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8 17:32: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

篇(1)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篇(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30-01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填鸭式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地位,而学生则以听讲、写笔记、标记重点为主,这样虽然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历史学科知识,但弊端也相当明显。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之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成绩也就得不到提高。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教学进程的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效率低下。

(二)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被动灌输型人才已经不被现代社会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改“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以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方法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

(一)学生自主预习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历史剧片段,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特征,发现问题,并以此为前提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回到课本中进行新课的预习,以此来掌握历史知识,作好记录。

学生自主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预习学生自己可以掌握较为简单的历史知识,为课堂讲解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生提问+课堂讨论

在新课开始之初,教师重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个小组自己发现并且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采用计分优胜方法,选出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与一定奖励。

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通过计分择优胜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掀起人人争优胜的学习浪潮。另外,通过讨论,教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三)教师总结

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简单串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强化重点,力求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升华。

这个环节力求发挥教师的作用,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努力提出肯定,点明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行铺垫。

(四)强化训练

采取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进行巩固,力求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方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方面,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下的自我预习不足,导致课上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容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历史为副科,远不如语数外三门主课重要,因此课下分配给历史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预习不充分,知识掌握不牢固,直接影响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成果。

其次,在教师方面,有些教师不能灵活掌握互动式教学方法,不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课堂讨论不够充分,或者在学生没有预习充分的前提下,没有将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致使教学成绩大打折扣。

四、结语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篇(4)

纷繁复杂、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令众多学子“望史生畏”。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石”,历史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前提,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正是由于新课改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在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师需要有更加扎实的学科素养,运用积极、阳光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春雨,充满自信。

一、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现状分析

高考,万人拥挤的独木桥。对于压力本来就很大的莘莘学子,面对知识内容庞杂、记忆量过大的高中历史共有的三本必修和六本选修教科书时,往往都会“望书兴叹",无从着手。即使把历史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也未必在考试中能一举得胜。这就说明,高中历史老师在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方法上还有些欠佳。传统的历史课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老师只让学生把需要记忆的重点知识勾画下来,就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历史课堂上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关于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几点思考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由于很多原因,使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时,方法死板。不能举一反三。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勉。

1 善于归纳知识点,强化记忆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抓住关键词,理顺知识点,对一些内容较多的问题,可将历史知识条理化、要点化,每一知识可分解成几个要点。并根据前后顺序标上序号。对每一要点找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非常容易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等。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样的提问应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是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便于学生记住基础知识。

2 有意识地讲授一些历史概念

当前,我们所用的教材没有对历史概念做出系统完整的解释。这是一种缺憾,诸如“冷战”“雅尔塔体系”“氏族公社”“社会主义阵营”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历史概念进行归纳讲授,弥补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只有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基础雄厚,每天更新知识,积累渊博的历史知识,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 加强重复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强化学生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复现,回忆今天课堂上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老师分析了哪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等等。对一些知识如果记忆模糊,一时回忆不起来,则翻开书本或课堂笔记,认真阅读一下,强化记忆。此回忆复习的方法,可放到课间或者午休,甚至晚上睡觉前都可以,关键是必须去完成。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坚持去做,花时很少,却能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就得从内容和知识结构整体上复习巩固。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就能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以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为特征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重重,新课改需要历史教师有较高的史学理论修养,只有教师自己能够深刻地理解并熟练地应用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强化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这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多媒体教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综合处理符号、文字、图像、影音等多媒体信息,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显示出来,且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就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来讲,多媒体教学有着表现形式多样化、丰富等特点,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

1.多媒体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或场景,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乐于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无疑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绝对优势。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仅仅使用课本是不足以显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收集了冶铜、冶铁、丝织、制瓷等领域的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史料,给了学生丰富的信息,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对于古代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多媒体可以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理清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文字处理、图表展示、动画设计,或进行系统的知识结构演示,使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失误”时,对于“”和“化运动”这两个易混知识点,我就针对性地做了一个PPT,结合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先给学生介绍了及化运动的含义及内容,然后就两者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质等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准备好复习时所需要的单元知识结构,这样纲举目张地复习,学生对知识就可以系统地掌握,理清历史线索和知识脉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中的注意点

篇(6)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史知识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学习历史不但有助于在错综复杂的事件背后分析历史原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开拓自己的眼界。曾经说过:“我们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认识,指导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割断历史”。历史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才能学习好历史,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取得良好的高考分数。笔者根据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五点解决的对策。

