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优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年级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级,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公认的难教年级,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对自己的约束力差。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规范。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一年级儿童,连正规的幼儿园都没上过,只有部分同学上过一年半载的托儿所,因而更不懂学校生活了。[1]
一年级儿童还带有明显的幼儿特点,玩耍、游戏仍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都深有体会,如果能利用游戏教学,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成充满乐趣的各种游戏活动,不但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也会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游戏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能力得以培养,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轻松愉快地、直观形象地感知、感受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增长能力,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从游戏中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每一堂新授课,都设有要达到的目标,都有一定量的新授的知识。在学生未进入状态之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和兴趣需要的游戏导入新课,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并置身其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游戏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因此,在新课开始,选取生活中与新知有紧密联系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从游戏中学习新知,悟理益智。
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课堂学习中最容易造成学习疲劳,思想开小差,注意力分散,有时还会互相说话,做做小动作,玩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特别是对于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他们往往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随之下降。而课堂中利用游戏教学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学生会学而不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
数学游戏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在玩中悟理益智,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的重难点,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游戏中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而到了后半节,由于学生进入学习疲劳状态,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教师就要避免“满堂灌”,适时引入游戏,给予学生一定的休息与学习情绪调整机会,让他们动一动、说一说。这样,既让孩子疲劳的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一举双赢的效果。
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当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后,安排了摸一摸的游戏。我准备了不同大小的长方体、圆柱、正方体和球,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
游戏一:让学生将双手伸进袋子,拿一个形体放在手中(不能拿出袋子)摸一摸,凭脑中对形体特征的记忆来判断是哪种形体,再拿出袋子给大家看判断是否正确。
游戏二:让学生用双手伸进袋子摸出教师指定的立体图形。
又如:每教学一些计算后,我就带领孩子们玩“火车过山洞”的游戏,让两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当山洞,其他同学做火车司机。听老师说相应的计算算式,学生快速说出答案,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通过,说错了就“咔嚓”暂停,等说对了再发出“呜呜”声通过。
巩固练习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游戏,如: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做数学”,在“玩”中巩固知识,使孩子们把学习数学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完成,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
四、在游戏中拓宽知识,培养能力
游戏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巧妙的运用,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练”,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爱上数学。
如:在学完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后,设计了猜数游戏。同学们两两一组,一位同学心中想好一个两位数,让另一位同学猜数。在猜数过程中,猜数同学根据对方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关键词的提示,不断修正数的大小,直到正确为止。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在游戏中,还可以比一比谁猜的次数少,谁猜得准等,并布置课后同学间继续玩玩这个游戏。大家为了找到其中的技巧,让猜得次数少,就会乐此不疲。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达到学与玩的统一,让知识在游戏中延伸到了课后,让数学带给学生更多地享受与快乐。
一个简单的游戏,拉近的不止是师生间的距离,培养的不只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的是对数学知识的渗透,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对数学能力的关注。总之,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让游戏走进我们的一年级数学课堂,把数学知识融于游戏之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沉闷、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能力,有效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筱娟,数学课堂中的魔术师――数学游戏教学法浅析[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1.(7).
在自己所带的第一届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都非常相似,每处错误学生会反复错多次。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它反映着教与学的质量,折射着毕业班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错例中认真分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作业中记录、反思常见错误。高年级学生要求能主动找错、记错、议错、辩错和改错;教师在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发现、指正错误。能随时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例,把错例“变废为宝”,督促学生防范于未然。
(一)忽视细节,功亏一篑。“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已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关注细节问题可以说是成功的开始,在学习上也不例外。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
