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健康管理小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8 17:32: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管理小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健康管理小知识

篇(1)

关键词 高校职工 健康状况 管理方式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目前我国高校职工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各种常见职业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高,整体上呈亚健康态势。因此,科学的高校职工健康管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职工健康管理方式

(一)收集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职工进行健康调查,收集健康信息,了解其健康危险因素等情况。要严格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根据不同人群的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及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体检项目,重视已经发现的健康隐患问题,再通过体检对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将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立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和对比。

(二)健康评估和分类管理

按照问卷调查和进行体检所得到的关于职工生活情况、生理和心理等信息,将其运用流行病学以及统计学的方式进行分析,对职工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估,科学预测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制定全面的个体化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案。根据不同的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隐患,我们可以将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健康人群、慢病高危人群或亚健康人群、慢病患者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1.健康人群的管理

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一些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和工作,根据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性别、年龄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体检和监督方案,包括具体的体检项目、次数等等。

2.慢病高危人群或亚健康人群的管理

针对慢病高危人群或亚健康人群,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和健康管理,针对其身上存在的健康隐患进行评估,给予在饮食、生活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指导,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报告及汇总,再具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指导和服务,从而循序渐进地改变亚健康的状态。

3.慢病患者的管理

对于那些在体检中确诊为慢病患者的人群,要根据评估结论和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反馈患者相应的报告,并对报告中的一些重点信息进行说明分析和答疑解惑,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医疗指导。另外,也同样要给予在饮食、生活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二、健康教育方法

(一)教育法

如果职工在体检之后发现自身存在健康问题或已经患有某种疾病,要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其了解相关信息。例如如果健康体检之后发现职工血压高于正常值,就要指导职工学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建议其注意饮食要尽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并提醒其定期测量血压等等。

(二)咨询辅导法

对于一些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或严重的职工,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或者健康教育专员来帮助职工分析病情,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一对一地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建议,解答职工的相关问题,帮助其减轻压力、开导情绪、改善认知,恢复生理及心理的平衡,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讲授法

讲授法主要是指举办一些健康教育或健康知识讲座,利用语言或多媒体的直观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把生理及心理方面、常见病及多发病方面的保健常识传授给职工,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培养自我健康保健的意识。

(四)自我修养法

自我修养法是指让职工认识到身心健康是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履行职责的前提和关键,重视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体意识,不仅关心自身健康,而且关注他人健康,从而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

三、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方式,目的是帮助职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从而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质量。但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一)想要在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就需要政府机关、人事劳动保障部门、领导阶层的大力支持,使其重视职工健康状况,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开放,把保障职工身心健康作为重点工作。

(二)跟相关部门取得合作,协调好多方资源,共同建立社会范围的支持体系,这样就可以通过社会的强大力量来强化对职工的健康教育,为职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国高校职工的健康状况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因此,科学的高校职工健康管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在职工健康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并逐渐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玉萍.高校职工健康现状与管理模式构想[J].综合论坛:医学信息.2011(7):3518-3519.

[2] 董梅,王金锋,苏书谦.高校职工体检分析及保健的相应措施.河北工业科技[J].2002(5):19.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4日

随着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资金投入的增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了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也都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人手不足、精力所限、行政关系不畅等因素,院级层面有力开展,系部根基环节却相对薄弱,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成效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局面。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这样稀少的人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管理关系未确立,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理论上,“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奖惩措施影响小,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部)因专业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但因就业方向不同,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招生就业状况不同,导致两个系(部)的就业心理就不同,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而系(部)环节薄弱,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建立机构,明晰责任人。然后,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对系(部)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对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本系(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系(部)、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系(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部)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部)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中心,通知家长,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部)朋辈干部、辅导员(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工作针对性强,能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

(二)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积极引导,使辅导员、心理委员“动”起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广、内容庞杂,仅依靠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系(部)成长辅导室的专职教师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制度的规约,考核的激励和引导,使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关系密切,更容易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能进行长期细致的心理疏通与辅导,能在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与任课老师、家长联手协作。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心理委员去付诸实施。考核过程中,让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情况负全责,并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记分奖惩(记分与评优、评先、待遇相挂钩)。由于辅导员对学生有很多奖惩权,在学生中的权威比较强,这样的考核既没有太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量,又能使院心理健康中心安排的工作很容易实现。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心理委员每班1~2名)以后,就可以有效破解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庞杂、人手少的难题,这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篇(3)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篇(4)

