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往往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我们应当创设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的位置,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地把学生当做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进行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二、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起来。初中政治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法制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理论分析和结论的阐述,这种偏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不合理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校本项目(zknuB1201601);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7A110039).
我国发端于21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全国各地众多的省市都在纷纷进行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有过激情冲动,有过茫然困惑,正在理性反思中,那么在课改中我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本文通过对西华城关中学进行调查探讨了这个问题,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在新课改推行中遇到的困难
该校本着“走出去、拿过来、用得上、出精品”的主旨,向课改先进学校学习,然后研究探讨、总结改进,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六步”数学教学模式,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精讲提升―当堂训练”.这一“基本套路”以其特有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引领着课改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方案,使他们很快地教有所依,并及早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探索、尝试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六步”数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养,任课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六步”教学模式驾驭课堂.尽管如此,该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纷纷表示在新课改推行中遇到了以下困难:
(一)在探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别学生合作适应能力不强,课堂上出现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的现象,有的学生对合作探究环节很感兴趣,每节课都争相发言,相反,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主动参与讨论的环节,还有一些极个别的学生浑水摸鱼,把合作探究看作是玩耍的机会,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喧嚣声不断[1].
(二)在教材上存在的困惑
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大,还有纰漏之处.新教材加入了许多新知识点,教学难度增大,实施课改,总感觉课时不够用,觉得一节课下来,老是在不断赶课、赶时间.
(三)还未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2]
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从入手.期末等终结考试中也很难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和教师的施教效果.不少人对如何正确处理抓n改和抓质量的关系不够明确.尤其对高考,领导和教师忧虑颇大,想改革教学方式,又怕高考质量降低,这样很不利于课改实施,导致课堂教学虽有所改进,但举步维艰,变化不大.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考试改革不会有质的变化,只能是形式上的改良.
(四)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个别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模式化,缺乏对学情的认真研究,对课堂预设不够,结果造成过度套用“六步”数学教学模式,缺乏灵活和生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还有个别教师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注重对学优生的关注,忽视了学困生,以及学生合作不够充分,探究不够到位等.另外,有个别教师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小组长,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不会去解决相关问题.
二、针对以上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如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已成为一个瓶颈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前进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吸取以前的教训,找出不足之所在,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课程改革植根于一个肥沃的成长环境,向着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集体学习,增强对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使其对改革目的有明确的认识,认真进行会议精神的传达,并具体落实会议精神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师明确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让他们有理可依、有据可凭.
(二)加强集体备课,多开展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观摩课,要保证观摩课的合格性,严格把关,将正确的课型提供给全体教师,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并以此铺开,及时开展研究课、汇报课,即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的流程.
(三)建立一套与数学新课改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一改过去只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由单一化转为多样化;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努力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全融入评价机制,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使新的评价机制真正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育改革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许多问题不是在一时之间就能解决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理念,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改革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新的活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机.随着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必会结出更硕大的果实.
【参考文献】
二、困惑下的沉思
(1)总的来说,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较高,不是盲目跟从,能经常对其进行反思,积极调整自己,并乐于为新课改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由此可见,教师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但是教师仍处于成长和适应的过程中,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2)新课改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境,其一大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它需要课程专家走出象牙塔,深入教学实际,实现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密切交流。
(3)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应该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科研应该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为目的[1]。
(4)教材的多样化,绝不是盲目的、低水平的多本化。严格教材编写的管理,鼓励优质教材的竞争,防止低水平教材的重复。
三、完善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如何让新课改既利于教师实施,又利于学生学习,使新课改深入、全面、踏实地成为自然状态,并被所有人接受。本人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革教师招聘制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歌唱、器乐、舞蹈、说课的综合能力。但现如今的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以各区统考的方式进行,考試包括笔试和面试两方面,笔试中绝大多数只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并未涉及音乐学科知识,面试以说课或试讲为主,也很少涉及弹、唱、跳的音乐基本技能。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音乐教育是在音乐前提下的教育,不能脱离音乐本体,对教师考核也是如此,若教师基本技能不过关,也就无法用自身的表现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2]。建议将音乐学科内容纳入教师招聘考试中,体现音乐学科特点,这也是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更受重视的表现,更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保证。
2.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每周课时,全面提高素质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每周音乐课为三课时[3]。然而据调查,现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仍为每周两课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只有增加课时,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问题与对策
新课标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将课堂的有效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主要扮演学生导师的角色。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学科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如此。相比而言,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程度降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考试科目上,而且学生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提问,如何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堂安排不合理,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但自主学习的成效不能得到实际的检验,有的学生浑水摸鱼,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所以,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谈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
