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针对性原则。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包括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心理以及教学的同步性,围绕案例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教材举了许多例子,但百闻不如一见,本乡本土的丹霞地貌冠豸山、喀斯特地貌赖源溶洞、地球内能新泉温泉等都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案例素材,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望,可让学生列表比较地质作用的分类,并加以评价。
(2)典型性原则。有特定的背景,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例如:“河流的综合开发”这一节的教学,教材用了美国田纳西河作为教学案例,笔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选用连城县城文川河作为案例,效果意想不到,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真实性原则。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便于学生获得对抽象地理原理的感性认识。从人类生产生活中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地理眼光分析地理事例的习惯,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的教学,笔者使用福建汀江案例: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集团铜矿湿法厂发生约有9100立方米铜酸水渗漏, 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由于水库水质受重金属铜离子污染,水库短期内不适合水产养殖,民间甚至有5年不准养鱼的传闻,另外饮水安全始终让汀江流域的人们不放心。
(4)时代性原则。教师平时要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及时反映学科的前沿和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精选设计为教学典型案例。例如:“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节的教学,笔者引用连城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设计一些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2.1 例导型(先案后理)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进行不同案例问题的展示,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熟悉和比较不同的案例过程中形成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据“案”析“理”,师生充分互动。例如:给出赣龙铁路(江西赣州一福建龙岩)案例,分析影响赣龙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先进的科技是保证;赣龙铁路是海西东西铁路大动脉,改变沿线区域多年来的交通闭塞状况;推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2.2 例证型(先理后案)案例——探究学习过程
先理后案说明地理规律后出示案例问题,作为印证说明地理原理的案例,案例只对事实进行客观的陈述,不会出现对相关概念或对相关原理的解释。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地方时、区时、经纬网等相关知识原理,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连城县属于哪一个半球(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2)低纬、中纬还是高纬?(3)五带中的哪一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4)7月份昼夜长短情况如何?我校作息时间变化的依据是什么?(5)如何调节太阳能热水器倾角?连城县适宜的楼间距应当是多少?调查连城县城主要住宅小区的楼间距,哪些是合理的?(6)为了不影响在美国纽约工作的表哥,什么时间给他打电话适宜?
2.3 例说型(案理同步)案例——构建知识体系
例说型,即案理同步。把案例的分析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特定案例的分析得出一般性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例如乡土案例《连城吸引厦门企业投资兴业》。连城与厦门两地山海协作,湖里和连城挂钩结对,把产业协作和项目对接作为山海协作的重要依托,全力以赴抓项目,又好又快推进发展,截至2011年11月,先后吸引了厦门二化、柯依达科技、斯美泰服饰、高特高新材料、舫昌佛具、众利达科技等30多家厦门客商企业到连城投资办厂,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10个,总投资2.458亿元。思考以下问题:(1)连城县吸引产业转移有哪些优势条件?此外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材料中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3)厦门原是产业转移对象地区,何以变成产业移出地区?产业移出后如何产业升级?(4)材料中的产业转移对连城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这4个思考题是环环紧扣,把学生的思维朝着“产业转移”方向引导,每完成一个思考,都能得到一个结论,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
3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涵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指导活动(选择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交流、总结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感知案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演绎应用)相互交织,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人地协调;核心素养;因地制宜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要加强城市地下河地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海绵城市,确保城市的人们不用下雨再“看海”。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庆阳市入选“海绵城市”的优势、建设中体现的地理观点及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谈谈。
一、庆阳市入选“海绵城市”的优势
庆阳位于甘肃东部,陇山(六盘山)以东,即陇东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较远,受季风区影响薄弱。东部有跌宕起伏的子午岭,西边有巍峨壮丽的六盘山,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影响着庆阳气候、经济等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区内东西之间208千米,南北相距207千米。400mm等降水量线穿过庆阳境内,所以庆阳市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降雨量南多北少,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并多暴雨。境内河流主要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等五条主要河流,河溪特点是缠壑绕沟。庆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是典型的西部干旱缺水城市。特别是作为唯一一个建在黄土塬面上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硬化面积增加,原本绝大多数就地下渗消纳的雨水集中下塬排放,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建设海绵城市,着力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生态水环境治理体系,将降雨就地拦蓄消纳利用,不仅是固沟保塬的迫切需要,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今后三年,庆阳市将把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作为全市建设系统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基本思路,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措施,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理观点
(一)人地协调观点
