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公司的经营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司的经营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司的经营模式

篇(1)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是见诸新闻报道最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践中,这种组织形式常被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有66000家龙头企业,其中,约有50%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但近年来,公司与农户在合同履约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履约率有所下降。

一、“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运行困境

据报道,全国每年约有3000亿元~4000亿元金额的合同没有得到履行,其中农业合同占了相当比重。农业部调查表明,2000年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不足20%,八成订单“泡汤”,其中, 更多的是企业违约,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效率。

伴随着违约行为的发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户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一点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表现的尤其突出。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公司拒绝以市场价收购,以合同价格或略高于合同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户所能得到的利润是公司给出的最低值――维持农户继续合作的最低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公司不愿以合同价格收购农产品,坚持以市场价格收购,农民为减少损失不得不出售农产品,独立承担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关调查显示,在16948个存在合同关系的龙头企业中,有高达38%的龙头企业取消了保护价收购承诺,各地违约事件中,龙头企业约占七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2007年9月黑龙江肇东市养牛户兼收奶站站长代云峰,一怒之下把9吨鲜奶倒进了壕沟的“倒奶事件”(内外乳制品价格高涨情况下,当地公司仍然低价收购,当地政府也不准他们把奶卖到外地)。除此之外,公司以质量不符合要求为由拒收产品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温铁军指出:中国所谓的产业化,即公司+农户有80%的案例不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司+农户”模式进行再思考。

二、现行“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合同的不完全性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通过契约(合同)将公司和农户连接起来,使二者的经济联系稳定化。而合同本身存在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公司和农户履约过程中的纠纷。首先,由于合同双方的有限理性,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同通常是不完全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农产品及其生产资料的特性难以用文字准确描述。例如,企业提供给农户的种苗的抗病、虫害性能,肥料及农药的有效性都很难量化,且短期内无法检验。再如,订单中虽规定了收购农产品的等级及相应的价格,但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的等级鉴定并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实践中,等级鉴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第二,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偏差大。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一方面,受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如温度、降水量、虫害等,它们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而会影响其价格。另一方面,从合同签订到合同兑现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差,企业和农户很难在签订合同时全面把握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市场价格。

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公司有借助信息优势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即主观上造成合同不完全。“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合同通常是由公司单方面起草制定的,经农户认可后签字即可生效。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多数农户辨别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差,在签订合同时仅仅关注收购价格,而忽视合同中的其他条款。这就给了公司“可乘之机”,它们利用其在信息获取、辨别、传递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收购条件的模糊性语言描述和增加免责条款等方式逃避应有责任,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利益,使农户权益难以保障。

2.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一切经济联合其本质是利益的联合。“公司+农户”经营组织的利益分配包括两个方面:利益分配方式和利益分配比例。利益分配方式是指参与各方农户、加工、销售组织等实现利益分配的具体形式,目前以协议订价方式为主,即公司以合同确定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其定价原理是:农户完全成本+农户种植利润。这种定价方式降低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使其利益得到了基本保障,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但是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户原料供应者的地位――农户无法分享公司在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高额利润,农户与龙头企业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农民生产经营中应得到的利益, 大体有43% 左右在加工和流通两个环节流失掉了。随着农户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入,竞争意识的增强,这种分配方式对农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也使得农户在市场行情好时,违约的动机增强。

那么,“公司+农户”模式设计之初的利润返还分配模式(农产品加工销售组织除支付农户农产品的价格外, 还将所获利润的部分返还给农户)为什么一直未能成为主流分配方式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公司和农户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合作节约的交易费用和产生的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对利润的分割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样,在农户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公司实际掌握着利益分配的主动权,单个农户就很难争取到“二次返利”,特别是在公司经营困难时,一些公司常常不顾农户的利益,甚至有意转嫁风险,农户不仅分享不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还有可能丧失自己部分应得的利益。二是,利益分摊比例难以确定。影响农业产业化利益分摊的因素复杂,从组织内部看,有贡献率、风险承受能力、各主体垄断程度、谈判力量等,外部因素有市场供求状况、产业风险、政府对产业化组织采取的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保护程度等,还包括与其他相关联服务部门的分配关系等,这种复杂的关系造成农业产业化利益分摊比例比较难以确定。

三、“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改进

从前文分析可看出,无论是合同的不完全性,还是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都与公司和农户地位的不平等、力量的悬殊紧密相关。因此,化解“公司+农户”经营运行困境应首先保证农户与公司有平等对话的机会,然后在此基础上完善合同和利益分配机制。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户市场地位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充当中介组织可以大幅提高“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运行效率。首先,可以节约公司和农户的各自的交易成本。农产品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信息费用,谈判、订立合约成本,监督、执行合约成本。这些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不大,主要受交易次数所谓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多个农户的联合体,经营规模大,可大大降低单位农产品分摊的交易成本,进而降低农户的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农合社与农户进行交易,由于减少了交易次数,公司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农户市场地位。契约关系是一个以双方实力决定谈判地位的博弈过程,单个农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及经济状况的局限在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各方势力对自身利益的侵害。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比较强势的整体参与谈判时,既可以改变单个农户价格被动接受者这一交易角色,增加讨价还价的能力,提高农产品交易价格,也有能力和实力聘请专业法律人才,运用法律武器反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公正、不合法的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再次,合作社作为“中介”,能减少农民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我国农村是一种典型的静态社会,农户之间不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间的监督,道德约束有着极强的制约力。合作社能够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组织内部的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民之间的恶性竞争。

2.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要正确处理公司与农户利益分配关系。在利益分配上,要能体现公司与农户利益权利的平等,即以贡献和承担风险的大小作为利益分配依据,使农户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公司+农户”的制度优势。二是要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评价工作,加强整体效益的评价和分摊方面的研究,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比例。在当前“二次返利”难以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实行股份合作制。即农民合作社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以按股分红的形式来分享企业利润,使公司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促使双方履约,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协调。如前文所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运行过程中,公司和农户的利润目标存在冲突,所以单靠公司与农户双方来协调利益分配是不大可能的,这就需要市场经济运行的调控者――政府利用政策导向以公正的立场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消除各行为主体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如对那些让利于农户,使农户能够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公司,给以财政上的扶持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以此来引导、规范、促进公司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引入期货交易模式 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中的公司与农户的交易是建立在农产品购销合同基础之上的,这种远期合约交易可以有效降低事前交易成本。但这种交易方式存在明显缺陷:远期交易的风险积分效应及中途缺乏退出机制,对公司而言,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面对众多农户转移过来的风险累积使其无力应对或难以抵挡市场价格的诱惑;对农户而言,当市场价格存在较大的诱惑时,其违约成本在当前是比较低的。期货市场具有的四大功能,即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日清算式强制交割功能以及随时对冲了结头寸的自主退市功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为订单农业提供公平的参考价格。期货市场有一个集中交易、公平竞争、秩序化强、信息公开的价格形成机制,所形成的价格对各种价格因素反应极为灵敏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预期性。公司和农户可以根据期货市场价格来估计现货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然后做出生产和消费的决策。其次,期货市场集中了众多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市场风险可以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从根本上提高了履约订单的能力。再次,日清算式强制交割功能是通过保证金与日清算规则完成的。相对于远期交易的风险累积机制,期货交易每个交易者都清楚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保证金余额,更易于对其自身利益及风险的监控,为提高履约率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最后,期货交易的自主退市功能使得期货交易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及自身条件的变化随时结束期货市场头寸,从而交易者拥有高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李 露 伍 鹤:“公司+农户”模式的运行困境及改进[J].社会科学家,2005(10):183~184

[2]陈诗军 余 睿 陈晓军:论“公司+农户”模式的改进[J].贵州农业科学,2007(4):169~171

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一、连锁经营概述

(一)连锁经营的定义。连锁经营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组织形式,亦商业模式。是指在统一的经营理念下,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提供统一服务模式的若干门店,在统一总部的管理下运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效益。