0 前言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1]

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平衡。

而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认知过于乐观,从而忽视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肆意挥霍青春,透支健康。有些大学生不能承受体育锻炼的辛苦,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怕受伤,没有锻炼场所等原因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年轻,经常熬夜上网,晚睡晚起。有些大学生把身体是否有疾病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对体质健康的概念理解比较狭隘。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威海市所属的威海职业学院和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的三年制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样本。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95份,有效回收率99.2%。

2 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认为维护体质健康最重要的三个方法是:自身积极锻炼、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习惯。注意膳食平衡排在第四位。这正好与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一一对应。说明大学生都知道怎样去维护和管理自身的体质健康。

表1 学生对维护体质健康方法重要程度统计表

表2 健康维护和健康管理调查数据统计表

2.1 吸烟、酗酒

吸烟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损坏最大。从表2中大学生吸烟情况来看,有75%的学生从不吸烟;有11.4%的学生偶尔吸烟,这部分学生应该是开始尝试去吸烟;吸烟情况一般的学生有5.9%,这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染上烟瘾,但是在成瘾的边缘;有7.7%的学生经常或每天吸烟,这部分学生已经吸烟成瘾。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科学结论,但是除了从不吸烟的学生以外,还有1/3的学生有吸烟的情况,这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重视,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酗酒对人体的心脑肝肾都有伤害。从表2中大学生酗酒情况来看,有65%的学生从来不酗酒,有26.6%的学生偶尔酗酒,有2%的学生经常酗酒。大学生经常会参加一些宴会,比如过生日、庆功、离别等等,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些场合少不了要喝酒,特别是男生,但是要注意饮酒要适量。

2.2 睡眠情况

熬夜会造成人体的生物钟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20.7%的学生从不熬夜,有54.8%的学生偶尔熬夜,有9.1%的学生经常或每天熬夜。学生熬夜一般都是玩手机和电脑。现在手机越来越智能化,在功能上和一台电脑差不多,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和迷恋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学生通宵玩游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宿舍的管理,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熬夜的不良后果。

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32.4%的学生从不失眠,有52.9%的学生偶尔失眠,有6.4%的学生经常或每天失眠。这说明,学生的睡眠状况还是比较好的。

2.3 饮食习惯

在表2的统计中,有49.2%的学生每天坚持吃早餐,有21.7%的学生经常吃早餐,有8.2%的学生偶尔吃早餐,有5.2%的学生从不吃早餐。学生偶尔吃或者不吃早餐的占13.4%。而且学校要求一、二年级跑早操,如果没有早操的约束,不吃早餐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将会更大。

根据表2学生吃东西是否狼吞虎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常或每天吃东西狼吞虎咽的学生占12.3%,偶尔狼吞虎咽的占37.8%,从不狼吞虎咽的占19.3%。吃东西狼吞虎咽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这方面的饮食习惯还是比较好的。

2.4 心理健康情况

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要小于本科生,但同样也要面临各种考试的压力,先进的评选、奖助学金的评选等方面的压力,还有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等,学生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从而造成学生长期处于紧张中,心理失调。在表2中,有9.9%的学生经常或每天感觉学习压力大,从不或偶尔感觉学习压力大的占48.9%;有6.7%的学生经常或每天感觉紧张焦虑,63%的学生从不或偶尔感觉紧张焦虑;在生活的幸福感上,有57.2%的学生经常或每天感觉快乐、幸福,11.8%的学生从不或偶尔感觉快乐、幸福。从上面的统计分析,高职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释放压力,丰富学习生活。

2.5 体育锻炼

表3 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统计

根据表3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统计显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8.2%,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占42.7%,每周参加2-3次的学生占26.1%,每周参加3-4次的学生占9.7%,每周参加5次以上的占13.3%。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比较多,高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远没有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篇(5)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因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3位疾病[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于2007-2008年,对我国部分大城市≥20岁人群中调查显示,糖尿病平均患病率为9.70%,糖尿病前期状态患病率为15.50%[2]。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7年起对辖区内糖尿病开展了阶梯式防治管理,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2011年康健街道社区居民为对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糖尿病高危人群466人为第二阶梯对象、糖调节异常(IGR)181人为第三阶梯对象、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 693人为第四阶梯对象,另外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居委会非糖尿病居民3588人为第一阶梯对象。