新课改的实施虽然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因为学生长期比较依赖和信任教师,短期内不能将时间利用最大化,很容易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例如理解和消化信息的基本特征,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将各个特征及其含义生硬地记下来,但不能灵活地举出实际的例子。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生习惯了教师帮他们安排好一切,把时间还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容易滋生偷懒的心理,认为预习与不预习没有多大区别,也不认真参与小组讨论。例如针对信息处理的预习,学生应该掌握区分基本文件、图片、音频的格式及其要点。但有的学生看到密密麻麻的字体,很多没见过的符号,就放弃了课前预习。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擅长提问,不能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最担心出现的情况是不懂装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都是很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是有的地方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提问,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相关度不大,还有的学生不能简单明了地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2.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改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由。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把课堂时间都安排给学生,整体课堂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有的教师将课堂的重难点知识简单概括,很多学生没办法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新课改的了解与操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新课改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而且学科目标与要求因时而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但不能仅仅只依靠教材,应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补充教材知识。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基本上每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会带三四个班甚至更多,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之下进行新课改,很容易造成一刀切,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比较懒惰,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很难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学生应该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
虽然新课改并不是完美的教学模式,但其研究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首先,学生应该更改原有的学习观念,学会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好学习计划,跟随教师的教学安排,但可以小范围地调整更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例如有的学生理解背诵能力比较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关重要的知识概念能够轻松理解,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制作表格,简笔画,文档排档等都能轻松解决。其次,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我的时间,实现时间的最大化。时间的利用主要是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课前的预习,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的笔记需要整理总结,课后的作业应该学会独立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操作题,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我的时间进行探讨分析。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分工。很多学习小组总是极其个别的学生整理发言,其他的学生都是坐享其成。小组合作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应该为完成集体任务而努力。明确分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提高完成效率。
2.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信息技术教师最有利的条件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革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教师可以多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灵活回答学生的疑问。其次是教师应该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可以是QQ群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做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堂,方便学生在课下回顾知识。最后是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改提倡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自我时间,主动性较差,不擅长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学生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及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作者:朱娟 单位:银川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前言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的思想变化和教学发展提供多方面和建议,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决策,使学校教育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方面达成更符合社会环境的需求。最近一个时期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使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2.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取得的进步
2.1学生学习方面的表现
新课改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和知识的掌握也更加主动。
2.2教师教学方面的进步
初中数学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方面花费心血。教师们精心撰写教案、说课、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不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还使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2.3教学思想方面的改变
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实施“人本教育”,则初中数学课堂就必须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都尽量转换教学思想,少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发现学生的的学习需要、多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师道尊严”的教学思想已经逐渐向“以生为本”方面转变。
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3.1教学没有完全面向全体
虽然先进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全体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受“中考”这个硬性指标的限制,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仍以教学大纲要求的中考内容为标准,这使得有些教学内容对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过难”,而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在课堂上使全体学生都有兴趣、都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仍是不现实的。
3.2数学教师对课改实践的不够彻底
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发展路线,同时也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要实践新课改的方针,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放下“教师”的身段,充分尊重学生,将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转化为与学生平等的指导者角色。同时需要教师们对教材、对课堂进行全面的掌握,数学教师不得不抛弃原本“顺手”的教学方式和多年的教学习惯,这使得很多数学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抵触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用新瓶装旧酒,即便使用新教学方法,课堂改善仍旧不大。
3.3教学评价指标不完善
无论新课改对教学提出怎样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中国的教育体质不改变,各种升学考试不取消,那么教学的评价指标就还是学生的成绩,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努力在新课改的路上前进着,但“考试成绩提高”仍旧是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也偏向知识的掌握,而试卷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的发展方面,教学评价几乎是空白的。
4.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对策
4.1使用差异教学的模式
要解决教学不能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就应该重视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整齐划一的,这明显与学生的个人特点不相符合,因此,应使用差异教学的模式来弥补这个缺点。差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特征和智力因素使用特征进行的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一堂课中保证学生们“各取所需”。在进行差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将学生进行学习特点归类,分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等级,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进行观察,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通道、听觉通道的使用,学生的思维模式等,以此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辅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
4.2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为了解决教师对新课改实践的不彻底的问题,笔者建议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方面下功夫,不仅做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转换教学思想,还应该做到能够从多角度观察课堂、多角度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多角度体会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只有教师在心中坚定“数学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够使新课改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彻底的实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和实践不应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也不应该局限在本校教师群体中,应该积极的走出去,去先进学校学习、听课,多读先进的教学研究资料,从中学习实践新课改的方法,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3学校带头树立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
为了解决教学评价方面的偏颇,笔者建议各初中学校应该带头为教师和学生树立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毕竟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部分,受到学校整体的教学风气的影响。学校重视升学率,则数学教学的评价指标必然建立在学生成绩上,教师对课改的实践就永远逃不出“分数”的限制;如果学校能够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加以重视,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必然会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新课改的实践会因此更加扎实、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5.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初中数学课堂的针对性有偏差,对新课改实践的不够彻底,教学评价指标也不够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也需要学校带头为教学树立完善的教学指标,以体现新课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秀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宁夏教育科研,2013(02).
