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8 17:32: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学的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59-02

一、董仲舒政治儒学的内涵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涉及国家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1.政治方面,他提出“天人感应”与“政治大一统”的主张

“天人感应”的本质是君权神授。董仲舒“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其意思是“王”要为百姓谋福利,不是一人役天下,而是一人为万民。因而,他在提出君权神授观念的同时,又用“天”来限制皇权,从而体现了他重视民生的思想进步性。

他的大一统主张也是由“天人感应”推出来的。他说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的旨意是要大一统的,汉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中,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

2.经济方面,他提出“限田、薄敛、省役”的主张

在董仲舒生活的年代,土地兼并十分普遍,阶级矛盾十分剧烈。大多数官僚、贵族目无法纪,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圈占。为此,董仲舒主张践行儒家仁政的思想,采取限田、薄敛和废除盐铁等措施,竭力减轻农民的税赋负担,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保证农民有充足的体力进行生产,这样也是为了缓和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强化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执政的合法性。

3.文化方面,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精髓,不只完全源于儒家的思想,它还集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精华。其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为此,这种思想备受封建统治者汉武帝的重视,发展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当时,董仲舒提出的崇儒、尊儒思想,主张施行德政,兴办学堂,得到了封建统治者汉武帝的重视。这些有效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等诸方面的快速发展。

4.社会方面,他倡导汉朝政府应“以德治国”,民众则应遵循“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距,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董仲舒提倡德治,进行“更化”。他认为,“德教”能否收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社会效果,与最高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有着极大的关系。他建议汉武帝应首先从自己的“正心”开始,由己及人:“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做到之后便可收到“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的社会大治效果。

而在民间,要求人们遵守以“三纲五常”为主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民众在人与人相处的问题上,能积极运用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等观念在内的中庸之道。

5.教育方面,他提出“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的主张

董仲舒指出:“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及“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办好太学上,而且他主张的办学宗旨是:养士育才、推广教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贤才的典范作用可以促进习俗的改善,另一方面教化的推广又为贤才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6.国际方面,他提出对边地实施“羁縻政策”的主张

董仲舒提出,对边地实施“羁縻政策”,反击匈奴,并且建议汉武帝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得到了汉武帝的允许。在此指导思想之下,把西汉的文治武功推向了鼎盛时期。

综上可知,董仲舒的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董仲舒的政治儒学,并不是要把他的思想生搬硬套,而是要从他的思想主张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服务。

二、董仲舒政治儒学的启示

第一,将其思想与现实相结合,以彰显现代社会的特征。比如树立科学、自由和民主的理念。第二,去除和弱化其思想中一些不科学的理念。比如男尊女卑的观念、人格等级之分、重农抑商的思想、重义轻利的倾向等。第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以重构理论系统。理论系统的建构不只要汲取国外先进的文明成果,比如的思想精华等,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思想,要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流派的先进思想融入进去。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四,在实践中对其思想进行不断创新。如:用“现代仁政”和“现代礼治”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化进程;把传统的“五常”之说演进为现代民主法制国家建设的“五常”之道,即:民主(仁)、公平(义)、法制(礼)、科学(智)、信用(信)等。

三、董仲舒政治儒学的现代意义

1.政治方面:有助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在当今中国,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政治追求、“吾日三省吾身”内修之道,都可成为我国的执政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和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执政智慧和有效的思想武器。而且“现代仁政”和“现代礼治”的观念也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现代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从制度和体制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障。董仲舒所主张的爱国、大一统及“和而不同”的思想,亦可成为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石。大陆积极弘扬包含儒学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两岸人民的思想共识,对推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方面: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稳健发展、优秀企业家群体的健康成长和中国和平发展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和市场经济都含有大一统的观念,如果他们能够成功联姻,将不仅是现代中国的福,更是未来中国的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韩国、新加坡把“以义制利”、“义利相辅”的思想运用到指导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在约束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趋于甚至高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效率和成就。支撑日、新、韩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批优秀企业集团的飞速发展,而带领这些企业前进的则恰恰是能做到“学而优则商”,将个人、企业、家(地方)、国、天下利益兼顾的优秀企业家。同理,运用董仲舒政治儒学中“学而优则商”的思想,将有利于打破中国长期以来优秀人才多从政的局面,将一流人才引向工商界,从而能大大促进“修身、齐家、治企、富天下”的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培养。

