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岗位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岗位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岗位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8-03

财务分析》为浙师大职教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财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明确作为财务分析师或分析人员应如何阅读与分析财务报表、如何分析财务活动状况、如何评价财务绩效。财务分析无论对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还是对政府、客户、供应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财务分析将为各个分析主体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提供可靠信息。也就是说,财务分析最终是为企业等各个主体服务的,如果《财务分析》课程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传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给学生,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分析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旨在研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出发,找出更为有效的《财务分析》教学新模式,特别是应当提高学生财务分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满足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岗位的需求。

一、《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现在,《财务分析》课程是以财务分析理论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模式,是理论加上说明式的,该课程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很难适应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近年来,高校《财务分析》教学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较大变更,但是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中心,仍用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偏重于照本宣科的传授,《财务分析》教学还是没有改变日常课堂教学轻实践、重理论的现状。教师日常教学侧重于财务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

2.教学案例资源匮乏。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按照预先设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而达到教学目的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在教师所采用的财务分析教案当中,我们一般从始至终只是使用一份案例,因为这样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思路上也不会容易混乱。但是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书本内的案例已经显得落后,教材中的个别案例已经远远不够我们教学使用,资源相对较少。并且相对于新《会计准则》而言,书中的案例明显过于陈旧。

3.教学手段落后。财务分析是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财务综合能力以及企业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门学科。而以往我们使用的老旧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只是一味地依照旧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深意,很难掌握其中技巧,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岗位需求。

4.教学方式单一。现在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以老师的教学思想为主,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而往往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味地盲目服从老师的安排,即使有了新颖的想法,也因为与老师的理念不相符而被,慢慢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再主动,不再独立思考,他们会觉得既然老师无法认同自己的观念,那就跟着老师脚步学习,老师做什么,学生照做。时间久了学生的创新理念被埋没了,而老师在教学效果中也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降低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

二、传统《财务分析》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照搬照抄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学习。学生在校学好理论基础,但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即使平时有实际动手练习操作,也多半在老师的示范下完成,对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是难以掌握。学生修完财务分析课程以后,掌握了基本财务分析理论、分析技能和分析方法,但在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习或者正式工作中,面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却不知如何下手,平时学到的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和理论知识好像无用武之地,不知道该怎样运用到实际企业财务分析中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都相对较差,难以符合企业和各单位的在财务方面的用人要求。

篇(2)

一、引言

众所周知,民航业一直是高负债、高收入的行业,高负债高财务杠杆也是民航企业首选的融资和经营方式。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低迷,原油价格上涨,客运物流需求增速缓慢等都严重影响了民航业的复兴。因此,认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认清高负债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收益和隐患,重新调整企业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并做好风险防范,对民航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海南航空为例,通过分析其2008-2013年年度财务报告相关数据,测算金融危机后海南航空的财务杠杆收益,即财务杠杆有效运用的程度,同时结合经营杠杆,指明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提出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民航企业运用财务杠杆带来一些启发。

二、理论与分析

财务杠杆是因为企业固定性财务费用产生的,只要企业向外部举债,就会有财务杠杆存在。然而,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企业经营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财务杠杆才能发挥正效应,带来超额收益(即超出无债经营情况下权益资本收益的部分),反之则会造成企业更严重的损失(即超出无债经营情况下权益资本损失的部分)。财务杠杆收益(或损失)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即财务杠杆收益=(企业投资报酬率-负债利息率)×产权比率×(1-t)。

由财务杠杆收益(或损失)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财务杠杆收益的大小主要是由企业投资报酬率、负债利息率和产权比率三个因素决定,而正负则是由投资报酬率和负债利息率决定。也就是说,当企业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举债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在弥补利息支出后仍有剩余,可以用来增加权益资本收益,此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财务杠杆收益为正。反之,举债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利息支出,甚至还要以权益资本收益的一部分来支付利息时,财务杠杆则会发挥负效应,造成企业亏损。而当投资报酬率为负时,财务杠杆无意义(财务杠杆发挥效应的前提是EBIT>0,即投资报酬率

只要存在负债,企业就会面临因无法偿清债务而破产的风险,也就是财务风险。而当财务杠杆发挥负效应,即出现财务杠杆损失时,就会加剧这一风险,并且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财务杠杆系数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企业举债经营时所面临的风险往往并非财务杠杆单独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会与经营杠杆共同作用产生总杠杆效应,一起影响企业收益和风险。

简单来说,经营杠杆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销售额较小的波动引起EBIT的较大波动。经营杠杆可以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经营杠杆系数越高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经营杠杆系数大小主要由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四个因素影响和决定。一般来说,其他因素不变,销售量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小;商品为弹性商品时,销售单价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小;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变动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大;同理,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越大。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成本结构和资本结构下,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会共同发生作用,即总杠杆效应,在总杠杆的作用下,销售额较小的变动会引起每股收益较大的变动。总杠杆系数是财务杠杆系数与经营杠杆系数的乘积,总杠杆系数越大,企业面临的总体风险就越大。

