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篇(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房屋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期。通过这三个阶段,农民依靠政策和自己的力量明显改善了住房条件。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又是当前湖南实现“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1黄兴、柏加两镇农村现状

当地的村落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形成了一个生态有机的空间布局,以地方条件和居住者需要为基础,使黄兴柏加的住宅具有了亲切宜人的尺度,当地材料也带来了一定特色的立面风格,但在农宅选址时“逐水而居、沿路而住”的观念依然沿袭至今。对河堤安全警戒线、道路退让等考虑不周,常有被河水淹没及车辆撞击的危险。大量的占用耕地,占地面积过大,规划布局凌乱使得农村建筑现状混乱。

层数上则以一层、二层房屋为主,形式有坡屋顶、平屋顶。其中一层房屋多为坡顶,二、三层房屋中,近年新建的也多为坡屋顶。结构多为木结构、砖混结构,也有底层框架结构,材料主要是粘土砖、小青瓦、红瓦等。现有农村住宅单体功能较落后,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格局,造成功能上的混乱及外观上的突兀,各房间的流线无法得到保障,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要求,且村镇部分住宅间距不足,日照、通风、采光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也相对缺乏。

总之,黄柏两镇的大部分农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设计人员统一的规划指导,施工前对材料没准确的估计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套用一个固定模式建筑布局,欠缺对建筑立面的考虑,不符合建筑形式审美要求,不仅增加了农民自身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住宅改造

2.1平面设计

2.1.1在平面功能布局上,黄柏两镇的农民根据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已经处理得较为成熟,只是在少数的房间联系上不够到位,改造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上略为浪费,本案在设计中注重节约用地,本方案建筑基地用地仅为139m2左右。节约用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将辅助用房和居住用房联合为一体,共同建设,减少了分离设置时居住用房与辅助用房之间的交通用地;B、平面呈较规整的小进深、长面宽设计,不仅有利于住宅单体的节能,有效地降低造价,同时为组团布置节约用地创造了良好条件;C、平坡结合的屋面及南北方向的退台不仅丰富了立面,又缩短了日照间距。

2.1.2充分考虑现代农村家庭生活行为的需要,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减少室内的交通面积,较好地体现了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私密性和安全性。本设计力求人流走向流畅,动静、内外、洁污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住户使用方便。现提出三种基本功能空间分区:

A公共活动区:由庭院进入室内,宽敞明亮的客厅是接待客人的首选场所,用餐区把客厅和厨房分开,则就餐时仍可以与客厅互动交流。B私密区:二层设有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储藏室。亲朋好友可在二层起居室进行交谈、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住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安排主、次卧室。南向卧室设有凹阳台,既可在阳光明媚时沐浴阳光,又可在晴朗的夜晚欣赏星光夜色。而在上楼梯的左侧则布置了一个客房,为亲友探访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同时,还考虑到家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在首层安排一间老人卧室。C储藏区:一层的车库可存放农具、储藏粮食,二层还有一个储藏室可存放生活用品。

2.2立面设计

在黄柏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中,我们追求的是质朴亲切的建筑形象、健康温馨的家居环境、轻松优雅的生活氛围,所以立面设计是本案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地的建筑现状情况,我们构思了四种不同程度的改造方式。

2.2.1“移花接木”法

本方式将植物和庭院小品引入建筑中,如植被屋顶、棚架、植物暖房、绿篱围墙、草被、花卉、盆景、乔木、硬地、石桌凳、小水面相关配置等(图1,2),形成了具有一定生态性、休闲性的旅游特色,改造重点部位在入口,改造对象是所有的农宅。

2.2.2“改头换面”法

针对一些重点地段,如农家乐、集镇、进行全方位改造,如平改坡、双重外墙、搭建玻璃暖房等(图3,4),特点是荷载小,施工方便,色泽鲜艳多样,耐久性好,但经济性较差,改造周期长。

2.2.3“犹抱琵琶”法

只对立面的主要部位如大门、窗套、护窗、山墙等进行重点处理(图5,6),改造后的仿传统民居花格窗,垂花窗,使整个住宅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可以大量使用,但形式需因地制宜,有所变化。

2.2.4“略施粉黛”法

本方式专门针对20世纪70~80年代的民宅,将原有小青瓦屋面增添新瓦,使其屋面加厚变匀,外刷灰白色外墙涂料,是一种原生态的民居形式(图7,8),特点是施工方便,价格便宜。

以上四种方式在立面处理上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石材、木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达到了突出农村生活气息,尊重历史文脉,继承传统民居的特点。

2.3院落布局

本设计采用了庭院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的模糊空间布局。前庭院休闲活动空间,中间房屋居住空间及后院工作空间。前庭院空间主要提供给居民一个半室外活动空间,较其他室外空间具有私密性。可供休闲、晾晒之用,是个利用率较高的活动场所。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前庭院内设置苗圃,可供农民在院内种植蔬菜、瓜果或其他花草植物。

3几点启示

3.1设计人员通过与村民的交流,让他们根据需要对自己的房子提出改造意见,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既符合了改造的目的,又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

3.2集约化的规划布局,在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进行农村规划,以提高农民工作效益和效率。

3.3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A在向阳的屋面布置太阳能集热板以解决采暖、热水等问题,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B多户统一布置沼气池,人畜排泄物统一排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形成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保护薪材林木,同时也改善了卫生条件。

3.4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采用石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庭院铺青砖或石材;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突出乡野特点。

3.5防水、防潮在屋面、外墙板缝和厨卫间均作防水,屋面防水为三级防水设防,选用高聚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刚柔结合防水。由于湖南地区一年中潮湿周期较长,所以一层地面使用架空地板,防止地面返潮,同时考虑地面防潮层和墙体防潮层结合处的防潮处理,以达到最好的防潮效果。

总之,新农村住宅改造应从实践出发,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为基准点,着意打造优质人居环境,努力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的怡然栖息之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居寝分离、食寝分离,延伸邻里交流空间;注重增强人与建筑的沟通,使人们在感受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同时,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住宅改造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它是一项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人民强烈企盼有一个舒适优美的居住坏境,它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综合了农村经济、生活、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建立全新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学,指导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时代所需,迫在眉睫。愿以本文抛砖引玉,与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人士共同探讨,开创农村住宅改造及设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篇(2)

高标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是着力推动周边村向中心社区聚集、融合,实现城镇与乡村全面对接,也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关键环节。

大刘镇党委书记李启龙说:“高标规划要顺应形势发展,更要切合大刘镇商贸名城的实际。”以区定城乡一体化环线为核心,以小城镇建设优势为依托,以原有空间布局形态为基础,大刘镇聘请华北水电学院专家参照城市社区标准,并结合市、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将全镇23个行政村和32个自然村规划为3个社区和4个新村,并通过实施农村空心村综合治理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所需用地“内挂钩”,以纵横镇域漯平、坡大公路及镇中心区五条主干道为框架,将漯平高速公路以南11个行政村整合为大刘镇新型农村中心社区,中心社区包括大刘特色经济社区、南王社区和大陈社区三个社区,建成后节约土地近4000亩。

多轮驱动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大刘镇镇长师艳芳说。

大刘镇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算好、算活了三笔账。第一笔账是住房投入对比账。农村建房一般20年一个周期。农民一生至少要经历3次建房,而社区变过去“一代人要盖3饮房”为“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享用”,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可节省建房资金30多万元,省心、省力又省钱;第二笔账是政策推动优惠账。大刘镇对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房的农民,提供住宅户型图样,帮助办理房权证,拆迁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由村迁入的居民保留责任田;第三笔账是生活品位提升账。原来的居住环境跟新型农村社区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过去,由于农民多分散居住,生活层次比较低,而新型社区内居委、警卫室、卫生室、幼儿同、大型超市、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功能完善,电力、电信、自来水、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全,外连中小学、各个专业市场,交通便利。

