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素质教育的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篇(1)

家教是指家庭中的或者由家庭组织的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的教学活动[1]。它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对学校必考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测验,其唯一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师范生是从事家教工作的主要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且收费比在职教师低,成为家长聘请家教“教师”的优先选择。有学者提出家教是应试教育的家庭延伸,它僵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分析师范生家教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促进家教学生全面发展及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师范生家教中常见问题

客观上,家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但教育学界关于家教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甚少。师范生即使学习部分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家教中缺乏指导,因此,家教出现诸多问题。

(一)一切从成绩出发

多数家长在聘请家教时,只考虑家教“教师”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譬如,常有家长抱怨:“花钱请家教,就怕找的老师不仅无法提高孩子成绩,还耽误孩子学习,请家教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家教不是课堂教学活动,而是一种课外辅导活动,它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却需有明确的分阶段的辅导目标。师范生在家教时听从家长安排,一切向成绩看齐,学生什么薄弱就补什么,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辅导。

(二)经验式传授

家教的目标明确而又功利,即提高学生成绩,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方法。师范生由于教学策略缺乏,搬用过去学生时代学习经验,通过大量的讲题、练习、测验等经验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力求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他们只侧重辅导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较少涉及与考试无关的方面;他们只教学生怎么做题目,却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忽视系统解题方法的传授;他们只关注学生最终的测验分数,较少关注学生内心感受。

(三)学生消极配合

学生在家教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配合是顺利实现家教目标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辅导中,大部分学生是排斥家教的,他们极不情愿听家教“教师”辅导,时常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任务。比如,辅导时学生抱怨:“家教是爸妈请的,又不是我想请的,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补课,我多辛苦。”

(四)合理评价欠缺

合理评价欠缺是家教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对家教效果和家教“教师”的评价都依据孩子的成绩。家长将考试分数视为辅导效果的唯一评价,他们只关注分数,较少注重学生情感、性格、兴趣等的发展。有些师范生尽心辅导学生,但学生成绩提高的速度慢,家长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将家教“教师”辞退。因此,师范生便毕其功于一役——题海战术。

二、师范生常见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家长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

家长注重学生分数、一切从成绩出发的问题,根源上是由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资源争夺引起的。虽然现在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高分仍然是获得优秀教育资源的可靠保证。尤其是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名牌大学,接受优质教育,只能从学生的成绩抓起,逼着学生学习。即使原先反对只拿分数评价学生的家长,迫于其他家长都请家教的压力,也只能选择一同进入教育资源的抢夺战,为孩子成才创造机会,竭尽所能提高子女的成绩。

(二)师范生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中小学生课本中知识变得更灵活、更系统,更具有创造性。师范生如果缺乏学科知识、教学理论及心理学知识,不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就无法进行有效辅导。尽管师范生在学校中习得一部分教学技巧和方法,但是没有真正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对教师、教学、学生认识不足,对相应的技巧和方法运用不到位,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只能采取经验式辅导。

(三)家教学生学习厌倦

家教“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学生理应表现得积极配合,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负担重、学业压力大,为了提高成绩不得不在家进行补课,占用了大量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因此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不愿意配合家教学习。另外,请家教“教师”辅导的学生一部分是存在学习问题,在班级排名中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的孩子。他们学习成绩不佳,在学习上无法实现自我,从而厌恶学习。

三、解决师范生家教问题的策略

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目标,而目前家教只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连满足学生“智”的发展都无法实现,所以应改变传统的只为提高分数而辅导的观念,结合素质教育理念,解决家教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一)形成创新的家教“教师”观

