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

篇(1)

1.中职生存在的问题

1.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而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加上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初中时都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不愿意学习文化课。

1.2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失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甚至娇生惯养,学生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使学生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娇横,更不用说吃苦耐劳了。

1.3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学本专业将来干什么,因此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4抱着混文凭的态度,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目前,多数企业在用人上都提出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并实行了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并且高中毕业生同初中毕业生在工资收入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部分学生家长考虑到学生尚小不上高中(中职)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甚至还有可能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部分家长虽然积极支持和鼓动学生上中职,但对学生上职业学校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认为只要能混个毕业证就行。受家长这种思想的影响,加上学生文化素质本身就差,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不愿实习,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1.5就业观念模糊

通过我校近年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就业后不稳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目标与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知道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过于骄气,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心,企业纪律观念淡漠;职业价值观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认识自我,难以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忽视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给就业带来局限性,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2.德育教育的内容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德育为首,技能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几项改革。

2.1增设德育反思课

德育反思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通过每天的反思,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二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不同学期德育教育系列丛书的内容。

德育反思课的形式:一是每天晚上安排一节自习为学生写心得,写反思的时间。二是在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分别安排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堂发言。并逐步由学生照稿读发展到脱稿演讲,通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胆量和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能力。

2.2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知识必需、够用;能力突出、实用;素质优良、好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课进行调整,删去难度较大的和理论性强的,增加了实用性。如数学,侧重于公式的运用,弱化公式推导;语文加强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训练;英语降低难度,采用源于初中又有别于初中的教材等。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动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兼顾到学习成绩和男女生,小组自定组名和组训。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分组做答,分组或个人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师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不同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校园内及教室刷写有“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巨幅标语;在实习车间内悬挂技术工人标兵肖像及简介,书写“任何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与您的待遇”的标语,以期营造遵规守纪、主动练技、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校园广播、体育比赛、广播操比赛、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篇(2)

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语言水平,即对数学语言含义的理解程度。为此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数学语言的提炼,在教会学生概念、定理等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将这些数学语言的精炼之处介绍给学生,使他们的数学语言逐步丰富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在讲解教学概念、定理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所在。比如讲解交集与并集时,对“且”与“或”以及连接符号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悟它们的不同,这样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数学的严谨之美。著名数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指导学生静心地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抓住数学的本质,提高其理解能力。

二、“语言互译”,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同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若用文字语言表达,可以很生动,若用符号语言则能很简洁,而用图形语言表达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三者作为数学思维的载体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共同协作,并且可以相互转换、取长补短,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一些概念或定理的叙述比较繁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为其他语言,比如用图形语言,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又如有些用符号语言表述的问题虽然具有一种简洁的美,但同时又蕴含着抽象,这时我们同样要引导学生转换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这种小小的“互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转化的能力。

三、“语言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结构严谨,特征清晰。如果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问题的语言结构进行联想,无疑会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的发展实际是数学语言的变换与联想的结果。数学语言联想可以完成数学命题的合理转换,可以在解题原则的指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广泛思索,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联想,那么他们就不会联系地去看问题,就不会变通地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学习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再到符号语言都要指导学生做到准确无误,且能进行互变互联,这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强化数学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数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常识的积累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而数学语言的严密、简洁的符号及直观图形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说过:“在数学表达上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之上,如果语言不精,就会影响到数学交流的效果,当然对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由于数学语言的表达不规范、不清晰,而使听者或读者不知其所云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表现在试卷上,会做而拿不到该得到的分数,尤其高考之后有学生估分不准正是如此,直接造成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精神打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首先从自身做起,备课、讲课辅导都要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不要用不规范的语言含糊其辞地去作一些解释,包括每一个概念、每一步推理都要做到规范标准,不可以有丝毫马虎。其次要求学生依老师的要求,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要及时反馈,进行详细地讲评,对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共同纠正,最好针对每一步都要加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与精练。

篇(3)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反复从事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体育活动中人们自觉进行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体育观念完善,其体育活动的自然控制和调节能力也越精确,也越善于挖掘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充分发挥运动能力,顺利掌握各种动作技术,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从而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

