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旅游业因范围的模糊性和统计测量的困难性,导致旅游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的定义为: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广义上这个行业中除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部门外,还包括那些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09-2013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13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的旅行社数量依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火热,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各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旅行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加大政府规范管理难度,也让部分旅行社为了追求利益,开始打擦边球,引发社会矛盾。
(五)从旅游教育培训看
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教育先有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又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表明,我国对旅游的教育正在趋于专业性,让那些旅游教育还比较弱的院校取消旅游这门课程,集中到旅游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从在职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总次数看,也在逐年增加,说明,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让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能为游客提高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此外,中国旅游业为迎合国际发展潮流,也不断的在传统自然景观上创新,加入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业依然稳定保持着7%的年均增长率,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趋于专业化,趋于成熟、理性阶段。相关主体的服务项目在不断的创新,更加到位更加专业。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者需求多元化:目前不仅限于对纯自然景观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向更具有知识性、人文性、休闲娱乐性转变。旅游消费者分散化:去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增大,职业种类增多,连选择出游的时间也更加多样,游客会避免假日高峰,分散错峰出行。第二,旅游目的地选择个性化:由之前热衷于A级风景区转向可能不知名的小镇,体验独特的趣味。
正因为旅游业的较高增速,以及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有的地区也竞相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甚至有的已经脱离了它自身实际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几点不利因素:
(一)部分旅游资源未做到科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旅游区内交通不便利,不适合老年人、儿童的游览观光,景区内环保、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提供的专业导游服务水平有差异,前不久还出现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凸显出具有多语种、高技能且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才匮乏;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旅行社因数量众多,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下,开始打价格战,进而影响到品牌形象。降价吸引更多的游客报他们旅行社,但是因为过低的跟团价格,减少了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提成,从而影响到导游为游客只提供简单的服务,进而影响到广大游客的利益。
三、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几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94-03
Studyon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QianshanCounty
LV Ming
(Tianzhu Mountain State Forest in Qiansh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Qianshan Anhui 246300)
AbstractThe statu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Qianshan County was expounded,its problems were analyzed,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which contained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scientific planning,increasing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scenic spots construction,unity marketing,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rural tourism;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Qianshan Anhui
潜山县总面积1 686.03 km2,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除了拥有天柱山这座历史名山外,还分布有三祖寺、金紫山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以及县城梅城镇境内及其附近的“孔雀东南飞”、天宁寨、太平塔、乔公墓、胭脂井、“三湖”(雪湖、南湖、学湖)、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白云崖摩崖石刻等依然保存完好,并且开发一新。除此之外,还有新建的皖光苑、张恨水陈列馆、烈士陵园、薛家岗文化遗址等,都是旅游观光凭吊古人的好处所。经过多年的开发,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潜山县的支柱产业。
2012年,潜山县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构建“大天柱山旅游经济圈”为目标,以市场开拓、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和服务提升为重点,旅游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其中天柱山主景区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1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8%、18.03%、40.00%。
1潜山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造血功能强,惠及百姓广,扶贫效应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潜山县以天柱山为中心,积极发挥水吼镇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的地域优势,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成为天柱山旅游的重要补充。
2000年,水吼镇马潭村利用该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自筹资金创办白马潭漂流公司,开发了竹筏漂流和“农家乐”服务项目。2001年,位于天龙关景区的41位村民联户集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建设了天龙关大峡谷游览区。2005年,白马潭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全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省级户外运动基地”。2006年天龙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加盟天龙关景区开发,投资兴建了仿古山门,加固了河道壁坝,修建了进入道路,使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同年,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在这里拍摄了《天仙配》和《孔雀东南飞》2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随着《天仙配》和《孔雀东南飞》在央视八套的热播,天龙关景区也迎来了旅游热浪。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相继被认定为安徽省攀岩运动训练基地、全国户外运动拓展基地、中央电视台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在安徽省体育局的指导支持下,天龙关还开发建成了安徽省内首家户外攀岩运动训练基地,成立了安徽省第一支农民攀岩队。
2008年,水吼镇通过招商,组建了安徽省天柱山水吼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集跑马场、热气球、水上乐园、皮划艇、CS对抗赛等于一体的参与体验型旅游项目。2009年底,水吼镇政府引进客商,对境内河道沿线的漂流项目进行整合收购,组建了水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打响白马潭漂流品牌打下了基础。此外,水墨木潭度假村、旅游接待中心、阳裴岭、排牙寨、驾雾乡村旅游等项目也相继动工建设。2009年,水吼镇实现旅游收入4 200万元,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45人。2010年,水吼镇荣获“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1-9]。