“三笔账”算得农民心里热乎乎的。中心社区从今年元月开始动工建设,采用产业带动型建设模式和“农民自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三种途径,幼儿园、社居委、卫生室、超市等配套设施已经完成,采取政府规划、群众自建、整排开发的方式,规划住宅230套,总投资达6000万元。60多套、200余间别墅主体已经建成,两栋100套商住两用多层楼房已经建到5层,预售住房70多套。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是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镇采用政府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银行借贷一点、上级扶持一点“四个一点筹资法”解决了制约建设“瓶颈”的一大难题。镇政府从2009年开始投入700多万元,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建房农民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2000万元;积极与金融系统搞好对接,拓宽社区建设投融资渠道,目前已有60多户农民申请到200多万元住房贷款;先后争取上级资金4000多万元,建成了大刘中心社区排污系统、自来水工程、迎宾广场和新时代广场、行政服务中心等,同时建设和完善了源汇区实验高中、大刘镇中学和中心小学。

民间资本被撬动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赵三英看到社区建设红红火火,立刻找到镇政府要求承建中心社区幼儿园。现在,投资420万元,拥的16个教学班、可容纳900名幼儿的幼儿园已建成投入使用。

产业支撑

产业支撑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健康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发展农民的小康的关键,是要在社区建没带动下,居民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形成农民向中心社区聚集的产业支撑。

篇(3)

2农村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2.1农村新建与既有住宅改造分类实施村庄建设具有新建、整治及保护等不同类型,根据全省及各地村镇体系规划统筹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建筑与原有村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应采取不同的节能设计策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建筑,应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应国家与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基于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系统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达到规定的节能设计技术要求,采用适宜节能设计技术,确保从建筑本体设计开始奠定良好的节能基础。原有村落既有住宅改造必须明确原有村庄是保留、改造,还是新建、迁并的不同情况,避免局部出发、就单体论单体,导致盲目改造、拆了改、改了拆,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要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设计,采用切实可行、经济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2.2规划布局设计先行农村住宅节能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规划布局层面先行进行整体节能设计,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生态的建筑节能设计,使农村住宅从根本上获得最大的节能效果。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从规划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从选址、布局、朝向、日照、通风、平立面、体型到建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节能设计,改善区域内建筑节能的基础条件,从规划设计角度把握整体节能设计方向,从宏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着手,从源头开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3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优先目前的农村住宅设计实践中,还不能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角度分析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能耗。不能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将导致先天不足,后天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补救也只是舍本求末。对处于量大、快速建设更新周期的农村住宅,不能再走单一重视运行能耗、过分依赖主动节能技术补救、被动式节能设计缺位的歧路,应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废料回收和处理5个阶段全生命周期能耗考虑,对建筑本体进行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达到建筑节能最佳的效果,从起点避免以往建筑业节能所走的弯路。针对农村住宅设计现状,借鉴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应研究提出农村住宅基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以优化设计成果为目标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操作程序,同时,总结出农村适用的绿色示范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导则要点[3],以指导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科学规范的展开。2.4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适用性选择农村住宅利用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安全可靠、讲求效益的原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选择适宜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技术来实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逐步示范应用,宜采用太阳能热水供热供暖技术或主被动结合的空气供暖技术,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做到全年综合利用。在地热能利用方而,在可行性分析适用条件下,农村住宅可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空调或利用地热能直接供暖。

篇(4)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在中原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社区的建设却出现了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缺口大、土地整合难和群众积极性不高等方面。面对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和河南省情,要想把握好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解决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必须狠抓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业支撑,就是通过产业招商、产业落户和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最终实现地方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经济行为。

毋庸置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高效地筹措大量资金,离不开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综合利用土地、规费减免和信贷等政策,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对上级政府拨款有限、缺口巨大的艰难局面,地方政府只有狠抓产业支撑,招商、招大商、招来产业,才能获得丰厚的土地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征地补偿、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土地整合困难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重大障碍。让农民住上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原本是广大农民群众数代人的梦想,可是,据笔者对河南省社旗县部分乡镇的调查了解,对农民原住宅的土地整合却阻力重重。究其原因,补偿偏低是最主要的原因。家庭原本较为富裕的,多数在农村拥有着数层小楼和宽阔的庭院,面对空间相对较小的新型社区住宅和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拆迁补偿款项,心难以为之所动;家庭原本较为贫困的,却又往往拿不出较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新型社区的房屋,而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拆迁补偿款项却无异于杯水车薪,最终只能望洋兴叹。与此同时,土地整合困难又将严重制约产业落户。解决土地整合难题,离不开合理而又理应偏高的农村住宅补偿。唯有招来产业,利用好社区建设的BT、BOT等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垫付大量农村拆迁房屋补偿款项,才能顺利整合大量集体建设土地。

许昌长葛古佛寺社区则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该社区原本需筹措资金1.6亿元,为了顺利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古佛寺社区将预备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而自身则获得了补助资金1.035亿元,这样,社区后续的土地整合和住宅建设则得以顺利进行。

而解决群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则同样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而大量的社区居民则需要就业。没有产业的落户和发展,就没有农民身份的转换,群众生活就没有重要的保障。不可想象,社区百姓每日扛着扛着锄头“上楼”是多么的尴尬与不便,“腰包”鼓不起来的农民怎么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只有产业落户,农民就业才有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才能提高,才能“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真正“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而做好产业支撑则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条条框框向前进。

产业支撑,抓好规划是前提。社区规划与产业规划应交相呼应,同步进行,避免产业与社区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即使暂不具备相应条件,也应预留足够产业发展空间。做好规划,还应深入挖掘当地显著的优势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提现当地的特点,形成大小适宜、聚散适度、彰显特色的建筑风貌。

产业招商,因势招商是方法。根据地方特色,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贸则贸,“一村品、一乡一特色”,培育特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地处大别山余脉,终年水木清秀、风管旖旎。该镇历史悠久,景观众多,自然和人文交相呼应、相映成辉。不仅有柯坦河、相思林、千年银杏树、百年桂花园、五谷树等自然景观,而且还有有郑家庄园、笼塞子、柯坦老街等人文景观。其中郑家庄园和柯坦老街多数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于是,该镇着手重点打造旅游产业进行产业招商,不仅充分利用柯坦河建设了柯坦河相思林公园、利用虎洞湖开发了虎洞湖生态旅游区、利用滴水崖水库开发了滴水崖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项目,而且还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建设和完善了柯坦老街,将老街建成仿古一条街和商业步行街。此外,还围绕旅游休闲、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的开发和利用,做强、做大了旅游产业。

篇(5)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aZhuang new rur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from functional structure, road and traffic, landscape by deep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Keywords】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unctional structure

随着2011年“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就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这必将加快中国中部崛起的步伐。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是引领,要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通过‘三化’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河南省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为例,研究分析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以期对今后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有所借鉴。

一、项目概况分析

1.区域位置

马庄新型社区位于温县城区东北部,南临新洛公路,东临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交通方便,规划区域隶属于南张羌镇,规划总用地面积46.92ha 。

2.社区建设现状

社区建设布局散乱,社区空地尚多,宅基地面积过大,不符合土地使用要求。房屋建筑不规整,破损的围墙、建筑到处可见,住宅建筑很少有墙面修饰,院落空间利用率低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形象。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不完备,部分道路缺乏排水设施,铺装路与土路并存,一部分硬化路面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雨水季节,行人无法正常通过。社区产业布局散乱,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提高社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点。

3.项目优势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用地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地貌有利于社区发展建设。其次,地块南临新洛公路,出行方便,交通便利,项目在交通上向各个方向的可达性和便捷性特别强。社区内有三个池塘,未被充分利用,地块内丰富的水系环境,成为打造生态社区的一大优势,为生态规划打下基础;社区内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该社区文化氛围浓厚,历史积淀深厚,有利于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发展前景展望

