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

篇(1)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及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使我国油气管道行业遇到了发展的黄金期。管道运输在油气运输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其质量与大众生活、能源安全等密切相关,所以应受到足够重视。

一、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在油气管道工程中,物资采购常常在项目总造价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超过50%。物资采购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占有这么大的投资比例,使物资采购状况直接决定了管道项目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物资供给是油气管道项目生产的基础,生产中用到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都是从采购中得到的;没有采购则不具备油气管道项目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就不能顺利开展生产活动。所以,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是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何一种采购都必须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都符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始终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符合项目标准为责任。物资采购管理是当前工程建设滚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节,应该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风险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所以,采购活动与采购管理对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重大影响。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物资采购风险,一般指的是在具体的采购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状况,造成所采购到的物资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或者不利于项目收益的提高等。因为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金额在总工程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项目总工期及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控制采购风险是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预防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施工单位依照合同履行自身的职责,有助于保证项目成本目标、工期及质量的实现。从油气管道项目中标到签订合同再到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工程竣工及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对所使用的物资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加大对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笔者调查发现,在油气管道项目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其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1、物资采购方案中的风险。

物资采购方案是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物资采购工作开展的依据,所以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及精准度直接决定了采购活动的成败。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因为采购者没有准确估计市场行情,导致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使实际金额与计划金额有很大差异,严重超出的计划数目,从而严重影响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生产活动的开展。如果所采购的物资过早地大批量融进施工现场的话,势必会导致严重的物资积压,就会大幅增加物资管理及堆放场地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物资没有依照施工进度的需求按时送达施工现场的话,就会因物资供给不足而导致代工损失,直接影响工期及进度。可见,油气管道物资过早或者延迟送达施工现场,都会对工程的进度及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成果。

所以,为了确保物资采购与油气管道项目的施工进度高度匹配,应该严格根据物资管理制度策划出合理的、精准的采购方案,并将整体采购方案分成精细的分期审核体系,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采购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预测采购方案是否有利于施工实际的状况,调查实际采购与方案目标是否一致,针对采购方案中的不合理细节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偏。只有借助严格把关及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由于不合理的采购方案而引发的采购资金风险。

2、供货商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投身于管道建设。在数目众多的油气管道供应商中,其生产条件、资质等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可能会出现由于物资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而影响工期的状况;可能会因供货商所提供的油气管道物资质量、数量不达标,而导致物资积压或者影响施工质量等问题的出现;还可能部分供货商诚信意识不强而出现严重违约现象,导致出现合同诈骗风险。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在油气管道物资采购中,较为常见的风险是质量风险。在油气管道市场中,因为激烈的竞争很多物资供应商不得不大幅降低利润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其还必须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很多油气管道物资供应商虽然从整体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也大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不断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也给油气管道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材料质量是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生命,其直接关乎油气企业的兴衰存亡,可见,物资质量管理在油气管道项目中必须被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在市场经济中,油气管道项目已经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就必须严格控制物资采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所采购到的物资质量能完全符合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成本风险、大幅提高物资质量。在具体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应详细而全面地调查供货商资质,深刻了解其服务态度、价格水平、交货能力、生产能力。②小批量抽检供货中的产品,针对重要的油气管道物资,应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供货商的车间进行监督生产。③严格检验需要入库的物资。入库检验是确保油气管道项目材料质量的主要环节,也是杜绝不合格品进入施工现场的有效手段。④评价与考核供货商,并和表现良好的供货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总之,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对油气管道物资采购的管理,全面分析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确保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篇(2)

面对我国当前紧缩的金融环境,以及不断高涨的PPI指数,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已成为各类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非公企业而言,因缺少必要的金融政策扶植,从而增强成本控制力度已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近年来针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

然而,考察这些文献的观点却感觉到,在构建成本控制策略时往往把视角局限于成本控制本身。从而,在缺乏整体观的情形下这种控制效果并不完全有效。由此笔者指出,应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货币形态的资本;而成本控制的对象则是实物形态的资本。这就意味着,惟有在全面预算下所开展的成本控制,才能最终达成企业的经济目标。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财务管理所显现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一)倒逼功能

“倒逼功能”是指,借助财务管理活动来促使企业相关人员采取成本控制手段。那么这种的倒逼功能是由财务管理的什么活动来实现的呢。显而易见,财务管理内在资金预算活动,使得生产须在额定的资金数量下完成。从而,在刚性的生产资金供给压力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内的操作人员,必然面临着现实的成本控制要求。与此同时,在企业绩效管理办法的激励和约束下,这种成本控制要求必然转变为相关人员的内生驱动。笔者所在企业便已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模式,其成本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二)协同功能

正如上文提到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财务管理功能自然就呈现出协同的特点。众所周知,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工程领域的方法,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有效降低成本的发生数量。然而,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体现为长线方法,无法满足企业短线的成本控制需要。因此,借助财务管理对资金监管的职能导向,将成本逆向分解到具体人员的岗位上。从而,在资金量化的基础上促使相关人员认真履行成本控制要求。

由此,关于作用分析及模式构建就建立在功能基础之上进行考察。

二、功能定位基础上的作用分析

在许多生产类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间“两张皮”的现象。即,财务管理归口于财务管理部门,而成本控制则分散于各业务部门之中。这就导致了,企业预算资金时常出现追加的状况。

为此,财务管理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之所以具有倒逼功能,实则在于当前企业的运转形态。运转形态与组织结构不同,其呈现出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圆心,其它业务部门共同构成圆周的向心运动。这种运转模式就使得财务管理部门,通过资金流与其它部门建立能量交换,并在此形式上引入了资金监管机制。从而,倒逼功能便形成了。这一功能又实现了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作用,其中的驱动力仍在于企业内部运转的圆周形态,以及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

(二)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笔者所在企业在强化成本控制时,建立了一整套的成本控制效果考核体系,其中,仍然以财务管理部门为考核主体来实施。考核的目的并不在于约束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建立成本控制指标,并在财务管理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指标监控,以期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由此,这便直接建立在协同功能的基础之上。

三、功能定位基础上的模式构建

模式构建具体如下所示:

(一)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并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非公企业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三)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的作用包括: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等两个方面。其模式构建应从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篇(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于是,对知识的管理也成为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的基地,更应该有效地推进知识管理。作为高校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要一员,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如何应对新时期的需要,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1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概述

