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学科,比如: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从而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由于这些课程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常常是传统的讲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近几年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出发,就《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效果显著。
一、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意识上不够重视课程。
《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既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又非公共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专业课程在心理上有难免的“小视”,其表现可以在课程上体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节课下来要不是鸦雀无声,要不就是一问三不知。从学生那毫无神采的眼神中不难推测他们的思绪已经神游了。除每周的课堂外,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用到这门课程上,平时作业也大量出现雷同现象。
2、学生对其在认识上有偏差,并对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是对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学生自己却没有用处;并且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达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就这样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厌烦上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多,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大多数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虽然有案例作为补充,丰富课程,但是往往这些教学案例是企业公司的例子,学生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使得真实的案例变的空洞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便产生障碍,引发对课程的厌倦。
2、缺乏实践基础,教学欠深刻。
从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重点大学毕业,但往往这些教师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的经验,从而教学过程缺少生动鲜活的例子。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任课教师非专业课教师,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讲个大概,却缺乏深刻。
二、教学方式的新尝试
(一)课程内容以简单易懂方式讲授,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交点。
任何一门学科最好的教学方式无非是简单易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学基础》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是只要留心的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其体现。比如在讲授“管理者及管理者的类型”时,最简单最形象的例子就是班级里的管理者及其类型。教材中管理者可以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和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分类。这时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将班级的管理者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分别为高层管理者:班长;中层管理者: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等;基层管理者:各科课代表及小组长;这例子也可以让学生按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划分。课后的练习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管理者进而划分。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较易理解,从而融会贯通。
(二)开放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场所。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程中,允许学生采用自由组合、自主调动位置;可以围成圈坐,可以一字摊开坐;对坐姿不做过多强求,舒适得体即可。这种课堂方式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对课程的讨论,小团体中相互学习,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教学场所丰富,以课室为基础,外加校园各处,积极争取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
(三)项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9-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础护理学又是各专科护理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几年,通过我们对往届毕业学生的调查表明,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护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提高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对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减少护患矛盾至关重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强化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管理重点。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的思维定势
1.加强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山东协和学院原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评审,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理论及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实践能力强,面向基础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一线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三年,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教育学习,培养教师牢固树立护理专业不同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统一到学院的教书育人工作上来,形成共识,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2.注重培训,转变教育方式上的思维定势
目前,我院基础护理学的任课教师都较年轻,全部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其接受教育培养的模式与应用到本院的实践教学有一些差距。教师们注重大学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的授课方法。同时,学生到医院实习后反馈信息,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医院的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教师即使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双师”培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但还是面临着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因此,要转变教师在大学中所受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护理人才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培训使全体教师转变高等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逐步形成有别于大学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思想。
3.注意引导,在各教学环节中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注意引导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示教、实训等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织开放课、讲学、观摩教学等,有计划地了解当前医院先进护理理念、学术动态及护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培训、研讨,合理应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组织实训教学,积极练习护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认真备课,改变教学理念,达成共识,并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使教学各环节与临床实际融为一体。