(二)知觉学习水平差产生干扰造成作业错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知觉常常表现为比较随意,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析综合、水平差。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由于认知原因造成的错误。
(三)定势思维,缺乏深入分析题目的习惯。定势思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安排复习课有时过于强调某类的题目,因此通过长期的练习后,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一种定势。可以说有时学生只是大致地读了题目,就凭借自己平时的做题经验进行解答,往往造成错误。
(四)依赖性强,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是构成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段毕业班的学生自我评价作业的能力差,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作业的完成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做作业当成是完成老师的任务。所以复习课做作业时,只管做完,不管做好,注意力分散,粗心大意,见题就解,不去认真验算。而家长出于“好心”将孩子的作业全部演算一遍,如有错误帮助孩子改正。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评价作业的机会和能力。
二、错例的记录、整理、分析方法,形成错例资源库
(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掌握新知。老师在复习课上可以通过边演示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后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掌握运用定律。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捕捉学生的错误,让错误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时某些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教师复习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素材,通过讨论一起找到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正确的概念。
(二)错例资源整理分析实效评析的研究。对课题实验班学生进行集体与个案的跟踪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进行测评。探索在错误中求取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赢得进取创新有的效方法。
(三)创造性的教学,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要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定势思维开始。老师的教学具有创造性,老师出的题目具有创造性才能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的圈圈。我们通过复习课独立作业命题着手,希望老师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出一些考查学生能力的题目,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四)强化性的训练。对于学生细节关注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铸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多多少少总是会有惰性。因此针对学生的惰性我们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例如:在复习课做练习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草稿纸,要求人人在完成独立作业后要反复进行演算检查,并且通过查学生使用草稿的情况来了解学生的习惯。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放手,进行抽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五)形成错题反思的氛围。引领学生在初始阶段规范使用错题本之后,定期上交给教师批阅,挖掘闪光点,指出不足处,使学生使用错题本更加的规范和多效。之后,组织学生在错题管理中明白收集的好处,督促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错题并集中反思。力求全班能够形成自觉的使用错题本反思的氛围。
【关 键 词】知识点/文字表述
【正 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
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准确。
一
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
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转贴于 二
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三
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
1、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作为检测有机体机构的重要谱学,能够在自动旋转的原子核的基础上,依靠核外磁场的引力作用,通过吸收到的辐射波刺激发生能量跳迁的一种谱学技术。其优点在于无损害,对检测的样品结构不存在破坏性;操作方式多样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多种检测方案,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速度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富有动态性,能够得到较为与时俱进的灵活变动的研究信息。缺点在于检测的灵敏度不是很高,制约着NMR技术的发展。
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从字面上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融合了色谱、质谱二者的优势特点,检测的灵敏度更高、效能更好、分辨率清晰。由于自身的构造,需要观测的主要参数为毛细管柱的尺寸大小等指标:被检测样品通过毛细管柱时,仪器设备会依据生物体分子的构成性质不同而得到分离,各自流入不同的柱子里,记录下不同时间段里流入柱子里的分子结构,然后利用色谱和质谱进行检验。这样通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将被检测样品实行快速的剥离,然后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和分析处理,最终进行定性分析,记录研究的结论。但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在检测之前需要对样品结构实行预备式的衍生化操作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会因时间的耽搁而使原本的样品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使检测结果不真实;同时还有一个缺点在于不能分析某些个大分子代谢物质的结构。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把液相色谱作为一个样本的分离处理系统,把质谱当做样本结构的检测处理系统,这样液质联用技术充分发挥了色谱和质谱的优势特色,融于一身。既具备了分离复杂样品结构能力强的色谱的优势,又具有了检测灵敏度高、动态性强的质谱的特点,使这一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疾病监测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通常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代谢组学检测程序一般要经过收集样品、处理样品并进行保存工作;进行仪器的分析和选择,获取样本数据,进行数据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最终进行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总结出生物学意义上的代谢结论。
二、代谢组学技术在医学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1、代谢组学技术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与肾病紧密联系,目前进行的DM并发症的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更多地涉及肾病,可以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分析DN中小分子代谢物质的结构,进行剥离处理和分析,如果实验证明葡萄糖含量和氧化三甲胺的存量在血浆中有上升的趋势,而多种氨基酸却在下降,则证明有机体肾存在着病变,为医学临床诊断和检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2、用于诊断肿瘤
