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030-08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扩大,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也随之加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作用,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利于分散市场化风险等,但是它同样能够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结构失衡,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并引发经济危机。我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国际资本会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将导致虚拟经济的膨胀,并使其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波及程度也愈来愈深。
面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危害程度的不断加深,众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问题的讨论中。国外学者更加侧重于探究金融市场对实际经济生产部门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Angelos Kanas and Athanasios P.Papadopoulos实证检验了英国和美国短期内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英国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要大于美国,而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对称溢出效应只存在于美国。Angelos Kanas and Athanasios P. Papadopoulos, “Asymmetric Volatility Spilloversbetween Stock Market and RealA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UK and the US.” Panoecomicus, no.4, 2010.Frank Westerhoff建立简单行为宏观模型研究了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指出投机者在股票市场中造成的内生性繁荣或萧条会蔓延到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的持续性波动,而实体经济的起伏波动借助于塑造企业的基本价值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Frank Westerhof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Stock Market: A Simple Agent-Based Approach,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2.Carmen Maria Angyal使用ARIMA方法分解了股指的趋势成分,并且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找到了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大部分指数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一结论强调导致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因素是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Carmen Maria Angyal,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Stock Market Dynamics and Real Economy,” EuroEconomica, no.31, 2012.而国内学者则主要针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杨姣和席晶;杨姣、席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基于综合指数VAR的实证分析》,《市场研究》2010年第3期。程广琪程广琪:《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5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罗能生和罗富政;罗能生、罗富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张国庆张国庆:《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的功能――兼论虚拟经济研究的理论价值》,《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如何引起金融危机(仲崇文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作用》,《经济导刊》2011年第7期。),以及促进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周莹莹和刘传哲周莹莹、刘传哲:《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及溢出效应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10期。)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罗能生和罗富政指出虚拟经济能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张国庆指出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大量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导致流动性过剩,这势必会造成实体经济部门的通货紧缩,而且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后果一定是发生经济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扰动。
因此,当我国经济正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之际,如何从战略上审视虚拟经济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关联情况和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影响,以及应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都是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向与前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来论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二部分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关系模型的构建,第三部分为我国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关联度以及溢出效应的经验证据,最后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关系模型
三、我国的经验证据
前面的理论分析表明,对于封闭经济体而言,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均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但就我国而言,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形态已基本完成从封闭体系向开放体系的过度,经济大国(尤其是美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来愈明显,面对着外部环境相对恶化且更为复杂的局面,我国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是否存在着互动的影响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边际溢出效应又如何呢?鉴于此,本文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给出相应的经验检验。
1变量及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部分将实证检验以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可知,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代表变量;同时选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作为虚拟经济发展中货币市场的代表,并选取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TC)作为货币市场的代表变量;选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基金市场和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代表,并选取股票成交额(GP)、国债成交额(ZQ)、商品期货成交额(SQ)、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额(ZT)和保费收入(BF)作为各个金融市场的代表变量。
本部分选择的样本数据均为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1~2012年。其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股票成交额和国债成交额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额和商品期货成交额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保费收入数据来自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适用于“小样本、贫信息”的时间序列,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者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接下来,本文将针对中国实体经济代表变量和虚拟经济各代表变量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测度,进而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绝对关联度分析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IS-LM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封闭经济体中,一国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边际溢出效应取值始终维持在正向水平上。说明虚拟经济部门的膨胀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并且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对虚拟经济部门具有同样的反馈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同业拆借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最高,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综合关联度次之,期货市场及基金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相对于其他虚拟经济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较低;而且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整体关联程度较高,没有出现实质性背离的情况;另外,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边际溢出效应远大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边际溢出效应,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供给引导型”特征。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实力上升最快,且上升趋势依旧保持良好的大国,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之际,为了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虚拟经济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只不过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1998年以前,经济学中还很少使用“虚拟经济”这一概念。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来,我国掀起了对虚拟经济研究的浪潮。国内学者以成思危、刘骏民、王爱俭等为代表对虚拟经济的内涵、特点、作用、发展阶段、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合到我国发展的实际研究的较少。目前学者都是从什么角度去研究的,笔者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所帮助。
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
1.从发展阶段上看。目前在西方虚拟经济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而在我国,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2.从发展规模上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小,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金融衍生品发展程度更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各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存在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也使计算每年我国虚拟经济的总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虚拟经济成交额占GDP比重结果不统一。
3.从内部结构和发展质量上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但规模小,而且实力弱。表现在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为主,融资结构不合理,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银行存在大量呆坏账,资本市场不成熟;股市、债市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较低,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发展也不均衡,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金融市场不规范,交易的透明度较差,市场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薄弱。
二、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
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虚拟经济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也不是被动地决定于实体经济。当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时,它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
1.理论方面。不少学者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不匹配,虚拟经济制约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王千(2006)提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叶馨蔚(2009)认为我国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只占6%左右,而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远未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在我国不存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双向促进机制。
