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and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urfgrass special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urfgrass specialty reform were as follows:mod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eachers,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development of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nd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ty;quality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 。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 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院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 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 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 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 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 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 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 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 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 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 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 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 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篇(2)

一、职业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所处时代和环境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时期,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而且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大学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教育本体的回归,其本质是塑造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养成文化自觉,实现完满之人生。素质教育首先应满足大学生本性成长的内在需要,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是获得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和满意感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超越与创新的过程。

全面提升个体能力的素质教育必然包括个体宏观把握社会、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及成就自我的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职业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实现作为“人”的幸福与自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时期内蒙古财经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内蒙古财经大学一直以来都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工作很重视。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领导小组,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学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也开设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在学生日常管理上由二级学院和招就处具体负责学生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从2009年开始,按照教育厅要求,学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 9月开始,由二级教学单位工商管理学院具体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由校招就处具体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教学上使用了新修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课程教材,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性不强。通过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和生涯定位,这种情况新生中更为明显。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环节有自我认知、认识工作世界、职业生涯目标决策、制定规划实施方案、评估与反馈等环节。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通过对自我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的认识,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对今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适合怎样的岗位等认识不够清晰,这些都不利于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自己所学专业的影响,而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他们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也往往随波逐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树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但一过程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相关课程的结束,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热情也明显降低。而让学生主动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过分依赖,自我成长意识和动力缺乏,影响学生主动发展,也会直接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结果。

(2)忽视个性化辅导,与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要求相脱节。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强调个性化教育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职业生涯规划以对多样化个性心理特征作为前提,其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学校虽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教育形式单一。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且多为大班授课,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际操作和调研内容少,更缺乏“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咨询服务。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职业规划课无法安排多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方法非常有限,需要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补充。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后,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且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指导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而学校现有相关指导与服务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3)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求高校要形成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全面系统的推进各项工作。内蒙古财经大学在这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碎片化和衔接不良的问题。虽然学校目前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只涉及两个学期,其他阶段出现空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讲座和活动非常少,相关的创业大赛等比赛活动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相脱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连续性。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要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来进行。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专业教育专注于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和指导;学校则比较关注就业率,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轻视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如何将所学专业和自身职业发展有效结合方面,学生能够得到的指导有限。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党政部门、教辅部门、教学部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在工作实际中因缺乏协调机制,导致各部门所做的具体工作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尽管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相对薄弱,亟需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各二级教学部门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因教师数量有限,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与所教学生的专业并不完全相符,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尚不能为学生提供非常规范的指导。2015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在校生21164人,其中本科生18091人,而从事就业指导的少数老师面对如此数量众多的学生,也无法提供优质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

(5)缺乏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回访和总结。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学生在毕业时能否顺利就业最受关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但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考量不应该以初次就业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在关注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就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从这些方面更能反映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期效果,体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进行的素质教育实施于全体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学习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上也应充分体现全面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其自我发展规划的意识,在大二、大三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职业探索经历和体验,在大四阶段与具体就业指导相结合,形成连贯性和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和课内外实践上要相辅相成,丰富多彩,注意加强课程教学效果。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辅导,使之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财经大学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各级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已具备成熟条件。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制度建设方面,校内各部门机构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协调一致。如学校所掌握的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就可以作为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同时还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外资源,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平台,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体现,将其作为改进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参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规划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学校需要加大资金、设备、人员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广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育水平和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心不仅仅是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它是以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目标,职业规划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内蒙古财经大学对学生的教育也将实现从职业规划――就业模式到职业规划――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正江,马成.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和归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篇(3)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Study Planning

YANG Bo

(Science School,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lleges begins to give students guidance on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llege students study planning from vocati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 It can help them improve the psychology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elf-awareness and provide theory guidance to perfect their study planning.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study planning; vocational psychology; totally guidance

早在上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认识到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指导的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国家教育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供需关系的变化,国内高校已经逐渐注意到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纵观我国职业心理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注重学生毕业时期的指导转移到注重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上,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工作起步比较晚,高校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还处于安置就业的阶段,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有效地把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合理应用到大学生学业规划中来,全方位切入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地实施职业规划,已经迫在眉睫。