三、案例与分析

(一)案例描述

中国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家A股和B股同时上市的航空公司,内地唯一的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其总资产由创业初期的1 000万元发展为如今的1 000多亿元,增长了1万多倍,并将业务延伸至物流、酒店、保险等领域。然而,海南航空飞速发展的背后也背负着巨额负债,其债务总额逐年上升,2008年到2011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保持在80%以上,近两年才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南方航空和国航同期负债率。金融危机之后,海南航空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越来越受到集团重视,近年来不断被卷入纷繁复杂的关联交易之中,逐渐成为集团进行资源整合的一个平台,无形之中加剧了企业风险。基于此,本文以海南航空为例,对金融危机后民航企业财务杠杆测算与风险进行分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海南航空的注册资本为 121.82 亿元,第一大股东大新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8.18%,第二大股东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7.08%(大新华航空和美兰国际机场均隶属海航集团)。2013年12月31日海南航空净资产为255.24亿元,总资产为1 032.82亿元,年营业收入为302.31亿元,利润总额为26.73亿元。2011-2013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49%、2.10%、2.04%,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9.45%、8.14%、8.26%。

(二)财务杠杆收益测算与风险分析

首先看表1、表2中2009年和2010年的财务数据。2009-2010年海南航空的企业投资报酬率均大于负债利息率,因此财务杠杆均发挥正效应,财务杠杆收益为2.79%和14.78%,企业每股收益为0.09元和0.74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3%和722%。这除了当年处置资产导致的营业外收入增加以及使用以前年度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差异外,财务杠杆所发挥的正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再来看2008年的财务数据。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民航业遭受巨大损失,海南航空也不例外,息税前利润为-1.67亿元,投资报酬率为-0.35%。此时虽然计算财务杠杆没有意义,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财务杠杆收益为负,由于债务利息的支出,使得1.67亿元息税前亏损变成了15.78亿元的税后巨亏,可见此时企业举债完全加剧了财务危机,且负债越多损失越严重。

最后来看海南航空2008-2013年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除2008年外,企业的流动比率均保持在50%以上,未降到警戒线之下,说明短期资产对短期负债的偿还能力尚可。但资产负债率在2012年之前均高达80%以上,2012年由于非公开定向增发,2013年由于公积金转股增发,资产负债率有一定回落,但仍位于70%的安全警戒线以上,长期偿债能力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以2010年为分界点,前后期间海南航空净利润增减变动幅度大,到2013年又有小幅度回升,这说明负债比重高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和税盾优势,却大大降低了财务的安全性和盈利的稳定性,加剧了破产风险,不利于吸引潜在投资者,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与经营杠杆的共同作用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海南航空甚至整个民航业都遭受了巨额损失,这除了高负债加剧了财务杠杆亏损和财务风险外,当年全球旅游、物流等行业萎靡,航空运输需求量减少,客座率大幅下降等导致的经营失败,也是造成航空业短期内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再来看表3中的数据。我们知道,当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即取得财务杠杆收益时,每股收益以财务杠杆系数数倍上涨(与相同情况下的无杠杆企业相比),因此财务杠杆收益与每股收益的变化情况应当一致。但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期间,每股收益同比增长或减少的幅度要大于财务杠杆收益同比增长或减少的幅度,甚至变化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导致每股收益大幅变动的除了财务杠杆还有其他因素,即前文所提到的经营杠杆效应。海南航空表示,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复苏,国际油价波动上升,国内通货膨胀日益加剧,高铁等各种新兴交通方式冲击着民航业的发展,导致我国民航业效益上涨缓慢,客运增速波动放缓,物流行情不容乐观。而且航运产品是一种高弹性商品,比如机票,其降价销售必然会引起销售量的大幅上涨,因此如前所述,民航企业主营产品销售单价的降低反而会造成经营杠杆系数和经营风险增加。另外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航空产品和服务的固定成本及单位变动成本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原油价格和燃油费上涨,这些都加剧了原有的经营风险。

此外,前文提到海南航空所属的海航集团,奉行一种“八爪鱼”式的并购扩张运作模式,并将海南航空这个行业内颇具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新的资源整合的平台,2008年以来,海南航空被频繁卷入集团内部各类关联交易,很多交易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如2010年底,海航集团以“为了平衡航空业务的强周期风险,在航空业低迷时对冲损失”为由令海南航空巨额收购关联地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项目,这次关联交易名曰给海南航空输血,开展业务多元化,实则是集团为涉足地产业而进行的资产整合。海南航空在自身资金链紧绷、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进行此次关联交易并非明智之举。一来投资非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业,会进一步导致航空运输业资金紧缺,增加原有的财务风险;二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多、周转慢、资金回收不易,经营风险高,一旦投资失败会造成巨额损失,连累海南航空自身业绩,加剧企业破产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通过对海南航空2008年至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即投资报酬率>负债利息率>0)时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使每股收益数倍增长;但当企业EBIT为负或财务杠杆发挥负效应(即投资报酬率

2.财务杠杆会与经营杠杆发生共同作用(即总杠杆效应)影响每股收益的变动。财务杠杆正效应可能被经营杠杆负效应抵消而出现每股收益下降的情况,或者在经济低迷时期,二者同时发挥负效应,使企业风险进一步加剧。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类杠杆所导致的风险问题。

3.通常来讲,企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分析风险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并将危害降至最低。

本文从影响杠杆的因素出发,针对海南航空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如下风险防范政策性建议:

首先,要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负债利息率,增强长期偿债能力。对此,海南航空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例如非公开发行股票、公积金转增股本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留存收益计提等来增加内生现金流,稳固企业的财务基础。然而,要改变航空业高负债的现状,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