规划结合现状实际,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目标,在社区周边适当地区开辟蔬菜种植区,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社区建设方面,本着节约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以本次规划为基础,推动土地置换,避开基本农田,为本社区农业产业化链条拉伸提供土地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居民住宅院落建设方面,推行两层或者三层住宅,宣传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长能够带来的好处,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进一步改观,推进社区建设,力争把马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绿化、美化、净化达标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解决农村核心劳动力外流与空心村的现象。

三、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1.规划原则

⑴ 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

⑵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大拆大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推进;

⑶ 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⑷ 因借自然,承传文明,融自然景观、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

2.社区规划结构

根据马庄社区自然地形及现状用地条件,其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三片”。“一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建的村委会、商业金融等公共建筑为中心,配以街头休闲绿地,形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轴”:东西、南北主路构成的绿化景观轴。“三片”:遵循该社区原有格局,形成西区(工业区)、东区(传统居住组团)、东北区(现代居住组团)。

图1 马庄新型社区用地布局图

3.社区道路规划

在马庄新型社区的道路规划中,根据地块区位的分析,规划在南侧的新洛路设置四个出入口,在北侧设置一个出入口,在社区中部的配套设施周围布置集中停车场入口,其它公建设施在建设时,结合绿地预留部分停车位,使社区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模式。

规划道路分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主要道路为贯通南北的两条道路与出入口相连,车行道宽8m,两侧各有3.5m的人行道,再往两侧是绿化带,通过配以两侧的植树和绿化以及错落变化的建筑,使居民在社区中有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视觉效果。

社区内部规划部分人车分流,保障人流与车流互不干扰,同时保障开敞空间的完整性,使居民在用车方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车对开敞空间的干扰。道路系统分级明显、架构清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此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图2 马庄新型社区规划总平面图

4.社区景观绿化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的景观绿化规划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突出地方特色,从而使绿化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规划中采用开放的空间景观绿化系统,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水系,突出个性化的设计,以形成完整统一的新型社区的空间景观绿化模式。

社区绿化系统形成“两轴、两节点”的形式。“两轴”:东西、南北十字主路形成的绿化景观轴。“两节点”:以纪念碑为核心的景观节点,由四处街头绿地构成,形成该社区的核心空间,以水脉、文脉、绿脉传承该社区的社会文化;以社区东北新区为载体的景观节点,由宅间绿地、中心绿地构成,体现社区的环境景观。社区的绿化工程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种植本地常见植被和树种,在社区的重要地段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特色的名贵的花木和大树,使整个社区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和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开展新型社区规划实践,用科学发展观引导规划活动,是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以马庄新型社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项目特点,从功能结构、道路交通、景观绿化等方面研究分析,以此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旨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寻找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薛玉剑.新型农村社区绿化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 5389-5390,5392.

孙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建筑,2011,26(9):34-35.

才凤伟.农村社区研究评述[J].黑河学刊,2007(5):22-23.

吕静,孙赫呈.东北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2):43-46.

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4(4):8-11.

篇(6)

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不应回避的是城乡差别却在不断加大,住宅不等同于城市住宅,更不是简单的“乡村别墅”,农村住宅具有生活和生产两种功能,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造型外观,更重要的要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出发,注重实用功能。

(一)各功能空间的划分

农户活动是在各种空间中完成的,不同的农户活动需要在不同形态的空间中完成,在农户活动的诸多空间中,家庭空间有着重要意义,农户成员的大多数饮食、起居、休息,甚至一部分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储藏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对农户家庭空间功能的多样性要给予足够重视。农户家庭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可以细分为不同层次的空间:庭院、生活起居空间、生产空间、仓储空间。

(二)庭院

传统农宅中多为平房,围合一个庭院。庭院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从事家庭生产的场所,因此庭院具备多样复合功能,从事家庭种植,养殖等生产功能。充分利用庭院布置绿化,四周布置绿篱,入口布置花卉、铺地形成良好的绿化风貌和街景。而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庭院大多仍被保存了下来,只是面积相对来说减少了,而住宅则大多为两层,而其实用功能并未减少。

(三)生活起居空间

生活起居空间由厨房、卧室、客厅等房间组成。在北方农村中,正房多为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或一侧有辅建筑。厨房多为东西侧房,一般从庭院可直接进入厨房,农村往往把厨房和餐厅合二为一,无论从卫生和功能上都不太合理,因此在现在的新住宅设计中通常会将其分开。传统农宅稍大的那间卧室兼作客厅,多有不便之处,因此现在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在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多数将客厅与卧室分离。

卧室是住宅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主要卧室放在采光通风良好的南北向。每层均设置卧室,一层卧室可供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居住,如果面积较大,可在室内设置卫生间,可供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这就给传统的室外卫生间带来了不小的改革,这需要进行排水设施的设计。

(四)储藏空间与生产空间

储藏空间和晒台的结合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无论从土地的利用还是生态的角度都很浪费,同时减少了游憩的场所,在设计中可将晒台放置在顶层,平时可以晾晒农作物等,防止他人的破坏。并与粮仓结合,搬运方便,节省劳动力也可做夏日休憩场所,提高生活质量。

车库的使用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目前在农村拥有自己车辆的家庭已越来越普遍了,所以设计中可在进门侧门处设置车库,如没有车的用户,可将车库的功能改为小卖等,做些小本经营的生意,或其他用途如农具堆放等,也可自行更改,灵活使用,优化功能。

(五)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要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尽量采用南北朝向,独立式院落布局保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尽可能解决传统建筑室内通风换气不畅,采光不足,潮湿阴暗,室内空气不良的弊端。对于中、低收入居民要求住宅平面布局紧凑合理,要满足公私分区、洁污分区、动静分区明确要求。另外,在新建住宅时应能够既要立足当前需求,又要着眼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设计建设之初就留有余地和灵活性。

二、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主要是指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则是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备及场地的规划。

(一)娱乐休闲场地规划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的需求也突显出来强烈的愿望,休闲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场地设计方面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对休闲娱乐场地有个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按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设置休闲娱乐场地,并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在设计中应设有无障碍通道,可供身体不便(例坐轮椅)的老人轻松到达场地。即使不参与锻炼,也能够到达该场地进行聊天、晒太阳等活动,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二)社区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有机组织,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实现人车分行,为居民提供更舒服的生活空间。生产用车应集中停放,并与村民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小汽车的停放的应本着就近停放的原则进行组织,并根据新村中不同的住宅形式进行不同的处理。避免对外交通穿越新村,对社区产生干扰。

(三)社区绿化及宅间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农业背景,尽量保留现有的环境绿化,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体,将新村绿化与周边自然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地与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三、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其中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文体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几方面。保证一村一社区中心,集中建设村政府办公楼、村民科学知识培训所、社区娱乐健身中心和医疗站点。

(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应具备的功能

(1)信息传播与交流功能。应构建涉及农业管理、农情预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民培训等“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基层行业协会、专业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2)农村医疗功能。鼓励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做到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中都有医疗点,及时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建立社区养老中心,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中养老为辅的办法,妥善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4)维护农村人居环境功能。要通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 “三清三改”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的总的原则

(1)因地制宜,据村庄的不同需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2)分级分类管理型、公益型的设施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营型设施可采取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建设。

(3)分期建设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主次、缓急分步实施建设。

(4)联建共享对于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投资相对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视具体情况由多个村庄联建共享。