3.文化方面:有利于化解文化认同危机和信仰危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文化不败,国家永存,民族不灭。董仲舒政治儒学中的有益成果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和振奋民族精神,解决国民文化认同和信仰危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4.社会方面:有助于化解中国社会现实矛盾,建设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董仲舒的“仁和”文化在当代的重构和发展,更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既要效率又要兼顾公平,而公平和效率是两难选择,用“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处之才是上策。而其“仁和”观念、中庸之道、“忠恕”之道以及“克己”以复现代之“礼”的主张,对于调节和融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阶层与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消除不和谐的因素,重建现代“礼仪之邦”,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意义。

5.教育方面:有助于解决现代学校应试教育的弊端,强化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的质量

运用其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如积极发展现代书院、现代学堂教育,大力开展以“与经典为友,与圣人同行”为宗旨的中华经典教育、礼仪教育、美德教育,作为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从幼儿开始用中华文化中的大智慧和君子之风对其进行熏陶和感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先进的文化风尚,以有效解决现代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弊端,巩固人文和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

6.国际方面:有利于建构公平的、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与其他学术思想相比较,包容性与和谐性是董仲舒政治儒学的主要特征。世界上有好多战争是源于排斥性强的宗教或者文化冲突,而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实施则不易引发战争。比如董仲舒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对其包容性和和谐性特征的生动诠释。此外,其积极倡导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公”的观念,大力主张的“协和万邦”、“和为贵”、“与邻为善”等与临邦友好和睦相处的观念,均有益于人类的和平相处与世界的和谐安宁。

总之,董仲舒政治儒学的当代价值,绝不仅限于上述所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人类优秀的政治思想更加充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讲中华民族的复兴,这复兴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其灵魂则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让古代优秀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真正参与到当今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才能真正挺立起一个文化的“自我”,使之真正关乎世道人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全方位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雯.重研政治儒学兴衰的标准[EB/OL].娄底新闻网,,[2010-01-01].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9-01

一、思想政治知识点记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导致学生知识记忆困难和记忆策略落实低效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部分教师不强调记忆的方法。教育心里学中提到的关于提高记忆的方法并不是高中生的必修内容,但它却是帮助学生很好地记忆所学知识的法宝。忽略记忆方法会直接导致记忆效率低下,且会使学生因无法准确回忆知识致使知识链断裂而逐渐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

第二,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应的记忆策略后没有及时有效地检查。知识需要不断的反复才能提高其记忆的保持率,而这种反复要靠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而不能只是依赖于所谓学生的自觉性。

二、思想政治知识点记忆技巧研究的必要性

从微观角度看,教师的教学工作围绕着学生的成绩与能力的提高而展开;从宏观角度看,教师的教学工作又是根据“素质教育”、“人才强国战略”而进行的。

教学方法的研究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且授之学生以“渔”。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不记, 则思不起”,学生对问题的准确分析、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合理迁移都是建立在对知识点的正确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知识的识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想政治知识点记忆技巧的心理学原理运用

记忆方法要贯穿于教学中,但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不可硬灌。教师不妨将一些方法用于部分学生,将其与剩下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对比,并向学生展示结果。当然,知识的记忆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记忆就失去了意义。

下面介绍几种心里学原理在记忆知识上的运用。

第一,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1)中可见,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尤其是记忆后的一两天内遗忘最快。故要做到及时复习,在遗忘前或遗忘较少时抓紧复习,以达事半功倍之效。在检查环节,教师可将要识记的内容做成PPT,并结合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抢答,这对知识的回忆、重新识记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过度学习原理。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学习。列维斯认为如果以一次完全正确再现的学习程度为100%,则150%的过度学习则是提高保持效果的有效的选择。

如图2,150%过度学习很明显要比100%学习的效率高得多,而只比200%过度学习只低一些,相比时间的投入而言,150%过度学习是保持量与时间比值最大的,即效果最好。

第三,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为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两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如图3所示。

这在教学中常有发生,每本教材的第一、四单元学生往往学得比较好。为了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中间单元开始复习,而非总是第一单元。此外也要用不同的思路构建知识点,打破知识点在原书中的分布位置。如《经济生活》复习时需要对知识进行体系构建,这里可以把知识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部分,在这个框架内进行知识的重新构建。这可以让学生在复习时不至于总是觉得在啃旧书,能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更能让学生记忆效率提高。

第四,思维方式之一——联想。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记忆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一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他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很好地记住,留在心中。

第五,在有限的记忆容量内提高记忆效率,删繁就简。从理论上讲,人的记忆分为三个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记忆的容量由大到小,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记忆一个内容时属于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5~9个项目,要想将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短时记忆转化能保持在1分钟以上的长时记忆,需要掌握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但要想在有限容量的短时记忆中记住更多的内容,则需要将内容进行概括。