在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发展壮大,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形成市场规模,都需要借助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企业如果不采取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进行扩张,那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被规模和空间所限制。只有采取连锁经营,企业才能通过不断开设单店、扩张体系、覆盖市场,使企业实现经营连锁化。企业借此提高品牌价值和形成规模效应,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连锁经营的分类。一般情况下,连锁经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直营连锁。直营连锁,指的是单店的人、财、物均由总部投入并控制,其所有权归总部所有。在直营连锁的模式下,由于各单店均是隶属于总部之下,所以总部可以实现对各单店的高度控制,使得各单店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规范化运作。但是,由于直营连锁需要总部大量的资本投入,所以需要总部有较强的实力,否则会限制其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张。

2、特许连锁。特许连锁,亦加盟连锁,较为规范的叫法是特许经营,指的是总部通过将其一系列由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经营资源(即特许权),以合同的形式许可给其他经营者(即加盟商)进行有偿使用。在特许连锁的模式下,特许经营企业与加盟商是处于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单店是由加盟商投资建立,所以有利于特许经营企业降低体系扩张风险,快速实现规模效益。

3、自由连锁。自由连锁是指相互独立的零售商自愿形成统一的联合体,在进货、配送和促销等方面实现统一运作,使所参加的企业都实现最佳盈利。同时,自由连锁模式下的各单店亦可保持各自的经营风格和特色,使得各连锁成员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由度。

二、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盐业公司结合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连锁经营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苏盐连锁、渝盐连锁、沪盐连锁、徽盐连锁、中盐甘肃连锁、川盐连锁、鲁盐连锁、龙盐连锁、浙盐连锁、宁盐连锁等众多连锁品牌,中国盐业企业连锁经营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一)开展连锁经营的原因。盐业公司之所以开展连锁经营,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食盐销售网络,提高企业利润。对于目前的食盐流通领域来说,基本上是“批发-转批-零售”的三级销售网络。而作为盐业公司,基本上只涉及批发环节,将食盐批发给区域商,由区域商进行下一步销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盐业公司基本上只是涉及批发环节,对于转批和零售则缺乏管理。如果采取连锁经营,可以以盐业公司作为总部,进而开设单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这样一来,盐业公司将直接面向市场终端,通过单店构建网络,网络覆盖市场,形成全面、到位的食盐销售网络,缩小食盐流通过程中的环节和层级,提高市场占用率,进而提升企业利润。

2、强化企业竞争力,应对盐业市场化改革。由于食盐具有生产局部性、供应全面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加之是全民补碘的载体,所以国家一直采取计划性的专营专卖。但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盐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2009年盐业的改革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在新形势下,盐业公司不能仅仅依靠专营制度的优势来生存,而应该通过优化与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连锁经营成为了盐业公司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连锁经营,盐业公司可以进军零售行业,打造品牌价值,横向和纵向多元化发展,增强其竞争优势。同时,盐业公司可以减少对专营制度的依赖性,有助于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连锁经营类型的选择分析。目前,我国盐业公司的连锁经营形式主要是采取直营连锁。在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中,基于盐业公司统一规范化管理与发展的需要,自由连锁目前并不为其采纳。那么,为什么目前盐业公司更多选择的是直营连锁而非特许连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盐业公司缺乏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的体系扩张主要是依靠总部不断招募加盟商,进而增加单店的数量,形成规模效应。特许连锁的盈利本质在于其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特许权可替代性越低,竞争优势越强,加盟商越愿意选择加盟。而对于目前的盐业公司来说,开展连锁经营的优势主要在于国家对于食盐的专营体制。由于食盐专营而使得盐业公司对于食盐的销售具有独占性,而并非盐业公司拥有的包括经营模式、经济技巧、商业秘密在内的一系列由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特许权。所以,盐业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缺乏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

其二,盐业公司目前拥有足够的资本开展直营连锁。特许连锁的主要优势在于降低特许经营企业的风险,减少特许经营企业资金投入,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实现体系的扩张。加盟商与特许经营企业是处于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加盟商开设的单店所有权是属于加盟商的,单店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来源于加盟商,特许经营企业无需投入过多的资本。但是,在特许连锁中,特许经营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加盟商交纳的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在同等规模下,利润远不如直营连锁。作为盐业公司来说,其是属于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和资金优势,所以在有能力开展直营连锁的条件中,当然是偏向于直营连锁。

三、如何提高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竞争力

(一)将单店食盐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对于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来说,不能仅仅只是销售普通的食盐产品,这样的话,连锁经营发挥不了它的优势。而且,如果只是销售普通食盐,那么盐业公司的连锁经营将失去意义,因为这是商或是超市就能够替代的。况且专门开设单店销售食盐,利润低薄,每个月除去单店所需支付的租金、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成本,收益所剩无几。因此,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不能够仅仅局限在销售食盐的层面上,应该将盐业公司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单店定位为其食盐品牌的专卖店,横向和纵向结合发展。假如这样一种单店商品定位建立起来,单店将大大提升其盈利空间,提高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的利润。

在横向方面,目前不少地区的盐业公司已经开发出多种生活用盐(例如海盐洗发水、海盐沐浴露等),以及各类非盐产品。但是,由于销售渠道的缺乏,导致其市场份额少,消费者认知度低。如果利用好单店这一平台,就可以完善其销售渠道,通过单店将这部分产品很好地销售出去。重庆市盐业集团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渝盐连锁”经营以来,在非盐经营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通过建立渝盐连锁店,目前已经形成六大系列产品。2008年渝盐连锁下的重庆盐业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其中非盐商品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润5,500万元。

在纵向方面,单店可以开展多种盐产品的销售,使得食盐在消费者心中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调味品,而是一种健康时尚的营养产品。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拥有澳洲湖盐雪晶盐、澳洲湖盐冰晶盐、南方海盐自然食用盐、南方海盐精选海盐、低钠盐、加钙营养盐、加锌营养盐等一系列的食盐新产品。在其销售的“粤盐”牌澳洲湖盐雪晶盐零售价为20,000元/吨,零售小包装5元/包(250克);“粤盐”牌澳洲湖盐冰晶盐零售价为30,000元/吨,零售小包装7.5元/包(250克)。相比较于每包不足2元的普通加碘食盐,可见盐业公司对于食盐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日用调味品了。

(二)打造以绿色健康为品牌优势的连锁企业。目前,我国零售业中的连锁经营企业多之又多,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想要在与众多的连锁品牌企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则必须体现其独特的竞争力。对于盐业公司来说,其连锁经营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理念与主题。食盐,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产品,那么盐业公司构建出的连锁经营体系,则应该是打造出以绿色健康为其产品主题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更倾向于购买绿色健康的产品。

中国盐业总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其绿色健康产品的科研研发。例如,其旗下中盐国本盐业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发展为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员。中盐国本研发的多元营养强化盐(钙+锌+硒)、海藻碘盐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通过,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可使用绿色产品标志,其研究项目“海藻盐的应用研究-活性海藻碘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奖。

2011年11月,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低碳生活”为参展主题,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期间展示了企业近一年来在调整产品结构和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展出的“粤盐”旗下产品有澳洲湖盐(雪晶盐、冰晶盐)、精选海盐、绿色食品特制食盐、低钠盐、客家精熟盐、雪花盐、自然晶盐、海水自然晶盐、餐桌盐、“极盐”洗浴盐、“索丽儿”洗浴盐和温灸保健盐包、保健治疗仪等共几十个品种系列。展览倡导了“提升产品品质引领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了“广东盐业”、“粤盐”的良好品牌形象,获得了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盐业公司目前的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并将其打造为连锁经营发展的品牌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将企业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转化。盐业公司将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转化,可以使其降低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又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盐业公司的资金假使能满足其连锁经营目前的发展,也未必满足得了未来的需要。在直营连锁的模式下,盐业公司不断开设单店提升市场份额,意味着必须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本,这样会限制盐业公司连锁经营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如果采取特许连锁的方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盐业公司的资本投入,同时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单店的网络规模,并将风险分散到各加盟商身上。特许连锁模式下,盐业公司可以通过对加盟商的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设计与收取,来实现经济效益。