目前对个人的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且取得共识的概念,很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和认识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个人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但有一点看法是相同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并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与补充,逐步建立与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个人竞争力。

1.1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

高校采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高校公共需要、政府政策、商品知识、采购技术等许多方面。从高校采购工作的特点出发,涉及的显性知识主要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和法规、市场经济知识、采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信息系统知识等等,专业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采购艺术等,针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合同管理岗位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合同法规、采购合同管理、采购合同的监督执行、合同执行程序等等。

隐性知识包括已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即采购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解决各种难题的经验和隐藏在采购人员大脑中的经验和感觉。隐性知识比较复杂,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它往往体现在执行政府采购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能力:(1)调查研究的能力;(2)采购执行能力;(3)奋力开拓、自主创新能力。

1.2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2.1是政府采购发展趋势——电子化采购的需要

电子化政府采购核心内容是打破了传统采购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增强采购信息透明度,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效率还是效益,都会有较大提高,这种采购方式将是今后政府采购发展的方向。电子化政府采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只有对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式下政府采购的需要。

1.2.2是部门做出决策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成立物资采购和资产管理统一归口部门,如:资产管理处、设备管理处等,对个人所在的部门而言,通过个人的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为部门的决策的创新铺平道路。

1.2.3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和提升个人知识的应用程度的需要

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增进高校采购人员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尝试错误上,使其有效地建立专业自尊和意识,在工作情境中做到游刃有余,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实现更有效的第一线决策。

2 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知识获取的途径单一、知识分享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提出的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首先,要便于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的理解和运用;其次,要能够有助于其提高个人专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此策略运用的基础上使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中能得到逐步的发展。

2.1个人层面上的策略

个人层面上的策略是基于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立场,以其个人本身可以采取的手段或方法来开展实施的。从个人知识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过程来看,可以将个人知识管理分成个人知识生成管理、个人知识整序和交流管理、个人知识应用管理,针对这三个管理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的管理。

2.1.1积极构建个人知识学习网络

知识获取是知识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个人获取知识的来源有很多,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分析个人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并结合个人求知方法的特点,从方便、经济、有效等角度去考虑如何获取知识,争取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对显性知识,可以从一切以文字、图表、数据等方式记载的载体上获得。而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不易从现成的表述中获取。因此,善于获取隐性知识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隐性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人到人的方式,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收集。勤思考、多提问、细观察、及时总结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主要方法。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知识:

一是媒体网络。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把与采购工作有关的媒体和互联网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并收集成系统,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二是人际网络。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尽可能地借助他人的力量,围绕工作领域专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信息的来源。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网络,首先应该对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人物数据库,详细记录有关人员的具体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目前职务、个人专长、参与的采购项目等,以便对其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尽快联系到他。人物数据库里的信息不仅仅是高校内部人员的信息,也应该包括高校外部与高校物资采购有密切关系人员的信息,如,领域专家、政府官员、同行、政府招标人员、供应商等。

三是培训。培训是高校采购从业人员迅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对这类知识不断向纵深方向前进积累。

2.1.2积极对个人知识进行整序并参与知识交流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知识工作者,每天都要接触、使用到很多知识。如果对自己的知识不善于管理,工作就会紊乱低效,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会因无序而流失。因此,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学会管理个人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去发现、发掘、总结、归纳、整理各类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为对教学一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个整序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使个人的显性知识更加合理、有序、系统。二是要使个人的隐陛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个人隐l生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很多,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对采购过程进行反思、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采购典型案例研究等方式,把自己的心得和发现的规律等成果以资料、论文等文字形式符号化,也可以以语言等方式在组织内交流共享。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个人想要得到他所需的知识,就必须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他必须能与他人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所以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个人的知识看作私人财富,应主动把自身的知识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共享。通过这种交流、共享,可以使其以较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达到“共赢”的局面。

2.1.3在解决问题时应用专业知识资源

知识只有被利用才能创造价值,不能利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获取、知识整序和交流共享等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知识的应用。为了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良好的绩效,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积极利用技术手段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利用个人知识系统提供的知识渠道去提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利用相关的知识交流平台与采购领域专家及其他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知识,或运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不断提高高校采购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其自身认知结构。通过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地运用知识,高校采购从业人员才能够对知识加以完善和分析,去伪存真,得出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精华。

2.2组织层面上的策略

2.2.1构建学习型组织

为使高校采购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需要运用组织学习理论把高校采购队伍及其相应的管理部门构建成学习型组织,促使其不断学习,以适应高校不断变革的要求。构建成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要在动态的环境中,以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愿景为基础,个人和组织不断地学习,并运用系统思考,尝试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以改变或转化整个组织行为,增进组织变革和创新,最终达成组织目标。

2.2.2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设计满足激励对象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参与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一套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在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尤其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知识共享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针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的特点,参考激励机制模型,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于考虑:一是奖励性激励: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职务晋升、表彰嘉奖等)的有机结合,激励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积极投入到知识管理中去。二是惩罚性激励:其核心在于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知识的考核,通过定期对其考核相关知识,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如:每年年终通过考核和评估的方式,对落后的人员给予减低奖金或者换岗的处理,以此其他采购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为组织的共同愿景而努力。

篇(4)

物资管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全过程。企业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制订、物资采购、物资使用和物资储备等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企业的物资供应链造成不良影响。在市场异常活跃的今天,物资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基础。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并使其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潮流, 已经显得愈发重要了。

1、 物资计划管理环节

物资计划的编制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物资计划是企业进行订

货采购工作和组织企业内部物资供应工作的依据。目前,综合物资、生产、财务等各部门的信息进行物资计划编制,由物资部门监督计划落实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企业物资计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进行物资计划编制,可以使计划更精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在计划制定之初,物资部门对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物资行情,掌握第一手的价格信息;生产技术部门则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情况,估算所需物资的数量、种类,填报物资需求清单;财务部门则负责提供流动资金的详细信息, 以资金净流量约束物资计划的规模。企业在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处理各部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企业的物资管理行为,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计划。计划制定之后,由物资部门担负计划落实及监督的任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物资采购管理环节

物资采购是企业资金支出的关口,实行比价采购制度为核心的物资采购管理便成为当前企业物资采购的主流模式。 比价采购,指的是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实行的一种以综合比对为主要手段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其中,物资的供应质量和价格、采购的中间费用、售后服务、供货商的信誉及货款的承付方式等是采购对比的要素。简单而言,就是“同种物资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信誉,先比后买”,其实质就是通过对各要素进行综合比对,实现物美价廉的目标。企业实行比价采购,不但可以使物资市场的竞争更加活跃,使物资的性价比不断提升,还在无形之中拓展了企业的物资来源渠道。