二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训课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要从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先后制定了实验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排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教师管理细则、实验课学生管理细则、达标测试及达标卡管理细则和实验课质量检查标准。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每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有记录,定期有讲评。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坚持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监控”,坚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和社会评价教与学的“三评监控”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创建技术操作达标标准
创建制定技术操作达标标准,给每名学生建立达标手册,记录每项技术操作的考试成绩,此成绩占《护理学基础》学科总成绩的40%。教研室主任坚持参与听示教课,巡查实训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训课、达标测试及技术操作竞赛,以掌握、了解教学进度和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情况,及时反思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引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辅导训练,逐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对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18—01
丽枝雪是人工合成的环状十四肽生长抑素,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效应与天然生长抑素完全相同,生理性生长抑素主要存在于下丘脑下部和胃肠道。其药理作用能够抑制胃泌素和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它可以明显减少内脏器官的出血量,而又不引起体循环动脉血压的显著变化。通过静脉注射生长抑素可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可抑制胃酸、胃泌素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生长抑素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导致腹腔动脉收缩,使门静脉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门脉压力。虽然其价格较昂贵,在急需的状态下,短时间应用,可争得抢救机会,同时使用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而由于其高度选择性,故在常规剂量下不会引起冠状动脉强烈收缩而产生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因而可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我科于2013年01月至2013年9月应用丽枝雪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2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 20例患者均有肝硬化史1~5年,并经胃镜检查证实为食管静脉曲张。以呕血为主,多伴有黑便,24h估计出血量1000~2500 ml,伴有失血性休克,表现头晕或昏厥、乏力、出冷汗、面色苍白、收缩压≤90 mm Hg,心率≥100/min,Hb≤80 g/L。
1.2 用药方法 除使用耐信、邦亭、凝血酶、Vit K1等止血药物以外,均使用丽枝雪,且均用微泵泵入。
2 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2.1 心理护理 肝硬化患者由于病程大多较长,预后差,情绪悲观、忧郁。当有出血情况时心情更是紧张、恐惧,担心生命的安危和能否尽快止血。此时应尽快清除血污,消除恶性刺激,果断地采取急救措施,准确熟练地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忙而不乱,态度诚恳,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建立信心配合治疗。治疗 向患者家属说明丽枝雪的作用、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
2.2 正确的给药方法 快速建立多静脉通道,丽枝雪单独通道微泵泵入,另输液、输血用其他通道,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补充足量的液体和药物。应用丽枝雪时,将丽枝雪3 mg(3 000 μg/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4 ml(48ml)或生理盐水24 ml(48ml)中,每小时2ml或4ml匀速微泵泵入,当出血停止后(一般在12~24 h内),继续用药48~72 h,以防止出现的反跳现象,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另静脉穿刺必须顺利(必要时可置管),以确保给药的连续性和通畅性。用药过程中,须加强巡视,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有否外漏等,以保证输液的正常进行,确保疗效。另静脉通道应快速补充血容量以保证短时间内补充足够的液体和药物,同时急查血常规、及时配血、输血。由于新鲜血中的凝血因子破坏少有利于止血,故输血应尽量给予新鲜血,避免库存血中氨含量过高诱发肝性脑病。应严密监测血压、脉搏。20例中除1例因大出血循环衰竭死亡外,余19例均于60~72 h止血,无再出血发生。
2.3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出血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向患者和家属做好饮食指导。出血期间严格禁食,使出血的创面免受食物的直接刺激,减轻出血。一般禁食1~3天,视出血情况可适当延长,出血停止24~48 h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少量多餐,然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正常饮食。禁食生拌菜和粗纤维蔬菜,不食酸、辣、食物、饮料及硬食等。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防止曲张的静脉而再次出血。防止过热或过由于病情缓解后,往往易产生饥饿感,而导致进餐心切,因此要阻止患者私自进餐或一次进食过多,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计划饮食对机体康复的重要性,同时要限制钠盐及蛋白质饮食,以预防肝性脑病。对不能自我节制的患者,除耐心教育外,严格检查患者家属送来的食物,并对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监督。
2.4 不良反应观察 由于丽枝雪可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治疗初,期可导致血糖水平短暂下降,同时,还可影响内脏血流,因此,少数患者当注射丽枝雪速度大于25 μg/min时,可能会导致短暂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胸闷、心悸、眩晕、恶心、呕吐。20例中有2例男性患者于静 脉滴注丽枝雪时感恶心、眩晕出冷汗,原因是刚开始使用时还没有适应,胃肠道反应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症状消失。
2.5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回家后应预防上消化道再出血,注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如饮食不当、上呼吸道感染、刺激性食物、劳累、情绪激动等,按时服药,禁服用片剂药物,应研成粉后再服用,合理饮食,注意休息,适当运 动,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停留时间,避免劳累,善于学会自我控制,保持情 绪稳定,如出现头晕、黑便、疲乏、性格行为改变时应及时就医,预防疾病复发。
3 小结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死率高。本资料显示,应用丽枝雪治疗在止血、降低病死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不良反应低,说明丽枝雪是一种较安全的止血药。20例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护理人员还要熟悉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加强护理,辅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药品;科学管理
一、引言
在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搞好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药品的科学管理,必须熟悉相关的化学实验药品的操作规定,深入地把握化学实验药品的反应规律,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事故,切实保护好农村寄宿制初中广大的师生的安全。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药品的科学管理。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类型的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易燃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