学生一旦有了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形成了身体锻炼的需要,便有了终身体育的愿望,在一定的环境和生理条件下就会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锻炼内容,并能主动探索科学的锻炼方法,客观地评价锻炼效果,成为终身体育者。因此,在教学中将多种复杂、多变的、分散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环境等因素,组合成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氛围,无疑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对体育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各种体育潜能的开发,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方式来看,它是一种自然的强健,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过程。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的价值绝非仅仅如此。也就是说,体育仅仅是人类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提高自身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培养观察、思维能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如录像联网、电视媒体等)增加对体育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体育活动的项目多,内容包罗万象。就像在进行热身活动时,每次都可采取不同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学会更多的活动方式就会演变出许多内容和节奏不同的动作。也可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性,通过各种轻器械练习提高学生锻炼的趣味性等。

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防止和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如在跳远教学中,首先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讲解有目的地强调动作的整体形象,加深正确的动力定型,并请同学复述动作的概念和方法,再由别的学生补充和完善,以此来增加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根据教学步骤从助跑、踏板、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等各环节让学生进行练习。告诉学生每个环节应注意的细节和重点,引导学生观看,让他们相互评判,肯定成绩和找出不足,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既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敏捷、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1.充分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也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学校的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是将学生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应使学生”学会生存”,真正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目前,应使学校的健康教育顺应”终身教育”,加快健康教育的改革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对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各学科的培训,使健康教育的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授之以渔”。

2.健康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在旧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用健康教育去保护学生的健康是消极的方法,只有参加体育锻炼才是积极的方法。我们认为,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的功能。在我国从50年代开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就有了法定的地位。而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步较晚,人们对此重视不够,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更不理解。因此,如何使学生既受到身体教育,又受到健康教育,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提高各级主管部门的认识,真正把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学校体育工作同德育、智育教育一样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位置―队伍―管理落实,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宏观管理,使其逐步规范化。并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人体育教育课时内,真正落实2.5+0.5的模式。再次学校要把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以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健康教育应注重学生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健康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对中小学生来讲,应加强日常卫生知识、合理营养知识、正常生活规律、青春期保健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因为中小学生急需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其最终日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没有良好的卫生保健行为和习惯,明天就不会学习和工作,后天就不会生活。

4.现行教育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篇(4)

关键词 :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 综合素质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大学扩招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引发了高中增容和私立高中的崛起,再加上生源总数的减少,使目前的职校教育陷入困境,生源情况、学生素质及课堂现状都令人担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但文化课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差。多数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课上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频发。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目前中职学历的幼儿教师占一定比例,只有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提出几点做法。

一、结合专业特点,采用模拟教学形式,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脑部中枢精神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不会产生压力。学生心境轻松了,便敢说敢疑敢问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为了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及提供给学生更大的锻炼平台,改变沉闷的理论课堂氛围,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加上学习专业课程设计一般一次课有2课时,因此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笔者都要求每组学生结合幼儿园特点,课前编出本组的口号。上课时每组轮流展示各自的口号,口号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喊口号时可配上幼儿律动动作。如学生自编的口号:“点点头、叉叉腰,我的表现最最好,小手小手转一转,你棒我棒大家棒!”不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且配上律动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轮流上台模拟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或教全班同学做手指游戏,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简短评价。学生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体验到做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口号、讲故事、学做手指游戏等环节让沉闷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在中职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级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很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促进其相互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为此,笔者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按学生能力进行强弱搭配,用 “五领域教育活动模式”命名,分别是:健康组、艺术组、科学组、社会组、语言组。然后由组员推荐选出组长,再模拟幼儿园管理模式,组长即园长,其他成员可根据本组实际自行决定角色。每次活动设计实践课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模拟幼儿园上课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教师角色,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课后师生会进行小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学优点、找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团结合作精神,无形中促进了每位组员的成长。另外,为了使评价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笔者还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小组评价表,每次课后根据各组表现,对照评价表给各组打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这样无形中又一次激励了学生通力合作,积极进取。

