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三、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学校,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实验,要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的学法指导应站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重视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1.从整体教学过程来说,要注意精选教材内容。如新教材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与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配合,学科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知识的逐渐深化,也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2.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要全面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的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单位表示,初步了解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②社会目标,了解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懂得采取适当的措施可改变或控制反应速率;③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④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有目的地自觉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3.从教学要求来说,起点要低,循序渐进。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先从得氧失氧入手,找出化合价变化的特点,再发展到以化合价升降为标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实质,使概念深化到电子转移的层次上。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身心结构中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化学素质要素。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近一年的试教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实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课本知识学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充分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有关的思维能力培养。例如进行卤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特点,在已知氯元素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主要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差异性,培养学生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我们充分利用新教材便于学生自学的这一优点,积极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阅读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这使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思想品德、劳动技术以及审美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利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注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1.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21世纪,和平和发展是它的主旋律;而竞争则将是它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论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高低的竞争。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一、认清思想政治课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全面的育人观。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教师自身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
学生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后,其学历层次不算高,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立足呢?这就需依靠他们的专业技能。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不够深厚,但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的技能等级。然而在这种招聘标准的指挥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等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导致学校抓技能、任课老师抓技能、班主任抓技能、家长抓技能,在这种“全民抓技能”的氛围中,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这种错误的导向,往往造成政治教师忽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逃课,或者政治课的理论知识虽然背得很熟,考试成绩也很好,但他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并不高。这样的情况从反面来讲,思想政治课程在育人方面存在着不足。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认清、认准思想政治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素质教育才有可靠保证,才能为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可能,克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就业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从而真正实现从传统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能在思想和实践中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等,这是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因为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政治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师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示范作用,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最后,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把课本中较抽象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讲得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实践的行为准则,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多种能力,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书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成一种教学才能。
三、认真备课,驾驭教材是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结合实际生活认真备教材。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和载体。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做到生动具体地联系实际,才能克服单一说教、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接受教育,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多种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备学生。
一个优秀教师在认真备好课、讲好课的同时,绝不会忘记备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无论性格、爱好,还是生活环境、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会各不一样。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备课、授课时一定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兼顾不同学生,因人而宜,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渴望得到教师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使其在今后的人生设计中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社会需要,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课渗透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思想政治课渗透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一)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和发扬积极的思想主流,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当代学生是思想敏锐的一代。视野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是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在思维方面,他们开始转向抽象思维,重视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大胆质疑教材与教师课堂讲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状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解热点问题,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当然。学生渴望了解的热点问题多种多样,有的与教材有关联,有的则没有关联,还有理论与现实碰撞在学生思想上引起强烈反差的。对此,仅仅凭借思想政治课的有限的课时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的。但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又必须解决不可。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归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决。对于与教材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对于与教材无关的热点问题。则可开设时事专题讲座。对于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正确的世界观指导而产生的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逐渐辨明是非;亦可采取黑板报的形式,给予正面的科学的回答。只要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住学生思想方面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质疑解惑,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科学的理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219-01