易燃化学药品具体涵盖了下面的几种:第一,可燃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甲烷、乙烯、乙炔及其它烃类气体等;第二,易燃液体: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乙醚、乙醛、丙酮、乙酸乙酯、二硫化碳等;第三,易燃固体:硫、红磷、黄磷(自然),镁、铝粉、萘等。为了做好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易燃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保证火源与药品之间存在足够的距离,避免采取明火直接加热的方式;第二,不应该将盛有易燃药品的容器靠近火源;第三,对于数量较多的易燃药品必须将其存储在危险药品内,而不应该存储在实验室之中;第四,在进行易燃溶剂的量取的过程中,必须远离火源,防止接触火源;第五,对于蒸馏易燃溶剂(特别是低沸点易燃溶剂)的装置,必须避免其发生漏气的问题,接受器支管必须和橡皮管相连,保证余气能够通往水槽或室外;第六,在使用氢气、乙炔等易燃气体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室内空气的畅通,将火源隔离在易燃气体的范围之外。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
对于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定要真正掌握有毒化学药品的性质与使用方法,避免其沾污皮肤或者是被师生吸到嘴中。具体来说,应该在操作有毒化学药品的过程中戴防护眼镜及手套,对于瓶塞也应该慢慢开启,防止有毒化学药品的溢出。与此同时,对于过期失效的药品不能使用,也应该加以科学有效的处理。有毒化学药品的试剂容器必须张贴明确的标签,注意和其它化学药品的区分,对于没有标签的药品,坚决杜绝出现随意乱扔、乱倒的问题,一定要在进行化学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回收加工处理。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易爆炸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
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易爆炸化学药品发生爆炸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做好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中易爆炸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必须将氯酸钾、过氧化物、浓硝酸等强化剂和有机物药品进行分开储存;第二,采取适当的可能爆炸的实验,一定要在特殊设计的防爆地方来实施,在进行可能发生爆炸的化学药品的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个人防护工作,戴好面罩或防护眼镜;第三,科学有效地回收利用化学实验药品中的易爆炸残渣,而不应该随便将其扔掉;第四,将钾、钠储存到液体石蜡中,并且装入铁罐中进行密封,存储在干燥的地方。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
为了搞好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在化学实验室之中,必须严禁师生进食或吸烟,教师一定要提前告知学生坚决杜绝品尝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使用的水果等食品,坚决杜绝用手来接触化学实验药品。与此同时,在进行化学实验药品的转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轻拿轻放,避免由于撞击、摇晃或者旋转化学实验药品而产生安全事故。
部分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喜欢采用多量的高浓度药品进行实验,他们觉得这样做能够保证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能够在感官上得到更强的体验,然而,实验教师必须提前告知学生这是非常危险的实验行为。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各样的不符合规定的操作以及不安全的行为,一定要进行讲解和警告,避免由于学生的误操作而出现安全事故。对于部分易爆的固体药品,倘若出现结块的问题,不应该用力击碎,避免出现爆炸现象。另外,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坚决杜绝将化学实验药品作为医药品使用的现象的出现,这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化学药品尽管具备非常高的纯度,然而,却并没有经过人体试验,因此,其中所掺杂的少量的杂质也是会对于用药人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的。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说,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化学实验药品的科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真正防止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事故的出现,为广大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师生营造出安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加宏.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科学教育.2001(03).
[2]乔进广.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青年文学家.2009(08).
[3]张静.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科技信息. 2007(04).
[4]罗红卫.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5]吴秀静.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4) .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11-04
2008年,我国暴发了多起出租车罢运事件,这说明针对出租车的管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有的文献对出租车的监管方法和必要性的论述相对较多,但对于出租车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却少有论及,出租车管制是否增进了社会福利?考虑到社会的总体福利,出租车管制应该如何进行?本文将利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出租车数量管制应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
公共管制应该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目标,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信息的不对称,管制部门往往被管制对象所俘虏,或者管制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管制,从而偏离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对出租车的管制属于典型的公共管制,自然应该以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
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一般有三种:价格管制,数量管制,标准管制。这三种管制都涉及到消费者和司机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福利有直接的影响。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支出,价格越高,消费者的支出也越多;数量管制会影响社会潜在的就业数量和就业机会,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当出租车数量少,准入条件非常严格的时候,社会的供给会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因此受到剥夺。支持管制的理由之一是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挤,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大城市的拥挤主要是由出租车引起的。也有论者认为出租车是准公共物品,所以要进行数量管制。大多数支持管制的观点对于管制是否真的能增进社会福利、克服市场失灵都没有详细的考查和分析。政府本身也存在失灵的情况,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管制”的结果,却是出现了大量的罢运事件,矛盾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越来越尖锐。因此,认识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出租车数量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帕累托标准是福利经济学中被广为接受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出租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关键是要考察数量管制之前和数量管制之后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认为市场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并用“市场总剩余”来分析衡量社会福利的状况。
从市场总剩余的角度看,出租车数量管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如图1所示,d为出租车的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价格和出租车数量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此时的价格为P1,数量为Q1,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异,在图中由三角形AP1E表示;生产者剩余与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异,由三角形BP1E表示。如图1所示,没有管制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消费者获得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厂商获得所有的生产者剩余,社会的福利没有任何损失,此时的社会福利实现了帕累托最优,若要改善消费者的福利(降低价格)则厂商(出租车司机)就会亏损,若要改善厂商的福利(提高价格)则消费者的支出就会增加。也就是说不可能让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改善而没有任何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当存在政府的数量管制时,市场里的出租车数量必然小于Q1,因为大于Q1的数量管制对市场不会有任何意义。假设政府的管制数量为Qg,相应的管制价格为Pe,这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制形成垄断,形成供给不足和价格提高的局面,从而损害社会福利。在我国占多数的出租车经营模式都是公司经营,公司经营事实上就是公司垄断出租车的经营权。当市场被垄断之后,就会造成分配性的低效率,体现为在三角形CDE之内的社会福利将损失,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将受损,同时,没有任何其他人的福利会因此而改善。CDE通常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Tfiangle)。在CDE(阴影部分所示)内的任何一点,司机愿意接受的价格低于管制价格Pc,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Pf,在该区域的交易是司机和消费者者双方都愿意的。但是由于数量管制,这样的交易不能达成,这意味着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了无谓的损失。之所以是无谓的损失是因为在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失的同时,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会因此而改善。只要有数量管制,就一定有无谓的损失,数量管制越严格,则无谓的损失就越多。