篇(7)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生产、服务等要素;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压煤村搬迁为抓手,突出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使用、资金来源、拆迁复垦、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拆旧村庄、建新社区;以公共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就业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居住向社区集中,项目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集中,逐步实现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推进4个镇试点,全面铺开城市建成区外全市所有乡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1+X”模式,突出小城镇建设,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最大程度地吸附聚集人口,力争10年内各镇区人口均达到2万人以上规模,有条件的建成镇级市。同时,合理设置镇区外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各乡镇选择1-2个基础好、吸附聚集能力强的村或社区布点,先期集中,稳妥推进,逐步形成镇区吸附聚集为主、镇区外新型农村社区居住为辅的建设格局。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推进迁村并居,力争10年内使全市50%以上的村庄完成整村迁建,对拆旧区全面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复垦。

二、工作重点和要求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紧密结合,与区域承载能力、农田保护、生态建设、地质资源、农村习俗、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有机衔接,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在突出镇区“1”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村社区“X”的数量和规模。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科学论证布点选址。压煤村庄迁建社区的,布局选点原则上不占压或尽量少占压新煤田。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农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特点,合理确定安置区容积率和住宅高度,合理划定生活区、养殖区、贮物区和服务区等,鼓励建设大社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古迹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配套好水、电、路、医、学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镇区外的新型农村社区要首先建成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

(二)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精心谋划,耐心引导,细心操作,用心推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决杜绝强迫命令、强行拆迁等行为。坚持公开透明、公正民主,做到规划布局、式样户型、评估折价、回迁安置等全过程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惠及迁居村民,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起、安得下。

(三)镇区先行,稳妥推进。充分发挥镇区吸附聚集和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优势,率先推进镇区公共居住区建设,吸引镇驻地周边村民及全镇有条件的村民向镇区聚集,集中做大镇区规模。强化镇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为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留出空间。充分考虑各村班子情况、群众基础、经济条件等因素,因村施策,不搞一刀切,确保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四)以挂钩促建设,拆旧建新、节约土地。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走腾空土地、迁建安置、拆旧建新的路子。大力度推进挂钩试点,全面落实好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到建得起、拆得出、搬得进、占有补、多腾地,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原则上应通过拆旧建新、腾空补换的方式取得。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加强对挂钩周转指标的下达、使用和归还全程监管,规范运作,从审批实施到指标归还一般不超过3年。

(五)严把工程质量关,建设精品工程。坚持适度超前、高起点定位,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标准规范,强化质量监理和监督,派驻迁建村民代表盯靠在现场,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百年社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进度,确保施工安全,坚决避免因中途停工引发建不完、搬不进、配不齐等各类问题发生,确保每个社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按期完工。

(六)严把土地性质关,严禁违规操作。凡用地是通过招拍挂出让方式竞得的国有土地,所建住房可向社会销售。凡土地是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划拨的,不得进行商品房开发。严禁未经批准在农用地上乱建住房,严禁借用增减挂钩政策进行“小产权房”建设,严禁向不符合条件的村民、城市居民出售在集体土地或国有划拨土地上建设的住房。新型农村社区所建住房只用于迁建安置、需要宅基地等符合条件的村民居住。

(七)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格局。鼓励支持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个人或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挂钩指标可优先用于企业或开发商的项目建设。积极鼓励煤炭企业参与对矿区村实施整村迁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参与建设的企业或个人,在乡镇政府主持下,与迁建村签订建设协议,并进行公证。

三、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

(一)各乡镇根据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镇区先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村“两委”拟定搬迁初步意见,压煤搬迁村庄需与矿方商议,经乡镇审查后,交由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形成搬迁意见。#p#分页标题#e#

(三)乡镇要委托有资质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单位编制新型农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征求村民代表意见,组织专家评审,经市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四)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和实施计划,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分期分批组织挂钩试点,报省政府审批,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五)村“两委”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拟定搬迁补偿方案,压煤搬迁村庄搬迁补偿方案由矿方与村“两委”协商确定,经乡镇审查后,交由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经市民政局审查后,报市农工办审核。

(六)进行拆迁公示、公告,聘请评估公司或镇村组织力量对农民现居住的自建房屋进行丈量、评估、测算,并公示结果,征求意见,由乡镇或村“两委”与被搬迁人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乡镇备案。

(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参照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流程,由乡镇统一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有关手续,由乡镇或村“两委”依法通过招投标确定监理、施工单位,乡镇或村“两委”与被搬迁人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后,列入挂钩项目区的土地可采取先占后补方式办理相关手续,组织建设施工。

(八)对拆旧区进行拆迁和土地复垦,可实行边拆边复垦,也可集中拆迁,集中复垦。新型农村社区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组织村民回迁、完善服务管理,办理土地、房产等手续。同时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相关部门对腾空土地复垦情况进行初检,并申报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终验合格后,全面返还和落实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

四、政策扶持

(一)设立专项资金。从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照标准和时限完成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完成拆旧区复垦的村庄,经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根据复垦面积大小,给予10-50万元奖励;对已经市政府批准的新型农村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增减挂钩方案,群众有真实建新拆旧意愿,手续完备,并开始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旧房拆除工作的村庄,经核查属实,给予100-200万元的前期启动资金,此项资金抵顶挂钩指标使用后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待土地整理挂钩项目完成后,兑现返还资金时扣除。

(二)土地级差收益返还。通过挂钩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部分返还提供节余指标的村庄,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对拆旧区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形成挂钩指标的,原则上对村集体每亩返还12万元。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据投资规模,对形成的挂钩指标,合理确定用地性质指标比例,所形成的土地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

(三)信贷支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农行印发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省分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积极协调农行等金融部门对有资质、有信用、有实力参与组织实施挂钩项目的企(事)业法人提供贷款,所贷款用于搬迁户安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拆旧区土地复垦等,还款来源为挂钩指标收益。在充分发挥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投融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投融资主体建设,积极扩大融资规模。各金融机构要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授信平台,创新联户担保、集体土地、农房、林权、大棚、养殖场地、承包地抵押等新型贷款方式,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按揭贷款,研究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多渠道为农户提供让利贷款,确保满足农民迁居资金需求。

(四)收费减免。新型农村社区回迁安置楼、社区服务中心及相关公益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抗震设防标准检测费、建筑垃圾处理费、墙体材料节能费、散装水泥专项基金、房产登记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及基金类收费,不再收取。其他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有幅度的按下限收取,无幅度的按规费的30%收取。

(五)产权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通过房地产开发方式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拆迁土地需按规定征为国有,经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市财政将土地出让总价款中政府收益部分扣除上缴和提取的有关费用,全部返还所在乡镇;在新型农村社区范围内,按规定比例为社区配套确定的商业用地可征收为国有土地,实行土地招拍挂出让,取得的土地纯收益扣除上缴和提取的有关费用,全部返还所在乡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列入挂钩村的土地复垦。对新型农村社区内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房,由市政府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六)人口流动政策。凡拆除旧房交回宅基地,跨社区、跨乡镇、进城区购房居住的,享受所购社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七)严格乡镇建设项目审批及验收。建立乡镇建设项目报批制度,农村所有建设项目要由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联合审批,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对现有村庄新建住宅用地实行扎口管理,一律停批农户新建住宅,今后农民初婚建房不再审批一户一宅的宅基地,一律到新型农村社区购房。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执法,每个乡镇成立不少于5人的执法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和市直执法部门委托,在本辖区范围内依法严查违法建设,严禁乱搭乱建,对违章建筑物及设施一律停建拆除,对乱批宅基地、乱搭乱建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八)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市政府要整合利用现有土地政策及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电力、交通、农业、水利等各类涉农资金和公共资源,集约投入、集中使用,优先投向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今后涉及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资金,一般不再投向被撤并村庄。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调整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指挥,市农工办、考核督查、国土资源、发改、住建、规划、公共行政服务、监察、审计、财政、民政、农业、工农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广、教育、卫生、计生、商务、金融等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农工办,抽调人员建立联合办公机制,具体协调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分管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土、建环、民政等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压煤村庄的乡镇要建立地企建设推进机制,成立煤矿塌陷区、压煤区协调委员会,采取协议搬迁、造地搬迁、跨区域搬迁等方式,积极引导压煤村庄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p#分页标题#e#

篇(8)

一、认真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经验,深入研究,加强沟通,切实提高建设水平和能力

林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路网建设、规划资质、规划标准、人口规模聚集、产业聚集等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我相信,通过这次现场会,对大家一定有启发、有震动、有警醒、有震惊。我们学习林州,学什么?