2存在的问题
潜山县乡村旅游业在全县大旅游业带动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发展的瓶颈。一是缺少统筹规划,不能很好地融入全县大旅游业,不能很好地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对接;二是缺少资金,旅游项目难以做大做强;三是缺少统一管理,尤其是缺乏统一营销,与大天柱山旅游结合的不充分。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把潜山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成为大天柱山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从以上3个问题着手,消除潜山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瓶颈。
3发展对策
3.1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关键词:
旅游业;旅游经济;金融服务;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泰宁县对旅游业的持续投入,该县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5A级旅游区等15个国家级品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5亿元增至2014年的16亿元,在全县第三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本文以泰宁县为例,就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旅游业作为泰宁县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泰宁县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完善旅游金融服务,累计向旅游业投放信贷资金63亿元,为旅游兴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配套资金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针对泰宁县旅游开发、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当地银行机构向福建金泰旅游有限公司、泰宁县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贷款2亿元和3000万元。当地政府以财政资金作为还款来源,以泰宁古城旅游开发公司为承贷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建设古城剧场、“慈航宗教文化园”和“邹氏公祠”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二)创新旅游信贷产品,加大旅游信贷投入1.“助旅宝”贷款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泰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泰宁县支行(下称“泰宁人行”)在多次对金融机构和涉旅企业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协助金融机构推出针对该县享受年终返利的旅行社或旅行社主要负责人的“助旅宝”信贷产品,以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2.推出游船抵押贷款,提升旅游层次。为进一步体现泰宁旅游业特点,有效解决游船升级改造资金难题,展现旅游新形象,该县创新游船抵押贷款信贷模式。当地有游船贷款需求的客户可根据游船改造资金需求状况,用现有的游船做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游船的评估情况发放信贷资金,至今累计发放游船抵押贷款4400余万元,使泰宁县大金湖航运公司80余艘游船在短短10年内实现从木板船到铁壳船再到游轮的飞跃,有效满足了游客需求。3.推行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是以门票收入等未来收益为质押的信贷模式,为促进该业务的广泛推广,泰宁人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泰宁县旅游企业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自2002年该业务推出以来,当地旅游企业累计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11余亿元。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下,当地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4.依托政府担保平台,打造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近年来,泰宁旅游业的崛起对家庭农场、生态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起到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泰宁人行先后出台《泰宁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泰宁晋农商大金湖村镇银行出台《新型家庭农场农场乐贷款管理办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配置信贷资源。以泰宁县瑶坪生态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主要种植提子、樱桃、桑椹等水果用于观光采摘。村镇银行借助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向其发放信贷资金50万元,支持农场扩大规模。在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农场年接待人数从2013年的2万余人次增加至2015年的2.5万余人次,营业额也由2013年的将近200万元提升至2015年的260余万元,并被列入旅游观光景点。
(三)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1.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刷卡无障碍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泰宁县联合福建省银联全面推进POS机、ATM机业务及网上银行业务,加快刷卡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县三星级以上宾馆及90%以上的商户、加油站、超市均安装了POS机。火车站、状元街、景区售票处等游客活动集中区域POS机、ATM机投放力度加大,旅游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刷卡消费无障碍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加大旅游电子服务支持力度,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保证游客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在泰宁人行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农行泰宁县支行与县旅游管理委员会签订10亿元的授信战略合作协议,向当地旅游产业提供授信融资、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服务。泰宁县大力推进世界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加快开发旅游O2O平台、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安全管理预警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持续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及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丰富门票销售支付方式,实现通过移动支付、POS机刷卡等多种方式销售景区门票;建立多元化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全县景点购买门票实现了POS机刷卡全覆盖,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正在稳步开发中。随着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泰宁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家庭旅馆、饭店、餐馆生意火爆,部分农户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走上致富道路。2005~2014年,全县旅游信贷投入从2亿元增至6亿元,旅游收入由5亿元增至16亿元,10年间增幅高达220%。在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带动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也由2005年的30%提升为2014年的40%。在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县共有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7家及众多符合行业规范的家庭旅馆。全县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
二、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
近年来,泰宁县通过加强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探索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来源。本文分析指标包括信贷指标(x)及旅游收入指标(y),x以旅游行业信贷投入GDP与的比值来表示,y以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来表示。数据来源于泰宁县统计局、当地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