3、 物资使用管理环节

物资使用主要是指物资的配送及消耗。现代企业物资使用管理,重点突出了配送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物资消耗的控制力度。企业的物资配送更趋向灵活,“即时配送”、“准时配送”、“变领料为送料”等新方式、新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量是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目前,企业已经将物资消耗控制作为管理的重点。一般来说,在物资计划中企业都会制订比较科学、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现代企业应该对物资的消耗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系统, 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量进行详细记录、分析、比对,通过监控将超额情况及时反馈到管理层,尽早查明超额原因,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资消耗环节出现浪费现象的机率。

4、 物资储备管理环节

现代物资储备管理要求企业在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和扩大再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现代企业以调整企业库存结构、盘活超储物资、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储备为主线。对长线物资、产销平衡物资、紧俏物资实行物资分类管理。对物资储备量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将储备情况向管理层上报,预防超储现象的发生。要综合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ABC分析法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实现物资最优存储量。

二、 企业物资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

物资管理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指导性好、操作性强的物资管理标准体系,贯穿于企业物资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通过上面对企业物资管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用过程管理的手段,建立企业的物资管理标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这个体系的架构内容,应该涵盖物资管理的四个过程。

1、 物资计划管理标准

(1)市场调研

物资市场信息:物资品种、规格、性能、寿命、外观、安全、价格、交货期、交付、服务;

物资需求信息:生产能力、预期产量、部门需求、发展储备;

物资储备信息:现有库存、经济储备;

市场调研方式选择:询问调查、试验调查、统计分析。

(2)计划编制

生产技术部门:核定物资数量、种类,填报物资需求清单;

物资部门:核定物资价格;

财务部门:预算控制,以资金净流量约束物资计划的规模。

(3)计划申报

申报程序:审核汇总、流程控制、机构选择、管理权限。

2、 物资采购管理标准

(1) 采购活动

判断采购物资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影响程度;制定采购文件;

评价供方并进行选择:供方的经验、物资质量、价格、交货情况、

售后服务、质量体系、顾客满意度、服务能力;

订购:商务及合同签订;对供方进行定期评价;

验证采用物资:本组织现场验证或供方现场验证;验证方法、物

资放行;对不合格的采购产品进行处置。

(2) 采购信息

采购文件:物资信息、质量要求、验收要求、价格、数量、交付;

安全保证:安全认证、加工要求、质量认证;

采购评审:会议评审、批准。

3、 物资使用管理标准

(1)物资配送

物资配送中心的建立;

配送方式选择:定点、定时、定量配送;零库存配送;加工配送;联合配送;即时配送;租赁配送;

配送设施:硬件设施建设;软件建设。

(2)物资领用程序控制

4、物资储备管理标准

物资验收入库方法、职责、程序;库房保管管理的维护、保养手段;物资储存设备的合理布局;物资堆码:“四号定位”、“五五堆码”;物资分类管理:A、B、C管理方法。

篇(5)

一、石油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融合的现状

面对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及不断增长的PPI指数,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高度重视的关键点,对于当前的状况是缺少必要的金融政策的扶植,成本控制成为关键点。近年来,根据相关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的文献资料较少,企业成本控制越来越少,认为主要是从施工成本控制战略的角度出发,往往只是在成本控制上,整体概念的缺失,控制效果不明显是其特点。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的终极目标。

当前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管理,对于资金的动态管理是首要问题,与成本控制的融合有待高度重视,财务管理是资本,以货币形式的成本控制是控制本质,财务管理相结合的预算监督,可以降低成本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构建两种融合模式是关键。

当前石油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财务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企业决策管理,成本规划,和会计分析等,把成本的管理全面覆盖在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将成本信息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生产管理特点相结合起来,满足不同的客户群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需求,因此创建一个适合于本身企业特点的承办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二、有重点的进行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

1.资金使用的管理。严格资金使用的管理,只有优化内部资本结构,充分的保障内部机制的健全,产生积极的效应,充分的保证投资实现最大化,使企业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管职能,合理配置内部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和产品结构,石油企业必须把资金集中管理放在第一位,有效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核算、集中调控才是关键。例如:中石油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模式是对企业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最大限度的将资金集中到总部,进行集中调控,进行统一调度,严格把关审批手续,针对支出资金严格做到相关责任人责任制度,按项目进度进行控制,充分降低企业的资金沉淀,以保证投资高的回报率。只有充分进行资金使用的管理,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保证企业投资收益。

2.采用工艺先进的设备。自主创新是不变的发展概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掌握了“已知”,探索“未知的”,进行“知识创新”为主要设计知识,改变被动的适应,可变跟踪模仿作为阳性对照,以实现石油企业的新跨越。惟有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成本的消耗,增强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石油企业更深入的引进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革新,在模型中引入新的技术,和新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关键。针对石油企业的现状,石油企业要专门设立科技领导小组介绍,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分析,认真研究,开发生产实际,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方案,石油企业重点是稠油热采新工艺,重点对复合钻井,发展垂直钻井,空气钻井等新技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创新企业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在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方法,建立信息化的系统发展规划,构建科学的ERP 系统,才能使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三、对石油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融合的目标定位

1.进行逆向成本分析分解。反向成本分析是财务管理的方式之一,间接地推动了相关人员采取积极的成本控制方法。财务管理的内在本质是进行资金的预算活动。财务管理要求生产严格控制在额度的资金数量之下,在资金供应的压力下,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成本控制等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其控制是真实的,结果是用金钱标准量化表示。进行逆向成本分析能在生产、作业模式下成为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如果将成本落实到每个成员的个人上管理,对固有的绩效进行评价,激励成员本身进行成本控制的意识。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办法来进行激励和约束,这样必然会让相关人员产生内生的驱动力,当前很多石油企业已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模式,效果非常的显著。

2.进行层级监管。对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的考察,对每

层机构成员的成本控制,对机构层级的人员进行跟踪监督等,应在合理的授权基础上,进行监管权力的行驶。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能够呈现出协同的特点,表现在财务管理的功能上,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成本控制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的发生数量。引导基金的监管职能的财务管理,可以完全分配成本,各部门,各部门相关人员成本控制的要求。