1.2 方法

1.2.1 组织架构

由区疾控中心督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街道居委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以居委会划片,由8名公卫医生、12名全科医生、1名上级医院专家组成管理团队。

1.2.2 阶梯管理内容

自2007年开始,将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集于一体,根据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阶段,对不同对象进行连续、长期和全面的阶梯式管理(表1)。

1.3 评估指标

建卡率=实际建卡的糖尿病病人数/应建卡的糖尿病病人数×100.00%

管理率=建卡管理人数/建卡糖尿病病人总人数×100.00%

规范管理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接受规范管理人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并就诊的糖尿病病人人数×100.00%

控制率=(理想人数+一般人数)/规范管理人数×100.00%

2 结果

2.1 阶梯式防治管理实施前后管理对象数量变化

在糖尿病阶梯式管理模式下,辖区管理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数、糖调节异常(IGR)人群数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由385人上升到1 693人,建卡率由2007年的9.00%上升到2011年的32.93% (表2)。

2.2 阶梯式防治管理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变化

辖区内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值从2007年的7.03 mmol/L下降到2011年的6.92 mmol/L,平均随机血糖值从9.13 mmol/L下降到8.58 mmol/L(表3)。

2.3 阶梯式防治管理前后各项评估指标的变化

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糖尿病患者385人,2011年管理糖尿病患者1 693人。规范管理率从2007年的77.40%增加到2011年的93.92%,血糖控制率从2007年的63.09%增加到2011年的65.03%。

3 讨论

3.1 社区糖尿病阶梯式防治管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社区糖尿病阶梯式防治与管理,可以近距离地了解辖区内居民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进行干预,为居民提供方便、有效、适宜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与技术。

3.1.1 糖尿病疾病的性质决定其社区防治的不可或缺性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在糖尿病中>9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3]。WTO已将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非药物干预治疗可使糖尿病的危险性下降20.00%~50.00%[4]。目前,二、三级医院单纯的临床治疗只能从药物方面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而对于广大的居民和隐匿其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糖耐量异常者的发现和干预都显得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回归社区的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监测也需要社区管理的参与。由此可见,社区糖尿病阶梯式防治与管理契合了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个层面,正是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有力补充。

3.1.2 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日益加大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达9 240万,患病率为9.70%;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0%,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治疗和教育。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上海市糖尿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引导居民识别并控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何在糖尿病发生前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如何减少糖耐量异常者糖尿病的发生都是社区医院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

3.1.3 满足社区医院“健康守门人”的职能要求

篇(6)

关键词 高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 管理 创新思路

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大招生。此举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压力增大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项。由于涉及的档案数量众多,此项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传统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的管理要求。所以,现实中必须要重视对传统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尽可能的提高管理效率。

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

(一)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健康档案指的就是包括体格检查、疾病检查、体质测试在内的能够反映人的健康状况的原始记录,既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文字。“病历”就是健康档案的一种,其中记录的患者的病情、病史,均是医生诊断的重要参照。所谓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本质上是学生健康状况记录,建立初衷在于为学生自身或家长、学校随时了解学生体质情况提供方便。对于学生与家长来讲,此种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患病学生及早就医,而对于体育、卫生部门来讲,此种档案则可以作为调整工作思路、确定相关措施的依据,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强化。简单来讲,此种档案就是一种基于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记录,既可以作为教学改进依据,也可以为学生确定锻炼方案提供参考。

(二)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认识存在偏差。通常来讲,此项管理工作是由体育管理部门负责的,但是,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该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明显不够,管理意识及利用意识均十分淡薄。在上述情况下,此种档案的收集以及归档、整理均极不规范。

第二,专业管理人才相对较少。无论是高效管理,还是规范管理,要想真正实现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来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却大多并不是专业人才,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出缺乏责任感、素质能力不高等诸多问题,限制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第三,缺乏完善的管理规章。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致使档案归档范围不清、分类方法不明、保管不规范、编号混乱,使得原本就任务繁重的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另外,这种情况也给部分工作人员留下了推卸责任的余地,加大了档案遗失和损坏的风险。

