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动物科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养殖业及科研院所对高素质畜牧科技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给我国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涉农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动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带有重实践、重应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实验实践教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其合理与否更是直接影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涉农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经调研发现,国内在动科专业的动物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大多仍基于“十一五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国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十二五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出台,当前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难以达到“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分类培养”目标。而且,当前的实验课程多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开设,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极大程度地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遗漏和重复。同时,实验教学内容单薄、技术陈旧也是当前动科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其结果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创新性不足,主动性不够。通过对本校的实验课程的调研,我们发现,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没能达到预期设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目的,大多学生仅限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什么做,做某一实验的目的何在,学生不清楚;由此,从当前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实验课程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可度,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同时在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的,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美国及欧洲一些设置农科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以世界动物科学排名第一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实验课程设置为蓝本,发现这些实验课程均存在一些综合性实验。其具体过程皆是从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入手,学生在学习一些基础实验课程后,通过一些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设计,达到培养自身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另外,国内一些工科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给我们一些提示,许多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均投资建立虚拟实验室,学生在正式实验操作前,通过一些虚拟实验,了解即将开展的一些实验的具体内容,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把握整个实验内容,以及对整个实验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一些综合性实验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综上,借鉴国外动物科学专业及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设置方案,我们设计将现有的实验课程重组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如图1),其中创新性实验采用选修形式,学生在实验操作前通过虚拟实验了解实验的大体过程,进而完成基础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面向具有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而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该实验,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学生完成必修实验,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的。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
重点加强动物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当前实验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全面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具体包括搭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侧重于学生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的认识;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性实验。学生通过上述两阶段的培训,根据自己的喜爱和专业背景,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提出研究方案。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三层次(基础型培养、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的新实验课程体系,该实验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二、强化网络课程建设、实现虚拟实验与操作课程同步化
首先需全面了解实验内容,进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模块操作,以模块为单元,制作其中的实验动画、音像、文字、图片。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设计,制作出虚拟实验室网站。具体而言,可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动画制作,而后采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处理图像,使用Dreamweaver软件在本地服务器上创建站点,然后将相应网页上传至校园网Web服务器上,供院师生使用。学生在进行实验课前,首先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习摸拟操作。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通过虚拟实验观摩、实验过程设计和实验报告,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其主要内容和方式有:虚拟实验观摩记录、主要实验报告、对实验设计汇报的“学生讲堂”评价等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3-02
目前,关于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各高校都有着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经验。在重庆师范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的动物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了重庆市第二届市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课程组成员倾注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力求将该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或推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后备课程。在此期间,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无论是从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全面利用多媒体辅教学方法应用于理论与实践教学
完成了全部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此同时,完成了全部实验课程的课件制作,且重点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由于引进了许多现代新的教学元素融入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借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对动物学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为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增购了许多设备,如宽屏幕的等离子电视,投影仪、显微观察与摄像系统、实物展示台、自创了“显微观察系统”与“实践教学互动系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同时,我们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并且强化常规教学,科学合理安排各种实习活动,以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和完成优质的毕业论文,教学实验室与研究实验室也都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等,不仅可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沿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设备仪器方面不断完善、更新。早在自行设2003年就自行设计了有特色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主要由显微数码摄像系统、宽屏幕等离子电视、投影仪,展示台等组合而成的互动教学实验室)沿用至今。通过自行设计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解决了过去教学难点中难以观察的微型动物(如草履虫、眼虫、水螅及涡虫等),通过该系统可清晰直观地示范教学,该系统实用、方便、经济,在国内独具特色。此系统由于其良好的示范教学效果,已在我校大学城校区本科教学相关实验室内推广,起到了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动物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动物学课程的经典与现代结合的特点。形成相对完整和完善《动物学》的课程体系,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完善的体制去满足目前生物科学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故根据教学资源的优势,我们将对动物学课程体系按照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构建成为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大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该体系将解决现行教材教学内容体系的局限、必修课课时偏少等种种问题,以便与国际间同类相关课程接轨,并且该体系的实施结果则说明该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四、实验材料的新型培养方法,确保了实践教学之需
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实验材料,不仅受限于采集时间及当地气候条件,同时也由于其个体微小,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新型的粗培养和克隆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优质的实验材料,保证了教学需要,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还为兄弟院校(如重庆大学等)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实验材料。
五、标本室的创新性研究和管理,保障了精品课程的教学
动物学标本在动物学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学标本的保存,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罕见标本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进行动物学教学标本的包埋、保存等制作方法的探索与建立,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近三年内,课程组主要成员探索性地采用新配方的不同树脂对不同动物标本进行包埋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批,另1项目前正处于公示中。本研究也深受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并由主管校长特批了相关项目支持该研究的进行,同时本研究也受到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本工作正在延续中。
