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级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6 17:13: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级经济学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级经济学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56-01

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但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但应该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还应该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对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过去,高校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分析

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研究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就不得不首先分析其特点:首先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包括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再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文科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学者都赞同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最后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各学校应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1、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人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三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考试内容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一是必须设置多种考试模块,以供考生进行选择考试;二是建议增设实际问题型的考题,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记忆名词术语等书本知识。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考核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篇(2)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 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 )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ft )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篇(3)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基础,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完善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减少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能够有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方面

通过对早期经济学思想进行深人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低碳经济思想。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国家(}DP,其实不然,经济学还兼顾世界经济、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经济学中,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思想。

(二)其他学科方面

低碳经济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生态、循环、绿色及低碳经济,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由多个学科构成,例如: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学、经济学,针对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低碳经济的四个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井全面、系统的为现代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基于此,相关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为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气候、资源环境经济学。

从气候经济学角度而言,《气候经济学》中,已经明确阐述了气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且温室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明确提出人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促使世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且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且资源环境经济学针对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三、低碳经济经济学价值具体表现。

(一)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健全国际经济学体系

近年来,经济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让释,而最终都将国际经济合作作为基础,井以国际经贸为主要方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谋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当下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CO2等温室气体自身具有流动性,给全球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低碳经济中,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经济不仅立足于国际经济,还放眼于全球经济,基于此,将低碳经济融人到国际经济学领域当中,十分必要,更能够体现其价值。

(二)发展自身全面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工业时代前,经济发展缓慢,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小,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然而,工业革命后大量机器等生产设备参与经济发展,导致温室效应,生态系统无法承受重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井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活动发展需求,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活动指明方向,井为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还体现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变,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三)妥协或是你经济学内容,促进消费模式转变

篇(4)

关键词: 技术经济;知识溢出;溢出效应

Key words: technology economics;knowledge spillovers;spillover effect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19-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5),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ZDIXM012,2012JDXM004),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2Y03)资助。

作者简介:王子龙(1978-),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杨宇(1980-),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文化。

0 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中把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剩余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验证了当代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等,其中知识溢出效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测度以及知识溢出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动向。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一是从宏观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二是从微观讨论知识溢出与网络、空间距离及R&D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溢出分为通过学术出版物等非嵌入性知识载体实现的知识溢出和通过知识主体间面对面交流的知识溢出[1]。地理邻近性在区域知识溢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知识溢出受到地域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近的主体,发生知识溢出的几率就越大[2]。知识溢出广泛存在于地理邻近和技术结构相似的区域间,地理和技术比较邻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发生。

1 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知识溢出效应是指知识溢出接受者通过加工整合获得的溢出知识,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会不断传播,最终为全球所共享,有时候这个传播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并且传播时间也较长。永远独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早已不存在,相反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非常短暂。科学技术本身演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流动的低成本。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依赖度逐渐增大,在知识技术网络中,融合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随着商品知识密集度的增高其相关性变小。知识溢出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知识溢出正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知识溢出能够加快人力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构筑,有利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随着知识的交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人力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引发溢出效应,利用相关知识接受者进行生产或创新,导致其成本低于知识溢出方产生的成本,“搭便车”企业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使知识溢出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知识势差,知识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知识接受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当知识领先者的优势超过知识接受者的优势时,知识接受者通过对领先知识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获得知识溢出收益。

知识溢出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集群。知识溢出是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3]。多种知识之间的联合生产不会因知识种类的增加而出现设备的大幅度更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完善,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当只考虑两种产品的生产时,其成本函数为:SC=■式中SC表示范围经济程度,Q1,Q2分别表示两种知识产出数量,C(Q1),C(Q2)为相应的成本,C(Q1,Q2)为联合生产两种知识的平均成本。SC>0表示联合生产成本小于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即联合产生范围经济,SC越大表示范围经济程度越高。SC