庆阳市是建立在黄土塬上的塬面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庆阳城区建设迅速发展,原来的“涝池”蓄水已经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退让,新的城市水系体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是在当下人地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以“水”为核心,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将雨水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点。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庆阳市领导干部邀请专家,修订完善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坚持规划项目与即有项目相结合,海绵元素与城市风貌特色相结合,做到以规划为引领,以计划为抓手,按规范标准全面推进海绵、管廊城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海绵城市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调蓄设施与城市现有的绿化设施园林景观相结合,净化了成本,减少了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
地理环境是四大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种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要求人类活动改造环境要素时,注意对其他要素以及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庆阳市自身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海绵城市利用城区原有的北湖、南湖、东湖以及南小河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起到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利用“千池百涝”工程,进行水体的水质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生活用水的自然循环。在改造旧城的同时,加强地下水系统的改造,以及“绿色”屋顶的利用,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一系列的针对“海绵体”的生态建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彰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点,使生态效益得到发挥。
(三)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当地的特色的区域环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庆阳市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20项海绵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LID雨水系统,如太一住宅小区绿色屋顶(采用空中绿地景观花园),下沉式绿地、广场;超标雨水蓄排系统,如南湖、北湖等人工湖;水资源净化及回用系统,如西峰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和中水管网;防洪和内涝治理工程,如红杏山庄、兰州东路雨水下沟排放工程等。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新建及既有建筑绿色屋顶改造,在“两证一书”发放、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中进行管控。南区生B雨洪集蓄保塬项目,总投资2.71亿元,分桥梁、湖体两大部分,人工湖体水域面积达400亩,平均水深3.4米,年复蓄水量173.6万方,预计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0万立方米;北湖、南湖等湖泊、城区下沉式绿地广场、管廊调蓄池、停车场调蓄池作为调蓄设施,实现超标雨水蓄排及径流总量控制。东湖公园片区是庆阳市区典型的易涝区,近几年通过建设调蓄水体、公园下沉式广场、生态透水停车场和雨水下塬排放口改造,片区年径流总量空置率达到81%,排水管道标准提高至2年一遇,新建人工湖,水体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群众反映良好。
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
传统的地理教学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人手,来进行案例的分析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易表现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文字描写,也较难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乡土地理反映了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地理教育乡土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易于理解书本内容,而且使其对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有更深地了解,使地理真正的生活化,为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服务,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地理资源适时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合作,培养他们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能为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开放系统,有利于培养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成功运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 前置作业: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小区的周边进行各功能用地的分布调查(包括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调查中解决这么几个问题:l_为什么人民路和新华街一带会成为太仓的商业区?2.太仓新建的居民住宅区集中分布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除了政府的规划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3.太仓原来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郊,现在很多都搬迁到了339省道两侧,为什么?4.开展模拟的“选房购房”活动: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太仓的几处房产,然后对这几处商品房做出比较评价(比较内容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条件的便捷度、小区环境的完善程度、房屋结构的质量好坏、开发商的资历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购房方案,然后提交调查结果,陈述购房的理由。5.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以生活在同一镇上的为一组),利用周六周日对自己所生活的小镇进行调查,从中得出哪些工厂在布局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可能会对当地的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并给这些厂家提出合理的建议。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中有了问题也往往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完成,强烈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使他们不愿意向同伴低头,承认自己的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合作研究的精神,而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可以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在互助合作当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由于前置作业任务明确,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非常感兴趣,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的小组专门绘制了小镇地图,在图上画出这些有污染的工厂,并在图上做了标注说明;有的小组还拍了照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在课上就有话可讲,有据可争,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发言。 案例二:季风水田农业 前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等有个大概了解,周末回家调查自己村落的农业发展变化状况,从中他们发现虽然太仓处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可是现在太仓的水稻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地方已经看不到水稻种植,取而代之的是大棚蔬菜、果树栽培等郊区农业,甚或在浏河、牌楼、新毛等地还发展了观光农业。