家教是通过辅导者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它不应该仅仅是满足学生成绩提高的需要,还应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发展的需要。因此,师范生应形成正确的家教“教师”观。家教“教师”观是辅导者自身看待教师角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形成创新的家教“教师观”应满足以下要求:1.辅导者应扩充教学理论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师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应熟知各种学习策略,并多进行教学实习锻炼。2.辅导者应适应学生学和发展的需要。师范生应该根据学生需要和发展决定教学内容,应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胡灵敏通过对教育专家和在职教师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后指出“能诚恳接受学生意见”是优秀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2]。3.辅导者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在家教过程中,师范生应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善于运用启发式、合作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参与。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家教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看待学生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学生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的差异、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和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3]。同样的,师范生家教时应构建与时俱进的学生观、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辅导时,根据不同学生制订合适的辅导计划,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律采取填鸭式、经验式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多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三)采用发展的家教评价观

发展的家教评价观是指根据家教目标,重视家教的过程和阶段性反馈,既重视评价结果,更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辅导中积极主动地发展,促进学生价值的实现。师范生采用发展的评价观首先应在辅导前与家长达成一致的目标,实行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能力进行评价,根据阶段性的评价结果及时与家长沟通和调整;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减少过多关注学业成绩,多关注学生兴趣、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4];最后是评价方法上,减少以往单一的习题测验法,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方法运用的提高进行质的评价。

总之,解决家教问题需要家长、师范生、家教学生共同努力。师范生通过掌握教学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能够将家教活动演变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活动,使家教不再仅仅是勤工助学的形式,更是运用最新教学理念、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42.

篇(2)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正如钱旭升、靳玉乐所说: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无法采用同一模式或者让老师遵从某一个或几个共性模式去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然而,寻找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总结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适合于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打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在高职素质教育背景下,关注教师个人发展与群体发展的相生相伴性、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的互动成长性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关注群体,关注自我。关注群体,就是要关注自己所处的组织、团体和社区,研究自己周围的职业文化、职业伦理、职业生态和职业成长,积极融入其中,成为其中一份子,并从中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使自己成长为群体中合格的一员;关注自我,就是把自己放在群体中的同时,审视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自我以及从属于群体中的自我。就教师而言,关注群体就是要关注自己学校的单位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同事关系,尤其是要关注直接组织(如,教研室、系部)群体。关注群体不是关注他人的课时、收入、家庭、人脉等隐私或者个人事务,不是拉帮结派、散播谣言、打小报告或者恶言攻击,而是在熟知群体运作机制尤其是人事政策的前提下,在了解身边成员学术水平、教学特点、性格特征、成长背景的基础上,寻求自我的主动融入,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周围大环境之中,将个人的职业成长同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相结合,将个人的学术素质同人文素质相结合,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就高职教师而言,关注群体还包括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关注,关注高职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高职的生存状况、未来发展,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同整个高职教育结合起来,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实时调整自我,主动适应高职未来的发展需要。

篇(3)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忽视学生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培养,不注重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而高中数学作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强的工具性学科,若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万万不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文主要从现时高中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来走出现时数学教学的误区,并为构建高效的高中课堂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课堂由教师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应试教育深深地扎根于部分教师的教育生涯当中,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学生服从教师,因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了最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理论,轻实践.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数学教学当中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尽管一部分教师正在努力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压力下,还是携带着应试教育的痕迹,没能把理论和实践适当地结合起来,因此也无法培养出实践性和能力性很强的人才.

(三)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期成绩或者高考成绩就成为了衡量高中生优良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了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很多教师就按照考试的内容传授相关的知识,而没有从学生的根本兴趣出发,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反思.虽然教育者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也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甚至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但事实上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的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教师都先把相关的概念、公式、定理灌输给学生,然后讲例题,接着就是无止境地反复训练,形式化的做题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式简化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接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应该把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落实到每一堂课当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素质教育置于应试教育之上.在这一方面来说,自主探究模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助作用.自主探究模式包括制定学习目标、自己查找资料、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建构知识框架、同学互相学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堂课之前,教师可以鼓动学生预习书本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锥,然后观察底面面积和高与体积的关系,按照书本的步骤推论圆锥体积如何得出,最后在课前与同学相互讨论.这样的话,就为课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反思.数学是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地把书本上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因为学生学会了相关的公式、法则并不代表有能力处理实际上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题探究,从探究中得出结论,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中的抽样调查方法之后,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抽样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最后制作出一个表格或一个统计图,比一比哪个小组工作最认真,得出的结论最准确.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可以让同学们从理论的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层面,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不断求知创新.