垄断除了导致无谓的损失之外,还导致福利的转移,表现为原来属于消费者剩余的四边形PcPtPc被生产者占有,这就是福利经济学所说的塔洛克四边形(FuHock quadrangle)。在出租车行业中,占有消费者剩余的并不是出租车司机,而是垄断的出租车公司及各个管制部门。事实上真正的生产者即司机得到的只是Pf的收入,司机愿意接受的价格为Pf,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c,这之间的差距就是管制租金。出租车经营权高额的转让费就是这种管制租金存在的证明。由于管制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收费和拍卖经营权的形式来瓜分管制租金,而出租车公司则通过份钱押金等形式来参与管制租金的分配,并用以弥补购买垄断经营权所花费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管制者必然要求管制租金的最大化,也就必然要求消费者付出最高价Pc,同时只分配给司机愿意接受的最低值Pf,两者之间的差距由管制者和出租车公司占有。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对管制租金的瓜分实际上就是第三方主体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占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状况由此变得更差。这些管制租金事实上也是管制部门资金的重要来源,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和拍卖费。这些被管制部门占有的管制租金,在信息不公开、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最终会被管制部门所耗散。由于租金和管制者的利益正相关,因此可以预见这样的低效率的管制并不会自动消失,而会长期存在。另外,由于管制形成的垄断给出租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为了保持这种利润,出租车公司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垄断地位,有可能造成寻租腐败,更进一步损害社会的福利。
其次,管制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行为能力,同时减少了就业岗位。福利经济学家森认为社会福利提高的重要体现就是社会成员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与发展,这种自由指的是实质的自由,称为可行能力。可行能力既不是人们实际获得的效用,也不是物品,而是人们有可能实现的、各种有价值并值得去做的活动,包括初级的需要如营养和安全,也包括社会交往
和自尊等高级的社会需求。考虑到可行能力,人的福利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二是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难易程度。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提高了出租车服务的价格,降低了人们的收入,而且,数量的限制也增加了人们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的困难。人们虽然有足够的收入乘坐出租车,但因为数量管制,乘客需要更多的等待,或者会遭到拒载,就相当于由于年老、生病、残疾等状态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一样,消费者虽然有收入,但并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无疑是一种福利的巨大损失。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本来应该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相当于本来是要人们节食以提高生活质量,但事实上却导致了人们被迫挨饿。另外,数量的限制必然导致营运者的减少,从而损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改善福利和实现自身潜力的机会,人为地制造服务短缺,增加失业率,这也是社会福利损失的重要方面。
再次,管制引发社会冲突,这直接有悖于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社会问题的控制程度是影响社会福利的要素之一,社会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社区和社会,冲突解决得比较好的社会或社区会比其他地区有更低的犯罪与暴力,会更加安全,因而能够将冲突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社会所拥有社会福利就比较高。但是,出租车的数量管制不但没有解决社会存在的冲突,反而激化矛盾,引发罢运事件。管制是引起出租行业罢运的根本原因,管制形成管制租金,但由于缺乏一个分配管制租金的统一规则,各利益集团在对管制租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使出租车司机处于利益链条的最薄弱环节。管制部门以各种税费和拍卖经营权的形式参与租金的分配,而出租车公司则以份钱和租金的形式来占有管制租金,这些份钱和租金最后都要由出租车司机来承担。司机工作辛苦收入却很少,在管制体系的内部又没有一种办法来平衡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只能采用罢运这种极端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而引发社会冲突。不仅如此,管制还可能导致腐败,因为管制对出租车公司而言是有利的,既打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并形成垄断,也维持了较高的价格。因此,出租车公司很有可能为了寻求管制而对管制官员行贿,如1930年美国纽约市市长吉米・沃克(Jimmy Walker)就大力鼓吹数量管制,事后人们才知道,沃克市长暗中接受了出租车公司的贿赂,包括两家出租车公司的股份,作为回报,使沃克市长允诺推动建立出租车数量管制。
最后,管制并不能克服机动车的外部性,缓解城市拥堵。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原则,社会福利最优的条件之一是社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由于机动车具有负的外部性,包括造成交通拥挤、污染空气、造成交通事故等。考虑到这些外在成本,机动车的私人成本要小于社会成本,这就会造成市场的供给数量多于社会最优的供给数量从而形成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对出租车的数量进行管制,试图减少出租车的市场供应数量,减少社会的福利损失,但这一目标并不能实现,因为所有的机动车都具有外部性,出租车只占机动车的一个较小比例。出租车数量管制对机动车的总的外部性的克服效果非常有限;同时,当出租车减少时,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这可能会导致人们购买私人汽车进行替代,从而增加了总的机动车数量,导致更为严重的拥堵。事实上,拥堵都是由于私人汽车的大量增加而导致的,依靠出租车的数量管制来限制城市机动车的外部性,是完全无效的。
三、取消出租车数量管制会增进社会福利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放松对出租车数量管制已经是一个趋势,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都纷纷取消了数量管制。英国人口最为密集的伦敦市是最早对出租马车数量进行管制的城市之一,其管制的目的是治理道路拥挤。1833年后,由于道路设施改善,数量管制被取消,从此,再也没有实施过数量管制,凡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司机和车辆均可获得牌照,不设定数量上限。爱尔兰自2000年开始放松出租车管制,到2004年底,爱尔兰出租车数量增加了两倍,并没有引发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率上升,乡村出租车短缺、车况和服务恶化等负面效果。“公众对放松管制给予了令人瞩目的积极评价。”
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社会的福利,原因如下。
首先,取消数量管制可以避免由垄断带给整个社会的低效率,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取消数量管制,必然会使大量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使市场的结构由垄断变为竞争,哈伯格三角形内部的潜在交易将得以实行。在这个三角形内部任何一点的价格和数量上,消费者和司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的福利会受到损害,因此这种交易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由于价格下降,塔洛克四边形会自动消失,由其所引起的租金耗散也不复存在。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价格下降,垄断租金自动消失,自然也不会有相关利益主体为争夺管制租金而进行博弈,由出租车利益争夺而形成的社会冲突就不复存在。
其次,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社会的就业数量,实现机会平等。数量管制政策在事实上只允许有限的经营者从事出租车行业,而剥夺了其他所有可能具有同等能力的人的从业机会,不但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而且对于潜在的从业者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取消数量管制可以促进竞争,增加供给,也使更多的人面临公平的机会。