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和书上所学的不一样,从而使他们对书本的权威提出质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最终得出由于太仓近些年工业化、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使太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家住农村的同学亲眼目睹了农村近十年的变化,在课堂上更是如鱼得水,侃侃而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知识点被简单化,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案例三:旅游线路的设计 前置作业:让学生针对上海游客,设计一条浏河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很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主动对浏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浏河镇上有郑和纪念馆(天妃宫,又称娘娘庙)、吴健雄墓园(位于明德高中校园内)、明清一条街、梅花草堂等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分布上很集中,所以早上就集中在镇上游览,体验小桥流水人家,充满古韵的浏河,中午带游客去吃海鲜,下午参观园花园山庄(观光农业园)和长江大堤。整个行程紧凑又合理,使游客既领略了长江雄浑的自然美、古镇婉约的沧桑美,又体验了农家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满足了江海河三鲜的口腹之欲。因为活动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上手,上课的时候也能够进行实际意义的讨论,而不象以前的课堂,全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照本宣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师本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抹杀。已经背离了当今教育的主旨,终究是要被时代所遗弃。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插入本土资源的某些内容,学生必然就有话可说,上课气氛就会比较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加探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学生在愉快的交流讨论中就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把新知识、新思想联系到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加了解家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的需要,真正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及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
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Case Method),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
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要将它与我国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生搬硬套肯定不行,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则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执行的新方向。新课程与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重视乡土案例教学的选择。
一、“乡土地理案例”的概念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案例”概念。本文的“乡土地理案例”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以突破本节教材的重难点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本地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的本地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的地理情境(文字、图片、影像等),并将之作为课堂展示的案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必须结合乡土地理,而形式则可以多样,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像,等等。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更多的是运用于法学、管理学界等领域,而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断对这种案例教学法进行尝试和研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是十分常见的,但如何“精”用案例,“巧”用案例,既能用案例说明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到书本知识同样能适用到现实生活中,即“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那就是二者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特性
(一)“乡土地理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国近代地理学基础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因此,较之于普通案例,“乡土地理案例”所采用的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乡土地理案例”在教学中互动性更强。在教学中讨论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乡土地理案例”,总是会得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的互动,课堂的活跃性更好。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能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目的。
(三)“乡土地理案例”实践性更强。“乡土地理案例”可以在一般的案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用上课所学知识对家乡作贡献。
三、“乡土地理案例”地理课堂中的实施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福州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中展开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导课部分,笔者利用了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游戏“QQ农场”,通过展示“QQ农场”的游戏界面中的标语“菜随我动,想种就种”提出问题: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真的是“菜随我动,想种就种”吗?由于学生对“QQ农场”这个游戏的喜爱和熟悉,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同时大家也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学这节的课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现实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并讲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二)运用“福州农业”的案例突破重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结合福州的具体实例,设计以下活动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这个概念。
活动一:大家会在闽侯县、永泰县和平潭县这三个地方分别发展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中的哪几种?并说明原因。
提到自己家乡的农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相互间的讨论更加激烈,大家纷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得出本题答案和结论:
闽侯县: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耕作,适合发展种植业。
永泰县: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林业。
平潭县:这里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渔业。
结论:农业生产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河湖等。
承转:除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那么,哪些是农业生产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呢?大家来看下这个题目:
活动二:福州金山建新大爷面临如下两种选择,或者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或者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你们有什么好提议?