(三)对兴趣与任务之间关系的反思.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中,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一般都倾向于注重考试重难点的传授,上课基本上是以灌输为主,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听,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就更说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本应是充满思维的火花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就显得格外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充分使教学方法丰富化和灵活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化,将求解过程进行细化分解,动态地呈现出函数的解题思维和过程,这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结 语

总而言之,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教育需求,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新趋势.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教育者们都应该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

篇(4)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含义

英语素质教育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有:

1.以提高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传统英语教学着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背单词、背课文使学生负担不断加重,厌学情绪随之增长,也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基本运用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没有学生自身发展,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目标和学习内容,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发地创造学习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

3.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基础。教育学指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都有着其内在的潜力,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给予即环境造就的,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以及当时的学习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教育学的最新理论,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并加以总结和交流,尽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尊重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力的发展与开发,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同时也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道德情操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言行等得到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就应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5.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英语教育从来都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必将为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一位学者也说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出成绩,但是有更好的方法会出更好的成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再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具体说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英语教师:

1.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1)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3)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4)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教学整体计划和教学具体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等策略。

(5)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包括课堂现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6)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7)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8)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9)表现和操作能力(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10)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等。

3.保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当今基础教育的形势来看,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系教授H•G•Widdowson指出:“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必须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终身学习要求外语教师进行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此外,职业培训也是保障外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参加学术研讨、短期培训班、邀请名师举办讲座等。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英语教学中坚持素质教育方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的中心,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比较难上的一门课,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想方设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效果。

1 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两点。

1.1不断学习。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思想品德课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

1.2经常反思。教师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每上一节课,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每一句话我都要在意。课后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后反思是我们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回忆课堂上学生学习讨论发言等表现情况,观察学生课后的实践行动,比如:在学习师生交往单元时,我们可以特别关注学生之间交往的情况、学生对待教师教育的态度等等,这样可以在实践中给予学生以正确的行为指导。

2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关键

2.1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是课程标准活化的有效载体,它承载着知识。教材的编写经过编者们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充分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落实在字里行间中。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一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2.2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要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可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

2.3运用实例教学。举例的目的无外乎是明理、激情、导行。举例的关键是选准、选好实例。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离学生生活近,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因此,选用好实例,能强化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更有助于明理后的导行。可见,选用好实例,也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2.4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想、行动完全进入课堂教学情境,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如在新授课时,采用新颖的导入;课堂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运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 整合课堂内外教学资源,走社会实践教学

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教材、师生的生活经验外,还有积极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6)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在今后的适应能力,另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使人类能够理解基本原则,并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后者主要是通过智慧的想象活动而创造新思维的能力,这种创造思想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发展性创造能力,通过挖掘学生的内在天赋而发现本已存在但未为学生发现的事实。这种能力对社会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种能力和第一部分联系起来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一部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属原创造性能力,是发现、发明世界上本没有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这是少数非常聪明的人才具有的。惟其重要,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大辞典》中明确解释:“教学,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那么,教学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活动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它意味着启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的基本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是最积极的因素,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巨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那么情境上是不可想象的。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通过教师的传教。一名教师的传教是否成功那就看这位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不同课程的教师需具备不同的能力与条件。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一定的自身素质,才能把学生的素质提高,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控制学生,为学生指向。