一、设置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素质是指数学中蕴含的在人们全面发展中具有工具和能使人们思维结构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因素。数学素质体系在用数学的立场、观点等去处理成人生活、经济管理和科学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以数学为载体体现在通过数学的严谨性和严密性,使教育者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通过数学抽象的理性美提高受教育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体现出它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其潜能,使其获得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清晰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心理状态。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培养目标:
(一)增进学生对数学理解与应用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形成努力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二)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从日常生活或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作为学生其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科学素质,避免造成学生的后劲不足,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通过长期的数学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信心,养成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二、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内容中
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分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结合教材的一些内容中富有思想性的特点,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数学成就及我国数学家杰出贡献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介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才奋发进取的事迹,陶冶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同时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糅于其中。在数学教育中正与负、有限与无限、直观与抽象、归纳与演绎等对立统一,都是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反映,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数学知识上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受到对立统一观点的熏陶。教学中分析数学中各部分知识的互相联系,发展学生的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同时因为数学中符号和图形具有和谐美、对称美和奇异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寓素质教育于教学方法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育中要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设置一些疑点难点鼓励学生“找错”“质疑”“猜想”“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得出创造性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再创造劳动获得新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利用再创造教学模式和启发教学模式,教育每个学生去独立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主体性
素质教学主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发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能动发展。实践证明,主体性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
(二)力求基础性
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必须着眼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落实,为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以不变应万变。基础性也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三)注重全体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力求使上、中、下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讲求全面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重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的同步发展,二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五)提倡愉悦性
师生在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更新教育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跳出来。
二、强化师德,展现人格风采,挺起脊梁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来说,学生都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受益于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
三、狠练内功,积极参与实践,构建主体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状物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
2.文字表述能力。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改能力。教学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的表述,教改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我们将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笔表述出来。
3.新知汲取能力。 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努力使自己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崭新人文本质,做到一专多能、通晓多个学科领域,能够指导多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4.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个教师能否驾驭课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着知识传授点的前提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应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幽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45-01
说一个人有素质,就是说这个人懂做人之“仁道”,识君子之“德量”。素质的解释有六大种,与教育有关的是这么说的:“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如果把素质比作金字塔,“道德力量”是金字塔的底座,“才干”是金字塔的上半部。
一、“尊重”是素质教育的“原点”
“原点”就是指“道德力量”,与“德才兼备”中的“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的培养靠“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更无须把“素质教育”说的过于复杂,归根结底,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教师,尊重真理,尊重事实!
二、要尊重学生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那么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孩子的差异太大,就像这个社会,很复杂。但与社会不同的是,孩子有可塑性。一般来说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在镜子里面的是尊重,显现出来的就是尊重;照在镜子里面的是虚伪,显现出来的就是虚伪。每天,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苦心攻读,背着跟自己体重相当的书包。问:是谁?有这么大的权力让孩子苦苦“加班”?是老师?老师才不愿意呢,是校长吗?这也不是校长的初衷!那么是谁?是分数!是分数不好,要提高分数,于是剥夺学生的额外时间。又要问了:课堂上,没教好吗?为什么非得课外补?如果课堂上教好了,为什么课外补?-----不尊重学生!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尊重”,那么映在孩子眼里有“尊重”二字吗?在孩子踏进中学的第一步,心情是多么激动而豪迈呀!当这么多的“不尊重”在孩子面前摆出来时,孩子又学会了尊重谁呢?什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只有靠死记硬背才记得住喽!
分数真的就那么重要?学校,成了学生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学习成了优生不想学的任务;成了所谓差生不得不学的枷锁!
我们来看“应试教育”的定义:应试教育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换句话说:对少数学生“要”分数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其实不太全面,在中学教育学中,是对每个学生“要”高分数,是不是更可怕了点,这才是真正的应试教育。
细细想来,教师通过机械地刻苦地训练,让全体孩子都朝八九十分靠近,这其中得付出教师、孩子多大的代价!每个学生一到学校,就是一个目标;考好分数!是的,但不是唯一,这是每个教育家甚至每个教师用大脚趾头都能算得清楚的帐,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落实?-----不尊重学生!
三、要尊重教师
尊重要有个支撑点,那就是社会的认可!卑微、穷酸不应该是教师的代名词!难道仅仅因为教师队伍的庞大吗?中学教师的真实境遇是:学生在逃避老师、家长在躲避老师、老师在鄙视自己,甚至发誓自己的孩子长大不准再当老师!是啊,老师的存在只靠精神与物质的施舍!靠施舍的老师能教出高素质的人才吗?尊重是什么?只是糊在窗户上的一层纸;尊重在哪里,不希望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一口号里!中学教师不是贪得无厌的大灰狼,只是有根青草就跟着跑的小绵羊!尊重还要有个“灵活点”,那就是“同类认可”。
四、领导“认可”普通教师
教师没专业,是杂家,叫你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叫你教几年级就得教几年级,你要无条件执行,否则就视为不服从管理!一辈子被动的咀嚼着从来咀嚼不完的老草,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领导,可不可以实施 “循环教学”,每年都有新鲜“草”,何愁教育不快乐?