六、实验室面向本科学生(本专业和全校)开放,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实验室推出的开放性实验和各类的及各种课外兴趣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实验:面向本专业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动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学习生物绘图,参与标本制作、鉴定,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研究平台,此开放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以开放性实验供其选修:如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病原体的认识与疾病预防,重庆地区常见昆虫的鉴定,珍稀动物的观赏与种类识别等系列实验,为提高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了有效的尝试,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之一。
七、专题学习小组法的建立、实施及成效
通过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吸纳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经验及教学形式进行本科教学的改进。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别选择动物学课程范围内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实验验证、完成所选的专题,专题学习结果以海报、展板或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或展出,并由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最后的评定。以此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及实验的能力,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与赞许,同时由于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被本学院的其他老师学习采用。
八、程序化试题库的创建及使用
本课程组于2003年起就着力进行动物学试题程序化的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建立的动物学的计算机试题库可经常性进行增补、更新或调整,分为人工抽取或自动抽取两种模式,并可根据出题要求随机组成不同题型、不同难度梯度、不同分质的试题进行组成。这样,使试题库变得更人性化、自动化和科学化,亦可避免人为主观因素而导致其他相应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动物学精品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像人的学习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不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我们的动物学精品得到不断的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华,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88-89.
[2]孟令勇.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108-110.
[3]曹霞.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62-63.
[4]何建武.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设计策略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6-99.
[5]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7]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8]李中.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5):43-45.
[9]朱举英.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1]王素梅.国家级精品课程主页设计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动物实验是护理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动物实验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起到可触、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来,我校在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条件开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动物的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近似于人体对各种药物、各种刺激的反应。因此,动物实验是护生适应护理教学、工作的第一关,只有让学生逐步接触动物,才能使护生不断适应专业。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动物实验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在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以临床真实情景的呈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病理学》的空气栓塞实验,实验中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正常的家兔静脉内注射空气,然后及时观察并记录家兔因空气栓塞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让学生既复习了解剖生理知识,又加深了空气进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静脉栓塞导致死亡的认识,为其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给豚鼠注射发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烦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Ⅰ型起敏反应对豚鼠(人体)的危害性,增强了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必需做皮试重要性的认识。
2 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较好基础
护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及至生命,护理人员除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学生娇生惯养,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
3 为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一定基础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为各用人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医学科研通常采用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医学基础课程的许多实验也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来完成。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老师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可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涉及到神经调节,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中不同部分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以此观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与心血管活动的关系。设计时要确定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如血压,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反射弧,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来设计实验项目。实验结束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为科研过程的实验观察必须反复多次的重复,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才能做出结论,使学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转贴于 4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同情之心、仁爱之心是医学人文观的主要内涵,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患者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2]。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动物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严肃对待实验,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对待动物,尊重试验动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如在实验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觉的动物,不让动物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不能将未完全死亡的动物随便扔进垃圾箱或掩埋等处理,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全面推进医改的大背景下对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护理教育应抓住医学基础课程开展动物实验课的机会,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处处有伦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护理中的各种道德问题,促使护生养成忠于职守的素养,为今后工作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护理每一位病人、为提高护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动物实验课中,鼓励学生提出、维护、质疑或反省各种护理中的道德评断,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各种争议,努力按动物保护法规定的有关动物福利与实验伦理进行操作[3],促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生命价值等职业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要开展动物实验,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时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人体的正常和病理反应在动物身上呈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工作时能做到一丝不苟,具有有强烈的责任心;适当传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思维的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我们希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得到知识,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开展科学探究的策略
我国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缺乏有效指导,而国外的研究经验又不全适用于我国的教学实际。所以,为了响应物理新课标的号召,物理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开展科学探究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总结了几个能够有效开展科学探究的策略,如课前备课,做好探究准备;通过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
(一)课前做好探究准备
学生是物理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备课,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和推演。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案例1:光的反射教学。
备课时,教师应考虑: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学生可能提出怎样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认为主要可能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是沿什么方向射出的?
