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研课题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6 17:12: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课题研究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课题研究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物联网”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走红。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与物联网有关的组织,目前在中国,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物联网是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GPS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定位、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互联网上,形成“物联网”。

1 物联网技术

目前,物联网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感知层,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统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一维、二维条码、传感器、红外感应器、GPS等信息传感装置自动采集到与物品相关的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它是物联网的网络传输平台,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网的基础上,将从底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出去;最上面则是应用层,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物联网的“收集―传输―处理”三个步骤。

2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从技术上来分析,物联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这些技术覆盖面广,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专业的定位。从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来看物联网专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2.1物联网工程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物联网组网方案拟定及物联网组建能力;物联网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物联网管理与维护及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监控、故障排除、网络系统优化和升级)能力;物联网应用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能力。

3)主干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数据库设计、嵌入式技术、编程与应用、综合布线、C#程序设计等

4)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楼宇智能化产品营销运作、楼宇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与维修、楼宇智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技术,具备楼宇智能工程行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区物业设备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业电气方面的安装、施工、管理和监理能力;建筑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建筑智能系统的调试、维护维修、设备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产品研制开发的能力等。

3)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AutoCAD工程制图、现代空调制冷与测控技术、建筑楼宇节能过程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综合安防监控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楼宇组态软件设计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3车联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车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车联网系统管理能力;卫星定位系统应用能力;信号收集与利用能力,车联网系统配置能力;车联网系统监管处理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

3)主干课程:网络通信技术、车载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蓝牙技术、智能轨道交通管理、无线网络技术、微波技术等。

4)核心课程:M2M技术应用、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2.4智能农业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农业生产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掌握智能农业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物联网网络技术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通讯系统应用能力、WSN网络应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能力,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等。

3)主干课程:精准农业管理、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农业管理、种子储藏加工与种子管理、WSN现代农业应用、灌溉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3 总结

物联网专业的方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靠区域的物联网产业,这样才能为专业发展提供行业背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物联网人才支持。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软件的条件,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物联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61-01

一、研究目的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是高等学校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在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性上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能否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那么,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内容如何确定,体育教学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如何改进等已经成为各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要课题。当然,各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构建自己的体育课程设置的方向。现在的体育课程对于我国发展学校体育以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因此,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对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收集了我国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及专家学者的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并分析论证从而找出普通高等院校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现状

3.1.1 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笼统,教学较为自由。

3.1.2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缺乏,教学环境较差。

3.1.3 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地位问题亟待提高。

3.2 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

如今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其主要特点为:

(1)现代社会价值需求导致体育课程社会化、生活化。

(2)以“终身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本。

(3)设置方向要与大学总体改革、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同步发展。

3.3 体育课课程设置类型

学校应开设公共课、选项课、保健课、选修课、理论课。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课,第二、三、四学期开设选项课,对于体质较弱、或有某种疾病和肢体残疾的同学开设保健课。三、四年级应增设选修课。理论课穿插在公共课和选项课的教学过程的始终。

3.4 体育课开设项目

第一学期可以开设的项目有:奔跑、跳远、三级跳、篮球、排球、羽毛球、单双杠、篮球、羽毛球、太极拳等公共课程。

第二学期可以开设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交际舞、武术、网球、体育舞蹈、乒乓球、艺术体操、散打等。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同第二学期一样,开设选项课同时也可开设一些选修课。学生每一学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老师在根据学生人数进行班级调整。

3.5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3.5.1 内容的基础性原则

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能够反映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内容不应该很专业,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其内容应包含: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四个方面。

3.5.2 应符合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题材应该符合我国健康教育的思想,从体育社会学、养生保健学、运动处方理论、终身体育理论、健康教育项目、养生保健运动项目、学生爱好的娱乐体育项目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建立终身体育为目的。

3.5.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原则

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在筛选教学内容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如:休闲娱乐、现代时尚、野外生存和户外极限等运动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4.1 课程设置要符合实际。注重自身因素

各高校应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和当今世界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如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学校特色和学生生源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制订合适的课程设置方向和教学计划。

4.2 课程设置应该硬件、软件两手抓

经过近几年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有些体育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普通院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不能只是从教学的硬件着手,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对于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即教师要成为一名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多面手。

4.3体育精品课程可以实现课程设置的最优化,可以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高校有限的体育资源。又能达成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它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拉动各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Curriculum Study for Computer Undergraduate Embedded System

Li Biyun,Shi Junping,Li Zongs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Engineering,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For the lag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mbedded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bedded system,identify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building embedded systems of major computer science in colleges,a new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mbedded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urses of major in computer.

