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6 17:13: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1)

一、临床路径概述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常见有3种含义:①临床路径是联系患者与其家属、照顾者和专业小组来共同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种具体的服务方法;②临床路径是一个预计的、对每日服务计划的说明。对某病种,以工作流程表格的形式,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时间性的和有效的照顾。它是多专业人员共同合作来控制品质与费用的一种临床服务模式;③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

二、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2.1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为了谋求发展,必须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使用病人版的临床路径,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2.2、临床路径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

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所应常规进行的诊疗操作,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对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2.3、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促进护理专业职能的拓展

临床路径是管理科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必将促进医院管理机制的转变。实施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为提升医疗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证,并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在整个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护士清楚地知道患者的整个诊治方案及具体执行时间,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由于它是多专业共制定的最佳护理计划,业务全面,操作规范,主动性较强,所以这种工作方式以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因此护理专业的职能正在从广度上、深度上进行拓展。

三、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3.1组建临床路径发展小组:临床路径发展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DT)由与实施临床路径有关的行政、医疗、护理及辅助科室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成员包括:管理者(科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

3.2设计临床路径表: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广泛查阅资料,征求专家意见。制订出最佳标准化流程,设计出临床路径表。

3.3选择进入路径的对象:临床路径一般是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变异较少、病源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3.4教育及培训:工作组的成员必须经过临床路径的专业培训。以达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宣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要做到对疾病情况和治疗内容要充分掌握。

3.5执行:①医生在门诊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②各部门工作人员按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共同合作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3.6评价:收集、汇总各项数据并做统计学分析;评价各项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做变异分析,查找变异原因,改进方案。

四、 结束语

临床路径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临床路径一方面符合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有效运用资源,符合我国当前的卫生改革政策。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过程并对其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肯定会逐步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和接受,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IT行业的垄断特点

网络分析机构ComScore Networks公司公布的2006年调查报告称,Google公司在全球互联网搜索市场的财运越来越好,它的市场份额从先前的55%上升至62%;据网站实时监控机构OneStat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当前的市场份额高96.97%,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市场研究公司NPD最近了2006年办公软件市场份额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办公软件的单位出货数量看,微软Office占95%。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IT业是一个大公司云集的行业,从市场份额来看,有些公司几乎是占据了绝对垄断的地位。与此同时,IT业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和活力的行业。摩尔定律告诉我们,计算机硅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下降一半。各种软件不断推出升级版本,硬件也不断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极具潜力和活力的行业。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极具活力的行业中,怎么会存在如此之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出现像微软这样的所谓的绝对垄断者呢?

1.垄断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垄断是指一种控制力,通行的定义是强调一家厂商是市场上某种没有近似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提供者(萨缪尔森,1992年)。

经济学中,还存在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又称寡头,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垄断比绝对垄断更具现实性。

经济学中的垄断的定义是指绝对垄断,没有任何竞争者、没有任何近似产品、有绝对的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几乎没有任何企业能进入该行业的情况。在同类产品也存在差异的今天,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存在。在实际生活中,竞争是水恒的,垄断是暂时的。这正如“物竟天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并没有能阻止生物多样性的实现。竞争和垄断犹如两个车轮推动着市场经济发展前进,推动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发展前进。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垄断并非指绝对垄断,而是指具有绝对市场地位的厂商。

2.IT行业垄断的新特点。IT行业的垄断,有着与传统企业类似的高市场占有率、高回报率等特点。与此同时,IT行业中,垄断也呈现出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新特点:(1)IT业市场竞争度高,大中小企业并存,软硬件更新速度快。(2)IT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性能持续上升。

IT行业的垄断新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形成原因的。IT业自身的新特点导致了IT业垄断的形成,也导致其垄断存在其特有的新特点。

二、IT业高度垄断的形成原因

IT行业的特征导致了IT业垄断的新特点。在IT行业中,以下特点造成并加快了垄断的形成。

1.网络的外部性。网络的外部性是指消费者从一种产品获得的效用取决于这一网络中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使用某一产品和服务的人越多,消费者从中得道德价值越大。网络的外部性会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同样的商品,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腾讯公司1999年2月,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八年来,其使用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年轻人必不可少的通讯方式之一,短短几年间,腾讯的用户就达到了上亿人。网络效应就是这样,它会使造就许多“市场领先者”,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可以说,网络效应是一种内在力量,导致了高度垄断市场结构的自发性、合理性和必然性。

2.锁定和路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路径依赖于锁定相关,锁定可以说是路径依赖的起点,路径依赖是锁定之后的过程。信息是在一个由多种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系统中存储、控制和流通,而使用特定的系统需要专门的培训,即用户要为他们的选择进行各方面的前期投入,而这些前期投入反过来又使用户难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转换,亦即用户容易被锁定在最初选择的系统之中。消费者最初的选择,即使并非最好,却往往被锁定。由锁定引发的便是路径依赖,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因为信息的特殊成本结构,供应商为了从尽可能多的用户基础中获得最大利益,会在产品推出初期提供甚至低于成本的产品来吸引用户。由于这种因最初选择而产生的依赖以及转移成本的阻碍,最终促成了被选择厂商在市场中难以动摇的市场力量。可见,IT业厂商市场力量的形成规律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的市场力量是在竞争中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形成的。而路径依赖几乎是一种市场机制之外的作用力,被锁定的产品有可能在技术上并不是最优的,但是一旦形成却很难改变。IT业路径依赖的特征,极大的诱导了垄断的形成。