(二)检验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中γ、a、δ、β均为常数,ut为方程的随机误差,p为保证ut为白噪声的最小值。假设条件均为存在一个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从方程3开始检验,当检验到一个单位根时停止检验。只要有一个方程拒绝零假设,就可称该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在系统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选取的两个变量如果都是单整变量,并且单整阶数相同时,就有可能存在协整方程。在协整的情况下,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而说明金融投入与GDP有长期均衡的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确认。在因果关系检验中,如果通过x和y过去的值共同来预测y的值,比单独用y的值来预测更具准确性,则表明x和y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实证分析1.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以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x和y均非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x)、d(y)是平稳的,表明变量x和y存在一阶单整。2.协整检验。表2表明,旅游收入与信贷投入存在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y=2.0549x,由此可知信贷投入与旅游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为了说明加强信贷投入有利于旅游收入增加,而不是反向的关系,还需进行因果关系检验。3.因果关系检验。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旅游信贷投入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而旅游收入增长对旅游信贷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三、制约金融服务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有限的财政收入制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泰宁县是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较少。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2.933亿元,而当年地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6亿余元;另一方面,旅游辐射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能动不足,新开工企业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旅游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瓶径的制约。
(二)旅游综合金融服务亟待加强。泰宁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较少,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结算、汇兑等,且在旅游景区银行网点稀少,给游客办理业务带来不便。银行卡使用在大型宾馆、饭店、商场等较为常见,真正服务景区的用卡环境还有待提升。近年来兴起的“智慧旅游”在泰宁县推广进程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景区电子商务业务拓展力度有待加大,金融机构与旅游业间系统化产品对接体系不够完善。
(三)涉贷主体自身特点弱化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授信主体自身的缺陷。由于大部分涉旅企业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经营发展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达不到信贷准入的基本要求,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存在一定难度。除少数几家旅游企业被评为A级以上企业外,大部分涉旅企业仍难以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二是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且行业本身易受季节、自然灾害、经营管理等风险影响,现金流不稳定,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的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抵押物。旅游文化企业往往只有承包经营权,自有资本少,实物资产占比低,经营主体无自有产权,抵质押物不足。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近年来,受经济持续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泰宁县整体金融环境欠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持续暴露。2015年10月末,全县不良贷款率高达9.09%,部分涉旅企业信贷风险频发。2013年以来几家规模稍大的涉旅企业就形成不良贷款近1亿元,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此类贷款持审慎态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立体、长效的金融支持体制。一要力争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扶持。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沟通协调,推荐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吸引政策性银行支持县域旅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景点开发列入其贷款规划。二要提升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县域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实际,结合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投资需求大、综合效益好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智慧旅游”的推广步伐,通过大力宣传、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加大POS机的推广力度和ATM机的投放,推动景区实现金融电子化,扩大旅游影响力。三要积极吸收民间资金,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如,以地方财政为保障,由地方政府全额控股公司设立旅游发展投资基金,通过一定回报方式,吸引民间资本、个人、企业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企业建设。
(二)创新和丰富旅游信贷方式。金融部门必须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推出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一要继续推广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游船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原有的信贷创新模式,拓宽金融服务受益面,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二要结合地方旅游发展特点,有效增加信贷投入。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重点解决重点建设项目大宗信贷需求,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尝试办理旅游保证金抵押贷款,改善旅游企业、旅行社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三要加强对旅游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扶持。结合旅游商品和娱乐消费特色,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娱乐消费场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旅游产业链。
(三)推动金融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接。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运用财政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层次,展示旅游新风貌。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在银企之间的桥梁作用,主动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促使金融机构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实现金融资产的最佳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信贷投入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要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实行政、银、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中介作用,推动旅游及相关行业信贷有效增长,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二要加强征信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征信宣传工作,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发挥征信对信贷的推动作用。结合信用村、户创建工作的开展,不断拓展信用评级制度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信用镇、县评定;依托征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记录好、有效益的企业、个人的信贷投入,有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孝辉.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李彪.泰宁县金融支持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实证及思考[Z].