1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学业规划实践中的应用的意义

(1)科学合理实施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需要。学业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目前的职业规划教育往往是泛泛而谈,很少结合专业知识或者社会需要来进行指导。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被迷茫所笼罩,在即将进入职场时被不安所困扰,笔者认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规划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方法途径,必须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学业规划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无缝对接。(2)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根据职业生涯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体制的影响以及必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心理素质的缺失,导致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和职业选择时不知所措。当然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仍然停留在做一些事务性,为学生提供浅层次的服务上,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攀升和高校的扩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单纯的就业指导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就业模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学业规划,使就业指导更具有系统性和协调性,以适应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3)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大城市心态、过高的期望值、自负、自卑、攀比、依赖、以考验回避竞争等,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大学生的正确择业。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准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要,合理地进行大学生学业规划,同时树立用于竞争的信心,积极争取各种机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当前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学业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心理素质教育起到的作用认识不够

纵观我国职业心理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注重学生毕业时期的指导转移到注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上,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高等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还处于安置就业的阶段。即谋职指导,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缺乏深入系统的辅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方面,大多数研究虽然对就业指导中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作用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里全面深入地分析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作用的研究。

2.2 缺乏将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与学业规划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既缺乏将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教(下转第247页)(上接第236页)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没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一致、相结合的高度来提出将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整合的系统研究。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心理教育把职业选择当作个人在就业时出现的单一事件,没有认识到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心理教育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心理教育缺少全程,全方位切人;缺乏专业的职业心理教育队伍。

3 职业心理教育与大学生学业规划结合的内容与形式

3.1 通过大学生学业规划加强职业兴趣教育

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学业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对兴趣的探讨不能孤立进行,应当结合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因素来考虑。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深入认识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就要根据他们职业心理特点,对不同人格类型,不同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才能收到有益的效果。

3.2 注意分析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职业心态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确立适合的择业抱负,增强职业适应性;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自己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优缺点,积极主动地发觉个人潜能;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投身人才市场竞争,能正确对待挫折。

3.3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现在很多学校还缺乏科学严谨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服务。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规划应包括目标确立、环境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策略以及反馈和再评估五个步骤。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展相关教育,指导他们自主制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并最终转换为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然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根据每个人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科学制定个人发展的计划。

大学生很多职业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业生涯规划的欠缺,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职业定位、实现个人价值、成功感等。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与学业生涯规划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应该是通过学业规划贯穿大学四年的一门重要课程,不同阶段任务不同,每个年级都从不同方面开展职业心理教育。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相关职业的性质、要求、信息,并根据自身专业情况、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并结合社会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职业初步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主要是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完成大学生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学习月刊,2005(4).

[2]陈德明.生涯辅导的理念认识与机制建构.深圳大学学报,2004(9).

[3]张晓文,王洪洲.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和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3-01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尽管学校及相关部门一直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招聘单位已经从单纯的看学历,转向了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查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知道,社会是比学校更复杂的地方,没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走向成功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

1.1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诚实守信、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一些招聘单位的主管表示,应聘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

1.2道德素质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道德、诚信问题。道德标准已经成为重要的用人考核标准。从调查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求职的最大本钱。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因此,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多数单位会把个人品德放在第一位。

1.3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细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同合作,因而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应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遗憾的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对此,多数用人单位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此类学生坚决拒用。

1.4高校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现在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变成了滞销专业,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陈旧,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2.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获取理想的就业单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另外,大学生应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从现实出发选择就业。

2.2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以,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应从学校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在目前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招聘方对人才的要求上来。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但在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结合的还不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教书是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大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校园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德育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着眼于现实,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同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法律意识 择业与创业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概述

人文素质教育,正如唐世贵主编的《大学语文》序言中指出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解经典文类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化常识的平台,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通过增强其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审美、创美的人格力量。教学生如何做人,来实现人生价值。”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教学的全过程,伴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气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扩宽人文教育路子、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及学生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与大学生的择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新的形势要求高校转变就业指导工作职能,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相反,综合素质差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不具备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只有增强了大学生求学的能力、求职的能力、保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为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提供可能。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成因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显得突出与紧迫,出路何在?大学生就业难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府方面,存在着人事、户籍等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在企业方面,存在着买方市场苛求人才、性别歧视、学校歧视等现象;在市场方面,存在就业信息流通不畅、数字化信息平台不到位的现象;在高校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在家庭方面,存在着大机关、铁饭碗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着自我定位不清、就业观念淡薄等现象。然而,不论是国家宏观政策与体制的限制,还是就业市场的用人导向,核心因素还是在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于自身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以免学生在招聘中上当受骗,所以,必须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呼声①。