再次,取消数量管制会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行为能力,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数量管制造成人为短缺,降低消费者的行为能力,是对消费者福利的剥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都是以增加人们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选择范围大大的拓宽,从而使个人变得更加自由。而出租车数量管制限制了人们的正常选择,制造人为短缺,使少数利益群体受益,必然损害社会的福利。显然,数量管制与出租车业的公共服务目标相矛盾,取消数量管制可以避免这样的福利损失。
《机械基础》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所以,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1.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多媒体教学,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1.2.缺乏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一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分辨不出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是最有用的,更不懂某一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1.3.与文化基础课相比,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而这些正是中职生最缺乏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更有甚者对理论学习持消极态度。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看到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看到的只是更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丧失。
1.4.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求学生适应从初中到高中基础理论的转变,还要适应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转变。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主探索意识不强,导致其初中阶段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航人,只有变革教学模式,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2.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
2.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了、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了解了其科学性。
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器的拆卸与安装、相关实验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引导。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总结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自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意识;通过组间交流,以评促竞争意识;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等目的出发,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技能的领会与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2.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按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组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模块;学生有计划地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门化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机械基础》第五版第十章“轴”这一部分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包括轴的用途、分类、对轴的基本要求、转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定位等。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通过视频中的生产实例展示轴的不同应用场合,让学生总结出轴的不同用途。模块二: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及其适用场合,并通过相关练习强化专业意识。模块三:通过对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让学生理解转轴的轴头、轴颈、轴身、轴肩和轴环等组成结构,增强轴上零件的周向和轴向定位意识;在拆装任务完成后,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周向和轴向定位的不同方法及其特点、应用场合。
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专门化教室《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脱离了实际,学生就会难以理解知识,无法形成技能,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机械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无法想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原理通过演示给予直观理性的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规范技能。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丰富教学资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net
2.3.1.组建专业教室。专业教室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场所,能够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所以,专门化教室必须具备充分的教学条件,如包括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足够的实验或实训操作工位等。
2.3.2.充分利用现有实物和模型。比如,在机械基础陈列室利用已有的键、销、联轴器等教学模型可以分析其结构、类型及用途,利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类机构等可以演示其运动过程,分析其工作原理。
2.3.3.精心制作模型、广泛收集实物。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车间和附近的工厂企业,制作或借用实物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经济实用的材料自制模型用于教学。比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笔者让学生利用硬纸板、细木棒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模型。这样,既可使理论教学直观化,也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更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2.3.4.利用计算机制作模型、仿真动画进行辅助教学。如利用Flash、UG、Pro/E、MasterCAM、3dmax等软件制作零件、机构的模型或仿真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
此外,根据教学要求,还可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车间的机器、机构、零件,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学生对零件、机构在机器中的作用、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大有好处。
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使知识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应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应避免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在训练初期,由于尚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渡过“高原期”。