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零售市场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预防类的防“SARS”口服液4月中在全国各地生产上市,有白云山,广州药业,同仁堂,北京双鹤药业,上海雷允上等品牌。日平均生产量高达10万瓶 / 厂,一般重疫情城市每日需求量为12万瓶左右,疫情尚未爆发城市的每日需求量为2 - 8万瓶(每瓶/100-200ML/916元),据估计全国销售量截止到5月中已超过 3亿元人民币。
其他与SARS相关的产品也纷纷走俏,其中抗生素类和抗病毒类已处于紧急脱销的状态。从2月份开始,保健类产品(复合维生素、维生素C/E、与提高免疫力相关的保健品)铺天盖地般的席卷市场,并纷纷把自己与“免疫”这个概念联系到一起。从5月5日起,有些省市的药品监督局陆续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销售发热咳嗽药品的紧急通知》,不少与之相关的解热镇痛类药品都撤柜了,以防止非典患者自行用药解热、从而延误就诊。在与生产解热镇痛类药的主要厂家沟通后,我们可以估计到,目前市场上直接受到影响的该类单品超过30种。
“SARS”改写中药命运
国家在非常时期支持中药
自SARS开始肆虐之后,全世界的科研专家都在争分夺秒的工作着,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征服这个突如其来的新病毒。尽管不断有药业公司或者科研机构声称疫苗已经在培育过程中,离成功已经不远,但是长时间以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还是无法立即消散的。
这样的时刻,任何权威人士的分析都是对人们的震撼。中医学家出面从中医角度对SARS做了解释:SARS是湿热犯肺的疾病,而一般肺炎是风热犯肺(在中医学著作《温病学》中有记录,且有症状对照和原因解释)。同时他们还强调了中医对非典的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原因是病人的体质不同,中医的治疗尤其讲究治疗后对机体调整修复的过程,所谓固本培原,中医治疗强调调动病人自身免疫能力对抗病毒。在经过众多中医学专家的探讨之后,一个预防SARS的配方出台了,同时也获得了国家有关机构的认可以及众多中药制剂公司的大力配合,销售情况空前火爆。
媒体烘托渲染中药疗效
而对于在SARS事件中中药作用的报道,各方媒体是任何细节都不愿意放过的,早期有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在广东调查SARS期间,曾被安排到广东中医院一分院考察,发现病人服用中药后平均退烧时间缩短7天。另有报道:香港有关部门请了广东省内中医专家前去参与治疗,因为在广东省的非典治疗经验中,中药占了很重要的比例。在5月中的最新报道中称:香港一女西医为救亲人,偷偷为其住院妹妹送中药服用,结果其妹妹神奇般只用12天即康复。这些舆论与报道无疑给中药做了免费宣传,也给处于恐惧心态下的人们一定程度上的鼓舞。
我们把URC目前已监测的12个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沈阳,杭州,南京,深圳,重庆,青岛,天津)连续两个季度感冒药市场中:西药和中药的规模增长率做个比较:
2003年1季度中药产品在整体感冒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从上季度的37%,增加至本季度的44%。
2003年1季度列中药排名前5位厂家大都是以生产板蓝根(和/或)抗病毒口服液闻名。
前5位厂家在感冒药的中药市场占50%份额
以上5个厂家的产品总销量本季要比上季增加53%;总份额则增加了9%。
在我们目前监测的12个城市里,仅在感冒药一个类别中进行零售销售的中药产品就有350多个品牌,涉及270个厂家,在2003年1季度新增的产品中板蓝根就占据了75%之多。众多厂家都十分直接的看到了非典时期给中药市场带来的商机。
SARS的蔓延在全中国人民的心头蒙上了阴影,传染疾病所引起的恐慌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航运、旅游、会展业等,而医药企业却在这场疾病“反恐战”中受益菲浅,那些从事中医药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更是成为他们中的最大受益者。
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同仁堂,虽然同仁堂近期生产销售防非典口服液牺牲了一定经济效益,但是他的中成药销量却是成倍增长,如清热口服液、板蓝根等在市面上都是一抢而空。
还有广州白云山,作为全国最大的板蓝根生产基地,在非典肆虐的3月份曾经一天销售各类板蓝根总计达600余万元。第一季度白云山的抗病毒中成药销售情况为,板蓝根同比增长45%,清开灵增长56%。
同时广州香雪、北京双鹤、哈药六厂等都在此次非典的肆虐中获得了不小的利益。
保健类产品搭上“SARS”快车