3.标准。在IT行业中,有一句行话叫做“得标准者的天下”。目前,移动市场上争执最强烈的莫过于第三代移动通讯的标准问题了。在IT行业中,谁创造了标准就意味着其它厂商都要与之兼容,就意味着高额的产权使用利润。所以IT业中,每个厂商都尽量的是自己拥有最广泛的客户源,哪怕是免费使用、免费安装。谁拥有了最广泛的客户源,谁就拥有了最强的网络效应和客户的路径依赖,谁就最有可能成为通用标准,成为坐拥江山的最大赢家。在IT行业中,标准驱动着每个厂商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使用群体,驱使着IT行业中垄断结构的形成。可以说,IT行业中标准带来的系列效应,加固了垄断的力量。

4.报酬递增。传统经济中,受到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的限制,边际报酬会出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而在IT行业中,物质性沉淀成本很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知识、信息、员工智力、各种创意和技术的外部更新,因此,在IT业中,研发的前期成本很高,而其后的成产成本较低,这将导致生产商多售出一份商品,就能够多获得一份利润。在利润的驱动下,会使厂商尽可能的多生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利润的驱动也将诱导垄断的形成。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IT行业中,网络效应是一种内在力量,导致了形式上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的自发性、合理性和必然性;而网络效应所带来了路径依赖、赢家通吃、标准等一系列效应将不断加强垄断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最终形成IT行业中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

三、IT行业垄断新特点产生原因

在上述分析中,解释了IT业高度垄断产生的原因和市场集中度高的原因。在IT行业中,还存在着竞争度高和产品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下文将详细分析这两方面的原因。

1.IT业中的垄断与竞争并存。在IT行业中,虽然形式上的高度垄断存在,但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IT行业实质上是有效竞争性的市场。首先,IT业的技术创新是非常迅速的。以具有典型IT业特征的软件行业来讲,行业中78%的收益均来自投放市场不到两年的那些产品,且各种应用软件一平均每两年更新一次,呈现高度创新性。其次,IT业中存在巨大的潜在竞争威胁,因为IT产品的研制、开发、促销固然要有大量的前期投入,但与传统产业相比,IT业很多成功的经营实践最初来源于创意,物质性的沉没成本比较低,这充分增加了行业进入自由度。由于潜在竞争者的存在,表现出所谓的“市场可竞争性”,从而使市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如果依据市场份额来衡量IT业,可能在形式上具有高度垄断性,但如果从行业创新的角度看,IT业却呈现出实质上的市场竞争性,市场竞争存在且自发保持有效性。

2.IT行业中产品频繁的推陈出新、升级降价。IT行业中竞争与垄断并存的现象迫使垄断厂商不断的推陈出新、提高质量。而IT行业前期研发成本高,而边际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加上IT业呈现出实质上的市场竞争性,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应用,迫使IT业厂商,包括垄断厂商不得不持续推新,提高质量,降低价格。

再则对于普通商品来说,是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如食品等每天都需消耗。而IT业的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则不同,数字产品的耐用性极强,通常不会因为使用的次数而丧失本身的功能。这样一旦一个消费者购买了某种数字产品,在维持其原有功能的条件下,它的使用寿命趋于无限。这样已有商品的使用者不会支付货币去购买同样的商品。试想,如果杀毒软件不更新升级的话,它还会有市场吗?这也迫使垄断者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实现更高的功能,以维持其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管理理念也对垄断厂商产生了影响。他们从追求利润到注重其长远发展,保持长期的市场地位。在IT业,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资本、土地等物资性资源,而是知识、人力资源。只要拥有好的创意,并不需要很大成本就可能发明新的技术。比尔・盖茨等几位年轻人创造了微软的神话,正是知识与智慧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垄断企业如果想保持其长久的垄断地位,只有不断的创新、进步。施惠于客户的同时不断地推出创新的、高质量的产品。

四、IT行业垄断的趋势――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认为,在事物增长过程的前期和后期都会有混沌现象出现。这样,在两个阶段的交界处,往往会产生波动和振荡。例如,在增长的后期,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突变,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系统或者是通过对自身结构的调整以增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或者是通过开拓新的环境资源,来保持其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一个系统在逼近某一阶段的极限时,就会在上述两方面寻找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必须经过多次探索之后,系统决定自己的前进道路。因此,当每一个增长阶段接近尾声的时候,就会经历一个波动阶段,然后才会开始新的有序增长过程。在增长的前期,经历的过程也是类似的。系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或者系统本身经历一个大的改造期间,也必须进行多种探索。经历一个波动阶段,才会逐步进入比较均衡的增长阶段。

在IT行业的垄断效应中,也存在类似的混沌效应。IT业的竞争模式可以用以下两阶段来说明。第一阶段:由于一个新创意的产生或是新技术的发明,占先者进入市场,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接着是路径依赖和标准的设定,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或者退出市场,促使垄断的形成,垄断厂商坐拥巨额利润。第二阶段:新的革命性的创意产生或者新的革命性的技术的发明,产生新一轮的网络效应、路径依赖,新标准的设定,新赢家的出现,新垄断的形成。IT业的创新就是这样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波浪状前进态势。上述过程可以通过下面的图表说明。

