体制不顺、规划不实、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还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革命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大学生接触世界、把握人生的主渠道,给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为高校德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借机利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我国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播进来,企图通过“不战而胜”的思想战略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种种波动,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也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我国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改革开放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高校德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市场经济的求利、竞争、自主等特性在大学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打上烙印,使其在思想意识、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压的问题不断凸现出来,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心理调适能力及行为控制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智力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反差。这些变化都给高校的德育管理观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许多高校仍然沿袭或固守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封闭的德育管理模式,管理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和质量。
3、高校自身的问题也给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教育对象构成的日益多元化,其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意识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等优点,另一方面又存在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等方面的不足。传统的高校德育曾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德育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陈旧过时的东西,造成了“强调教育,弱化管理”的现象。虽然一些高校纷纷推出配套管理举措,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高校自身特点的德育管理体系,以教育代替管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致使德育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游离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如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给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加快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面对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高校德育管理,如何适应并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努力开创德育管理新局面,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2、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一、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结合的同类研究工作的现状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加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并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陈中芳、刘文胜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主要在剖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现状,认为主要存在着强调从严管理但模式单一化、注重学生安全教育但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强调社会实践活动但缺乏活动深度和意义延伸、注重学生成人成才的发展与引导但激发学生潜能不够等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徐金保的《独立学院转型期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调互动思考》着重从独立学院转型期危机与反思出发,阐述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协调互动的条件、原则,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的《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紧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中针对现行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和突破,探索并推行综合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如何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管理的方法的研究在逐步深入,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关于二者结合做好协调的阐述方法过于单一,很难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者做不到妥善安排;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结合中支撑环节存在矛盾。
二、高职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研究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把“育人”融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健全高职管理机制,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都离不开“育人”这个中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交互作用的有效机制,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现以市场与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关系到真正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合力,形成“教管”相结合的机制。
1.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增大,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等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是事关学生教育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也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学校(一级)管理重心整体下移,学院(二级)承担着办学全过程的管理重任,另一方面学院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却没有增加,学院管理队伍一直处于缺员缺编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老套套和旧模式进行管理和工作,就很难适应这种新形势,管理人员纵有多面手,也难以完成日益增多庞大的管理事务,力不从心在所难免。再者,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的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制的逐渐推行,原来的传统固有管理工作模式已呈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等都必须与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建立高校管理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是现阶段高校管理实际情况的需要,是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 教管与学管步调一致,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需要
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书,还要重视育人,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在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而要求教学与学生管理相协调,不仅仅重视点上的管理,避免机械的工作,而且还要考虑自己的管理职责,使学生在素质教育和专业学习上步调一致。
3. 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只有扭转“两张皮”现象,使教师与辅导员经常沟通,工作互补与融合,高度重视“两个为本”,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立体管理结构,更新管理模式,探索综合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才能彻底打破辅导员单线管理学生势单力薄的局面,充分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国国力提升、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相对于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却仍显落后,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高职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作用,必须从制度上和措施上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相结合,使双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以教风促学风,忽略一方面,避免另一方面。虽然高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虽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克服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想脱离的状况进行两方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改革和突破,需要两部门同抓,一手抓学管,一手抓教管,使教风、学风同上新台阶,避免单独的片面性、盲目性和空洞性,使教学和学生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结合的做法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重点之一,需要教师、教研室与学生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使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1. 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者、管理者这一总体目标,以严格性管理和开放性教育相结合为主要手段,以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前提,以抓道德、理想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健康、有序、文明、奋进的校园秩序为具体目标,努力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以教育为先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专业特点、年级特点,进行系统化教育。针对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管理重点,如,一年级重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二年级:重点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并提供大专的信息和辅导,畅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各班按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各班建立健全考勤制度,同时建立违纪学生档案,重视引导教育,开展群体性德育实践;完善管理网络,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建立激励引导机制。
2. 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
1. 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2. 强化常规管理,健全“备课”上课制度;
3. 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
4. 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 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紧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M]. 南京:文教资料,2006.
[2]徐金保. 独立学院转型期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调互动思考[M]. 北京:管理与财富,2012.
[3]徐楠.金璐. 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
[4]安建平.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漆小萍,唐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7]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出版社,2005.
[8]边东海等.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 河北大学学报,2001(7).
[9]唐家良.试论高校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2004(8).
[10]刘莉.马永开. 教学管理组织与流程创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
[11]侯圣苍.浅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创新[J]. 青年文学家,2009(20).