医学专家Odunsi等曾利用氢核磁共振波谱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医学诊断模型,利用检测血清上的代谢标志物可以诊断出是否存在皮性卵巢癌的病症。Corona专家学者曾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用于肿瘤方面的诊断研究,发现了重大的成果,结果中发现通过分离检测能够分析出不同种类的代谢物质分子结构,灵敏度和清晰度较高,其中的色氨酸、丝氨酸及其甘油磷脂等为医学中诊断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7-02
当蛋白质和核酸成为科学家科研工具下的研究对象时,可能不会有人会预料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临床医学有多种重要检验手段来为患者提供治疗疾病的科学依据。比如,分子蛋白组比对分析为遗传学的亲子鉴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如今,它是唯一主要的检验手段;再如,分子芯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器械上,为医务人员提供便捷而且准确的检验结果。当然,历史的足迹是向前走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的仅仅以此为这就是最完美的检验技术,在全面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领域横向扩张,推动博大精深的分子生物学迈向辉煌。
1、临床医学中所运用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1 分子生物传感器技术
分子生物学在生物体细胞内以电信号为主要代表形式。对于待检测物质而言,分子生物学通过生化技术将分子鉴别物质贴合在换能器上,这些鉴别物质包括在抗原、活性蛋白酶 、以及抗体核酸等在分子生物领域具有靶向功能的识别元件。当需要检测的物质在分子生物传感器上和鉴别物质融合,产生一些靶向性反应时,传感器上电信号敏感元件就会产生波动,从而输出需要检测物质的检测结果。这种分子生物学传感器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医学中,比如,手术室里的多种精密特定功能的医疗设备,还有ICU病房中监控病人生命特征的仪器都是使用分子生物传感器的缩影。
1.2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对于某些特殊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的合成,是需要在生物体外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合成酶反应,以及在高中低多种不同的温度中产生出变性、延伸、退火等多个周期变化促使待合成DN段快速的增长,这便是分子生物学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现如今有很多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而衍生发展出来的新技术,比如像原位PCR技术、连接酶反应、实时定量PCR等等。这些新兴的诸多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检验技术而言,具有很多优势:针对性大大加强、可控性显著提升、节约大量时间和成本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既能够运用在基因分离、RNA序列分析上,对于DNA和RNA病理诊断也有很好的临床经验;现如今仅仅在短短的10分钟就可以监测到待测血样中的的HCV及DNA的转录,这些都是由寡核苷酸完善传感器技术而得来的技术成就。
从人类基因图谱研究计划诞生以来的几十年间,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已经弄清楚了很多种动植物的基因序列,虽然弄清楚了这些基因序列,可我们对于这些研究的基因序列在所属的生物体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仍然是模糊一片,尚未可知。所以,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应用的基因生物芯片脱颖而出,检测便捷、效率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出海量的遗传信息。众多的探针分子被集成在支持物上,待与被检测物资融合反应后,由仪器收集到光电信号从而得出待测样品的检验结果。目前,科研人员主要将精力集中在病原菌基因检测的研究方向,很多种微生物的基因样本被集成在一张生物技术芯片上,在反转录基因技术的支持下,临床医护人员就可以观察病人的病原体发展进程、感染状态和病人的反应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3分子蛋白组学
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人员投入到病原体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科研攻关中来,导致分子蛋白组的研究突飞猛进。对于分子蛋白组学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发现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更加精细的了解了疾病的演化历程,从而也推动了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的研发。现如今,人体各个局部的器官的癌细胞发展是摆在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生物分子蛋白组在此项困难面前小有探索,但由于癌细胞的病原诱因极为繁多复杂,而在早期应对的过程中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对于其他的关于生物研究方法而言,生物蛋白组学更贴近生命本源,实用性较强,其便于开展早期的检测和诊断,从而引导治疗。目前很多分子蛋白学组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取得分子蛋白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分子改变以前以及改变以后,还包括很多经过翻译和修饰后的状态数据。这些都仅仅只是后期的对分子蛋白的研究,最主要的还是从源头上弄清楚,所以医学临床检测蛋白技术也是重点。以此分析在病理状态下的分子蛋白的裂解情况和活性特征。还有就是分子蛋白在不同的疾病和生命体当中所处在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分子蛋白复合物和分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手段。
1.4分子生物纳米技术
随着分子纳米技术的逐步深入,临床医学也运用了很多纳米技术的药物,很多纳米装置也被广泛用于控制疾病,可以说纳米技术改变人类的生命系统。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生化成分的状态数据,判断是否为机体提供其所需的微量元素;纳米技术还可以修整病变的基因,提前消除癌症的可能。分子纳米技术相比于古老的微量滴定板技术,分子纳米技术可以将具有特异性的抗体或者是抗原拴在纳米级别的物质表面,在特定酶或者荧光染料的基础上,对机体或病原做出有效的应对,纳米技术拥有全面的优势。
2、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领域里,在以全自动化为主导的大背景下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必定会是研究的重点项目。关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污染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一起衍生出来的LCR也是一个研究方向。临床医学也可以逐步接受SDA和TAS,另外3SR也是一项重点技术,这些新的技术都可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
在分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解决新的科研技术到临床医学应用的接驳问题上来。新技术发展得再好再高端,如果无法运用到实际领域,也无非是鸡肋一块。所以需要大力获取新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经验,在保证新技术安全运用到病患身上的同时,也要及时地记录新技术所收集到的数据,以便未来开发更加实用的技术推广到临床医学上来。
参考文献:
Abstract:Kingmed Schoo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a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ystem,was co-established by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nd Kingmed Diagnostics, Inc. with a brand new education patter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ystem, this article elucidated the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and affil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artie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cruitment of teachers. By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win-win strategy,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talents utilizing the three educational advantages.