3.关系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位置之间的资金分配,加强质量监督,成本会计的有效控制,控制资金的流向,建立成本控制意识,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控制方法的定位,在工程领域成本定位,但在生产模式下依然可以依靠团队来控制成本,没有建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增强团队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是关键,在绩效管理中要受到资金的支付。两者进行效果定位,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取决于财务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还依赖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最终极的目的是否实现,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能够有效,这是两者契合的基础。

四、目标定位下的模式构建

1.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过程管理的成本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人工成本控制应建立在严格的资本预算。成本控制领域应从技术层面和技术组织形态方面考虑,来实现生产流程的集约化管理水平,财务管理要从总括层面上建立成本控制的路径。成本控制与资金效益方面:在工业企业中生产效益的提高仍依靠产出与投入的比值进行管理,尽管形态上与成本控制无关,但是将货币转化成实物,惟有材料的投入等质量的提高,在销售环节实现经济效益是目标。

2.(1)进行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当前企业运转形态下的产物是财务管理具有的逆向倒逼的功能。虽然会因为不同的组织结构,每个企业是不同的,但石油公司或显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其他业务部门共同构成的向心运动圆周。这样的形式能够进行资金流与其他各个部门进行能量的交换,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引入资金监管机制,从另一个侧面上又实现了联动各个部门的作用,其中的内在驱动力仍是企业内部运转的圆周形态,从而实现对各个部门资金的约束机制。(2)对各个部门进行成本控制考核。建立一个合理的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估机制,同时加强成本控制观念,建立一套成本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的财务管理,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成本控制目标,但不能用于生产经营的限制,是技术支持财务管理指标的监测,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3.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进行岗位培训,创新工作方式,强化两者活动的联动开展,积极进行人员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针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资金状况信息的获取,例如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4.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建立达到企业经营目标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的绩效考核指标最为关键。例如把财务部门整体作为考核的对象,根据年度资本预算的准确性,效率目标设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预算资金的指标,建立了符合原则的“物理”指标体系。在对上级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的记分量化考核,根据评价的结果,参与年终的奖励和惩戒。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达到经营目标的要求,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充分的将财务管理融入到生产经营中去,确保成本控制的成效。

五、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融合的改进策略

1.强化策略性成本控制。根据销售力量进行成本控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鉴别所有成本控制的能力,从而控制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严格区分策略性与非策略性成本。不管经营业绩优劣,强化策略性成本的投入。

2.实现全面性成本控制周期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需做到对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性、全员性与全过程性的成本控制管理。全员性即进行全体员工控制,因为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需要凭借全部部门的积极配合,仅凭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效果必然较差,必须实现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一个系统的成本控制工程,它需要自上而下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全面性即在每一项经济活动中都会受到成本的影响,在生产经营时必须严格成本控制,加强对资金的筹划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在每个环节的利用效率。通过整个过程的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周期性的管理系统,建设和后期成本控制的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事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3.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管理即采取吸收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及投入管理,提供针对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的技术

支持。然而,专业技术人员不影响财务管理。目前,由于一些关系的影响,导致需要加强审计监督体系,通过标准的机制来克服。

六、总结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企业对两者融合模式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考核部门和联动部门的管理、财务人员意识、管理手段的创新、绩效考核指标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又不断的通过融入信息管理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思想、强化策略性成本控制,实现全面性的成本控制周期管理,确保企业财务实现科学化、先进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凡.企业财务与业务信息一体化[J].经营与管理,2009(5)

篇(6)

课 题:本文系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8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其目标是着重培养能够适应地方中小企业金融、证券业、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管理服务业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财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初中级理财人才。在这种大趋势下,必须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步伐。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高校日常教学中仅仅进行理论教学不足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和技术,因此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验证、拓展、强化了理论知识,使知识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发展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已成为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财务管理工作与以往有了一定的区别。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对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但是,构建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体系必须谨遵以下几个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第一,实践教学必须做到深入浅出,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实务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二,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不仅要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的手工训练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处理流程,而且要通过财务管理与分析模拟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对财务管理、财务会计、财务规划以及投资分析咨询等工作的了解,最终达到促进人才质量提高的目的。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1.实践教学形式缺乏新意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教材实用性差,缺乏统一性。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材是教师根据日常教学内容自行设定的,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各个学校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工作时对业务处理出现歧义,不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难点。第二,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脱节。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在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室或教室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这种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诸如财务岗位分工、最佳货币资金持有控制以及票据传递方式等无法进行培训,培训形式滞后导致实训整体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间紧迫

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层次才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更晚,创办时间较为紧迫,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配套设施较为滞后,教学实验室实践设备、器材、用品跟不上社会发展。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重要性,所以一些院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是起到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方面不仅资金投入不足,而且还没有安排足够的教学人员参与其中。

3.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设计指导能力较差

要想顺利开展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队伍教学设计指导能力较差的情况。一些院校实践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一部分教师由于一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并没有接触过企业会计工作,实务实践经验不足;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专业水平较高,但是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一些财务软件。这样一来就难以通过实践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4.校外实践教学配套不完善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校外实践教学对口单位的实习安排一直不理想,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就业压力大。近些年,在我国高等院校扩招的大趋势下,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学生安排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教学非常困难,即使学校对一些学生进行了安排,这些对口单位也不愿意积极配合,相对于选择学生来说,对口单位更愿意选择在筹资、投资、决策等方面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这样就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第二,财务相关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财务管理岗位与机械技术等专业相比涉及面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单位资金周转控制密不可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在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学生过多的指导,实践教学走马观花现象严重。

四、完善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些建议

1.重视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

首先,对原有的实践教材进行改革,增加优秀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将其融入到实践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日常实践课程掌握会计处理方法,而且还要使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中的案例经验,学会尽可能地控制和防范风险,为今后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将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充分结合,在原有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室或教室里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入计算机财务管理以及综合性项目模拟课程等内容。开展计算机财务管理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能够运用其预测企业资金需要量、制作财务信息图表、做出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等。而开展综合性项目模拟课程是通过项目投资决策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ERP综合项目实验等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拓宽课外实验教学范围

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完善校外配套实践教学。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与一些优秀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指导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指导以及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积极与一些自主选择实习学生的单位建立必要的实践考核约束机制,督促学生实践的积极性,确保其能够认真完成实践内容,切实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3.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师选聘上不应当只注重教师的学历,还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选聘一些学历和专业水平都较高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其次,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教师队伍提出一定的要求,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技术资格考试。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将教师下派到企业中兼任诸如财务咨询、审计等工作,不断拓宽授课教师的思维,最终达到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最后,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威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对生进行财务管理专项训练,使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4.加强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政策扶持力度

要想构建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单靠高等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的扶持也非常重要。政府应当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充分结合其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利好政策,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实地对高职高专财务管理配套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设施应当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完善,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稳妥发展。第二,出台一些政策促进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合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在税收等方面放宽政策的方式,吸引合作企业,协调安排实习人员,使企业愿意接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学习,为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燕.“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11(13).