其次,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应该重新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提高资产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现金流创造能力,对于劣质资产要及时处置以尽快回收资金。面对当前航空业经营萎靡和风险增加的严峻形势,要妥善制定利润目标和销售目标,以销定产,不要盲目增租增购固定资产,以此降低经营风险。最重要的是,海南航空应当妥善处理集团内部关联方交易问题。作为高负债的民航企业,产业高度多元化并非明智之举,但相关产业多元化却可以作为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例如对机场、基地或旅行社等领域的投入,这有利于构建产业链,强化整合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但对于非相关产业的关联交易企业应当提高警惕,识别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积极与集团沟通协商,努力谋求自主发展。

此外,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是海南航空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得以生存的重要经验。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往往会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一些大型企业,海南航空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取得政策上的支持,提高自身竞争力。

最后,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储备金制度,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杠杆系数、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债务利息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的统计,观测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确定风险警戒线。如果预计面临的风险过高而短期内又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在效益好的经营期间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随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参考文献:

篇(3)

本文通过对跨境电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论述了跨境电商岗位对人才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了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一、跨境电商专员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跨境电商的业务与技术岗位一般称为跨境电商专员,概括起来有三大工作任务:业务运营、客户服务和网店维护与管理。

(一)业务运营。包括网店注册、选品、成本核算和定价、铺货上架、产品的优化、推广、采购、安排物流等。

(二)客户服务。通过与客户沟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解决问题,完成销售。具体包括:在线客服咨询,处理客户反馈,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上传订单物流状态,订单处理,及时回款等。

(三)网店维护与管理。包括店面布置、产品图像处理、产品画册的制作、网站网店建设与维护、数据分析、客户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和采购仓储系统等。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职业要求

(一)跨境电子商务职业能力。从事跨境电子商务职业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职业能力:1、市场分析能力:收集分析市场状况及竞争对手状况,制定销售计划;2、市场开发能力:客户开发、策划促销活动、市场推广方案;3、外语沟通能力:运用外语和跨境电商知识与国外客户沟通、处理订单问题;4、计算机运用能力:办公软件操作,使用软件上传产品信息、处理图片。5、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力:跨境电商运营6、跨境国际物流运作能力:物流模板选择、制作和物流运作7、传统外贸业务能力:一般外贸业务下贸易磋商和履行8、学习和发展能力:能自主学习跨境电子商务新知识、新技术等。

(二)跨境电子商务职业的知识要求。1、市场营销知识:市场分析、市场策略、市场营销组合等相关知识;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营销与客户服务技巧;2、外贸英语知识:外贸英语对话、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等知识3、电子商务知识:熟悉电商平台规则、网络营销等相关知识;4、物流管理知识:发货流程、仓库管理、采购管理等相关知识;5、国际贸易知识:外贸流程、商检、海关等相关知识;6、商品知识:主要商品的规格、性能、用途、商品编码等。7、商务礼仪知识:商务形象、举止、接待、沟通、会谈、交往、餐饮等国际商务礼仪。 8、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图片处理、互联网信息搜寻和网络营销知识。

(三)跨境电子商务职业的职业素养。1、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恪守信用、不售假货或伪劣商品,不侵犯知识产权;2、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3、服务客户的精神:客户至上,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跨境电子商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跨境电子商务的职业要求,所需的24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如下(以高职3年院校为例):

国际贸易实务72学时,含实操30学时

跨境电子商务概论32学时,含实操10学时

电子商务32学时,含实操12学时

电子商务运营64学时,含实操32学时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与操作80学时,含实操54学时

跨境物流64学时,含实操32学时

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48学时,含实操18学时

外贸函电64学时,含实操34学时

外贸英语对话64学时,含实操34学时

跨境电商英语30学时,含实操20学时

商务英语48学时,含实操34学时

职业能力与发展48学时,含实操28学时

国际贸易地理32学时,含实操10学时

报关报检实务32学时,含实操16学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48学时,含实操24学时

计算机软件应用48学时,含实操24学时

网店平台设计64,学时,含实操50学时

摄影技术32学时,实操20学时

沟通技巧32学时,含实操22学时

网络营销32学时,含实操12学时

客户服务管理64学时,含实操34学时

职业技能综合实训40学时,含实操40学时

跟岗实习80学时,含实操80学时

企业顶岗实习750学时,含实操750学时

当然,除上述24门专业核心课程外,根据有关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学校的特色需要,还应设置相应的公共必须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及生产性实训等课程。

四、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TH-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分析背景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在国际舞台出现,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素能需求来说,目前各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要求极为苛刻,企业岗位要求在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高技能人才能够熟练掌握英语的能力、相关工作的操作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素养是否优良情况,并且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心理素质也具有极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高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是却依旧存在着一些漏洞,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以让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更为顺利。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综合能力,才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在国际舞台中的发展,提升本身的国际竞争能力。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的素能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可谓是尤为重要的关键所在。

二、C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素能的需求

本人根据企业在招聘时所关注应聘人的能力作出调查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个人英语水平与沟通交流能力,针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相关企业来说,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此项能力必不可失。英语水平与沟通能力会是企业招聘过程中第一个侧重点。

2.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这项需求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企业对于应聘者的相关专业经验以及专业能力掌握的熟练度更为看重,具有优秀的相关工作经验并且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熟练地操作一直是各大企业在招聘时首当其选的岗位需求条件。