保健类产品免疫功能再受重视,市场销售状况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维生素彻底断货
专家们指出“使用维生素,补充维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这样的说法为维生素加上了一道“金字招牌”,立即成为市场上热门货。罗氏制药、施贵宝、惠氏百宫、浙江医药等企业旗下的维生素产品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维生素市场1季度与上季度比较的增长速度为20%,超过2002年全年增长率15%。1季度单品增长金额最大的是:健特的黄金搭档、罗氏的力度伸以及惠氏百宫的善存系列。而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健特的黄金搭档、杭州民生的金维他;北京双鹤维生素E/C。
乱世出英雄
在SARS肆虐的非常时期,保健品企业也大展拳脚,只要是能与SARS沾上边的产品,企业就纷纷将其改为:含有维生素,能提高免疫等等。
综合大量市场信息和我们所做的数据统计:本季度有超过80个厂家将自己的产品重新包装或者推出新包装,涉及的单品超过150种。除了靠公益捐赠来加强知名度外,有70%的保健品生产企业增加广告力度或者零售渠道宣传,有些厂家以往几年的广告费总和也没有这3个月来的高。甚至有保健品厂家直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提出审批申请,称自己的保健食品具有防非典功效。当然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几个月来,这些厂家的确受益匪浅。
商业竞争有时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在那关键的时刻如果有一点点的退缩,一切努力也许就化为乌有。最近在北京药品流通市场掀起轩然大波的德威治平价药房总经理张玉宽,一脸平静地坐在我们面前,向记者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
“其实都是空穴来风”,张将各路朋友转述的种种信息一律概括为“虚拟的消息”。他说,“德威治开张前的那段时间,我被各式各样的传言搞得很痛苦,经常听到某某要整你们了”,当时只能用“内心压力很大”来形容自己的生存状况。不过,他立刻用爽朗的笑声来了一个总结:“我们开平价药房是利国、利民、利己,并不是针对谁,现在我们挺住了,而且活的挺好。”
当获准在德威治1300平米的大药房里拍照时,镜头中前来买药的附近居民更像在逛超市,在开放式货架里随意走动。而从药房宽敞的玻璃门眺望马路对面的一家药店,陈旧的牌匾上字迹模糊,显得有些难以辨认。
在北京的1200家药房里,德威治平价药房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德威治的创立者们准备用令同行们大跌眼镜的速度开设第二家、第三家分店。“我们已经在筹措中了,药店已经选好址,120名员工正在进行封闭式培训,不久就可以看到德威治的下一个药店”,张踌躇满志地打了一个强有力的手势。这位拥有15年药厂管理经验,当过药厂厂长的总经理似乎并不相信“卖药赚钱店难开”的传言。
与大多数其它消费品相比,医药零售是一个壁垒森严的行业。《中国药店》副主编吴开华认为,这种行业壁垒是由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为新进入企业制造障碍,显然不是完全出于对医药零售的安全性考虑。“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央视咨询的一位资深市场研究人员说。地方保护、手续繁琐、同行恶性竞争、滥收费以及腐败行为都让准备进入医药零售的投资者头疼不已。一位从深圳挟资到北京寻找开药店机会的朋友,经过两个月市场调查后黯然返回深圳,临行惆怅地说,“北京的医药零售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广州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单体零售药店牌照僧多粥少,一张工本费仅200元的牌照一度被炒到20万元。直到2001年7月,广州市药监局放开对单体零售药店的禁令,形势才有所好转。
“游的最快的鱼”
“要想在医药零售市场获得利益,你必须成为一条游的最快的鱼”,一位药店经营者如是评价。因为,落后就意味着被后面追上来的“大鱼”吃掉。这些张开血盆大口全速推进的“大鱼”包括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2001年的兼并扩张,其旗下药店由10余家猛增至115家。其总经理陈济生希望“一个区一个区的吃,把连锁药店网络铺完北京市”, 2002年目标是200到250个门店。
一只脚已经跨入北京的三九连锁药店,计划在未来5年内开设1万家药店。国内药店零售额排名第一的重庆桐君阁,一年发展近160家连锁店。在这些国内零售巨头的背后则浮现出庞然大物般的国外连锁零售商沃尔玛、DRAGSTORE、地平线等。