当时笔者在福州三中金山校区讲课,学生一看屏幕,怎么讲到自己学校附近的建新镇的农业了?他们很是关注,也十分兴奋,没想到地理知识居然就在身边。而且学习过后,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反思。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答案和结论:
答案:应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因为这里靠近城市中心区,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小结: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技术等。
正是通过几个活动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教材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福州农业”这个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充分带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纷纷对福州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学完课本知识后,回去再查找相关资料,继续深入探究,寻找福州农业的“新出路”,学生在课后也非常认真地去做了研究,结合研究性学习,展示了许多自己的成果,比如,《闽侯“农家乐”》《QQ农场真实秀》《什么是生态农业》等作品。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并能真正去思考自己家乡的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关于“乡土地理案例”的一些思考
“乡土地理案例”既具备普通案例的一般特征,又能很好结合了乡土地理,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案例,能有效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但是,在施行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案例搜集的难度大;如何删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乡土地理随时间的变化要求教师及时对“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更新以保证其科学性,等等。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能真正地创新课堂,既能让学生轻松地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又能让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也得到知识的提升,从而推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走向成熟。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地理知识。在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中,还特别强调地理教学应密切联系乡土实际,注重实践活动。乡土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高中地理进入新课程后,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乡土地理的融入有众多的好处:
1.弥补教材案例的陌生感,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意识到地理是生活的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提高其日后实践能力与信心。
3.新课程人教版必修教材更是涉及人口分布迁移、农业地域类型、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城市交通、城市工业及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
二、新课程人教版必修Ⅱ乡土地理应用案例评析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2.以某个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地域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变化的原因。
教材中的举例:图2.1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举例,图2.9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
大连乡土举例:教学用GoogleEarth软件帮助学生分析大连市的功能分区。并以大连市的功能区分布图巩固练习,锻炼学生的空间定位。在此基础上利用大连市主要商圈分布及现状图、大连未来城区图来分析商业区、大连工业区分布图(配盛行风向)讲解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评析:
优点:1.平日里教师喜欢用课件,好处是信息量大、效率高,但许多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也记不下多少。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想到给学生留下学习的依据,便于学生日后的复习,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能否记住。
2.通过课下对大连市商业区与工业区的调查与取证分析,学
生不仅能列出大连市各商业区、工业区的分布,还简析了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方位感也有提高,懂得了运用地图的基本要素。
不足:1.只以大连市的商业区与工业区为例,其他功能分区没有详解。
2.学生需课下查阅资料,若时间仓促,则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案例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1.能以某一服务功能为例,说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以某一地域的不同级别城市数目及分布,进行分析运用中心地理论。
教材中的举例:27页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30页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大连乡土举例:教学时利用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三个地区的医疗单位下设科室的种类与数量帮助学生分析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地理论图及大连市城镇规划图讲解,并以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具体为例分析,辅以大连市城市等级体系的建立与规划,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评析:
优点:1.能以大连市及庄河、仙人洞乡土地理为例,助学生对不同等级医疗单位下设科室的种类与数量分析,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所举例易懂有说服力。
2.中心地理论是旧教材没有的新出现的地理知识。如,理论难以理解,所以教参只要求重讲应用。如能够以地理填充图册上安徽省的最佳例证能够马上应用所学理论加以巩固,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强烈地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不足:大连市的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与规划直接给出以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与种类,却没有详细定量的说明中心地理论在大连市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中的指导作用。
案例三: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么样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能以大连市农业园区为例,为其发展献计献策。2.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地协调)在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教材中的举例:红太阳农业园区的三种典型的农业: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立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大连乡土举例:教师示例: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大连市农业现代化新亮点。“十五”期间,大连市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6部委确定为我国北方唯一的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市。经过5年建设,大连市已形成户用与农业园区能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农村生态建设模式。
学生示例:略(课前上网查相关资料做成ppt课件展示)
评析:
优点:1.上网查阅资料方便。又是自己身边的农业园区(教师以旅顺农业园区的建设为例引导)学生兴趣较浓;
2.教材中提及的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大连均有。
不足:没有条件、机会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旅顺的农业园区
建设,若能去则免去教师讲解且能够令学生深知不忘且以后的地理学习会自主地向大连市相应的乡土地理知识靠拢。
三、乡土地理应用的建议
1.地理教师素质自我完善,多收集并应用乡土地理的素材。
2.开展小区域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最好能够为不同级别的学校提供市级的地理调查活动,各学校选人参加集体活动,子课题分校研究,灵活开放学习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求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地理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因此把案例教学方法积极引进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并系统研究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对贯彻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水平都有着现实而直接的意义[1]。
1.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1浓厚的趣闻性
地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来源和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来自于报纸杂志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是来自于电视网络的视频音频形式。丰富的地理教学案例可读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阅读分析教学案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地理知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的实践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取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可以有加工补充,但不可以是虚构杜撰,并且教学案例要突出强调依托客观生活实际来表现相关地理知识。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地理知识,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2]。