3.个人的素养,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更容易让自身快速融入国际化市场中,企业本身的形象是有整体员工的素养所凝聚的,一个高素养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推进作用。所以个人素养的情况也备受企业的关注。

三、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素能的分析与建议

1.强化英语能力水平

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素能需求来说个人的英语能力水平最为重要,也是各大企业进行招聘时的首看内容,个人英语水平一直被各个企业所关注,这种情况下严重表明了个人英语实力水平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来说,很多高校在实行教育体系时,对于英语的教学并不能够作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教学,相反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在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英语教学的不重视从而产生弱化英语教学的趋势,减少英语授课的相关内容,对于英语教学经常敷衍了事,致使学生对于个人英语水平的提升极为缓慢,致使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人才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岗位对于英语水平的标准需求,所以针对于这种现象,高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为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加强日常教学中的英语教课内容,不断完善英语教学的制度,引荐专业的教师来为学生授课讲解。

2.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素能需求中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被各大企业所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学员能否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对企业的要求完成企业规划的项目操作能力,并且针对操作过程中是否达到熟练的程度。所以首先,高校打破传统的教学体制,一成不变的在教室内授课,带领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内部进行参观,并且根据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分析与观察,并作出结论报考。其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提前进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战经验不断强加自身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熟练度与实际操作能力。

3.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

我国现存的教育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在高校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人才个人的素质培养达不到重视程度,然而在企业岗位的需求中个人素养也占据一定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整体素养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能力。针对于此点分析,高校在对学员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针对于现存的教学制度进行相应的政策改革,把人才素养的教育作为主要的课程教育之一,加强学分化教学制度的实施。

并且高校本身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内涵素养,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校园模拟职场文化,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气氛,让学生自主进入这一学习氛围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与感悟,强化自身的职场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各大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岗位素能需求对个人英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熟练度与个人的素养最为看重,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来说在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知识能力以外还要加强英语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并且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就职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个人素养。另外高校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制度进行及时的改革,顺应各大企业岗位的需求,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完善。强化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岗位素能,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张婉秋.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144.

[2]周曲珠,郭秀华.基于“机器人产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J].价值工程,2017(03):249-251.

[3]王燕燕,付军.机电一体化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中国培训,2016(16):52+55.

[4]陈力.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6(21):125-128.

[5]章武媚.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融合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6(12):41-43.

篇(5)

在讨论提高财务管理效果时,同行往往聚焦于如何优化财务技术以及财务流程。对此,笔者表示赞同。但仍须指出:面对财务管理的程式化过程,在关注技术的同时还应增强财务会计人员(以下简称: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之所以提出这一论点,可归因于这样几点认识:(1)在组织资源范畴下,“人”的要素处于核心、关键的地位;(2)实践表明,财务管理活动所要求的跨部门协同,依赖于财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正因如此,探讨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培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岗位意识包括哪些方面呢。从总括层面来看可以包括: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以及沟通意识。其中,团队意识与协作意识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而沟通意识则构成了财务人员的个人素养的一部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财务管理的岗位分析

在实施岗位意识培育之前,需要对财务管理的岗位特点展开分析。而岗位特点又与岗位所承担的工作内容相关联。因此,以下将围绕着:资金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三项内容进行岗位分析。

(一)资金预算管理下的岗位分析

资金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起到统筹单位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特别对于具有事业部型结构的组织而言,对各事业部单元的资金需求进行合理预算便成为一项棘手的问题。在经济学视阈下,受到信息不对称和财务人员有限理性的干扰,往往在统筹预算编制时会被诸多因素所影响,如因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批准事业部不合理的预算资金申请。由此,将给企业(公司)带来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二)资金使用管理下的岗位分析

针对资金的使用管理除了涉及到监管资金流向和流量,还须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控制。前者较好理解,而对于后者而言实则在于,单位在筹措资金时不仅将面临会计成本,同时在资金稀缺性的促使下还会形成机会成本。那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岗位的要求是什么了。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建立财务管理的跟踪机制。这就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形式和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资金分配管理下的岗位分析

无论是盈利性单位还是非盈利性单位,都面临着对资金进行再次分配。即部分资金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并行于资金循环中;部分资金则作为发展积累资金,存在于企业(公司)银行帐户之中;而还留存一部分资金,作为单位职工福利津贴的储备。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需在整体视野下来考察单位的事业发展。

二、分析基础上的岗位意识要求

在上述岗位分析基础上,其对于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团队意识要求

从岗位分析中不难发现,现在财务人员面对专业项目的预算审批、资金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缺乏专业知识支撑。如,电力单位在进行项目施工中,所面临的资金预算就存在着包括施工周期、工程物资采购、地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现实困境,财务管理人员应建立团队意识;并相信,在团队成员知识结构的互补下(一般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人员参与),定能克服诸多专业上的障碍。

(二)协作意识要求

建立财务管理的跟踪机制,对于财务人员的协作意识要求很高。实践表明,针对该协作意识的要求包括:(1)提高成员间的信任度;(2)维系成员间的和谐工作关系;(3)激发成员间的互助精神等。不难看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驱动,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具备岗位所要求的协作意识,从而满足财务跟踪管理的机制需要。

(三)沟通意识要求

以电力单位为例,在组织部门职能化的情况下,各部门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这样一来,在进行预算资金申报或是利润提留上必然存在着“利己”动因。笔者并不对这种动因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强调:财务管理人员应有意识的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从而在人本原则下科学、合理、灵活的展开资金预算工作。