另外,特许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特许权的含金量。特许权是包含企业经营模式、商业秘密、专利、专有技术、经营诀窍等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企业将其知识产权通过单店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对于盐业公司长远的发展而言,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专有技术和科研产品,进而转化为其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打造其具有低替代性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使得盐业公司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篇(3)

一、我国保险市场以及保险公司现状

1.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在政策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管理,这让作为金融重要分支的保险业,也受到了更大的挑战。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外国保险公司,跻身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简单层面,已经开始出现外国保险公司,占据中国保险业市场重要比例的严重问题。

2.我国保险公司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协同效应可以让多样性经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外国正是看中这一机遇,在不断进行金融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并实现了对保险公司的金融集团化经营。甚至多次修改或是废除金融管理法例,开通保险等金融业的混合式经营模式,而且外国的保险公司,在这些创新性的金融改革过程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相对,我国经济市场的保险行业,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却明显出现了由于管理模式陈旧,带来的发展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整个保险市场当中,外国保险公司或者是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占据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市场比例,这个比例的比重,甚至可能随时危及到我国保险公司的生存。为了让我国保险公司,能够在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时期,减缓受到外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冲击,急需我国保险公司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以求企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保险公司急需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拿国内效益较好的保险公司,与国外效益较好的保险公司进行实力对比,可以发现:竞争力弱的原因,不仅仅是反映在简单的数字差距方面,还体现在管理模式层次上的差距。笔者总结了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经营结构单一;(2)服务类型陈腐传统;(3)金融经营范围狭窄。

2.国内保险公司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在日益开放的保险市场大环境下谋求更稳定、更长远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方针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做好与国外优秀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比较,积极学习国外保险公司在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上可以为我所用的经营方式,扬长避短,制定一套符合我保险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保险公司,在面对国内保险市场不断扩张开放的大趋势下,可以不受外资保险公司影响,提升自身竞争实力,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三、对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探讨

我国保险公司金融经营结构单一问题,会直接导致保险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偏低;而对于我国保险公司服务类型陈腐传统问题,不仅仅会让国内保险公司,由于无法满足现在保险客户的实际需求,丧失营销机会,还会让保险客户质疑保险的风险承担能力;最后对于我国保险公司金融经营范围狭窄的问题,会让保险公司风险分摊能力偏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大量书籍文献,总结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1.正视自身经营模式上的优缺点,积极学习国外优秀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

积极培养招收,具有先进保险金融集团化管理知识的人才,具体操作方法灵活多样,不仅可以跟大学签订定向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及时吸收,具有保险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最新管理知识的讲座学习;而且还可以采取国外实地学习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在保险公司进行金融集团化管理知识接收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需要坚持所有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在以保险行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基础之上;同时要结合各分属公司的实际情况特点,进行切合企业发展的集团化管理;在实际采取集团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方式灵活,即可以结合择优收购的方式,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特点,选择并购一些经营其他金融类型的小型保险公司,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母公司,需要制定合适的管理方针,这样才能实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的统一综合性管理;除了上面两种方式,还可以在外地或小地区,建立分公司,力图实现:在大方针指导下的自主性活动,能够为公司扩宽经营项目、增加利润效益的目的。

2.根据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保险公司的金融化经营方针

需要根据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保险公司的金融化经营方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保险公司,由于过度重视集团化经营的表面性,而造成的经营主业混乱,成本爆表等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对金融业已经扩宽经营范围,允许各金融公司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活动。为此,很多国内优秀的保险公司,都在尝试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在人寿保险公司开办银行以后,有很多国内的保险公司,先后在不违背国家,对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办银行,进行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活动,来加强自身资金的流通渠道。甚至有些保险公司,还有效地进行了业务渗透,取长补短,像平安保险公司,甚至采取了直接上市的方法,来进行资金的融取,实现金融业务有效融合的目的。

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并扩展业务合作,避免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流于表面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金融集团意义:金融集团主要是指那些有多个子公司,由控股母公司来进行经营管理控制,至少从事银行、证券,或者保险三种经济金融业务当中的两种的多元化金融业务公司群体。在坚定金融集团化管理指导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保险公司产品的功能,增强其金融性。不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寻找客户需求量大的产品,进行功能性增强;还可以采取实地调查,或者网络问卷的方法,调查并总结,保险公司金融集团旗下所有区域客户的需求特点,然后根据各地区特点,“量身定做”适合该地区客户需求的保险业务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各金融业务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行业业务范围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由于母公司管理的不完善不到位,所导致的业务松散问题;也可以在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管理过程中,实现业务的独立监管,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发生资金分配不均,分摊不当等原因,带来的集团组织泡沫化经营问题,实现有效化解保险公司金融集团,由于业务多样化而潜在金融管理风险问题的目的。

4.加强国家对保险行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那些已经采用保险金融集团化,进行经营管理的保险企业,应该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挖掘并实现保险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传统效益的最大化,权衡利弊,结合立法手段,完善那些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在法律层面的地位问题,尽量为那些已经采用保险金融集团化,进行经营管理的保险企业,营造一个好的活动环境,并鼓励保险监管部门对国内各大保险公司,进行积极研究,试图找到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监管方式,力求将那些集团化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5.经营方式科学、规范化,避免出现金融集团化管理分割与金鸡独立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来自人文观念、技术理念局限,呈现低资本高风险保障的问题影响,导致我国保险公司与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资金成本上根本无法比较,这就需要我国保险企业,在通过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资产规模,加强资金的运用以及收益效益。笔者认为:需要进行金融集团化管理的保险公司进行资本金总量扩宽,补足准备金提取等准备,适当进行变相经营,采取多样化手段,扩宽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根据专业化、优质潜力化、集中化的指导原则,适时开办分属子公司,或者简单的营销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要充分实现在财务、业务活动、股份股权,以及活动方针战略等管理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实现保险公司在经营方面低成本高收益率的目的,避免出现资金流动环节的“夭折”问题。

结论

总之,为了帮助我国保险公司顺利完成金融集团化这一重要创新性经营转变,不仅需要我国保险公司,效仿国内外优秀保险企业的先进经营方式,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能够采取相应政策,鼓励保险企业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并帮助保险公司获得保险、证券、银行三方的有机融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经营,让国内保险公司达到资本重组,金融业务的扩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03-02

随着国际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需要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以前有明显增多,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发展创新的布局,力求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战胜困难,客服挑战。经营模式的转变就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变,从而获得新的资金和技术来源,增长企业的经济实力。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同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企业的思想灵魂就是企业经营模式转变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加强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必要。

1 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所谓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获得利润,即企业经营模式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其他现有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最终促进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从目前来看,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被其他种类的经营模式所替代,但是在企业内部,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他在企业内部依旧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重要作用依然呈显性状态。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一些转变,具体来看,分工协作经营模式和特许权经营模式,以及利基经营模式,还有虚拟经营模式都在企业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是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首先,随着一些大规模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额不断提升,许多小企业很难在同样业的市场中立足,与大型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正面的竞争毫无取胜的把握,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许多小企业便产生了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通过大中型企业为自己的发展谋求更多的空间,从而使那些小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额。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这种将一部分工作分配给小企业去完成的一种经营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减少了许多生产上的压力。这种经营模式我们通常称其为“分工协作式”。

其次,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都会出现连锁店,或者是连锁厂家,这些厂家和企业对于总部来说,都是下属的连锁厂和连锁企业,他们可以共同拥有同一个品牌,享有同等的品牌效应,其中下属的一些企业通过总公司的支持能够增强其经营力度,而总公司通过下属的连锁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扩展发展空间,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分部,减少了其发展的压力。这种经营模式就是“特许权式”。通过对权力的使用而转嫁压力,减少竞争,为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虚拟经营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影响广泛。虚拟经营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利用的是企业的资源,通过资源的共享而实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虚拟经营模式,能够使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掌握竞争的资本,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2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企业在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企业依旧在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就证明企业有必要去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有着其必要性,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1 有利于明确产品定位