2、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质

2.1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广博的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可缺少的,它是区分其他学科教师的根本依据。体育教学的对象时学生,而且教学形式是一种活动形式。学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有机体,且各种活动可以使有机体的关节、心肺功能等起变化。相关学科主要有生物学科,如人体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有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等;还有教育学知识,如教学法、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一般教学目标等。例如,做双臂屈伸,在学生练习的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把练习的目的,即发展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的力量,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生理解剖方面的知识。以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只满足“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现今社会对体育教师要求“学科知识+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并使相关学科灵活地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素质。

2.2体育教师应是成熟的人

一般意义的成熟指生物发育到完备的阶段。而这里的成熟是指一般意义的成熟基础上的职业成熟,是指体育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方面所达到的体育工作的适应程度,主要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成熟的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比较清苦,尤其是体育教师,由于社会偏见,体育教育还没有被真正认可,社会对体育教师存在着藐视的现象,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且劳动支付与劳动难以相等。这势必要求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不怕清苦,把体育事业搞好。

2.3 体育教师应是一个常反思的人

反思是对自己行为进行反省。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体育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反思也就是对自己指导过的课或训练,以及各种比赛等体育活动进行总结,找出这些活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使自己改进缺点,更好地发挥优点,是工作更为出色。这种反思是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还有一种反思是对他人工作的反思。在学术交流中、在观摩中、在评课中都可以单独反思或与他人一起讨论合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仅可以吸取他人的长处,而且可以提高合作精神。

2.4 体育教师是一个具有合作精神的人

在管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典型等式“1+1+1+1+1+1+1+1……+1>n”,即n个人协同工作的力量和能力超过n个各自工作的力量和能力的和。该等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体育教育是需要很多人合作的系统工作。它主要包括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校内合作包括体育教师与同行合作,与班主任和校长合作,与学生合作。班主任、校长室学生非常敬畏的人。体育教师与班主任、校长合作,课间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等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展,而且能使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步调一致,使学校体育有条不紊地运转。与学生合作,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71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为:1109003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提高初中音乐教师的综合艺术素质,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搞好其教学工作,全面通过学生的素质,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音乐教师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加强人文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其素质,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推行的有力途径,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益作用,是一个学生基本素质中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优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是培养一个学生成才的必备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之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认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首先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音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音乐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寓德于教”的关键。

2、音乐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观。

3、音乐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底蕴。

4、音乐教师应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规律的教育技巧。

二、中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水平与人才的培养质量,音乐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未来的设计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成为学生的向导、顾问、教练和桥梁。为此,笔者认为,要加强中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培养,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强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动方向。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从修剪枝杈的“园丁”转变为启迪学生智慧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把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2、把握课堂教学,提高组织能力。课堂是教师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的地方,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对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等等。同时,通过制定规则、及时鼓励、协调关系、树立威信、纪律控制等各种措施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工作,既是教师的必修之课,也是教师能力构建的必由之路。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对于任何成功的事情都可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学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会例外。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中学音乐教师,就要及时学习、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勇于“触电(电脑)”、“触网(网络)”,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拓展音乐教学的途径和渠道。

4、注重教学研究,反思问题成因。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囿于教科书、参考书的圈禁,很少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施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学研究似乎只是专家的事情。然而专家并不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并不能及时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因此,培养和造就专家型的一线教师就成为改革和改进中学音乐教学之必须。而新课改的实行,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教师的能力构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平台。研究的途径之一是反思,而反思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弥补缺陷,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渠道。

中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培养看似一个简单问题,实则需要深钻之功。有句话说得好,功夫在诗外。当教师把功夫下到的时候,综合素质自然会得以提高。换言之,当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时候,他的努力、奋斗、积累,即他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宋智.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J].黄河之声,2008(17)

[2]吴云.浅谈中学音乐教师素质[J].才智,2009(24)

[3]郭海林;侯战杰.音乐欣赏教学与音乐教师素质之关联[J].艺术科技,2010(03)

[4]李洪玲.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再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8)