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便为下文的路径构建明确了方向。

三、要求指向下的路径构建

在培育财务人员的岗位意识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模式组成

1.岗位培训。作为常规培养模式的岗位培训,应在内容设计上进行创新。即减少以往突出岗位技能、实务的特点,须增强涉及岗位意识对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重要性的内容。同时,为了使培训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可以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展开。

2.团队互动。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营造财务人员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团队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同样,业务交流应突出个体的工作心得体会,以及对团队发展的愿景。前者能形成直接的知识外溢现象,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存量;后者则能在团队成员间形成心理暗示,有助于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

(二)模式实施

1.针对年轻的财务人员。年轻财务人员可以界定为,才毕业或毕业5年以内的人员。应在岗位培训方面着重提升、优化他们的岗位意识,并将组织发展目标内化为他们努力工作的驱动力。通过充分发挥其可塑性强的优势,来培养组织的新生力量。

2.针对具有一定资力的财务人员。职业疲劳期的负面影响,将抑制他们在意识提升方面的努力。然而,可以在团队互动中请他们向年轻人讲述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也能在讲述中激发自身的职业情感。最终,促进自身的素质优化。

(三)模式评价

不难发现,财务人员岗位意识属于思想领域的要件,根本无法直接量化评价。为此,可以把财务管理团队看作为评价单位。通过较长期的工作业务状况,在多方评价的基础上给予考核。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在构建路径时应遵循: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沟通意识的要求,并针对新员工和老员工分别进行岗位意识培育。之后,还应以财务管理团队为整体,评价他们在岗位意识增强方面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规模逐步扩张,筹资渠道渐趋多元化,经费营运量大幅增加,加之市场经济体制渐渐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而财务流程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载体。目前高校财务流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财务流程没有完整体系。在财务实际工作中,很多财务流程仅存在财务部门的科室中,没有形成规范性的文件,更没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其次,财务流程随意性强。由于财务岗位经常轮岗,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理解不同,常按照个体主观意识设计财务流程,导致财务流程随意性强,难以体现出财务流程的一般性。再次,财务管理流程导致了控制的滞后,往往表现为事后控制,使对财务管理的评价变成了对过去的评价和总结,无法进行实时控制。总之,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流程,解决“报账难”、“查账难”、“签字难”等问题就必需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而再造的重点则是财务流程梳理,只有通过财务流程梳理找准现行财务流程弱点,创新财务流程,实现财务流程管理,才有利于增强高校财务创新能力,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对财务管理职能的需要。

二、高校财务流程、财务流程再造、财务流程梳理涵义

财务流程是指财务部门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包含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和输出,是连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桥梁。因此,财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到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每个财务人员都应该了解此流程,更应该了解相关的财务软件。高校财务流程是指存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具有一定规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经过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综合而形成的工作程序或操作规则,具有共享性、共通性、实践性、时效性、稳定性、层次性等特点。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是对业务流程这个动态过程的优化,该理论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随后他和詹姆斯.钱皮合著的《再造公司-工商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了财务流程再造问题。高校财务流程再造是在对高校现有财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工作程序或操作规则进行重新审视及设计,以期达到降低成本、简化流程、增加柔性,提高财务运作效率。其主要是针对高校传统财务流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大幅度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节约财务成本,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高校财务流程梳理是指识别高校财务需要再造的流程以及整理、分析现有的流程,它是财务流程再造的重点,能够帮助高校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了解现有的流程,进而根据财务流程再造目标选择需要再造的流程,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以往工作中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以进一步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财务流程。

三、高校财务流程梳理意义

1、简化财务工作程序。在财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容易让财务部门的业务人员、管理者更好地了解财务工作内容,判断重复作业,多余流程,从而精简冗余流程,清除无效流程,建立合理、简洁、适应财务发展且具有科学特点、便于操作、查询的现代化财务流程。

2、优化财务岗位设置。通过财务流程梳理,能够发现财务各岗位职责分工不够明晰,工作量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定岗、定责、定员的“三定”工作,强化任务的分解和到位,尽可能地减少岗位职责的重复,进一步理顺关系,改革现有的岗位设置,调整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各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内部控制。通过财务流程梳理,对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再认识,找出现行各项财务工作中比较薄弱的内部控制环节,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强化关键控制点及重点环节的监督,明确规定处理各种财务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建立健全以会计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4、提高财务服务质量。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的行政部门之一,也是为教职员工服务的部门。通过财务流程梳理,改进服务流程,减少服务环节,着力解决教职员工报账耗时长、查帐不容易、签字程序繁琐等问题,切实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更加热情、主动地提供优质高效的财务服务。

四、如何做好高校财务流程梳理

1、财务流程梳理范畴。高校财务流程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由于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的业务特点的差异,其形成的财务流程有所不同,但财务流程是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累积性和传递性,由于各个高校财务组织和业务分工的不同而存在各自的差异,但财务流程具有共通性、共享性。高校财务流程主要包括财务审批流程、财务预算流程、会计核算流程、会计监督流程、信息查询流程及学习流程等,根据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旨在规范财务工作,夯实会计核算基础,提高资金效益。如财务审批流程、财务预算流程、会计核算流程。二是财务管理工作辅助流程,重在强化财务监督,理顺财务关系,提高服务水平。如会计监督流程、信息查询流程及学习流程等。高校财务流程梳理重点是针对高校财务目前各项关键业务所存在的不规范的、原先靠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和业务漏洞进行排查,对重要、关键业务的处理流程进行梳理,对流程中各项工作所涉及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予以明确,从而达到明确标准、规范工作、责任到人、提高效率的目的。