五、总结

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IT业充满活力,其发展速度也远比传统企业要快。高速发展的IT业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稀缺性企业,是一个以人力资源、知识、信息、创意为主要资源的行业,它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锁定、标准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垄断的自发性和合理性。在IT行业中,垄断使其自然产物,但IT业的垄断也有其特殊性。IT业的垄断并不排斥竞争,是与竞争相生的产物,IT业的垄断是在技术的推动下,以网络效应为载体,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IT业的垄断格局会持续,与此同时,更好、更先进的IT产品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价格与消费者面对面。

参考文献:

[1]季晓南:《中国反垄断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版

[2]方兴东:《打破中国IT业第一垄断》[F].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7期

篇(3)

临床路径是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的一种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其英文可以写为clinical pathway(s),clinical path(s)简称CP。过去曾经被称为“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ways ),为了避免使患者感到正处于“关键性”(critical )状态下,临床路径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时临床路径还被简单称为“方案”(protocols)。目前较为广义的名字是“疾病管理”(disease management ),表示路径已经从疾病的院内治疗阶段扩展开来,用于更大范围的医疗管理。临床路径是一种医疗护理模式,是一种类似于流水线作业的医院工作方法。它以加速疾病康复,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经费支出为宗旨,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其服务质量高,参与人员多,单位性强,需要高效的群体氛围和效率意识。所以,研究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前景。

1临床路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面临的医疗问题大致有四:一是病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其不但需要医疗护理,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服务要求;二是公费医疗已由医疗保险替代,病人需要低廉的医疗费用;三是医疗护理质量有待规范和提高;四是整体护理有待深化,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1]。临床路径恰好在解决这四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故在我国实施临床路径有很大必要性。实践也证明了,临床路径在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方面作用显著。我国目前面临床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三级医院降低医疗费的压力非常大。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国家颁布了许多医疗体制和结构改革的相关文件,分别指导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卫生部提出“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并重[2]。探讨临床路径这个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临床路径的建立

2.1病种选择

在选择病种时考虑以下原则[3-5]:①选取多发病、常见病;②突出代表专科水平的病种;③要保证有一定的病例数。

2.2确定被选疾病的实际临床路径

通过与各专科医师、护士、相关医技科室的人员进行访谈,确定几类病种的临床路径及其中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服务项目的时间及各类资源(人员、试剂、设备、易耗品等),最终确定的路径图既包括了病人所接受的服务项目,同时也包括了各项目所消耗的时间及资源。通过翻阅分析过去1年上述几类病种所有住院病人的病史,对知情人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修正。

2.3实际病种平均成本测算

①平均床日数;②各类检查治疗的平均次数;③平均的药品使用量;④平均输血、氧气量。将此数值与各项目成本进行乘积后加和,即可计算各类病人的病种平均成本。实际病种平均成本=病种床日成本×床日数+(某检查、治疗项目单位成本/某项目服务次数)+按成本核算后的药品成本+输血和氧气成本。

3临床路径中护理人员地位

临床路径是多专业协作的医护标准化服务计划,护理工作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能直接体现路径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7]。护理工作引入这种模式,必须要求在单病种的护理基础上,把服务方式界定在某病种上、某段时间内、有限经费上,可预测结果,可用服务效率评价护理水平的工作方式,由于它具备针对性强、科学高效、操作规范等特点,势必对护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临床路径能促进护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护理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保证护理效果更有效更安全,还可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促进其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她们紧跟科学发展的水平,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竞争力,促进护理科研的进展和护理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责:一是在实施临床路径患者的病历夹封面贴上“临床路径”字样以示区别;二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临床路径的特点;三是根据临床路径表完成活动、饮食、护理、监测及出院指导等;四是协调医患、护患,病人之间的关系;五是发现变异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六是负责出院前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七是作为个案管理者,提醒、监督每日进程,保持病历完整性。

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改革下,临床路径使诊疗护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通过流程重组,改进服务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达到预期效果,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此,临床路径一方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能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合理运用医疗资源,符合我国当前的卫生改革政策;另外,由于临床路径提供了标准化的诊疗护理过程,并对其进展实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价,有利于医护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减少工作失误,从而能给予病人最安全最经济的治疗过程。

4实行临床路径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编排住院时间,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康复。限定医疗费用增长,减轻患者及国家负担,医护人员有序、有效、有预见的工作,不仅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还可达到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规范诊疗护理程序,从而减少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医护人员治疗程序和方法的不当而导致结果的差异。通过实施纵向和横向比较促进质量改进。纵向可与调研的资料情况对比,横向可与同行护理情况对比,取长补短,修改和完善临床路径。真正让全院的工作都以患者为中心来运行。作为患者,需要的是最高质量的服务,最低廉的费用,而临床路径能满足患者的这一要求。

5临床路径在我国实施的展望

在国外,临床路径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大量国外文献报道,临床路径能够以病人为中心指导医疗护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能大大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已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医院所应用。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推行,随后,在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也相继实施临床路径,其目的是医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了提高医院的营运效率,在相同的时间中诊治更多的病人,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维持和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实现临床路径这一高品质、高效率、低费用的先进医疗服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总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要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在服务上则要求便利人民、减低费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已势在必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广度、深度使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真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质量已成为医疗机构的生存手段。尤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下,付费方式的改革要求医疗机构在不降低医疗质量的情况下,努力控制增长过快的费用。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费用,医院将亏本经营。临床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现有的一些概念和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在一些三级医院试行,逐步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相信对于临床路径概念的借鉴和利用,会在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并尽快与世界接轨方面大有益处。

我国护理专业历经10多年改革,专业队伍已经比较成熟,新的护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护理程序成为临床护理的基础工作结构,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密切合作已经开始。所有这些均有利于临床路径的开展。临床路径这一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敏娜,李树贞.临床路径是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J].Journal of Nursing-Science,2003,18(3):240.