第四,管理模式陈旧。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引进了一些现代设备,但实际上这些设备的利用效率却普遍不高。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观念滞后,对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与效率意识淡薄有关。在管理模式依旧相对较为陈旧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并不重视数据处理环节,致使现代化和高效化管理长期难以实现。

(三)创新思路

1.借助广泛宣传,纠正相关人员的认识偏差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针对此项原因,本文认为现阶段高校有必要借助广泛宣传的形式,将相关人员的错误认识彻底纠正过来。在宣传工作中,必须要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归属于学校基础工作,不仅对学校发展影响重大,还体现着学校的建设水平。这种方式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工作联系起来,提升其地位,有助于改观全体师生及管理人员的认识。通常来讲,能够对此项管理工作成效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体育部门、教师、体测人员、档案员四方,所以,要想真正改变目前的管理局面,高校就必须要督促上述四方重新审视自身工作。为此,高校应在做好广泛宣传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上述四方人员的教育,纠正他们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使他们在正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价值及影响意义的基础上自觉优化工作方式,进而带动档案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2.加紧推进数字化建设,重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增强

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中,数字化其实就是借助以数据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来进行档案形式的转换,目的是为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方便。经过压缩、扫描等程序处理的档案,将转换为数字编码,构成信息库。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利用网络快速实现信息传播和利用。比如,高校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建立专门的检索、借阅管理及统计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系统快速将资料调出。同时,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实现对管理工作状况的科学分析,对于管理的改进及优化也有一定益处。但在现实中,高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也需采取措施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能够适应更加新颖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就要考虑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和业务培训,促进他们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提升。

3.健全机制,并对管理职责进行清晰界定

结合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模式来讲,此种档案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源于定期测试。其次,参与测试的学生人数众多,统计负担大。此种档案的管理如果缺乏完善规章,必然会出现混乱局面,档案收集和归档均会阻力重重。所以,现阶段高校的一大要务就是尽快补充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规章,通过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式,来明确管理要求、界定管理责任。为此,高校需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保证规章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档案管理的全部环节都囊括在内。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够保证管理流程有效衔接,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才会下降,管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其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针对目前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来完善规章。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学校在健全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联系工作实际,对于其中关联重大或者问题严重的环节应重点加强。这样做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效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逐步改善。最后,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管理是一个协调、控制的过程,要想获得理想成效,就必须保证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切实做到位。因而,高校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收集范围和归档时间,要求必须要具体。这样做可以使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对于保证档案完整、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均可产生积极影响。

二、结语

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来讲,还是对于家长及相关部门来讲,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都是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鉴于当前阶段此项工作中认识偏差、专业人才不足、管理规章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高校有必要在工作规划中确定系统的改进方案,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海波,连莲.学生体质测试“代跑”现象分析及体育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4):70-72.

篇(7)

根据上级规定,苏州质监部门进一步健全了质监系统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监督员、乡镇(街道)政府质监员、村(社区)协管员共同监管的模式,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任务、定责任”。全市9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划分为95个责任片区,由88名专业监督员、140名乡镇(街道)质监员对口负责。专业监督员、质监员全部经市局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同时,为了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苏州质监部门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完善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台帐制,利用电子监管网络,进一步深化细化食品企业的巡查工作,并明确要求巡查工作要按照产品的分类和企业的分级情况,每月制定巡查计划,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质量记录,基本实现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动态监管。

针对食品生产小作坊布局分散、规范化意识差、随意性强等特点,苏州质监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了对小作坊的监管:一方面查处取缔无工商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以及生产卫生条件极差的小食品生产企业,与暂时未获得QS认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增强了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有效遏制了生产加工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帮扶引导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联小变大,整合做强,鼓励联合生产经营、联合建立食品实验室,严格按照标准和技术要求组织生产,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苏州质监部门对产品要求严格把关,进行资料和企业现场的审查,对受理、核查、检验环节严格实行“三分离”。去年以来,对765家符合食品市场准入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发放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对234家基本具备法定生产条件,但又不符合食品市场准入要求的企业,列入了小企业、小作坊的管理,全部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对302家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和不符合食品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全部实行关停,全面完成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两个100%”的目标。