三、将课堂有效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是中职学校最具活力与特色的一项工作,是中职课堂的有效延伸。将第二课堂与专业特点及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活动中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还能有效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笔者每学期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实际,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作开展类型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对新生采用讲座的方式讲解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则采用竞赛的方式,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便采用技能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成功的喜悦感,通过比赛使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赶超,使学生更加喜欢本专业,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不但增强了对专业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加强校外见习、实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见习、实习是中职学生相当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校内课堂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是学生顶岗前训练和接触社会实践必不可缺少的一步。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加强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指导,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见习、实习指导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见习、实习效果。如制订见习、实习制度,学生严格按照制度参与见习、实习。另外,要求学生每天写见习、实习笔记,作为见习、实习考核成绩评定依据之一。笔记可记录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学模式、幼儿园生活理念、幼儿园膳食结构等内容,这些记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经验。在见习、实习期间,笔者与合作幼儿园方加强沟通和联系,要求每位学生开一节公开课,然后全体见习、实习生与所在园教师及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评课,让学生通过实践结合评课建议,进行反思以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转变观念,经常总结教学经验,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H3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二。

一、道德教育是灵魂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教育。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木兰诗》中表现出的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英雄壮举;《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我爱这土地》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这些课文可以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审美教育。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再别康桥》等诗歌,我引导学生学习外观排列的形式美、韵脚韵律呈现的音乐美、画面的意境美;而对美学观点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拿来主义》、《花未眠》等议论文、小品文,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美的思想、哲学等高度去认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美学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全面发展是根本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三、现代技术是手段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

四、学会创新是核心

篇(6)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根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效率。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比较差,往往被社会、家长所忽视,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自卑、浮燥、厌学等一系列心理行为,如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成长和进步。这时,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协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的完善。

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它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自身知识经验积累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同时,他们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也会稳步提高,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便于接受正确的引导,从而逐步具备积极的道德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能有效地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与生活相适应的关键期,由于进入职业学校后,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生活闲散,沉迷于网吧、酒吧,尽力寻求生活的刺激,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旦心理失衡就会产生自卑、嫉妒、逆反、暴躁等不良心态,一些偶发的事件和不思后果的行为极易在这些不良心态的作祟下发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学生犯罪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经常处于焦虑、抑郁之中,在行为上经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不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中职学生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动力。

其一,受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和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职业高中的学生出现不良情绪、不良习惯时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不被重视,这是当今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其二,有些学校可能也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如果缺乏这种远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缺乏动力和正确的方向。

2.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桥梁和依据。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很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没能扎实地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教法的建设。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沿袭旧的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班级是贯彻学校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基层单位。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建设者,是思想工作的先导者,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最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发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位“医生”。所以,班主任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会使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更加生动、有效。

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他们能进行个案咨询、分析和记录,真正担负起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同时,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龙头,以班主任为主力军,以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2.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身保健的方法。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

3.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程序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可要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篇(7)

一、充分接触学生,摸清中职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来到我们中职学校上学的学生,有绝大多数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升高中没希望,有的中考都没参加,且在初三下学期开始,到不到校,上不上课,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听之任之。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例如,有些学生的汉语拼音不太会拼写,语言表达、阅读存在问题,数学连正负数都不清楚,学习成绩总是倒数末位,经常不做作业,上课管不住自己,脏话连篇,抽烟喝酒,打驾闹事等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从他们对电子游戏能玩得很好,有许多体育爱好,有很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看,他们的智力不低下。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学生表现都不一样,我们必须清楚,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二、入学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是不断提高中职生思想素质的关键 中职学生入校时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存在着很大偏差,这是中职学校的首要难题。如何防止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继续下滑,甚至违法犯罪,让每位学生逐步步入正常规道,我校对每年入校新生,实行严格教育。“严”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严谨,对学生行为要求严格,对学生的教育环节严密。严并不是主要依靠批评的手段,反而应更多的使用表扬的手段。多年来学校规定:新生一律要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军人有吃苦精神和过硬本领,有严密的纪律,锻炼意志,自强自立;新生一律要通过专业教育,使他们明确本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单位的要求,遵守本校制定的本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新生一律要通过《学生手则》的学习和教育,明确学生在中职学校的吃、穿、住、行和学等方面的规范和目标,使学生逐步能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主动检查自己的思想,使一些良固定下来成为行为习惯。我校长期执行常规评比制度,严格认真地对每天每班每位学生的仪表、礼貌、出勤、早操、保洁等行为进行日检查、周小结、月总结、监督和评比,对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和班级及时的批评并敦促改正。