1.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误区
误区一:照本宣科,缺乏创新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采用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这种做法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无需再花费精力钻研教学内容。但是这种语言学习方式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不相符。
误区二:固守应试教育模式
在高中英语的《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通透理解新课标内容,甚至一些教师将新课改抛之脑后,仍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尤其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三教师迫于高考成绩的压力,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搞题海战术,新课改的执行完全变了样。
误区三:忽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知识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转化为能力。因此,往往缺乏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系统培训。实际上,英语作为连通世界的纽带,更多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在课堂中,学生真正开展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结果造成学生虽然学习了英语,但是不会写、不会读、不会说、不会听的却不占少数。
2.完善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力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因素。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归根结底是不兴趣。根据新课改要求,应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将英语知识应用到真实、生动的课堂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基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应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不仅学会生词、语法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建议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教材的容量进一步扩大,包含更多信息容量,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其思考方式也有所区别。应用英语的最佳方式,就是在需要说英语时,脑海中直接采用英语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将语言脱口而出。但是很多高中学生,甚至老师都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往往以汉语逻辑翻译英语,再套用英语语法模式,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语法错误。这种“中文英语”的思维过程,降低了英语的应用效率,不能在脑子中形成直接的语言反射,往往造成英语学习仅是应付考试,却成为了“哑巴英语”,违背了新课改中对英语教学的根本需求。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语言意识,提高英语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可借鉴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思考单词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结构、排列关系等,形成英语用词用句的逻辑思路,日积月累全新英语思维模式,形成语言意识。
建议三:正确处理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变过去重语法、重词汇知识,轻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观念。过去,很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讲解词汇运用、语法规则等,以提高战术方式奠定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出应试技能较高的学生,以应付高考教育的需要;但是在高中英语新课改的要求中,不再提倡这种学习方式,但是这引来很多教师和家长对高考成绩的担心。以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考体制与新课改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尚存在矛盾,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广泛认可,考试体制将会日趋科学、完善,并将成为今后改革的重点方向。
建议四: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会读、会写、应付考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实现语言沟通。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重视发音练习。基于高中班级的人数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无法在课堂逐一矫正学生发音。因此,提倡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划分,每天采取一定的时间,加强对英语语调的模仿,如语句的换气、停顿等,互相对话、互相纠正,由教师定期抽查,汇报课下练习情况。这样,学生慢慢养成了说英语的好习惯,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
建议五:注重阅读能力培养
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等,开设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篇幅较大的小说节选、科技文章等,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应用,感悟英语文化和世界动向。同时,在长篇阅读中,磨练了学生的耐心,提高他们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推荐学生多观看电视英语频道、关注国外新闻,通过浏览网页或翻阅数据了解国外历史传记等,通过各种渠道感受外国文化,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
建议六: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
注重发挥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让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准备,在课堂中对先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用英语回答,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发音标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其次,加强课后评价,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全过程表现,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份综合成绩表,记录平时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考核内容,并在每学期期末反馈给学生及家长。
建议七: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专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大概模式为:首先,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问题;其次,学生分析问题、表达想法;最后,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针对专题,提出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找材料,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并使用英语流利地表达出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职能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对结论进行综合评价。
由上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做出相应的改变,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雅.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英语教与学的认识[J].科教导刊.2010(24)
[2]王晓丽.一节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实景与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4)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步的显露出来了,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一下是一个经历的新课改的新教师的一些建议
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新课改的必要性
新课改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原本过分严肃与拘谨的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它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统一的课程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分数,而在于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过程。
教师应积极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坚定实施新课改的信心与决心。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权威,实施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到的知识很难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新课改后的教育要求教师对课堂角色要有个新的认识,新的变化,课堂应该更加的和谐、有趣,更具有艺术性,教师就是艺术家,就是园丁。只有主动转换角色,教师才能真正投入感情,师生才能配合和谐,共同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必须强化教师的现代教师素质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发挥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新课改要求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和引导,努力增强的生活性、实用性、探索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提出问题,体验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体验活动的趣味性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锻炼如何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只要给他们一个活动,就可以将他们的潜力慢慢的挖掘出来。
教师要乐于接受学生的建议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给地理课堂提建议”的活动,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业甚至教师的仪表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
新课改以来,尽管中学生物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也制约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究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实验教学方法不科学