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压力,医药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连锁经营。药店连锁从1999年国家解除医药零售跨地域经营禁令后开始迅速发展。至2001年底,深圳市拥有医药连锁企业11家,药店近470个;上海从事药品零售的企业已经连锁的药店达902家;重庆仅“和平堂”就有连锁店面300多个。北京则干脆出台新规定,今后不再审批没有连锁经营的药店。
国家药监局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连锁药店的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从进货的渠道上就阻挡了假药。连锁药店要想维持住整个企业的声誉,必须对每个门店严格管理,因为一家门店出现事故必然要牵连到其他药店的声誉。连锁药店一般配有专业人员对药品进行质量化验,从药品的内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堵住了假冒药品存在的可能。
但是,国内连锁药店的营业额与国外零售业相比,差距还非常巨大。德威治大药房总经理张玉宽坦言,“我们的药店规模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
的确,重庆桐君阁年销售额不过5亿人民币,广州健民医药连锁店年销售额不到4亿元人民币,北京金象大药房为2亿人民币。而美国最大的药品连锁企业CVS,有4100多家门店,药品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几乎占美国年药品零售额的1/5。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会长王锦霞认为,除了与国外企业经济实力对比悬殊外,我们的连锁企业自身发展不平衡,还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总部与分店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未能完全实现统一配送,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连锁;此外,新加盟店没有统一要求,影响企业整体形象;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精通业务的基层管理人才。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2003年1月1日起,洋药商可以以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开办药店,中国医药零售企业将不得不接受“与狼共舞”的现实。“竞争压力当然有,但同样是一个发展机遇,我们连锁药店经营中的许多弊病在洋药商的冲击下也许可以得到根治,”张玉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试点洋药店”已经在上海、北京等地悄悄运作了。据悉,外资医药企业早已在国内投资建厂,目前在华企业有1700多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医药企业如辉瑞、诺华制药等均在国内拥有投资项目。“长期以来,他们进入医药流通领域只不过是一个政策和时间的问题,”一业内人士分析说。其言下之意是,洋药商拥有的药品流通经营和管理优势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具有60年发展历程的美国药店,其经营方式早已多元化。有大卖场连锁店,也有小型专业连锁店,有特许经营,还有联盟经营,以及单体或独立经营的传统药店。如美国CVS,实行会员卡服务,持卡消费可以对CVS品牌商品享受10%折扣。而RiteAid,则提供免费测血压,给进药店的小孩提供低价冰激凌等。
王锦霞指出,国内药店连锁经营要多元化。学习借鉴国外连锁企业的经验,在经营医药商品的同时,根据各分店所在区域顾客的需求,兼营日用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照像器材等商品,以方便顾客,增加营业额。海王星辰把柯达胶片冲印店引进连锁药店,是医药连锁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尝试。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医保全新大药房开进华堂超市,同卖的还有薇姿护肤用品。三九朝阳药店里,洗发水、卫生巾、洗衣粉等便利品也摆上货架。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多元化尝试还刚刚起步。而主导国内药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利刃仍然是价格。哈尔滨、沈阳以及武汉都曾出现过激烈的价格战。日前,武汉的平价药店因为药品降价危及既得利益者,受到围攻、恐吓以及火焚。一位业内人士说,“我们不希望看到药品市场和彩电一样陷入毫无希望的价格战中,那样受到损害的将不仅仅是医药流通企业,患者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基本原则一:单店也要市场定位