2 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的大小与知识接受企业同知识领先者空间位置上的邻近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溢出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如果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仅依赖于特殊的非空间因素,空间距离对于知识传播没有影响。否则,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局限性[4]。这里实证研究对象为14个OECD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与美国;研究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由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的R&D支出占据了研究对象的9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里视这五个国家(G5)为其他九个国家的知识溢出来源。G5与相关国家的空间距离如表1所示。

利用技术调整后的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

lnFcit=?琢ci+?琢t+?茁ln[scit+?酌(■sgite■)+?着cit,?坌c,i,t

这里,c表示国家,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表示G5中的一国,Dcg表示c与G5中的某一国家g的空间距离,?琢ci、?琢t,?茁、?酌与?啄为相关估计参数,?着cit表示误差项。参数?茁反映了与本国R&D密切相关的生产率弹性,?酌则表明从外国R&D中获取利益后的生产率大小。?啄表示距离参数,即R&D的地方化程度,通常由在空间距离不等条件下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度来确定[5]。根据G5与相关国家空间距离及产业数据可以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内R&D效果?啄=0.054,来自G5国R&D相对效果?酌=1.129,距离参数?啄=0.495。由于?酌为正且?啄为正,这表明来自G5国R&D的有效性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溢出已经超越区域地理边界,知识正负向溢出的空间距离变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邻近区域对本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强度呈现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

3 研究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条件,接受企业的模仿创新是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溢出正效应表现为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空间距离越近知识溢出流越大,远离溢出源的地区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进行直接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小,其突出表现是溢出中间阻力增大,溢出速度相对较慢。由于新技术被同行业模仿随空间距离的增加存在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知识溢出时滞及知识退化率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例变化。

参考文献:

[1]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0):2-9.

[2]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8(4):1549-1566.

篇(5)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Reform Way Improving

Wang Weiqing

(Jiangsu Jingjiang Fourth High School,Jingjiang214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people's work life,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in goal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 that more consisten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more open and diverse.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not only the computer can adapt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range of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make details analysi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Basic knowledge;Teaching;Reform;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这也使得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是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最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文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对改革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针对性。在前瞻性方面,主要强调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例如许多的院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都是用的office2003版本,那么我校就可以在进行此版本的教学上,适当增加office2007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技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实用性原则上,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方面又特别强调对于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过渡,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工作的原理以及网络、internet应用这方面少花一些课时,而在办公软件这方面的教学中多花些课时,尽量深入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且对于其中的原理有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针对性方面,根据教育部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我校召开了多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讨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法改革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是“1加X”的模式,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这个“1”,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学生所在专业的计算机要求开展课程教学。

其次是对于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在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传播快和共享性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完成对计算机的学习。

此外,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轻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计算机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并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通过实践上机来实现程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独立进行代码的编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设计的思路和技术的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好的锻炼程序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门基础性的中职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要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可以自主的解决一些计算机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的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分组竞争的方法,用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开展“电脑组装大赛”或者是“计算机录入竞争”等等,在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是一次深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侧重点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所采用的。例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讲授了Word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此软件制作企业年度报告等;在教授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价格表格或者市场调查表等;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运用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能力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这些应用软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对于一些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模式改革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考试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都只片面的注重笔试成绩,对于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不仅要考虑笔试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的平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方面。所以在这点上也是中职院校进行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运用实践操作为主,同时辅以标准考试的方式作为考试的模式,并且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部分日常项目作为考试的命题,从而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引入实际案例的考试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集中考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讲授office的主要应用软件后,可以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一次考试,期末再进行一次综合考试。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在肯定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外,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他们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中已经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挑战,而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的中职院校都就此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与分析,并且进行了许多的试验教学,这其中得出的普遍被赞同的途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围绕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谢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08,9

[3]吴建屏.试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及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4]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篇(6)

由王永吉、吴春一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合同法等。虽然要求为“基础”,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点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对教材中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的处理

《经济法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有: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为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应先熟悉福建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必学和选学内容的重点章节。确定必学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因为本课程一共十四章必学内容就占了十二章。在对必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合同法”、“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章来学习。在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法律制度”一章进行重点学习。学生对以上这些重点章内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见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中之重。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声、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生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八章合同法第八节违约责任”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民事活动中违约的案例,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回答复习思考题(有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中没讲完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的利用