Keywords:Embedded system;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Compute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一、引言

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由包括微处理器、定时器、微控制器、存储器、传感器等一系列微电子芯片与器件,和嵌入在存储器中的微型操作系统、控制应用软件组成,共同实现诸如实时控制、监视、管理、移动计算、数据处理等各种自动化处理任务。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调硬件软件的协同性与整合性,软件与硬件可剪裁,以满足系统对功能、成本、体积和功耗等要求[1]。

嵌入式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仪器、智能仪器仪表等众多领域,如手机、PDA、MP3、手持设备、智能电话、机顶盒等,可以说嵌入式技术无处不在。由于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

目前,随着嵌入式技术越来越热,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建立了嵌入式实验室。但是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很多高校嵌入式课程开设的情况不理想,很多学校建立了优良的嵌入式实验室,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二、需要合适的师资力量。吉首大学作为一所办在民族地区的省属高校,其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吉首大学计算机系一直就是秉承此种宗旨来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从目前的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不仅要面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应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需求相结合进行适时调整,从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规划,以适应当前应用广泛的嵌入式系统人才需要。

二、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嵌入式技术及其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深厚嵌入式理论基础、能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无线通信等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嵌入式系统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软件工程及各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2],毕业后学生将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能力,有能力适应巨大的嵌入式系统产品市场需求,成为嵌入式系统产品企业所急需的掌握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的人才。

毕业生具有的知识、素质、能力包括: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熟悉计算机方面的有关法规,遵纪守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综合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及维护的基本能力。具体掌握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在该操作系统环境下设计、编程及开发的能力。兼具软件及硬件的协调开发能力。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嵌入式方向的研究与开发。

三、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子系统,需要掌握有关电子和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硬、软件综合知识。一般而言,自动化、测控和电子类的学生电子设计的基础较好,程序设计偏弱;而计算机类的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好,电子设计能力偏弱。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结合进行。

(一)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相结合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电子系统的智能化(工业控制、现代农业、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等),计算机应用的延伸(MP3、手机、通信、网络、计算机设备等)。从这些应用可以看出,要完成一个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硬件主要有MCU的硬件最小系统、输入/输出电路、人机接口设计。软件设计有固化软件的设计,也可能含PC机软件的设计,这些有关嵌入式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和测试也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最主要的三大技术仍然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设置应与这些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知识基础进一步拓展设计和应用知识。

(二)与嵌入式系统自身特点相结合

嵌入式系统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基础,但嵌入式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层次结构看待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分为4层: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不能片面地从“电子”或“计算机软件”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密切相关,软硬件协同设计已经成为电子系统级工具和方法的主要应用,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没有对硬件的理解就不可能写好嵌入式软件,同没有对软件的理解也不可能设计好嵌入式硬件。软硬件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是嵌入式系统的特点要求之一[3]。嵌入式系统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作为以应用为中心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关键,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三)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

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从需求的角度,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市场紧缺,企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的软硬结合的复合型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充分培养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实际岗位的用人标准,满足企业应用需求,缩短企业二次岗前培训,成为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嵌入式方向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要完成一个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与实践训练,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综合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结合点,制定一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4]。

(一)理论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硬件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C++)、软件工程等软件课程;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也应该为嵌入式方向的支撑课程群。操作系统考虑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应增加Linux操作系统的实训内容。

