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0 21:02: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习语文的方法

篇(1)

我的语文成绩现在进步越来越大。以前我只要一听到“语文”二字头都快要爆炸了,现在我一听到“语文”这两个字很愉快,那是因为我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预习既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中必不可少的之一,又是学好语文的保障。我下课时,在家时预习。我看课外书的时候,至少要读上六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找字典公公,向他请教一番;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去找词典姐姐问一下或者联系文章上下文找出蕴藏在里面的道理;遇到不会的问题首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想不出来的话就去向家庭长辈请教一下,最后如果再不行的话就在上课时专心听老师讲。在家预习的时候,今天教的课文先把它读上两遍,明天教的课文就把它读上好几遍,这样学习就轻松多了。

上课时专心听讲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每一节课我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考的。看书的时候,我读书的方法各式各样,如,分读,接读,自由读等等。走入文中,我会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与文中那些角色一起欢声笑语,一起声情并茂,一起热泪盈眶,一起化险为夷,一起天真烂漫,一起度过难关,读文章时注意调节一下自己的语调。

读完课外文章之后,积累一下一些词语,成语,这样对写作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如果不会写作文的话,就从课文或者课外文章中找一些句子出来批画批画,再背一背,这样,写作文就不用愁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法’作舟。”只要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就能尝到“好”的滋味。

篇(2)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1 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2 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3 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4 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5 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他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生成才的起点和潜在能力的出发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是各学科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的基石、桥梁和纽带。语文教师担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新,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语文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自主教学等,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方法单一、以言语传授知识为主的“逻辑演绎”式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采用了创新型的和谐语文课堂,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民主平和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教师走下讲台,搭起平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各向生成,合作对话。并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施教,逐一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把创新的春风带进课堂,用民主的思想放飞学生主体的灵性,让天真的学生动起来,让厌学的学生醒过来,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让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个语文课堂都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成为学生释放浑身能量、求知创新的最佳地方。这样学生就对语文学科有较高的期望值,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篇(5)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等的基本方法。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4、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第三,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该题结果能否推广(事实上中学课本中不少题目是可以推广的)等,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二“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

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学习方法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这两者统一起来。

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学习应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如何使两者互相配合、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和综合的效力这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6)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 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一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一次导游”“导游?导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颗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 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 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要求针对阅读语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篇(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该借助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

可是,中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界限分明,形成一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提问,对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也许,给学生一个微笑,就可以放松他的心情;给学生一句赞赏,就可以鼓起他们的勇气: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愿意回答问题。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关系和谐,互相交流,平等讨论,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

我们已经迈进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倾向于感性认识,对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图、文、声、像等信息,以形象、有趣、可听、可视的动感内容展示的,让学生看图、观物、闻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在愉悦的心境里,主动地学到了知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要板书的内容,操作演示的内容和练习题按一定程序设计好,课堂上只需要轻轻点击就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坚持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认真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要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给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经受锻炼,不断进步。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师要更加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在分析中接受知识,在思考时形成结论,在参与中培养情感,在讨论中升华觉悟。在教授散文、诗歌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学习戏剧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研究角色,课堂演戏。还可以设计辩题,组织学生举办专题辩论会。这些形式是学生喜欢的、需要的,我多年来始终坚持,取得了良好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交流的能力。

篇(8)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确定并明确写作目标,形成鲜明的教学序列,是作文教学的起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初中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写作目标,其目的就是定向,使教学的目标明确化。写作目标的确定,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确定目标,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确定到会确定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自我的不断进步。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告诉学生,吸收学生的设计意见,师生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目标设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还允许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相应变化。为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在现代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已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因此,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缺乏受挫体验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三、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读说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自己有感悟语言的内涵,而通过说,学生能将文章中的语言转化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说”,在课堂教学可以称为“自由发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讲深、讲透或串讲、串问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认为,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而后把自己读懂的内容通过尽情地说、尽情地议表达出来,将是学生参与课堂全程的有效方法,读说结合、自由汇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寻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行表达,逐步加深理解。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83-0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新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理念。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略议观点,以飨共勉。

一、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课程补充,也能积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好的课外作业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具有一定实践意义。课外作业要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完成作业,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例如,在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让学生课下查阅希腊神话资料,第二节课交流感兴趣的问题。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生动形象;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时,他会是怎么想的?普罗米修斯饱受折磨时,他又会是怎么想的?你从哪看出来的等。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它的延伸是走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成果,扩大语文教学交流领域。能够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与运用,这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举办班级作文竞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带领学生办班报,鼓励学生参加小记者活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语文情趣也会不断增加,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创造了浓郁的氛围。

二、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充满思想与情感的基础课程,只有激活情感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情感入手,积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样现代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语文课堂导入,要以及其饱满的情感去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在课件中以美仑美妙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鸟的天堂》这节课,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是这样上的:首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通过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自己脑海里想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地方。“……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当同学睁开眼的时候,面前多媒体屏幕上那唯美的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望和情趣。又加之积极自主动的课堂情感互动,积极有效的获取了知识,活泼生动的训练了智能。

三、通过质疑教学问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通过巧设诱发颇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思维状态,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培养勤思多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设疑与启发,且问题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思考梯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感受回答出问题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介入,多想多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听高山流水的录音,展开想像,体会这是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关系吗?(板书:知音)继续提问什么叫知音?你是怎样理解知音这个词的?活跃同学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思考。

篇(1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新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理念。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略议观点,以飨共勉。

一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课程补充,能积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好的课外作业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具有一定实践意义。课外作业既要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完成作业,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如在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让学生课下查阅希腊神话资料,第二节课交流感兴趣的问题。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生动形象;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时,他会是怎么想的?普罗米修斯饱受折磨时,他又会是怎么想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还要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成果,扩大语文教学交流领域。能够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与运用,这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举办班级作文竞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带领学生办班报,鼓励学生参加小记者活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语文情趣也会不断增加,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创造了浓郁的氛围。

二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充满思想与情感的基础课程,只有激活情感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情感入手,积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现代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语文课堂导入,要以极其饱满的情感去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在课件中以美仑美奂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鸟的天堂》这节课,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是这样上的,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通过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脑海里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地方。“……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当同学睁开眼的时候,面前多媒体屏幕上那唯美的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陶冶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望和情趣。又加之积极自主动的课堂情感互动,积极有效的获取了知识,活泼生动的训练了智能。

三 通过质疑教学问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通过巧设诱发颇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思维状态,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勤思多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设疑与启发,且问题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思考梯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感受回答出问题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介入,多想多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听高山流水的录音,展开想象,体会这是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关系吗?(板书:知音)继续提问什么叫知音?你是怎样理解知音这个词的?活跃同学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