2.实证方面。学者们结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构造模型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
冷奇(201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虚拟经济在中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贺晓波等(2010)通过构建我国“虚拟经济指数”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动态比例,认为二者的动态不一致性,可以用“分离”来描述。刘思峰等(2011)采用Logistic模型发现1996-2008年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大部分时间处于非完全协调发展状态,反映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的特征。王洪波(2012)应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1992—20lO年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离程度在逐渐扩大,二者之间并未实现均衡发展。程广琪(2012)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严重的背离关系。
靳峰(2010)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虚拟经济增长与实体经济增长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莹莹等(2010)利用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中国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存在协整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灰色综合关联度高,没有出现实质性分离情况。董俊华(2011)应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法得出我国虚拟经济的增长和实体经济的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三、虚拟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研究
孙宝文等(2005)提出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看,应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防止虚冷实慢、虚热实伤、虚过实祸。“实为核心、虚实并重、双向治理”应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缪匡华(2006)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越是虚拟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的适度干预。不仅需要有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调控。王健(2007)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对宏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证券化率高与间接融资率高并存、虚拟经济发展吸引国际流动性进入、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股市与楼市出现“跷跷板”关系、流动性过剩与资金流出并存等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为了实现宏现经济稳健发展,我们要采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徐京平(2008)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存在“虚拟不足”的现象,即虚拟经济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总量和规模上达到平衡,实现虚拟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四、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对策研究
1.优化虚拟经济内部结构。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重视外汇市场建设,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业务;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2.保持虚拟经济适度、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如何发展才算得上适度发展?李薇辉(2009)认为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本国市场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要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适度发展时要注意以信用制度为前提,以实体经济作支撑,不断规范金融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及加强金融监管。
在产业选择上,虚拟经济要以高新产业、高增长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对象,重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并为之提供虚拟化支持;在区域产业调整上,虚拟经济发展要有助于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撤出,转入新兴产业和低成本地区(王斌等,2008),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3.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成熟,在监管方面仍然需要重视。马桂婵(2006)针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现状,提出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找准市场监管的重点,不断加强监管的手段。卢仁远(2010)还认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创新与建设,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为防止政府监管权力泛滥,还要完善以社会舆论为代表的监管者再监管体制。
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方面,王光泰等(2009)提出要想制定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最佳比例,必须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已有的预警指标体系时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结构的特点。为使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达到预警、指示的功效,可以证券、房地产、银行等几个主要的虚拟经济板块为对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并设立各项指标的警戒点,当接近警戒点时发出警报,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同时向决策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李薇辉(2009)认为在当前金融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最后贷款人应进行全面综合的风险分析和监控。中央银行应强化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组织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专家及时综合分析金融市场发出的各种信号,特别是要加强对跨行业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分析,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可承受虚拟程度系数为主要标准的虚拟经济预警系统。
4.完善金融创新。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创新缓慢。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应支持并鼓励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同时,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规模控制,完善相关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缪匡华,2006)。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正确认识虚拟经济,认真研究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等观点。
五、总结
虚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虚拟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规范和发展虚拟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必须将虚拟经济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以上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
1.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发达。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存在问题,更好地结合国情找到发展对策。
2.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但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数据选取上不同,最后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相悖。还有是在数据选择上学者大多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而且采用的研究数据如股票市场总值和GDP的比重,股票筹资额等指标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以资本市场来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缺乏说服力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所囊括的范围在逐渐增大,因此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必须综合考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所涉及的各类指标。
3.多数学者谈到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具体到怎样才算适度,如何适度发展研究的甚少。
4.目前文献对虚拟经济系统的风险研究也很不够,未具体测算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泡沫膨胀率。还有学者提出为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应建立虚拟经济预警体系,但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研究的不够深入。由于应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构建的预警系统不同,实际应用效果及对背离情况的解释不同,所以还需寻找更好的预警系统研究方法。
5.总结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研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向促进机制的建立、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系统各层面造成的影响、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率测算、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分析等应是未来重要的研究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王千.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15、22-24
[2]叶馨蔚.浅谈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J].中国商贸,2009(4):209
[3]冷奇.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124-128
[4]贺晓波,许晓帆.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2-14
[5]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4):53-57
[6]王洪波.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12(6):25-28,88
[7]程广琪.简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2(5):18-20
[8]靳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关性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10(1):76
[9]周莹莹,刘传哲.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及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0):79-86
[10]董俊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1-144
[11]孙宝文,马衍伟,朱军.双向治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治本之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40-44
[12]缪匡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40-41
[13]王健.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4-9
[14]徐京平.虚拟经济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9-81
[15]李薇辉.论我国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2-67
[16]王斌,朱丽红.虚拟经济积极效应分析与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8(20):15-16,85
答:在当前商业环境下,因为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差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厘清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愿景和内涵,中、基层员工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模糊,大量的责任工作停留在自发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水平较低。第二,真正确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并不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能力欠缺,加快培养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广泛,不管是编制责任报告,还是搭建指标体系,都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在高层级管理中形成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并推动常态化、专职化管理,是深化社会责任工作的关键。同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大的动力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要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问:网上店铺应如何与实体店融合共生?