在这些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删减原来与嵌入式方向联系不大,相对独立的若干专业课程,适当增大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方向课程比例,构成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中增加嵌入式系统概论,硬件层面上增加可编程逻辑器件及描述语言FPGA/VHDL、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软件层面上增设Linux下C语言编程、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级别上考虑软硬结合增设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考虑嵌入式发展方向,增设WinCE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测试技术课程。

(二)实践课程体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实践是整个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嵌入式软硬件设计能力。在嵌入式课程实践中,采用多层次专业实践与培训认证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内实验学时占每门课总学时数比例不低于30%,课程设计包括软硬件和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综合项目实践以项目团队的形式使学生得到团队协作的训练,毕业实习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形式进行。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使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提高,综合项目实践则培养学生阶段性综合性实践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的应用能力。目前,在嵌入式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厂商及相关认证也越来越为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及在职工程师所关注,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国际和国内嵌入式认证的培训内容和知识更新体系,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艰难的任务,新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学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思路,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既重视融合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又强调实践性,使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紧随嵌入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义德,汤书森,张北斗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4(8):23-25

[2]徐劲松,刘钰碧,蒋晶.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45-146

[3]徐敏,林瑞金,关健生.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5

[4]杨立林.从企业招聘需求看嵌入式系统教学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69-70

篇(4)

一、引言

随着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产品加工。以数控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业正在转型,机器人逐步成为行业应用的热点。工业机器人是一种专门为工业领域设计的多关节机械手,能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各种复杂运动和操作。目前,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焊接、搬运物料、部件喷漆、表面抛光等多道工序,完成高精度的定位,适合汽车流水线、金属制品加工、仓储搬运等工业领域。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用量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之一。

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工业机器人制造厂家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生产、安装、调试、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和编程操作。为满足机器人相关市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加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开设机器人的专业方向。但是很多学校局限于原专业的体系结构,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学生不能紧密围绕机器人的应用编程和维护保养进行学习和训练,造成所学的知识与机器人应用维护岗位脱节的现象。因此,优化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人们开展高职教学研究的热点,有效地结合江苏无锡地区的机器人应用现状,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快速适应机器人相关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作为无锡地方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秉承“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建设理念,为无锡地区企业培养机器人应用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思路上,把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无锡地区装备制造业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与机器人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任务对接、教学的过程与岗位活动过程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按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全方面提高,培养从事机器人生产、调试、安装、维护、保养和营销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上,建立“以电控为主、以机械为辅”、“以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机器人为专业课程载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工作,在岗位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之上,建立“机械技术学习链”、“嵌入式系统学习链”、“自动化学习链”、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构建“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

1.基础知识学习与训练

该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基本素质。模块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政课、心理素质培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体育课、高等数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课、信息技术基础课。思政课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培养课侧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形成正常的职业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学校每个学期都开设体育课,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合格的身体素质。高等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英语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大学英语通用能力三级证书,掌握熟练阅读机电英语专业文献、机电设备英文资料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合资、外资企业机电工作岗位的需求。

2.机械技术学习链

机械技术学习链旨在传授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载体,分解与装配,学习工程图纸的读与绘,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础知识,了解机器人基本机械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学习机器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复杂结构与运动方式,学习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开展以“液压与气动”、“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为核心的机械技术学习链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基础。机械技术学习链中主要课程的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3.嵌入式系统学习链

机器人控制器采用CPU完成各类复杂的运动控制,属于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因此,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机器人装调与维护岗位。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主要包含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C语言、传感与检测、FPGA应用、单片机应用等课程,情况如表2所述。

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以机器人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学生动手装配调试小型智能机器人(比如智能车)的电路单元,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电路原理和调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C语言完成智能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和升级调试,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和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机器人载体进行,融合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传感器、C语言、单片机、FPGA应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循线机器人的装调任务,提交制作的作品,完成以电路控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学习链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表明: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开展教学,知识涉及范围广,动手实践机会多,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自动化学习链

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电工技术、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交流伺服、步进驱动、触摸屏应用与组态开发等多门自动化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进行合适的模块分解,开展“边讲边练,理实一体”教学,完成以电气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学习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部分。在自动化学习链的课程中,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和电工电子装配是维修电工(中级)考证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具有五年以上的自动化实践经验,实训环节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自动化学习链的主要课程情况如表3所述。