[2]陈锋,辛丽丽.医疗体制改革下实施临床路径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3, 23(5):29-30.

[3]胡德奎,王晓钟.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 996(12):535-536

[4]马旭升.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与相关研究进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0,(7):237-239.

[5]王衍,江震.浅析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27-29.

篇(4)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篇(5)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 (2011) 01-058-03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的竞争,“伦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战略规划导则给城市规划一个涵盖发展过程各个方面的框架”。此外,政府还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这一文件,它设定了为保持“伦敦在世界城市顶级层级中的坚固地位”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强化了“伦敦战略导则”作用,以确保地方规划机构能够认识到伦敦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强化竞争的需要。

悉尼市政府早在1998年开展的“悉尼2020”战略发展研究中就指出,要确保未来的悉尼是一个世界城市,首次从规划角度明确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到了2008年5月,悉尼市政府进一步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征求意见稿,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悉尼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这种可持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规划确定了悉尼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主题:绿色的、全球化的、相连的。绿色的主题强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全球化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加强全球联系和注重知识互动;连接的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强调建立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提高虚拟沟通的能力。在每一主题中,规划都设定了具体内容,包括新绿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绿色产业结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创新和新技术、成为全球文化网络的一部分参与全球知识交换等内容。

2006年,纽约市提出的《纽约2030》规划,刻画了未来25年纽约将要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加绿色的纽约,实现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和10项内容的具有纽约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中,香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即成为世界级国际城市及亚洲主要都会。规划明确了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与内地联系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作为未来发展蓝图的主要建议和各种可行性选择方案的基础。规划内容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要求,同时包含了规划导向的具体设定。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开始认识到要通过规划来“重整城市结构”,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要在今天规划未来经济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土地和环境质量,而高质量的居住设施、良好的环境、娱乐设施等因素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可见,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处于规划的指导下的。在它的战略规划中已经提到,新加坡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城市。

近期,法国积极推动“大巴黎计划”,旨在将巴黎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城市,在全球的大都市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大巴黎计划”目标是建成一座创造的城市、革新的城市、充满凝聚力的城市,同时打造成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二、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着力点

从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顶级世界城市,以及香港、悉尼等新兴世界城市的战略规划看,虽然内容不一,形式多样,但均涉及了三个共性主题。

一是强调对人文社会领域的关注。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涉及更加多元的人文发展空间,东京的战略发展目标包括社会机遇、人才、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交通运输等多元领域;香港特别提出要加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悉尼确定“连接性”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以提高社会虚拟交流的能力;巴黎提倡和谐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自动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和塞纳河整治,增加就业岗位;“伦敦荣耀计划”指出要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以及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并细化了适用性住房、提高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和污水管理政策。由此可见,以关注人的发展,展示多元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构建社会和谐为代表的人文发展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

二是强调城市发展实力和整体地位的提升。几个城市的战略规划均提出通过经济手段,有效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其中,强化信息化能力、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是在《东京构想2000》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香港在《香港2030》中强调提升经济竞争力,勾画了竞争力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悉尼提出了全球化主题,突出了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巴黎提出以土地资源整合促进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伦敦政府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并指出要打造世界等级的生产力,目的在于确保伦敦在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的地位。这些内容全都强调了以竞争力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是强调绿色发展。《纽约2030》提出要建设“更加绿色的纽约”,对水、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保护和有效应对是使纽约更加绿色的核心内容;悉尼不仅将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在《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中强调了“绿色”是悉尼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主题,这种绿色体现在绿色的环境、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的生态系统;《东京构想2000》提出了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将优质的生活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巴黎明确指出要打造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这些内容均体现出绿色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表明,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规划设计,而诸多城市都将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作为代表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选择,这些规划内容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作为后发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需要通过规划引导方式,合理有序地达到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其中,提升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推动人文领域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通过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综合经济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三个北京”的内在联系

(一)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选择。

在最近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发展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金融体系重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并在后危机时代占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和空间,中国在讨论和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新区域崛起为经济力量的新中心,一些新的国际大城市也快速成长起来,正如东亚经济奇迹成就了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一样,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北京提高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构筑了空间。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北京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城市行列,进入了以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为主流、以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战略转型期;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北京在全球化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顺时顺势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更高标准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方向,明确了目标选择。

(二)“三个北京”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路径和工作抓手。

由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现阶段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态和发展路径,而要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着眼于“四个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积极借鉴其它世界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世界城市。

2008年10月,北京提出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推动城市发展,随后又分别详细制定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不仅成为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而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其中,“人文北京”提出以推进民生发展、文明发展、文化发展、和谐发展为基础,把北京建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科技北京”以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目标;“绿色北京”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

比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部分世界城市的规划内容,“三个北京”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契合了未来世界城市以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为代表的发展主题,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性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具有首都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抓手。因此,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遵循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思路,更体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所在。

■ 参考文献

[1] 曹红阳:中国的世界城市发展道路研究――以北京为例[D],2007.6。

[2] Andy Thornley: URBAN PLAN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ndon, Sydney and Singapo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LONDON Discussion Paper No.2, May 1999.