篇(8)

1农村女性生殖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差的问题分析

1.1妇科疾病普遍存在,患病率高: 据2010年的调查统计显示,通过对妇女的免费检查服务活动发现有近七千人患有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占女性总数的27.8%,患病率之高出乎我们的意料。月经紊乱、痛经、血瘀、乳腺增生、乱经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她们的苦都独自一人吞下,无处去说,无人问津。

1.2忽视生殖保健现象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观。但由于传统意识的束缚,性生活还是无法成为光天化日下议论的话题,性生活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在我们对育龄妇女进行调查时发现,许多人不好意思说自己的性生活质量如何,而能说出来的妇女中,则表示她们的性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不和谐,完美不完美,几乎就是成了一个丈夫简单的生理需要的满足者,生孩子的机器,性生活无可言。有的人家不生男孩决不放弃,为了生男孩子不惜违反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检查性别,发生是女孩子就想办法流产、引产,视妇女健康于不顾,根本没有良好的生殖保健意识,更有甚者,对女性的 生殖保健常识一无所知。妇女是这样,男人更为严重。

1.3药具发放渠道少,发放不到位: 近年来,户县的避孕药具发放较之前有所改观,但是,还是以居住地的计划分配并采取免费发放为主渠道,避孕药具发放点还是有限的几个。由于农村居民的思想还放不开,导致自主取药具的人几乎为零,而通过发放点发放能直接下到个人手中的,毕竟只是有单位的妇女,药具发放无法到位,不能满足众多育龄妇女对避孕药具需求。而且,农村女性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使用避孕药、人数普通较低,约占综合节育措施的百分之五左右,更为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许多妇女对避孕常识所知不多,没有合理使用避孕药具,以为哺乳期不能怀孕,结果导致意外怀孕或避孕失败,给她们造成许多痛苦。

1.4教育宣传不到位,避孕失败屡有发生: 农村妇女的避孕措施多半是结扎手术,因为太多的人不习惯用药和来避孕,嫌费事,嫌麻烦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的是因为缺乏使用避孕药和如何使用的知识,在性生活时不知怎样使用,导致避孕失败,使部分人员对使用避孕药具失去了信心。

在农村,计划生育的教育宣传工作还很不到位,多年来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或是画廊专栏以及墙报的这几种简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内容还是政策、制度、公文等例行公事的法律法规内容,群众已经对此很是厌倦,而大家想知道的又羞于知道的性的知识,却是宣传的盲区,群众普遍对性十分茫然,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关怀和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尤其淡薄,生殖健康意识也很淡。

2提高农村女性生殖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后,年初以来,户县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把大众媒体和计划生育这块服务阵地的优势都充分利用好,广泛开展社会及户外宣传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以及生殖健康、自我保健等实用知识直接传播到群众之中去。同时,还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分别开展女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期的生殖健康与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采取多种形式,并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性知识、女性生殖健康知识、自我保健常识宣传到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女性朋友所特有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周期变化。尤其让女性自己清楚这些知识,使其增强生殖健康保健意识,提升女性朋友的自我保健能力。

2.2 增加避孕药具的发放渠道: 在充分分析了户县育龄群众的普遍生活习性以及需求的变化和不同人的个体差异后,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决定改革创新并增加避孕药具的发放渠道,采取由药具管理员专人登门送达服务式;通过乡村和街道的医疗站、医药超市、百货超市、小区物业等部门代为发放;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场所设立发放柜台,以便需要的人来自取自用等多渠道的发放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2.3 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质量: 在户县的农村服务站,普遍存在着设施简陋、技术人员短缺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非常清楚,要增强农村女性生殖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必须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提高我们服务站的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为此,户县实行了领导包片制度,计生专干包村,并且明确其包村的具体工作任何和相关的责任,这项举措使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之,户县将宣传、服务以及药具发放等工作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的“四普及”教育、“科学之”、“三下乡”、义诊、咨询等形式进行深入广泛宣传,为全县育龄群众提供“三优”(优生、优育、优教)、“三生”(生产、生活、生殖保健)、优质宣传服务。从县服务站抽调业务骨干,出动宣传车、计生服务车和电影放映车,携带B超仪、红外光热治疗仪走村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为育龄群众宣传党的计生政策法规,对节育环、妇科疾病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怀孕的妇女进行检查的同时,普及孕期相关知识。另外,户县还在提升生殖保健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与县电影公司一道为育龄群众准备“保健与优生”、“ 性与健康”、“近亲结婚的危害”等多部计生科教片。与此同时,还将避孕药具带到群众之中,广泛发放。