5.专业技能训练链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技能训练部分超过总课时的50%,构成专业技能训练链。这些技能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实训、零件拆装与测绘、电工技能实训、电子装配实训、电气绘图训练、维修电工实训、小型智能产品装调实训、自动线装调实训和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在上述实训环节中,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培养工业机器人岗位核心技能,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长达一个月。该实训项目以机器人工业搬运、工业弧焊为例,采用仿真操作与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和二次开发技能。

四、结语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建立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必须紧密联系机器人应用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在教学环节建立“机械技术”、“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三条学习链,在实训环节建立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睿.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的课程模式[J].考试周刊,2014(20).

[2]邢晓莉.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课程的探索[J].湖南农机,2013(7).

篇(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0978-02

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院自2004年在中医药专业开设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2005年改为《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受到研究生的欢迎,2006年以后改为《中医药科研实验方法与技术》并增加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十一五”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出“优势资源共享的中医药研究生综合性《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意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国外的许多院校的实验技术课程多以每一种器官,系统所关联的多个基础学科内容联合起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国内各院校比较,西医类院校在研究生中开设实验技术课程较多,内容广课时多;多数在40学时以上。各学科的实验教学相互独立进行,各学科之间融会结合的较少。总体实验教学显得广泛、细致而各科知识较松散。而中医院校在研究生中开设实验技术课程少学时短,内容单一,多数中医院校仅开分子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两门,且实验课时很少,造成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实验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中医药科研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本院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构建的实践及问题,探讨如何以优势资源共享和教育创新思想为导向,构建中医院校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

1 课程集各种最常用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术为一体

基于教育创新思想和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形式,跨学科协作编写综合性教材《中医药科研实验技术与方法》,教材内容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一身,教材涉及中医药科研选题、中医药研究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科研基本要素,实验技术包含计算机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膜片钳技术、电子显微技术、血清药理学技术、细胞化学与免疫组化、肌电脑电心电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层析电泳光谱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印迹杂交与RNA探针技术、PCR、DDPCR、BT-PCR技术等,是现代中医药科学实验的最常用、最前沿的实用技术。

2 整合优势资源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

本课程由相关科室的教师8人组成,其中教授(科主任)4人,副教授3人,助理研究员1人。课程总学时30学时,理论教学24学时,每周3学时,共8周,采用分章节、分内容,由本专业掌握该项技术的教授、副教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实验教学6学时/次,目前可供选择的实验模块有6个。具体的实验内容则采取与研究生本人的培养方向相一致或相类似的实验模块,由学生自由进行选择。

3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按专业和培养方向的不同分层次实验教学

创新教学是分层次地因人、因材、因专业施教,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目的、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要求主讲教师对学生们的导师姓名、研究方向、专业特点,有较全面地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实验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4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使用教材为本院自编教材《中医药科研实验方法与技术》,教学内容以中医药科研方法与技术介绍为主,注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强调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体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对当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更多的了解。本课程体系结构分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医药实验研究的选题;第三章,中医药实验研究的方法;第四章,科研项目的申报及注意事项;第五章,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及使用;第六章,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第七章,实验的常用技术与方法简介。

5 改革实验模块与考核评价方法

目前已开展的实验模块有:①肺通调水道动物模型制备;②家兔中心静脉压测定;③动物生命指标(血压,呼吸,心电,尿量)同步测定;④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⑤参观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和细胞室;⑥模拟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等实验模块供学生选择。考核拟采用有利于研究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模块式和等级制评分。模块式就是将考核内容按培养方向不同分为若干个考核模块。等级制就是在每一个模块按难易程度的不同分为若干个等级,由学生按自身发展方向选择。

6 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02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从技术、经济、财务等方面分析项目可行。由于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前期编制及审查工作过程中因基础工作缺乏、编制方法不当、风险重视认识不够等,最终造成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实际工程偏差严重,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正和提高。