如果将社会单店比喻成一个产品,那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产品应该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只有定位清晰的产品才让目标客户清晰地体会到产品所代表的利益。因而,连锁药店和社会单店也需要进行市场定位,只有定位明确的药店才知道该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最终获得稳定和持续性的客流量。
实际上,药店定位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OTC零售业态发展初期,药店只是一个可以卖药买药的地方,定位简单;当其发展到第二阶段,根据药店的经营模式可定位为连锁药店或者社会单店;第三阶段,药店可定位为连锁药店、社会单店、平价药店;现阶段药店基本定位为连锁会员店、连锁平价店、连锁社区店、连锁药妆店、社会单店。长期以来社会单店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社会单店也完全有必要进行市场定位。
按选址进行市场定位:
医院型社会单店:选址在医院附近的社会单店,主要靠服务于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和医院附近居住的消费者获取利润。
社区型社会单店:选址在社区内的社会单店,主要靠服务于社区内居住的消费者获取利润。
交通型社会单店:选址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的社会单店,主要靠服务于来往交通枢纽的差旅人士获取利润。
商圈型社会单店:选址在繁华商业中心的社会单店,主要靠服务于商业中心来往的消费者获取利润。
店中店型社会单店:选址在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的进口或者出口附近的社会单店,主要靠服务于前往以上场所购物的消费者获取利润。
按经营品类进行市场定位:
保健品型社会单店:销售份额和利润源泉以保健品或保健功能型药品为主的社会单店。
药妆型社会单店:销售份额和利润源泉以药品和化妆品并重的社会单店。
处方型社会单店:销售份额和利润源泉以处方药为主的社会单店。
OTC型社会单店:销售份额和利润源泉以OTC药品为主的社会单店。
特色药品型社会单店:销售份额和利润源泉以某类药品为主的社会单店,如糖尿病类、心血管类、肿瘤类。
综合型社会单店:销售份额和利润源泉以药品、保健品、食品、日用品综合贡献为经营特色的社会单店。
当然,现在市场上也有根据经营特色进行市场定位的药店,如加盟店和自营店。由于总店对加盟店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无法控制物流,已经不再是社会单店经营的主流方向。
社会单店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决定经营策略和安排营销战术的实施,并最大化的强化市场核心定位,建立高度抗风险体系,获取最大的经营利润。
基本原则二:单店也要市场研究
将现代科技融入药店经营体系是所有连锁药店的基本课题。如全球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是美国最大的民用人造卫星客户(仅次于美国联邦政府),公司通过人造卫星将5000家(以及未来的7000家)药店有机整合在一起。将领先的技术运用到实际运营管理中,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庞大的门店数量,另外一方面是为了进行更加科学的市场研究。
社会单店单兵作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配置这么现代的科技装备,但市场研究却是其成功运营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操作某产品的操盘手一定会做好针对产品的市场研究,这就包括该产品所属市场的内外环境研究、竞争产品的研究、目标客户的研究等。同样,社会单店的市场研究也是一个科学的市场动态管理过程。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社会单店半月销售分析:药店半月利润明细分析和药店半月销售明细分析,按照一个单店4000个品规计算,销售量和利润量排名前100名的品种占总体销售和利润的比例,通过研究即可分析重点品类、重点销售品种、重点利润品种的销售状态,并利用重点品种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