1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不重视。长期以来,历史一直以来在教学中的地位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被大家公认为是“副科”,处于边缘化。由于历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并且分数相比较少,无论是从学校,还是到家长,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长期不重视,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主要学科上,认为历史主要是对历史人物、时间、事件的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往往学生在考试之前喜欢突击记忆,在平时里所下的功夫较少,把学习的时间都花费在了所谓的主科上。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思想和学习态度,历史长期得不到教学的重视,造成历史教学效果不佳。但实际情况是,通过学校历史教研组对高考历史的研究,历史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有一定的分析在其中,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历史的学习能力,只有从历史事件中分析来龙去脉,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事件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对历史在学习中进行总结和提高,才不至于出现学而无用的现象。

2、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难记忆。学习历史知识确实需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历史知识涉及中华文明以来的二千年知识,时间、地点、事件、年代等等知识点都需要学生牢牢的记在脑中,大量的知识点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混淆,容易产生错误的记忆,进而产生消极的心态,这是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抵触情绪的根本。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历史成绩。他们为了保证在考试的时候获得较好的成绩,考试前对各知识点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历史脉络,这使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考试机器,历史在一部分学生的眼中就成为了枯燥的记忆课程。然而,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背诵过后,仍然不能取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成果,达不到应有的分数。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把历史丢弃在其他学科之外,造成历史课堂气氛沉闷,课堂讲课接受效率不佳。

2 出现历史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日常的讲课过程中,有时经常会听到一部分学生对老师说:“我们学习历史提高不起来兴趣,历史知识太难记忆,我们对历史的学习根本不感冒。”在这样的错误想法和认识下,他们花费在历史的时间很少,一部分学生的历史成绩的确很不尽如人意。通过长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分析历史不好的原因,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认知的,对历史事件也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不喜欢枯燥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历史课能进行创新,使历史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才不至于成为应试教育的试验品。所以,对于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喜欢的那一款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长期对历史课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学习兴趣低下,不认真听课的内在原因,并且由于历史课程错综复杂,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相互交织,很容易记错,才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效率所以才比较低下,没有了学习热情。

3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认真提前备课。有一部分教师对于备课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单纯的以为课堂备课的笔记,只是应付上级和学校的检查而已,根本对自己起不到应有的帮助。更有一部分教师以不备课就能讲课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丰富,资历老,出口成章,课堂内容了然于心,对课堂备课满不在乎。其实这样的错误思想不但破坏了历史的课堂,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极其不负责任。笔者认为认真备课体现的一名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的素质,所以本人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每一节课前要调查清楚学生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教学知识,对本节课的什么内容感兴趣;二是要通过信息平台作用,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出与本节课有相关知识的内容,作为课堂的延伸,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重点进行讲解,对考试易出现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归类;三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经常性的组织历史教师对备课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集体研究讨论,选择出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备案,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足。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没有创新,世界就将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教学课堂总使用一种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研究探讨多样化教学模式,对自己的角色要充分定位,教师不能只是为学生讲课,也不能长期扮演传播者的角色,有的时候更应该作为学生的指路人,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课堂的讨论中来,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为积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历史的事件可以进行假设性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兴趣,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想真正的教会学生历史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积极性的发散思维,正确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历史的最大特点是结论性课程,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不可能从头再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对结论性事件对学生进行灌输,让学生能够记住历史事件和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历史也可以假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的成因,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构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果历史事件可以重演,那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能够积极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更便于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4、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俗语说的好:“如果要给学生倒一瓶子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则俗语告诉大家,教师要想教会好学生,必须自己有知识的储备,必须要眼界开阔,胸中有墨水。尤其历史知识包括中国各个时期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什么都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教师只按照课本内容讲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自然没有了兴趣,如果教师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偶尔“天马行空”一次,向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讲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间流传的历史,就会让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兴趣倍增,增加了对历史学习的愿望。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必须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牢牢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接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就一定能够提高,上升到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7)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篇(8)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篇(9)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的能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常识。由于理论创新和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增长,人类知识总量每几年就增加一倍。这样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具备自学能力是不行的了。高中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已有了较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历史这一科对于绝对多数同学来说都不存在阅读障碍,所以高中生开展自我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一、以教材章节为单位,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的一个章节来掌握本章节的基础知识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引导同学们通过这几个步骤来落实这个目标。

1.首先要求学生鸟瞰全章节,明白本章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历史知识

所谓鸟瞰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能读多快就读多快,并且在快读中不回视。通过鸟瞰全文,学生要达到把握本章节基本内容的目的,如本章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历史事件,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的。长此以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读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专注力。