篇(9)

学生进入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本领、健康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观念不断改变,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被企业接受,而心理健康、为人阳光、热情达观的人更受社会的欢迎。从企业家口中得知,企业用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岗位需求的技能,具有知识转化能力,有较好的道德品质。”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差距很大。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虽然趋于成熟,但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他们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然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年龄正处在逆反心理阶段,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尚未成熟,总体表现为思想单纯,看事偏激,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决心但无恒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缺少人类责任感。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识非常强,而且极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他们会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们有时心胸狭隘、偏执,还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这些都是他们至命的弱点,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终身遗憾。

青少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已经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经从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比走读生严重,职业学校违法违纪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职业学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咨询室未建或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开展。学生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较少,有的也是内容高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准学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后进生,有的是从小学四年级以上就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几经努力还是没有跟上,被失败击倒。究其原因:①家长由于没有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过度劳累;有的经济条件差,无暇顾及;有的用强迫手段压制,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弃管教,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②社会不良影响场所给他们提供了弃学的娱乐场地。一所学校附近最少有两个以上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上学得不到的成就感在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学生崇拜的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非常刺激,许多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吸引过去,难以自拔。③由于家长抓得不紧,学生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上课如 “鸭子听雷”,失去了兴趣,有的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苦,选择了放弃。④重点高中的门槛太高,学生无法跨跃。⑤教师有“厌教”心理,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和升学率,不想在后进学生身上花费力气和时间。有的学生在中学擦了两年的地,三年期间上学不足一年,教师的无情使学生失去了上进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源于没有培养自信品质,做什么事都有恐惧感,怕别人瞧不起。总有自己在中学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错事让人笑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极强,有时把别人的夸奖误认为讥讽。自卑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意志方面表现异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屡遭挫折后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受不住打击,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遇事表现出惊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对。挫折使他们失望、痛苦,产生失去信心等消极颓废的后果。当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时,就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的正确的批评教育帮助理解成“整”自己。他们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觉的戒备心,他们有时怀疑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用敌视的心态对待一切,有时不但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破坏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更可怕的是他们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难以自控,给社会带来危害。

1.4 失败心理。失败心理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进步的基本动力。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学生形成一种避免失败的倾向,放弃追求成功的倾向。学生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败或减少惩罚。失败心理会导致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当受到打击和挫折时,不是产生轻生念头就是产生报复心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

1.5 情绪化心理。情绪化心理是指学生受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原因是心理素质差,他们表现出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能力。他们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时情绪很高,做事认真、表现很好,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批评教育。如情绪不好时则心神不定、无所用心,甚至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实践教育对策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双轨制。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心理专家为核心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除有相应课时的心理咨询课外,还要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职业学校是一列火车,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双轨。

2.2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策一:用关爱温暖他们。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热烈期盼捧宠娇惯,到希望破灭横眉冷对,最后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把孩子从幸福的峰顶一下子抛到哀伤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责的包围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上课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纪的学生对上学极其反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首先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言,让他们把心中的苦恼一泻而出。然后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其次要先降低学习上的标准,不提过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数学只能达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对策二:教师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表明,和学生最接近、最亲近的教师,学生才能信任,才能听这些教师的话,无论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学生信任,教师必须先放下架子,从语言到行动都表现出真诚,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与之多接触、多关心、多谈心,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就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教育对策三:把大自然变成医治心理伤痛的icu。

心理学家们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说的话,在学校不能说的话,可以到操场说,到野外说,到爬山时候说。这就是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时候,正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多谈学生的优点,长处,做过的好事,取得的成绩;谈学生的不足时,注意方式,语气和蔼,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对策四:进行他们能适应的挫折训练、心理承受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学习上巧要求,行为上严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误认为是哄、惯、宠,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宽严得当,也要奖罚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践出发,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模拟训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