Key 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e
一、引言
我国在1984年设置了医学检验专业本科[1],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高校检验系与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同属一套编制、一个领导班子;二是检验系与检验科在编制上属二个互相独立的部门,但主要负责人身兼二职;三是检验系与检验科互相独立、完全分离[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由培养检验医师变检验技师,年限由五年变四年,检验教育需要不断地去改革、去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中提到: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201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和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创办金域检验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其实践探索的体会。
二、校企合作创新医学检验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开创全新办学模式破解体制难题
广州医科大学(下称广医大)于1989年开办医学检验专业并招收五年制本科生,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医学检验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获批成为广东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
2013年5月,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由培养检验医师变检验技师,年限由五年变四年,原有教育模式和办学体制明显受到制约,专业和学科建设受到极大的挑战,依托体制内基础医学部门或临床医疗部门培养检验专业学生,都难以适应新要求。于是“开门办学,与企业联合办学”就成了大势所趋,迫在眉睫的任务。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下称金域检验),1994年由广医校办企业改制而成,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领先企业。
2013年初金域检验与广医大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同年5月,广医大将原隶属于第一临床学院的检验系与金域检验联手协作,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下称金域检验学院),成为大学更名后的第一个校内二级学院,这种依托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办学模式有别于国内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或依托于大学本身或依托于附属医院的办学模式,它创造了国内医学检验全新的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金域检验学院项目获得了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将我校医学检验教育改革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这一办学模式有效地破解了体制难题,充分发挥了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特有优势。
(二)磨合三个关系协调双方共进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各国关于校企合作的名称各不相同,如美国称为合作教育,德国称为双元制教育,英国称为三明治制度,日本称为产学合作等[4]。
我国的校企合作发展到现在,内容与形式不断地丰富,为职业教育作了很大贡献。但是在高等教育这个领域,尤其是校企合作创办体制内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借鉴经验。我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双方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有三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合作与隶属关系
广医大与金域检验的合作,是一种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协商协调,共同进退。但是双方合作的载体是一个学院,是广医大的一个内设的二级学院,显然,这个依托金域检验举办的学院就是隶属于广医大了。金域检验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内设二级学院一样,纳入国家招生计划,都在一本招生,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学校教务、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开展工作。金域检验的董事长兼总裁受聘为学院的院长,在公司和学校的层面上是平等合作,但是在学院工作的层面上却又是受命于学校的,正是这种既平等又隶属的关系给双方合作平添了十分复杂的因素。但是由于双方真诚、互信和智慧,也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校友的情怀,双方逐步明确了这种关系,并且在日常操作中认真地摆正了这种关系,为学院的运作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关系
广医大与金域检验合作举办一个二级学院,尤其要办成试点学院,双方的资源投入和成果共享也是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广医大的品牌和优良校风、睿智并勇于改革的领导班子、医学检验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丰硕沉淀和国家给予的基础投入及日常运作投入是金域检验学院基础建设的关键投入。金域检验拥有既获CAP认证又获ISO5189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检测技术及仪器,还有医学检验高端的国际合作关系,这些无疑是金域检验学院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
广医大与金域检验双方强强联合,资源互补,把金域检验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学院,双方必将共赢共享:广医大将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金域检验将在品牌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丰硕效益。
3.师资内聘和外聘关系
学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建设。广医大原来的检验专业教育依托医院检验科进行,学校专门编制的老师只有几个,金域检验学院成立后,师资缺口越来越大。但是在体制内进行招聘,却受到编制数额的严格限制。
怎样破解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协商,双方决心共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问题。第一,学校对体制内的编制数额按常规给予保障,该类教师的一切待遇按体制内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二,师资的缺口,在学校指导下由学院自行招聘,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按内聘教师办理。第三,根据需要,学院可自行聘请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或学院自发聘书。按照这个办法,学院可在金域检验实验室的广大员工中聘任那些适合当教师的博士或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聘请落户金域的十多位海归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在担任公司专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他们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还增加了课时费等几项教学津贴。这样既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又找到了建设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学院的建设。
(三)发挥三大教育优势培养特色人才
1.发挥金域检验高新技术平台和国际接轨平台优势,培养外向型特色人才
金域检验设有博士后工作站,是国家发改委的“医学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具有临床基因组、串联质谱等高新技术平台,并且专门设有高新医学检验技术实习实验室,学校要求学生在掌握常规检验技术基础上,通过选修实习等程序到上述平台实习,让学生初步接触并掌握高新技术的操作,使学生毕业后即站在应用型人才的高端,以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的需要。
金域检验同时获CAP和ISO15189的国际认证,通过两次流程再造自我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通过实验室认证和质量管理课程,使学生具有国际质量的大视野和大实验室理念,以适应未来实验室各个岗位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金域检验与美国UPMC、Cleveland、Quest等医疗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和美国病理家学会合作,在金域检验共建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培训中心(ASCP),在各门专业课程中引进ASCP相应的内容,通过奖学金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在校考取该证,使学生的就业多一个和国际接轨的途径。金域检验通过三个接轨:高新技术接轨、认证管理接轨、培训和考证接轨,力求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
2.发挥金域检验规模优势,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特色人才
金域检验在全国有27个实验室,服务覆盖90%以上人口。广州实验室拥有约1000名员工,开展1600多个常规和国际先进检验项目。相当规模的实验室门类齐全,工作岗位充足,还有多样化的样本量,它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平台,完全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要。与此同时金域检验还专门为学生设立课外见习实习机制,使学生在节假日及寒暑假的时候都可以来实验室见习或实习。
3.发挥金域检验专兼职导师作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金域检验学院既有编制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有公司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既有国内接地气的教师,又有公司海归和国际接轨的专家 。学校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到目前已有95%的在校生报名参加课外科研活动。他们三人五人一组,主动找导师,积极找项目。他们大都利用公司实验室的平台,在课余自觉认真地进行科研实验。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相关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和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为医学检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这一协同创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锐意创新,我校医学检验系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携手合作,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这种依托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模式,有别于国内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依托于大学本身或依托于附属医院的办学模式,开启了国内医学检验第三种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思路。也因此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并获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将我校医学检验教育改革引领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
1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的需要