(一)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市各级干部的精神面貌。林州市乡镇领导干部讲解新型农村社区,侃侃而谈,铿锵有力,胸有成竹。充分说明他们熟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熟悉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工作,说明了县、乡、村三级干部思想高度统一、心齐气顺。各县(市、区)一定要把干部精神面貌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二)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起点规划。规划高起点,建设高速度,质量高标准,管理高水平,这“四高”中,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林州的规划有四个特点。一是规划单位资质高。二是总规、详规、效果图一应俱全。三是“三个集中”的做法值得推广。“三个集中”即向市区周边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交通干线两侧集中,科学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点规划,实现了“四规合一”,促进了人口向城市、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各区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推动社区向市区集中。四是新型农村社区选址都以产业集聚区、政府所在地为主。特别是我们观摩的4个社区,都经过高资质的设计单位规划,无论是住宅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都比较高。

(三)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以修路打网格为突破口,闯出一条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不管是产业集聚区,还是新型城镇化,做好规划以后,都要先修路,做到“五通一平”,特别是管道、燃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林州将532个农村行政村规划为75个新型农村社区,预计节约土地9万余亩。今天观摩的4个社区规模都在万人以上,实现了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标准。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围绕“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发展思路,按照“转、并、改、迁”的要求,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成一个、展示一个”,突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规划、网格建设、人口规模等标准都很高。林州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型农村社区空气好、环境好吸引群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迅速拆迁。其他县区也要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要以高层、小高层为主,但决不搞一刀切。

(五)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大拆大建大美化的好经验、好做法。拆迁是加快城市建设进程的“牛鼻子”。不拆不建,不建不拆,建和拆都是根本。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必须在拆迁上加快进程,不破不立,立在其中。林州不仅成立了高规格的建设指挥部,还强化了目标责任制,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帮建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仅7月份就有4个社区启动建设,累计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33个,涉及200个行政村,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

(六)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优化环境、制定奖励政策、奖优罚劣的好做法。一是政策方面,在土地、资金、规划编制、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二是产业方面,社区都是围绕产业集聚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而建。三是资金方面,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奖补资金,各乡镇也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还采取整合部门资金集中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企业帮扶、群众自筹和市场运作等方式,有效破解社区建设资金难题。

二、认真总结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成效,不等不靠,全力推进,增强加快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培训班之后,各县(市、区)都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认识比较高,行动比较快。目标任务落实较好,一方面,我们要求每个乡镇启动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县(市、区)、乡镇都迅速行动,快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查摸底,调整规划,落实目标。市委农工办将各项工作任务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全市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106个乡镇(街道),正在推进32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平均每个乡镇达304个。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年底前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市委农工办、规划局、住建局、财政局等单位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各县(市、区)都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机构,大力推进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目前,5个县(市)和龙安区已经完成了布点规划,全市预计布点社区830个左右,任务基本完成。

(二)规划高起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标准规划是最大的节约,低标准规划是最大的浪费,这个理念已经成为大家共识,说明我们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各县(市、 区)都聘请了资质较高的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都在朝着“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的层次快速提升,一次性规划,终生受益。内黄县规划建设5万人的繁阳社区和3万人的瓷都社区。文峰区拟将宝莲寺镇22个村整合为一个5万人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区将77个村规划为7个新型农村社区,白璧镇启动建设1个5万人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配套政策逐渐完善。汤阴县、__县、林州市等,针对用地、资金等关键问题,已经率先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走在了全市前列。特别在土地方面,汤阴县按照每亩20万元、林州市按照每亩15万元的标准,将腾出的用地指标拨付给乡镇,用于农户拆迁补偿、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困难群众安置等。这项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拆旧难的问题,还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四)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从举办滑县培训班到现在,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如火如荼。林州市新开工了4个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场面很宏大。__县新开工了11个新型农村社区,伦掌镇西柏涧在距镇区2公里的丘陵上建设了一个6000多人的新型农村社区。本月,汤阴县还要启动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督导力度显著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运筹谋划,亲自靠前指挥,亲自督促指导,有效加快了建设进度。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点进行督查,市委农工办还组织了3个专项督查组,对各县(市、区)政策制定、资金落实、规划布局、建设进展等情况进行了督查,编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情通报,并逐一点评,大大加快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三、认真研究制约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瓶颈,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找到加快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建房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还直接拉动钢铁、建材、水泥等行业发展,间接带动家具、电器等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困难,制约了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土地问题。土地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牛鼻子”,也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是有建设用地,否则很多社区就无法开工建设。另一方面,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怎样调剂到城镇或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变成资金,这是成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变成现钱,才能有资金拆除旧村旧宅,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才能吸引开发商前来投资。

(二)政策问题。政策是“指挥棒”。人叫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只有出台了具体政策,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真正解决民愿怎么引的问题。目前,汤阴县、林州市等率先以正式文件出台了具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意见,还有一些县(区)存在观望、等待思想,还没有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制约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进展。

(三)资金问题。资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加速器”。受严峻的经济形势影响,我市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面临的融资难题。特别是平原农区的乡镇,虽然已经把目标任务报了上来,但缺资金、缺开发商,缺办法,一些已经建成的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

(四)拆迁问题。拆除旧村旧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根本途径,是耕地不减少的重要保障。只有拆掉了旧村旧宅,才能腾出建设用地,才能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将指标变资金,用于农民补偿。但是,各县(市、区)都还没有制定正式的拆迁补偿办法,旧村旧宅拆除进度缓慢。

(五)认识问题。个别县(市、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强调客观困难多,主动研究问题少,工作积极性不高,没能做到迎难而上。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调研,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着力加以解决。

四、认真把握今后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要点,奋力拼搏,务求实效,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现在距年底不足5个月,我们还有204个新型农村社区尚未启动,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压力很大。能不能顶住压力,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关键在落实。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务必要狠抓重点,狠抓落实,做到“五个不放松”。

(一)要紧盯目标不放松。今年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有两项,一是启动建设322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乡镇启动3个。二是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以及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详规编制。这两项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对此,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分类研究,一社区一政策,逐个写出报告,明确开工时间和具体措施。特别是100多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平原农区型新型农村社区,更要积极行动起来,想法设法破解难题,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年底前全部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已经完成的,要抓紧开工,还没有完成的,要抓紧编制,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

(二)要严格标准不放松。坚持“不准没有资质、资质较低的单位规划社区;不准建设没有规划的社区;不准建设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不准建设没有电梯的房子”。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严格执行“四个标准”。一是人口规模标准。城市近郊、县城近郊、产业集聚区建设1—3万人左右的大型社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1万人的社区;平原农区要建设8000人左右的社区,偏远山区按照整村搬迁要求规划建设5000人以上的社区。二是建筑规模标准。城市近郊、县城近郊、产业集聚区的社区要尽可能规划建设小高层、高层或多层住宅,其他社区要因地制宜,一般要建4层以上楼房。三是配套设施标准。达到“六通八有两集中”。“六通”就是通自来水、电、四级公路、有线电视、宽带、客运班车或公交车。“八有”就是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标准化卫生室、学校或幼儿园、农家书屋、便民超市、老年公寓、红白事场所。“两集中”就是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污水集中排放。四是启动标准。就是制定社区建设详规,通过用地审批,找到投资主体,获得群众同意,签订建新拆旧合同,正式破土动工。