2、流程梳理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召开财务流程梳理动员会,由分管财务部门的校领导或财务部门领导主持,要求全体财务部门人员参加,会议须强调财务流程梳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对梳理相关工作的安排。针对财务流程梳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帮助协调好各种关系,要求财务部门人人要重视财务流程梳理工作。其次成立财务流程梳理工作组,组长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财 务部门科室负责人及高职称、业务骨干等会计人员组成。最后在流程梳理前,流程梳理人员需在事前制定梳理计划。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和人员设计出相应的调研问卷,用于了解现行财务流程,分析可改进的方面,通过统一的方法、量化指标和标准图表输出为分析人员提供分析流程改进可能性的工具。如此不仅可以将现行财务流程了如指掌,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流程分析与改进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总之,财务流程梳理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精心准备,更需要高校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顺利推进财务流程梳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财务流程梳理过程。一是梳理、确认流程岗位。高校对财务流程梳理、整合,首先应对财务岗位职责予以确认。高校财务岗位设置应本着适用、精简、高效的原则,必须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形成决策、监督、执行的三方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岗位设置,一般应设置计划管理科、会计核算科、财务管理科等三个职能科室。二是梳理流程岗位职责。为理顺岗位职能,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使每次工作都程序化、文件化、规范化、制度化,各个科室应列出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每项工作对应的上游岗位的活动、下游岗位的活动,每项工作的大概描述,衡量该项工作的工作量指标等信息。根据各个科室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减少不合理、交叉重复岗位职责。三是明确岗位责任人。明确高校财务各个岗位责任人及其权利与责任,充分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更好地为单位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可在现有财务人员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员进行培养,充实到各个岗位,成为各个岗位上的责任人,让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岗位和流程上实现标准化与精细化的管理,实现流程中各相关工作的落实。

4、财务流程梳理结果分析。财务流程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再造的关键财务流程。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财务流程都需要再造,高校在进行财务流程再造之前,必须通过财务流程分析,寻找关键的财务流程,对关键流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分析,这是财务流程再造成功的前提之一。财务流程分析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理解和把握现有财务流程的特征、基本内涵和缺陷,分析核心的价值创造流程,寻找价值提升的空间,从而为财务流程再造提供决策依据。财务流程分析应包括外部因素分析、内部因素分析、具体作业流程的效率分析等。财务流程梳理完毕之后,按照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时间安排和人力情况,由工作组将前阶段工作内容进行汇总,在汇总基础上结合财务流程具有共通性、共享性、时效性、层次性等特点,对现有财务流程进行适应性评价,及时发现各业务处理流程间潜在的和显现的断点、漏洞和矛盾,并分析原因,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修正业务处理中不合事宜的地方,实现财务流程再造。同时,通过财务流程信息平台,各高校可各取所需,一方面融入一般财务流程所不具有的新颖性内容,使之得到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各高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高校财务流程。

总之,财务流程梳理关系到财务流程再造成功与否,通过对高校财务流程的梳理、调整,达到简化财务工作程序,优化岗位设置,提高财务服务质量的目的,同时做到财务资源互补,方便师生员工,进一步使高校财务部门精简、高效理财,实现职能性财务向功能性财务的转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应高校自我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课程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设置。

1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 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 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

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

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

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

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

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

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

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汤炎非、谢达理.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7期;

[2]Xie da li,Tang yan fei.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e and Dynamic Curriculum Tak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ization,the excellent course in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载2013年6月Es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3]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4]崔莉,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思考.网络财富,2010年第10期;

[5]吕立伟、张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财会通讯,2011年第21期;

[6]朱开悉.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04期;

[7]杨克泉.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 J ] . 财会通讯, 2006( 8) ;

[8]朱传华.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

篇(8)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会计人才(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在中职教育中推行的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①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偏重于会计一般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的结合脱节;②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上岗后的后续教育成本相对较大,市场难以接受;③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知识单一、应用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新兴行业对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的要求;④由于中职院校的自身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使得他们培养的学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的理念、原理和知识十分有限。为了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乘着国家示范性中专建设的东风,我校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尝试,以便形成特色和推广。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主要遵从以下思路来进行:

一、全面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三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了解地区产业行业现状及会计人才需求趋势,掌握不同规模企业岗位设置并进行分析,分析中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并对地区人才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确定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能力要求,三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1]

为了了解东莞地区产业结构和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需求调查,结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首次就业情况,明确我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导向性依据,从行业企业、中职院校和毕业生三个维度进行了调研。行业调研是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和人才市场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中职院校调研是对东莞地区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教学走访调查,了解会计专业的基本信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情况;毕业生调研是对本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会计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就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就业专业对口率。

二、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定位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专业岗位群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开展东莞地区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调研工作,了解企业财务岗位在企业当中的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在企业当中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别按企业规模50人以下企业、50-200人企业、200-1000人企业、1000-5000人企业、5000人以上企业统计分析出财务岗位招聘的最低要求,包括学历最低要求、职业资格最低要求、计算机证书最低要求、英语等级最低要求、工作经验最低要求。并集中对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案头研究,分析统计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环境。[2]