所谓“小组合作管理”,即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现论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班级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管理为基本管理形式,以个人和团队“德学”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学”素养,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和谐统一。对此,我做了如下改革尝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班风建设。
一、“建组”,形成管理的最小单元和大管理层
对学生进行“建组”源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创新。小组合作学习以3―4人为一个学习单元,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促进,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推动班集体发展的目的。加拿大学者埃豪(Coelho,E.)提出的四因素理论中的第一因素就是组的形成,[2]“建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让班级的整体缩小到小组中,每个小组的结构层次相似,都基本反映了班级的结构层次,小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班级的缩影。
“建组”的成员一般是5―6人,共分成8组,分别由八位组长负责。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预先知道班级学生的各种信息,如:学生的主要愿望是什么?知道了班级学生特长、学生智能、学生品德、学生性格、学生管理能力等分布情况。各组成员的构成在管理、特长、德、智等方面分布基本均等。这些小组共同完成班级的日常行规、学习、劳动、活动等工作,同时小组内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班集体,的庄梦雅组的内部机构设置(见表1)。
这一小组将在一天中完成班级日常行规、学习、劳动、活动等班级管理事务,形成管理的最小单位,使班级的事务处于事事有人做,做事有评价。
组长的选择不可只局限于原来的班长、团支书和班干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为不外乎又多了几个班干部的“头衔”而已。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同学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指定各合作小组的组长(有些小组需要副组长),再由各组的小组长直接形成自律组,形成班级的大管理层。自律组的各个成员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各自小组的日常行为规范、平时的学习情况、劳动情况、和思想动态、休息娱乐活动、考勤以及课前准备和课堂纪律的监督与劝导以及做好宣传工作,从而使班级形成一个有正气、有次序的良好班风。
二、“定制”,形成班级内部
管理和镶嵌制约
形成班级内部管理和镶嵌制约,首先要解决好对小组组员的内化评价。内化评价是对8个小组共同制定小组内的“德学”评价表。“德学”评价表是把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和学习常规考核以一定的分值进行量化评价,使对学生的评价能更能突出品德行为习惯的评价,更加客观、公平,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德学”评价表可以按班级不同阶段的主题确立“德学”评价内容,如对初一新生,管理的重点是行为规范的确立,因此评价表中的规范内容会分的细且评价的分值高,这样使评价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加贴近。由于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对象都是学生,评价的指导是教师和小组机制,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朝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习质量,这样使小组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引领性。
一般我们在开学初,各小组就以品德为重点,制定《班级小组合作管理德学评价表》(见表2)。
这份评价表是组长和组员共同管理和反馈的资料,对组和组员的评价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责任量分,有意识地把日、周、月的评价权还给学生,让组与组员的评价刻画出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足迹。这样,便使每一个组员在可能的范围内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其中的德育意义在于:“孩子们今天在一起能做到的事情,将来他们自己也能做到。[3]”
其次要解决好对小组和组员的外因评价。外因评价是在内化评价的基础上,对小组评价量表进行抽查的评价外部体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重点的专题评比。它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基础,从中抽取个别项目组合或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所在小组的情况,如某月文明课间评比,评比的对象是随机的个体,一般占全班人数的2/3左右。或是由“自律组”定期检查每个小组成员对本小组的贡献分布,统计总分,从中评出优胜的小组三名,并对优胜小组的组和组员进行鼓励、表扬等激励性评价方法,形成管理的镶嵌制约。以上评价后要重新归零,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重新开始,朝预定的目标前进。
第三是要解决好对小组内的评价还原于同学间的责任评价。在小组评价表中,涉及到组员间的责任评价。如在学习月中有这样的一块内容――各科学活动。如何使这些活动及时得到评价与反馈呢?我们采用的是成长型学活动,如语文背书“一对一”;数学一日“五问必答”;英语“face to face”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把班级的学习氛围延伸到同学之间,让小组有方式地学习,促使良好学风的健康发展。这些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基石――责任评价。小组的成功取决于组员的共同进步,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Σ进步分=Σ(测验系数-原始系数);(二) 测验系数=测验分÷段平均分×100;(三) 原始系数=原始分÷段平均分×100。
计算方法要求在某次学业质量监控中,每组组员的进步分要利用公式(二)、(三)进行计算,再利用公式(一)求得小组的进步总分。这样,小组进步分的取得就需要小组各成员的努力,同时发挥小团体对个人的影响。通过组员对自己的责任评价求得小组其他成员的认可。以此促使小组各成员的成长,从而促进良好组风的形成。
这个评价方法适用于任何层次的学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多少无关,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让各组员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形成组员考核的每周公布栏制度,不断地进行合作小组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各小组常规管理效率。
三、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首先通过以上的评价后,组长要及时发现自己组内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时通知有关同学予以纠正或请科任教师帮忙解决。同时也可以聘请科任教师参与管理,并定期向全班同学做工作汇报,总结前一阶段的成果与不足,对同学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同时也听取自己组内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调动本组同学的积极性。如此齐心协力,使班级的各项常规管理正常化、制度化,促使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一员的重要作用,自觉为班级争取荣誉,做到自觉自律。
其次班主任应对各小组长进行观察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在小组内的威信。实践证明,具有以下三种特征的小组长容易树立个人在集体中的威信。一是以身作则,以自身自觉遵守各项常规的行为示范为同学树立榜样。二是学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成绩优异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学生在同学中有着自然而然的威信。三是善于开展班级工作,敢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这样才能说话算话,以达到劝导的目的。第三是“自律组”是各小组长形成的大管理层,在“自律组”中,各小组长进行交流,探讨好的管理方法,增进小组间的合作。同时,教师在“自律组”内,对小组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各小组长的管理艺术和品行素养,并在自律组内开展批评和表扬,促进小组间的竞争。
四、小组合作管理的反思与讨论
有研究表明,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如下知识和态度:“小组集体劳动,共同决策……”[4]这说明小组合作管理是一个目标导向的班级管理机制,它不再是一种单一取向的目标观,而是一种全面而均衡的目标观。
小组合作管理的参考常模是组员的合作与责任的情况,通过组的成功而达到自我的成功。在小组合作管理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管理与评价,把德育过程理解为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构建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小组合作管理与评价改变了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的状况,而是鼓励学生尝试接受理性的自我约定与自我承诺,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还改变了学生的成长观念。