2.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避免结构性失业的重要举措。“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新专业开设和招生数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毕业时的“输出”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陈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必须把招生、专业、课程设置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从教育教学本身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纳入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发挥个性、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动因,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最后,加大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创造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接轨。

3.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的增强

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的法律意识的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等为组成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必须,设计制定“练过硬专业技能、具有多种爱好、取得双证书”的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中,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综合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填补目前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的,而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将成为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也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就业指导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更能提高学生自谋职业的能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出路。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职业发展要求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基础文化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学习和探索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专业技术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大量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型职业和交叉职业层出不穷。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使专业对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变短,复合程度提高。职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具有法律意识的专业素质。

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的每一位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大学时代是学生向职业工作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需求,热爱本职工作,履行职业义务的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综合素质。现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愈来愈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范,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人文内涵。这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重专业变为注重社会综合素质。社会综合素质包括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等,对于培养其社会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就业服务和增强法律意识性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法治社会,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平台。目前,多数高校都是通过组织定期招聘会来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对接,尽管也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就业信息数字化手段,但在就业信息的更新、网络服务平台维护方面存在不足。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信息服务成为实现就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社会经济、社会需求等因素,而且也取决于个体所获取就业信息的量与质,以及个体收集、处理、使用就业信息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手段,拓展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教育、管理、指导“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与大学生的快速对接,提高求职就业效率。

人文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统一的。素质教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自我发展。高校在大学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因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

注释:

①攀枝花学院重点教改项目: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J0818.

参考文献:

[1]唐世贵.大学语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篇(6)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01-02

一、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

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上述数字来看,毕业生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应该能选到满意的员工。但是据一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反映“现在真是两难,社会上求职的人多,但真正有经验、有技能的人少之又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企业一个项目工程师岗位已经空缺五个多月,尽管人力资源部每天都会收到近百份应聘资料,但是没有找到真正满意、岗位需要的合适人选。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表明,我国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现象将更趋于常态化。

二、大学生在职场的表现与感悟

近年来用人单位反映,总感觉新进企业的大学生总体素质有所下降。因此我们收集、调查了一些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情况,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应届生小李,毕业后留校工作,一般来说留校生都是比较优秀的。据小李的同事反映,现在的毕业生工作不主动,从不做没安排的事,比如说给办公室扫扫地,烧烧开水,不喊就不动。小徐大学毕业已经两年了。他的父母自主创业家道殷实,他在毕业前夕就积极筹划自主创业,选取了几个认为可行的项目,毕业后就为落实项目而奔波。但是他目前在家赋闲,谈起毕业后的创业经历,他感慨地说:为了做成项目我天天辛苦地跑厂家,跑商家,吃了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的苦,最后没做成,太受打击了。某单位招聘一名专业对口的研究生,有四个应届生应聘,用人单位面试时问及何时能来上班,其中有一个胡同学说:我要帮家里收完这一季稻子后才能来。用人单位很中意胡同学。用人单位说:我们欢迎有责任心、能吃苦的人。

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期望

通过企业的员工规范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分别选取了国企和民企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规范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广州某国企的员工手册有48页,涵盖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员工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等。其中“员工义务”主要有: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服从上级,团结合作,忠于企业,不违规操作,社会公德等。某民营企业的员工手册共25页,分为“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在“人事制度”的为规范中,要求员工做到的事项与上述国企的“员工义务”类似,只是文字的表述方式略有不同。

四、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要求的差距

在对待工作态度问题上,企业通过规范要求员工“完成、服从、负责、热情、奉献、不断进取”;在团队精神方面,企业希望员工“具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个人行为操守方面,企业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能吃苦”。但是从我们调查的学生情况看,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存在以下问题:不主动,责任心不强,不适应身份的转变,热情、奉献以及吃苦精神不足,职业道德还有待培养。