篇(8)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我们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作者经历了深厚情感体验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大自然、人、物、生活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贯穿于其作品之中,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与情感的结合点,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从多方面反应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之情,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集道德、人情、风景美于一体,几乎每篇都涉及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我在教《项脊轩志》、《背影》等这类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2)增强教学语言的感彩。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语文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教师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感情。

2.基本方法——情感渗透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将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情有所动”,将其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动之以情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求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谓习惯成自然,训练有素的学生一旦进入临战状态,其质疑问难的习惯立即会使他与题目的设置者达成一种契合,而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游刃有余。相反,缺乏问题意识及习惯,面对阅读对象的“陌生”,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阻滞了思维活动,处理起问题来当然会生涩。

(2)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完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层面、多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级;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串;从纵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这些分解开的能力要通过一系列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要通过整体优化才能健康发展。 纵观中外林林总总的阅读技法,从阅读效率着眼,大致可浓缩为三大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尤其是略读、快读更是现代中学生,特别是临场考生在训练中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而由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传统的单纯精读的影响久远,长期以来,忽视了略读和快读,这恐怕也是造成“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完善阅读技能,应先学会“吟咏涵泳,文道兼收”的精读,再学会“观其大意,提纲挈领”的略读,后学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实行三大读法的科学配伍,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全面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

(3)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阅读提问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对学生提问不加重视甚至反感。而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一样给予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问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次要得还是重要的,无论是紧扣原文还是离本万里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作出回答,如果不回答,也应给予合理的说明。

3.要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情景

(1)引用名人名言故事。如:“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以此营造审问的阅读环境气氛。

(2)开展小组阅读审问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灵感得以激发,诚如萧伯纳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篇(9)

关键词: 加强;文学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

Key words: strengthening;literature edu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85-02

0引言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为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培养。而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正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加强高等院校文学教育在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的意义,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立志、树德和做人,将会影响学生一生事业的成功。而思想性的渗入和传播正是文学教育的灵魂。高尔基曾经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发展人追求真理的愿望,同人们的庸俗习气进行斗争,激发人们心灵中羞耻、愤怒和勇敢精神,竭力促使人们变得坚强而高尚,并能以圣洁的尚美精神来鼓舞自己的生命。”文学教育中的作品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高尚的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人类美好的感情。这些思想和情感既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广大学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操的陶冶、道德的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等学校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过分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因此文学教育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依托。而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感发力量,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感悟人生,进行各方面的情感培养与锻炼,健全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从中进行各种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智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文学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和先贤古人、巨著名家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生活阅历丰厚的过程,它能唤起学生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使学生受到一次次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将文学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氛围之中,从而营造一种大知识、大智力的教育环境,使教育笼罩着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精神的体验、人格的陶冶、创造的启迪和生命的幸福。

3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

社会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我国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在大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文学是人们借以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资料,文学鉴赏能力也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像一面镜子一样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作品,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因此在高校开展文学教育,就好比给学生一艘航船,让其能够自由的遨游文学的海洋,享受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4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所谓的健康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学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另外心理的健康离不开感情的丰富,只有情感丰富、乐观豁达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文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恰恰是讲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健康心理。

5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功能。文学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全面思维。在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形象思维。人类社会诸多抽象复杂、难以表现的事物,在文学家笔下往往呈现出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愁绪”一词在现代指人在生活压力之下常常体验的一种心理感受,无形无迹、难以捉摸。然而,在古代文学家的笔下,“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愁”似乎有了长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愁”似乎有了韧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愁又仿佛似流水一般。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感情得以具体化,而且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阅读者打破思维定势,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创新精神。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着更多有个性、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而且更应该培养出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因此,在高校加强文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金声,彭书雄《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J]光明日报,2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42-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无机化学实验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必修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其不仅能为后续的化学类及专业课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巩固、验证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受到规范、系统的实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探索、协作的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1-4]。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实验场所不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不能及时补充,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逐渐突出出来。同时,新的环境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能源的短缺等。作为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课无疑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作了探讨。

1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绿色化学”是1991年美国化学会提出的,此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绿色化学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而不是产生了污染再去治理。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5-6]。

传统的化学教育,很少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减少化学反应对环境的污染。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要从事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新产品的开发、中药新产品的工艺研究以及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等。如果他们有着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出尽量没有或减少污染的工艺、路线、方法等,从源头上阻止污染。