社会单店有效商圈内的药品动态研究:消费者对于药品价格有一定的敏感性,笔者遇到的一个社会单店,其所经营药品的零售价格均比商圈内的连锁药店和其他社会单店高,该店又没有其他特色,客流量可谓少之又少。药品动态研究包括同行的药品品类、药品价格、药品促销活动、公益活动、客流量等。
社会单店客户类型研究:任何社会单店都有相对稳定的商圈客户,每月研究客户的年龄组别、性别、工作性质、购药类别等,只有针对目标客户制定相应的营销活动才是有效的推广方式。比如,购药客户主要是中老年人群,此时如果附庸风雅追求药妆店的时尚,那就是失败的经营策略。
基本原则三:单店也要差异化营销
随着市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无论是连锁药店还是社会单店都面临着相互激烈竞争的现状。此时此刻,每个药店都应该根据所处商圈的具体情况,结合科学的市场动态研究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和战术。
差异化价格策略:药店所有的药品都比竞争对手贵,这样的单店因为客流量快速下降无销量而被淘汰;药店所有的药品都比竞争对手便宜,这样的单店因为利润为零而被淘汰;药店的某类药品价格始终比竞争对手便宜,但其它类二线品牌药品和部分一线品牌药品价格略高于同行,保持和发展客流量和利润量确保药店可持续发展。
差异化促销策略:分析药店的客户群,社区型社会单店如果是以社区内的中老年人为主,以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药物为促销对象,那么,鸡蛋、优质大米、优质食用油、儿童玩具也许就是最佳的促销赠品;医院型社会单店如果是以住院病人为主,那么,一方面药品价格要比医院便宜以争夺处方,另外一方面以保健型功能食品为促销对象、以脸盆、牙膏、鲜花等日用品作为促销赠品即可取得很好效果。
差异化品类策略:由于社会单店力量较弱,通常无法采购到比连锁药店价格更低的药品,但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划品类,如在广东地区,凉茶是一种中药文化,社会单店可开设凉茶服务,这是绝对的高毛利(50%以上)品类。
基本原则四:单店也要客户服务
让我们看看全球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100年来是怎么做客户服务的:商品品类的延伸使得客户能够一站式购物,节约购物时间;夏天提供清凉的饮料,冬天提供热气腾腾的食物,让客户时刻都能感觉到被呵护的暖意;提供相片冲洗服务,从原来的24小时取相到如今的1小时随机药店取相;改变药店内部规划,从窄过道到宽过道、从昏暗的照明到明亮的灯光、从柜台式购物到开放式购物,客户服务不断升级,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升。社会单店的老板通常会觉得不需要对客户提供额外的客户服务,这样会增加运作成本,殊不知破而后立的道理,只有先付出才会有收获。
史克的“兰美抒”作为让史克创造第二个品牌基础的OTC产品,在当前OTC零售市场巨变的今天,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应用了非常细致的OTC市场操作手段,但其销售结果,非常不尽人意;东盛科技的“东盛四季三黄软胶囊”更是入不敷出,市场推广的结果是回款连广告费用都没有收回来;太太药业瞄准目前人群中患“四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胆固固醇)中高血脂尤为高发的市场契机,研制出了的“汉林清脂”胶囊,还请了香港著名影星任达华作形象代言人,虽市场操作和推广策略几乎没有大的偏差,但市场销售却为失败再失败。
相反,国内其他一些大中型的制药企业,由于采取务实、实事求是、创新的营销方法倒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例如养生堂的“成长快乐”,在前有“金施尔康”后有“善存片”的情况下,更有其他一轰而上的补充维生素类药品和保健品的狂轰乱炸的局面,却异军突起,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长快乐采用了细分市场策略和营销创新策略,没有同时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单一品牌复合维生素,而是选择少年儿童作为成长快乐的目标人群。把希望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们,作为成长快乐的目标购买人群。因为市场集中,养生堂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让成长快乐在复合维生素中异军突起。河南“竹林众生双黄连”的细分市场策略就比同类产品“东盛四季三黄软胶囊”准确得多,其中针对孕妇感冒可以放心服用的卖点,使其销售在这个几乎空白的市场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得以扩大。