实践证明,只要能正确地把握好各小组的工作的原则与尺度,班主任予以恰如其分的协助和诱导,必然会充分调动组内同学的自觉性,整合各小组的良性发展。从而使班级形成一个有正气、有活力,同时又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良好班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的班级管理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学校将我的班级管理经验在班主任会上作了主题讲座,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借鉴;我的“小组合作管理”机制,被融入到更多的班级管理之中,并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
――――――――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61;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57-01
作者简介:闻建兴(1974-),男,江苏江阴人,高级讲师,从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与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职生这一学生群体一直是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难题,家长与学校老师有时心力交瘁,整个社会的认可度一直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迎难而上,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呢?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举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针对新时期中职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若仍采用旧的教育观念、模式,这样的教育成效不会显著。因此,在教育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方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缺乏限制条件。一些中职学校随意降低招生“门槛”,有些地方招生几乎不设任何条件,只要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成为一名中职生。这样的招生方式让一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存有厌恶之情的学生抱着逃避的心态或是在父母的强压之下迈进中职学校的门槛。这样,中职学校很难拥有素质高的、成绩相对优异的中职生。若对学习兴致缺乏还被强制性地安排在教室听讲,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煎熬,这样的教学状况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服从管理者的教育。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反叛、我行我素等,这是有些中职生身上最为常见的行为,成为职教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2)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育作为时代精神产生的重要源泉,只有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习者的自身需求。能够培养出新型人才,需要学习知识的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变更。若只停留在以旧知识来教新人的阶段,一系列的需求矛盾问题、管理教育问题就会不断产生。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学生管理传统化,是现时期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代中职学生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让他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观念,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一定的决定性。对于他们来讲,以往的教育就是历史的存在,无法满足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需求。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水平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这本身就会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限制。有些中职学校的激励机制较为落后,激励与鞭策的不足使管理者积极性缺乏,创造性更为缺失。若学校的进修培训经费不足,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更是不能及时得到提升,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管理效率低下。旧的管理制度都难以执行,新型的管理模式更是无望实现。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若是在做表面文章,则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3)忽视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多是指知识的教学,同样的原理,遵从“因人管理”的管理原则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才是明智之举。中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没有顾及到学生这一主要客体,就算是强制性的处罚措施,有时也只会让学生口服心不服,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更是产生适得其反的管理效果。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制定必要的招生制度。只要过了收费这一关就可以上中职的招生体制,无异于是没有原则的存在。虽然这样的体制扩大了生源,增强了中职学校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是为一些学生提供了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的契机,但对于那些确实没有学习愿望甚至厌恶学习的学生以及对于学校自身长远目标来讲,都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举措。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应考虑明文规定学校对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审查入校学生的档案,对有过重大违纪违规现象的学生应慎重审核,考虑其若入校可能对学校与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制定实施一定的招生准则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学生的素质,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
(2)与时俱进,创新教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倡导全员育人,教师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取得的效果定然会超过班主任的孤军奋战。育人之道不仅仅在于教书,环境影响不容忽视,管理制度的实施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品德与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品德高尚的人才,教学与管理都应切实站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角度采取措施。教学者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好学态度,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研讨先进的班级管理制度,共同学习,促进所有学生成长与进步。
(3)优化环境,改善关系。网络时代的各种社会信息,学生随手可得。若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保守封闭,显然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自然也不会起到有效管理中职学生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教学环境,建立起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全面性的学校管理机制。要切实结合学生特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这样,管理的有效进行便是指日可待。
四、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中职学生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新思想、新措施的生成与实施。参考文献:
[1]张威,于文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自我教育;措施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已经具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能力。这些都为中职生展开自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1从引导中职生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入手,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基础,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则是班级管理的灵魂[1]。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中职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中职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引导中职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以此来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引导中职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可以使班级管理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化为中职生的自觉行动,增强中职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为中职生开展自觉有效的自我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1.1共同确立班级总目标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也是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确立班级管理目标时,既要使所有的中职生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让他们明确,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目标要制定得比较合适,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做到高而且可攀,只要经过努力就会实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又有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特别要注重调动每个中职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通过集体学习、相互讨论、逐步完善,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中职3年规划,常规管理目标,学习、活动方面目标等。