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分析与讨论

不同行业招聘员工有不同的技术能力要求,但任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些共性。在此,本文不讨论学校与企业之间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问题,仅就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共性问题探讨如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共性。一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他的个性、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形成的个人世界观有以下共性。①认知观念片面,享受型。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多数人都有“唯成绩论”的共性,他们认同的成绩主要是标准化试卷的得分而不是全面考虑个人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环境形成了一类认知观念片面、享受型的学生。他们唯成绩至上,认为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小节。②缺乏创新思维。应试教育形成了大学新生另一个思维观念的共性是缺乏创新思维。高考之前,学生要记背大量的标准答案,不敢有不符合标准答题的思维。这种认知习惯是形成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反映在职场工作中的现象就是工作不主动,缺乏创新精神。③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大学在校生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般而言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团队精神。当个人喜好与校纪校规相冲突时,他们一般会违规。例如,我校规定:“不要在教室、实验室用餐,不得穿拖鞋、背心进教室和实验室”。这项规定执行没有难度,但是经常发现违规的学生。

2.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难点。①思想观念和个人习惯改变难。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新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一般生活了十八年,已经形成了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个人习惯。虽然年轻人的可塑性强,但是要在3到4年的大学期间完全改变一个人十八年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②个性化素质教育难。在大学人才培养规划中一般都有这样的描述“注重个性化培养”。我们认为这一培养目标针对专业技术而言容易操作。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都是新的起点,可以根据学生对专业发展趋势的爱好、接受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个性。若要针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个性进行改造和教育则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工程。在每年入校的新生中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个性展示实例。

3.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探讨。①大学生人文素养先天不足,随着多年应试教育显现出来的弊端,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高校依据卷面分录取的主流取向,只要各种升学阶段的评价模式不变,大学生在入校前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还将继续存在,而由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带来的思想素质缺陷也将继续存在。②大学素质教育的探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般是两种形式,一是规定方式,二是自选方式。规定方式是必须开设政治思想教育类的课程,包含马列主义、思想等内容。自选方式是根据各校的文化传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学生在不同的社团中学习和拓展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特长,多方位的丰富自己的见识;学校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毕业生比入校时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本文提到的“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大学生在职场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期望的距离”,说明现在毕业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期望值还有差距。要消除这个差距,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入手。根据当前“90后”在校生的特点,提出几项我们认为有待重点强化的素质教育建议:第一,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有关家长自发地组织孩子学习“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报道并不鲜见,这些现象都说明社会民众已经感悟到需要在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文明中吸取人文素养。高校应该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弥补学生进入高校前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中国曾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我们深切感到,需要对年轻一代强化传统美德教育,让大学生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不愧是礼仪之邦传人。第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高校扩招前,大学生少,社会也公认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多了,但是他们仍然是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倡导报效国家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第三,摒弃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加强责任心和爱心的培养。独生子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模式使得这一代人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建议高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从事社会义工的经历,通过做义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第四,强化自律,以及对法律法规存敬畏之心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入校前思想素质方面存在缺陷,自律性差是其中之一。要从维护法律法规尊严的概念到遵守校纪校规的具体行动,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养。要像训练专业技能那样,强化训练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律意识。

若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带着具有“传统美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爱心、有责任心、自觉遵纪守法”的正能量分布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将使社会现有的弊端有明显的改观。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学生也一定是企业欢迎的人。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网络视频会)上的讲话[Z].(2013-04-15).

http:///info.

[2]规章制度.http:///.

[3]企业档案.http://.

[4]吴光琛.企业如何解决招工难?[Z].(2010-1-4).

篇(7)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毕业生以35万/年的人数递增,由此带来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是将创新技术理念有效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冲击传统商业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网络创业,但最终结果不容乐观,这是由于缺乏市场运营、营销、管理及资本支持。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创业大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创业意识,在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因此,高校教育急需设立相关教育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创业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阐述所谓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课程教学及创业实践为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素质,为其后期进一步发展提供素质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其二是将素质教育与个体发展相匹配。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要以由课程教育为载体,教师要丰富自身经验和学识,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验证教育的进展、成效和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可行性