[4] 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6-23.
[5] 曾毅,陈华帅,王正联,等.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6] 杜鹏, 李兵, 李海荣,等.“整合照料”与中国老龄政策的完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86-91.
[7] 龚秀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及其策略性嵌入――以上海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W版,2016,31(5):95-102.
[8] 郑文文.城市机构养老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9] 国家民政部.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EB/OL]. http:///article/qgmzgzsphy/zhbd/201312/2013120 0569541.shtml. 2013-12-05.
[10]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11]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市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2):26-28.
[12]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13] 程念,,汪早立,等.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 31(10):36-38.
[14]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等.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15]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16]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5(6):22-29.
[17] 赵凌波,葛炜,韩慧慧,等.宁波市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1):83-85.
[18] 崔晶晶.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样本[J].学理论,2016(3):82-83.
[19] 吴艺,邓仁丽,张丽娥,等.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126-129.
[20] 刘华.上海构建“持续照料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与措施建议[J].科学发展,2016(86):108-116.
近些年来,农业的无序发展导致农业环境恶化,资源开始枯竭,引起了土壤板结、土地荒漠化、土地失去耕作价值等。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同增进为目标,以市场机制和有关法规为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综合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衢州市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气候气象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赣、闽、皖四省的交界处,素有四省通衢的美称。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优越。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衢州农业生态环境优美,既有田园景观,又有山野民居,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总的来说,衢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能够满足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等多种目的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发展现状
衢州的生产经济总体来说不发达,2011年全市GDP只有890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在地级市中经济发展总量不算太大。从产业结构来说,衢州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加上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对于发展对外旅游经济显得力不从心。2007年大雪灾,2008年大地震,给衢州以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衢州的支柱农产品销量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发展现状
衢州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人气旺盛。衢州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文保单位,7个国家4A旅游景区,2个全国工农旅游示范,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前景良好。
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各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1、完善的技术体系;2、激励政策的支撑;3、农产品市场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水平;5、推广力度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生态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衢州市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财政收入97亿,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2)旅游产业发展低端,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生产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与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对应。
3)旅游景点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较低端。4)人力资源明显不适应现代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运营能力较差。5)核心吸引物尚未形成,急需通过大项目包装修成区域核心吸引物,突破形象遮蔽。
(三)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相互关系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才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资源。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找到了市场,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并且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增加当地税收,提高就业率就业率,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准确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1-3]。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从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有一定的共性,衢州市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自然方面见长,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周边的黄山、三清山等,包括风景秀丽的江郎山,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内著名景点的集群所在地。
再者,衢州的宾馆建设相对落后,住宿是旅游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衢州酒店建设上要形成总量与类型上的优势,应有五星级、商务、快捷等各种类型的酒店,再通过价格竞争,形成质量高地和价格洼地。这样会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其次,对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一般来说,重量级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宣传力度较大,针对性较强。进一步加大对衢州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广,可以参考像“三亚比美”的宣传,就带动了观众观看,并对当地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很好。
最后,与重要旅行社合作不够。一般火爆的景点与重要旅行社的合作都很紧密。例如,国旅、中旅、青旅、上海春秋等大社拥有全国营销网,先后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一起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社良好的营销网络和各分支机构强大的分销能力,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会发展得更快。