一、安置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数据调查不扎实,建设规模不实

目前很大一部分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因时间紧,赶进度,出现先报批后补办或以会议纪要替代等程序不规范现象,有关部门和编制单位调研不全面、研究深度不够,没有认真做好项目选址范围内的征地拆迁中重点、难点和节点的分析工作,项目调研数据不全面,征地拆迁补偿方案不准,建设规模缺乏标准依据,论证不清,导致咨询研究的建设规模不符合国家有关行业规定的标准要求,与实际建设方案偏差严重,造成估算不实,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编制依据、方法不正确,投资估算偏差太大

在实际工作中,因安置房建设规模偏差、编制依据不实、工程造价定额不准、物价因素等造成漏算多算时常发生,如需贷款未计利息,没有进行多方案对比论证,对总投资估算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不周全,有时在项目评审时只重视项目技术方案论证而忽视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造成投资估算准确度太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计概算不能超过投资估算的10%。因此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项目建设期的造价管理和控制。

(三)资金来源分析不细,筹措方案单一

目前安置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等,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安置房建设资金来源、方式的分析,没有说明资金筹集结构、成本、风险、数量等一系列活动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缺乏创新思路和方法,缺乏引入社会资金投资的分析。造成安置房建设的资金没有保障,影响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度。

(四)风险重视不够,分析篇章过于简单

国家有关部门依据行业部门性质和特点,已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深度以法规性文件固定下来。但在实际开展的安置房可研报告编写中,有关部门对风险重视认识不够,分析篇章显得过分简单,未对风险进行调查、估计、划分类别等,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容易导致失误,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完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对策

为提高安置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咨询单位深入的调查、规范咨询评估,对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环境、经济、社会、建设方案等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证,从中选择较优方案,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收集资料

项目的前期调查分析工作是编写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的关键。有关部门必须实地踏勘,调查摸清改造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基础资料和文件资料,并进行专题调查和分析,明确项目选址范围内的征地拆迁规模,合理制定拆迁补偿方案,落实项目建设规模、用地性质等,项目资金筹资意见书等。深入调查分析后所掌握的翔实、确凿的数据与资料是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论证工作的基础。

(二)规范咨询评估,实行追责制度

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研究该工程的建设在技术上是否可行,财务上是否盈利,经济上是否合理。咨询单位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编写可研,严格按可研规定的深度来编写。首先对整个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论证,其次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能性、风险性、合理性与盈利性,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进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确定主要水文参数和成果,查明影响工程的主要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影响,分析节能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拟定建筑工程规模和选定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型式,工程总体布置;初步确定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提出项目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安排计划;提出主要工程量和建材需用量,估算工程投资;明确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不确定分析,分析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稳定风险,运用多方案比选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项目总平面图、总体布局图、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等应附上。

工程咨询单位在接受有关部门委托时,对无资格证书或超越资格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予评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有重大失误或质量低劣,或存在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造成投资者严重损失的,应依法承担民事、刑事责任。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安置房可研项目时,对由无相应工程咨询资格证书或超越认定的专业、服务范围和资格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的有关安置房可研报告不予审批。

(三)委托估算评审,出具审查报告

安置房项目投资估算可采用委托中介机构独立评审与召开专家评审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查。评审人员审查投资估算是否真实反映安置房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等,工程量与设计资料是否相符,各种计价依据、主要设备、材料价格、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用等,是否按国家有关部门的现行规定执行,是否符合编制年度、当地的价格水平等,估算的误差不应超过±10%,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出具投资估算审查报告,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审查的依据。

(四)落实资金来源,分析筹措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明确安置房项目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等各个方面,以评价资金筹措方案的可行性。可采取政府投资、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和居民储蓄等多种投资方式来参与安置房建设。鼓励企业、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各地安置房PPP项目合作,扩大PPP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包括分析筹资结构、成本、数量、投资的时间安排与计划等。