篇(8)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认为教学目的就是传递知识,学生可以从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与教师同样的理解。因此,教学应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而随着全教会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以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搞应试教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老师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评定有直接关系,因此造成农村中学形成应试教育的局面。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

其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自主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指导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

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外界作用来理解新知识。因此,联系和思考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如在进行“乙烯”教学时,课前将青苹果和熟苹果放入塑料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苹果上,情绪高涨。然后教师说:“如果把袋口绑好几天后,青苹果会变成熟苹果,这是为什么?这个塑料袋是由什么制成?”然后,引入新课,这样使教学更具有感染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不能代替。要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如“燃烧与缓慢氧化”一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可以提供关于森林火灾现场的图片或录像,展示火灾的无情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引起学生共鸣,然后提出:假设你是消防队长,你应如何去灭火?此时,学生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讨论相当激烈,解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工降雨把火淋灭的,有隔绝空气使火熄灭的等等。这样引导学生探索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归纳和概括,使学生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三、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有时是肤浅的、低层次的。要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如学习“苯酚”这一节后,学生通过与“乙醇”所学内容的对比反思:同样是羟基,醇能发生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而酚类物质则显弱酸性,能显色、易取代。得出醇羟基与酚羟基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学生从反思中意识到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苯酚与乙醇性质的差异,这样引起学生深层次的认知。

四、强调实验过程,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计算机实践能力。并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加强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基础

1.1确定教学目标

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一般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学校要合理设置专业,并创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和学科,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及时掌握目前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现代化计算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将总目标进行有效的细分,落实到每一节计算机课堂上,从而完成每一个阶段性教学目标,促进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综合能力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

1.2重视计算机教学的因材施教

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况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根据这种不同进行指导和教学,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如果教师只重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而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仍然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标准,运用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将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计算机素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尊重和发展学生间的差异性是针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包括那些不被关注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从而没有信心和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降低了素质教育有效性,学生甚至可能会远离教学活动,产生心理上的问题[1]。因此,教师要对其关注和引导,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构建一个平等、自主、活跃、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2加强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2.1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进行计算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学生在计算机领域进行良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专业素质可以直接反映出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还是对整个学校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面,首先,教师在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革,丰富教学手段,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其次,教师要重视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引导,为学生计算机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最后,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均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2.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灵活的思维能力是提升智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目前的重大目标。因此,为了实现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学习情况,合理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第三,教师要重视教学的反思和互动,以促进师生或是学生们间的紧密交流,进行思维上的强烈碰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2]。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反思很重要,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还要时常进行教学上的反思,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强化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策略的分析,发现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31-03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不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非但需要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也必须需要获得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只有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反思,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才可使个体达到自觉的状态,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一)古汉语语境下的“人文”含义

当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既非古代汉语中所固有,也非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古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卦》的彖辞中:

《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曹魏的王弼之解:“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1]

唐代孔颖达诠释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2]

宋代程颐认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3]

综合上述古人的阐释,本文认为古汉语“人文”一词是置于“天道”与“人道”、置于“文明”与“威武”对比之下而言的,在这种语境下,“天文”指日月星辰等之运行,“人文”则指以礼教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现象。

(二)西语语境下的“人文”含义

英文不存在与古汉语中“人文”一词相对应的词汇,反映西方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词汇,英文为“humanism”,是从德语译过来的。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humanism一词的解释是:(1)“system of belief that concentrates on human needs and seeks rational ways of solving human problems.”――关注普通人的需要并寻求通过理性而不是神学途径来解决人类问题的信仰体系,汉语译作“人道主义”,与“神道”相对。(2)“study of mankind and human affair (contrasted with theological subjects).”――研究人以及人的事情,以别于神学的研究,汉语译作“人本主义”。(3)“literary culture (esp in the renaissance )based on Greek and Roman learning.”――基于希腊和罗马学术思想的文学思潮,尤指文艺复兴时代的,汉语译作“人文主义”。其实,反映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学科为人文科学,源自拉丁文,即humanita,指人性、教养。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人文科学教育,旨在对抗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强调扩大课程门类,如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因此人文科学简称HASS(Humanist ,Arts ,Social ,Sciences),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4]。