2.反射光、入射光会有大小粗细的区别吗?
3.两种光之间的夹角具有什么关系?
4.两种光在速度方面具有什么差别?
5.反射光和入射光的规律是什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状况与教师预设的状况差别不大。由于教师根据学生可能的提问情况,做了预设,所以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自然、顺利。教师利用适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好奇心是由于学生对事物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主动接受未知事物。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时,往往容易对情境中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探究活动的开展铺好路。
(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质疑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鼓励法、竞赛法等,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有问题才可能有探究,学生发现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和假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案例2:电路学习教学片断。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路元件的电流关系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了一会,部分学生可能有些想法,但不太好意思发表,观察到这种情况后,教师提议开展分组竞赛,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经小组讨论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1.串联灯泡之间的电流是否相等?
2.两个灯泡串联后,流经它们的电流是减小,还是增大呢?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来作出猜想和判断。这样的猜想正确吗?如果不正确,正确答案又是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张君邦等[4]在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中设计了“SSE”模式(studyindependentseminartheexerciseofdiagnosisandmanagement),即学生自学、讨论、诊治演习,同时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一模式具有推广价值。笔者借鉴“SSE”模式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SSE”模式的应用
在2008—20092个学年,以动物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家畜内科学和江西农业大学2005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将94名学生随机分成2个班,即试验班和对照班,每班47人,两班授课教师相同,1班采用“SSE”模式,2班采用现行教学模式。两班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教学“SSE”模式的基本过程包括3个方面[4]:①课前印发自学提纲。给出自学内容、参考书目、思考题、病例,并围绕病例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②讲授、讨论与答疑三者结合。讲授内容主要限于重点、难点、国内外研究新进展、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每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答疑。③诊治演习。诊治演习主要以临床病例为靶子,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诊治演习主要在实验课和教学实习时进行。另外一班仍沿用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2“SSE”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2.1家畜内科学考试成绩
1班和2班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6.7分和80.5分,“SSE”试验班90分以上的10人,60分以下1人。对照班90分以上6人,60分以下的学生3人。“SSE”班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操作上是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2.2课程结束后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赞成新的教学模式,并且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很好的教改措施,87.2%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SSE”模式的教学体会
“SSE”模式在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已实行多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首先在内科学教学中实行了临床教学“SSE”模式,发现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在实施临床教学“SSE”模式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选择2012年入校的三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3班共156人为试验组,5、6、7班共152人为对照组,均为女生,年龄18~22岁。学生入校时为随机分班,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取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试验组具体实施步骤为:(1)在上次课结束时,教师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临床典型案例,根据内科护士工作流程,提供几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基于自我导向的学习,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查找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发现并记录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3)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方式,将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价,总结重点、难点。(4)课后教师布置新的案例任务,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1.2.2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成绩的权重由平时成绩40%(主要为课堂参与)、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综合技能考核成绩30%组成。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试卷相同,实践综合技能考核均采取抽签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给两组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评价表为本院统一制定,有一定的权威性。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技能和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各种核心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和理论成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过程,92.9%的学生对“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满意,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有利于继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内科护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自我导向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其实施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拟定完全可行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选择2012年入校的三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3班共156人为试验组,5、6、7班共152人为对照组,均为女生,年龄18~22岁。学生入校时为随机分班,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取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试验组具体实施步骤为:(1)在上次课结束时,教师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临床典型案例,根据内科护士工作流程,提供几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基于自我导向的学习,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查找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发现并记录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3)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方式,将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价,总结重点、难点。(4)课后教师布置新的案例任务,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1.2.2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成绩的权重由平时成绩40%(主要为课堂参与)、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综合技能考核成绩30%组成。