通过对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的调研,我们统计出企业规模在50-1000人的财务岗位有主办会计、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出纳、往来会计、材料会计、会计员助理、财务文员等十余种岗位。通过对中职会计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我们总结财务岗位主要分为核算类岗位、审计类岗位、税务类岗位、出纳类岗位、统计类岗位。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规律,企业财务除出纳岗位,会计类岗位的设置为主办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精细化划分。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适合从事中型企业基础型会计岗位,更适合从事小型企业辅助型会计岗位。根据岗位群技能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容易胜任出纳类、统计类岗位,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对学校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双重定位。

三、分析岗位职业工作过程,梳理岗位工作任务

针对定位的岗位群,结合地区产业行业,将岗位定位为主办会计助理、成本会计助理、往来会计、出纳员、办税员、统计员、核算员、财务文员、收银员等十三个岗位。根据企业岗位调研情况,对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疏理、归类、整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将以上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课程

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是一个过程结构相对完整的任务,反映着职业规范和工作标准。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职业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打破岗位的界限,将类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转化为对应的学习课程。

五、学习领域描述,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领域是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与行动领域相互对应,它与行动领域中的专业工作对象有直接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职业关系。根据会计岗位(群)工作分析归纳的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划分,并赋予相应的学习领域的表述。[3]

六、“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通过会计岗位(群)工作职业分析,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转化及课程的归类,得出会计基础、统计基础、小企业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原理与实务八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基于就业岗位(群)定位,结合职业岗位群技能分析,以及实际调研中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自身素养的要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所以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上三种素质的培养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理念进行“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并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标准统一。

图1 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思路图

参考文献

篇(9)

业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处于整个教学改革的中心地位。因此,探索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一些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其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缺乏衔接,毕业生很难适应职业能力要求,难以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针对我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些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分析的课程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职会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也可以作为高职其他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财务管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岗位能力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在对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改革与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一)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形式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研总结得出,财务管理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筹资与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与收益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与控制分析能力、财务监督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专业能力:建立和评价财务管理目标能力;财务估价的基本能力;资金筹集的预测与调度能力;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能力;现金流的管理能力;信用政策管理与协调能力;投资评价与运作能力;收益分配的管理与实施能力;财务控制与风险预警能力;财务指标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2.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软件应用能力。

3.社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素质;金融关系能力;创新探究能力;组织调控能力;一定的理财能力。

(二)明确课程定位,梳理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像财务、税法、金融、经营管理、项目投资、统计分析、风险预警等。因此,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必须要以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实务、出纳操作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和纳税申报与筹划等课程学习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审计实务、ERP沙盘对抗、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奠定基础,在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确立“重在实际应用、贵在能力素质”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遵循“校企(行)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邀请企业财务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紧贴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财务管理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形式,按照本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来开发设计《财务管理》课程。首先,细分财务管理岗位,分解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其次,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能力标准;再次,整合序化教学项目,确定学习性工作任务;最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操作和工作任务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实现课程能力标准,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二、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分层项目化”课程内容

围绕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基于企业理财工作过程设置“分层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在对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基于财务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围绕企业理财流程所涉及的相应工作项目和具体任务重构与职业核心能力对应的“分层项目化”课程内容,见右表。

这种重构的教学内容打破了财务管理原有的教学模式,按照工作项目与任务重新整合,以解决理财工作任务为主线,把财务管理知识点演变成解决每一个项目与任务的工具,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一个连贯的业务操作流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每个理财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构成,每个任务包括案例导入、任务安排、知识准备、任务实施(职业判断、业务操作)和能力训练五个环节,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和相关任务的决策方法,借助财务管理实训和真实案例分析,将理财项目、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将学习课堂变成工作场所,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场感性体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使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项目化、任务化和实践化,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重构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实现。在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强化学生理财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取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突出了企业背景再现、理财职场模拟、理实学做一体、能力训练递进、考核动态弹性等教学特色,将知识准备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将能力训练与理财实践相结合,将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课堂集中学习与资源库自主学习相结合,将任务测试与调研报告、财务分析和专业论文相结合。通过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仿真感悟,真实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财务管理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四、改进实操技能培养模式,实现理财能力递进

针对课程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为依据,立足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色,做到学做一体、理实融通,实现理财人员的能力递进,创建 “感知实训、案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四位一体的实操技能培养模式。(1)感知实训,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国家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方式等。一般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训,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开展主题班会进行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相关实训活动。(2)案例实训,这一阶段由老师精选国内外理财项目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主要是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项目实训,本阶段主要是针对每个项目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实训,尤其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紧密的理财互动,如买房购车的资金如何筹资,多余的资金如何投资,赚了钱怎么分配,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财价值最大化等等,由此锻炼了学生的专项理财能力。(4)企业实训,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企业,感受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方法,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进程。企业实训结束后,组织企业财务经理、会计人员与学生间相互交流,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递进式的分层训练、渐次提升,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了财务管理的方法,体验了真实的理财环境,提高了学生理财能力,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到实际和教学做一体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构建以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层项目化”课程内容,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和微课,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岗位认知、案例分析、项目模拟和职场实战,创建“四位一体”的实操技能培养模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实现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课程改革能有效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并且促使教改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Z

篇(10)