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办学模式借鉴,现行的主流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即系及其教研室等组织架构设在大学,教师均为学校在编专职教师,这种模式师资队伍较为稳定,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充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这些教师多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突飞猛进的检验新技术和自动化仪器,难以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另一种是少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合一”的办学模式,即系设在临床学院,依托医院检验科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教学,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实际案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对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信息较为熟悉,教学内容能紧密地联系临床。但这种模式教师队伍较为松散,教师面对临床繁重的医疗任务,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不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此外,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学校均存在检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不到1∶1,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学科发展步伐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检验教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跟不上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数学校限于财力对检验实验室的投入只是一些常规的、基本的仪器设备的投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多、实践训练机会少,难以学以致用。有鉴于此,在现行的国内两种办学模式中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多年来医学检验教育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广州医科大学率先试点,在我校原检验系依托临床学院“系科合一”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携手广州金域检验公司,成立了金域检验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专职教师、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和金域公司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有机结合,组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各自的缺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企业和高校资金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因教学资源匮乏造成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科研实践机会和便捷的临床见习、实习通道,使实践教学水平跟上检验医学发展的步伐。
1.2转化医学模式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要
转化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模式,检验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是转化医学的三大平台(基础、实验室、临床)之一,也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一[2]。在转化医学模式下迫切需要建立转化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理念,在传统医学检验主要参与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转化医学更注重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临床用药、治疗指导和患病风险评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体系中紧密跟踪国际检验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养。而金域公司跟国际接轨的临床基因组检测技术和临床质谱检测技术平台,以及其强大的以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医学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华南个性化医学检验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服务于临床实践和实施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和重要的支撑。
1.3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普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输送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检验科、防疫站等医疗一线部门。近年来以医学检验仪器、试剂等产品研发为主的体外诊断技术(invitrodiagnostic,IVD)公司的迅猛发展和提供医学检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迅速崛起,使医学检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90%的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到现在逐步增多了在IVD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实验室、研究所等多元化岗位就业的转变,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从过去传统的检验科常规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对医学检验经验性人才(如微生物检验和血液学检验等)和高新技术人才(如掌握质谱技术、临床基因组学检测技术等)的需求。同时综合性医院在满足基本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致力于开展临床检验科研服务工作,这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先进的硬件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利于让学生早接触、早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
2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2.1校企双方各自的背景和优势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大)医学检验专业始建于1989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医学检验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获第八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第三轮广州市属高校重点学科(2011年)和广州医科大学“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医学检验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各专业课程带头人均承担了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也多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检验学会及相关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及常委职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教学基地的广医附属第一、第二、第三3家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达150人,实践教学设备齐全。其中第一附属学院和第二附属学院医学检验部均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并分别是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唯一的中国培训基地和广东省临床基因扩增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还是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知识、科研思维深受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好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金域检验)成立于1994年,由广医校办企业改制、发展而成,目前已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全国、拥有21家子公司的第三方服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早、开展项目最多的医学实验室,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公司设有国家发改委“医学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多重‘组学’关键技术外包服务平台”、“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与国内多家著名高等学府联手打造的“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并设有感染性疾病检测中心、心血管疾病个性化检测中心、肿瘤个性化检测中心、内分泌代谢疾病检测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肾脏病理检测中心等。金域拥有一支以归国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研发人才队伍,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140多人,美国归国博士和国内博士共3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家28人。形成了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老中青合理搭配、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2.2校企合作的基础
金域公司与广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企业一直奉行母校情深,师恩铭记,血液里流淌着广医人精神的文化,多年来双方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针对检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金域奖学金,经省人社厅批准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校企双方一直保持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利用检验专业二十多年办学的积淀,整合金域公司高端的设备平台、技术平台及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优势,联手共建金域检验学院,聘请金域公司董事长及高管担任院长,成立了学院组织架构,由学院自主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赋予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和审议权。这种校企深度实质性合作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新平台。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校企双方关系的协调和推进