(五)加强防范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安置房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所以在前期调研时,有关单位要扎实做好项目对社会和资源、环境和外部协作条件等因素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可行性研究来预测和警示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划分风险等级,评估其风险程度及发生概率,严格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与参数》规定完成基本方案的评价,如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应对变化,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取得平衡,针对性的提出规避各类风险的对策。对安置房建设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以估计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效益的影响,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客观依据。

(六)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拆建比

投资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来审查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抵制和改进作用。

一要审查编制单位的资质,内容必须全面,内容总体深度符合有关规定,格式规范,层次要清晰。二要审查前置材料。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安置房项目建设审批有关规定,对安置房项目建设实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除提供国土、规划、环保等一般前置材料外,建设单位需另外提供县区政府出具的拆迁摸底数量证明、政府部门批复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资金筹措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则严格控制投资概算,超过工可估算10%或建设规模发生重大变更的,必须重新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要控制拆建比。要严格审查拆迁摸底数量、安置补偿方案、安置房建设规模三者关系,以拆迁摸底数量为依据,按照相关部门批复的安置补偿方案测算安置房建设规模,对超规模建设的不予受理,严格控制拆建比,严禁铺张浪费。

三、结束语

总之,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增强可行性研究意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等,只有把可行性研究工作做细了,投资估算才能做到较为准确合理,为决策者进行项目投资的提供依据。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02-03

最近几年,我国嵌入式产品发展迅猛,其应用涉及通讯、网络、工控、医疗、消费类电子等行业。随着“三网融合”不断提速,3G网络全面铺开,3G嵌入式作为IT产业的核心方向,未来20年(2009~2025年)全球将进入3G嵌入式时代,目前全球40%的软件产值来自嵌入式领域,据专业人士预测,到2025年全球80%的软件产值将来自嵌入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成倍增长,由此可见,培养3G嵌入式软件高端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缓。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研究思路

综合分析大量企业的核心需求之后,我们将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技术、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3条主线。在专业技术方面,课程囊括目前主流的J2EE、J2ME、iPhone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Android平台,将J2EE技术与J2ME、Android等技术平滑过渡,通过项目有效地整合,以确保学生在掌握客户端应用技术开发的同时,又能开发服务器端程序,就业后可以在技术方面独挡一面或者领导团队开发项目;在项目经验方面,课程设计了3G前端开发(XHTML和JavaScript)、J2EE SSHA服务器端开发、J2ME客户端开发、iPhone客户端开发和Android客户端开发5个方面,共计32个实训项目,超过64000行代码编写量;在职业素质方面,课程以职业规划为主线,强化训练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准则和十类型应用背景。整体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将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快速变化。

二、逆向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

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们对大量企业和院校进行了调研。在企业方面,我们深入分析了前程无忧、智能招聘和中华英才三大热门招聘网站中1748家企业共计2826条招聘信息,汇总整理了438家企业提交的调查问卷,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9家企业技术主管及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深度访谈;在院校方面,我们收集了23所院校提交的76份教师问卷、1322份学生问卷。最终,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确定培养方案,并进行关键技能方向细分;根据院校调研结果确定阶段目标和定位,将关键技能点和阶段目标及定位组合起来形成学习领域,最后编排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嵌入式软件3G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不含公共基础和职业素质课)。

三、以项目案例+知识模块为主线的双核内容组织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组织多以知识模块为主线,即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由简至繁、由易到难进行讲解。知识模块组织思路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覆盖全面、循序渐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优势显而易见,如数据结构和C语言程序开发。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重点在于对框架、结构层面的掌握和应用。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根据软件工程学方法,将项目按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以项目作为载体融合知识模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做项目开发。使学生既有效地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积累了项目经验,嵌入式软件3G方向设计的项目如表2所示。

3G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软件3G技术人才的短缺,为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育的利好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嵌入式系统会随着应用的复杂性以及性能的无止境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嵌入式3G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始终跟随企业的实际需要做出动态调整。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课程体系的可扩展性、课程内容与技能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性等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申华,周国顺,闫慧琦.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逆向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64-67.

[2]郭建宏.高职院校嵌入式软件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5).