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财务管理正逐步步入精细化管理时代,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并开始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但人始终是管理的主体和核心,而对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岗位管理上,因此,岗位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以精细化管理视角审视高校财务岗位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是针对过去“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目前,高校财务岗位管理还处于粗放化管理阶段,离精细化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岗位管理环境不理想

管理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对而言,学校管理内部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学校管理文化、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习惯等都会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在一个粗放化管理土壤中,财务精细化管理很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所有管理环境各因素中,学校管理体制对于财务岗位管理的影响是最明显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人事管理都采取集中管理体制,人事管理权集中在学校层面,各部门权限很小,与部门工作责任不相匹配。比如:对部门工作人员的录用、处置没有自,对本部门收入没有分配权等。导致财务部门对岗位管理处于被动状态,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分配苦乐不均。在没有相应岗位管理权限的情况下,财务管理人员往往采取家长式管理,对岗位工作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缺乏工作激励手段,岗位精细化管理难以推进。

(二)岗位架构与运行不科学、不规范

高校传统的财务岗位设置与分工是以会计核算为主线的,随着近年来财务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在原有的体系上以打补丁的办法进行升级,缺乏统筹考虑和科学设计。高校财务岗位架构设计与运行缺乏规范标准,各高校之间由于财务管理者不同产生的差异较大,体现较多的“人治”痕迹。在职能划分时,会计与财务职能没有清晰划分,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倾向;在岗位设置上,存在因人设岗、岗位边界不清晰等现象;在岗位职责和分工中,职责交叉、分工不明,工作安排随意性大,临时性工作较多;业务流程不科学,既影响业务处理效率,又不够严密;财务内控长期被忽略或淡化,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明显漏洞,内控隐患大。

(三)缺乏科学的岗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高校普遍采用年度考核方法,但现行的年度考核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工作评价上,流于形式,大多靠管理者的印象打分,或者轮流评优搞平衡,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科学可行的工作评价体系。没有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直接导致高校财务工作缺乏激励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在收入分配和人事管理上较为集权,财务部门管理者缺乏激励的手段和条件,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推进高校财务岗位精细化管理的几个转变

(一)财务管理思路由管事向管岗转变

高校财务管理者绝大多数从会计核算岗位成长起来,形成了惯性工作思维,财务管理理念陈旧,热衷于对日程核算、报账事务亲历亲为,把自己变成事务主义者。其后果,一方面把日常工作的管理过度“人治”,忽略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其他财务人员工作的被动和依赖。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日常财务运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财务管理者更多站在管理的高度实行岗位工作的监控、考核和评价等。这样,要求财务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改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事务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二)财务工作侧重点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财务工作可以分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两大职能,高校财务也不例外。但大多高校财务侧重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高校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陈旧、财务部门管理者长期的工作思维惯性有较大的关系。精细化管理以操作规范化和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实行精细化管理后,会计核算就像一条生产线,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财务管理由现在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发展,财务管理职能必然大大强化,高校财务工作的侧重点进一步向财务管理迈进。体现在岗位管理上,要求在科室和岗位设置、分工、职责等方面更多考虑管理职能。

(三)岗位管理由过程管理更多向目标管理转变

岗位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岗位设置科学、职责分工明晰、工作流程规范的基础上的,各岗位、各环节能够主动、有序运转,不需要向以往那样实行紧盯式管理,管理者重点应该转为目标管理,制定岗位任务、指标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以目标引导过程。

三、高校财务岗位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11)

1、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修订工作;

2、监督、检查各部门(单位)生产经营计划及经营指标的执行完成情况;

3、负责与财务有关报表的汇总、分析、呈报工作;

4、为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参与公司重大经济合同评审;

5、负责公司各项费用的审核、报销、记账及会计报表编制等工作;

6、编制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7、监控公司财务支出,审核并控制公司及各单位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8、负责公司员工薪资发放,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

9、负责公司产品结算价格标准的审核,监督结算执行情况;

10、负责公司财务票据、有价证券、现金和财务印章的管理;

11、负责公司资产的清核,固定资产的登记造册工作,协助各部门(单位)库房进行物资盘点;

12、负责公司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及各部门财务数据管理推进工作;

13、协助行政部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控制;

14、协助人力资源部完成相关人员财务知识的培训工作;

15、完成公司安排的其它工作。

公司财务部岗位职责二

1、建立健全公司财务体系,包括各项财务制度、审批流程、财务核算体系等;

2、负责财务报表及财务预算、决算的审核工作,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分析报表;

3、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计划完成年度、月度财务预算,并跟踪其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保证财务信息对外披露的正常进行,对公司税收进行整体筹划与管理;

5、安排和配合完成内部、外部审计工作,及时处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整合财务资源及业务流程,以提高财务部整体协同能力;

6、对公司其他部门进行财务支持,对其他部门能够进行财务监督、协助和沟通,定期组织资产清查盘点, 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完整;

7、负责财务部主要的对外的联络及沟通工作,协调与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维护公司利益

8、核查拟投企业的财务报表准确性,并进行财务分析,为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9、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公司财务部岗位职责三

1、制订和落实财务战略和年度计划,保证公司的整体战略实现;

2、组织年度预算的编制、下达、实施及其达成情况的跟踪和分析;

3、建立、组织实施和完善子公司审计工作流程,开展日常审计、高层管理人员离任和年度审计;

4、通过组织各种财务分析、经营分析、资金管理,确保公司整体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5、按期汇集、计算和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