清晰明确的产品定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必要,只有企业明确自己需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之后,才能够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来说,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有利于企业明确自身产品的定位,使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能够有消费群体,并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内部的经济模式和经济营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样,企业产品的定位也需要经营模式的转变。比如说,海尔企业所采用的“安营扎寨”的经营模式,海尔集团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在海外市场中建立符合海尔自身发展的生产基地,从而更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使海尔在产品定位上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海尔获取更多的外部市场提供了可能。

2.2 有利于减少压力

当今的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企业外部,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来有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压力。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需要面对国内和国外的双从压力,而小企业则还需要面对大企业所带来的压力,面对这些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企业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减少企业发展的压力。比如说联想经营模式中所提及的“借船出海”的经营模式,联想收购IBM对于联想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更是一个机遇,联想集团以“借船出海”的模式通过收购IBM获得了海外市场,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这就减少了联想拓展市场的压力。这种模式对于联想来说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联想收购IBM后的联想发展情况就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同样的模式并非在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具有切实意义的,因此,在进行经营模式改变的时候,要斟酌进行。但无论怎样,成功的经营模式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减少压力。

2.3 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优势的互补

从目前的经营模式出发,许多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转变都不是某一个企业单独进行的,而是在不同的企业间进行的,需要在不同企业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所以,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资源优势的互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中石油和中海石油在经营模式上就实现了资源的互补。资源上的优势是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最优的方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情况,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思政工作创新

通过前文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详细分析,可知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离不开企业财力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人力支持,促进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加强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是企业获得更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的保障,在企业内部,加强思政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变。因此,在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企业思想工作需要进行如下方面的创新。

3.1 提高思想工作者的文化水平

文化的积淀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企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进步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创新思想工作,也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思想工作人才,提升人才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思想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水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十分必要,充实的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使思想工作者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更能够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为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提供原动力。

3.2 加强企业思政工作的抗压能力

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还需要企业的思想工作经受得住压力和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给企业提供的必然选择,面对重重的压力,许多员工的思想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再加之企业经营模式为企业员工所带来的压力,他们随时有可能打退堂鼓,思想工作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要打破常规,对其进行思想承受力上的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那么,增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抗压力之前,要做到的就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抗压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理性的面对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变化。

3.3 改革思想工作方式

传统的企业思想工作大多集中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对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具有统一的思想。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一味的进行常规的思想工作是不够的,同时企业的思想工作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比如要将思想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小环节中,同时,也要将这些在进行企业变动的时候进行统一的培训。这样,不仅使企业员工在平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积累和思想沉淀,在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也能够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使企业员工在面对变动的时候能够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3.4 提升思想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无论是任何一种规模的企业,都会形成一种属于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但是市场随时随地都在变化,面对变化,企业需要提高企业员工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使企业员工在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思考问题。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变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为了适应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需要领导者去适应,更加需要企业的员工去适应,适应经营模式转变后为企业带来的改变,其中不乏机遇,也会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企业思想工作要着重对企业员工进行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且将这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在日常的思想工作中要为员工培养“求变”的意识,让这种意识在员工的心中得到普及和深入。

加强企业思想工作创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既需要对思想工作方式的创新,还需要有思维理念的创新,通过对企业思想工作进行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在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更有动力,促进企业成功的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提高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抗压能力,最终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消防工程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33-03

1 概述

问卷调查是一种发掘事实现状的研究方式,目的是搜集、累积某一目标族群各项科学教育属性的基本资料,是研究者把所要研究的事项做成“问题”或“表格”,再以邮件或访问等方式,请有关人员照式填答的一种形式。问卷调查法能使研究者直接由受试者处获得资料,以测量受试者个人的所知所闻、个人的喜好与价值观,或个人的态度信念,亦可以用问卷调查法去发现事实及经验或正在进行的事。

为了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消防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开展全方位、广地域、多角度、大数量的问卷调查工作,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

调查工作发动各地的公安消防部队、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相关人员参与;调查对象既包括用人的公安消防部队和消防工程公司,也包括实施教育的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调查内容包括有公安消防部队人才需求、某高校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消防行业薪酬和各地消防工程公司基本情况等;调查地域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海南、河南、河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以及香港等地;调查方式包括网上搜索、网上发放问卷、QQ会话和QQ流,特别是在2012年8月慧聪消防网举办的“华东大型牵手活动”中,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再加上直接面对面的交谈,对于问题的认识更加详尽、仔细。

此外,还参与一览HR研究院进行调研、撰写“2012年上半年消防行业薪酬白皮书”工作。

因为消防工程公司(含消防检测公司)是接收消防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行业之一,专门加强对此的调研力度。下面专门依据在消防工程公司所做的调查进行分析研判。

2 消防工程公司成立时间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绝大部分成立于21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消防事业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国家倡导青年创业,国家各项政策完善、开放的时期,有利于青年人创新立业。

这个时期各地消防工程公司的数量也得到迅猛发展,由20世纪90年代只有广东省早期开办有专业性的消防工程公司,其他省份很少有专业性消防工程公司的状况,发展到现在一个省有100多个消防工程公司的状况,并且在专业分工上出现专业性的消防检测公司。由于国家现在规定,消防工程建设和消防设施检测不能为同一个公司所为,所以,随着国家关于消防设施检测制度的完善,消防检测公司将出现异军突起、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消防工程企业都比较年轻,企业成立时间在10年以内的占56%;27%的企业成立时间在11~15年之间。

消防工程商在地域分布呈现的特点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相对中西部更发达,当地整个社会面上的消防意识比较高,消防市场比较大,从而产生大量的消防工程商。

3 消防工程公司创始人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创始人大部分是隔行进入的,基本没有消防工程的培训学历和直接的专业知识。其中有的是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进入,有的是下岗职工二次创业进入,有的是公安消防部队非防火、建审岗位的人士退出现役后开办,有的是公安机关其他警种的领导或者民警退休、离岗后开办,有的是消防设施生产企业开办,还有的是安防工程企业一并开展消防工程业务。由此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公司的经济性质基本上都是非国有的形式。

公司所用的技术人员也基本上是非消防工程专业学历,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土建类专业学历,其次是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学历,有的甚至用非工科类专业学历的人士。很多消防工程公司在填写调查问卷时都回答本公司没有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申报资质审核需要专业技术职称时,不少公司就采用请人挂靠或者兼职的方式解决。随着近年各个院校的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才有少量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消防工程公司。这也是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社会基础,可以预言,随着社会发展,制度逐步完善,行业逐步规范,企业管理逐步正规化,消防工程的市场将需要大量本专业的毕业生。

在收到的问卷答卷中,很多企业选择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本企业的业务工作的作用很大,它们普遍认为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少,社会需求量大,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4 消防工程公司资质

自从建设部颁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文件),规定“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对消防设施安装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后,各地消防工程公司都申请了相应的资质等级,并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晋升资质。通过调查,得知消防工程公司中获得一级或二级资质的已经达到89%(见图2)。

5 消防工程公司规模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大部分规模比较小,以几十个人的规模、年工程标的一千万以下为主。但也有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中现有员工一两百人,年工程标的五六千万以上的大有人在,它们对于小型的消防工程已经不屑一顾,只接洽标的百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几千平米以上的工程。

在调查中,接触到的最大企业是江苏省钟星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在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山东等省,昆明、深圳、宁波等大城市以及江苏省内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公司总部的员工就有将近200人,年接洽工程量达数亿元,其规模之大、竞争力之强超出想象。