1.就业形势不乐观,创业空间广阔

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保障民众基本素质、为改革开放发展提供保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率也逐年下降,每年有不少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尤其是2014—2016年间,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国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加上毕业生规模快速增长,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并且在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还有部分人无法快速适应社会,部分毕业生辗转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导致发达地区人才竞争过度,中小城市或企业一线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未得到合理分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眼光转向互联网创业,比如淘宝、软件、种植果蔬等。互联网商务平台带给传统商业较大冲击,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且由于网络创业投入资金较少,风险和门槛低,长期收入可观,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网络创业,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比如北京的中关村、成都的孵化园。

2.网络环境下创业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繁多且杂乱,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两面性,有利因素是,高校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文化素质高、思维敏捷活跃,具备理想和信念且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同时,网络创业所需条件低,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只要拥有毅力和创新思维就可以进行。同时,国家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突破传统商业贷款中难以逾越的资本累积阶段直接为学生进行风险投资。因此,许多大学生在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中创业,投资小即使失败也不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不利因素在于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范围被限定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比如计算机工程,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知识、语言编程等方面,普遍缺乏创业经验、职场经验、社会阅历、管理能力,因而在网络创业中并未建立起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商业网络。甚至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创业失败缺乏认知和准备。同时,由于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比实体店更为残酷,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大学生极易陷入困境,特别是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并不重视创业素质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大学生创业忧患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笔者在对国内30多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近五分之四的高校并未将创业素质教育提上议程,甚至部分学校的教学规划中并没有关于创业素质教育这个板块。许多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学校进行再教育,选择的专业侧重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面。因此,高校教育当中,学校和教育体系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在院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加大此部分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教学流程,全面推动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

2.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实施创业教育,而国内多数高校还不具备创业意识,这就造成国内的高校教育在创业素质教育体系中逐渐边缘化,无法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整体,这一现象制约了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是多数高校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有限基金,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得不到有力支持。校内的创业咨询部门未成立,学生难以从校内获得创业相关方向的咨询或支持。

3.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素质教育包含经济、法律、管理、营销等方面,综合性和专业性强,在培养过程中需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理念和技能,并辅以案例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经商或创业的亲身阅历,或者可以从大型企业中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教授。但国内高校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无法实现这一点,因此提高创业素质领域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迫在眉睫。

三、加强改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升高校创业领域素质教育重要性认知

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中,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需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将创业素质教育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并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及地方资源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与地方政府或多家企业合作,加强机构内部教师创业及经商经验累积,政府和企业分别为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提供资金、实践平台及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性,制定相关法律规范。高校进一步研究实施学生或教师创业行动计划,将创业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以高校为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实施创业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及校企联合创业教育等措施,国家还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度,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结合国内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从而确保创业素质教育能够真正执行下去,从而取得实效。

2.结合实际情况规划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体系

要将大学创业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下去,除了获得政府的扶持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各行业发展及专业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创业素质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找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拓宽教育领域,全面提升创业素质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应按照创业能力所需确定教学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相关学科,在教学中采取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并且为学生创造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同时,还要专门设立创业实践平台、咨询服务、创业基金及论坛等。

3.加大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储备

在课程方案确定后,高校还要加强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教师创业、经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创业者。高校要具备前瞻性,打破传统的选才纳贤标准,拓宽人才吸纳范围,制定相关奖罚制度,以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总之,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需要国家加大执行力度,需要高校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琼,徐玉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的思考和对策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6(06).

[2]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总目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

[3]陈燕玉,周晓彬.创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8).

篇(8)

一、人力资源开发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误区

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但是,必须走出三个误区。一是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大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大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素质教育的手段,是通过这种手段为大学生争得一块相对宽松的天地,使某些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促使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对那些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作业,则必须强化。二是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自古以来,只要有选拔存在,就有考试存在。“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的片面、畸型开发,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大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大学生才能的全面发挥,追求考试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当前,在高校考试内容上,或者说考试范围中存在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相对文化知识而言,显得薄弱;口头表达与动手操作诸方面能力的考试很不到位。只有通过全面的考察、测试,才能全面地了解和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品位。所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必要的考试是不能取消的。三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必须澄清的是: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平均发展。因为,从遗传学角度讲,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这种个性差异,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发现和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出发点。因此,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素质差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非均衡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开发中大学生素质教育三个层次