[2]王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1(25).

篇(7)

经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供应链采购管理理论涵盖的知识面广,且具有操作性强、交叉学科多等特点。高校对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体现于该门课程在不同学校的使用名称具有差异性,如“采购与库存控制”、“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管理”等等。在企业实践中,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今的企业竞争环境和过去已有天壤之别,供应链采购战略以其优势逐渐取代为库存而采购的原始采购理念。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将采购管理归入到供应链管理的讲授范围,而不是将供应链与采购区分开来,使学生对供应链采购管理有清晰的认识。

1.2教学方式陈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无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导致学生认为该课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学校教学实验设施场所有限,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了制约,从而使学生缺乏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的认识和体验。

1.3考核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方式通常只有闭卷考试,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优劣,个别学校还会参考课后作业表现和平时的考勤。同时,因为考核的内容一般都在课本中,且老师已划好重点,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识记以应付考试,确保六十分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此种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其不仅不能反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还打击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无法实现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供应链采购管理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法

为保证供应链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需为该课程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供应链采购管理这一门学科的综合性非常强。因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采用多样化的优化教学法,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能力。

2.1基于案例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学生毕业并进入社会工作后,要面对和解决的是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时期,就该有意识有目标地加强训练。案例教学法即在课堂上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体验现实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对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具体案例、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因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及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该怎么选择采购模式的章节时,可给出通用汽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见仁见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开放式、创新的思维进行有效思考,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2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高校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保证学生就业,因而可提倡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做”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就业“零过渡”。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景,给学生分配工作(问题)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时和他人进行合作,分析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评讲“供应商的选择时”,教师可先设计出预设的企业情境,然后提出贴近的具体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或分组讨论,此外还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供应商会选择的模式作为参考,启发学生为企业找到最匹配的供应商。

2.3基于情境教学的优化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法,它通过应用案例或情境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该教学法可充分利用直属学校的企业资源,或者录制某个优秀企业的工作场景之一,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展示;再者可以让学生在指定场所模拟企业活动,以体验某个工作角色的真实工作情况。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内容应注意包含如下几个方面:设计情境、角色指导、情境模拟、讨论分析以及总结经验。例如,进行战略采购,可简单设计为班级春秋游物料采购最优化省钱采购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情境可设定在学校周边的小商店,各小组分派确定好采购管理员、采购人员,做好采购计划,然后进入“市场”实行采购,最后各组讨论、总结各自采购经验,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在情境教学作用下,学生们经过亲历亲为,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篇(8)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转贴于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

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 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

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 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篇(9)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

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篇(10)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对培养工程化的软件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早期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的软件开发工程化教育主要由软件工程课承担,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项目的规模、复杂度等大大增加,同时对软件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约束又要求有更严格的控制。在此背景下,只依靠软件工程课作为学生软件工程化教育的支撑已经无法达到培养合格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IT专门人才的院校,2005年开始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半学年的软件工程课之后、四年级的项目实训之前,讲授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在巩固软件工程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后续的实训项目开发和毕业设计又进行了知识和技能储备。

虽然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作为本科生课程学习还有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软件项目管理概念抽象、知识点众多,学生不愿记忆,学习没有兴趣。

2)在校学生缺少实际项目经验,对于课程中的工程概念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

31授课教师往往缺乏工程项目经验,照搬书本,授课过程枯燥乏味。

4)学生认为学习软件项目管理没有学习编程语言那样直接的效果,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我院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设计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更强调理论知识的识记,致使学生感觉概念难于理解,无法指导实际项目开发,理论脱离实际。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设置为1:1,更加强调实践,对理论知识做有重点的讲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1 理论教学抓重点

在授课内容上首先不能一味追求全面,因为受到课程学时及学生能力的限制,要想在教学中涵盖PMBOK的9个知识领域,即项目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并且讲得较为深入细致是不可能的。为此课程中我们选择项目管理的4个核心知识域重点讲解,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占理论学时的3/4。对于4个项目管理的辅助知识域(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和对各领域管理进行有机整合的项目综合管理则作介绍性讲解,占理论学时的1/4,要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再结合项目渗透讲解。

软件项目在管理知识域上可以分为9部分,但如果授课过程仅按各部分割裂讲解,学生必然不会对各项管理间的联系以及各项管理该如何进行实施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按时间顺序把项目分成启动、计划、执行和控制、收尾各个阶段,授课时在各阶段结合具体知识域讲解,如表1所示。

1.2 实践教学抓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诸多行业都引入了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项目管理这个软件产业的指挥棒更是不例外。学习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能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过程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使用经典项目管理软件。

业界用来进行软件项目管理的工具软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微软的MS Proiect软件(当然MS Proiect可以用在各类项目的管理中),这个软件相对简单,对于有Office使用经验的学生,在学习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后比较容易掌握。MS Proiect主要是项目计划的工具,不适合于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管控。

IBM作为业界领先的软件服务解决方案专家,在2008年推出了基于Jazz平台的工具解决方案Rational TeamConcert,简称RTC。RTC平台整合了软件项目中不同的阶段性工具,使得软件项目过程的各阶段和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在RTC平台上进行操作和控制,保证了开发过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如图l所示。RTC平台有专门供学习者使用的免费版本,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在RTC平台下进行项目开发,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软件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软件项目管理理论的理解。

2 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内容,也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过程控制。在教学过程方面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软件项目管理教学主要以教师理论讲解,学生倾听为主。这种教学过程即便是教师讲的再好也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为此我们的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做中学”的学习模式,教师只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讲。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强调以项目为中心,提倡团队协作,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实践这种教学理念提供了土壤。