2.在鸟瞰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做一次理解式阅读

理解式阅读就是一字一句、一段一节地对全章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在理解式阅读中要求字斟句酌,用心思考,务求对全文章节内容明白、透彻、了然于心。

3.做好自读笔记

为了巩固前面阅读的成果并使之更有条理以及有利于以后复习,学生在理解阅读之后,还要做好自学笔记。笔记要将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一般为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记录下来。笔记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老师的板书形式。

二、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与解答,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解答历史的能力

通过第一部曲,可以说对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了,但对于高中生来说,肯定是不够的。故而我又设计了互提互答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有两个层面:一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作为问题提出来,在班上寻求同学的帮助解答。二是以组为单位(我一般是以自然组),同一组的同学通过讨论后,共同提出几个自认为有深度的问题,接问组的同学通过共同讨论确定后派出一位同学做出解答。不同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然后同学们还可以将有价值和代表性的问题和解答加以整理记录下来。为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回答其他组的问题,为了在相互的质疑和辩论中占得上风,同学们必然自我加压,力争吃透教材,并广泛阅读课外相关资料。这对于扩大历史知识面,培养历史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三、引导学生画历史知识树

篇(10)

一、以点为基础,运用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的复习,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和板书,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历史知识体系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

二、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高三一轮复习必须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会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采用以下的知识体系能很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总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节,知识点多、容量大:

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将单元总揽演化为以下的知识体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措施(标志):罗斯福新

政——国家干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重大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运用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关于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复习指导。

但是应用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配合复述等策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在做历史知识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的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学习的乐趣。绝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在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同时不定期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可以辅助高三的解题,对于复杂的综合材料题分析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先找到中心线索,然后分析解题的几个方面,最后映射到对应的章节。

第五,由于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广博丰厚的知识面,而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须集思广益。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的各种知识,不断积淀,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准确、全面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历史知识体系作为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工具,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知识体系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有了全方位的更新,给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新课改几乎全面普及,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必学科目之一,教师也被要求有更高的教学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转变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理念,需先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要求教师尽快理解新课程,进而快速走进新课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从教学内容分析,在新课标理念下历史知识从重视系统性与连续性转变成重视专题性及多样性

为了强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与连续性,高中历史教科书遵循了从古至今的顺序,从不同阶段对其进行解读,这样的教材体系更偏向政治史,而对于横向的经济史、科技文化史等方面则比重较少,内容上知识点多而繁琐,使学生学习起来困难,知识理解也不够透彻。

新课标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进行分类再整合,使历史科目主体上的内容大致被划分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思想文化这三个必学板块,在每个模块里编写一些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专题,并对影响深远的历史重大事件进行更细致的讲解。

二、从教学目标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实现了从传授历史知识到授予知识方法与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思想教育目标。在内容教学目标上需要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与事件,认识历史现象,理解关键的历史概念,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等。另外,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国际的意识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概括来说,传统大纲重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新课标具体表现有这些变化:(1)课程教学目标细分为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层面,其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在过程性内容中强化知识的总结、历史的传承、问题思考与能力的培养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进一步拓展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广域定义上,注重人文科学、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了历史与人类的发展教育相结合。(3)与传统大纲相比,每个学习目标更明确。

三、从教学方法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摒弃了传统讲授法,实现了师生之间灵活互动、多变的教学法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以老师为主导,按照老师讲课,学生笔记、记忆与复习的规律进行教育活动,这种方法学生参与较少,几乎少有思考、感悟的空间,确切来说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除了课堂教学,还增加了历史小制作、调查活动、历史小剧制作与表演等教学活动,更全面直观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另外,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进而为国家培养科学性、创新性的人才。

四、从教学评价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将单一的考试转变成了方式多样、主体多元、内容综合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不管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估,还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学校对老师教学活动的评估,大多都是单一的试卷考试,以最终的成绩做最后的评价依据,其他很多方面往往遭到忽视,比如,创新教学、具体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素质等,缺乏学习能力上的培养和品德的养成,会使学生未来难以适应新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是考试机器。

新课标坚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原则,所以采用了有效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1)对学生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性评价,新课标不再是单一的考试评价,而是注重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激发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总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评价方式上变得多样化,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历史习作、历史调查等。(3)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可以引导家长、社区、学生以及其他课业老师参与其中,形成交互式作用的评价制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转变,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了改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做到了与时俱进,开启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