1.2引导中职生制定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可以分为常规目标和应急目标。常规目标涉及学习风气、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这些目标都要予以量化,变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定期进行对照,不断激励自己。为了让中职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可以在寝室与寝室、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展竞赛,以挖掘发挥中职生潜在的能量。应急目标主要应对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运动会前1个月,组织中职生讨论运动会的目标,发扬人人为班级争光的精神,充分挖掘每个同学的潜力。在制定班级阶段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每位中职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阶段目标,使每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每一场考试,争取发挥自己最佳状态。
2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培养中职生的管理能力
只有把中职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实现中职生自我管理。因此,班主任必须创设多种岗位,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展现风采、提高能力。
2.1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依据。班主任应把制定班规的主动权交给中职生,这既是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让中职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的想法的尊重。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集思广益,制定班规[2]。由于班规是共同制定出来的,中职生在思想上就会认同,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一旦有同学违反班规,大家一致谴责,而违反班规的中职生,发自内心地感到不安和自责,能自觉地改正。通过中职生参与班规制定,较好地实现了中职生自我管理,使中职生从“要我做什么”变成了“我要做什么”,外在的约束变成了内在的自觉意识。当然,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时时根据实施情况作适当修订。实施一学期后,要对一些不合理的条款进行修正,同时根据班级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增添一些新的条款。
2.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
中职生负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于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不断向中职生传达这样的理念:若想在班级中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推行干部轮换制,给每个中职生一个舞台,锻炼他们的能力。干部轮换制可以这样来逐步推行:组班之初,先通过毛遂自荐或他人推荐,班主任面试后组成临时班委,任期1个月。1个月后,也就是同学们彼此了解的时候,采用演讲竞选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新一轮的班委成员,任期1个学期。此后,每个学期重新竞选1次,确保班委有新鲜血液加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可以使有管理能力和锻炼意愿的中职生走进班干部的行列,既保证了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干。
2.3推广值日班长制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仅靠班主任和班干部,很难兼顾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激发全体中职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才能事半功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应该推行了值日班长制。具体做法:班上每位同学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按学号顺序轮流,1人1天。值日班长的职责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决定。职责范围包括纪律、卫生、两操、仪表、课外活动出勤、寝室卫生等方面,并认真填写好《班务日志》。值日班长配合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实施值日班长制后,每一位中职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这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更为细致有效,而中职生们通过亲身参与班级管理,逐步形成了共识,即“我是班级的一员”“班级是我们大家的”,认识到个人的言行、自制力对于集体的重要性[3]。值得一提的是,值日总结对中职生的能力锻炼和自我教育非常有效。
总而言之,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使中职生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中职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强调中职生自我管理,决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班主任要经常跟班干部沟通,经常找中职生们聊天,及时掌握班级的动态,从而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调控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转。
3让中职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共享班级管理的乐趣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更是中职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中职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尽享参与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班主任可以放手让中职生自行组织召开班会课,这样既让中职生进行了自我教育,又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华,分享思想碰撞的成果。班主任除指导中职生开好班会外,还要鼓励中职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往往成为中职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品尝成功的乐园。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培养了中职生的自主意识,锻炼了中职生的自治能力,融洽了中职生之间的关系,对推进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创造健康竞争的氛围,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让中职生参与竞争是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更应增强中职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中职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使中职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建立班级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让每个中职生适应竞争的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可以让中职生相互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比收获,把竞赛结果公布出来,每学期期末或下学期开学初对表现优秀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竞争中,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中职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职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和谐发展[4-6]。
5结语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开展中职生自我教育,培养中职生主体意识,其效果是真切实在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中职生为本,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努力提高中职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中职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6参考文献