2.1 项目导向型的分组教学

在学习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先修了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具备了完成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此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以具体模拟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分组即将班级中的学生按5~6人一组划分为团队,每个团队中有项目经理1人、技术总工1人、开发人员2人、测试人员1到2人组成。在学习过程中,各团队在RTC平台控制下完成各自模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同学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与团队成员共同学习RTC平台的用法,感受项目管理理论是如何在RTC平台上体现的。

在模拟项目的选型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控制。模拟软件项目要源于企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但又要“适合”学生学习开发。模拟软件系统项目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可用于教学的软件项目,即软件项目是经过教师“裁剪”后的,因为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适合开发业务、逻辑过于复杂的大系统。

2)项目要有先进性,即选择项目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要与企业要求相一致。

3)选择的项目在开发时要便于组员间协作,便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4)选择有多种解决方案的项目,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路线。

2.2 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讲台

软件项目管理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这些理论知识是学生项目实践前的基本准备,对学生理解软件项目有指导作用。很 多项目管理的概念比较抽象,例如“基线”、“配置项”等。教师如何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的。在笔者单位,遴选软件项目管理课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有软件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理论知识的集中讲解过程一般安排在每次课的前半段,内容上要与后半段的项目实践相联系,以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软件开发工作是一个特别注重沟通的职业,课堂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为此教师在课程中设计若干个软件项目管理的问题案例。每个团队选择其一,并对此案例深入准备,对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之后在教师指定的课堂时间内,由团队成员配合完成案例的讲解,形式不限。这种尝试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如何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

3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但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更有效果。本课程的成绩考核采用如下方式:

学生成绩=期末考试(50%)+实践项目作品(30%)+课堂表现(10%)+团队贡献(10%)-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期末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采用闭卷笔试。实践项目作品是指在RTC平台下学生团队完成的模拟项目,与以往团队作品容易产生无法衡量个人工作量的困难不同,RTC平台能够准确记录每个合法用户的工作,包括完成的文档、代码,操作及时间。教师可以通过RTC平台检验项目,并核实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团队贡献成绩是指教师按每个团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给0~10分的一个成绩(m分),假设团队有n个人,则团队就有m×n的总分,然后由团队负责人按组内成员贡献分配分数(每人不得多于10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多做贡献,且较为真实。课堂表现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等环节中的成绩。对于学生缺勤和迟到等行为,则通过扣分的方式给予惩戒。

4 结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院校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模拟项目开发为导向,辅助先进软件开发过程平台,强调团队协作精神的授课模式,让大家在学习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企业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和管理过程,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蒋国瑞.IT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13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完全市场化。越来越多的火电企业开始意识到燃料煤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燃料煤供应量的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燃料煤市场价格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不断地徘徊,但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市场价格仍会回到高位。对于占生产成本近七成的火电企业,如何降低燃料煤的采购成本,已被越来越多的火电生产企业所重视。意识到必须提高对燃料煤供应商的科学管理,来降低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成本和保证其供应的稳定性。

(二)研究目的。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火电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然而,火电企业要实现持续的发展就需要保持良好、稳定的生产运营,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间。在目前环境下,对于燃料煤采购成本占生产成本较大比重的火电企业来说,如何降低燃料煤采购成本,保证燃料煤供应稳定,使火电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呢?我作为一个从事火电生产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专职人员,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研究,认为目前国内燃料煤市场价格还有重回市场价格高点的可能,只有运用所学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本企业目前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积极寻找在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才能降低燃料煤的采购成本,为火电生产企业提高利润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地火电生产企业已把如何提高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水平作为其重点研究的领域和方向。这也正是我选择其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原因。

二、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是指为火电企业发电生产提供用于发电的燃料煤的企业,燃料煤供应商既可以是燃料煤生产企业,也可以是燃料煤流通企业。对于火电生产企业来说,由于燃料煤需求量较大,重要的燃料供应商群体主要是燃料煤的生产企业。要保证火电企业正常的生产,就必须有一批可靠的燃料煤供应商为其提供生产所需的燃料煤。

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是指火电企业的燃料采购部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本企业燃料煤的供应商进行选择、考核、评比并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好的燃料煤供应商是高质量的保证,卓越的燃料煤供应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将为火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一)火电企业基本情况介绍。火电生产企业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燃料在锅炉内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将水加热成水蒸气,然后用水蒸气冲动汽轮机,将热能转换为汽轮机转动的机械能,最后让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从而将机械能转换为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变压器升压输送到高压电网,电网将源源不断的电能送到全国各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电力,为人民的正常生活提供电力保障。

现阶段,我国的火电生产企业90%以上是以燃料煤(又称“动力煤”,质量稍差,有别于用于提炼的化工煤)为燃料。2000年以前,火电企业的燃料煤供应市场价格一直受国家调控,从而保证了火电企业燃料煤的正常供应。2000年以后,国家逐步取消了火电企业燃料煤的调控政策,逐步实现了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的完全市场化。

(二)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现状。由于受欧洲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加剧等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目前燃料煤的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供应量充足、稳定,没有质量掺假的现象发生。火电企业的发电利润较高。这让一些火电企业疏于对燃料煤供应商的管理,不注重对燃料煤采购人员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燃料煤供应商评价、选择、绩效考核等制度流程没有或流于形式。通常都是燃料煤供应商提出优惠条件主动给火电企业供货,为形成有利买方的市场竞争环境,火电企业不愿意与燃料煤供应商建立更紧密关系,而是与其保持一种对立的关系,通过燃料煤供应商的激烈竞争实现火电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作为一次不可再生资源,曾经在高位徘徊很长间,让全国大部分电厂处于亏损状态的燃料煤市场价格还会不断上涨。特别是在用电高峰的夏季和冬季还会出现燃料煤供不应求情况。

一些火电生产企业意识到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燃料煤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积极开拓燃料煤供应渠道,寻求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但在管理上受到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影响,对燃料煤供应商缺乏信任,不愿意与燃料煤供应商共享资源信息,供应商仍只能被动的履行双方签订的合同,不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也不会积极主动为火电企业在燃料煤供应上提供更多帮助。

由于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持续的供应商绩效评估制度和流程或流于形式。一些没有诚信的燃料煤供应商为了获取额外利润,对燃料煤采取掺假、以次充好的弄虚作假行为,导致燃料煤的质量出现大幅下降,严重威胁到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使火电企业由于燃料煤采购成本增加。尽管各火电企业为应对燃料煤供应商的掺假行为,配置了煤质检测设备、化验仪器等检验工具进行防范,但仍不能完全防范燃料煤供应商的掺假行为。