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理论教学与模块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可使理论教学更直观,理论知识更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通过模块化实践,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工作信心更强,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机械基础》课程与其他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着共性,即课程的理论性普遍较强,采取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规范地实践,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化学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是对人类漫长的认识过程的浓缩,常常伴随着多种现象的发生,要准确地看到这些现象,就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目前,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观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教师认为只要记住了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就足以应付考试,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中的某些现象直接叙述或者根本不提,并且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只注重书本上原有的结论,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的其他重要信息,造成学生的观察过程不完整,不能形成方法和技巧。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也常出现与书上描述的现象完全不同的情况,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说与书上的描述相同,而不是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妨碍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源泉,是科学的起源、发展的基石。 观察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我们要阐明观察能力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更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它们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只有掌握了彼此间的关系才可以在培养其他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与思考有机结合。不少同学对实验中变化时的现象感兴趣,记忆犹新,却往往忽视了前后的观察及实验的思考,落得一个外行看热闹的结果。其实前后的全面观察加上认真的思考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在化学实验中正确的观察顺序应是按照“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的顺序观察:①变化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需要催化剂等),需要的仪器及使用的注意事项。②变化时: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改变、气泡的出现、沉淀的产生,发光放热等)。强调既要注意变化明显的现象,又不能忽视稍纵即逝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③变化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一些性质。同时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要督促学生认真思维,才能将观察的动机从意外引发好奇上升到思索探究阶段。
第三,要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有意识地做事与无意识地做事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使学生的观察不全面,尤其是实验过程中有些不太明显的现象往往被忽略掉,甚至对学生观察到的某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加以否定。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培养观察能力的意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意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9-01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一定量的液体,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主要目的是有四个:①解除便秘、肠胀气;②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③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灌入低温液体,为高温患者降温。现临床上使用的灌肠法只是肛管内而缺乏其他的辅助工具,存在以下不足:当肛管,开放灌肠液的开关而液体滴不畅时,若挤压导管,可能会造成粪便和灌肠液从喷出,导致病床污染;同时,易引起交叉感染。为此,我们研制了灌肠专用防护罩。
1结构
本灌肠防护罩由气垫、漏斗罩、装漏液的弯管、弯管帽、橡胶瓣膜、瓣膜套管(图1)。
注: 1.气垫; 2.漏斗罩; 3.装漏液的弯管; 4.弯管帽; 5.橡胶瓣膜; 6.瓣膜套管 7.肛管
2使用方法
灌肠前,在肛管末端套上防护罩:把肛管插在橡胶瓣膜处;灌肠时,左手按压并固定防护罩,使气垫贴紧臀部皮肤,接着进行灌肠操作。当灌肠液不通时,挤捏导管,防护罩就可以避免粪便和灌肠液飞溅,而弯管可将漏出的粪便和灌肠液引流,当灌肠结束后可将弯管帽打开放出漏液。
3优点
3.1在灌肠液不通的情况下,挤捏导管,有了防护罩就可以避免粪便飞溅和灌肠液的漏出,恰当地引流病人粪便和灌肠液,减少污染,避免感染。另外,也避免了污染床单,以达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灌肠防护罩与肛管独立分离均可拆卸,当灌肠防护罩脏了可以在不把肛管拔出的情况下把防护罩拆卸,并且简单易操作,拆洗方便,消毒后可循环利用。
3.3 配了一个管帽,当弯管的漏液满了后可以可将其打开放出漏液。这样既可以清洁需要,又可以减轻患者负重。
3.4灌肠防护罩充气护垫能与皮肤较好的接触,其与皮肤的接触的松紧是靠我们给它施加的压力所决定的,解决了臀部生理结构而导致密闭性不好的问题,且减少了对皮肤的刺激。
4结果
通过2011级的护理学本科生545名学生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试用灌肠防护罩,该防护罩使用操作简单,能达到预期防漏液、防飞溅的目的,避免污染床单。经过小组成员在广东东莞、湛江实习点的几家三甲医院临床试用半年,反馈情况良好,获得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肯定。
5 讨论
老年患者常有括约肌减退、松弛情况,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存在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2]。该灌肠防护罩的使用,能达到预期防漏液、防飞溅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急危重症、老年人括约肌松弛及烦躁不配合的病人,避免灌肠污染床单更单时频繁移动而造成患者不适。本观察结果显示:灌肠防护罩可以避免灌肠药物外溢,使肠道内药物剂量保证,提高了疗效。同时,可以减少护理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是提示病情变化的危险信号,及早发现、及时果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科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492例,男356例,女136例,年龄32~81岁,4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出现低血压,其中1例出现在血管穿刺时,3例出现在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发生血管夹层出现心原性休克引起低血压,68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
2 结果
经过积级对症处理,除1例出现血管夹层的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心率、血压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3 相关因素
3.1 血压降低与血管迷走反射有关。精神紧张,局部疼痛,导管刺激,饥饿等均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1]。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恶心,呕吐,全身大汗[2]。本组发生4例。
3.2 血压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关。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前降支近端闭塞,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行干预手术时容易出现低血压。本组发生16例。
3.3 血压降低与再灌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可出现血压降低。本组发生19例。
3.4 血压降低与手术操作有关。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在造影非相关血管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另外在导管插入过深或冠脉开口有病变,也可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本组发生29例。
3.5 血压降低与药物。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血压下降。本组发生3例。
3.6 血压降低与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及出汗过多等,未及时补充液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出现血压下降。本组出现4例。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医生,讲解手术简要过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尽量给与解答和满足,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4.1.2 饮食护理 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食,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4 h,如因故推迟手术时间,应让患者适当进食流质饮食,补充营养,保证能量的供给,保持患者的体力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1.3 物品准备 备齐术中所需物品,将除颤仪、临时起搏器、起博电极、急救药品、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并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