篇(6)

率先形成文化建设路径的新常态。要形成文化建设理念的新常态,就必须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文化建设规律、适应时展要求的文化建设路径,当前要在走科学之路、转型之路上下功夫。一是突出科学之路,在方向上引领文化建设路径的新常态。新常态并非是另起炉灶,而是调整之后的再提高,完善之后的更科学。当前,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即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文化前进中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包括传统与当代、东方和西方的关系等。二是突出转型之路,在转变中深化文化建设路径的新常态。从全国看,文化领域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迫切转型之需。就厦门而言,要树立长远眼光、系统思维,努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

篇(7)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1]。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要求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价格。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院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7月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50例。以入院时间的数字排列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组25例。观察组中年龄58~87岁,平均65岁;对照组中年龄55~89岁,平均62岁。排除标准:年龄大于90岁,前列腺大于50 g,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脑梗死病史、术后有并发症者。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直接回病房,且在手术方式、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随机进行健康教育,在治疗、护理、检查、住院天数等方面不作统一规定。观察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路径表进行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预期住院天数为7 d。已执行的用蓝笔打“√”未执行的用红笔打“×”,遇到“×”标志时,当班护士必须在护理记录中记载病情变化,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并登记于“变异”记录中,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每位病人的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后卧床时间是指术后回到病房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自制评分表,包括与本病有关的治疗、护理、饮食、手术麻醉方式、手术康复锻炼、用药、出院指导等10个项目的内容,每项设掌握、部分掌握、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越好。由专人于手术前1 d对病人进行评分;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从洗漱、进食、入厕、活动4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前3项设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活动设床上、床边、室外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1分,满分12分。术后24 h由专人对病人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自理能力恢复越好;由专人于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其住院天数、术后卧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自理能力评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表1),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7.1统计软件。

由表1可知,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争取医院政策支持与多学科人员协作是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关键

我院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是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理组长、护士长根据疾病、手术特点、过去治疗经验共同商讨后为病人所作的日程安排,有时间性和顺序性,内容包括要达到的目标、治疗、护理、药剂、康复训练、检查、饮食、活动、清洁、排泄、健康教育等项目。由于内容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多科人员的有效合作,需要医院政策的支持,使病人每天都可以照常检查、手术;同时科主任支持,医生理解并积极配合。因主管医师负责选择病人,使病人入院即进入临床护理路径,住院医师按临床护理路径的每日进度执行各项医疗活动,病人第1天入院,第2天完成术前检查,第3天手术,第4、5、6、7天观察,第8天出院。手术当日、术后2 d内补液、抗炎、止血治疗。护士向病人或家属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特点,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整个治疗护理流程,明确每天的治疗护理康复内容并积极配合;同时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按进度完成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康复训练、饮食、活动、监测、出院指导等项目。术后监测生命体征1 d,2 h记录1次,并密切观察引流冲洗情况;术后6 h垫枕开始床上活动,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事先将病人所需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每日应介入的检查、治疗、护理、康复等具体内容按时间顺序、护理程序思路以工作流程表的形式设计好,使每天的护理工作具体化;护士可主动有计划地按时执行各项护理措施,避免了工作中的遗漏和人为导致的延迟,有利于减少差错并有助于护士长进行质量控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避免了护士因知识不足或经验欠缺而造成的护理效果差异,也可避免一次宣教内容过多病人难以接受等缺陷,因此有利于预期目标实现。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新上岗人员在短期内掌握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处置不当,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3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

未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科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护理、康复持不同观点,因此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疗护理措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全体医护人员观点得到统一,对治疗护理计划达成共识,能严格按照路径程序表合理安排各项检查、治疗、护理,从而缩短了手术等待日和术后不必要的住院日,减少了住院天数,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用药等,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为单病种限价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3.4提高了健康宣教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病人从入院即对整个护理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极大地缓解了病人因对疾病、治疗、护理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病人能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主动配合完成各项计划尤其是康复计划,消除了由于担心术后伤口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进食、活动的顾虑。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均较理想,病人能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术后6 h主动翻身、抬臀、活动四肢,次日即能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增强了病人自信心与自理能力,有助于肠蠕动的恢复和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5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护士能为病人提供及时、优质的标准化服务。路径中健康教育的贯穿,增加了护患沟通,维护了病人的知情权,调动了病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缩短了护患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普遍反映住院期间不仅获得了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治疗护理,使身心顺利康复,而且还获得了疾病的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

4 小结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病人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缩短了住院天数,增加了科室团队精神与凝聚力。实践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符合人们对医疗服务达到高质量、高效益、低价格的愿望,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05-04