删繁就简的方法大体有:概括记忆法、提纲记忆法、网络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图示记忆法、字头记忆法。

提纲记忆法有较广泛的运用。比如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这一问题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本、一个制度、两个举措。再比如“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个战略和一个根本基点。

篇(3)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其“尊其师,信其道”

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就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热情”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总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要善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二、挖掘教学内容的 “娱乐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有体现,教材中的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实习作业等正是试图增强数学娱乐性,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变得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但其所占比例极小。教师可在不冲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娱乐性。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娱乐性的素材。初中学生已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数学情景的假设和数学模式的建立上要多花功夫,使其更具有娱乐性。

三、适时鼓励赏识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加大, 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顿令有的学生一下子悲观起来,缺乏学习信心。针对同学的这种状况,要让哪些缺乏学习信心学生随时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再适时不妨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渐消除自悲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斗志,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处理好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提高其学习效率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及其运算,而进入有理数的学习后,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新的概念,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算得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但温度的表示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提高其学习效率。

篇(4)

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听到学生说: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几点浅见。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像,学生会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端。

5.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化学顺口溜。有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化学课是典型的理科,但与物理和数学相比,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则要多得多,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掉了,因此才会造成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学不好化学。比如,元素符号记不住,就写不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价记不住,就不能推知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实验现象记不全,就做不了化学推导题和实验探究题等等。那么是不是课本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像学习政史地那样死板地机械记忆呢?当然不是。记是一定要记的,但要巧记、妙记。

二、教学生如何复习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是为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

(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

(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予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地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篇(5)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2011年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7]张宏颖,李华,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75-76.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9]曲凡,王丽宇.论儒家五常思想与医生职业精神之契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39-40.

篇(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生既要学习知识,也需要记忆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巧妙记忆,则事半功倍,否则,若是死记硬背,则事倍功半。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知识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一、比较记忆法

心理学表明:事物的特点通常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显示出。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比如单独站着一人难以证明他和其他身高相近的人到底哪个高,两人站到一块比比才可获得正确结论。同样,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才能更透彻理解,才能更牢固的把握。同时,通过比较,还可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回顾所学知识,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体。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一些物理概念、公式等,尤其是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公式,加以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区别与联系。这样,可降低记忆难点,让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第一、运用比较记忆法记忆物理公式。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压强与速度是需要理解与把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其比较分析。首先,比较两者的基本概念。然后类比压强与速度的计算。其中,压强p=F/S(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力的大小);速度v=s/t(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对于上述两个物理概念,看似毫无关系,然而通过比较分析,则可归纳出如下共性:①相同的计算方法,均是除法计算。②相似的概念语法结构。这样,通过比较分析,可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与记忆物理公式。另外,倘若扩大比较范围,初中阶段和压强、速度存在共性的公式,还有如电流、密度等,均可采取比较记忆法,构建知识系统。

第二、运用比较记忆法记忆物理概念、定理等。如压强与压力,压力与重力, 物质密度与物体密度,溶化与熔化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发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辨析能力。比如重力与压力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力。它们产生的原因、方向、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均是不同的。

再如光的反射与折射。两者均是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出现变化的光学现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相同点可归纳如下:①光路路可逆。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③均可以成像。光折射与反射时均可以成像。④角的大小同时变化。折射角、反射角均随着相应入射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同时变小或者变大;⑤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相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⑥居于法线同侧。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物像大小各异。当物体折射时所成的物像大小不一,而反射的时候物像大小一样。②界面分布各异。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处于界面两侧,而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处于界面同侧。 ③方向变化不同。当折射光线进入到其他物质时,没有改变方向;光垂直入射至两种物质界面时,那么反射光线会改变方向,于是光会反回到原物质中。④物像分布不一。折射的时候物像处于界面同侧;反射的时候物像处于界面两侧。⑤角大小各异。折射角不一定等于入射角,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而当光线由玻璃或水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则小于折射角;而反射角总是与入射角相等。

二、实践记忆法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由课本上获得的知识终归是毕竟是浅显的,而若要深刻而透彻的把握事理或事物本质,则需要亲身实践。由心理学看,所学的知识只有频繁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够在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痕迹,将知识内化成能力,从而巩固深化,强化记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如动手制作物理模型,比如自制测力计,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弹簧的伸长和外力存在正比关系。再如通过实践操作,体验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测量,把握其正确操作方法,并注意其注意事项。另外,写写物理手抄报;阅读一些趣味性科普材料,写写读书体会;进行物理小实验等等,都是简单易行的实践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三、图表记忆法