(三)要狠抓政策不放松。坚持“四个不允许”。一是不允许强迫命令。要靠样板示范、靠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群众,调动群众建 设社区的积极性。二是不允许平调资产。要坚持“三不平”、“三不变”的原则,做好合村并区中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和保护。“三不平”,即资产不平调、资金不平分、债务不平摊;“三不变”,即资产所有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三是不允许呼隆刮风。必须克服浮躁心态、急躁情绪和应付思想,克难攻坚,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四是不允许强制拆迁。

各县(市、区)特别是还没有正式出台政策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市委农工办要抓紧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年度考评办法和相关综合指导性政策。国土部门要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政策。财政部门要落实好市本级奖补资金,制定出台资金整合文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住建部门要组织有实力的开发商、建筑商与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直接对接和洽谈交流,解决投资主体问题。环保部门要拿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信贷扶持政策。其它有关单位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制定本单位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意见。本月15日以前,要完成以上工作。

篇(9)

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以当地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格局。在全县大力开展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创造宜居环境,促进镇村繁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危旧房改造与城镇扩容升级紧密结合原则;建设“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原则;山区乡村规划区内原址重建原则;“五保户、低保户、解困户”实行差异化补助原则。

三、建设内容

(一)建房任务。2016年我县农村安居富民工程计划建设任务900户,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

(二)任务分解。结合实际,任务分配如下:三台镇100户,泉子街镇110户,镇45户,北庭镇120户,二工镇110户,庆阳湖乡120户,老台乡100户,大有乡120户,新地乡75户。

(三)建设要求

各乡镇、村委会把安居富民工程与危房拆除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步落实。一是各乡镇、村委会要结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好地质勘察、整体规划设计、房屋施工图纸设计,尤其是对建设二层以上的安居房要经县质监站、安监站,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并做好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二是在抓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作的同时,具备条件的村庄要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三是对木质结构危房的改造,各乡镇、村委会要与设计单位及时对接,减小房屋火灾易发率,提高房屋抗震等级。四是要注意保护好景观旅游村庄等传统民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避免大拆大建。五是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乡镇砖混结构四坡彩钢修饰屋顶,彩钢夹芯板必须采用防火岩棉型的,根据抗震设防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六是对于五保户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在乡(镇)或行政村集中修建五保户供养点。七是对于本乡镇建设的安居富民工程进行跟踪服务,对房屋建设每个环节进行造册登记,确保工程质量。八是做好危房拆除工作。对不能达到抗震标准的,经抗震鉴定为危房的要坚决拆除,异地新建的其原有住房必须及时拆除,原址重建的其原有住房一律不得用作居住。九是使用功能、单体面积不达标的历年新建房屋,增加面积和完善房屋功能后,也可统计在当年建房任务中。

(四)建设方式

1.“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坚持统一规化设计评审、统一核定价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优惠政策、统一入住对象。鼓励以引入产业投资或以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集中居住小区。按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办理规划、土地、施工图审查、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手续,严格工程款拨付程序和审批手续,遵守财经纪律,依法纳税。由项目实施乡镇具体负责实施完成“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新型社区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提倡多村整合,打破地域界限,统一规划、整体布局,集中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型宜居社区。

2.平房建设承建方式:采取“乡村组织实施、农民自建为主”的方式。主要依靠现有农村建筑工匠和农民自建来完成。项目实施由乡镇组织当地工匠(本乡镇专业劳务服务合作社)与户主签订建设承包合同(在项目乡镇司法所审核备案),合同要明确承包方式(包工或包工包料)、建设内容,并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五)建设项目

1.新型农村住宅社区2个

(1)继续做好哈族清真寺(康丽家园)、红畦花园农民住宅小区剩余房屋的出售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

2.其他

(1)做好2016年特色乡镇、中心村的房屋建设工作;

(2)其它历年已建成小区,继续做好剩余房屋的出售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

(3)三台镇辖区农户,原则上向三台片区农民住宅小区集中。

3.农牧民平房建设点。由项目实施乡镇按照“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相对集中,就近改造,各民族嵌入式修建居住,达到标准”的原则。合理优化布局,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小村向中心村集中,分散户向规划居民点集中”,连片建设。

4.按照规划,依规原址重建及改扩建的零星散户。

四、补助政策

(一)新建平房补助

1.平原乡镇:住房每户补助1.8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二工镇头工街村集中连片建设二层楼100户年底完工入住,每户奖励3万元;集中连片建设10户以上的每户基础设施补助5000元(村镇统筹使用)。

2.山区乡村、民族贫困村(含县级)补助。住房每户补助2.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集中连片建设10户以上的每户基础设施补助5000元(村镇统筹使用)。包括庆阳湖大泉村,老台乡芦草嘴子村、二工河村、乏马塘村,二工镇十八户村、红山子村,三台镇潘家台村。

3.经民政局和残联认定的解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农村残疾人。其中五保户采取集中供养方式,争取农村福利院项目,产权归政府或集体所有;农村残疾人贫困户、解困户住房每户补助2.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低保户住房每户补助3.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

(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补助

住房每户补助1.8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基础设施不予补助。

(三)其他

1.在县城购买商品房以及2016年因商业拆迁、公益性拆迁安置的农户,不享受补助政策。

2.入住“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本村农户,必须拆除旧宅,并持有与农户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签订拆旧协议,及乡(镇)政府同意购买新居的审批证明,方可办理小区入住手续。具体按《县2011年新农村建设旧宅基地拆除补助办法》(吉县政办〔2011〕78号)执行。

3.其他,修建安居富民房屋必须先办理国土、规划部门的手续,达到安居富民建房标准的予以补助。拆除旧宅必须报县安居办,经确认后方可补助。

(四)补助对象:

1.持有本县农村户口的在册农牧民;

2.建设按照县安居办加盖审图公章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并经县、乡、村三级验收合格,资料齐全,张榜公示的新建或改扩建农牧民建房户。

(五)补助资金筹措。2016年安居富民工程总投入1.08亿元。其中农户自筹8235万元,补助资金256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45万元、自治区补助720万元、县财政补助900万元)统一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引领。各乡镇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备的要求,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依据村镇整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做好安居富民工程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设计”,力求建一片新房、成一片新村。

(二)资金保障。由县财政局督促设立县、乡两级安居富民工程建房补助资金专用账户,补助资金专账核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群众建安居房,确保政策家喻户晓。广电部门要把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宣传作为重要宣传内容,开辟专栏、专题,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安居富民房的热情。

(四)金融支持。县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村镇银行负责解决自筹建房贷款,各乡镇要主动与各金融部门对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五)项目前期。各乡镇负责做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招投标程序,投标方案于3月底前编制完成,确保4月上旬全面开工建设。

(六)严格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县安居办组织相关单位定期、不定期监督抽查验收。村理事会承担所在村安居工程监督管理,对施工中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督促整改,并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督查工作。

(七)规范档案管理。各乡镇要完善安居富民工程农户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并进一步规范农村安居房建设信息管理。

(八)强化考核验收。各乡镇于11月底全部完成建房任务。县安居办负责制定具体考核验收标准,督查室负责组织县安居办、乡镇安居办验收核实,经济办负责统筹核算制定资金拨付方案,财政局于12月底负责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安居户及所属乡镇。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十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笔者认为践行新型城市化的要害,是推进以农村人口转移、转化为核心的城乡产业调整、空间优化和体制变革。具体表现在: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转移、转化为核心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一方面,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本源”。尽管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但“人”才是城镇化的惟一主体,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实现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升级,才是城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是解决城镇化中累积问题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较突出的是,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而忽视了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一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二是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处于一种“半城镇化”状态。