除了这些大型的消防工程公司,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小型公司,或者打游击的“散兵游勇”,在弥补大公司不愿接洽的小型工程,其表现形式有资质比较低、规模比较小的公司;还有以个人名誉接洽到小型消防工程,就采取挂靠有资质的公司来实施。这些基本成不了主流,只是一种市场的补充形式。

通过图3可以看出,企业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43%,51~100人的占28%,规模超过500人的企业不到10%。

6 消防工程专业知识结构需求

在得到的调查问卷中,不少企业有着共同的要求,就是希望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多具备一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预算、安装、调试、施工组织、现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希望是熟悉国家技术规范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意见反映了消防工程市场的真实状态,反映了各地工程公司急需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趋势,也是高等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信息。

实际上,这些意见和消防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计划也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符合消防工程市场的适用型人才。

7 消防工程公司业务范围

在调查活动中得知,不少消防工程公司的业务范围往往涉及安全防范工程业务,有的企业甚至就采用“安全技术公司”这一类名称,同时接洽安防工程、楼宇对讲、智能门禁、电视监控及其他弱电系统等工程。它们的营业范围更是大部分都注明包括安防工程。

目前我国的安防工程行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社会需求量大,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成长迅速。有关人士甚至认为安防市场比消防市场大得多。

从严格意义上说,消防工程也是安防工程的组成部分,有的建设工程就是把消防工程作为安防工程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技术上看,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技术相近;从行政管理上看,消防、安防主要是防火防盗,都属于安全保卫的范围;在学科分类方面,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都属于公安技术;从已经开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院校看,有不少院校消防工程专业设在安全工程系(或者叫学院)。这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关系。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进行消防工程专业的教研活动中,要根据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相互关系,进行相应的协调、引导,使之在专业建设上能够达到互相渗透、兼顾和融合。从已经得到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表中看到,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安防方面的课程,对于这点可以再进行完善和加强。

8 消防工程公司对院校的期望

在调查工作中,不少工程公司对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

1)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刚来公司时动手能力差,不能单独胜任工作,需要公司从头去进行培养。这应该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都会出现类似问题,并不是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特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做出这样的评价,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

篇(6)

但是在这时就会发生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在跨国经营中这套经营管理定式是否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知道,实施跨国经营管理时,所在国的国情、市场属性,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这里面包括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

在合资企业内部也会经常出现由于双方原有已经习惯的管理模式的惯性与新的管理模式的冲突,外资咨询公司克隆国外经营管理模式引进所在国企业而造成的“水土不服”。

在独立实施跨国经营的外企业也会出现在本国和其他国度屡试不爽的所谓“先进战略拓展模式”在这个国度出现“非典”的症状等。

因此,实施应该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明白,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

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

作为一家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把这些跨国度、跨文化、跨环境等变异的因素考虑进来,充分的融合所在国的积极有效的管理思想,形成一套适用与所在国度的经营的模式,并且把它制定到“长期的战略中去”。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在本章中我们要说的恰恰是由于一些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中,因不切合所在国情、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企情”的实际情况,而依托自己的惯性照搬所谓的“成熟、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经营和服务失败的案例。

在本书所描述的跨国公司因经营管理模式与所在国市场、合作企业、所服务客户的冲突表现在这些具体的方面。

譬如受到所在国市场处于“市场饥饿”状态下的高烧式“热销”的鼓励,而愈加坚信自己的区域合资扩张战略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扩张步伐,结果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度渗透,忽略了品牌的深度宣传。结果使得自己旗下的几乎所有品牌都被局限在了各个地域内,成了地地道道的地方品牌。

而其他的所在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以中低端市场渗透为特色的本土日化企业的攻势正好覆盖了这家跨国公司赖以生存的局域市场,最终只得无奈的成为一个拥有跨国公司头衔的尴尬的“地域品牌”。

这个案例表现的是跨国公司的惯性投资策略进入所在国市场现状的“雷区” “触电”的失败根由。

再譬如自恃自己在世界同业中的技术实力和在本国和其他国度市场已经成功的经验,认为自己可以包揽全部的配套业务,于是便依旧依循其一贯的经营模式克隆过来。

按照其解释,作为一家跨国的大型电器公司,向来对自己自身具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极具信心,是以,自己全盘搞定是顺理成章的举措。

同时,从成本战略上看,认为自己囊括了全部产业供应环节,就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支出率,避免了与供应商翻来覆去的讨价还价的过程,少了许多被人卡脖子的机会。

而且,自己囊括全部产业供应,即使在短期内出现成本赤字,也只是“肉烂了还在锅里”,找平补齐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在法国、在荷兰都是这样,而且也很成功啊!

结果呢,倒霉就倒在这个“都很成功”上了。

由于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角色,战线拉的过长,从而使自己的运营周期延长,运营成本也升高。

结果呢,就突然遭遇价格战,在这个国度,特别是在电器行业,价格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竞争点,几乎每一次竞争都是价格唱主角。在这种价格战的背景下,居高不下的成本就使得其显得尴尬不已,左冲右突穷于应付。然而销量的急剧下降使得亏损的口子越来越大,于是最后终于难以为继,而被迫卖掉了研发和生产单位以保住自己的在该国立足的位置。

究其根源呢,还是那个问题,克隆所谓的“成熟战略”“一贯流程”惹的祸!于是顺理成章的划了一道“延长线”延伸过来,结果不幸进入冲突“雷区”导致失败。

还譬如本书中的这家跨国咨询公司,拥有在欧美很多国家的企业进行咨询的经验,在他们引以为傲的案例库中储存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于是在多次偶然就成了必然的经验主义驱使下,他们将一套他们在欧美百货零售业操作成功的管理系统原封不动的导入一家所在国度的大型百货企业客户的公司里。

结果是这套系统与客户的经营管理架构个格格不入。

于是,客户公司不得不聘请另一家公司对系统进行改造整合的,出于对这家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的尊重,对此客户并没有太过激的言辞,只是暧昧的说,这套系统能做到高度集中管理,在总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国内百货商场多为综合性百货,与国外专业化经营有所不同”。

其实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由于咨询公司缺乏对所在国百货业的深入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咨询公司对自己的客户甚至自己所操作的项目缺乏足够的认知,直接拿来在欧美的管理系统克隆过来,以至于造成与客户的经营现状格格不入的状况。

同样是这家咨询公司,在为所在国的一家客户进行管理咨询中,称自己的方案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先进方案,而且也是有成功案例的,于是这套方案被引进了这家大型IT企业进行实施。

方案的核心是从个人权力式的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但是在一味的克隆下,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点,那就是这家集团的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还相对滞后,没有成熟的明确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由于从创业初期到现在的管理程式的惯性,使得集团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人说了算”也就是“人大于制度”的阶段。

这种程式从高层到基层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一段时间的业绩“责任制”的背景下,公司内部的小团体利益所构成的“精神壁垒”,(个人崇拜)比较严重,一个分公司(部门)的运作经常是“核心人物”一票定夺。

因此按照咨询公司的要求,要该集团立即动手,马上从个人权力式的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这对于该集团来说,的确有难度太大。

5个月后,该集团难以继续承受销售下滑的压力,被迫返回原有的管理、营销体系,咨询方案宣告失败。

为了这次咨询,该集团交足了学费,大量的应收账款、物资、库存的积压,由于机构调整中的交接不清和混乱,形成了一笔笔在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说不清的烂账,最后在整体上造成了高达1.3亿元的亏损。

在本书中的另一个因克隆过去在别国实现了成功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失败的案例的表现形式是这样。

该公司在与所在国的一家大型电器企业合资后,在营销管理上,依然照搬自己在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很明显的不适应所在国的国情,首先委托一家也不十分了解所在国市场的“国际广告公司”统一制作广告,而这家“国际广告公司”不了解内地市场,广告定位不准,力度不够,使美国名牌并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由于是“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故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大公司的风度和气派,一上来就建立一整套类似在美国本土的管理机构;在公司不景气的情况下,对费用、成本也控制不严,仅美方四位管理人员一年的费用就达80万美元。