校企合作办学虽已屡见不鲜,但是,校企合作创办体制内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借鉴经验。我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双方各种各样的关系。合作与隶属关系。广医大与金域检验的合作,是一种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协商协调,共同进退。双方合作的载体是广医大的一个内设二级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内设二级学院一样,纳入国家一本招生计划,在学校教务、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开展工作。由于金域检验的董事长兼总裁受聘为学院的院长,从公司和学校的层面上是平等合作,但是在学院工作的层面上却是受命于学校的。正是这种既有平等又有隶属的关系,给双方合作平添了十分复杂的因素。但是由于双方真诚、互信和智慧,也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校友的情怀,双方逐步明确了这种关系,并且在日常操作中认真地摆正了这种关系,为学院的运作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关系。合作举办一个二级学院,尤其要办成试点学院,毫无疑问双方的资源投入和成果共享也是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广医大的品牌和优良校风,睿智和改革的领导班子,医学检验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丰硕沉淀,国家给予的基础投入和日常运作投入,是金域检验学院建设的良好基础。金域检验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实验室,既获CAP认证又获ISO5189认证的严格质量管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串联质谱和临床基因组检测平台,还有医学检验高端的国际合作关系,是金域检验学院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有利于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广医大将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金域检验也将在品牌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丰硕效益。师资内聘和外聘关系。学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建设。广医大原来的检验专业教育依托医院检验科进行。学校专职教师较少,面对学院的发展和适度的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问题日益凸显。但是在体制内进行招聘,却受到编制数额的严格限制。怎样破解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协商,双方决心共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问题。第一,学校对体制内的编制数额按常规给予保障,该类教师的一切待遇按体制内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二,师资的缺口,在学校指导下由学院自行招聘,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按内聘教师办理。第三,根据需要,学院可自行聘请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或学院自发聘书。按照这个办法,学院在金域检验的优秀员工中选拔聘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聘请落户金域的十多位海归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在担任公司专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他们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学校还给予课时费等几项教学津贴。这样,既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又找到了建设一支产学研教相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学院的建设。
3.2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
学院成立之际,恰逢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作出重大调整之际[3],将原五年制、授予医学学位的医学检验专业统一划归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及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新模式下,金域检验学院围绕新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过程中始终紧跟国际医学检验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金域公司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平台和人才优势,创建了以金域检验师资为主要力量承担的三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临床基因组学检验技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并相应地增加了高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组织以金域检验为主的国内外专家编写了新课程的教材,以期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的引入课堂,同时还利用金域检验和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共建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引入完善的教育认证体系,面向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员开展ASCP考证相关的培训讲座,共同推动我国病理医生和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ASCP资质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加速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实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人才。
3.3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建设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是简单的学制缩短,而是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除了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教学、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和进一步总结完善我院长达25年的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科研训练方式以外,还利用中央财政和广州市财政资金加强了我院医学检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硬件建设,在原有设备基础上重点建设了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平台和数码显微互动平台。此外由金域公司出资新建了医学检验新技术实践基地,建立了包括下代基因测序、基因芯片、质谱色谱在内的国际先进技术平台,主要用于新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旨在既往培养临床检验常规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国内乃至国际上急需的掌握高精端细胞遗传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和生化遗传学技术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也利用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与金域公司携手成立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报考,2015年10月已有2名学生通过国际医学检验技师(Medi-calLaboratoryScientist)的考试,1名教师通过国际微生物学专家(SpecialistinMicrobiology)的考试,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托学校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省攀峰重点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优势方向和金域公司具有的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和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建了“华南个性化医学检测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平台全方位对学生开放,加大对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指导和训练。短短两年多实践以来,学生课外科技作品《miR-138通过GIT1和SEMA4C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值和逆转上皮间质转化》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5年两名在校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分别在J.Cell.Mol.Med.和ONCOLOGYREPORTS杂志发表了科研论文。
参考文献:
[1]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2检验医学在特勤疗养中的探索
2.1检验医学对特勤人员疗养的重要性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具有独特应用目的的学科。正是基础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使检验医学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检验工作已经渗透于临床的每一个环节,为特勤人员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更直接的科学依据。检验医学已经成为特勤人员疗养期间健康鉴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2联勤体制下检验医学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对特勤人员的生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各类特勤人员容易发生特有的职业性疾病日益显现。作为检验医学的实践载体,检验科应转变思想认识,及时更新相应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增加与特勤人员易患疾病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由初期的一般检验项目普查向特殊项目筛查转变,针对不同特勤人员种类,职业特点,生理上的差异,相应增设不同的检验项目。紧紧抓住质量控制管理不放,不断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下一步医生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2.3加强检验医学在特勤人员方面的研究根据各类特勤人员的职业特点、生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知识研究和专业技能学习。在日常工作做到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和善于总结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并围绕特勤人员健康鉴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撰写科研文章。不断借鉴中外期刊中优秀文献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的检验技术方法,从而达到在工作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提升为特勤人员服务工作能力的目的。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相关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和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为医学检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这一协同创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锐意创新,我校医学检验系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携手合作,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这种依托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模式,有别于国内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依托于大学本身或依托于附属医院的办学模式,开启了国内医学检验第三种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思路。也因此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并获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将我校医学检验教育改革引领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