(二)新型城镇化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布局体系

空间优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我国农村需要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数量巨大,合理引导人口流向,既要避免农村转移人口在个别城市过度集聚,也要扭转城镇发展遍地开花、盲目扩张、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的格局,努力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新型城镇化要将空间结构调整纳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中去,要大力优化空间结构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要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农民进城的前提是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对农民进城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是制度创新。现行的体制机制与制度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不能单纯从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硬件的角度来推进,不能只关注硬的方面的变化,而看不到软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就要靠改革,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未来的发展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新型城镇化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深化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税制度等在内的各项改革,将合理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末端治理相结合,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必要的制度和体制保障。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包括要坚持集约高效、生态宜居策略,要避免千城一面,要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先转变等。

二、滁州市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布局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一)大力推进农村人口转移、转化

作为传统农业人口大市的滁州市人口城镇化任务较为繁重,人口转移转化过程中要对当前人口迁移现状、面临的困境、未来迁移趋势进行认真研判和分析,以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1、人口迁移现状。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很多村庄成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地。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继续向城镇转移的难度较大。据测算,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可以支撑城镇化率提高4-5个百分点,但如果没有体制改革或技术创新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几年后,城镇化率增速将遭遇“硬门槛”。传统上向城镇集中的农村人口主要是剩余劳动力,未来将转变为农村家庭。研究表明,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基本实现城镇化时(此时全国总人口约为14亿),需要向城镇继续转移约2.9亿农村人口,其中包括1.5亿的劳动力、1.4亿被抚养人口,其抚养比约为0.97,远大于目前0.36的全国平均水平。传统上劳动力进城的动力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单一因素,而农村家庭进城将涉及到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迁移动力多变而复杂。

调研显示,相当数量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来回游动,现在年龄较大,正在面临选择,这些人留在大城市的可能性是不太大的,大多要回到回归故土,会采取“折返式”进城的路子,他们在大城市积累一定资金和技术后会返回家乡,并选择进入门槛更低的乡镇、县城二次就业和创业,并逐步实现定居,拓展新的生长空间,这一趋势将因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省份转移而得到强化,小城镇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起到相应的作用。

流动人口逐步年轻化,受教育程度增高,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是我省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没有务农经验,没有多少农业生产的技能,与农村生活渐行渐远,对融入和扎根大中城市有着强烈的意愿和诉求,对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诉求将愈加强烈。

就转户意愿的调研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只有1/3的农民愿意转为城市户口,2/3农民还在观望。老人愿意住在农村,中年人希望工作稳定,和良好的子女教育,许多农民还在把农村当作避风港。

2、人口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一系列城乡分割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安排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许多环节都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既有地方层面的,也有国家层面的。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农业退出环节的障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模糊产权”, 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补偿的相关规定,这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形成“兼业”经营与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局面。

其次,是流动人口城市进入环节的障碍。当前剩余劳动力在进人城镇的过程中,只实现了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没有实现身份变换。户籍制度对乡村人口的流动在当前仍然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农民到城镇落户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其不仅阻碍了社会良性运行,而且还制约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已转移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就业能力不强、就业层次不高、就业状况不稳的现象。

最后,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环节的障碍。一是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进入城市后,流动人口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农村的孩子难于在城市找到接受入学的学校。二是城镇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无疑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会使一部分待转移人口望而却步。

3、人口城镇化的模式。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相结合的人口转移模式 。 我市面积相对较大,农村人口众多,各地条件差别较大,人口转移要将依托大中城市的异地城镇化和依托县域范围小城镇的就近城镇化结合起来。从经济功能、吸纳就业的能力、控制和减少污染的能力、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来说,大中城市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就全局和一般而言,其在城镇化进程中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我市来说也不例外。国际经验提供了有力证据。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经验来看,发展最快的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小城市,最慢的是小城镇。优先发展战略,并非排斥包括县城在内的小城镇的发展,只是强调在未来城市人口的中,大中城市要占较大的比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民工、中等文化以上和高级技能劳动力实现异地城镇化;在短期内,要把所有农民集中到大中城市,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依托县域范围小城镇的就近城镇化在当前还是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上两种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4、人口城镇化的解决思路。总体思路是:一要提高农村待迁人口的动力和能力。要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待迁人口就业的能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变现,松动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降低农民迁移的成本,提高其在城市置业的可能性,并引导农民将外出务工收入用于在城市中置业,或者进行自身及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而非用于在农村的住房等投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积极探讨相关激励机制,将人口迁移和生育行为、土地置换与流转、经济激励政策等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待迁人口的城镇化。

二要增强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和吸引力。为此,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进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当地所有有合法稳定收入和住所的居民,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要改革户籍、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促进农民工就业定居。

具体思路是:实施分层次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机制。要顺应人口老龄化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客观趋势,结合不同人口群体的特点,合理引导,分层流动,实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有效转移。要根据转移区域的差异进行分层引导,主要区域可以分为农村新型社区、重点镇、县城、包括新滁城在内的中心城市。

对于“新生代”,依靠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路,减少明天的农民。要建立“完全职业教育”体系,让未考入上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学生,一律进入国家补助的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对于“青壮年”,依靠外出转移和就地转化分流今天的农民。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摆脱土地束缚,促进转化为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者和居民。对于“老一代”,依靠保障“多渠道”离开农门,消化昨天的农民。对家庭相对殷实的老年农民,引导其进入城镇安享晚年;对大多数老年农民,鼓励入住新型农民社区;对相对困难的老年农民,引导入住福利院,逐步离开农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应吸纳中老年劳动力、初等及以下文化层次的劳动力。鼓励老年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土地流转中心对外出租,政府帮助投入到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以保障相应的收益。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城购房补贴机制等。

(二)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滁州市践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体系。

1、做大做强做美做精新滁城,强化其龙头地位。新滁城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做美新滁城,不断提升其区域竞争力,增强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是滁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1)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当前,新滁城应按照市委视为市政府的既定部署,一方面努力推动城市建设应由“大滁城”的“大”向具有“美、好、新”现代文明特质的城市转型升级,将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构建平台向要素集聚、产城融合转变,由拉开框架、注重数量向填充补齐、品质提升转变,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向市场为先、经营城市转变,在扩大城市规模基础上更加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夯实城市产业基础、创新城市管理体系。全力推进主城区苏滁产业园、琅琊山旅游区、城南新区、清流河风光带、古城区、南谯新城等重要功能区建设;提升全椒县城、来安县城、汊河新城三大副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其与滁州主城区同城化速度。

(2)将新滁城培育成我市农村外迁人口的理想目的地。集聚产业与人口的能力对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新滁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充当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的要求需要将滁州打造成集聚产业与人口的洼地。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苏滁产业园的引入和兴建,未来滁州的产业发展大有空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新滁城对外来人口,特别是市域范围内农村外迁人口的吸引力,将新滁城培育成我市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的理想目的地。从区位、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发展势头与潜力等方面来看,滁州对人口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我们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滁州在吸引市域范围内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当前新滁城的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尚需提高,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新滁城市域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还有待加强和发挥;二是新滁城位于市域偏东的位置,客观上使得其对离新滁城较远的区域,如定远、凤阳、明光、天长的部分地方的农业人口的吸引力较弱,面临着区域周边城市如合肥、淮南、蚌埠、扬州等城市在人口集聚方面形成的离心力与竞争。人口城镇化在未来几年将还会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当前我市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和机遇,积极采取各种对策吸引和推动人口来创业、就业和居住,并且将其作为我市践行新型城镇化的优先考虑,最大限度地吸纳外迁人口,全力将滁州打造成农村外迁人口的理想目的地。

2、支持县城提质扩容和发展少数重点镇。

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城对于县域经济起着集聚协调、带动辐射的重要作用。践行新型城镇化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充分发挥新滁城集聚效应的前提下支持县城提质扩容,加快将其培育成宜居宜业的中等城市,将其打造成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县城以下的小城镇。相比较大中城市而言,县城的“门槛”相对较低;定居县城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很好的认同感。县城和县城以下的小城镇相比,县城具有众多优势,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具有太多的先天不足。县城大多已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行政和政策资源,有一定的城建基础,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较强。