[1] 谷荣茂.论以自我管理为主导的班级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6-117.
[2] 李佳.“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09(9):17-18.
[3] 齐美玲.在劳动实践课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效分析[J].职业圈,2007(04S):113-114.
近一个时期,“学校执行力”是教育界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看待。经过几年的学校管理实践,我也想就学校执行力方面谈些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我认为:一个学校要有竞争力,必须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是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如果学校缺乏执行力,就不可能有好的文化力,也就失去了自我提升力与核心竞争力。
一、概念的界定——什么是学校执行力
关于执行力的概念,企业界人士有他们真切的解读。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什么叫好的执行呢?简而言之,全心全意、立即行动”。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团队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力,也就不是好的团队。
我的理解是9个字: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所以,学校执行力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规划、办学目标,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但如果没有按质、按量、按时执行,实际上是一纸空文。
二、理论的支撑——执行力的理论根基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翻开众多管理学的书籍,从古典的管理理论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到戴明的PDCA循环理论,乃至ISO-9000的核心理念等,其中都“闪烁”着对执行力的垂青,这使得“执行力飓风”的“狂刮”,有其厚重的理论渊源和根基。下面举个例子——法约尔的管理来说明。
“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定义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也是提高执行力必不可少的。
管理始于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对于提高执行力而言,道理是一样的。有些企业缺乏执行力,可能源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或者目标与计划被制订者锁在抽屉里而并非众所周知。
管理终于控制,控制就是调整目标或者采取措施保证目标实现。由于执行过程与计划的差异,执行的中间结果偏离计划轨道是正常现象,每当出现“结果偏离”时,“控制”成为一项必需的管理职能列举上述理论,为的是说明执行力,是有理论根基支撑的。
在一个单位中,往往会出现领导和员工的想法不能有效统一的情况。执行力缺失,所有工作,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构建学校卓越的执行力呢?
三、强化的途径——学校执行力的构建
如何强化学校的执行力,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呢?我认为必须重点抓以下五个方面:
1.设置清晰的目标并去实现
教师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大多数教师都是爱岗敬业的,但每一岗位必须制订合适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让爱岗的教师有标准的工作依据,尤其是对新教师更加适用。同时,执行任何任务还要制订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进度计划表,一定要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我校先后从校园规划、教学设备、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制订三年规划与年度目标。正是目标的驱使,形成了广大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激励着广大教职工积极地投身于实现目标的努力之中。
2.选择合适的人并努力去做
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合适的,才是最优秀的。即使一个学校有世界上最好的理念和策略,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发展、去实现,这些理念和策略恐怕也只能“光开花,不结果”。如:(1)设立年段管理领导小组。由副校长为组长,另设年段长、副年段长,分别负责年段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工作,提升学校决策的执行力。(2)规范各种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德育领导小组会议、教学领导小组会议,决策功能充分显现,工作更加落实到位。(3)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各科室、年段、班主任定期举行例会,撰写科室工作周志、学校工作周行事历,实行日巡视制度,保障学校决策贯彻落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倡导真诚与有效沟通的工作方式
在学校中,拥有良好的执行力,应使上情下达通畅,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倡导真诚与有效沟通的工作方式很重要。一项调查表明,单位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传递,是感觉的互动。好的、有效的沟通会让你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肝胆相照的朋友、荣辱与共的同事。“既能干事,也能想事,更能共事”,从而增强集体合力。
4.建立民主而又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
学校的管理应关注细节,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很多,而能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追求完美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素养,应该使我们广大教师养成这种习惯。学校执行力实际上就是对工作的态度。其衡量标准就是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要使我们的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要永远牢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做榜样。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
5.营造监督有力的学校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是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手段。由不同部门和教师组成的学校,想使每位教师不同的力最终成为一股合力,要靠学校监督有力的执行力文化。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曾这样说过: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其实许多学校并不是没有制度,最主要的是执行中出现问题。在刚开始执行某项制度或方案时,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但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逐渐松懈。在执行总结中,对成绩简要说明即可,重点要分析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需要用独特的眼光诠释“执行”,要以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位教职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从骨子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使教师团队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监督有力的执行力文化。
海尔老总张瑞敏曾经说过:平凡的事情,只要你反复重复一千遍不走样,那就是不平凡。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成绩。一所学校,只有当执行力得到落实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世维.赢在执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54-03
1 前言
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镇中心小学是全镇唯一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有学生130名,承担着镇政府所在地及周围近10个牧业村的小学教育任务。以学校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半径大约为10公里,属纯牧业区,在此范围内的学生,50%以上无法走读,需要住宿。
2 寄宿制学校的优势
虽然农村地区的寄宿制条件、教育环境比较差,但寄宿制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办好寄宿制,有利于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困难 石门镇中心小学大部分学生居住分散,上学交通不便、存在安全隐患。办好寄宿制,可以免除学生上学因路途遥远而辍学的情况发生,确保了农村广大适龄儿童依法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有利于巩固“两基”成果。