而冰箱生产的化工原料执意从美国杜邦或GE公司进口,其成本高出1/3多;在管理方式上,中国企业对职工的管理靠监督,美国企业靠自觉,结果克隆的后果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不力,人心涣散,影响生产。

而且习惯于规范的美国人不知“三角债”是何物,结果售出商品不能及时回款,最高时客户拖欠款高达六七千万元,造成公司资金周转不灵。

最后结果合资公司的亏损越来越明显,经过风险评估后只得撤资。

这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不切合所在国实际的模式化经营管理策略克隆,结果进入“雷区”的失败范例。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家有同样失败经历的跨国公司:

这家跨国公司的模式化经营管理策略核心是利用与投资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合资来作为登陆过渡岛屿,从而从容的培植自己的市场优势,达到借势切入投资国市场的目的。同时,以最快速度最大化的获得合资公司的管理权,从生产、管理到销售便全部是由美方掌管,不愿意合资伙伴插手公司的“内部事务”。

在合资后,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以及相关的所有运营系统,避开合资方的销售渠道,自建网络,、使自己在技术和市场方面都占到足够的优势,不至于在今后的市场运作中被对方所掣肘。

结果呢,由于急于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导致公司的管理成本直线上升,直至超过了合资企业本身的最大承受力。

同时立即进行合资公司管理层的“组阁”。采用美国本土规范的市场经济下的团队式管理、制度管理,直接从国外聘请职业经理人入主企业。由于这些经理人对中国国情和市场的不熟悉,使得他们也只得承袭在其他国家一贯的管理方法,结果许多无效的和错位的管理经营策略造成了经营失败。

根据其在本土和其他国家市场的一贯的项目审批流程,一项市场推进方案,必须先传到香港分部,再传到美国总部去审批,一个来回要拖两三个月,等到方案批准,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早已成为了昨日黄花。

一味克隆所谓“成熟的管理模式”再加上本身对所在国市场的游戏规则的不熟悉,结果投入了大笔的资金,最后反被所在国同行们后发先至,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最后落的个黯然退出游戏的结局。

纵观这家跨国公司克隆过来的经营管理模式可谓是“逻辑严密,丝丝入扣”不失为一套不错的经营战略方案,但是只可惜并不适用于所在国的合资企业,结果同样逃脱不了“触雷”的结局。

本书中的一家国际广告行销公司在为所在国本土的企业客户服务中,也犯了与上述跨国公司同样的毛病。

在这家跨国广告集团的“品牌管理”的模式,以及他们为欧美的其他公司进行广告行销策划和品牌管理策划中,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划模式。

于是,这家跨国公司在为所在国的一家企业进行产品上市和品牌塑造的策划中,他们的一贯行销模式开始启动。

结果几千万的广告投进去,市场的竟然没有产生大的起色,在有些地区甚至不如从前。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密集的投放了约8000万广告(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此时企业的财政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它的资金链条再承受不住这样大规模的投入了。

如果再撑下去,那就是要么举债继续干下去,直到油尽灯枯为止,要么立即停止一切投入。这家企业终于选择了后者,停止了一切的广告以及促销活动宣告,当然也终止了与这家跨国广告行销公司的合作。

篇(7)

中图分类号:F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067-0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价值链”概念基础上提出“供应链”以来,跨国公司始终是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的前沿实践者。SCM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跨国公司的自有优势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以下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跨国公司SCM的竞争优势。

一、跨国公司SCM的合作博弈

在企业的传统贸易关系中,企业之间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理往往并没有实现最好的利益结果,陷入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例如,制造商为了自身利益极力压低中间产品的进货价格,利润空间的缩小迫使供应商使用性能较差的低价原材料,结果导致最终产品市场需求下降;经销商不愿与制造商分担广告费用,却享受到了广告所带来的利益,在广告费用开支过大的情况下,制造商被迫削减广告,导致经销商销售数量减少;经销商拖欠制造商货款,影响制造商正常的生产进度,不能及时向经销商供货,进而影响最终产品利润的实现。

而在跨国公司的SCM实践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博弈具有重复博弈的性质,在这种博弈情况下,由于采用针锋相对策略,即参与者在第一个回合选择合作策略,此后则选择与对方在前一个回合所选择的策略相同的策略,对方未来不合作的威胁具有可信的威胁性质,从而影响各参与者采取合作行动,不合作行为被合作行为所取代。另外,跨国公司SCM的有效信息沟通有助于其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各参与方就对彼此有利的行为过程或策略组合达成有约束力的承诺,实现合作博弈,在一次博弈结束时再重新分配所得支付的总和,以协调到对各个参与方都

有较好福利性质的均衡点。

二、跨国公司SCM的正和博弈

以跨国公司为核心所组建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具有垄断竞争的性质,高于其他竞争者供应链的平均效率,以此为前提来分析其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正和博弈的实现。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在图1a中,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为Q0,此时由需求曲线D,同时也是平均收益曲线 AR所决定的价格为P0,平均成本曲线AC与平均收益曲线AR相切于E0点,因此不存在超额利润。

在图1b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合作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使得生产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AC线下移,边际成本线MC也相应移动,由 MR=MC 所确定的新的均衡产量为Q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与实施供应链管理前相比,Q1>Q0,P1

三、跨国公司SCM的帕累托改进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供应链管理前,设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条的某上游企业 A与下游企业 B总体收益水平效用曲线Ⅰ,Ⅰ上的每一点代表所获收益在上下游企业间的不同分配方案。设 R点为实际执行的分配方案,则A收益为OM,B收益为ON。

实施供应链管理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A和B的总体获益水平得以提高,效用曲线为II,此时,使A获益水平不下降的分配方案在T点及其以上,使B获益水平不下降的分配方案在S点及其以下。因此,曲线II上的ST段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帕累托改进的闭区间,位于此区间段里的任何一个分配方案都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其A的最高获益水平可以提高至OU,而B的最高获益水平则可以提高至OW。

对于由 n 个节点企业构成的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管理的帕累托改进可以采用数学表达式来进行量化描述:

其中Π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的总体获益水平, wi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后第i个企业的获益水平,xi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前的第i个企业的获益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这对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其他经济体而言,有助于优化行为决策,对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在相对效率评价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运筹学家于1978年发展起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

alysis,DEA)。此后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数学规划,DEA对拥有数个输入和输出变量的单位进行有效性评价。DEA的基本思路是: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代表一个被评价单位,很多个DMU 组成被评价群体。首先,将变量确定为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分析投入产出比率,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然后,依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判断其是否DEA有效;最后,通过投影找出非 DEA 有效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目前,DEA模型有很多,主要包括CCR 、BCC 、FG 和 ST 模型,它们的假定有所不同,分别为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变动、规模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增。本文采用 CCR 模型来评价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假设有 n 个DMU,每个 DMU 有 m 种输入和 s 种输出,xij和 yrj分别代表第j个DMU的第i 种输入和第r 种输出,λj为各DMU的投入产出指标权重,xijλj和yijλj为此指标权重下的投入和产出。在保证产出的前提下,通过某种线性组合,寻找可能的最小投入。具体模型如下:

min[θ-ε(si-+sr+)]

式中θ为相对效率,ε通常取10-6,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si-和sr+为松弛变量。假设模型的最优解为θ* ,S-*,S+*,λ*,则有:

(1)若θ*=1,则该决策单元至少是弱 DEA 有效;

(2)若θ*=1且 S-*=S+*=0,则该决策单元为 DEA 有效,说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良好;

(3)若θ*

通过计算求解,改变原有的投入和产出,可以使非 DEA 有效的DUM达到 DEA 有效。令 , 为DMU对应的(x0,y0)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若 则代表 DMU 的第r个产出的无效量,即产出不足;若 则代表 DMU的第i个投入的无效量,即投入过剩。