所谓图表记忆法,即运用列表格、小卡片等方式,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分类,总结归纳,以图表形式呈现,有效记忆。如学习物态的变化时,可回忆所学知识,构建如下知识网络图。

篇(7)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中职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适应现代教育的基本需求,对基础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基础课程中,中职院校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结合理论与实习、理论与实训和理论与实验等各个环节,把机械基础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出来。当前,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始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它对于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优势

(一)展现基础课程的特色

理论性、实践性强是机械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学习提供帮助,增强学生应对职业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就是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凸显机械基础课程的特色,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二)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凸显学生的专业能力。它有效结合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突破了以往固有的界限,使得整个教学环节层层紧扣,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为基础

首先,要把实训课程的教学地点与理论课程的教学地点整合在一起。在完成理论课程后,教师可以立即引领学生进入实训课程环节中,把上课的地点安排在教室之中,这样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既确保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师生又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依照具体的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并适时地运用参观现场、实例教学和模型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到机器和结构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都会死记硬背这一知识点,虽然记住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办法灵活运用,甚至许多学生对摩托车和电动车是机器都不能理解,它们能够转换能量,但是自行车只是把动能转换成机械能。在实训中,教师要依照齿轮的转动对项目进行设计,可以首先让学生对减速器进行观察,再现齿轮的加工过程和范成的原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技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优化教学内容为要求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进行模块化组合,兼顾学生的实际与专业需求,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的组合。主要方法:教师依照目标与任务,把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各个模块的理论,进行专门训练;教师用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在学习“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这一内容分成三个模块,模块一:利用视频把轴的生产实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轴的不同用途进行总结;模块二:运用图片让学生对轴的不同类型进行了解,并加强练习,对专业知识进行强化;模块三:通过拆装轴上的零件,让学生对转轴的各个组成结构进行理解,增强轴中零件的轴向定位意识。又如,在机械基础陈列室利用已有的键、销、联轴器等教学模型可以分析其结构、类型及用途,利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类机构等可以演示运动过程,分析工作原理。另外,还可以利用Flash、UG、Pro/E、3dmax等软件制作零件、机构的模型或仿真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

(三)以教材的实用性为目的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应用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对教材进行完善也是教学的基本所在。在编排教材内容时,可以将教材分为基础版块、综合实践版块和选修版块三大版块。基础版块是基本学习的要求,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一板块要占到整个课程教学的一半以上。综合实践版块主要以机械的拆装、机械的调试与分析机械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内容,通过对这些实践知识的学习,必须掌握机械的组成方法,并对机械中每一个环节的作用进行熟悉,重在对学生的分析与操作能力进行培养。选修版块就是依照学校专业的实际需求,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选修。这三个版块是相互独立和多重组合的,有着灵活的形式。中职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依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及时把机械中出现的一些新设备和新技术收录到这三个版块中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9)

问题是创造的源泉与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从心理学角度讲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石。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策略组织教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笔者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通过在所教的四个班(146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发现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虽然发现问题,但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出问题;第二种是学生有问题,也很想提问,但担心教师看不起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敢问;第三种是有一部分学生很想问问题,但由于上课时间太紧,每节课教师都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机会问;第四种是学生由于思维惰性较强,依赖性大,不想思考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可问。

图1 中职学生问题意识情况调查

二、中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薄弱,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一些学生虽然有问题要问,但由于自卑心理,导致本来有问题要问,也不愿意主动向老师提出;还有一些同学,由于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会被同学讥笑,或被老师批评等心理顾忌,导致学生不敢发问;还有一些同学,学习上存在惰性,根本不愿意思考,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讲,没有听懂也不去问,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无疑可问。

2.教材层面――答案配套

现在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材,习题后面都带有现成的答案,部分学习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的学生,碰到问题时根本不去思考,直接就去找到答案,一抄了之。这些过分依赖教材和答案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以《信息基础》这本教材和配套习题册为例,里面的习题答案都已经给出,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是通过自己动脑做题目,而是照抄后面的答案,客观上导致一部分本来就学习不用心的学生没有机会思考问题。

3.教师层面――时间紧迫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与学的时间都由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占据,导致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发言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另外,在信息技术上机实践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上机的时间太少,大多数学生都疲于应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非常强,常常以理想自我代替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虚荣心强,心理防御意识强,且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宽容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平等与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合作讨论的民主学习氛围,积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能独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不难。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更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因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3.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训练其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会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又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或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同中见异,平中见奇,能够从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是方法多样性,教师应将各种方法途径尽量全面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选择和思考的空间,这样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愿意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