1.2较强的综合性
选取的地理教学案例本身内涵丰富,它是包括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地理背景资料。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更需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以获得问题本质的所在。经过案例教学的不断训练,使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2.1案例要富有时代感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的重大地理问题。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和适用性,选择那些来源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例如: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的海岸附近海域处(38.1° N, 142.6° E)发生了 9.0级地震。震后30分钟紧跟着发生的特大海啸让日本损失惨重。截至到3月21日,大地震及海嘯已造成8649人死亡,12877人失踪。大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4号反应堆出现火情,使日本及太平洋地区处在核辐射的阴影中。
本案例可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人教版)地质灾害章节中得到运用。本章节介绍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课堂设计可借助以上案例设置地震爆发的原理成因、破坏程度、如何做好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及联系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情况等问题。
教学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必须及时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使用富有时代气息、新颖的案例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看到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和地理教学相关的时事要闻都可以及时整理、收集并加以处理,结合教学进度作为新颖的案例适时地展示给学生。
2.2引入乡土地理,使案例生活化
学生本乡本土的家乡地理环境称之为乡土地理。乡土地理反映的地理问题是直观而具体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对此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从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中挖掘搜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运用,不仅补充了教材内容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更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最终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
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挖掘乡土地理案例,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来理解知识原理,既促进了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同时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育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以桂林地区为例,桂林市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由于桂林市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桂林当地很多的乡土材料都可以选为地理教学案例进行使用。
2.3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发掘搜集案例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支持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査、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去发掘搜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学生自主发掘的案例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以主角身份进入案例,获得最直接的切身感性体验,较之于间接获得的材料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教学案例素材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更加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来源,知识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到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内容教学中,以桂林漓江景区为例,组织学生到漓江附近展开课外教学活动,亲身实地的了解目前漓江景区幵发现状与当下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学生们拍摄照片,并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从而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总结出开发旅游的经济效益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再回归到课本内容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兴趣盘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3.结论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又不是完美无瑕的,它除了自身独特的优点之外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与不足,案例教学法亦是如此。比如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有限、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不足、以及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高要求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种方法贯彻始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客观、理性的使用地理案例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
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
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
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
2.2开发原则。
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
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
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
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
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
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些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同时,部分学生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很多教师对人文精神一知半解,只是将地理教学作为谋生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性情和品质的培养;其次,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第三,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教师通常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最后,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限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融入乡土地理,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在教学《产业转移》时,教师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学生家乡的发展历程,暗线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先讲述学生家乡经济落后的局面,然后介绍家乡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园区、吸引外资、实施产业转移等策略,最终成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逊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城市,提升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内容,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渗透。