五、普通教师“认可”领导。
普通老师有了错误,很容易得到同行的谅解,为什么当了领导,就成了“错误”的化身?当然普通老师举着放大镜来找茬的时候,也督促了领导的工作,但自己放下工作来找茬,势必让自己英雄气短!所以作为普通老师也要认可领导,才是和谐的教学。
学校的主体是什么?------教师和学生!领导尊重普通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就能尊重知识、尊重学习规则,这一良性循环会让“不尊重”的现象无地自容,让社会这个大熔炉冶炼这“不尊重”之风。那么,社会不就尊重这培养人的原始基地了吗?
尊重是构建学生与教师良好关系的第一步,是实现后续步骤的可行性条件。只有在学生尊重、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真诚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沟通的顺畅。同时有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且对于青少年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从中尝试学习的快乐体验,引导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爱学,首先得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求学生学会确立自我发展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近期小小目标。同时计划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然后再培养学生自我监督的习惯,教师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能时时想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视学生为“学习型的老板”,为学生创设更多自我锻炼,自我表现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激发其潜能,最终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进行教学的宝贵时间。这短短的有限时间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同时,提出“达纲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去练去问,必然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最后教师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疑难知识点进行全面重点讲解,这就避免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成机器”的弊端,在-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导演”,而学生是真正的“演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得到了培养。月月日日如此训练,周而复始,学生的素质将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一技之长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应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人才且重视塑造人才。课堂四十五分钟固然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主要时间,然而.课余时间也是学生们进行素质锻炼的广阔天空。有的学生爱好吹、拉、弹、唱,就让他们到音乐室进行锻炼与提高,有的学生对运动感兴趣,就组织他们去踢球、投球……总之,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兴趣与爱好,就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有目的地进行锻炼与提高。也许有些人担心这样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其实未然。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教育应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专业人,使其在相应领域内大显身手。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条件,还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竞赛项目,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作用,培养其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如:在建立班委会时,就可根据其人的特点,给予相应的职责。这样既可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约束力,又可以使其在实事中培养处理,解决事情的能力。就科任教师而言,仍可以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设立“学科标兵”,分层管理,实行岗位负责与淘汰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智力素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然而,学会学习的条件是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提高学会学习需要的智力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数学教师针对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比较抽象的理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数学知识的运用,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合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究和思考,通过多动手实践和多动脑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和质疑,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转变观念,树立数学素质观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的人才培养观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数学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以提高,养成主动探究和学习的习惯,学会创造和创新,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自己的数学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启发式的科学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迸发出创新的元素.
2.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助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创设问题情境打破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换为自主探究,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知识和情感的融合.高中数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材料,这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习题、例题、章前引言之类的生活素材,经过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之后向学生发问,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y=Asinφ图像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等引入此节内容,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促进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数学在学生今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是学习任何知识的目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数学知识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所用途,教师就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的应用性.首先,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才是可行的,才是应该拿出来实践的.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有限的学校空间后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在课堂中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中数学教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仍然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应用性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有来自个人、组织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过高;工作繁重,班级孩子多,幼儿教育不断创新;新时期幼儿任性;孩子的安全问题;临时性任务多,幼儿园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幼儿园的投入不够,幼儿教师的地位不被重视。