以上探源性研究,可以看出英语中“humanism”一词和“HASS”词组简称是反对神学的产物,它的前提是对人自身的关注。而在古汉语中,“人文”一词与“天文”、“天运”对举,它的前提是对道德意义的“天”的关注,其含义非常广泛。不难看出,中西方“人文”一词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差异。

(三)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辞海》《辞源》《现代汉语大辞典》《教育大辞典》皆无“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辞条。“人文素质教育”既不是古汉语词汇,也不是现代汉语词汇,它是教育理论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创造的一个新概念。至于这个概念的原创人是谁,已难以考证,不过,说它是近二十多年的社会思潮所催生的大概不会有错。这种社会思潮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对后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异化问题的反思。西方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由此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流行。教育思想家们警觉其潜在的危险,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建议调整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教育重新回到人文的轨道上。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对21世纪教育战略思考的行动建议:“人类不能没有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5]。

其二,面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我国教育思想界对科技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思。现代化以来,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自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但人类却愈发沉浸于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展,造成价值取向偏轨,道德滑坡。科学的异化,还引发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问题。这种现象反映到教育领域,使教育中的功利色彩日益浓厚,科学学科迅速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人文教育”这一概念,试图用它来克服这些问题[6]。杨叔子院士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宁愿为人奴隶。”[7]

其三,我国学者针对应试教育产生弊端的反思。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竞争日趋激烈、模式求同划一、偏重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等问题,教育思想界诸多学者对人才质量进行深层次思考,强调在观念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种思考、这种转变,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氛围下,政府适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

在三种社会思潮的推动下,许多学者界定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努力在大学生中提倡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8]“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9]“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即通过教育使个体蕴涵人的内在精神,具有人的尊严,获得人格的独立与完整。[10]“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1]

确切地说,人文素质教育不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学术界所大体认同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有过经典的论断:“教育的绝对工作就是解放或达到解放的更高层次的工作。”[12]教育的本质是将人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造就有教养的人。“就是通过‘文化’过程,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13]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非但需要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也必须需要获得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只有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反思、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终极关怀的体认,可使个体达到自觉的状态。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理性主要是塑造道德人格,而人的道德人格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人的本质的成因。因为“人创造文化意味着人的出现,同时文化又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反过来规定着人性、人的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和主观精神感悟,认识、了解同化已客观化了的周围文化,把文化中的内在精神原则汲取和积淀着自己的人性中,形成人的本质”[14]。因此,“人文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种变革,其关键是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育人”[15]。这里的“文化”意味着人文精神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明确这一点,就不难理解高校文化素质课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理性依托文史知识得以阐扬。它既表现为知识,又不只是知识;既通过知识建构,又不能停滞知识。就是说知识只是终极关怀的中介和现象形态,而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及其背后更为超越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训练,它必须更加直接、更加专注地指向人、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活[16]。确切地说,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以追求知识与技术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存及其意义的探求,使人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据此,有理由说以人文精神实现道德人格的塑造,将人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从物欲中解放出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有何价值?“批判、解构以往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17]。或许表达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

步入21世纪以来,在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出现价值困惑,诸如: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自然科学无法解决。只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二)对于“人格心灵”的唤醒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8]

人格心灵的唤醒,指人从自然的蒙昧状态走向对自身的哲学反思。人的存在状态有两种:一则自在的人,二则自为的人。在自在的状态下,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肩负何种使命等等,没有思索。只有在自觉的状态下,人才能对人生问题产生终极体认。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对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则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唤醒个人自觉即是表达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它不像科学教育那样把被证明为真的知识体系强加给学生,从外部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内部解放学生,解放其内部力量。“这种唤醒,恰好表明了人文教育超越因果规律之外的特性。个人在自觉状态中,最具鲜明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19]