4.2 术中护理
4.2.1 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于解决及帮助,如发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除常规给予镇静剂、氧气吸入外,应派一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手术床旁,用交谈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给于情感支持。如本组有2例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紧握双拳,表情紧张,在行右冠造影时,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患者主诉胸闷,及时报告术者,停止手术操作,鼓励患者大声咳嗽,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多巴胺,10 min后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
4.2.2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迅速准确提供术者所需物品,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并做好抢救准备,如发现患者出汗较多,出血较多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提醒大夫,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液体,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防止出现低血压。
4.2.3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压力波形的变化,特别是在导管到位、球囊扩张及梗死血管开通的瞬间,最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此时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并及时报告术者,出现异常及时配合大夫进行抢救。本组出现的血压下降大多在这些阶段发生,护士及时发现,提醒术者暂停手术操作,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手术顺利进行。
4.3 拔管时的护理 为防止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拔管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拔管的方法,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护士要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除颤仪等。维持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拔管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的变化,并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感,以分散其注意力,按压止血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局部完全止血后,用绷带加压8字包扎,在其上面放1 kg沙袋,给穿刺点固定的压力,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拔管后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以防出现低血压反应,如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等异常情况,立即配合大夫进行抢救。
总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时,出现低血压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导管室护士必须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况,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一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细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但是往往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因此,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继而转移话题,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官职)来主持,所以有了“公主”之称,后世继承。满清入关,为仿效明制,接近汉人的习惯,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大小乘佛教的区别,等等,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三)要和课堂总结和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兴趣要融入严格的课堂环节设计当中,不能天马行空,想到哪讲到哪,或者因为学生感兴趣就长篇大论,应该与课堂总结和相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根本初衷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比如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模拟、参与环节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分,再分阶段实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也符合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型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模式,以兴趣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为旅游行业输送有头脑、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01-0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显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必须科学认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笔者拟就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谈几点体会。
一、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市场机制是以微观主体的自主能动为基础,通过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等来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置的。其基本运行过程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灵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并在竞争中实行优胜劣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价格机制又成为调节供求关系和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这表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的充分作用,就是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唯有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经济运行才是充满活力的,资源配置也才是富有效率的。换言之,市场机制就是效率机制。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区别是否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在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事无巨细都由政府包揽,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率低下。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把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相关的改革,包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是,至少有如下一些原因,使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必要:其一,由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引导或推动的复杂多变的微观经济活动,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持续健康运行;其二,受赢利动机驱使的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供往往是无利可图而又为全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也难以对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一些损害他人利益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行为或后果,如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实行自动的约束;其三,由于各种形式的垄断造成的整个社会层面的效益低下或规模不经济,而这些垄断要么是市场机制无法克服的如自然垄断,要么是市场机制造成的如经济垄断。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解决市场机制造成的“失误”和“失灵”,以保障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而又健康运行。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换言之,宏观调控也必然要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相关的改革,包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概括地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两者的作用,任何时候也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二、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