办好寄宿制,有利于自立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寄宿学生走出校门后,在自立能力方面完全优于走读学生,在生活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有住校经历的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情绪、意志等很少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寄宿制对于他们的自立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办好寄宿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住校的学生,除吃饭、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都可以直接与教师接触,完全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以学习,每天要比走读学生多学习1~2小时。而且在学校组织的晚自习上,还有教师讲解辅导,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办好寄宿制,有利于学生的管理 住校生完全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上是在教师的管理范围之内,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全面贯彻落实,从而完全消除了学生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也就消除了学校对借宿校外学生管理的盲点,教育效果良好。
办好寄宿制,有利于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实践表明,寄宿生由于在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有较好的住宿设施与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因此,家长特别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3 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散居住,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校园内宿舍不够,部分学生借租民房寄宿,但散居于校外的寄宿学生与房东常发生矛盾;学生中有抽烟、喝酒等现象,违规违纪人数直线上升;偷窃等事屡屡发生,周围的居民怨声载道;学校教师也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难完全、及时地了解校外寄宿生的一举一动,实际上这是学校对学生管理中的一个盲点。这一现状成为发展寄宿制学校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阻碍学校的发展 由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县石门镇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不高,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需要建立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减免生活费,较好地解决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由社会力量投资硬件设施建设,学校负责管理,是今后发展寄宿制学校的一个方向。
教师担任多种角色,增加工作强度 寄宿学生一年有240天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校时间是全年总时间的2/3。再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有80%以上的学生家长,每年总有一方要出外打工,不少家长只是开学初把学生送到学校,就算完成了任务,所以学校教师,除教师身份以外,实际上还担任着“准”家长的角色。
家长远离学校,规范化管理受约 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导致出现许多留守儿童无法照顾的问题。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应该改革教育服务体系,真正将留守儿童在不利的环境中组成一个互相帮助的集体、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家庭”。可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没有去适应这种变化,是乡村教育领导、每位校长、每位教师应当反思的问题。
4 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这样就使更多的学生远离学校。如果不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但使寄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会造成学生流失,影响学校的办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办好寄宿制学校将是解决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镇农牧区学生就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解决寄宿生的膳食问题是搞好寄宿生管理的第一要务 虽然前几年已解决了寄宿生膳食的“温饱”问题,但是学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力求上进,全面改善寄宿生的食宿条件。石门镇中心小学积极采取“两免一补”措施,为寄宿学生提供了有营养的早餐和午餐。早餐以牛奶、豆浆、鸡蛋、苹果、馒头为主,午餐主食加炒菜,以满足当地学龄儿童的口味。食堂提供的食物种类丰富、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学生饮食的“主旋律”。住宿生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经纬交织,完善管理机制 “抓管理,以人为本;促质
量,制度为绳”。石门镇中心小学宿舍的管理主要依照“四条线”的管理模式进行。
以“宿舍管理制度”为准则的第一条线,构成宿舍管理的“经线”,这既是学校对管理员工作的要求和目标,也是学生在宿舍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以“宿舍检查制度”构成管理的第二条“经线”,从规范管理员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求管理员从早、中、晚对宿舍进行检查,检查要周密、细致,避免对宿舍管理的放任自流。
以“宿舍周量化考核制度”为主的第三条线构成宿舍管理的第一道“纬线”,从管理W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的角度,与前两道“经线”交织。它把“宿舍管理制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量化,由学校组织进行打分评比。
俗话说得好:“吃饱肚子不想家。”学校的后勤保障是第二道“纬线”,这条线至关重要。火要生旺,饭要吃饱,只有吃得饱、住得暖,学生才能安下心来,把心思用到学习上,真正做到“留得住”。
学校的后勤管理这四条线决不能忽视,只有把这四条管理的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寄宿生管理的“经纬网”织得更加细密,把工作做得更加周到。
转变观念,提高管理素质
1)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责任心。寄宿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每个宿舍就像一个“家庭”,管理员就是这一家庭的“家长”,所以对管理员的要求较高。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既是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信任。所以,孩子们在学校内是否住得暖、吃得饱、学得好,是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这就要求管理员必须履行一位家长的职责,从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全盘考虑,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是难当此任的。
2)管理人员要有耐心。宿舍管理员牵扯的面广,工作琐碎,宿舍的布置,被子、枕头的摆放,暖瓶、牙具的摆放,都按军事化要求整齐划一。此外,宿舍中今天灯绳断了,明天学生感冒了,类似的小事几乎天天发生,所以没有耐心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3)管理人员要有爱心。宿舍是学生在学校的另一个“家”,要把宿舍中的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把宿舍作为学生心灵的庇护所,畅游学海后得以休憩的温馨港湾。这就要求管理员时常跟学生交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稳定学生思想情绪,解决学生之间的小矛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寄宿生的养成教育 寄宿学校不仅管学、管食、管宿,而且管怎么做人。就人一生的发展而言,后者更重要。石门镇中心小学在对寄宿生进行养成教育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1)加强规范建设。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有关教育方针、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训、校纪、校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行为准则;班主任主要强化训练,力求人人达标;注重加强师德礼仪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努力创设一种讲文明、讲道德、守规范的育人环境;并定时开展小学生形象大赛,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文明规范教育生动、具体、实在。
2)严格纪律管理。严格纪律管理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的学生“有意违规”“故意捣乱”“明知故犯”,这就不是一般的言行不一致的心理问题,而是涉及品德不良的萌芽。对其中少数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而坚持不改者,不能搞“教育万能”,要进行必要的惩戒,甚至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其觉悟、改正。
3)强化自我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外律由强渐弱,内律自弱渐强。因此,强化寄宿生的自我教育是寄宿生养成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石门镇中心小学通过倡导“自省”、培育“自制”、实践“自育”等途径来强化自我教育。