一、“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1.第三方行权观点的评述与借鉴

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行使审计委托权的观点始于Arieh Goldman & Benzion Barlev(1974)提出的“切断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师之间的雇佣关系,使审计师受雇于公众”的论断[1]。在我国,“公众”包括财务报表信息的利益相关者,可由政府有关机构和职业团体来代表行使审计委托权,如中注协,或由中国证监会在全国分区域,分别设立审计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2]-[4],或者由董事会委托金融机构聘请审计师并负责对上市公司投保,审计报酬和保费由上市公司在金融机构的专门账户支付[5]。由第三方行权的设想意在解决现有审计委托关系中的产权所有者的人问题,由金融机构来行使审计委托权有失偏颇,因为金融机构仅为债权人中的一部分(还可能只是小部分),而作为会计信息的利益关系人中大部分人的选聘权仍然无以或行使。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如果参与企业的审计师选聘权的行使,显然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悖于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并且中国证监会所规范的是整个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多种证券市场的监管,在业务范围上也很难再承担这一任务。中注协作为一个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在于对独立审计行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在业务范围上较为专一,而且它掌管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由其作为审计师委托权的人,可以减少在委托权行使过程中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中注协作为第三方是较为合理的。

2.“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优势

审计委托权最核心的权利是审计师选择、聘任与解聘权,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审计费用水平高低的决策权。审计师的“选”即选择权,是指对审计师的资质、规模、声誉、从业人员资历等审计主体特征的选择;“聘”指聘任审计师的权利。“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是指对于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只是我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建议,而非强制性规定,部分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可由内部审计机构来代替。形成书面的具体要求,而审计师的聘任权区别于以往的第三方行权模式,“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仅将聘任权交由第三方来行使。由第三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各地方协会来行使,由他们按照各地上市公司提交的具体要求,分期分批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地方注协行使招标权的相关服务费用应明码标价(由各地方物价部门核定),不论公司规模大小,经营成果如何,均按次收费。这种模式如图1所示。

注:①由股东大会决议审计师的特征和审计收费的范围;②由审计委员会将股东大会相关决议提交中注协;③中注协按定期公开招标;④由审计师对管理层提供的会计的表实施审计;⑤审计结果反馈。

图1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优势:

1.按内部控制理论,选择权与聘任权的分离能够起到更好地相互制衡的作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用可实现程序公正,减少审计委托权行使过程中可能的寻租行为,这种寻租行为既可能是经营管理层购买意见的行为,也可能是审计师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向委托权人寻租以揽业的行为。在我国,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现有68家(至2008年底),而上市公司共1 624家,平均每家事务所仅有客户24家,因此,不能排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审计师向委托权人寻租的可能性。

2.按信息经济学理论,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掌管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力资源和各会计师事务所的真实信息,由其来行使公开招标权,确是占尽“天时地利”,不仅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由此规避审计师可能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对于年报审计工作的进展、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信息也能有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这些信息的适时公布将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市场信号传递机制,引导独立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3.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选聘分离只将聘任权交予中注协,其招标服务采用按次收费的方式,而各地注协可以定期集中进行招标,由此存在规模效应,较之每个公司单独进行招标的成本,将会更少。此外,由于中注协是独立的第三方,又深黯审计师市场,产生的效益则会更好。

二、“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的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论在结合生物进化论与传统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6],将参与博弈的各方视为“有限理性”的个体,也就是说博弈方需要经过一定的博弈过程,通过反复研究试验、模仿及学习才能达到行为的最优化。Maynard Smith & Price(1973)和Maynard Smith(1974)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SS)。审计师的行为也具有以下两大特征:有限理性和反复试验、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7]。审计师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审计师有其自身的效用函数,且现实的审计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受制于成本与客观技术。同时,不同的委托权行权模式下审计师有着不同的支付,这些均对审计师的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产生影响。审计师行为的两大特征决定了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并不能静态地“二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前者即采用高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不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后者为采用低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这两类审计师的比例在长期的反复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受到初始配置环境的影响而有确定的变化方向。

1.模型的基本假设

我们将独立审计行业视为一个以审计师为有限理性的大群体进行随机配对的对称博弈[8],在不改变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做以下基本假设:(1)审计师的报酬由谁委托,就由谁决定支付的水平。(2)管理者均为高风险型决策主体,具有高度机会主义倾向。审计师为风险中性型决策主体。(3)审计师采用“高质量”策略时不合谋,需要负担追加审计成本,采用“低质量”策略合谋,但需负担由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和处罚程度决定的违规处罚成本。委托人为管理者时,合谋可获得寻租收益。在博弈的初始状态,“高质量”审计师比例为p,“低质量”审计师比例为(1-p)。(4)S为资本市场年报审计总市场份额,c、r、f分别为追加审计成本、寻租收益、违规处罚成本与S的比例,因此均界于0―1之间。ξ为违规被发现的概率。(5)市场上只存在一类审计师时,博弈双方平分市场份额,同时存在两类审计师时,不同委托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只选择其中的一类,产权所有者只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管理者只会选择“低质量”审计师。

2.进化博弈分析

表1为经营“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的审计师博弈矩阵,为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n为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m+n=1。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师采用“高质量”、“低质量”审计策略的期望收益UH、UL和所有策略的平均收益UA分别为:

由(3)式,在p∈[0,1]的取值范围内,ξf≤1-2m(1-c),0.5≤m≤1,有dF(p*1)dt≤0,即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与惩罚严重不足时(如ξf≤c),p一旦偏离p*1,p将逐渐增加,即在审计市场中,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0,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1=0演化,因此p*1=0为进化稳定策略。