但是,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践看,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不断得到加强,但对某些领域和环节特别是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调节仍然有限,例如土地、国有企业高级管理者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的程度还不高,某些宜于市场调节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特别是垄断行业的相关价格仍然处于严格的行政管制下。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例如,调控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一些时期,行政手段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经济手段的运用还不够经常和自觉;调控的时机与重点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及时性、针对性、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增强。总体看,灵敏、规范、有效的调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调控效果难以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运行仍没有走出“一控就少、一放就多”或者“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进一步看,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市场整体或某个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制约,因此,是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健康地运行,从根本上说,都同政府宏观调控直接相关。这表明,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国民经济总体稳定运行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且要把加强寓于改善之中。
三、改善宏观调控要在目标、重点、方式、时机、力度五个方面下工夫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立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特别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目标。这是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明确的目标,既是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标准,也是正确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据。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运行的实践经验,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在坚持质量、效益、结构和速度相统一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实现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二是增加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三是稳定物价。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完善外贸与金融外汇管理体制,实现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长期以来,政府包揽一切,宏微不分,政企不分,不仅使宏观调控的任务特别是阶段性、紧急性任务难以及时完成,而且破坏了顺利实施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推进政资分开等有力措施实现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解决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规范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把政府工作重心和调控重点切实转变到实现上述四个方面的目标上来。
第二,正确选定宏观调控的重点。每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不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不同,因此,宏观调控在把握总目标、总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准确把握每一个时期的重点,这是使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每一时期宏观调控重点的选择既要立足于当前的需要,又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整体的统一,又要体现区域的差别;既要突出发展任务的要求,又要凸显体制保障的内容。要特别指出的是,调控重点的选择切忌泛化、随意化,也要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深刻的历史教训,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
第三,合理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是确保宏观调控科学有效的保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方式的运用从总体上说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调节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并用,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二是经济调节从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调节转向计划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的有机结合、协调运用,而计划手段主要是指导性计划、预测性计划、方向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这些年,通过对计划、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价格与政府审批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不断深入的改革,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已在宏观调控中广泛应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要从形成能动性、自律性的微观主体和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能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构架两方面深化改革,牢固确立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有效抓住宏观调控的时机。实施宏观调控,既要避免调控对象上的模糊,也要防止调控时机上的错误。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建立防御机制,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予以迅速解决。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大大增强,要加大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力度,增强宏观调控时机把握的准确性,从而增强调控的主动性。
第五,科学掌握宏观调控的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千变万化,地区、行业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应力求避免调控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一个样,在不同地区、行业“一刀切”。调控措施的选择既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有利于促进下一步的发展,避免调控之“药”下的过重过猛;要根据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要区别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应进一步强调指出的是,着眼于上述五个方面改善宏观调控,有赖于实施宏观调控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等,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因此,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通过改革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基础,否则凭调控者主观意志或自我感觉实施的宏观调控,其效果往往是短期的,其成本也往往是十分高昂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Mechanism and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Should Be Dealt with and Recognized Correctly
FAN Heng-sh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 Beijing 277160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