和江浙等省的部分县市的大量产业集群分布在县城以下小城镇不同,我市县城以下的许多小城镇目前只是个行政中心,附带市场中心,属于低密度、分散化、不紧凑的城镇形态,具有规模太小,缺乏集聚效应;公共品投资效益差,功能残缺;缺乏支撑产业,就业机会少;政策支持少,缺少发展动力等固有的弊端。这些远离大中城市的小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弱。我市一半以上的建制镇,镇区的连片建成区人口不足五千人,有的只有二、三千人,非建制镇的人口规模就更小了,农民进这些小城镇总觉没有进城,和进县城的感觉差距较大。不加区别地提倡重点发展小城镇将最终会带来空间无序,低效重复建设,导致一系列投资浪费和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伴随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小城镇发展道路即是例证。

3.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挥其网络节点作用。

农业人口众多的滁州,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践行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内容,把其作为“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下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必要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必要性。对“小、散、乱”的自然村落实行萎缩性管理,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势在必行。农村居民点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 环境脏乱等特点。随着大规模的农民外出务工,很多农村村落出现了空心村、空巢村现象,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发展潜力小。在这些自然村落进行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投资,建设成本高,共享率很低。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的村落人群,外迁能力差,长距离异地城镇化难,正逐步成为被边缘化的弱势一族。就近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的较好选择。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思路。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拖不得”也“急不得”。“拖不得”是指做得越晚,成本会越高,社会资源浪费就越大;“急不得”是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稳步推进。要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主体、自愿有偿、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面对人群特点,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人口流向及生活、就业、就学需求等因素,确保规划具有合理性与针对性。社区人口应有一定规模,丘陵、山区社区人口规模应不少于3000人,平原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不少于5000人,鼓励在中心镇、产业集聚区等条件好的地方规划建设万人社区。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住宅形式要充分考虑未来在社区居住的人群特点,住宅大小要适度,形式要合乎人群特点,可选择联排式住宅,也可尝试建设针对老龄人和困难家庭、困难人群的公寓式住宅,再以设定条件下的建房成本价出售,禁止炒房,以便一些弱势群体得以集中居住。确定适度的社区设施配套建设的标准,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保障社区居民享受便利的生活条件。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集聚区、重要景区、发展基础好的强村等搞好试点,探索规律与路子, 逐步展开。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群众要求迫切的地方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入住社区的农民采取“自愿报名,自由选择,分批安排”的方法,要坚持自愿有偿、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通过优惠的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整村迁居与分散迁居相结合,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应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的意愿稳步实施,不搞一线平推,不搞强制推进。要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农民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将当前在建的许多重点民生项目(如危房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与推进农民搬迁与“换家”相结合,发挥项目资金的激励作用,推动农民内聚与外迁。

(3)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保障。思想保障。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各项政策,及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共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广电、报刊要开辟专栏多形式、多渠道的舆论宣传,打消群众疑虑,组织农民参观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利用现实引导说服农民,为农民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资金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凭政府财政肯定无力承担,而仅凭农民自筹也不大现实。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格局。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算好“三笔账”,即政府投入账、土地收益账、农民家庭负担账,做到心中有底,以便有序推进;二是注重资金使用导向,要坚持“政府能基本承受,农民能基本接受”的原则,通过对入住社区农户予以适度补贴的形式,激励农民入住新型农村社区或外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示范和放大作用,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避免政府大包大揽;三是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策划、申报等工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四是整合使用国家、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聚合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农村中小学建设、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等涉农专项资金,集中使用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五是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返则返”的原则,减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切可以减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与服务性收费;六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推行新民居贷款项目,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七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把工程项目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八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挂钩,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减免有关费用、出让社区服务项目经营权、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形式,引导他们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九是针对不少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积累有雄厚资金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捐资、投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十是提高乡镇和农民在城乡增减挂钩工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份额,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和提高农民进入社区的经济实力。

土地保障。建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取更加灵活的预支政策,对列入计划的农户在退宅还耕土地整理未验收前,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进行审批,待土地整理指标出来后予以扣减,实行“先用后扣”。

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涉及农业、城建、国土、交通、通讯、电力、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各部门要全力配合,明确工作目标和职责;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作为乡镇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乡镇做好农村工作的重心和工作思路,处理好其与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和“一票否决”事项之间的关系,改变乡镇整天围绕上面的“指挥棒”转,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干好应该干的事情的局面,市县要对乡镇的考核方法要科学设定,以乡镇职能的转变来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几年来,滁州工业强市战略的强力推进,为我市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立足现有基础,未来我市要全力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中谋求相关产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1、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未来要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对园区进行整合和优化,将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形成集群,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发展定位模糊和低水平同位竞争。优化园区内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非金属资源优势,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主城区、副中心、县城和乡镇不同层次,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产业布局。市以下层次由于条件限制主导产业不宜过多,要突出特色,壮大集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产业链条。

鼓励县以下具有条件、有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专业园区,为依托乡(镇)而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创造就业岗位。要综合考虑乡(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环境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让那些留守在乡村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解决生活出路,繁荣地方经济。乡(镇)规划建设的专业园区一要防止盲目开发与扩张;二是产业要适合在新型农村社区居住人群的就业;三要立足当地产业基础或资源;四是不能制造污染。

2、发挥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在践行新型城镇化中,应立足我市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将现代农业纳入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促进农民转移与就业升级,实现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

一要坚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我市农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镇和农村通过引进项目、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投资、集体自建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利用毗邻苏浙沪的农产品市场比较优势,努力将滁州建设成满足苏浙沪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市场不仅容量巨大,而且市场消费水平在不断升级,市场需求细分越发明显。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农产品市场所需求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供货交易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绿色通道。大力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重点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实现对粮油、特种水产、畜禽、特种蔬菜等优质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

四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各类主体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从事交通运输、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 行政管理改革. 2012(11)

[2]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8)

[3] 曾志伟,汤放华,宁启蒙,易纯.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思变[J]. 中外建筑. 2011(04)

[4] 仇保兴.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 规划师. 2010(07)

[5] 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3)

篇(11)

把农民建房热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把农村建新房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把农村住宅建设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起来,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逐步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2.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具体做法

根据新乡市实际情况,按照农民意愿,确定了“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典型示范,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指导方针。

2.1科学编制规划 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做到农民满意,30~50年内不用建新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互相配套。规模过小的村庄,为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可适当合并建设新村。

2.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 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财政列支4.9亿元;将上级拨付的有关农村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搭建融资平台,鼓励社会捐助。

2.3社区建设完全尊重农民意愿 建设新村或并村,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村里免费提供不同类型的设计方案,由农户自行选择,自行投资,可委托集体代建,也可单独自建。农户在社区建房与在原址建房投资基本相当,但生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暂不愿到社区建房的农户,可在原地继续居住,但不能违反规划建新房。已经到社区建房的农户,原来的房屋要拆除,宅基地收归集体,整理复垦,恢复耕地。

3.坚持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

3.1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仍拥有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新型社区占地仅为原宅基地的1/2。节约的土地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继续留在县域用于农村建设发展。

3.2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节约的土地或用于发展高效益的种养业,或通过参股、租赁、合作等方式发展二、三产业,或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均高于原来的收益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可有效地促进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

3.3有效节约农村资源 全市规划建设的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不仅可节省50万亩土地,而且从长远看可以节省农民建房资金。

4.坚持产业为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壮大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为载体,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4.1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带动县域二、三产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县城、集镇和原有工业基础,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规划建设28个产业集聚区,辐射全市1/2以上乡镇、1/3以上行政村,成为优势产业集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