(4)利用最优解λ*,可以分析确定决策单元相对的规模收益。

若λj=1,则规模收益不变;若λj1,则规模收益递减。

二、实证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建立DEA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投入产出指标能客观有效地反映 DMU 的绩效情况;投入指标之间、产出指标之间要满足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的要求;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容易获得而且在管理上具有可控性;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不能呈负数;决策单元的个数不低于投入指标数量与输出指标数量之和的三倍。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既要满足建立DEA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以上五个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确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就变得非常关键。对选定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做出经营绩效评价 ,相当于考察这些公司的投入产出比 ,因而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选取用于分析的评价指标。

企业的投入从大的方面来讲一般分为人、财、物三个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一般来说选取员工人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容易也比较科学,但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衡量则比较麻烦。因为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既有比较容易变现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项目,又有难以变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项目,所以本文用企业拥有总资产考察企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又因为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大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研发投入也应该作为一个主要的投入评价指标加以考虑,视之为企业的技术投入。而产出的价值一般通过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考察,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很高的重叠性,因此本文选取其一净利润这个相对数指标来考察企业的产出。除了获利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也是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的产出指标还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经过上述的分析,最终选定投入评价指标为:总资产,员工人数,研发投入;产出评价指标则主要使用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二)数据搜集整理 本文选取截止 2012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与分析,在选取样本企业时剔除1家ST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即无效率经营),6家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和11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负的上市公司,共41家上市公司。以各公司2012 的年报作为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自新浪财经网站),具体数据见表1。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Deap2.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548,0.659和0.832,说明我国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仍不乐观。2012年位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1)的上市公司有12个,分别是青鸟华光、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猫、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金亚科技、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占29.27%。其中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技术和规模均有效(纯技术效率=1,规模效率=1,综合技术效率=1),这说明它们在总体水平,资产、人员和研发投入水平,技术水平及规模水平上都相互匹配。但是另外7家 上市公司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和金亚科技的仅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都小于1,这说明他们已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规模的无效是导致综合技术无效的主要原因。

(1)综合效率分析。综合技术效率以投入导向的DEA模型为基础。若综合技术效率为1,则说明该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以有效的方式生产,处在生产技术效率前沿面上;若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该上市公司处于非有效状态。将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按照高低顺序分为5档,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

第一档,综合技术效率为1,共有5个,是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东土科技,占12.2%,处于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状态。

第二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8~1,只有3个,占7.32%。远望谷、星网锐捷和中威电子综合技术效率稍落后,相对其他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比较接近DEA有效。

第三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6~0.8,有8个,是波导股份、闽福发A、新海宜、光迅科技、银河电子、金亚科技、中海达、硕贝德,占19.51%。这几家企业综合技术方面仍存在改进,在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中略显落后。

第四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4~0.6,有11个,占26.83%。这12家企业处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的中下游水平,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综合技术效率较差。

第五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4以下,有14个,占31.14%。宁通信B垫底,技术效率仅有0.084,与最高值相差0.916。而武汉凡谷、三元达、毅昌股份等的综合技术效率同样极低。由此可见其技术改进、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低下。

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548,很明显过半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都低于均值,通信及相关设备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不容乐观。

(2)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代表不同的价格机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所形成的要素可处置性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属于非规模经济性的。41家上市公司中纯技术效率有效的有青鸟华光、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猫、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金亚科技、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占总体的29.27%,位于生产有效前沿面。但是除了这12个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外,高于0.8的只有远望谷、日海通讯和中威电子。而东方通信、同洲电子、新海宜、通鼎光电、银河电子、中海达、邦讯技术、硕贝德纯技术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处于0.6-0.8之间。还有18个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位于0.6以下,低于均值0.659,说明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各投入要素组合的合理性仍有待提高。

(3)规模收益分析。规模效率代表了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当规模效率为1,表示该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具有规模效率;若规模效率小于1,则表示规模无效率。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业的规模效率为1,达到最优,规模效益状态不变,即使增加投入,产出也不会改变。中国卫星、波导股份、大唐电信、长江通信等24家企业的规模效益状态为递减,投入增加,产出反而会减少。剩余的1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益状态为递增,投入增加,产出也会增加。规模效率均值为0.832,而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川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同洲电子等17个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均已超过0.9,表明我国大部分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接近合理。

进一步对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分类,得到表3。从表3中看到,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处于最优规模。规模过大的有11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卫星、波导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等,投入过多,却没达到相应的产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缩减调整其投入要素结构,将生产调整至最佳状态。星网锐捷易改进,相对来说容易提高规模效率。而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创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等16家企业处于技术无效率,三元达、毅昌股份、宁通信B、国腾电子、信维通信、佳讯飞鸿和邦讯技术规模效率过小,离合理状态还有差距,企业应扩大资产、人员和研发投入,努力提高获利水平及发展能力,快速实现规模经济。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 DEA 模型评价分析了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41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的企业经营效率。结果表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并不理想,平均绩效值仅为0.548,仍有45.2%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企业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其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以实现综合技术效率有效。

(一)提高管理水平 影响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由于发展年限不长,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较为缺乏。不仅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也较差。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适度调整企业规模 中国卫星、波导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闽福发A和鑫茂科技等应在规模上作出缩减调整以增加产出,达到合理规模。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创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同洲电子、新海宜和远望谷等处于技术无效率,所以要把追求规模和资源的高效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三元达、毅昌股份、宁通信B、国腾电子、信维通信、佳讯飞鸿和邦讯技术规模过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所以应该加大投入的规模,提高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

(三)提升技术水平 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59,将近半数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且实验结果表明,技术效率过低是影响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总体绩效较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企业加强管理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加快技术创新,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的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其技术效率,实现盈利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肖玲、宋刚:《浅谈杜邦财务分析法》,《金融经济》2007年第24期。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重点。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龙头农业企业的代表,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更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可以采取财务比率法、回归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需要对各评价指标人为赋予不同权重,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试图从被评价对象间的相对效率分析着手,运用DEA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对我国34家农业上市公司2007年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DEA模型的原理

1978年, 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等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DEA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 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 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1.评价决策单元总体有效性的C2R模型

设有n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对于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p种类型的产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i种投入指标的投入,y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r种产出指标的产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为松弛变量。θ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此模型称为C2R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

(1),则第k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表明决策单元k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是指从技术角度看,在决策单元的经营过程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佳的产出效果。规模有效是指决策单元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DEA有效。有某个,表明第i种投入指标有数量的投入没有充分利用;有某个,表明第r种产出指标与最大产出有数量的差异。因此,此时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3),则决策单元k不是DEA有效,即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

(4),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不变;,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增;,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减。

2.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1984年,A. Charnes等在C2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用于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该模型比C2R模型增加了约束条件。σ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

(1),则决策单元k为技术有效。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技术有效。

(3),则决策单元k非技术有效。

根据DEA的理论,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可直接根据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

三、决策单元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1.决策单元的确定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企业中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农业技术先进、经营业绩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而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A理论,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决策单元必须属于相同类型。因此,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4家农、林、牧、渔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即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效率进行评价。

2、评价指标的确定

运用DEA模型对农业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因此,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农业企业经营效率的特点,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体现农业企业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DEA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一般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是评价指标个数的2倍以上。所以,本文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为13个(决策单元为34),其中投入指标5个,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工资、成本费用等。投入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负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产出指标8个,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股东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产出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正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大,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3.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自上海聚源数据有限公司的财讯网站。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按新准则的标准只能收集到2007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本文只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

4.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同时产出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还存在负数,如果直接代入DEA模型运算,就无法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全部原始数据的值都将在0至1区间内。根据DEA理论,无量纲化处理后,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对决策单元经营有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无量纲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设(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为第i个决策单元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

由于篇幅有限,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没有列出。

四、经营效率分析

将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代入C2R模型和C2GS2模型,运用lindo6.1软件运算,运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1.总体有效性分析