答:电子商务是一种创新了的实体经济、升级版的实体经济,电子商务的基础还是实体。电子商务冲击的,是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而不是实体经济本身。把这两者视为对立,肯定无法享受到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的成果。电子商务的创新体现在,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实体经济改造、提升、融合,从而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态,成为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这种新经济模式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实体企业都该好好研究,跟进新经济发展的步伐。
问:如何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
答: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对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体经济做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才谈得上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减轻实体经济负担等方式,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让人们对做实业更有信心。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鼓励投资,打击投机,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问:企业应该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答:生态文明建设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企业作为主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应该主动承担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以切实行动在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低碳管理、绿色发展。企业要把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纳入发展战略中,把生态责任意识渗透企业的各个流程中,从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物流运输、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全过程的“绿色管理”,为社会提供“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同时,要打造绿色供应链或价值链,将环境责任往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
问:您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答:企业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具体看,有三条很重要: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一)服务品质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在实质上是为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行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金融业的竞争一般体现在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三个方面,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机制缺乏可持续性,很容易落入粗放经营或价格战的误区,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而服务竞争则体现了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本质,金融服务品质的优劣、服务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是金融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二)“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形势使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将呈现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业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三)服务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期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而实体经济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冲击,这已为美国次贷危机和当前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所证明。金融业只有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才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在操作层面则是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如何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等一系列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这无不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
(四)瞄准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不仅是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金融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中,着眼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和渠道结构,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努力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改革道路已成为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突出重点,充分把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以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力,打造服务实生体经济的交通枢纽。要围绕配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工程,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和资金配合,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项目金融服务,确保在建续建项目、铁路公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打牢经济发展基础。
(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找准定位,以强化支持“三农”职能为着力点,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贡献。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专业市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对县域粮食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业务,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项目,积极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对小微企业贷款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保证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贷款额度;二是完善服务管理平台,围绕区域核心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等小微企业集聚度高的客户群体,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部纳入目标客户库;实施项目管理,围绕“串串、结块、挖转、帮扶”四个环节,积极服务好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加强省、市、县三级行联动,重点推动县域小企业发展。
一、引言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经济和金融两个层面做出了相似的评价,即总体平稳、结构性矛盾突出,明示GDP总量尚在容忍区间但质量欠妥,金融体系无系统性风险但效率堪忧。惠誉调查发现中国信贷总量对GDP的比率在5年内由75%增加到200%,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比较低下。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出量性增长过速、质性发展不足的特征。如何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质量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也是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应有之意。本文基于金融制度评价的视角,通过构建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以期反应金融服务支撑和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为观测金融问题、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早期关于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Goldsmith(1969),他建立了以金融相关比率FIR为核心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通过1860-1960年的数据对16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做出定量评价。另一位金融大师McKinnon(1975)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经济货币化指标---M2/GDP,即该指标反映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但受限于数据可得性,货币总量总要以M1、M2为基础构造,因而更多的是代表交易职能,而难以反映金融体系联结储蓄与投资的功能;即便将货币的总量扩展至M3,仍未能很好的衡量金融体系发展,尤其是金融效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evine为代表的学者构建了以下金融发展指标:非货币金融深度指标、国内金融机构的相对地位指标、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指标等用以反应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两个层面的数据研究表明:在不发达国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以上学者所提出的指标侧重于银行等传统部门的发展,而对金融市场上日益庞大的股票和债券市场重视不足,这一特点在衡量发达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时更为突出。为弥补这一缺憾,世界银行于1999年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指标:金融中介的规模与活跃性指标、商业银行的效率与市场结构指标、其它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指标、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发展指标等。
国内学者谢平(1992)、易纲(1996)等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状况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胡鞍钢等(1999) 、樊纲等(2000)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几乎不相关。而谈儒勇(2000)、周立等(2002)运用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指标、金融市场的变量指标等通过多元回归、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金融发展的量化指标从侧重于反映金融发展的深度,到重视金融结构、规模与效率等,体现了金融评价指标随着金融功能多样化发展的历史性演进,也说明金融市场复杂性、金融发展的层次性必然要求采用组合指标以全面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水平和层次。