篇(8)

关键词 中职 改革 研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2000年以前一直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没有教材,各校的自主性比较大,很难掌握在统一的教学水平。《纲要》自实施到现在,有的学校仍没有完全落实,依然“穿新鞋走老路”,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体育教学已很难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纲要》相关研究很广泛。

一、《纲要》实施的理念研究

纲要明确提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二、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中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课程性质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大致相同。但由学校的职业性特点所决定,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的,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三、对教师的研究

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因素,是课改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业务能力水平对课改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新课标实施以来,针对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有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教师的素质、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及出现抗阻、消怠等情况的原因。应从法制、激励、优化等方面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

教师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在指导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有明确目标的、有正确指导的和可控制的过程,另―方面,某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锦上添花”。刘昌玉在《多样化教学在中职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认为“采用竞赛性、游戏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情绪。”运用教学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修正,调节教学工作。直观教学手段(例如展现教学挂图、演示教具模型、放映电影电视、设置定向标志物等)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形成理性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场地、器材、设备、工具(包括电视、录像、电影等)丰富教学手段。

五、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发生由原来的单一评价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以对于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指出学生要努力的方向。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体育课的质量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等方面,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面研究颇多,具有现有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共性问题。通过学生对自己体育学习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有利于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六、《纲要》的实施与学校的管理的关系研究

一个学校领导对新课标了解不够,不能对课程建设提出政策要求和进行科学管理,及在了解情况下不能进行足够的政策支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将是一句空话。可见:学校领导在管理体育教学中应有的景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一片生机勃勃的好景象。

七、纲要实施制约因素的研究

(一)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些教师对于《纲要》的理念理解不够,一直沿用老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师生课堂关系的不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保障。(二)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顾亚平提出“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等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给职业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缺乏良好的督导机制,地方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不重视,并缺乏有力的指导。体育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的不足致使很多教师对目前实施的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了解。

八、结论

《纲要》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地级政府从政策上充分支持职业学校发展,为改革日趋科学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兴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62.

[2] 王喜梅.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6.18.

[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Z].

篇(9)

学科专业水平是衡量院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龙头,牵动着院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教师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是推动建设工作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如何发挥每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提升学校的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学术研究方向定位不准确导致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只有优秀的学术队伍,才能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

现在院校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她们在攻读学位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到了工作岗位后,有的忙于各种事物,有的自身所学专业和教研室的专业有一定差距,甚至差距较大,加之其它各种原因,很多人不能继续自己以前的研究方向。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尽快结合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原来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就会逐渐老化,一段时间后就不再是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而新的成果没有产生,高学历人才就没有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导致了高学历、“低”水平。

二、结合工作实际,找准个人研究方向

学校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依靠每名教师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梳理前沿知识,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确立个人研究方向。在梳理前沿知识的过程中,会涉猎大量本专业的专著,这本身就是对自身理论研究水平的一个提高。只有找准研究方向,才能有目标,有动力,才能在所选方向孜孜不倦,不断进取。这样经过个人不断努力,在领域内取得一定教学、科研成果。每名教师的成果积累起来,整个学校学科专业理论研究就会硕果累累。

三、在个人研究领域制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发展

教师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每名教师的发展都将对校区学科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根据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好个人发展规划。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个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制定好发展规划

每名教师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立足于工作实际,制定好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年轻教师可在教研室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下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比如个人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无线电通信,那么可以先给自己制定一个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自己要在这几年内上课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争取参与几个科研项目等等。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便于个人努力去实现,不要一味好大喜功,给自己制定虚无飘渺的计划,反而不利于自己进步。

(二)形成自己的特长

在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后,每名教师要有目标地根据个人兴趣和所研究内容,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就是自己所“专”的方面。比如可以在软件编程方面比较“专”,也可以对硬件电路非常“专”,这个“专”要达到一定程度,要让大家提起这个领域就会想到自己,才算形成里自己的特长,才能走在这个领域的前沿。可以通过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等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每名教师都如此,教研室就会在本专业各个领域都有相关人才,整个教研室的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

篇(10)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篇(11)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