1.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表层是:学会做人。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学会做人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如下素质:有高尚的理想。应该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具有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成才的远大志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力资源的强大动力。有优良的道德。针对社会上某些道德滑坡现象,应处变不惊,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倡导奉献精神。有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应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坚定、勇敢、自信、乐观、勤奋、朴实等优良性格,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因此,大学生应有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正确认识和发现规律。有文明的人文素养。文明的人文素养包括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外在的行为显现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人类应有的尊严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爱之心;后者要求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言谈举止文明高雅、文质彬彬,体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2.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层是:具有各种基本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类需要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生存能力愈强,其发展空间亦愈大。因此,只有学会独立生存,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现代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群体的合作。大学生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善解人意,并且优化与他人的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产生积极互动的共生效应。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为心声。在这方面,大学生既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两种能力都是必备的,也是缺一不可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人应有的基本能力。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正确辨别美丑,学会欣赏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大学生力求宽基础、高素质、多能力,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结构。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在将来的人才流动中适才适所,大学生应具备职业迁移能力,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性。解决冲突的能力。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个体内部的身心矛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会构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应科学认识各种冲突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找出其“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及时对冲突进行调适,争取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

3.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层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大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要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力求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三、人力资源开发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1.教师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合格人才需要全方位做起。要改革办学思路,要培养创新人才,要调整教学计划,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2.图书馆和因特网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信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为宗旨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用户教育,还涵盖了计算机技能。3.加强已经被淡化的国防意识是素质教育又一重要因素。在学习知识之余,我们应该注意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加强,这就涉及到了国防素质教育。4.“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社会因素,通过社会实践,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服务。5.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和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面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体,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所谓人力资源开发和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人们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人们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水平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个体素质的内化。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大教育,要求全社会成员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教育。

篇(9)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12-02

一、素质与艺术类大学生素质教育

1.素质的概念

素质,又称素养,既指先天素质,又包含综合素质。它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2.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当我们步入21世纪,社会的变革给各层次的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着眼于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素质教育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着重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进行创造和创新,养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3.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教育在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处于核心位置,已经开始接受更为专业化的知识,他们即将走入社会,接受挑战,对于他们是否能有勇气迎接挑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是我们作为大学教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新世纪人才的竞争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较量。社会不再需要只拥有单一专业知识的学生,而更多需求各方面发展都较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样的挑战摆在面前。近些年,每年的艺术类考生在不断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山东的艺术类考生占整体考生的五分之一,这是在历年高考中很少会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艺术类高考作为进入大学的捷径。笔者在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作过调查,有65%以上的学生是由于文化成绩不好,选择参加艺术类高考,更有近40%的学生是只经过半年以内的艺术类强化,就参加艺术类加试的。可以说,这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部分输在起点上了,随着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逐渐增加,已慢慢趋于饱和状态。学生今后就业竞争的压力,同样压在我们大学教师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之下,艺术类专业学生只有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学习的同时,重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自己找到生存的保障,加强艺术类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

1.思想道德素质――崇高的艺德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最显著的标志。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他们思想较为开放,想象力丰富,自信、极具竞争意识,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的完善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社会责任感较弱,集体观念淡薄,个人道德约束力不强,对问题的看法容易偏激等弱点。学生们在政治观念上表现不稳定,未能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这就对学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引导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

2.文化素质――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素质是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为自身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在艺术上取得造诣的关键。从现有艺术类生源看,他们普遍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不高,并且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部分艺术类学生惧怕文化学习。其实文化素质底蕴的不足,会严重制约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文化底蕴是各种知识在人身上转化形成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各类知识单方面的堆积,我们一般都采用让学生更多的汲取跨专业的知识的方法。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他们文化底蕴的积累。