由(4)式,在p*2∈[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12≤m≤1内,有dF(p*2)dt≤0,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p偏离了p*2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1,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2=1演化,此时该点为进化稳定点。

由(5)式,在p*3∈[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0≤m

由分析可知,在“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要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地发展,最可取的进化均衡就是要让p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后能够收敛于p*2,同时应防止p*1、p*3适合条件的出现。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在0.5以上,并且辅之以适度的监管。由股东大会行使审计师特征决策权,并且招标过程信息不对称大为减少,审计意见购买的行动空间缩小,审计师的选聘过程将更符合产权所有者的意愿,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就会高。此时,适度的监管(并非高成本下的严格监管)是指审计师因意见购买行为受到处罚的损失应高过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追加成本,在现实中这一条件较易达到。

三、研究结论

审计委托模式是审计师独立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审计合谋形成的根源之一,一般企业不同于中央企业,有一个天然的产权所有者人――国资委,其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进也不能仿效中央企业,它只能通过分权制衡量的原则来改进。“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将审计师的选择权与聘用权分开,审计师的选择权如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股东大会决议,聘用由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来行使,由此形成相互牵制,能够阻断管理层寻求合谋和审计师寻租的路径,中注协作为行使审计师聘用权的第三方能大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集中招标的方式能降低企业的审计师聘用成本,如审计师信息搜寻、谈判成本等。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发现,只要能够做到审计委托权行权的程序公正,并辅之以适度的监管,即可以达到防止审计意见购买,引导独立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兼顾了审计市场秩序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保护,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次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颖.构建新的财务报表审计委托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4,(5):66-68.

[2] 胡继荣,张晴.审计委托模式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冲突理论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40.

[3] 雷光勇,王立彦.投资秩序与利益相关者审计[J].审计研究,2006,(1):71-77.

[4] 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49-51.

[5] 齐兴利,徐中华.试论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良与转包[J].经济问题,2007,(3):24-26.

篇(9)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陕西省高等教育在盲目追求外延发展与迫切需要内涵式发展之间显现出诸多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在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在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行政与学术权力、质量与创新之间的不协调;反映了教育硬实力迅速增强与软实力之间发展的不统一。

一.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内涵”是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基本特征的界定,“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种以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选择。它关注的是学校长远的发展、合理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

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特征,以转变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强大学软实力建设和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发展规模、办学质量和和发展速度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地方院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2010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达到78所,比2005年增加6所,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校19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所。其中,大部分为省属普通院校。地方院校是陕西省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1.地方院校坚持内涵式发展是探索特色办学道路,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探索学校办学特色,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不仅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第二条关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中对地方本科高校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地方院校在现有发展资源的基础上,走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地方院校坚持内涵式发展是发挥高校三大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高校肩负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地方院校更是担负着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纵观发展环境,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推进实施以及陕西省实现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普通地方院校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这类高校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在我省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强大推动下,在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的保障下,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建设教育强省输入文化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过硬的高质量人才。

三.地方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讨

1.转变办学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正确处理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正确的发展观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规划、服务领域、发展规模等等。在出色的完成为地方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科学研究两大任务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我省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其最根本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主动的转变办学观念,树立科学全面的质量观,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发展目标。地方院校应该以提高质量为出发点,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主动调整学校结构,明确办学定位、深挖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将学校的发展模式由外延向内涵上转变,使地方院校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2.积极培育优良校园组织文化,为全面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理奠定基础

篇(10)

1 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把数字高程用三维模型(DEM)、高精度地理信息航片数字正射影像(DOM)等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后融合在一个三维的地球模型上形成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勘测设计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相应的应用模块,用于变电站的布点和各电压等级线路进出线走廊规划、线路路径选择、优化、平断面剖切、杆塔优化定位等,解决常规勘测方法中已有地理信息资料陈旧、外业作业量大、周期长、勘测精度不高等问题。

2 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传统勘测设计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线路路径及杆塔位置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目前,1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主要依靠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陈旧,路径选择优化困难:由于地形图陈旧,地形、地物的反馈不及时,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传统作业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踏勘,用来弥补地图已经太陈旧的现象;现场踏勘只能看到局部的地物,而不能全局的看整个线路路径,加上勘测、设计人员在现场受到“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进行线路路径的选择和优化。

(2)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有限:除个别特殊地段经认真勘察或测量后并准确设计外,其余大部分地段缺乏有效数据,对杆塔的档距规划、使用数量和呼称高一般靠经验估计,造成可研和初设阶段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控制困难。

(3)终勘定位时野外勘测工作量大:测量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效率低,测量通道的林木砍伐量大、工期长、成本高,且返工量大。当前变电站的规划布点与地方规划矛盾越来越大,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量大,其基础设施、民房、厂房等分布密集,越靠近负荷中心,变电站的选址就越困难。在1∶10000和1∶50000地形图上进行变电站布点和走廊规划因地形图陈旧空间表现能力不足,以及“视野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合理地进行站址的选择和进出线走廊规划。