所以,表面上看来对整个行业都有利的“市场机会”,实际上是专属于某一个或几个强势品牌的市场机会;对于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那些后来者或想在同类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小企业,所谓的“市场机会”实际上是竞争对手的机会,所以,本质上应该是“市场威胁”。所以,迎接“市场机会”的一些举措实际上是迎接了“市场威胁”。
但是,市场上并非没有属于这些涉足较晚者的机会,他们可以分析寻找出同类产品中的“软胁”和自己产品的“USP”,向有利于自己企业产品发挥其在市场的独特优势。如在有补肾产品市场也在进行“白热化”厮杀的情况下,前有不同企业生产的“六味地黄丸”,后有“汇仁肾宝”这些强势品牌领军补肾市场,如果把自己的产品给消费者做成可口的“馅饼”则对于新的补肾产品就面临一大难题。而近两年来在补肾市场杀出的黑马——张大宁,是以专家命名的产品。该产品的研发人张大宁具有国际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肾病学会主任委员等炫目的头衔,并兼任香港、澳门、天津等地4家中医院的院长,是受国家表彰的肾病医学专家,宇宙中有颗行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央视《东方之子》、《焦点访谈》等权威栏目都对他作了专题报道。把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推出来炒作,自然比炒产品不知要强多少倍了。结果人被炒红的同时,产品也卖火了,企业也从补肾这块市场上分到一杯羹,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血尔以补血快和稳击中了红桃K的软肋,而太太又以造血而非补血掀起新一轮的热潮。这就体现出市场的公平性,但又是残酷无情的,市场既是你的,也会是竞争对手的。
市场机会,有深不可测的陷阱等你
有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做传统茶叶领域的企业,进军袋泡茶市场失败的例子。该企业的目标是建立与立顿齐名的品牌,采取了连锁经营,进军茶馆、餐厅等与立顿差异化的运营策略。其实结果早就可以预计,差异化并不是无论何时都有用的,尤其是在垄断行业。有些企业为何步入市场陷阱,有些是战略决策失误,有些是头脑发热,有些是盯死了某些行业是块肥肉,也想啃上一口,也有些企业纯粹是为了投机钻营,还有些是推广策略失误等等原因,而这些往往就是使其产品跌落陷阱的最主要原因,没有准确把握好市场机会而盲目行事造成的不良结果。
感冒药是中国OTC市场最大的子市场,容量可达上百亿元。目前,感冒药市场不象前几年那样火了,有所降温。实际上针对感冒几乎没有什么特效药可言,主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进行调节,而对于感冒引起的一些症状患者又难以忍受,只有用名目繁多的感冒药来缓解。对于感冒药,许多人还清晰的记得深圳海王集团的“海王银得菲‘为了在感冒药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一边采用大规模的“广告轰炸“试图打开市场缺口,一边通过大量的市场研究发现,人们对治疗感冒普遍的需求是快速有效,因而就此推出了疗效“快”的感冒药银得菲。尽管海王投入了巨大的推广,又是在满足消费者治疗感冒要“快”的需求,但从概念与竞争的思想来讲,银得菲没有考虑竞争方面的因素,在治疗感冒药“快”方面,已经有了康泰克“12小时迅速消除感冒困扰”和泰诺“30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了稳固的地位。
银得菲不可能去超越或改变人们心目中的原有印象。所以投入巨大,银得菲的收效甚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银得菲产品并没有真正撬开感冒药市场的大门,策略失败,推广陷入误区,企业也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这也无异于使产企业与产品步入陷阱,损耗不小。
市场的需求可分为弱需求和强需求。如降血脂市场,单纯从降血脂的角度推销产品,在目前市场尚未培育起来时,绝大部分会败走麦城。在医药保健品市场拥有丰富经验的原太太药业(健康元)和盘龙云海,他们分别推出的汉林清脂和诺特参,都没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弱需求变为强需求。
降血脂是一种弱需求,高血脂患者如果没有发展到心脑血管疾病时,大都会觉得可用可不用。而如果将高血脂的危害讲深讲透,让消费者真正了解高血脂将引发的严重后果,消费者才会有需求的迫切性,即强需求。例如:每天清一清,血脂不再高(弱需求);人过五十五,血管不能堵(强需求)。 而汉林清脂则就犯了一个只为消费者诉求弱需求,没能把高血脂的危害讲深讲透,并未能够真正把握好市场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