4)加强心理辅导。由于寄宿生的生活单调,心理寂寞,人际关系复杂,学习压力大,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焦虑严重。石门镇中心小学成立心理咨询室,把寄宿生的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教育方式上要以辅导、疏导、引导为主,绝不能以训诫为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在活动中育人。养成教育的方式要进行创新,以活动为载体,创设多种多样的养成教育的活动情境。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评价。尤其是把班会作为一堂课科学对待,坚持德育备课。特别是主题班会课要做到:精心设计,分工准备;严密组织,角色扮演;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激励引导,科学评价 无论多好的制度,如果不去落实,就是空的;再好的制度,没有与其相配套的评估体系,就是虚的。宿舍管理的“四条线”组成宿舍管理网络,同样需要一套比较公正、完善的评价体系。如果宿舍中出现不规范情形,既影响管理员的得分,又影响宿舍的得分,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通过宿舍检查登记情况,评选文明宿舍的次数,作为管理员工作完成好坏的评价,并与本人评先进、年度考核挂钩,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宿舍周量化考核制度”,根据各宿舍的得分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宿舍”的主要依据,不但可以规范学生行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作用。
因此,学校建立“定量与定性,随机与定期,自评与他评,形成与诊断”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养成教育评价机制,把寄宿生个人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并与操行鉴定挂钩,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导评、家长助评相结合的方式。量化考核要做到每天检查公布,每周评选周优秀集体与文明宿舍,下周一由班长宣布结果并颁发流动奖章,期末累计总分评选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写出每个学生的操行鉴定,记入档案。
5 结语
总之,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整合,是新时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克服困难,努力加快石门镇中心小学的寄宿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
[2]孙锦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平.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一、问题背景
1.学校背景
2009年初,富阳学院以省课题为引领,引入7S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率先推行了职校特色的3Q7S。现在全校上下都在积极推行7S管理模式,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级作为其中一员,从高一到高二实践下来,成效也明显。
2.班级情况
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由39名男生组成,来自富阳各乡镇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急需职校文化的熏陶和7S模式的学习与管理。
3.校企合作迫切要求
职校毕业生能迅速适应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毕业生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被企业淘汰,因为他们无法在企业环境里找准位置,发挥专业技能。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专业操作技能,更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企业,能在其中生存、发展。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吸收企业文化成分,从企业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元素,把它转化为校园文化重要部分。
二、核心概念
1.7S模式
7S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要素的有效管理,是目前现代企业盛行的先进规范管理理念与方法。
7S包括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七个方面。因其外文单词第一字母都是“S”,就简称“7S”。
2.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
五年一贯制是中职与高职合作的一种“3+2”办学模式,具体办法是:学生先在中职读三年,高三阶段参加高职的选拔考试,择优送入高职学院深造2年,该班大学目标学校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该班是富阳学校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第一次尝试,学生对于该校办学规模、学校声誉与地理位置很了解,也很期待。
三、7S模式在中职班级中的具体实践
1.7S制度学习:入学第一课
高一新生对于新环境和管理制度不熟悉,首要任务是始业教育。始业教育中,根据学校统一规定,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视频,一起学习开学第一课纸质材料,讨论视频和材料内容,尽快熟悉本院管理制度,融入富阳学院大家庭。入学第一课内容是介绍学院办学历程、教学常规、出入寝室制度、用餐文化、7S要求。
7S班级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明确职责,提供操作性工作岗位,提升管理水平。7S管理体现在教室管理、寝室管理、校园环境管理、食堂管理、仓库管理、师生礼仪管理。下面以寝室例介绍7S管理,详见《寝室7S公约》。
寝室7S公约
为了提高寝室成员素养,创造和谐生活环境,特制定本公约。
1.寝室整理
区分需要和不需要的物,需要的妥善保管,不必要的物品加以整理。
2.寝室整顿
将需要的生活物品配置齐全,明确标识,对物品定位、定量、整齐摆放,达到标准化放置,用后及时复位。
3.寝室清扫
责任人将寝室打扫干净,保持无垃圾、无灰尘、无脏污、无异味、干净整洁。
4.寝室清洁
维护整理、整顿、清扫的工作成果,使之标准化、制度化、持久化。
5.寝室素养
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活动,养成守标准、守规定习惯,促进各成员素养提升。
6.寝室安全
遵守学校纪律,提高安全意识,时刻树立安全第一观念,防患于未然。
7.寝室节约
合理利用时间、空间、财物,发挥其最大效能,讲究速度和效率,创造物尽其用的寝室环境。
2.建章立制,责任到人
(1)选择班干部。
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一支精干、得力的干部队伍。进入新环境,高一新生互相不认识。班主任参考高一新生信息表,学生毛遂自荐,初选班干部。为了有效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根据班级7S管理要求,在选出的班干部中,设立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宣传委员、电教委员、寝室长、课代表、7S负责人等岗位。初定班干部试用15天后,经过班级考核,学生表决,班主任调配等程序,确定最终班委名单。明确了岗位职责,尤其是教室寝室7S责任人。
(2)明确班干部的职责。
①班长岗位职责
协助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管理班级财产;
请假手续初审;
班主任不在时,与纪律委员、副班长合作管理好自修课,并做好记录;
5分钟温馨提示的记录;
做好生活习惯考核的记录工作。
②副班长岗位职责
监督德育学分考核记录,每月汇总;
班长不在时,负责班长事务;
班主任不在时,自修课,晚自修管理好班级的纪律;
做好文明习惯考核的记录工作。
③卫生委员岗位职责
负责班级大扫除、班级值日、值勤的任务安排:统计每次大扫除的学校检查情况,如有扣分,查明责任人,并将扣分结果报至班长处;与班主任协商制定大扫除、值勤人员任务安排表。
粉笔、毛巾等用品的领取工作。
④生活委员岗位职责
负责生活区的管理;
落实一日两次桶装矿泉水的领取工作。
⑤团支书岗位职责
负责班级团员的管理,积极发展新团员。业余党校人员的考核与报名;
对7S负责人进行指导,并对班级7S负责;
做好班级好人好事的记录工作。
⑥寝室长岗位职责
负责本寝室财产领取及管理,记录财产损坏情况,及时明确责任;
处理本寝室的突发事件,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管理本寝室的各项纪律(含就寝纪律),对违纪者劝告,不听劝告者直接向班主任反映;
安排每日寝室值日生。并将生活指导处的卫生、纪律检查情况向生活委员汇报。
⑦7S负责人职责
负责每日两次教室、寝室7S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值日生,并要求其中午进行整改;
做好一周7S考核、就寝纪律、星级寝室的统计与汇总工作。
(3)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程序。
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班级各项工作能否真正执行到位,关键在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否征求大家同意,是否有利于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班规制定经过如下程序:
①依据。班级制度设计是以学校德育学分制度为依据,参考班级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学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过程和结果量化,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各项内容综合考评,完成规定德育学分是学生总评、评优、实习或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②制定。班级制度面向班级39位同学,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班级成员最有发言权和说服力。班级制度先由班主任组织班干部讨论制定,之后,交由全班同学讨论、修正。每一条款争取达到人人同意。