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试卷相同,实践综合技能考核均采取抽签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给两组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评价表为本院统一制定,有一定的权威性。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技能和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各种核心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和理论成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过程,92.9%的学生对“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满意,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有利于继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内科护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自我导向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其实施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拟定完全可行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2)寻求适当的学习资源。一般情况下,学习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也就是平时所能接触的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接受咨询与请教的专家学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等;非人力资源是指除去人力资源之外的书本、报纸、杂志、电视或录音带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活动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体验为特征,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处理信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有许多的教育机构、教育团体及个人都在研究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我把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
1 实验目的
选择我校高一两个情况基本相同的班级,把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班。在实验班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课型,采取课堂“活动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在对照班中按常规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把两个班级进行对比分析,看实验班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方法等各方面是否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
2 实验设计
2.1实验对象
为了使实验科学有效,我选择我校高一新生做实验对象,以高一(1) 班作为实验班,高一(2 )班为对照班,基本情况如下表1。入校后采取按成绩平均分班,并在入校后的第二周进行了摸底测试,成绩没有明显差别(。
2.2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10年1月
2.3实验工具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所用工具包括:
(1)学习成绩:被试的物理“前测”成绩为初中物理内容的摸底考试成绩,后测成绩为高中物理期中考试和期末测试成绩。
(2)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3)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调查问卷。
(4)学生合作交流态度的调查问卷。
2.4实验方法
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自变量为:采取活动教学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因变量是学生的物理成绩、物理学习的兴趣态度、能力和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控制变量是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入校后按成绩平均分班,入校后进行的摸底测试成绩相当,班级之间学生基本素质无明显差别。 在实验班的教学采取活动教学的策略,对照班采取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一学期)以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活动教学对班级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是否显著。
2.5数据处理
运用 SPSS软件系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3实验过程
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录1),并对自己任教的四个班级进行了观察,把在摸底考试中成绩最接近,学习态度差不多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以高(1) 班作为实验班,高一(2 )班为对照班,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年级第一册物理教材为教学研究素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本研究的需要进行一个学期的课堂比较教学,在实验班一直采用课堂活动教学,在对照班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在不改变教学时数、教科书,不变更班级学生,对教学设备不提出额外要求的前提下, 2009年开始了实践研究工作。
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坚持采取活动教学的形式。每次的备课都尽量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并注重活动的可行性、有效性,尽力让学生真的动起来。在重点内容,尤其是难点内容上如何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并消除学生“前概念”的不良影响上动脑筋。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平时让课中尽可能地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学生会的或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讨论能够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讨论去完成,让学生教学生。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和引导。即使是习题、练习课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对照班的教学中我实施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尽量的讲解到位,做到透彻,注重讲解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按照以往的惯例组织好教学。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在这里不多叙述。
本研究课题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年级第一册物理教材为教学研究素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本研究的需要进行一个学期的课堂比较教学,实验班一直采用课堂活动教学,对照班段考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段考后改用课堂活动教学。
4 实验结果
通过采用多种课堂活动教学方法,结合自评、他评、师评及建立个人物理学习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后,取得了一定成果,实验结果如下:
4.1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物理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在摸底测中能反映出来。活动教学法实施后,在教材、教学进度和课时数相同的情况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多次测验,选择二次非常正规的考试进行分析。其中表格里实验组1和对照组1为第一次测验,实验组2和对照组2为第二次测验,第一次测验的时间为2009年11月(全校统一期末考试),第二次测验的时间为2010年1月(全区期末统考),下面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二次测验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二次测验成绩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检验,我们得出结果:第一次测验:t=4.542,p=0.0000
4.2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教学的开展,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对物理课感兴趣的程度要高于对照班,在实施活动教学前两个班在对物理课感兴趣方面没有很明显的差别,在学期结束时分别
根据统计结束显示,使用课堂活动教学后对实验班学生对物理课的喜欢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喜欢物理课的人数比对照班多出了一倍多,而不喜欢物理的人数实验班也明显比对照班要低。说明了:课堂活动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4.3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检索处理能力,交往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平时的观察,我体会到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表现在做学生实验时实验班的学生比非实验班的学生操作更加规范,做实验的速度更加快,提出的问题更加有深度,讨论更加热烈。在理解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同样实验班的学生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要好,学生表现的能力强。实验班的学生在运用语言解释物理名词,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布置的课外小论文中,实验班的学生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资料检索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强,写出来的论文质量高。实验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比对照班学生要广,对照班的学生如果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习惯地认为知识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获取途径比较单一。而实验班的学生会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通过网络,和同学共同探讨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