2.利用探究教学,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选择特定的地理问题,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如在教学《为何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方向,并按照教材内容提出探究问题:“为何要停止开发北大荒?”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再对问题进行细化;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需要搜集哪些地理资料。如北大荒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开发前后的情况等;再次,教师要把学生分为两个讨论小组,第一个讨论小组梳理北大荒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并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开发北大荒?”第二个讨论小组梳理北大荒开发前后的情况,并展开讨论:“北大荒开发后为什么又要停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北大荒以前被开发,是因为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能大幅度提升粮食的产量。但在开发一段时间后,北大荒的湿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生物多样性锐减、黑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所以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3.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课堂,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地理活动,引导学生考察学过的地理现象,通过亲身参与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会讲到某些地方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但学生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展开实际调查,那么学生对我国环境污染的情况就会有切身的认识,从而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铭记于心,这是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乡土地理素材在地理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新课改大潮下,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发挥乡土地理素材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乡土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乡土素材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高中教材必修①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给刚刚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刚进入高中------初中地理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就要想办法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感性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太阳辐射及太阳高度角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白天时影子的变化来理解这一概念;再结合本地广泛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除了太阳高度角外,还有气候、地貌等因素。这样既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了,同时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乡土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材中的某些素材对于我们边远地区的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遥不可及,这时如果将其换成本地的地理素材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必修②中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农业区位选择因素及其变化时,如果只用教材上的素材就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而结合本地农业的发展和变化,尤其近年来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三师各农牧团场的巨大变化来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事实证明,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比其他形式的课堂效果要好。
(三)乡土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珍爱家乡的情感
由于现在大多数的高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大多漠不关心,更不用说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有多么了解,有多么热爱了,地理教学尤其是其中的乡土地理知识刚好可以填补这块空白。我们可以利用本地(南疆)近几年的一些现象:比如冬天越来越暖和、降水的变率越来越大,夏天越来越炎热,以及2009年以来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等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就在我们身边,明了这些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使学生们树立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以减弱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展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讨论会;利用本地由于随着人口的增多、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事实,让学生们懂得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使同学们逐步形成保护家乡乃至全球环境的观念。
二、乡土素材的运用
乡土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本地的乡土素材呢?这无疑是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要想真正让乡土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优势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南疆乡土素材及其运用
在南疆这片广袤并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地理素材,比如戈壁、绿洲、荒漠、原始胡杨林、唐王城古迹、化石沟、图木舒克历史博物馆等,在讲述相关知识时便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也可以在学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看。还有代表着新疆维吾尔族风情的特色民居、清真寺等等。把相关素材在人教版必修③第二章《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的教学中有机结合进去效果非常好,在学习选修模块《旅游地理》时,可以巧妙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素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讲述、去讨论、去分析,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再举一反三,以此类推,效果明显。
(二)南疆特色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
其实南疆有着很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以本学校所在的喀什地区农三师小海子垦区为例,小海子垦区是一个特色农业非常有名的地方:棉花、西瓜种植、苹果、梨、油桃、红枣、巴达木栽培、葡萄种植等并在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农三师的棉花品牌,闻名国内,本地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以这一典型的特色农业优势,去分析其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优秀素材。在这方面我们试着组织学生在假期对棉花生产等特色乡土素材进行了调查,学生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调查成果,并且还请农业技术方面专家就棉花生产方面做过一次报告,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肯定要比老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其他地区的农业模式效果要好,而且学生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实际上,任何一个地区可以挖掘的有价值的乡土素材都是很丰富的,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新课改后的地理教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资源的数量,而在于我们如何把有限的最具代表性的乡土素材用得精、用得巧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挖掘并发挥好乡土素材对于充实中学地理教材、活跃地理教学以及在新课改的形式下,体现课改理念、实现素质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材的灵活性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把本地区丰富的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效地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教学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使地理教学更加生机盎然,为新课改的推进做出不懈的努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正确使用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从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例如: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苍南广大农村面临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染明显呈上升态势。针对此现象可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农村目前生活垃圾污染的状况?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讲授《土壤》这节课时,我带学生去野外观察,亲自动手,剥开土壤的剖面,让学生明白本地区红壤和水稻土不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亲身调查,得出结论。
(二)将乡土地理加工成的案例结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较为熟悉,感性的乡土地理信息编成的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促进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如:在讲授“城市区位的选择”我以崛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农民城——龙港镇为例,三十年前还是一个破败的渔村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如今变成一个繁华的城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案例,寻找影响龙港镇发展的区位因素,学生就能很好的接受。再如新教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这一课时,我以“苍南的九寨沟——莒溪碗窑”为例,让学生明白山区聚落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进行探索,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
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
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