在经济法的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小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链接”知识,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想一想”的知识,多数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近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现就以“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为例:在本节讲到“自然人”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就安排了一个“小资料”(其内容是: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旨在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在教师讲解后,对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深刻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委托人”时,编者设计了一个“链接”(其内容是:关于“法人和法人制度”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关于“委托人”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经济行为”。),旨在学生通过这一链接,对“法人和法人制度”、“经济法律关系”、“委托人”、“经济行为”这四个概念有更到位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合同订立的程序的“要约”时,编者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其内容是:想一想两对相关概念的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旨在学生通过“想一想”的思考,找出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面对高校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是高校研究的热点之一。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新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IE浏览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和Aceess数据库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实践。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对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力量薄弱,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与培养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的因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然而,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的缺乏,一些实践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直接进入实践指导角色,实践能力欠缺。实践教师队伍中缺乏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一些高校,实验室人员被称为教辅人员,处于次要、从属地位。领导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教师自身素质急待提高。

2.2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要求不切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不同的需求。据了解很多高校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材、统一大纲、统一课时、统一课件、统一考评,过于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色,讲授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选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化,从二进制的转换、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到网络体系结构,面面俱到。从授课的进度上看,学生最先接触的是一大堆的计算机基本概念、理论和术语,却不是面向专业应用的。很多学生反映计算机课程内容太广泛、枯燥无味,从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即使有些同学考试得了优秀,却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更不知道学过的知识对专业有什么用。

2.3实践教学模式与新时代的要求不一致

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许多优势,但在培养以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大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时却无所适从。

由于上机实践大班化,一个教师同时要指导几十个学生甚至上百个学生,9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对老师而言,教上机实践课远比上理论课花费更多的精力,甚至出现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2.4实践考核单一,缺乏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常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缺乏实践过程的监督机制。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与测量使分数成为学习的主要标志,教学评价没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3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自身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动态跟踪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备课,科学组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相长。

学校应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将一批学历、职称和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注重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培训、进修、学术研讨、交流的机会。

3.2贯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和创新,全面贯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育理念,教学的重心从应试能力转变到创新能力培养上来,从“教学实验”转变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做中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既“授之渔”,又“授之鱼”。

3.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之符合专业要求

教师在授课教案中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能应用的事例,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尽量将教材上没有提到的新技术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耳目一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至于刚学完的东西就要被淘汰。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的专业,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偏重。例如:对国贸专业的学生学习Word时,可以给出一份正式的合同,告诉学生一份类似合同所具有的基本格式;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时,加入一些财务报表制作和财务函数应用的例子;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更注重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以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3.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集中精讲、个别辅导、任务驱动、情感教学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 集中精讲。所谓“精讲”,就是主要讲清实践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在Word文字编辑的“替换”操作和怎样去掉Word页眉下面的那条横线,这两个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展台,通过实例以及实际操作来集中精讲,教师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而不忘,起到事半功倍的讲解效果。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上机实践。

(2) 个别辅导。重视“个性化”培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要针对“两头”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对于一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实践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教师适当调整实践要求和难度,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科研训练和计算机作品设计竞赛。对于那些在实践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他们总是期待由教师来解决。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火候,要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实际上很多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差这一步,认真思考后都能独立解决。这种“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每次课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目标。教师把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与专业特点融合、渗透到任务目标中。学生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当然是满意的。

(4) 情感教学。计算机基础实践都是在PC机或网络环境中完成,这给那些上课时上网、聊天、玩游戏、抄袭、作弊的一部分同学提供了方便。批评教育是必然的手段。但不恰当的批评易使学生产生不悦、反感,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实施情感教学,讲究批评的艺术,并且在批评中把握批评时机,注意批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挚、关心之情,最终达到严中有爱、严而有格、教书育人的目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盏明灯,既可以温暖学生的心房,又可以照亮学生的前程。 3.5加强上机实践,构建网络平台