(三)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思潮看来,新发展观将发展的重点逐渐从社会的客体因素转向社会主体――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新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内在的,基本含义就是注重理应受到尊重的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不可以忽视价值的追求,不可以忽视伦理学、美学和利他主义的精神。新发展观不仅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真正的、主要的动力,更主要的是还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但是,知识经济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现代科技的进步为基础,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20]。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它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它的任务是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潜能挖掘;它的途径是通过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分析得好,他将教育作过两种划分:一种是生存技术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在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在于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支撑作用。

――――――――――

参考文献:

〔1〕〔2〕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BB/OL].http://www/xsxx/txt.asp?id=990.2001-10-12.

〔3〕黄寿棋.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9.

〔4〕〔7〕杨叔子.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9~42.

〔5〕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

〔6〕〔9〕于康平.人文教育:概念解析、历史发展及现实切入点[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8〕李少琳.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67.

〔10〕梁显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教育,2009(7-8):92.

〔11〕张立娟.重塑素质教育之魂――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1.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13〕〔16〕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教育家研究,2005(8):11~15.

〔14〕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06.

〔15〕何祖健.文化育人:走出当下人文素质教育困境的选择[N].光明日报,2009-08-01.

〔17〕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31~35.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27

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上个世纪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者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都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更加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所取成绩面前依然认识到当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大家去反思。本篇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相应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尝试性地探析和反思。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这里本人主要从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几个方面试谈其现状。

(一)人生观、价值观模糊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兴的多媒体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当代大学生也就更加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学生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和诱惑。在一份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问卷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甚至出现了一种混合模糊型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现状是非常可怕的,是亟待教师反思和采取应对策略的。

(二)心理素质比较差

心理素质的现状毫无疑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整体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加之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等原因,都导致当代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比较差。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些困难挫折的时候,缺乏应对的积极心态,轻则伤心痛苦、重则消极沉沦,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心理素质过差还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应该怎样做才可以防患于未然。须知心理素质恰恰也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竞争中的关键素质之一,学生的抗压能力、管理情绪的水平等等都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做基础。

(三)文化素质底蕴不足

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的传统下,很多学校都偏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并不重视文化素养相关课程的开展。因而当前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呈现出文化素质底蕴不足的现状。很多大学生除了熟知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外,并不了解有关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对诸如国粹之类的精华也知之甚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不仅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硬性要求。

(四)动手实践能力有待发展

尽管我国一直在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现实情况中很多的院校依旧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子,在教学方面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并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而,很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由于本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和创造能力的缺乏,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并不强,生存现状也不乐观。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素质文化教育活动

1.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

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院校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贴合时代脉搏、符合学生兴趣的文化艺术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外部文化环境。

2.定期开展学生内部的交流座谈。

除了校方组织定期的文化活动之外,教师也要更多地发动学生内部的交流座谈会。学生之间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在有关素质教育的学习感受上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语言,因而学生内部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整个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是有帮助的。此外,学生通过一些内部的互动和交流,往往比听教师的讲座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可以在交流中领悟到接受素质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必要性。

3.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活动。

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很多大学生都亟待提升的一个方面,因此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我们组织的是哪一类型的活动,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自身实践能力方面尚且需要提升的空间和存在的不足。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也就更加目的明确。

(二)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推行素质教育不仅需要院校在软件上下功夫,也需要重视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中,图书馆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院校标志性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环境依托。因此,职业技术院校一定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力争把图书馆建成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学生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圣地。

(三)教师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推行素质教育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师切实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时刻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真正在课堂上开启崭新的课堂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梦想,早日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实用高素养人才。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久的奋斗和耕耘。从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主体来说,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校教师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携手努力。

参考文献

[1]郗波.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 2002

[2]乔民胜.论加强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 2001

[3]董高信.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