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如果在教学中渗透进绿色化学的理念,使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无疑对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们在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设计、改造、优化组合,尽量使产品循环利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如无合适替代品则以微型实验等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对于性质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代替有毒的或不易处理的化学试剂,如在沉淀溶解平衡实验中,用一般的易生成沉淀的金属离子代替有毒的重金属离子,如沉淀的生成实验一般用Pb2+离子和I-离子,我们改用Cu2+离子和OH-离子;分步沉淀一般用Ag+离子与CrO42-离子和Cl-离子,我们改用Cu2+离子与OH-离子和S2-离子。对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的实验或制备实验,尽量选用产物易分离并可作为后续实验的试剂或可用于其他实验的原材料,以减少浪费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在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我们选择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标定粗略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出氢氧化钠的精确浓度即可作为醋酸电离常数测定实验中的标准溶液,用于测定醋酸的浓度。

2 在实验教学中逐渐融入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对于探索性的实验内容我们遵循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安排,首先是在现有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渐融入探索性的实验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几个性质实验如“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和“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等,学生在做这些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例如一次验证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实验,需要将草酸铵溶液与高锰酸钾溶液混合,并加入硫酸,水浴加热条件下紫色褪去较快。但是在草酸铵溶液中滴入硫酸之后很快就产生乳白色浑浊现象。对此反常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通过重复实验、做对比实验,并应用检验离子的方法最终确定草酸铵溶液中混有硫代硫酸钠溶液,原因是学生将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胶头滴管放到了草酸铵溶液的试剂瓶中。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也强化了对学生的试剂管理的教育,在性质实验中,因为所用的试剂类型较多,一定要注意不能将试剂弄混。

再如KMnO4与NaSO3分别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应该是紫色褪去变成浅粉色、有褐色沉淀生成和溶液变成墨绿色,但实际情况反应现象却是多种多样的,出现反常现象之后引导学生及时分析、检验,查明原因。对偶然出现的反常现象,我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场进行探索试验。同时在性质实验中我们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如配合物[Cu(NH3)4]SO4的晶体制得之后,要用NH3·H2O溶液溶解,以增加配合物的稳定性,如果用含Cu2+的溶液溶解,是不是也能增加配合物的稳定性呢?学生马上就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简单易行。

第二阶段则是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出简便、廉价、可行的方案,由教师审查后方可独立进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与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有机结合

我校近几年一直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的研究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或团队进行创新学习项目的研究工作,首先,与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等都能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同时,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观察记录研究过程,处理研究结果及相关数据,撰写研究报告,自己动脑筋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各项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发展。

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也注意设计贴合实际的题目,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中来,比如相关的研究题目有“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鼓励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造;“无机化学实验三废的处理对策研究”,鼓励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提出合理的方法以及如何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研究”,让学生比较研究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方法的优劣、产率高低,原料的制备和产物的应用与其他实验的衔接等等。通过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无机化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尝试,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经过一年级无机化学实验的系统扎实的训练,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实验课程中时,实验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反思,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铁步荣,贾桂芝. 无机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26.

[2] 铁步荣,贾桂芝. 无机化学实验[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6.

[3] 白广梅,王小逸,刘淑珍. 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C3H3素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4-116.

[4] 冯丽娟,宰学荣,张宏宇,等. 无机化学开放实验新模式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6):190-19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3-02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先天禀赋为基础,对受教育者实施适当的教育影响,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1],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2]。“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的教育成果明显低于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果[3]。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小学,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倡导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既涉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进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素质、整体的社会环境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现的体现者[4],对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我国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教师方面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5]。高中生物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6]。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7-8]。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准确、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9],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学生。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8]。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处于逐步完善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最近发展区”,若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化和引导,定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明确困惑所在,上课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和重点。第二,课堂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可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继而再由“细胞核为什么功能如此强大,居然能够成为细胞的‘大脑’和‘控制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胞核结构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后设置复习,教师可通过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习题和课后任务,巩固已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贯。如:通过实验探究设计、模型设计、调查研究、私人访谈等课后任务布置,并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比拼等形式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执行任务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左涛.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马秉乾.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解读人文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基本理念[J].学周刊,2011(3):149.

[3]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德育论衡,2011(8):36-38

[4]张乐天,邓银城,范安平.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5]王春艳.浅谈教师的素养[J].职业与教育,2010(5):61.

[6]曹东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