4.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笔者对学生团结合作意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我校校园网的《学习情况记录表》(见表5)内“乐意合作,善于交流”这一项进行了统计。校园网上的《学习情况记录表》是班主任为每一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习基本情况的一个的真实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和科任教师评,最终的综合评定,统计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团结合作意识方面的情况。
5 实验局限性
本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一些主观原因,如笔者水平有限,加上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学校的资源配备和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实验是在一个学校的两个班级中进行,时间为一个学期,实验样本少,周期短,对于今后在长的实验周期内,大样本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和更准确地测量每个学生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问卷的科学性、准确性还有待完善。第三,由于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某些活动的展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影响了实验效果。这些问题希望能与对本研究感兴趣的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莉娟.活动教学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几个观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60.
1 课外活动小组的意义
1.1 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如讲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人造雪景”等实验,这些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一一解决,就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课外活动小组进行探究。
还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动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只有通过课后的探究完成。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形成更深的印象,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如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他们想到多种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有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的,有用平面镜进行测量的,等等。结果表明,这会使学生应用的物理知识是多方向的,涉及长度的测量、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巩固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对课堂教学也起到补充的作用。
1.2 课外活动小组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即便进行探究式教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小型的课外探究活动主要由自己独立完成,自己必须动手做。如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中,可以让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学生堵住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听,随手取材,效果明显,何乐而不为?
2)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学了一段时间的物理后,布置学生课后探究自行车上用到的物理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分析自行车各个部件的结构,进而分析出设计的物理原理。通过探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课外活动小组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抽气机从玻璃容器中向外抽气,几名学生听声音的大小如何变化。不仅参与的学生有了直接体验,而且他们在合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1.3 课外活动小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完成某项探究实验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更加关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终身的探索兴趣,最终提高探究能力。
2 课外活动小组的实施
2.1 精心组建课外活动小组
在组建活动小组时注意吸纳一些学困生。学困生往往有一些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这不仅对学生无益,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在组建课外活动小组时,有意让中优等生与学困生相互搭配。在探究试验过程中,通过优等生的传帮带让学困生学学会学习,并最终找到学习的乐趣。
2.2 选好课外探究内容
如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了弦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有学生提出弦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就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课后去探究。
提倡由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并加以研究。如在体育课上学习掷铅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抛射装置,研究这个问题。
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可作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3 制定课外探究方案
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是下一步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的依据,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指导,他们渐渐掌握课外探究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既有一定创新意识,又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方案。
2.4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坛坛罐罐当仪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2.5 学生课外探究成果的展示
展示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如:利用橱窗、黑板报一栏,专门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探究成果;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小制作、小发明评比活动,优秀制作给予奖励。
3 开展课外活动小组的注意点
3.1 从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探究
课外活动小组刚开始进行探究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3.2 努力促成家长对学生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
课外探究活动主要在周末,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周末不在家,认为孩子是贪玩,不专心做功课。因此,教师要通过多个渠道向家长说明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并希望家长能督促、帮助孩子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一、PPT课件的特点
PPT课件受到了教师的青睐和普及,取决于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PPT课件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简便易学.Word与PPT是Office办公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且具有统一的操作平台.教师只要懂得如何使用Word,就能够使用PPT课件,简便易学,不需要再另行培训.(2)装备齐全.有别于Word,PPT自带多种装备,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层次分明的条目符号、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自定义动画等.应用PPT课件不仅可以通过“格式一项目符号和编号”编辑不同类型的内容,而且还能单独或有机组合使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此外,PPT还能够提供强大的在线功能,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背景的有机统一,强化教学效果.