1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的需要
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办学模式借鉴,现行的主流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_种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即系及其教研室等组织架构设在大学,教师均为学校在编专职教师,这种模式师资队伍较为稳定,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充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这些教师多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突飞猛进的检验新技术和自动化仪器,难以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另一种是少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合_”的办学模式,即系设在临床学院,依托医院检验科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教学,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实际案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对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信息较为熟悉,教学内容能紧密地联系临床。但这种模式教师队伍较为松散,教师面对临床繁重的医疗任务,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不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
此外,医学检验是_门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学校均存在检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不到1:1,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学科发展步伐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检验教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跟不上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数学校限于财力对检验实验室的投入只是一些常规的、基本的仪器设备的投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多、实践训练机会少,难以学以致用。
有鉴于此,在现行的国内两种办学模式中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多年来医学检验教育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广州医科大学率先试点,在我校原检验系依托临床学院“系科合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携手广州金域检验公司,成立了金域检验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专职教师、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和金域公司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有机结合,组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和_线教师各自的缺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企业和高校资金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因教学资源匮乏造成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科研实践机会和便捷的临床见习、实习通道,使实践教学水平跟上检验医学发展的步伐。
1.2转化医学模式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要
转化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模式,检验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是转化医学的三大平台(基础、实验室、临床)之_,也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_[2]。在转化医学模式下迫切需要建立转化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理念,在传统医学检验主要参与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转化医学更注重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临床用药、治疗指导和患病风险评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体系中紧密跟踪国际检验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养。而金域公司跟国际接轨的临床基因组检测技术和临床质谱检测技术平台,以及其强大的以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医学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华南个性化医学检验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服务于临床实践和实施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和重要的支撑。
13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普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输送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检验科、防疫站等医疗_线部门。近年来以医学检验仪器、试剂等产品研发为主的体外诊断技术(mdiagnostic,IVD)公司的迅猛发展和提供医学检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迅速崛起,使医学检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90%的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到现在逐步增多了在IVD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实验室、研究所等多元化岗位就业的转变,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从过去传统的检验科常规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对医学检验经验性人才(如微生物检验和血液学检验等)和高新技术人才(如掌握质谱技术、临床基因组学检测技术等)的需求。同时综合性医院在满足基本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致力于开展临床检验科研服务工作,这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先进的硬件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利于让学生早接触、早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
2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2.1校企双方各自的背景和优势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大)医学检验专业始建于1989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医学检验教育的高等院校之_。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获第八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第三轮广州市属高校重点学科(2011年)和广州医科大学“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医学检验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各专业课程带头人均承担了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也多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检验学会及相关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及常委职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教学基地的广医附属第_、第二、第三3家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达150人,实践教学设备齐全。其中第_附属学院和第二附属学院医学检验部均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并分别是美国贝克曼一库尔特公司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唯一的中国培训基地和广东省临床基因扩增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还是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知识、科研思维深受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好评。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金域检验)成立于1994年,由广医校办企业改制、发展而成,目前已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全国、拥有21家子公司的第三方服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早、开展项目最多的医学实验室,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公司设有国家发改委“医学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多重‘组学’关键技术外包服务平台”、“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与国内多家著名高等学府联手打造的“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并设有感染性疾病检测中心、心血管疾病个性化
检测中心、肿瘤个性化检测中心、内分泌代谢疾病检测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肾脏病理检测中心等。金域拥有一支以归国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研发人才队伍,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140多人,美国归国博士和国内博士共3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家28人。形成了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老中青合理搭配、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2.2校企合作的基础
金域公司与广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企业一直奉行母校情深,师恩铭记,血液里流淌着广医人精神的文化,多年来双方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针对检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金域奖学金,经省人社厅批准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一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在校企双方一直保持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利用检验专业二十多年办学的积淀,整合金域公司高端的设备平台、技术平台及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优势,联手共建金域检验学院,聘请金域公司董事长及高管担任院长,成立了学院组织架构,由学院自主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赋予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和审议权。这种校企深度实质性合作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新平台。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校企双方关系的协调和推进