如何能帮助幼儿教师走出职业倦怠从而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科学素质教育呢?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让她们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管理者要以尊重教师为职业导向,关心她们的生活,让教师感受到应该将教育工作当成是一种享受,因此,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认真分析教师的物质、精神的需求,使教师心理宽松。然而,各人产生倦怠的原因并不相同,要解决倦怠问题必须各自反省,搞清产生倦怠的原因。方法很简单,只有弄清是什么让自己觉得烦躁,这烦恼事就是造成倦怠的主要原因,想方设法排除它,幼儿教师们就会再生新意,又会充满激情,从而使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仅限于知识的教育影响教师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总体来说,当前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有了提高,但仍有许多方面比较欠缺。已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师在“使幼儿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基本上是胜任的;但在“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方面,教师的科学素质则比较欠缺,教师实施这方面科学教育的能力也比较弱。
幼儿园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使幼儿乐学和会学。教育目标的构成应以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发展进程为线索。幼儿园的科学素质教育要成为引发、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在一日生活中创设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提供能够引发幼儿研究的材料,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运用、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的策略,以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建构。
三、提高教师教育意识可以更好的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的任务,并规定了科学教育、科技培训的目标,这实际上也就间接地规定了教师实施科学教育能力提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推动科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增强科学教育意识、树立职业理想信念,这是素质的核心。当前,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激发职业理想信念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乃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的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技能。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活,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与讨论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符号化思想、运动与变化思想整体思想等,例如:
例1:计算:(3x+2y+1)(3x+3y+1)
分析:本题若直接按多项式相乘的一般步骤计算,则相当麻烦,观察题目特征,发现两个多项式中均含有3x+1,故将3x+1看作整体进行计算。
解:原式=[(3x+1)+2y][(3x+1)+3y]
=(3x+1)2 +5y(3x+1)+6y 2
=9x2+6x+1+15xy+5y+6y2
其次,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
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者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一、要尊重学生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可爱的天使,是正在学习、等待成熟的群体;细细一想,其实就是一群个性各异、渴望长大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孩子与孩子之间,在经历、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差异。孩子有可塑性,未来有多种可能。一般来说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在镜子里面的是尊重,显现出来的就是尊重;照在镜子里的是虚伪,显现出来的还是虚伪。笔者身处教学一线,发现社会、学校及家庭越来越尊重孩子,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但有时经历的一些事,也似乎与“尊重”大相径庭。比如,在个别地方,每天早上七点,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苦心攻读;下午大约六点,才可以背着沉重的书包离校。问:为什么要让孩子苦苦“加班”?是分数,是分数不好,想提高分数,于是有时就剥夺学生的额外时间。又要问了:课堂上,没有教好吗?为什么非得课外补?如果课堂上教好了,为什么课外还要补?——这部分学校,有时存在不尊重学生的现象。
学生内心愿意补课吗?为什么要剥夺学生自己的课余时间?学校有统一的课表,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什么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来?——这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
既然国家规定的课表与作息时间都是科学的,为什么要违背科学?这些值得认真思考。
当占用学生的休息与玩乐时间去给学生补课时,这“补课”倒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了。有时,好像谁不去补课,倒成了对学生的不负责?——不尊重“师者之道”。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尊重”,那么映在一些孩子眼里有“尊重”二字吗?在孩子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心情是多么激动而豪迈呀!当这么多的“不尊重”在孩子面前摆出来时,一些孩子又学会了尊重谁呢?有的孩子天天在书堆里学习,难得有机会仰望星空,难得有机会亲自大自然,难得有机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记得一位刚踏入中学不久的学生,见到我时,说:“我们学校要考《中小学一日常规》,我们都是全县的尖子生,背诵还不容易?可是,我们刚背完‘不许乱丢纸屑’,一些同学就故意丢些纸屑在花园里……”说完,笑着。我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一刺——这就是我们通过日夜加班教出的佼佼者吗?是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吗?这些学生学会尊重谁了?尊重老师的谆谆教导了吗?尊重辛辛苦苦种植草木的工人师傅了吗?尊重为他提供学习机会的美好校园了吗?那么,这些学生在成年后会教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吗?
分数真的就那么重要?有的学校,有时成了一些学生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学习,成了有的优生不想学的任务,成了所谓差生不得不学的枷锁。
早上八点钟,学校广播系统传来美妙的音乐:“同学们,现在是预备时间。”这时,同学们才可以离开已亲密了一个小时的桌椅,迈着疲惫的脚步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等到正式上第一节课时,有的学生已疲惫不堪,只有教师卖力地唱着独角戏。
来看“应试教育”的定义: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换句话说:对少数学生“要”分数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其实不太全面,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时是对每个学生“要”高分数。
细细想来,教师通过机械地刻苦训练,让全体孩子都朝老师理想的分数靠近,这其中得付出教师、孩子多大的心血啊。多数学生一到学校,就是一个目标:认真学习,考好分数!是的,好分数是评价学生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这是每个教育家甚至每个教师都知道的道理,但为什么总得不到落实?——不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如果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这仅仅是一首儿歌吗?不,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未来孩子的预言,也是对未来教育的预言。教育必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杨振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要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要尊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