(二)衢州市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旅游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同样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所决定的。
农业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活动场所,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开发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加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理培育农业旅游资源,建设良好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规划,是实现衢州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是发展衢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
(三)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与对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对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容量实施有效控制,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农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经济投入的回报,这是农村社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之一,也是维系农村旅游供给的重要因素。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产权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探讨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的产权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中央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种形式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归地方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一般认为第二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收益较大。这种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损失、社会福利损失算入,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收益要小的多。
国内外研究表明,分配方案应让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得到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农业生态旅游伙伴间“投资分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以及“多劳多得”的原则。实际上,只有农业生态旅游系统维持长期有效的运行,把“蛋糕”做大后,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才会实现真正的利益增长。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是通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现代化设施、园艺生态、教育培训上的优势,不断拓展园区功能,面向社会,陆续开展农民职业教育、青少年学农教育、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内容的旅游产业[1]。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过适当的人工改良,在旅游业发展理念和思路指导下发展的新型产业[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实际上就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产业。目前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东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通的一类口岸城市,有丰富的休闲养生旅游资源。近几年,东兴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现已初具规模,农家乐经营户不断增加,观光型景区、观光农园投入经营,农民收入也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全市已经建成平丰村雨林红石谷景区、五一生态休闲旅游等休闲农业景点及“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休闲农业点72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防城港市十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20家),涉及全市三个镇。农民从业人数达1万多人。目前成熟的旅游线路有金滩景点、红石谷漂流、竹山景区一批旅游景点不断得到完善。竹山村和北仑河口光渔作景观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和“中国最美田园”,江平镇被命名为广西特色文化古镇。
1产业现状
1.1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
东兴市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均温度22.4℃,年平均降雨量为2800毫米,全年无霜冻,年温差小,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东兴是连接中越两国跨界旅游的最佳区域,地处沿海、沿边的优越区位,旅游特色鲜明。
1.2特色边海旅游
以边海特色为依托,打造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游。东兴海洋、山水生态资源丰富,有金滩、红树林、红石谷等美丽风光。沿边又沿海,山水相依,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提供独特的资源优势。旅游景点独具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4A级的防城港市东兴市京岛风景名胜区和东兴市屏峰雨林景区,还有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区、竹山村(陆地边界线的起点)古榕部落度假村、巫头村万鹤山湿地公园、七彩贝丘湾渔家乐、海迎门度假村、百果香原生态山庄等边海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边海特色乡村旅游带。
1.3特色文化资源
东兴市是“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是我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京族哈节、独弦琴、竹杆舞、天灯舞等,有歌圩、社坛庙会、出海迎神、踩高跷捞虾、拉大网等民俗。
1.4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创建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做大做强对虾养殖、红姑娘红薯、中药材、林下经济等产业。目前,东兴市对虾养殖面积4.3万亩,红薯1.8万亩,林下特色种养殖业21家,林下种植主要种植基地12个,约5000亩。争创富硒产品,创建富硒基地2个共1000亩。各项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存在问题
1)旅游点分散、缺少规划,整合不够,整个东兴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布局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地域布较为分散,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不鲜明,集聚效应较差。边海旅游、红色文化、京族文化、长寿文化等一些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经济优势。2)缺乏旅游品牌东兴市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品牌效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为模糊,缺乏跻身具有一定水准的旅游精品名牌,因此东兴市虽有着与北海银滩相媲美的金滩,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的北仑河,有着风情异域的京族三岛等,但是,国内外游客对东兴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却知之甚少。3)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主体有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外地老板等,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接受过培训,因此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是很有必要。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综合接待能力不高一些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配套功能不强。如屏峰雨林为AAAA级景区,接待项目单一,景区内设备陈旧,导览标识不全,游览步道受损,管理疲软,给游览造成了一定影响。
2发展对策