二、PPT课件的使用原则
1.适时适度原则.包括课件内容、课件播放速度等方面,要与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相结合,以适时适度的内容和节奏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辅原则.PPT课件只是作为一种辅工具,不能完全取代板书教学,因而教师在使用PPT课件时,应使之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最大功能发挥PPT课件的作用.
3.互动性原则.PPT课件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为主.因而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反映,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PPT课件动画设计的策略
1.PPT课件模板的选用
PPT能够实现在线功能,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出相应的主体模板,使之与教学内同相契合,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基于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会遇到难度不一的抽象概念,合理的PPT课件动画设计,能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而模板的作用是营造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下学习,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化枯燥为生动,可大大增加课件的逻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
2.PPT课件内容的安排
PPT课件动画设计,最终是为了突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引起学生的重视.因而,中学物理教师要对PPT课件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PPT课件动画设计,应立足于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将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形象化、具体化,切实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PPT课件动画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作品创造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喜好,以艺术性的PPT动态课件扩展学生信息通道,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有效的启发以及丰富的想象空间,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中生物课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互动教学的深度不够,缺乏深层次的互动
课堂中的互动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流通.教师课前的备课对课堂的知识的传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心的设计,严密的安排,结合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预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以及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但是通常情况下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无法通过教学实现教师的深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通常还能看到,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中,存在着大多数的雷同与重复,少见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无法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动.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课堂教学的互动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
2.师生互动多存在强制性
学生常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多数问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课堂互动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即便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多数也会不了了之,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设定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总结来说,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互动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配合教师的安排,整个互动过程存在着强烈的不平等性.无法通过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而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思路和改革教学方式.
3.垄断化的师生互动
垄断化的师生互动主要是由教师的主体性造成的.这种垄断性进而导致了师生交流语言上的垄断,造成班级中的学生群体被动的分为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两部分.对于优势群体,教师必然会对其采用鼓励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问题的的回答质量上相对较高,教学态度表现出很强的容忍性和宽容性;但是对于弱势群体,教师则会潜在的倾向于不注重学生需求、否定学生的学习观念表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多以敷衍为主,互动中留给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时间也相对较少,在态度上弱化对这类群体的学习诉求,打击学生自信心,这种垄断性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与教师的交流,还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几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研究
1.强化课堂交流的多层次性
师生都是知识之源,也都是知识的归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与学中的反馈联系,注重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方向对教学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建立教学的多层次性,通过逐步深入与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多层次教学.
2.课堂交流趋向教学自主性和教学求异性
课堂交流应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以启迪思维探索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采用自主讨论式、答疑式、小组讨论式、师生讨论式等非死板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更深层次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增添课堂交流在的平等性
学习情绪感是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交互中应该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平等、学生和学生平等的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自我探求欲望.尽量促使学生之间通过探讨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取每个学生之所长补学生之所短,避免学生产生教师不重视自己的观念,提高互动课堂对每个学生的积极影响.
4.采取多种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