三、我国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构建
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是对金融体系发展状态的描述,它以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第一推动力”为基本立足点,应用结构化和层次分解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使用状态比较方法予以评价。我们认为,基于金融的功能观视角,金融效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效率;二是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效率。
要构建金融市场制度优化的指标体系,首先必须给出判断金融制度优化的一般定性标准,而后要对金融制度优化程度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本部分内容由我国金融制度优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两部分组成。
(一)我国金融制度优化的评价标准
金融制度优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支撑和引导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因此,金融制度优化的评价标准也须从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和引导两个方面入手。
(二)我国金融体系支撑效率的评价标准
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重在强调金融是如何更好适应并且推动经济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作为被动主体的角色出现,各种金融工具的产生、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政策的推行都附属于经济发展这一宏观目标,最终呈现出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协调的格局。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金融体系各子市场协调发展水平
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主体的需求层次,各子市场在资金配置期限、资金配置额度、资金配置工具复杂度等方面侧重不同,但为了完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会形成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关系。然而从短期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或者实体经济的反应迟缓,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如何衡量这种不均衡性就是我们评价体系考虑的首要内容。
(四)金融市场整体的规模大小和产品多样性
金融发展的大小是相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的,过小则束缚经济增长;过大则容易激起经济泡沫。因而,合适的金融规模对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为重要。金融产品是金融交易的客体,是否拥有满足不同金融期限、金融风险、金融成本等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产品决定着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能否起到有效的支撑。
(五)金融结构变迁、金融制度改革与实体经济的适应发展
金融体系要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还应避免自身的畸形发展,必须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为主要导向,减少或者避免行政干预。因为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扭曲程度大于市场失灵本身。在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二是打破垄断,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
(六)我国金融体系引导效率的评价标准
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和牵引成效,重在强调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作为主体的角色出现,各种融资方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金融改革的深化都将成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七)金融与实体经济宏观调控
实体经济运行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需要政策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好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金融政策工具,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扭转经济发展呢的不利势头如通货膨胀等,较好地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引导功能。
(八)金融与实体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既是经济数量的增长,更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而结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来实现的。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既可以很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对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实现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九)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成效
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效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效率上,即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供支付体系、动员储蓄和改善资源配置等方式增进经济效率。
(十)金融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封思贤等(2011)认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我们一般将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而获得经济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为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改善管理水平等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因而,金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亦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引导功能的表现之一。
(十一)我国金融制度优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优化我国金融制度为目标,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和引导为主线,以一级目标、二级指标和操作指标构成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应金融制度优化状态。具体思路为:以优化我国金融制度为总目标,将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两个子目标,即金融对经济的支撑目标、金融对经济的引导目标。进一步分解两个子目标,即将金融对经济的支撑目标和金融对经济的引导目标进一步分解为8个二级指标,然后在基本目标之下分解为若干个三级指标。
1.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指标设定
(1)反映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
主要包含6个三级指标:金融总资产与GDP之比、参与主体的数量、企业贷款增加额与间接融资总额之比、非国有企业贷款与GDP之比、金融业职工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之比、金融产品多样化。
(2)反映金融结构变迁的指标
主要包含3个三级指标:M2/GDP、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货币市场交易额/ 资本市场市价总值。
(3)反映金融资产配置状况的指标
主要包含5个三级指标:贷款总额/储蓄总额、股票市场融资总额与GDP之比、金融资源配置期限结构、基础金融资产规模与衍生资产规模之比、信贷结构比例。
(4)反映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指标
主要包含5个三级指标:市场集中度、市场竞争力、民间金融资本占比、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金融机构类型多元化。
2.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效率指标设定
(1)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宏观调控的指标
主要包含2个三级指标:居民消费信贷余额/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2)反映金融与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
主要包含2个三级指标:金融资源在产业间配比、各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
(3)反映金融与经济发展成效的指标
主要包含5个三级指标: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GDP 的增量/资本形成总额、国企获款比例/国企GDP 贡献度、存款+贷款/GDP、企业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
(4)反映金融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
主要包含3个三级指标:人均贷款、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要素生产率。
3.我国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指数模型
金融制度优化指数模型是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由一个总指数,即金融制度优化总指数,两个分项指数,即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指数和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效率指数构成的评价指数体系。
指标权重的分配是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调整赋值来进行。具体做法是:选择xxxx年为基期,通过指数化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级指数。其中,一级指数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层加权总和,总指数为一级指数的加权总和。模型框架见表1。
四、结语
当前,根据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引导效率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为分析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导状态这一极具争论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但其实证研究远未完善。本文尝试性构建了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导效率的综合指标体系,是对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的新拓展。需要指出的是,该项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理论与方法仍需进一步的整合,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Ross Levine :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Views 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Vol35 ( June 1997).