1)做好规划、实践和指导在东兴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制定东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十三五”规划。重点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从产品策划、运营模式、品牌形象和战略营销方面合理规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图,积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试验区,构建东兴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新格局[3]。2)加大宣传,提升景点魅力通过邀请高规格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元化媒体平台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亮点,引起各方热烈反响,初步树立了品牌和形象。以举办节庆活动、节假休闲为载体,采用会展促销、节庆促销、联合促销、网上促销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的市场份额。提高景点知名度。3)努力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京族文化和长寿文化,规划建设京族文化旅游区、田园风光观赏园、采摘园。打造特色京族和长寿农产品,生产出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商品,并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4)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在建设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品牌打造、规划指导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5)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制定涉及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休闲农业管理。加强对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休闲环境。6)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相关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件,引导和鼓励促进耕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力争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73-03
绪论
随着重庆市“旅游扶贫”口号的打响,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2011年,重庆市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在巫溪县银峰村正式启动,规范发展了3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一年多来,接待了短期游客4 000人次,具有日接待能力388人。农家乐经营户平均收入达3万元,许多农民赶上了旅游致富路的“列车”。随着银峰村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本文对其资源特色、如何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对策,对今后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希望给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村民人口较多。银峰村地处巫溪县西北方,距离文峰镇9公里,距巫溪县城40公里。南与文峰镇三宝村舒家坪接壤,西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距其30公里。幅员面积达28.3平方公里,海拔910米~1 400米,立体气候明显。该村辖五个社、380户、1 500人,村民生活积极向上、民风淳朴,老人小孩欢聚一堂,成立了“乐和协会”,是巫溪县社会管理创新及“乐和家园”建设的样板。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村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显明。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及畜牧业四个方面。绿色原生态资源优越:由于银峰村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乐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及开辟休闲纳凉等可持续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绿色宝山”之称。全村林地面积高达19 750亩,森林覆盖率为68%,拥有上百种植被(如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朝天松、银杉树、槐树、香樟树等)、三十多种珍奇异兽(如野猪、松鼠、狼、野鸡野山羊等)、二十多种昆虫(如瓢虫、萤火虫、知了等)。在拥有的这些动植物之中百年桂花树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猪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辖区内天然景观也多不胜数,最出名的有“二郎山”、“蛤蟆洞”、“尖峰寨”、“穿山洞”、“野鹿山”、“仙女寨”以及 “南天门”的山王庙等。村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村民房舍绿树掩映,是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独特的民俗文化:银峰村民有着自己独有的“除草锣鼓”文化,它是指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用说、唱及锣鼓的方式演绎农耕的场景,体现出了银峰村乐和团结的胜景。此外,银峰村还拥有1 000头黄牛及4 000多头山羊的养殖示范基地、500亩的烤烟基地,为众多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旅游产品愈来愈多。一年来,银峰村紧紧抓住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突破口的这一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业作为巫溪经济支柱和现代服务业来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银峰村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搞好乡村旅游规划。在这些基础上,通过项目的推动,不断地去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倾力塑造出乡村旅游特色,扩大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总体规划”,轻视“详细规划”。虽然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先后筹措专项资金委托有关部门编制完成《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主要旅游发展规划,但银峰村缺乏各个景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大多数项目是以村领导个人主观意见作为决策,导致出现景点的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齐全、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2.重视“旅游产品”,轻视“旅游精品”。由于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团结协作能力,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实力匮乏、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档次不高。旅游产品缺乏银峰村特色,存在“旅游产品多但精品少”的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多次消费,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
3.重视“开发建设”,轻视“营销策略”。银峰村某些旅游景点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在将形成的旅游产品向社会公开经营的阶段前后,轻视了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只是在巫溪论坛等小型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推介宣传,并没有在市、县以外的区域或重要交通道路设定惹人注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县旅游整体宣传活动的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将旅游产品推出去的意识。由于营销推动力度不够,巫溪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如羊桥村、木耳村、双阳村、大包村、观峰村等等),给银峰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4.重视“自然景观”,轻视“文化内涵”。银峰村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只重视景点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建设,但这只满足了异地游客的“视觉”需求,未对景点的传奇由来、文化内涵做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各景点了解到当地的故事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5.重视“游览项目”,轻视“体验乐趣”。银峰村大多数旅游景点盲目进行开发建设,未对游览项目的筹划和布局问题进行调查,忽视了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能体验其趣味项目的设置和建设,使游客游览的“刺激性”和 “振奋点”不高,容易造成游客产生“旅游瞌睡”现象,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6.重视“打造景点”,轻视“卫生安全”。个别乡村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景点的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忽略了卫生安全等问题。前一批游客游览以后,会留下许多垃圾,由于无专门的清洁人员,导致景点内时常会散发出异味。另外,亭台、栏杆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散失部分潜在游客。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对策