教育对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有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为随意性、简单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协助家长解决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三,班任与家长要沟通,相互配合,携起手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要叮嘱家长做到:不唠叨,不要总围着一个问题说个没完;不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食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简单粗暴;公正性,决不能偏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儿女去做事,扶持他们的自信心;少打击,多鼓励,多关爱,不溺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好双边关系,珍贵的友情,会让这个家庭欢笑起来。

教育对策六:营造良好环境、设计美好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呼吁政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文化娱乐阵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还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让尊敬师长、热爱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积极进取。

教育对策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宣泄、释放和注意力转移。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他们没有心理调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宣泄和释放的机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去宣泄和释放,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就要学会注意力转移,先想别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先淡忘,“压力太大学会弯一弯。”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1、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形成及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便在探索中孕育而生。这种管理体制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由学校直接管辖的研究生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分别负责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研究生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籍、学位管理、研究生会等职能性工作,学生工作部下属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对各学院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监督。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无论是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部还是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都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形成网络式的管理结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如图1所示。

2、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大量存在着重视业务知识教育,忽视或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必然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上,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论文压力、就业压力、择偶压力等等,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研究生同学们。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地得到疏导、宣泄和正确的调节,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来讲,当消极心理因素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后,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可能引起精神疾病或自杀等恶性事件。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影响其培养质量好坏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目前,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系上不如本科生健全,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很不足,还没有形成十分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及具体的教育方法,针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比较则具有明显的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他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地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追求价值等等,应该根据研究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地开展教育,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同时,除了学校这个主战场外,还要积极寻求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帮助学生的办法,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大环境,要在不断吸取本科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心理训练的有效经验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构建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构建“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和专职服务机构

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由学校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挂帅,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参与,负责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规划和课程安排,将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同时,学校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是学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服务机构,负责指导各学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网络,应当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每年都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书面邀请访谈等方式,开展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并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导师到学院、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3.2 资源整合,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当前专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非常紧缺,要将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研究生“一心二师三员一社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3.2.1 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可以说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人,对研究生各方面的影响也相对比较大,研究生的大多数学习和科研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诱因之一恰恰是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因此,将导师纳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导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可能或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导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研究生切实的指导,减轻研究生们的学习和科研压力,帮助研究生们进行科学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要定期与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

3.2.2 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

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既是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要结合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培养规划,创造性地设立心理辅导员,每个学院选定一名辅导员,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考试,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上岗,专门负责各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员在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做好每年新生人学后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立,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跟踪服务。他们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掌握情况,化解矛盾。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形式会更加活泼,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2.3 研究生朋辈互助的新亮点——班级心理委员、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寝室心理信息员

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在每个学生实验室设立一名心理宣传员,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自助研究学习为主,组织形式也转变为以研究课题小组为单位,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减少,集体活动也相对变少,人际接触面缩小带来了同学间归属感的相对缺失。而朋辈互助特有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刚好可以很好地弥补研究生同学问交流的局限。朋辈互助咨询使得咨询不仅可以在咨询室里,而且也可以在实验室和寝室里,不仅能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中,也能在同学的聊天中进行。因此,可以通过同辈朋友的互助行为来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委会成员之一,要将其工作纳入到班委会工作计划中。学校对那些心理健康、积极上进、热心助人、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通过班级内部竞选、同学集体投票、辅导员组织推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后,上岗工作。班级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紧急干预的基本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组织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各种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及时地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要在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老师汇报。

作为研究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和寝室是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多发地点,实验室和寝室的同学在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很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和寝室氛围对研究生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实验室心理宣传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由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生导师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委任,多数是高年级的同学和寝室长,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营造和谐的实验室、寝室氛围,帮助同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支研究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基层队伍能够发挥“眼睛”的作用,及时地提供信息,为预防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事件赢得了时间,这支队伍必将成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有力助手,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

3.2.4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由学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社团,该社团定期举办“健心周”、“爱我月”、“心理健康节”等活动,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影视展评、心理沙龙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该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利用现代媒介,创建“研究生心理服务”网站,通过校园网、BBS、QQ、微博、微信、手机飞信等多元化交互平台,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或多对一的沟通模式,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11)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