经测算,一个装机容量为1200MW的火电企业,一年所需要的燃料煤应在300万吨以上,平均每吨燃料煤掺假导致发热量下降10~20大卡(以标准煤市场价格含税价700元每吨计算),造成火电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在300~600万元以上。

如不改变火电企业与燃料煤供应商目前存在的对立、松散的交易关系,建立一种更紧密地战略合作关系,甚至发展成为供应链关系,火电企业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困境不会彻底改变,燃料煤煤质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即使燃料煤市场价格上涨趋缓,火电企业的安全、稳定、经济生产同样受到威胁。

(三)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经过对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现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目前火电企业在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火电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对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火电企业已习惯于用传统战术利用物资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来管理燃料煤供应商。认为与燃料煤供应商关系紧密,不利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只有与供应商保持一种对立的、松散的关系,在采购谈判中才能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不愿与燃料煤供应商建立较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导致双方彼此信任度降低,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不可能实现企业间的协同,从而增加鉴定成本、物流成本、预防成本等导致采购成本增加。

2、供应商缺乏商业信誉。燃料煤供应商商业信誉风险防范需要火电企业建立持续的供应商评价、评估及选择机制,在对供应商的评价、评估过程中,才能觉察到供应商的不诚信行为。将信誉差的供应商限制在合格供应商之外,或通过担保、违约金等形式将供应商信誉风险实施合理转移。然而,火电企业没有燃料煤供应商评价考核制度或流于形式,燃料煤供应商的管理就不可能做到事前预防。通常只能在燃料煤到货验收环节进行化验、检测,由于现场检测条件有限,很难完全防范供应商的掺假、以次充好行为。即使检测出不合格的燃料煤,此时退货势必造成火电企业因燃料煤供应中断而影响正常发电生产,不退货又会造成经济损失的两难境地。

目前,由于燃料煤供应商信誉问题导致火电企业燃料煤供货合同不能全面履行、燃料煤质量下降、采购成本增加,已严重影响到火电企业的正常生产。

3、缺乏供应商管理技能。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火电企业的供应商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其他专业或岗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采购与供应管理理论知识,缺乏对供应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重视采购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认为燃料煤采购与其他日常物品采购一样,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也不需要供应商管理技能。

不注重对燃料煤供应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不关注未来燃料煤供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目前严峻的燃料煤供应形势下,到底要和燃料煤供应商发展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没有中长期规划和目标。只按传统采购模式或已形成的采购模式做一些类似常规物资采购的管理,不会根据燃料煤采购市场的变化以及燃料煤采购地位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购管理方式,并与燃料煤供应商发展相适应的关系。

4、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意识不强。与供应商保持对立关系是大多数火电企业长期以来的共识,在当前环境下,一些火电企业开始意识到发展与供应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但对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甚少。意识不到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协同能给供应链中各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反而认为供应链管理会束缚核心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殊不知未来的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竞争,而是依靠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5、供应商管理技术落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现代企业已通过专业采购管理软件实现了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专业化。而许多火电企业仍停留在最原始的采购及供应管理方式,不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及时地收集采购信息,还是依靠采购人员深入燃料煤供应市场收集信息。然而,在采购人员返回时,其收集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了,成为没有价值的信息,且采购人员的工作繁重、效率不高。

落后的供应商管理技术不能对供应商绩效进行及时、准确地评估,不能有效支持采购管理和辅助采购决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没有及时、准确地信息很难做到正确策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火电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压缩了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使企业陷于经营困境中。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在完全市场化的燃料煤供应市场中,随着燃料煤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的市场过渡过程中,其燃料煤在火电企业采购物资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火电企业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缺乏变化的观点,没有供应定位模型管理燃料煤供应商的经验。这是与供应商关系对立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从供应定位模型中了解到采购企业通常根据采购物品的相对成本的高低及采购风险、脆弱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将其分为战略关键、战略安全、战术利润及战术获取四种类型。(图1)

在燃料煤供过于求时,燃料煤在火电企业的采购地位中处在战术利润象限。该类物品是那些可以通过市场及时和明智的为提供客观节省成本的机会的物品。其典型特点就是,存在大量的备选供应商,不需要在供应商管理或选择方面作任何特殊行动。通常是那些被看作就有中等或高价值的“日用品”。对于这些产品的主旨是“交易和利润的驱动”,供应商管理的基础是从市场的竞争本质获得最大好处。选择与供应商建立紧密、长期的关系没有太大的价值,可以通过加强供应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以及潜在优秀供应商的开发来为采购组织获取利益最大化。

现阶段,燃料煤市场价格虽有所下降,但燃料煤市场正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燃料煤在火电企业采购地位中已转变为战略关键物资。此范畴的产品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在于其可获性和对竞争优势、成本结构和营利性的影响。管理这些物品的供应安排需要大量技巧,重点在于开发和管理与供应商的长期紧密的关系,通过协作行为,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关系包括建立持续改进的双方目标、关系价值和做法的认同和企业管理框架。

可见,在火电企业燃料煤逐渐从战术利润物品转变为火电企业的战略关键物品时,其原来可以通过加强供应商的绩效考核和提高燃料煤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行为、采购组织获取利益最大化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对战略关键物品供应商的管理。这种对立的供应商关系必定对火电企业的燃料煤采购的经济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威胁到燃料煤供应的安全性。

(二)供应商评价、选择、评估等管理制度缺乏或流于形式。尽管大部分火电企业都成立了专门的燃料煤采购部门,但采购部门制定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评价、选择管理的制度操作性不强,没有具体、客观量化的管理绩效指标,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有的火电企业根本就没有专门的燃料煤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

燃料煤供应商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没有真正、持续地实施,导致燃料煤供应商履行合同的好坏都一个样,这会制约优秀燃料煤供应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愿主动改进和完善自己,进一步为火电企业做好燃料煤供应。同时让绩效差的供应商有可乘之机,会助长绩效差的供应商质量掺假、以次充好的不道德行为。

(三)不注重采购人员采购与供应管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不注重采购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是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技能低下的主要原因。认为燃料煤供应管理工作同采购其他物品一样,会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就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很少。所以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人员不注重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也很少参加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在燃料煤采购管理工作中,采购人员不会运用供应定位模型、供应商偏好模型、供应商关系图谱等采购与供应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在变化的市场中处理燃料煤供应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与采购战略相适应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模式。