纵观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接下来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致进一步发展银峰村的乡村旅游业,具体策略如下:
1.由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党、政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行巫溪红池坝产业带动旅游扶贫模式,寻求经验,切实重视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打造乡村新貌,提高银峰村整体文明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统一制定规划、统一进行指导,加强对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导检查有关方针和政策的实施。
2.完善整体规划,编制开发建设详细规划。首先,政府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先前编制的《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 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做到有计划和有重点来进行。其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要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请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景点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个人主观决策,导致打造的景点出现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甚至存在投资浪费等缺憾。最后,政府要结合银峰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保护好辖区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
3.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将“产品”打造成“精品”。旅游产品的灵魂是质量。档次低、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是无法吸引游客来消费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壮大,因此银峰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严格从景点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模式、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卫生安全状况、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做文章”,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各级旅游主管单位要及时跟进督促、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指导,使银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灌注产品文化,挖掘产品内涵。随着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挖掘产品的特色,凭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外具有竞争力。乡村具有古老、天然、真实的特点,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珍藏地,能有效地满足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传统文化越能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因此,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中去,形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5.增加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农事乐趣。乡村旅游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以美丽的田园风景、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纳凉避暑、休闲养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能让游客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并充分体验到其乐趣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规划时就要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情况,围绕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策划出能让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让异地游客真正地感受到银峰村民俗文化、生活和劳作方式。比如说,开发建立水果与蔬菜采摘、农场 “认养”、包饺子、腌制农家咸菜、自制马铃薯片等农事活动,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乐于看见和参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多渠道开展旅游扶贫宣传,加大促销。与市、区或多个旅游部门一起,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扩大范围进行旅游扶贫广告宣传活动,提高银峰村旅游扶贫的名气和影响。以民俗文化活动、节庆和传统节日等为平台,举办农事娱乐活动,开展主题体验游,力求每一季度都有主题,全年都是旺季。利用扶贫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提供旅游在线服务,将旅游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除了开展网络营销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宣传手册来增加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搞好公共关系活动,用好社会扶贫资源,共同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7.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银峰村乡村旅游业主大多数是本村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验理念狭窄,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导致了该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准不高。针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增强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对银峰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或是将经营人员派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使他们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要对其进行培训。另外,派出本村旅游服务人员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修养。懂得广泛吸纳经营、管理的旅游人才,为银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总之,在当今社会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重庆扶贫办公室以乡村旅游扶贫的着力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从目前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前景较乐观,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改变发展的模式,合理运用营销对策,唱响“相约银峰,心情放松”的口号,最终达到让旅游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 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05-27.
[2] 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3]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7,(1).