3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输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必须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的要求,线路路径要避开重要的水利设施、军用设施、建筑设施,要少跨越林区,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要尽量少跨越民房等等,应用传统的1∶10000和1∶50000地形图选择线路路径,已无法满足建设“两型三新”坚强电网的规划设计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工程航拍等新型勘测手段,由于其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在220kV及以下线路工程勘测中普及使用。

3.2 开发输电线路GIS勘测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随着大规模地形显示和分析算法的出现以及实现三维 GIS 关键技术的突破,三维GIS 技术已逐渐进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完善,地理信息航片、卫片影像分辨率均有了很大提高。据江西省地理信息中心介绍,地理信息卫片影像分辨率在城区可达1.0米,但山区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米,分辨率30.0米无法实现山区勘测设计选线要求,因此,本系统开发考虑综合利用卫片和精度为1.0米的地理信息航片数据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

4 GIS勘测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在线路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4.1.1 可研、初设阶段应用

(1)快速优化选线:充分利用地理数字信息资源使线路设计建立在可靠的数字化模型之上,由于卫片、航片“视野”开阔,所选线路路径能确保可靠性和合理性,可缩短线路长度,加快设计进度,节约投资。

(2)在可研、初设阶段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在优选的路径上,利用系统的DEM高程数据可实现多个线路走廊断面图自动生成,设计人员可进行预排杆位,比较各路径的优劣,确定最优方案。确定的预排杆位后的路径方案可进行杆塔档距规划设计,从而可提高杆塔的档距利用系数,节约投资。

4.1.2 施工图设计应用

(1)快速准确定线:在GIS勘测设计系统平台上,可以准确定出线路转角点的坐标和角度,结合GPS可以方便进行线路的选线定位工作。利用GIS 系统自动生成的路径断面图,可以进行预排杆位,提取出预排的塔位坐标,然后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现场放样和复核,提高塔位定位放样的效率,并且可实现不通视的放样测量,减少线路勘测中的林木砍伐。

(2)减少线路野外勘测难度:由于已经预排杆位,可以事先分析断面图中对设计有影响的地段进行重点测量,补测杆塔基面、交叉跨越及特殊地形点即可快速完成线路终勘断面测量。对一般地段的断面点可直接利用GIS系统中的地理信息数据,减少杆塔平断面定位中断面点测量数量,从而减少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效减少断面点测量中林木砍伐的数量。

4.1.3 设计评审中的应用

目前工程评审受环境限制,无法直观展现工程现场环境和有关设计要素,影响工程评审的准确性,应用GIS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和评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可视化三维技术,实现工程实际环境再现,从而加深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

4.1.4 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以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为基础,通过输电线路本体的建模,为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平台,有利于线路运行维护中的故障快速定位、故障分析判断、故障抢修方案定制及确定抢修路径等工作。

5 总结

篇(11)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053—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不断加大产业整合和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但在新一轮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尽管产业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载体和平台的功能作用,可与产业集群的集聚和规模效应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已成为当前各地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研究和探讨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对于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关联发展是促进产业快速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关联发展分为内在关联和外在关联两个方面,内在关联是产业成长的本质属性,是产业延伸拓展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内在关联形成产业链,促进产业的深化和升级发展;产业外在关联是产业依据区域优势,在区域空间上的相依相靠,扎堆集聚,通过外在关联,使相关企业联系在一起,为产业实现有效内在关联发展奠定基础。内在关联和外在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在关联是本质,外在关联是形式,内在关联引导产业外在关联,外在关联有效促进内在关联。任何区域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由外在关联到内在关联、由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一般来讲,大致分为集中、集聚、集群三个阶段。集中,就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体现为企业的扎堆,形成低水平的产业外在关联,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集聚,就是主导产业的集中布局,在明确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沿着主导产业上下拉伸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较高水平的产业外在关联,并由此形成相当程度的产业内在关联,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间阶段。集群,就是更高层次的产业集聚,不仅包括主导产业的集中布局,而且还具备完善的配套关联产业,实现分工协作,不仅形成纵向产业链条,而且向横向拓展,具备了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以及区域品牌,形成高水平的产业内在关联,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产业集群发展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特征,也是提升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尽快形成并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同时适应产业集聚区升级发展的需要,完善配套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集聚区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产业集聚区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集聚区内的企业普遍存在着无关联“扎堆”和产业同构并存的现象,难以最大化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无助于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业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更是地方政府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究竟该如何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沿着怎样的路径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则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性成长路径

内生性成长是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客观的和最基本的路径,也是提升产业层次、推进产业高级化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讲,它基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精细化、高级化的内生动力,属于产业内在关联的范畴。其内在机理在于: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通过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工艺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前向后向发展拉长产业链,纵向发展成“线”;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又有若干同类企业或者成龙配套企业,双侧发展成“网”,最后形成产业发展面;与产业相关的各类生产服务业相继跟进,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强有力的保障,最终形成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立体化发展。

遵循内生性成长路径,要着重把握两点: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区域内产业存在着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演进更替,由此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关乎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战略问题。产业集聚区升级为产业集群,首要条件是结合区域要素禀赋、市场潜力,从若干产业中选择一个比较优势强、规模较大、成长性高,技术进步快,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进行培育,完善配套条件,构建产业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期阶段,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提升主导产业的层次。根据主导产业的阶段性、关联性和区域性等特点,目前需要将以重化工为主体的主导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促进区域主导产业体系转向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光伏产业、新型电子信息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