上机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课时可以保证多数学生按时完成实践(注: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课时比是1U1,而在我校是2U1,即总学时48,理论32,实践16)。但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实践机会,我校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211.65.116.21),如图1所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宿舍或家里上网获取学习资料。

3.6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考核评价体系

(1) 严格考核实验过程,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必须严格考核实验过程,绝不能放任自流。我们采取分组的形式,推选基础好的当小组长,同时增加现场提问。学生现场演示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操作熟练程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因为“水到渠成”。教师也可以提出和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大作业),让学生自选,分组进行答辩,老师提问为主,辅之以学生提问,学生打分和老师打分相结合,完善了监督与考核评价体系。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以数据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出来。实践课程成绩评定共分为5 个级别: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实践成绩的具体考核方式为: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学生每完成一项实验,由实验室老师检查并给出成绩,各项实验成绩纳入“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总体考核成绩。定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的干扰,但是极端的量化评价也带来了负面的效果,即泯灭了个性,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认知能力,学生会将注意力过多地投入到分数的取得而不进行特长爱好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开展定性的评价。定性评价能充分地了解学生,促使其个性化的发展。既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量化的考察又对其身心的发展有整体的了解。

4结束语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面向专业应用的教学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富有创造性或有新意的作品,增强其成就感,达到共享交流的目的,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漓. 探究开放式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8):107-109.

[2] 黄妙燕. 浅析实验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63-64.

[3] 陈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5):12-14.

[4] 赵颖,姜薇.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 煤炭高等教育,2008(3):121-122.

[5] 毛淑贤,朱桂凤. 利用网络平台实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8):45-46.

[6] 林丽娜.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5201-5202.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mputer-Based Practice

QIAO Shu-yun

篇(8)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电子课件PPT”+“讲解”的简单教学模式已在逐渐改变,正朝着情景化教学和案例化教学迈进。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也不再过分追求理论知识,而是以实用为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体系,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进。

一、情景教学的涵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将会学到更为有效的知识,学会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所以,情境教学法在人才培养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二、情景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1.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情景教学”创设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利用知识的内在逻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不断往下学习,从而完成目标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情境教学的创设应当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

情境教学可用于新授课,从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的。例如:在学习《海报制作》时,因为学生都有阅读海报的经历,所以在学习海报制作的开始,我引导学生去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优秀的海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资料。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资料,使学生进行一个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问题。而且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查找观察优秀海报——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的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逐一解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发现问题是关键。

2.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选择良好教学情境创设时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另一方面又要创设教学情境,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篇(9)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的是知识中包含的内容不是从外界输入学生体内的,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进行实践和探索,发现和掌握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形式来说,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具灵活性和有趣性,有利于教学发展。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

(一)对经济学基础教学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学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开拓创新能力。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提高教学技能和实践开展,而对理论知识却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视,特别在许多高职院校,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技能性人才,以提高学校就业率,正因为学校对理论教学的不重视,这种教学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学生忽视理论课学习,再加上很多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起来十分困难,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二)经济学基础教学模式僵化

高职院校教师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经济学基础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实践经验不够,因此具体教学当中,不能窥探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只能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统授课。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无视学生主体性发挥,一味机械化地教学,没有针对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设计教学方案,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甚至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创新

(一)激发学生兴趣

从事教育工作的学者应该都很容易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的关键,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工夫。建构主义者认为,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在真实情景中展开。所以教师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前,必须考虑使用怎样的办法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特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当教师讲到“生产理论”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教学问题:“我们每天用的产品和得到的服务都是企业提供的,如早上所吃的面包,上下班所坐的公交,下班之后所用的空调和电冰箱等都是企业提供的。那么企业为什么要给我们提供这些服务?它又是如何组织生产的?”通过设置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自主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合作互动教学模式

合作互动教学方式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这种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要求的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观点是相符合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一起发现问题,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讲授“基数效用”这一理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话题是:复习时间与分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随着复习时间的增长而分数增加却越来越少?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再让他们选出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在此期间要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适当引导,总结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当学生对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案例合作绘制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图形,将知识学以致用,达到最终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学习方式加强团队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推动学习进步。