[4]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5]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12).
[6]胡鞍钢.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1999(03).
[7]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发展[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2).
[8]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有专家认为,立国之本始终是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仍然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外部经营方式上深受虚拟经济的影响,其完成运作以及发展需要的充足资金,很大程度上依靠虚拟经济提供。
实质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有正负两方面作用,在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四川欲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如何处理“虚”“实”关系是其重要命题。
虚实关系是前提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发挥虚拟经济作用的前提。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虚拟经济存在的基础。
二者的关系中,与实体经济相比, 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如高度的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既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同时也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则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必须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做牢做实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扎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以此促进四川实体经济的增长,为防范泡沫经济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当前,实体经济中出现的困难大多与虚拟经济相关,解决不好便有可能长期化,不仅优势领域会很快丧失,而且会错失转型的机会,失去持续增长动力的培养和准备,稳中求进也会缺乏坚实的基础。
如何以“虚”促“实”?
发挥虚拟经济对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促进作用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如何建设适合于、适应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金融体系?其次,怎样将金融资金引向实体经济?
具体来说,适应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金融体系,需要从多方面来推开布局。
第一、消除金融抑制,创造金融需求。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要通过整体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推进,着力增加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增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增强金融自身实力。
第二、实行多层次金融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以将成都打造为西部金融中心为目标,分步推进成都区域性金融资本集散中心、金融活动交易调控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金融组织网络架构。
第三、培育竞争充分的区域性金融市场,优化供给机制。金融机构要尽快构建富有活力的信贷市场营销体系与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长期来看实行利率市场化,才能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目前,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息差远高于西方国家1%—1.5%的平均水平。
第四、加强市场纪律与外部监督制约,制定并实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
目前国内银行多是银行、保险、证券等混业经营,国际上比较知名的银行也是这样做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混业经营很容易内部勾结,导致既做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出现。
出现上述监管问题,主要在于制度不完善和有制度不执行,以及制度缺乏公开、透明性。对此,应该对监管方人员在职期间或者离职、退休后进入被监管方做出明确限制,避免既当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出现。对相关人员的追责可以长期化,甚至终身追责。
还要加强对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监管。有的担保公司就是利用与银行的关系,从银行拿到钱再倒腾给需要贷款的企业,从中赚取大利润。银行有钱为什么不直接贷给中小企业?这中间的吊诡就是权力交易,暗箱交易。
同时,在新发展一类别金融衍生品时,应做到规则先行。规则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有具体的问责措施和追溯措施。
第五,优化金融生态。一是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建立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和高效的破产制度,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实现担保利益,贷款人的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立健全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通过建立多类型的信用中介机构,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提供征信、担保和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建立地方担保和全国性再担保信用补偿机制,有效弥补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贷款风险。
三是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支持农业信贷的财税扶持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加大财政贴息和直接投资力度,重点放在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资金需求上,及时明确金融机构发放此类贷款的贴息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优势产业和弱势产业发展的投资和风险补偿。
政策引导力
对于如何将金融资金引向实体经济,则可通过政策来引导流向。
近年来,过分追求自身利润的行为导致一些银行机构损害了自身与实体经济的血肉关系,层层加码贷款成本,增加企业负担;而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出现了银行赢利大涨而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严重问题。出现如此问题同前期国家的某些政策有一定关系,在助长了金融业暴利同时,也助长了人们从实体经济转向投机的心理。
第一是从税收的角度,对金融业等暴利行业,可以参照国外遗产税,按照不同利润段分段收税。
第二是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现在金融业运作也不太透明,有法不依的情况依然存在。
第三是金融货币政策要坚持面向三农和中小型、微型企业。对一些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需要进行纠偏。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制度规则、渠道和监管上解决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难的问题,为实体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
如成立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基金和政策性银行,创新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工作方法,为相关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特别是小贷公司,按照规定,小贷公司利率可以比银行基础利率高4倍,其融资成本虽比银行高很多,但是有一定的作用。