③颁布。经过讨论修正,全班同学认可满意,正式颁布班级制度,并要向大家作两方面说明,首先,讲明班级制度的重要性。好的班级制度能匡正不良行为,制度遵守过程中,不良行为会逐渐消失,促使自己取得进步。其次,政令统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位高低,人人应严格遵守班级制度。若各自为政,按照自己意愿和习惯行事,班级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利益和个人利益都得不到保障。班级德育考核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三个方面;生活习惯包括准时起床出操、个人卫生、物品整理、值日、就餐、爱护公物等内容;学习习惯包括桌椅摆放、上课迟到早退、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其中双休日返校无故不到扣8分;文明习惯包括发型、文明交往、学校集会或公共场所不喧闹等。
3.监督到位,赏罚分明
经过7S管理制度的学习,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之后,应强化班级制度的监督与检查管理.
(1)寝室检查。
①学生自查。每日安排两名同学进行寝室卫生的清扫工作,阳台、室内、厕所符合寝室7S标准。早上与中午较高质量完成,就寝前,地面无垃圾。
②班干部督查。选出两名责任心强、耐心细致、乐于奉献的寝室7S负责人,早上、中午做好寝室7S的检查与处理,检查结果反馈班主任。
③班主任抽查。班主任对清扫情况随时抽查,不合格的批评教育。一周下来,经生活指导检查,被评为学校星级寝室的,班级奖励该寝室20元,购买生活用品。星级寝室条件是这样:
一周内无聊天、抽烟、赌博记录。
一周内生活指导对寝室7S管理的常规检查,无扣分记录。
一周内,午餐、课外活动、就寝三个时间段寝室卫生抽查中,寝室地面无垃圾。
无向寝室窗外丢垃圾记录。
垃圾袋装化,投放至指定垃圾箱。
④40分钟内执行开门就寝规定。
(2)教室检查。
每天安排好值日生进行座椅摆好、扫地、拖地、擦黑板、抬水、倒垃圾等7S工作,安排好一名值日班干部监督。早中晚值日情况记入监督表。
(3)纪律督查。
①晚自修督查。晚自修纪律采取班干部负责制,该四位班干部的桌子晚自修期间放至教室的最后面,在桌前粘贴班干部监督岗。
②上课睡觉督查。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往往选择上课睡觉。班里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由责任心强的同学来担任记录员,先由记录员记录,课间有任课教师签名,并填写上课睡觉的人数,当天由班主任对睡觉的同学进行教育处理。该管理执行两个星期后,班级睡觉的同学少了,学风也好了。
③早读督查。早读也采取了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一周五天安排领读员。教室四周再安排4名班干部监督。早读之后5名学生干部共同来选出早读最认真的5名同学张榜表扬,德育学分加5分。早读最不认真的5名同学由班主任指定内容进行书写或背诵。
4.反馈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生活指导或学生会反馈扣分情况,要及时处理。常用方法是学生自我反省,教师找责任人谈心,当面指出问题所在,督促及时补足或改正。对于多次犯错,屡教不改者课采用适当的惩罚。
(1)惩罚规则师生共同制定。惩罚规则应由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参与反复讨论制定,让学生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而不应该只由教师一人确定。惩罚规则包括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使惩罚有章可循。
制定规则时,把好关,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制定完之后,大家举手表决通过,打印发给每个学生。
(2)具体操作时灵活变通。惩罚教育应是能针对学生实际,找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设计惩罚教育的方式,充分考虑到承受能力,尊重和保证学生的隐私权、家长的监护权,掌握好合理合法的分寸,以免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反感。惩罚时,可给学生几个选项,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惩罚之后也能高兴地离开,有所收获。
(3)惩罚公平公正公开。惩罚的公平公正意味着教师不能存在老好人主义,意味着在惩罚规则面前教师不用个人感情,意味着一视同仁。教师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对任何学生、学生的任何缺点错误都要敢于批评。
5.开展7S管理教育活动的设想
7S管理推行初见成效,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长效管理机制,需要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全员参与,尤其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为此学校设想开展7S管理家庭延伸教育活动,家校联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7S成效。
活动要求房间布置不在于大小,不在于时尚与否,关键体现7S理念。要求数码相机或高清晰手机拍电子照片,写约50字的说明材料,开展进行7S家庭管理图片展。
落实过程是这样的:先向全班同学解读家庭7S延伸评比通知,对7S家庭管理要求,进行房间的整理与相机拍摄,上交图片,班级同学进行点评,学习往年家庭7S延伸评比优秀照片,周日回家进行整改。经过这样程序之后,效果很好,班级全员参加了这次活动,出现了好多优秀家庭照片。
四、7S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
2013年9月,2013汽修五年一贯班入学,入学以来就实施班级7S管理模式。一年半以来,班级的星级寝室加分与7S考核名次均居于学校班级排名前列。2014学年,班级荣获富阳学院文明形象先进班级、文明交往先进班级、3Q7S家庭延伸活动优胜班级、学风考核一等奖、环保主题月优秀班级、示范性寝室等六项荣誉。一年半以来,班级寝室清扫、脸盆摆放、棉被折叠、储物柜标签7S做法,成为学院模板和典范。2014年10月,优秀寝室评比中,寝室5308、5311被评为学院示范性寝室。
参考文献:
[1]叶昌元.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 项目背景情况
吉林经营分析系统作为面向企业运营的统一数据信息平台,它的元数据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元数据管理贯穿经营分析系统构建、运行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是经营分析系统构建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同时,在数据仓库构建的整个过程中,如数据源分析、ETL过程、数据库结构、数据模型、业务应用主题的组织和前端展示等,均需要相应的元数据的有力支撑。
①元数据概念。元数据,从定义上讲,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者说是关于数据的结构化数据。现在元数据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网络环境下数据的描述与数据管理问题。经营分析系统元数据管理包括经营分析系统表结构、程序的处理规则、指标定义等技术元数据、业务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的管理。②集团公司试点。集团公司制定《元数据管理规范V1.0》,鉴于吉林移动具有良好数据质量、技术和业务基础,委托吉林移动根据规范进行元数据管理试点建设,通过实际的探索,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省的元数据建设及规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③省内需求。为更好地及时分析、查找、评估和解决省级经营分析系统各环节的数据质量问题,保证数据质量的稳定可靠,需要构建一套经营分析系统内部控制的管理体系,为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为了保证经营分析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质量,要求构建以元数据管理为核心和基础的统一经营分析系统指标管理体系。
2 建设目标及要求
①元数据基础平台。吉林移动元数据试点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一个体系结构独立,具备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的元数据管理基础平台,具体要求如下:元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完全遵循集团公司CWM标准;提供元数据系统外部访问接口;在实施深度劈面,构建从源系统一直到OLAP分析、报表、KPI等方面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完成“数据流图”的构建过程。②指标管理体系。根据BOSS和BASS内数据指标的标准定义及处理过程描述,指标间依赖、关联辅承关系,以及这些指标的业务应用情景,建立一个完整的指标管理体系和指标库,具体要求如下:统一定义指标的业务术语、业务口径和相应的统计逻辑等信息,使之成为指标定义的字典;建立指标的层次结构,保证指标间的关联关系;业务交流、业务学习、知识传承的平台,加强对业务指标的理解,减少歧义,增加业务人员对业务系统的信任;业务管理、业务开发和系统管理的素材库和依据;加强对报表的管理,提高统计结果的重用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满足表内、表间平衡关系和校验审核关系。
3 项目建设
①元数据基础平台。元数据管理基础平台是在MetaCenter的基础上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完成,改造工作主要涉及MetaCenter的元数据获取,元数据展现,元数据外部访问接口3个方面。在元数据获取上,增加了DataStage,Essbase的自动元数据获取功能,以及对非自动获取的元数据提供一个批量的XML导人接口;在元数据展现上,增加影响分析及字段映射分析的图形界面;在元数据外部访问接口上,增加符合集团公司规范XMI及Corba IDL接口,以及供指标系统调用的Url API接口。②指标管理平台。吉林移动元数据管理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集团公司及CWM规范,并结合实际需求开发符合业务人员使用的指标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完整,结构清晰,系统间是一种松耦合的关系,符合扩展性及灵活性的建设要求。
4 效果与作用
①试点项目评审结果。吉林移动元数据管理系统在基于CWM模型的元数据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移动通信领域的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②效果与作用。元数据管理系统已经在经营分析系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知识中心,需求管理平台,数据对象的准确描述,全局视图;日常维护支持,分析数据对象的变更影响,集成监控;数据质量控制,监控数据统计过程;前端应用支持,提供数据对象的语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