另外,国家还没有要求采购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采购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也是导致目前火电企燃料煤采购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

(四)没有建立以火电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没有形成以火电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之间企业协同效应没有体现出来,是导致火电企业缺乏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意识的直接原因。总觉得与燃料煤供应商关系发展较紧密,限制了供应商之间的有效竞争,也会降低燃料煤供应商进一步提高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积极性。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协同的单个火电企业是不可能将燃料煤采购过程的全部成本都做到最小或最优化,只有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协同效应,才能将燃料煤采购成本优化到最小。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未来供应链的发展将会给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五)不善于运用专业的燃料煤采购管理软件。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管理一直依靠较为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在当今信息时代,一些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始进行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并逐步在火电企业内使用和推广。然而在软件使用和完善过程中,一些火电企业采购人员受传统思想影响,在软件推广过程有抵触情绪,基础数据输入不全、定义不规范,导致采购管理软件的强大功能和作用不能发挥出来。这也正是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技术落后的原因。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是一个持续的完善过程,只有在使用中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使软件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燃料煤采购管理软件不仅能大大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能使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四、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改进措施

要想改变目前火电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降低燃料煤采购成本,并保证燃料煤的及时、保质、保量供应。火电企业就必须解决在燃料煤供应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改善与燃料煤供应商的对立关系,建立务实、高效、双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逐步将有实力的燃料煤供应商纳入到火电企业的供应链中来,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火电企业在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方面必须进行以下改进:

(一)积极与有实力的煤矿企业发展更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互利双赢的战略互惠关系。火电企业要改变目前与供应商的对立关系,需改变传统的供应商管理观念。在合作中勤于沟通,提高双方的信任度。然后通过供应商评估、绩效考核等制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实力、讲诚信的燃料煤供应商,与之建立更紧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友好合作,双方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逐步实现双方资源信息的共享,合作层面进一步深入,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双方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形式来巩固和加强双方的友好关系,并在长期的友好合作过程中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

(二)制定并落实供应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实现供应商动态管理。要彻底解决燃料煤供应商缺乏商业信誉的问题,火电企业要科学制定燃料煤供应商绩效考核制度,客观量化绩效考核指标,并严格执行供应商绩效的评价、考核制度。实行燃料煤供应商动态管理,将不讲诚信的燃料煤供应商排除在合格供应商名录之外。同时积极开发一些有潜力的燃料煤供应商,与之小范围开展业务合作关系,通过绩效评估补充到合格供应商名录中。

通过燃料煤供应商的动态管理机制,淘汰那些缺乏商业信誉的燃料煤供应商,同时激励那些讲诚信的燃料煤供应商更加讲信用、重质量。既保证了燃料煤采购的质量,又能提高供应商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为火电企业与燃料煤供应商发展更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采购人员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实现采购人员持证上岗。火电企业可以通过采购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加强采购与供应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的理论知识。定期开展企业内部燃料煤采购经验交流会,积极参与企业之间采购与供应管理经验交流来提高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燃料煤采购工作中,采购人员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技能将会取得明显提高。

随着国家对采购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视,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采购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火电企业应积极引导燃料煤采购管理从业员参加全国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逐步实现燃料煤采购人员持证上岗。

(四)兼并或重组燃料煤生产企业,构建以火电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将会成为未来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有实力的火电企业集团,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联合、兼并或重组有发展潜力的燃料煤生产企业,建立以火电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通过供应链优化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简化和取消燃料煤采购的中间环节,将会大幅降低燃料煤的采购成本。实现供应链企业间共同增值、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只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火电企业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火电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才能提高。

目前,国有五大发电集团公司都已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措施,实现了一部分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链供应方式,集团内部火电企业及燃料煤供应商的协同效应得到体现,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既保障了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发电企业燃料煤的采购成本。

(五)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专业采购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快速传播,对燃料煤采购管理和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借助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和专业软件公司的开发实力,建立火电企业自己的燃料煤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提高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水平。

目前,火电企业已开始使用燃料煤采购管理系统和燃料煤市场信息分析系统等专门软件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水平和燃料煤采购决策的准确性。

(六)积极开拓燃料煤供应市场,实现多渠道供应。为保证燃料煤的可靠供应,火电企业在积极发展与现有燃料煤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燃料煤供应渠道,实现火电企业燃料煤市场供应的多元化,降低对现有燃料煤供应商的过分依赖。同时能形成燃料煤供应商之间的有效竞争机制,在保障稳定供应的基础上,降低燃料煤的市场采购价格。

在立足国内燃料煤供应市场的同时,一些资金雄厚的火电企业集团开始将目光瞄准国际燃料煤市场。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燃料煤供应合作,进一步拓宽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燃料煤供应的不足。

(七)成立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行业协会。为积极应对当前燃料煤采购价格谈判中的被动局面,提高与燃料煤供应商谈判的话语权,各火电企业建议成立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行业协会,引导、规范各火电企业燃料煤采购管理行为,协调和处理各火电企业在燃料煤采购过程存在的问题。提高火电企业在燃料煤供应市场中的地位,积极维护火电企业利益。

五、结束语

火电企业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将会大大改善与燃料煤供应商的对立关系,其燃料煤采购成本将会降低,利润空间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火电企业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火电企业一定会改变目前的经营困境,实现盈利并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适应市场化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方法,对于燃料煤采购成本占到发电成本超过70%的火电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实践工作,需要火电企业采购部门的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和努力、持续改进和提高,坚持用变化、创新的观点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本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目标。

当然,一个完全市场化燃料煤供应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其管理方法和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行业内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最佳实践案例对其他企业并非适用。各火电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企业目标及经营战略,客观分析采购产品的特点、供应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影响因素,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燃料煤供应商管理方法。对于目前处于火电企业采购战略关键地位的燃料煤的供应商管理来说,只有树立世界级供应商管理理念,建立以火电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并不断进行供应链优化,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化军.论采购供应商的开发与管理.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1.

[2]李楠.煤炭企业应居安思危加快转型.中国煤炭,2011.37.7.

[3]Mike Fogg.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李东贤.采购与供应链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英)Bryan Jones,John Oliver.采购绩效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方惠.采购战术与运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叶青.项目管理与招标采购.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