2007年总体效率值为1,并且所有松弛变量均为0的农业上市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表明这15家公司总体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构成有效生产前沿面。总体非有效的公司有19家,占55.88%。非有效的公司的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7370,意味着平均而言,非有效的公司有0.2630提高总体效率的空间。全部公司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8530,标准差为0.2031,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1家,占61.76%,北大荒公司总体效率值最低,仅为0.3101。2007年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而大多数总体非有效公司是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2.技术有效性分析

2007年有19家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55.88%,表明从技术角度看,这19家公司达到了技术有效,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也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非有效公司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1.12%,技术效率平均值0.7375,说明这15家公司平均有0.2625改进各项投入利用效率的余地。全部公司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842,标准差为0.1987,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4家,占70.59%,北大荒公司技术效率值最低,仅有0.3154。19家技术有效公司中,总体有效的公司占15家,有4家公司属于总体非有效。 2007年技术有效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业,技术非有效公司中的多数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业、农林牧渔业为辅业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3.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

规模效率等于总体效率与技术效率之比。2007年规模有效的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规模非有效公司为19家,占55.88%,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395。全部农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2,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7家,占79.41%,通威股份公司的规模效率值最低,为0.6681。

从规模效益看,2007年15家总体有效公司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产出,实现了规模效益。19家总体非有效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λ小于1,即12家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63.16%,平均∑λ为0.9211,表明这12家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产出。另7家公司的∑λ大于1,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26.84%,平均∑λ为1.1909,即这7家公司规模效益递减,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五、结论

根据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等的分析,得出结论:

1.从整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较高,但部分公司的总体效率变动较大,也有部分公司总体效率相对较低。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主业明显,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因此,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正确路子。

2.总体效率较差以及总体有效转变为非有效的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从事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非农扩张严重,农业上市公司不“务农”,表现出明显的“背农”现象。由于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多元化经营失败。因此,农业上市公司在选择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时,应高度关注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3.多数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高,但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因此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更主要依靠于公司各项投入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4.近半数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尚未取得规模效益的大多数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只有部分公司规模效益递减。对规模效益递增的公司,则应增加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而对规模效益递减的公司来说,实际的投入水平已经超过其最佳投入量,投入过多而利用水平低下,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因此,应在保持适度经营规模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充分提高各项投入的利用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与中小企业相比,上市公司财务制度更加健全,财务数据更加规范和透明;同时,上市公司面对的是众多投资者,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相对准确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此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模型样本的确定和模型指标的选取。

一、模型样本的确定

本文把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型企业,其它企业均作为健康型企业。根据证监会对外公布的有关资料,将 2004―2005年被ST的24家上市公司选入,从时间跨度来看,包括2004年被宣布为ST的10家企业,2005年被宣布为ST的14家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包括九种行业,并采用同行业、同规模样本予以配对。因6家公司的数据无法取得,这样建立模型的样本共36家。

二、模型指标的选取

(一)自由现金流量

鉴于现金流量指标的局限性,本文引入自由现金流量概念。它是指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前提下,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减去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增加的合理投资后,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增加额+随意性资本支出

与传统现金流量相比,自由现金流量具有如下作用:

一是能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是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企业市场价值=自由现金流量

/必要收益率。

三是用于衡量企业的举债能力。它是公司不必进行再投资以维持当前增长速度的经营现金流量,可用于支付股利,或用于偿还未来债务。

四是有利于管理当局树立持续经营观念。在评估企业时利润易受人操纵,经营现金流则未扣除资产更新和营运资本增加而需增加的投资。而自由现金流量能克服以上缺陷,使企业管理层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为此本文引入基于该指标的一些财务指标,以增强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二)模型基础指标的确定

本文初步确定了6大类23个指标,作为入选模型的基础指标。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权益负债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占用率;营运资金占用率。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例。

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权益增长率。

反映企业筹资政策的指标:负债流动资产率;负债速动资产率;负债营运资金率;资产流动负债率。

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指标: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比;自由现金流量负债比;自由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自由现金流量销售收入比。

(三)模型指标的确定

使用SPSS软件的样本显著性检验功能,对财务危机企业被宣布特别处理前1年和前2年的数据进行T检验。(见表2)

根据T检验的判别标准―T―≥2,在5%显著性水平下,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中,带有“*”的为初次通过检验,带有“**”的为二次入选,共8个指标,考虑到现金流动状况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模型本身的重要程度将指标20选入。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预测准确率较高的Logistic回归模型,将前已确定的9个指标作为自变量,Y作为因变量,建立相应的模型。即:Y-判别值;X1-资产负债率;X2-流动比率;X3-速动比率;

X4-营运资金占用率;X5-资产净利率;X6-权益净利率;X7-权益增长率;X8-负债速动资产率;X9-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比。对危机发生前两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判别模型:

此模型中,Y取值范围为[0,1],以0.5作为判别分界点,当Y值>0.5时,判别为危机型企业,Y值越大,预示该企业未来一年内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当Y值

企业名称后有“”标记,表示该企业类型被错判。从表3可以看出,用逻辑回归法建立起来的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前两年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1.67%。

四、模型的应用

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本部分随意选择了若干家企业作为检验样本,对本文确定的模型进行实际检验,包括10家ST企业和9家健康企业。(见表4)

从以上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前两年具有89.47%的预测准确率,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一、借鉴“湛江模式”经验,深化经营管理,向风险管理要效益

当前,各保险公司控制健康险理赔风险的手段只是在理赔环节审核相关的报销凭证,而缺乏有效影响和控制就医费用发生率和支出水平的手段,客户和保险公司是利益完全对立的两个博弈主体,很难实现共赢的长期合作,客户流失率很高。

为提高健康险的承保效益,同时又能稳定住大客户的合作关系,保险公司应该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水平,一方面为创造承保利润,另一方面为客户节约保险成本。“湛江模式”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板,保险公司建立某种机制,介入到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就医行为的管理当中,在保证参保人医疗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支出,实现多赢的合作模式,使保险公司与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就能有效提高合作的可持续性并提高经营效益。

二、复制推广“湛江模式”,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一)有利条件

1.可借鉴现有的成功模式。人保健湛江中支在几年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来一条政府、医院、参保人和商业保险公司都能获益的路子,成就了“湛江模式”。对于整个保险行业来讲,“湛江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可以指导保险公司在参与类似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

2.可获得政府方面的支持。中央充分肯定“湛江模式”在转变政府职能、借助第三方的专业优势、效率优势、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会引导社会各界更加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研究保险业在服务新医改中的积极作用,为“湛江模式”的推广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另外,“政府主导”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医院阻力。

3.正面舆论引导。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湛江模式”的介绍,掀起了各界对“湛江模式”学习和研究的热潮;2010年12月揭晓的“2010年中国保险十大新闻”评选中,人保健“湛江模式”作为保险业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典型样本,入选十大新闻第一项——“保险业多种模式参与社保体系建设获重要进展”。正向的舆论可以使得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更容易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参与主体激励相容。党委政府主导、社保部门、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定点医院、参保人(“1+4”)之间实现了结构优化和系统升级,从而达到了多方共赢。“湛江模式”的成功运作使得参保群众的保障程度和参保意愿大大提高、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保部门实现了低财政投入,真正做到了政企分离,并构筑起了参保人、政府、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这种成功实践的启示效应将会为日后的成功推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困难与挑战

1.准入门槛高,获取政府支持的难度大。“湛江模式”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湛江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和协调,人保健能深度参与到政府决策共同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人保健已经在这个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并且在全国25个省份与当地政府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政府的对人保健的认可和媒体舆论的导向会使得其他保险公司在参与医保改革历程中遇到诸多的阻力,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投入更大。

2.保险费率测算压力很大。保险费率的定制需要经过事先对历史数据进行周密测算,而医保改革这类关系民生的项目,更容不得半点马虎,费率定高了不符合国情,费率定低了保险公司难以承受。“湛江模式”则是人保健在精细分析了数年来湛江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家庭经济支出水平,才较为合理地制定了保费和保障标准。