对此,一是放宽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成立条件。基本原则是放宽准入,加大监管。这样才能形成更多竞争主体,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其风险控制则主要依靠监管,而不是制造各种行政门槛。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女士在接受SMEIF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的比例内会相互促进。目前的问题是,国际上一些国家由于虚拟经济发展过度造成的严重影响,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如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对美国经济全局性的破坏,冰岛、希腊、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近年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问题以及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都让当地尝到了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苦果。这种情况下,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只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被重新强调,并注入了不同的内涵。国务院总理近日在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就谈到如何应对今年经济困难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是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二是放活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而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都明确提出了4个“牢牢把握”,其中提到,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并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由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部署工作的具体政策行文中,重视实体经济,已成为发展的一项核心内容。尤其是浙江、广东、天津、上海、江苏等中小企业密集的省市,先后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对此,张承惠在接受SMEIF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要实现国有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就是存在于各行各业中的企业。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最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况且目前在国际上因实体经济发展不力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情况,也使我们国家提高了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
张承惠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这些行业里面的骨干企业,定位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都是金融要扶植的重点对象。具体来说,金融机构可通过优先提供贷款、帮助发行集合债以及上市融资等措施,使它们尽快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深圳或者温州,都可视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典型样板。在经济放缓情况之下,这些经济体压力可想而知。出口毕竟是其重要增长动力,所谓产业升级也难以短期奏效,以监管松动作为经济增长突围不失为对策之一。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需要,金融改革深化引发外界诸多关注,不少人士对其缓慢进展表示遗憾;如今,全面金融改革可能面临提速。
事实上,宏观如经济放缓,微观如吴英案,无形之中都使得金融改革从年初开始就处于舆论当口,面临阻力与动力并存的博弈。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诺中国将“稳步推动”汇率和利率改革,再到3月末中国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明确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4月,总理表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并且温州试点的有些成功经验要在全国推广,此后央行行长周小川还展开了温州金融改革调研之旅。
金融试验区应该如何发展?考察当下中国,所谓金融创新,一言以蔽之就是放松管制,中国金融创新往往也就是政策松动,却也往往掣肘于地方竞争与区域平衡。这一思路事实上在官方已经有充分认识,周小川在温州调研即指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要点和重点在于“减少管制、支持创新、鼓励民营、服务基层、支持实体经济、配套协调、安全稳定”。
至于金融试验区具体的步调以及路径,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再行展开,政策放行是第一要务,其次需要一揽子机制设计加以推动。从深圳情况看,传言年内将试点开展双向跨境贷款与成立深圳前海股权交易所等,无论这些具体利好是否最终在深圳落地,但金融创新措施出台对于深圳无疑意味着更多空间开拓,其探索意义对于深圳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都大有裨益。
更为历史地观察,所谓金融试验区,无非是过去特区的一种新型态,可以称之为现代小岗村。特区大概是最有中国特色一种制度安排,甚至也被视为中国道路的成功因素之一;其体现了自上而下政策意志以及自下而上的改革意愿的集合,折射了规则的弹性与制度的暧昧。
2013年1至6月份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高达113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0%。其中,北京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同比大增390%,上海同比增长277%,杭州更是同比增长504%。
可见,在经济运行状况不佳,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慢,地方可支配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是通过想方设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来达到扩大财源的目的,而是再次把眼睛盯住“土地财政”,继续通过“土地财政”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
从表面看,对拉动GDP产生了快速启动效应,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数据不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企业经营状况不好而受到明显影响。但是,由此产生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不仅房价出现了反弹,而且严重挤占了社会资源。因为,地方政府在大搞“土地财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以土地为抵押,继续从银行争取各种信贷资金支持,导致实体经济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更少。近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钱荒”,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继续大搞“土地财政”、继续负债建设也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起,决策层和管理层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利的收入,要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稿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从土地上获利的收入,根本就没有用于这些方面,而是继续与扩大政府负债相“配套”,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大拆大建。别的不说,仅轨道交通一项,就足以让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财政”之路上走上很多年,且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