发生这一状况既与学校对生物实验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中学生物课程任务重、课时少的学科特点有关。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学校在实验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生物课程的实验并不重要,常常在主观上认定做实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甚至有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准备好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实验课本中的很多案例并未能得到有效实践,相关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进行的:
(1)看实验。面对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要求,部分老师并未能够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是投机取巧的选择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观看实验录像的方式来代替真正的动手操作。
(2)程式化。单纯的重复演示已有的实验结果,缺乏主动创造性。
(3)“做实验”。并非真正地动手实践操作,而是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相关实验基础知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软硬件设施支持不足
观念上的重视程度不足,也进一步导致学校在实验上的软硬件投资不足,具体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在出如下一些不足:
(1)实验室的器材陈旧,很多器材采购完全是根据过往旧教材的需要进行的,并未能及时更新以满足新课改的生物实验需求,而且很多仪器设备老化严重,部分器材甚至完全不能使用,由于实验活动频率比较低,相关管理人员也没能做到及时的检查维修。
(2)课本更新不及时,认为实验活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过于重视实验的结果而非过程,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观念陈旧,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活动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中学生物老师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依然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3.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不少生物实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目前对生物实验活动的考核方法简单单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这也是新课改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体系,导致教师在给学生实验活动打分时过于注重步骤和结果,这些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很多老师在评分时过于主观,造成实验成绩大同小异,以致部分同学通过投机取巧也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整个考核过程流于形式也进一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改进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策略
针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上述所分析的问题和不足,可针对性的采取如下措施来改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活动。
1.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对生物实验采取规范合理的教学方法,便需要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协力配合,从每个细小环节做起,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如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将演示与讲授相结合,在学生积极主动做好预习准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并根据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预先在脑海中进行形象化演示。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对于必须用到仪器设备的实验选择在实验室进行,对于“细胞”“DNA”等模型制作实验则建议学生课外完成,通过对时间的合理规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
2.完善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支持
对于上述反应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软硬件薄弱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划,如对于器材的物资采购,可以分期分阶段进行更新,结合新课程实验对仪器设备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使得资金使用的价值最大化,实验室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对已有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其正常工作。与此同时,课本教材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采购根据新课程要求而编写的新教材,并及时投入实践应用中,重点突出实验活动的新颖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设施者,教师也需要更新观念,通过不断主动学习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满足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教师的高标准需求。
3.健全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教学方法是导向,软硬件设施是支持,考核机制则是保障,上述两项工作的不完善,只有通过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其效果。对此,应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入正确的评价机制,做好整体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和谐统一,充分综合考虑技能、认知以及认知,将言语和数据评价相结合,真正有效的反应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分析探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不足,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有效提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迎面而来,2002年秋季山西省11个市的几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正式启动,而全省的推广工作也于2005年秋全面展开,这么多年的新课改推广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山西省晋城市的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涵盖新课改实施的六大方面: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1][2]。
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晋城市某农村中学的所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该校有26名教师,9个教学班,425名学生,它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于2005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在该校发放教师问卷26份,学生问卷10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教师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90份有效,有效率91.8%。经过统计发现,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教师男女比例为3:2;学历水平方面大专层次的为16人,本科层次为10人;年龄层次方面20~35岁的有7人,36~45岁的有15人,46岁以上的4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
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进展程度,对某镇级中学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的调查如下: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持赞成态度,认为实施新课改有必要,且教师总体上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表示赞同。
2.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有效推进。对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
(1)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调查发现,70%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适应,其中11%的教师表示“非常适应”,59%的表示“比较适应”,仅有30%的教师表示“一般”或“不适应”。在问到“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时,56.2%的教师表示会“依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30.8%的表示“以教材为主”,另有13%的教师称“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补充”。综上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比较适应的,在课堂上也会依照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
(2)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调查显示,73.1%的教师表示对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很少教师反映“一般”或“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讲课也会征求学生意见,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对新的教学方式总体也比较适应。
3.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新课改,首要条件是必须经过课改培训。该中学教师课改培训情况如下。
(1)培训的级别与次数情况
表1 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状况
分析表1可知,在培训级别上,没有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等的培训;而在培训的次数上,课改自2005年实行以来,大部分教师参加过2次左右培训,极少部分教师参加过4次及以上的课改培训。可见,虽然该中学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课改培训,但在培训的次数上明显不足。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情况
在培训的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主要是一些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标准、一般教学策略等一些通识性的培训,而缺乏一些与具体学科、课题教学实例相结合的一些实用性培训,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内容是教师普遍反映最希望的。
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听专家讲座、报告”“收看录像或VCD”等被动接受的方式,培训的形式过于乏味和单调。教师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组探讨、教学观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讨等一些探究性的培训方式。
(3)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情况
96.2%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有作用,但57.7%的教师认为培训“有些作用但不是很大”,认为“有很大作用”“作用较大”的教师则相对较少。