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师生、学生互动之中,在加强学生自评以及生与生互评的同时,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引导学生在课后反思时,要关注课堂的问题资源:如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这一堂课上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另外,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不起精神,但上机实践却操作得很好。可考虑在期末考试时,给这些上机操作较好,能够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适当加分,以鼓动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注意的问题

1.强化知识,提高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满意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和方法都不断推陈出新。这就决定了教师一方面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教育新理念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难,这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也要明确,即使有些学生的问题教师一时间回答不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要敢于向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有遇到,课后找到答案再跟你交流”。

2.恰当设计,引导思考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计问题,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层次等差异,注意向学生发问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形成。

3.提供材料,助于解答

信息技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学会质疑。

4.走出课堂,延伸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之外,学生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其实,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问题意识,积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同时,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知识和技能建构的前提,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篇(10)

然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工作还做得很不理想:许多学生对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如过眼的烟云,往往是学到后面忘了前面,回忆不起需要回忆的事物,经常想错试题的答案,记错英语单词或数学公式,背错文章等等。这种情况不能说我们教师没有责任,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认识和作法上,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有的教师认为只管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如何,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于是他们对课文中的知识不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对其中的重要部分也不明确要求学生记下来,更谈不上去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因此,造成了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新时期人材需要的差距。由此看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获得牢固的知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呢?下面试探根据我们的体会,将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指导。

心理实验证明,记忆依赖目的和任务。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记忆任务。如:背诵课文中某个精彩片断,记住某个公式或定理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多地、主动地、自觉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记忆的任务。还可在不同的场合、环境,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记忆专注的品质,以此来促进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形成。

二、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人获得牢固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引导他们:

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关材料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对于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组织复习应注意:第一,要及时复习。对刚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多加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相应减少。第二,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在复习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第三,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避免枯燥、单调,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掌握的知识更透彻、更牢固、更灵活。

三、运用多种分析器协同记忆。

记忆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调动心智器官和心理机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人强调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们在进行语文和英语教学时,让学生视、听、读、写相结合的效果要比单一视或听的效果好,再如:学化学做实验时,不但进行了操作,看到了各种光、色,还闻到了气味,甚至尝到了味道,耳、眼、手、鼻、口全都动员起来投入学习,记忆就特别清新。

篇(11)

医学检验的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样本采集的过程,另一个就是样本检测过程。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原因是出在这两个阶段中。

1.样本采集阶段

样本采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管是对受检验的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样本采集是非常严谨的,采集的样本要代表患者体内某个项目的指标,这个指标与标准值有什么差别,进而判断患者的病情,且只有当样本采集工作完成好后,样本检测的结果才可靠,但事实上,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很多因素,影响样本采集的质量。例如,检验患者的身体因素、采集的技术、设备、工作人员等,如果其中某个因素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采集样本的总体质量。此外,采集后的样本在保存过程中,如果没有满足样本保存需要的条件与环境,医学检测质量控制就会出现问题。

2.样本检测阶段

样本检测是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某些指标的测定,检测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非常先进的仪器,与采集阶段相比,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更好解决,因为采集阶段中出现的问题里有很多是非技术原因,而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仪器和检测技术非常关键,如果仪器或是技术出现问题,那么样本检验的质量就会直接受到影响。

二、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

1.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素质

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是因为医学检验人员的原因而产生的,检验人员对相关检验知识掌握不够,在检验过程中忽略某些步骤,仪器设备等使用不当等,都会影响检验质量,所以要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首先,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人员,掌握充足的医学知识是必要的,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方面的很多知识都在不断进步,检验人员应经常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检验人员要重视样本采集与检测对患者的重要性,本着对工作及患者负责的心态,在工作时认真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跟患者、临床医师反映,必要时重新检验,务必保证医学检验的质量。

2.用科学合理的技术采集检测样本

    技术是控制医学检验的前提,对检验项目不同的样本在采集与检测的过程中,其技术也可能不一样。在对受检验者确定检验项目后,医生需要为患者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检验技术,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管是样本采集过程还是样本检测过程,其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等,都需要检验,特别是试剂的检査,很多试剂都有其特点。例如,在空气中暴露后会与空气中的某成分反应而失去效果。在样本检测过程中使用试剂时,一定要规范使用试剂#不管是试剂的种类还是用量等,都应再三确定,确保采集检测样本的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控制医学检验的质量。

3.规范采集检测样本操作

选择科学合理的检验技术后,操作过程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也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在医学检验中,检验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技术,而采用不同的检验技术,其操作规范也不一样,在对样本的采集与检验过程中,确定检验技术后,其操作步骤也基本确定。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或之后的样本检测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非常小的差错,都应向医生报告,不能因为自己的操作失误影响医学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