3、业务素质――要有夯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学习艺术专业基础,是造就艺术人才的关键。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趋势,学会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艺术类专业学生今后的专业素质的形成,靠的就是高校的专业基础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但是,素质教育不再仅停留在专业基础之上,而且还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因此,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有扎实的基础、能适应专业要求的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此外,公共基础课不能忽视,现在高校都对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们因为所处艺术类专业,很多学生对学校将大学英语四级作为学位要求不是很理解,殊不知这是时代的需要、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4.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高等院校,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的形成都往往以健全的心理为基础。时代的发展,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对更多的诱惑,交错的是成功和失败。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从事于艺术这一专业,而缺乏团结意识和协调能力。因此通过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生存、合作、共处,正确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较强的心理受挫能力,适度的自尊自强,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如何抓好艺术类学生的素质教育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给学生树立的世界观,因此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等理论教育,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党建工作。我们要把理论教育提到较高的位置,要引导他们正确的应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对社会现实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较崇高的艺德。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是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体现。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尊重其个性发展的同时,仍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与人共事。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第一课堂、推进第二课堂、重视社会大课堂三个大方向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第一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有偏向,重视人文社科和自然知识的积累。作为补充的第二课堂,主要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吸引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社会大课堂能交给学生课内无法学到的东西,鼓励艺术类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能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文化素质的不足之处。此外,文化素质教育更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类大学生的技术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得到有机结合。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教授他们具体的知识和技术,更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人格与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师,更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的言行都能体现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3.抓好专业素质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性较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强化专业课的训练,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部分是由于文化课成绩比较差,突击培养出来的美术能力,很多对美术并没有很浓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公共基础课,不能有偏科现象。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多接触高科技,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让学生既接触传统的艺术设计,又能熟练运用电脑制作。课程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平时要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使学生能有机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水平。要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参观学习,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展览等的信息,这样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视野才能更开阔,专业知识才能更加巩固。

4.有重点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我们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有美仑美奂的艺术世界,还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要受到相应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其次要加强学生的理智感教育,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可能避免艺术创造中的情感迸发延伸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化,要给予一定的挫折教育,更要懂得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再次要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提高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能力。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自觉地把自己融于群体中,不断的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有很多种途径,都应该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实践的始终。我们应该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开设社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结合案例系统讲解,给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如采风、写生、市场调查等等,因为社会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不可能锻炼出较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建明,王广成.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 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13~20.

[2]忻雅芳.素质与文化底蕴--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2(2):62~63.

[3]赵雪梅.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9~51.

篇(11)

创业素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使之完成创业过程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内在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大学生创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完成自身从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所应具备的素质,它一般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四个部分。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改革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不如普通高等学校,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创业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还缺乏专门的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主要以创业教育讲座为基本形式,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面向毕业生展开,或者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规划和科技创新活动,或者结合某些创业成功的案例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目标,完全依附于就业指导,缺乏独立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把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创业素质教育开展不够深入,甚至将创业素质教育等同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是突出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种模式很难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更谈不上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了。

2.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和科学性

创业仅有创业意识肯定是不够的,大学生更需要在创业实践中增长见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时更多地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阐释加上一些并不一定切合大学生创业实际和当地创业环境的案例,课程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缺乏创业的实践性环节。另外,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内容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等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教学评价也没有实现科学化、标准化。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还只是学校,政府、企业等有关社会力量的支持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或者虽然政策已经出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或不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在与学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方面也表现得并不积极。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大学教育,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虽然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体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改革创业素质教育的模式。

1.教育内容从创业形式的突破转向创业心理的突破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使更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并不多,因为创业就意味着冒险和付出,甚至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所以很多大学生只是在条件具备或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时才选择创业。许多创业成功者在总结自主创业的经验时都认为,创业的心理品质是尤为重要的,如能吃苦、讲诚信,务实、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创业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使大学生具有敢于行动、敢冒风险、富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善于发现的行为品质,具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教育模式由创业课程模式转变为创业氛围模式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其课程具有指向性、综合性、活动性、多样性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创业课程实施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还要通过营造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综合素养。因此,创业文化氛围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氛围,努力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加强创业意识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宗旨,使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鼓励和倡导成立有利于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社团,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定期举办创业成果展览,营造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加强校园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创造条件。

3.教育方式从学校教学方式转向社会教学方式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高职院校创业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想要创业并能积极探索创业道路的人才。因此,学校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创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功创业者创建企业的实践经历,还要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及创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知识,其中包括准确的市场分析能力,敏锐把握商机的能力,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商业计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创业融资等方面的知识等。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授课教师不仅应包括学校的专职教师,还应包括社会的精英师资,包括经济理论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学校应聘请这些社会精英及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开展讲座、演讲等形式,担任创业素质教育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要。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创业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培养具有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歙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丁桂苏.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