[4] 贺小荣.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5] 廖静娴.中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19.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14-01
休闲渔业是将渔业、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旅游观光、特色餐饮、科普宣传、强身健体与渔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渔业不仅可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1-2]。宁国市利用湖泊、水库、池塘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渔业,户均利润8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宁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优势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个县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近年来,该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明显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健康消费的欲望日益增强,旅游消费成为多数居民的首选。
宁国因21世纪初港口湾水库的建成,形成一个面积32.8 km2、库容9.41亿m3的人工湖,群山环抱湖水浩淼,被誉为“一级空气一级水”,为长三角独一无二的山水相融一体的峰岭地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苏、浙、沪主要城市的后花园,年接待各地游客数万人,随着景区开发的深入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游客数量定会大大增加。
2 宁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2.1 湖泊休闲旅游特色鲜明
青龙湖面积32.8 km2,38个岛屿星罗棋布,上游有板桥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所。在游览自然山水时品尝青龙湖有机鱼,也可自驾游艇抛竿野钓,让人完全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之中,留恋忘返。
2.2 水库休闲旅游效益显著
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大量中小型水库不再承担农田灌溉任务,结合果树种植发展田园旅游项目,每逢周末,大量游客前来进行采摘、垂钓,休闲度假。目前,开发利用的中小型水库超过133.33 hm2,带动渔家乐30多家。
2.3 池塘休闲渔业的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进行大规模池塘改造,池塘休闲渔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养殖户20余户,产值数百万元。
3 宁国市休闲渔业发展特点
3.1 拓宽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
宁国市是典型的山区县市,渔业水域有限,除了新建的港口湾水库,很难发展规模化渔业养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农户利用大塘、小库发展农家乐休闲渔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
3.2 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宁国市现有家庭式休闲渔业农家乐20余家,解决就业近百人,年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大大激发了渔民发展休闲渔业的热情。
3.3 带动旅游业发展
宁国市交通便利,苏、浙、沪大量垂钓爱好者每逢周末、节假日结伴来此垂钓、旅游,直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宁国市休闲渔业存在的问题
农家乐多为家庭个人投资经营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服务设施、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养殖、垂钓区安全设施简陋甚至缺乏,休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有待加强。
5 发展对策
5.1 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建设
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休闲渔业规范化、法制化,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或以奖代补,鼓励经营者按要求自行改造提高。同时,对外不断吸引资金进村入户,调动农户开展新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积极性[3]。
5.2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品牌建设
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共同开发市场[4]。此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好青龙湖优质有机鱼,开发鱼类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发展鱼类旅游产品、冷冻链、物流等。
5.3 加强培训,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休闲渔业涉及到渔业、旅游、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5]。
6 参考文献
[1] 李尽梅,苏树敏.新疆休闲渔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水产,2008(10):76-77.
[2] 罗筱福,张晓慧.对九江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0(4):207-211,214.
资助项目: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基于低碳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产业耦合互动研究——以达州市为例”(LYM12-31)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乡村景观与文化是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低碳化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探寻达州乡村旅游实现低碳的对策,对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达州市生态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由于地处南北气候分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绿色资源丰富,所在的秦巴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中国的“中央公园”,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此外,达州农耕历史悠久,耕地面积达90.8万公顷,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盛产富硒茶叶、魔芋、香菇、竹笋、核桃、蕨菜等土特产,其中萼贝、皮桔、天麻、银杏等名贵药材广为人们喜爱,宋氏葛业系列保健产品享誉省内外,富硒名茶“巴山雀舌”曾获国际文化名茶金奖,旧院黑鸡中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世界珍禽。
(二)发展速度快,增加数量多,经济效益好
近年来,达州市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涌现出了通川区王家山、莲花湖、新村,达县桂花村、宣汉县黄金槽、大竹县清河镇等众多乡村旅游基地;目前已有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仅通川区便有农家乐一百多家,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一年达5亿多元。这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年均收入一般在10—50万元左右,有的更在百万元以上。2011年,政府共投资2.7亿元用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是30家三星级“农家乐”,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四星级7家。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安全隐患大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投资少,多为农民自发发展;二、开发过程缺乏整体的规划,论证不充分,旅游地容量不足,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乡村环境的承载力严重超标;三、旅游地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至于旅游区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现象频频出现。
(四)乡村景观破坏,乡村文化流失
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但部分景观开发者为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迎合消费者需求,致使农田斑块出现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失去了原有良好的乡村景观特色;地域景观的特征逐渐被城市的景观特征所吞没,特别是住宅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不协调,地域性建筑被现代式建筑、各种西式别墅吞没:各类设施建设脱离自然景观的盲目建设,侵占和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景观。
达州乡村厚重悠久的巴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是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城市旅游者的到来,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城市文化对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直至被同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达州乡村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崇拜,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其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以致“淳朴”的乡村吸引力消失,乡村旅游丧失了乡村特色、区域特色,必然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达州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一)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树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