校企合作办学虽已屡见不鲜,但是,校企合作创办体制内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借鉴经验。我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双方各种各样的关系。
合作与隶属关系。广医大与金域检验的合作,是—种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协商协调,共同进退。双方合作的载体是广医大的一个内设二级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内设二级学院一样,纳入国家一本招生计划,在学校教务、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的统_规划和指导下开展工作。由于金域检验的董事长兼总裁受聘为学院的院长,从公司和学校的层面上是平等合作,但是在学院工作的层面上却是受命于学校的。正是这种既有平等又有隶属的关系,给双方合作平添了十分复杂的因素。但是由于双方真诚、互信和智慧,也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校友的情怀,双方逐步明确了这种关系,并且在曰常操作中认真地摆正了这种关系,为学院的运作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关系。合作举办_个二级学院,尤其要办成试点学院,毫无疑问双方的资源投入和成果共享也是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广医大的品牌和优良校风,睿智和改革的领导班子,医学检验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丰硕沉淀,国家给予的基础投入和日常运作投入,是金域检验学院建设的良好基础。金域检验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实验室,既获CAP认证又获ISO5189认证的严格质量管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串联质谱和临床基因组检测平台,还有医学检验高端的国际合作关系,是金域检验学院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有利于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广医大将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金域检验也将在品牌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丰硕效益。
师资内聘和外聘关系。学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建设。广医大原来的检验专业教育依托医院检验科进行。学校专职教师较少,面对学院的发展和适度的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问题日益凸显。但是在体制内进行招聘,却受到编制数额的严格限制。
怎样破解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协商,双方决心共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问题。第_,学校对体制内的编制数额按常规给予保障,该类教师的一切待遇按体制内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二,师资的缺口,在学校指导下由学院自行招聘,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按内聘教师办理。第三,根据需要,学院可自行聘请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或学院自发聘书。按照这个办法,学院在金域检验的优秀员工中选拔聘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聘请落户金域的十多位海归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在担任公司专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他们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学校还给予课时费等几项教学津贴。这样,既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又找到了建设_支产学研教相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学院的建设。
3.2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
学院成立之际,恰逢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作出重大调整之际[3],将原五年制、授予医学学位的医学检验专业统_划归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及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新模式下,金域检验学院围绕新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过程中始终紧跟国际医学检验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金域公司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平台和人才优势,创建了以金域检验师资为主要力量承担的三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临床基因组学检验技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并相应地增加了高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组织以金域检验为主的国内外专家编写了新课程的教材,以期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的引入课堂,同时还利用金域检验和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共建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引入完善的教育认证体系,面向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员开展ASCP考证相关的培训讲座,共同推动我国病理医生和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ASCP资质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_定的竞争力。加速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实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人才。
2加强转化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新知识,具备“基础-检验-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与转化应用并进,推动转化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转化检验医学人才迫在眉睫。应以患者为中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依据科室技术梯队的建设需求,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转化检验医学人才。
2.1做好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与重点做好长远规划,建设好培养复合转化型人才的坚实平台,逐渐建成人才梯队[6],规划好各级人员的培养重点。①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实行双向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鼓励他们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积极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新技术和新项目的攻关;②对高级职称的人员,发挥其技术和经验的优势,面向转化医学方向,开展新项目和科研课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③对中、初级职称的人员,重点进行专业知识和转化医学的培训。
2.2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检验医学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转化检验医学指导对疾病的用药、评估与预防,直接服务于患者与临床。因此,检验人员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服务精神,并时刻以医学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通过加强医德规范和学习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2.3加强培养质量控制意识之前医学检验质量只要求满足临床需求,为患者和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而转化医学模式下更强调对疾病样本库、标志物、预测和个性化医疗等的研究,对医学检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为基础和临床间的相互转化提供质量保证,才能为疾病的及早预测和个性化诊治提供质量保证,这也是转化医学的具体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的医学检验就谈不上高效率的医学转化。因此,必须加强对疾病样本库、标志物和检测数据库的研究,对检验前、中、后的全过程,包括从医师开检验单到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标本分析及结果处理,直至签发报告与反馈,都要进行高效的质量控制,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持续提高检验质量[8]。加强医院实验室与各相关科室的相互沟通与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检验医学的质量保证。全面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以提高检验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更高的检验质量满足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需求。
2.4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检验人员要积极参与转化医学的理论培训和平台建设,持续提高专业素质和多学科知识学习,这是转化理念发展的基石。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有严格作风、严谨态度和严密组织。重视继续医学教育,鼓励各种在职培训和学历学习,鼓励多学科知识、转化理论的学习,开展多科室间专题讲座,参加医院内外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外出进修学习,建立转化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档案,以满足医院发展和医教研工作的要求,更好地适应转化模式下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加强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随着基础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检验医学领域中的新技术也不断增多,化学发光技术、电化学发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床旁检验技术等不断应用于临床,作为检验人员要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接受新技术,不断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并积极将其转化与应用到临床中去,为丰富转化检验医学作出努力。
2.6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创新才有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转化医学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疾病预防与诊疗技术,使基础研究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转化过程。学会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立科学假设和科研题目,并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论证,最后得出科研成果和经验。转化医学的实现需要有综合性团队共同完成,实验成果转化研究的关键是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平台,加强学科整合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合作。在转化医学模式下检验人员应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的科研工作,不断促进双方技术的提高与转化,通过合作加深与临床协作,提高检验人员科研意识和水平,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 ratory 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