三、结语

从建构主义视角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建构主义下,教师教学不是纯粹地教授理论而已,应在此基础上成为整个教学中的导演、策划人与评估师,认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任何时候都不能使其丧失学习主体地位。此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如学生的接受程度、掌握知识的深浅度等,尽可能创设教学情境,然后通过兴趣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使其牢牢掌握经济学知识,为以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篇(10)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篇(11)

教学改革已多年了,可是作文教学的实际仍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不少的学生表述能力很差,到了毕业时,一件简单的事讲不顺畅,一个简单的意思说不明白。汉语言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不需要教师规范教育也能有效表达的语言,在学习了五六年后,没有多么明显的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原由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不够重视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在情境习作教学中,发挥情境习作的优势,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扎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下面就来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力求使学生养成把话说顺当的习惯?

在应试教育的情势下,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一般重视成篇的文章,完整性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往往忽视短小的习作的练习,忽视片段,段落的练习。其实这样的练习内容短,简单容易,收效快,是能更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我认为,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习作的形式。我贴近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靠船下篙,重视简短的语言情境的练习,有时甚至可以是两三句话的内容,渐渐地写较长情境的内容。力求使学生学生说通说顺,说明白,养成细致扎实的语言习惯。例如写“老师表扬同学”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现场的观察,叙述事情的原由及经过,描写老师及受表扬同学的神态,讲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只要是在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有相应的提高,意思相对完整,表达清楚明白的练习,就是有益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易于成功,尝到习作的甜头,享受到作文的快乐,树立写好的信心。经常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养成细致扎实的语言习惯,这样的习惯有益终生。?

情境习作的情境是人为创设的,可以人为地控制节奏。为了让学生写得细致具体,教师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内容较长的情景,可以分为几步来指导。例如,我创设“击鼓传花”的情境。这个游戏的内容较长,学生写起来困难。我就将游戏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叙说,分别是“游戏前的喜悦”,“传递中的兴奋紧张”和“花落´主家´时的欢腾”。每个阶段结束,就把游戏停下来,指导学生练习着叙说,说顺了,再向下进行。这样的分步练习,减轻了习作的难度,就能把游戏的过程写的清楚些,具体些。?

二、力求使学生养成习作习作中正确使用词语的习惯?

平时的习作中,学生的运用词语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是不大注意推敲词语。我在情境习作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选用恰当的来词语反映实际情景。例如,指导“击鼓传花”的情境习作。游戏时,鼓声突然停了,“花”落在一个学生的桌上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我问:同学们,当鼓声突然停了,花落在一个学生的桌上时,教室里是什么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后,我又问:用哪个词最能反映这情呢?学生说不上来。我就告诉他们:用“沸腾”好。沸腾,原来是水等液体上下翻腾的样子,这里是形容教室里人声喧闹,情绪高涨。学生立刻就理解了这个词,并感受到词语对表达的作用。?

学生在描写情态等方面往往会言过其辞,不注意程度的区别,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情景。例如,一天早读课,检查学生背书。我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己背,背完了就自动坐下。最后有一个学生背不上来了,我罚他写二百字的说明书。这时,有个学生喊:某某同学也没有背上来就坐下了。我就叫组长下课挨个的检查背书,查出“南郭先生”,就罚写三百字的说明书。好多学生听后都笑了。我敏锐的捕捉这个情境,指导学生叙说,先说后写。当叙说到有的同学不会背就坐下时,我问:老师此时的神态怎样?你们描述一下。有的说老师是“火冒三丈”,有的说老师是“怒发冲冠”。这些情态词语显然是很不准确的,没有描述真实的情景,这反映学生观察的不细致,也反映运用词语上的随意性。我就又做了刚才的表情,让学生观察描写。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这样说:“老师的脸显的更严肃了”,“老师的脸绷的更紧了”,“眉头皱的更紧了”。这样的描写,意思表达明确,恰当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态。经常这样的训练,就能够使学生养成真实反映、准确表达的习惯。?

三、力求使学生养成把意思说明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