4.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学生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情况。对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所示。
(1)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表2 对教材难易程度的适应情况
表3 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情况
(2)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如表2显示,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仍有11.5%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如表3,在教材的内容上,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如图1,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满意情况上,7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新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度以及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满意和适应的。
(3)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
通过调查访问个别学生后得知,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他们更加乐学好学了。他们表示会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搜集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5.新的教学评价实施情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过去注重以成绩情况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片面方式,发挥采用综合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该中学的教学评价情况如下所示。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调查显示,73%的该中学教师对用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看法表示认同,很少教师表示不赞成。学校也有明确的对教师和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细则,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初一、初二实行月考制度,初三则实行周考制度,并且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贴榜公布,这种情况与实施新课改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成绩为主,分数成绩高低与教师职称晋升、奖金待遇、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等挂钩,大部分教师都为此抱怨学校的不公平。教师反映学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其实是形同虚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该中学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他们反映教师比较偏爱成绩较好、听话的学生,而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则冷眼相看,经常训斥他们,使他们感到很不公平和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新的评价方式,对此感到很是气愤。
6.课程开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从崇尚教材权威观念的思维局限中跳出来,尝试主动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看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对课程开发的认识上,多数教师表示那只是课程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应该尝试着开发本土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校本教材。
(2)教师课程开况
通过调查访谈可知,在“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很多教师表示仅是教材、参考资料、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而很少人表示可以利用当地及附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该中学大多数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本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参与编写以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该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由上可知,该中学教师总体利用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结论
由以上对该中学的调查可知,实施新课改七年以来(截至2012年),该中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基本持赞成态度;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教材也比较适应,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对新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课改培训,基本上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培训对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作用;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基本持赞成态度等。
虽然该中学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师原始学历过低和教师素质偏低,师资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引进不利于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次数过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推行综合评价有名而无实;教师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不适应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2.建议
(1)求真务实地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目前的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导致培训对教师的作用不大,因此,必须加强和求真务实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该中学所属的市和镇政府应适当拨款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供给,保证教师可以获得足够的受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适当参与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在培训内容上,课程培训机构应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水平、教龄、个人兴趣等个人条件与需求,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不能采取专家教授对教师一味地“填鸭”的方式,应以教师为主体,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辅以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考察、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增加中学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善于利用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及研训结合等的方式。还应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对中学教师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进而了解教师的培训情况,为改进培训效果提供指导。
(2)尽快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价值取向。该中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评价细则,即对学生采取等级加分数,并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校领导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却是考试和分数被无限放大,推行综合评价有名无实,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务实地利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法”,切实做到以等级加分数的评价方式,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其成长过程和结果,而非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取得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而已。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让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考试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考察,考试内容应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收集考试信息,利用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
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以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判的方式,还应包括对待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应切实做到以校领导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3)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由调查和访谈可知该中学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要想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实施新课改的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参考书等,一方面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镇级中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包括:民间的各种剪纸、山水画、笔墨等艺术,各种旅游人文景观,市里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还有学生经验与教师经验等隐性资源,以及学校附近的兄弟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切实转变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而应尝试编写、使用校本教材、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的。
(4)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体系
农村师资短缺、力量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顺利、持续实施,可以建立市级优质中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扶农村中学推进课改的机制,让农村中学教师在浓厚先进的课改氛围中受到启发,让市区优秀教师带动其课改的发展步伐。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城市援助农村的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学师资短缺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
参考文献
[1] 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